课外文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31 10:50:23

课外文学知识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1篇

当我看到语文的小测验本上的成绩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合格,不多不少,正好踩在高压线上。看着接二连三的叉叉,我害怕极了,担心妈妈像书中杜真子的妈妈一样,请我吃“竹笋烤肉”,我的屁屁会像小猴子的屁股一样红。我心中暗暗责怪自己:别拽了,你根本不是一块学语文的料,你还是放弃“语文”这门难学的学科吧!我几乎要崩溃了。

回到家,我蹑手蹑脚地钻进自己的房间,惟恐被妈妈叫住。妈妈还是进了房间,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胆战心惊地将小测验本递给妈妈。妈妈皱了皱眉头后,居然微笑着对我说:“青青,没关系。再接再厉!”面对妈妈奇怪的举动,我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妈妈,你骂我吧,这次我考得真的不……”说着说着,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喷。“别哭了,这次考得都是课外文学知识,你没做出来,说明阅读量太小了,以后一定要多看书哦。”妈妈摸着我的头,温柔地我说。

接着,妈妈耐心地教我怎样利用网络,查询这些课外文学知识。“其实这些题目不难,最主要是你没有看过四大名着。这些书,书橱里都有。有空的话,可以翻翻,勤能补拙。”妈妈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妈妈既没骂我也没打我,而是帮我找到我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我一定要争气啊!

妈妈的爱,像涓涓细流,无声却绵延;妈妈的爱,像冬日午后的阳光,柔淡却温暖;妈妈的爱,让我恢复了自信,也让我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在以后的语文测验中,我都能考到良,有时,还能带着优回家呢!这都是应为妈妈给予了我“鼓励”,给予了我“爱”!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necessity and the sequence of stages of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which based on non-English majo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teaching practice, it shows how literature class c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English teaching.

关键词: 文学素养;导入;文学课;英语教学

Key words: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introduction;literature class;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17-02

0引言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外文学知识,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水平为目的。教学的重心应从初、高中阶段纯粹单词、语法的讲授逐渐转向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另一方面,英语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枯燥难学的一门学科,因此寻求一种让学生产生兴趣,想学爱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就英语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导入,作了初步探讨。

1导入的原由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社会百态的缩影。文学的本质同时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生产模式以及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交流以来,文学的因素就已存在,也渗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各种文化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灭;正相反,会一直被后人传承、借鉴和利用。语言的发展和文学的发展是如影随形,相辅相成。人类的文字语言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这两种语言形式都介入了文学因素,其作用几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语言的表达是根据不同体裁的文学内容来诠释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抛开语言去表达文学,或是抛开文学去表达语言。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同时进行文学知识的学习。

2导入的阶段性

文学知识的导入不是一蹴而就,可分两个阶段逐步的接受和掌握。

2.1 中国文学知识的学习我国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语文课,然而大学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或是现代汉语成为了附修课程,目前一些院校有的专业甚至无此课程。伴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简捷,从而渐渐脱离了语言及文字的正规使用。出现口头和笔头文字表达能力总体下降的趋势。为此很多专家大力呼吁重视和加强公民的中文文学素养。

学好母语对学习外语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目前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来准确地表达出符合英语思维标准的语言,却忽视了很多学生自身中文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由于中文底子差,学生在英文写作及口语表达中无法合理的安排结构和顺畅的组织句子;在英语的阅读理解中不能准确的理解短文;在翻译句子时,文句粗糙,不通顺或欠缺考究。如Paul Gallico所著Snowflake原文中,有一句:“Never at any time had she been or pretended to be anything but a little snowflake.”在理解“a little snowflake”时,为了避免重复,不译“一片小雪片”,改译为“一颗小雪片”,但用量词“一颗”来形容雪,很不恰当;假如snowflake当初译成“雪花”,则在此处便可顺理成章译为“一片雪花”了。“雪片”与“雪花”在语感上大有出入[1]。因此,只有较好的母语水平,加上对文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掌握一门外语。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应首先加强学生中文文学素质的培养。

2.2 外国文学知识的学习恩格斯说过:看巴尔扎克的作品,比读当时法国所有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所有著作学到的东西还多。文学作品不但可以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等,而且也是体现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好媒介之一。学一种语言而不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是无论如何也学不精学不深的,而社会、文化知识的获得反过来又会深化语言的学习。

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还应广泛吸收外国文化知识,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做到应对自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背景知识的匮乏,不能充分理解所讲授内容,从而含糊不清,一知半解。或是在口语交流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如人的称谓的区别是受地区影响而不同的。在法国一般女子成年时,即使未婚,也希望别人称之为“Madame”(即英文的“Madam”――“夫人”之意),而不称为“Mademoiselle”(即英文的“Miss”――“小姐”之意),否则就含有隐射其为“老姑婆”,即嫁不出去的“老小姐”之意。而在英美等一些国家,由于女权运动兴起,女子不愿再以“Mrs.”或“Miss”的称谓区分,提倡一概以“Ms”相称,译成中文,就是“女士”。可见,简单的一个称谓背后,含蕴着丰富的文化知识。[2]

3导入的优势性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学习文学知识可以接触广泛的文学作品。经常针对性的阅读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英文作品,在读的同时可以扩充词汇量;同时,文学作品大多是为本族人而写的语言,这就使学生们有机会熟知、掌握各种语言的特点。从而在能力训练和应对四、六级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广泛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文学作品能扩展丰富学生们自己的写作技巧,文学作品提供了最优秀的语言写作范本。阅读一篇语境丰富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熟知许多语言的写作特点、词的妙用、句子的构成及结构的多样化,连接意思的不同方法。如“maid”在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中为“女佣人,女仆”之意,而在诗歌及旧用法当中通常译为“少女,年轻未婚女子”。有些古旧语言现象正是当代语言中某些习语的渊源所在,讲清了来龙去脉,学生就会对语言有深一层的理解,运用起来也更贴切,还可根据语言学线索(linguistic clues)做出推理和判断,进一步推断出词、句的意思。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学生在入学后的几个学期内一般是继续加强英语系统知识的训练,而到了高年级阶段,对语言的学习开始进入提高阶段,有了质的变化,不应局限于语言的表面,而应该接触语言的社会文化――即语用修辞的深层。文学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既可以明确作品的特色风格,也可以透视出语词、语句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灵活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比如,我国的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就是文学路子培养出来的,他对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等作家都相当熟悉和热爱。正是由于他所受到的这些熏陶培养,使他在外交场合与西方人沟通就比较容易,也就有利于外事方面取得成功。[3]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单元的“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末句“If he did, I am sorry I never told him how sorry I was, how unworthy I was, how I regretted it. I think of him when I complain about trifles, when I am envious of another’s good fortune, when I don’t have a ‘good heart’.”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使学生了解到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精华是修辞,如:反讽、暗喻、明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文学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使他们的写作更多样化,更丰富。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和鉴赏能力有了中外文化的积淀,对于思想意识开始形成的大学生们来说,分析一些中文的文学作品会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和收获,以及更多的感悟与体验,而广泛阅读英语的文学作品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向更灵活的知识形式转变。学语言还要学思维形式,这不是通过语法、语言技能训练就能学到的,还要通过文学课才能全面解决。再如,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单元的 “A Good Heard to Lean On”一文中,同一个句子出现了两遍:“‘You set your pace. I will try to adjust to you.’”(你按你的步速走,我跟着你)。但是,第一次是腿有残疾的父亲对儿子说出的,第二次是儿子对已去逝多年的父亲讲出的。说出者不同,句子表达的意义也就迥然,第二次的语意已经升华,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与敬佩之心,将文章的深层含义全部挖掘出来。学生们可领略到语言之美、形象之美、音韵之美,自觉不自觉地,他们就能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和备课,教师也可提高自身的修养。

4导入的方法

4.1 增设专门的中外文学选修课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增设专门的中外文学选修课(事实上,已有一些院校已经这样做了)。课时宜安排在下午或是近周末(星期五),或分单双周。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每星期直接加入两课时的文学赏析课。若无法加入正规课时,可以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计划当中,适当添加文学知识赏析的内容的讲授。

4.2 准备教学文件在课时保障的前提下,教师要准备一定的教学文,包括精选一些优秀的有特点的中外文学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由老师列出所要介绍的作品的讲解计划,然后交给学生提前阅读,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互动教学的桥梁。课堂上,老师可直接引入作品的故事内容、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及作品风格等。指导学生分辨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文体风格。如:对话中使用的会话体(Conversational sty1e),叙事用的记叙体(informative style)及增加效果的诗体(poetic style)等。这样,在赏析一部作品的同时,融入写作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领悟知识点的运用。[4]

4.3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抓紧课余时间,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或拓展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参加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活动,不断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扩充语言准确表达的素材量。通过参加学校及社会举办的英语角,收听文学作品录音,观看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如《The old man and the sea》、《Jane Eyre》和《Gone with the wind》等)。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听力和鉴赏力,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英语学习自觉性的养成,为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5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文学课在外语教学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这对形成大学本科生合理的智能结构是不可或缺的,对其所学专业的辅助也有一定的影响,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英语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枯燥难学好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探索如何让其掌握英语知识,更应该寻找一种让学生想学爱学的方法。而本文就这一方面提出见解:那就是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介入专门的文学知识。 只有加入了文学知识这个培养基,学生的英语学习才能够全面的成长起来,最终会有硕果累累的一天。

参考文献:

[1]金圣华,齐向译道行[J].英语世界,2005,3:125-126.

[2]金圣华,齐向译道行[J].英语世界,2004,11:116-118.

[3]刘意青,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记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2):146-147.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学知识 大学英语基础教学 导入 策略

中国教育体制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重分数、轻能力、轻素质。大学英语教学注重传授语言知识,习惯于从语言结构和语言认知角度来组织教学,对其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文学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了在整个教和学过程中,在考试指挥棒下的应试技巧讲解、考点和语言点的解释使教和学皆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004年初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文学能反映相关文化的“文化模式”,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还能体现“跨文化主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因此文学知识导入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一、文学导入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指导作用,它指出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取知识、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一方面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绝不忽视教师的系统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引入新的以文化为主题的分类法,以突出文学与文化的内在互动性。

从大的方面来讲,文学知识导入基础英语教学中,一方面适应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频繁,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和风俗习惯成了一门必修课。文学不仅是一个国家语言的艺术,而且还包含这个国家的人们的爱憎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学作品隐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学习文学知识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深层文化。只有对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国际化人才才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素质应该是最重要的素质,而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阅读,我们对作品中展现的真、善、美肃然起敬,久久沉思,回味无穷。通过鉴赏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能得到培养,所以文学成为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最佳方式。[2]

从小的方面看,文学知识导入基础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一些西方的文学知识,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格与个性,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文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内在地产生文化上的审美需求和更大的阅读欲望,从而发展自己的英语能力。还“可以减轻学习者的焦虑感,以利于语言习得”,因为说话者的焦虑程度随着他们对发言主题的熟练程度而降低,有备而“言”就会从容、自信地应付种种测试,较为轻松地发挥相关主题。另外,文学导入符合大学英语选材的特点,大学英语教材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有很强的时代性、文学性和趣味性,这就不容教师置文学导入于不顾,只单纯地讲授语篇内容和语言知识。[2]

二、文学导入策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通过适当的文学导入“传授一些文学知识,激发一定的文学兴趣,可以使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文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的同时,充当了表述语言用法及介绍外国文化的理想工具。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是了解西方价值观念的一扇窗户。通过作品的赏析,他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个人修养。然而它又不是一门纯粹的文学欣赏课,教师只能通过文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精彩缤纷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不可能系统地讲解。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文学导入情景如下:

1.习语的文学导入。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搞清其来源出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语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等。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等。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大多信仰基督,与有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2.典故来源的文学导入。英语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聚了不少历史典故,有着特殊的含义。如Trojan Horse直译为“特洛伊木马”,是一个国际性成语,在世界各主要语言中都有。来自拉丁语equns Trojanus,出自荷马史诗《奥赛德》。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10年之久,胜负未决。最后,希腊著名的英雄奥德修斯(Odusseus)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伪装撤退,乘船隐藏在附近的海湾里,而奥德修斯率领20名勇士事先藏进马肚。特洛伊人误认为希腊人已经败退,大开城门,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马,以为这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就把它当作战利品拖进城来,大摆宴席,欢庆胜利。到了半夜,特洛伊人正在熟睡、毫无戒备的时候,藏在木马里的希腊英雄们都爬了出来,打开城门,发出信号,与附近海湾里返回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摧毁了特洛伊城。因此,Trojan Horse经过不断引用而成为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hidden danger(隐蔽的危险),the covert wreckers(内奸),to engage in underhand activities(从事秘密活动)等的意义。

3.文化背景的文学导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始终重视中西方深层次文化差异的介绍,要特别注意分析和比较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结合篇章阐述背景知识,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社会状况等,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Unit 3 Section B “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节选于电影《喜福会》,它由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下面是文化差异的精彩对白:

Waverly Jong: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my mother always insults her own cooking,but only with the dishes she serves with special pride.

Lindo Jong:This dish not salty enough.No flavor.It’s too bad to eat,but please.

Waverly Jong:That was our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d ever made.

Waverly Jong:Mom,why don’t you like Rich?

Lindo Jong:Is Rich you afraid I not like?If I don’t like your Rich,I act polite,say nothing,let him have big cancer,let my daughter be a widow.I like Rich,of course I do.To allow him to marry such a daughter!

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直接通过荧屏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英语教师能由此展开,对中美文化差异作系统对比的话,对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以及提高学生的外语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词汇含义的文学导入。词汇是英语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部分,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听、说、读、写、译基本上都可以得心应手了。然而很多学生又觉得词汇是最枯燥、最容易遗忘的。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文学知识帮助学生联想记忆。如museum意为“博物馆”,希腊神话中有九位司文艺和科学的女神,统称为缪斯(Muses),在希腊各地收藏和陈列此类文艺和科学艺术品的地方,叫作缪斯神庙,即museum。又如statue源于拉丁语statuere,意为“竖起”或“放置”。进入英语后变成statue,表示“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或地点被竖立起来的艺术作品”,也就是“雕像”。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文学导入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还可以穿插著名人物的趣味故事或文学常识等来进行文学导入,用名言、警句、人物光辉的思想内容进行文学导入,通过建议学生阅读其它名篇或与课文相关的作品进行课外文学导入[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董桂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知识导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文化素养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化素养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纪较小,接收、领悟事物的能力有限,最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是童话。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为小学生们创造了奇幻的世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童话类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儿童文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的积极性,是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最有效的载体。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了提升小学生“语感”和“文素养”。何为“文化素养”?即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确保识字认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等实际需要的能力之外,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二、当前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儿童文学教学偏重说教功能

目前我国对于儿童文学教学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儿童文学教学偏重说教。教师们将儿童文学教学作为一项任务,用来巩固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结合儿童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文学内涵,使小学生爱上文学学习。

(二)教师阅读面窄,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大多数的小学教师阅读范围比较窄,对于儿童文学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在小学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偏离儿童文学本质内容的现象。教师由于掌握知识的缺失,对于儿童文学教学多是采用参考教学用书的方式,但是教学用书中对儿童文学方面的介绍又非常少,在此教学方式之下,小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兴趣,导致儿童文学教学难以开展。

(三)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少,影响课内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80%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够理想,课外阅读作品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偏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学生多数通过观看动画片接触儿童文学作品,此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却失去了通过文学阅读,提升小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机会。虽然教师也会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但内容还是仅限于跟课文相关的作品,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缺失,不利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小学生的课内学习起不到帮助作用。

三、改善小学文学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有自己的世界,认识和思考的角度与大人不同,有独特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应当循序渐进,多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解答文学作品中的问题。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给小学生灌输固定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的现象。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他们打造一个纯粹的学习儿童文学的教学环境。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方面的教学一定要做好。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提高儿童文学教学能力,不仅要充分了解儿童文学课程的内容和语言的表达技巧,还要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儿童文学知识,才能将所要传达的内容予以清晰明了的讲解,用丰富的文学知识去培养、熏陶并且影响小学生,让小学生更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加大小学文学教学探究力度

由于阅历和接触事物有限等原因,小学生理解问题跟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生普遍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导致他们在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时,关注点主要是故事的情节,对于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不能及时领会。但是这并不会妨碍小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相反,儿童文学中精彩的故事和情节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更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满足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心情。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文学作品,提升文化素养。通过上述内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让他们了解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而是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文学的气质活化语文。

参考文献:

[1]刘秀梅.以“故事接龙”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6).

[2]孙伟.净化语言环境——为文学素养教育创设条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6).

[3]徐和娟.在碰撞和交融中提高文学素养[J].成才之路,2010,(19).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5篇

为了彰显学校“以人为本、崇尚真理,知行合一、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为了给学生成长构建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书香浓郁的氛围,建设书香校园。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的热情。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师生的人文底蕴。

二、活动目的:

1、促进我校“乐学、善思、笃行”学风的建设。以读书节系列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进一步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学校。

2、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3、激励教师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用人类优秀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与修养。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真正使他们体验到:我读书,我快乐!

三、读书节主题

做个快乐读书的龙茗人

四、读书节活动时间

20*年4月,进行调研,做各种准备工作。

20*年5月、6月开展各类读书节的主题活动。

20*年6月15日闭幕

五、活动原则

1.参与性:本次读书节活动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要求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教师尤其要发挥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和带动学生投身于读书活动。

2.指导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选书、学会读书、学会交流读书收获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学习。

3.整合性:把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把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组织为踏踏实实的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学习促进课堂教学。

六、宣传工作

1.校园宣传:学校横幅、宣传橱窗、宣传海报、红领巾广播,或倡导读书、或读书方法指引、或表扬读书节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政教处负责)

2.班级宣传:读书节活动方案由班主任负责在班级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读书节各项活动。各班都要营造一个与读书节相宜的班容氛围、组织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每位学生出一份读书小报。(政教处负责)

3.网络宣传:在校园网上向全校师生发出积极参加读书节的倡议书。利用校园网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宣传举办读书节的意义和活动内容。(教导处负责)

七、参加对象

全校师生

八、活动内容设计与安排

(一)开幕式(具体操作程序见附件)

1、校长致辞;2、宣读读书节倡议书;

3、读书节活动方案宣传;4、师生代表表态;

(二)、文学阅读和读书方法讲座——教师导读

1、活动目的:

在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分享阅读体会,介绍阅读方法,赏析优秀作品。邀请语文老师进行专题讲座。

2、讲座名称:①读书方法指导(*老师)

②文学经典欣赏(朱志生老师)

③“地球日”知识讲座(任江老师)

(三)、阅读活动

书目推荐:

1、教育部《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2、推荐其他的青少年优秀读物。

3、数学、英语、综合学科、艺术体育等学科老师推荐的专项阅读资料。

文学鉴赏:

1、文学经典赏读指导与训练(结合古诗文阅读大赛)(语文教研组负责)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片、摘抄等)(语文教研组负责)

3、指导学生写出书评(语文教研组负责)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负责、语文教研组协助)

(四)竞赛安排

1、纪念“5、12”汶川地震诗文朗诵比赛,

2、自编文学小报比赛

3、成语积累和改错别字比赛

4、文学知识竞赛评选校园“读书王”

5、名著阅读书评比赛

6、古诗背诵比赛

7、课本剧表演比赛

8、生活中数学竞赛

9、趣味数学竞赛

10、Englishreadingcontest

11、Let’senjoyidiomtogether!

12、音乐、美术、体育基础知识大比拼

13、语文、数学、英语阅读、解题能力三项全能竞赛

(五)成果展评

以“读书博览会”的形式对“读书节”的成果加以公布、展评。内容包括:

1、各项活动的获奖简报。

2、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3、自编文学小报展评

4、课本剧汇报演出

5、优秀书法作品展评

6、宣传海报展评

(六)、闭幕式(读书节总结、表彰大会)

1、精彩镜头回顾2、优秀课本剧表演

3、表彰4、获奖代表感言

5、教导主任总结(致闭幕辞)

(七)读书节活动安排日程表

时间活动项目负责人

十三周1、宣传工作:横幅、班主任会议政教处

2、文学小报展评语文组

3、成语积累与认错别字语文组

4、学生制订读书计划班主任

十四周1、开幕式教导处

2、纪念“5.12”朗诵比赛政教处

3、趣味数学数学组

4、Englishreadingcontest英语组

5、文学知识比赛语文组

6、艺体资料推荐艺体组

7、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五周1、读书方法指导*老师

2、语数英三项全能竞赛教导处

3、艺体知识比拼艺体组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六周1、地球日讲座教导处

2、课本剧表演赛语文组

3、名著阅读书评比赛语文组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七周1、文学欣赏讲座语文组

2、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组

3、Let’senjoyidiomtogether!英语组

4、古诗背诵比赛语文组

5、师生的总结读书节体会教导处

6、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八周1、闭幕式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难点;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和人文学科,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外国文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重难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在外国文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难点

1.中外文化差异

受生活环境、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外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论述人性与文化的,较少出现带有强烈政治批判色彩的文章。因此,当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作品是,就较难理解其文学含义。此外,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伦理关系、婚姻关系等因素,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进行适度的讲解和引导。

2.中学文学创作手法

相较于中国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作品较多运用意识流、蒙太奇、冷漠、同时性、荒诞等创作手法。例如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就是采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高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中的创作手法相对陌生,这无疑为其阅读增添了很大难度,因此,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1.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和阅读,将外国文学教学视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文化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例如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的小说、川端康成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都是对世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作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外国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国家文学创作的特点,启发学生形成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情景迁移教学法。即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析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作品内涵。例如,许多学生在学习《项链》这篇小说时,很难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等级制度,及其对主人公心理产生的影响。这导致很多学生将马蒂尔德视为一个贪慕虚荣的女人。这无疑未能真正领悟到作品的实质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情景迁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马蒂尔德,美丽动人但却生活贫穷,但一些以前不如你努力的人却锦衣玉食,你是否会心有不甘呢?这就可以促使学生联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类似遭遇和情感,认识到马蒂尔德也只是为了追逐幸福生活。在这样的情景迁移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主人公的心酸与无奈,进而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其次,还可以采用对照教学法。即将多种作品或材料进行对比学习,在比较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多方位解读。这种教学方法相对自由,既可以比较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比较作品的内容,还可以比较作品的情感。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主要是比较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还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也可以运用探究教学法。例如,在学习《守财奴》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介绍并分析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并选择合适时间进行汇报总结。这种专题探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并对葛朗台、泼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贡、严监生、等吝啬鬼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对中外文化差异有更加科学的认知。当然,教师也要积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学的新理论和新作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并结合自身的阅历,对所读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应当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兆新.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4,(12).

[3]刘晓丹.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选编概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

[4]伍娟娟.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J].网络财富,2009,(3).

[5]敖琦.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03-02

前言: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识,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并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中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教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知识为主,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听得多忘得也多,很少有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进而主动阅读,长期下来养成了汉语言专业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对教材大纲一味顺从的现象,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写作与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使该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得不到巩固,同时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单纯讲述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受到阻碍,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其次,目前在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也是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学生单纯地记笔记,对重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与理解,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汉语言文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汉语言文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要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提高写作与理解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盲目地使用传统讲授的方式授课,在课堂中学生缺少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写作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今后将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失去了现实意义[1-2]。

再次,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现实情境,进而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语言的学习与表达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束缚在课堂中,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感受不到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色彩和文学艺术,使汉语言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最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喜好也不同,有些学生喜好文学作品欣赏,有些学生喜欢文史知识,这些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偏热现象,如果教学内容涉及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就兴致盎然地学习,如果学生不喜欢的内容就被动消极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学,使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使我国汉语言文学在高校的发扬与继承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汉语言文学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仅作为教学课堂的辅助者,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结合生活实践,学生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造实践中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再次,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更广泛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概论、影视概论等课程,这些丰富的汉语言文学课程通过对古往今来汉语言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与学习,还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我国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1.研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互动能力,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进而达成高效汉语言教学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在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研讨式教学的初衷,究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抓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探讨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没有达到研讨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要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应当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首先教师在设立研讨问题时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作为课堂探讨立意,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研讨[3]。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时不应局限于教学范围,应当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出发,结合作升到者的相关作品,将教学研讨提升到较高层面的语言文学中。最后,在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倾听,肯定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切实将自己定位成研讨的参与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研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研讨与思维能力。

2.课外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将在汉语言教学内容中学到的知识完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4]。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以灵活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是教学课程的关键环节,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是促使评价发挥其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注重对教学采用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通常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时间往往花费在对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中,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5]。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一些鉴赏性的文章,要将课堂中学生对文章鉴赏的程度和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对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文章,教师应将学生是否将其中的教学重点做了笔记、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等作为评价标准,针对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文章教学时,应当将学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评价标准。只有采用科学、灵活、公平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不断地发扬广大,同时还有很多的汉语言文学人才被引进其他国家教授汉语言文学知识,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推向国际,使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和认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才能真正地了解与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和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章芳,何世龙.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3]章淑华.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新余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5,(02).

[4]程超凡.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创新能力的对策[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1).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学渗透 引导方法

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英美文化。有些人虽然已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即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对方文化背景而导致交际失败。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差之远是人所共知的。大学英语教学,其目的和重点不再单纯是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语法知识,更多的应放在以适当途径让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主题融会贯通,并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实际运用。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和知识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是指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和汉语文学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导入,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从语言学习层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是了解西方价值观念的一扇窗户。通过作品的赏析,他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个人修养。然而它又不是纯粹的文学欣赏课,教师只能通过文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精彩缤纷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必趣。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适时导入的作用

1.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了解西方文化。

文学知识导入基础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一些西方的文学知识,了解两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格与个性,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如在问候方面:英国人见面喜欢谈天气,有排队的习惯,不能问女士的年龄,不喜欢讨价还价等;而在中国,我们普通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吃了没有,去哪里等,了解这些文化习俗对于我们的顺利沟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并最终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我们在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碰到典故现象,其中有很多典故来源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神话传说,这时候就有必要向学生说明一些与之相关的英美文学背景知识。如美国科学家把探索太空的计划命名为阿波罗(Apollo,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计划;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象征Trident(三叉戟)给潜水艇命名;世界一流海军水面防御系统――宙斯盾(Aegis)就是以希腊传说中的众神之神宙斯使用的盾牌而命名;著名的运动品牌Nike也正是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赞美食物可口时说它tastes like Ambrosia,“Ambrosia”便是奥林匹斯山上众神享用的珍馐美味。学生要透彻地理解其含义,就必须知道其是由哪些神名或英雄名称转化而来的,并要了解关于神或英雄自身的传说。这样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知识面,而且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增强对西方文艺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英美文学知识的导入

1.通过课本知识的需要导入适当的文学背景知识。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5主题是关于艾滋病的,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好机会,因其涉及大量知识文化领域:相关医学原理、西方国家最初发现及发展过程,各国政府、团体和个人对此的态度及措施,未来发展趋势等,均可做成精彩的陈述报告。学生们带着浓厚兴趣搜集资料,做出的报告内容丰富,角度多样,有的从病理学角度出发解释AIDS的发病原理,有的从其传播途径入手讨论社会安全及自我防护手段,还有的从各国态度入手探讨其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对医学专业知识、社会伦理、东西方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知识和了解,学习兴趣也得到提升。

2.通过在讲解课文时对某些知识点的适当引申来导入文学知识。

我们在讲解课文时会经常碰到习语和特别用法现象。如不加以解释,学生可能不能真正掌握。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语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rest on one’s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等。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等。有学生曾问过这样一句话:He is the Man Friday of police.这样一个简单句,没有生词,却无法正确理解。如果接触过小说Robinson Crusoe,读到过主人公Robinson Crusoe 救过一男子,取名为Friday,而Friday 后来成了Robinson Crusoe 的忠实仆人、得力助手,此句便迎刃而解。英语中有大量的成语和典故源自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理解英语成语典故,极大地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结语

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进行语言学习,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文学导入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还可以穿插著名人物的趣味故事或文学常识等进行文学导入,用名言、警句、人物光辉的思想内容进行文学导入,通过建议学生阅读其他名篇或与课文相关的作品进行课外文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树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21-123,VOL8.

[3]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学渗透 引导方法

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英美文化。有些人虽然已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即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对方文化背景而导致交际失败。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差之远是人所共知的。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其目的和重点不再单纯是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语法知识,更多地应放在以适当途径让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主题融会贯通,并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实际运用,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和知识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是指在英语教学的过程融入英美文学和汉语文学内容。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导入,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从语言学习层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是了解西方价值观念的一扇窗户。通过作品的赏析,学生能丰富知识和提高修养,然而这又不是纯粹的文学欣赏,教师只能通过文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精彩缤纷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必趣。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适时导入有着几方面的作用

1.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文学知识导入基础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一些西方的文学知识,了解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格与个性,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如在问候方面:英国人见面喜欢谈天气,有排队的习惯,不能问女士的年龄,不喜欢讨价还价等;而在中国,我们普通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吃了没有,去哪里等。在英国人眼里这些是非常个人的问题。了解这些文化习俗对于顺利沟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并最终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我们在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碰到典故,其中有很多典故来源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神话传说。这时候就有必要向学生说明一些与之相关的英美文学背景知识。如美国科学家把探索太空的计划命名为阿波罗(Apollo,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计划;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象征Trident(三叉戟)给潜水艇命名;世界一流海军水面防御系统——宙斯盾(Aegis)就是以希腊传说中的众神之神宙斯使用的盾牌而命名的;著名的运动品牌Nike也正是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赞美食物可口时说它tastes like Ambrosia,而“Ambrosia”便是奥林匹斯山上众神享用的珍馐美味。学生要想透彻地理解其含义,就必须知道它们是由哪些神名或英雄名称转化而来的,并要了解关于神或英雄自身的传说。这样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增强对西方文艺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英美文学知识的导入

1.通过课本知识的需要导入适当的文学背景知识。

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 5的主题是关于艾滋病的,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好机会,因其涉及大量知识文化领域:相关医学原理、西方国家最初发现及发展过程,各国政府、团体和个人对此的态度及措施,未来发展趋势等,所以可做成一篇精彩的陈述报告。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搜集资料,做出的报告内容丰富,角度多样,有的从病理学角度出发解释艾滋病的发病原理,有的从其传播途径入手讨论社会安全及自我防护手段,还有的从各国态度入手探讨其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过程中,学生们增加了对医学专业知识、社会伦理、东西方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知识和了解,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

2.通过在讲解课文时对某些知识点的适当引申来导入文学知识。

我们在讲解课文时,会经常碰到习语和特别用法现象,如不加以解释,学生可能不能真正掌握它们。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语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rest on one’s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等。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指凡人皆有得意,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等。

三、结语

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进行语言学习,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文学导入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还可以穿插著名人物的趣味故事或文学常识等来进行文学导入,用名言、警句、人物光辉的思想内容进行文学导入,通过建议学生阅读其他名篇或与课文相关的作品进行课外文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树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21-123,VOL8.

[3]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91-02

语文隶属于人文科学,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实用性。语文课堂是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主要阵地,文学在精神、智力、思维上影响着人们,历史沿袭下的文学承载了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充分展示了民族的希望和勇气。它给予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独特体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沟通,在语言环境中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它包含了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写作水平、文学思维艺术性以及基本文学知识体系等多个方面。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与开拓性有积极的作用,把文学素养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文学素养并未受到各中等学校的重视,语文教学依旧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教育阶段。为改善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确立文学素养的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学习动机,首先就必须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传统语文教育的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文学的要求。学生希望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再是停留在基础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对更深层次的文学探究,追寻新时代下的文学发展趋势。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最终对文学产生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比如,引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声、色媒体的直观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所在,感受文学作品下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注重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构建文学素质培养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阅读文学著作,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学教育的阅读能力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内阅读或者考卷阅读题型的分析。中学阶段学生在巨大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下,几乎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对文学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也会逐渐淡化,最终导致文学修养逐渐降低。这在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错别字、语病、词不达意等。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拓展文学素养的机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举办文学讲坛、文学欣赏等启发学生多看、多想;学生则应主动广泛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在赏析中提高文学鉴赏修养。

三、广泛阅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文学素质的培养是在一本本好书中构建起来的,在阅读中积淀文学知识,开创想象力,在思维的感知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很小,无论是阅读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够。据此,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抓住他们的特征,引导他们从课外生活开始文学作品阅读,紧扣这一点,以文学作品阅读为主线,最终使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充满兴趣。阅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别致新颖方式的实施。比如,引导学生吟诵诗词,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相结合的方式,把诗词歌赋的教学阵地延续到课外。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习惯中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逐步向文学素养靠近。读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发散思维,它带给我们的成效往往不是一两天能看到的,而是在不断的累积中汇聚成巨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的阅读从硬性规定到后来兴趣而为。每一阶段都要为学生推荐书目,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及深,由近到远。由此,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下,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营造班级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

四、文学是思想与情感的聚集地,是灵魂与生命的艺术创造

要提高文学素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必须学会积淀情感、学会情感表达,要用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将感情融入文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文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将语文学习的境界上升到了思想和精神层面。没有情感和思想的创作是缺乏灵性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与读者学者之间的心灵交汇、情感沟通,这便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思考的好习惯。语文阅读不是简单的信息浏览,它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将生活经验与文学语境相关联,对文学作品做出深刻理解和分析,感受文学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可以借鉴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境界。首先让学生通读整首诗,勾划出其中的几个意向,比如云彩、青荇、浮萍等;然后教师播放诗朗诵音频,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脑海中将这些意向串联为一幅画;最后让学生讲解通过自己的描绘作者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基调。文学是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只有产生共鸣,文学才能在学生心中体现价值。在语文学习中多思考,多想象,把现实经验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在文学欣赏中培养文学素质。

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语文是我国母语教学的基础,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中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语文不仅是教学大纲的内在要求,更是文学素质培养的重环节。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培养全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这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还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9.

[2]王天一,夏文莲,朱文玉.外国教育史(上、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3,12.

上一篇:初中学生教育范文 下一篇:语文基础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