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成果范文

时间:2023-10-02 16:18:17

环境治理成果

环境治理成果篇1

二是土地利用多样化导致的环境风险,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边缘区绿地面积减少,绿色生态景观被破碎化。环境风险是由自发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或社会)引起的,并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是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兼并型城市边缘区土地频繁乱开发,各项管理工作滞后,环境问题治理迫在眉睫。三是兼并型城市边缘区人文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化和产业转移使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落后产业转移到边缘区,随之转移的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加上原本在此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导致边缘区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较大冲击。这部分人思想道德素质、环保意识、文化水平、行为习惯等存在极大的差别,演变下去将逐步形成阶层的分化。此外,各类产业交织发展,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各自追随着自己的利益发展,忽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处于短期无序发展的状态。

上述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都给兼并型城市边缘区政府进行环境治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兼并型城市边缘区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无论是位于哪个地理位置的人们或长或短时间内都会受到自然反作用的危险,健康安定的城市生活将无法实现。可见,兼并型城市边缘区的环境问题亟需政府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管理,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

兼并型城市边缘区政府环境治理的囚徒困境

博弈论在社会生活中注重研究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矛盾及合作行为,人们参加博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是1950年图克(Tucker)首先提出的,它部分地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的一个抽象概括,是博弈论中的基本模型和范式。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是指两个共同偷窃的犯罪嫌疑人被带进警察局,隔离关押和审讯,两人无法观察到对方的选择。警察告诉他们:因为警察手中没有确切的罪证,对他们犯罪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量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供认。如果其中一方与警方合作供认,而对方抵赖,供认方将无罪释放,另一方则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供认,各被判刑5年;而如果双方均不认罪,因为警察找不到其他证据,则两人都无罪释放。

对两名嫌疑犯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招认,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无法知晓对方的选择,则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只有选择供认,结果却形成了一个对两个人整体来说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囚徒困境模型证明个体的理性选择带来的很大可能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兼并型城市边缘区政府进行环境治理同样面临着囚徒困境。在博弈论领域,参与博弈一般都有多个主体,但这种模型不利于直观分析,所以在此选择两个博弈主体来论述这一情况。以原杭州市兼并萧山、余杭两市,并将这两市设区为背景材料,假设萧山区政府(甲)与属于原杭州市的滨江区政府(乙)对兼并后边缘区环境问题治理都存在积极治理与消极治理两种态度,其他外在因素都一致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应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可以得出如下情形。数据解释:当甲、乙同时选择积极治理边缘区的环境问题时,甲、乙双方都需要付出较高的治理成本A;当甲、乙同时选择消极治理边缘区的环境问题时,甲、乙双方都只需要付出较低的治理成本a;当甲(乙)选择积极治理,同时乙(甲)选择消极治理边缘区的环境问题时,甲(乙)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治理成本B,乙(甲)需要支付相对较低的治理成本b。

在这个模型中,存在(A,A)、(a,a)两个均衡点。从环境这一公共产品的特性及可持续发展效益帕累托意义上讲,显然是(A,A)优于(a,a)。但是,环境治理不同于企业的经济建设,能够即刻得到收益与成效,其成果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甚至是长远的以后才能明显表征出来的。同时,积极治理环境问题、进行日常养护都需要政府支付较高的成本,反之,消极的态度则付出的成本较少。这是地方政府不愿意积极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章第三十八条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人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不论是公职人员还是领导成员,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环保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他们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极力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综合环境治理成本高、成效收益期限长、效益不明显、公职人员对绩效的追求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等因素,兼并型城市边缘区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采取消极态度治理环境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回到上述囚徒困境模型中,当甲、乙两区政府都积极治理环境问题时,均需要支付较高的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利于环境效益的最优解。当甲采取积极治理、支付较高的成本A的同时,乙采取消极治理、支付成本为B。甲治理环境问题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正外部效益,将辐射到乙方,此时乙方并不需要支付额外的任何成本,A>B。同理,当甲采取消极治理、支付成本a的同时,乙采取积极治理、支付成本为b。

甲治理环境问题带来一系列的环境负外部效益,将辐射到乙方,则b>a。结合上述所列公职人员消极治理环境的各项诱惑因子,(a,a)出现的概率将大于其他三种情况。此外,环境的治理与管理是关乎整个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尤其是兼并后边缘地区任务艰巨,需要各管理主体相互积极配合,指望单个政府来完成的可能性很低。各管理主体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当一方主体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治理,由于环境的外部性、经济效益的诱惑性,将导致博弈参与者的占优策略都是等待其他方积极治理而自己却耍起了小聪明坐享其成。可见,这样下去博弈的结果是最终无人愿意去积极地治理边缘地区的环境问题,(a,a)成为该项环境治理博弈最终唯一的纳什均衡。这就是兼并型城市边缘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陷入囚徒困境的原因。

兼并型城市边缘区政府环境治理囚徒困境破解可采取的措施

对兼并型城市边缘区环境的治理工作,需要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统筹给予重视。对于外部性强、收益期限长的环境这一公共产品而言,治理的成本偏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当地政府对边缘区环境治理工作持消极态度。结合上述囚徒困境模型的分析,本人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制定政策以破解困境。

(一)采取激励措施,制定环境治理奖励政策,完善相关制度以提高地方政府对边缘区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假定国家对边缘区积极环境治理的政府进行奖励X,如财政补贴等;同时对消极治理的政府不奖不罚,那么存在三种情况。一是X>A,不言而喻各政府都将积极治理环境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治理”的策略是占优策略,上述博弈的结果将都是积极治理,实现真正的纳什均衡。二是A-a<X<A,相对来说采取积极治理的成本降低,但还是略高于消极治理的成本,这样的结果和第一种一样,也会实现(积极治理,积极治理)的纳什均衡。三是X<a,则奖励措施所起的作用不大。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囚徒困境的制度改进———实行环境治理财政补贴,强化监督制度;完善公职人员职权配置及干部管理制度,制定环保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环境治理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国家财政部应对其进行财政补贴,使地方政府享受该项优惠政策,以此降低原本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边缘区管治主体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征收高额的物业税、污染税、排污税等,将这部分资金用来治理环境问题。环境治理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人积极配合,媒体、大众、监督部门等要全力发挥监督作用,强化监督制度,促进兼并型城市边缘区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边缘区的环境治理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又要依靠社会各界的主体力量,同时利用好媒体等沟通渠道,多方面共同发挥监督作用,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及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性经济人假设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是以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一般情况下,集体利益最大化本身不是博弈参与人的根本目标,人们在博弈中的行为准则是个体理性而不是集体理性。

“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个人理性的话,就不可能实行下去。所以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一方面是完善制度规范,使边缘区环境治理的执行公职人员职权责相一致。另一方面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的干部管理制度存在事事应付上级、崇尚表面工作的漏洞,容易造成“临时用功应付、长期散漫懒惰”的现象,不利于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对干部行为正确的导向与规范功能。我国的政府绩效考核也存在同样的只对上级负责、考核过程只在乎经济效益、封闭外在的监督、结果的好坏在于上级考察人员的主观评价等弊端。这些都不适应于环境领域治理效果的考核。政府部门制定环保考核制度时应将“显项”和“潜项”有机结合,眼前和长远有机结合,地方与中央利益有机结合,引导地方政府积极竞争、合理博弈、奋发创新。总之,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干部管理制度及监督制度。

2.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加强干部人事生涯管理,强化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在博弈论中,如果博弈只进行一次,博弈参与人往往只关心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果博弈重复进行多次,而且博弈参与人是相同的,那么博弈参与人就有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短期利益,合作就成为他们明智的选择。重复合作策略极大可能成为持续的博弈行为,同时其他的博弈参与人有可能会闻风而来进行多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同理分析,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时应注重干部人事的生涯管理,将环境治理的长期公共利益与个人的长短期利益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管理。如设置环境绩效保证金,规定抽取干部工资薪酬的固定比例,随着时间的增长累积增加且附带环保效益利息,作为其退休或离开该地区后对环境治理作出贡献的奖励。如果消极治理边缘区环境问题或在任期间有其他违规违纪行为,则取消这部分环境绩效保证金,这将有利于干部人员从长远利益考虑环境治理工作。环境治理效果的好坏还在于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不高。加强管理主体、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尽快实现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增强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利益观,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良性的博弈,这将大大推进边缘区的环境治理工作。

(二)采用惩戒措施,对消极治理边缘区环境问题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假定国家对边缘区消极环境治理的政府进行惩戒Y,同时对积极治理的政府不奖不罚,消极治理的成本相对增加,政府将朝着积极治理的方向靠近,此时“积极治理”的策略是占优策略,可以实现(积极治理,积极治理)的纳什均衡。惩戒措施与奖励措施有效结合,将更有利于双方积极治理纳什均衡的实现。

1.囚徒困境的违规博弈———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主体、消极治理环境问题的政府的惩罚力度。一是增加环境执法的透明度,有效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兼并型城市边缘区是某些化工企业热衷的扩散地,是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的区域。对不按规定办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等的企业要进行行政处罚;对重型污染环境的企业要重点关注,加大惩罚力度或予以关闭。二是对边缘区政府部门中消极履行环境治理职责的公职人员,进行相应的惩戒处理。对于环保执行力度不够但情节较轻的,进行教育与引导,予以警告并扣除一定的工资。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置之不理、政策绝不执行、甚至在工作过程中贪污受贿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甚至是开除的处理。对公职人员的违规行为,有关的职能部门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情节严重的其相应的工资档次、职务与级别也要进行调整。

2.囚徒困境的法律建设———完善环境污染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力度建设问责型政府。环境保护是全社会民众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需要全国各级政府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理。在边缘区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供给环境公共产品的权责分配。如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应是中央政府供给,而地方政府予以配合等。完善边缘区环境污染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违纪的环保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如兼并型城市边缘区内的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对该辖区内环境污染的防范、发生和治理负有全责,对失职、渎职情形的或负有领导责任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等。强化问责型政府的建设在环境治理方面体现在:当在环境治理领域出现问责事件时,除了具体的官员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也应该负起责任。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他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的。因此,建立问责型政府必须依照宪法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切实行使问责权,这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制度约束,避免管理人员进行环境治理时从个人理性利益出发制定决策从而导致整体的非理性结果,避免陷入囚徒困境。通过采取奖励与惩戒两方面的措施来破解兼并型城市边缘区政府环境治理的囚徒困境,将有助于降低博弈参与者采取积极态度治理环境的成本,提高个人与集体的双重收益,有利于边缘区环境保护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成果篇2

何谓第三方治污?

在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以来,各部委都从各自角度发声响应:财政部称之为PPP,发改委叫第三方服务,环保部叫环境综合服务和合同环境服务,也叫第三方的专业治理专业服务。不管冠之以何种名称或模式,治污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何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为例,它的全球项目拓展到哪里,就要求苏伊士环境治理公司跟到哪里。在上海化工区,苏伊士为巴斯夫在当地的项目全权打理污染治理事宜;在重庆长寿化工区,正是由于全球知名环境企业的参与,使得巴斯夫项目顺利落户。

简单来说,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污染排放者以直接或间接付费的方式将产生的污染有偿委托给专业化环保企业按照环境标准进行治理,并与环保监管部门共同监督治理结果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主要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适用于新建、扩建项目的“委托治理服务型”。排污企业以签订治理合同的方式,委托环境服务公司对新建、扩建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及升级改造,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另一种是适用于已建成项目的“托管运营服务型”。排污企业以签订托管运营合同的方式,委托环境服务公司对已建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运营管理、维护升级改造等,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托管运营费用。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现在的环保产业最急需的,是建立一种体制机制,把市场、技术和资本融合在一起,让民间资本真正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变成现实的市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鼓励第三方治污除了环保的需求之外,还有环境治理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即将实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初步估算总投资需要6万亿元,而中央财政实际出资十分有限。

“十三五”期间,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就是要运用市场机制,释放环保市场活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发挥政策和市场的作用,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政府购买公共环境服务,实现环境保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如何一举多得

首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可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过去是“谁污染谁治理”,但是制造污染的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并非是专业的。而交给专业的第三方处理,企业环保成本不仅没有明显提升,还提高了效率,效果也会更好,这也符合大资产管理高度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其次,推行第三方治理之后,可以通过企业与第三方的服务合同来确立更加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再次,第三方治理的绩效和第三方治污者的经济效益挂钩,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第三方的治理效果往往会更好。

从环境监管的角度看,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之后,过去那种生产企业各自进行环境治理,分散排放、点多面广、不宜监管等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在第三方治理的模式下,排污企业治污责任通过合同方式向环境服务公司转移和集中,环保部门的监管对象大为减少,相应的执法成本也将大幅降低,将更有利于环境监管。

由于第三方治污改变了排污企业在治污中的被动地位,受到了排污企业的欢迎。第三方治理给排污企业带来的好处,一是由于有第三方专业公司的投资、运行管理和保障,如果操作得法,企业的资金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二是在第三方治理模式下,排污企业受政府监管的被动局面将得到改变,转而与政府部门“同坐一条板凳”,共同监督第三方专业管理公司的运行和运营效果。

第三方治理实际上还是一种污染治理责任的转移,排污的责任从企业转移到第三方。按照环保法的规定,违法排污涉及生产企业,但是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违法排污的责任也要转移到第三方。因为,在第三方污染治理的模式下,生产企业仅仅是一个污染源的生产者,他并没有向环境排放,而是交给了第三方,第三方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排污者,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然,这种责任的转移并不会鼓励排污企业毫无节制的排污,因为第三方治污是一种市场机制,排污企业排的越多,第三方治污公司的成本就越高,排污企业要支付给治污公司的费用相应水涨船高。这种模式下,第三方在法律和合同的意义上必须尽责治污,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排污企业也会节制排污。

第三方亦须监管

环境第三方治理虽在逐步推进,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须重视和解决。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部署全面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办公室主任孙振世解读称,现实中一些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往往成为排污企业违法排污的帮凶,与排污单位恶意串通提供虚假环评材料、伪造或者篡改监测数据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协助相关单位逃避环境监管更趋隐蔽性,造假、逃避监管更加具有专业性,社会影响也更恶劣。比如,有些企业污染治理不达标,但环保局每次抽查结果都合格,后来发现是第三方帮企业造假。有些第三方帮企业挪一下烟囱上的监测点位置,或改变在线监测的程序设置,废气就能达标。

当前亟需也可行的措施是提高第三方企业准入标准,完善监督审核机制。第三方治理主体良莠不齐,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超标排放污染物;有的治污设备长期不更新;有的无端向园区施压,收取高额治理费用。应抓紧建立对第三方治污企业的约束机制,建立一个专门针对第三方企业的数据库,形成黑名单制度,设立信用等级,并根据信用等级实施政策优惠,实现有门槛、有规范、有奖惩。使得排污方和第三方互相监督制约,同时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形成“三位一体”共抓环保的局面。

排污方和治污第三方相互推诿责任也很常见。排污企业认为污染已交由治污第三方处理,排污不达标应由第三方担责,治污方认为排放不达标是因排污方不按照合同排污,导致污染难处理。第三方治理失效多源于两方的责任不明确。

此外,现有的处罚措施不够严厉也影响了排污企业购买第三方治理服务的积极性。根据《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排污单位超标排放,在限期治理期间排放仍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可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按规定,限期治理时间最长不超过12个月。假设此期间企业只因“整改不力”而被罚一次,那么其违法成本最高只有10万元,而添置一套治污设备和维护一条完整的治污工艺流程的成本远高于此。第三方治理的成本优势只有在守法的环境下才能成立,当违法成本远低于守法成本时,第三方治理的低成本就没有了优势和吸引力。

环境治理成果篇3

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实现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自__月10日至6月__日,我局组织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行动,经过全局上下、全体城管执法干部的共同努力,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总结前期经验,表扬先进,巩固成果,更好地落实长效管理工作,7月2日至5日,局组织考核组,对各镇、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工作作了实地考核。从考核情况看,各地都十分重视本次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工作,基本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工作组织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整治实绩明显。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措施得力,百日大整治成效明显

(一)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组成的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整治工作的组织推进、统筹安排、数据统计和督促检查等工作,保证整治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同时,详细制定了《__市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步骤和任务。__月11日,专门召开“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动员大会,要求各科室、中队充分认识此次“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城管执法中队切实根据各自承担的整治任务,制定相应的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实施方案、具体计划及工作小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厚。为提高全民参与和提高市容环境意识,切实强化法律法规和“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方案的宣传,城管队员主动积极上门发放《温馨提示》,重点宣传此次全市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整治重点、整治范围、引用法律及市民服务热线。充分利用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整治活动的典型、亮点及成果,共宣传20余次,__日报__新闻版首页专题报道1次。同时,整治期间,坚持依法行政,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__000余份,各责任部门报送整治方面的信息共__29篇,强化理念,宣传到位,最大限度地争取市民的理解和参与,为整个“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行动的开展打好了坚实基础。

(三)周密部署,突出重点。此次“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自__月上旬开始至6月底结束,共分宣传发动、集中整治、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实施,集中整治阶段的每周星期一为全市统一整治日,根据违章设摊和越门经营的特点,采取全局集中行动与中队结合实际分组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整治力量,以重点路段、繁华场所和窗口部位为重点整治范围,重点查处占道经营、越门经营、辖区内小广告等违法行为;治理违法占道经营形成的马路市场;加强对户外广告设施、沿街门头店招的管理,对市区、镇区主要道路上占道洗车的治理;加大对辖区内各施工工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和城镇出入口的日常巡查力度,查处不按规定处置建筑垃圾的行为,杜绝沿途抛洒和乱倾倒的行为;依法查处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小广告行动等六个整治内容。整个整治行动实行严格管理,坚持规范执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市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市容市貌明显改善,为改善我市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攻坚克难,治理顽症。我局执法人员克服自身困难和工作难点,解决“猫鼠不同步”现象,创新思维,踏实工作,实现了“城管24小时”,解决了多个“老大难”问题。针对市区东兴街、鱼行街路段的夜间违法设摊行为重拳出击,每天夜间18:__0至22:__0从各部门抽调管理力量不间断巡查,遏制违法现象反弹;开展文华小区马路市场集中治理行动,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不断岗,每天合理安置早点摊位40起,室内菜场安置蔬菜摊80起,安置其它各类百货、水果、小吃摊位70起,疏堵结合解决文华小区乱设摊严重,影响交通的问题;石门、高桥、大麻、濮院中队克服早市凌晨批发蔬菜的问题,集中人员对多个马路市场进行了治理,都得到了好的管理。

(五)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此次“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在宣传教育、工作方法、整改力度、部门协作上做到了认识到位、思路清晰、理念正确、机制创新、措施得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破解“管理难”、“投入难”、“保持难”等城管难点上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如“如何强化农民小区管理”、“如何改善中心城区市容秩序”等,都值得在以后的工 作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各个整治内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共纠正违法行为16__6__起,查扣、处罚不按规定运行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15__起,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道路环境和经营商户违法行为大为改善,共治理违法占道经营__99__起、越门经营4216起;二是“一条街”的现象基本取缔,共治理占道经营形成的马路市场15条;三是户外广告设施、沿街门头店招得到了有效管理,借势“三改一拆”行动,共治理户外设施、沿街门头店招破损894起;四是无沿途抛洒和规范倾倒垃圾现象明显提高,共治理抛洒、乱倾倒286起,治理占道洗车89起;五是占道洗车泛滥势头得到遏制,共治理占道洗车89起;六是“牛皮癣”治理成效明显,共治理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6885起。

本次整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整治效果,我们有如下体会:

——领导重视,上下齐心,是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取得成效的前提。市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我市市容整治,副市长朱明杰亲自指导调研,多次听取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城市管理专项工作,并对于此次“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5月29日盛市长在第十六次常务会议上点名表扬我局在此次行动中的优秀表现;6月8日盛市长在勤政周记处理单中作出了“首战告捷,当思长效之策,步步为营”的重要批示,极大鼓舞了全体城管执法队员的工作热情。整治期间,我局领导率先垂范抓整治,局长胡国盛多次实地看现场,走访了一些业主和户主,了解整治情况与反馈意见。局领导亲自带班,实行每周督察, 随机确定督查基层中队和督查区域,对整个整治过程及整治结果情况进行专项督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同时,多次召开责任中队负责人会谈,讨论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明确职责,达成共识,做到了执法工作无缝对接,凝聚了“民心”。通过督察网络平台公布“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专项督察通报,使整治进展情况及时得到交流,让城管执法人员了解成果的同时看到不足之处,为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是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取得成效的关键。针对市区、镇区市容环境管理难、开放式小区管理空白、便民菜场管理混乱等城市管理“顽疾”,我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采用集中整治,重点加强管理;组团执法,联合强化管理;长效管理,实现持续有序。凝聚实力,全局上下一心,围绕服务环境,整治影响市容、阻碍交通的突出问题,理清了整改思路,提出20余项整改措施,并对整改内容、整改标准、整改时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整治活动开展。同时,局领导多次听取各中队开展活动的汇报,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并结合在整治期间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深刻剖析和严肃批评,表明对解决市容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联动配合,增强协作,是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取得成效的保障。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统一作战,各部门紧密配合,开展集中联合执法,取得了明显成果。一是加强外单位兄弟部门的合作联动。建立由工商、公安、卫生、城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构,各部门通力合作进行全面整治。如我局联合市创建办、经济开发区对文华小区开展的集中整治活动,效果良好;在对环北小区的整治活动中联合了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了居民的认同。二是增强本单位内部部门的联动。在此次专项整治中,各科室、中队增强协作意识,遇到问题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争取支持和配合,共同合力达到整治效果。如市区市容环卫监管长效管理整治中,每晚在全局科室、中队中抽调__5名进行长效管理,加班加点,通力完成市容环境管理。

二、冷静思考,正视不足,市容监管任重道远

通过三个多月的集中整治,效果十分明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市容环境卫生监管的长效措施需进一步实行。需要以此整治为契机,不断加强日常管理,注重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巩固整治成果。

(二)市容环境的监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人员力量有待增强。监管机制的不够完善导致了需要通过集中专项整治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需要加强人员力量来进行长效管理。

(三)城市管理的管理职能需进一步延伸。此次整治重点是市容环境上的六大方面,但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我局综合执法的不断推进,要求执法人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管理思维,延伸我们的管理职能。

(四)管理者的主动性和被管理者的自觉性需要进一步发挥。充分发挥执法人员的主动管理性和被管理者的自觉性,把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当中,形成人人参与的和谐管理局面。

三、面对现实,增强信心,实现市容监管高效精细

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说:“评价城市工作的标准,一看繁荣,二看市容。”我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市容环境管理工作,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通过此次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城市管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永远不能松懈。“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虽已告一段落,但管理工作并没有结束,下一步,我们将在现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查漏补缺,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确定的六个整治内容都很重要,责任、任务、目标都很明确,通过“市容环境卫生百日大整治”,有的已经达到整治目标,有的正在推进,有的还未全面展开。各城管执法中队要根据要求,抓紧对照整治目标查漏补缺,把各项整治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完成各项整治任务,切实使我市市容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各项整治成果。这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要按照“在强化整治中建立长效机制,在机制创新中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各责任中队要理清思路,针对管理难点,逐项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措施和办法,并加强组织实施,切实把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环境治理成果篇4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1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变暖、雾霾等,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人们的生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那么,环境治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具体的治理步骤又是怎样的,都是当下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环境检测与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关系,以及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2环境检测概述

2.1环境检测的含义

环境治理的实施离不开对环境的检测,因而环境检测是在环境治理阶段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行业,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随着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环境检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环境检测是在对环境质量进行检测之后,通过检测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技术分析,相关部门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环境治理工作安排。我国近年来的工业发展较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环境检测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开展环境检测的现实意义

环境检测的具体实施过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各种技术设备和手段,对环境污染物及污染因素进行监测、收集、分析,获得环境分析数据结果。首先,环境检测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反应环境变化及趋势,给出环境质量分析结果,能够评价环境问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其次,环境检测还可以为环境治理相关单位提供环境管理所需的数据资料,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最后,环境检测还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环境实情,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指导。

3环境治理中环境检测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气候变暖、雾霾、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污染的治理都需要环境检测的结果作为治理依据和支持,因此环境检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环境检测,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生物学科、环境学科、地质学科、化学学科等多种学科知识与常识,对环境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的一个过程。检测的对象包括水质、土质、气体、声音等各种介质,通过取样、实验、计算得出被检测对象污染物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污染物质的比例。根据检测结果所得数据资料科学性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实现对环境当前破坏程度的准确评估,并为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实际上,在环境治理中,很多地方都需要依靠环境检测,也必须进行环境检测。因为只有通过环境检测才能了解污染物的成分及比例,进而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才能保证环境治理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目的。因而,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4.1促进治理设备科学化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起了实质性的作用,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人工模式被先进的科技设备所取代,高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时代的主题。环境检测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也是科技发展的成果,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在以前都是以人力为主来进行生产操作,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逐渐被先进的机械设备所替代。所以21世纪都被称之为科技时代。在21世纪,环境检测设备就属于高科技产品,并且越来越科技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有效提高了环境治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环境监测离不开相关的检测技术和科学设备,同时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的对环境检测与治理设备进行提升和改进,逐渐提高设备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同时采长补短,在保留传统设备优点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发达,相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在环境检测与环境治理设备的科学化水平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有力的支撑了环境检测和治理。

4.2促进检测系统智能化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环境检测系统是基础,它有力的支撑这所有环境治理设备的顺利进行,环境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直接由环境检测系统性能决定。在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方面的治理,所以在环境检测方面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且一套标准规范的环境检测系统也逐渐形成。并且逐渐实现了对环境治理设备的监控与检测的实时性,并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4.3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在对环境的治理与开展进行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有准备有效的数据。这样才能避免治理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切实提高环境治理工作效率与治理决策的科学性。而环境检测通过对环境中各种对象污染物的检测,可以为环境治理方案制定与治理计划提供决策依据,提供所需数据支持。环境检测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当前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历史检测数据和治理方法、治理成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历史数据与新生数据,了解环境污染变化趋势、污染物及其比例变化情况与污染程度,从而依据这一变化情况对环境污染进行预测评估,制定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对策,为环境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4.4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投入与使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环境治理工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才有可能实现环境保护。而以开展技术性检测为核心的环境检测,无疑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如监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在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治理决策有效性、实用性的提高和检测精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所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性作用。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因此近几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治理问题,同时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为了降低和减少人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因此环境检测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所以相关部门要充分重视环境检测工作,大力提升环境检测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海妹.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4).

[2]程仁福,刘光辉.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

[3]庄小青.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

[4]王鹏,谢丽文.污染治理投资.企业技术创新与污染治理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9).

环境治理成果篇5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审计;审计模式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费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渐趋严重。目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相互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一些污染严重地区的环境污染损失已占到GDP的7%。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对环境审计进行了研讨,并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认为:1.环境审计与最高审计机关执行的其他审计无根本区别;2.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其中财务审计偏重财务报表中涉及环境资产、负债的披露是否公允,审查环保用资金使用情况;合规性审计偏重被审计单位是否符合各环境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和条例;绩效审计则偏重在环境方面的方案、措施等管理活动的效果。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指出“鉴于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问题的重要性,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倡导将环境审计作为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表明环境审计的最根本目标是促进各国的环境保护。

我国审计署自1983年成立以来,积极投入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早在1985年就开展了以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为对象的环境合规性审计。众多学者也从不同国家和审计主体、对象、目标、准则等多个角度对环境审计进行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 “关注国家资源与生态安全,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与规范”。

在现有的条件下,怎么才能发挥环境审计应有的作用,从而能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环境治理视角对环境审计模式进行研究,强调明确环境治理的责任方,通过审计规范和约束各责任方的权力和行为,实现环境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环境审计是社会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内在需求

(一)国家治理与环境治理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作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李厚喜(2012)认为,国家治理是人类实现自我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按治理内容划分,国家治理包括五个子系统: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人文治理和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维护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基本保障,包括节约资源,遏制污染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等内容。这五项治理内容构成国家治理的整体框架,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陈光中先生在“民主、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国家治理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军事等领域。

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领域,环境治理主要是对环境进行控制、管理,打击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和行为,追查相关责任,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维持生态平衡,给社会公众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治理与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照法律规定利用权力制约权力的行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环境治理的需求决定了环境审计的产生,环境治理的目标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方向,环境审计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推动环境治理的完善。

在我国,环境监督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环保、农林、水利、财政、发改委等,这些部门分别履行着各自的职责。国家审计机关通过环境审计对环保资金、水利工程等项目进行审计,检查环保资金等投入和使用情况,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目的是检查政府和相关部门、人员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是否履行各自的环境管理、服务、监督责任,有无实施各项具体管理措施以及是否取得成效,有没有。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实施法律所赋予的监督权来监督与环境监督和管理有关的部门和人员所拥有的权力,从而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实现环境治理,给社会公众一个宜居的环境。

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受托责任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加重。环境监督和管理尤为重要。作为委托方,社会公众有权了解环境监督和管理人员在接受委托后有没有履行各自的责任,环境审计应运而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环境审计人员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鉴证受托方的受托监督和管理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监督权力按规定要求行使。如果受托方未按要求行使权力,未能履行应尽的责任,应解除受托责任关系。

作为实现环境治理的工具之一,环境审计怎样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审计具体目标有所不同,相应地,审计模式及审计程序也随之变化。在目前环境下,环境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保护环境,但不是事发后查找原因,而是能以预防为主。审计对象不应仅仅以“物”为主,物只是审计对象的表象,审计对象的本质应是环境监督和管理人员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实施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可以发现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找到根源,查处滥用权力、责任缺失人员的过失和舞弊,追究相应责任,促进相关人员严格按要求使用权力,履行应尽的责任。同时可促进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环境监督、环境管理政策。

三、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的特点

(一)审计总目标是受托监督和管理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环境是稀缺资源,在我国,政府承担着环境治理的任务,多年来也投入不少的财力和物力。但因业绩考核、经济增长速度等需要,政府往往注重考虑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难以全面、真正顾及环境问题。不少地区都先后有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这与政府环境治理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我国环保部门负有统一监管环境的责任,但却没有统一监管的权力,其他部门有权力但没有责任,因此常常造成任意行使权力却无需履行职责的状况。现实生活中监管不力的事件时有发生,存在严重的权力被出售现象。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社会公众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接受监督,以确保其依法行使管理权力,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的责任。社会公众通过环境审计获得相应的信息,对政府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

环境审计的目标可分为两层次:总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的总目标如前所述,是用审计监督权力制约环境监督和管理权力。具体而言,环境审计目标有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产生的效益、环境政策执行情况等。实际上,具体目标也是为了实现总目标,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无论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最终目标都是统一的,就是通过环境审计,加大对政府相关人员环境监督和管理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力度,以进一步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最终实现各司其职,加强环境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通过开展环境审计,如果发现政府相关人员没有正确行使环境监督和管理权力,应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并解除其受托监督和管理环境的责任。

(二)审计对象是环境监督和管理人员的权力和责任

有效的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明确责任,环境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环境投资项目的立项、运行和评价,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与监测等。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对象主要是关于环保资金运用情况,或是环境方面重大事故和已暴露的突出问题。审计对象仍然局限在以“物”为重点,关注的是具体事项、具体活动,包括被审计人行为的结果。这还不够,还应对人及其行为进行审计,而且应当将其行为的动机、行动过程全面纳入审计范围。环境审计对象不应只关注对象的表象,开展事后审计。在目前情况下,应该加强环境审计的事前和事中审计,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去控制。不能仅仅开展事后审计,等到造成严重污染后,再去查明原因。

从实质上讲,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的对象应是环境治理相关责任人的权力行使和责任履行情况,具体表现为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种环境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规划、环境投资项目、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等与环境治理相关的政府部门及其开展的工作。他们接受委托,承担监督和管理环境的责任,并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力。审计人员对这些相关人员行使的权力和履行的责任进行审计,并向委托人――社会公众报告审计结果。

(三)审计主体为多方面人员参与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以政府审计人员、环保工程技术人员和环保机关人员为主导,会计师事务所和非营利环保组织参与较少。政府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会计为主,缺乏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队伍。这种情况并非要通过招聘环境专业人员才能解决。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应吸收会计师事务所和非营利环保组织的加入。

环境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权力制约权力,通过审计来发现相关职能部门环境监督和管理权力行使情况、责任履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来解决问题,防止相关人员“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企业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在产品生产、供应与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因此,企业行为是环境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对象。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可由注册会计师加以鉴证。政府审计可以利用鉴证结果来追溯原因,查明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环节及责任人并追究责任。

另外,从全球范围看,包括民间环保组织在内的环保中介组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是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一类非政府组织。这其中有部分的专业环保组织,他们能够以专业的眼光参与环境治理,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监督政府环境行政,及时纠正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当行为,减少环境政策执行中的冲突与摩擦,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高环境决策的有效性,促进环境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会计师事务所和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来加强环境审计,发挥其服务于环境治理的作用。

四、环境审计实现治理目标的路径

(一)明确政府各部门环境管理具体责任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地区的协调。在现实的中国,明确责任,进而落实责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李金华,2005)。新环保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新《环境保护法》规定,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面对重大的环境违法事件,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将“引咎辞职”。

环境管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管理主体之一是政府。各级政府应明确在本行政区域内与环境质量管理的各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从政策的制定、项目的审批到日常的监管,并在网站、报刊等媒介公布于众,便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同部门之间应信息畅通,及时沟通,尽可能将影响到环境质量的事项尽早解决,防患于未然。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同时,环境审计以实现环境治理,保护环境为目标,因此环境审计应常态开展,持续对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受托监督和保护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实施监督,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二)环境审计结果公告

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审计环境信息的渠道很窄。为保证和促进受托环境监督和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应该及时公开披露环境监督和管理权力的运行情况,给社会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强政务透明度。只有充分的信息披露,社会公众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环境监督和管理责任履行情况,有没有正确行使权力。

应明确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时间,规范公告的内容。在政府审计机关网站,定期公布审计结果,重点应公布相关责任人履行环境监督和管理的情况。当审计项目涉及到具体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和具体防治措施,应告知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途径,让公众判断审计结果是否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一致。通过环境审计结果公告,让社会公众从环境监管、污染源头和监管结果多方面了解环境保护现状并加以监督。

(三)跟踪并反馈审计结果改进情况

环境审计并不能直接实现用审计监督权制约环境监督和管理的权力。对权力的制约还需要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的配合。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只是环境审计发挥作用的一个起点,对于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人员如何追究其责任才是关键所在。对于环境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应明确责任主体。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免职,并追究其责任。并将处理情况公布于众,透明化。应将环境审计结果与政府相关人员的政绩考核和职务晋升挂钩,激励政府实现“绿色发展”,坚持沿着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16).

[2]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责任观[J].审计研究,2012(02).

[3]邢晟.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中国审计,2012(17).

[4]张立民,李钊.审计人员视角下的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4(01).

[5]江苏省审计厅课题组.江苏环境责任审计实践探索[J].中国审计,2011(17).

[6]杨柳.环境审计之生命周期法[J].财会月刊,2013(07).

[7]房巧玲.环境审计“去审计化”:现实冲突与概念重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环境治理成果篇6

利用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进行分析,再通过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PCII)进一步分析工业废水排放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2年,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一直保持增长,但投资规模偏小,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所占比重较小,工业废水投资与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呈正相关,即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力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工业废水;污染物;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资金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和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和结构对污染治理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2]。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以及与工业废水排放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益、资金的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参考。

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分析

本文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对河南省2005-2012年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进行分析,污染治理投资概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河南省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呈上升的趋势,但占GDP的比重却在减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与国际上大体控制环境污染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1%-2%的标准相差甚大[4]。通常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分为工业污染治理、“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部分[5]。表1表明有70%以上的投资金额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同时”项目投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在2007年达到338132的最高值,2012年降至148347的最低,总体投资较低且呈降低的趋势。

2.工业废水排放分析

2.1.工业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变化表2为2005-2012年河南省工业废水、COD、氨氮的排放情况。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2.35亿吨增加到13.74亿吨,大体增长平缓;COD、氨氮的排放量则分别34.26万吨、5.36万吨降低到17.9万吨、1.3万吨,说明工业废水污染物去除率在不断的提高。

2.2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董小林(2013)[6]将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治理单位污染物所投入的资金。

3工业污染物排放与污染治理投资关系

3.1工业废水排放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分析图2为治理工业废水投资及工业COD、工业氨氮排放量的关系。首先,投资量与污染物的排放呈降低的趋势,而COD的排放量始终高于氨氮,且两条曲线均高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曲线,说明河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偏向工业,河南省废水治理任重而道远;其次,2007年、2011年的治理废水投资额有所增加,造成COD、氨氮的明显下降,而2010年投资相对较少,导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出现略微反弹。说明增加治理工业废水的投资能较好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2PCII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关系由图3知,COD与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曲线紧随治理工业废水投资的变化而变化,2007年和2011年的投资金额增加,结果是二种污染物的治理效果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投资金额稍又降低,其治污效果也明显降低,呈正相关。

4.结语

(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偏小、总量不足是造成河南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体偏低且逐年减少。(2)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已初见成效,而工业废水排放量仍大体平缓增长,在当前水环境矛盾异常突出的形势下,要达到或超出既定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业废水的治理投入。(3)工业COD的排放量显著高于氨氮的排放量,而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曲线表明其治理效果更好;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与治理工业废水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涛.我国环保投资结构对工业污染治理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

[2]张霞.湖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3):232-235

[3]董文福,傅德黔,努丽亚等.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发展及存在问题[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4):87-89

[4]吴舜泽,陈斌,逯远堂等.中国环境保护投资失真问题分析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12-117.

[5]董小林,周晶,杨建军.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结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2):295-299

[6]董小林,杨梦瑶.基于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的工业废气排放与治理投资关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35(3):113-118

环境治理成果篇7

关键词:环境审计;雾霾防治;启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75

1.雾霾防治背景

1.1国外背景

19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美国出现了资源消耗巨大、浪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颗粒物直径更小、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雾霾污染频发。在1955年,洛杉矶雾霾事件中,致使400多人因中毒、呼吸衰竭而丧生;而后在1970年,致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从1970年到1979年,美国审计署出具了247份与空气污染治理相关的审计报告,通过一系列系统性、连续性政策措施,监督和推动政策措施的执行,大力加强了审计监督。到1979年“绿色十年”结束,不仅雾霾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而且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保局、环境诉讼和审计监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努力,建立覆盖全国的、有效的环境保护体系。联合国环境工作会议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着环境审计真正的纳入环境保护和环境责任管理领域。

1.2国内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排放越来越多的污染物,人类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多,这些都使我国的空气质量严重受损。2013年,我国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频繁出现持续性的雾霾天气,不仅造成了交通事故等问题,也极大的损害了居民的利益。2014年1月4日,国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但是我国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环境审计的内容单一,制约其发展;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2.美国雾霾防治中环境审计的实施情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两次的洛杉矶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时美国的主要问题。美国雾霾治理审计的主要目标及成果。

2.1审计目标

2.1.1明确治理政策的制定是否切实可行

为了达到治理效果,可能会出台多种政策,但是政策的可实时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能对未来发展造成的影响,都难以预测评价。有些州为了达到指标,虚报数值,弄虚作假。因此,必须明确治理雾霾政策的可行性,以便综合评价。

2.1.2明确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否可信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传达信息不明确等,企业和居民可能不信任或不参与政策的实施。而各州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等相关因素,欺上瞒下,最终的实施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必须确实政策实施效果的可信度。

2.2注重资金的使用性能

由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两部清洁法修正案还有其他相关法规中涉及到投大量的资金,而在七十年代美国审计署也先后出具了58份与空气污染治理资金管理和预算执行相关的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审计署指出联邦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上的资金投入呈现高抛物曲线的状况,从1972年到1975年的短短3年中,空气污染控制方面,投入的金额大约900亿美元,且每年以大于25%的投入速度递增。但是高额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取得环保局声称的收益比。

2.3注重政策的履行情况

美国审计署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推动作用,而且还很注重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效率和效果。因为美国在制定相关法规中,不仅确立了空气质量标准,而且还明确任务进程的时间表。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要求各州在1977年必须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审计署对各州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追踪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2.4注重环保局的运行力

尼克松政府成立了具有独立机构、职能和最高环保决定权的环保局。环保局自成立以来,做出了大量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审计署在多份审计报告中,指出环保局存在任务量过大、人力财力不足、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

2.5审计结果

美国审计署出具了247份与空气污染治理相关的审计报告,通过一系列系统性、连续性政策措施,监督和推动政策措施的执行,大力加强了审计监督。

3.中美环境审计的比较及启示

3.1环境审计的中美比较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环境审计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审计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专项审计项目,环境审计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的环境审计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环境审计仍然有一个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在审计的切人点上,美国的环境审计以政策为主,环保局在环境方面有着最高的决定权;而我国的环境审计在收集、使用和分配的节能减排资金为突破点,主要审查资金使用是合理,绩效的开展深度不够。

(2)在审计中,美国环境审计的基础上,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政策执行和实施,资金分配进行审查;中国环境审计模式主要是单一审计,具体单位,财政和财政收入和支出和其他相P经济活动进行审查。

(3)在审计范围上,美国的环境审计范围较广,从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策履行情况的管理审计到依据环境政策分配的财政专项支出;而我国的环境审计以资金为主,对于绩效方面涉及不多。

(4)在信息披露上,美国的环境审计结果大多数都是公开披露的;而我国的环境审计结果主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公开披露较少。

(5)在审计问责上,美国的环境审计强调对单位和个人的问责;而我国的环境审计在这方面比较薄弱,有些地方还在追求着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具体直观比较如图1。

3.2对我国治理雾霾环境审计的启示

(1)建立科学的雾霾防治环境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目标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公布审计意见的行为,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雾霾防治中的环境审计应在关注资金的使用绩效的基础上向上递推到政策和管理绩效的层次上。

(2)关注政策的执行效果。要使上级的政策下传畅通无阻,落实到位还必须保证决策的正确和客观,最后还要关注地方各区对雾霾防治的效果。

(3)促进雾霾防治环境审计的资源整合。雾霾防治环境审计对我国来说,是个新的事物,但它的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因此在模式上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作战格局,整合好各种审计资源。我国雾霾防治环境审计应积极探索财务审计与业务审计、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的有机结合;加强审计与环保、工业、统计等部门信息的定期交流,积极探索多主体、多部门联合作战的协作机制,形成审计监督与行政监督。

环境治理成果篇8

关键词:软法;硬法;环境保护

我国的环境立法越来越完善,环境法律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峻。事实上,要提升环境保护的效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赖于环境保护治理理念的变革。传统的硬法治理至少造成了以下几点恶果:1、硬法治理模式无法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硬法始终强调政府组织是行使国家环境保护的唯一权力中心。但随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为了解决源源不断的环境问题,国家机关尽管超负荷疲劳运转,但仍然力不从心。2、为了确保国家管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硬法治理过程惯向于内敛和封闭,形成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二元对立,这就抽除了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前提与基础,同时造成了环境保护的主体单一,环境管理自然捉襟见肘。3、封闭性的硬法治理模式无法提升公民环境价值的诉求。公民的权益诉求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比如近年来公众要求的环境权及众多程序性权利,硬法治理不能从实体上回应这种提升权益的诉求。4、硬法治理的手段单一,主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指导与行政合同等仅是个例,使环境领域的矛盾更加容易激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软法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国家机关与社会自治组织或混合组织都是平等的环境治理主体,要求各类治理主体本身权责一致,实现权力监督与权利救济的统一;强调共同治理,非常依赖软性协商手段,只在必要时选择单方性、强制性管理方式,整个治理过程以全面开放为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软法治理模式能够克服硬法治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将会发展成为现代环境保护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 软法的基本内涵

作为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软法在世界各国早已存在。特别是最近二十年,随着公共治理的兴起,全球化的加快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软法现象日益引起了学者的热切关注。迄今最为权威也是为诸多学者频繁引用的是Synder对软法的定义,即“软法总的来说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可能产生实际效果的行为规则。”而国内软法研究权威罗豪才教授认为:软法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被用于指称许多法现象,这些法现象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作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有效约束人们行动的行为规则,它们的实施未必依赖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软法有以下几个特征:1、从主体上看,软法规则的形成主体具有多样性。既可能是国家机关,也可能是社会自治组织或混合组织等,后两者形成的规则需要得到某种形式直接或间接的国家认可。2、从形式上看,软法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既可能以文本形式存在,也可能是某些具有规范作用的惯例。3、从内容上看,软法一般不规定罚则。软法通常不具有像硬法那样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更多的是依靠自律和激励性的规定。4、从效力上看,软法通常不具有国家强制约束力。虽然软法背后没有国家机关的强制力量作保障,违反了软法通常不能起诉到法院或受到其他形式的国家强制,但软法并非没有约束力,而是与硬法相比,其约束力是柔性的,凭借制度、舆论导向、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等保障实施,依靠人们内心的自律和外在社会舆论的监督等发挥作用。

二 环境保护中软法治理的价值

1 环境法科学技术性的特点决定了软法在环境法中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

金瑞林教授认为:由于环境法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系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此它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学规律的要求,必须把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包括在法律体系之中。而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围绕环境保护的各种工艺技术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样性、复杂性。相对来说,立法者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这种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往往导致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法律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难以解决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作为硬法,由于其安定性的需要,却不能频繁地修改、补充。正是针对硬法的这种矛盾,软法因其内容的灵活性和制定、修改程序的简便性为解决或缓和其困境提供了可能性。比如,1985年国际社会就保护臭氧层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但每年仍需修订公约协定书的内容,因为人类的技术有待时闯的推移不断的进步,认识哪些物质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初的受控物质有2类(氯氟化碳和哈龙)8种物质,1999年《北京修正案》下受控物质已达8类95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软法才能克服硬法适应修改程序的迟缓、僵硬。

2 环境法律关系的综合性、复杂性也决定了软法的大量存在

在环境保护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会引发强势当权者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之时,当环境保护规则因诸种情事可能遭到一定数量的不服从之时,当共识尚未形成时,强行制定硬法,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此时,若制定软法,可缓和硬法可能导致的紧张,绕过政治障碍,务实地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变革,此举措还能维护己确立的关于硬法的权威和尊严的心理和感情。环境保护关系中,各方主体利益差距很大,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较普遍,比如在国际环境法中,一些国家、一些地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愿意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保硬法。他们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他们自己地区、自己国家的环境,而且破坏了与他们相邻地区、相邻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环境。这时候,如果各国根据各国的实际需要,制定硬法是不可能的,软法自然而然就派上了用场。

3 软法治理在加强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节约了环境保护的成本

软法是共同体成员协商制定和认可的,每一位成员都有遵守的义务,如果违反,就会受到共同体的谴责、惩罚,甚至被共同体所驱逐。毫无疑问,在软法的这种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人们自觉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将不断得到加强。软法的发展和软法所体现的人们的环境和生态意识增强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软法促进人们环境和生态意识的增强,而人们环境和生态意识增强则会推进相应软法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比较硬法正式立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量的高昂成本,软法执行过程因为调动参与主体自身的积极性,成本相对较低,因而既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又避免了资源的过度消耗。

三 环境保护中软法治理的域外经验及其启示

1 美国

上一篇: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 下一篇:安防监控工程预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