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监控工程预算范文

时间:2023-10-02 16:18:17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1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计算机网络系统 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53-0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指由政府举办的,具有实施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通过对疾病、伤害和残疾的预防与控制,从而创造健康的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的安全,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利用通信设备以及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联接起来,利用网络软件完善的功能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传递的系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进步和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并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势在必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网络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的选择对网络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重要工具。下面就将其具体的建立与应用方案总结如下。

1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实现对传染病的监测、防治信息个案报告及管理,同时实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动态监测传染病信息,从而实现疾病监测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和共享。

2 网络系统的建设

2.1 设计原则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特点,系统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性:系统的设计应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系统应具有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故障处理方案,以保证用户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2)先进与实用性:系统的设计应尽量使用现在最先进和最实用的技术,使之能够适应以后业务的拓展;(3)标准与扩展性:系统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进行设计,并采用开放性的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以后业务的拓展,并能够进行更新与升级。

2.2 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特点,该系统的网络可采取分层网络体系结构,即主干网与用户子网结合。主干网交换机是1台带管理端口的交换式快速以太交换机。用户子网,可使用普通交换集线器,为了保证能够独享一定的网络带宽,应设置每个终端用户独占10 mbps的端口。工作站的连接即10 mbps的以太网卡与交换机的10 mbps端口相连。主干网交换机的100 mbps端口可通过光纤链路与子网的以太交换机上进行连接。网络的对外出口设计可采用远程访问服务器(RAS)和专线路由器与外部广域网进行连接,对于不在本地局域网内的用户可通过远程访问服务器拨号登录上网,而路由器是连接外网用的。可采用防火墙对局域网和外部广域网进行隔离,采用无路由双宿主主机的结构,其构成由1台WindowsNT服务器和防火墙软件组成,该防火墙应该具有应用层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可以作为POP、SMTP、FTP、 HTTP等协议的服务器。

2.3 系统的管理

网络管理是成功网络重要的组成环节。本系统可采用WindowsNT和cis-c0Wbrksfo全wind~6.1相结合的网络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整个网络系统的全面可视化管理,包括获取端口状态、其他网络扩展数据、信息流量、产生报警或事件通知等功能。

2.4 网络安全措施

一般网络安全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网络信息的安全(信息可能被窃取、删除与修改)与安全隐患(系统的硬盘、软件等可能被破坏,导致系统瘫痪)。本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表、用户认证、PIX防火墙隔离、每个工作站配置IC卡、IP地址有效划分以及系统本身设置的密码。

3 网络系统的应用

本系统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应用:全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对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资源共享,准确信息的传输、确保疫情数据的安全,从而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快速发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传染病的监测、全国各级疾病的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同时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对疾病监测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透明化个人的工作情况)、生物制品及相关物品管理信息系统(对生物制品管理工作实现自动化化管理)、综合办公系统(使工作流程标准化)。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新趋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网络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的选择对网络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工具,所以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应该具有先进行、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标准型和扩展性。但是一个好的网络系统,不只是设计上优秀,还要有严谨的系统管理与安全措施,才能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中使用该系统,能够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资源的共享、全国范围内传染病的检测、生物制品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个人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与透明化,从而有效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综上所述,本文介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符合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状,应用与其日常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东梅.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J].科技风,2008,8(11):83.

[2] 刘军,冯鹤鸣,韩冬,等.计算机网络建设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中的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9):102.

[3] 温艳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网络,2009,7(13):47.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2

摘 要 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对企业的内部进行管理的时候,会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笔者就以建安企业为例,分析其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相关问题,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 建安企业 会计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实施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建安企业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有可操作性的会计内控制度才能实现其运行的有效性。本文笔者就建安企业经营特点分析,阐述建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建安企业的特点

建安企业的特点一是企业治理模式传统,建安企业体制正向市场经济转轨;二是建安工程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大;三是建安项目异地施工;四是建安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独特,会计核算基本上是以单项工程进行;五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计核算常常会利用收付实现制。

二、建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行业的特点及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造成建安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基础管理力度有待加强;二是资金管理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企业预算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四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度有待优化。五是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三、强化建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全力防范财务风险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把会计监督工作常态化,把风险防范贯穿始终。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主线,查找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检查中找问题,披露经营风险,建立完善会计内控制度,通过财务检查,形成本单位会计检查的常态化机制。

2.强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让控制有效可靠

第一,在做好自身会计监督工作的同时,财务部门要与相关的业务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做到良性互动。与企业相关部门一同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中的财务惩防体系,把惩防机制融入到财务管理流程当中,切实防范财务管理系统的风险;与企业相关部门互动的目的是对部门之间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认真分析,不断完善;

第二,财务部门要与预结算、生产经营等业务部门互动,通过各种关联对账的方式,核实掌握业主与公司、公司与分公司、分公司与项目部及项目部与合作者等关联方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分析资金、成本、管理费与税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切实防范业务当中的财务风险。

3.分析重点控制环节,完善会计核算程序

第一,规范会计核算:包括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项目核算、关联交易、减值准备等。规范账务处理程序,严格审核原始凭证,准确登记记账凭证,确保总账、明细账等会计账簿的质量。提升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平台,以银行类资料为突破口,规范录入银行账户、银行授信、银行贷款、银行保函等基本信息数据,逐步完善业主、供应商等辅助会计信息资料,确保会计基础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二,规范财务报表编制:通过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及时核对清理内部往来,加大结算力度,减少“工程施工”类的存货,结转“虚挂”的预收账款、预付账款,遵循谨慎性原则确认应收账款,从而确保财务报表的质量和效率,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三,规范施工项目的核算行为:严格执行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确保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合规性。在会计账务处理方面,要强化“权责发生制”意识,改变传统“收付实现制”下的惯性思维。一要收入确认依据充分力争取得监理方和业主对工程进度的确认依据,并与完工进度相匹配,确保本单位内部的分公司、项目部做法一致,前后一致,互相可比。二要收入与成本、税金及附加的配比。准确计算单个工程项目收入对应的成本、税金,避免成本构成比例和利润率的大幅波动。三要及时取得成本票据,规范分包、设备租赁、材料采购和劳务费等票据的收集工作,防范税务风险。四要工程项目账务处理准确。要规范涉及工程项目的会计科目使用,及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避免“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等会计科目大量挂账,造成资产、负债不实,防止出现“虚报”和“瞒报”的现象。

第四,强化资金管理:资金安全是抓好资金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一要建立健全资金的基本管理体系,在印章、支票、账户等基本要件管理方面,以及在出纳、会计等基本岗位管理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分离与牵制的规定进行设置。二要建立健全资金的监督检查体系,重点抓好财务对账管理,强化会计与出纳对账、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对账等,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三要抓好备用金管理,杜绝“小金库”行为,建立健全备用金管理制度,规范备用金使用和定期清查行为,切实履行备用金审批、报销等程序,确保备用金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要坚决杜绝“小金库”行为,将可能发生“小金库”的事项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第五,抓好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逐步完善预算编制流程,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做好预算与结算的对比分析,寻找原因及应对措施。

4.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是实现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一要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会计人员增强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理念,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及荣誉感。二要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学习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三要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会计人员行为方式,对会计人员业务操作过程有效控制。

结束语:总而言之,建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决定企业可否正常运作,平稳发展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在日常经营工作中选择适应的控制方法,以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只有为经营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的会计内控制度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慧.加强建筑安装企业财务管理的探讨.财政监督.2010(20).

[2]刘士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财经界.2010(06).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3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全面预算是指在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合理利用资源,对收入、支出及结余等各个环节进行的统筹计划和安排,根据预算安排各项支出,有利于建立预算控制系统,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全面预算是单位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预防服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预防服务管理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结合国家的收费政策,对计划年度内的收入、支出、结余等诸方面做出预测,按照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它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报告和审计五个环节。它通过引导、控制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考核和激励管理者及员工,从而达到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服务活动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机制。

2.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计划具体化;其次,全面预算编制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预算目标使每个部门都清楚认识到医院的总目标和各自的任务,更便于分工协作;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绩效评价。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可以成为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第四,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起到收入提升与成本节约的功效。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收入、成本费用水平偏离预算指标时,可以及时分析原因,进而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第五,全面预算管理能起到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的作用。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增强了员工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树立管理者和员工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激情。

二、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全面预算管理是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由于全面预算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踪、全方位控制的运行机制,更要强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全面预算管理要以战略规划为前提

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战略,通常发展战略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命、战略等,一般只包括非常概括的预期收入和费用数额,年度全面预算则是通过对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收入和费用的具体安排将战略落实为行动方案,对未来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使长远战略目标得以分阶段实现。因此,全面预算必须以战略计划为前提和指导,战略实施必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支撑。

2.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的保障

构建全面预算控制系统必须设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部门共同参与,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共同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体系。

3.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的实质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及时调控和业绩跟踪。预算调控即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监控、调整职能;业绩跟踪是跟踪关键业绩指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决策。但现实中不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虽有预算机构,但对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严重削弱了预算控制职能,造成这种预算控制“软”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预算控制手段的落后,管理人员很难及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一般要在每个月之后才能从财务报表中知道当月的财务状况。因而要使全面预算执行监控切实有效,要建立有效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业务、财务软件采集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及时监控,发现异常,自动预警,还可以对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能够极大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4.加强全面预算的考核与评价,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激励作用

除了要有一个严密的监控体系跟踪全面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效果之外,同时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让责任科室、员工明白单位希望他们做什么,做到之后的回报是什么。公正、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预算考评应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以各级责任单位为考评对象,以关键业绩指标构建考评体系进行度量和评价。通过业绩实际完成情况与业绩目标的比较,确定差异并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据以评价各责任科室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并与相应的激励制度挂钩。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抵御风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2]樊俊芝,刘辉,张红.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89-90.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4

关键词:化工企业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安全管理 监控预警 风险辨识 静态风险 动态风险 采集传输 预警技术

一、序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也潜伏着很多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例如,2005年11月中国吉林石化爆炸事故,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引发了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2013年6月3日,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17234平方米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这些重、特大事故的频繁发生,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为了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并迅速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减小它对人类的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财产损失。

目前常规的化工企业虽然针对不同的管理目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手段,但未能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提高,形成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体系,亦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手段,使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展化工企业风险监控和安全管理研究,采用科学方法和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开展安全管理动态监控与预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二、化工企业风险分析

化工企业生产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任何化工企业,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失控,就会转化为危险,进而导致事故,造成人的生命、财产损失。这种事故形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是广义上的风险。

1.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

1.1化工生产的物料绝大多数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化工生产使用的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绝大多数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腐蚀等危害性。

1.2生产规模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目前化工生产装置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只有通过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和成本,才能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1.3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化、工艺条件苛刻化:化工生产从原料到产品,一般都需要经过许多工序和复杂的加工单元,通过多次反应或分离才能完成。

1.4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由于装置大型化、连续化、工艺过程复杂化和工艺参数要求苛刻,因而现代化工生产过程用人工操作已不能适应其需要,必须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控制系统。

2.化工企业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就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它是危险源控制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五种分析法来对化工企业风险进行辨识。

2.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2.1.1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工程项目或工艺装置等方案开发的初期阶段、设计阶段或建设初期进行的危害识别。

2.1.2分析方法:在一个系统或子系统(包括设计、施工、生产)运转活动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出现条件及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方法,是日后危害性分析的基础。

2.2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2.2.1适用范围:适用于概念设计初期和在役运行装置段的复杂流程或设备;也适用于连续或间歇的化工过程。

2.2.2分析方法:系统、详细地对工艺过程和操作进行检查,以确定过程的偏差是否导致不希望的后果。

2.3安全检查表法:

2.3.1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工艺过程中固有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特别是对单一设备的危害识别。

2.3.2分析方法: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发现系统以及设备、机器装置和操作管理、工艺、组织措施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列成表格进行分析。

2.4工作危害分析法:

2.4.1适用范围:适用化工企业生产工艺装置按照操作规程或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识别。

2.4.2分析方法:基于经验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列出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操作缺陷、隐患及可能发生事故的频率等。

2.5事件树分析法:

2.5.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确定的系统在过去发生的事故及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

2.5.2分析方法: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照事故的发展顺序,分成阶段,逐步进行分析,每一步都从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后果考虑,并用上连线表示成功,下连线表示失败,直到最终结果。

3.化工企业风险类别

化工企业各类风险,其存在状态、发展过程、触发条件等均存在很大差别。为了有效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应该合理划分化工企业风险类别,以便区分不同情况,对其进行辨识、管理、检测、控制和预警。

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将化工企业风险类别进行如下划分:

静态风险(固有风险)——危险源

动态风险(潜在风险、人的不安全行为)

静态风险也称为固有风险,包括上述风险类别中的物理因素类风险、化学因素类风险,静态风险是由于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形成的风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事故的本质和前提。

动态风险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经常变化或时有变化的风险,包括上述风险类别中的潜在类风险、人的不安全行为类风险,由于人的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况下,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属于动态风险。

三、化工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

化工企业生产中静态和动态两大类风险在管理和控制方面各有特色,下面将对它们的管理与控制技术分别进行探讨。

1.静态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风险是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管理是构成管理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见下图3.1。

静态风险是由于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形成的风险,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事故的本质和前提。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从源头上控制化工企业生产系统中发生事故的条件,是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治本之策。

1.1 静态风险辨识

防止静态风险就是辨识和确认危险源,化工企业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相关方法认真而系统地在化工企业内部进行危险源辨识,进而确定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以及控制危险源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及水平。

1.1.1经验分析法。根据经验进行观察和分析,将生产现场的实际状况与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范等进行对照,以辨识危险源。

1.1.2理论分析预测法。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如危险性预先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方法,对生产系统或其某一局部进行系统分析,辨识危险源及其特性。

1.2 静态风险评价

静态危险源评价包括对事故发生可能性、事故严重度和风险大小及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划分。固有危险度R的大小由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监测措施,危险因素发生的事故频率,事故发生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职业病损失、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决定。

式中:R-危险源的评价结果;

n-危险因素的个数;

Mi-对第i个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监测措施;

Li-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的事故频率;

Si1-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一次性人员伤亡损失;

Si2-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职业病损失;

Si3-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Si4-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损失。

1.2.1事故发生频率L:事故发生频率L见表3.1。

实际中,上值可以取不属表3.1中的值,其算法为:

1.2.2控制和监控状态M取值如表3.2所示。

1.2.3事故的可能后果:事故严重度S

(3.4)

式中S1-发生事故时的人员伤亡损失(根据我国的工伤事故赔偿法,死亡一人按20万元,重伤一人按10万元,轻伤一人按3500元,再少时按实际损失

计算。)

S2-不管发生事故与否,工作在评价单元内的人员因职业病所造成的一年内经济费用的总和。

S3-发生事故后造成的财产损失总和。

S4-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

1.2.4R评价分级标准见表4.3所示。

1.3 静态风险控制方法

静态危险控制的一般方法有如下6种,应该按依次递减的原则选择应用:消除危险控制危险防护危险隔离防护保留危险转移危险。

1.3.1消除危险

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及产品设计之初,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达到厂房、工艺、设备及设备部件等结构布置安全,机械产品安全、电能安全、无毒、无腐蚀、无火灾爆炸物质安全等,从本质上根除潜在危险。

1.3.2控制危险

采用诸如熔断器、安全网、限速器、缓冲器、爆破膜、轻质顶棚等办法,限制或减小危险源的危害程度。

1.3.3防护危险

从设备防护和人体防护两方面考虑。对危险设备和物质可采用自动断电、自动停气等自动防护措施,高压设备门与电气开关连锁动作的连锁防护等措施。为保护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可采用护目镜、安全帽、面罩、呼吸护具、安全带、安全鞋等具体防护措施。

1.3.4隔离防护

对于危险性较大而又无法消除和控制的场合,可以采用设置“禁止入内”的标志;固定隔离设施,可以设定安全距离等具体办法,从空间上与危险源隔离开来。

1.3.5保留危险

对于预计到可能会发生事故的危险源,而从技术及经济上都不利于防护时,可保留其存在,但要有应急救援措施。

1.3.6转移危险

对于难以消除和控制的危险,在进行各种比较、分析之后,可以选择转移危险的方法,将危险的作用方向转移至损失小的地方或部位。

对于任何事故隐患,我们都可以针对化工企业现场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控制,以达到预防事故以及安全生产的目的。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固有危险源预防控制体系如图3.2所示:

上述控制措施中,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是预防事故的关键工作,也是现代技术条件下安全管理最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因此,化工企业中应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对危险源的危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可能使危险源向事故状态转化的各种趋势,及时给出预警,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2.动态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动态风险包括潜在风险和人的行为风险,其中人的行为风险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管理行为所形成的风险。由于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人的行为风险是动态风险中管理难度较大的风险。

2.1 人的行为与事故模式

事故是人、机、环、管系统出现异常状况的结果,事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据对许多发生事故的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可用图3.3所示的事故模型表示。

人的行为与事故模型表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事故隐患的存在。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起着主要作用,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不仅可以导致事故隐患的存在,而且可以触发事故隐患,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2.2 动态风险的辨识

2.2.1.动态风险辨识的内容

2.2.1.1物理、化学、生物、空间及时间环境;

2.2.1.2人的安全文化、安全生理、安全技术、安全心理等四个方面的素质;

2.2.1.3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及违反劳动纪律;

2.2.1.4机具的可靠性、安全性能、安全保护及安全防护系统;

2.2.1.5事故直接隐患检查、评估、整改以及质量验收存在的缺陷;

2.2.1.6教育不及时、检修不及时或环境整顿不及时;

2.2.1.7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存在缺陷;

2.2.1.8安全管理机制及效能存在问题,制定的技术、经济机制不当;

2.2.1.9群众监督机制及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缺陷;

2.2.1.10安全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流通以及在安全计划、规划、决策中的运用存在缺陷。

2.2.2动态风险的辨识方法

动态风险辨识的具体方法可根据生产系统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人员素质等灵活选用:

2.2.2.1经验判别法

可以由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安全生产经验直接辨识事故隐患,对于比较严重的事故隐患,也可以用群体代替个体,通过专家咨询法进行辨识。

2.2.2.2系统安全分析法

采用危险与可操作分析、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对事故隐患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辨识。

2.3 动态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潜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为直接的工作。化工企业中,应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管理与控制工作。

2.3.1及时排查、准确辨识事故隐患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随时注意生产的动态变化,排查是否存在潜在隐患。

2.3.2对隐患信息进行分级和存储

对于辨识出的事故隐患,划分类别和危险等级,进行区别处理:对于轻微事故隐患,通知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要求他们及时整改;对于较为严重的事故隐患,则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将情况报告给管理部门和有关领导。同时,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和存储事故隐患信息。

2.3.3对事故隐患采取多方面措施,有针对性进行管理和治理

存在事故隐患的单位或部门,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从而消除事故风险;对于难以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采取防范、监控措施,防止其再次恶化,以控制事故风险。

2.3.4对潜在隐患进行动态监督与预警

对于潜在隐患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实时监督;根据隐患的危险等级和处理状况,结合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后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预警,提示有关单位和人员及时做好隐患处理工作。

2.3.5严重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改,直至将事故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对于性质严重、在短时间内即可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经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或政府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应进行停产整改。

2.3.6综合防止人为失误的各项技术理论,从控制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动态风险出发,人为失误的管理和控制方法是:

l)人的安全化;2)完善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谐、有序、高效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组织;3)加强安全培训;4)建立运行良好的安全激励机制;5)建立提示、预警和警示机制;6)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对干部职工的安全行为进行在线实时监控;7)作业环境安全化;8)操作安全化,又称作业标准化;9)建设企业安全文化;10)群体动力学技术。

四、化工企业风险监控预警与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1.化工企业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与风险有关的、对风险状况有一定影响的信息集合,是风险管理活动所依赖的资源。风险信息包括反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的环境条件以及管理缺陷等各方面信息。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科学地进行风险管理和事故预警,需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固有、动态的风险信息。

2.化工风险值息的采集与传输

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信息的采集分为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两种方式。人工采集则是通过人工的检查和检测获得,自动采集需利用自动化仪表或计算机监测系统进行。

2.1 人工采集风险信息

人工采集风险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风险分析方法,辨识发现风险。对于各类风险信息,由各层人员辨识分析、汇报给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或提到有关会议上协商解决方案,并通过安全管理人员等反馈到生产现场。风险信息由人工采集、安全信息中心处理后,其传输主要通过计算机局域网完成,如上图4.2所示。

2.2 自动采集风险信息

自动采集风险信息,是化工企业安全工作的主要方向。自动采集风险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

2.2.1自动化仪表采集

由人工利用自动化仪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参数,如有害气体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值,再由信息采集人员对各参数所反映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通过人工或计算机网络传输相关信息。

2.2.2计算机监测系统采集

利用计算机监测(或监控)系统采集风险信息,是利用设在生产现场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参数的数值,并利用通讯系统连接传感器和计算机的通讯电缆、光缆等,将这些参数值传输到监测计算机,由计算机对各参数所反映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相关信息。计算机监测系统采集、传输风险信息的方式如图4.3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宜采用自动采集与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和传输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

3.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体系主要内容

根据化工企业安全需要和“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体系”的要求,“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系统”可以划分为七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风险信息的采集、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预警提示、风险信息查询分析、安全工作动态监控、安全管理对策与指令。各模块中又设计了若干具体功能,用以以满足系统以下要求。

(1)风险信息的采集;(2)对化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辨识;(3)对化工企业进行风险评价,确认其风险等级;(4)针对化工企业中各个不同用户,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分别进行提示、预警和警示;(5)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安全指令信息的与查询;(6)化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存储、查询检索和统计图表分析;(7)风险信息报表生成与打印;(8)风险管理对策;(9)提供化工企业安全工作中的其他信息服务;(10)系统帮助等。

在开发过程中,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在系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设计系统主页,完成各个模块的概略设计,再对各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各个模块的正常功能,使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试运行,并广泛征求用户意见,根据用户新的需求不断增加设计新的页面,完善整个系统。

五、总结和展望

本文从现代安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化工企业的风险分析,风险辨识,建立了风险评价的概念,提出了化工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以建立化工企业风险监控和安全管理预警技术体系。

目前化工生产企业的管理手段往往还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未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手段,使企业安全管理滞后于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未来的发展将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开展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使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跟上社会发展潮流,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高进东.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 刘诗飞,詹予忠.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蔡凤英,谈宗山,孟赫等.化工安全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廖学品.化工过程危险性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 Risk Analysis of six potentially hazardous industrial objects in the rijnmond Area. Apilot study,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2.

[6] 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7] 林柏泉,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5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 行政单位 内部控制

2012 年11 月29 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 月1 日起实施。《规范》的颁布填补了我国该项权威依据的缺失,完善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规范》的出台同时揭示了行政事业单位对风险管控理念的重视程度。在高度信息化时代,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则有效解决了会计规范化、会计信息质量、资金安全性和效率性等问题,也有利于强化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会计监督,规范经济行为。但目前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仍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不断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规范》提出内部控制目标“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明确提出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内控目标,更加注重内部监督。当前,某些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贪污、挪用公款、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单位领导人甚至对内部财务人员依法理财行为进行干预,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规范》提出的内控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严惩腐败的坚定决心。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措施之一即实施内部控制,而能够保障内部控制得以顺利贯彻和执行的机制就是内部监督。由此可见,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时展的需要,也是行政单位完善自身管理的要求。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控,提高财政资金安全度和使用效益,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模式。它是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管理自的情况下,撤销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立银行账户,各单位只设报账员,由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总账户,下设明细账户,集中办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付结算、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它是融支付、审核、会计核算、财务监督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它具有如下作用: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切实强化了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会计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利于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有利于对行政单位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标准,使财务管理更为规范;3、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4、有利于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使会计报告更加有效。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会计核算中心的的主办会计在办理支付、审核单据时,会根据单位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符合预算的办理支付,不符合的可以退回单据给原单位。因此能强化预算对各单位支出的约束力;同时,核算中心提供给预算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给预算单位提供预算执行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预算单位完善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但是,核算中心的主办会计作为专业会计,对预算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并不熟悉,因此在编制预算时,如果编制预算的人员没能很好的与本单位的下一年度中心工作和工作思路结合,只是基本上是延续上一年度的支出作为参考,根据核算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测性的加入一些有可能产生的收付。这种草率、粗糙的编制方法没有充分的依据,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这样做的结果是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有差距,预算刚性不够,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导致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工作任务有大量的预算资金结余,某些工作任务却无资金可用的现象,而不得不调整、追加预算。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导致经费支出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从而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2、收支管理不规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利于会计人员独立地依法理财,履行对各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监督。但是另一方面,经济业务发生的地点与原始凭证记载事项的发生环境和地点相分离,主办会计只能审核票据的真伪性与合法性,重点审核单据的审批程序是否齐全、是否符合预算、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在规定标准之内,但对其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和实质,很难直接进行及时的全方位监督。一些单位存在小金库或未按规定及时向核算中心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一些核算单位存在购买真发票虚报根本没发生的业务的现象,如以会议、餐费、修理、印刷、住宿、运输费、劳务等符合规定的票据滥发补贴和奖金、报销送礼、超标准的吃喝以及招待、公款旅游、集资建房等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主办会计难以了解该类经济业务的实质。

3、资产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实行会计核算制,核算中心会定期与核算单位对固定资产账,这样能保证固定资产账和会计账做到账账相符,但由于纳入核算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很多,核算中心很难对每个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精细管理,很少对各单位的资产实物进行盘点清查,清点盘查工作由各预算单位负责,而各单位的资产管理员常常是身兼数职,很多时候与核算中心的对账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认真盘点清查,使得对后续资产的控制与管理存在漏洞,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经常发生,从而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二)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过于重视自身政绩和事业发展而忽略了单位的内部管理,特别是“ 一把手” 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一些单位负责人甚至误认为会计核算中心把关,本单位不用履行会计工作,无需严格审核,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支出随意性大。

2、人员配备,岗位分工欠缺

编制预算的人员不是专门的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财会知识比较贫乏,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别,在执行相应的财会制度时容易出现偏差;有些甚至身兼几职,一个人同时担任几个不相容的职务,职责不清。

四、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完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内部控制意识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会计业务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单位负责人。单位领导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负责。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员要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学习、制度规定、考核管理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防范营私舞弊,保护资产所起的重要作用,强化内部控制意识,而不能简单的把内部控制理解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制度、文件和手册,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刚性和严厉性。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单位应建立基本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控制,建立单位内部决策议事机制。行政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内部控制的关键但是薄弱的部分进行重点控制,同时,完善单位决策议事机制,明确纳入议事制度范围的事项和程序。经济业务处理必须要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并对授权批准环境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要明确规定授权范围、权限、流程及批准的手续、流程和责任承担等。还要将授权批准权利、额度等有关利益的事项贯穿到财务公开管理中,遏制审批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三)设立不相容岗位,规范收支管理及资产管理

1、收入管理

单位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同时应有专人根据收入预算、所掌握的合同情况,对收入征收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判断有无异常情况,并及时与银行、财政、核算中心对账,确保收入足额上缴。

2、支出管理

建立职务分离制度,加强支出审批和审核控制。单位应当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经办人与审批人分离,确保每项经济业务都应有人把关,都严格按照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额度执行,防止授权不当或现现象的发生。

3、资产管理

行政单位应严格执行相关采购制度,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采购人与验收管理人分离,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应建立严格的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单位的资产,及时掌握资产的动态,该处理的资产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做到账证相符,账实相符,保障国有财产安全。

4、设立不相容岗位,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行政单位应当完善内部控制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特别是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的设置,应确保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四)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建立预算约束机制

编制预算应在认真分析当年财务状况及未来的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与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对各项业务的年度计划进行详细论证和细化,并结合核算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合理、准确地编制预算,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重大预算项目应采取立项评审方式,加强项目立项和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合理分解单位内部预算指标,严格控制内部预算追加调整。单位应当明确预算追加调整的相关制度和审批程序。无合理理由的追加调整,应予拒绝。

五、结语

总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将更加明确,行政单位要认清自身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并综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内部控制的健全及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工作在实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目标中的监督作用,促进单位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财政部网站,2012;11-29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财政部令第71号)

[3]财政部关于编制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的通知 (财预[2012]283号)

[4]李锦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2;15

[5]晋红霞.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财政部关于《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行[2009]400号)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26-02

随着新《企业法》的实施,会计的内部控制职能有待加强。对企业来说,在外部会计监督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强化的环境下,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并通过内部会计控制有力地促进企业会计行为的合法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企业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护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相互排斥、互不相容,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指那些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内部管理制度中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核算,抑制会计造假行为,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要求。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在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从根本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安排,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我国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是要使企业的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物资的核算、监管、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处理好受托经济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进程中,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要以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控制防线。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就应建立“责任会计”核算体制,按经济责任划分的层次和部门进行预算和结算。

(一)企业内部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问题

扎实的企业内部基础工作、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保证。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对数据管理的要求更高、更准。从经营决策的提出、计划指标的制订到考核、分配,都必须以数据为依据。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实现管理电算化,财务工作也已经从“核算”向“管理”转型,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不断接受再教育,专业职能部门实行持证上岗。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个组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从事相关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

(二)内部核算指标、内容和问题

推行经济责任制,考核内部责任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效果,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分解下达指标。使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职工,都能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而广泛地参加理财,精打细算,从而使会计核算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以下内容

对内部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贷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汇款单,供应计划员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结算,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账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账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账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账凭证报销。

(一)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完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由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账要设专人稽核,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管,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

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作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一关系的规定;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三)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账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账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应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的责任。

(四)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做好预算

重点把好两个关口,一是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二是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预算控制管理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运行质量的监督手段。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考评等环节构成,内容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的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企业在实行预算管理时要注意: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预算在执行中,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五)风险控制

企业针对每个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与控制。一是筹资风险控制。保证有—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赢利能力,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因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二是投资风险控制。无论是债权股权投资还是长短期投资,企业者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根据项目和金额大小确定审批权限,预计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三是信用风险控制,主要指应收账款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应制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确定信用授权标准,规定信用审批程序,进行信用实时跟踪。四是合同风险控制。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措施的控制程序,防止因发生法律纠纷而导致的企业诉讼。

(六)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规定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要从控制的不同特点和对象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形式及时调整经济活动。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反馈控制中,无论是对产品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还是对产品销售费用进行控制,不仅要考虑控制系统内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做到全面、系统、一环紧扣一环,贴近实际的标准达到控制的目的。这是会计管理中的一种“未雨绸缪”的行为,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监测,预测可能产生的偏差,做好防范于未然。杜绝一切浪费或不合理开支现象的发生。避免采购材料的盲目性和可能出现的漏洞,在组织实施上,就要先有采购计划,有请购、采购、付额、验收和保管程序,有关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材料采购和保管整个过程有明确的责权利规范等。现在一些单位进行招标购买公共财产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就是一种很好的防护性控制办法,今后企业采购材料物资也应引入这种机制和办法。为了做好会计防护性控制,必须做到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不能由一人包办或一人说了算。资金、物资、账簿的管理应严格分开,相互牵制、监督;凭证制度和流转程序必须规范化、制度化,防止营私舞弊;各种账、卡记录要运用“复式”平衡原理,保证每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准确。要建立和完善会计稽核制度,作为防护自身机制缺乏监督机能的补充。

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程序和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否达到。一是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二是确保内部审计独立行使职权。三是建立对内控制度的评价检讨制度,四是实现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通过围绕真实、合法、效益的目标,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合规审计;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工程或项目预算、决算审计;围绕改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开展专项审计,达到经营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剑.试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2-05-08.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7

关键词:货币 资金 内部控 制体系措施

充足的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极易引发贪污、挪用、盗窃等舞弊行为。因此,在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核算的过程中,为了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必须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而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必须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好事前防范

(一)建立健全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立以“防”为主的监控体系,对于防范资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部门相分离的监管体系。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各部门、明确各岗位职责和人员分工。例如:会计管账、出纳管钱是最基本的要求。出纳人员负责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空白支票和空白票据,并保证其安全完整,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结算业务和现金、银行账户的日常管理。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债权债务的管理,收入,支出,费用的账务登记工作。会计岗位的设置可根据业务量和业务流程及人员配备情况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多岗一人。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人利润核算、编制报表和稽核。稽核人员可由其他会计人员兼任,主要负责监督出纳人员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监督重要会计印章的保管和使用情况;稽核人员还要稽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资料的真实、合法、准确与完整。

(二)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职能部门或个人用款时,需向审批人提交申请,内容包括:支付货币资金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并随附经济合同或相关有效证明。审批人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对该项开支的合理性提出初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申请,审批人必须拒绝批复。待审批人出据批复意见后,复核会计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

(三)推行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资金预算控制则是事前防范最有效的手段,预算管理系统与电子报账系统结合形成的一体化系统控制成为公司资金控制的创新尝试,可促使管理人员注意到现金的“富余”和“短缺”情况,了解本公司的现金状况,从而调整资金使用的策略。另外,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公司应将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预算。目前,部分公司仍然有很多依赖事后检查控制而不是事先预防控制,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例子,其主要原因就是事先计划不周全、不严密,或者计划执行不力。为此,应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加大经营管理中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有效开展过程控制,这些是内控必不可少的方法与途径。

(四)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前移监督关口,强化事前预防

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证,是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型集团公司都应建立内部预算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及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发生过程的监督,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定期比较经营过程中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对重大差异仔细分析,并可采取必要措施来调查实际收支结果。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二、规范资金收支程序和流程,通过事中控制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合法

(一)有效的事中控制能保证资金的安全,严禁收款不入账,杜绝账外账

收入来源和形式必须合法合规,支付和使用资金必须有章可循; 合理调度使用资金,依据财务杠杆原理,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案,发挥资金的最大的效益。

(二)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控制要点和控制方法如下

每日定期盘点库存现金、有价票据等,核对账实是否相符。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严禁白条抵库 ,监盘人员要不定期抽盘,确保帐实相符。收到的支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需设立台账,由专人管理,保证票据安全和及时兑现 。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在备查簿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 ; 备查簿需留存入档。预留印鉴需分人保管签盖,从而达到互相监督和复核的目的。

(三)资金完整性控制要点和方法如下

根据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和发票收据金额是否一致,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入账。加强对发票、收据的日常管理工作,建账核算,定期抽查核对存根联与记账联编号是否一致;不得私设“小金库”。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分析未达账项的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随时核对往来账,通过发函向往来单位询证款项,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如增设复核会计复核货币资金收支业务

重点控制大笔金额货币资金支付,严格执行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利用政府机关、媒体、群众等社会力量来加强货币资金的检查和监督。

(五)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

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通过对现金投资或现金使用的预算,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的控制方法。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例如可以通过加快采购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可降低采购成本、推行一定的赊销政策,可提高售价或扩大销量或参与各种投资,以降低货币资金的储存量。也可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在合理预测一定时期货币资金存量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一些推迟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和加速货币回笼的销售政策。可以通过收回投资等方法。解决货币支出的缺口,但同时应权衡采取以上措施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或机会成本。使单位在预算期内保持一个合理的货币资金余额。

三、事后监督考核,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更好的管理货币资金

事后监督指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遵循审计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资料,判断是否严格遵守制度规定,是否严格履行合同,程序,政策,资金收支是否在计划或预算范围之内,是否合理安排资金业务,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总之,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货币资金的管理,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是整个内控管理的关键。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峰.简叙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J].冶金财会,2005(9):59-62

[2]徐光武.关于内部控制的两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8(3):4-5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8

关键词:多目标 安全监控 防洪调度 优化调度 复拟合模型

1 研建系统目的

当前水安全和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建立兼顾防灾和水资源优化管理的保障系统,是现代水利和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安全问题特别是因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工程结构隐患和异变等因素所引发的突发事故,其危害巨大,而传统单目标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尚缺乏对此类突发事故的实时防范能力,也欠缺监测、控制和水资源管理一体化的功能.因此而研建的水库大坝多目标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对水情及大坝安全的动态监测、预报,及时发现事故尤其是突发事故先兆,迅速做出反应,实时给予决策支持并实施自动控制,为工程和相关地区提供安全保障;为管理部门提供多层次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手段,在兼顾防灾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2 系统结构

系统是多目标监控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化结合.由现场测控网络、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联网三级网络连接现场测控层、工程管理层和管理中心.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

测控网络因地制宜采用现场总线加光缆通信或无线通信.现场各类测控仪表通过自研的通信匹配器集中连接到远程测控执行模块.各测控模块以RS485总线连接到本地远程终端单元(RTU).分散在各工程建筑物和库区遥测站的RTU以光缆、电缆或数传电台与中控室的监控计算机联网.

工程管理层局域网连接服务器、在线监控机、离线管理机和其他工作站.

工程管理层服务器上建立网站,配置远程查询服务软件系统.通过互联网为管理中心、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远程查询和决策支持手段.

转贴于  3 在线监控系统

在线监控系统主要执行以下任务.

3.1 值班监控

值班监控任务包括水情监测与分析,在大型模拟屏显示实时水、雨、工情,防洪警戒,大坝关键部位安全监测、实时预报及安全性评判,按水情与调度方案执行自动控制.

3.2 水情监测

水情监测信息通过网络被系统共享,是系统执行水情预报、防洪安全监控、大坝及周边安全监测、水库运行与水资源调度以及工程和区域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的重要依据.

在线监控机接收和采集水、雨情数据,经处理后,写入水、雨情实时和时段数据库;定时启动水情预报模型进行水情实时预报作业.根据监测水情和水情预报,执行防洪安全监控.

采用动态自适应模型技术,提高短期水情预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使水情信息有效地用于防灾和水资源管理.

3.3 大坝安全监测

定时对各大坝和其他水工建筑物及周边各监测点巡测或临时召测,数据经检验和初步处理后存入实时数据库.利用预报模型和相关的水情信息对大坝安全监测点实时预报并根据安全监控指标评判安全度.

采用复拟合模型技术和动态跟踪模型技术建立安全监控模型和安全监控指标.

3.4 专家系统支持下的防洪在线决策支持和闸站调控

在汛期,当预报坝前水位将要超过警戒值时,系统发出声光警报并驱动安全监控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收集有关水、雨、工情,从模型库调用调洪分析等模型,检索知识库内的知识与规则,经推理演绎,给出兼顾防洪与兴利效益的泄洪调度方案、预报行洪过程、建议安全措施、提供修改方案参考资料、灾害风险评估等.方案获准后,专家系统连接闸门自动控制系统,执行泄洪过程监控.

所开发的安全监控专家系统是在线决策控制型人工智能系统.它完全由信息驱动,全自动执行演绎推理和监控.其主要目标是当危及大坝及下游安全的事件可能发生之前做出判断与决策,并执行自动控制.

4 信息管理

配置在管理计算机上的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调度管理功能;服务器上配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远程查询服务系统.信息管理功能结构见图2.

图2 信息管理功能结构

5 安全监控模型技术

研究开发多目标动态安全监控所需要的监控模型技术,其目的是:提高模型的仿真度和延伸预报准确度;开发可以跟踪并预报监控对象异常变化的动态跟踪模型技术.这对于防范异变性突发事故特别重要.

这些模型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多个水利工程的实时安全监控和安全分析,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5.1 复拟合模型

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时,通常采用时段平均或取离散时刻等概略方法代表外荷载对效应量的滞后作用,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上是非线性连续的滞后作用,模型的延伸预报精度较差.采用复拟合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复拟合是指:用不同多项式拟合各外荷载对效应量的滞后作用过程,用这些多项式线性组合来拟合效应量观测序列.建立复拟合模型的技术要点是:经过相关趋势分析和相关频谱分析,分别确定各种外荷载量同效应量之间的相关性、滞后相位差和滞后影响时段长度.用影响梯度函数模拟在滞后影响时段,外荷载对效应量的非线性影响过程;再用包含影响梯度函数的高阶多项式来模拟该时段连续叠加滞后作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仿真模拟滞后作用这一难点.复拟合模型最终形式为表征各种外荷载作用过程的多项式以及时效函数的线性组合.

复拟合模型已被应用于许多特大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安全分析评价和联机实时安全监控.应用效果表明,它具有以下优点:模型有较明确、合理的物理解释意义,模型拟合精度好,延伸预报准确(见图3正常状态段,即10月前的预报过程线).

图3 复拟合模型预报、动态自适应模型预报与监测值对比过程线

5.2 动态自适应模型

传统安全监测模型属静态模型,反映监测对象和水、情、工情以往一般变化规律,不能识别和跟踪预报包括突发事故的异常现象,不适宜动态高精度短期预报.

对于水工结构物安全监控,为跟踪预报并防范突发事故,需要分析结构物发生异变的破坏机制.存在缺陷或已老化的结构物,某些部位即使其局部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但在长期交变或突变应力作用下,其材料有可能进一步老化、恶化,并可能发生突变以至破坏.对于大坝及周边这样的监控对象,这类破坏事故反映在沿破坏方向变化量和变化速率的增大,直到超过其破坏临界值或安全监控值.破坏先兆可能提前数小时甚至更早出现.因此,通过连续跟踪预报和动态监控,有可能对事故予以防范.

基于上述考虑而研究开发的动态自适应模型技术,其技术要点包括:采用常规方法建立预报/监控模型;模型运行中采用误差传递法进行自我学习,优化积累信息;每次预报作业时,根据新的监测信息和预报偏差动态修正模型,以适应监控对象的变化,实现动态跟踪;相应的安全监控指标取设计临界值,如计算最大应力、应变等.

应用效果表明,动态自适应模型适用于安全监控对象发生非正常规律的变化情况下进行跟踪和预报;也适用于水情、工情多变,无定常规律条件下的短期水情跟踪预报.

图3为黄龙带水库2000年左坝段某扬压力测点采用复拟合模型和动态自适应模型的预报过程.监测值在10月以后出现异常,由动态自适应模型跟踪预报.利用系统提供的监测资料和解释功能,判定异常渗压的成因和渗径,在预测扬压力变化将超过安全监控指标之前,为及时采取安全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上一篇:环境治理成果范文 下一篇:装修工程预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