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2:13

法官教育培训

法官教育培训篇1

由于各国在教育制度、司法体制、法文化及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其在司法官的具体培训方式上也各有特色。在我国,法官与检察官的培训工作是法官法和检察官法明确规定的一项内容。为了促进我国司法官培训体系的完善,有必要对国外培训司法官的做法作一考察,以求比较和借鉴。

一 外国的司法官培训

(一)法官培训

英美国家十分重视法官的培训,且有培训机构、经费、方法等方面的保障。譬如,在美国,联邦和州都有对法官进行培训的机构。美国联邦司法中心的各种教育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为新法官确定方向而制定的培训计划。这种培训计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持续4天半的时间。在第一阶段里,需要学习基本案例和文件的管理、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的方法、适用与判决有关的主要法律以及讨论证据和道德行为准则等内容。第二阶段更多地侧重于法律具体内容的学习,包括对刑事诉讼、人身保护令法、民权法、反歧视法、司法管辖权以及判决合理性问题等详细内容的学习。联邦司法中心还为处理破产案件的法官及地方法院的新法官专门开设较之上述培训计划更加有针对性且精练的学习课程。此外,联邦司法中心还定期举办诸多法律领域的研习班和培训班,例如,涉及法理学、环境法、保健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就业歧视法等。当国会通过一项新的刑事判决方案或是新破产法后,联邦司法中心就会很快开展将新法律规定具体化的培训计划,并预计新法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该中心每年还负责提供当年联邦最高法院所有判例的回顾和汇总。 

除了联邦司法中心以外,美国促进司法行政联合委员会、隶属于美国律师协会的全国初审法官联合会设立的全国州级初审法官学院以及纽约大学法学院都对法官的教育和培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法官进修的另一个组织是联邦和州的量刑研究所,其研究课题是讨论和制定政策,以避免对同一罪行在量刑上畸轻畸重。少年法院全国委员会倡议建立的地区和州的研究所,主要训练目标是解决少年法院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缩短法官所具有的书本知识与解决少年犯问题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

在美国,法官教育的目标有两个:向每位法官灌输审判职业的理念以及使法官掌握审判工作的技巧,适应法律和社会日趋复杂的趋势。法官的审判职业理念包括:(1)胜任审判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教育经验和深入学习基础之上的。它既是指对适用的和必须说明的法律条款的理解能力,也是指判断某一具体案件中关键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适用法律原则的能力,还包括法官应当具有的令人信服地阐明判决依据的表达能力,对社会、所审案件重要性、艺术、科学和文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愿望;(2)职业道德。法官必须为人正直并且显示出他们的公正性。因为任何腐败行为都会腐蚀司法制度,在其公正性上留下阴影;(3)修养。是指法官在对待诉讼当事人、律师和法院工作人员时必须具有的公正、谦恭、尊重对方,不带有任何偏见和傲慢的态度。法官作为司法制度的代表,任何不尊重行为都将有损整个司法制度的威望;(4)裁决能力。即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案例,寻求恰当判决的聪明才智:(5)在审理案件和对待律师、当事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法律规定。

为了强化法官的教育,许多州的立法机关增加了法官外出参加培训的拨款。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和衣阿华州的最高法院都制定有强制性的法官参加专门教育讨论会的章程。阿拉巴马、阿拉斯加、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夏威夷、爱达荷、伊利诺斯、衣阿堪萨斯、马里兰、密执安、密西西比、内布拉斯加、新泽西、新墨西哥、纽约、俄克拉何马、南卡罗来纳、南达科他、得克萨斯、弗吉尼亚、华盛顿等州都制定有强制性的司法人员训练计划。在培训方法上,过去一般局限于座谈会、短训班和研习班等形式,现在,由于众多的通讯手段使咨讯得以快捷传递,由此激发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例如运用录音磁带、电话讨论、光碟、网络等先进的手段进行教学。

加拿大法官教育是在美国60年代兴起的法官教育的基础上,并在其影响和推动下进行的。加拿大国会为负责法官教育的联邦法官教育中心提供经费,培训法官及其他职员。在加拿大,确定法官教育的全部必修课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法院进行需求分析,二是对法官的职能和作用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进修科目。法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主持诉讼程序。法官必须按程序审理案件,有条不紊,庄严肃穆;法官的第二个职能就是依法裁定有关证据的动议,并且就本案适用法律指导陪审团。法官的基本职责就是听,审案结束时作出裁判。法官培训即围绕法官的职能进行。

在大陆法系的法国,国立法官学校是司法部直属的数所司法职业学校之一,成立于1959年,实行多层次的办学方式,其中第一层次是培养未来的年轻法官,对象为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学制2年。第二层次学制为10个月,招收其他行业的在职人员,招考对象的年龄可适当放宽,学生毕业后从事司法工作。第三层次用于培训在职法官。在法国,每个已成为法官的人,在任职的前8年内,每年必须有15天时间在法官学校受训;8年后,可以自由选择受训。培训的教师配备很有特色,一部分教师为校长任命的教授、讲师,另一部分来自法官,此外还聘请一些工商界人士、国家官员兼任教师。但其主体由法官组成,他们来自法院,对法官业务熟悉,在此任教3、4年后再回到法院担任法官。这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德国,法官培训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法官培训的目的及方式有所不同。第一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为5年,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学校。该阶段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学习有关民法、刑法等基础知识,使其在未来的法律生活中有能力在合理的时间内理解任何新的法律领域或新的立法。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面对一个案件时分析案情,适用法律和寻找公正的解决途径的方法。第二阶段为实习(作为普通法学教育的一部分),该阶段的目标是通过两年的实习让参与者了解不同的法律职业,这是对所有成为法律专职人员的学生的一个共同要求。这种实习是由州司法部组织的,包括至少6个月的民庭庭审实践。在两年的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们需要逐渐熟悉刑庭、行政庭和那些隶属其他法律专业的法官的专业职责。第三阶段为见习法官。该阶段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中的培训”,其目标是使新手适应法官的具体工作。与实习生不同的是,见习法官必须履行与正式法官相同的职责并发挥同样的作用。因此,将见习法官和其他法官分在一组是很有益的做法,他可以熟悉审判长和其他陪审法官的所有司法实践并迅速和轻易的获得建议。除了这种工作中的培训,见习法官必须参加由司法部或法院组织的课程学习研讨班。第四阶段为针对所有法官(和检察官)的继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让法官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立法方面的新发展,并旁听与法官工作有关领域(例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的讲课。至于继续教育的方式,法官可以自由选择。法官可以通过阅读上级法院的判决和专业法律期刊来自觉完成。每个法院都有一个法学图书馆,以及一些常见的法学杂志。法官是否阅读无人检查。此外,法官也可以通过参加德国法官学院培训中心以及各州政府特别为法官举办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授课与讨论,也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法官在继续教育上拥有的很大自由,但法官们还是要接受继续教育,密切关注法院的判决,阅读法学教授的论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这是一个法官的道德问题,是法官的自知之明,同时也是法官的义务,尽管由于法官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这种义务不能被要求强制执行。第二,法官的判决可能被提起上诉,受到更高一级法院的法律审查,如果判决有误,该判决就会被上诉法院撤销,上诉法院在判决理由中会指出所犯的错误。每个人都不愿被指出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在错误可能很容易避免时,更是如此。因此,每个法官都会尽力使判决不犯错误,并能经受得住上诉法院的审查,这就要求法官必须与法学研究的现实状况保持一致。第三,为晋升之需要,法官一般都注重进修学习。法院院长定期对法官的工作业绩做出鉴定,这对法官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在日本,对法官进行培训的机构是司法研修所。日本司法研修所是二战之后法律改革的产物。它属于最高法院,其培训对象包括两部分人,一是接受在职培训的法官,二是所谓的司法实习生。与此相应,研修所分为法官研修分部和司法实习生。法官分部设5种形式的研修:一是简易法官的研修,这些法官分为新任命的、任职第3年的和任职第5年的三种。二是候补法官的研修,他们同样也要按任职年限分别研修,分为新任命的以及任职1年、3年、6年和10年共5类。三是法官研究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任候补法官满10年以上,已晋升为法官的人员。研究会议分不同的专题,如民事事务、刑事事务、家庭法院事务、主审法官的作用等。第四种研修形式是所谓的特殊研修,不是在所内,而是到新闻媒体以及私人公司中做体验和观察。第五种是司法研究。研修所长由最高法院在现任专业法官中选任。教官中,来自司法界的由最高法院任命,检察官和律师担任教官的要经过法务省和律师联合会推荐,由最高法院任命。在惯例上,教官需要有10年以上的职业经验,其中许多任职时间在20到30年之间。每位教官担任教职的时间通常为3-4年。与大学教授不同,研修所的教官不是一种长期的、更不是终身的职业,这有利于保持研修过程的课徒授艺性质。

(二)检察官培训

各个国家都有关于检察官培训的制度。在英国,政府很重视对检察官进行培训,并且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都很大。在培训机构上,除皇家检察署统一组织全国性的培训工作外,各地方检察机构也采取多种方式对本地区的检察官进行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多以短期(一般每期约1周左右)离职集中学习为主,学习方法为观看录像、专题讨论等。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法律专业培训、管理与技巧培训、发展课程培训等等。宗旨是培养适应不同岗位要求的检察官。

在美国,检察官的培训有两种,一是岗位培训,二是短期离职培训,其中以岗位培训为主。岗位培训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有业务讲座、工作研讨和以老带新三种。在业务讲座中,讲授人为业务能力较强的检察官,讲授内容为有关刑事和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定,包括相应的诉讼方法和技巧。在工作研讨中,较有资历的检察官同初任检察官一起观摩法庭审判实况录像,一起探讨检察官在法庭审判活动中的成败得失。以老带新是指由已具备一定经验的检察官对新任命的检察官通过交办并协同解决一些较小的案件,进行直接帮助和指导,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检察官的短期离职培训要求在专门的培训基地进行,如华盛顿培训基地,时间一般为每期3到4周,培训人为法学教授和资深检察官,培训内容丰富,既包括有关检察工作的法学理论知识,又有关于查证、取证、起诉和法庭辩论的方法和经验。

在法国,检察官与法官的任职资格具有互换性,国立法官学校作为司法部直属的数所司法职业学校之一,在培养未来法官、检察官的同时,也承担对他们的培训任务。在德国,取得检察官资格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欲成为检察官者,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的教育和培训并通过两次严格的考试。至于能否实际出任检察官,还要由司法部根据职位空缺择优录取。与检察官“养成”教育体系相配套,对已经成为检察官的人,德国实行进修培训体系。培训机构主要是联邦的2个法官学院和各邦的相应院校。这类培训,一般没有长期、完整的教学规划和固定教材,主要是为检察官提供一个深造和就专门问题进行研究、交流以更新知识的机会。培训时间也较短,一般在2周左右。 此外,为丰富检察官的阅历,德国还建立了多层次的检察官交流制度。主要包括:(1)检察官系统内部的向上交流。下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官到上级检察机关工作,州检察机关的检察官到联邦检察机关工作,身份一般为学术研究人员。(2)与法官任职交流。所有高层次的检察官都有一次或两次法官经历。(3)与司法行政人员交流。检察官通常还被派往司法部或其他行政机关工作。

在日本,有较稳定并行之有效的检察官培训制度。主要为三种:(1)检察官研修制度。专门负责检察官研修的机构是日本法务省所属的“法务综合研究所”。检察官研修科目很多,单检事研修就有三种,即一般研修、专门研修和管理研修。 (2)检察官轮换制度。检察官在初次任职的检察厅工作满1年后,要轮换至其他同级检察厅任职,满3年后须再行轮换。轮换制适用于各级检察厅的所有检察官,具体顺序为自区检察厅开始,经地方检察厅和高等检察厅5至7年的轮换后,再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到最高检察厅担任检事。(3)检察官国际交流制度。日本法务省和人事院每年都派检察官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法国、英国的高等法律院校进行短期(一般为1至6个月)或长期(有的长达2年)的研究工作。日本法务省还定期选派检察官赴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作为外交官在日本驻该国大使馆任职3至4年。

在韩国,政府和检察机关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检察官进行培训。一是由专门教育机构进行培训。这一机构为司法部研究与培训学院。根据检察官的职业特点和培训方向的不同,司法部研究与培训学院有针对性地开设一系列检察官培训课程,例如初任检察官培训课程、专家检察官培训课程、检察官内部管理及职业教育课程、初级管理课程、专家教育课程等等。二是依托高等院校培训。各级检察机关定期选派检察官到韩国国防大学和其他一些大学的研究生院,进行法律研究,接受法律专业培训。三是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培训活动。韩国司法部每年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检察官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或专门的法律研究机构,进行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工作。

综上,各国在司法官培训工作方面的规定,主要有如下共同之处:(1)培训目标明确。即旨在提高法官、检察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法律素养和实际业务能力。在这一点上,各国无一例外。(2)培训措施具体、多样。或者建立起以国家最高培训机构或院校为中心的一整套培训体系,或者在国内各相关职业间或法院、检察院系统内进行规范化的轮换、交流制度,或者与国外相应机构或院校进行交互培训。(3)培训内容广泛。既有职业道德、伦理观念和法律理论的培训,又有法律实践经验的传授和交流,还包括法律前沿问题的研究和他国先进法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比较研究。(4)有接受培训的时间要求。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均有时间要求,但即使是长期培训,也很少有超出两年的。(5)培训对象普遍。在绝大多数国家,几乎每一个法官、检察官都要接受一定形式的培训,不论在初任法官、检察官时,还是已有一定工作年限而需要知识更新和补充时。(6)培训体系与各国对法官、检察官任职资格的要求和法官、检察官的人事管理制度相适应。三者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关系。这些共同之处,对改进、完善我国司法官培训制度,可资借鉴。

二 我国的法官、检察官培训

(一)概述

在我国,法官和检察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已经为法律明确规定。1995年2月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9章都对法官和检察官培训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培训与任职、晋升的关系作了规定,修正后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仍保留了这些规定。

1 法官、检察官培训的性质。在我国,司法官的培训属成人教育范畴,是一种继续教育。它不是司法官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具备的经历,也不是初任司法官就职时必须进行的“岗位演习”。培训法官、检察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现职法官、检察官的政治理论水平、执法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法官、检察官于任职期间保持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由此可见,司法官培训,是国家保证司法官素质所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而对法官、检察官来说,则既体现为接受再教育的权利,又表现为与其职业相关的一项义务负担。这一性质决定了培训法官、检察官工作的原则、内容和形式。

2 司法官培训的原则。法官法第26条和检察官法第29条都规定,对法官和检察官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3 司法官培训的内容。依照法官法、检察官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司法官培训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政治理论。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讨。通过这些经典著作的学习,结合对国际国内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开阔司法官的视野,提高司法官的政治理论修养,为其正确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2)相关的法律基础理论。结合国家立法情况,对司法官进行与审判及检察有关的法律基础理论的培训,补充、更新其知识结构,是保证法官、检察官法律专业水准的需要,因而也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3)司法官业务培训。此项培训旨在锻炼、提高法官、检察官的工作技能,故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审判和检察实务而设计。

4 司法官培训的组织。法官法第27条和检察官法第30条规定,国家法官院校、国家检察官院校和其他法官、检察官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培训法官、检察官的任务。在实际执行这一规定的活动中,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培训体系,即中央一级、省一级和分、州、市一级的司法官培训机构。

5 司法官的培训与任职、晋升挂钩。修正后的《法官法》第28条和《检察官法》第31条都规定,法官、检察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可以说,在我国,司法官培训与其任职、晋升的这种关系使得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司法官继续任职、晋升职务的一项必要条件。 (二)我国司法官培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就整体而言,培训司法官是一项复杂、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1995年颁行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专设培训一章,既是对早已存在的法官、检察官培训制度的认可,又为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修正后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在司法官培训方面没有新的突破。从《法官法》、《检察官法》的粗疏规定和实践中的做法来看,改革、完善司法官培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法官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

法国只有2800万公顷可耕地,目前每年大约能创造700亿欧元的农产品总值,其中农产品附加值约占一半,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l%。法国能有如此高效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的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在法国有70%的农民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知识丰富、生产技术过硬的农民通过农业创业和生产推动了法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大学生村官相对法国农民具有同等或更高的学历,可以借鉴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模式和经验,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一、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环境

(一)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使农民享受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农业知识技能的培训。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了政策制度保障、机构设施齐全、培训内容完整、培训方式多样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准入制度;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一体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同时重视社会和企业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社会组织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农民教育培训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法国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科技兴农和农民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的农民创业政策支持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创新发展,在融资渠道、财税政策、创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积极给予农民创业者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见表1),法国农民创业培训除向农民少量收费及由大型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给予部分支持以外,绝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以培养农民创业热情,激励农民积极创业。

(三)浓厚的社会创业教育氛围

在目前就业率低下、市场缺乏实体基础的“后危机时代”,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开展。2000年,CPU年会指出:“法国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依赖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新产品和新的服务类型的能力。”法国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积极组织创业教育培训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CEPAC、AFPA等创业培训机构以辅导、培训创业者积极参加创业教育,法国政府和教育科研部门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活动,举办法国青年挑战计划、国家技术创新型企业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浓厚的社会创业教育氛围和丰富的创业活动,鼓励了社会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的认可,提升了创业教育内涵和社会创业激情。自20世纪80年代,法国农民自发组织了1300多个“农业技术研究中心”,法国政府设立了“全国农业进步基金”,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及各省的委员会,以鼓励农民学习、改进和创新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农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模式

(一)理论+创业计划培训内容相结合

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注重农民创业的实效性,创业培训内容方面,一直围绕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创办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并针对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所有课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教会农民创业者掌握经营技巧、新技术应用和使用适当方法去合法经营,赚取应得的利润。例如CEPAC、AFPA中心要求每位学员从人学开始就要做创业计划书,尽管这时的计划书很不成熟,甚至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但在培训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指导学员完善创业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在讲授市场营销时,教师就会要求学员做拟开办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调查,并完善论证创业计划的相关内容。因此,学员接受理论培训和完善创业计划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创业的模拟和准备过程。

(二)多层次+多方位的创业培训模式

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实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模式,机构分工明确,培训内容全面。大约有42%负责粮食、蔬菜、葡萄种植和畜牧等方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6%负责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34%负责培养和培训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物资和农产品流通人员,18%负责国土整治、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民间组织利用农闲时间,依托农业行业协会组织或私立培训学校,凭借当地农场或农业企业提供的便利场所,对农民创业进行便捷高效的培训。

(三)课堂授课+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

法国农民创业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的创业培训,培训期通常为两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雇主农场实习,三分之一在农业创业培训中心学习。另一类是成人和离开正规学校的成人农业创业的培训,创业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实习,20―120小时的实习为短期实习,目的主要是丰富农业生产者的知识,120小时以上的实习为长期实习,通过课堂讲授先进的农业创业和技术的理论知识,使农民掌握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提供农业企业的创办流程、最新的农业创业技术信息和创业项目选择等相关服务;利用农场和农业企业的现场跟踪实习,指导在职农民全面理解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生产或加工技术及企业运作流程。法国未来农民创业培训的发展战略目标集中于两个方面:使农业教育和农民创业培训更加适应农业当前与未来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就业创业;农民创业培训的重点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农民创业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快速、便捷的方式推动农民创业。

(四)证书+职称晋级的创业保障制度

法国的农业从业准入制度为法国农业创业培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法国,只有获得农业技师级以上证书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而获得农业技术以下证书者只能当农业工人。职业准入制度、农民职称晋级制度和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

场竞争,有效地促进了法国农民对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进而促进了农民创业培训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形成了农业市场竞争有序、政府鼓励科技强农、农民重视创业教育培训、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的良性循环,为法国农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创业保障。

三、法国农民创业培训对我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的开发力度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的创业培训模式,这些讲座只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领域进行讲授,且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创业意识的激发方面,相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只有将创业需要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种是采取原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创业培训模式,这种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创业能力培训模式,结构体系比较完善,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等层次的培训对象,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显得过于简单,知识层次不高,与大学生的农业创业项目不够匹配。根据《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8年度)》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生产技术、缺乏经营管理和缺乏资金支持,所以,应借鉴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模式和培训内容的体系,加大力度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课程内容、创业培训模式和创业培训服务体系进行开发,重点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所需的农业技能、市场经营、企业管理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的培训。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农业创业政策和跟踪服务的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扶持政策,实现有效对接,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项目注册、技术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实行税费优惠激励。对大学生村官创办企业,按最低标准收费。在项目建设阶段,除国家规定必须收取的相关费用外,不再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其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各镇乡(街道)要全额返还。二是实行政策优化扶持。在项目的申报和证照办理上,要求相关部门特事特办,以优惠于其他同等项目的条件给予及时办理。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要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基金,以无息或低于贷款利率的方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可行性项目,审计或银行部门要免费提供创业风险预警信息,提升大学生村官规避风险的能力;工商、税务、土地、规划、电力等部门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优先安排。同时,在项目土地的使用或租赁条件上,享受所驻村村民的同等待遇。三是涉农部门跟踪服务。县涉农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村官争取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发展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县农办、农业局、林牧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定期到大学生村官创业点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农业专家、企业老板、高校教授与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制度,帮助解决创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长效机制和创业激励制度

法官教育培训篇3

为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人民法院的历史重任,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法官队伍,现根据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我市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和《法官培训条例》有关规定及院党组对此提出的总体要求,制定2004–2007年全市法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04–2007年全市法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结合法院队伍建设实际,全面加强法官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更新法官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法官培训制度,大规模地组织培训,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法官队伍,促进审判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基本原则是:

——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法官队伍,重要的是提高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强化法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正司法意识。正确处理政治思想教育和审判业务培训的关系,全面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

——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努力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标准,实行上级调训和自主培训相结合,开展分类培训,多渠道、多途径地培训干部。

——坚持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突出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坚持干部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认识干部培训、使用与工作的关系,把干部参加培训情况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晋升的制度。

二、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在规划期内,全面提高法官综合素质,稳步推进法官革命化、职业化建设。把全市法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审判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学历层次有新的提高。2007年全市法院本科以上学历者达70%,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以上者达15%;市中院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以上者达35%;鼓励年轻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培养一批高层次法学专业人才;50岁以下的在职干部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普通话水平达标。

主要任务:按照《法官培训条例》的要求,全面开展拟任基层法院院长、副院长及拟任法官的任职资格培训、法官的晋升等级资格培训、续职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加强研究生学历教育,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复合型法官,努力开创全市法院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市中院重点抓好中层领导干部培训和法官续职培训。

干部培训主要以在职离岗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分段培训、累计学时的方式。

(一)岗位培训

1.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培训

拟任基层法院院长、副院长,选送到国家法官学院或湖北法官学院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审判业务庭庭长、副庭长,选送到国家法官学院、湖北法官学院或其它培训机构接受一个月以上的系统培训。

综合部门处长、副处长,选送到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接受一个月以上的系统培训。

2.法官任职资格培训

初任法官任职资格培训,由市中院组织举办培训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

助理审判员晋升审判员,由市中院组织举办法官任职资格培训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

3.晋升等级资格培训

晋升高级法官,选送到国家法官学院参加晋升资格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两个月。计划培训200人左右。

4.续职培训

在职审判员由市中院组织续职资格培训,每年举办1~2期培训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计划培训300人左右。

(二)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

按照《关于加强市法院中层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组织对后备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系统教育培训,举办1~2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不少于两个月,计划培训50人左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组织后备干部出国培训、考察;选派后备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或挂职;对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选派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法院挂职锻炼。

(三)专家型人才培训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审判工作的需要,着力培养一批具备精深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法官。在市中院的刑事、民商事、行政等审判业务庭,分别培养一定数量在刑法学、民事法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领域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专家型法官。在武汉重点高校建立高层次法学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具有潜力的优秀法官进行高层次的系统进修,培训时间为半年,鼓励他们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为他们进行学术交流与审判专题研讨提供便利。

(四)学历教育

积极推进研究生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法官队伍的学历层次。鼓励和组织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干部报考法律硕士、法学硕士研究生。每年选送15~20名年轻干部报考。市中院每年报考人数保持在7~10名左右,鼓励和支持年轻干部在职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五)专业技能培训

组织干部参加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举办11期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班,市中院力争使50岁以下的干部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举办计算机网络管理和使用培训班,培训操作人员40名左右。

组织开展司法警察业务技能培训,每年训练时间不少于30天。

组织开展干警普通话达标训练,市中院50岁以下的干警普通话水平应达到规定的标准。

对书记员、司法鉴定人员、党务政工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应根据各自岗位的需要,组织专门培训。

(六)法律法规专题讲座

根据审判工作需要,适时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邀请博士、法律专家授课。每年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不少于4次,不断更新法官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官的业务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

大规模培训干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人才兴院战略的重要举措。市、区两级法院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政治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责,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宏观指导、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教育培训部门具体抓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市中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归口政治部教育培训处负责组织实施,制定具体年度工作计划,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政策引导

要将各类干部培训情况纳入干部本人学习档案,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市中院各部门每年要安排五分之一的干部参加培训。审判人员参加脱产培训,其工作目标任务相应核减;在职干部参加法律硕士或研究生学历教育、参加博士学位教育,取得相应的学历或学位证书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凡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取得合格证书者,一次性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严格管理

进一步强化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各部门重视培训和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健全和落实以“述学”、“评学”、“考学”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审判工作的情况列入领导班子考察和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在职干部学习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凡组织脱产培训在一周以上的,都要建立干部培训登记表,培训情况存入干部本人学习档案。严格按程序和规定申报、审批各类培训班,凡举办一个月以上的干部培训班,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干部培训主管部门批准。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对无故不完成调训任务的单位或部门和不服从调训安排的干部个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四)提高培训质量

积极创造条件办好市中院干部培训基地,逐步建立开放型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培训潜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和“试题库”。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五)保证经费投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培训任务的增加,要相应地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并积极争取市、区财政年度预算。对重大和急需的培训项目,要给予优先保证和重点扶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法官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士官;技能型;汽车模拟仿真;训练系统

一、汽车士官培训的特点

(一)培训对象具有多元性、培训难度较大

培训对象多元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纵向上,培训对象来自机关单位到基层分队不同的层面;二是在横向上,培训对象涵盖了各军兵种的作战部队、后勤部队及各有车分队;三是在岗位任职上,涉及到担负指挥职务和从事专业技术两种类型的士官;四是在职务等级上,涉及到从初级到高级不同的层级。另外,由于受训对象的工作阅历、实践经验、学习需求、文化与专业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教学起点难以统一,教学需求难以把握,进而大大增加了培训的难度。

(二)培训层次具有递进性、培训任务繁重

根据汽车驾驶员技能等级管理规定,未达到初级技能等级的不得选取为二期士官;未达到中级技能等级的不得选取为中级士官,未达到高级技能等级的不得选取为高级士官。即中级士官必须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能资格,高级士官必须获得高级专业技能资格。可见,汽车士官的成长具有递进升级的特征。由此可知,汽车士官多层次、多类型培训将贯穿于岗位任职的全过程。随着《全军士官培训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培训制度的不断完善,汽车士官培训任务更加繁重。

(三)培训目的具有指向性、培训学制多样

汽车士官培训主要不是为了解决学历问题,其目的直接指向岗位任职需要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解决任职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经过培训,以获得任职资格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汽车士官岗位任职能力达到高于兵、近似于官的标准,使其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骨干。同时,由于每期培训类型不同,培训时间也长短不一,因而培训学制的多样性特征也更加明显。

二、外军士官技能培训的基本做法

(一)美军士官的技能培训

美军士官在晋升军衔和担任指挥职务之前必须接受相应级别的训练并取得合格成绩,才能晋升该级别的军衔,并被任命该级别的指挥职务。美军士官的技能教育在各军种所属的士官学校、专业技术院校的士官班、军士长学校和部队进行的。院校对士官的技能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资深4级美军在部队开设的培训班学习时间短则几天,长则数月,主要是分类进行技能培训,开设诸如担任参谋职务的士官培训班、负责训练士兵的士官培训班、负责征兵的士官培训班,以及负责体能训练的士官培训班等。

(二)俄军士官的技能培训

俄军士官的技能培训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在训练中心进行任职技能培训 ,另一部分是在部队进行在职技能培训 。俄军士官的任职技能培训是以班长职责为内容组织教学,时间为4个月。俄军士官的在职技能培训,主要根据士官指挥员训练大纲进行,其主要组织形式是集训、各种指挥员作业、训练法指导课和实际作业等。

(三)日军军士的技能培训

士官在日军称为军士或者曹,分为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4个级别。日本陆军对军士进行技术培训,主要是通过开设初级军士技术课程和高级军士课程进行,并规定除飞行军士和护士军士外,其他军士晋升上士一年后,必须到军士教导队学习为期8周的军士高级课程。日本海军规定新晋升的海军下士(除少年兵、普通候补军士及航空学员晋升的下士外)技能培训,是通过教导队开设相关课程,主要课目有德育、体育、基地警备、服役知识、军事等。日本空军规定,新晋升的空军下士,必须到航空教导队学习精神教育、服务、防卫学教训方法和体育等课目。空军军士根据工作需要也必须接受技术培训,培训课程主要有中级技术员课程和军士技术特修课程。

三、构建基于汽车模拟仿真训练系统

(一)基于汽车模拟仿真训练系统优势

(1)具有安全性。使用模拟仿真训练系统可以保证学员驾驶训练的安全;保证学员被汽车零件砸伤和碰伤等;保证汽车零件的拆装和维修中的完好。

(2)具有广泛性。传统的汽车实践训练限制了受教育的学员人数和质量,模拟仿真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每名学员一台虚拟汽车外,还可以从室外的教学转换到室内教学。

(3)具有生动性。利用模拟仿真系统不仅可以让学员形象的看到汽车各个部件,而且还可以实现边讲解边操作的教学。

(二)基于汽车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的框架

利用我国现代已有的汽车模拟器和各种部件的模拟仿真组件,来建立一个适应我军汽车士官教育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该系统涵盖内容多,需要多专业相互协调和努力,笔者这里仅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为例进行基于汽车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的士官教育说明。

(1)建立汽车发动机各部分零件的模型。汽车发动机分为两大类:柴油机发动机和汽油机发动机,它是使输送进来的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的部件,汽油机发动机由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组成,即曲柄连杆机构、配器机构、燃料供给系统、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统和起动系统;而柴油机发动机由除点火系统外的两大机构和四大系统组成。我们分别用现代3D模型软件建立各部件的模型。

(2)设置各模型的关联属性。根据我军汽车士官分队训练大纲,结合汽车发动机各个部件,建立各个部件的相关系数参数。

(3)建立汽车发动机模拟仿真训练系统。利用现代模型融合技术来开发和研制该系统,并植入仪器中,研制出该汽车发动机模拟仿真训练产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传统的培养手段越来越暴露出 其的弊端,如:学生接受知识慢、理论与实践脱节和课堂吸收困难等等,在我校正在积极开展士官教育大讨论的形势下,急需要寻求一种适合技能型士官培养模式的教育方法,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本文仅是理论构想,要想真正实现其教学效果,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修敏.士官任职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海军院校教育,2008(6):28-30.

[2] 易玉富.论士官任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军事教育,2008(2):51-52.

[3] 张备.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法官教育培训篇5

法律职业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以及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的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等等。与这种基于职业的特定内涵和特定要求而逐步形成的法律职业相适应的是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法律人(法律家、法律职业共同体)和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从事法律的人员一般有三类:一是类法律人才,主要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二是学术类法律人才,主要指法律教师和法学人员;三是指法律辅助类技术应用人才,主要职责是辅助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工作。此外,还包括立法人员、仲裁员、公证员等。法律职业分工和职业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决定的,同时,也是随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广泛运用逐步发展而来的。

二、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具有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性

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相适应的是一套由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制度相互衔接共同构成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即教育培训制度的总和)。观察世界主要法治国家,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主要包括:一是法律的学科教育(一种教育、人文教育与法律专业教育的混合体);二是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司法考试);三是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通过司法考试后,进入法律职业前进行的以法律职业精神和法律职业能力为主要的职业教育和训练);四是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开始法律执业之后,每年都必须接受的继续教育)。各国法律人才培养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内部结构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和日本的法学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以法律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律师职业教育,德国的法学教育则是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培训相互连接、一体化的培养体制。由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法律人才的培养不论在普通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从业人员的培养体制都具有二元结构或双重性。即都是由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部分构成。但由于各国的司法制度尤其是司法考试制度和司法官遴选任用制度的不同,二者有的分开,有的合一,有的则既分开又相互衔接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广泛,随着法律执业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化发展,对各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和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各国法学教育的共同选择。

三、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

法学教育具有的深刻的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可以说,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不解之缘,法律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法律职业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传统和特征。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法学教育和法学学术的发展和完善将巩固和促进法律职业的建构,正是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和训练了法律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根本上讲,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布局结构和办学层次,决定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内在动力。

四、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

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基本要求,决定了法学教育具有二元结构性(或双重性),主要表现在:

法学本科教育的二元结构(双重性)。作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法学教育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是将二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了,以致出现培养出的学生不会起草合同,不会办案的反常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单纯强调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制度内外都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不得不等法科毕业生进入法律职业之后,自己慢慢去摸索。当然也有的反应过度,把职业教育硬挤进本科教育阶段,这种错位的结果又影响了学生系统和掌握法律职业所必需的法律学科体系,同样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究其原因都在于割裂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或企图在四年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育培训任务,使二者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制度联系。当前,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二元结构(双重性)。法学教育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尽管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之间是一个逻辑结构,但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的一元性与法律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多元性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不统一的非均衡关系。

人才培养体制的二元结构(双重性)。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不仅是我国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在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和提供各种法律教育培训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其本身已成为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培养、遴选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法律人才的培养工作不仅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而且还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依法治国方略和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主动适应法律部门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等法律规定的合格的法律人才。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在我国,政体的统一性决定了法制的统一,而法制的统一性不仅决定了法律职业的统一,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并引导着法学教育的统一。

法学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二元结构(双重性)。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法律人才培养体制的特殊性,而且也确定了法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一方面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法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即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或法律学科教育)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共性部分提出普遍适用的要求。另一方面,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作为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职业部门有责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这种行业指导是一种典型的司法行政工作。根据我国宪法第89条的规定和国务院“三定方案”,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国家的司法行政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法学教育和法学,组织实施国家司法的重要职能)这样,由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司法行政部门的行业指导构成我国法学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体制的基础(任何一方越俎代疱,包揽一切,均不符合其双重属性,也不能胜任其职)。加上法学院自身成立的行业组织(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的自律性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宏观管理机制。除此之外,法律职业部门还负有管理指导、组织协调和统一开展法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职责。从的趋势看,随着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法学教育国际化办学进程,尤其是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法律职业部门在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将更加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在世界法治发达国家中均是如此。

五、抓住建立和实施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机遇,进一步完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造成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脱节(二者之间失去制度联系)和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脱节,其结果不仅造成法学教育的混乱,而且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

鉴于司法考试与法律学科教育、法律职业培训和法律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了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高素质法律家队伍,因此,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完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对法律的学科教育将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 (如建立沟通交流的制度和渠道),导向作用(形成良性互动),规范作用(确立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和规格,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法学教育的混乱状况,统一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标准,提高培养质量)和检验作用(由用人部门来最终鉴别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提出有效的反馈意见,不仅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正常的竞争秩序,而且也有利于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轨道)另一方面,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是它将有力地推动法律部门(或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尽快按照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同考同训的原则,建立起与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相适应、相配套和相衔接的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它要求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必须都在法官培训机构、检察官培训机构和律师培训机构接受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合格者方能进入法官职业、检察官职业和律师职业(即把法律职业培训制度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二次准入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非法律本科毕业的人员,如在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前缺乏法律本科主干课系统的人员,还应按其职业走向,分别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培训机构在进行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前,首先完成法律本科14门主干课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法律专业证书。

在建立起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和统一法律职业培训制度之后,构建统一协调的法律职业培训体制和覆盖全国的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培训就应当是顺理成章的。在布局结构调整和重组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由国家和省级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和司法行政学院(或律师学院、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共同构成的相互协调的法律职业培训基地和网络,是实施法律职业培训的重要保障和依托。它们与普通高等法律院校的学科教育制度共同构成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与此相适应的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法律学科教育学历文凭与法律职业培训证书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并重的法律从业人员培养体制的证书制度。

法官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亿万农民的共同期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广大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干,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实践增长才干,基层锻炼人才。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正是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中,成长出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厚爱。今年5月2日,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在听取大学生村官代表刘亚鹏等人的发言后,对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他号召大家到基层一线去经受锻炼、发挥才干。今年5月3日,总理来到清华大学师生中间,他称赞两位即将奔赴农牧区做村官的大学生“了不起”,希望大家要勇于吃苦而丝毫不叫苦,他还给两位同学送上了成功的祝福。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健康成长,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奉献中见证青春,在服务中收获成长。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鼓励年轻干部和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二、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继续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大学生村官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了解不多,急需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领。但是,一些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我要学习、学无止境”的理念,忙于日常事务或者把当村官当跳板,放松了自身学习和教育培训。有的基层领导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到农村短暂过渡,组织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吃力不讨好,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使用多,培养少,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继续教育,没有形成人人求学、个个培训的良好氛围。据笔者调查,高达96.9%的大学生村官强烈要求参加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培训,但他们大都只是参加过大学生村官欢迎会、情况介绍会这类的简单培训,参加规范化、专业化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从事的是村级或乡镇的事务性工作,如打印材料、整理档案、收发资料、接听电话等。只有11.1%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上工作3天以上。

(二)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如何贯彻好、落实好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阔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必须走出一条“规范化教育、科学化管理、人性化关怀”的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新路子。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是一个多要素组合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操作、评价、管理及教学模式等。目前,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领导协调机制、经费投入机制、责任分解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不畅,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据笔者调查,38.3%的大学生村官感到专业不对口,21.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无从下手,38%的大学生村官感到学习机会少。一些大学生村官想参加学习培训但是没有机会,偶尔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却觉得收获不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三)继续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喜欢农村、发展农村,是他们发挥优势、施展才华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农村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非常琐碎具体,加上少数村民和村干部本位思想和排外心理严重,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村民所接纳。据笔者调查,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的大学生村官达60.6%,认为村里矛盾很复杂的占15.1%,认为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的占24.3%。个别基层领导把大学生村官视为座上宾,长时间不分配具体工作,有时仅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只交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有的现任村干部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有意无意地淡漠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据笔者调查,85.8%的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认为想象与现实差距很大;有23.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干部对其工作不支持,自己融入环境难,岗位作用发挥难,难以安心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培训,构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体系

第一,制订培训规划。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并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示范培训班。市、县两级要组织实施好大学

生“村官”培训工作。大学生村官任职上岗前,都要安排岗前培训。聘用期间,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兼任乡、村团组织职务的,由共青团组织纳入农村团干部培训规划。参加培训情况,要作为大学生村官考核、推优的依据。

第二,突出培训重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要针对岗位特点,坚持以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进行自主创业等为重点,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为目的。培训中要注重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打开工作局面。

第三,拓展培训渠道。依托各级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等,大力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

(二)规范管理,提高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质量

第一,完善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制度。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证书制度,每次培训结束后由主办单位在证书上签署书面评价意见,乡镇党委每季度对大学生村官参加培训情况进行一次登记,县委组织部每年进行一次验证,并加盖印章。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档案,全面收集大学生村官参加学习培训有关考勤、作业、考卷、成绩、鉴定等方面的材料,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原始依据。要解决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经费,县财政把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经费进行统一预算,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同时,建立大学生村官学习费用分担机制,大学生村官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由县、镇和本人分别承担部分学习费用,未取得合格证书者不予报销,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加强继续教育考核。一方面,把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纳入大学生村官年度目标考核,与奖惩、报酬挂钩。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对乡镇党委的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

第二,创新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模式。地方党委、政府要将大学生村官学习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培训体系,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建设,采用岗位知识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和特色工作培训等五类模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农村情况,适应农村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开展农村基层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定期举办岗前专题培训班和岗位技能培训班,邀请有关领导、专家授课,安排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传授工作经验,同时组织参观考察,强化岗位培训,扩大工作视野。

第三,坚持厚爱与严管相结合、引导和激励相结合,调动大学生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考勤考核、述职评议、工作日志等制度,结合农村实际和大学生村官特长,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制度,将集中教育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上级组织教育与支部自行组织教育相结合,力争做到“四学四有”,即:学政治理论、学科学发展观、学新农村建设知识、学农村工作方法;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有调研文章、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搭建平台,增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效果

第一,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保持心理健康。地方党委、政府要每年要适时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由主要领导向大学生村官全面介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要求和希望,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对县、乡、村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合理的意见建议吸纳到管理服务办法和措施中,形成长效机制。组织部门要采取开通大学生村官服务热线、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大学生村官之家”和大学生村官QQ群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激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二,搭建传帮带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村官完成角色转变。“传”即传经验,明确由村委会业务副主任对新到岗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具体业务培训,介绍全村村情、地理、气候及人文环境等基本情况,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即帮业务,明确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组长为帮助大学生村官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工作组长毫不保留地把农村工作经验及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即带领干好工作,明确由村总支书记或村主任为带领大学生村官干好工作的具体责任人,教方法、传经验,帮助他们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第三,搭建工作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一线尽快成长。乡镇党委、政府、大学生所在村要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大胆分配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促使他们在艰苦繁重的工作环境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常用办法有两种:一是设立助理,让大学生村官在某一段时间内担任某职务的助理,让其对这一职务有更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其视野、增加工作经验、培养胜任这一工作的能力。二是特殊任务法,给某个大学生村官或某一个有大学生村官的群体布置一项特别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组织一次会议、策划一次活动、推进一个项目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锻炼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法官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德国;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人才培养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其联邦国防军自1992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和调整改革,分别以裁减军队员额、调整指挥领导体制和提升效能为主要标志,根据地缘区安全环境的变化,从应对大规模入侵的国土防御型军队转变成灵活精干、反应迅速、具备全频谱作战能力的小型职业化军队。

一、两德统一后德国军事教育的

改革与实践

德国军队历来十分重视军事教育和军事院校建设。国际冷战结束以后,德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军队的任务从过去的保障国家安全并为最终实现德国统一创造条件,转向保障未来欧洲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为了适应新的安全形势和战略环境,提高德国军人的素质和部队的作战能力,德军对军事院校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一)调整及完善院校的层次和体系

为适应军队任务的转变,德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三类”“三级”“三结合”的军事教育体系,“三类”即指挥院校、专业技术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三级”即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三结合”即军地结合、正规院校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军校理论教育和部队岗位训练相结合。具体举措包括将2所原国防军高等学校改为联邦国防军大学;合并2所国防军体育学校;关闭联邦国防军心理防御学校;增设联邦国防军安全政策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对于陆军院校,新组建了3所陆军士官学校,将2所战斗部队学校更名为步兵学校和装甲部队学校,将2所技术部队学校改名为陆军技术学校和陆军补给学校,将陆军军官学校由汉诺威迁至德累斯顿。对于空军院校,将原隶属于空军第一工程学校的4所专科学校独立成校(直属空军局领导),关闭1所空军武器学校和1所空军工程学校,将空军士官高级训练学校改名为空军士官学校。对于海军院校,合并2所海军武器学校,关闭1所海军工程学校,增设1所海军指挥系统学校,将10所专业性海军院校重组为7所功能型院校。

(二)严格准入标准,调整训练程序,军地院校接轨

德军院校学员称为候补军官,均是从应届高中或中专毕业生中征召入伍的,选拔条件严格,淘汰率高。德军初级军官在成为正式军官之前要经历系统复杂的培训过程,采取部队训练、军校培养和高等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德国大幅增加了部队训练和军校培养的时间,并增设不同培训阶段,加强每个阶段的准入考核力度。从1994年起,学员训练的第一阶段,即基础科目训练的时间由5个月减少至3周,学员毕业后不必再到各参谋部任职实习,直接参加第二阶段的应用科目训练。第二阶段为应用科目训练,在原有的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和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两种科目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政策进修班”训练,以培养参谋军官和指挥军官的战略思维能力。同时,将2所联邦国防军大学的专业数量从8个增加到28个,难度与地方大学相当,其专业课程设置达到地方大学的水平,毕业文凭得到全国承认。[1]

(三)增加训练科目,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培养手段

在具体的训练科目和教学内容上,德军院校积极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及时做出有效调整和完善。第一,增设“冲突预防和危机处理战备训练”,减少本国军队单独训练的比例,增加本国军队和多国军队的联合训练;在训练手段上,减少实兵训练的比例,增加现代化训练手段。第二,在传统教育和思想教育中,新增加伦理道德和文化交际教育,将语言训练升格为必训内容,增强军人的海外沟通与行动能力。第三,继续加强顶尖人员的联合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多国联合指挥人才。第四,根据未来信息化作战要求,将原来的重兵对抗训练转轨到信息化联合作战训练上来,提高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第五,进一步注重军地交叉混合培训,培养战略型领导人才。

二、德国现行的初级军官教育培养体系

为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德军把大力加强候补军官队伍的培养作为推动军队职业化建设的一大重点。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德军大力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候补军官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陆军初级军官培养为例,德军候补军官的遴选对象为应届高中或中专毕业生。每年3月,考试成绩合格的应届高中或中专毕业生依据本人志愿向位于科隆的军官申请审查中心提出入伍申请。然后,该中心对申请者组织大规模的招生录取考试,主要包括身体、心理、学术、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军官申请审查中心会综合考核通过的申请者的志愿、考试成绩、军队的岗位需求等因素初步确定其将来的专业培养方向。在候补军官的培养上,德国采取院校教育与部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计划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2]

第一阶段,学员会被分配到不同地域的3个新兵营,接受为期6个月的军政基础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军事基础科目的训练和军队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员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联邦国防军军人,具备基本的军事素质,培养军人服从命令的意识。

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学习和训练考核合格者,进入位于德累斯顿的陆军军官学校(GAOS)进行为期3个月的军官培训课程的学习。该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战术、军事法律、领导学、军事历史、政治、逻辑、体育等课程的教学和一些拓展性教学实践活动,并有机会参与各种国际军事交流和参观见习。该阶段的培训旨在提高学员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基本的军官素质,形成一定的军官意识,掌握必要的军事知识和指挥管理能力,为以后继续接受培训并成为军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学员被分配到全国各地不同兵种的部队,进行为期3个月的领导能力实习。该阶段针对学员不同兵种的区别,组织学员进行兵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和指挥管理能力的锻炼,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领导能力。

第四阶段,学员到位于德国西南部的专业院校进行3个月的英语语言集中强化学习。这是德国作为欧盟和北约主要成员的特殊国际地位决定的。德军与西方很多国家存在着广泛的军事合作,从联邦德国时期,美国一直在德国保有驻军;另外,德国与法国军事合作密切,在德军各兵种中有一支专门的德法联合部队,称作法德旅;同时,德国与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军事合作也相当密切。近年来,德国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长期军事交流机制,定期邀请各国军事代表团赴德交流,并积极派遣军事代表团出访,参与国际军事交流,积极参与维和行动。笔者在德交流期间发现,每位德军军官和学员都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体现出很高的语言素养。这对于积极参与国际军事交流和军事行动都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

第五阶段,到位于汉堡或慕尼黑的联邦国防军大学接受3~4年学历教育。只有参加过前期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军校学员才能有机会在联邦国防军大学就读。联邦国防军大学为军地共管,开设的课程分为大学基础课程(本科)和高等专科学校课程(专修课程)两类。各专业学员结束基础课考试后,继续在某一专业领域深造,撰写学术论文并答辩。根据学员在读期间的学习成绩,毕业时可授予其学士或硕士学位,成绩优秀者也可攻读博士学位,成绩不及格者则需提前退役。在这期间,还可根据个人的学习成绩进行兵种专业的调整。从联邦国防军大学毕业后,候补军官晋升为少尉。

第六阶段,再次回到德累斯顿陆军军官学校,进行第二部分军官培训课程的学习,为期3个月。这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候补军官具有营以下级别军官应具备的所有指挥能力,课程内容则以不同兵种战术培训为主。

第七阶段,根据学员的不同的兵种分配到全国各地相应的部队,进行排、连一级的职业培训实习,为正式担任分队军官做好充分的岗前实践训练。

德军候补军官完成整个培训过程需要6~6.5年的时间,经历军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岗位任职培训三个类别层次的培养过程之后,才能分配到部队正式成为初级军官。整个德军候补军官的培养体系充实而完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充分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完美结合,有效实现了培养现代化军官的军事教育目标。

三、德国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

理念和特点

(一)军官培训原则遵循“训人必成和训成必用”

德军军事教育培训体系计划性很强,不提倡过多、过量培训军官或士官,培训数量和需求数量基本保持在1∶1。这就是说,学员培训之后就一定要用。这就会给学员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使学员们必须专心致志学习,有效地保证了培训效果。所有候补军官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都会得到军队各级各类部门极大的关注,确保每名受训合格走入军官序列的新任军官都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超群的领导能力,并在他们毕业后对其委以重任,实现继续培养和锻炼,促进其快速成长。

(二)军校教学保障条件完善

德军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其军队建设中有着颇为重要的地位,在装备、经费、人才、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优先保障,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位于德累斯顿的陆军军官学校,不论是教学训练设施,还是校舍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想法和活动都会得到批准和支持,并且大力给予物质保障。正因如此,才使得德军的军事教育始终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超前性。

(三)教学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讲求实效

教学内容、科目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的,并定期进行研究和更新,过时的科目被及时摒弃。德军的教学方法也是十分灵活,广泛采取小班教学,授课形式丰富多样,特别注重专题讨论和现场参观见习,注重锻炼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对于有效提高学员们的自信心和组织指挥能力都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过程突出实践锻炼

德国候补军官培养过程的七个阶段的培训环境类型多样,从军事院校到军地共管的国防军大学,从语言培训中心到作战部队,整个过程反复强调学员的实践能力锻炼,从新兵入伍训练筑牢军事基础素质,到军事院校实践战术指挥能力培养,直到毕业前兵种分队指挥岗位分队长职业培训实习,都体现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调指挥实践能力的锻炼的特点。

(五)重视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德军院校开放办学力度较大,定期邀请外军院校教官和学员来访,举办学员参与的国际军事交流活动,让绝大多数学员在读期间有与外军军官和学员进行军事文化交流的机会,同时积极派遣部分优秀学员赴外军院校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学员的国际视野,锻炼未来军官进行国际军事交流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廷玉.外军名校与名将[M].北京:出版社,2007:145-154.

法官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职业军官;培养模式;经验

中央军委主席指出,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这一战略思想,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队干部队伍建设和职业军官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是最早推进军队职业化建设的国家之一,加强军官职业化建设一直是美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经过两百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美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职业军官培养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采取基础教育合训、任职教育分流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分别按照“通才”的目标培养初级指挥人才,重视基础教育对军事人才成长的奠基作用,尤其注重军官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发展;按照培养联合作战指挥军官的基本要求,加强继续教育,构建五个层级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重点培养军官的任职岗位转换能力。具体说来,上述职业军官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源与入口:确保职业军官培养的高起点

生源是职业军官培养的源头,决定着职业军官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高质量生源,美国在前期培养、政策激励和人才选拔等方面均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从中学开始抓起,重视前期培养。美国在全国3000多所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设立了后备军官训练团初级部,每年耗巨资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鼓励优秀中学生参加后备军官训练团。后备军官训练团初级部宗旨是“培养有国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让学生了解军队、公民的价值观、个人责任和培养成就感。 由于不需要签约到军队服役,加上丰富多彩的军旅文化和课外活动,后备军官训练团初级部吸引了许多想了解军队、了解社会和丰富人生阅历的中学生。而参加过训练的中学生很多都在中学毕业时选择上军校、参军或参加大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可见,从中学生抓起的前期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注重政策激励,吸引高质量的生源。除了通过军校招生延揽高质量生源,美国联邦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后备军官培训团,并依据1916年国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规定将为参加后备军官训练的学员提供奖学金和津贴补助费。 奖学金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全部奖学金,包括学费、书籍费、住宿补贴;二是部分奖学金,包括部分学费、书籍补贴;三是鼓励奖学金;四是书籍费。美国陆、海、空三军统一规定学员的津贴补助为每人每月150美元。此外,军方还免费提供训练用的军服和军事书籍,报销一次探家的往返路费。参加暑期野营集训的后备军官培训团学员可享受服役两年的少尉月薪1/2的补贴(约800美元)。接受奖学金资助的学生,要求在军队中的总服役期至少为8年,其中服现役2-4年,后备役4-6年。

第三,严格准入制度,选拔高质量的生源。对申请参加后备军官训练的学生,必须按照服役的条件进行智力、心理测试、“武装部队资格测试”和体检。测试合格者必须与军方签订毕业后到正规部队或后备部队服役8年的合同,并开一份可以接触机密的证明,方可被录取为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学员。 此后,在训练过程中,参加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学员仍需要面临一系列选拔和淘汰。考核内容主要是文化、军事和体能三项。其中,军事、体能训练考核一般通过两个系统进行:一是学员之间或高年级学员给低年级学员的自评,按标准打分、排序;二是教官按学员通过考核的成绩和主观评价打分。后备军官训练团的评估和考核标准与西点军校等军官学校一致。每完成一项训练内容都要考核验收,否则不得转入新课目训练。新学员的训练考核,第一次不合格可以补考,三次不合格就取消学籍。在校期间实行全程淘汰,淘汰率较高,陆军达到10%,空军达到30%,最高的甚至可达60%。 对报考军事院校而言,要远比报考州立大学复杂得多, 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报考条件与程序。例如,凡要成为西点军校的学员,都必须通过提名推荐、本人申请、考试考核的程序,择优录取。他们必须是高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组织领导才能的优秀学生。在参加考试的前一年,还必须得到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的推荐。得到推荐之后,才能获得正式报考资格。在每年登记报考的约12000人中,能参加考试的不到报考人数一半,经过一轮轮考试和测验后,剩下2000多人,入学资格评审委员会还要在这剩下的2000多人中,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最后有幸被录取的仅约1400人;入学后的全程淘汰率基本维持在20%以上。美国高度重视初级军官培养起点质量的做法,为保证军官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院校教育、部队锻炼与个人发展:打造高素质的职业军官队伍

之所以说美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职业军官培养模式,除了确立培养职业军官的目标定位,主要在于它对职业军官培养及其功能性军事教育活动进行了科学、可行的制度设计,并加以有效实施。

首先,通过扎实有效的院校教育培养职业军官。美国职业军官的成长是从院校起步的。由于深谙“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国对依托院校开展职业军事教育极为重视,强调要优先发展。按照2004年美军参联会《军官职业教育政策》的界定,美国职业军事教育包括军官任命前教育、初级职业军事教育、中级职业军事教育、高级职业军事教育和将级军官教育等五个层次。 其中,军官任命前教育即基础教育,承担着选拔和培养职业军官的任务,主要有三个途径,即:(1)军队初级院校,主要是美国陆、海、空三军和国民警卫队所属的四所军官学校,其毕业生是军官队伍中的精英和骨干力量,每年约占新任命军官总数的15%;(2)后备军官训练团,主要由各军种在全国1000多所地方大专院校中设立,其毕业生是军官队伍的主要来源,每年约占新任命军官总数的48%;(3)候补军官学校和军官任职培训学校,主要招收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具有大学二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士兵,其毕业生也是军官队伍的重要来源,每年约占新任命军官总数的20%。初级职业军事教育,目的是使新任命的少尉军官具备所在兵种专业的任职能力,一般在各兵种专业技术学校进行,时间3-12个月,承担该任务的院校有93所。中级职业军事教育,主要针对服役满10-15年的少尉和少校军官,学习参谋业务、作战理论及诸兵种合同战术,时间1-2年,承担该任务的院校有14所。高级职业军事教育,主要针对服役满16-23年的中校和上校军官,学习合成军队作战、联合作战的指挥与参谋业务等,时间2-10月,承担该任务的院校有6所。将级军官教育,主要培训高级将领和拟晋升将官的军官,学制校短,时间大约2-6周,在各军种或国防大学开设的军官培训班进行。#p#分页标题#e#

其次,通过循序渐进的岗位任职锻炼培养职业军官。一是有条不紊的任职步骤。军官职业生涯的发展,除特别优秀的个别人可以平步青云外,一般都严格按照一定阶段和步骤进行,且在每一阶段都要经历兵种、职能和专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作战任职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初级军官一旦获得任命,就被指定纳入某个基本兵种部门服现役。军官在兵种部门内按照主管的军官任职期内专业发展,以取得兵种部门任职资格;服役5-6年之后,才有机会选择并被纳入某个职能领域。军官由尉官晋升为少校之后,才会被指定纳入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专业领域;只有到了校级军官,才可以考虑到联合部队中服役。联合作战经验对专业领域军官发展相当重要。美国法典规定,军官只有在联合作战部队里完成全部任期后,才能被任命为准将。二是切实有效的岗位轮换。美国军方认为,丰富的任职经历是军官水平、能力和经验的标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军官队伍整体的素质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军官素质,军方对军官尤其是高级指挥官实行全方位、大跨度岗位轮换制度,以此来丰富军官的阅历与经验,增强军官跨军种、跨部门之间的指挥或协调能力。按照规定,军官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一般不超过4年,最长不超过6年,到时间必须轮换。 人事部门在安排军官工作时,通常把重要岗位留给经过考核、综合素质评价高的军官,使他们提高实际指挥和参谋技能。同时,军方也非常重视作战部队任职经历,把是否担任过连、团、旅主官作为指挥和参谋军官晋升的必备条件。三是公平有序的考核与晋升。为了准确地判断每个军官的表现和潜力,美国军方制定了程序规范、客观全面、操作透明、监惩有力的考核与晋升制度,以保留和提拔那些具有真才实绩的优秀人才。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强调公平竞争,实行“先考后晋,先训后晋”的程序,任何个人、部门或组织不得擅自改变。整个考核过程操作透明,考核的程序环节、考核内容、主官权限等都规定得清楚详细。考评结果须经初级和高级考核官署名,与考核对象本人见面,且经考核对象同意签名后上报;如考核对象不同意考核结果,可向上级申诉。为了给每位军官创造平等的晋升机会,减少主官个人意志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各军种均组织审选委员会统一衡量选拔军官的晋升。晋升程序非常严格,整个实施过程都是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以杜绝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此外,还采取个人查漏监督、官兵投诉监督和监察机构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人事腐败案件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督防范。

第三,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与发展培养职业军官。美国军方认为,有了院校教育和岗位任职锻炼,还不能完全确保军官获得并保持各种任务所需的才能。因此,军方把自我教育与发展作为衡量军官个人能力和资格的重要方面,强调军官要终身学习,无论将来是否成为一名超凡的领导者或果断的战术家,都应该挑战自我,从一开始就要根据专业目标制定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自我教育与发展规划,以增强和保持军事才能。军官自我学习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函授课程学习、专业阅读、研究思考、参观博物馆、观看电影,不拘一格。

(三)依法治教,使职业军官培养体系的运行有制度保障

美国职业军官培养体系之所以能高效运转,得益于有一个很好的制度保障。

首先,继续教育贯穿于军官的整个职业生涯。美国113所军校中,有7所承担军官学历教育,其余106所均为任职教育院校。军官在服役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课程,院校教育与军官职业发展衔接紧密。

其次,训用一致、训升统一的原则得到了贯彻落实。美国军方将军官任职与教育培训挂钩。军官要得到晋升、转改专业或从事新的工作,通常要经过院校培训;如果不完成规定的培训,就不能获得晋升的任职资格。因此,纵览高级指挥军官的成长历程,每一级军衔和职务的晋升调整都和不断地进修、学习紧密相连。

第三,限制任期,鼓励交流任职。美国军方对任职期限和服役年限有严格限制,即使官至四星上将,任期也不超过5年,且服现役满35年必须退休。美军高级将领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在何时退役。例如原参联会主席、国务卿鲍威尔1958年入伍,1993年虽只有56岁,任参联会主席不足5年,并有打赢海湾战争的战功,但由于服役期限已满35年,照样退休。限制任职期限,可以有效地促进军官流动,有利于不断选拔培养年轻有为的军官,同时尽快淘汰不称职的军官,避免腐败现象。通过对军官进行全方位、大跨度的岗位轮换,也有利于丰富军官阅历,加强跨军种、跨部门之间的指挥或协调。

第四,注重立法,职业军官培养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对军官的培养,美国军方制订了诸如军官教育计划、支持计划、领导力培养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国家对军事、军队、军人,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具体,从数千亿美元国防费到每个单位的编制定额、军事院校的招生名额和不同岗位的补贴,以及军人地位、作用、权利、责任、待遇等,都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一句话,一切皆法定。

(四)坚持因人施教,倡导灵活、开放的个性化教育

美国职业军官培养始终坚持因人施教,教学方法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他们认为,学员既是受训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院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开放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的方法,注意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员的自主创新精神。美国防大学教学中集体授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与体育活动分别占总课时的20%、45%、30%和5%,学员自主活动时间占到了80%。日常教育也非常注重培养学员自我批判,大胆置疑、不断反思的素质。院校教育普遍实行开放办学,强调利用社会资源培训职业军官,即:凡是地方院校能培养的,军队一般不再设置重复的培训内容。此外,美国军方在地方大专院校设立后备军官训练团,也逐渐形成了“地方大学科技教育+军事训练”的职业军官培养模式。同时,不定期请外国教官来校讲课,直接学习和借鉴外国军事理论及相关经验。军校每年会招收部分外国学员,强化与外军的学术研讨,并通过海外联合军事行动,派遣军官学员到外国军校深造,出国访问和考察,加强与外国军官的交流合作。 在倡导个性化教育方面,主要做法如下:#p#分页标题#e#

首先,灵活设置基础教育的专业与课程。基础教育关系到初级指挥人才发展潜力和任职根基。基础教育阶段专业设置涵盖面宽,课程设置灵活。如西点军校,文化教育计划设置25个研究领域和20个主攻方向,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均采用核心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互补模式,核心课程由23门公共核心课程和7门分支核心课程组成,是所有学员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分支核心课程分为两个“轨道”,一个是“数理工程轨”,一个是“人文社科轨”。学员不论选择哪个轨,都必须完成30门核心课程和10-18门选修课。 海军军官学校和空军军官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西点军校大体上相似,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专业设置是在所设的诸多选修领域中由学员通过分支核心课程和选修课来形成自己的“专业”,学员实际上所学到的专门知识技能只是所设专业中的一小部分。二是课程目标结构多样,内容松散,形式灵活,又因核心课程多,知识面相对较宽。三是专业设置通过学员自由选修而不是按计划分配,适应军队的需要。

其次,不断增强职业军事教育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相对于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初级职业军事教育包括新军官任命后、任职前进行的定向专业教育与军官在职的进修提高教育两个部分,由各军兵种专业技术院校承担,训练时间3个月到1年。整个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都紧密联系各军兵种的具体实际,内容精练,时间较短,形式灵活多样。由于只对军官职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发生作用,所学的军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划分细,实效性、针对性强,时间和形式较为灵活。

第三,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政治意识渗透。虽然出于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考虑,美国一直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观点,但却一贯注重培养高级指挥官忠于宪法、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捍卫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海湾战争结束后,参联会主席鲍威尔上将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大量时间通常花在揣摩政治环境上。人们有时说我是个政治将军,事实上华盛顿没有哪位将军不带政治味。否则,他就不会成功,因为这是我们的制度的本质。国防部是这样开展工作的,我们的对外政策是这样制定的,我们的政治也是这样得到批准的。” 美国著名军事学家摩里斯贾诺威在《军人的政治教育》一书中写道:“职业军人……按照美国的传统,他们必须是非党派的。所谓非党派并不是这些职业军人可对政治制度的事情漠不关心。相反,要求他们积极献身于民主政治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法则’。” 为了确保“忠诚”,美国非常重视提高军官的政治素养和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西点军校设置24门公共核心课程,宪法、军事历史、军法、哲学、政治科学等科目赫然其中。比如,所开设的战略领导课程,除了指挥理论,还包括如何分析国际政治形势、如何研判主要对手的最新动态、如何在国会作证、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参与外交谈判、如何为总统提供咨询等内容。此外,还非常注重依托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王牌专业(如国际政治)为军队培养具备国际政治眼光的战略人才,如中央司令部司令阿比扎伊德将军就是哈佛大学中东问题专业的硕士,是哈佛把他培养成为美国军界中首屈一指的阿拉伯问题专家;101空中突击师师长皮特里斯少将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曾在西点军校执国际关系教授的教鞭。正是深厚的政治素养和处理国际事务的高超能力,使这些高级指挥官在战争与政治之间为美国攫取了更大的利益。

综上所述,美国职业军官培养模式不仅涉及了职业军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且体现了社会发展对职业军官培养的根本性要求。当前,加强职业军官培养、推进中国特色的军官职业化建设,必须“重视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军事教育的影响”。 只有将“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职业军官培养的指导思想,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职业军官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将贴近实战和部队实际、从难从严作为职业军官培养的的根本要求,才能将深化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改革、创新职业军官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实质上推进中国特色的军官职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EB/OL].(2009-05-22) .

[8] Paul J. Reoy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to Transformation”, ADA401044XAB[R]. Apr2002.

[9] James M. Lutz: America’s Armed forces, New Jersey, 1991.

[10] 朱艾华.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思路与方法[J].继续教育,2007,(7).

[11] [美]莱诺克斯.培养信息时代军事领导人[J].中国军事教育,2005,(17).

[12] [美]摩里斯.贾诺威茨.军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出版社,1987.

[13] Donald S, Lutz: A Preface to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2.

上一篇:家庭餐桌礼仪常识范文 下一篇:保安法律常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