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4 00:24:27

法官履职报告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1篇

对县人民法院五位法官进行履职评议,是本次常委会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也是县人大常委会今年的一项探索性工作。刚才,五位法官所作的自查报告,内容全面,态度诚恳;法工委的评议报告和各位委员的评议发言,既充分肯定了五位法官的工作成绩,又中肯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依法有据,实事求是。陈崇冠院长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会议充满了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的气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结合这次履职评议,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评议双方高度重视,履职评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评议工作开展以来,评议双方思想上高度重视,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原则,较好地把握了监督与接受监督、评议与接受评议的关系,评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思想认识一致,保证了评议工作顺利开展。县人大常委会对这次法官履职评议工作十分重视,主任会议多次作了专题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法工委精心组织,深入调研,较好地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履职评议工作顺利开展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被评议法官态度端正,认真自查,边评边改,主动接受监督。县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保了履职评议的顺利开展。二是坚持依法评议,体现了人大监督的性质和特点。党>!

二、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切实增强评议实效

评议是手段,整改是目的。整改落实是开展履职评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整个履职评议工作的关键阶段。一要深化认识,正确对待评议意见。评议报告和组成人员提出的法官在诉累、执法办案、办事效率、工作作风等方面问题,确确实实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当然这里面也有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应该从主观的角度去找原因。希望被评议法官正确认识和对待评议意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要求,多从自身查找不足,不回避、不掩饰问题。二要突出重点,明确整改的方向。法官的主要职责是办理案件,是否认真履行职责、公正司法,都体现在其办理的具体案件中。这次评议一开始我们就突出强调要围绕严格执法、依法办案、业务素质和勤政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议。被评议法官要根据评议意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切实可行,工作上狠抓落实。三要健全制度,巩固履职评议的成果。无论是审判、执行等业务工作还是队伍建设,都必须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来保障。在整改过程中,被评议法官不能就事论事,要坚持标本兼治,对存在的问题多从根源上找原因,举一反三。对于反映出来的法院工作的共性问题,法院党组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完善机制,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水平。法工委要高度重视整改工作,坚持跟踪问效,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三、以履职评议为契机,努力推进法院各项工作

党的十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党的十以来,对如何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法官履职评议活动,就是通过对法官进行量化评查、动态考核,从而帮助推动法官队伍寻找差距、发扬成绩、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不断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推进公正司法。县人民法院要认真学习十八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此次履职评议为契机,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办案质效,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和审判水平。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2篇

(一)进一步完善科学评议机制。一是不断提高调查了解的能力,除运用走访座谈、案件抽查、旁听庭审、明查暗访等单向性的方式外,着力运用监督电话、网上信箱、问卷调查、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等互动性的方式进行调查。二是继续强化在具体评议过程中对评议对象的量化评价,不断完善标准化考评体系。加强前期调研,着手建立对检察官的量化考评体系,找准履职情况中每个评议项目的权值,努力做到客观、公正,进一步增强履职评议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是在今后的履职评议庭审旁听活动中,将被评议对象的庭审场次调整为随机确定、临时确定,避免出现“事先通知,突击准备”的形式主义做法。

(二)进一步强化监督合力。“两官”履职评议工作量大、面广,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一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注重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通过报纸、网站、微博等传统和新兴媒体,全方位地公开“两官”履职评议工作,公示被评议对象名单,公布监督电话和网上信箱,邀请社会各界、广大群众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反映被评议对象的履职情况。二是充分发挥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的作用。不断扩大他们在评议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法院和检察院的公众开放日,参加被评议对象的案件庭审旁听,进一步了解被评议对象所处单位的工作环境及办案情况。

(三)进一步提升评议主体层级,扩大被评议对象范围。探索将履职评议的主体由目前的主任会议审议提升至常委会层级,被评议对象需向常委会作履职报告,常委会对被评议对象的履职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由常委会确定履职评议的等次。此外,在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初步考虑将履职评议的对象扩大至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相关人员,做到评议对象全覆盖,进一步增强和拓宽人大司法监督的途径和方法。

(四)进一步加强评议结果的运用及转化。“两官”履职评议工作不应该走走过场,必须具体深入,要触及灵魂,推动工作。一方面,加大评议奖惩力度,建议“两院”对被评为“优秀”的先进对象进行表彰,并扩大评议结果的通报范围。对被评议为“不称职”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且善于行使罢免权和撤职权,切实增强监督的刚性和实效,确保履职评议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两官”履职评议档案,在评议结束后,对每一位被评议对象建立起完整的履职评议档案,作为组织部门和单位党组以后职务任免和开展监督任命干部工作时的参考,从而激发被评议对象参评的积极性。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3篇

一、目的意义

通过主审法官的选任,推行法官员额制,把具有较强审判业务能力和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进取精神的法官选拨到主审法官这一重要的岗位上来,充分挖掘现有审判资源的潜力,调动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新的公正、高效、有序的审判运行机制。

二、选任主审法官的基本原则

1、依法实施原则;

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3、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4、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原则;

三、主审法官的任职条件

主审法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宪法、法律和本院规章制度,严守审判纪律,严格依法办事,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已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并符合法官任职条件,或者系本院审判员。

3、有较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解决审判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熟练主持庭审活动,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能够规范、熟练地制作法律文书。

4、所承办案件无重大差错,无违法违纪行为。

5、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审判工作。

6、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领导机构

主审法官选任工作由本院党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县人大、县纪委,县组织部、县政法委的参与、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

五、主审法官的职数

按县人民法院所担负的三大审判任务,主审法官分为刑事主审法官,民事主审法官,行政主审法官三类;全院设主审法官的职数为8名,其中刑事主审法官2名,民事主审法官6名,行政主审法官由主审法官选任领导小组从民事主审法官中指定一人兼任;院长、副院长、审委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非经考试任命,不享受主审法官待遇。院长、副院长、审委会委员、庭长、副庭长担任主审法官的,每年承办案件数不得低于同类主审法官的平均办案数。

六、主审法官的选任程序

1、设立第一任主审法官选任领导小组。由院长业宁州任组长,政治处主任周明全任副组长,副院长王洪波、周汝康、王海明任组员,组成第一任主审法官选任领导小组。

2、确定主审法官员额并公布。第一任主审法官的职数为8名,分为刑事主审法官和民事主审法官两类。其中:刑事主审法官2名,民事主审法官6名,行政主审法官由主审法官选任领导小组从民事主审法官中指定一人兼任。

3、报名。除院领导外,凡本院审判员均须报名参加选任;已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并符合法官任职条件的人也可报名参加选任。

4、资格审查。由报名者填写报名表,由主审法官领导小组公布报名和资格审查情况。

5、业务及综合素质考试。主审法官考试分为业务素质考试、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试、庭审能力考试、公文写作能力考试、裁判文书写作能力考试共五场,总分100分。若报名参选人数达不到2比1的比例,在不违背《通海县人民法院主审法官选任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的选任主审法官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由主审法官选任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考试办法,对考试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

①业务素质考试。刑事主审法官主要考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理论及相关司法解释;民事主审法官主要考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继承法、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占总分的40%。由省高院政治部负责出题和评分,由市中院政治部负责监考。

②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试。收集一定数量的题目,内容涉及案例、政治、外交、文化娱乐、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由应试者抽签定题后,考虑5分钟,即席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考评组对应试者的思维敏捷性、社会生活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占总分的10%。考评组成员由市中院政治部从本市两级法院中指定五名优秀法官,会同本县人大、纪委、组织部、政法委各一名代表,共九人组成。

③庭审能力考试。选择一部分本院受理的案件,由应试者开庭审理并公开当庭宣判。法庭审理结束,由考评组对应试者主持法庭审理的能力、庭审技能、感染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判,占总分的20%。考评组成员由市中院政治部从本市两级法院中指定五名优秀法官,会同本县人大、纪委、组织部、政法委各一名代表,共九人组成。

④公文写作能力考试。由应试者自定题目,写一个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或工作方案,占总分的10%。由省高院政治部负责评分,由市中院政治部负责监考。

⑤裁判文书写作能力考试。第一,选一个案情复杂、事实和适用法律争议较大的案例,制作一份判决书;第二,选一个案情复杂,但事实和适用法律争议不大的案例,制作一份判决书;第三,选一个案情简单、事实和适用法律都无争议的案例,制作一份判决书。通过以上三个判决书的综合得分,作为评定应试者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的依据,占总分的20%。由省高院政治部负责出题和评分,由市中院政治部负责监考。

6、公布考试分数。

7、根据考试、考核、考察情况,公示拟任名单。

8、公布选任结果,办理任职手续。

9、由本院院长颁发任命书。

七、时间安排

为加快推进以员额制为方向的法官职业化进程,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选任工作定于2003年9月1日起正式开始组织实施,于2003年12月31日前结束选任工作,当选的主审法官于2004年1月1日履职。报名及考试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第一任主审法官的履职期限

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的履职期限为三年,从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履职期限内的主审法官拥有主审法官职权,履行主审法官职责,享受主审法官待遇,承担主审法官责任。

九、主审法官的职权

1、独立审判权。主审法官拥有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非法干预的职权。在独任审理的案件中,主审法官对最终的裁判结果有决定权;在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中,主审法官有独立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在审委会讨论案件的过程中,主审法官有保留个人意见的权利。

2、组织管理权。主审法官有权组织本审判单元的审判管理工作,有权指令法官助理完成庭前的准备工作和庭后的善后工作,有权安排书记员的工作。

3、考核建议权。主审法官有权考核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工作,并有权建议奖惩、晋升或处罚法官助理和书记员。

4、主持庭审权。独任审理的案件,一律由主审法官主持;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一律由主审法官担任审判长。

5、签发文书权。非经审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一律由承办的主审法官签发法律文书。

6、建议讨论权。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合议庭意见有重大分歧的案件,承办案件的主审法官有权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或者依法报请分管院领导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

十、主审法官的责任。

1、独任审理的案件,由主审法官对案件的审判程序,确认事实和裁判结果依法承担责任;

2、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由合议庭对案件的审判程序,确认事实和裁判结果依法承担责任;对于应由合议庭承担责任的,担任审判长的主审法官应承担主要责任,坚持正确意见的主审法官可免除责任。

3、由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案件,独任审理的主审法官或参加合议庭的主审法官有过错的,视情况确定责任。

4、主审法官在审判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审判纪律且造成一定后果的,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有关惩戒制度的若干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5、由于主审法官对法官助理、书记员管理不严,指导不力,监督失控,致使法官助理、书记员在审判工作中犯有重大过错,除由本人承担责任外,主审法官视情况承担相应责任。

6、主审法官应按期完成分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拒绝工作或消极应付工作的,按不履行工作职责从严论处。

十一、主审法官的免除

1、因任期届满而免除的;

2、因主审法官自身过错的法定原因被免去法官职务的;

3、因违法审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

4、因在审判工作中有重大过错,并造成严重影响的;

5、因在法官年度工作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6、因身体状况难以继续履行主审法官职责的;

7、因本人提出辞职,并被批准的;

8、因工作需要调离审判岗位的;

9、其他不宜担任主审法官事由的;

因第2至第4项所列情况,被免去主审法官职务的,三年内不得再参加主审法官选任。

十二、主审法官的补缺

1、主审法官实行三年一届,每任必考的制度;

2、因任期未满,有主审法官中途辞职、免职或调离的情形发生时,主审法官领导小组可以本届主审法官考试排名为序,依次替补;补缺的主审法官,履行主审法官职责,承担主审法官责任,享受主审法官待遇。

3、补缺的主审法官任期为本届未满的期限。

4、因特殊原因未依次替补,而由主审法官领导小组指定的主审法官,履行主审法官职责,承担主审法官责任,不享受主审法官待遇。

十三、主审法官的待遇。

1、政治待遇:被选任为主审法官的,在部门领导职务空缺时,作优先考察人选。

2、经济待遇:(1)主审法官享受一切正常的工资职级待遇;(2)按《第一任主审法官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考核合格的主审法官,可享受每年1.5万元的岗位责任津贴。

十四、其它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4篇

茅临生强调,要围绕目标查找问题,精心组织实施这次深化司法监督工作任务。本次专项监督针对公检法司机关司(执)法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情况,重点查找其规范司(执)法、严格司(执)法、廉洁司(执)法三个方面的问题。

茅临生还提出,监督查找问题要找准要害、切中关键,找到严重影响公检法司机关规范执法、公正司法的主要问题,找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到现实存在、客观有据的事实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推进公检法司机关改进工作,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要坚决防止人大陷入具体的个案当中,认为确实存在严重问题的,应当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那些已经穷尽法律程序、依法作出终结决定的涉法涉诉事项,要严格依照中央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的意见要求和规定程序办理。

接下来,我省各级人大将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办案场所、直接听取有关当事人意见等方式开展调研。根据省人大《关于2015年深化司法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市人大将于8月底前完成调研工作,9月上旬省人大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将带队赴各地进行调研检查。在此基础上,省人大内司委将有关情况进行汇总整理,经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后反馈给省公检法司机关。11月份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省公检法司机关就问题整改情况的专项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 冯d春

温州:首次对法官履职进行“健康体检”

近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动员会,对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履职评议工作进行部署。这标志着温州市首次法官履职“健康体检”正式拉开帷幕。

据了解,今年主要对随机抽取的6名法官进行评议,内容包括:被评议法官自2012年1月份以来的政治业务素质、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和勤政廉政建设等情况。

届时,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将专门听取被评议法官的履职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履职评议工作组的调查报告,并对被评议对象进行满意度测评。最后,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对被评议人员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落实。测评和整改结果将作为今后任命法官和启动罢免程序时的主要依据。 孔颖颖

绍兴:首试“1+X”建议交办机制

交办准确到位,是做好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的第一步。日前,绍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交办方式,首次实施“1+X”建议打包交办机制。

所谓“1+X”,是指在确定1件重点建议的同时,梳理出同类的X件建议一并“打包”交办。此类重点建议由市政府领导领办,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办理。

另外,对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职责交叉不清、难以确定“谁为主办、谁为会办”的代表建议,则采取“预交办”方式。然后,由市人大代工委会同市委办、市府办召集相关承办单位负责人和处室,面对面交办建议。对于存在争议的建议,当面沟通、协商后,再确定主办单位和会办单位。 单国君

开化:逐一批准重大投资项目

近日,开化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2015年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计划编制情况的报告。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会议改变了以往程序性审议通过的方式,首次对政府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30个新建项目进行逐项审查,逐个作出批准决定。

在此之前,县人大常委会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项目的合法性、必要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增补了1个项目,不属于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范围或可由社会资金建设的5个项目则不列入人大审批范围,最终形成了提交常委会审议批准的30个2015年政府重大投资项目。

县人大常委会还要求,县政府及项目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做细做实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细化建设资金筹措方案,提高要素保障能力,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发挥作用。对于下半年需要调整的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江穗涛

常山:首次实行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

今年,常山县政府积极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整合资金,发挥公共财政集聚效应,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首次尝试村级公共设施运行管护补助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

按照程序设计,首先经公开推荐、实地调研后,确定44个试点候选村。然后,由14个乡镇、街道负责人分别陈述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概况、管护办法及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情况,经评委团现场提问、点评、研究后,最终确定31个试点村和6个重点扶持的示范村,并按比例下达补助资金。

在此期间,县财政局及时向各乡镇(街道)、候选村公开相关信息,并由常山电视台和《今日常山》进行全程报道。补助资金项目实施后,县政府有关部门还将组织检查组对各乡镇、村相关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根据情况下达40%的考核奖励资金。 宁 歆

普陀区:建立司法机关“两重”报送制度

日前,舟山市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司法机关建立向人大常委会报送重要情况、重大事项制度,并明确了报送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通知要求报送的内容包括:一是重要文件,包含制定的意见、办法、规定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和机关季度、半年度和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和统计数据等六方面重要文件。二是特定案件。其中区人民法院报送的有:判决无罪或免予刑事处罚的公诉案件、决定再审的案件和被上级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等七类案件。区人民检察院报送的有:发出通知立案书的案件、抗诉的案件等六类案件。区公安分局报送的有:刑事案件立案后决定撤销的案件,行政复议中具体行政行为被变更、撤销或被确认违法的案件等六类案件。区司法局报送的有:监狱服刑人员被假释、保外就医的案件和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案件等四类案件。 郑汉民

江干区:催生治水问责办法

去年,杭州市江干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了水环境改善工作情况,提出了要建立长效治水机制的意见建议。为落实人大意见,更好地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江干区政府近日出台了《江干区综合治水工作问责暂行办法》。

《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以及应当被问责的8种情形:对省、市、区党委政府关于综合治水工作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拒不执行的;对综合治水工作措施不力,工作拖拉,不能按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经督办仍无改进的;河道消除黑臭后,因不作为、监管不力、处置不及时、造成重新污染,被摘帽的;河道(含在建河道)、沟渠、池塘等水域沿岸及水面长效保洁落实不到位、清理不到位,导致变为垃圾河的;沿河新增的排污口因监管不到位,排查不及时,处置不得力,造成已治理河道被污染的;属地所拥有的经营性用房租赁给无法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八小”行业单位(个体户),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清退,以及未按时完成“八小”行业整治任务,而污染河道的;河道沿岸新增违法建筑未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对综合治水工作执行不力,被省市主要媒体曝光并被省市领导、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问责的。

《办法》还规定,对问责对象出现规定问责情形的,将视情给予通报批评、诫勉。情节严重的,给予停职、检查、降职、免职或责令辞职、解聘或辞退。 朱春锋

龙湾区:试行建议交办联审机制

议案建议交办不准确,往往影响办理的进度和质量。今年,温州市龙湾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和完善建议分类交办制度,对交办归口存在分歧的议案建议试行联合审查机制,共同开展建议归口处理工作。

人代会结束后,该区人大代表工委和区府办立即着手代表建议的登记、梳理、分类等工作,征求区人大和区“一府两院”领导意见,初步明确建议的承办单位。随后,通过OA邮箱、QQ、电话等渠道转发至各相关部门,在征求其意见后明确主会办单位。

对于归口处理存在分歧的11件建议,组织区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区“一府两院”办公室以及有关部门进行联审,就有异议的建议件进行充分论证。最后,按照“谁负责,谁办理”原则,明确了这11件建议的主会办单位。 章卉卉

定海区:催生首家社区矫正基地

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没有固定的基地,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公益劳动等工作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今年,舟山市定海区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全区社区矫正工作时,要求区政府抓紧启动社区矫正基地建设,及时制订各项基地管理制度,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管理效果。

区政府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及时研究出台《关于加快社区矫正工作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资源建立了首家社区矫正基地,并通过完善工作网络、细化教育方式、组建专业队伍等方式不断推进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5篇

基于保障履职,曾经出台的文件其实不少,而这次备受各界关注,其原因主要在于,《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简称《规定》)归纳、汇总和明确了现有的保障措施:从法官、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身份保障、安全保障、责任追究、物质保障等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直面司法人员履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障碍和问题。这与正在推行的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等改革遥相呼应。

那些法定职责外的“额外”事务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越雷池一步,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精髓。不得出于地方和部门利益就个案审判和执行向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不得组织司法机关参加行政执法、行风评议等活动,不得要求司法机关从事招商引资、经济创收等经营性活动,这是中央早就提出的要求。不过,很多地方的政府、政法委、综治办甚至妇联等部门习惯性地给司法机关布置额外任务,在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活动中,经常有法院、检察院被安排经济创收指标、任务指标,被组织担当下乡工作队成员、招商引资成员、综合治理单位成员等,法官、检察官不得不在司法职责范围之外承担这些与专业无关的社会工作和“额外任务”。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最高法院院长就曾指出:“有的地方仍视法院为政府的工作部门,要求法院承担司法职权之外的强制拆迁、城管执法、招商引资等工作。”

对于这些法定职责之外的事务,法院、检察院大多是选择默默承受,甚至积极安排、参与。

比如,2013年11月,“项城法院院长赵振勇深入市法院招商引资项目工地进行调研指导”的新闻在河南省项城市法院的官方网站与微博同时。文中介绍,这个由河南省项城市(县级市)法院招商引资而来的“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位于项城市产业集聚区,占地约130亩,总投资3亿元,将是项城市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小企业集中入驻标准化厂区,也是项城2013年“双十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而在项城市《2013年职能部门监测数据季度统计表》中的数据显示,项城市法院招商早已被纳入考评,并被布置了3000万元的招商任务。

据法院官网报道,“针对未迁移的坟头问题,赵院长与东方办事处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在一周内必须协商好,完成迁移;针对个别村民影响施工的问题,赵院长与东方办事处、派出所共同研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如不听劝阻,与公安等部门配合予以打击。”可见法院院长的参与,可以对项目的实施提供直接有力的保证。不仅如此,项城法院下设的莲花法庭,还是以当地企业莲花味精命名。相比之下,项城检察院的招商引资颇有成效,在《2013年度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中,项城检察院在市直单位里位列前五。事实上,不只是项城,不能参与招商引资的规定在黑龙江、河南、甘肃、贵州、安徽、宁夏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及自治区的不少县城也没有严格执行,甚至招商成果还被作为自我宣传的业绩挂到了法院的官网上。

司法机关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一度被认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除了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或作秀的活动外,在扶贫帮贫、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计划生育宣传、环境的绿化美化等方面也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不过,在另一面,案件呈现普遍递增的情况下,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必然分散司法机关的人力和其他资源,影响司法效率,司法人员也难以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难以实现在司法办案中的超然,如果突破了公正的底线必然导致司法权威的丧失或减损。也正是因此,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和各地贯彻落实的意见均明确,不得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从事招商引资、经济创收等活动,不得随意抽调法院、检察院干警处理法定职责以外的其他事务。《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第三条重申了这一要求,进一步提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要求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安排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以此来防止一些地方摊派招商引资、征地拆迁、行风评议等任务,影响法官检察官依法履职。

现实中,一些地方或部门出于一时工作需要,而要求司法人员参与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的情况,并不会因为《规定》的出台而消失。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法院、检察院挺起腰杆,敢于拒绝那些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安排。

2016年8月,江苏省徐州市检察院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根据新闻报道,江苏徐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要求102家单位上街协助交警执勤,负责市区内人流量较大的102个信号灯控制路口。任务从2016年9月1日持续到2017年底。在公示的职责分工中,各机关事业单位都赫然在列,包括检察院和法院。让人想不到的是,徐州市检察院对外消息表示,将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不安排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不组织任何检察机关人员上街协助执勤。腾讯新闻客户端以《检察官上街执勤?徐州检察院勇敢地拒绝了这个笑话》为题组织投票,有86075人表示支持徐州检察院的决定,仅有9670人投票表示反对,支持率达90%。徐州市检察院明确表明态度,也获得了徐州市委的理解和支持,徐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不再安排检察干警上街协助执勤。有评论说,在许多法官、检察官需要承担拆迁、招商等匪夷所思的工作时,徐州检察院的拒绝显得难能可贵。不过,对于从事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环境卫生、扶贫下乡等非司法活动,司法机关有权拒绝是一回事,地方党委、政府能不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能不能落实中央的要求,往往也决定了司法机关拒绝的底气。

那些“干扰、干预与过问”

有评论说,在路口协助维持秩序,查处少数闯红灯的车辆或乱穿马路的行人,虽然能够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对社会进步也有益,但让检察官、法官承担这些任务会占据大量精力,难以专注于办案,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做法常常模糊权力的界限,让一些人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无限延伸,甚至可以干预司法。

当前司法权的依法行使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是,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司法机关内部,类似“批条子”“打招呼”等形形的干扰、干预与过问,也是经常发生的。比如,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办案人员施加压力,通过递条子、打电话、发邮件、发短信等形式,影响法官、检察官办案;或者变相给予利益,进行许诺,对办案人员进行收买;或者通过个人的感情、私交,对办案人员进行影响。司法机关、司法人员有法律赋予的职权范畴,排除法外干扰、法外操控和安排,才能有法律内职权的独立行使。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2015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有评论说,无论学界还是公众,甚至司法系统,对此似乎并没有过高的期待,普遍认为防止干预的前提是司法体制乃至公共治理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涉及征地拆迁、群体性社会问题等的案件中,地方司法机关和办案法官限于能力也往往愿意接受领导干部的干预。而在“因私”预的案件中,很容易陷入熟人社会的人情、关系、面子等交换规则之中。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往往不太愿意受到干预,但受制于各种因素,又不得不屈法顺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情况并未因相关规定的出台而就此刹住,包括司法机关内部一些工作人员,对敢不敢记录,敢不敢通报,有问题能不能查处,都还存在疑虑和观望心态。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并不是新问题,没有通报、没有究责,制度就可能成为“稻草人”。规范准备快速到位之后,制度成败的关键是制度实施。

2015年11月5日,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五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例。有两起涉及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其中一起是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维和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案。通报称,2010年9月,丁维和在担任徐州市贾汪区区委书记期间,违规插手原彭城集团董事长孙某交通肇事案,指使孙某所在地政府出具证明,要求从轻处理。2014年3月,丁维和因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由纪检部门立案查处。另一位干预司法案件被通报的是云南昭通市维稳办副主任彭泽高。通报称,2010年,时任昭通彝良县委政法委书记的彭泽高要求县公安局、检察院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已经二审终审的五岁儿童邓某触电伤害民事赔偿案件进行刑事侦查,导致该案生效判决被,律师刘某被追究刑事责任,四名证人被羁押。2013年11月,有关部门根据群众反映线索对该案进行调查处理。目前,该刑事案件已得到纠正,邓某民事赔偿案件已进入再审程序。

还有三起涉及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北京高院民二庭原庭长陈海鸥过问案件”案位于五起典型案例之首。通报称,2015年6月,陈海鸥违反规定,就请托人的请托事项,向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相关办案人员打招呼。陈海鸥已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并调离审判岗位。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法警队法警李朝阳也因过问案件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并限期调离。通报称,2015年5月,李朝阳受某亲戚之托,为该亲戚之子涉嫌案向所在单位侦监处承办人电话询问案件进展、是否可递交调解书等情况,并指使该亲戚与被害人达成赔偿协议。

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对领导干部插手司法案件的通报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2015年9月2日中午,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官网上公布了一则动态信息,通报婺城区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徐乘胜干预插手司法案件。这份通报迅速引起了各界关注,因为一周前,通报里所指的这位领导干部曾经找到某家媒体,刊发了《法院庭长不堪言语刺激,办公区殴打案件当事人》的新闻,并被多家网站转载。网络上有很多网友指责法官,声援当事人。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这个通报完全颠覆前情,事件在网络上和微信朋友圈中又一次发酵。原来,徐乘胜是金华婺城区人民法院一件股权转让纠纷案件当事人的丈夫,该案在一审庭审期间,徐乘胜多次找承办法官胡胜克说情,并威胁咒骂。二审后徐乘胜又找到承办法官,多次进行语言威胁。下班后,徐乘胜仍缠着不放,并称“你接小孩,我跟你去接,正好熟悉下”。胡胜克不堪其言语谩骂、威胁家人的刺激,将徐乘胜抱摔在地。其实,这个事件严格来说并非典型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干预司法活动,但给防止司法干预的规范开了个头。有意思的是,金华中院的这份通报又因为“乌龙”而删帖,“乌龙”的原因被金华中院解释为“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误发外网”。不过,这个解释似乎也没有几个人相信,或者如有评论所说的,与其说是澄清,不如说是叫屈。当然,按照程序金华中院职权内应当是逐级报告,而非自行通报。这也说明,要做好制度的落实,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走样变形”的考核考评与追责

权力、领导对司法的干扰、干预,往往无迹可循、不留把柄、存不住证据,司法人员的拒绝与记录是否会被有能力打招呼的力量后续打击报复?所以,司法人员依法履职还要能免于这些恐惧,这恐惧来自权力、领导对司法人员职业发展的影响力,当然也有人身安全的保障以及职业尊严的维护。当然,法官、检察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处分、降职、撤职,而且《规定》列举的法定事由也很完备;在办案质量、工作业绩的考核上,《规定》要求对法官、检察官德、能、勤、绩、廉的年度考核,不得超出其法定职责与职业伦理的要求,不得以办案数量排名、末位淘汰、接待不力等方法和理由调整工作岗位。但是,在执行层面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制度后门难以完全排除。要打开法官、检察官的心结,做到敢于记录、敢于拒绝,说着简单,其实并不容易。

司法机关内部不同程度存在的考核考评不符合司法规律、司法责任界定不清、惩戒程序缺乏外部监督,使执法办案走了样、变了形。出了错案要问责,可是在案卷中可以追溯到的是各类司法文书上的署名者,而以往决定这些案件结果、走向的,却又经常不是文书层面的责任人。司法机关内外的领导干预、过问,甚至以地方发展、领导重视为名绑架司法的权力冲动,审委会、检委会不需要最终负责的各类讨论、决策,都是比具体的办案人更有能量影响案件。权责的不匹配,使得问责失焦。

如河南刑事法官王桂荣因在刑事诉讼中将非法证据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最终以罪被判刑。在该案中,合议庭的意见几经更改,由无罪到有罪、徒刑三年,再到有罪、徒刑十年,前后结论差别巨大,这里审委会意见和市中院的书面答复毋庸置疑对错判结果的产生具有重大作用。如果能够真正让审理者决定,该案在第一次审理中就会依据合议庭的多数意见判决无罪,也就不会发生被错判的后果了。

除了执法办案中的追责,还有一种是停职、免职叫“不配合”。

比如,在一些介入家人亲朋的拆迁,完成诸如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指标、任务,“不配合就停职”几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法官、检察官也未能避免这种“待遇”。

无法保障的人身

近些年来,妨碍、报复司法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屡有发生,既侵害司法人员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也妨害正常的司法秩序,损害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需要认真加以解决。近年来,原本应该受到全社会尊重的法官,遭到的误解和无端指责越来越多,法官被诽谤、谩骂、侮辱、恐吓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受到殴打、伤害、刺杀。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法官自身权益也屡遭侵害,这不仅危害了法官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审判秩序,更破坏了司法的公信力。

第一类是法官在日常诉讼和执行程序中依法正当履行职责而遭受不法侵害,此类案例不仅比较多,而且涉及诉讼各个环节;第二类是直接针对法官及近亲属的侮辱、威胁和暴力侵害。这类案件不管是当事人故意伤害或威胁法官及家人,还是使用言词侮辱法官,都直接威胁到法官履职安全,同时更严重影响法官职业声誉。

对于法院而言,妨害、报复事件多发生在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司法人员在办理送达、查封、扣押、实施强制执行时,时常发生侮辱、谩骂、殴打、围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以及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破坏执法装备的事件。如2015年11月10日,刘某在得知天津市河西区法院工作人员正在依法执行其承租的河西区广东路一店面后,伙同纪某及赵某、苑某到达现场阻碍执法。其间,刘某在现场驱赶施工工人,指使赵某持酒瓶威吓,并在执行法警将其带离时掏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威胁执法人员,后被制服。纪某不听劝阻,执行法警毛某、刘某对其进行控制时,纪某将毛某摔倒在地,将刘某右臂、右肩弄伤,致使毛某右侧膝、腰挫伤、右侧口角黏膜挫伤,刘某右肱骨大结节不全骨折,冈上肌腱损伤、滑膜炎、三角肌下滑囊炎(经鉴定,二人均为轻微伤)。后现场执行法官、法警将刘某、纪某等人带回法院,并将刘某、纪某司法拘留。2016年9月7日,河西区法院公开宣判此案,刘某、纪某被以妨害公务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一年六个月。该案也是《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颁布后天津审理的首例暴力伤害司法工作人员刑事案件。

对于检察机关的司法人员来说,基层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离开法庭时,容易遭到围攻、殴打、伤害或暴力袭击。

再比如,2016年2月25日下午,赵林荣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职务侵占一案在台州市路桥区法院进行第五次开庭,宣告判决结果。在宣告判决过程中,因不满宣告的刑期,赵林荣情绪激动,将话筒甩在地上。赵玲斐、陈文西等旁听家属随即起哄,在审判庭内大声喧哗、辱骂司法工作人员及诉讼参与人,经法警及其他工作人员劝阻无果,导致法庭的庭审程序无法继续进行。在庭审中断后,赵玲斐、陈文西等家属不听法警的制止,仍在法庭上大吵大闹,严重扰乱法庭秩序。之后,赵玲斐、陈文西在法院走廊上追逐公诉人,并不顾法警的阻拦,赵玲斐使用手抓、拉扯公诉人头发、肩部等方式殴打公诉人。经鉴定,公诉人的损伤程度为轻微伤。2016年7月26日,台州市路桥区法院对两名被告人家属扰乱法庭秩序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赵玲斐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陈文西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开庭审判和出庭支持公诉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行使国家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司法活动,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司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保护司法人员庭审后安全离开审判场所。当然,审判活动区和旁听区分离、实行安全检查、落实值庭司法警察的警力配备等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6篇

一、避免思想误区,坚定对加强“两院”监督的信念

近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出台后,区级人大对法律监督的认识有新的提高,取得许多新的成果。但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一是“监督干预论”,认为司法体制改革强调“独立办案”,人大强调法律监督,会影响司法裁判,干预独立司法;二是“监督过场论”。认为人大对司法机关办案整体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只能对司法机关进行原则的、宏观的监督,难以深入。

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法理上的正当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相应的各级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我国政权的权力来源以及权力结构,决定了地方人大监督由其产生的地方“两院”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二是现行法律的明确规定。监督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两院”的司法监督责无旁贷。《监督法》已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作出了专门规定。三是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要求。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强调同步研究健全对司法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法官、检察官依法行权的程序和措施实施监督,应成为人大监督的重要方面。四是司法现状的客观需要。当前,地方“两院”司法队伍的现状与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抱有的很大期待尚有差距。

实践证明,人大的依法监督不仅无碍“两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相反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各级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也应当因势利导地进一步加强,监督司法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亟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拓展创新。

二、抓住改革重点,不断增强对“两院”监督的针对性

《实施方案》强调,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二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肩负着对“两院”实施工作监督重任的各级人大,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确定的司法改革核心和重点,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依法独立办案的司法运行机制、办案质量终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进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司法队伍分类管理改革,科学合理优化司法队伍结构,探索建立法官、检察官的员额制、遴选(惩戒)等制度,遵循以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工作权责认真实施监督工作。

推进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具体制度和相关机制的逐渐构建与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我们要以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地方人大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作出新贡献。

三、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提升对“两院”工作监督实效

1、明确工作重心,建立对“两院”工作全过程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两院”当前和今后阶段的中心任务,也应成为区级人大工作监督的重心所在。要充分运用《监督法》所赋予人大的监督职责和权力,进一步拓宽和创新对“两院”工作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多层面、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更加切实有效地关注、支持和推进“两院”司法体制改革。一是提高人代会集中审议“两院”报告的质量。人大要聚焦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加强对报告审议的事前介入和事后跟踪督查。可探索人代会期间召开以司法体制改革为重点内容的“两院”工作报告专题审议会,开展面对面的交流,针对问题提出意见。二是发挥人大代表监督的主体作用。发挥代表广泛联系选民的优势,通过代表参加庭审旁听、参与案件执行,提出代表议案、建议等方式,强化司法监督。三是用好询问和质询。在综合分析“两院”办案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运用询问、质询等方式实施监督。四是拓展对“两院”工作监督的制度化途径。对“两院”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视察,实地调研;建立人大常委会主任与“两院”负责人的情况交流等制度,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的良性互动。五是利用网络平台监督。利用“两院”现有的网站了解相关工作,实施即时监督;实现“两院”法职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与人大网络动态信息互通共享;通过网络定期开展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实现监督工作的具体化和便捷化等等。

2、聚焦难点问题,积极探索“专项监督”的新路子。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的人大的监督工作,一要抓住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为开展专项监督的重要内容。比如,立案制度从审核变为登记后,法院的立案数量大幅上升,办案力量面临空前压力,如何有效提高司法效率?又如,强调法官、检察官独立办案,结合贯彻有关《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以及《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如何推动和保障司法人员依法履职尽职等等,可以列为人大专项监督内容。二要针对执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探索专项监督的有效方式。人大对“两院”的监督主要是对执法情况的监督,脱离具体案例就谈不上真正监督。要在综合分析“两院”办案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办案质量开展监督,围绕涉及司法不公等突出问题、社会反映较大的典型案件开展专项监督。三要建立制度,规范程序,将专项监督纳入法制轨道。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集体行使监督职权,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工作法律效应,确保公正司法落到实处。

3、探索完善遴选制,依法行使好人大任免权。组建上海市法院、检察院遴选(惩戒)委员会,是上海司法改革试点的创举。设置这一制度目的是把好人大任命前的关口,为提升司法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根据上海司法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区级层面不设相应机构。从探索完善入额遴选制度的角度,我们建议明确增加发挥区级人大贴近基层的优势,积极做好配合工作等规定。在程序性环节上作相应的改进,包括区“两院”在向市遴选(惩戒)委员会申报备选人员方案前,征询人大常委会意见;进一步规范任免程序,“两院”在对提请被任免人员时同时介绍考核、考试和遴选等情况。同时,还要加强对任命后的法官、检察官履职情况的跟踪监督,开展综合考察和评估。

4、注重民意反馈,发挥涉法涉诉工作的重要作用。办理涉法涉诉案件是人大联系群众、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落实司法公正、实施责任追究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首先要加强人大自身的处理工作。一要健全人大办理工作的机构,调整充实工作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涉法涉诉与监督互动的机制。人大常委会要定期听取涉法涉诉工作情况的报告,深入研究突出问题。二要认真梳理分析涉法涉诉件,重点关注审判工作、检察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涉及司法不公的问题,并开展重点督办。同时要引导群众依法、依法解决问题,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其次是人大要重视和加强监督“两院”的处理工作。人大相关部门要建立规章制度,认真实施工作检查,通过调研走访、案件抽阅等形式,深入了解和掌握“两院”接访处理中的真实情况,督促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突出的涉法涉诉,坚决纠正处理不当的案件。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7篇

一、司法体制改革及其对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影响

1.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3]。与此同时,《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度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4]。

2.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方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

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框架意见》),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主要是,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的基本原则,涉及四项改革:一是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二是完善司法责任制;三是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四是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六省市先行试点。同时,针对七个问题提出政策导向:(1)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2)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把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办案一线;(3)完善法官、检察官选任条件和程序,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尊重司法规律,确保队伍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4)完善办案责任制,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5)健全与法官、检察官司法责任相适应的职业保障制度;(6)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7)完善人民警察警官、警员、警务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制度[5]。

3.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对省以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影响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框架意见》明确了试点地区省级统管的改革路径:对人的统一管理,主要是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和符合司法规律的办案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统一由省提名、管理并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机制;对财物的统一管理,主要是建立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经费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机制。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就是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司法人员和地方法院、检察院经费按行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体制,以此排除地方不当干预。具体而言,就是要切割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与属地政府之间关于人、财、物的联系,以此打破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司法地方化”问题。司法体制改革属于顶层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方向既出,必然涉及省级以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责职能的调整和变化。由此,带来两个疑问:(1)司法体制改革破局“司法地方化”,还要不要省级以下地方人大对“两院”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2)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省级以下地方人大如何对“两院”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诚然,无论最终的结论如何,省以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都面临着现实的调整和转型。

二、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深化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必要性

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

引领和推动作用[6]。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在试点和稳步推进之中,在此背景之下强调深化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1.法理上的正当性

人民民主是我国的国体,代表着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则是各级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权力的载体与平台,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即“一府两院”由相应的各级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我国政权的权力来源以及权力结构,决定了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监督由其产生的地方“两院”具有天然法理上的正当性。

2.现行法律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分别对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组织形式以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相互间的纵、横向权力分配结构与制约机制进行了法律确认。尤其是监督法还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作出了专门规定。因此,只要法律规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以及依法选举或罢免“两院两长”、任免或撤销“两院”工作人员法律职务等法定职权未变,省级以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两院”的司法监督也就责无旁贷,既是权力更是责任,不得放弃也不容懈怠。

3.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要求

从《改革框架意见》本身看,将司法责任制作为改革试点的重点内容之一,为防止法官、检察官滥用权力,强调需要同步研究健全对司法权力的监督机制,其中指出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全面推进办案工作全程录音录像、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充分发挥律师在诉讼中的作用,以确保司法权依法公正运行。这些只是指明下一步监督法官、检察官依法行权的手段和措施,并没有调整和改变监督主体的任何意思表示。特别是《改革框架意见》明确试点地区省级统管改革路径,其中对人的统一管理,强调建立法官、检察官统一由省提名、管理并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机制。这无疑也意味着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的任免权和监督权没有任何调整与变化。

4.司法现状的客观需要

当前,地方“两院”司法队伍的素质普遍不是太高,与法治社会法官、检察官队伍建设精英化的要求尚有相当的差距。同时,司法不公的现象和司法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甚至较为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现象和事实,需要地方人大的依法监督。当然,也正是当下司法体制改革利剑所指,欲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讲,造成司法不公、影响“两院” 独立行权的因素很多。此次司法体制改革,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意在切断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从人财物方面对司法工作的掣肘和干预,并非意在排除人大的依法监督。实践证明,人大的依法监督不仅无碍“两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反而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司法机关从中央到地方四级分层设置的现状,决定了单纯依靠司法机关系统内自上而下的层级监督或法律监督,因监督权行使的非闭合性以及监督链条过长,并不能完全杜绝司法不公、不严等司法弊端,这一客观现实也需要地方人大积极行使司法监督权。其次,省以下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省级统筹,无疑会令省级以下司法机关行权独立性缺失的可能性大增,使得法定的独立行权接受层级监督的意义丧失殆尽,来自系统内部上级机关干扰下级机关导致司法不公的可能性增大,省以下地方人大积极行使司法监督权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甚至消弭这种可能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此次司法体制改革中还是改革后,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的司法监督权不仅不能弱化,反而应当加强。

可见,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探索和不断深化,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也应当因势利导地进一步加强,监督司法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亟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拓展创新。

三、当前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尚存的薄弱环节

1.对人大司法监督的认识存在不足。监督法出台后,虽然对人大监督的认识有新的提高,但在司法监督工作中,无论是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一是“监督无用论”,认为人大监督司法工作不关注个案,不解决具体问题,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二是“监督干预论”,认为人大只能对司法机关进行原则性的宏观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不能介入具体案件,否则会影响司法裁判,干预独立司法;三是“监督过场论”,认为人大是权力机关,不是司法机关,对司法机关办案整体情况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实施监督条件不足、必要性不大,监督工作只能是走走过场而已。

2.司法监督工作方式应用不够、刚性不足。监督法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等七种监督方式,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手段很少运用。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涉及党委对组织人事的决定权问题,不敢轻易独立启动。在监督司法工作的具体过程中,由于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不够,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使监督效果打了折扣。

3.人大司法监督机制不完善,工作力度和深度不够。对“两院”司法监督,人大应围绕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监督,监督应达到什么标准,监督不作为或监督不力的责任等,法律无具体规定,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致使人大对“两院”监督始终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表现为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随机性监督多,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监督少;常规性监督多,新问题监督少。监督手段往往流于形式。如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时间安排短,程序格式化,所了解的大都是书面报告的内容,看到的主要是成绩,反映的主要是困难,形式上紧锣密鼓,实际则是浮皮潦草,难以深入掌握司法机关的具体工作情况和案件办理情况。对具体问题,调查核实不深入,剖析不够,难以找准问题症结,因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专业或不具体,收效不大。

4.人大监督力量相对薄弱。对“两院”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监督者必须懂政策、熟法律,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目前现状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专业人员缺乏。在人大代表中,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更少。二是人大代表中绝大多数未从事过司法工作,在“两院”司法监督工作中缺乏应有的实践和经验,影响监督的权威。同时,我国关于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绝大部分组成人员的来源以及非职业化的现行制度设计,决定了监督主体的非专业化。因此,人大在监督司法工作中必然会存在着业余监督者去监督专业被监督者的尴尬现实。解决这一内在矛盾的有效路径是辅助机构和辅助人员的专门化与专业化,然而在人大机关内,从事司法监督工作的机构人员偏少,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

四、强化省级以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要既有力推动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的解决,回应人民群众公正司法的利益诉求,促进司法机关司法能力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又实现人大监督司法工作有所创新和发展,使监督工作取得实效,这是新形势下摆在人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如何破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司法工作?这既是一个关于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具体制度和相关机制的逐渐构建与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还是一个所有相关人大工作者投身于监督司法实践并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攻坚克难,推动工作持续和深入开展的过程。当下,应着眼于推动人大制度自身的与时俱进,推进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着眼于配合司法体制改革的试点和推广工作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省级以下地方权力机关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建议:

1.加大学习培训和宣传工作力度,澄清案件监督认识上的误区

司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公正,司法机关的主要司法活动就是办案,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案件,脱离案件谈监督司法工作无异于缘木求鱼。权力机关能否监督个案以及应当如何监督个案,在理论、实务界一直存有不同认识,也曾引发激烈论战。实践中权力机关尤其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在个案监督上曾经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06年出台的监督法没有将个案监督纳入常委会的监督方式,该法立法说明的解释是只将成熟的监督方式写入法律,欠成熟的留待继续探索。然而,因某位领导人的长沙讲话,各地关于个案监督的尝试和探索戛然而止,甚至被视作。对此,有必要加强对宪法和相关组织法等类法律的学习和宣传,要从我国国体和政体层面认识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权力机关对“由它产生、对它负责”的司法机关进行监督的实质内容和权力边界,尤其是“个案监督”问题,虽然监督法没有将其纳入,但领域不同于传统普通公法领域,只要不涉及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并不遵循所谓的“法无规定即禁止”的法理原则,而只需按照“不抵触原则”行事即可。宪法将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分别赋予了“两院”,但显然并不意味着权力机关不能对“两院”办理的个案进行监督,只要权力机关守住“不替代原则”的底线就既不违宪也不违法。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两院”法职人员办理具体案件中的司法行为进行监督,不能被认为是直接办理案件,应当认定为是依法对法职人员的司法行为进行评议的监督过程;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具体案件办理结果的监督,不能被认为是干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应当认定为系依法对司法机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判决或裁定进行评议的监督过程。只有澄清了在个案监督上的模糊认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司法监督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抓住根本。

2.进一步夯实基础、细化措施,将监督司法工作引向深入

首先,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为确保人大内司委能够有效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好监督司法工作的法定职责,避免监督工作变成“盲人摸象”,建议分别制定内司委与“两院”等司法机关及其部门之间日常工作对接和联系的具体办法,从而打破信息屏障,衔接和理顺工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展开监督工作。此外,建议筹建“法职人员执法监督信息平台”,主要录入四个方面的监督信息:一是市直有关单位的考核、考评成果,包括政法委的“执法考评档案”,纪检部门的法职人员违法违纪立案调查记录,司法机关的内部绩效考核结果;二是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涉及的有关法职人员的违法违纪或差错案件情况;三是检察机关调查核实后移送的法职人员渎职行为证明材料和确认书;四是各级内司(法工)委在开展执法调研或检查、工作调研以及各类专题调研中,发现的法职人员违法违纪或差错案件情况。要通过信息平台的有效运作,使人大监督司法工作有底气、有效果。

其次,建议因地制宜,在已有规定的基础上起草制定监督司法工作规定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同监督措施的适用条件、启动方式以及具体实施的程序和步骤,使监督司法工作更加规范化。同时,还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监督形式,积极尝试和探索监督司法工作的新方法与新措施,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成果,要及时予以总结和固化,以推动监督司法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再者,还应注重不同监督形式的综合运用,对监督法和地方法规规定的监督措施,可以独立运用,必要时也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不同监督方式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谋求监督实效的最大化。此外,为便于监督,实现上下级人大之间的工作联动以形成监督合力,统一专门委员会的名称和具体对口联系单位的范围是应为之举。

最后,长期以来“两院”在贯彻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内部规范性文件,具有指导司法实践的作用。对此,有必要从保持法制统一的高度来认识并将此类内部文件纳入监督范畴,建议在现有规定“要求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机关报送相关反映司法工作情况的材料”的基础上,具体就规范性司法文件的报送备案与“两院”进行进一步磋商进而达成共识,探索建立规范性司法文件的报送备案制度。

3.深度协同对“人”和对“事”的监督,确保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的重点就是依法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职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对法职人员办理的案件进行监督。也就是一般而言的对“人”和对“事”的监督,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司法公正与否的核心是案件质量,而案件质量最终取决于也体现出司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司法能力。因此,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监督引致的法律责任必须最终落实到“人”,监督才具有实际意义。为保证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实效,必须深度协同统一对“人”和对“事”的监督。人大内司委和人事任免委两个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密切配合,防止监督工作出现脱节现象。为此,建议:一是对“两院”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职人员,不能只把住“入口”,关注任前的资格和条件审查,一任了之,更要关注任后的过程监督,畅通“出口”,要形成流程化的动态监督格局;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两院”法职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与人大内司委、任免委的动态信息互通共享,为人大常委会在履职过程中,特别是内司委在受理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案件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掌握法职人员不依法履职的情况提供便利;三是学习外地经验,制定人大内司委关于监督法职人员履职的专门工作程序,定期开展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细化内司委对“两院”法职人员任前、任后的监督流程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程序,使得对“人”和对“事”的监督在操作层面能够相互协同、彼此增进,实现监督的具体化,以确保内司委协助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取得实效。

4.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保持人大司法监督的人民性和权威性

包括监督司法在内的人大监督权,实质是人大机关代表权力的所有者对委托出去的权力以及权力的行使者实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一种权力,其合法性和法律效力源自人民的授予,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出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集中行使,人民性和权威性是它的最根本属性。因此,如何调动和保持人大代表积极履职的内在主体责任意识,如何形成人大代表不得不为民代言的外在履职压力,是有效发挥人大监督权作用和放大监督实效的根本保证。在监督问题上,人大机关有必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更广泛地了解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更准确地把握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更深入地了解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更理直气壮、有的放矢地代表人民群众履行监督职责。为加强与代表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监督司法方面的作用,建议:一是在每年人代会期间由内司委组织召开“两院”工作报告专题审议会,各个代表团推荐一定数量的专业代表与会参加集中审议,“两院两长”及“两院”相关人员列席会议,就“两院”工作的相关问题接受代表的询问和质询;二是建立代表数据库,将代表按专业情况进行分类,对来自司法机关、大专院校政法专业和律师界的代表单独建册,定期联系;三是更加注重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发挥代表熟悉群众、了解基层的优势,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四是定期组织代表旁听和评议庭审,即使其熟悉了解司法机关的工作,同时也以此促进司法公开和公正;五是定期召开代表座谈会,向其通报内司委协助常委会监督司法的工作情况,对代表提出涉及司法工作的建议及时办理,保护和激励人大代表参与监督司法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意识,维护监督司法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5.进一步加强内司委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激发监督司法工作的活力

内司委负有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两院”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法定职责,同时也具有工作熟、情况清的优势。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全面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两院”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内司委的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建议:一是增设专门的司法监督工作处。“两院”是常委会监督的重点,其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工作量大,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既是强化监督工作的客观需要,又是消除人们特别是“两院”司法工作者因对人大工作了解不够、接触有限等原因而对人大相关机构及其职能的理解和认识误区。机构名称能够直观反映工作职能,利于树立人大监督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满足与上级人大对口联系工作的具体需要。建议参照上级人大内司委机构设置安排,在内司委增设监督司法工作处,专司辅助常委会监督司法的相关事务性工作。二是加大监督司法工作人员的培养和交流力度。监督司法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务经验要求高,不等同于一般行政工作人员,对体制内的专业人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培养,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其锻炼本领、增长才干。同时,打通他们交流成长的渠道以激发工作热情、增加司法实践经验,增进监督工作活力也十分必要。为此,建议建立起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人员与“两院”等司法机关业务庭、处分管负责人之间交叉任职的干部交流机制。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监督司法工作人员的素养和能力。当前,常委会安排的学习活动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是系统性、专业性不足,实用性不强。特别是对新法新规的针对性教育培训做得不够到位,仅满足于一般性的常识了解,无法满足监督司法工作的现实需要。常委会针对领导干部组织的学习培训较多,对从事具体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开展很少。建议有意识地加强对后者的教育培训,提升监督能力,努力将从事监督司法相关工作的人员培养成专业上的行家和业务上的能手,充分发挥好他们的参谋助手作用。

注释: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21日第1版,第5页。

[2]《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新华社北京2013年2月24日电),2013年2月2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3][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8~29、33页。

[5]《中央司改办负责人解读――司法体制4项改革先行试点》,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16日第11版。

[6]《: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新华网,北京2014年2月28日21:30电。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8篇

第一,忠诚。法官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特殊职业群体,作为一名法官,惟有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在法官岗位上捍卫法律的尊严,这是法官首先应具备的品质。第二,公正司法。法官是是非曲直的裁决者,公正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命线,法官必须依法行使审判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处于中立、超然的地位,保障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廉洁自律。没有清正廉洁,就没有司法公正。法官应当严格遵守最高人民法院“八不准”、《法官法》相关条文、最高人民法院的五个严禁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院党组和人民的监督。法官严格遵守审判纪律和廉政规定,不能接受当事人的贿赂或吃请,不能私自与当事人接触,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不能隐弃证据,徇私枉法、枉法裁判,不为金钱所诱,不为人情所惑,慎用权力,廉洁司法。第四,为民司法。法官的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法官要提升个人修养素质,办案要态度谦和、语言文明,充分运用司法手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忠诚、廉洁、公正、为民”,忠诚是法官职业道德的灵魂,廉洁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基础,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

二、法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第一,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民法院充分履职尽责的客观需要。一名业务不熟、专业不精、技能不强的法官是无法保障人民法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的。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明、品德高尚的法官队伍,必须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大力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法官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坚守公正司法,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第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保持法官队伍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由于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使得法官成为某些人腐蚀的重点对象。当前社会出现了部分法官利用权力枉法裁判、索贿、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现象,这种现象危害整个法院系统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廉政方面出现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道德信念,腐败总是从自我修养的腐化、职业道德的丧失开始的。第三,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体现了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思想。法官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同时肩负着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能。法官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在公正司法、为民司法上更好地履职尽责。第四,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保持人民法官良好形象。法官作为法律的实施者和维护者,代表国家进行惩罚犯罪、解决纷争,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保证司法的权威。因此,必须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改变法官的不良职业形象,这样群众的满意度,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才能得到有效树立和维护。

三、现阶段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危机

(一)存在难以保障法官忠诚的危机。忠诚是法官职业道德的灵魂,如果灵魂都没有了,还谈何忠诚?依照《法官法》对法官的任职条件的规定,还是体现了我国法官任职门槛较低,亦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官准入制度。在法官的任职条件中对法律工作经验的要求不高,对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不具体。整个法官队伍人员(司法警察转干做法官,部队干部转业当法官,工人转干当法官,刚毕业大学生匆匆上岗做法官)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法官队伍对国家、对法律的忠诚度。只有懂法的人才会信仰法律,信仰公正司法,保持忠诚于法律的心。

(二)存在难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危机。近年虽然有《法官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对法官行为的监督,但是还是有违背当事人意愿进行强制调解;私自单独会见当事人或委托人;、徇私枉法;干预他人独立审判;擅自隐匿证据或泄露他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现象发生。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司法的质量和权威。

(三)存在难以保障廉洁的危机。近年来出现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案、辽宁高院、广东高院的院长贪腐案,可以看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法院系统,在廉政建设方面令人担忧。因受各种利益的诱惑,某些法官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履行职责时谋取个人私利,私自接受利害关系人的款待、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纵容家庭成员收受贿赂等行为。

(四)存在难以保障司法效率的危机。司法实践中存在某些法官在办理案件时无故拖延,超出审理期限未结案贻误工作,工作马虎大意、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影响案件的正常审判。法官应当严格遵守法定办案时限,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及时化解纠纷,注重节约司法资源,杜绝、拖延办案等行为。

(五)法官的良好司法形象存在危机。司法实践中存在不按照有关规定穿法袍、或者法官制服、佩戴徽章;不按时出庭、随意的出入;审判时谈笑风生、玩游戏机等等。法官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培育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康生活情趣,杜绝与法官职业形象不相称、与法官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不良嗜好和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维护良好的个人声誉。

(六)法官职业道德的奖惩监督机制不完善。《法官职业道德准则》对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只作了原则性规定。真正发挥对法官行为发生约束力的是《法官行为规范》、《刑法》等。由于法官操守标准低,导致刑事法律和惩处恶性较大的党纪党规成为管理法官的主要手段,而真正的法官职业道德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说明《准则》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升法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首先应当有正确的引导,长期坚持不懈地组织全体法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法官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修身奉法、服务人民的道德信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司法公正的高素质职业法官队伍。其次,支持和鼓励法官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通过对法官进行教育和培训,为法官职业道德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最后,把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融入法院工作中,通过分析当前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找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二)健全监督机制。《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公权力应当置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法官行使的国家审判员职责亦要受监督,不仅仅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还应当包括全国人大、纪检、监察机关、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制定具体而详尽的实施细则,并建立保障机制。同时开放公众监督渠道,主动接受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是具有强大力量的一种监督,是对法官进行道德教育、抑恶扬善的有力武器,能够较有效地促使法官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支配自己的行动,调整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促进司法公正。

(三)建立身份保障制度,适当提高法官待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物质需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经济高速发展期,导致我国的案件纠纷呈现几何数增长,使法官的工作压力增加。由于我国法官属于公务员系统干部,法官并不属于高收入职业,法官退休之后也没有优厚的退休金,也不可以兼职其他营利性质的工作,使得薪金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法官待遇直接关系着法官们的生活和利益,增加福利,改善待遇,解决法官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尽可能使法官拒绝物质利益的诱惑,同时,减少法官的业外经营活动,有利于法官的清正廉洁。《法官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法官职务的终身制与不可更换制,现阶段我国法官是处于一种随时可更换的不稳定状态。保障法官职业的稳定性,是法官职业特性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建立法官身份保障制度,法官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应该特殊化,法官的任期内,无正当理由,非经法定的程序,法官不得被弹劾或罢免,解决法官后顾之忧。

(四)严格自律,树立自觉的纪律观念。自律是对法官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廉洁自律的法官才能不受诱惑,不为非法利益所动,洁身自好,严格约束自己的业外行为。严格的监督纪律,对法官的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反腐拒变有指导作用。当然仅有外在的纪律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法官应当树立自觉的纪律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廉洁底线。法官应当自觉地以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准则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应当严格遵守廉洁司法规定,不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违反规定与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不正当交往,不在执法办案中。不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不在企业及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法律顾问等职务,不就未决案件或者再审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咨询意见。妥善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不利用法官身份寻求特殊利益。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教育督促家庭成员不利用法官的职权、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本文来自于《法制与经济》杂志。《法制与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9篇

我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将全省法院依法履职公正司法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依法履职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和光荣使命。近年来,全省法院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巩固深化“八项司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1年至2014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02.9万件,去年收案113.8万件,居全国第二位。共办结398.6万件,一线办案法官年人均结案174件,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居全国第一位;上诉率为6.1%,二审改判发回率为7.61%,生效裁判息诉率为99.18%。今年1至10月新收各类案件112.1万件,审执结97.8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7.5%和11.9%。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就全省法院依法履职公正司法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是对法院工作的有力支持。全省法院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配合。9月,省人大常委会反馈了调研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全省法院在司法理念、规范司法、严格司法、廉洁司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此,省高院党组及时组织专题学习,认为反馈意见客观中肯,指出的问题有些是我们自身较难发现或容易疏忽的,有些是平时已经发现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全省法院针对反馈的问题,逐一剖析原因,找准症结,提出改进举措,狠抓整改落实。

一、端正理念,坚守法治

针对“有的法官就案办案,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佳,有的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等习惯思维,有的司法为民的意识还不够牢固,有的对律师作用的认识不够到位”等司法理念问题,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增强法治意识、大局意识、为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端正司法理念。

更新刑事司法理念,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全面执行被告人不穿囚服出庭的规定。着力强化庭审功能,严格落实证据裁判规则,通知包括警察在内的关键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不搞降格处理,不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1至10月对公诉案件3名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裁定准予检察机关撤回的86件,切实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服务大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对涉困企业的差异化处置,1至10月通过司法程序共化解银行不良资产548.6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产113.6亿元,释放土地资源9995.1亩,房屋面积数436.2万平方米,一批可淘汰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487件,审结208件,有效阻断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扩散,为实现“腾笼换鸟”、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集中开展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核销专项活动,重视防范和打击不法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审结金融纠纷6.4万件、民间借贷案件12.2万件,标的金额分别达1786.8亿元、779.7亿元;快速办结银行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的案件2490件,标的金额153.8亿元,有效防范各地区域性金融风险。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助力“五水共治”,审结污染环境犯罪案件451件,判处罪犯907人,从严控制缓刑适用,实刑率达74.5%。探索推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审结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民事案件25件。依法支持环保行政执法,审结环保部门申请强制执行污染环境案2208件,准予率达96.5%。依法妥处“三改一拆”和重点工程、城市化进程中的涉案纠纷,审结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搬迁、拆除违法建筑案件5746件,依法准予执行 4504件,不准予或准予撤回的1038件,作其它处理204件。

践行司法为民,方便群众诉讼。全面推进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累计处理群众来电20万余件,接通率95.6%,努力满足群众在诉讼咨询、案件查询、投诉、联系法官等方面的多元司法需求。首创电子商务网上法庭,方便网购用户在线上提讼、交换证据、参加庭审和调解,实现足不出户裁判化解纠纷。设立涉侨网络法庭,特邀侨领协助调解涉海外侨胞案件300余件,深受海外华侨、驻外使领馆的欢迎和好评,受到最高法院的肯定和推广。推广远程视频庭审,通过“车载法庭”等方式开展巡回审判472次,让山村群众感受到司法服务就在身边。推进网上案款缴退费系统,方便当事人运用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等多渠道缴纳诉讼费,并及时便捷地领取诉讼费退费。开发异地远程电子诉讼档案查阅系统,方便当事人到就近法院查阅案卷。

重视律师作用,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制定进一步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17条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律师反映的诉讼活动中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对出庭律师免于安检的规定,量身开发“浙江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努力为全省1240余家律师事务所的1.5万余名律师,提供网上立案、缴费、阅卷、送达、参与调解等全流程诉讼服务。在全省法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推行申诉案件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借助律师力量化解涉诉。注重发挥律师辩护作用,巩固深化在全国首创的扩大刑事辩护工作,1至10月已为12448名没有钱请律师、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通知法律援助律师出庭辩护,全省可能判三年以上的刑案辩护率达94.18%,继续领先全国,有效防范刑事冤错。

二、聚焦难题,破解瓶颈

针对“立案难”、“执行难”、“送达难”、“陪而不审”等突出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改革力度,尽最大努力予以改进完善。

大力破解“立案难”。5月1日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全省法院共登记立案68.77万件,同比上升17.81%,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2%,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了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对材料不齐的,一次性告知补正,决不让当事人为立案来回奔波;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一律出具不予受理裁定,并说明理由。值得注意的是,立案登记制改革与新行政诉讼法同步实施,行政案件收案量在5月以后出现了井喷式增长,1至10月全省共依法受理一审行政案件9775件,同比上升140.9%(另有受理非诉行政案件1.63万件)。同时,改革后实践中也出现了“涉群体性行政诉讼增多”、“涉干部、农嫁女等敏感群体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增多”、“当事人滥用诉权情况增多”等“三多一难”的新情况。为此,全省法院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多元化纠纷解决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通过成本较低、对抗性较弱、有利于修复关系的非诉讼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在诉前成功化解各类纠纷4.1万件;加大对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虚假诉讼的惩处力度,确保登记立案规范有序。

继续破解“执行难”。用足用好覆盖全省的网上“点对点”查控机制,累计查控被执行人存款1316.07亿元、房产60321处、车辆255172辆。延伸查控被执行人省外存款、投资入股、“支付宝”账户、流通证券以及理财产品,推进查封、冻结、扣划一体化,逐一填堵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的空隙。落实24小时执行备勤出警机制,借力公安协助查控平台,累计协控到位4671人,让老赖无处藏身。综合运用征信网站、微博微信、有线电视、城市LED屏等平台,曝光失信黑名单226794例,使老赖在置产置业、乘飞机坐高铁等方面处处受限。建立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依法惩办拒执罪的新模式,加强对拒执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拘留5770人次,判处罪犯69人,有力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与15个省市高院会签异地执行协作协助文件,进一步破解异地“执行难”。

努力破解“送达难”。台州等法院成立专司送达的工作小组,积极开展“夜间送达”,增强直接送达力量,主动借力村居干部,有效拓展送达网络。引入民营快递参与送达民商事法律文书,丰富快递面单的文书选项,通过市场化竞争倒逼邮政送达增质提效。积极推广录音送达,拓展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网络等信息化送达方式,代替传统的报纸公告送达。争取淘宝等电商支持,海量获取当事人常用有效的送达地址。在道交、金融等多发案件中,推行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确认送达效力。

注重破解“陪而不审”问题。全面实现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基层法院人民陪审员总数达法官人数的1.2倍,基层群众比例超过新增人民陪审员的2/3。推动成立人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设立人民陪审员协会,加强人民陪审员的自我管理。通过向陪审员所在单位统一发函等方式,要求相关单位尽力支持陪审员参审,为陪审员依法履职创造良好条件。落实陪审员随机抽选参审和回避制度,确保审理公正。设立专业化陪审员人才库,参审知识产权、医疗事故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案件,提升陪审实效。推进适度分权陪审机制改革,通过提高人民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比例,探索人民陪审员对事实认定起主导作用,法官对法律适用起主导作用的合议庭新模式,解决“陪而不审”问题。1至10月人民陪审员参与合议庭审理一审案件12.49万件,陪审率达95.62%,领先全国法院。

三、规范司法,确保公正

针对立案、审判、执行等方面存在的司法不规范问题,着力细化制度、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规范执法公正司法工作。

加强培训指导,统一裁判尺度。重视发挥审级监督、指导性文件、案例指导等作用,细化原则性条款和幅度过宽条款,规范选择性条款和授权条款,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今年共制定审判业务指导文件30个,参考案例24件。注重青年法官培养锻炼,坚持“集中培训、巡回培训、网络培训”相结合,通过法官教法官、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结对帮扶、交流挂职等形式,累计培训基层干警7700余人次,不断推进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改进审判管理,提升办案质效。完善在全国首创的审判质效运行态势电子评估体系,结合实际对各项评估数据设置合理的区间,引导各级法院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审判质效,又不盲目追求“高指标”。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和审限预警,开展隐性超审限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及时监测和清理长期未结案件,提高审限内结案率。进一步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建立裁判文书交叉校对、合议庭成员集体共同审核签署和上网文书随机评查制度,提高裁判质量。

深化执行公开,规范执行工作。建立执行流程节点管理系统,提示执行人员在查控措施、执行期限等节点及时、准确、全面采取执行措施。开发应用数字执行系统,以音视频记录执行实施过程并全程公开。推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等见证执行常态化。落实执行进展信息节点的手机短信主动告知,保障当事人知情权。建立执行案款系统,实现“一案一人一账号”,实时监控执行款到账转付情况,防止执行沉淀款发生。

四、从严治院,带好队伍

针对少数干警违纪违法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努力实现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加强警示教育。梳理警示案例,有针对性地对不廉不公、不当经济行为、违主义道德等违纪违法案件分类进行全省通报,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深刻反思、引以为戒。扎实开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弘扬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认真贯彻党内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运用好浙江法院首创的《法院干警拒礼、拒请、拒托提示手册》和《浙江法官业外行为指引》,在刚性纪律规定之外,指引法官在人际交往、业外活动中保持谨慎、理智、约束和自律,切实管好“生活圈”、“社交圈”和“娱乐圈”。

完善防控机制。开发应用廉政风险防控预警信息化系统,自动对判处缓刑免刑、执行款发放等廉政风险点,进行动态实时警示和监控。坚持抓早、抓小,对反映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约谈提醒或函询作出说明。对近两年来各类违纪案件多发频发、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的3个法院进行提醒谈话或诫勉谈话。为切实防止人情案、关系案,细化落实中央防止干预司法的“两个规定”,对各类涉案反映材料书面登记在案、逐级转递、全程留痕。针对个别法官家属、亲属从事与法院审判业务相关联的法律事务的现象,严格执行任职回避和一方退出机制。

反腐“零容忍”。设立问题线索统一管理电子化平台,集中排查做到件件有调查、事事有结果。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加大查办力度,做到有腐必反、有案必查、有贪必肃。严肃查处极个别法院领导干部权钱交易、受贿渎职案件,严肃查处审判执行人员、枉法裁判、以案谋私案件,严肃查处利用人情案关系案获取不义之财以及在办案法官与案件当事人之间充当诉讼掮客的法院干警。1至10月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0件25人,坚决清除法院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保持反腐高压态势。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整改落实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有些问题通过不断努力,已得到初步治理和改进;有些还需加大力度,持续整改;有些需要社会各届共同参与,合力解决。我们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牢牢把握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主线,深化“八项司法”,积极推进司法改革,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持之以恒加强队伍建设,为实施“八八战略”、保障“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官履职报告范文第10篇

内容摘要: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是海陵法院为防止腐败发生,以制约和监督司法权运行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以风险节点防控为主要措施的一项廉政制度创新。该制度已经在海陵法院实施并取得些许成效。本文拟从该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制定的科学性出发,对制度的主要构成和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并指出该制度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廉政 节点 风险 防控措施

一、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的形成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融入司法审判的具体手段,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的诸多制度、措施和做法,大多隔靴挠痒、对空喊话,效果并未彰显。司法腐败依然发案不断,投诉亦居高不下。20__年我院有两名法官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教训深刻,令人痛定思痛。如何创新工作机制,在遵守现行各类廉政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套利用现有各类监管资源、实现与审判流程无缝对接的防控网,成为我院连续3届党组及纪检监察部门思考和探索的长期课题。经过反复酝酿和实践运行,逐步形成了一套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该机制通过排查分析,锁定司法腐败易发多发的21个审判流程关键节点,重点制订了针对性的具体控防措施,并尝试从源头上及时发现和防控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使腐败“不能为”、“不敢为”的他律机制得以强化。

二、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的主要构成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贯穿于6个审判流程之中,共21个节点、21个风险、47条措施。节点、风险、防控措施三部分一一对应。

第一部分为节点,是该机制的工作基点。案件受理及分配包括4个节点:立案审查、案件分配、诉讼费收取、管辖权异议。司法鉴定及拍卖方面包括1个节点:委托。刑事审判包括5个节点:变更强制措施、定罪量刑、案件讨论、罚金数额确定、赃款赃物处理。民事审判包括6个节点:证据收集、诉讼保全、开庭审理、调解与撤诉、合议庭讨论、庭室讨论。行政审判包括1个节点:案件审理。执行工作包括4个节点:执行流程、采取执行措施、执行异议审查、财产处分。所列节点都是各条线上极易发生腐败的预防关键点。之所以将节点作为整个机制的切入点,一是因为其明确了该机制的工作重点,便于集中精力监管,避免面面俱到,但实际操作却无从下手的尴尬。二是因为以21个节点作为支撑,反腐工作可以进一步覆盖其他方面,由点到线,最终形成全院反腐网络。

第二部分是风险,实质是对有关腐败现象的描述。风险是基于各节点,总结了过往各级法院违法违纪案件中的常见腐败形式,并结合了我院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而来。风险的制定是将腐败问题具体化,以便透过具体现象或行为判断腐败的发生,进而能够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部分是防控措施。防控措施是整个节点防控机制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对确定的节点风险进行预防和监管的具体措施。防控措施是坚持不擅自另设规定的原则,严格依照现有法律法规及本院原有制度进行确定,防止了规定的混乱。防控措施较为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设施监控类,此类措施主要是通过某些设施的设置起到对风险的防控作用。如:由电脑随机分案;在鉴定摇号室设立三同步;在诉讼服务大厅公示诉讼费收费标准等。第二类是制度监管类,这类措施是相关人员或部门按照已有或本机制设立的规定和制度各自履职,本机制的绝大多数防控措施均属于此类。如:诉讼费收取从严执行减、缓、免三级审批制度;纪检监察人员按规定对庭审进行巡查。第三类是违规处置类,该类措施是就已经发生的腐败行为进行的处置。如:在定罪量刑方面,承办法官违反规定私下会见当事人、近亲属的一经发现,按严重违纪处理,有索贿的,移送纪委查处;因管辖权异议案件被二审法院指定受理的,责任人须接受质委会质询。

三、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的内容分述

节点防控机制作为一项反腐制度嵌入法院主要工作流程中,根据条线工作的情况不同,具体做法呈现多样化。

(一) 案件受理及分配

以立案审查为节点,为防止违反审批规定,擅自对应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的情况发生。首先,在立案窗口设专职法官负责受案审查,并坚持案件受理逐级审批制度。第二,如果当事人坚持索要不予受理裁定书,应在7个工作日内做出书面裁定并送达。第三,对无正当理由超过7个工作日不立不裁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负责人按违法审判给予行政警告以上处分。

以案件分配为节点,为防止违反随机分案规定,按照私下掌控需要或关系亲疏来选择或变更承办法官的情况发生。首先,确定所有案件均由立案庭专设电脑随机分案。第二,除回避等法定事由或其它的合理事由必须变更承办法官外,一律不得随意变更法官。第三,审判庭每月变更承办法官数达到每月受理案件数5%以上的,所在庭负责人须向质委会逐一案件说明理由并接受委员质询。

以诉讼费收取为节点,为防止徇私为不符合减、缓、免条件的当事人申请减免诉讼费用或应当增加诉讼费的不通知当事人增加的情况发生。首先,在诉讼服务大厅内以醒目方式公示诉讼费用收费依据与收费标准。第二,从严执行减、缓、免三级审批制度。第三,将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时承办法官是否按规定追加诉讼费作为评查卷宗时的重点。

以管辖权异议为节点,为防止名为地方保护实为私下关系之考虑甚至暗中收取好处,曲意解释管辖规定或牵强附会寻找联结点作出管辖权异议裁定情况发生。如果因管辖权异议案件被二审法院指定受理,责任人须接受质委会质询。

(二)司法鉴定及拍卖

以委托为节点,为防止存在故意违反规定选定审计、鉴定、评估、拍卖等中介机构,或者串通、指使相关中介机构在审计、鉴定、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弄虚作假等情况。首先,应公示人民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备选名册。第二,建立庭审式摇号室科技“三

同步”。第三,监察室派员在摇号室现场监督。

(三)刑事审判

以变更强制措施为节点,为防止存在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或明知已经决定逮捕的被告人未被实际逮捕而不及时向庭长、分管院长和院长汇报等情况。首先从严审查,由庭长审核、分管院长审批及质评组质评时对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四种情形严审。第二,执行逮捕决定由承办法官负责安排,公安机关派员当场执行。因故不能执行的,承办人须及时向庭长和分管院长报告。第三,对明显不符合规定的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或明知被告人已被决定逮捕而未被实际逮捕,不及时报告并造成被告人逃脱、制造伪证、毁灭证据、威胁证人、再犯新罪等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以定罪量刑为节点,为防止私下与被告人的亲属联系并夸大犯罪性质和量刑幅度,利用心理暗示造成对方畏惧,以达到索贿目的的情况发生。从严执行承办法官不得私下会见被告人及其人、近亲属的规定。违反规定的,一经发现,按严重违纪处理。有暗示索贿嫌疑的,移送纪委查处。

以案件讨论为节点,为防止隐瞒或利用语言技巧故意遗漏或淡化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的案件事实中的某些重要细节,误导审判委员会做出符合其需要的决定,并借此逃避错案责任追究的情况发生。首先,合议庭成员尤其是持不同意见的成员须列席审委会。第二,审委会委员重点对承办法官运用自有裁量权所作裁判部分所依据的法律援助、刑事政策、法学原理和司法逻辑进行质询。第三,为避免对其他委员形成意见导向,分管副院长应在合议庭汇报、庭长补充说明、其他委员发表意见后,审委会主任发言前发言。第四,案件被二审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且须追究责任的(以追究责任为一般,不追究为例外),承办法官、合议庭持错误意见的法官、法律文书审核人、签发人、审委会发表错误意见的委员,均须承担相应责任。

以罚金数额确定为节点,为防止徇私少罚或侵吞罚金款项情况发生。首先,制订罚金数额与刑期、刑种、罪名一一对应规定。第二,所有款项一律缴到法院账户,承办法官不得经手。

以赃款、赃物处理为节点,为防止侵吞或挪用控制的赃款、赃物情况发生。首先,建立赃款赃物统一登记制度。第二,追缴到的赃款一律缴至法院账户,承办法官不得经手。赃物集中保管。第三,赃款赃物已发还的须有领受人签字。

(四)民事审判

以证据收集为节点,为防止故意毁弃、篡改、隐匿、伪造、偷换证据或者其他诉讼材料情况发生。首先,如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写明证据名称、页数、份数、原件或复印件及收到时间等,并由经办人员签名或盖章。第二,如存在上述故意行为,追究经办人责任。

以诉讼保全为节点,为防止出现为照顾特定当事人,对保全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材料审查认真程度不一情况发生。首先,庭长在签发保全裁定书时应当对保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手续是否齐全进行必要的审查。第二,因保全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以开庭审理为节点,为防止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开庭审理案件,在开庭过程中随意制止当事人发言或不允许当事人提交证据,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不按规定的时间开庭,或随意更改开放时间等情况发生。首先,利用“三同步”记录庭审过程。第二,纪检监察人员按规对庭审进行巡查。

以调解与撤诉为节点,为防止因徇私而违反规定迫使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愿撤诉、接受调解并损害其利益的情况发生。首先,以笔录的形式反映调解与撤诉的过程。第二,法官应当对可能影响当事人权利的重大事项进行必要的释明。第三,利用“三同步”记录过程。

以合议庭讨论为节点,为防止出现合议庭对应当经合议庭合议的案件不合议或假合议,或者故意向合议庭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等枉法裁判情形。首先,每位合议庭组成人员须进行庭前准备、庭审及合议庭评议。第二,合议庭讨论时,每位合议庭成员须独立发表意见,并详述理由。书记员负责如实记录合议庭笔录。第三,对合议庭成员意见分歧较大的案件应按规定提交庭室或审委会讨论。

以庭室讨论为节点,为防止在庭室讨论案件时,院、庭长违反规定发表意见,要求或变向要求以自己的意见为主导,影响承办法官审理案件的情况发生。首先,参加讨论的每个法官应当独立发表意见,须详述理由。第二,以讨论笔录的形式记录讨论内容,并签字确认,装订副卷。

(五)行政审判

以案件审理为节点,为防止因与行政机关或某特定当事人关系密切,在相关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对另一方施压或说情、打招呼的情况发生。行政案件审理须实行案件合议讨论制度,合议庭成员应依法履职。

(六)执行工作

以执行流程为节点,为防止执行法官对案件“一手包办”,缺乏监管的情况发生。首先,设立执行启动组、财产查控组、财产处分组、结案审查组,由不同执行人员分别行使。第二,执行启动、财产查控、财产处分、结案审查各阶段执行事项依次推进、前清后接。

以采取执行措施为节点,为防止故意违反规定采取执行措施,造成案件当事人、案外人或者第三人财产损失的情况发生。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执行措施的,应当依法制定裁定书送达被执行人,并在实施执行措施后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或者以方便当事人查询的方式予以公开。第二,采取执行强制措施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紧急情况下采取的措施,相关手续立即补办。第三,违反规定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以执行异议审查为节点,为防止存在为不按规定审查执行异议的情况发生。执行异议须提交合议庭评议。

以财产处分为节点,为防止存在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执行款物的情况发生。由财产处分组专人负责,并建立执行款物专用台帐备查。

四、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的初步成效

自20__年以来,已保持了连续九年违法违纪案件零记录。被评为区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同时我院也先后创建成功省、市、区廉政文化示范单位,纪检组年年被评为区先进基层纪检组织。行政审判庭、民二庭先后创建成“廉洁司法示范庭”。至各类纪检监察机关投诉和反映问题的来信来访数也逐年大幅同比下降,而来纪检监察部门反映的为数不多的基本上属于对裁判不服的问题,怀疑法官 不廉或司法作风问题的极少。司法廉洁也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我院连续4年被表彰为区“十佳人民满意机关”,并被省法院表彰为先进法院。

五、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的推广价值

法院历来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单位,但从近年各级法院查处的违法违纪情况来看,司法腐败问题依然突出,成为阻碍法院发展的重大疑难问题。

法院反腐之困有二:第一,监管范围广。法院须监管的人数较多,各部门具体工作环节也较多,不利于监管。第二,监管难度大。首先,法院工作专业性较强,规范各类工作的法律法规繁多,监管人员难以全面把控司法工作。其次,法官其自身有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监管人员难以掌握某个做法是否适度。

节点防控机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机制具有三大优点:第一,突出重点。本机制确定了21个最易发生腐败问题的工作节点作为防控重点。虽然只有21个节点,但也基本覆盖了全院主要条线的重点工作环节,这样确保防控效果最大化。

第二,措施可行。以往反腐监督制度绝大多数都是规定“应该”如何去做,但没有说明如果没有按规定去做该怎样防控,所以无法起到较好的防控效果。本机制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着力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控措施。

第三,多方共管。法院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法院本身就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法律规定也多出于公正司法考虑,对法官的规定不可谓不多。所以,本机制的防控措施中也整合了其他制度,适时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认真按规履职。因此,节点防控机制不是孤立的一项制度,多方协同防控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管范围广和难度大的问题。

五、廉政风险节点防控机制的尚存不足

由于节点防控机制是一种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作为一项新制度必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防控范围不够全面。本机制探索以21个节点作为防控重要环节,虽然是出于目前防控效果最大化的考虑,但21个节点不足以防控法院所有腐败行为,需要进一步扩充。

上一篇:河长履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乡镇履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