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2:03

恋爱情感心理学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1

恢复高考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认识和管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模式的过程。

上个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把恋爱看作低级趣味的时候,高等教育当然地对大学生恋爱实行全盘控制,采取了相应的否定原则。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条例等文件中,明文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允许谈恋爱,甚至对谈恋爱的学生进行批评、处分、歧视,还发生过多起在学生毕业时有意将恋爱双方分往不同地区工作的事情,造成人为地分居两地或劳燕分飞。

90年代,人们把恋爱从低级趣味中解放了出来,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认知和管理也随之有了质的变化。90年代初,高校对学生恋爱的管理变得宽松,基本采取不提倡不反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开场合还是不主张学生在校期间恋爱的方式。90年代中期,高校对学生恋爱主张加强正面引导,尽量减少和避免恋爱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是默认了在校期间可以谈恋爱,一时间高校学生恋爱成风,双双对对,花前月下,热闹起来。90年代末,在校大学生能否恋爱已不是问题,高校大都没有制定实质性的管理条例,大学生恋爱基本是放任自流状态。

到了21世纪,社会上出现了爱情泛化的潮流,大学校园里恋爱显现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扩张: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就开始了恋爱起跑;恋人行为举止越来越张扬,校园内随处可见恋人相拥、搂抱,甚至亲吻、抚摸,即使课堂也不能幸免。对此,教师反感,不少学生也厌烦,而高校对此的管理基本瘫痪,不闻不问。一般情况下只要不闹出事情,学校就不会主动管理和教育。进而恋人出外租房同居,女生人工流产,因恋爱矛盾引起的激烈冲突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因恋爱影响学习成绩导致退学等不为鲜见。至此,教育部门不得不酝酿制定关于大学生同居、结婚、生育的管理条例,一些销售商也适时地在校园内外安放自动售货设施,围绕上述现象的相关话题被各媒体炒得火热。这些都对大学生恋爱变相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30年间,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管理经历了从禁止、管制到放开,再到变相放任的极大转变,变主动为被动,化传统为现代。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变化表现出某种程度上认识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大学生的人生关怀。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尤其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赞同。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变化也难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助长了大学校园不良的恋爱风气,置大学管理于一种无奈和苍白。必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和担忧,不少大学生也对校园内日渐嚣张的恋爱氛围很是反感,把这称为大学校园的另一种“污染”。

现阶段大学生恋爱的缺损及偏差

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大学生恋爱越来越宽容,学校对学生恋爱的管理也越来越模糊、松散和边缘化,在校大学生获得了恋爱的绝对自,却也产生了由此带来的认识和行为上的缺损及偏差,形成了所谓的“快餐恋爱”。

1.放任感性,漠视理性

据笔者对在校大学生恋爱认知的调查显示:不少学生认为恋爱就是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认为轰轰烈烈的恋爱必须“放任感性,放逐理性”。有的学生以为恋爱就意味着,因而放纵自己的欲望,双方了解不深就踏入了最后阶段,备受快餐恋爱之害,常常因损失了恋爱过程美感的细细体验和享受而葬送了恋爱。

一般地分析大学生恋爱情况,不难发现个中缘由:第一,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好奇,希望接触异性,了解异性;大学生活枯燥单调,希望恋爱的刺激为生活增味添彩;远离家人的孤单,需要恋爱排解内心的寂寞;时间的富裕,恋爱可以度过无聊的时光;情感的空虚,恋爱能够填补感情的需要。第二,从大学生活环境变化的角度看,大学生摆脱了多年沉重的学习压力,挣脱了以往老师和家长的管束,有了富裕的能量,需要寻找新的释放点;有了自由的权利,渴望尽情地使用和享受;大学又为他们提供了朝夕相处,广泛接触的平台。鉴于以上若干因素,大学生恋爱在所难免也无可指责。“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1]但恋爱泛滥、行为放任、举止失态、后果失控却超出了当然的范围。这就需要作进一步地思考了。

进一步思考不难看出如果只停留于作生理的、心理的、环境原因的分析,停留于强调大学生的自然需求、生理特性、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更像是在为大学生非理性恋爱找寻理由,提供依据,进行论证,强调它的合情合理性。从效果看,这无异于蛊惑大学生去恋爱,任凭欲望摆布;就会误导大学生放大恋爱的必然性,张扬恋爱的非理性因素;就会让大学生误以为恋爱是一剂良药,可以化解大学期间许多烦恼,填补大学生活的诸多空虚;其结果只会更加助长校园内日益非理性的快餐恋爱之风,给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使管理更难奏效。至此,可以认识到,在非常宽松的校园环境里,在大量不良社会现象影响下,在相当偏激的舆论导向助长中,大学生疏于理性的恋爱观和过度感性的恋爱风气,放任感性,放逐理性的错误认识是最值得关注的。

2.放任,疏于情感

大学生恋爱不同于社会其他成员,他们没有强烈的名和利的目的,没有确定的婚姻目标,对恋爱的责任认识不清,对恋爱的发展方向不十分在意。许多大学生仅把谈恋爱看作大学生活的既定部分,是学习、体验、尝试、累积经验的阶段,并不认真对待。这使得现在大学生恋爱快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恋爱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早,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认识到肉体接触的过程越来越短。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怀抱“要在大学轰轰烈烈谈一场恋爱”的计划和对异性很强的好奇心理,往往入学后短期内就匆忙“上阵”,自然会出现以下情况:其一,对恋爱对象的选择不审慎,“先谈一个再说”是大学生的普遍想法,为谈恋爱而谈的恋爱,缺少情感基础,带有明显的倾向。其二,对恋爱过程的处理不理性,进展超速,甚至认识没几天,彼此还不太了解就发生过于亲密的行为。疏于情感的培养,只能是的放纵。其三,对恋爱行为及其结果不负责任,大学生普遍认为“两厢情愿不存在责任问题”,于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欲望走,放任自己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追求感官的刺激,满足生理的需求,享受一时的快乐。当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如此,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这么认为。

恋爱不是禁欲主义,但必须是以情感的深厚积淀为基础,“以情性”,[2]以理性的务实态度为前提,而现在的快餐恋爱却是主义,疏于情感,不思婚姻。这样的放任,疏于情感的恋爱往往难以长久,少有成功,且很容易造成双方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甚至会给将来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留下无法弥补的阴影,还存在引发极端恶性事件的隐患。

3.追随现代,抛弃传统

现代是与传统相对应而存在的。大学生理解的现代总是带有先进性、开放性、自由性、浪漫性的,而传统又总是与封闭、保守、压抑、陈旧、循规蹈矩相联系,这样的理解也同样被他们带进对恋爱的理解。因此,追随现代的恋爱方式,鄙弃传统的恋爱方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潮流。

传统恋爱观念是有消极的一面,但它毕竟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内含着一些符合我们民族气质的内容,“包括了某些人类的传统美德以及对人们共同生活经验的深刻理解。”[3]其中责任心、自尊自爱观念、对隐私的尊重和保护等道德积极因素恰恰是现代恋爱观所需要的。

大学生要有勇气理性地面对恋爱

不少舆论认为,恋爱的本质就是感性,它强烈、热烈、排他、任性,跟着理性走,就会扼杀了爱情,就会错失恋爱的感受。笔者以为,恋爱关系“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4]人类的恋爱有别于动物的,一定是以理性为支点,以理性对感性的控制和强化为关键。当然这需要勇气,现代大学生理应拿得出这样的勇气。

理性面对恋爱首先是要对恋爱有全面的认识:恋爱的过程是双方以精神互动为主的增进了解,进行磨合,加深感情的过程。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才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人性与兽性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理性,人类的恋爱与动物的求偶最大的不同也在于理性。人类的恋爱是理性主导下的情感活动,而动物的求偶是生理支配下的活动。作为有知识、有修养的恋爱中的大学生,请想一想,放任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等于将自己回归原始,降格为动物一类?再则,恋爱总是与谈相联系,谈得越真了解越深,谈得内容越丰富吸引力越强,这些都需要理性的内涵。理性地对待恋爱,才能带来感性的升华。这可能是所有浪漫恋爱的共同秘诀。而放逐理性的恋爱往往都是短命的。

理性面对恋爱其次为要有恋爱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对方负责;对现在负责,对将来负责;对个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一句话,对行为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及后果负责。据笔者调查了解,现今有不少大学生对恋爱并不审慎,有的事先抱定要恋爱的决心,为恋爱而恋爱;有的存着玩一玩的打算,只想借此改善单调空虚的大学生活;有的带着好奇心态,想通过恋爱了解异性,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有的学生恋爱掺杂着攀比、虚荣、自我表现、心理生理需要等复杂的功利因素,凡此种种,皆是责任心缺失所致。

理性面对恋爱再次为公德心:恋人之间表达缠绵的情感没有错,但必须理性地考虑场合、阶段、对别人的影响,应有所节制,有所克制。要遵守公共场所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公共场所不能目中无人,我国公众的主流意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接受恋人在公共场所为所欲为。有人认为恋爱天经地义,是两个人的事,与其他人无关,却认识不到在公共场所,恋人的所有行为都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包括对少年儿童形成活生生的教育实例。

理性面对恋爱又表现为自尊自爱心:要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形象,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恋人之间的亲昵是极具私密性的行为。一些公众人物会为狗仔队曝光自己的私生活而大动肝火,甚至告上法庭;一些娱记的偷拍遭到大众的谴责,皆因为行为的私密性被侵犯,有损个人的声望和形象。我们的大学生却随意公示私生活,公开私密性,这无异于自己践踏自尊和自爱,自毁形象。没有人在大众面前轻浮而能得到大众尊重的。这当然不包括大众认可的或在特殊情境下的亲密举动。很多事例证明过早亲昵的恋爱成功率很低。

理性面对恋爱还表现为审美心:恋爱的动力在于审美追求,恋爱的活力在于审美创造,恋爱的魅力在于审美享受。谈恋爱就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抱着一颗审美的心,就会珍视恋爱的每个阶段,给恋爱生活适当长度的时间,让爱和被爱逐步展开,渐行渐进,才能真正感受恋爱的审美价值。过快的升温,跨越阶段的进展,如同囫囵吞枣,品味不到爱情的美感。十分可惜。不少大学生经历过后都有后悔,再想重来,却不可能再有当初纯真的美感和真情。

理性面对恋爱还在于不过早和过度亲昵:现在流行一句话“重要的在于过程”,经历的是过程,享受的是过程,收获的也是过程。过程需要时间支撑,过程必须是渐进的。这条公理同样适用于恋爱。过早的亲昵一定会缩短恋爱的寿命。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5]恋人之间有亲密的举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恋爱不等于,过度的亲热会使恋爱生活庸俗化,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现乏味、疲劳,甚至厌烦的情绪,恋爱的终点也就为期不远了。

避免大学生恋爱出现的诸多问题,化解传统恋爱与现代恋爱的矛盾,转变学校恋爱教育和管理的苍白和无奈,需要建立理性这个正确的支点。所以,引导大学生重建恋爱中的理性主导是高校恋爱教育和管理的首要任务。理性地对待恋爱,才是最人性的恋爱,最和谐的恋爱,最具美感的恋爱。才能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升华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参考文献:

[1] [4]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9.

[2] [3]陈瑛,温克勤,等.中国伦理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775.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2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内隐自恋 恋爱态度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恋者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自我关注和以自己为中心,对待自己的评价大多是极其乐观的,对自身有着独特的优越感,对他人的注意和羡慕有着执着的需求。研究表明,自恋可分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种形式。显性自恋者倾向于需要别人的注意,可能尽管他们对他人的需求不关注或者不易察觉,但仍有较大的社会魅力,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隐性自恋者则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敏感,感到不满足。隐性自恋者这种潜在的自卑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而缺乏信心和主动性,对感情过分敏感,极易产生焦虑情感和不安全感,容易受到生活、感情中创伤事件的伤害。因此,本研究拟对大一新生的隐性自恋与恋爱态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当前大学生隐性自恋程度与恋爱态度状况,为大学生了解自身恋爱现状及维护自身恋爱心理健康,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工具

1.1.1自恋人格问卷

自恋人格问卷(CSNPI)是2005年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郑涌和黄藜共同编制,该问卷有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2个分量表。本研究选取隐性自恋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隐性自恋分量表包含易感质、特权质、自我钦羡三个因子,共15个题目,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等级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内隐自恋程度越高。

1.1.2大学生爱情态度量表

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为Hendrick夫妇编制。他们提出爱情可分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类型。每个分量表7个项目,共42个项目,后来修订简化成24个项目的简式版本。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吴昭仪等,翻译的42个项目版本,在使用时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等级计分,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

1.2施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施测方法

本调查采用网上问卷的发放形式,施测地点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主试指导下,由任课教师向授课大一学生发放,现场填写。共回收问卷620份。通过对问卷填写时间进行筛查,剔除填写时间少于100秒的问卷(被认为没有认真填写)。共获得有效问卷591份,问卷有效率95.3%。

1.2.2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由spss 18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总体水平

对大一新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内隐自恋问卷得分区间为15分至75分。本研究中大一学生内隐自恋问卷得分为40.29分,中位数为40。以中位数为分界线,将样本分为高内隐自恋组和低内隐自恋组。

运用SPSS对高内隐自恋和低内隐自恋组的不同爱情类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在浪漫之爱(p=0.015

2.2 性别差异

表2:不同性别和内隐自恋程度的爱情类型得分

男女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其中在浪漫之爱(p=0.00

不同内隐自恋程度男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现实之爱上得分高内隐自恋组比低内隐自恋组得分低外,其余项目得分高内隐自恋组均高于低内隐自恋组。经T检验进一步发现在占有之爱上两者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9

不同内隐自恋程度女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在6个爱情类型维度上高内隐自恋组得分均高于低内隐自恋组。在浪漫之爱(p=0.008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现实之爱得分存在显著预测作用(p=0.01

2.3专业差异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理工科197人,文科394人。其中理工科生内隐自恋问卷得分均值为40.76,文科生为39.37。

表3 不同专业和内隐自恋程度的爱情类型得分

理工科生除了在现实之爱得分上低于文科生外,其余5种类型上的得分都高于文科生。其中在奉献之爱上的得分与文科生存在显著差异(p=0.036

3分析与讨论

3.1 大一新生对爱情类型存在偏好

不论是内隐自恋程度高还是内隐自恋程度低的大一新生,他们最偏好的爱情类型都是同伴之爱,而最不被认可的爱情类型是游戏之爱。同伴之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爱情,恋爱关系式从友情中慢慢演变而来。相似性在情侣间极为重要。而游戏之爱之人将爱情视为一场游戏从来不会把爱情当作严肃的事情,视自己为这场爱情游戏的高手。这说明学生在寻找自己另一半时都比较关注另一半与自己的相似性,对于爱情也比较严肃认真,并不把它当成一种游戏。

3.2 不同内隐自恋水平在性别和专业上对爱情类型上的偏好存在差异

首先,从总体上我们发现高内隐自恋者在各个爱情类型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内隐自恋者,除了同伴之爱和奉献之爱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高内隐自恋者拥有比较高的自我评价因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恋爱拥有高要求。其次,性别对于学生的爱情类型偏好存在显著影响。男性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5个爱情类型上得分皆高于女性,这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进化心理学认为男、女在亲密关系或择偶上的差异是由于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女性需要冒巨大的风险怀孕、生产、哺乳、养育、保护孩子,因此女性必须选择那些拥有大量资源并愿意承担起养育自己后代责任的男性,女性在选择伴侣时考虑较多现实因素。而男性因在经济上具有较多的优势和资源,在上代价更少,故而在感情上游戏爱,浪漫爱成分更多,也更容易因为爱而无法自拔(占有爱)。这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条件不错的女性更倾向于寻找那些家世、学历、能力、未来成就等都比较好的男性。而那些认为自己条件不错的男性则随着对自己认可度的提高,反而降低了对另一半现实能力上的要求。最后,专业差异对学生的爱情类型偏好存在影响。本研究发现理科生在浪漫之爱、游戏之爱、同伴之爱、占有之爱和奉献之爱上的得分全高于文科生,其中在奉献之爱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奉献之爱是一种无私、给予的爱情类型。这种恋爱者视付出爱情为理所当然,永远把对方的快乐、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希望爱人一切都好而不求回报。可能原因是在接受调查的理工科生中拥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比例更高。有研究指出没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与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相比更倾向于现实的爱。而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更多占有爱和奉献爱。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y15051,项目名称:内隐自恋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莉莉,高志华,王海伟,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6):683-685.

[2] 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6,28(5):1259-1262.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3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恋爱教育;心理学

作者简介:吉梅(1958-),女,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角色心理的实证研究”(编号GYE9-E-6)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94-03

一、恋爱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

从大学生社会化的角度看,大学是其接受社会化,结束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随着其心理的不断成熟,恋爱将成为其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寻觅精神伴侣的需要。从性别的差异看,大学生基于生理成熟的程度,寻觅异可能要优先于同,倘若遇到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则双方成为恋爱对象的可能性较大。心理学家沙力文将青春期到来的心理需要看成是异性亲密关系的需要,后者发展到顶点就是恋爱关系。

2.寻求群体认同的需要。恋爱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也体现了恋爱双方互相认可、接受和喜欢的状态,从一方来看,在同龄人群体中(或同学当中)则是一种被认可的体现。

3.归属与爱的需要。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在共同的群体活动中,群体活动提供了男女青年彼此交往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青年男女对共同群体的认同,若是有人互相爱慕,则又会进一步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在双方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人际互动中,分别感受到了对方的爱、关心、体贴照顾,无疑有了一种归属与被爱的幸福感觉。这对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渴望亲情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也可以暂时解决大学生们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4.充实精神世界的需要。与中学相比,大学的闲暇时光都归学生自己调控,尤其是周末节假日的闲暇黄金时段,是大学生极力需要填充自我精神世界的时间。寂寞无聊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感受。如果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室友已经恋爱,无疑更进一步增强了其他单身同学的恋爱心理需求。

(二)正确恋爱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1.恋爱成为造成大学生身心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1)“女大学生准妈妈”的出现折射出了女大学生群体在恋爱双方中的弱势地位。据妇产医院统计,因怀孕而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人当中,未婚女性竟然占了一半。[1]之所以这么晚才采取措施是因为缺少避孕乃至怀孕的相关知识。高校大学生未婚先孕者所经历的一切,折射出了这样一群“轻率地去尝试性”的当事人的心理特点与痛苦经历。他们错 误地将“爱”与“性”、“爱”与“责任”等同起来,夸大了“爱”的力量,从而带来了对自身、对家庭不可挽回的伤害。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另一视角去看,则说明了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接受正确恋爱教育的必要性;

(2)校园“情感暴力”折射出了男大学生对待情感的不理智与冲动。在校园里发生的学生冲突,是班主任和系部领导较为头疼的问题,可能数上因为本系部学生与外系或外校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而出现的人身伤害事故。其中男生成为这些头疼事故中的主角,而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纠葛可能成为这些众多事故中的重要原因。因情感而引起的冲突在校园里屡见不鲜,最终留下的是双方或所有当事人生理、心理与精神的多重伤害。有男生因此会去伤害当事人中的另一男生,或是暴力,或是人身侮辱或攻击等等。据调查显示,高校18.2%的学生遇到了恋爱冲突。因为冲突,大学生当事人会表现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厌学、恐怖、敌对等不良的消极情绪。而恋爱冲突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期间,主要原因是二年级学生进入恋爱高峰期,四年级学生则担心毕业后双方是否能分配到一起。因此大一新生开展恋爱教育,防患于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2]

2.大学生正确恋爱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性别的差异,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因情感冲突或情感失败而承受的伤害呈现出差异性。然而相同的是,这类受伤害群体背后的家庭因此也会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学校而言,则带来的更多的是管理上的稳定性,包括对受教育对象的情感教育、校规校纪的贯彻执行,与家长、受教育对象之间的博弈,学校的信誉等等各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查研究方法

围绕大学生恋爱状况的相关指标,课题组设计问卷《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20个问题,用来测量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两性关系、父母态度、对网恋的看法等诸多方面。2009年9月,课题组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二、三、四年级不同专业的584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7份,有效回收率为95.38%。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大学生恋爱需求呈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性别比例不平衡趋势。高职院校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在性别结构中男女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明显。如一些侧重机械电子、汽车模具等工科性质的学院,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一些侧重于纺织、人文、卫生等文科与医学等性质的学院,则女生比例明显多于男生。因此在谈恋爱的学生中,各高职院校在谈恋爱的人数当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比例差异。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恋爱需求呈日益增加趋势。从上图1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有接近8成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渴望谈恋爱,即只有2成(20.4%)学生没有想过恋爱问题。

2.大学生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选择人生伴侣”并非主要目标。高职学生“恋爱动机”实际状况呈多元化特征。从数据图可以看出,高职生的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如表1所示,恋爱动机中,包括“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寻求快乐”等心理需要,占大学生恋爱动机的65.5%,而将恋爱作为自我发展动力(包括“找知心朋友”、 “结婚对象”、“学习动力”)的仅占34.5%。

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另一个指标“谈恋爱的主要目的”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上述结论。数据显示,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占68.8%(包括“满足心理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喜欢恋爱过程”、“感到好玩”),见表2。可见,满足个人心理需求成为了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

3.高职大学生对恋爱的开放性态度逐渐明显,婚前明显呈上升趋势。在对待婚前的态度上,大多数间接或直接表示支持,传统的道德取向已经发生变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待婚前的宽容度比前些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开放的激进的生活方式为部分大学生模仿、倡导和逐渐接纳。在大学的周围,学生情侣租房同居、双宿双飞已经屡见不鲜了。在恋爱双方中,女生对性的态度会影响着双方的情感交流方式。有研究者调查显示,相比传统女性来讲,“”,“处女”不再是当代女大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性也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对于校园,大多女生表示理解和接受,绝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从下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对的看法。如图2所示,认为“婚前”未必与“未来婚姻”有关的学生比例多达61.2%,而认为“婚前”有助于“未来婚姻选择”的学生占到27.6%,只有20.7%的学生对“婚前”持否定态度。

而对于如何处理性与恋爱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学生却表示出这样一些似乎与恋爱无关的理由:冲动、好奇、生理需要,这些理由占到综合各项理由的73.1%(见图3)。可见,如何教育学生正视恋爱与责任、性与责任的关系,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工系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4.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高职大学生对于恋爱情感等相关方面知识的获取渠道呈现出非正规化趋势,即不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而是通过媒体和同学间相互交流等非正规和非系统的途径,特别是从大学教育中获得爱情教育的知识少之又少。如图4所示,电视、报刊与书籍构成了大学生获取爱情知识的主要来源(72.5%)。无疑,来自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青春偶像剧、情感剧、相亲节目等)中理想、虚拟、剧情化的爱情观和恋爱知识,决然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系统全面恋爱观的形成。

5.7-8成学生对失恋持积极应对的态度。调查显示,如果遭遇失恋,8成学生表示会积极处理,包括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求助朋友或心理咨询老师、无所谓等。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谈恋爱的开放性与乐观想法。但也有接近2成的学生采取消极的否定自己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极有可能成为恋爱双方中容易受伤害的一方。

6.高职大学生对学校恋爱教育的期望值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渴望学校能够采取措施,对恋爱心理进行引导。大部分学生赞同以课程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恋爱教育与引导。如下表3所示,说明了学生对学习情感教育相关知识之渴望。

三、对高职生开展正确恋爱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彼此间以诚相待,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卫生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这一现状说明了学校恋爱教育的缺失。性卫生知识获得途径的不正规化,很容易导致性心理偏差。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通过开设性卫生知识讲座和性心理讲座等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减少无聊、空虚的恋爱动机

一方面,于社会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不同看法,高职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职业规划、闲暇时间安排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倘若没有监督与管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聊、空虚、寂寞也会相继而来。恋爱可能会成为其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激发高职院大学生的其他需求。如开展自信心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计划,充实生活;开展人际交往教育,让其理解到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途径不仅仅是谈恋爱,与朋友、与老师的交流同样很有意义。

(四)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

爱是一种责任,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爱的课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进行教育。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是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去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首先,选择健康恋爱行为,恋爱过程中举止言谈要文雅,要平等相待,要善于控制情感,理智行事;其次,培养爱的能力,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懂得爱是什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敢于用恰当的方法拒绝别人的求爱,以及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求爱被拒绝的事实;再次,发展爱的能力,一般恋爱初期总是快乐居多,不仅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总是以阳光般的微笑去迎接对方,对方也绝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但这一“晕轮效应“消失后,发现对方并不是那么完美,相互间的指责和挑剔就使生活变得沉闷。所以,真正的爱情应该懂得不断地创造快乐,输入新鲜血液才具有生命力;最后,培养爱的责任,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义务感和责任心,表现为关心、理解对方,能够为对方分担忧愁。

(五)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失恋是恋爱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面对失恋,很多学生不清楚应该怎么处理或者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调适,有人会因此而颓废,甚至有人会采取极端措施。因此,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失恋问题。一是要有对待失恋的正确态度。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强求另一方。失恋不等于失败,更不等于失德失态。因此,遭遇失恋应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只要有优良的学业,良好的品德,较高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异性的青睐。二是学会转移,摆脱痛苦。如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时间活动等,转移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中尽快摆脱出来。三是认真反省,总结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失恋的原因,如果失恋是因为自己某方面不足或经验缺乏造成的,就把失恋看作是人生的一次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

(六)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智看待网恋

网恋在大学生中逐渐流行。学生之所以钟情网恋,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人提供了想像空间。也正是网络的虚拟性,带来了虚伪性和欺骗性等负面影响,正确看待网恋显得极为重要。网络虽然可以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负面影响,但不能简单地采用“封杀”办法,而应当采取疏导的办法来减少或者消除这些影响。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网络思想教育体制,主动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借助校园网的资源优势、速度优势和价格优势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建立网络技术学习小组、开展Flash设计、网站设计等技术竞赛等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网络知识上来而不是仅仅网恋,同时,通过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来发挥同辈群体的相互监督和互相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军.关注校园里的准妈妈[J].校园心理,2008(12):16-22.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4

Q我是一个重点高中的学生,最近和他分手了。我们是从中考那一年在一起的,相处一年了。因为考虑到可能会影响到学习,也有一些其它的事,我提出了分手。原来以为分手会很轻松,其实并不是这样,我现在学习的效率也不高了,成绩一落千丈,好害怕这样会影响学习……我没有后悔我的选择,只是心里不舒服……希望可以帮帮我,告诉我怎样尽快从失恋中走出来……谢谢了!

A恋爱是甜蜜的,失恋却是人生的苦果。中学生中既然有“恋爱”现象存在,“失恋”的情况也在所难免。中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感情又特别纯真,一旦失恋,可能危机四伏:要么失魂落魄,深陷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么痛不欲生,甚至想草草告别人生;要么恋爱不成,便反目成仇,败坏对方名声……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失恋心态

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与烦恼,大多数失恋少年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失恋少年不能及时排除这种强烈情绪。具体到不同的失恋少年,常有如下几种心态:

其一,难堪心理。感到“面子”丢尽了,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羞愧难当,陷入自卑与迷惘,心灰意冷。

其二,绝望体验。由于情感左右了理智,失恋者觉得自己“完了”,或者对抛弃自己的人仍一往情深,对逝去的爱情充满美好的回忆与幻想,认为再也找不到如此理想的恋人。

其三,痛苦情绪。失恋会引起强烈的痛苦情绪体验,而且这种情绪状态可能持续很久,成为一种不良心境,使人感到世间一切都黯然失色。因失恋而绝望暴怒,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

心理调整方法

失恋的不同心理反应,会严重影响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那该如何消除失恋苦果的苦涩,防止导致“遗憾终身”呢? 失恋少年应当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下列方法可供采用:

一、要勇敢地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的、互相的,以双方的爱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感情就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多深,恋爱再也不能成立。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少年,应勇敢地正视这个严酷的现实,爱情不是同情、怜悯,更不是强求。恋爱既然有成功,也就有失败,那我们为什么苛求成功而不正视失败呢?

二、辩证对待。一分为二地分析、看待失恋,用理智的“我”来提醒、暗示、战胜迷情的“我”,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做的结果,将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恋爱关系的原因,有助于接受失恋的事实。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面对“失恋”,更应学会换位思考,因为中学生感情易冲动,不够稳定,中学生“恋爱”本身就是不足取的。

三、情感宣泄。不要过分埋藏和压抑失恋的痛苦,想想失恋其实是人生中常有的事,也不必担心“面子”的事。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或者大哭一场,你会感觉轻松好受得多。或用书面文字如日记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留给自己看,这也可以释放自己的心理负荷,寻求心理解脱。

四、转移注意力。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其他人或事上。如失恋后,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也许你现在不明白,可是真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比高中生单纯的感情要重要。要为自己考虑,不必在乎一些琐事,因为没必要。或者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放苦闷,陶冶性情;可投身大自然,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怀中,以得到心灵的抚慰。总之,要尽快把精力引向学习之中,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

爱情固然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切不可因为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失了。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5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 原因 问题

大学生恋爱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李艳文等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每一个上过大学的人在开学的第一次班会课上都有可能听到过班主任的一句话:“学校既不赞同也不禁止谈恋爱,但请大家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那么如何处理好感情问题呢?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完全明白,对于老师来说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处理标准,靠的是自己所积累的经验。班主任应尽可能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原因及恋爱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引导学生处理好感情问题。

1.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1.1生理及心理变化

大学生一般19到24岁,正处于生理成熟期,性意识也在该时期慢慢觉醒,对异性的好奇越来越明显。同时,刚经过高考筛选的大学生们,一进入大学,由于学习压力的减轻,开始从学习中分散出一部分精力,在学长学姐“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的教导下,很多人将分出的这部分精力给了恋爱,开始慢慢注意自己身边的异性,恋爱从此开始。

1.2家长教育的欠缺

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从以往的关注学习转变为经济的供给,认为孩子一旦进入大学他们的教育责任就此结束,剩下的是大学的教育及孩子的自由发展,使得失去父母约束的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自立的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1.3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生入学后,大学的林荫道上,晚上的女生宿舍门口,甚至图书馆和食堂,到处可见正处于热恋中的情侣,使得新入学的大学生们纷纷模仿。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手机上的垃圾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也进行了冲击,在他们脑海里形成了“性自由”、“性开放”等错误的恋爱观。

1.4对情感的渴望

大学生们多为独生子女,大学之前的教育绝大多数人都是家门口教育,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学后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不免感到孤独。一些善于交际及具有特长的人,通过大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满足了情感需要。还有一些人,他们选择恋爱,使自己在感情上获得寄托和满足。

1.5目标的迷失

初高中时,很多人的目标就是考入大学,可是一旦进入大学却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己下一步该为什么奋斗,而且由于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课余时间的充足使这些刚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需要某种东西来充实自己,于是部分人选择用异性来陪伴自己那空虚的心。

2.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2.1对爱情的错误认识

爱情自古以来一直都没有区别,我们也许会偶尔思索爱情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古典的爱情小说里,爱情所讲究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梁祝到孔雀东南飞,所强调的都是痴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爱情逐步被人为地加入了很多的影响因素,一代又一代地误导下去。现在的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如情爱和、爱情与激情的理解,以及恋爱的动机也存在多元化,如攀比跟风、功利心理、感情寄托等,而大多数大学生恋爱的目的还是为未来建立家庭,这类恋爱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

2.2对爱情挫折处理的能力较差

大学生常遇的恋爱挫折主要表现为失恋、暗恋、多角恋等。大多数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一直在宠爱中长大,所遇到的挫折微乎其微,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恋爱的挫折相对属于较大的挫折。而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从恋爱到结婚的成功率相对较小,大多数均以失败而告终。刘志翔调查比较了2004年与2009年恋爱挫折的主次原因发现,“感情欺骗”成为当前大学生恋爱挫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一些真心付出而得不到相同结果的,其心理和感情上难以接受。

2.3无法平衡爱情与学业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大学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而处于这一时期的部分大学生们在爱情和学业面前犯了难。有些大学生能够将爱情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不仅不会因为爱情而影响学业,反而可以促进学习,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在学业上更能取得成功,而部分大学生则无法平衡爱情与学业,整天沉迷于缠绵之中,直到毕业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时期什么也没学到,错过了人生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恋爱的因素越来越多元化,班主任要积极发现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新情况,以便及时作出妥善的处理。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以便形成正确的恋爱观,提高对感情挫折的处理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艳文,贺伟.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6,(32):644-647.

[2]张芝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32:224-225.

[3]刘志翔,毛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新变化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92):37-39.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恋爱挫折;辅导对策

青春是美好的,恋爱的季节是青春洋溢的季节。高职大学生处在活力的青春期,青春因恋爱显得更加美妙,因而恋爱已成为大学普遍的现象,进入高职校园,学生情侣随处可见,高职学生恋爱的范围比本科院校的恋爱行为毫不逊色。由于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时期,高职大学生在追求、享受爱情的同时,也很容易遭遇心理挫折,这些挫折给高职大学生带来较严重的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为之付出生命。由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以学生为本、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过恋爱辅导等方式来探讨高职大学生恋爱受挫后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帮助高职学生预防与解决由恋爱挫折产生的心理困扰。

1 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类型

高职学生的恋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在高职学生恋爱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恋爱挫折心理:

1.1 仇恨心理

从高中的学习压力中解救出来,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培养成一种成人的感觉,对于异性的渴望和追求也成为其展现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的一种方式。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异性的尊重和认可。如果恋爱的结果是成功的,这无疑将提升甚至膨胀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然而,一旦失败,对于自我的认识和他人的认识便会出现偏差,“爱不成反成仇”就是这样一种心态的产物。高职大学生一旦在情感追逐中遭遇失败,往往会失去理智,产生报复的心理,甚至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他人。

1.2 顽固心理

失恋是爱情的悲剧,对于失恋者来说,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但大多数失恋者都能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这一现实。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因为把失恋看得太重,并在负性情绪冲击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得不到别人休想得到”就是由一种绝望情绪产生的反常心理。失恋者在失恋后把自己的痛苦统统归罪于对方的抛弃,因此有的采取卑劣手段败坏对方名声;有的铤而走险,用暴力伤害对方,以发泄行胸中的仇恨。

1.3 唯一心理

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高职大学生青春年少,在情感体验上不乏初摘青果的痴男怨女,当他们第一次投身于感情世界,第一次体味到爱情的酸甜苦辣时,很容易萌发宿命论的主观愿望。所谓“海誓山盟”、“一见钟情”反映的正是这种心理。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高职学生把社会微缩到校园,在他们的意识中,只问情为何物,恰如瑶小说中那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当然,我们肯定这种情愫是美好的,是青春期对感情的体验,但是,如果一旦恋爱失败,这种“唯一性”是另一种比较极端的心态。仅仅从个人的一次失恋便否定了爱情本身,终日沉沦在痛苦之中,反复咀嚼失恋的痛苦,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感情脆弱、性格古怪、形单影只,让人难以接近。这种现象在男同学群体中较为常见,在心理上称为“自我失败预言”。

2 对高职学生恋爱挫折进行辅导的有效策略

高职学生因恋爱引发的挫折心理,尽管表现各有千秋,每一案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根据求助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咨询的方法与进程。但高职学生同时存在社会阅历浅;思维广阔性、深刻性不够;看待问题片面、易钻“牛角尖”;情绪易冲动、处理关键问题依赖性强等相似的心理特点,也为研究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的共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高职学生相似的心理特点,运用情绪宣泄一重新建构对恋爱的认知体系一行为训练的辅导策略,能在高职学生恋爱挫折辅导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情绪宣泄

情绪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的是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辅导实践表明,当高职学生遭遇恋爱挫折心理时,在精神上会受到严重的挫折,打击之后产生悔恨、遗憾、愤怒、惆怅、失望、孤僻等负面心理。宣泄力增强,理性思考问题能力就会严重下降。因此,在个体心理辅导中,首先应通过倾听、理解、共情、鼓励、情感反应等参与性心理咨询技术打开求助学生心中堆积不良情绪的阀门,疏通情绪宣泄通道,引导求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尽情宣泄因恋爱受挫产生的不良情绪。宣泄并不一定是只是向某一个人一吐肺腑之言,也可以用写日记等的办法来解决,当然找到自己的家人、朋友、亲戚、老师或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则更好。除此这外,还可引导求助学生领悟在生活中以“不伤人、不害已、不损物”为原则进行合理宣泄的方法,如跑步、郊游、书写、大喊等。通过情绪宣泄,学生郁积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心情就会相对轻松与平静,更容易理性、客观思考爱情挫折事件本身,也为下一阶段心理辅导的开展奠定基础。

2.2 重新建构对恋爱的认知体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其极具影响力的“情绪ABC理论”中强调,情绪与不良行为(C)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A)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信念(B)造成的。大学生之所以因恋爱问题深陷心理困扰,与其面对恋爱问题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些糟糕之极、非黑即白、以偏概全、主观臆测的不合理信念,在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中普遍存在。因此,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要重视修正求助学生存在的错误认知,让其思维回归理性,客观面对现实,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通过概述、具体化、解释等心理咨询技术引导学生领悟、确认其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通过“空椅子”、“产婆术”、“合理情绪想象”、“RET自助表”、“RSA报告”等咨询技术,引导求助者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以达到消除或减轻求助学生不良心理症状之目的。

2.3 行为训练

经过情绪宣泄与重建认知体系,求助学生基本能对自己面临的恋爱挫折心理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而要进一步走出因恋爱挫折心理带来的伤害,与恋人和谐相处或走出恋爱失败的阴影,则需要锻炼合理行为能力。因此,高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心理辅导,需要就求助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行为训练方法,训练求助学生的合理行为。如“积极心理暗示”、“优点或成功事件集锦”、“择优参与”等方法可帮助求助学生走出自卑的沼泽,重建自信;“一分钟深呼吸”、“橡皮筋弹腕法”等方法可增强求助学生情绪调控能力,避免冲动行为;“换位思考”、“多方求证”等方法可引导求助学生消除主观臆测,根据客观事实做出合理行为反应。总之,在高职学生恋爱问题心理辅导中,行为训练方法灵活,可因事、因人制宜,在解决高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同时,还要发展高职学生良好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1986,12(5):260-262.

[2]马志国.彻底粉碎心中的焦虑[J].大众心理学,2009(10):8-10.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宋凤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7

关键词:校园爱情 情感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25

爱情是在爱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好情感,向往与追求爱情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当今校园爱情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恋爱行为失范、恋爱道德感和恋爱责任感模糊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且也影响高校教育目的的实施,毕竟,健全的情感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1 校园爱情的含义与特性

爱情以主体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特定的内容和性别要求,理想和责任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爱情是爱情的特例,有爱情的一般特性:自愿性、互爱性、专一性和热烈持久性。不同的是校园爱情发生的特殊环境使校园爱情有一定的虚幻性,缺少现实的考虑。其次,在排遣寂寞和从众心理影响下的校园爱情是苦涩的、不成熟的。再次,校园爱情“重爱轻情”,抱着尝试的心态谈恋爱,重视的是爱的感觉而轻视情感的升华。最后,校园爱情失却了文化底蕴的含蓄和优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华文化含蓄的爱情表达流传下来很多,如今学生宿舍前,面对众人高调的“我爱你”,表达的炫耀多于深情。校园爱情面对“表白门”,是模仿的结果。而校园文化呼唤的是“心有灵犀”的表达。

2 校园爱情产生的原因

校园爱情是普遍现象,寻求归属和爱的需要、促使个体成长发展是校园爱情的原动力。生理上的成熟产生的对异性的向往与爱慕,是爱情萌芽的原始动力。除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因素外,还有以下现实因素的推动:

2.1 情感替代

首先,情感的空白。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奋斗与期盼,使得爱情很少能公开进行。进入大学后,放下了曾经的重负,缺少奋斗的动力,随之而来的空虚寂寞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在校园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将情感付诸于爱情。

其次,浪漫情感表达的渴求。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受社会风俗的影响,编织校园童话的梦,希望遭遇浪漫的爱情。学习动力的弱化,自制力较弱,配上较充裕的自由时间,想象的浪漫适时地被造了出来。

2.2 标签效应

校园爱情同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出于知性的限制,太多的校园爱情是贴上了标签的结果。如果对校园爱情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男女之间的交往,就会把在一起的两个人误认成谈恋爱,如此,表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扩散,制造了谈恋爱的事实。有些校园爱情就是这样迈开第一步的。

2.3 纯粹的恋爱

感觉主导的校园爱情,感情是重要的筹码,为了恋爱而恋爱,因单纯与幻想不能相互包容,感情在消磨丧尽。从众式校园爱情者虽恋爱目的不同,分手却不需要理由。享乐式爱情关注个体的感官感受,关注物质的充裕和情感的满足,充分地享受当下的生活。部分学生或出于名利,或出于利益而谈恋爱,当目的达到时,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3 校园爱情带来的问题

多样的爱情观反映了学生对生活意义感性多于理性的思考。而健康的爱情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以爱情的名义进行的爱情,潜藏着种种矛盾和风险,影响着校园的安静与和谐。

3.1 恋爱受挫引发的暴力冲突

爱情的至高无上是校园爱情常犯的错误,以为牢牢抓住爱情就抓住了生活的意义。如此抓得太紧,窒息了爱情,更是经受不了恋爱挫折带来的打击。

经过多日的交谈与耳鬓厮磨的恋爱者,恋爱的双方已不再是往昔独立的个体,双方的交集或多或少还是有的,只不过,在未来的路上或是遇到更好的,或是空间距离的变化,或是双方难以情投意合,于是,分手是在所难免的。相聚容易分手难,校园爱情引发的校园暴力冲突也是学校比较头疼的事情。

3.2 恋爱引发的同学间人际关系冷漠

大学生求学一般远离家乡、父母和旧友。相对宽松的学业,加之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闲暇时间的增多,相应的也就增加了寂寞感。在从众心理的作祟下,开始谈恋爱消遣时光。对爱情的投入,漠视了周围事物,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同学之间的交往。爱情的专一性固守了交往的领域,导致交往范围窄,继而进一步加剧了同学之间关系的冷漠。

3.3 恋爱引起的沉重负担

恋爱需要物质的不断投入,物质和情感的相应投入增加了恋爱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切不可回收的成本。据此推理,时间金钱和精力都可称为沉没成本,情感的投入是不折不扣的沉没成本。比如,你对一个人付出了爱,当你不爱这个人时,你能够收回曾经付出的爱吗?当然是不能的。

校园爱情在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下成为奢侈品。用爱情来排解寂寞,应对无聊,强撑面子,爱情落于物的地位。爱情是奢侈品。甜蜜和浪漫是需要物质作为基础,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作为条件的。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依然需要父母提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父母的负担。由于校园爱情的缺乏现实的考虑,最后走向婚姻的几率很低,这样算来,数年感情和投入都将付出东流。对于当事人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当爱情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和购买时,爱情也就走向了灭亡。

3.4 校园快餐式爱情的可怜

一个“爱”字表明,你应该对对方很了解,有一定的依恋,并且有很多可谈的事物。而情感在浮躁环境的熏陶下变得失去耐心,谈恋爱跟着感觉走,有意或无意地简化谈恋爱的阶段和过程。因此,一见钟情可以作为恋爱的起点,但不能作为恋爱的结果或过程。

校园爱情抱着偶遇的心态迅速开始,带来的麻烦也很多,有被对方的架势吓到的,经过第三方协调解决问题的。也有稀里糊涂的,但始终认为是玩玩而已,殊不知这一玩玩,却失却了在同学心中美好的印象。而形式各异的爱情,满足的是学生猎奇、好玩的心理,注定带来的麻烦多且不会长久。

3.5 校园爱情带来的伤感

首先,在不适合谈恋爱的年龄过早地谈起了恋爱,对当事的个人和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过早的恋爱,情感被对方牵制,不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耐受挫折的能力差,产生的不健康情绪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心理上的苦闷与家长的不理解会造成早恋者心理的扭曲,也为今后的情感发展埋下隐患。

其次,公开大胆的恋爱方式侵害了校园文化。“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其间的区别在于文化。大学生群体肩负着传承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重任。大学生的身份要求其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大学生群体应该对这种责任意识有清晰的认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模糊,恋爱方式的大胆开放,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群体形象,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阻滞作用。

恋爱作为生理和社会性需要,是表达与释放情感,建立婚姻家庭的一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崇尚含蓄会意之美。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理应继承和传播文化之美。校园恋爱文化不应世俗不堪,理应有自身文化的独特之美。

4 校园爱情的引导策略

高校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重视对校园爱情的教育和引导,并采取措施合理疏导学生的恋爱问题,帮助学生完善和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4.1 培养大学生主体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意识到自己对他人或群体应承担的责任或任务的自觉态度,培养有责任心的个体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校园爱情同样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参与教育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把培养主体意识作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2 加强校园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内容很多,大致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在校园活动中体现出的文化因素,比如,学校行政原则与规章制度、文化长廊与公共设施等。隐性文化是学校继承并传承下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师生生活智慧。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和谐相生,共同奠定学校德育的载体。因此,做好德育工作,应抓好学校的显性与隐性文化建设。

情感教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方式应多元化。首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有独特的思维,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其次,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适时的、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婚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对婚恋的正当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最后,应把握好教育的“度”,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孔子尚不认可,婚恋的伦理教育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

[2]亚里士多德.尼科马克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31.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2003.

[4]李桂梅.论性、爱情和婚姻的统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21-24.

恋爱情感心理学篇8

关键词:80后;大学生;恋爱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245-01

前言:爱情是人类美好而神圣的情感,更是大学校园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其恋爱趋势必然引领着时代的潮流,而恋爱观是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而目前正值青春期后期恋爱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80后”出生的,他们的成长阶段恰逢社会变革、文化转型期,给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以及实际的恋爱行为带来极大的影响。近年来,80后大学生恋爱中的负面问题日趋突出,甚至出现精神崩溃、自杀、情杀现象(在上海几所高校均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对80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研究。

一、恋爱动机多元化

8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得饥渴,恋爱的欲望非常强烈,多数是为了找寻真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也有些大学生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好奇、摆脱孤独寂寞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大家都恋爱了,我们也恋爱吧”。有些人认为自己缺乏被爱的魅力,认为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为没有恋爱而自卑,所以他们会追随潮流的脚步。更有甚者,“以身相许,我用青春赌明天。”80后大学生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些学生从功利思想出发,为自己找好以后的“靠山”,为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这种爱情带上了利害得失的功利色彩。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

二、恋爱抗挫折能力较弱

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有情人”虽多,但“终成眷属”者少,感情遇到挫折后出现一段心理阴暗期是正常的,多数80后大学生失恋后会通过找朋友诉说或通过理性思考,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但是有些大学生却不能及时排解失落和悲伤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孤独感和绝望感,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这些负性情绪,会产生轻生或报复的严重后果,造成毁坏性的结局;或从此嫉俗厌世,怀疑一切;或从此玩世不恭,寻求刺激。还有一种是自我认知偏差,失恋后认为是家庭经济条件和长相不够好等,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和焦虑心理。种种不良心态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据调查,恋爱失败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第一大原因。

三、处理学业和恋情关系的矛盾心理

大学时代正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成才立业的最佳时期,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所以应该如何对待爱情和学业,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以学习为主,爱情应服从学业;或者希望爱情学业双丰收。这些仅仅是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但具体行动中却不能正确处理,更多大学生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加班加点谈恋爱,成为恋爱“专业户”。当学习与恋情要做出时间和行为上的让步时,很多大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把感情放在了首位,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错过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期,影响了学业。

四、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80后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新变化和新特点,无疑是在性观念上的变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受西方的性自由生活方式的影响,使8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态度已日趋自由化,而在恋爱观念开放的同时,传统道德逐渐淡化。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大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觉得应该保持,但在爱的激情下认为“只要有爱情,性是可以理解的”,在上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从调查显示,大学生同居和发生婚前具有轻率性和盲目性。这种现状已经使部分大学生面临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病等生殖健康问题的威胁。

五、追求高层次的恋情,但有功利性倾向

80后大学生恋爱观基本成熟,比较理智,在选择恋人时,女大学生注重人品、个人素质;男大学生注重性格和长相。一般重视两往中的精神生活,有理想信念。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受其负面影响,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恋爱观中也渐见端倪。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和满足肉体需要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就是找个有钱人,所以交往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而对于80后大学生来讲,就业是一个较沉重的问题,一些大学生为了一份工作而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恋爱之花很快就会枯萎凋谢。

结语: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一生的事业在这里奠基。恋爱是大学生最为关注和敏感的话题之一,而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们最感困扰的心理问题之一。80后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理智把握恋情,树立良好的恋爱观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外语系

作者简介:张碧芬(1981― ),女,广西昭平人,职称:助理编辑,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科学。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恋爱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巴方.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04,(6):36-37.

[3]玉芳,来秀明,万建华.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7,(3).

上一篇:银行开展法律培训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技术环境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