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4 14:16:33

恋爱心理学论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恋爱幸福感

一、引言

作为校园生活的一大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人们对待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也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往关于恋爱心理的研究往往都集中于恋爱价值观、恋爱动机、恋爱道德、恋爱行为等方面,关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新的资料是漳州师范大学张瑞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一文中,自己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并检验了其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验证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我们对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相关人口学、个人恋爱经历和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必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领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几个因子显著相关。[1]可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会体现在恋爱中,表现出与恋爱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呢?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便是从恋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郑州大学内方便取样,选取了大一至大五的恋爱中的本科生共280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的大学生257名,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49名。

2.材料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

采用Perris等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EM BU包括6个父亲因素和5个母亲因素,分别为父因子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2:父亲惩罚、严厉;3:父亲过分干涉;4:父亲偏爱被试;5:父亲拒绝、否认;6:父亲过度保护。母因子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3:母亲拒绝、否认;4:母亲惩罚、严厉;5:母亲偏爱被试。[3]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性格匹配度、恋人交流方式、共同兴趣爱好、相互扶持度、性态度和相互信任感,共计23个题目。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工具。[4]

(3)其他因素

此外还收集了性别(男-女)、年级人口学变量(大一到大五),恋爱时长(1年以内、1-2年、2-3年、3年以上),家庭来源(城镇-农村)、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以及父母是否离异等可能会存在恋爱幸福感差异的因素。

三、结果统计

1.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

用spss18.0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分半信度进行统计,得到分半信度是0.871,p=0.000。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显示,6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62-0.643之间,且均显著。表明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除了在性态度上(t=3.05)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男=14.90,M女=13.91)。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对年级在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恋人交流方式(F=2.93)和相互扶持度(F=3.89)两个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交流方式上,二年级的大学生恋人在交流方式上的得分(M2=16.83)显著高于三年级(M3=15.82)和四年级(M4=15.61)。在相互扶持度上,四年级(M4=16.32)显著低于其他年级(M1=17.69,M2=17.67,M3=17.25 M5=18.88),三年级(M3=17.25)显著低于五年级(M5=18.88)。

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在恋爱时间上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恋爱时间在恋人交流方式(F=4.89)和性态度(F=2.70)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恋人交流方式上,恋爱1年(M=15.78)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2年(M=16.89)、3年(M=16.91)、3年以上(M=16.76)的大学生。在性态度上,恋爱1年(M=13.91)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3年(M=15.19)的大学生。

对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各个维度上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农=19.17,M城=20.00)和相互信任感(M农=12.04,M城=12.66)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独=20.12,M非独=19.30)和相互信任感(M独=12.75,M非独=12.1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相互扶持度上,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子女在恋爱中得到的分数更低(M离=16.74,M未离=17.48),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3.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表1 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与恋爱幸福感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除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另外三个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新编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结论二: 收集的性别、年级人口学变量,恋爱时长,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离异等因素,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恋爱幸福感与父母的负性影响的关系更密切。

五、讨论

1.验证了新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使用该问卷提供依据;

2.提供了可能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几方面的因素,这对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提高恋爱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本研究的不足是由于时间限制,搜集资料的被试数量偏少,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笔者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洁,姬天舒,冯风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1).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7增刊).

[3]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庚心理学杂志,2012(07).

[4]张瑞.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

作者简介:商玲玲(1990-),女,河北邯郸人,郑州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心理研究。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2

1 关于恋爱动机的研究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至今,对于恋爱动机的研究己不断深入。John Alan Lee将古希腊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关于爱情的文献著作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爱情色轮论(Color Circle of Love),他将爱情表述成为情欲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六种存在形态。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角论(The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在他的理论中,亲密(Tntimacy )、激情(Passion )、及决定和承诺(Decision and Commitment)三个结构才能够组成爱情。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郑长波、李晓毅在其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分为生理满足型、心理满足型、物质满足型、精神满足型四种。刘晓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将其归纳为为了一见钟情、为了摆脱压抑、为了证明魅力、为了满足好奇、为了迎合潮流以及为了追逐名利六种。张颖通过调查进行分析研究看到大学生的恋爱并不都是源于内心对异性的倾慕对爱情的追求,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35%的大学生表示源于爱情而恋爱,而65%的大学生则是出于其他因素而恋爱的。这些因素包括从众心理、排遣寂寞等等。并且以婚姻为目的而恋爱的大学生只占到极少数。同时在张颖的调查中,大学生己经发现其在恋爱问题上存在问题和困惑,他们不希望校方对婚恋持放任态度,他们渴求校方能够教育引导其进行恋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也反映出,大学生需要与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情感的疏导。    

2 关于择偶观的研究    

西方对于择偶方面的研究相对比国内较早。很多文献都揭示了择偶的性别差异与历史变迁,并且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择偶观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同类匹配论”、“资源交换论”、“择偶梯度论”、“爱情的类别论”以及“家庭结构类型”五种理论。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可以看到: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升高,男女之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也随之缩小。这种变化使得女性更加注重配偶的个人能力、家里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有研究表明:人们对于经济的重视程度跟自己的经济地位形成反比,但对精神的重视程度却没有人种的差异。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爱情态度

1问题提出

在爱情态度的研究上,鲁宾是最早对其进行测量的心理学家。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态度,这种态度指向特定的人,是最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具有亲近与依靠、帮助欲、排他性与独占性等特点[1]。西班牙学者Yela[2]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爱情四因素模型,认为个体的爱情包含: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3]依据李约翰的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LAS),提出爱情可以分为6个类型:浪漫型、游戏型、伴侣型、现实型、实用型和奉献型。戴维斯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可以分为8个主要成分: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而爱情除了以上所有成分外,还包括另2个集束:激情与关怀[4]。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爱情两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主要由生理上的唤醒和认知因素所决定。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特定的情感对象,并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唤醒[5]。进化心理认为人类早期的性结合其本质就是为了获得繁衍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男性和女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谋求生育的成功,这些策略就构成了男女不同的择偶行为和偏好[6]。Rusbult认为爱情关系中的承诺是根据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变量的情况做出的。当个体在一段爱情关系中能够获得较多的满意度,而且投资量较大同时又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时就容易做出爱情的承诺[7]。

爱情的核心本质是一种情感现象,它涉及个体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大学生心理现状的了解,同时促进国内这方面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80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714份。其中大一168人,大二182人,大三154人,大四210人;男生322人,女生392人;文科343人,理工科371人。

2.2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的90后大学生爱情态度问卷,问卷包括13个题项,分为恋爱方式、责任心、性态度及浪漫性四个方面,每个问题包含3个选项:不同意、不确定、同意。

3结果分析

3.1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

恋爱方式是个体选择恋爱对象的方式方法。本研究中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见钟情,由友谊发展而来,相亲,网恋。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对待一见钟情的态度上,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在认为爱情是由友谊发展而来的这一问题中,66.7%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在相亲这一问题上90后大学生是比较矛盾且冲突的,43.1%的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会去相亲;在对待网恋的态度上,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谨慎的并不认同这种恋爱方式,有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见表1。

3.290后大学生责任心的分析

责任心反映的是个体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的成熟及理性程度。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未来打算、专一性等方面来考察其恋爱中的责任心。从结果来看,64.7%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恋爱中会对将来有所打算;在“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这一问题中,68.6%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同时87.3%的90后大学生认为“恋爱是终生大事,必须谨慎对待”;而在“恋爱应该真诚专一”这一问题上,88.2%的90后大学生表示肯定。说明90后大学生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大部分人是谨慎且严肃的,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比较成熟,对恋爱的目的、将来的打算及专一等问题上基本持有认真且负责的态度。见表2。

4.1性别差异

在恋爱方式上,39.1%的男生不认同一见钟情这种恋爱方式,而64.3%的女生同样持否定态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210,P

4.2专业差异

在对待处女(男)的问题上,文科与理科专业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28.6%的文科生不在意其男(女)朋友是(女)处(在意的占38.8%,不确定的32.7%);而理科生中的这个比例为46.4%(在意的占26.8%,不确定的占26.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1.993,P

4.3恋爱经历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有过恋爱经历与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我认为婚前发生是不对的”这个问题上,33.3%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55.6%的比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720,P

5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责任心、性态度与浪漫性四个方面来考察其爱情态度的特点与现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各种恋爱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济南市进行的青年婚恋状况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网恋持何种态度”时,选择“愿意从网络中走到现实中来”和“愿意在网上尝试但不会走到网下”,即对网恋持赞同态度的占到48.7%[9],说明当代青年在网恋问题上有相当程度的尝试性。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网恋仍持有谨慎态度,有52.9%的90后大学生对网恋持否定态度,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10]。对于“一见钟情”持赞同态度的仅有18.6%,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认为两个人需要经过友谊阶段才能发展出爱情。而对于相亲这种恋爱范式大部分90后大学生则表现出矛盾的心理,43.1%的90后大学生并不明确自己将来是否会走向相亲这条道路。这也与当今的社会现状相符,出于现实的考虑,90后大学生意识到大部分人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是会通过相亲这种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因而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不确定性。

最后,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多数90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激情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浪漫爱情具有爱的唯一性、神秘性、永恒性和充满激情的、完全的投入不顾其他等特征,即浪漫爱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非理性感情[13]。这一方面反映了爱情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则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容易过分沉溺在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之中而迷失自我。另外,恋爱经历对90后大学生的性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之前的一项研究指出,大学生的性态度与其恋爱关系具有显著的相关[14],本研究则发现,有过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对待婚前以及(女)问题上表现得更加开放,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则相对的传统与保守。研究表明,国内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比例逐年增高,且男性在对待性态度上明显比女性要积极。与此相反的是,处女情结依然是许多男性选择结婚对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15]。因此,指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保持理性与克制,在表达亲密的同时如何合理地保护自己不至于对将来的婚姻产生严重的影响,是今后高校性教育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成洲,胡俊,何树燕.浅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论.中国性科学,2009,18(4):17-21.

[2]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6.

[3]曹慧,史占彪,张建新.爱情观量表在中国学生群体中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59-464.

[4]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4.

[5]陈思远,李朝旭.心理学视野中爱情分类研究的回顾与新进展.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138-141.

[6]唐利平,黄希庭.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43-49.

[7]张宏.从社会学视角看择偶中的“门当户对”.西安社会科学,2010,28(4):30-32.

[8]叶丽红,高亚病,骆啵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青年研究,2000(6):34-40.

[9]曾坚朋.虚拟与现实:“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2(6):28-30.

[10]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23(4):278-291.

[11]郭晋林,冯国强.1000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442-445.

[12]朱小爽,曾祥龙.大学生性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35-540.

[13]尹杰,谢静,邹枝玲.恋爱中大学生浪漫程度的性别差异.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11-117.

[14]李彦章,蒋燕,杨晓凤.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特点及其与恋爱关系适应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47-1048.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90后大学生;婚恋观

一、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解读大学生婚恋观:一是大学生对高校婚恋的支持态度;Knox & Zusman 认为,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现支持态度。Paige・D・Martin的研究显示,国外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很积极,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生的责任并对不良婚姻持否定态度。二是从性观念探究婚恋观的开放程度,研究显示无论是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大学生对待婚前都比以往更加开放。三是重点考察了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Feigenbaum 等人认为,家庭结构(是完整的还是破损的)、个体性别、年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交流方式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性态度及。Deniz Gokengin 认为,婚姻观及性观念与上个体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年限等显著相关。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一是通过调查大学生恋爱态度和恋爱动机来探讨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关系的态度;二是大学生恋爱行为和性观念研究,他们认为恋爱中非常普遍,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多元;三是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他们认为个人素质、社会、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婚恋状况和影响因素,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以往研究忽视了大学生婚恋观形塑过程心理和外在结构性因素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往结构性因素解析更多将大学生看作是观念的受体,忽视了他们婚恋观形成过程的互动影响,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这种互动。

二、概念界定

(一)“90后”

“90 后”是指 1990 年 1 月 1 日至 1999 年 12 月 31 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这代人出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 后”独生子女较多。

(二)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及性的基本看法,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属于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它回答了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的问题。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有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互动着的个人构成了团体和社会,在社会中互动着的个人的价值观形成根据不同的情境发生变化,存在不同的符号意义。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米德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人群群体的价值观,也借此理论研究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因此,借助于“符号”和“互动”等概念,以米德为首的符号互动论流派社会学家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对话,试图在符号互动论和价值观形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90后大学生婚恋观特点

(一)恋爱动机多样

90后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更加多样化,追求各个方面的满足。寻找人生伴侣、打发无聊时光、受周围同学影响等因素都可能让90后大学生进行恋爱。恋爱不仅仅满足了某一方面的需要,同时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心理慰藉。

(二)择偶标准更注重个人能力

在中国,“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择偶所遵循的主要标准,费孝通曾在《生育制度》中提及“门当户对”的标准。90 后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方的品行和能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追求高层次的恋情。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越来越看重内在涵养,轻外在表现;重个人素质,轻家庭条件。这种更加重视个人能力的择偶观充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的现代意识。

(三)婚恋观和性观念趋于开放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加快,大学生的婚恋观已发生了很大转变,并表现出婚恋观趋向开放,传统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的倾向。90后大学生对于是否谈恋爱、结婚年龄、裸婚、离婚问题逐渐理性化,认为可以接受的居多。从这一结果看来,随着大学生身心的成熟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待婚姻的理性程度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婚前同居等非婚持宽容态度,对于同性恋、婚外恋等现象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性观念开放,两性关系趋于宽容化。

四、90后大学生婚恋观形成机理分析

将影响90后群体婚恋观的因素根据生态系统分布和符号互动信息流通的程度进行分析(如图),图中圆弧面积代表该因素的影响程度,虚线单箭头表示单向弱互动,实线双箭头表示双向强互动,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形成机理展开分析:

(一)大众传媒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类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互动形成的,大众传媒通过语言文字影像等符号与受众进行互动,大众传媒通过社会符号的塑造向人们提供各种“社会模特”供人们进行模仿,影响受众的心理和思想状况。

(二)同辈群体是最亲密的影响群体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某种角色,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90 后”大学生在独立、有主见的同时,也喜欢模仿身边的朋友,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大学校园中的住宿制,使得朋友和同伴成了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三)学校管理手段相对弱化

人们通过学习意义和符号去锻炼思考能力,开展互动。在婚恋观教育方面,“90 后”大学生没有或很少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

(四)家庭的影响力不断降低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符号互动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汇总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符号)沟通方式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父母自身社会化过程中缺失性教育角色功能,对子女的婚恋等方面有着偏差引导。

由于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其自身与各影响处于共同生态系统圈内,各因素间都有着或强或弱的符号互动,正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互动和性格塑造等的流通信息,影响着90后的婚姻观以及主体社会化程度。

五、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第一,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一定的影响,这几种因素也存在影响强度的不同。其中大众传媒的波及面和影响面最为广阔,影响力最强。其次是同辈群体,学校、家庭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第二,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反过来对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也产生一定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婚恋观教育在不断变化着,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也跟随90后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有所调整;第三,大众传媒、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学生个体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影响和互动,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第四,大学生的婚恋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符号根据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意义,婚恋观也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情境发生意义上的变化。婚恋观发展由过去的注重政治因素到改革开放后注重物质财富再到现在的注重能力和精神层面,主导价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下一个时期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新的形塑。

(二)对以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符号互动论强调两个问题――社会化和社会互动,社会化主要关注个体是怎样逐渐变得具有社会性,人类是怎样获得和内化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以及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的感知的。社会互动是社会化本身和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基础,关注互动中符号的重要性,自我与他人的联系,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互换。本文中运用符号互动论中米德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于价值观形成的阐释不够完整,加之笔者个人能力不足,所以还存在许多需要修改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 [美]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第3版)[M].郭辉,肖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潘星容.关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J].宁夏社会科学,2013(1):176.

[4] 张凯等.大众传媒背景下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152-153.

[5] 滕立新.当代中国大学生婚恋现状及对策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4-96.

[6] [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 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 左红梅.当代大学生婚恋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9] 施爱民,苗青.论大学生婚恋教育素质的培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9).

[10] 许龙,厉成辉.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初探[J].科教导刊,2012(16).

[11] 邓然.“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12] [美]罗斯・埃什尔曼,理查德・布拉克罗夫特.心理学:关于家庭(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恋 恋爱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The Relevant Study on the Graduates' Narcissism and Love Satisfaction

ZHANG Shaogang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AbstractCollege is a important stage for students, this study including 250 students to be selected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narcissism and love satisfaction. With the research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nd "Locke - Wallace marriage (love) relationship " questionnaire, it gets the following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is at a medium level of narcissism;the tacit narcissistic is obvious in the differents in gender; the narcissism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jor. The narcissism and the love satisfaction is extremely remarkable negatively relat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Narcissistic; love relationship

0 引言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大学生基本处于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20-25岁),这一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建立在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基础上,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才勇于与异性建立稳定的爱情关系。大学是个体发展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时期。由于生理的成熟以及心理上对亲密、归属的渴求,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可是爱情往往是幸福与痛苦交织,快乐与忧伤并存的。大学生在恋爱中可能会面临许多的压力和困境,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虽然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确立了自我同一性。如今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崇尚独立自我,自恋心理逐渐形成或强化。国外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过去的24年里,大学生的自恋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的趋势。自恋对恋爱质量、恋爱幸福感均有负面影响,自恋度越高的人在恋爱中获得的满意度越低,并由此产生不满、争吵,以至于分手。

恋爱满意度指一个人对恋爱关系质量的主观评价。如果一段关系是有利的,也就是说,如果个体从中能获取的回报超过了付出的成本,个体就会表现较高的关系满意度。国内研究表明,影响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在关系中获得的回报,以及现有关系与自己对关系的期望水平相比较的结果。在埃里克森看来与他人发生爱情关系,就要把自己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是否做好了这一准备呢?

大学时期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恋爱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自恋的人格特征与恋爱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了这一群体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恋人格问卷》和《洛克・华莱士婚姻(恋爱)关系调试测定》两份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某高校25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回收问卷250份,去除答案不完整问卷,数据完整的问卷228份,有效男生问卷101份,有效女生问卷127份,文科生问卷和理科生问卷各114份。

其中《自恋人格问卷》由郑勇和黄藜于2005年编制,包含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份分量表,显性自恋分问卷包含20个题目。隐性自恋分问卷包含15个题目。问卷题目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2个分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以上,且两个问卷的半分信度系数在0.6以上。

《洛克・华莱士婚姻(恋爱)关系调试测定》由Lock和Wallace于1959年收集筛选构成,包含15个题目,分数从2分到158分,分数越高说明关系调适的越好。问卷作者将量表用于236个样本,发现信度素数为0.90。

最后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自恋的研究分析

2.1.1 大学生自恋的特点

对大学生自恋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总分分数从35分到175分,分数越高说明该被试越自恋。其中显性自恋问卷分数为20到100分,隐性自恋问卷分数为15到75分。本研究中大学生自恋问卷均分为97.719,分值处于中等水平。显性自恋的均分达到了58.715,分值偏高。而隐性自恋的均分为39.018,分数偏低。

2.1.2 大学生自恋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对大学生自恋水平在性别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T检验,男大学生的自恋程度(M = 99.19)高于女大学生(M = 96.55),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t = 1.405,p =.82>.05)。男大学生在显性(M1 = 59.35)和隐性自恋(M2 = 39.86)得分均高于女生(M1 = 58.20,M2 = 38.35),且男生和女生在隐性自恋上差异显著(t =2.384,p =.02<.05)。

大学生自恋水平在专业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此进行T检验,文科大学生的自恋程度(M =101.56)高于理科大学生(M = 94.75),并且达到显著水平(t = 3.159,p =.005<.01)。文科大学生在显性(M1 = 60.72)和隐性自恋(M2 = 39.85)得分均高于理科大学生(M1 = 56.60,M2 = 38.14),且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1)。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恋爱满意度进行T检验,女生在恋爱满意度上的得分(M = 80.77)高于男生(M = 80.63),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t =.003,p =.997>.05)。

2.2 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研究

对大学生自恋人格特点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大学生自恋总分及各因子(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得分与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在.01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依次为:-0.481,-0.437,-0.524。

3 讨论

3.1 大学生自恋人格特点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大学生自恋处于中等水平。权欲主要反映了自恋人格的领导、权威倾向;优越感主要表现为认为自己很优秀,认为别人都喜欢自己,关注自己,是一种优越心理;特权感反映出自恋者一种利用、剥削式的行为方式,认为自己有资格、应该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自我钦羡表现了一种明显的自我羡慕和专注;易质感表现为过于敏感和脆弱。其权感分值偏高,说明自恋的大学生在优越感和特权感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尊心强,在人际交往中多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敏感性。而且其中显性问卷的均分分值偏高,M=58.715,隐性自恋的均分分值偏低,M=39.018,说明在大学生中,显性自恋特征比隐性自恋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相比隐性自恋差异显著。这与常人所认识到的男性角色的特征较为吻合,男性比女性来讲更有掌控欲即权欲,且更加的理性、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女性大多是性情温和、随和的、有同情心的、多愁善感,这也导致女性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伤害。但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自己的面容、身材等外部特征。有关青少年身体自我的研究指出,女性在整体上、相貌、胖瘦方面比男生对身体更不满意,也就是说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外部特征。而本研究所涉及的是人的内在特点,而非外部特征,所以也从反面说明男生更注重内在的特质。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自恋更为明显。且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自恋,文科生的分值都高于理科生,这可能与不同专业性质的长期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等差异有关。

3.2 大学生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自恋和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高度自恋的大学生在恋爱中获得较低的满意度。从这点可以看出,具有显性自恋人格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对权欲以及自我优越感表现的比隐性自恋的大学生更为明显,所以对恋爱满意度产生的影响要显著。此外,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要更为自恋,且对恋爱满意度的得分要低于女生,这一点也与本研究的结果相符合。因此,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自恋明显的大学生在恋爱中获得较低的满意度。

4 总论

对2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大学生自恋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自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加自恋,并且更多为隐性自恋,不同学科的大学生自恋具有显著差异,文科的大学生自恋表现明显,且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得分均高于理科大学生;大学生自恋与其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既然大学生恋爱问题避免不了,就应在关注的同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其亲密关系得到健康发展,这里重要的是建立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赵静,张海忠.自恋研究进展.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52-57.

[2]Jean M.Twenge,Sara Konrath,Joshua D.Foster,W.Keith Campbell,and Brad J.Bushman.Further Evidence of an Increase in Narcissis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8,76:919-927页.

[3]郑勇,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探析.心理科学,2005.28:1259-1262.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事业上也有“天宫”“神八”;文化上欣欣向荣;唯独教育,一直在前进,一直在探讨着正确而合理的前行路径。大学是由学生时代迈入社会的桥梁,单从大学的角度来透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青年,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他们的恋爱观上,我们即可见一斑。

运动场上,一对对耳鬓厮磨,互吐甜言蜜语;林荫道中,一双双挽手并肩,相谈人生幸福。仿佛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世界,真正地心无旁骛,这就是走进大学校园普遍的情景,似乎与学习的氛围很难相容,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形在大学校园里不得不称之为司空见惯。一个大学生的第一节恋爱课上,老师如是说:学校不赞成但也不反对谈恋爱。从当今大学生恋爱的趋势来看,女生远远多于男生,而且结果都与初衷相违背,于是发生了一幕幕诸如大学生为情所困,被同学孤立,被老师批评,被恋人抛弃,甚至有了轻生念头的现象。到这里我们不能再以恋爱自由来看待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不能再由他们用其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他们所谓的幸福。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疏漏。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长廊中很少正式提及人类的爱情,倒是一些古诗中常有倾诉衷肠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大部分的教育则是家国大义、人生理想等。更何况是家庭,自小父母长辈的训诫就是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久而久之,对于恋爱教育和性心理的启蒙则成了空白,所以当大学生远离家庭之后,恋爱早已成为了不可逃避的课题,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很容易陷入误区

2.学校教育的欠缺。翻开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历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升至高中,最后千军万马奔赴考场,成绩合格方能进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为自己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面向生活。他们从前的课本上有文学、自然科学,单单缺乏心理学,即使有的学校开设心理课,面对升学压力的老师和学生不得不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转瞬又是夜雨秋窗,黄卷枯灯下的莘莘学子。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锻炼和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仅只是增长大脑的知识储备,更要完善学生的做人原则。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都很遥远。当学生摆脱应试桎梏,自然长舒一口气。

3.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带给人们效率和方便的同时,也挟杂着许多糟粕。打开电视,一部部赞美讴歌青春男女爱情故事的电影,一档档充满作秀和炫酷的娱乐爱情节目,一首首作词不当营养不良的爱情歌曲。更别说大学生接触的最平凡的网络了。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即使是一个健康有为的年轻小伙也难以保证不被其诱惑。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教育者,往往提及学生问题,总会第一步想到教育体制或者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自身的不足。可我们不能回避的真理是问题主体就存在着不和谐的思维。前面提过应试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偏向发展,不能全面塑造一个有志青年。但就国情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对公平选拔人才的考场。大学生在踏入大学之前自然有过艰辛和压力。然而,他们在摆脱这种压力的瞬间,没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松懈不得,这是一种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我国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9~24岁之间,这是青年性心理由萌动到成熟的时期,对异性的向往和对性的渴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谈恋爱则是接触异性的开始,故恋爱往往是青年最频繁的话题。笔者从多年的观察发现,恋爱其实是刺激消费的一种强大外力,在我所教育的学生之中,谈恋爱的花费远远超出一个普通学生的正常消费,这些资金来源大部分就是学生的家庭。谈恋爱的他们大都迷茫空虚,缺乏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动力,没有规划,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

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恋爱观的疏导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第一堂恋爱课。在大学生进入校园的时候,给他们上一趟恋爱课,对于这堂课,老师或辅导员应该重视,因为,新生的大学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大学之路宽阔而分支多。上好这堂课,能有效地规避将来出现的恋爱问题。学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必须囊括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

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客观而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而能够担此教育重任的人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并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有了规划,大学就不再是一场迷茫朦胧之旅。

3.组织积极向上的活动。在学习的间隙,老师或班委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关于大学生恋爱的活动。如,老师可以请一些有名或者有经验的教授讲师进行一次恋爱讲座,借以疏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学生团体或班委可以组织以大学生恋爱为主题的辩论会或班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吐露心声,同时还能让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的恋爱心理,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引导,从而减少不正确恋爱观造成的后果和危害。

4.净化周边环境。对周边的不良环境,学校有必要与相关部门联合,打击一些违规违法的宣传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同时开展相关法律讲座,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自主远离不良诱惑。

大学生恋爱不是一个绝对话题,对于它的讨论永远不会有定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所存在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合理引导。在教育的改革征程上,积极探索,积极提出合理建议,这样才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璐.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J].广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

[2]卢红辉.浅谈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5).

[3]赵娟.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

[4]吴承越.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恋爱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个性特点;16PF

一、引言

恋爱是成人依恋的主要表现形式[1]。当前,恋爱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被称为人生两大课题(事业和爱情)之一[2]。大学生恋爱的原因及一般过程的分析显示,大学生对恋爱存在不良认知。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独有特点[3]。大学生普遍存在爱的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经营、修复一段爱情,在爱情中怎样更好地付出,更好的成长[4]。尽管大学生树立了较为正确的异性关系信念,但男女生在“对分歧的容忍”和“对默契的需求”上存在差异;,有无恋爱经历在“对分歧的容忍”和“改变对方的信心”上差异极其显著[5]。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处理恋爱中的挫折时存在差异。在面对恋爱中的伤害时,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消极沉思的方式来应对,而较少选择去报复对方。并且人格因素中的宜人性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恋爱宽恕水平。说明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面对恋爱中的伤害时,采取的应对方式是有所不同的[6]。

Cattell认为人格是个人的社会化,是对人的总体本质的描述,它可以解释和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其中根源特质是人格中最重要的深层次特质,是构成人格的真正元素,是决定行为的最终根源[7]。16PF即评估人的16种根源特质,以考察其动机性元素,是一知名和广泛得到应用的人格量表[8]。卡特尔16PF测验,通过验证性和不变性分析,确认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9]。在考虑理论和方法分析的基础上,16PF被译为各种语言,并得到广泛的应用[10]。16PF的调查研究很是广泛,不仅涉及到有关于某类个体所具有的不同人格特征,有某种人格特征与其工作表现的相关研究[11],还有16PF被作为标准量表,其它人格量表与其进行对比研究[12]。这都表明16PF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考察恋爱与非恋爱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探讨恋爱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恋爱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对象。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6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38人,女生274。恋爱大学生共16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6%,非恋爱大学生共计44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3.4%。人,

2、工具。采用卡特尔16PF个性因素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测查,问卷共187个题目。

3、统计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20.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三、结果分析

1、恋爱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总体描述

恋爱大学生与非恋爱大学生的16PF的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恋爱大学生在乐群(A)(t=2.435,p

恋爱大学生与非恋爱大学生次级个性因素比较显示:只在内向与外向X2因素上,恋爱大学生与非恋爱大学生均值差异显著(t=2.126,p

恋爱大学生与非恋爱大学生个性因素预测比较显示:在心理健康者Y1(t=.298,p>0.05)、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Y2(t=-1.163,p>0.05)、创造力强者Y3(t=.298,p>0.05)和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Y4(t=.298,p>0.05)四个人格因素的均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2、恋爱女大学生与非恋爱女大学生情况比较

恋爱女大学生与非恋爱女大学生个性因素比较中,因素A乐群(t=2.615,p

恋爱大学生女生与非恋爱大学生女生次级个性因素比较中,内向与外向X2(t=3.238,p

3、恋爱男大学生与非恋爱男大学生情况比较

恋爱男学生男生与非恋爱男大学生个性因素比较,次级个性因素比较及个性因素预测比较各因素均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

16PF人格因素调查显示:在16PF各个性因素上,恋爱大学生与非恋爱大学生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乐群(A)、兴奋(F)敏感、(I)和独立(Q2)因子上;次级个性人格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向与外向因子上,而在个性因素预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恋爱大学生女生与非恋爱大学生女生在在16PF个性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乐群和兴奋因子上,在次级个性因素上的差异体现在内向与外向因子上,而在个性因素预测方面无显著差异。而恋爱对大学生男生不存在影响。(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薇,陈旭,张芳芳.恋爱受挫对自我_他人工作模型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36(3):681-687.

[2]潘福全.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J].社会心理学,2002(2):34-36.

[3]杨淑萍,杨俊平.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3):38-41.

[4]Fromm E.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林良章,蒋怀滨.大学生异性关系信念与影响恋爱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4):424-425.

[6]张田,傅宏.宜人性对大学生恋爱宽恕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508-511.

[7]王春霞,王晓霞,张蓉.对某高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9-10):136-141.

[8]杨良群,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恋爱动机问卷的初步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93-104.

[9]Irwing P B T B.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16PF,Version 5:A confirmatory factor and invariance analysis[J].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35(1):38-46.

[10]van Eeden And Tshifhiwa Rebecca Mantsha R.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16PF5 into an African languag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7,37(1):62-81.

[11]Cline A J P D.Correlations Between Construction Superintendent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Performance[J].WALDEN UNIVERSITY.2014,195:362-387.

恋爱心理学论文篇8

一、早恋真的过“早”吗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写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可见男女生在14~16岁期间,伴随青春期发育,身体外形变化,内部机能变化,性成熟,已经有了恋爱结合的生理基础。

再来看看古今中外的结婚年龄。

《勾践灭吴》:“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唐朝:男20,女15;后修改为男15,女13。

宋、明、清:男16,女14。

参照世界各国的法定结婚年龄(表1)。

二、不怪学生恋太“早”,只因我们爱太少、教太迟

(一)缺失的爱

很多青少年在刚刚开始恋爱的关系中,并不是为了满足依恋或者是为了满足性需要。

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健康地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家庭的父母由于离异,工作忙碌等等,很少在家陪伴孩子,得到的关爱太少,使孩子克服孤独感的要求更加强烈。

(二)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因空虚、寂寞而打发时间”“从众心理”

“满足好奇心”等因素是多数中学生恋爱的理由,而真正为“选择人生伴侣”而恋爱的很少。这些都不是成熟的爱。

1.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群体生活中容易出现从众心理。

2.超越自卑。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时,随着身心的成长,青少年会设法摆脱被轻视,试图通过模仿成人,为自己建立一个角色,来寻求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寻求他人的尊重。

3.探索成长。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来临后,内心对异性的关注、探索兴趣浓厚,接近异性的欲望强烈。

4.应对焦虑、挫折、压力等不适感带来的恐惧的方式。

5.逆反。大部分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会享有较多的自由和独立感。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假如父母想再继续监督他,他必定会努力设法摆脱他们的控制,构成“青年反抗主义”的逆反状态。

(三)教育去哪儿了

莫里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爱情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必修课。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如果我们没有教过孩子们恋爱的正确理论,当青春袭来,他们只有去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出了问题,我们是否有资格去批评指责?

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以爱之名”给了有早恋问题的学生太多的责备。真正的爱孩子,是给予他有生命力的东西,让他成长。

综上所述,恋爱是青少年成长中自然发生不能遏止的正常现象,中学生“早恋”其实不早。广大的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应该给青少年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教导,帮助他们成长,不要因“早恋”误入歧途,带来伤害。

参考文献:

[1]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雷雳.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胡佩诚.性健康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