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9 08:00:10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

早恋:由“堵”到“疏”

在高中阶段,师生“谈爱色变”。据媒体报道,2012年温州乐清育才中学曾出过一份《关于对早恋的界定》的公告,里面对早恋危害这样描述:“误学业、害他人,伤身心、易叛逆,既劳累、又伤财,会抑郁、没结果,亲者恨、仇者快。”该公告还规定了7条早恋界定标准,比如,“男女同学单独在无人区、角落里、树底下、花丛中等偏僻处谈话”“在操场上、通道,男女同学并肩散步”等。公告一出,引发微博热议。

然而,“爱情”这两个字眼对高中生的吸引力,并没因此削减。嘉定中光高中校务办公室主任金海燕介绍,这门《古典爱情故事》是本学期全校77门选修课中最供不应求的一门。上课名额从35人增加到了44人。校长路光远表示,有家长在“家校教育共建论坛”上表达对孩子早恋的担心。也有人问:给高中生上爱情课,会不会太早了点?“实际上,高中生到了青春期,加上现在社会环境,他们对爱情这个问题早有自己的看法,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属正常。”路光远说,“我们不是说,学生现在可以自由恋爱了;而是在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想法的时候,教他们怎么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怎么理性地处理那种懵懂的好感。”他相信,与其将爱情问题捂着,藏着;不如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交流,转“堵”为“疏”。

学生早有自己的看法

“人生短短几个秋啊/不醉不罢休/东边儿我的美人哪/西边儿黄河流。”伴着下课铃,上海嘉定中光高级中学的《古典爱情故事》课堂上传来一阵歌声。窗外陆陆续续聚集了十几个学生,他们趴在窗边,和教室里的同学一起听万玉本老师唱起《爱江山更爱美人》。那天上课的主题是廪君和盐水女神的神话传说。

“你们怎么看盐水女神为爱不顾一切的行为?”课堂前40分钟,《古典爱情故事》的任课老师万玉本从散文、小说等体裁,讲述了廪君和盐水女神的神话:痴情的盐水女神为了留住爱人廪君,一连七日遮天蔽日,阻碍廪君及其部族寻找家园,结果被廪君一箭射死。到了后来的讨论环节,同学们举手之踊跃,以至于未及一一发言就下课了。

“喜欢不等于束缚别人,爱情应该是自由的。”“我赞赏她不顾一切的勇气,但是她的爱情太自我了。”“我觉得廪君射死盐水女神是不对的。为了爱,就要有和全世界为敌的勇气。”学生的回答,让万玉本很是意外。“他们对爱情已有了自己的看法。”2014年刚毕业做老师的他,为了这门课自编了12.7万字的教案。立足“古典” “爱情”“故事”三点,他希望同学们可以透过古典爱情故事学到语文知识、领悟到人性、接触到古典文化。8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他会讲神话、传说甚至“山南水北”的定义,也会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张爱玲的句子:“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从廪君和盐水女神的故事讲到爱情与自由、平等时,万玉本笑着问,“你们现在有独立的人格吗?有自由的时间吗?所以我现在不建议你们恋爱。下课后,一群学生七嘴八舌,他们很喜欢这门课,能学到语文也能了解爱情,“比楼上讲勾股定理的120种解法好玩!”男生周超说:“上课之前以为暗恋就是爱情,现在觉得单相思不是了。”女生陈颖则说,家长没反对她选这门课,学校的课他们会比较放心。

关键在引导

至于家长们经常担心的高考和早恋的矛盾,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洪亚非认为:“现在高考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高中生对于爱情的正确理解,其实也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他建议,高中的爱情课就是要同学们理解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多数男生喜欢一个女生,是源于年龄到了,对异性的一种本能关注,有的人就误以为这是爱情。”洪亚非说,“但爱情不仅是喜欢和好感,还有为他人牺牲和付出。嘴巴讲爱情或整天黏在一起,那是迷恋不是爱情。”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2

在教授《诗经•氓》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是笔者教授《氓》的课堂部分实录:

一、出示教学设计

《氓》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诗歌单元。其内容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或多或少存在好感,但他们对于爱情究竟是什么却知之甚少甚至一点都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用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然后,我激情讲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当我们唱起邓丽君这首缠绵幽怨的《在水一方》时,我们就会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苏芮唱起那曲情意殷殷的《牵手》,听赵咏华唱起那首《最浪漫的事》,我就想起《诗经•邶风》里的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锦心绣口的先民啊,爱也歌唱恨也歌唱,苦也歌唱,乐也歌唱!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听听从远古传来的回声,听听我们祖先的歌唱”。

接着,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节奏。听完后,我提问: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1、2段,相恋,欢快和幸福;第3、4、5段,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第6段,分手、决绝。由于是回忆,一切都成过去,女子口气里,该有对自己无尽的悔恨和对氓轻蔑的嘲讽。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感慨良深。“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用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来比喻甜美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学生讲完后,老师出示参考答案:至今,我还记得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抱着布,借口换丝,找我商量婚事,你笑嘻嘻的,傻傻的样子。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我送你回去,送一程,再送一程,一直送到淇水河畔,长长的河水,像我们的情意。我说,秋天吧,秋天我嫁给你。热恋的日子,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翘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泪水涟涟,哭得好伤心。哪一天你来了,我便笑逐颜开,心花怒放。吉日良辰,迎亲的队伍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我怀念那短暂的幸福时光!我们那样年轻,像枝繁叶茂的桑树。生活那样甜蜜,像熟透的桑葚。我醉了。时光消逝,你变了。你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你还是背叛了我。你打我、骂我,苦日子没有尽头。家兄讥笑我,我只有黯然神伤。原想与你白头到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打湿车帷,那是我辛酸的泪。

学生看完这段电脑投影内容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些同学若有所思,有些同学眼中噙满了泪水。

接着,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学生热烈讨论后,我总结说:“将爱情写进高中教材,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不是要教会学生去恋爱,而是要教育广大高中生要正确地认识爱情,理性地对待爱情。高一学生情窦初开,有些同学陷入早恋,其实早恋不等于真正的爱情,早恋就像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美丽而又充满神秘和诱惑。面对美好的爱情,我们是选择理性面对,成为爱情的英雄,还是在美丽的爱情中沉沦和毁灭,成为爱情的奴隶呢?我想,没有谁会拒绝追求美丽,但只要能理解爱情的真谛,只要懂得珍惜,就不会在美丽的诱惑下沉沦和毁灭。”

总结起来,这堂课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整合教学目标,纳心理教育于教学计划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纳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前提。心理教育成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实施心理教育。这节课中,我确立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目标,上课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教育。

(1)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教学

用心理学指导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思维规律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注重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创造性的培养,符合学生心理。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提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的问题加以引导,通过自主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有所学,有所得。

(3)让学生体会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问题刚提出时,教室里一片沉默,经过我反复鼓励,有个胆大的学生说了几句后脸上流露出焦躁不安的表情,我为他的勇气鼓起掌来,受到鼓励后,他继续谈自己的看法,他一讲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同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下子,课堂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本来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

三、充实教学内容,找准心理教育与学科内容的结合点。

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努力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与丰富,也借助相关具体内容将心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该如何对待早恋,使“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四、丰富教学形式,将有关的心理教育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爱的学习与成长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03-02

一、学情分析

根据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成年初期的危机是解决亲密与孤独之间的矛盾,即发展对他人做出充满情感、道德和性的承诺的能力。”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业发展的任务以外,寻求和享受亲密感,拥有甜蜜的爱情成为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发展任务之一。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性的压抑得到松弛,懂得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以适应对方。这对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业,因此恋爱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引导。

二、教学对象

大学一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内化正确的爱情观,掌握表达、拒绝和发展爱的一些原则。

(2)能力目标:学会表达、拒绝和发展爱,懂得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渴望爱情,也能等待爱情,学生爱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爱的责任感也得到增强。

四、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讲授法等。

五、教学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会表达爱、学会拒绝爱、学会发展爱。

(2)教学重点:爱的能力的培养,即如何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主要依据:爱情需要学习,爱一个人需要具备爱的能力。在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恋爱问题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能力问题才是重点。很多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不懂得表达、不知道爱要怎么说出口;不懂得沟通,有误会也不懂得澄清;不懂得拒绝,在爱与不爱间犹豫不决、藕断丝连,造成很多的麻烦;还有的学生不懂得放手,在失恋后作出过激的行为,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伤害,甚至成为仇人……这些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爱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这部分章节内容的讲授一定要突出教学的技能目标,也就是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3)教学难点:大学生爱情观的教育。主要依据:爱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现象,不仅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更涉及生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等很多方面,不同人受成长环境或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已经持有不同的爱情观,具有不同的爱情动机或者对于恋爱观念上常见的一些误区,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把握爱的真谛,摆正爱情的位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认真组织思考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

六、教学预测

本次课程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情境模拟、教师讲授等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发展和培养爱的能力,使学生能较好地规划和经营自己的爱情。

七、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引发学生对自己爱情观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以活动“爱情123”导入,请学生从PPT展示的形容词中选取三个词汇代表三种你最期待你的另一半所拥有的特性,并按照期待程度排序。通过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爱情的美妙,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对爱情的认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并思考自己对于爱情期待的合理性和成熟性。

教师总结活动“爱情123”,提炼学生分享,并从中归纳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需要努力的方面,即:爱情是尊重和理解;爱情是责任和奉献;要端正恋爱动机,把握爱情真谛;要摆正爱情的位置。

(2)运用体验式活动教学,注重大学生爱的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重点

①教授学生学会表达爱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爱的表达”活动。全班学生以女生和男生分组,每组10人左右,分别讨论各自期待的爱的表达方式,即“当别人对你表达爱意时,你最希望别人怎样向你表达?”,各组记录下组员的期待,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几组请女生代表和男生代表分别陈述。教师结合各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在表达爱时考虑对方的需求和特性。继而教师以PPT展示搜集到的表达爱情不同方式的图片,并以讲授方式小结表达爱的基本原则。

教授学生学会拒绝爱

开展情境模拟,进行“请求与拒绝”练习,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坐好,其中一人要真诚向对方表达爱意,请求对方成为其恋人,另一方要予以拒绝。要求有目光交流,时间3分钟。完成后互换角色,还可请一组学生上台示范。双方完成情境模拟后教师请学生二人小组彼此分享在模拟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对方在向自己表达爱意或者拒绝自己时有什么感觉?自己有什么建议给对方?即如果怎样讲自己听了可能会感觉更舒服。通过情境模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懂得面对爱情要自信,不仅需要表白时的大胆,也需要拒绝时的果断。教师强调性讲授小结大学生拒绝爱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授学生学会发展爱

教师用PPT展示爱的启示和美文,帮助学生懂得恋爱中尊重与理解、包容与白省、沟通与欣赏;最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朗诵诗歌:舒婷的《致橡树》,请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好好地感受诗人对于爱情的理解。通过诗人理想的爱情的展示,使学生在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更加理解爱情的真谛,懂得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更需要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3)课程总结,并布置成长性作业,延伸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前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并布置成长性作业。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运用头脑风暴法回答“我们该怎样去爱?”,并将答案写在一张A4纸上,写完后分享、讨论怎样经营爱情才能使爱情持久保鲜。

八、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到课学生人数、活动参与热情等来测量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利用开放式问卷,通过前后测的方式调查大学生的恋爱困惑,了解学生的改变;“我们该怎样去爱?”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吸收情况;当然学生从教学中真正获益如何还需纵向跟踪参考学生实际解决各类恋爱问题的能力。

爱情很美好,但并不虚幻,莫里哀说“恋爱是一所学校,教我们重新做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待将更加合理和成熟,对自己的恋爱动机和恋爱观念将有一个新的审视,将更敢于面对自己的恋爱困惑,也将更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落实了重点、难点,也较好地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以活动和互动的方式开展课程,课堂气氛很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同时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意识训练,如通过设置的集体活动“爱情123”及“爱的表达”分组讨论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创设情境模拟的环节又能展现出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出创新思维。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源,有专门推荐相关方面的书籍、电影、音乐,还有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向纵深发展。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正确婚恋观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30-02

随着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强烈渴望。大学校园环境的相对自由,学生婚恋问题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够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盲从与困惑。2005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禁止大学生结婚的内容,婚姻禁令的解除给大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开展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确婚恋观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婚恋观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是对婚恋本质和婚姻幸福的认识和反映,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恋爱、婚姻方面的具体反映,是人们调整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价值导引和评价标准。

正确的婚恋观,首先把握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这种感情最终成为稳定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其次在恋爱过程中要讲究恋爱道德,懂得恋爱与婚姻是统一的,增强婚恋责任意识。恋爱需要用爱呵护,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扛起一份应尽的责任,方能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要学会宽容,宽容让爱情永恒,珍惜令生活弥香;最后双方要自觉地履行责任和义务,多一份付出,少一分索取。彼此能够为了对方的幸福而适当的自我牺牲,两个人可以在爱情的道路上互相鼓励扶持,相伴一生。

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婚姻是人生幸福的港湾。婚姻家庭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幸福和人生质量,能给人带来一生的幸福与欢乐,也能给人带来终生的痛苦与不幸。大学生群体正值恋爱阶段,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能否在这一过程中享受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重要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一)择偶观

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择偶更加实际,以功利为择偶条件的趋势日益增强。视对方家庭条件为感情的基础,过分看重物质条件,把爱情的基础建立在金钱、财富、学历和社会地位之上。

(二)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把婚姻家庭看作谈恋爱的终极目标,他们恋爱的主要目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感官享受。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宁当‘二奶’,不嫁穷人”,不惜一切代价傍富的心理也在社会上开始蔓延。性观念开放度增高,校外同居现象日渐增多。有些同学谈恋爱很盲目,将其视为儿戏,看到别人谈,自己也蠢蠢欲动;还有一些人因为空虚,为了排遣寂寞,找一个陪自己说话的对象,导致多数大学恋情无疾而终。

(三)婚姻观

当今社会正在转型,作为社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以自由恋爱为主,“我的婚姻我做主”,已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婚、裸婚、闪婚、毕婚、试婚、独身、丁克等主流婚姻观之外的时尚婚姻观。

三、影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价值观是一个人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恐怕就会出问题。“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是靠本身赚钱”“宁嫁黄世仁,不嫁80后”“只要有房子,甘做小三”,这些过去被人不耻甚至唾骂的观点在校园兴盛,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不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给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婚恋节目低俗之风、相亲节目物质至上、感情游戏的观点和争论也带到了大学校园里。部分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穷人做事难”的现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不良现象使年轻的心随之跳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埋下隐患。

(三)学校因素

在学校有限的婚恋教育中,婚恋观教育内容较少且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不能对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给予实质性的指导,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催化剂。

(四)家庭因素

父母的情感态度、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这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直接导火索。

四、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婚恋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反映,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不会有正确的婚恋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就会偏离正确的轨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逐步形成的,西方文化产品的立体炒作,很容易使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在恋爱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正确的婚恋观。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主要是要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真正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婚恋观的责任意识教育和引导,要让大学生懂得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选择了爱情也就是选择了责任。让学生们明白爱情在缔结婚姻关系后,不仅要承担道德义务,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建立婚恋观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

婚恋观教育课程要内容丰富,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婚恋困惑。从大一思修课开始讲婚恋专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加强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开设必要的专题讲座、辅修课程,循序渐进地加强大学生的正确婚恋观教育,不同年级讲课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老师要与社会热点问题对接,使大学生理性对待婚恋行为。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网络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开展婚恋观教育与引导,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婚恋观。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筑大学生婚恋教育立体网络

大学生婚恋问题不能简单靠学校来解决,应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长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恋爱是人生的必修课,但不是大学的必修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校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运用多种途径开展婚恋观教育;社会要为大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与舆论氛围,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共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文美荣.2010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及婚恋观教育.中国校外教育.

[2]承浩.试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文教资料,2009,5.

[3]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3.

[4]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新西部,2010,6.

[5]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李志.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4.

[6]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5

[摘要]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化。网婚、裸婚、试婚、闪婚、毕婚、丁克家庭等现象是大学生日渐流行或有过经历体验的主要婚姻意向。本文从正确婚恋观对人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影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因素、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正确婚恋观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30-02

随着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强烈渴望。大学校园环境的相对自由,学生婚恋问题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够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盲从与困惑。2005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禁止大学生结婚的内容,婚姻禁令的解除给大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开展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确婚恋观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婚恋观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是对婚恋本质和婚姻幸福的认识和反映,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恋爱、婚姻方面的具体反映,是人们调整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价值导引和评价标准。

正确的婚恋观,首先把握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这种感情最终成为稳定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其次在恋爱过程中要讲究恋爱道德,懂得恋爱与婚姻是统一的,增强婚恋责任意识。恋爱需要用爱呵护,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扛起一份应尽的责任,方能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要学会宽容,宽容让爱情永恒,珍惜令生活弥香;最后双方要自觉地履行责任和义务,多一份付出,少一分索取。彼此能够为了对方的幸福而适当的自我牺牲,两个人可以在爱情的道路上互相鼓励扶持,相伴一生。

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婚姻是人生幸福的港湾。婚姻家庭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幸福和人生质量,能给人带来一生的幸福与欢乐,也能给人带来终生的痛苦与不幸。大学生群体正值恋爱阶段,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能否在这一过程中享受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重要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一)择偶观

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择偶更加实际,以功利为择偶条件的趋势日益增强。视对方家庭条件为感情的基础,过分看重物质条件,把爱情的基础建立在金钱、财富、学历和社会地位之上。

(二)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把婚姻家庭看作谈恋爱的终极目标,他们恋爱的主要目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感官享受。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宁当‘二奶’,不嫁穷人”,不惜一切代价傍富的心理也在社会上开始蔓延。性观念开放度增高,校外同居现象日渐增多。有些同学谈恋爱很盲目,将其视为儿戏,看到别人谈,自己也蠢蠢欲动;还有一些人因为空虚,为了排遣寂寞,找一个陪自己说话的对象,导致多数大学恋情无疾而终。

(三)婚姻观

当今社会正在转型,作为社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以自由恋爱为主,“我的婚姻我做主”,已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婚、裸婚、闪婚、毕婚、试婚、独身、丁克等主流婚姻观之外的时尚婚姻观。

三、影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价值观是一个人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恐怕就会出问题。“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是靠本身赚钱”“宁嫁黄世仁,不嫁80后”“只要有房子,甘做小三”,这些过去被人不耻甚至唾骂的观点在校园兴盛,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不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给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婚恋节目低俗之风、相亲节目物质至上、感情游戏的观点和争论也带到了大学校园里。部分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穷人做事难”的现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不良现象使年轻的心随之跳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埋下隐患。

(三)学校因素

在学校有限的婚恋教育中,婚恋观教育内容较少且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不能对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给予实质性的指导,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催化剂。

(四)家庭因素

父母的情感态度、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这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直接导火索。

四、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婚恋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反映,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不会有正确的婚恋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就会偏离正确的轨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逐步形成的,西方文化产品的立体炒作,很容易使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在恋爱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正确的婚恋观。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主要是要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真正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婚恋观的责任意识教育和引导,要让大学生懂得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选择了爱情也就是选择了责任。让学生们明白爱情在缔结婚姻关系后,不仅要承担道德义务,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建立婚恋观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

婚恋观教育课程要内容丰富,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婚恋困惑。从大一思修课开始讲婚恋专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加强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开设必要的专题讲座、辅修课程,循序渐进地加强大学生的正确婚恋观教育,不同年级讲课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老师要与社会热点问题对接,使大学生理性对待婚恋行为。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网络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开展婚恋观教育与引导,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婚恋观。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筑大学生婚恋教育立体网络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

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其婚恋关系到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因此,关注青年学生婚恋观念的健康发展,已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目前高校婚恋教育虽已不再是空白,但一直以来难以摆脱空洞无物、泛泛而言的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在校大学生对个人情感引导的强烈渴望,所以,高校必须在婚恋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有所突破,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教育重点和倾向,完成对学生错误婚恋观的纠偏、防范,以及建立科学健康婚恋观的重任,通过改善和加强,确实给予学生更大的裨益和帮助。

一、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及时修正完善婚恋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80后”或“90后”的年轻大学生,其成长环境较为特殊,他们恰逢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又因为是独生子女从而背负家长更为沉重的“望子成龙”的期盼,学校和家庭联手过滤了他们本应丰富的成长过程,使其单薄到只剩下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读书、学习,上大学、上重点大学。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相对弱化,尤其是情感教育更是接近空白,面对生理早熟引致的青春期情感萌动,家长与学校往往采取简单压制、粗暴干涉手段,缺乏积极疏导与温暖呵护,所以我们的教育对象温饱无虞,富生富长,却过分看重物质利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情感淡漠,不知如何正确表达,拙于与人相处之道。在情感问题的处理与选择方面,更易受到以不良消费文化为直接推手,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为本质的嫌贫爱富、攀龙附凤、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等社会负面婚恋行为影响,对其失去理性判断,轻率地视之为所谓时尚潮流而选择认同、接受,并为其所挟裹,以致校园爱情近年来呈现惊人的物欲化、实用化、功利化的特点,同居、大玩感情游戏,女大学生傍大款、做三陪、当小三,校园里日租广告比比皆是,周末校门口也不断出现接走女大学生的豪华轿车,类似种种生理需求至上,精神内涵褪色;物质利益至上,人格扭曲、道德堕落的行为充分说明高校婚恋教育面对的客观现实形势十分严峻,强化大学生婚恋教育力度,塑造科学健康婚恋价值观已是刻不容缓。

相对于来自实践的强烈需求,高校婚恋教育自身的发展显得过于迂缓滞后,多数高校似乎还未从过去敏感避讳情感话题的状态中走过来,于高校婚恋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或者囿于公开谈情说爱的尴尬心理,徘徊游移间萎缩了婚恋教育的进程和力度,所以目前高校实施婚恋教育的普遍做法不过是将其附设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以示其有而已,开设专门的婚恋辅导课程者寥若晨星,以这种存在状态显然很难满足学生对婚恋教育的期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对学生负责的教育精神,高校理应及时修正教育理念,提升对婚恋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及研究力度,努力争取使之成为与知识技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法制教育并行的基本教育板块,有自己独立成套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毕竟恋爱、结婚是人生的重大命题,人生的完满幸福奠基于此,负责任地讲,我们培养的学生未必人人都能成为精英,但他们都应该通过教育开启幸福之门,方才契合“全人教育”之道,这一点十分重要。

二、合理设置婚恋教育内容,加强指导性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所需

高校婚恋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比较正规,也是比较正式地“谈情论爱”的最后一站,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要尽力填补之前遗留的教育空白,还要考虑为学生毕业之后的人生幸福提前奠定坚实的基础;既须具备建树、培养科学婚恋价值观的思想教育特点,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又能确实发挥实际作用,解决学生面临的情感之惑,以赢得学生的认可。按照这样的要求,以往的教育内容就显得过于单薄,未能充分挖掘和展开,所以,结合上文提到的教育对象的特点,今后在婚恋教育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丰富和加强。

1.婚恋道德教育

婚恋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抵御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免疫力和战斗力,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知荣耻,辨美丑,拒绝追随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搅动的爱情婚姻方面的贪慕虚荣、浮华不实之风,坚定对纯净、美好、积极向上的爱情婚姻本质的认同与崇尚,而且使学生充分认知真挚、坦诚、平等、专一等基本婚恋道德要求,从而有效约束青年学生婚恋行为中的违法、出位之举,保障校园爱情的美好体验。

加强婚恋道德教育,需要贯穿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结合时展具体阐释婚恋道德内涵,道德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其有着鲜明的社会历史性,所以婚恋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实际社会生活,直面社会婚恋浪潮嬗变,明确破解情感世界中的道德迷局,不搞干巴巴的教条式说教,不做与现实脱节的道德苛求;二是面向学生实际婚恋行为,针对其中涌现出的问题,抓住实质,明确基本道德立场,廓清道德原则与底线,形成确有实效的道德引导。

2.婚恋情感教育

“80后”、“90后”年轻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成长经历特殊,其群体特征集中体现为自我意识强烈,非我意识淡漠;智商高,情商低;激情、热情有余,恒心、毅力不足,因而在情感问题上常常是钟情易,守情难;吝于付出,只愿享受;颐指气使,一厢情愿,缺少必要的尊重与包容。这些表现不能简单归因于道德范畴,而是健康人格及情感培养的缺失所造成的,所以高校婚恋教育的主体内容其实是在价值观明确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如何去获取爱情幸福及婚姻美满,扎扎实实地补好情感教育这一课。在情感教育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 转贴于

首先,爱需要付出。男女之间情愫互生之后,需要彼此共同的付出才能呵护这一段情感的持久,因为施爱与被爱是相互对应的,没有施爱就无法体验到被爱,只有爱对方,关心对方才能充分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关心与呵护,享受被爱的美好,永远单方面索取,时间一长,索取一方对被爱感受麻木而不知珍惜,付出一方因情感得不到呼应而失去耐心,爱难免会褪色,如果这是两个人的共性,则爱更难以维系,所以要学会为爱而付出,这种付出并不止于目前学生中普遍认同的物质或性的付出,而更应该是生活上的相互关怀,学业上的互助,乃至未来人生中的患难守望、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其次,爱需要尊重。情感世界的基础在于彼此的相互吸引与恋慕,因此不应存在仰视与俯视,只有平视,永远不要单纯以自我为中心来判定情感世界里的对与错,学会尊重自己的情感选择,也尊重他人的选择,尊重爱的选择,也尊重不爱的选择。

另外,爱需要包容。时下不少年轻人在婚恋问题上奉行完美主义,期待不断的选择会带给自己一个完美的成品,决不接受半成品,不能容忍婚恋对象的任何瑕疵,所以爱情分分合合,婚姻闪婚闪离,分手理由往往琐碎得可笑,不爱刷碗,饭菜做的不合口味,乃至睡觉打呼噜都能导致分道扬镳,情感的脆弱正是因为缺少了包容之心,世界上都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和人的差异就更大,而且人人都会有缺点与不足,在爱的起点上存在的永远都是等待成长的半成品,所以相爱其实是一个正视、容纳差异与不足,并且在差异中相互磨合,在磨合中趋向完美的过程,既然爱,就要学会包容,以包容造就彼此的成长与成熟。

3.婚恋常识及生活能力教育

贴近生活,细致到位的婚恋教育,不但道理要说得透,而且要辅之以基本常识的点拨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国外的大学学习,他们连约会地点的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可谓细致入微,而且当代大学生生活常识及能力现状也迫切需要这种培养与教育尽快落实,所以,高校婚恋教育可以采取开设专门课程或具体讲座的方式补足这方面的缺位,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婚恋常识及生活能力教育主要包括:礼仪常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社交礼仪知识,学会与异性相处之道,做到恰如其分,谦恭有礼,不以粗俗为前卫,不以野蛮为实力,充分彰显青年大学生应有的礼仪风采;审美常识,结合大学生爱美、追求美的天性,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具体指导发型、服饰设计,穿衣搭配,自我包装技巧,使学生真正掌握体现个性美、时尚美的方法;性生理及心理常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性观念,保证其安全涉足性生活领域;理财技巧,针对大学生大手大脚,恋爱、生活消费不知节制的弱点,教会其量入为出,合理掌控开支,不做“月光族”不增加父母负担;烹饪、育儿、家居设计等基本家庭生活常识,由于在校大学生迈入婚姻殿堂的为数不多,这部分教育主要是未雨绸缪的考虑,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以便在面对今后家庭生活时不致因家务低能而手足无措,从而尽快适应家庭生活要求,保障家庭的稳定与幸福。

三、婚恋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婚恋教育因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就更需张扬教育的人文属性,所以,高校婚恋教育必须改进以往居高临下、简单灌输的传统痼疾,本着平等、理解、平易的原则来进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敞开心灵的平等交流、探讨,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少做居高临下的硬性灌输;理解学生在现实压力面前因迷惘无助而做出的功利性选择,不简单化、绝对化地上纲上线,要正确引导,践行及时有效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无伤大雅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方式,不必过于敏感,毕竟他们有着飞扬的青春,作为教育者,青春可以消逝于身体,但不能消逝于心灵,保留一颗年轻的心,就是搭建了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教育才能在这一前提下深入下去;配合爱情婚姻命题实践性、生活性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地讲解方式,以平易近人的面目示人,努力缩短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必囿于所谓学者风度,视详解生活命题为婆妈式琐屑而不愿为之,从而故作高深,令学生敬而远之,这不是婚恋教育的初衷。总之,高校婚恋教育方式必须紧随时代步伐有所突破,不能固步自封。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7

【关键词】思政课;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当中对于大学生群体开展婚恋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同时也是当前许多大学生所重点关注的热门内容,与每一名大学生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怎样能够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冲击前提下继承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并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发展现状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构建出新的价值体系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怎样应对大学生婚恋观所产生出的新改变并同时对其采取适当的引导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婚恋观,目前也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1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婚恋观即为大学生在处理爱情、婚姻,甚至是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等问题上的个人观念及应对方法,是人生观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的道德观、法律观及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中的体现。在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其在逻辑结构的处理方面主要将婚恋观教育划分为了道德与法律两部分来进行讲授,在教学内容之中,其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向大学生讲授在婚恋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以及相应的知识内容,并主要体现为在大学当中“要不要谈恋爱”,“如何正确的谈恋爱”,“怎样避免恋爱所带来的负面干扰”等问题。目前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为主,这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阶段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阶段,同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经济的巨大繁荣以及文化思想的解放,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因此使得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困惑,在面对婚恋问题时也更加茫然。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当中开展婚恋观教育,同时就针对婚恋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给予必要的解决方法指导,其重要性也便愈发凸显。

2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在目前的婚恋观教育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共性教育特点,对于个体的差异性未予以足够的关注,这对于婚恋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当代“90”后大学生群体相较于以往大学生而言,其更加注重个性意识,他们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兴趣更加浓厚,拒绝教条主义与权威主义。对此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若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思想观念,而只是向其强加讲授理论知识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当前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所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学方法的选取通常是以教师、课堂及课本为中心,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由于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等问题的看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婚恋观教育中只讲道德、原则,而不讲人性、技巧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再满足于当前的婚恋观教育。

2.3社会环境错位

环境由人创造,而环境同时也对人产生着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自然人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将会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一些低俗的价值挂念,例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均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之中开展婚恋观教育应当加强对教育环境的净化,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样也是开展好婚恋观教育的关键环节。

3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策略方法

3.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教学实效性产生影响的问题,大多仍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偏差,其依然对大学生群体在婚恋观问题当中的主体性需求未予以满足。尽管意识形态的影响,主流价值观念的培养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职责所在,然而就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自身的接受来达成的,而不应当仅存在于表面形式,因此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应当是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核心。

3.2整合教学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指引

在目前最新的婚姻法当中对于婚恋价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增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方面知识的宣传;开展婚恋伦理道德教育,建立其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婚恋伦理体系,积极推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将思政课当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婚恋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法制观念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积极引导。

3.3创新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教育绝不应仅限于在课堂之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应尽可能的将课程教学拓展至课堂之外,例如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亦或是进行专项主体讲座活动。在教学方法当中一方面要在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坚持。通过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良好的掌握相关婚恋知识,更加有效的应对自身所面对的具体婚恋问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婚恋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其能够为大学生在处理今后的婚恋问题上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提高其婚恋幸福感。本文重点就目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所存在的理念陈旧、方法单一、社会环境错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基于此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J].调研世界,2012(10).

[2]卫晓君,宋振宇.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探析[J].新闻知识,2012(10).

[3]于苗,胡雁波.浅谈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

[4]孙晓媛.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审思[J].活力,2014(16).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8

关键词:恋爱观;艺术类大学生;方法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来追寻这种甜蜜的痛苦却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样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希望爱神之箭能够射中自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已经揭下了以前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纱而变得开放起来,尤其是在以网恋为主题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学校园里流传之后,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开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公布的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中,艺术类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为70.0%,远远高于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恋爱也是如此,因而,以艺术类学生为例,对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及其恋爱观

由于艺术类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是真正潜心于搞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境界中,这样长期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因此艺术类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中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一切从个人的感悟出发,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倾向于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客观现实以及细节来体验世界,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作出决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处,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从对信息、思想的反思中获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穿着比较时尚、前卫,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希望能够不流俗。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行为表现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非常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大学学习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艺术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需要支付其他专业学生所不需的高额培训费。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高于其他专业,而且艺术类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出外写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兼职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学习的费用。

最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但是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对时事不关心,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比较淡漠[4]。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恋爱比例高与恋爱动机的多元化、功利性。由于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会认为不谈恋爱是没有跟上潮流的表现,所以进入大学之后,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谈恋爱。近两年来,我们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陆陆续续与近一百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女同学进行谈话,在谈话中发现,65%的同学在大学里都有谈恋爱,35%的同学没有谈恋爱,而在35%的同学中新生占了大多数。

艺术类学生谈恋爱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按理说,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是随着社会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学生的恋爱思维也出现了多元化,而且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仅是由于互相爱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权势、社会关系和对方的发展前途。

第二,恋爱行为的开放性。我们在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谈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的行为时,有30%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是个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会去干涉;有35%的同学认为勉强接受这种行为,但是仍觉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学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行为,自己也不会这样做。

至于与恋爱对象是否发生性行为方面,有45%的同学表示曾经发生过,55%的同学则表示没有发生过。由于西方性开放潮流的影响以及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特点,学生的恋爱由羞涩与含蓄转向了恋爱行为的公开化,许多学生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做出各种亲昵动作,从校园里走向了出租屋。学生同居的现象日趋普遍,许多大学生都表示对婚前性行为采取了接受或宽容的态度。

第三,恋爱道德的淡薄。在与广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在是否将恋爱对象作为婚姻的对象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表示看情况,无法确定以后会与现在的恋爱对象结婚;有30%的同学表示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在乎长久,而是在乎曾经拥有;而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蔓延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质疑挑战权威的观念对学生的恋爱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对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学生对传统的恋爱和婚姻道德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学生的贞操观念和责任意识趋于淡薄,在恋爱中,个人的情感凌驾于理智和道德规范之上,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学生恋爱观引导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恋爱观存在的误区

从上文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恋爱动机的错误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爱情的真谛,有些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恋爱,有些是出于物质需求而恋爱,还有一些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恋爱。第二,在恋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有恋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游戏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占有心理、性爱焦虑心理等等。第三,恋爱行为的错误认识。将恋爱归结为个人问题,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本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在公众场所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等等亲昵行为。第四,恋爱道德的错误认识。由于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因而在恋爱道德和责任意识上趋于淡薄,例如三角恋爱、傍大款、性交易等,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恋爱中的性行为上,更多采取宽容、认同,导致同居现象增多,怀孕流产现象增多,给恋爱双方都带来身心的伤害。

(二)正视艺术类学生恋爱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的“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3]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不禁止,也不反对。这是社会和谐进步,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宽容的体现,但是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转贴于

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大学生的恋爱。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在人的成长的第六阶段(从18~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个时期,青年人的困难或烦恼都愿意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诉说,而随着性意识的发展,对亲密朋友的概念和对象缩小化,变成对异性的意识的改变和增强,由此产生了恋爱的情感[2]。

从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是人生存和成长的必然需求,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显现的一个特征,如果人为的阻止或干预这种心理成长过程,将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正是处于成长的第六阶段,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通过这种方式远离孤独,顺利渡过心理危机阶段。因此,大学生的恋爱,我们不能将其当做洪水猛兽反对和批判,而应当意识到这是大学阶段中必然的现象,大学生只有经历这个亲密对孤独的阶段,通过与异性的接触以及建立亲密的关系,而避免孤独感,顺利地迈向社会。

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我们应适当加以引导,不可放任自流。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恋爱和同居只能通过行政或教育的手段来制止,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甚至有些学校或教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避而不谈。

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从人的社会性本质探讨两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两性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可以看出,马克思指出爱情的本质是社会性,强调爱情中的道德与理智,认为人类的爱情应当受到人的理性、意志与道德的制约。

人类的恋爱具有社会性的内容,不只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大学生的恋爱,更是融入了学习、信息的交流、对人生的看法、审美观、责任感等内容,因此我们要适当加以引导。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正视恋爱和情感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他们情感的正确的释放,使恋爱在他们的学习上和生活中起到充分的互补互利的作用,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三)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

1.多学科研究的方法

所谓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各学科的观点、方法考察大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即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大学生恋爱观引导中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把握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目标包含了德育的功能,美育和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完善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智能结构和伦理品质同步和谐发展,造就一代富有崇高理想、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机敏才智的新人。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书画、摄影等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焕发学生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感到一种非常愉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而且能催促他们向高尚的道德理想趋近;可以利用艺术类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关爱情题材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辨别美丑的能力以及对爱情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处理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观就是一个人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推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指导大学生的恋爱实践,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成才与爱情的关系。正确理解爱情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前提,大学生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爱情的含义。马克思说过:“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是过早的亲昵。”[2]恩格斯将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1]。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大学生要摆正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作为第一重要的任务,要使爱情成为一种推动力量,不断鞭策自己前进。

(2)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这样一句话:“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爱是一种能力,是在心中有了爱之后,能及时准确地分析,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爱的能力,以及迎接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大学生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有健康的恋爱的价值观,要尊重别人的情感,也要学会拒绝爱,还要培养爱的道德责任感。在恋爱中双方必须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理解、信任、宽容对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对方的身心健康负责。

三、结 语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观,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为人师肩负的职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将主导了家庭的发展趋势,古语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社会,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决定未来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年轻一代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有益于维护未来社会的稳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已不仅限于学业上,还包括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恋爱观。“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也是为人师的重要职责。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恋爱不应回避,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与引导,使学生明确爱情的真谛,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协调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4-297.

[2]韩云萍.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看在校大学生恋爱问题[J].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4,(1):78-80.

[3]饶兰兰,李元略.论教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职责[J].企业家天地,2007,(9):235-236.

上一篇:年底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保险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