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和管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1:26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1

追溯管理思想演变的历程,就必然不可忽视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被誉为“管理科学之父”的弗里德利克·泰罗(FrederichW.Taylor,1856—1915)。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各种管理论著和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概况起来,其中心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点包括:1.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4.实行计件工资制;5.劳资合作两利;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前者由管理部门来承担;7.实行职能工长制;8.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所谓的例外原则。泰罗力求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他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泰罗制,着重解决了用科学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可以说,泰罗制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到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把泰罗运用知识研究劳动所引发的革命称为生产力革命,认为泰罗应代替马克思的地位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物。

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方法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理论移植于科学方法论,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数量化等知识特性,可以进行传授和复制。因此,当人们谈及人本管理(或以人为本)时,往往都以为泰罗把人当作类似于机器的要素来看待,以为泰罗仅从满足人的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出发,设计了一套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方法,即让员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收入。我们并不否定泰罗有这种倾向,但我们同时认为,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其实也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已隐伏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论,这尤其能在泰罗于1912年发表的听证会证词中窥探一斑:“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作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他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不是分工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在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一般人在听到‘科学管理’这个词时就会想到一种或几种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但是科学管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那么,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厂、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同样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听证会记录,转引自[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页16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泰罗强调说,构成科学管理哲理不是任何一个因素,而是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提高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科学管理原理》)显然,泰罗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效率哲学,他明确指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补救普遍的低效能现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把经验提高到科学。提倡科学,就是不单纯凭经验办事,而是要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手段,把工人的经验概括成规律、守则或公式。为此,就要使科学与工人相结合,推广先进工作方法,培养第一流工人,这就是科学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必须相信工人与其他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是蠢材。与此同时,管理也要从经验提高到科学,管理人员要承担大量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的职责。新晨

创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重点在于对事的管理,实际上也就是着重解决人与事的关系问题。而且,为了实行科学管理,还必须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一方面,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即把管理与被管理,或曰管理的主体与管理的客体分开来。这种分开,克服了过去劳动和管理不分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要提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合作、资方和劳方的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最大的富裕;所谓最大的富裕就是劳资双方都富裕,也即劳资两利;而为了劳资两利,必须实行劳资之间的合作。总之,集中到一点:为要提高生产率,必须实行对工作的科学管理;为了科学管理,必须实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劳方和资方职责上的分工和合作。关于后一点,泰罗十分强调。在他看来,科学管理的实质就在于:工人和管理人员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一方面是工人和管理人员对待各自职责的态度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劳资双方相互态度的改变,从对立、斗争到合作、和平,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这就是泰罗科学管理哲学的精神所在,也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孕育之地。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2

一、把竞争的机制引入倒班级管理中来。

    一个好的班集体,应当有一股“气”,即团结进取的班风和勤奋钻研的学风。当这股“气”充满这个集体的时候,这个集体将所向披靡。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这股“气”呢?我的做法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班级管理中。

    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拼搏,可以激起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所以,我把竞争机制引到班级管理中,一定能使班集体充满团结进取、勤奋钻研的“气”。同时,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年轻气盛,不服输,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而竞争正与他们的性格相适应,一定能达到我的预想目的。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试一试,让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初一新生刚到校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操训、军训。我抓住这个契机,动员学生说:“这是我们初一·2班第一次在校领导、全校师生面前亮相,我们是闪亮登场?还是平庸露面呢?”学生们异口同声的选择了前者。我接着说:“选择是很容易的,要做到就要付出努力。”于是操训中学生们不怕苦和累,一个个动作练,一节节操纠正,终于夺得军训、操训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接着校运会我班夺得精神文明奖,期中考试多科成绩名列年级之首,这一个个胜利,使学生尝到了拼搏竞争的乐趣,感觉到自己是这样一个集体中的成员的光荣。当团结进取的班风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变成每一个学生的自觉意志。我班的辛颖同学,很聪明,但学习不刻苦,敷衍了事,保持中流是她的标准。这时,我找到她,帮她分析自己的优势,分析她对自己的标准低,没有竞争意识的缺点,并给她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实际就是竞争对手,激发她奋起直追。由于集体气氛的熏陶和她自身竞争意识的增强,到初二第一学期末,这个学生就在年级崭露头角,后来成为年级的尖子生。竞争不能蛮干,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运动会,我班运动员少,运动成绩不好,我们就多投稿,搞好入场式,遵守赛场纪律,夺精神文明奖;大型运动会拿不到名次,就苦练单项运动,夺篮球、拔河、冬季长跑等单项奖;体育上不出类拔萃,就在智育上狠抓苦干,各科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智力好的学生少,我们就不把目标放在竞赛上,而是在中考各科成绩上竞争,最终有43人考入我校(包括两名运动员),各科平均分均在年级之首。班集体的种种做法,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参与竞争。我班团支部为了在学校工作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到孤寡老人家服务,使之成为我校为民服务的固定点,作为学校德育实践基地。

    正是由于“竞争”,我们的集体在前进,多次被评为校先进集体,今年又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团结进取,勤奋钻研成为我班的优良班风和学风。

二、用系统论指导班工作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42-02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研究,促进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内涵与存在的不足

(一)内涵

教学管理是对学校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从而达到优化并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指将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程序、方法等,用制度和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表现在制度规范和行为规范两个方面:

1.制度规范。表现为教学管理部门上下关系清晰,左右关系协调。形成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主要的管理环节,进而建立一整套适合于本校本院本系的教学管理体制。

2.行为规范。指管理人员按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与服务;教师按规章制度的要求形成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认真备课、授课;学生按规章制度的要求形成认真预习、练习、复习、听课等。通过规范的制度约束形成规范的行为,通过规范的行为实践完善规范的制度。

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指教学管理必须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去研究、分析、解决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教育和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其他的工作都应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只将教学质量与分数挂钩,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协调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和核心。

2.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科学地进行管理。教学管理应对管理活动中量、质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把人的管理行为、职能和计量分析结合起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为管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在管理中应运用量化管理、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存在的不足

为适应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方面仍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不强,教学管理工作尚属学校行政行为,师生处处有“被管的感觉”,管理系统不畅;二级管理体制中,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能认识不充分,教学管理中以学校为中心,院系一级管理活力不足;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有制度,但执行不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实效性和客观性;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不强,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二、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措施

1.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前提,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要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必须加强建章立制,完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广泛调研、考察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出台了多个教学管理文件,全面修订了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规范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转。

其次,应规范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工作的蓝图和依据,主要包括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师授课教案、课程表及教学进度表等。其中,教案、课程表和教学进度表是授课教师使用的应用文件;而专业培养计划则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设计,是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和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先决条件。我校始终把做好和贯彻执行教学基本文件作为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第一步,同时还修订了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制定了各专业的实纲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书,完善了专业技能规范,使教学基本文件完整齐备,从根本上防治了因教学文件不齐全而导致的教学活动不规范。

2.加强教学管理机构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干部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其基本素质、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明确的岗位职责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实现的根本前提和保证。高等学校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要重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必须建立和谐、高效的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管理机构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指挥协调中心,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要求和管理职责,是减少乃至杜绝工作中“踢皮球”、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等现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运行的质量和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进程。其次,必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高等学校在补充教学管理干部时应对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知识、行政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

3.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第一,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抓好课程教学质量。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规范课、示范课,即所有中老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规范课,院系所有教师到堂听课,做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上好规范课的基础上,挑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上示范课,给中青年教师作表率。第二,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检查。在坚持严格的校、院、系、室教学检查性听课制度的同时,还加强了各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定期检查。如检查学籍管理、教学档

案、教学任务落实等工作的完成质量,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主管部门,以此作为教学管理水平考核的依据。通过检查。各级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道路。第三,重视对学生的检查一是检查学生学习纪律。根据各系部上报的课堂教学记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累计旷课学时,达到学籍管理处理的学生严肃处理通报全校,及时通知学生。还采取深入学生教室宿舍搞调查访问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

4.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管理现代化是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指出,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包括教学管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是根本的思想观念;应确立以教学促发展的观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应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学”出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要运用整体、全面的评价观来评价学生,既要考查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查应用能力的高低,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必须注重改进教学工作环境,创建现代化办公设备,为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提高教学管理的科技含量,把现代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实际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对教学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贮存、加工、维护和使用,建立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学校教学资源、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成绩、课务和考务以及教师基本信息和业务档案等,从而实现教学管理、事务处理的自动化,教学决策与领导的科学化。只有实现了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才能把教学管理人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稳定、协调、高效地运转,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校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重要途径。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内涵必将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2003,

[2]扬立军.实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研究,2005,(2).

[3]黄育妆.谢薇,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J].暨南学报,2003,(23).

[4]姚慧卿.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再认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7).

[5]胡 萍.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与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2007,(22).

[6]吴丽琼.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9).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4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存在有许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这些应该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历史营养。同时,中国2o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因为是在5000多年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中去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出发,在历史的承继、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的兼收并蓄中,实现中国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

但是,在众多为探索中国管理科学创新发展的努力中,我认为有些状况是应该讨论清楚的。比如,有的研究只注重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注释和介绍,希望作为在中国实践的指导;或者是加上中国的现实情况做验证,其结果还是说明了所引进的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功用,这些都没有能够实现“本土化”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的研究注重于辩证法的运用(尽管管理实际中的辩证法运用是重要和必须的),不过辩证法只是管理艺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而且管理方法并不等于管理的全部。管理首先是一种理念,管理方法是在一定管理理念指导下,为了顺利实现管理系统工程及其既定目标的工具性选择。

可喜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践,促进了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进行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我们的诸多莘莘学子,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勤学西方的管理理论,忽然有一天发现,原来外国人的许多管理理念和理论,早已在我们祖先们的思想和著述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进行的创新,应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挖社会发展的成功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社会生活中的管理或管理社会的实践,是各门组织技术,是各类管理艺术。中国古代,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儒家仁义中庸,崇尚德性;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兵家奇正变幻,贵在权变;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墨家兼爱交利,善立表率;名家巧设名辩,擅长剖析;纵横家联横合纵,唯利是从。表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著作,除以上各家典籍外,如《周易》、《尚书》、《孙子兵法》、《周礼》、《礼记》、《管子》、《史记·货殖列传》等,基本包括了军事管理、社会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历代中国明君贤相、仁人志士都从中吸取治国安邦、安身立命、修身齐家、富国强兵之术。

和合是最佳化的文化方式的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和合不仅是儒家文化价值的取向,而且是道家、墨家、阴阳家和《周易》、《管子》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提炼出一种共性的并且符合国情的和合管理理念及其价值观准则,从而为《和合管理》的理论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和合文化,程思远先生曾经大力倡导“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并一再指出:“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国外也讲和平、和谐;也讲联合、合作,但是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开始出现,管子、墨子、苟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共同采用,成为儒、释、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综合性概念。儒家强调的“和”与“合”是人所共知的;佛家是始终谈“因缘和合”的;道家的一系列代表作都强调了“和合”概念,如《太平经》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和合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

一般说来,我们说“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说“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汇贯通。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也许正是基于“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感召和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如金博士从2002年开始,就致力于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和合哲学思想及其形成的中国传统和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去寻找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历史营养,并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同时吸收现代管理学的有益成果,进行融合众家之长和推陈出新的研究,历时5年之久,终于写成了《和合管理》这部学术专著。

看了黄如金所著的《和合管理》一书,不禁为内中的创新性内容所吸引而兴奋不已。黄如金的《和合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推陈出新的精神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是一种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兼收并蓄原则而又从现实需要出发的创新性成果。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从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提炼出了一种共性的、并符合国情的和合管理理念及其价值观准则,从而为《和合管理》的理论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光明日报》(2006年5月29日)“理论周刊”发表黄如金撰写的论文(《和合管理: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时在“编者按”中所指出的那样:“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文化之上的和合管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的适应性,尽管在理论研究上是一家之言,但是和合管理的理论创新,对于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合理内核与基本框架应该说是作出了建设性的努力的。”

管理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工程,并需要通过组织综合运用相宜的领导艺术来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的实践过程。这是对管理学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一种基于辩证法和系统论观点的创新理论。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现代管理学重实际管理方法的运用,以绩效管理为基本方式,以数学和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学重理念,认为理念是管理的活的灵魂,并且同时重视管理过程的系统性和管理艺术的综合运用,认为管理艺术是贯彻和实现管理理念的关键。黄如金的研究,正是从和合理念的历史扬弃出发,在探索和合管理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相应的和合管理艺术中,完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在辩证法和系统论观点指导下,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及实际需要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而且对中国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和合管理》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努力中,坚持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批判中,以及对现代管理学的学习和借鉴中,去构造一种中国式的和合管理理论体系。为了使和合管理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而坚实的基础之上,黄如金对于和合管理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深刻而又富有成果的。他发现并提出了和合管理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与和合相互叠生的复合价值观体系的新观点,同时还第一次论证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对价值观理论和管理学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和合不仅是方法论而且更是价值准则的问题,从而为和合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和合管理》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处,莫过于许多专家学者共同认为的书中关于和合发展力的研究。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和合发展力范畴的提出,不是简单要与核心竞争力范畴相比较,而是遵循辩证法的认识以及博弈论等科学分析的结果,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与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变化研究的结论。按照哲学辩证法的事物发展阶段性观点,市场经济应该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羊吃人”的资本原始积累及其路径依赖形成了以“大鱼吃小鱼”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型发展阶段,所以,竞争战略成为指导战略,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竞争型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利和胜出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竞争因素相矛盾而存在的合作因素会不断增强,当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而市场规则日益完善和透明的情况下,合作日益成为企业获利和持续发展所必须,市场经济就将转化为合作型发展的新阶段。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5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道德;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与研究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然而,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如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学术剽窃等。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已成为影响学术风气、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整个国家科研事业的一个沉重话题[2]。与此同时,也使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质,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自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下发《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在各省(市)科技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落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掌握科学规范,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然而,如何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总体要求,真正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成才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为,构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确立体系方针和目标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应与教育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即为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其目标是贯彻体系方针,实现教育质量管理目的的具体客观化、可量化的成果表达,体现为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业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增强等,较为客观真实地体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各级职责与权限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主体是承担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各级培养单位,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权限。如: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研究生新生、新上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各基层培养单位负责进入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和本单位在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应发挥学术指导、伦理引导、德育教导的职能和身先垂范的作用。

3建立体系实现路径

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教育实践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3.1构建“ESP”教育实践模式

集主题教育(education)、方法学习(study)、学术实践(practice)三位一体。

3.1.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提高遵守科学道德、遵循科学伦理、掌握科学方法的意识,并内化为广大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行为自觉。①开展分层递进的主题宣讲活动。如我院根据上海市科协、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博士研究生新生参加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宣讲会,为研究生提供与名师名家面对面的机会,使研究生不仅学习前沿科技知识,而且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崇高品质和道德风范。根据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组织所有研究生新生、新上岗导师参加学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宣讲会;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实际,采用邀请专家或观看专家视频的方式,组织对已进入基层培养单位开展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及本单位在岗导师开展集中宣讲教育。聆听学术大师们对莘莘学子和科研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许,感受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求真和不懈追求。②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和学业安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诚信教育活动。在研究生中进一步加强以“恪守为人诚信和坚守学术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营造浓郁的诚信文化与学术道德氛围。③加强教育活动的总结宣传工作。突出宣讲教育特色,打造宣讲教育品牌。如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栏目,发挥新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易班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扩大宣讲教育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将科学精神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有机结合,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弘扬。

3.1.2加强科学方法学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习培训等形式,使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学术引用、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强化科学规范。①组建专家讲座团。邀请来自不同研究领域、拥有不同治学经历和管理经验的长江学者、“”入选者、杰出教授、特聘教授等资深专家组成讲座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规范意识,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发生。②强化“三自”教育。积极发挥朋辈引导作用,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开展研究生榜样人物报告会,邀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科创之星”获得者面向全体研究生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利用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对研究生获奖论文、论文交流报告人的学术规范行为考察,并在报告陈述、交流互动过程中积极营造遵守学术道德的氛围,努力将学术道德规范和优良学风教育融入学习和科研活动中。③加强政策学习。发放《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读本》,引导研究生通过自学掌握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等方面规范和要求,增强研究生理论水平,切实践行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

3.1.3注重学术实践锻炼

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加强研究生的行为自觉,实现研究生学术行为他律和自律并重,积极营造优良学风[4]。①加强学术过程管理。将学术精神、学术规范、学术创新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程教学、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学术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等各环节并制度化;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内容,将其融入研究方法论等课程中;要加大学术规范化课程和专题讲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5]。②发挥导师教导作用。研究生导师要身先垂范,在课题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等各个学术实践环节,履行学术指导和德育教导的责任。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体现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6]。③完善预警和处置机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研究生课程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进行全面检测,警示和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利用学术不端系统加强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倾向性分析,根据失范行为轻重给予处置,形成“正面引导教育引路,反面惩戒教育护航”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3.2建立有效性评价机制

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实践开展有效性评价,既能对各项教育活动是否符合策划过程和目标预期进行客观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优化体系运行提供依据。可从三个维度开展评价。一是在每项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采用对参与对象进行活动意见反馈的方式,开展即时性评价;二是在一个教育实施周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阶段,采用对实施教育的主体、客体(研究生、导师、管理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前后认同度、认知度调查,开展比较性评价;三是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对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学位论文合格率、全国和上海市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各级各类学位论文盲审、抽检的合格率等,开展统计分析和指标性评价。

3.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每年度根据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实际状况,结合各项目有效性评价结果,对学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教育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奖学评优、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培养单位及管理者年度评优等挂钩,表彰先进,警示落后,以进一步彰显优秀导向。同时通过成果展示和特色分享,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4体系优化机制建设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切实为教育的目标实现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体现先进性,关键是与时俱进,保持动态性。体系非一成不变,而须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更新和优化。一是及时对接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及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二是根据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分析体系运行的潜在问题,及时建立预防(整改)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三是通过召开年度工作研讨会议,全面分析体系运行状况,对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加以识别,建立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体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金祥.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立足之本[J].未来与发展,2014(7):74-78.

[2]罗志敏.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10-14.

[3]教育部学位管理与教育司.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11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71-77.

[4]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43-147.

[5]朱小平,宋杰,朱琳,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54-256.

[6]朱军,姚志刚,张中伟.ISO9000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4(1):54-56.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6

论文关键词:学员管理;大管理理念;管理科学化

学员管理是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大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党校学员管理科学化水平,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教育的新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认识,创新理念

干部教育培训,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干部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需要。实施这一战略,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教育、大培训给党校学员管理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规模和数量上的变化,工作任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和飞跃,是既要做大又要做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面对新的形势和更艰巨的任务,党校学员管理工作者应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实际大胆改革,创新思维,树立和践行大管理理念,不断探索新路子。

学员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是组织、管理、宣传、指导、协调、服务,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学员管理工作者应是学员学习的组织员、管理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为学员学习生活服务、排忧解难的服务员,协调各方关系的协调员,学员增强党性的示范员。学员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帮助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提高学习效果,增长知识,增强党性,提高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实现这一目标,单凭党校或党校学员管理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整合所有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学员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学员在学校的活动不仅涉及教学、行政后勤和学员管理部门等各个方面,而且与干部调训、使用、监督部门,原单位及本人都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要受到以下七种力的作用和影响:一是自身的内动力,二是教学吸引力,三是考试考核的压力,四是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五是校外与学员学习相关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的推动力,六是学校行政后勤的保障力,七是学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感召力。要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必须把这些力凝聚到一块,形成合力。而要这样,必须树立大管理理念,统筹协调,凝聚力量,内外结合,齐抓共管,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党校学员管理工作,跳出党校看管理,改变现状,整合校内外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校内管理与校外管理结合起来,把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结合起来,把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二、整合资源,齐抓共管

(一)整合校内资源。学员管理学校各有关部门责无旁贷。必须形成共识,健全机构,凝聚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校工作一盘棋。一是教学管理和教研部门要制订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吸引力,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到课率,把学员的注意力和兴趣就会集中到学习上来,使之安心、静心、专心学习。这不仅在无形中发挥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对学员进行了间接和隐性管理,而且为开展学员管理提供了重要前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搞好行政后勤工作,增强保障力,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学校的食宿条件与学员的学习和学员管理工作密不可分。行政后勤部门搞好生活和文体服务,安排好学员住宿和课外活动,使之吃得好,住得安,身体好,无后顾之忧,自学率、住宿率就有了保障。三是建立机构,统筹协调学员管理工作。学校建立学员综合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校内各有关部门,为齐抓共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整合校外资源。加强党校与校外有关部门的联系,借用外力,内外结合,推动学员管理工作。组织部门是干部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使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干部的约束监督。这两个部门与人事部门都是党委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是代表党委行使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职能的领导机构。职责赋予的权力决定了他们对党校学员有着重要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约束作用,具有较高权威。这些部门对党校学员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召开会议、制定政策,形成文件规定、作出指示决定、规范学员学习活动等形式实现的。这都具有很强的规定性和指导性,既是党校学员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又是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党校学员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利用和依靠这些职能部门的权力影响,学好用好贯彻好这些部门的政策规定,充分发挥政策威力,把校外的政策方向上的宏观管理与校内的直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步推动学员管理工作。实行大管理,就是要做好内外结合的文章,改变以往联系不密切或相互脱节的状况,加强联系协作,变由党校一家管理为以一家为主、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不仅如此,为使内外结合、齐抓共管的措施真正得以落实,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如工作例会、协调会、情况通报会、学员学风建设督查、跟踪考察和学员学习情况给所在单位反馈制度等。通过这些会议、制度,互通情报,统~思想,形成共识,统一步调,适时研究解决学员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抓出成效。

三、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学员管理工作,应突出学习管理、学风建设、党性锻炼和纪律意识几个重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党校学员管理工作。加强学习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学习管理、学风建设是学员管理的第一要务,重中之重。树立良好的学风,首先要教育引导广大学员提高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一种责任、一种享受,变组织要我学为我要学,明确为什么而来带什么回去,做到愿学、真学,下真功,求实效。其次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针。要引导学员继承和发扬我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着力解决好愿意联系实际、善于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联系实际三个问题。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充分发挥熔炉作用,加强学员党性锻炼。增强学员党性锻炼,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理论武装为根本,实践锻炼为关键,管理人员示范引导为先导,相互促进,多管齐下。~是抓好思想教育这个基础,利用各种形式,对学员进行理想信念、根本宗旨、纪律作风、道德情操、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等教育。二是要牢牢抓住理论武装这个根本,引导学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寓党性锻炼于理论学习之中,切实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根据当前学员实际,在实践中锻炼党性应以遵守校规校纪,增强组织纪律观念,端正学习态度为主线,通过参加学习,社会调研,专题研讨,党性分析等各种途径帮助学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陶冶情操。切实贯彻从严治校方针,增强学员纪律意识。一是严肃政治纪律。坚持研究探索无禁区,言论行为有纪律,教育引导学员无论何时何地言行都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形象,保持党校学员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坚定性。二是严格廉政纪律。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和党校关于学员廉洁自律的规定,严于律己,在学员交往、参观调研、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时严格执行学校规定,自警自律,注意身份,注意形象,注重影响,自觉维护党校形象和党校学员形象。三是强化规章意识。严格执行校规校纪和学习生活纪律,帮助学员懂得在党校不论职务高低都是学员,使之自觉强化学员身份,淡化领导意识,吃党校食堂,住党校宿舍,守党校纪律,主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四、注意方法、讲究艺术

党校学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做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技巧,既要认真贯彻执行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方针,严格要求,敢于管理,又要从学员都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注意特殊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把敢管和会管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明确要求,启发自觉,把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领导干部学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而对他们的管理不宜强迫命令,而应多做宣传,讲清要求,增强其自律意识,使之自觉去做。坚持严格管理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做党校学员管理工作,重要的一条,就是树立人本理念,以人为本,运用情感管理。要加强与学员的联系,了解学员,熟悉学员,尊重学员,急学员之所急,帮学员之所需,悉心服务,热情关心,以此建立感情,以情感人,以情连心,用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真情赢得学员的信任,使之感到党校的温暖,管理者的真诚,理解支持党校管理者的工作,心悦诚服接受管理。其次是坚持宽严结合。学员管理,最难把握的是宽严的尺度。怎样做才是适度?一切办法、措施、要求既符合学员实际,又符合学校规章制度,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绝大多数学员能接受做到,就是适度。应要求严,处置宽;牵涉面一的宽,牵涉面窄的严;初次宽,屡次严;有故宽,无故严;比较容易做到的严,一时难以做到的可适当放宽。总之,无论是宽是严,必须有理有据,恰当合理。三是注意依靠骨干,发挥党支部在学员管理中的作用。学员管理,必须有学员自身的参与配合。学员干部是学员管理者的依靠力量,是与学员沟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精心挑选好班干部尤其是书记和班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会选班干部、会用班干部,也是学员管理的一门方法和艺术,是学员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五、加强研究,探索规律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7

关键词:人的管理 制度建设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45-01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企业成长的保证。管理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同行。企业系统管理主要是依靠科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一、企业制度管理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是人、财、物和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关键所在。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从早期的经验管理到现在的科学管理,始终都没有离开人这个主体。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把人管理好了,就为整个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管理中要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依赖制度去约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种类繁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在制度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整体实施的全面、规范,无论是高层的战略性计划,还是其他管理层的战术计划及生产工作计划制度都必须统揽全局、把握细节、确保高质高效;目标制定要以员工、经营者及顾客、竞争者、政府共同利益为主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追求效益最大化;组织上则要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空间上组合成纵横交纵的关系网,使每一个成员都能职责分明地工作,为管理的整体功能的发挥提供重要保障;制度要充分体现决策机构的力量,根据外部反馈信息不断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选人用人制度要完善,通过选拔、配备和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资源得到高度开发。企业管理制度中评价制度、激励制度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其他制度必须体现激励制度与评价制度的内容。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工作性质、强度、责任、过程、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定;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内在动力,提高工作绩效。评价是激励的基础,没有评价,激励将没有依据;激励是评价的目的,评价是为了激励,激励是为了促进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为企业创造利润。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企业建立和运用激励机制的科学性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员工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个人的价值追求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一)内外激励双驱动方式

1.建立科学、严谨的激励制度。企业一系列的激励制度一定要在广泛征集员工意见,通过专家分析、论证,员工认可之后方可出台,要充公体现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并且按制度要求严格执行。执行过程,要配套考核制度,保证工作开展的质量、效果。通过外在的推动激励员工的内在动力,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制度的实施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员工不同阶段需求、工作要求等不断完善相应措施。

2.运用各种手段激活满足员工的多种需求。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工作实际,掌握员工的需求、动机,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提高激励的作用效果。如:发挥物质激励作用,满足员工的生活需要、安全需要以及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还可以让员工参与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讨论,使员工感受到上级主管的信任、重视和赏识,体验自已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工作的责任感。

3.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给予企业员工强有力的精神激励。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原委。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好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很好地顺应国内国际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现代企业要在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中不断完善具有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特色文化内容,既要注重员工的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精神层面内容的完善,又要注重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以成功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力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建立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首先表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激励机制。20世纪80年代主要注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进入90年代以后,新一代员工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应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根据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实行激励。其次是提高激励的针对性。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或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等。要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

(三)企业管理者工作的科学性

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成功就需要体现工作的科学性。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重点掌握好三方面的艺术,即对人、事、时间的管理艺术。对人的管理要用其所长、互相尊重、严于律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事的管理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能带动整个工作链条前进的中心环节,对各种事物的处理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注重各因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平衡协调,形成浑然一体的管理体系;对时间的管理要有计划地使用可控制时间,按质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此外,领导要洁身廉洁、公道正派,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尊重支持下属,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艺术的应用是科学管理的补充和提高。由于受到各种内外环境的制约,无论花费多大的功夫和代价,无论工作多么精细,我们的管理制度都是很难达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要求的。因此,在运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讲求管理的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管理艺术的成功运用不仅可以使工作有效实施,而且还可以使管理效果大幅度提高。

管理是科学,是艺术。企业的成功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也需要有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管理艺术,在打造企业独特的管理思想、管理文化和创造适应时展的新的管理模式中,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结合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化企业的有力武器。

(作者单位:浙江金萨克服饰皮具有限公司 浙江平阳 235400)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篇8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有考查利用价值的真实得记录那就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是政府拟定适合当地人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科学的有效的依据,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就是我国多年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经验的积累的产物。想要使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首先就要提高进行此管理工作人员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对于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的认识水平。

1.可以为政府在制定相应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料

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准确的反应了我国人口统计的人数。因此国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当然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就可以用于政府制定、修改、完善适合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样就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能力。

2.可以为国家内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服务

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流动,因此国家想得知并管理人口流动的方向就可以通过分析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来获得信息,这样就能实时的得知我国流动人口婚育状况。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进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管理,这样在引导流动人口进行计划生育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两地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也可以避免两地出现的发错证件、反复发证等工作失误。

3.为我国农民进行正确的引领

我国在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可以使得政府能够制定出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适合农民的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里所提供的信息,向他们传递政府对于独生子女户的优惠政策、奖励制度,以此来帮助农民认识带“少生快富”的道理。让他们能够在这些信息的引导下,在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下奔向小康社会。

二、我国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中出现的不足

1.我国相关部门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相关部门在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重点进行对我国基层人口计划生育档案的整理工作。这里面一些管理者不够重视人口计划生育档案的整理工作,所以,这就导致了基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进行的状况很差。而且基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的工作中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从而,从事此工作的人员对于我国人口的计划生育档案记录敷衍了事。

2.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实施条件差

当前,相关部门在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重点进行对我国基层人口计划生育档案的整理工作。这就造成了我国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对于保护计划生育档案的意识淡薄,都与我国《档案法》中的规定相违背。在大部分基层部分中对于档案保存的库房、保管设施都建设的不够完备,这些都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设立形成了阻碍。

三、针对我国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建设的建议

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科学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是否能够提高都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技能掌握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应该设立技术和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管理能力与加深技术掌握程度。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当今信息化普及的时代,学会利用计算机辅助工作,会使得工作量大大减少并且使得档案录入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准确。

2.将档案中的主题词在录入时换为关键词

查找方式繁琐、冗长、不具备高效性这些都是主题词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关键词具备查找方便、有代表性的特点,因此在档案管理录入时可以采用关键词来代替主题词的办法,即用适当的词汇来总结出档案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将这样的词汇当作关键词对档案进行标识,然后利用计算机的批量处理功能进行整理。

四、结语

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工作对于计划生育工作能否成功的实践,能否有效果,能否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工作视为建设重点对待。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的配合档案管理纳入工作,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上一篇: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范文 下一篇:服务业礼仪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