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1 17:45:46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1

体育文化设施不仅是体育运动训练、竞赛、全面健身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场地的需求日益提高。本文对台州市体育场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旨在了解、掌握台州市体育场地的现实状况,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台州市9个县(市、区)所有标准与非标准体育场地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台州市体育场地现状 截止2004年9月,台州市共有体育场地442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619个,占场地总数的49%,非标准体育场地2250个,占总场地数的51%,被占体育场1个。4420个场地的总面积为16816311.87m,建筑总面积为319 549.61m2,占地总面积为17 973 011.2m2(表1、2)。

2.1.1 台州市体育场地分布状况与规模 台州市体育场地分别分布在校园、宾馆、饭店、厂矿、公园、广场、机关企事业单位楼园、小区街道、军营、老年活动场所、乡(镇)村等地。根据体育场地的坐落位置可分为室内场地与室外场地两大类;按运动项目和身体活动形式,可分为健身房(馆)、综合馆、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门球场、棋牌房(馆)、体育场、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等35种。

台州市大型体育场地不多,每周10000人次活动的场地仅占总场地数的1.24%(表1)。

2.1.2 台州市体育场地经济成分及投资主体情况 台州市体育场地以国有为主要,若以一个场地为一股份,在4420个标准与非标准场地中,国有经济占2381股份,港台经济仅6股份(表4)。而非标准场地则以集体所有为主(表4)。

标准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占标准场地建设资金的51.33%,其次是单位自筹,占45.43%。而非标准体育场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单位自筹,占非标准场地建设资金的84.83%,少量资金来自社会捐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表5)。

2.1.3 台州市体育场地开放和使用状况 台州市的体育场地利用率比较高,全天对外开放的场地占总场地的44.53%,尤其是在2250个非标准场地中,有1177个场地全天对外开放,占所有不标准场地的52.31%,基本体现了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使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台州标准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不近人意,在2169个场地中,仅有791个场地全天候对外开放,仅占所有标准场地的36.47%。

统计表明,非标准场地的开放程度比标准场地开放程度高(表6)。

据统计,台州市体育场地运营方式充分显示出它的公益性,其经营性成分极少(表7)。

2.2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概况 经调查,台州市现有学校体育场地2049个,占全市体育场地的46.36%,学校体育场地总面积为3495758.98m2,占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的20.79%,在校园的2049个体育场地中,其中标准场地1333个,占校园场地的65.06%,非标准场地716个,占校园场地面积的34.94%(表8)。

2.2.1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分布及种类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分布在高等学校、中专、中技和中小学的校园内。高校现有体育场地81个,场地面积125239m2;中专中技和中小学体育场地分别为84个和1884个,场地面积为4.10m2和91.95m2(表9)。学校的2049个体育场地可分为健身房、篮球场(馆)、乒乓房、排球场、田径场(馆)等21种(表9)。

2.2.2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和使用情况 在台州市2049个标准和非标准的学校体育场地中,仅336个场地全天开放,380个场地部分时间开放;仅满足教学和训练而没有开放的体育场地有1333个,占学校场地总数的65.07%。从开放程度看,学校体育场地还有利用的余地(表11)。

2.2.3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管理运营情况 学校体育场地属学校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其公益性无可非议。调查所知,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仅12个对外经营,占场地总数的0.59%(表12)。

2.3 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

2.3.1 台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台州市现有体育场地总面积1681311.87mz,全市人口552585个,人均场地面积达3.04mz(含水上训练场),已远远超出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2 m2”的目标(表13)。

2.3.3 台州市各县(市、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 GDP与体育场地总面积比较,不但可以揭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与否,同时也能体现地方政府对体育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表11显示,台州各地每万元GDP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依次是玉环(5.42m2,含水上训练场)、椒江(4.65m2,含水上训练场)、天台(1.14 m2)、仙居(0.85 m2)、临海(0.65 m2)、三门(0.62m2)、温岭(0.57 m2)、黄岩(0.39mz)、路桥(0.25 mz)。这充分说明:玉环县和椒江区社会经济与体育场地建设协调发展,同时也说明天台、仙居、临海地方政府对体育场地建设比较重视。从社会经济实力而言,黄岩、路桥的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潜力,尤其是路桥区的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太协调,路桥区可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表15)。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基础,台州市各县(市、区)的人均GDP与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排位基本一致。玉环、椒江和温岭的人均GDP分别排在台州市第3、2和第4位,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居第1、2和第3位,并分别以人均15.99m2、13.75m2和1.25m2的体育场面积水平,远远超过了浙江省到2010年“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 m2的要求。临海、黄岩、仙居、三门人均GDP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台州排位几乎一致。然而,人均GDP排位第七的天台县,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却排在台州市第四位,而且,指标已经接近了浙江省到2010年要达到的1.2m2/人的水平,这恰与天台县“田径之乡”、“体育之乡”的称号相一致,与天台县政府历来重视体育及体育文化底蕴丰厚相吻合。相反,路桥区人均GDP在台州排第一位,而体育场人均面积却排在台州的第五位,其0.80m2/人离1.2m2/人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距离。这充分说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不仅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当地政府对文化体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

3 结论

1)台州市体育场地数量较充足、结构较合理、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

2)台州市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台州经济实力雄厚,加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水上运动场资源,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达3.04m2,远远超出了浙江省计划到“2010年达到1.2m2/人”的水平。

3)体育场地的建设虽然依托社会经济发展,但与当地政府对体育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及当地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台州市各(市、区)的体育场地建设进程悬殊,路桥区体育场地建设很有潜力。

4)台州市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仍有较大潜力,场地的管理运营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参考文献:

[1]长三角报告)编撰委员会.梳理全年重要事件汇聚各方观点视角,长三角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2]李桂林,任保国,熊百华.影响济南市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5):78-80.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2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ink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an ongoing "genetic-variation-choice-keep" spiral process, enterprise culture evolution and enterprise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objectives are in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From this 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many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演化经济学;企业文化;创新

Key words: evolutionary economics;corporate cultur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21-02

0 引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巨大的内在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从管理学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是被企业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企业文化、组织学习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的行业和竞争环境下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从演化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文化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演化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概述

演化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它是利用生物学隐喻和演化思想从动态方面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生成的学科。演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析框架及认识论和方法论与主流经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演化经济学以达尔文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达尔文进化论的三种机制(遗传、变异和选择)为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以及自然选择机制运用到经济学当中,认为在经济学中,旧的模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复制遗传下来,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生不断地变异,不能适应环境的旧模式将会被淘汰,新模式不断产生。第二,演化经济学强调惯例和创新在经济演化中的作用。其中,创新是核心,新奇是人类创造性的产物,新奇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和采纳,就被称为创新,创新被不断地学习和模仿,形成知识的外溢,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促使新的创新的形成。企业是以日常惯例为基础的,每个企业的惯例都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这些惯例的差异性成为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企业的惯例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异。第三,遵循满意原则,强调时间、历史等在经济演化中的地位,认为经济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演化经济学接受满意假说,对新奇的搜索遵循满意原则。并认为新奇随时间的流逝产生和到来,历史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2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的演化分析

2.1 企业文化演化的动力 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自发形成的一种价值观体系,企业文化演化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的创新。创新对经济体系的内生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体系不断前进的动力,创新的产生来自于新奇。

新奇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首先,演化经济学家认为新奇的源泉是个人创造性的心智,个体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对新奇的产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的创造性技能和习得的文化模式也对新奇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创造的动机与两个假设有关,一是满意假设,当主体的抱负水平可变时,他会对现状感到不满,进而会搜寻新的、未知的选择,最后使得新的选择和抱负水平能够相适应。二是假定人们能正面的评价新奇的感受,假若社会环境是赞成和鼓励创新的,将会刺激新奇的产生,使创新变得活跃,即新奇的产生及实施与文化环境的选择相关。这两个假设是互补的。企业文化演化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内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及企业内部对新奇的搜寻,从而使得企业文化不断向前演化。

2.2 企业文化的遗传、变异和选择 在进化生物学中,基因能够在微观层次上保持相对稳定,能够实现代际传递,又具有变异功能,它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在经济体系中找到“基因”隐喻的对等物,对演化经济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的复制也就是企业文化随着时间的进展能够传播和保持连续性。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环境的改变过程中累积和自发形成的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它受到其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地域、行业特点及企业家的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一些惯例、默认规则、默会知识等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观念。如果企业按照这些观念运转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它们就会像生物学中的基因,随着组织的发展被不断的复制和保留下来。

企业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它还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革,从而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也就是演化经济学所谓的变异。这些变异的动因主要来自创新的产生、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新奇的成功成为创新,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往往是更有利的,进而使得企业文化发生变异。遵循演化经济学满意的原则,当企业文化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使得企业的期望抱负与现有水平不相适应,企业就会对创新进行搜寻,直到找到满意的创新,企业文化发生变异,并且可以认为这些变异是拉马克式的。企业文化变异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阻力。

企业文化遗传和变异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被选择的过程,最后能够被企业传承的企业文化是内外环境选择的结果。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外部选择主要有市场环境、人们对现有企业文化及变异的评价,是企业变异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内部的选择大多在于企业自身价值观念体系、企业家价值观指导、企业结构与目标等对企业文化变异的选择。在这一选择过程中,遵循着类似生物界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只有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适应市场竞争、被企业员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变异才能够被选择保留下来。

2.3 企业文化与企业结构、技术、目标的协同演化 企业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发展和演化的,而是和企业结构、技术、目标协同演化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往往会导致企业文化的变革,相对应地,企业文化发生变革时也往往需要企业组织结构随之发生调整,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协同演化。企业文化的变异具有路径依赖,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是一种创新,对企业文化变异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企业文化变异有利于企业技术的进步。当企业目标发生改变时,会要求企业文化相应的做出调整以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也对企业目标提出新的挑战,使得企业目标不断向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企业在演化过程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结构、企业的技术、企业目标的协同演化,使得企业不断壮大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演化过程是一个不断“遗传——变异——选择——保留”的螺旋上升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受到诸多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且企业文化的演化与企业结构、技术、目标演化存在协同关系,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此,针对企业文化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良好的鼓励企业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环境,提高企业对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准确地对企业文化进行定位 企业能否在经济政策上得到认可和鼓励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国家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认可企业文化建设,对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另外,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准确定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并非只是一些表面的礼仪、培训等组织形式。同时注意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文化在中小企业中建设难的重要原因,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切勿好高骛远。

3.2 企业应注意向学习型组织发展 企业演化的动力是创新,创新来自于企业中个体的主观创造性的产物,个人心智模型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创新都与学习相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知识是最主要的战略性资源,学习是最重要的过程。企业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过程,企业更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以应对除经济体系之外而来自社会环境的变化。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包括个体的学习、团体的学习和组织的学习三个方面。在学习型组织中,普遍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在企业中具有学习能力的个人在与非人力资本结合的过程中,持续的通过学习企业的默会知识同时与其原来的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创造和发现知识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的默会知识,进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产生及变异;另一方面,个人将新的默会知识融入到企业惯例当中,促使企业惯例产生新奇要素。在学习型组织中,强调开放、创新和应变,鼓励个人的学习和自我超越,有利于建设共同的愿景和团队的学习,这些对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变异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说企业要注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3.3 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国内外不乏有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经验,这些对国内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只是在模仿借鉴时,要注意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合适组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3.4 从动态方面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建设,重视企业结构变革、技术更新、目标更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切忌急功近利,要注重长期的积累和建设。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也要求企业文化不断的更新,与时俱进。另外企业文化与企业结构、技术、目标是协同演化的,注重这些方面的发展,会使得企业文化变异步伐的加快。

3.5 企业应注重不断引进新鲜的血液,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本管理 同一组织中的人们(尤其是企业文化厚重的企业员工)往往具有类似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变异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从企业经理人市场组织引进新的优秀人才,有利于新鲜血液的输入,进而有利于组织创新。员工是企业创新的来源,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做好人员配备,注重人本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创新及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3.6 要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播与保持 企业文化是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整合、适应和导向功能,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企业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号召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改造性,使其自身能够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能够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其他企业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所以说好的企业文化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播,能够更好的保持和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陈劲,王焕祥.演化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2]孙晓华,邵珊,孙笑竹.演化经济学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0).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3

关键词:路桥 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报告把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次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趋势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说是如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同样是如此。因此,弘扬先进文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文化大市,是提升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路桥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背景。近些年,路桥区经济高度发展,在文化领域建设较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对路桥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意义,那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如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如开展“文化强区”建设,重视。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等载体。

1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1从宏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和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对人的影响,受某种特定文化影响的人群将拥有一种基于此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思想和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引这一群体沿特定方向发展。分析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经济特征,即一些民族文化的特质正在成为一些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并主导着一些行业和产品,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而这些都跟人的因素有关。

1.2从中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化,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也有其自身的区域文化,从而使各区域存在差异,发展也不尽相同,特定的文化能促进区域的特定发展,同样也促进区域特定的创新趋势,如果能准确把握好区域文化,沿特定的方向发展区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浙江,有着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着特点是讲求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由于国家的宏观控制力度较小,浙江的非国有经济比例一直很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较少,这就磨练了浙江的企业家与境外强大对手较量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方式和。敢为天下先。、勤奋耐劳的企业家,形成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迅速发展的地域优势。

1.3从微观角度分析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文化因素,但由于对文化的认识还不透彻,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比较普遍的倡导就是。借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这种提法不错,但几乎都是在做表面工作。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进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这些都是区域特有的文化产物,不过都是属于浅层次的物质文化。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除了要注重区域物质文化外,

更重要的还是要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抓住区域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来带动区域内的人群,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从根本上带动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2 路桥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到各种现象和文化问题。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真正认识自然经济规律和计划经济间的传统弊端,对制约路桥老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要彻底改革。这就需要认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增长方式上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这离不开文化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在一定的经济系统内部的制度安排,在现实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讲,粗放经营方式是计划经济观念的必然产物。由于资源配置上长官意志的影响,导致在经济建设上脱离实际,无视区情和原有的基础和资源的状况,追求高指标、大项目,摊子越铺越大,在实际运行中完全是凭主观意志办事,给路桥老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从主观上看,落后的文化环境也是其滋长的土壤条件。比如在文化观念上,有的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有的人自私自利,化公为私;有的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有的人不守信用,制假售假。他们那种以利己主义为文化内核的观念,使得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人心涣散,纪律松弛,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粗制滥造,没有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路桥老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文化观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才可为路桥老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路桥老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在文化观念上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和平均主义的惯性。路桥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多好的东西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也严重存在着平均主义、等级森严的价值观,中庸无为、墨守成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常规陋习,以及“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 闭意识。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如果不彻底改变,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会遇到习惯成自然的强大的本能的抵触,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履维艰。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必须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开始,加强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入手,建设先进的区域文化,是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路桥区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努力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是路桥老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路桥老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1确立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文化品格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平等原则、价值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诚信原则、科学原则、民主原则、智能递增原则等等,都体现着新的崭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树立现代的健康的文明的先进文化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及道德体系,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尊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社会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树立人才资本的文化观念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路桥老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本的培育。过去路桥老区粗放经营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高。加强文化建设,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路桥老区的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21世纪,人才资本越来越发挥着最主要和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产品的生产、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增长都主要通过智力因素来实现。因此,作为智力经济核心的人才资本的开发愈显重要。物质资本与人才资本不同,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属于递减型的消耗;而人才资本是主动资本,属于递增型,在开发利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把人才资本作为一种经济战略资源,用人才观念的优势来创造人才的优势,就不能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论文网]的发展,不单纯是一种超社会的经济行为,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要使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中,要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如果我们只讲物质资料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忽视甚至贬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即使在某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只能是短暂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繁荣。

4 以文化的繁荣推动路桥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转变文化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可以带来文化自身的繁荣,而且可以为经济的发展牵线搭桥,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抓好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不能就文化论文化,就经济谈经济。必须将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的文化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加大文化复兴的力度,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在路桥老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4.1牢固树立文化立区的新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从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需要出发,正确认识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文化大发展。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要进一步确立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观念,破除“先经济、后文化”、“经济是目的,文化是手段”和“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的思想,跳出文化建设文化。领导干部要重视个人的文化积累,不断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使自身的文化意识达到先进文化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文化建设的重担。

4.2坚持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要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赶超型发展,必须着眼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借鉴和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革的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永无止境。伟大的实践迫切要求我们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区域经济理论、体制改革、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文化进步的创新方面,不断扩展新视野,使路桥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总之,通过文化建设的开展,使老区人民树立起现代意识和竞争精神,进而在路桥老区形成良好的现代化

社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路桥老区在市场经济大潮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4.3提高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领导,在于经济决策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的高低。路桥老区各级领导机关和决策管理人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氛围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应该说,是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的。但是,也还存在着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能同步的问题。除了思想方面的原因外,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不高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有许多人不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在素质上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县乡和长期亏损企业,由于领导者文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贫乏,不是盲目蛮干,浮夸虚报,就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既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着重提高经济决策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觉悟高、文化素质好,讲政治、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决策管理队伍。

4.4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要加大教育投入,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在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选拔和重用高、精、尖科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提高现代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凡是文化发达、科技普及、劳动者素质高的地方和企业,集约型经济就发展,劳动生产率就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就快;凡是科技不兴、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的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就缓慢,经营就粗放,劳动生产率就低,社会生产力发展就不快。路桥老区部分农村贫困的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普及率低,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者比重低。因此,我们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进行科技输血,帮助劳动者提高技术本领,使他们增长智慧。

4.5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法制文化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剔除落后封建糟粕;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路桥的诗词、楹联、山歌、调声是路桥特色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悠久的传统,是传统文化中的奇珍瑰宝,要光大发扬;建祠堂、做斋,搞宗族宗派活动是封建糟粕,要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积极推进文化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

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的重大区别在于:小农经济是以人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则是以法治为基础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法制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使法律从外在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变成人们内在的自觉的意识,自觉的行动,就必须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法律进万家、领导干部学法讲法、村民自治试点村庄全面普法等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灿烂的法律之花,必将结出丰盛的经济政治之果。

参考文献

1.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伦秀海,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5/03,

2.杭州特色区块建设和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发展导向,杨正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3.地域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隋琳,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4.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台州市体育场地调查与分析,方爱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5,

5.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成都市新都区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农民快速增收的成功探索,黄蔚,城市发展研究,2006/01,

6.文化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崔慧霞,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01,

7.把握“文化经济”发展新契机,实现广东经济社会建设大跨越,谢名家,新经济杂志,2005/Z1,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4

1.企业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可以看出,企业能够长远持续的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战略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稳定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真正成功的企业其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在努力服务社会、增收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企业员工,平衡企业和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员工的创新性思想,这样,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就体现出了其核心位置。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二、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

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

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促进发展阶段协同企业经济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社会背景、市场情况和企业资金实力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相应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从生存型全面向发展型转变,促进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企业员工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也得到满足,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持续,企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促进发展体制协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不能总是局限于与企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上,还需要融合时代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社会领域,企业文化建设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同,如果员工不能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不会强大,整个企业就像一盘散沙。推动经济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深化改革,逐渐形成经济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5

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探索中找到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良好体制。它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丰富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但同时也给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们固有的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造成了冲击,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可避免的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也会流入。目前,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一是价值观念上,高校的师生员工将树立以个人能力为本的观念、平等竞争观念、协作互利观念、尊重人才观念和民主法治观念;二是在道德观念上,师生员工将逐步从人格的某种依附走向相对独立,自身的主体意识将得到增强,人的个性会得到更多的表露,建立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将成为时尚;三是在生活方式上,广大师生员工将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逐流行,讲究实效实利,充分享受休闲和现实的乐趣。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将越来越丰富,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走向社会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他们的社交能力、公关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将不断提高。

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不良文化的渗入,使一些人产生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为本的价值取向。沉湎于物质享受,讲究吃喝玩乐,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丧失了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认为世上的一切对自己有利就是好的,否则就避而远之,这些极端功利性的思想,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必然会对校园文化主题思想观念的纯洁性和坚定性提出严重的挑战。因此,如何发挥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如何因势利导,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是每所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想理论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起伏动荡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由于改革带来的“阵痛”影响范围广,涉及面大,在广大师生中可能出现一些思想顾虑和模糊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只有提高了认识,掌握了科学的认识和识别当前形势的能力,才能增强对改革的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树立起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这样就形成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

2.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为目标,提高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是有效抵御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的前提条件。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要采取积极手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阔他们的视野。要不断探索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3.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硬件建设,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整体风格和特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经济在发展,环境在美化。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学校,在环境构建中更体现出其与众不同之处。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环境布局、改造和整治时,要注意结合其整体布局特点,做出精心的策划和构思,以充分体现学校的整体风格。有条件的学校在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等大型建筑建设中,不但要考虑其使用性,同时也要注重其外观的设计,形成局部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经费不宽裕的学校在环境建设中,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树木花草的选择搭配要和谐,景点的设计要体现出巧妙的构思,宣传栏、阅报栏造型要别致,色彩要和谐,雕塑要充满艺术气息,能体现深刻的意蕴和文化品味等等。这也同样可以放映出一个学校的风格。身处在这种文化气息浓重,清新宜人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愉快、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心理。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优美的环境一方面能开阔人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能给人以感染,熏陶,使人们克服不良习惯,培养良好行为,在逐步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境界。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6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河南省正处于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其经济文化的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原经济区文化形象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河南省的文化形象问题。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才算是刚刚起步,本文研究借鉴和分析欧美和日韩等国家的文化建设过程的经验和先进理论,归纳出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形象建设的关键词,以期对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南文化发展的形象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以人为本型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以人为本”,必须重视现代河南人的行为和形象的塑造,使我们的文化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

根据河南省内的人口现状,文化建设首要满足两类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注重城市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个城市里长期生活的绝大多数人对城市的认同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种认同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如何留住人?如何让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尤其是“农转非”人口)拥有家园意识和归属感?这是河南省文化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注重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这一点,韩国的“新村运动”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借鉴。它是以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为三大核心,以增加收入、改善环境和精神教育为三大法宝。我们要借鉴韩国的经验,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绝不仅仅是填补人们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教育人、激励人、陶冶人,从而提升现代农民的精神面貌,更新农民的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广大群众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中表现出更加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二、独特鲜明型

文化是区域独特身份的标志。河南要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区域,必须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何在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保持中原文化独特的鲜明性,从而增强它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对内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形象建设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普遍化。文化产业的形象建设要强调所在区域空间环境的独特性,也是在强调不同区域的不同个性,强调它们独有的文化脉搏。只有这样,该区域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二是尽早确立区域的品牌定位。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与精确的区域定位是它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它能为该区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赢得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在国际上,不少城市的品牌定位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它的定位是“奇异之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那奇异的建筑风格、奇异的城市交通、奇异的红灯区、奇异的郁金香等等。

三、和谐生态型

文化发展的系统生态性指文化整体视域中,涵盖各部分既独立发展、均衡分布,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原经济区框架下的河南省文化生态性建设应当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中原农垦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的协调发展。二是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平衡发展。三是各种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的协调性。四是文化产业结构的体系化和均衡化,在这个体系化中不能忘记教育产业和教育豫军的创立,发展“教育产业”,打造“教育豫军”是发展“他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关键,是前提,是任何想发展为“文化强省”的必经之路。

四、活力创新型

世界文化史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张扬自己的想象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文化形成的途径,除了政府扶持、专门机构管理、赋税调节等措施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强大的教育产业的发展作为创新文化发展的后盾。河南艺术舞台的繁荣景象已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瞩目,称之为“河南文化现象”。但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还是会碰到诸如“河南舞台上的花木兰怎么飞到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去啦”等问题。这就是文化创新能力出了问题,培育文化创新体制出了问题。我们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更要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建立起一种“活力创新型”文化体系。

五、学习开放型

学习与开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发展壮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不能像古董一样封闭在玻璃瓶中供人观赏,只有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振兴民族或本土文化。

在近代,先后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学习和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吸收交流中发展自己。在河南加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建设一个学习型开放型社会?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中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如何不断提高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如何全面提高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素质?答案就摆在我们面前。

六、安静内涵型

热闹不等于繁荣,真正的文化建设并不限于文化建设中的可触、可视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式,他们仅属于内涵文化的外延产物,它应该致力于人们精神上的改造、素质上的提高、理想上的升华,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文明化与现代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抓住文化的内涵,不能走进用形式型文化建设代替内涵型文化建设这一误区。

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的特质并不是几个关键词就能描述得了的。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备远见、魄力与毅力。随着文化建设的推进,文化产品是越来越多,问题也就相伴而生。文化产品一定要有积极引导作用,且不可粗制滥造、泛滥成灾。要让文化产品的媒体导向与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的职业精神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加快文化评估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这是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外,河南省的现代化进程都较落后于他区。对于那些“后发”的现代化区域,不管是“进入”还是被强行“拖入”现代世界体系,其文化自觉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文化困境:就是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确认自身的国家或区域身份,它关系到“国家理想”或“区域理想”。很少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避免这个问题的困扰,更少国家或地区能够从现代性世界观念体系中成功地拯救出自身的文化主体。这说明,我们要注意文化建设避免陷入一个误区――在“他文化”中构建起“文化强省”。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这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中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南文化发展的形象建设与思路研究”(2012B325)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7

对于一个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来说,对其进行经济分析,以确定其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绝对必要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图1是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从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来看,企业文化产生起源于经营者的创意或经营思想。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应用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形成企业经营成果,这个成果不能是短期的,而是一种长期的效果,从而证明这些文化理念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可以用这些文化理念来继续指导企业经营。这样看来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现成的流程,也不是一个应用软件,每个企业只有建设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文化,才能使文化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要获取经济效益,一般要完成两个交易:一是企业与员工的交易,也就是内部交易。企业只有满足了员工需求,和员工达成契约,才能组织安排生产,获取员工的劳动,生产出用以出售的商品。二是企业与顾客的交易,也就是外部交易。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没有售出之前,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只有与顾客达成协议,把生产成果让渡给顾客,才能获取顾客的回报,从而获得经济绩效。[1]无论是内部交易还是外部交易,企业要交易的对象都是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复杂多变的,作为企业员工的“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而且有被尊重、自我实现或在群体中的归属感等需求。作为顾客的“人”,不仅需要商品满足生活需要,而且需要交易过程中的对商品喜欢、欣赏或对服务的感动等情感或情绪上的满足,这些非物质因素在企业效益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些非物质因素的满足程度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其独有的优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在内部交易中的经济分析

在企业与员工的内部交易中,存在着博弈行为,即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相互信任的问题。企业内部信任具体体现在:企业是否下达指令,而员工又是否接受指令,接受指令后又是否努力工作,为企业赚取较大的收益。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解决企业与员工的信任度问题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塑造具有共同企业精神(如奉献精神)、明确价值观(如对企业利润的认识、对环境和员工福利的关注程度、对企业发展的危机意识等)和高尚道德境界(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市场秩序、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企业员工,可以使得员工对企业下达的指令的接受度增加,自觉维护和支持企业的指令,从而使管理费用减少。而员工的努力又会得到企业的信任,企业会一如既往地将工作交由员工负责。企业管理可以分成“硬管理”和“软管理”两种。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来进行管理的手段,就是硬管理,主要依靠制度来维护和实施;而采取教育和文化管理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就是软管理,主要依靠文化来维护和实施。但文化管理中也必须采取必要的制度文化来保证文化目标的实现,如一定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但文化管理中的制度文化与行政、经济和法律管理中的制度管理是有所不同的,“硬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在企业内部交易中也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制度管、卡、压,管理越死,员工的心理越抵触,其创新性和工作效率也越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制度文化,以软性的激励为主,从薪酬、职位和职称升迁、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来满足员工除了物质需求以外的非物质需求。领导对员工的关心度和公平合理的决策,使得员工更加理解企业的制度,自觉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企业文化建设提倡“团队精神”,在对企业精神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凝聚力非常强的团队,在现代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发挥作用。所谓团队生产,就是指由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照分工合作和专业化的原则组织起来参与生产活动。这样整个团队生产的产出是整个团队整和的产出而不是每个成员的分产出之和。按照系统整体效益大于个体效益之和的观点,整个团队的产出是大于每个成员的分产出之和的,因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团队生产中存在着博弈,也就是说因为从总产出中很难确定每个人对联合投入产出所做的贡献,因此在团队生产中无法确定参与合作队员的边际产品。而对于单个队员来说,无论他偷懒与否,他都会拿到与同团队人一样的收入和其他效用。因此每个人势必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可获得的报酬来调整其工作量。由于存在着观察、检测、监督的费用,每个人都会被诱使去享受更多的闲暇,搭他人便车,这意味着他将获得更多的非现金收入。所以,要提高团队生产的效率必须克服这样一种道德风险。而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团队精神能有效制约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等道德风险,实现“团队生产”、“联合生产”的高效率。从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分析: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行为为目的,在管理中重视企业人对企业经营策略的理解,即通过有效的手段,向员工宣传有利于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策略,使其内化为员工的主体自觉性,从而变被动地执行企业的行为准则为主动自觉的行为。这样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较好地促进企业与员工的交易,并有力地提高交易效率。[2]虽然企业文化建设要投入经费,但由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稳定性,一旦通过整合、建立了较好的企业文化,就具有可持续性,从而创造出可观的绩效价值。

(二)企业文化在外部交易中的经济分析

企业的顾客,包括直接购买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也包括现在还没有购买企业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企业为了更好地完成外部交易,正在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型,实施客户管理系统(即CRM)。CRM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动化分析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以及应用支持等流程的一个软件系统。其实施的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来自全球实施CRM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变革是实施CRM成败的关键要素。一个企业的技术变革相当容易,但文化的变革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首先,企业文化在内部交易中发挥出其经济效益优势的结果是企业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而高质量的产品是外部交易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在完成外部交易后,使顾客获得满意的产品。其次,企业文化构成要素中的行为文化,主要指企业的服务文化。企业服务文化在企业实施CRM过程中非常重要。众所周知,顾客会选用某种产品,除了产品的高质量外,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实施CRM,就是要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实现销售团队最大程度的协作,通过让销售团队共享统一的企业外部资源信息来发挥团队合作的巨大威力。以客户为中心,以及由此衍生的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化需求及面向感情消费的经营思路等都是企业文化中的服务文化内容。这些行为都能促成企业外部交易的顺利完成,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再次,企业的外部文化,还包括企业的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对顾客来说,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他们选择和购买该公司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可能成为该企业的忠诚客户,从而节省了企业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和教育费用。对企业的供应商来说,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会赢得其供应商和合作者的信任,从而降低外部交易中的谈判和交易成本。对企业的投资和管理部门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获得银行和政府部门的信赖和支持,能够使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吸引外部投资,获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等。这样企业就容易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规模出效益,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宣传媒体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他们宣传的正面形象,每年企业为销售产品做的广告费用不在少数,而有了文化塑造出来的良好形象,宣传媒体会争相播报,无直接费用支出的宣传效应倍增,节约了广告和公关费用,同时又使企业的形象更为优化,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2]总之,在企业外部交易中,企业文化通过其服务和外化行为,使企业精神、价值观和形象显现于社会,极大地提升企业产品的价值,带来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忠诚度的提高,这种非物质易所创造的物质性结果,给企业带来颇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经济效益渠道分析

企业文化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根据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及企业文化在企业内外部交易中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经济效益可分为两条线,即内部通过员工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执行企业的文化精神,继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部通过顾客对企业文化的认可,转化为具体的购买行为,带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如图2)。根据图2,企业文化形成经济效益有三种主要渠道:(1)企业文化被员工认同,内化为员工的精神和行动,形成员工对工作和对企业的态度,通过对认同文化的执行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降低管理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企业文化被顾客认同,影响到顾客对企业的态度,通过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购买行为,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的顾客指的是狭义上的顾客,即消费者。广义上,一个企业的顾客还包括许多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和合作者、银行或投资者、政府、宣传媒体等,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会使企业得到原材料供给、资金、政策或广告宣传方面的支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企业文化被员工认同后,通过员工的营销宣传、公共关系,影响到顾客对企业的态度和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态度,通过购买行为和支持行为,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形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互转化的。有了经济效益,企业才会注意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将自己的收益回馈社会,形成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和支持者,又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增长,会让员工得到的福利和待遇增加,进而使他们对工作更加尽心,对企业更为忠诚,更加认同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联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软管理,其形成和实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能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所以实证研究相当困难。国内关于具体的文化建设促进经济效益增长的数据还极为少见。但成就斐然的企业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的,如同仁堂的“德、诚、信”三大优良传统,凤凰卫视的精神激励,娃哈哈的“家”文化等都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企业文化建设较好的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对企业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关联性做过研究。美国哈佛商学院两位著名教授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科特在1992年合作出版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书中总结了他们在1987到1991年间对200多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结论表明,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因素特征(如重视消费者、重视股东和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认同)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高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在研究中,他们回溯跟踪1977~1988年这12年的资料,考察企业文化产生的经济绩效(表2)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年增长率是美国的400%。这引起了美国一些经济理论家和企业家的注意: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并不落后于日本,为什么经济增长率差别如此之大?最终发现日本管理中蕴藏着强大的文化力量。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战略、企业风格、经营理念、经营哲学、经营策略、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这种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时时刻刻都在企业经营和生产活动中发生着影响和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属企业无形资产的范围,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的国家,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一般为50%~70%。而我国一些较好的企业无形资产也只占到企业资产的30%,这正是我国企业仍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的企业无形资产包括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纵观国际市场,名牌通常领导市场潮流,并有丰厚的利润空间。最近,美国有关机构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品牌的平均利润为排名第二的品牌的4倍,在英国则为6倍,这就是品牌效应的体现。而企业形象也是企业低投入高产出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据国际设计协会计算,企业在形象策划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获得227美元的经济收益,产出是投入的227倍,因而企业形象定位是建立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创造出品牌文化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品牌的评估与交易,顾客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形象的认可,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力,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总之,价值观导向一致、行为规范有序、团队凝聚力强,并能创造出优质品牌和良好企业形象的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内外部交易、减少企业交易成本。而且在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没有企业文化对企业外部交易的促进实现,企业根本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更不用说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其产出是远远大于投入的,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应该是每个企业的正确选择。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篇8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新形势。国际上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正在改变着我国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冲击着多年来传统的经营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尤其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了解和掌握国际上企业文化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既可作为借鉴之用,也是竞争所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与活动环境,不同的环境会孕育出带有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特色和模式。没有人会否定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充满未知数,自然也充满风险、充满机会的新经济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新趋势

近几年来,以高新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成为了很时髦的话题,成思危副委员长在武汉大学讲坛综论“新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新经济时代,企业特别是知识型的企业依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知识工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时代和自身特点进行综合与提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体目标、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国际上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中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阶段,被称之为富有魅力的“管理之魂”。

新经济时代国际企业文化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战略,是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使企业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②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的企业,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因而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价值观是新企业文化的核心。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④新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中解脱出来,更重视人。商业化管理的本质是以物为中心,忽视人的因素。新企业文化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

二、企业文化的现状

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一是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只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围部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企业文化只是表层化、模式化了的云山雾罩式的理论,事实上,如何挖掘企业文化的功能,紧紧抓住企业文化这个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才是关键,让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并列的两条铁轨通过交叉再融合成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

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二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深入进行之间的关系。如果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改革深入进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我们就犯了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事实上,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铺垫,可以先行于管理体制改革,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得更容易、更彻底、更深入。另一方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可以促使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整个企业勇于开拓,积极向上。正因为在当前的改革过程中存在上述的认识错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没有同时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配套建设,导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常常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许多组织结构的优化设置因为缺乏实质性内容,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三是企业文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一些观念根深蒂固,长期地占据着国人的大脑,同时也对企业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团体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族团体重于个人,个人无条件服从家族团体,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与稳定。我们要吸收这种持续几千年的家族群体精神的精华,去其压抑个性、封闭保守的糟粕,保留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方面的精华。如青岛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施“爱厂如家、理厂如家”的家庭化管理,就是继承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调动了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第二,和谐思想。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日本的企业文化起步早,见效快,就是借鉴了中国儒家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是以“和”为核心的,一切指向和谐。第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历史上不乏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

这种爱国主义在今天不仅应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支柱,也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海尔率先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海尔,中国造”的爱国情结昭示着中国企业已经在着力建构中国企业的价值体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观念决定行为,观念守旧必然导致行为落后,必然阻碍革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经营理念,创新是其最核心的要求,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变化与发展,随着经济形态的转换,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支持。受生产力水平、产业构成和体制变革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传统文化浓厚沉淀与新经济的萌芽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的现代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加了难度,需要经历一个整合、创新、提高的过程。在这种条件下,观念创新对构建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体系就显得特别重要。不仅事关企业的前途命运,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所以说,观念创新是前提。根据我国企业的情况,企业文化建设须首先解决几个观念问题:①要有“主人翁”观念。主人翁观念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而企业的活力主要来源于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源于职工的主人翁观念。只有职工丢掉“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融人企业这个集体中,才能形成荣辱与共的企业文化。②要有目标观念。目标是人的行为的方向,企业的目标只有被广大职工所理解、所承认、所接受,才会激发出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使职工出色地完成其任务。③要有竞争观念。传统文化倡导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使人缺乏进取心,压抑个性,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竞争主体,因此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把企业放在市场之中来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市场竞争塑造企业形象,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应努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企业形成向心力的基础。所以,企业高层领导者要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实际,根据企业文化创新的一般模式,在经营战略、策略付诸实施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并将之上升为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分析企业内外环境,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企业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改革与创新,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观、伦理观、“中庸之道”等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管理思想不合。因此应建立顺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加强竞争意识、效益为大等体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观念。②广泛宣传,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念。确了合适的价值观念后,就要努力使这一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之成为职工的价值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首先要确保职工对企业目标的理解,并将价值观念具体化于企业目标实现中。其次,要强化“重在参与”的思想,这样就使得职工们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企业的这个大家出发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③企业领导者要身体力行,坚守价值观念。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关键,领导的个人能力与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价值取向和员工的内聚力,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向职工们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坚守信念,力求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一价值观。其次,领导者要注重与职工们的感情沟通,增强亲和力、凝聚力,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职工,取得他们的信任。

四、结论

上一篇:全科医学培训范文 下一篇: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