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高的短期理财范文

时间:2023-09-21 09:55:12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1

据普益财富数据统计显示,去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有7万多亿元的规模。截至6月22日,今年以来又发行了7993款产品,规模超8万亿元,短短半年已破去年全年规模。

这半年中,超短期理财产品(存续期为15日以内的产品)发展迅猛,收益率逐渐攀升,投资方向也更加多样。

上半年,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1016款,占上半年发行总量的13%,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也由过往的1%~2%,升至3.3%,有的银行产品收益率高达6%,投资方向亦由过去比较单纯的货币债券市场变得更加多样,信贷资产、信托贷款都进入超短期理财产品投资范围。

为了便于投资者选择,《投资者报》记者梳理了上半年到期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之所以不选择发行收益率梳理,因为发行公布收益率仅为预期收益,有一定风险。

最后发现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平均到期收益率最高。结合产品的安全性,保守型投资者可首选浦发行。

浦发、中行较安全

此次统计的银行主要是营业网点较多的银行,包括A股上市行、广发银行、外资行和邮储银行。

在超短期理财产品方面,因为货币和债券市场是主要投资方向,而外资行此方面业务尚未获得监管批准,故没有外资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剩下的18家银行中,南京银行无到期收益率信息,故在剩下的17家银行中进行比较。

比较结果显示,交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到期平均收益率最高,为4.87%,民生银行以3.97%位居第二,华夏银行以3.81%位居第三。

光大银行、深发展和中行位居最后三位,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74%、2.71%和2.49%。

不过,尽管交行、民生和华夏平均到期收益最高,但这三家银行的风险也最高,几乎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而光大、深发展和中行都有一大部分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中中行的超短期产品大多数为保证收益型,安全性较高。

因此,激进型投资者投资超短期理财产品可以在交行、民生、华夏进行选择。

保守型投资者可选择浦发行和中行,两行到期超短期收益产品中,保证收益型产品占比分别为100%和80%。

首选是浦发行,该行不仅安全性高,100%的超短期产品都是保证收益型,而且3.1%的平均到期收益排名居中,可保证投资者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适中的收益。

在今年上半年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中,浦发和中行两行的保证收益型产品占比依然为100%和80%,安全性很高。

“资产池”扩大

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节节攀升,从过往2%左右的平均收益率升至现在的3.3%,个别产品的收益率也正赶超中长期理财产品。

上半年到期的产品中,到期收益率最高的是北京银行发行的“‘心喜’系列201108102号:人民币14天SHIBOR利率挂钩理财产品”,该产品收益率高达8.2%。

交行的“得利宝沃德添利”2天理财产品,创下上半年2天理财产品收益率之冠,高达6.5%。

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有所扩大,风险也随之增加。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去年超短期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方向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而今年上半年,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等都进入了“资产池”,上半年,投资方向为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的产品在超短期理财产品中占比为32%。

事实上,去年由于银信合作类产品出现“爆炸式”增长,为银行带来很大风险。

为控制风险,去年7月初,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类产品,致使银信合作类产品发行大幅减少,去年全年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约1700款,同比降幅约五成。但自今年3月起,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数据显示,3月份前,投资方向为信托贷款和信贷资产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有83款,3月份后至6月22日,发行了248款。

普益财富研究员陈朋真认为银信合作产品发行量回升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存量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到期为新发产品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收紧,资金需求较旺盛,需要通过信托平台缓解资金压力。

但无论超短期理财产品扩大投资范围是出于什么原因,新投资品种的加入,带来了收益的提高、风险的加大,以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大批量的增加。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普益数据计算,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在上半年到期超短期理财产品占到63%。

频繁认购不划算

加息通道下,短期理财产品和超短期理财产品比中长期产品红火是必然事件。

股市的低迷,也让一批资金涌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导致超短期理财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最近我们的产品经常是在半小时内就发售完毕。”浦发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但是银行热衷于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不仅仅是因处于加息周期下,另外还有资本金压力的驱使。

今年已经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让原本资金就紧张的银行叫苦不迭,为了达标,只好不计成本地拉拢存款。尤其此时正是披露中报业绩的当口,各行几乎都会突击拉存款。

“我们这边已经达到日返千分之四的利息。”哈尔滨某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但监管层不允许存款返现、送礼品等变相揽存,这种拉存款方式涉嫌违规,遭监管风险较大,更光明的吸存方式就是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

通过普益财富数据来看,超短期理财产品销售日通常在月底的前10天左右,投资日在本月末或下月初开始,这中间客户申购资金就挂在银行存款账户下,这种特征在季度末比较明显。

虽然超短期理财产品能够帮助投资者填补资金空闲期,而且不少产品收益率看上去超过了中长期产品收益率,但对于资金空余时间较长的投资者来说,购买短期产品,可能会由于频繁申购产生管理费、资金冻结期的闲置成本,造成整体收益率大打折扣。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2

关键词:短期理财;投资;银行产品;理财

引言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落实与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个人理财产品引了投资者越来越吸的目光。这其中一些商业银行推出的短期个人理财产品额外闪耀,该类产品其产品结构的核心由储蓄存款的产品结构逐渐变为投资咨询的理财结构。很好的呼应了当今时资者的理财心里,市场前景广泛。

基本概念理解

”短期理财产品“指的是投资期限小于六个月的理财产品,而投资期限小于等于一个月的称为“超短期理财产品”。银行推出的绝大多数短期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以“七天通知存款”为版本演变出来的。七天通知存款是一种介于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储种,比如它会以1.62%的利率结息,会比活期存款的利率(0.72%)高出2倍之多,且为复利计息,可提前七天取款,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周期短的理财产品与所有的投资理财一样,必须有相应资金需求才入市,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适合短期理财产品。短投产品适合一些大额资金、对资金流动性有较高要求的投资者。它很适合有较多闲置本或外币资金但是又不能确定存款期限的投资者;对那些随时有支付和转账等需求的客户群体和有频繁的资金或贸易往来的个体经营者及工商人士也较为合适。同时它能够以满足短期内有大额资金支出计划的持现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反过来说即一些金额数目较小(如10万以下)或者资金长期闲置的投资者并不十分适合购买短期理财产品。

短投特色―收益率随投资期限而上涨

相对其它银行理财产品而言短投产品有何特色呢?下面我们分别以工商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为例对此作以下介绍。

由于上半年短投产品的势头一路走俏,工行共发行了30多款超短期理财产品。它们绝大部分都具有短投产品的典型特征:安全性高、收益率高、流动性强。显而易见,其预期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收益与持有期间成正比,即持有时间越长、收益越高。以工行“步步为赢2号”这个产品为例,1天~6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 2%;7天-13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75%;14天-20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85%,21天-27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95%,28天级以上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1%。除此之外,它可以随时购买赎回,T日申赎,T+1日确认,完全解决了传统理财产品没有流动性的缺陷。

那为什么今年短期理财产品受投资者的青睐?其原因大概可归纳为下几个方面:一、今年的货币政策和投资市场环境对短投市场相当有利。今年的CPI有明显的上涨趋势,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强,可能影响到国债等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此时短投这类非固定收益的产品就会凸显出来。二、今年以来,股市持续震荡,房地产市场在调控之下也陷入低迷,对此许多投资者报以观望态度,而部分观望的资金就流入了银行理财市场。三、短投产品自身的特性也是其受到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短投产品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上结合得比较好,性价相对高。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讲,短投主要是将高信用等级信托贷款及债券作为它主要的资对象,其会产品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调整各档收益率的数值,客户收益随新收益率上升而上升,有效规避了利率风险。它流动性的突出表现在有多种期限可选择,有的产品可以实现T+O交易,实时申赎、实时到账;有的产品可以有七天、两周、四周等多种选择。从收益性上来看,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都高于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

短投提示―避免进入预期收益率误区

一般情况下,预期收益率往往会成为投资者在选购银行理财产品时最关心的一个参考指标。如果肯认真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盲目之处,单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发现银行所承诺的收益率只是是“预期”,它并不一定是投资者最终会得到的收入;预期收益率的高低,也并不是判别理财产品好坏的标准。多数投资者对此都缺乏完善的认识。下面希望通过以下几点认识和大家一起走出这个误区。

误区一:预期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率

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究竟有几分相似呢?首先对一些保本保收益型的理财产品来说,的确可以将它们等同看待;但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并没有必然相等的关系。

误区二:如假定预期收益率为4%,则产品到期时就能获得全部投资额的4%

当某些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期限一般少于一年)的说明书上显示其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收益率概念时,则产品到期时的实际收益一定小于本金与预期收益率的乘积。例如果一款标明其预期收益率(年化)为4%的3个月理财产品,这“4%”对应的是12个月的收益而不是3个月,实际上3个月之后得到的收益应为100×4%÷12×3=1,即1元钱。

误区三:选则产品盲目追求较高的预期收益

短投产品收益率的高低,会反映出产品的获利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反映出产品期限的长短和产品风险的高低。必须纠正:预期收益率的高低,并不是判别理财产品好坏的标准。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应更加注重理财产品与自己的适合程度而非盲目地追求较高的预期收益率。

收益与风险并存

同其它金融产品一样,投资短投产品也是有风险的。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下述两个方面。第一是市场风险。虽然短投产品投资的标的安全性都较高,但是仍然具有风险性,比如信贷资产具有坏账风险等。第二是再投资风险。由于短投产品的投资期限较短,资金从短投中退出后,进行再投资,就可能面临收益率下降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在有人向你推荐理财产品时,你一定要知道有无风险,及风险如何计算,这是最重要的。现在真正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理财产品非常少,一定要注意签订必要的手续或合同,保证你的资金安全和固定收益。

某些短投产品有对巨额赎回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赎回量超过前一个交易日规模的一定比例(例如15%),就有暂停赎回的可能。对此种情况,理财师建议请客户一定要看清有关条款,如有资金需要请提前预约赎回;客户也可以投资购买不同类型期限、品种的理财产品,这样您不仅可以避免遭遇巨额赎回的限制,还可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另外,对于那些要用赎回的资金进行再投资的客户来说,还应注意每家银行理财产品不同的交易时间和资金到帐的时间。比如有些短投产品的资金需要2、3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帐,若您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资金,建议您最好提前几个小时赎回。(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参考文献

[1] 陈兆松《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 第6期

[2] 刘倩倩 杨立社《海南金融》 2011年第08期

[3] 刘毓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 2010年第9期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3

《投资者报》统计Wind资讯数据发现,截至11月30日,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多达39只,其中纯债型基金和以短期理财基金为主的货币型基金高达30只。在已披露待发行的10只新基金阵营中,更有包括短期理财基金在内的多达6只货币型基金。短期理财基金无疑成为基金公司血拼年底规模座次的利器。

决定规模排名的必杀技

早在今年三季度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中,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已经显现。8月,工银瑞信推出工银瑞信7天理财产品,截至9月30日规模为270亿元。受此带动,工银瑞信资产管理规模从上半年的第12名一举跃升至三季度的第7名;南方基金在上半年排名中,规模位居第4,依靠短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三季度规模上升至第3名,易方达则从上半年的第二名降至第4名。

从第一只产品问世,到首募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短期理财基金只用了不到半年,这也助推此类产品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最火热的基金创新之一。

《投资者报》统计发现,随着12月3日招商理财7天债券基金正式展开募集,在近半年时间里,共计有30余只短期理财基金发行成立,共计募资达到2166.96亿元,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以及具备股东优势的银行系基金成为这场理财盛宴的主导。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理财基金半年内首募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主要源自其投资门槛低、流动性好、注重投资安全性三大特点,而在各种不同期限的理财债基中,7天、14天理财基金是能较好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的品种。

短期理财基金为何能在今年陡然走红?《投资者报》注意到,在美林投资时钟理论里,固定收益类产品在经济滞胀和衰退期是投资的首选,高风险产品则是复苏和繁荣时期的上佳选择。但无论经济处于何种阶段,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产品都将有巨大的市场,这也是国内居民拥有天量储蓄的原因。

但在2005年以后,低收益的储蓄越来越无法抵御通胀的侵蚀,能提供更好收益、几乎同样流动性的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壮大,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起逐渐改变了居民将大量流动资金配置于储蓄的习惯。这也使得无论市场或牛或熊,理财基金、理财产品均能赢得多数投资者的青睐。

良性盈利推升收益率

短期理财基金规模的迅速崛起,除了替代低收益储蓄之外,还与其业绩表现甚至超越货币基金有关。

如工银7天理财不但创造了今年新基金首募规模纪录,在经过3个月的运行期后也用可观的收益得到投资者的认可。银河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工银7天理财A、B类7日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61%和3.91%,跑赢了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此外,刚刚运作满一个月的工银14天理财债基A、B类份额七日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876%和4.172%。

不少基金公司负责渠道销售的高管甚至都向《投资者报》透露,他们自己也买了不少短期理财基金。

短期理财基金为何能有超越货币基金的业绩表现?这一点,事实上也出乎不少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的想象。

同时担任工银7天、工银14天理财基金经理的魏欣向《投资者报》坦言,虽然她所在的工银瑞信固定收益团队平均拥有超过9年的债券投资经验,但他们仍然非常紧张,他们担心理财类基金的收益是否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是否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基金规模的剧烈波动。

魏欣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当时,市场上的舆论对公募基金公司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多有质疑,有人认为短期理财产品可能无法提供因流动性不足的补偿。

但短期理财基金的盈利模式一旦进入良性循环,注定其较高的收益率将成为现实。据魏欣介绍,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体量巨大的理财基金拥有单一客户所无法拥有的谈判优势。“理财类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债券,体量越大的理财基金越拥有非常明显的谈判优势,越有可能为投资者争取到利率更高的协议存款。”

截至11月30日,工银7天、14天分别达到270亿、90亿左右的规模。这也意味着,较大的规模能带来较好业绩,较好业绩又能促进更多投资者购买,从而进一步提升和银行的谈判能力。

比债基、股基还难运作好

在魏欣看来,短期理财基金运作其实存有不少难点。

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货币政策看作是鞭子,一系列资产按照风险和敏感程度分布在鞭子的不同位置,短期产品距离鞭子杆部最近,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最早,波幅最小;股票等高风险类资产分布在鞭子末梢,传导时间较长,波幅较大。因此,在货币政策变动过程中,只有做到同步起落才是投资最舒服的状态,否则一定是会被抽打到的。

“短期产品靠近鞭子根部,变化速度快波动幅度小,一旦错过了,就来不及再反应了,留下的只有独自抚摸鞭子抽打的痕迹和伤痛;如果不服输再跳一下,那么一定是再挨一鞭子。”

因此,短期理财产品做出收益差异的难度远大于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以及资金利率是理财基金运作的难点和核心。

《投资者报》综合采访发现,临近年底,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和第三方机构普遍对短期理财等货币基金收益持续高位运行持有较为一致的判断。

中欧基金姚文辉表示,临近年底,市场资金面趋紧,市场利率也迎来年内高点,这为短期理财和货币基金的投资提供良机,相关产品近期收益率将继续走高。

来自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1个月期限以上SHIBOR再次全线攀升,其中与货币基金收益水平紧密相关的3个月SHIBOR,更是连续25个交易日上涨,攀升至3.8055%的相对高位。对此,姚文辉指出,在通胀隐忧和房价压力仍在的背景下,市场维持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是近期市场资金利率维持高位运行的关键。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4

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暴跌,资金开始回流银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也明显升温。

6月16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联合国内4大知名网站对70万股民进行的调查显示:今年以来,逾九成投资者亏损,很多投资者“割肉”逃离股市、基市。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去年3月起出现的打新股理财产品,曾凭借风险低、收益高的优势受到追捧,但由于股市暴跌,新股发行遇冷,收益大幅萎缩,进入6月,打新产品几乎绝迹。与此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信贷或票据型产品及“改良版”货币市场基金等,纷纷以“替代品”身份,抢夺打新产品留下的地盘。

短期理财产品

最近,投资者丁女士买了10万元理财产品,与以往不同,这次的产品是一个月期限的。“想进股市,但目前跌得太惨,我也不敢抄底了,买短期理财,就算不让钱闲着吧。”她说。

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投资期限在6个月以下(含6个月)的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六成以上。如深发展的“金票据”和“卓越计划”均为一个月产品,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T计划”有1个月、3个月、6个月多个品种,还有“8天理财”产品。期限最短的理财产品为中国银行推出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7天”,预期最高收益率为年利率2.2%。这些产品都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一些短期理财产品每推一期,几天就认购一空。

短期理财产品主要是投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等债券,及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货币市场基金、新股申购、银行承兑汇票等投资管理工具,普遍具有本金安全可靠、流动性强等特点。但收益相对较低,年收益率多在5%以下,有的仅为3%。当前比较畅销的理财产品可分为票据类产品、央票和国债类产品及信托融资类产品。三者均为稳健、低风险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分别为4%-5%、3.2%-3.8%和8%,票据类产品流动性好,风险度、收益率均居于三者中间位置,投资收益适中。

短期理财产品被看好的原因主要是本金、收益有保障,流动性好。

“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相对较低,但本金和收益都是有保障的,而且其良好的流动性抵冲了低收益。”有关理财专家表示,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其流动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理财产品出现期限越短越受欢迎的势头。相比半年期产品,目前1个月和3个月产品更受青睐。

据了解,自银行理财产品推出以来,产品期限一般为1年。而在经历了“收益门”后,各银行都将理财产品的存在周期进行了压缩。最长6个月,最短一周,超短期理财产品较好的流动性满足了很多客户资金周转的需求。

据统计,截至6月18日,所有在售的102只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小于或者等于6个月的为57只,占全部在售产品的55.89%。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其流动性。短期内银行可以很好地把握规避利率政策风险,同时满足了不愿意自己的“闲钱”长期被锁定的投资者。

信贷和票据理财产品

综观近期理财市场,信贷或票据型产品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信贷型理财产品主要分两类:一是与信托公司合作,募集资金投资于贷款类信托计划;另一类用于银行渠道中的相关客户。收益较高、稳定性好,是信贷型理财产品的卖点。

中信银行新推一款信贷型产品,计息期30天,资金投资于银行优质信贷资产,若借款人按约定时间和方式偿还贷款本息,则产品年化收益将远超同期储蓄利率。建行则推出34天、78天、360天等不同期限的贷款型产品。理财师介绍,贷款类信托计划一般是资质优异、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类信托计划,大多有第三方银行担保,安全性优于单纯的信托项目。随市场利率的不断攀升,贷款类信托产品年收益率已提高至5%左右。

票据型产品也不可忽视,其特点就是“避险”,所选投资标的多为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承兑汇票,本金安全度高,收益相对稳定。各大银行的票据型理财产品均为系列产品,每月均有发售。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可考虑购买新推出的一年期票据类银行理财产品。现有银行推出的票据型产品,收益率一般4%-5%。相比结构性理财产品,票据型产品虽收益不高,但资金安全较有保障。

去年还相当少见的用于购买银行存兑汇票获利的票据产品,时下正成为银行个人理财的主打品种。工行、招行、深发展等商业银行均在高密度地推出这类产品。投资者也表现出相当的热情。

据统计,工行在4月份推出的7款“稳得利”理财产品中,票据类就占了5款。6月15日刚刚结束发行的“稳得利”第21期产品也是一款票据产品,主要用于购买中国工商银行已贴现(转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所对应的票据资产。为满足流动性需求,该理财计划也可投资于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债券以及回购等银行间市场工具。而正在发行的第22期产品也以票据类信托计划为投资对象之一。

深发展银行的“聚财宝”金票据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属于票据产品,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已贴(转贴)现未到期的承兑银行汇票,结合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

去年受尽冷落的票据产品如今一跃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货是有原因的。受通胀持续蔓延影响,央行连续提高准备金率,6月初即一次性提高了1个百分点,累计达到17.5%的历史新高。银行贷款额度之紧可想而知。而银行通过发行票据类产品可集中投资者资金,为急需用款的企业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此举既可节省银行趋紧的贷款额度,又可满足企业的票据融资需求,还可将原由银行享有的贴现收益转由投资者获得。

从投资者方面看,当前股市“跌跌不休”,金市、楼市等主要的个人投资市场均处于高风险状态中,而票据产品虽然跑不过CPI涨幅,但收益比银行存款利率高且风险很低、流动性强。

保本理财产品

资金希望寻找安全的避风港,而各商业银行迎合市场需求纷纷推出保本的理财产品,使银行理财产品再度受宠。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最抢手的除了短期理财产品外,与信托贷款相结合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也再度受宠,而去年一度受到追捧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则受到冷落。

对于当下处于迷茫中的投资者来说,一些低风险、保本型理财产品也值得考虑。这类产品尤其适合那些将资金安全性放在首位、且拥有较多闲置资金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农行新近推出的本利丰第3期“盛世华年信托融资计划第2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4%,且随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高于同期储蓄存款的收益。

在中信银行贵宾室,记者偶遇在房地产公司上班的投资者老徐。他说自己从今年3月起一直半仓炒股,10万元的炒股资金闲置了几个月。前几天,他发现北京银行推出一款“本无忧”系列保本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从7天到9个月不等,收益率较同期限存款有明显优势。想着这半个月内可能股市没有行情,老徐购买了30万元的1个月产品。“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耽误炒股还有收益。”老徐说。

北京银行此次推出的“本无忧”保本理财产品包括A系列(保本保息型)、B系列(保本浮动收益型)、C系列(保底收益嵌浮动收益型)。 该行理财业务负责人表示,由于今年以来证券市场不景气,市场对低风险投资品种的需求凸显,上半年银行最热销的理财产品当属信托贷款类和票据类,但明确提供银行保本的产品仍然偏少,无法满足低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特别是针对信托贷款项目银行不得提供担保的政策出台后,客户投资信托贷款类产品的风险有所加大。

货币市场基金

目前在股市弱市格局下,固定收益类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将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央行最近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历史最高点只剩1个百分点,这促使短期融资需求大增,银行间债券市场正成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战场,收益有望水涨船高。

最近工行开通利添利账户业务,有7只货币市场基金可供挑选。利添利账户经过改良,实现T+0即时变现,流动性可与存款媲美,且进出完全免费。理财师指出,在市场行情走势未明、投资者还没有作出新的决策前,货币市场基金不失为简便的投资途径。通过“动态”持有货币市场基金,在发现市场重新走强后,可立即“杀入”,不至于因赎回时间所限而错失良机。

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应建立一个“应急账户”,它考虑更多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忽略资产的收益性,并且与投资账户区分开来,货币市场基金可成为应急资金的“好归宿”。

提前赎回收益会大减

当前短期理财产品有以天计算的,也有1个月、3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多在4%-5%,而投资对象多以银行信用为基础,风险极低,因此,成了越来越多个人投资者的新选择。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近日有权威机构报告称,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高企的通胀还看不到缓解的迹象;关于央行还将加息的预测仍不绝于耳。受这些因素影响,预期未来一段时间,股市、楼市的走势仍不明朗,稳健的票据理财仍将魅力不减。

短期理财也并不是没有任何风险,一般有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另外还有提前赎回风险。由于期限较短,短期理财产品大多不能提前支取,而一旦投资者有临时资金周转需求,可以将保本理财产品在银行办理质押贷款获得本金80%以上的资金使用。此外,有的产品也有提前赎回条款,如某银行6个月美元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规定,银行在第一个季度末有一次提前终止权,而客户没有提前终止权,银行一旦行使提前终止权,可能意味着投资者收益打折。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5

与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竞争对手们相比,短期理财基金具有门槛较低、封闭运作的优势,但实质创新并不大,或者说,产品的补充意义要大于它们的替代意义。

理财基金VS理财产品

短期理财基金大规模发行的背景之一为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受限。受到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监管政策的制约,银行发行的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数量、规模大幅减少。尤其是针对一些银行利用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达到“指标调节”的目的,监管部门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方法。因此,与去年相比,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数量大比例缩水。

如普益财富近期的理财产品监测显示,8月11日至8月17日,期限为1个月以内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3款,占全部人民币产品的7.98%。

而短期理财基金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地弥补了市场空白。尤其是此次工银瑞信和嘉实的“7天理财”运作周期进一步缩短,为具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对象。

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较,短期理财基金的门槛低得多。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为5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具有收益优势的产品,起始销售门槛要达到10万元以上,对于同一款产品不同资金量的客户获得的收益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短期理财基金的销售门槛很低,按照目前理财基金的分类销售情况,A类份额1000份基金起售,投资者最低1000元就可参与投资;B类份额主要针对大客户和机构投资者,500万份基金起售,A份额与B份额产品的收益率有一定差距,但对于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来说,并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

短期理财基金的另外一大优势在于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对于短期理财基金的资金投向、业绩比较标准、实际运作、收益率披露等,基金合同中均有严格的规定,投资者能够全面了解到产品的投资信息。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即使购买产品的投资者也很少能够知晓产品的收益是如何达成的。

理财基金VS货币基金

同为基金类产品,投向又比较相近,为何要选择短期理财基金,而不是货币基金呢?可以说,这既是短期理财基金的“卖点”,又是这一产品的“争议点”。

首先,短期理财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较为重合,投资的对象包括现金、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债券回购、债券等,当然,根据基金合同,不同的产品对于债券的剩余期限有不同的规定。

受到理财基金“短”打的制约,投资组合标的的久期较短,获得超过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就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目前几只已经运作一段时间的短期理财基金收益率并不具备优势的原因。

但是,与货币基金的“开放性”所不同的是,短期理财基金可以视为一个封闭运作的产品,产品只能在指定的时间/时间段赎回,因此在基金的运作中就不需要考虑资金赎回对产品的影响,降低了流动性的管理难度。相比较而言,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主要受利率和资金面供求关系影响,其收益相对稳定。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短期理财基金相当于投资了一只固定期限的产品,期限从7天、14天、30天、60天到90天,可以通过滚动投资来续铺产品,但是在产品运作期间是无法进行提前赎回的。而货币市场基金在流动性上是要胜出一筹的。

所以,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既相近又有所区别。

短期资金配置的新选择

可以说,短期理财基金是一款糅合了银行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多重特点的产品。我们无法用绝对的优劣来评判这一产品,只能说,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短期理财基金的出现为投资者进行资金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只短期理财基金进入运作,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产品进入我们的视野,投资者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呢?

产品的期限

随着“7天理财”的出现,短期理财基金的期限已经发展到7天~90天,共有5个期限档供投资者选择,形成了投资期限的全格局,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产品期限的选择。

不过,有所矛盾的是,对于短期理财基金来说,一般情况下,锁定期限越长,相应的收益率水平越高。但是,从银行理财产品缺位的角度来考虑,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7天、14天的产品,以作为短期资金的投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理财基金的申购模式也有所不同。对于30天以内的产品,主要的方式是每天都可以进行申购,但是对于每份基金份额,运作期都是固定的,投资者必须到产品的对应赎回日才可以赎回。如汇添富的“添富理财30天产品”,假设你在8月20日申购确认这一产品,这一天也被看作第一期运作起始日,那么到9月20日产品到期可赎回。如果不赎回的话,资金将从9月21日开始自动进入第二个运作期形成滚动投资。而对于7天期限的产品,投资者按照星期一、星期二就可推算出对应的赎回日期。

另外一种模式是产品只能在固定的日期或是时间段内进行申购,产品运作期结束后投资者选择赎回资金或是进入下一轮投资。

产品的收益率

这当然是投资者必须关注的问题,短期理财基金的收益计算方式与货币市场基金相同,基金净值为1元,每日公布7天年化收益率及万份收益,并累计收益,待产品到期时,进行收益的派发,当然投资者也可以“利滚利”,将收益与本金共同投入到下一个投资期。

产品的手续费率

申购、赎回的手续费均为0,与货币市场基金相比,短期理财基金的管理费和托管费也较低。

产品的投资渠道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6

蓝海和红海,对大自然来说,或许是泾渭分明的存在。但是在资本市场,今日蓝海,明日红海,若要区分蓝海和红海的边界,则是难上加难。

短期理财产品,曾经是银行开辟出的一片蓝海。而今,这块领地已经被基金公司所觊觎。

据了解,华安月月鑫和汇添富30天作为短期理财基金的先头部队,已经正式开卖,部分银行网点甚至出现久违的排队认购情况。

银行和基金公司, 谁喝汤, 谁吃肉,决定权握在产品手中。同为短期理财产品,且看基金公司如何叫板银行。

第一回合:投资门槛 基金胜出

案例:汇添富30天PK华夏银行1181号

据了解,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起步一般要求较高,需5万元以上,或10万起步,以万元的整数倍递增。而短期理财基金起步点多为1000元,追加认购单笔最低限额为1000元。

华夏银行推出的2011年增盈增强型1181号理财产品的周期为36天,和汇添富30天周期相当。然而,118号的投资金额为50000元,而汇添富30天的进入门槛只有1000元。

第二回合:投资范围 基金胜出

案例:华夏银行1181号PK华安月月鑫

华安月月鑫于2012年5月9日成立,投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国债等。其中,银行大额存款配置比例最高,为50%~100%,短融和回购为0~20%。

在华夏银行1181号的发行书上,记者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投资范围的描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一般都不会公布。

第三回合:年化收益率 银行小胜

案例:华夏银行1181号PK华安月月鑫

华夏银行1181号36天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年收益率为4.80%。

反观华安月月鑫,以2012年第1期为例, A类基金份额的参考年化收益率区间3%~4%,B类基金份额的参考年化收益率区间为3.24%~4.24%。

从预期年收益率来看,华夏银行1181号4.80%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华安月月鑫。

第四回合:流动性 平局

案例:华夏银行1181号PK汇添富30天

在流动性方面,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多是赎回当日,本金和收益同时到帐,流动性最佳,华夏银行1181号即是如此。汇添富30天每月固定打开申赎,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并无太大差异。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7

全球金融危机已过去六载,但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并不稳固,欧洲经济衰退严重,新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2013年和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并指出:新兴经济体目前面临着增长减速和金融市场收紧的双重挑战。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货币政策总方针指导下,中国经济正在忍受“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速下滑。

持续偏紧的政策环境加之长期以来短期资金和长期资产的期限错配,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筹集压力,甚至在个别时点出现了短暂的流动性危机。这为作为商业银行“吸储利器”的银行理财业务之再续辉煌埋下伏笔。然而,2013年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是举步维艰的一年。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因其逃避管制的信用扩张机制屡遭监管政策围堵,最具影响力的便是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另一方面,券商、基金、信托等其他财富管理机构纷纷崛起,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迎来更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尽管如此,作为财富管理市场的领军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依然在与监管机构的互动博弈及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竞争中寻得生机,发行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再创辉煌。

2013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9万余款,募集资金规模约达19.3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1~9月,191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9万余款,募集资金规模约达19.3万亿元人民币,已接近2012年全年的发行水平。相比2012年同期,数量和规模分别增长38.1%和37.2%。

从季度数据看,2012年三季度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趋于稳定,单季度发行数量约在1万款,资金规模徘徊在6万亿元,2013年三季度达到前所未有的7.7万亿元。若以前三季度的平均表现作为预测依据,2013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将分别达到3.9万款和25.7万亿元。

从月度表现看,银行理财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每逢季末月份,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均会出现短暂冲高,主要缘于商业银行迫于考核压力,借助理财业务尤其是大力发行短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高息揽储”。参见图1。

从存量规模来看,截至2013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达到9.08万亿元。相较2012年底增长1.98万亿元,接近2012年全年的增长额(2.51万亿元)。

收益率曲线基本与2012年持平,但收益率走势截然相反。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财富管理行业的真正发展是与利率市场化同步的。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阶段性进展,此举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影响深远。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变相的利率市场化替代品,实现了负债方和资产方的双向市场化:一方面,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高息揽存,保本型理财产品等同契约型存款;另一方面,商业借道理财业务腾挪表内信用资产或进行表外融资,类似非标准的资产证券化。贷款利率放开对银行理财市场的短期影响较为有限,更大的冲击来源于未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吸收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揽存功能将逐渐弱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会对银行理财业务形成挤压,并倒逼商业银行思考理财业务的变革,转变发展模式。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特征表现地愈加明显。总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呈上升型,人民币普通类产品的收益率(本报告所指收益率除非特别说明,均为费税后预期最高收益率)曲线基本与2012年持平(见图2-a),曲线长端(6个月以上)微幅下移。

然而,从关键期限点(1个月、3个月、6个月)收益率的月度走势(见图2-b)来看,2013年“前低后高”的运行趋势与2012年“前高后低”的趋势截然相反。今年1~5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运行平稳,基本与去年持平,但6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剧烈(尤其是期限1个月的短期产品)。6月末,银行体系内短期资金的暂时性短缺导致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尤其是短期资金价格的大幅上涨,银行理财产品定价随之出现异常波动,远远高于近年来的历史同期水平,甚至出现期限收益倒挂现象。“钱荒”过后,1个月产品的收益率短暂回落,3个月和6个月期的产品收益率则持续攀升,主要缘于央行“锁长放短”的货币政策维稳了短期资金面。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度冲高,与6月末1个月产品的“一枝独秀”相比,多个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创年内新高,可谓“百花齐放”。国内降杠杆、调结构的政策主线仍在持续,年终考核渐行渐近,机构资金融出意愿较低,资金面将维持紧平衡格局,预计四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将高位运行。

9月份1846款产品到期,平安银行结构类产品喜忧参半。2013年9月,共统计到99家商业银行1846款产品到期。本期录得最高收益的产品是中国银行发售的“中银稳富理财产品SH022012025”,该产品发售于2012年9月,投资期限为1年,产品到期获得年化收益率9.46%,由于产品说明书缺失,在此不予详评。录得次高收益的产品是平安银行发售的“‘聚财宝’结构类(挂钩股票)2012年5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1年,到期年化收益为8.00%。该产品挂钩三只港股银行股,分别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采取看涨型结构,每季度观察一次,如果观察日触发事件发生(组合内单只股票价格均不低于触发水平),则该观察期可获得2%的收益,否则为0,到期实际收益为四个季度收益率的累计值。若四个季度收益皆为0,则到期收益率为0.50%。由于投资期内,挂钩股票表现良好,四个观察日均发生触发事件,产品最终录得8%的高收益。

收益高的短期理财篇8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通胀水平逐步走高,“负利率”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

贷款受限,存款搬家,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争夺市场份额,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愈发热闹。发行不断提速、期限越缩越短、收益不断增长,直接或间接打着“抗通胀”旗号的银行理财产品充斥着理财市场。

银行发力,或多或少地满足了老百姓抵御通胀和货币保值的需求期待。

那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到底能否抵御通胀?带着疑问,《投资者报》记者对16家上市银行今年年内投资的未到期和已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93%跑不赢CPI

说到抗通胀,被广泛定义和接受的一个基本说法就是:跑赢CPI!那么,银行理财产品是否跑赢了CPI?跑赢CPI又是否就意味着抗通胀的胜利呢?

首先,从收益角度说,跑赢CPI的银行理财产品极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和4月份的CPI当月同比值分别为5.4%和5.3%,较1、2月的4.9%有所增长,前4月的CPI平均值为5.13%。

根据普益财富数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16家上市银行今年年初投资的仍在运行和已经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3%的单个银行理财产品无法跑赢CPI。

先天较低,后天不足,整体投资价值欠佳成了“负利率”时代银行理财产品的集体特征。

其次,预期收益待评定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又一硬伤。

“说抗通胀的都是预期收益,等到期了才能评定。”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在普益数据的上市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据中,记者看到最多的就是最高预期收益率数据,最低预期收益率却严重缺失。

所以,在针对未到期产品的常规统计中,各类研究往往是建立在最高预期收益率基础上的。然而,这样的收益并不是所有产品最终都能达到的,抗通胀就更无从说起了。

在《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研究的2217只年内投资并到期的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中,就有246只缺失最高预期收益率或到期收益率数据。如果将这个基数扩展到所有银行,其隐性未透露的数量恐怕还将扩大。

最后,产品的投向收益基本无法抗通胀。从仍在运行的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中我们发现,资金流向上,股票、基金、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及其他结构方式给出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最高,但也只有6.12%。在29类不同的投资流向中,除了前三名,其他均在5.13%的均幅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投资并到期的产品中,以股权为唯一资金投向的产品取得了5.13%的平均到期收益率,勉强擦线前4月CPI平均增幅。

不过,股权类投资产品在还未到期产品平均最高收益表现中排行第七,仅为4.69%。

短期化≠跑赢CPI

渣打银行研发部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特别是国内股市从6124到1600多点过山车似的滑落,国内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中渐趋谨慎,在保障本金的基础上,开始寻找能够跑赢通胀的投资渠道。

而不断上升的加息预期,也助推了理财市场的短期化趋势。

“2011年春节前夕,某些产品的设计期限甚至短到几个星期,而市面上有些保障本金的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甚至做到了4%左右,尽管如此,面对5%的通胀率投资者仍旧望尘莫及。”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在1219只年内发行并到期的30天以下的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中,近10%的产品未披露到期收益数据。而披露的产品中,69%的数据未达到4%的收益率,仅4%披露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跑赢了前4月的平均CPI值。

“相比之下,一些对市场趋势把握准确的中长期结构性产品,却在不经意间获得了高于通胀的理想收益。”渣打银行研发部人员对记者说。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发现,在年内发行至5月24日未到期的产品中,年化收益率较高的,期限也都比较长,最短的也在180天以上。

暂时跑赢就抢手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以短期为主,普遍产品的收益率有所提高,但都还不是很高。”就职于某家上市银行的李丽(化名)告诉记者,“收益率都是年化的,超短期的几天、十几天的投资下来,其实和存定期也差不多了。”

在李丽看来,现在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即便不保本,本金的安全度也明显提高了,但是收益却不太高。

“老百姓的资金量通常较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也就几万、十几万,相对成百上千万的投资来说,看到的收益不多,拿到手里的也没多少。”

此外,买到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也需要时间成本。

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是限时限量发行的,并非想买就能买到。“有一些收益率比较高的产品,它发行量可能有几个亿,但这几亿的资金募集往往几分钟就被抢没了。所以,如果你要买理财,你还必须有时间、有精力去盯这个东西。”

疯抢银行理财产品的情况在当下时有发生。

“各个银行都会不定期地推出理财产品,例如我们行,它可能每个星期都会发理财产品,但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不一样的。相同期限的收益率有高有低,高了大家都想买,这样就极可能造成发售当天的疯抢。”

“我们真的有试过,一款产品十分钟就卖没了。”

为什么收益不高销售却还如此火爆,李丽认为,“虽然现在整体收益不高,但是相对来讲,在都不高的情况下,你肯定有相对稍微高一点的,谁不想用同样的资金多挣一点呢?多挣一块钱是一块钱呀!所以,好多人都在抢那个收益率相对高一点的。”

“暂时跑赢?”“对,暂时!”

“那还抢?”“当然!问题是如果你连这暂时都不去争取的话,那么你就一直是输的。能弥补一点是一点。所以现在,大家确实也在关注理财,原来没有这个概念。”

组合投资抗通胀

“目前的银行产品没有能抗通胀的。”一名长期从事金融行业投资的人士表示,“几家基金公司做企业债的收益多一些,其他的都不行。”

“抗通胀,如果仅仅靠银行理财产品,是不行的。”北京展恒理财顾问有限公司理财总监石端义对《投资者报》记者说,“对于银行来说,目的不是抗通胀,而是找理由、噱头让老百姓来买产品投资。”

因此,想抗通胀,就要组合投资,投资不同的产品,以整体收益抗通胀。

上一篇: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科学与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