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

时间:2022-08-14 09:59:34

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

收益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学概念,其内涵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演变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对收益概念进行认识和评价,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收益观。而不同的收益观,又会引发对收益的实现、确认、分配等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基于此,本文对三种收益观进行以下剖析。

一、经济收益:社会财富观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收益是纳税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对象,也是评价企业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收益的确认、计量、评价及真实性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以及会计学研究的重点。

经济收益源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亚当·斯密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使得收益概念建立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而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则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精神收益,指心理的满足;②实际收益,指经济财富的增加;③货币收益,指资产货币价值的增加。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衡量,货币收益因只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成为一个静态概念,所以经济学家仅着重研究实际收益。

经济收益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定义是希克斯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这个定义虽然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但也可以用它对企业收益进行解释。即企业收益是在期初、期末企业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以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

经济收益和资本保全概念是密切相连的。要想更好地理解收益的经济学概念,必须了解资本保全概念。所谓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也就是说,在确认收益时必须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返回。二者如何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相应地就有三种资本保全概念:

1.财务资本保全。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即以名义资本的保持为基础来确定企业收益。当企业在一个特定会计期间的名义收入超过其发生的成本费用、达到了资本保持的目标时,其超过额就可确认为企业在该期间的收益。这一概念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或认为货币价值的变动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

2.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亦称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是指在不改变会计计量标准但改变会计计量单位的前提下确定收益,即企业的收益确定必须保持原有资本的购买力不变,企业的现时收入超过原有资本购买力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

3.实物资本保全。亦称再生产能力资本保全,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原有的实物资产或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持续性的特征,故要求企业在一个资本循环终了时收回的资本至少能满足下一个资本循环垫支的需要。这一资本保全理论引入了重置成本概念,认为现时收入超过资产重置成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英国桑迪兰兹委员会就曾指出:“利润不是维持货币资本后的剩余,而是维持实物形态资本或者说是维持生产一定量产品的能力之后的盈余。”

显然,社会财富观严格地以资本保全理论为基础,只把不损害资本完整前提下的价值增值作为收益,从而可以保证收益的分配具有足够的资源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收益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途径。

二、账面收益:虚拟会计收益观

会计学上的收益具有特殊的含义。一般而言,会计收益与特定的会计主体有关,是会计主体在特定时期内实现的收入与相同期间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的差额。会计收益通常具有如下特点:①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现销售收入所耗用的费用后的差额。②会计收益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果。现代的会计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量当期收入和费用的,相应的会计收益的确定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③会计收益的计算是以历史成本原则计量费用的。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因此费用是已消耗的资产的历史成本。④会计收益是依据配比原则计量的。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项目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⑤会计收益的确认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只有与资产价值增加的相关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即会计收益的确认要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账面收益观,作为一种传统的会计收益观念,在会计学界具有牢固的根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1)中指出:“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来计量企业的收益及其组成,一般比当期的现金收入或支出能更好地说明企业的业绩。”FASB明确地肯定了会计收益信息在作为未来现金流量“指示器”方面的优越性:“编制财务报表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人士,他们出于对估量企业现金流量的关切,对这种信息特别感到利害攸关。他们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的关心,转化成主要关心收益方面的信息而不是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FASB还含蓄地批评了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如果只列示短期内诸如一年内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就不能充分表明企业的业绩是否优越。”

但是,尽管会计收益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程序形成的产物,尽管它被认为是企业的收益,但显然难以说明它与企业财富特别是现金流量增加之间的关系。因为会计在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时,普遍遵循着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并以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这就使会计收益更具有一种“虚拟收益”而非真实收益的倾向。因为会计收益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企业获得了相等的现金流量,而可能是以一种虚拟的形式(债权)表现出来。其结果是会计收益只能说明企业“赚得的钱”,而不能说明企业“赚得的现金”,从而使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发生“滞脱”。当然,这种收益观还与特定的会计期间有关,而非与企业整个的持续经营期间有关。当企业因为某种不可控制力破产或清算时,所有的资产(真实的或虚拟的)都需要转换为其初始形态(现金),即所有资产在企业整个寿命期间流动的结果是其终极形态等于初始形态(所不同的只是其量上的变化)。这便说明了资产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最终是以现金流入为标志的。

三、变现收益:真实会计收益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现金流量信息受到了普遍关注。FASB在SFAC No.1中同时强调了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关注,指出:“与特定企业最直接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潜在使用者,一般较关注企业获得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决策都和期望中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有关。”

现金流量表进入财务报表体系后,对现金流量以及变现收益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谓“现金至上”、“现金为王”的观念日益受到重视。因为从理财的角度看,企业持有足够的现金,不仅可以满足购买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质资源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对外投资的需要,还可以满足日常支付、临时性需求等需要。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或可动用的现金资源,或者可能导致生产经营的中断,或者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引发财务危机。因为只在账面上表现的会计收益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企业不能拿这种收益进行分配,不能补充生产资料,不能缴税。

收益的“虚拟性”必然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与支付能力的不协调,甚至使企业暴露在财务风险之下。当企业的收益大部分为“虚拟收益”时,也可能就是企业面临清算之日了。美国会计学家拉森曾明确指出:“现金而非利润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结果。利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现金是一个物质资源。”R.L.瓦茨和J.L.齐默尔曼也认为:会计盈利是根据不同的基础计算出来的,有时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来估计收入和费用,有时则采用市场价值来估计。结果,会计盈利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就像8个苹果减去6个橘子所得出的差额一样,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正因为会计盈利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所以它们无助于投资和生产决策,并且,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的股票价格也不可能向竞争性投资活动中的资源分配发出有用信号。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会计收益与其现金流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由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收益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应当在实现或发生时就确认,而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这就导致了有些收入虽然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但可确认为收入;有些成本费用虽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可确认为成本费用。虽然从企业持续经营的整个期间来看,企业的总收益和现金净流量是一致的,但在特定会计期间,两者往往存在着差异,因为有很多会计收益并未真正实现现金流入。

收付实现制作为与权责发生制可以相提并论的一种会计确认基础,在确认收益时既不遵循持续经营假设,也不遵循收入实现原则,而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作为确认标准。因此,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会计收益是一种更具直观性的收益,是真实收益,是可以进行分配、缴税、偿还债务的收益。收付实现制的运用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收益最大限度地与其发生的现金流量接近,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保持一致。因此,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真实收益比账面收益更具有决策相关性。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企业的现金流量而非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收益。

因此,收益的变现性是决定会计收益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企业收益能力差,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本身缺乏创造会计收益的能力,另一方面表现在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收益变现性差是收益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企业实现收入的同时,是应收款项的增加,而非现金的增加;账面收益大于变现收益;付现成本大于非付现成本;有盈利但无偿债能力或支付能力等等。因此,以变现性为标准确认的会计收益,是一种真实的收益。建立在变现性基础上的会计收益具有如下优点:其一,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其二,可以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支付能力保持一致;其三,可以用会计收益指标真正反映资产的服务能力,即其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但是,强调现金流量和变现收益的重要性,只是对传统会计账面收益观的批判性意见,并不意味着要以现金流量和变现收益取而代之。合理的解决思路是: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即把现金流量及其变现收益与账面收益相结合,这样比任何一个单独使用更为有用,更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上一篇: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的界定和分类 下一篇: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