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3 17:23:02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1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知识资产;认定;评估

一、知识资产的法律认定

知识资产是一种独特的资产,是组织独享的专利、技术、能力、知识、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形成的组织核心竞争力。在评估知识资产之前,应该对知识资产进行必要的认定工作。

知识资产是否有效,必须经过必要的法律认定才能确认,按照知识资产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认定方法。

(一)专利技术资产的确认

评估应注意专利权的有效性。评估时,各机构往往会核实评估委托方提供的专利证书是否属实,也仅仅以专利证书确定专利权的有效性。但是仅凭专利证书不足以证明它对评估委托方是有效的。专利证书随时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失效,如未缴纳年费(这很常见)或是经过“无效程序”导致丧失专利权。在我国,失效后的专利证书国家并不回收,而是在《专利公报》上公告作废,但作废的专利证书仍在原专利权人手中,本身没有任何标志。所以,不能仅以专利证书证明专利权的有效性,还必须在省级以上专利局确定或检索公告。我国多数评估机构都缺少第二步程序,仅索取专利证书。

核实专利的有效性还必须核实该专利是否具有专利性质。专利中除发明外,专利局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仅实行“初步审查”制度,很多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的实质性要求。这就要求请专家分析其权利要求书。据国家专利局统计,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经过撤销、无效等程序(相当于进行实质审查)后,能够维持其专利权的不过40%-50%,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经专家分析缺少创造性、稳定性,专利权本身无效,委托方高校或企业虽然存在超额收益,但它至少不是由专利获得的,无法评估专利权的价值。

(二)非专利技术资产的确认

非专利技术在这里包括专有技术、商业秘密和科技成果。由于非专利技术具有保密性,对专有技术的合法性、垄断性等的确认主要是间接的,评估时首先要看技术拥有方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应要求委托评估方出具承诺函,承诺该技术的权属及采取了保密措施。其次对转让、投资、许可使用的非专利技术,要看是否在合同中被双方认可,并规定了权利、义务和保护措施。最后,我国许多非专利技术获得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科技局、经贸委等)的鉴定,但这一点行政认证不是必需的法律条件。

非专利技术仅受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法律保护有限。

1、商标资产的确认。在我国,核准注册了的商标享有专用权保护,有效期10年,期满可以续展。没有申请续展,则商标将被注销,商标权灭失。另外,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连续3年停止使用的等也会导致商标权的灭失,商标权有其特定的商品范围和种类。商标权只有在核定的商品上使用时才受法律保护。弛名商标自动受全部种类和范围保护。商标权有其地域性限制。地域性以国家为单位。

2、技术类著作权资产的确认。技术类著作权资产主要指科学技术专著、工程、产品设计图纸和模型、科技演讲口述作品和计算机软件等。著作权可以自动取得,不以是否发表和登记为取得依据,只有软件产品例外。我国《软件产品管理办法》规定:软件产品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著作权存在许多相邻权力,如出版权、所有权和邻接权。著作权和包括所有权在内的这些权力是可以分离的。法律上界定范围时要特别注意。另外,相似的作品随时有可能在市场上出现,其中可能有不侵权的,有侵权的,所以著作权资产的价值一般还要考虑减去维权成本或被侵权的损失。

二、知识资产常用评估方法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评估机构考虑相关因素并依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所作的评价、估计或预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以市场为根据,知识产权的价值由市场决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以特定市场为依据,在综合考虑被评估知识产权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其创作者的声名和影响力、市场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可被利用的期限、有关的交易惯例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目前,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基本上沿用了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

(一)以成本法评估企业知识产权

成本法可以定义为:以购置相同资产的现时完全成本减去其各项损耗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通常适用的“重置成本法”,即是在现时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实体性贬值(自然损耗),功能性贬值(新技术出现造成的无形损耗)和经济性贬值(由于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贬值)估算价值的方法。在运用成本法评估一项资产时,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此项资产能够产生经济收益且产生收益的期间和数量能足以证明为购置或开发所进行的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这是因为资产价值与其产生的未来收益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成本法评估高校或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首先需要确定该项知识产权的成本,再扣减各种损耗和贬值。确定高校或企业开发知识产权时所耗费的成本主要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前者是在开发中实际支出的成本,后者是重新购置知识产权或创造同样的知识产权所耗费的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假定再构建一个完全相同功能和效用(待评估参照)的知识产权所耗费的成本。重置成本适用于对开发知识产权成本没有详细记录的情况。

(二)以市场法评估企业知识产权

这种方法建立的基本依据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或买主,不会用高于市场上可以买到相同或相似资产的价格去购买一项资产。市场法是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标的同类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对比调整,估算资产价格的方法。即以近期市场上同类资产的交易价格作为参照物价格,在此基础上分析调整差异因素,进而确定被评估资产的评估价值的方法。

以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有一个假设前提,即所评估的知识产权已经成熟,企业正试图拓宽利用范围,而且正在研究开发其潜在市场价值和市场用途。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需要市场上存在与被评估的知识产权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交易价格。

(三)以收益法评估企业知识产权

收益法(又称收益现值法,利润预测法)评估基于这样一个原理:一项财产的价值等于它在未来带给其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现值。它是将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或每月)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该方法从产生收益的能力的角度来看待一项资产,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产生收益的经营性资产,该类资产通过生产经营带来收益,同时通过生产经营的进行,其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内会连续不断地创造出收益。该方法经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能力与平均资金利润率(折现率)估算出资产现值,以此确定重估价值。

收益法可以说是评估高校或企业知识产权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评估技术型资产时更是如此。以收益法评估企业知识产权价值,主要是确定好几项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问题并不在于计算上的困难。这些经济技术指标和参数包括收益额、折现率、收益期限,即经济寿命周期。当然,收益变化趋势也是应当考虑的。

(四)技术资产评估的阶段性选择

技术类无形资产一般可以用于市场出售、转让、许可使用、折股上市、股权投资、合资、抵押、担保等多种目的。不同的交易目的产生不同的价值类型,决定应该选用何种适合的评估方法。技术资产本身具有各种不同的特点,评估时应根据评估对象不同的特点和能够掌握的数据及资料来确定评估方法和模型。

处于发育期的技术资产,其特点是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大。因为尚未投入规模生产及市场销售,所以不适合使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这时的技术资产由于难以量化未来的收益,买卖双方的交易多是以成本补偿、费用摊销取得合理利润为目的,这种情况下采用成本法评估其价值就是合适的。

成长期的技术产品,盈利能力和风险机率都很大。买卖双方自然会考虑到这些因素。交易中除成本补偿模型、收益分享模型外,还存在一种入门费加收益的折中模型。即在交易中首先保证技术卖方收回成本获得基本利润,同时在未来收益中分享技术带来的利润,形成了成本-收益模型。

技术资产一旦成熟后,在生产经营中能够为占有方、使用方带来稳定长期的收益,甚至形成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的垄断,通过垄断价格实现垄断利润。这时的交易行为一般以转让、投资、折股上市和许可使用为目的,成熟技术已被市场认可,转让或许可使用后未来收益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也容易计算。这时的评估方法适合于采用超额收益法。商标、专利、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转让、投资和许可使用都可以采用超额收益法,即由于技术资产能够带来追加收益或超额收益。

三、专利和商标评估中的一些特殊考虑因素

知识资产的价值还受到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知识资产的价值决定体系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基础上的,它的实质是技术因素和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

一般地说,专利技术越先进、越成熟,技术的使用寿命就越长,技术的获利能力就越强,该专利权价值也就越大。在评估高校或企业专利权时,应当了解该专利是属于高、精技术还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该专利的难易程度和所需的费用。自然,了解该专利是属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外观设计专利也是必要的,因为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先进度要高,而外观设计专利不涉及技术内容。另外,专利剩余的有效期及经济寿命与商标评估相比这一因素重要得多。随着专利有效期的缩短,专利权价值可能逐渐降低。另外,专利并非在整个保护期内都具有市场价值及获利能力。专利具有一定的经济寿命周期,而且,专利在寿命周期的时段不同,其价值也不同。据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专利能够维持到期限届满之时的一般只占专利总额的2%,即绝大部分专利在专利权期限届满之前就提前终止。

评估商标权时,除了充分考虑商标权的个性特征外,还要充分考虑构成商标价值的诸因素。商标权价值是通过使用逐渐形成的。商品商标的不同使用状况,如该商标最早使用及连续使用的时间,该商标商品在国内的销售量及销售区域,该商标商品近5年销售量、销售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其中商标商品的规模、市场覆盖率对商标价值构成影响较大。商标价值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于商标信誉、知名度的高低。商标的信誉、知名度可以从商品市场占有率上得到反映。商标信誉之所以和市场竞争力联系起来,是因为对于有信誉的商标来说,它具有超出一般商标的区别产品来源的功能,而具有直接引导消费者认购的心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斌.企业获取知识资产行为模式选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7).

2、蒋翠清.知识创新与企业知识资产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5).

3、范晓波.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J].理论探索,2006(5).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2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

一、当前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成本法。成本法又称资产加和法,对于企业价值评估而言,具体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按重置成本法计算的评估价值加和并扣除各种贬值因素后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2)市场法。市场法是通过在市场上找出若干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企业,以参照企业的市场交易价格及其财务数据测算出价值比率,通过分析、比较、修正被评估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比率和评估值。(3)收益法。收益法,也称收益现值法,是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将评估对象的预期获利折算成现值,用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二、三种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1)评估原理的比较。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某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该项资产的现行构建成本,如果投资对象并非全新资产,投资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扣除各种贬值因素以后的构建成本。市场法依据的是替代原理,即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者购置某项资产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高于市场上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的市场价格。收益法评估技术思路认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购置或投资于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额不会高于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其带来的收益。从评估原理上讲,三种评估方法都是科学的,评估方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各种评估方法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和验证。(2)评估方法的前提条件。市场法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二是公开市场上要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收益法的前提条件一是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二是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三是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成本法的前提条件:一是被评估资产处于继续使用状态或被假定处于继续使用状态;二是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能够支持其重置及其投入价值。(3)评估方法的局限。成本法是对单项资产的加和,成本法使用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对不可确指的资产如商誉进行评估。市场法的运用过程中,参照物的选择和各种因素的调整难度较大。首先,评估对象和参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不尽相同;其次,对价值比率的调整是运用市场法极为关键的一步,需要评估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收益法需要预测资产未来收益、资本化率、受益期限,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资产预期客观收益的主客观因素,被评估企业所具有的行业风险、地区风险、企业自身风险,以及评估对象获利时间的长短。成本法直观、确定、容易理解,相对于市场法和收益法,其客观依据较强。市场法通过市场比较来确定评估价值,是最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办法。资产的价值在于其未来为拥有者或控制主体带来的收益,所以收益法也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特别是利用收益法估算的企业整体价值中包含了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商誉的价值。

三、企业价值评估中评估方法的选择

1.评估方法的选择的实质。第一,资产评估中的基本方法与具体技术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片面地把资产评估中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当作资产评估的具体技术方法,人为将资产评估方法限制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方法的范围内。比方成本法中也利用费用折现的方法确定功能性贬值或经济性贬值,收益法中也通过市场比较确定资产合理的收益额、收益期限和资本化率。第二,对特定经济行为,在相同市场条件下,对处在相同状态的资产进行评估,其价值应该是客观的,评估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各种方法的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资产评估方法选择实际上包括了一个不同层面的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和综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选择:其一是关于资产评估技术思路层面的选择,即分析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所依据的资产评估技术思路的适用性;其二是在各种资产评估技术思路已经确定的基础上,选择恰当适用的实现各种评估技术思路的具体评估技术方法;其三是在确定了资产评估技术思路和具体评估技术方法的前提下,对运用各种评估技术思路和具体评估技术方法所涉及到经济技术参数的选择。我们必须强调资产评估方法选择是资产评估技术思路与实现评估技术思路的各种具体评估技术方法,以及各种评估技术方法所使用的各种经济技术参数选择的统一。

2.评估方法的选择。(1)评估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估目的,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被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的条件,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资产评估价值基础和价值类型相适应。这里所说的评估目的主要指的是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资产评估的特定评估目的既是资产评估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又是资产评估结果的具体用途。资产评估特定目的会在宏观层面上对资产评估对象及其面临的市场条件具有约束和限定的作用,从而对评估技术思路、评估具体技术方法和评估方法所使用的经济技术参数的选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评估时的市场条件和评估对象的条件是决定资产评估价值的主客观因素,它们与资产评估目的一起不仅共同构成了资产评估的价值基础,也构成资产评估得以进行的条件基础和信息基础。不论是资产评估的技术思路的选择,还是实现这些评估技术思路的具体评估技术方法的确定,或是评估技术方法所使用的经济技术参数的选择,都不可能离开或偏离资产评估得以进行的条件基础和信息基础。如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收益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以及风险问题难以合理衡量的私营企业就不适合用收益法进行评估。资产评估中价值类型是资产评估价值基础之上的资产评估结果及其价值属性。价值类型是从资产评估结果及其价值属性的角度对选择资产评估技术思路、实现评估技术思路的具体评估方法,以及具体评估方法所使用的经济技术参数进行约束。从理论上讲,资产评估中的三种基本方法都可以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注册资产评估师必须清楚,不论运用什么方法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必须保证评估方法所使用的各种信息资料都取自于公开市场的证据。而不论运用什么方法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都应当考虑相关的非市场因素。评估方法作为实现评估目的及其价值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评估方法及其运用不应当,也不允许偏离所要实现的资产评估目标及其要求。(2)评估方法的选择受各种评估方法运用所需的数据资料及主要经济技术参数能否收集的制约。每种评估方法的运用所涉及到的经济技术参数的选择,都需要有充分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和依据。在评估时点,以及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某种评估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的收集可能会遇到困难,当然也就会限制某种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这种情况下,评估人员应考虑采用替代原理和原则,选择信息资料充分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例如,对于既无市场参照物,又无单独经营记录的资产,只能选择成本法进行评估;对于工艺比较特别且处在经营中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选择收益法;面对相对活跃的市场和充分的参照物,可优先考虑选择市场法等等。(3)注册资产评估师在选择和运用某一方法评估资产的价值时,应充分考虑该种方法在具体评估项目中的适用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并注意满足该种评估方法的条件要求和程序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清楚,在选择和运用评估方法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当考虑三种基本评估方法在具体评估项目中的适用性,如果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不仅要确保满足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要求和程序要求,还应当对各种评估方法取得的各种价值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确定最终评估结果。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清楚,关于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实际上是专业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条件约束下的资产或模拟条件约束下的资产的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论证和比较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做出有足够理由支持的价值判断。任何将评估方法选择和运用的过程简单地理解为评估公式或评价模型的使用或计算的过程都是不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温蓓.国有企业改制应重视商誉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2006(10)

[2]李雪,于晓红.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评估及其方法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3]王丽艳.企业价值评估三种基本方法的分析比较[J].现代企业文化.2010:24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3

关键词:创业风险投资 税收激励 税收政策

2006年2月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中第一次出现“创业风险投资”的概念及税收优惠政策。为贯彻《配套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2007年2B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31号)。这不仅是对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地位的一种确认,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国家对创业风险投资在推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可。

一、理论分析

(一)税收影响创业风险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一般来说,税收负担的轻重和税收优惠的多少会成为影响投资抉择的重要因素。实践中,税收政策从许多方面影响着风险投资,尤其表现在对风险投资资本投放量及预期收益的影响上。(1)税收优惠可以通过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从而影响资本投放量。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的政策,将抑制投资的增长;任何旨在使资本成本下降的措施。将刺激投资意愿。假如用S表示资本供给量,D表示资本需求量,t表示税率。从(图1)可以看出,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资本供给数量与资本成本的均衡点在E1点,此时资本供给数量为Q1,资本成本为c1;征税t后,资本供给数量与资本成本的均衡点移到E2点,此时资本供给数量为02,资本成本为c2。显然,征税使得c2大于c1,Q2小于Q1,导致资本成本增加,资本投资数量减少。这说明政府征税使企业使用资本成本增加,从而抑制资本投资量的增加,而税收优惠可以降低资本使用成本,使资本投资量增加。(2)税收使企业投资收益减少,影响投资量影响。税收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所得税的课征上,由于政府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会压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收益率,并使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的对比发生变动。根据替代效应原理,此时人们会以储蓄或消费代替投资。如(图2)所示,OAI为税前投资者所得收入的可能性曲线,投资者提供的资本数量(横轴表示)越多,投资者的总投资收益(纵轴表示)就会越高;投资收益被课征比例税率t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可能线向右下方旋转移到OA2。设税前投资者在E1点所确定的资本数量――投资收益组合获得效用最大化,税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变为E2点,投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数量下降,由税前的OQI下降为税后的OQ2。可以看出,征税使投资者投资收益减少,资本投资数量减少。

(二)创业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创业风险投资的产生与技术创新理论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1)技术创新是风险投资的重要源头。Gompers和Lemer(1999)认为,更快的知识创新速度为未来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创新者不可能确切地预见到技术创新的所有可能后果并作出适当的安排。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问题,即创新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而银行显然不能承担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就是与创新企业共同分担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至最小。(2)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创业风险投资实际上是一个投资管道或投资集合,是天生的技术创新工具。因此。与传统投资相比,风险投资具有以高科技产业为投资目标、以资本增值而非企业分红为目的、以某些项目的高额回报补偿另一些失败项目的亏损等特点。由此可见,创业风险投资为高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高新企业为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空间,其发展直接决定风险投资企业的生存(图3)。(3)风险投资一般支持对象都是创新企业。对于风险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风险投资可为创新企业提供任何传统金融投资形式都无法带来的“投资+增值服务”的效果。Kortum和Lemer(2000)对美国的情况作了实证研究,发现风险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约相当于其他资本的三倍。与银行贷款、公开证券市场融资等外部渠道相比,风险投资者通过取得一定的控制权,深入到创新企业管理活动中,能够很好判断投资对象的内部信息,不仅融资支持有力,而且能监控资金使用,并保证安全性,因此风险投资一般支持的对象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和工具难以支持的高新企业。风险投资通过发现有潜质的小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伴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风险投资家将会得到高额回报。

二、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现行税收激励政策内容

(一)激励风险投资者及风险投资公司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适用于创业风险投资者和创业投资公司的税收优惠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006年国务院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规定,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而言,此配套政策的变化出现两大亮点:一是“创业风险投资”作为新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业风险投资存在的双重征税问题。为贯彻《配套政策》精神,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31号)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含2年),凡符合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激励创业风险企业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的风险企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现行促进高新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就包括符合风险投资要求的政策。按优惠对象和优惠税种总结如下:一是对创新活动主体的优惠政策。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优惠对象涉及到了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其中以企业为对象的优惠政策数量最多33项、占比最大33.33%,其次是科研单位29项,占29.9%,再次是服务机构6项,占6.66%,剩余对教育培养和个人优惠有31项,占31%左右。二是对创新活动税收优惠税种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涉及13个税种,其中主要是所得税31项,占比32.29%,流转税方面主要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共32项,占比34.38%。其中增值税21项、营业税12项。形成了以所得税为主、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相结合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三、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立法级次低 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表明,立法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形成专门针对风险投资的具体法规及管理条例,在税法方面也是如此。由于《风险投资法》、《基金法》等尚处于研究与起草阶段,税收法律条文的空缺难以避免。政府针对风险投资进行税收立法的宗旨、目标任务、具体形式以及要求和条件等,尚未在法律的框架内加以明确。我国风险投资税收立法较为滞后。与风险投资有关的税收政策,基本上是以级次最低的税收补充文件和行政解释的形式出现的,层次较低、变化频繁、稳定性差,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严谨性和稳定性。

(二)税收政策支持体系不完整

尽管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但就风险投资整体而言,对于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者以及风险投资的退出环节都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现阶段我国为数不多的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主要集中于风险企业方面,缺乏对风险投资者的税收优惠,不利于发挥风险资金投资者的积极性。另外,对于风险投资公司也无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只能对应于《公司法》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执行和享受有关税收优惠,而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根据行业的不同,既有一般的税收优惠政策,又有特别的税收优惠技术处理规则,风险投资公司往往难以找到税收优惠方面的对接方式。

(三)税收优惠方式不科学税收优惠的方式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两种,减税、免税、退税等都属于直接优惠,直接优惠反映企业的近期利益,具有透明度高、鼓励性强特点,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类型和最终的经营结果进行减免,针对性不强,减免效果欠佳,且管理复杂,容易出现滥用现象。直接优惠的结果是国家财政收的直接减少,这种减少不可逆转,国家要以牺牲财政收入来保证税收优惠的实施。间接优惠可以弥补直接优惠的不足,对于具有长期投资计划和创业投资计划企业较为有利,而间接优惠只是改变财政收入的时期而不改变收入量,对国税收收入的影响相对小得多。从(图4)可以看出,在我国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直接优惠占绝对比重63%。直接优惠虽具有透明度高、激励性强的特点,但由于受益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获得了技术创新收益的企业,因而对于正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则难以享受到这一优惠,这种事后优惠对于引导企业事前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改进往往作用不大。

(四)税收优惠环节不合理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作用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环节(26%)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14%),税收政策主要偏重于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给予优惠,而对企业创新最需要事前资金投入和研发过程则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缺乏对风险投资者的优惠政策。重成果、轻转化,重产品、轻投入,重结果、轻过程的最大受惠者往往是已经有较强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有成果转让收入的单位,而对正在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则缺乏相应的税收鼓励措施。这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优惠政策在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和有效使用、调动投资者投资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出现了调控的缺位。

四、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风险投资立法,建立健全风险授资税收法律体系我国要实现风险投资税收服务于风险投资进步的目的,必须加强风险投资立法,建立健全有关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在与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对接”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完全符合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应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制定《风险投资法》,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税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进步条例》,使税收支持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的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开征“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税”。再次,以《税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进步条例》和《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税暂行条例》为基础,辅之以其他税收法律法规,在风险投资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最后,制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法》,对目前零散的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种通知、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归纳梳理。

(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调控行为第一,税收优惠对象选择上的广泛性。目前激励创业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风险企业或者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今后,应增强对创业投资者及创业投资机构的税收优惠,首先,增加对风险投资者税收优惠,如对投资者获得的利润、股息和红利收益避免重复课税,对机构投资者的创业投资损失给予充分损失补偿,对机构投资者实行再投资减免等政策优惠激励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其次,增加给予创业投资机构的税收激励,扩大其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允许创业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投资损失从其应税所得中抵减,允许将投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其他投资的资本利得,允许创业投资企业在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实行再投资减免,亏损弥补等。再次,完善对风险企业的税收激励。这方面政策较多,但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以企业为对象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数量最多、占比最大,因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理应是科技税收政策的重点优惠对象,但与科研机构、个人等优惠对象相比数量、占比却相差无几,并未明显体现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第二,税收优惠方式选择上的多样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为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在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方式上的选择应注重直接优惠方式和间接优惠方式的配合使用,并侧重于间接优惠方式,运用国际通行的减免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结转等税收支出形式,将税收优惠落到实处,逐步实现由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变。第三,税收优惠环节的合理性。由于风险投资各阶段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投入规模、风险大小不同,税收优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风险投资的周期性表现在初始阶段的微利或亏损,成熟阶段的超高额垄断利润,非高新阶段的超额利润消失。所以对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的侧重点应放在补偿和降低投资风险上,采取鼓励开发和投入的办法,诱导和激励企业对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主动将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4

[论文摘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纳税于纳税人从战略管理到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要求筹划人能够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涉税经济行为,从而对筹划方案应用以后产生的涉税收益可以作出正确的评估,以及对筹划中提供的纳税模式的运行效率及其被税务机关认可的程度有准确的把握,这要求筹划人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节税原理、市场供求平衡原理及有关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通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剖析,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理论、法律依据及运用一定的筹划方法,通过筹划前后的对比,阐述了筹划在企业理财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现状

我国现行所得税政策的优惠方式单一,基本上局限于税额的定期减免和优惠税率,要真正享受这些优惠,其前提是企业必须有利润,利润越多,优惠越多,这就体现在对有利润企业的事后扶持,对亏损和微利企业则起不到任何鼓励作用。例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指出“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这条优惠政策所起的实际效果是由高新技术企业前几年的盈利情况所决定的。而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特点可以知道,其投入产出在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投入是及时发生的,而成果转化的产出却是滞后的,即使转化成功,其收益也是随着生产经营逐渐在将来释放,与前期的高额投人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因此,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立至营业的两年内没有所得直至亏损,不能享受这条优惠政策,而高新技术产品一但商品化后,由于其高额利润,企业的税负水平较高,可见,如何在现行税制下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合理安排经营策略,是高新技术企业思考的问题。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属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间接费用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的支出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此外购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等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也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有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1 企业自身筹划目的不明确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所创造的经营成果的部分无偿占有,它的征收客观上减少了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富。由于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所以企业认为只要有利润就要缴纳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国家“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后,很少有企业进行其他的所得税筹划,来合法避免企业现金流出。合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不是偷税、逃税,而是更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为国家形成长期税源。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瓶颈,企业刚刚起步,信誉商誉尚未建立,同时高新技术产品一般具有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特性,而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投资方往往更注重高风险性。由此可见,若企业自身进行所得税筹划目的明确,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所得税筹划队伍,将为企业避免资金外流,更有利于企业快速、长远发展。

2 忽视企业内、外部涉税条件建设

税收法规的复杂性,国家税收政策的动态性,要求企业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工作。高新技术企业以其特殊性更注重研发机构以及新产品的销售,产品的高回报、高附加值和其固定资产在其资产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常常忽视企业内、外部涉税条件建设。内部条件建设是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进行筹划工作,还是由企业设立专门的机构、聘请合格的人员来进行筹划工作。从人员素质上讲,从事筹划工作的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法、财务会计法规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能够在充分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判断能力,为企业出具筹划方案或提出筹划建议。从机构设置上讲,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经营范围比较广泛,经济业务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的税收筹划工作又相当繁多时,就要求企业设立有关的部门机构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对纳税人实行的税收鼓励。税收优惠对税收筹划潜力的影响表现为:优惠政策范围越广、差别越大、方式越多、内容越丰富,则纳税人筹划的活动空间越大。首先,在外部条件建设中,当纳税人处于不同的主体地位、不同经济性质或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税法规定有相应不同的偏重和待遇时,不同企业可以利用税收内容的差异来进行所得税筹划,特别是当关联企业的税负轻重不同时,关联企业就可以以税负作为利润转移的导向,达到筹划的目的。其次,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本位币等;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企业根据有关制度的要求在制度范围内可以进行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方法等。这些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为所得税筹划提供了可以执行的空间,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创造了机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收的相关法规在权衡的前提下,选择能够节税的最优会计政策。最后,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受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在涉税零风险状态下,纳税人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税收负担,但却能避免某些利益损失的发生,亦即间接地获取了一定经济利益,从长远而言,赢得政府信誉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1 高新技术企业对所得税筹划主观认识不足

法律对权利的规定是实施权利的前提,美国著名的法官汉德曾指出:人们通过安排自己的活动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人都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税负。税收不是靠自愿捐献,而是靠强制课征,不能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我国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主要有以下权利:延期申报权、延期纳税权、依法申请减税、免税权、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委托税务权、要求承担赔偿责任权、索取收据或清单权、保密权、申请复议和提讼权等。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是对经济利益追求的一种本能,只要没有超越纳税人权利的范围,就属于其正当的经济权利。因此,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纳税人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纳税人在法律容许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条件下,有从事经济活动、获取收益的权利;有选择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税收筹划所取得的收益应属合法收益,这是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所得税筹划的基本前提。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不仅考虑到合法性,还应兼顾到整体性,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应从全局出发,把所有经济活动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当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同其他税种的筹划产生矛盾,或者与别的经营活动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应当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下进行协调,获得一致。当前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缺乏树立长远的战略筹划意识,只重当期的好处,未能兼顾未来的利益,也就无法实现最优的配比,当当前筹划和长远筹划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应当全面考虑,综合衡量,使得企业所有活动服从实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不能一叶障目,片面追求暂时的所得税负担的最小化。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还要认识到面临的风险。

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忽视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对资金筹集、投资和分配的规划安排,其主要内容是对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决策的筹划。在这一系列决策中无一不受到税收的影响。从根本上讲,税收筹划应归结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一切选择和安排都围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因此,筹划方案都必须考虑是否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遵循成本效率原则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任何偏离财务管理目标的涉税筹划方案都是没有意义的。首先,从每一个所得税筹划的方案来看,都必须经历有关涉税事项筹划目标的确定、税收法律法规情报的收集、筹划方案的设计、对收益成本的审核等多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财务决策手段的运用。通过财务决策,才可以充分进行筹划的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和成本认定。其次,涉税筹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得到有效的财务控制。筹划方案由于涉及的经营时间较长,在运用筹划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对设计的筹划方案进行追踪考核和预测,适时对筹划方案作出调整。总之,资金、成本和利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要素,而企业涉税筹划正是为了实现这三者的最佳利益,所得税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第一大税,合理筹划所得税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财务管理水平。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技术处理手段欠缺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也是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企业所得税涉及企业的现金流出、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尤其要求从事企业所得税筹划的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本位币等;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企业根据有关制度的要求在制度范围内可以进行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等。在企业进行资金筹集、投资和分配的规划活动中,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决策的筹划同样涉及所得税筹划。这些会计处理手段、财务活动中对涉税的以及对相关税法的掌握均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实际的技术操作经验,在税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的范围内进行合法操作,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选择能够节税的最优会计政策。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在上述的技术处理方面手段还比较欠缺。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合法对策原则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为实现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应有目标,具体操作时应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时,必须严格遵守税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等行为可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但却违背了合法性原则。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征税、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的代表应当依法征税,纳税人也应依法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因此,企业只有在遵守税法及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才能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2 整体性原则

企业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应从全局出发,把所有经济活动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当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同其他税种的筹划产生矛盾,或者与别的经营活动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应当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下进行协调,获得一致。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也应当树立长远的战略筹划意识,既要看到当期的好处,也要照顾未来的利益,要兼顾整合当前和长远利益,使之实现最优的配比。当当前筹划和长远筹划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应当全面考虑,综合衡量,使得企业的所有活动服从实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而不能一叶障目,片面追求暂时的所得税负担的最小化。

3 风险性原则

在无风险时,企业的收益当然是越高越好,但存在风险时,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这时就不能简单地比较收益的大小,还应当考虑风险因素以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需要企业在自身经济行为发生之前作出适当的安排。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状况等因素不断变化使得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同时,筹划的收益也只是一个估算值,而非绝对的数字。因此,企业在实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筹划的风险后,再作出决策。例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可能调整企业所得税税率,改变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预期的盈利可能由于经济的波动,市场的疲软而变为亏损,或者由于经济的繁荣,而使利润剧增;此外,也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而税法并未根据通货膨胀水平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指数化调整,等等。因此,企业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要建立在充分研究科学预测我国宏观经济走向、环境行业走势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论证,对于筹划的风险进行理性科学的评估和考虑。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由于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总是由特定的经济主体,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企业所得税税收法律法规,在对于未来的特定预期下进行的,因此企业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时,不能总是停留在现有的模式上,更不能僵硬地套用别人的方法,而应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比如,我国的企业所得税采用比例税率,通过折旧期限和折旧方法的选择,企业可以获得资金时间价值上的好处,但是当企业处于盈利、亏损或税收优惠期等不同状态时,应选择的折旧期限和折旧方法是不同的。

5 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通常反映了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的意愿,是实现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的主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税收立法上仍保留了大量的减免税优惠政策,这就为企业开展所得税税收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行业,税收立法上对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倾斜,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有利的优惠政策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降低税率、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盈亏互抵、无形资产的确定、计量和摊销以及优惠退税等。

6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缴纳所得税的依据,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不但可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间接地也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以达到双重减税效果。如企业可以使各项收入最小化,在税法允许范围和限额内,使各项可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最大化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可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并不是总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总体目标。

7 延缓纳税期限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不同时点上的资金其价值是不相同的,而税收始终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现金净流出,延缓纳税期限,可以使企业享受无息贷款的利益。企业可以对收入、成本、损失、费用等项目进行调整或分摊,合理归属应税所得的所属年度,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提方法的选择等。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即主要指收入实现的方式和费用确认的方法,尽量使应税收入或所得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推迟实现,即延迟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可以获得延迟纳税的利益。在同等的风险条件下,企业的纳税额越小,纳税时间越晚,企业获得的利益相对越大。

8 顺应税务管理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制度有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信息、获取批准等方面的规定。如果企业按规定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并依法获得了批准,就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税收返还或者退税、税前扣除等优惠,否则就必须正常纳税。企业在这方面必须留意,在核算上早作安排,避免不必要的税收支出。

四、结束语

所得税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无论其通过何种税种来筹集税收收入,结果都是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率。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经营目的则是追求收入、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费用的最小化。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收入,都需要经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环节,才能最终形成企业的收益,其从筹建、开始生产经营直至解散的各个阶段,都处于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之下。因此,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必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所得税筹划,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要重视所得税筹划,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要有法律依据及必要分析,要贯穿其投资、筹资、经营、利润分配等各项活动中。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税收制度将会变得更加规范和透明。同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外具有成熟纳税筹划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不断涌入,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纳税筹划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铁军,企业集团税收筹划分析[j],财政与税务,2003(11)。

[2]黄黎明,税收筹划理论的最新发展[j],财政与税务,2004(5)。

[3]李大明,论税收筹划的税收理论依据[j],财政研究,2003(5)。

[4]吕立伟,我国转移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上海会计,2001(11)。

[5]骆丽君,马世超,对选择税收优惠政策的案例比较[j],上海会计,2001(11)。

[6]刘常学,应婷,投资决策中的税务筹划[j],上海会计,2002(10)。

[7]吴旭东,论转让定价与税收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3(4)。

[8]梁方风试论市场经济下税务筹划的存在性[j],财政研究,2002(8)。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5

在市场经济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运营以及自负盈亏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企业为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稳定发展,实现企业效益最优化是当前所有企业的运营标准。税收作为企业法定义务,已经成为企业主要成本,其直接会给企业税后效益带来一定影响,制约企业效益最优化标准的落实,税负管理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主要形式。

和市场经济发展相迎合,对税收筹划的探究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我国对其探究起步比较晚,理论方面还有待完善,对涉税风险加大思考力度,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对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进行探究。在实践方面,对各个行业自身具备的特性以及具备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思考,我国对税收探究方面含有分行业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了鼓舞其快速发展,国家以及有关部门颁布了诸多税收优惠政策,这给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方面提供了便利。因为当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探究还不完善,还没有构建完善的税务内控管理体系,制约高新技术企业的今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的探究力度,结合不同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税负内控管理措施,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发展。

1 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概述

1.1高新技术定义

高新技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其是对产品以及产业中含有较高技术含量以及水平经过一系列评估之后得到了结果,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在颁布有关新国际辞典时,第一次将高新技术定义为应用或者涉及顶尖形式的技术。从狭义角度出发,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项具备国际对比性的高技术含义,从广义角度来说,高新技术涉及了两项内容,一个是高技术,另一个是新技术。

高新技术自身作为一个动态发展含义,当前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西方国家把高新技术定义为开展工业应用以及迎合市场特殊要求的科学领域。我国国家科技成本在综合国内外探究的条件下,把高新技术含义定义成构建在综合科学的基本上,位于当前科学技术前沿,针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推动社会文明以及提升国家综合水平的新技术。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对高新技术九大行业进行了明确,其中包含了航天领域、计算机领域、电子通信领域以及化工领域等[1]。现阶段,我国将高新技术范畴规划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1.2高新技术企业特点

1.2.1高投入

高新产业因为其技术水平具备先进性,位于科学技术前端,需要投放大量的资金来实现探究工作,同时运用大量现代化设施,投放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产品生产之后还要开展市场检测工作,只有在产品推入到市场后得到良好的反馈,并且具有大量市场需求,才可以大规模生产。在2002年,微软等知名企业研发投放经费占总营业收入的15%,真实投放经费高于30亿美元。华为企业在开展研发工作时,投放经费数量为31.8亿元,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14%以上。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等企业已经将技术研发放置在第一位,同时把技术当作企业长时间发展的主要优势,每年投放的研发费用高达五十亿美元。

1.2.2回报期长

高新产品的产品研发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同时当产品研发之后,还要开展技术改善工作,通过市场检测的方式来迎合消费者要求。高新产业之后再实现规模化之后才可以获取一定回报,进而从技术创新直到规划的总体环节中,需要经历漫长的检测过程。针对研发工作来说,其自身就具备一定的漫长性,当产品研发完毕以后,产品市场检测到技术改进都需要市场人员以及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反复检测和研究,才能迎合市场要求。在规模化环节中,产品生产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生产线。所以,高新产业回报期相对较长[2]。

1.2.3高风险性

高新技?g的探究位于科学技术延伸段,其包含了诸多学科,涵盖面比较广泛,成败不明确因素无法预测和管控。所有创新型思维、规划以及研发等具备一定的风险性,有可能获得成果,也可能遭受失败。高新技术产品更换效率比较快,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产品应用周期比较短,市场拓展难度系数高等特性直接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性。在高新技术企业开创时,风险大小将直接影响着创新质量。产业化前期中试验资金以及种子资金风险性比较高。由此可见,为保证资金效益,必须对强化资金管理,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手段,从而有效保障高新企业的经济效益。

1.2.4动态性

高新产业产品在研发时,具备一定的动态性,高新产业技术创新并非一次性,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高新产品可以实现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方面的创新,不管是在原有高新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技术改造,还是开展个性创新,都作为高新产品获得竞争实力的主要依据。当微软企业在研发的Basic软件产品获取一定成果之后,开始将大量资金投放到DOS研发工作中。待DOS研发获取一定成果之后,微软企业及时把大量资金以及人力资源投放到新技术研发中,同时研发出了windows XP、windows 7等一系列新型的软件产品。当前,微软企业有将大量资金投放到“无缝计算”技术研发中,在开发MSN、移动软件、数字电视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2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特殊性

2.1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自身具备的特性在于附加值高,结合增值税征税原则,其增值税负将会高于其他企业。为了防止高新技术企业税负较大,国家在增值税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一定优惠政策。首先,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营销其自行产品,按照税率17%进行纳税以后,对其增值税真实税负高于3%的部分实施即征即退政策。其次,在2006年,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研发的产品,在按照税率17%进行纳税之后,对其增值税真实税负高于6%的部分实施即征即退政策[3]。最后,针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其研发销售的计算机产品,都按照税率6%进行增值税缴纳。此外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开展技术转让、技术研发以及有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时,获取的收入实施营业税免收优惠政策。

2.2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税务筹划的特殊性

2.2.1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首先,会计政策选择具备税收倾向。针对新会计准则来说,其涉及了诸多会计政策,企业在开展税务缴纳工作时,应该对新会计准则给企业纳税带来的影响进行思考。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给企业纳税以及节税带来优惠效益的会计政策。其次,收益计量改变。债务充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都针对效益,给出了全新要求,这会给企业核算效益带来一定影响。收益会计的改变必将会导致税收方面出现改变。最后,新业务税收影响。针对新会计准则来说,其增添了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员工薪资等内容,这些新内容对新业务进行了规范,并且,新业务中涉及了诸多税收影响,我们不可忽略这些新业务造成的影响[4]。

2.2.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税收筹划

真实情况下,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员迎合税收环境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但可以缓解纳税人整体税负,同时还能减少风险发生。在新会计准则的作用下,针对税收筹划问题,我们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新会计准则的改变导致税收筹划发生改变。由于新会计准则中涉及了诸多改革,例如权责发生机制以及历史成本原则改变等,这都会给企业收益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制约税收规划方面中财务运营。第二,新会计准则选定给税收筹划带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落实税收筹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会计准则中有关规定进行思考,结合企业真实状况,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即便在选择的过程中,主要是结合企业真实运营状况以及管理要求,但是运营的形式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将存在差异,从而给企业税收筹划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在会计准则的作用下,现在会计政策越多,其税收筹划空间越广泛,这是由于会计政策作为落实税收筹划工作的主要措施。第三,首先是公允价值应用。公允较之计量方式将会给企业资产以及债务明确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企业自身效益,约制企业税收操作以及筹划。其次,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存货计量方式、固定资产折旧形式以及会计核算方式等存在差异,导致税收倾向有所不同,合理选择会计政策,能够起到筹划节税的效果。

3 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

3.1方案风险

方案风险主要指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作人员因为自身素养以及信息获取的制约,建立的税收筹划方案不能切实可行,具备一定不明确性。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是税收筹划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身为税收筹划方案规划主体,税收筹划方案规划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财务、税收政策、内部管理以及经济法律等有关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税收筹划以及分析评估能力,并且还要对税收筹划需要的有关信息有所了解。方案规划工作人员假设不具备专业的税务筹划知识和能力,或者无法全面获取税收筹划有关数据,必然会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缺少合理性和科学性。

3.2政策风险

税收筹划含有的主要条件在于税收的“非中性”,换句话说,税收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政策风险主要指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运用这些政策而出现的风险。政策风险涉及了法律不明确风险以及税收政策不平稳风险,其中税收法律不明确使得纳税人或者税收筹划方案的制作人员对有关税收政策了解存在失误,导致税收筹划方案被失误部门当作偷税漏税的依据,引发税收筹划失败[5]。

3.3执行风险

税收筹划作为一项合法行为,迎合立法人员要求,我国税法执行环节中详细对税收解释权由税收行政执法部门掌握进行了明确规定,所以,这种合法性一般交由税务行政执法部门来明确。执行风险主要指在明确环节中出现的税务执行偏差,把筹划方案认定成偷税现象,进而形成的税收风险。

3.4技术风险

高新技?g企业主要以技术创新企业为主,技术创新在其发展环节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技术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环节中的不明确。技术风险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存在不可预测关联性,指因为技术方面的不明确,使得科研失败现象出现。技术风险涉及了诸多内容,例如技术规律限制、技术垄断等。

3.5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指因为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各种融资形式所产生的风险,尤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举债环节中存在的由股东担负的风险。因为高新技术企业高运营风险引发财务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假设运营规模以及效益、资金投放以及效益产出等方面相违背,产业销路不合理,导致资金流缺少稳定性,当企业债务比较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4 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的税负内部控制管理优化措施

4.1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立项管理

让研发项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经费累计折扣优惠共享的基本条件,所以,应该加大立项管理力度,防止随意立项现象出现。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对将要开展的研发项目实施客观评估,并且制定项目规划方案;其次,由专业部门开展技术评估探究工作,对其创新性进行考核[6]。最后,企业研发项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降低和税务部门的了解偏差,降低不必要的税务流失,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全面落实。

4.2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预算管理

项目预算作为科研费用累计折扣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项目支出总预算、项目支出预算以及项目研发预算等。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对项目真实资金支出以及预算支出差异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给高新技术企业对一段时间内真实科研费用应用情况的核查工作开展提供条件,结合累计折扣方式实现抵税。

4.3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独立设置“研发支出”账户,对研发项目费用实现转账核算,精准归集全部费用;独立计算出高新技术产品营销效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营销效益和其他产品的营销效益出现分离处理,这样可以给后续的认定以及审核工作落实营造条件,迎合相关所得税管理要求。结合有关扣除管理方案中相关要求,对科研费用归集项目、标准以及范畴进行划分。

4.4加强后续管理

设定专业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开展研发项目管理、研发成本机制化落实以及追踪等工作,追踪实施高新明确标准,确保企业在平时管理工作中结合认定要求来操作,迎合认定需求,给研发费用扣除以及审核工作做好准备[7]。

4.5加强备案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包含在备案管理范畴中。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把税率为15% 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纳入到事前准备方案中,把研发项目、新产品以及新工艺环节中存在的研发费用纳入到所得税额累加扣除范畴中,属于事后备案,纳税人结合纳税标准以及有关备案数据,经税务部门核查明确之后做好备案工作。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给予备案管理工作高度注重,保证备案工作的实时性和精准性。

5 结束语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6

关键词: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高新技术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嫁接农业传统产业或独立发展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市场化和企业化[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可物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培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为手段,并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从宏观上看,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测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定量上把握某个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状况和水平,能够为该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评价是在测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涉及到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的生产、流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也按照系统的思想,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加以分解,构造多层指标体系,对子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 可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3 评价指标选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而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较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评价存在着较大难度,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结研究机构和农户,是高新技术运用主体,代表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级指标体系分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前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则反映产中的生产状况,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则主要从产后的角度对产业化进行评价。。研究开发能力是由企业科技人员比重等6个指标组成,经济效益是由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等8个指标构成,社会生态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等6个指标。

3.1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包含了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

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是评价企业研究开发能力重要指标,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力度的关键性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越强。

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比重是评价企业科技人才储备水平的指标,反映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指标。科技部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重在30%以上。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是反映企业研发力量和企业投入研发人力状况的指标,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研发的力量越强。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转化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越强。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研究开发工作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的指标。

3.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由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投资收益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组成。

总资产增长率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状况,衡量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增长率越高,则企业在本年度资产经营状况越好。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营销能力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本年度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越强,也反映了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市场占有情况和市场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的指标,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越高,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

投资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投资成本回收情况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投资收益率具不是越高越高,也不是越低越好。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反映企业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企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3.3 社会生态效益

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包括6个子系统,分别为增加就业机会、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绿化面积增长率、化学污染减少率和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

增加就业机会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标,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是从定性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反映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价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明显改善相关农民的生活条件。

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民关系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农民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与企业联结紧密,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

绿化面积增长率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指标,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是反映高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总和。

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是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重视。

4 权重确定的方法

农业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化评价体系中,权重确定是评价方法的关键。。合理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是判别评价方法可靠性的标准。确定权重方法,通常有两种,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

4.1 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是将所有指标分别按行和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根据三级比例标度,指标两两比较进行评分,并记录表中相应位置,再将各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指标评分总和,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4]。

4.2 连环比率法

连环比率法是先随意把各指标排成一定顺序,接着按照顺序比较两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两个指标重要性的相对比率——环比比率,然后再通过连成把次环比比率换算为以最最后一个目标为基数的定基比率,最后再归一化为权重[5]。

4.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通过一定方式对指标权重独立发表见解,用统计方法作适当处理。德尔菲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来评判对象的一种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就一定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者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加以科学整理、归纳和综合,以匿名的形式将所归纳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直到意见趋于一致的评价方法。

4.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作层次权重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6]。

4.5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熵是信息论中测度一个系统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值法是运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熵值法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丁 华.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J].商业研究,2007,365,(09) :199-201.

[2] 吕建秋,钟小平.“温氏模式”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10):85-89.

[3] 赵志芳,尚泓泉.河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7.

[4] 王国华,梁 墚.决策理论与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6,(3):42.

[5] 李 英,胡奇英.预测与决策[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2005,(3):226-227.

[6] 刘心报.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06):118.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7

关键词:投资理财 利润 复制技术 风险 流动性

本文要介绍的复制技术是关于投资理财的一种技术手段之一,着重来对此技术进行专项探讨,主要是它在当下的投资理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十分有利于资产管理。复制技术的特殊功能广泛应用于基金管理公司、个体投资者、投资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各类投资理财者,它对于我国的投资理财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复制技术的概论

复制技术的基本原理。这里的复制技术跟复制一词关系密切,通过复制一组特殊的证券,然后与某一组或者是预定的证券指标进行配对研究,尽量使两者在资金流特征上完全匹配,从而达到增加资产收益,实现降低风险并且满足资金的及时流动性要求的目的。这是复制技术的目的,同时整个的操作流程也基本如此。

复制技术在我们的金融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利用复制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加资产收益降低风险,从一般性的意义上讲,人们利用这种技术主要是针对资产定价进行科学操作,同时对资产进行科学评估管理以及最新金融工具的开发应用等等。对于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复制技术同样是受到了关注,人们通过运用复制技术来创造金融资产的收益,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并且促使这三个方面和谐统一。

二、复制技术的方式以及运用

我国目前的金融理财主要是在股票、债券以及基金上面,复制技术的市场背景与投资者的主观愿望似乎在某些方面存在出入,在股票和基金的运用上,复制技术同样存在差异。复制技术的主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数复制

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我们通常评判投资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大盘指数的收益率,这个标准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太高,但是根据股票市场的历史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大盘指数的收益率与投资者的收益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对大盘指数的跟踪,即通过对指数进行复制来进行合理的投资,是投资者获取在大盘指数反映出增长态势时的巨大收益才是股票投资的重要手段。指数复制就是指投资者通过确定目标指数,然后建立一个指数反应变化的投资组合,从而获得与目标相对应的收益率的收入。一般来说,这种复制法有两种:一是完全复制法,一是优化复制法。完全复制法重点是根据实际购买指标的比例来进行投资组合的构建,最终达到指数复制的目的;而优化复制法就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部分删除,然后根据比重的大小,权衡收益选择哪个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实际与目标数据之间的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前种方法追踪数据误差小,但是所需资金量大并且市场深度不够,存在大的资金流动风险;后者虽然降低了建仓成本和维护成本,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难度不小,误差较大。

(二)债券复制

这种复制法主要是采用一组债券进行复制数据,投资者通过对债券进行现金流的分解和组合,重新构建新的债券,把握一定的时机实现资产的无风险套利。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现金流复制法,一般来说可以运用内在价值公式法和现金流量法进行复制构建以及最后的合成债券的工作。

所以,我们可以说,债券复制法首先是投资者构建套利,规避风险的一个工具。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的工具,本质上是利率产品,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市场的买卖活动创新业务,复制新的合成债券,通过套利提高收益和规避风险,实现资产无风险增长。另外,根据复制法,我们还可以实现本息分离债券的合成。将原有的债券进行风险或者收益的分解评估,根据个人投资需求进行定价和交易,这样,分解之后的债券就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三)基金复制

基金复制主要是体现在基金产品上的一种方法,复制基金一般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衍生产品达到复制的效果,一是投资策略的复制,主要是复制成功的上市基金产品。第一种方法可以规避投资的限制,另一种方法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便于投资管理的操作。复制基金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创新,通过创新投资,满足金融投资的需求,解决投资障碍、限制以及给予投资者明确的收益目标,有利于投资的扩大和展开。我国目前的基金市场一方面出现上升阶段,对于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稀释,并且不断扩大的基金规模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一方面基金的价格与它的收益始终是齐头并进,这给基金的持续销售造成了阻碍。复制基金的产生,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增加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同时也拓宽了基金投资的范围,给不同程度的资金投入量的投资者新的投资方向。

三、复制技术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以及发展前景

1999年7月,基金善丰和基金兴和的相继登台标志着指数化投资方式正式被引进国内金融证券市场。经过10几年的发展,逐渐衍生出多种指数复制技术,其中完全指数复制、优化指数复制、增强型指数在金融领域运用十分广泛,展现出很大的发展前景。对于完全复制法来说,上证50ETF就是最成功的应用实例。上证50ETF是一种投资组合,它以上证50指数中所有成份股为投资对象,以每种成份股在上证50指数中所占的权重为相应成份股来进行投资。从而达到收益率随指数增长的目的。在完全指数复制技术下的上证50ETF的买卖是无法以现金形式赎回基金份额的,而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的50只成份股,而申购基金份额也只能通过在金融证券市场买入一定比例构成的50只股票来换取。优化复制指数同完全指数复制一样,在证券市场中占有较高比重,在这种复制技术下,投资者追求的是收益率的增长,最终收益率可以超越目标指数的增长率,从而达到资产的长期增值。以上证180ETF为例,上证180ETF通过优化复制跟踪上证180指数。这种复制技术以上证180指数成份股的构成及比列为基数,通过选择构造资产组合,达到收益随上证180指数增长上涨,并最终超越的目的。增强型指数是完全复制指数与优化复制指数衍生的复制指数。它的目标除了追踪标的指数以外,又包括了借助其他分析工具或金融产品,以达到超越目标指数收益的目的。作为一种积极指数,它对于经济的增长率,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产品销售率,物价指数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重点关注。通过对于经济形势大趋势、金融财经政策的分析,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做出科学判断,从而合理地配置基金资产、股票和现金资产,从而构建最佳投资组合。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投入和使用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客观弊端和不足,复制技术也不例外,作为新的技术,目前来看复制技术的产品品种仍然较少,无法满足大众对于金融投资的需求,其次,复制技术在投资者中的应用仍没有理想中的广泛,许多投资者仍然没有接触了解这种新的理财技术。但总的来说,复制技术作为一种投资理财工具,在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除在我国投资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也逐渐开始发挥对其他经济领域的影响。

四、结束语

作为新的经济形式,金融投资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大众首选的理财途径。而复制技术的引入和高速发展无疑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加广大的平台和契机。我们应了解复制技术的内涵原理,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有力的发展潜力,降低资金投资理财的风险、增加资金的流动性,从而创造出更加大的利润点。

参考文献:

[1]胡新明.复制技术在金融投资理财中的运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8

作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总结了知识产权评估在公司注册/知识产权增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交易、公司破产清算、法律诉讼等五类场景中的运用,并提出相应评估方法建议。

一、公司注册/知识产权增资

《公司法》规定非货币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最高出资比例不得高于注册资本的70%,因此对于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在其公司注册时,都需通过评估来确定其价值,以便明晰其在新公司中的股份比例,体现知识产权价值,保障技术持有者相关利益。

当公司正常经营后,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刚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与现有实力不匹配,出于上市、融资或项目投标等目的,需要增加注册资本。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讲,用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增资,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技术价值,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得以展示,为今后项目投标、引资等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流动资产,缓解了企业现金不足的困难。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京能集团下属)、北京华清泰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国企控股公司。公司以清华大学技术研发团队为依托,采用独创的“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专利技术,专注于电厂、化工及冶金等行业的余热回收利用,在扩大城市供热能力的同时,可最大限度的节约能耗,减少排放。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华源泰盟通过项目总包、设备制造、技术研发、系统优化、技术咨询以及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特性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全面解决方案。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7000万元,其中股东北京华清泰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拥有的专利权出资,占股权比例为40%。充分说明了关键专利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并且公司已经通过了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门槛,该公司将在税收、资金、贷款等方面获得更多优惠,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对于增资所用的知识产权,其价值的评估一般采用收益法。收益法通过合理确定知识产权带来的预期收益,分析与之有关的预期变动和收益期限,与收益有关的成本费用、配套资产、现金流量、风险因素及货币时间价值,进而估计知识产权的价值。用于增资的知识产权属于企业所有,其价值体现在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因而采用收益法评估其价值是相对合理的。例如超额收益法:所谓超额收益,这里是指企业整体收益中扣除有形贡献资产收益后的超额收益,有时可能除了扣除有形贡献资产的收益外,还需要扣除一些可确指无形贡献资产的收益,认为最后剩余的收益就是被评估无形资产创造的收益,然后通过折现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突出特征,其可抵押资产较少,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是其发展和壮大的主要源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为了解决相应资金需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运而生,并产生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评估需求。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指企业或个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2012年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首破百亿元,达141亿元人民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一新型融资方式已在全国逐步推动,不仅拓展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进一步刺激企业提升其自身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能力。

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鸟软件”)创立于2001年,是专业的“云计算”互联网语音和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商。公司2008年通过“双软企业”认证,同年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60万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目前,讯鸟软件有几十项软件著作权,三项已经公示的专利技术,另外有五个专利技术正处于公示阶段。讯鸟软件属于典型的轻资产型的软件类企业,缺乏写字楼、厂房等固定资产,不符合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条件,融资问题一直都是企业发展的瓶颈。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以下简称“软交所”)协助讯鸟软件向北京银行申请“软件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企业以软件著作权和软件产品登记证为质押物,向北京银行申请了300万流动资金贷款,满足了其日常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软交所质押融资的“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零距离”的服务,极大的减少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

又如北京铁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运营铁血网(),注册资金为1700万人民币(其中知识产权出资为700万元)。铁血网创立于2001年,其前身为1999年成立的虚拟战争网;铁血网定位于以军事内容为主的中文社区,通过铁血互动平台向用户提供海量、全面、最有价值的实用信息。目前,铁血网的主要产品为铁血社区、铁血读书、铁血君品商城、热血文明游戏,业务囊括了网络广告、在线付费阅读、B2C销售和网页游戏。同样缺乏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但其商标价值大。软交所了解企业现状和融资需求后,对企业进行初步的尽职调查,出具融资推荐函给杭州银行。最后铁血网通过向杭州银行质押商标,获得了300万元人民币贷款,贷款期限一年。在质押过程中,需要对本次用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商标进行评估,评估价值为2095万元人民币。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其价值评估主要为金融机构确定贷款额提供参考依据,这也决定了评估过程中应更关注相应知识产权对企业带来的贡献及其未来的获利能力。因此在评估方法选择上,一般用收益法来计算其评估价值,以便更好的体现被质押的知识产权实际价值并考虑未来变现的可能性。

三、知识产权交易

上一篇: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 下一篇: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