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19 17:34:23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新形势;少儿艺术教育;建议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越发感到艺术教育在少儿成长中的作用。纵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艺术教育仍然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端正和提高。笔者在群众艺术馆从事少儿艺术培训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儿艺术教育,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

一、应以战略思维面对少儿艺术教育工作

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今天的少儿,明天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少儿艺术教育、少儿文化事业是造就人才的千秋大业。”“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少儿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长远的战略思维理念面对少儿艺术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一代新人。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艺术课程教育,而且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业余文化活动和校外文化活动。文化(艺术)馆,应抓住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少儿艺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一是审美功能。艺术教育能培养少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使正处在成长期的少儿直观接受美育教育和美的事物。二是教化功能。艺术教育对培养少儿道德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面教育,产生正能量,直接影响其今后世界观的形成。三是认知功能。艺术教育可以开阔少年儿童的视野,发展少儿智力。使渴望求知的少儿,通过艺术教育开发智力潜能,丰富形象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更多的了解社会认知世界。所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环节、基础内容和主要途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促进少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这是任何教育途径所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馆、站应主动作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全力抓好少儿艺术教育工作。

二、当前少儿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是少儿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当前,一些人错误的认为少儿艺术教育就只是学唱歌、跳舞、画画。怕孩子“玩乐”多了影响主科成绩;另一些人则狭隘的把少儿艺术教育当做日后谋生手段,强制学习,孩子负担太重。二是少儿艺术教育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少儿艺术教育“成人化”缺少或没有注重区别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学。在教育方法上图简单、省事,受利益驱动而缺少责任心。三是少儿艺术教育缺少特色。在教学内容上有的追求形式忽略深度和质量;在活动规模上追求声势,忽略活动的经常性和灵活性,缺乏脚踏实地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的良好实效。四是有的学校艺术教育被忽略或与社会少儿艺术教育脱节。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没有形成紧密联系而“单打独斗”,缺乏教育工作的社会合力。五是少儿艺术教育“市场化”倾向严重。社会办学五花八门,资质参差不齐,有关部门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现象。这些亟待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三、关于进一步抓好少儿艺术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遵循教育宗旨

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指导思想是:提高广大少儿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少儿艺术教育要从全面培养少儿的综合素质出发。不仅要通过艺术教育给予少儿以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能知识,更要重视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少儿的良好品德。寓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于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培养少儿从小就要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不怕困难、勇于创造、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为“百年树人”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教育

少儿艺术教育必须有利于少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符合少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我们需要的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为少儿所喜爱,并易于接受的艺术教育。它要有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和符合不同年龄段少儿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克服“成人化”的作法,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同时开展活动要适量,避免给少儿造成过重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少儿艺术教育要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学校要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合理安排艺术教育课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机构和文化等有关部门在开展阵地性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为学校开展活动提供有利条件。既要对多数有各种艺术兴趣的少儿加以辅导做好普及工作,又要对少数有艺术特长的少儿加强培养做好提高的工作。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加强少儿艺术教育一个重要途径。文化部门和校外教育机构要积极配合学校在校内的艺术教育活动,抽出一定力量走进校园进行辅导,送文化艺术到学校。组织艺术表演,美术采风和音乐欣赏等活动。实行校内校外联手,形成对少儿艺术教育的强大合力。

(四)艺术教育要讲求实效,办出特色

少儿艺术教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扎扎实实。提倡以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讲实效的倾向。要根据本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特长和不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搞出自己的特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市场化管理,创造健康的少儿艺术教育环境

新形势下,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艺术培训业的文化市场,满足了一些少儿学习艺术的需要。但也有一些现象,扰乱了培训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强对少儿艺术培训业的市场管理势在必行。建议对社会上从事少儿艺术培训的师资实行培训考核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民办的少儿艺术培训单位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管理,为少儿艺术教育事业创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少儿是祖国的明天。相信,在各级政府及文教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定能为少儿艺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少儿艺术教育事业定能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2

1.少儿英语教育所使用教材不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征。

少儿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是实施英语教育的基础,当今我国少儿英语教育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其中真正符合少儿时期心理以及生理发育特点的优秀教材却并不多,很多幼儿园和小学所使用的教材仍还存在诸多弊端和缺陷,如鲜少考虑少儿时期学生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素质;脱离少儿好动、爱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实际特征;英语听说的比例略嫌不足,词汇以及语法的详细讲解不适用于少儿的英语学习。

2.少儿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僵化。

良好的少儿英语教育教材也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予以实施。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少儿英语教育的实施也必然受到重重阻碍,效果也会不甚理想。我国当今绝大多数的幼儿园或小学在进行少儿英语教育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仍然略嫌落后,多有采用灌输性教学方法,被教材课本所束缚;使用讲述性教学方式,被教学进度所桎梏;应用强制性教学方式,被考试分数所左右的情况,使既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得到实现,也无法满足当今素质教育对少儿英语教育的要求。

3.少儿英语教育优秀教师缺乏。

英语教师是少儿英语教育当中的具体实施者和主导者,因为少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英语教学过程中则更为依赖教师,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少儿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所以,若想提高我国少儿英语教育的综合水平,需提高少儿英语教师的从业水平。

二、我国少儿英语教育的定位

1.应以素质教育要求为基础。

少儿时期思维能力,智力水平以及其他各项综合素质都处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将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生信条和理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应予以更高的重视。因此,这个时期的英语教育也应顺应少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于少儿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如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在保证最大程度的开发少儿智力,训练少儿英语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少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培养少儿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膨胀时期,任何的学科、知识、技能也不可能保证长期不被淘汰,因此需要未来的社会人才具备自主学习和自行调整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储备,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以及需求的更新换代。因此需要我们少儿英语教育以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主,帮助少儿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以及选用最优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3.结合少儿时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规律。

少儿的身心发育阶段,决定了少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等特征。少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此时对于各类型外界给予语言刺激最为敏感,但是此时少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对于语言的学习多为机械性重复记忆,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自身知识范围不够,无法很好的理解语言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内在规律,所以少儿英语教育应注重强化少儿对语言习惯,发音,语感和实景应用,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少儿制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传授明了易懂的英语语言知识,加强少儿语言学习优势的良好运用。

三、少儿英语教育与综合教育环境的融合

1.少儿英语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环境相结合。

少儿时期对于父母和亲人的依赖性很大,与父母家庭成员相处时间最长,受到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少儿英语教育应以父母为桥梁和纽带,加强父母的英语水平或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少儿英语的学习效果。

2.少儿英语教育应与各类教学单位相结合。

幼儿园、小学等教学单位是少儿英语教育的实施主体,因而应当将英语教育渗透入幼儿园或学校的各个学科和活动当中。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母语使用形式强化英语教育效果。

3.少儿英语教育应与社会教育需求相结合。

少儿英语教育是我国未来国际性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之一,因而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为少儿英语教育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举办各类型的英语沙龙或英语表演和竞赛形式,提供更多英语实践机会。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交流、信息、科技等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而英语教育不仅止步于少儿,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当中都是重点学科之一,将伴随着孩子的全部求学教育过程,因此加强少儿时期英语教育是社会以及家长的共同要求。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3

1随着改革的不时深入,少儿教育呈现了新的形势和问题,特别是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乡镇中心园缺乏保证机制,整体水平和效益出现滑坡,民办少儿园亟待清理和规范。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少儿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福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少儿教育是人类启蒙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市少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市区及一些乡镇正在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迈进。

2少儿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扩大优质示范园,提高农村乡镇中心园,规范民办园,形成以公办少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举办的少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少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少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少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市少儿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年市区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园,中心园达标率在6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0%以上。 年,市区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5%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0%以上。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理顺少儿教育管理体制。

3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少儿教育管理体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少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制定少儿教育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少儿教育健康发展。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公办少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少儿园的管理;市区各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少儿教育的发展规划,负责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庭少儿教育;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少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保证中心园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法保证少儿园治安、平安和合法权益。

4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少儿教育工作机制。少儿教育是涉及全社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研究解决少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保证少儿教育事业继续健康发展。

制定相关规范,教育部门是少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少儿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各级各类少儿园的审批注册和业务领导。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建立健全少儿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培养、培训少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指导和推动家庭少儿教育。

监督和指导少儿园卫生保健业务及饮食卫生平安工作;对0-6周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营养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少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规章制度。

制定各类少儿园收费规范,教育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根据培养本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接受能力等情况。并按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财政和物价部门负责颁发收费许可证,提供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

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少儿园的布局和位置。城镇改造和市区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建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有关规范。要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少儿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用途,也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少儿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民政部门要把发展少儿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社区逐步推行。

积极建立城市少儿教师社会保证和农村少儿教师养老平安机制,劳动保证部门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少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少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推动少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5强化少儿园的规范管理。根据我市少儿教育发展实际。加强对少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严格审核少儿园的办学资格和办学条件,规范办园行为。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少儿园举办资格,颁发办园许可证。完善少儿园定期登记注册制度,每隔三年要重新登记注册,并按规定规范收取登记注册工本费。实行少儿园撤销演讲和年检制度,年检不合格的少儿园,限期整改或吊销办园许可证。整改期间不许招生。未料理登记手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兴办少儿园。要采取有效措施,整顿社会办园秩序,坚决取缔非法举办的少儿园,确保少儿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三、深化少儿教育改革。

6切实加强公办少儿园的建设。发挥公办少儿园的示范作用,带动少儿教育的整体发展。要加大少儿教育的投入,少儿教育经费要在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公办少儿园的主办单位不得以转制为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少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少儿园和乡镇中心园,已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少儿园转制必需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少儿园。

7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少儿园。社会力量举办少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

8深化少儿园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少儿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且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进一步活化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少儿园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多种需求的社区、家庭和少儿园一体化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激发少儿园的办园活力。提高少儿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鼓励少儿园采取多样化办园形式、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逐步完善少儿教育利息核算,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的少儿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9各级各类少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少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少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少儿教育改革。逐步形成省级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相结合的少儿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实施少儿素质教育,坚决纠正少儿教育的保姆式”小学化”和“成人化”等违背少儿教育规律的错误倾向。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实验园(班)举办实验少儿园(班)必需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10加强示范性少儿园建设。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少儿园。要切实发挥示范性少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以示范少儿园为中心,覆盖各级各类少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实行示范性少儿园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定期对示范性少儿园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坚持示范性少儿园的先进性、示范性,推动少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依据《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少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上岗培训制度。

12加强对少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将少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要依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经费,提高少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六、加强领导。

13市政府将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少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认真研究解决少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14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示范性少儿园建设和师资培训等业务活动正常进行,扶持和发展农村少儿教育事业。乡(镇)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也要安排发展少儿教育的经费,新建、改建、扩建少儿园享受中小学有关费用减免政策。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财政投入 公平性

学前教育是公益性教育的一种,财政投入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前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学前教育发展不佳,难以为长久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财政投入公平性与幼儿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财政投入少引起幼儿教育问题

我国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财政投入少是引起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幼儿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关注度较低,关于教育的责任承担问题尚未达成共识,进而使得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政策及经费投入出现不公平现象。当前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约占总教育经费的1.3%,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明显较低,如泰国占16.4%,墨西哥占8.9%,且我国幼儿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为家长,政府投入较少[1]。

(二)财政投入不均匀引起幼儿教育问题

当前我国财政投入不均匀状况是引起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机关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且以示范幼儿园为主。如在农业人口较多的县城,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多数给了县级幼儿园,而对于乡镇以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较少,多处于缺乏状况。一些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当前财政投入中乡镇当地幼儿园比例约为17.7%,村办幼儿园仅占15,7%。呈现出明显的财政投入不均匀状态。且当前许多农村幼儿园处于无财政投入状态。幼儿进入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主要依据父母的社会职业、工作单位等,部分流动儿童甚至出现入园难问题,非户籍所在地入公办幼儿园时,需缴纳高额的额外费用,进而使得许多幼儿教育机会出现不公平状态,一些幼儿甚至缺失早期教育,影响幼儿的未来教育和发展。

二、当前幼儿教育中的财政投入问题出现原因分析

(一)对各区域地方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当前政府的政策及方针中只对“为什么应由政府财政投资幼儿教育”这一问题,对于提供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的内容、提供服务的方式等问题尚未解决,使得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常常只关注当前发展,发展方案多较为庞杂、零星,对于具体项目关注较多,较为重视,而对于体制、公平、均衡等的整体考虑较少;许多区域地方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从局部出发,对于该区域学前适龄幼儿的整体状况,如户籍状况、家庭状况等的关注较少;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公办幼儿园关注较多,投入较多,而对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未加考虑,使得民办幼儿园难以维持运作;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明显增加,但对于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关注较少,尚未建立投入机制及经费保障机制,且对于园内的硬件设置投入较多,对于实际师资力量关注较少。

(二)对各区域地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局限性缺乏认识

当前某些地方政府对于幼儿教育的局限性问题认识不足,尚未认识到政府财政在幼儿教育中的位置,尚未认识到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及公办幼儿园难以解决学前教育问题[2]。对于当前幼儿教育投入的不公平性、公办幼儿园排队多而民办幼儿园入园少的问题尚未重视。当前我国公办幼儿园排队多,主要是因为公办幼儿园可享受国家学前教育补贴。

(三)对于体制及投入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缺乏

当前一些地区对于财政投入多倾向扩大公办幼儿园,进而使得民办幼儿园受到挤压,难以生存。这种状况会引起政府需花费更大的财政投入建立公办幼儿园,加重政府经费负担。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教育中的财政投入问题应对措施

对于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问题,首先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转变思想,认识到幼儿教育中的财政投入公平性问题及投入的各项内容,根据当地实际状况提出应对措施:

(一)根据当地招生状况,对合格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补贴,重视民办幼儿园。

(二)及时了解当地学龄幼儿的家庭状况,对于经济困难幼儿给予定额的幼儿教育补助,根据幼儿实际选择幼儿园状况,将补助资料直接交与圆方,增强经费的目的性。

(三)建立幼儿学前教育经费补助体系,可建立公办幼儿园及其他幼儿园两种体系,保证幼儿教育的公平性,对于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幼儿,不再享有其他政府补助,对于进入民办幼儿园幼儿,可根据幼儿实际家庭收入状况,给予家庭直补或幼儿园补助两种形式,保证幼儿的教育公平性[3]。

四、结语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健康成长及未来教育的重要基础,幼儿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是学前教育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各级政府需加强对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保证幼儿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储朝晖.财政投入与幼儿教育公平性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7-61.

[2]彭海艳.幼儿教育发展的财政公平性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2,(9):81-84.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5

榜样教育法是一种“立足先进、注重真实、感召行动”的教育方法。基本特点表现为强调价值取向性、强调真实可触性、注重行为引领性、发展自觉自律性。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应坚持榜样人物选择的时代性、注重榜样的人性化、注重榜样教育的多维可能效应、重视以特质为核心的榜样深度学习等基本原则。在运用中还应注意加强正确认识与落实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要将榜样教育与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o密联系,要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落实榜样教育,以及要积极建设榜样文化以促进榜样教育的长效性。

关 键 词

榜样;榜样教育法;少年儿童

榜样的利用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始于模仿的需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会通过适当树立或宣传某些具有先进性的人物作为示范,以促进少年儿童的学习与成长。近现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的发展,榜样教育在对少年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广受重视。

榜样教育法本质上是一种“立足先进、注重真实、感召行动”的信仰教育方法,通过借助“他人直接力量”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其道德生长。

一、榜样教育法的基本特点

(一)强调价值取向性

榜样本身蕴含“先进性”之义,即在强调榜样的时候总是指“那些广为人知的、品质高尚的能引起他人学习、敬仰和模仿的人物”[1],总是倡导人向真善美、积极努力等好的方面发展。所以,榜样教育法本身是一个十分注重榜样的价值取向性的信仰教育方法。在借助榜样进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总是会传递一定的政治、道德、社会、生活乃至职业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多类别的,符合少年儿童在信仰发展与形成过程中的多种需求。不仅如此,榜样人物身上在蕴含价值性的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理想性,即人们总是希望少年儿童能借助榜样身上所昭示的先进力量去实现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上的理想目标。

(二)强调真实可触性

“榜样力量的释放以榜样的真实性为根基。”[2]榜样是特定现实下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包括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作为一种理想式的存在人物,榜样的教育力量首先存在于少年儿童对其的“触摸”中,这包括精神触摸与直接触摸。精神触摸,主要是指少年儿童借助于书本、音像、网络、古迹、口述等教育影响因素感知榜样人物的存在与行为,尤其是对历史榜样人物或遥远距离的现实人物。直接触摸,就是指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能与榜样人物面对面接触并感知其身上的力量。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触摸,榜样人物都一定是真实生动的存在,是作为一个“人”的普通而自然的存在。也就是说,虽然榜样人物较之一般人来讲具有更多的崇高性或理想性的人格,但也必须是真实的人,是社会中普通个体的存在,这样其他的普通社会个体才能在其身上感知并寻找相通处,获取自身思想或行为改变的基本支撑力。

(三)注重行为引领性

榜样是“学习和赶超的目标”[3]。一般说来,只是在心理上崇拜的偶像人物,还不足以成为榜样。榜样与偶像的差别不仅在于先进性和代表性,还在于榜样必须能引领人的行为,并使人的行为发生积极改变,一如“榜”字原意为“辅弓弩”,即“矫正弓弩的工具”。有研究指出,衡量榜样教育有效性的指标有五个,其中一个便是践行度。“践行度,指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所内含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4]为此,榜样教育法的使用最终指向的是少年儿童信仰行为的发展性改变。当然,过程和结果在这里同样重要,要想有好的榜样教育结果或效果,就必须对榜样教育运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加以认真思考。

(四)发展自觉自律性

在少年儿童信仰形成与发展问题上,自我认知与自觉践行最为重要。虽然榜样教育的实施是以少年儿童借由外界力量推动着的榜样认知为起点,但是榜样教育的运用更在于通过外界榜样人物以及教育者引导力量的介入,来促进少年儿童对照自身并反省自身,主动提升个体的觉察意识,在认同榜样人物为人处事原则、规范或精神信念等的前提下,自觉洞察个人行为或重构自身行为,促进自我走向完善。因此,榜样教育是通过改变少年儿童的认知、观念、思想与信念,发展其自觉自律的意识,最终通过具体行为的出现体现出教育的影响与效果。

二、榜样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切忌僵化思维,注重榜样人物选择的时代性

有调查研究显示,少年儿童对传统榜样人物,如“雷锋、王二小、小萝卜头、张海迪的认可度不高”[5]。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讲,这并不是当今的少年儿童迷失了发展方向,借美国人类学家米德(Margaret Meed)的“三喻文化”理论看,是时代不同了,少年儿童所处的时代环境变了,许多东西无法感同身受,又达不到理性分析的思维程度,因此部分传统的榜样人物超越了少年儿童现实的经验世界。为此,就教育者而言,榜样人物的选择不能固定化,甚至僵化。祖辈父辈的榜样人物固然可以保留,但要通过祖辈父辈的各种方式的解读,把其精神实质传递给少年儿童,更重要的是,要用心优先选择现时代榜样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榜样人物本身具有时代性特点,也在于现时代榜样人物既可以凝结永恒的价值观,也可以反映当下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更可以被少年儿童所接触或有直接接触的最大可能性。不仅如此,选择现时代的榜样人物还可以增进少年儿童与教师、父母或其他社会人士之间的对话,进而更大程度增加少年儿童对榜样人物的心理认同感,并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影响。

(二)打破对榜样人物的神化思维,注重榜样的人性化

榜样人物是具有理想性人格的存在。在榜样利用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之所需,往往会更加凸显榜样人物的优点与先进性,但也会走向极端导致榜样人物被“神化”,成为远离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存在。因此,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不要人为拔高榜样的形象,不要把“人”进行神化式宣传,而是应立足真实,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境,正确引导少年儿童去观察、认识或学习榜样人物身上蕴含着的精神与品质。只有当榜样被少年儿童认同为“自己身边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和“自己有着相近性的人”时,才有可能激起少年儿童学习与仿效的欲望。正因为榜样人物是“一种精神、道义和人格的力量,其本身并没有强制力量”[6],所以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必须积极打破榜样人物“高、大、全”的神化形象,增强其可信度,要以真实、亲切、现实作为基本原则遴选榜样人物,并引导少年儿童认识、观察、感悟、思考榜样人物的完整形象。榜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必须按照教育的规律来进行。一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观点,榜样教育效果的达成亦在于心灵之间产生碰撞,信仰与精神之间产生沟通与影响。不过,这要基于心理认同机制而发生,而心理认同的教育性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人与“神”或人与抽象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避免泛道德主义,注重榜样教育的多维可能效应

榜样教育不在于道德说教,既不能用道德“绑架”榜样人物,也不能用道德“绑架”教育。榜样教育在于通过促使少年儿童对现实世界中曾经存在过的或正在存在的多元化人物的认识、理解与思考,去把握蕴含在其身上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向精神理念与价值追求,进而把这种精神与追求内化于自己的认知与信念中,并能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实践。所以,一方面少年儿童从榜样身上获取的精神与信念、价值追求必须能够应用于他自己的经验世界,另一方面这种精神与信念、价值追求不一定是道德层面的,还可以是智、体、美、劳等其他层面的。正所谓“有限的榜样,无限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榜样人物身上的先进性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思想信仰及其追求,而这种信仰及其追求可能是道德信仰,也可能是政治、哲学、价值观、社会观、生活观乃至财富观等方面的信仰,这些都有可能被少年儿童所感知、体悟并效仿作用于自身。

(四)超越直接性模仿,重视以特质为核心的榜样深度学习

有研究指出,对于榜样的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学习,另一种是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前者由于榜样发挥示范作用而导致受教育者多为直接性模仿与全盘接受式学习,而后者则是理性非情绪化的学习,由于推介和接受的是榜样人物身上的精神与品质特质并受其激励,因而能真正促进个人成长。[4]也有研究认为,在运用榜样教育时,应坚持“批判性原则”,并认为传统的榜样教育虽“提供明确的示范信息和学习内容”,却“无益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此应鼓励学生对榜样作“理性判断”,要提高其“多元认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多元化地看待”的视角。[7]这些研究实际上都在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榜样的教育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模仿照搬,而在于通过心理、思维、观念、信念等方面的碰撞使少年儿童的精神品质发生改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此外,榜样教育的运用必须从少年儿童这一主体的需要出发,必须从促进少年儿童信仰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出发,信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因素,就要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以供少年儿童学习与反思。

三、榜样教育法的运用策略

(一)正确认识与落实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少年儿童,必须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特征来选择与运用榜样。有研究认为当前的榜样教育逻辑“强调外在灌输,忽视客体内心认知”[6],这道出了传统榜样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即过分重视榜样自身的“优化”,忽视了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的共识是以学生为本,榜样教育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要做到能以少年儿童为本。为此,一是要透彻研究、把握各个年龄段或学段的少年儿童的身心与社会性发展特征的表现,这是发现与树立少年儿童榜样的前提之一;二是要明确少年儿童在学习榜样中的主动性与自我实践的创造性,榜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以认知为主的目的导向和教育手段,重点要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去帮助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理解、体悟,并能有意识地在个人生活世界的范围内去践行;三是要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对榜样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通过正面教育形式去进行,更要注重以隐性的日常教育形式来进行,要积极化有形榜样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从少年儿童视角出发,设计少年儿童能主动参与、喜欢参与的各种方式来开展榜样教育。

(二)要将榜样教育与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当实施榜样教育时,必须先树立榜样。在榜样树立过程中,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功利化倾向,即打破榜样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分配的方式”[6]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榜样虚假和榜样远离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等问题。一定要使所树立的榜样与少年儿童作为人的思想与生活的现实相契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教育者在树立一种榜样时,也是在试图建立一种要少年儿童为之努力的“理想”,而“理想在建造的时候必须与现实的人的生活有关”[8],否则就不能实现。为此,其一是要注意榜样的树立机制,榜样必须是自然而然“长出来” 的人,而不是被刻意“”的人物,这也就是说榜样一定是扎根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人物,否则就容易陷入高不可攀或神化地位而削弱对其的学习与效仿;其二,对榜样人物的呈现与运用,不必苛责或故意隐瞒其身上的瑕疵,而是要有血有肉地加以呈现,榜样的精神与力量能深入少年儿童内心并影响少年儿童思想与信仰的原因,恰在于其是在对一个丰满人物的整体认知中形成的。一个榜样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一个生活中的榜样人物都能对不同少年儿童产生不同侧面或层面的积极影响;其三是要从日常生活的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发现可作为榜样的多元化人物。生活世界本身是多层面和多侧面的复杂性存在,不同少年儿童在个人精神世界、信念世界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到不同层面或侧面的困惑或危机,这就要在少年儿童有所需时,能提供给其多样化的榜样人物,并引导少年儿童通过对比不同榜样人物身上的不同特征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进而仿效榜样,改变自身。

(三)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落实榜样教育

对榜样的敬仰可以促使人模仿,但“模仿可以是朴素的和自然的,也可以是深思熟虑和有意识的”[9]。如果说,前者是表层模仿,那么后者则是实施榜样教育的主要目标所在。教育者总是希望少年儿童对榜样的认识不流于浅层,能在内心深处认同、接纳所树立的榜样形象,产生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鸣,并追随榜样的足迹去行动。这一效果的产生除了有榜样人物的选择等因素外,还与榜样教育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去除单一化或简单化的榜样教育方式。为此,其一是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与社会性特征,尽可能采取零距离的直接接触榜样人物的方式进行,比如邀请榜样人物现身说法、参观榜样人物的生活与工作场境、参与榜样人物的一些公共活动,或者以通信、微信、微博、关注公众号等方式与榜样人物建立起直接联系;其二是要积极借助于传统或新兴媒体,以征文、沙龙、摄影、微电影、活动设计等方式促进少年儿童之间、教育者c少年儿童之间、少年儿童与社会其他人士之间等对榜样人物的事迹与精神品质进行大受众面交流,共同探讨榜样人物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榜样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有助于帮助不同少年儿童在不同方面加深对榜样的认知,增进其对榜样的理解,进而提升效仿的自觉性;其三就是还可以提供或设计供少年儿童在自己身上展现榜样精神特质的场域或活动机会,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去激励与推动少年儿童完成自身的精神成长与行为改变。

(四)积极建设榜样文化以促进榜样教育的长效性

榜样教育的长效性是当前学界与实践领域颇为忧虑的一个问题。究其背后原因,并不是教育者提供的榜样数量不够,宣传不够,也不是少年儿童本身不去学习,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少年儿童榜样文化的缺失。一般而言,榜样文化是在系统总结先进榜样人物的事迹、高尚品德及先进精神等基础上形成的激励他人学习效仿并奋发向上的思想文化,本身应具有思想体系完整性、价值导向稳定性、实务操作一贯性、教育指导明确性等特点。但从目前来看,榜样文化建设整体上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对少年儿童榜样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实务操作缺失等问题。为此,一是要深刻认识榜样文化建设的意义,厘清榜样文化中的特质因素,理顺并深入进行少年儿童榜样文化建设的发生机制、社会机制、心理机制、教育机制等整体研究;二是打破现有榜样文化建设中更多体现着成人对文化的创造与成人意志的局限,积极落实少年儿童参与创造的主体地位。“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10],少年儿童虽然对成人有依赖性,但儿童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又是不同于化的特殊存在,少年儿童需要在自己参与创造的榜样文化中获得发展;三是要引导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公众合理区分榜样人物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既不神化也不魔化榜样人物的生活,推动并营造一种理性看待并尊重榜样人物日常生活的社会氛围与文化,保持榜样教育的平常心,如此才有可能取得榜样教育的长效。

参考文献:

[1]徐运娜.“榜样”的词语分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2014(12):33-35.

[2]管京.榜样的力量构成及其释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胡桂锬.榜样教育的反思与方法论重构[J].中国建设教育,2007(4):26-29.

[4]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 2002(8):17-22.

[5]施双霜,陈维礼,董子蓉.少先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6(11):52-53.

[6]何其二.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81-84.

[7]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17-20.

[8]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41.

[9]威斯勒.人c文化[M].钱岗南,傅志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0.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伴随国内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之基更是受到很多人的广泛关注。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普遍出现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比例不均衡的情况,女生过多,男生较少,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专业学习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困惑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改善性别不平衡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女性和蔼可亲,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数都是女生,大多数幼儿园老师也多是女性。尽管近年来幼儿园男老师数量开始增加,但还是以女老师为主,男女比例仍然不均衡。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能够增加幼儿园男老师的数量,有利于改善紧缺男幼师的现状,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刚强”的性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幼儿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体良好习惯、健康心理的养成都是从幼儿阶段开始的。有专家认为,如果幼儿园老师都是女性,会导致幼儿“柔弱”的性格,缺少男生的“刚硬”,会造成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缺失。幼儿健康的教育应是女性幼师的柔性教育与男性幼师的刚性教育相结合的,缺少任何一部分,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孩子对于性别差异的认识主要是从幼儿时期逐渐形成,身边人和事对幼儿行为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对身边的人进行模仿。幼儿园大多数都是女老师,女孩很容易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由于缺少男幼师,使得男孩找不到模仿同性的对象,容易造成男孩性格不够刚强,影响幼儿未来成长情况。因此,高校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使其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使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均衡,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培养方面存在的困惑

(一)专业认同感的困惑

首先,传统观念认为学前教育应该都是女性,因为女性具有母亲的包容和慈爱,容易与幼儿进行友好相处,男性在学前教育专业被认为是异类,容易被周围人嘲笑,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困惑。其次,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都是女生,班级男女人数比例不平衡,班级同学大多都是女生,会让男生受到约束,容易使男生造成自卑、困惑等心理问题,使得男生不能正确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对所选择的专业产生怀疑,影响男生的学习情况,时间久了容易使男生产生厌学的情况。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很多男生都不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的,大多数是根据家长和老师的意见选择的,使得男生对于学前教育缺少了解,没有认识到男性幼师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给男生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男生当幼师没有出息,大多数学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只适合女生,在课程安排上缺少对男生的重视,没有根据男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课程,使得男生缺少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信心,从而对所学专业产生困惑。

(二)职业认同感的困惑

有的学者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调查时发现,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毕业后都从事了其他专业的工作,很少有从事幼师工作。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工资低,生活压力大。与其他男性行业相比,男幼师的工资较低,男性还要承担家庭责任,会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所以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很少从事幼师工作。其二,专业前景发展不够。男幼师在幼儿园中常常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幼儿园的培训方案大多都是针对女幼师的,很少根据男幼师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使得男性在幼儿园中无法发挥出自己本身的作用。

(三)自我内驱力的困惑

由于男性在心理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一定的困惑,缺少认同感,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发展,并且学习环境大多都是女生,使得男生产生约束,造成学前教育学专业男生缺少学习热情,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困惑,不利于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上缺少对男幼师的认同感,他们认为男生从事幼师工作没有前途,学前教育工作应该由女性来担任,男生在担任幼师时经常会遭到身边人异样的眼光,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学习情况,缺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果按照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很少从事幼师工作,大多数都从事了其他行业的工作,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还给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校缺少存在感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数量是少之又少,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男生的心理感受,没有根据男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课程,使得男生在学校缺少存在感,影响了男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比如,在评选奖项时,由于班级女生比较多,竞争压力较大,男生缺少一定的优势,使得男生与奖项擦肩而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忽视男生的存在,使得男生的处境较为尴尬。

(三)男生心理压力较大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人数较少,使得男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受到很多女生的关注后,男生会觉得不适应,进而逃避周围人的眼光,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压力较大,从而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在新学期开学时,老师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心理疏导,保证男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环境

在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幼师性别比例十分不均衡,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幼师数量只占总人数的5%,要想确保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缺少男性幼师的教育,只有男幼师与女幼师相结合进行教育才能使幼儿健康的成长。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认同感,还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男生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例如,学校可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数量,使男女生数量达到均衡,减少男生在女性环境下产生的约束感,学校还要根据男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置课程,考虑男生的心理状况,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有着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都不是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的专业,造成对所学专业缺少一定的了解。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培养的方式,吸引很多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女性为主的环境。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人数有所增加,但学校和幼儿园中男女比例仍然不平衡,在这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下,男生会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一定的困惑,怀疑自己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学校要根据男生的情况设置教学课程,充分考虑到男生的心理,增强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其次,幼儿园要对男幼师加以重视,为男生提供丰厚的工资待遇,根据男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出男性幼师的自身优势,提高男幼师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后,我国教育部门要对学前教育男生加以重视,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提供优厚的政策,确保男生的就业率,从而使得男生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

(三)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都是根据女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的,适合女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对于有一些不适合男生的专业课程,比如手工、舞蹈、钢琴要进行有效的调整。学校可以去掉与男生性格不符合的课程,设立一些适合男生的课程,比如棋类、体育课等,弥补女生所不擅长的科目,这样才能使男幼师在幼儿园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对男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在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前教育男生越来越重视,市场上缺少男幼师,男生就业前景比较光明,很多幼儿园都想招男幼师,这需要男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设立每个阶段的目标和学习方向,认真完成自己所设置的目标,进而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五)对男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

在新生入学时,老师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男生容易遇到的心理问题,根据以往经历,对男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全面认识学前教育专业,不要让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困惑,从而影响男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在开导时,要塑造男生具有自强的品质,让男生找到自身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效的制定学习计划。此外,还要培养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周围异样眼光时也能坦然面对,不躲避、不自卑,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长期发展。

五、结语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健康发展,学校要培养男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要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提供一个优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要根据男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课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学习情况,让男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此外,幼儿园也要重视男幼师的发展,为男幼师提供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3):130-131.

[2]杜娟.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和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4]陈垠亭.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5]张庆华.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调研[D].苏州大学,2014.

[6]时松.一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支仕泽,雷璐豪.学前专业男生群体专业认同感强化策略探析[J].湘潮(下半月),2015,(05):78-79.

[8]贾会彦.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探析[J].才智,2016,(36):13.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7

摘要: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了解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启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对世界教育作出突出贡献。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应回到自然,适应自然,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儿童的文化适应等。对我们现在的留守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

卢梭反复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所以“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的教育包括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卢梭还依据自己的主张设计了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四个阶段的教育过程。第一,婴儿期,卢梭认为人从诞生到2岁是婴儿期。他认为这个阶段没有感情,没有思考,有的仅是感觉而已,他不能够意识自己和事物的存在。教育必须以体育锻炼与身体养护为主,倡导体育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自然成长。第二,儿童期,卢梭认为婴儿期到12岁为儿童期。这个阶段身体活动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与完善,但是理性还不健全。卢梭认为这个阶段在继续注重体育教育的同时,应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少年期,卢梭认为13岁到15岁是少年期,它属于人的一生能力最好的时期。人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个理性的发展,它是知识教育的前提。卢梭认为在这个阶段应进行智育。第四,青年期,卢梭认为从16岁到20岁为青年期这个阶段,容易冲动,性情容易改变,不服管教。

卢梭主张在这个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综上,依据人的发展,教育顺序应体育、感官教育、智育、道德教育、遵循着天性的教育实施。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结构都均属于残缺型。他们很多都以这样的家庭生活结构形式存在:和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人生活,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中缺席父亲或母亲,长期生活在这样“单亲”家庭的环境中,将会影响到身心发展;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出务工的的父母都会比较放心,但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却会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

首先,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其次,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生活成长的孩子大多容易养成任性、生活铺张浪费、等不良生活习惯;和叔叔、伯伯、姑姑、姨妈、舅舅等父母同辈的亲戚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对于一些生性敏感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陌生、畏惧的感觉,长久这样,大多易形成内向、孤僻、心胸狭隘、胆小的性格。

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以及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儿童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总是缺失,并在很长时间难以扭转。

对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农民工进城应把孩子带在身边,以弥补亲子教育不足的缺陷展。但农民工进城务工薪金微薄、工作忙碌、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等因素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我们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能找得到一些启示,从中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些借鉴。

(一)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卢梭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经验先于教学。”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着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不得。卢梭认为儿童接受“人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在卢梭的《爱弥儿》中,他只谈家庭教育,未谈学校教育,他反对父母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行教育的孩子的义务。卢梭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热爱是少年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缺少这种要素,将会造成一个性格上的终身缺陷和不良后果。他向父母呼吁,要求他们热死自己的孩子,不要把孩子当做累赘,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放弃亲自养育孩子的责任。

(二)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加强对孩子的管束与要求

卢梭指出,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天然需要来进行,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不少做父母的因为平时很少在家,很少给与孩子关爱,于是一有时间和孩子相处,便溺爱孩子,结果孩子极端任性撒野。这是大人宠坏了儿童的天性。凡是他看到的他都想要。你又不是上帝,怎能样样满足他?教育儿童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可不自量力。

(三)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消极教育”,加强对孩子的兴趣的引导与培养

卢梭自然教育论的理论依据是其天性哲学中的性善论思想。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 婷.卢 梭自 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 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邹先云.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35-37.

少儿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榜样教育 少先队工作 儿童政治社会化 时代特征 团队一体化 分层教育 适用

一、在少先队理论工作中关于榜样教育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最本质的组织属性是政治性,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其政治属性集中和突出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少先队工作中的儿童化、具体化。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在党带领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少先队要通过一个途径把党、团、队的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有效衔接起来,不断探索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感情的行动载体,实现少先队作为党的事业预备队的政治功能;少先队要发挥组织教育的优势,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意识形态引导。少先队工作的行动载体之榜样教育,是以先锋带头为模式的示范教育,是潜移默化引导少先队员形成健康成长的思想意识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是党的事业后备力量的传导与实现。

(一)榜样教育是进一步推动少先队根本任务具体落实的有效路径

把握好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总体目标入手,从少先队员的年龄特点出发,围绕“红领巾成长正航向”“三观”“三热爱”等主题,全面开展各项有意义有意思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从基本层面和思想层面提出的,这两个层面的本质都是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可靠接班人,如何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如何把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有效衔接,为其一生的政治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

榜样教育是指利用榜样对少先队员进行教育,使少先队员形成榜样具有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感的一种工作方法。“观察――模仿――强化”是榜样教育的心理机制,人们首先观察和模仿自己心中的榜样,其高尚品格和模范行为令人给予积极的肯定、赞许、鼓励或奖励,使其行为不断趋于标准和模范。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的榜样教育是推动少先队根本任务具体落实的有效路径。榜样教育在内容上,要按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经历、创设模仿情境,引导队员模仿榜样的行为,经过行为模仿,榜样的优秀品德就会在少先队员的身上逐渐形成。在形式上,要通过艺术、时尚、情感、文化艺术等载体,借助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和家长、老师等影响因素,开展寻访、体验、交流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活动,将榜样的事迹材料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形象化、生动化;深入分析和讲解榜样的事迹材料,引导队员将自己的行为和英模的行为做比较,找差距;帮助队员学会用正确的道德观评价榜样,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榜样教育是少先队积极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行动载体

少先队开展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教育需要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和理论做指导。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增强少年儿童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少先队的政治、儿童和组织属性决定了少先队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对少先队员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少先队的组织使命。少先队组织以针对少年儿童情感为主的认同模式的榜样教育法,以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为具体行动载体,通过少先队活动的项目运作,为少先队员树立了优秀榜样,通过正面教育培养积极、健康和优秀的情感品质,使其从具体生动、鲜活丰满并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先锋形象中感受和领会榜样的内涵,从内心深处产生崇敬、热爱,追寻、激励和效仿,从而增强少先队员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是少先队组织积极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行动载体。

二、在当代时代特征下少先队工作中关于榜样教育的认识

只有充分尊重少年儿童在少先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研究和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意识和认知发展,充分了解在当代时代特征下少年儿童对于榜样教育的认同感,才能有效实现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中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优势,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

(一)当代少年儿童对于榜样认同的调查分析

少先队工作榜样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针对少年儿童的情感认知规律,尊重其主体地位,结合时代特征,才能增强榜样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感召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同学及同龄人在少年儿童的榜样中位居第一(26.0%),除此之外还有:歌星、父母、老师、影星、英雄、体育明星、政治军事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与以往大家共学一个榜样相比,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多元并存的过程之中。除了榜样的多样化需求和多元选择外,当代少年儿童心中的榜样日益趋向偶像化,偶像与榜样是有区别的。榜样是号召人们去学习、效仿的由社会或他人向个体提供的人格形象,而偶像是个体自主选择、自主认同的人格形象。调查发现,少年儿童选择榜样主要来自教材影响(48.0%),其次是老师(29.0%)。而少年儿童的偶像选择主要是受媒体的影响(57.3%)。

(二)榜样教育的多元化、自主性、参与性、实践性、真实性以及时代媒介的应用

从上述调查分析中不难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对于榜样教育的可接受性极具时代特征。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中少年儿童有了多样化的榜样选择。同学、同龄人作为榜样的对象反映了榜样形象的选择真实可信、可亲可近以及鲜活丰满,使得榜样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和模仿,而榜样教育中人“自我”的存在至关重要。要想激发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热情,就要通过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从而达到榜样教育的预期目的。同时,少先队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不要回避榜样与偶像的相互融合趋向,应注意尊重与引导少年儿童自发自觉的学习愿望,调动他们自觉、自愿寻找榜样并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少先队工作中的榜样教育应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将有意义的榜样教育活动开展得更有意思。

三、在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中榜样教育的适用

榜样教育在少先队工作的适用方式上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研究和把握少年儿童在认知、意识、信念、情感上形成的一般规律,根据少年儿童的阶段性特点,实现“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教育目标。

(一)榜样教育分层实施的必要性

开展少先队工作中的榜样教育必须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榜样形象的接受需求。调查资料发现,由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少年儿童在7岁之前最重要的榜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杰出人物的影响力持续升高。小学阶段多以英雄为榜样,初中阶段以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科学家为榜样,高中阶段则以政治人物、军事人物、企业家和劳动模范为榜样。

这就表明,不同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以不同类型的榜样满足了他们的成长需要。基于这种情况,少先队工作在树立榜样形象时更应注意不同年龄的分层启发和引导,增强其对榜样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判断美、丑、善、恶,在榜样的选择与接受上做到“自觉自愿”, 分层教育强调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与方式,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和最终实现,从而增强榜样教育的感召力。 按照年龄和年级进行榜样教育的分层实施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就是根据少年儿童年龄、年级的不同,选择树立不同的形象实施榜样教育以符合少年儿童认知成长规律,年龄上的分层教育使其感受“步步攀升”的榜样教育过程,逐步推进,体现系统性。

(二)榜样教育在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中的具体适用

“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构建团队一体化的分层教育体系中榜样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按照各年龄段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来具体实施。其大致可分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四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三个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榜样形象的认知需要简单化、形象化的概念意识过程;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开始自己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思想和行为的从众性较强。根据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于榜样形象的树立可以增加情感元素,榜样人物的形象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事迹来丰满,在形式上可以增强艺术元素的应用;初中一、二年级的少年,逻辑思维明显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对集体和社会的情感需求与政治兴趣呈上升趋势,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较强。这一阶段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理解应用、模仿强化、实践体验为主,增强榜样多元化认知选择的自主性、参与性,榜样的学习应引导少年儿童以人物的特质为核心,而非人物本身。同时,要借助新兴媒体,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创新偶像与榜样教育模式,在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塑造出他们喜爱的偶像与榜样,让少年儿童从认识、接触、了解到自主选择,并最终认同为榜样,主动自觉地进行效仿与学习。团队一体化的分层教育体系中根据年龄段逐步推进的榜样教育就是根据其认知规律使得少先队组织在学先锋、找榜样、争当四好少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让榜样成为打动少年儿童心灵的力量,激起他们的尊敬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榜样教育在少先队工作中的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少先队组织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将榜样教育在构建团队一体化的分层教育模式中的具体应用,就是少先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落实其根本任务的行动载体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陆昊同志在2012年度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大规模远程培训上的讲话

[2]罗梅同志在全国少工委六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3]陆士桢,蔡鲁南.学讲话,落实根本任务.辅导员,2012

[4]陆士桢,王剑英.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价值追求.中国德育,2012(4)

[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少年儿童偶像和榜样研究的20个发现.少先队研究,2012(3)

[6]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9)

[7]冀先礼.当前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17)

[8]郑磊.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1)

上一篇:消除公共安全隐患范文 下一篇:孩子英语入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