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绘画范文

时间:2023-09-22 20:50:16

少儿绘画

少儿绘画篇1

西山小学梁肇淦

少儿绘画创作辅导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正确地进行少儿绘画的辅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作性思维。反之,辅导不当,还会抑制和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以下大体分三个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少儿绘画的辅导。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

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辅导少年儿童绘画创作,收集素材时,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创作。这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速写或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不能到实地或实景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感而发。告诉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这时,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包括造型和色彩。也可以放大、缩小或取舍。有时还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当然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并能展开想象,接下来就是进入画面构图的阶段。这一阶段很关键。尽管少儿绘画作品的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与随随便便画上去,画面效果就大不一样。正如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正确的应该是想想哪些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做到既实用又好看。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想,把画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就是主体部分),哪些地方画衬托的东西(就是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平时,我碰到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一,是一些学生以为画得越多东西越好,整个画面画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地方。反之,另一种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让学生明白,只有把画里要画的东西都画到最合适又好看的地方,才算画出完整的画面。画构图不要一下子画好,需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有意思的东西,去掉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东西,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我曾辅导本校一位学生创作《下棋》,开始,这位同学不仅画了下棋对奕的两位小朋友,而且在旁边还画了几个小朋友,周围还画了不少的景物。我觉得这幅画面松散、主体不突出。因而引导这位学生在构图上舍去其他人物,重点突出两个对奕的小朋友,周边适当加上一些与画面有联系的东西。这位同学听取我的建议,并把横构图改为鸟瞰式的竖构图。使画面很有特色,对奕的两位小朋友表达得生动有趣,突出了画面主题。结果这幅画还获得全国性的少儿书画赛金奖。

三、大胆用笔,大胆用色,以色达意

构思好画面,画好构图,最后当然是完成作品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因为有了好的构图,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会弄巧反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不了好作品。

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首先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画”制宜,即根据绘画创作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国画,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这种“适宜”,只是从画面效果考虑而已,例如画有关雨天题材内容的画,选用水彩或国画的画法,容易表达出水迹淋漓的感觉。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喜欢及掌握画法程度来考虑,有的学生喜欢画水彩、水粉、有的既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喜欢制作纸版画。少儿绘画创作辅导,应围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展开,并要细心的“导”。作画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如果反复涂抹还会损害画面效果。所以,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细心“收拾”。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完成一件好作品还有一个十分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问题,用色时,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画面上鲜花盛放、到处充满嫩绿,那表达的当然是春天的气息。而表达寒冬自然就需要用冷的色调,如紫、蓝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做到根据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色彩运用得当。有时可把色彩画得鲜艳,有时也可以色彩高雅。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并注意到色彩可互相衬托对比,创作时,很多时候画面就是靠用合适的色彩,利用色彩之间的衬托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大胆处理好色彩的关系,最后还要进行“收拾”整理,完善画面。

少儿绘画篇2

9月21日我们深圳晚报小记者来到了会展中心•中心城。观看真功夫举办的少儿绘画大赛——我为祖国添色彩。

刚到现场,我对当前的“小画家”们大吃一惊!你猜我看到了什么?我竟然看到了一个三岁半的小画家。她在那手舞足蹈,高兴的不得了。

主持人对我们说:“这是经过三个月的海选才选出了这批‘精英’。首先,观看功夫表演。”主持人说道。

功夫表演开始了。他们喊叫声响彻大江南北;他们一剁脚,天崩地裂……

“好,接下来,我们把这个舞台让给小画家们,任由你们发挥,时间只有45分钟。准备好了,现在——开始!”主持人斩钉截铁地说道。

今天的主角开动了。小画家们画的画各式各样。有画龙的;有画福娃的;有画地球的;有画火炬的;有画水立方的;有画国旗的……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陶醉其中。

身为小记者的我,身不有己的想问小画家几个问题。一个叫张琳的11岁。

问:“你画的这幅画代表什么意思?”

答:“代表着祖国永久的美丽。

另一个叫钟天琪的10岁。

问:“为什么要让鸽子叼着国旗呢?

答:“因为鸽子代表和平。我希望我们的祖国永远是和平的。

还有一个叫李贝的8岁。

问:“你画的两个人,头向着天,他们在干什么呢?”

答:“他们正在拥抱祖国。”

最后一个叫张文的10岁。

问:“你画的着幅画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们人类开了奥运会,我想让动物们也开一下奥运会。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开奥运会的滋味!”

……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颁奖:优秀奖:三国小人。三等奖:一个福娃。二等奖:福娃

一等奖:福娃……

少儿绘画篇3

关键词:绘画教学;幼儿想象力;教学策略

绘画教育教学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绘画教学指的是老师通过对幼儿园小朋友进行绘画方面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绘画方法,促进幼儿进行自我绘画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绘画教学是培养孩子绘画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的重要方式。绘画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对于幼儿养成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幼儿园在普及绘画教育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绘画教育中,不少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为我国幼儿园在绘画教育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精选题材,利于创造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幼儿想象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所选取的题材进行筛选,保证所选题材适合幼儿进行思考和创作。因此,在进行绘画活动之前,老师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题材,在选择题材时,要注意贴近生活,尤其要贴近幼儿生活,这样更容易使得幼儿展开无限的想象力。因此,我们要选择有想象的空间、有一定的包容性,能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同时又适合绘画形式表现的题材让幼儿进行创造。否则的话,即使题材被选用,也会对幼儿的想象力的开发,甚至对幼儿的思维产生不良影响。

二、体验生活,丰富素材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幼儿描绘有关生活的细节,或者老师可以直接带领幼儿走出校园,体验生活。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花园中或者田野里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向幼儿进行有关教育,介绍一只小鸟,观察一只蚂蚁,欣赏一朵鲜花等,让幼儿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于绘画的灵感。老师可以对幼儿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解释,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绘画。体验生活只是基础工作,幼儿关于生活知识的积累太少,绘画思维拘束,因此进行此类的花园或者田野生活体验,可以对幼儿的绘画素材的积累做好铺垫。我们要多让孩子体验生活,给孩子以鲜活的感性体验积累,孩子就可以在丰富的生活中汲取养料,产生优质的素材进行想象和创造。

三、打破常规,不定教法

在对幼儿进行绘画教学时,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绘画的条条框框,给幼儿绘画留下自己发挥的余地。想象力是用来激活的,不是用来约束的,在画画中,老师要尊重孩子的绘画结果,多给鼓励、少些讽刺挖苦。例如,在他们的想象里,花儿可以行走,小兔可以飞翔,老鼠喜欢吃草等。幼儿的绘画思维不同于我们大人,老师要尊重他们的绘画结果,同时给予鼓励,提高他们对绘画的自信心与自身的自豪感。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对绘画产生兴趣,进而在绘画方面走得更远。违反常规,不定教法,是进行幼儿绘画教学、提高他们想象力的重要方法。

四、有效指导,激发创造

老师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老师对幼儿绘画引导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绘画的创作。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绘画引导时,老师应该先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提问,让幼儿带着提问进行思考与绘画。比如,老师可以提问,马儿在天上跑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啊?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绘画,这样使幼儿绘画效果更好。另外,要给幼儿绘画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创作,这对于幼儿提高想象力有着重要作用。

绘画教育教学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绘画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对于幼儿养成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幼儿教研人员及部门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幼儿园在绘画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幼儿园在绘画教育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匡明霞.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5).

[2]许 冰.采风本土 印象文化——走进幼儿美术活动新视角[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少儿绘画篇4

要做到美与学的有机结合,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从对好作品的欣赏到自己动手描绘,循序渐进、耳濡目染, 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吸吮那五彩斑斓的奇妙美景。通过对美妙色彩的欣赏和运用激发孩子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使他们从小养成“美”的习惯。

少儿绘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校内外美好环境的熏陶。课余时间带孩子到风景幽雅的郊外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解一草一木,那美不胜数的奇花异草、珍鸟奇兽会激发孩子无限的遐思而产生追求“美”和创作“美”的欲望,使之在内心深处萌发出对美术的强烈兴趣。通过这一过程将少儿引导至美术绘画世界中来。

接着,引导少儿欣赏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少儿美术作品。注意这里指的是少儿美术作品而不是名家名作,否则会使少儿觉得高不可攀。儿童创作的美术作品充满与少儿生活贴切的儿童语言,其亲切自然易被儿童领悟接受,从而激发少儿的学画欲望。在引导少儿进行作品欣赏时,其内容一定要根据少儿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进行选择,如选择那些大胆稚拙地反映少儿观察生活、了解自然,想象丰富的作品。切忌一上来就选用那些高难度技法与技巧的作品,因其过于成熟,有可能会影响少儿的自信心而适得其反,达不到启迪少儿学画兴趣的作用。其次,少儿美术作品欣赏内容的选择还要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让少儿在欣赏过程中分辨事物的真善美、假丑恶,同时引导少儿评价作品的优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学会对作品的品质、肌理财质及其寓意加以评判和讨论,从而调动少儿学画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引导少儿多欣赏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以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一定要重视色彩意识,所选作品要色彩丰富具有美感,为以后的创作打好基础。

在进入学习创作阶段后,作为指导教师更要注意少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和进一步升华。在学画的最初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并配合应用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讲解。为得到最佳效果,可先从少儿最感兴趣的动植物或大自然美景入手,如可爱的花朵、诱人的红苹果或淘气的小狗小猫等。要时时注意将少儿绘画兴趣的培养融汇到教学中,使之不断加强和升华。这一点无论是对于造就未来的美术专业人才还是少儿全面素质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课堂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亦是保持少儿学画兴趣长盛不衰的有效手段。在学画过程中,随着少儿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渐对简单的儿童画失去兴趣,这时指导教师应适时地改变学习内容,适度增加学习的进度和难度,从静物到风景再到人物,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移可以给少儿增添新的表现内容,使他们从新获得初学画时的新鲜感和激情。

如上所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可以激发少儿的绘画兴趣、将少儿带进色彩斑斓的美术世界。在学画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少儿到室外写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不但可以加强少儿的学画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可见,户外写生对于少儿学画兴趣的不断加强及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是使少儿从儿童画过度到成人绘画的必经之路。写生的内容要根据少儿的实际绘画水平和不同阶段而适时变化,如从场景写生过度到人物写生等。通过写生进一步渗透美术知识、空间、质感、光线、调子和节奏,并适时增添几何形体的写生,最后过度到正规素描,使少儿始终有新鲜感,以提高其学画的效率。

最后需要着重一提的是,在少儿学画过程中要适时地加进水墨画的教学。“水墨淋漓写天趣、浓艳重丽绘生灵”。祖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会激发少儿无限的灵感和乐趣,对于进一步启发少儿学画的兴趣具有无与论比的作用。水墨画中墨色的浓淡变化不仅可以激发少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过程中,在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后,要大胆地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去画,这样才能发挥其想象力和表现力,创造出生动活泼、稚拙可爱的形象。在加上教师的亲切关怀和表扬,会使少儿学画的兴趣大增,其意义不言而喻。

少儿绘画篇5

一、电脑绘画的利

电脑绘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方式有其独特性和优越性,与幼儿的传统绘画相比,有传统绘画无法比拟的优点。

1.电脑绘画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

(1)电脑绘画能满足幼儿绘画的兴趣

幼儿在创作色彩画时,要根据绘画的需要准备充分的材料,如蜡笔、颜料等,在画的过程中,一旦画错就很难修改,使画面变得很脏,如果用颜料作画,每次画完时总有小朋友不小心把颜料弄到衣服上,这些都是在传统绘画中遇到的问题。而在使用电脑绘画时,幼儿只需打开电脑,使用绘画软件,进行鼠标操作,选择适当的画笔来构图,然后选择喜欢的颜色进行填充画即可,即使需要修改,也能保持画面的整洁,色彩的和谐,使每个孩子都能运用电脑满足绘画的兴趣。

(2)电脑绘画能弥补幼儿技能的不足

电脑绘画提供了一系列绘画所需的工具,使用这些工具能画出理想中所要的形状,如圆形,许多幼儿都会感到吃力,在纸上要画很长时间才能对自己所画的圆感到满意,而在电脑上绘画时,只要使用圆形工具就能很容易地画出圆。在一些幼儿所画的传统画中发现,要想找出左右对称的画来很难,不是这边大,就是那边小,不是这边粗,就是那边细,而电脑的复制工具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2.电脑绘画具有可修改的便利性

传统的绘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要求幼儿涂色均匀,且色泽浓厚。而该年龄阶段的孩子肌肉发展不完善,手中的画笔往往不听使唤,一会涂出边框,一会涂到了别的颜色,要不手酸就不想涂了,使美好的构想成了“负担”。而用电脑绘画时,发现有的地方画得不好,可以直接在上面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要是时间来不及,可以把没完成的画保存在电脑里,下次接着画,使幼儿能保持对绘画的兴趣。而且,当他们坐在电脑前敲击鼠标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同大人一样,会有一种自豪感。

二、电脑绘画的弊

不可否认,电脑绘画除了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电脑绘画对身体发展的影响

(1)长期电脑作画影响身体健康

幼儿在使用电脑时,眼睛和电脑屏幕的距离较近,如果孩子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就会出现眼睛疲劳现象,如果没能得到适度的休息,眼睛就会干涩不适,严重的就会损伤眼角膜,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视力的损害。所以一定要控制好幼儿使用电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年龄越小的孩子接触电脑的时间应越少。

(2).重复动作影响动作发展

对刚开始画画的幼儿来说,他的动机是从他的动作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中获得动觉和知觉的刺激而产生的。幼儿在动手画的过程中是直接作用于画面的,只要将手握住笔来回摆动就能决定线条的长短和方向,无需太多的手腕动作。而电脑绘画是幼儿通过控制鼠标的运动来画画的,这一过程需要手和眼睛的高度协调才能达到的,对幼儿来说要求比较高。

2.电脑绘画对心理需求的影响

(1)电脑绘画不适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感知阶段,这一思维特点决定幼儿要用直接的体验方式来获得经验。他们用笔绘画时,对手的运动和产生的图形很感兴趣,在不断的练习中会发现动作和线条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获得绘画的经验。电脑毕竟是虚拟的,它不能把幼儿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表现出来,它的动作和形成的画面往往出现差距,如画“圆”时,只要用“画图”工具按住鼠标一拉,画面上就出现了圆,孩子不明白电脑上的“圆”是怎么画出来的,因为电脑的表现形式缺少了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幼儿所要获得的经验。

(2)电脑绘画的过程缺乏情感体验

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绘画活动,从使用的工具材料及表现形式上分,可分为蜡笔画、水墨画、棉签画、水彩画、纸版画、吹画等绘画形式。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来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不但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而且大大激发了绘画的兴趣和想象力,从中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而且孩子在用颜料画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色彩需要把几种颜色任意调和使用,在这调色的过程中,对调出的不同色彩也会让孩子很感兴趣。而电脑提供的绘画工具是机械的,被控制和预先策划的表现形式很单一,不可能激发起孩子的绘画欲望。

我想幼儿电脑绘画和其他绘画形式(蜡笔画、水墨画、棉签画、水彩画等)一样,它只是对绘画形式的一种补充。它和幼儿绘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此,它是不能够来完全取代传统绘画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传统绘画和电脑绘画中相互补充,让幼儿可以更好地发展。

少儿绘画篇6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70-01

幼儿的绘画能力是幼儿成长能力发展情况的缩影,幼儿的绘画问题反射出教师教学行为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极其重要,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到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表现出的问题

(1)教师的示范行为过多,幼儿的主体性被忽视。在幼儿动手作画之前,教师的示范行为过多,势必限制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减少了幼儿动手操作、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只能照着范画进行模仿,创作思维受到了限制。笔者观察发现,一些教师每一步都做示范,用什么颜色涂色,在画纸中间画什么,在底部画什么,都会涉及,导致示范时间过长,幼儿动手操作、发挥想象的时间被缩减。多数教师选择用范图示范,少数教师示范绘画的工具材料,且大部分教师完整示范绘画内容,只有少数教师考虑到给幼儿留出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做了部分绘画示范,幼儿的需要和主体地位被忽视。

(2)教师讲解时间偏长,语言直白、缺少趣味性和艺术性。绘画课的大部分时间应让幼儿自己操作,自由发挥。在绘画活动“漂亮的毛衣”教学中,教师准备了一件空白的纸质毛衣,贴在展板上,要求幼儿用线条、图案、颜色去装饰毛衣。教师在讲解中,借助实例,说到:“你看这毛衣多漂亮啊,领口是连续的心形,袖口和底边都是波浪线,毛衣的中间是一朵向日葵。”教师说完后请幼儿操作。教师的讲解语言乏味,缺少引导性和创造性,直接参照实例和泛画直白讲解,一个人唱独角戏,与幼儿的互动性差。

(3)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水平不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低。绘画教学中,教师提问多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即幼儿可以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答案的问题。如:这是什么?它像什么?推理性问题较少,即需要幼儿联系已有经验进行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问题。而评价性问题已基本消失在绘画教学中了,即需要幼儿综合所有的知识并渗透情感因素的问题。

在集体绘画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因此,要想提供给幼儿高质量的教育,最终必须转化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二、改进措施

(1)把握示范的时机和度,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许卓娅教授认为,绘画活动中的示范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把握好时机和度,在必要时示范可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用他未曾或不能独立想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但同时又要避免用范例去限制幼儿,应不断鼓励儿童独立表达。

适度示范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水平和作画难度,控制示范的简易程度的方法。依据内容不同可采用完整示范、部分示范、分解示范、不同方向示范等。进行示范的时候,要选好位置,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示范要慢,清楚而明确,并适当加以解释,注意示范和讲解的同步,让幼儿明了。相同的题材,不同年龄的幼儿可采用不同示范方法。

在大班半命题绘画活动“快乐的……”中,教师导入:“周末你们都去哪游玩了呀?大家快乐吗?”有人去公园很快乐,有人看到鲜花很快乐,有人听到小鸟在欢快的叫……“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帮忙,幼儿园新一季的主题墙布置需要大家画出快乐的事物,画出你认为快乐的人、快乐的事情、快乐的动物!”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作,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幼儿的思维被打开,想法也愈来愈多,原本固定的绘画主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开放了。幼儿画自己所想,不会出现不会画而呆坐的现象,幼儿创作出的作品也不会出现重复。

(2)提高幼儿教师绘画教学的讲解能力。教师的讲解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语言的艺术性,首先需要条理清晰。教学语言应具有鲜明的逻辑条理性,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明白动手操作时要做什么,具体怎样去做。其次,教师的讲解应该生动、富有趣味性,忌用指令性的语言。教师不能仅仅为了教学效果和作品展出效果而使用指令性语言,抑制幼儿的发挥,比如,太阳一定要涂红色,草地一定要涂绿色,河水一定要涂蓝色。

(3)提高幼儿教师提问和回应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有效交流的工具。高质量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提高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像“喜不喜欢?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这些口头禅似的无效提问充斥着课堂,早已让幼儿形成习惯性的回答,教师问得越积极,幼儿感觉越无趣,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没有其他选择。提问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就起不到好的指导效果,就影响到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提问:“有哪些颜色?花瓣有什么不同?”这样,幼儿的思路就会被打开,让幼儿把观察的视野放大,把比较的范围扩大,才能真正开启幼儿的思维。

教师的回应行为是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反应,教师的回应会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回应,在幼儿发表意见回答时,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不能打断幼儿。回答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或是肯定,或是表扬,或是纠正,都会让幼儿感到被关注,从而更加积极地表现。

参考文献:

[1]梁玉华.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方式研究[J].幼儿教育,2009(Z6).

少儿绘画篇7

关键词:郑振铎 绘者 儿童世界 商务印书馆

美术界的前辈黄可先生在他的两本专著《上海美术史札记》和《中国儿童美术史摭拾》中指出:“郑振铎笔下的图画故事,从编写文字脚本到图画创作,都由一人完成,是地地道道的‘自编自绘’连环画创作。所以,如果追溯中国近现代儿童美术史上的儿童连环画‘自编自绘’创作始于何人,那末,亦可以说始于郑振铎。”

黄可指的“郑振铎笔下的图画故事”发表在《儿童世界》上。《儿童世界》1922年1月由郑振铎创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是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第一种文学性儿童刊物。《儿童世界》的撰稿者阵容极其强大:许地山、叶圣陶、茅盾、严既澄、赵景深、俞平伯、吴研因、王统照、周建人、耿济之、顾颉刚、谢六逸等。因此《儿童世界》不仅直接催生出中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等人,且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影响深远。“图画故事”是运用简单的文字和图像来讲述故事,是一种新型的儿童文学文体。目前,儿童文学的研究者都把郑振铎创制的“图画故事”认为是儿童连环画或者现代图画书的雏形。虽然郑振铎的美术素养很深厚,他在绘画史、版画史、雕塑史以及工艺美术史等方面均有所涉猎,撰写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编辑出版了不少重要的美术画集、图谱等,但笔者仍对郑振铎的“自编自绘”说表示怀疑。

一、“自编自绘”说法的疑点

黄可说:“他作为《儿童世界》的主编,如何办好这个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读者对象的综合刊物,设哪些栏目,侧重点是什么,装帧设计(包括封面、封里、目录、正文版面设计及插图等)怎样安排,都出自他一人的构思和策划。笔者曾经拜访过沈白英、万籁鸣等当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老前辈,亦求教正在撰述《郑振铎传》的学者陈福康。据他们说,《儿童世界》开创之初的一年多时间里,郑振铎一人包揽刊物的工作,只有助手沈志坚作些协助。”

首先,早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刊物,就是一两个编辑“包揽刊物的工作”,并不仅仅只有郑振铎是这样。早在郑振铎进编译所之前,有的编辑要同时主编两三种刊物。茅盾回忆说,朱元善曾同时主编《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和《少年杂志》,王蕴章曾同时主编《小说月报》和《妇女杂志》。下面有一份商务印书馆内部公布的1922年编译所部分杂志的编辑人员:

教育杂志社:李石岑(兼)、朱础成(兼)

妇女杂志社:章雪村(兼)、周乔峰(兼)

小说月报社:沈雁冰、杜迟存

儿童杂志社:郑振铎、沈志坚

学生少年杂志社:朱赤民、杨贤江、林重夫、喻飞生、徐铸勋

英语周刊社:周由廑(兼)、顾润卿(兼)

英文杂志社:平海澜(兼)

从中可以看出每种刊物大都只有一两个编辑,且多为兼职。“学生少年杂志社”之所以人多,是因为这个杂志社至少主编了两种刊物《学生杂志》和《少年杂志》,同时还负责一些大型少儿类“丛书”的编辑。所以一两个编辑负责一本杂志的现象至少在1920年代的商务印书馆是非常普遍的。

商务之以做到一两个编辑就能负责整个刊物,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为之提供服务。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有自己专门的推广部为之做广告宣传,有图画股为之绘制封面和插图,校对股为之校对等。仅仅编译所的事务部就有文牍股、会计股、统计股、舆图股、图画股、图版股、美术股、校对股、杂务股等部门为书刊提供相关协助。还有与编译所并行的印刷所和发行所携手作业。其实,“包揽”一词非常模糊。“包揽刊物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全都由编辑自己写、编、译、画、校对、宣传、出版、发行等,编辑常常主要从事的是文字编辑。

郑振铎离开《儿童世界》后,《儿童世界》也只有徐应昶和沈志坚两人负责。虽然《儿童世界》自第5卷第1期开始公布编辑名单,包括已离开的郑振铎,足有14人。其实除了徐应昶和沈志坚,其他人都分属于其他部门,各有自己的一摊子事,根本不可能再负责《儿童世界》的编辑工作,而所谓的“编辑人员”仅仅是经常为《儿童世界》供稿的人员。

其次,万籁鸣所说的“包揽刊物”是否就是指郑振铎自己也进行版面设计、插图、图画故事的创作呢?因为在郑振铎主编的53期《儿童世界》里,从第2卷第1期的封面画就已署名为“许敦谷”。万籁鸣的意思显然不是这样的。即使在黄可自己的叙述里,万籁鸣也没有明确表示郑振铎就是“图画故事”的绘者。根据黄可的上下文来推测,黄可问的很可能是郑振铎如何对刊物进行美术编辑的。众所周知,编辑和作者是两码事,美术编辑和绘者同样也是两码事。

万籁鸣自己的回忆文章是这样来讲的:“我在商务的工作,主要是为商务出版的《儿童世界》等儿童读物画插图和封面画。这些杂志、画报对画种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从水彩画、油画、钢笔画、水粉画、木刻画到广告画;画面从一两寸大到数尺长的都有。”万籁鸣1919年进商务印书馆,在交通科下设的广告股工作,就是专门绘制广告画、杂志封面和插图。根据1923年《商务印书馆总公司同人录》,至少在1923年郑振铎离开《儿童世界》以前,万籁鸣都在做着绘制插图的工作,并没有离开商务。但笔者并没有在《儿童世界》目录和内文中发现万籁鸣的名字。

当然笔者举这个例子也不能说明郑振铎主编《儿童世界》期间的插图等是由万籁鸣所作,只为说明《儿童世界》的绘者是由一个专业团队组成,而且常常不署名。在郑振铎主编《儿童世界》期间,图画股有包括留日学生许敦谷在内的10人专门为书刊绘制、设计封面和插图,广告股有陈布雷、万籁鸣等人编写、绘制宣传的文字和图像。因而,虽然其他杂志的编辑们的美术修养比郑振铎稍逊,但这些杂志也都有精彩的封面和插图。很显然,《儿童世界》中图像的精美不完全是郑振铎一人之功,是有一个强大的美术专业队伍作为支撑。

二、谁是真正的绘者

《儿童世界》第1卷所有的绘画、版面设计都没署名,当事人的回忆又没有明确指出各期各卷的绘画作者。所以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原始资料进行推测了。

1.许敦谷其人。许敦谷是《儿童世界》上第一个署名的绘者。从第2卷开始,郑振铎主编期间的封面画大多署名为许敦谷。第1卷中的封面画、插图虽然没有署名,但后来已知第1卷中叶圣陶童话的插图都出自许敦谷之手。根据是来自于以下的资料:

1923年叶圣陶把主要发表在《儿童世界》上的23篇童话结集成《稻草人》一书,郑振铎在《序》中写道:“这童话集里附有不少美丽的插图。这些图都是许敦谷先生画的。”叶圣陶自己为文集所做的序言也说:“这几本童话集的插图,我都很喜欢。《稻草人》是许敦谷先生的钢笔画。”赵景深也说过:“当时该刊正刊载叶圣陶的童话,由许敦谷绘插图,后来都收在文学研究会的丛书之一《稻草人》里面。”“该刊”正是《儿童世界》。笔者特地对照了一下《儿童世界》上叶圣陶童话的插图和《稻草人》中的插图,发现后者的33幅插图正是从前者的90幅左右的插图中选出来的。

因此,考察郑振铎主编期间《儿童世界》上的绘者,许敦谷是个关键人物。许敦谷是许地山的哥哥,一生淡泊名利,为人低调,外行难得闻其名声。许敦谷于1913年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绘画研究所学习。后于1916年进入当时日本艺术最高学府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成绩优异,其作品《闲庭信步》曾入选东京二科绘画展。1920年许敦谷学成毕业回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封面设计及插图。他还积极传播西洋绘画、兴办美术学校,与陈抱一、关良等组织画展等,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最活跃的画家之一。

叶圣陶颇为欣赏为他的早期作品配图的许敦谷。他说:“在二十年代,许先生为儿童读物画过不少插图……好的插图不拘泥于文字内容,而能对文字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许先生画的就有这个长处,因而比较耐看。他的线条活泼准确,好像每一笔下去早就心中有数似的,足见他素描的基本功是很深的。”

2.郑振铎与许敦谷的关系。郑振铎还在北京求学时期,与许地山,还有瞿秋白、瞿世英、耿济之就已成为极要好的朋友。这一“小集团”(郑振铎语)后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他们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朋友主编的刊物写稿当然是义不容辞的。所以在《儿童世界》的创刊号上,便有许地山谱曲的儿歌。在郑振铎主编期间,“歌曲”这个栏目主要就是由许地山来经营。而这时,许地山的哥哥许敦谷就在商务印书馆,根据现在公布的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职员名单,在1921-1923年间许敦谷均是编译所的成员。因此许敦谷在《儿童世界》创刊时就成为其主要的绘者于情于理都说得通。

另外,许敦谷既然为第1卷叶圣陶的童话绘制插图,也必然有绘制图画故事的可能性。在第4卷第8期《性缓的人》、第9期《性急的人》和12期《圣诞节前夜》的图画故事便署上了许敦谷的名字;第5卷第4期又有只署许敦谷一人名字的图画故事《吹风炉》《把脸烧痛了》。

3.郑振铎“自编自绘”的可能性。在第1卷的前7、8期,除了许地山谱曲、叶圣陶作词的歌曲外,郑振铎在沈志坚的协助下,撰写、编辑了从童话到诗歌到寓言再到图画故事绝大部分的文字。连续出版物本身压力就大,《儿童世界》又是周刊,郑振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况且,郑振铎还同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主编“文学研究会丛书”,负责文学研究会员的联络等事务。如果每周再创作那么多图画故事中的图画,的确难以想象。

黄可指出郑振铎绘制图画故事时表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特别使人惊讶的是,郑振铎有着多方面的绘画才能。他不仅能根据不同题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灵活地进行造型、构图、铺展情节和场景,以及处理承上启下的衔接关系,而且善于采用或单线勾勒、或单线平涂、或水彩、或水粉等多种绘画手段表现之。”

目前,郑振铎的全集也出了20卷,研究文章也不少。笔者从未在郑振铎的研究材料上见过他亲手绘制的任何图像,当然更遑论对其手绘作品的研究。如果郑振铎能有绘制图画故事中图画的熟极而流的手法,恐怕难免就会手痒在别的地方留下手绘的蛛丝马迹,像鲁迅就颇有几幅手绘作品传世。然而,郑振铎全然没有,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有任何人提及他的绘画才能。他的确在美术作品的收藏、整理、鉴赏上造诣深厚,但创作与鉴赏研究毕竟是两码事。所以,笔者认为《儿童世界》上图画故事中的图画,郑振铎创作的可能性极小。

4.翻印外国报刊上图像的可能性。在当时书刊的绘画、装帧设计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翻印外国报刊上的图像是行内非常普遍的现象。赵景深在说起当年在《儿童世界》上的投稿时曾说:“我在《儿童世界》投些什么,已记不大清楚。只记得我投过好几篇,有的还是我自己从英文原本用薄纸将插图摹绘下来的,其中有一张是女郎和火鸡。”赵景深指的“女郎和火鸡”的插图就是发表在第2卷第3期《儿童世界》上的《好小鼠》。共有两图,显然都是赵景深自己从原版上摹绘下来的。

另外,在《儿童世界》曾刊登过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图画故事《熊夫人幼稚园》,一共登载了近300期。作者的署名先是“守一”,后是“叔蕴”。后来的研究者都把他们当做文字作者。其实郑振铎在《插图之话》上曾明确指出《熊夫人幼稚园》“是从一部给英美儿童看的杂志里选出的……,我们的《儿童世界》曾介绍进来过”。郑振铎写这篇文章是1927年,《熊夫人幼稚园》在《儿童世界》上初次刊登的时间是1923年。这说明了“守一”“叔蕴”也许并不是《熊夫人幼稚园》的文字作者和绘者,而仅仅是译者。

这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许郑振铎的某些图画故事是来自外国书籍和报刊,郑振铎仅仅是译者。如果仔细翻看一下《儿童世界》上的图画故事,许多图画故事从立意到角色造型、生活习惯,甚至是西方式的幽默,的确有很多并非中国本土化的东西。比如图画故事《报纸之旅行》一看就是舶来品。

郑振铎向来提倡“重述”外国的儿童文学,并在通常情况下不注明原著者的姓名。这在郑振铎创办《儿童世界》之前的宣言中就讲得很清楚:“我们的采用是重述,不是翻译,所以有时不免与原文稍有出入。这是因为求合于乡土的兴趣的原故,读者当不会有所误会,又因为这是儿童杂志的原故,原著的书名及原著者的姓名也都不大注出。”其实,在儿童文学的初创时期,这种硬性移植外国文学资源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拿来转述一下,署上自己的名字,对原作者不做任何介绍和说明。这说明直接或稍加改动的挪用外国资源很可能是当时行内的一种潜规则。也就是说,即使《儿童世界》上的图画故事是来自外国书刊,原作者和绘者也不会在图画故事作者栏中出现。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译者或者改编者的名字。这当然与整个社会对图像重视不足有关。不但编者忽略绘者的功绩,绘者自身也没对自己的作品有足够的尊重。纵然是在非常重视图像的商务印书馆,也鲜有署上绘者名字的书刊。所以《儿童世界》对绘者名字的处理很随意,有时署,有时不署;有时目录和内文标示的绘者不一致。当然这也和整个出版界的不规范有关。

少儿绘画篇8

国内近年来出版了大量引进版儿童绘本,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译文)质量,却是应当重视却尚未得到重视的问题。编辑是把握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通过理论学习、编辑实践、业务交流和生活观察等途径,提高编辑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以提高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

关键词:

近年来,儿童绘本的出版在国内呈爆炸式增长,由于种种原因,增长贡献主要来自引进版绘本,本土绘本所占市场份额反在缩小。多数引进版儿童绘本都要把外文翻译为中文,一些出版商认为绘本的文字短小简单,没有多少难度,找到什么翻译算什么翻译,编辑时也不对照原文审核,所以,市场上的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杨永青指出:“一本儿童图书是儿童文学、科学知识、绘画、装帧设计、制版印刷工艺、纸张材料等综合而成的精神产品,要经过许多人的劳动协作而成。它的难点在于不是单独靠作家或画家的努力能使之尽善尽美的。其中最关键的在于编辑。”[1]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是应当引起重视却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本文试对编辑工作中如何提高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进行探讨。

一、绘本及其文字的重要性

“绘本”是从日文汉字来的词,英文称picturebook或picture-book,国内以前习惯称作“图画书”。但图画书不是“有图画的书”,而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与连环画(小人书)、漫画、画册及有插图(画)的书并不是同一的。[2]

绘本是这样一种图书,“图画占了大部分的篇幅,承担了大部分的信息传递任务。图画与文字互相阐释并扩大各自的内涵”。[3]

除以图画为主体叙述和传达信息,绘本的图画与文字的相互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图画居于主角地位,而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一些绘本甚至只有图画而无文字;二是在有文字的绘本中,文字并没有下降为图画的从属者,而是与图画共同发挥作用,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起了讲故事的重要角色,特别强调文字与图画的内在关系,图画和文字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相辅相成地营造出一个整体效果。

研究认为,在有文字的绘本中,图画与文字有两种讲述故事的形式,一是平行讲述,即图画与文字同时讲述一个故事,二是独立讲述,即读者要结合图画与文字才能理解整个故事;近几十年来,独立讲述在绘本创作中已应用得越来越多。[4]

由此可知,文字的质量在绘本中非常重要,不能轻易视之,编辑者在编辑绘本时,应对绘本的文字质量有足够的重视,争取以最佳文字达到绘本的理想效果。正如台湾绘本出版家郝广才所言:“越好的文字其实是在描述一种图画。”“作为一个编辑,怎么选择、怎么做出一个吸引人的好东西,这是很重要的。”[5]

二、儿童绘本的文字特点及问题

根据读者对象,绘本可分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大类。绘本出版市场中,儿童绘本比成人绘本占据的份额大得多。

儿童绘本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绘本,是针对儿童的,是给儿童看的。因此,须首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阅读习惯和阅读喜好等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使绘本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此外,儿童绘本还具有如下特征:1. 儿童性。人们对儿童读物的一般要求是能给儿童带来快乐,有助于增加儿童的知识和提升其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习惯的培养)。儿童绘本的目标读者多是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不能阅读文字较多较长或全文字的书本),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有限,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不能集中太长时间。因此,要求儿童绘本中的文字有趣味,能带来快乐,尽量与儿童过往和现实的生活经验有联系,使之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从而引起快乐感和兴奋感,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绘本所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如果难以理解或不能理解,阅读的意义就打了折扣,甚至没有正向的意义。具体表现为,文字要清晰准确和有美感,语句结构不能太长太复杂,用词用字不能深奥冷僻和莫名其妙。2. 朗读性。儿童绘本基本上都是由成人买给儿童的,阅读过程中也多是亲子共读。成人与儿童一起阅读绘本时,由成人朗读其中的文字给儿童听;儿童在开始认字看书时,也多不是默读而是读出声来。儿童喜欢听到有生动意象和朗朗上口的词句,因此,儿童绘本中的文字要注意做到声音美,要重视文字的可供朗读性。中文是非常优美的语言,自古以来对音韵之类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丰富,例如古代诗词的四声、押韵之类,儿童背诵唐诗宋词,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朗朗上口、动听悦耳,具有声音之美,具有很强的可朗诵性。编辑儿童绘本的文字时可借鉴之,多使用叠字、象声、押韵以及生动形象地描述动作、形态和色彩等的文字技巧,让读者朗读起来既有美感又不拗口或枯燥。3. 互动性。有文字的绘本中,文字与图画共同发挥作用,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特别强调文字与图画的内在关系,图画和文字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互动地营造出整个效果。儿童阅读绘本时,会根据文字加深对图画的理解,根据图画扩展对文字的理解,从而实现恰到好处的阅读体验。引进版儿童绘本中,原文简练精到,但译文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图画和文字的平衡,影响儿童绘本的阅读效果。因此,编辑要对照图画、原文仔细理解,把握好译文的表达。创造绘本“跟拍电影一样,只是规模小一点”,[5]而对于绘本这个“短电影”,译者只是“角色”,编辑才是“导演”,编辑更应从整体效果和全局来把握绘本,要有很高的思维敏感度。4. 节奏感。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就对节奏敏感,喜欢有节奏的东西,喜欢感受音乐类的律动和乐趣。“儿童绘本虽是给儿童看的,但丝毫马虎不得,精彩的节奏感能让儿童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期待着故事的发展与高潮。”“有一部分绘本会在故事情节里穿插安排一个多次重复的结构。这种重复以两种形式来表现,一种是以纯粹文字来表现,朗朗上口。”[6]儿童绘本至少要求三方面的节奏:一是图画、文字和设计共同构造的整体讲述的节奏,二是图画表现的节奏,三是文字的节奏。文字的节奏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文字的断句及标点,在绘本中起到调整叙述节奏的作用,处理不好就会破坏原文精心设计的讲述节奏;二是儿童绘本的文字本身的节奏,除前面说过的音韵上口外,很多儿童绘本中会多次重复使用一些词语、句子,这既是为了让儿童在重复中学习语言表达,也赋予了作品一种明快、简洁、单纯的节奏感。尽管这种儿童绘本中的很多表达在成人看来相当唆,但在编辑中文译文时,不能进行简化,只表达其意思而不展现其声音上的节奏感。

以上四个特点并不是截然分立的,有时是互相交叉的,在编辑工作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试举几个例子,加以阐明。

郝广才曾以美国绘本《野兽国》为例:“这本书里面还有儿童语言的运用。比如她说有个东西很妙,就说我很爱你,我要把你吃掉。这个表达大人看起来很矛盾,可是小孩听起来很爽。一些小孩的思考我们是可以拿过来用的,但不要“牙牙”学语。作者这里其实运用了一个儿童的经验,他童年时,家里的三姑六婆就捏着他的嘴巴说,我们很爱你,我们要把你吃掉,就这样。”[5]

美国著名绘本作家婉达・盖格的名作Millions of Cats开篇就讲:“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and an old woman who were very lonely. ”对其中的“old woman”一词,南海出版公司版(彭懿译)的译文为“老太太”,[7]东方出版社版(夏夜译)的译文为“老奶奶”,[8]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版(韦春红等译)的译文为“老奶奶”。[9]这三个译法(及直译为“老妇”)表面上看都没错,但“老奶奶”比“老太太”更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认识。成人带儿童见到年老妇女时往往叫儿童喊她为“老奶奶”而非“老太太”。考察中文“太太”的词源可知,从前人们称妇女为“太太”,含有很大的尊重意义,但现在生活中的“老太太”一词已变成没有什么尊重感的词语了,多数时候还显得生疏甚至略有贬义,而“老奶奶”则仍有对长辈的尊重感和亲情感。

再看婉达・盖格的绘本Snippy and Snappy中,两只小田鼠名字的拼写形式和发音都很相似,东方出版社版(李朝江等译)的译文为“急忙鼠”和“机敏鼠”,[10]山东文艺出版社版(杜可名译)译文为“淘淘”和“闹闹”[11],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版(韦春红等译)译文为“斯妮皮”和“斯纳皮”[9]。其中,第三种译文是按照一般翻译中人名音译的办法,中文字具有形、音、意,但让人莫名其妙,田鼠名按原文读顺口,按中文则不那么顺口。第一种译文遵守了翻译学中的“归化”办法和“接受美学”的理论,除在写法上没有类似,但表达了原文的含意(能让人联想到小田鼠的机灵),也兼顾了原文的音韵。第二种译文也是“归化”翻译,也照顾到音、意,但原书中两只小田鼠并不是很淘很闹,只调皮了一次而已。所以,相比而言,第一种译文最忠实于原文本,又兼译文的音、形、意美,且更能为儿童所接受。郝广才以《大象Horton孵蛋记》为例道:“文字是有声音、重量和外形的。这只大象为什么叫Horton,这是很有重量的,很符合大象的形象。如果这只大象叫Mini,就惨了。小孩子识字不多,他学会语言是听过来的。”[5]

英国著名绘本作家比・波特的名作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原书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旁边各配一图画):

“Flopsy, Mopsy and Cotton-tail who were good little bunnies, went down the lane to gather blackberries;”

“But Peter who was very naughty, ran straight away to Mr. McGregor’s garden,”

“And squeezed under the gate!”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版(吴青等译)的译文是这样的:[12]

“弗洛普西、默普西和棉球尾都是听话的孩子,他们到小路边去摘黑莓子了。”

“比得却十分淘气,他径直奔向了麦克莱高先生的园子。”

“他从菜园子的篱笆下面挤了过去!”

且不说其中“Flopsy”和“Mopsy”等名字译文的笨拙,看原文中三段分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各分句间用分号、逗号隔开,最后用感叹号,译文却把分句间标点处理成句号,使分句成为独立的句子,而在第三句还不得不增加主语“他”,结果减轻了原文的紧张气氛,拉长了停顿,拖慢了鼓励读者继续翻页的节奏。[13]而且,最后分句的译文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因为原文没有细说是怎么进门的,旁边的图画清楚描述了比得兔是从关着的小木门下挤进园子的,原作是让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让读者自己理解和建构故事,此译文却累赘地把图画意思掺进了文字里,打破了图画和文字的平衡,降低了图画和文字的互动,也削弱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其实,第二分句末可用逗号,而第三句宜译为:“从门下挤了过去!”[14]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在国内出过多个译本,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版(吴青等译)这个版本为解析案例,一是因出版商的营销宣传中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冰心为号召,说是冰心之子翻译的,质量有保证;二是因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出版少儿图书的专业大社,其编辑工作者应有比较丰富的编辑儿童图书的经验。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可知,引进版儿童绘本的文字质量确实问题不小,作为绘本出版“导演”的编辑工作者,实在应当高度重视之。

三、提高儿童绘本文字质量的途径

上一篇:现实主义绘画范文 下一篇:安装程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