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3 08:59:45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1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1尧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内涵及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内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制度是伴随社会保险发展成熟起来的,是对社会保险的内容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理论渊源主要依据的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学。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征。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内只有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相同的,基金经办机构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基金经办机构会计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分设,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银行存款账户的分列性。一般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可收可支,具有结算功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国际上会计平衡公式一般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资产=资本+负债”,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的独特性,它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这样才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

2、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保障基金的安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支出,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准确记录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利保障基金安全。二是不能进行恰当的成本效益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国家财政拨款而收集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储存性、基本保障性、统筹性、特定对象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入产生和款项到账的时间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收入便不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费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活动的支付。

(2)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的,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也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

(3)会计核算制度不统一。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不足,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的需要,而且又能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增进绩效。

(2)将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从属性上来讲,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公共产品的职能,所以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囊括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这与社会保险基金本身的属性是统一的。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开支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是受托责任的第一个问题。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认为是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确切依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的执行部门可以是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会计核算可借鉴西方基金会计的核算模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独立核算基金收支,独立编制会计报表,通过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将这部分基金纳入政府会计报表当中。在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也应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3)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2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基金;会计核算

1.前言

事业单位的会计是记录、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其处理对象是本单位实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1]。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也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2年12月国家财政部修订并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准则和新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基金的会计核核算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2.事业基金的概念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2.1事业基金的概念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事业基金属于净资产类科目,是“事业单位所有的、未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是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下设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

2.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相关规定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内容包括事业单位调整以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事项、年末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余额、年末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非财政补助专项(项目已完成)剩余资金、以货币资金取得长期债权投资及其收回和长期股权投资等。

在主要账务的处理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做出如下规定:

(一)年末,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转入事业基金,借记或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记或借记本科目。

(二)年末,将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非财政补助专项(项目已完成)剩余资金转入事业基金,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以货币资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购买价款以及税金、手续费等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按照投资成本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

(四)对外转让或到期收回长期债券投资本息,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收回长期投资的成本,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同时,按照收回长期投资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贷记本科目。

具体科目如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等的账务处理另作详细规定,在此不作阐述。

3.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比较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在会计科目设置、对外投资核算、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差异。

3.1会计科目设置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主要包括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其中一般基金是“事业单位历年专项资金的结余、未分配资金的损失和结余”,而投资基金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产生的基金[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取消了这两个科目,而是另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以“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该科目下还设置了“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资产折耗”、“文物文化资产”等明细科目。新制度的会计科目更细,针对性也更强。

3.2对外投资核算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以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材料等)、固定或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或者接受捐赠时,均采用投资基金科目核算,且进行流动资产的对外投资时,核算要在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科目之间转换,相对繁琐[3]。而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以固定或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和收回或者接受捐赠时,不以事业基金科目核算,而是在非流动资产基金下的相应科目核算,货币资金等流动资产的对外投资和收回核算也无需进行内部转化,即将旧制度中的借记“一般基金”、贷记“投资基金”变为借记“事业基金”、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下的“长期投资”,核算更简化。

3.3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力度,不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纳入结余分配中,也不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转入事业基金中,而能够转入事业基金的只有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扣除分配后金额的金额;再加上新制度下的非财政补助分配科目的核算对象仅为事业单位去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经营收支后全年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事业结余,而旧制度下的结余分配科目的核算对象则为事业单位去除经营收支的全年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事业结余,新制度的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要小于旧制度。

4.新制度下“事业基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4.1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的矛盾

上文已经提到,事业基金是所属事业单位的“未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所谓“未限定用途”,即基金的用途不受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给付资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多被用于对外投资上,已经构成限定基金用途的事实。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之间的矛盾,使得事业基金的定义出现了漏洞。

4.2事业基金追溯年限不明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将两个科目剔除出事业基金范畴,致使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范围发生改变,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中做出如下要求:“根据原账编制2012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按照新制度设立2013年1月日的新账”,“将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包括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但却未对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的追溯年限做出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无限期追溯,难度无疑很大。2013年开始执行新制度的事业单位通常根据2012年12月31日财政收付系统中财政结余指标数,将“事业基金调整到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但这样对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有一定不良影响。

5.新制度下提高事业单位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策略

5.1建立和完善基金控制机制

我国事业单位对事业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尚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机制,使得事业基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基金申请使用权限规范,部门的具体职责也未做出明确规定,使得事业基金的使用管理不规范,部分部门之间权责交叉,影响了包括会计核算在内的事业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事业单位需建立和完善资金控制机制,对事业基金的使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提高事业基金使用的效益。在基金控制机制下,事业单位会建立一个项目库,对各部门申请的事业基金的数额、用途、预期效益等进行详细记录,对事业基金的申请数额和项目的规模、预算等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事业基金用到实处,并对相关项目进行跟踪,了解项目的实际的收支情况,为最终的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5.2建立和完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对事业基金的申请数额、用途、结余等进行控制对提高事业基金的使用效率有积极意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防止某些部门或个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事业单位需建立和完善一套事业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开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事业基金申请数额、用途、收支、结余等信息,让单位职工参与到事业基金的使用监督工作中来;另一方面,由财务会计人员和领导组成监督委员会,严格事业基金申请审批程序,严格把关相关项目的各项基金支出,根据市场情况为部门项目提出基金管理建议,如项目需采购大宗物品时,建议采用公开投标等方式减少成本支出,进而减少事业基金的给付,提高管理的效率。

5.3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管理力度

财会人员是事业单位进行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主要力量,财会人员的财物处理能力及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事业基金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财会人员如果缺乏专业的财会知识,对事业基金的内涵和核算方法等不清楚,核算势必存在差错;如果对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财务软件不了解、不掌握,就无法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提高事业基金的核算效率和质量。其次,如果财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操守,在进行事业基金核算时容易、损公肥私。因此,事业单位需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管理力度。一方面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如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学习讲座、进行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应用培训、开展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另一方面制定操作性强且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仅对财务处理标准、财会人员的权限和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还形成一套奖惩制度,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财会人员处理的账目进行审查,一旦发现财会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则严格根据奖惩制度处理。

6.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务部为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对旧制度进行修订后产生的。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对外投资核算、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仍未能解决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之间的矛盾,且在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上也未就事业基金的追溯年限做出明确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共就业创业指导与信息服务中心(原湖北省职业介绍中心)财务部)

参考文献:

[1] 梁洁雯.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个新知识点的理解[J].现代商业,2013,(33):229.

[2] 刘艳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J].财会通讯,2013,(7):55.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3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核算; 国外政府; 比较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政府会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的会计核算是政府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对我国政府资金运动变化状况进行的客观反映。世界发达国家政府受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在21世纪伴随着IFAC、IMF、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大力推动,政府会计核算已趋于成熟。因此,将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进行对比,探析我国会计核算的完善措施,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乃至“十”后推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的对比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模式是对政府会计行为特征的全面表述与反映。我国政府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的,将“行政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采取按照不同的层级上报“预算计划”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方式,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一切以预算为标准,很少进行成本核算。我国政府的会计核算模式优点是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复杂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缺点是使得政府会计核算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相互割裂,机械的预算不能够适应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各行政分支单位过于注重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争取,忽视资金的实际使用。

与我国政府“单一会计主体模式”相比,国外政府采取“复合会计主体模式”,将不同来源的资金及专项经费设置为各类“基金”,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都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自成一个核算系统,拥有一个独立的账户,将与“基金”使用过程中相关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科目进行有效的归集,从而为政府会计核算提供便利条件。例如:美国政府用于扶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基金”分为“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子基金,每个基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并形成一套自动平衡账户的会计主体。国外政府以“基金”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缺点是由于基金种类繁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各基金间的转账也较为繁琐,不利于对各项基金的科学统筹。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规范是会计核算中所要遵循的所有法律、法规、准则的集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现出静态性、政府性与制度性的特征。我国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条文组成。会计准则对必要性论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国外的会计规范体现出动态性、民间性、开放性的特征。例如:美国政府的会计规范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在每一项会计准则出台之前,先期广泛征求民意,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机构取得沟通,对政府各项基金的会计计量及报告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将FASB的会计准则作为政府的会计准则。通常由联邦政府制定《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由州政府对会计准则进行细化,出台相应的细则与释义,根据本地实际,州政府可以及时对细则进行调整。

(三)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基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收入与支出的确认标准。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指出“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为会计确认工作带来了便利,使得会计只需确定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而不用考虑责权关系。但同时也为非现金交易的确认带来了困难,对未来现金流的确认极为不便,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无法有效衡量政府财务的受委托责任。国外政府核算基础的主要特征是“权责发生制”,将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建立在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前提下。例如:美国的《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对会计确认过程中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了硬性规定,即:“除政府基金与可支用信托基金可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收支外,其余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均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核算要素是会计报表通常要包括的各个项目,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组件。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国外的政府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余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五项内容,从表面上看两者间的差异不大,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也较为符合国际惯例。但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基金余额”与“净资产”上。其根源在于国外会计核算要素是采取“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要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展现,而我国的会计要素是基于“预算模式”,是对政府完成预算情况的阐述与说明,而忽视资金的使用。

二、国外政府会计核算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

我国实施的以预算完成情况为标准的“单一会计核算模式”,拥有较多的弊病,其注重资金的争取,轻视资金的利用,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资金流向。国外以基金为主体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拥有“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繁冗的类别,也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因此应从“单一会计核算模式”与“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两者的优缺点出发,探索适合我国政府特色的“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一方面,根据资金的不同流向实施“双轨制”核算。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日常财务小额运转及经费开支过程中,保留以预算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模式,继续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于中央划拨的大额专项资金,则采取以基金为主的复合型会计核算方式,细化基金分类,对每笔款项的利用进行核算稽查,记录基金的资产、负债、剩余权益及其变动。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为了刺激内需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中央预算内资金下发到各级政府,作为某一领域的扶持资金。对于这种资金可采取以基金为主导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保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资金周期的长短来实施“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从政府的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核心业务,对周期长的资金流实施“复合会计核算模式”,对周期短的资金流实施“单一会计核算模式”。

(二)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

首先,应在未来的新规范出台前,广泛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民间的意见,建立健全咨询系统。探索将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权力下放,在省级政府部门成立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其次,积极推进“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赋予注册会计师协会更大的自,去除会计规范的“行政化”,使之能够与会计行业的变化相适应。再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现有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规范进一步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做法,使会计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对规范进行实时更新,使之能够满足新时期政府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三)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财政透明手册》中指出:“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我国政府应积极借鉴OECD与IMF的相关经验,逐步在我国政府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增强现金流确认的便捷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合理,提高政府财务运行和绩效考核效率。首先,政府会计确认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相关财务事件发生后,应从权责关系出发,对财务事件进行实时记录和计量。在对资金流进行核算的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使会计确认与政府绩效相结合,为进行全面成本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在政府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过于注重资金预算完成情况,而忽视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必须将权责发生制与预算相结合,在会计产品和服务的确认中,将现金流成本划分到不同的收益期,在政府预算中引入“资产—负债”理念,借鉴企业的“利润”确认的相关方法,将资金利用效率作为考核政府会计工作的重要指标,使核算的盈亏更加准确,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例如:我国海南省政府2010年选取海南省农业厅作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试点,使政府会计核算更有利于掌控财务资源、资金,合理安排预算,防范风险。通过对固定资产采取分期折旧的方法进行确认,截至2012年7月,海南省农业厅实现结余3 000万元,比2009年的“收付实现制”原账套增加了45%的结余,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海南省政府的做法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

应借鉴国外的“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设置方面的经验,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会计核算要素进行设置。首先,政府会计核算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科目,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管理效益,使会计核算更加贴近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这一职能,使会计核算单纯从资金流的角度转变为“价值流”。其次,要增加财政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摒弃传统的只进行财政收支预算的做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与负债纳入核算要素中,建立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能。拓展预算类账户,在传统的“一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预算支出”的基础上,增添“基金收入”。为政府支出设置“预留科目”,实现动态化的设计,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记录,以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需要。

总之,政府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国外政府在会计核算模式、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要素等方面都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只有积极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才能全面提高会计核算效能,更有效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晓芝.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发展探讨——兼论国外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经验借鉴与应用[J].财会通讯,2011(1).

[2] 于国旺.国外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争论:综述与启示[J].财政监督,2011(14).

[3] 王芳,余家健.国外政府会计改革动因研究述评[J].财会月刊,2008(35).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会计;会计核算制度;对策方法

一、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会计职能缺失。首先,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在高校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其支出与收入,都是以资金是否到账为准,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支出与收入资金不能同时到账,会计记录不能准确反映出真实的记账结果,无法掌握会高校支出与收入的真实情况。促使高校无法对教育成本的支出与收入形成明确的认知,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无法通过会计核算,为其提供真实会计核算依据。高校工作在进行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其在开展招生或建设校园等工作时,一般会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获取资金,以支持高校日常的正常运行。但这也形成了高校负债情况,而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其无法对高校负债资金问题进行明确的核算,造成会计核算信息缺少准确性。其次,由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高校在安排会计工作岗位时,其工作职能发生部分重叠,影响其工作效率。并且其设置的会计工作项目不全面,无法真实反应共享所有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影响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二)会计资产核算不明确,结余体系不完善。在高校会计核算中,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其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固定资产可以反映出高校实际教育环境情况与教学资源的分配情况,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收费时,也是以此为标准。因此资产折旧项目的会计核算是其中的基础核算项目。高校的资产包括高校的基础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等场所,通过对其日常维护与耗损的记录,可以反映出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形,但高校会计核算没有记录资产资金的使用情况,导致教育资源使用信息缺乏。并且高校在记录资产资源信息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固定资产的记录与核算,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结余核算是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关键一项,通过对其进行核算,能够整合高校资金中的结余项目,把其分配到事业基金中,从而弥补高校收支不平衡之处,但实际情况是这种结余核算与真实的结余核算并不相符,不能反映出高校真实的结余情况。(三)基建资金核算缺失,会计核算报告单一。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基建工程项目也逐渐增多,这也增加了高校会计核算项目。会计核算需要对基建资金进行相应的核算,但其在核算过程中,没有针对基建资金形成整体核算,而是采用分开核算方式,其支出核算实行两类会计核算方式,导致两种账目无法形成,恰当的衔接,形成基建资金核算失真情况。其次,会计核算制度在记录过程中,其会计报告记录形式过于传统,无法适应当前的会计记录模式,进而给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不利于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二、改进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现状的对策方法

(一)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规划会计职能。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其可以充分反映出高校的教育资金使用情况与教育资源分配流程。基于此,高校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实行会计权责制度。会计权责制度可以明确核算高校各类教育资金,并且其在计算高校资金收入与支出时,改变了以资金到账为准的会计核算方式,对其到账期限做出明确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资金的来源形式也发生相应改变,其不在仅以财政支出为主要来源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权责制度,可以明确地反映出高校实际财务情况。同时,依据健全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能进行明确规划,减少其工作重合部分,明确其工作范围,提高其工作效率。且对会计核算项目体系进行完善,形成完善的核算项目体系,让会计核算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充分反映高校实际财务情况。(二)明确资产核算,构建结余体系。高校资产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对资产的相应支出可以反映出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关于高校资产折旧核算方面的数值,应融入会计核算体系中,形成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高校会计核算应对高校借贷情况进行明确的记录,准确核算贷款利息,掌握资产折旧资金成本,形成准确的核算结果。加强对高校无形资金的核算,如对教育研发、相关科研工作的资金支出都为无形资金支出,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用谨慎评估其价值。建立会计核算结余体系。高校资金来源的不同,对其记录与核算的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应将观各种核算方式整合到一起,形成体系化的核算方式,减少结余资金的损失,真实反映出高校的实际收益情况。(三)形成基建核算体系,转变核算报告形式。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基建资金核算已经成为高校会计核算中的重点。基于此,加强对高校基建资金核算体系的构建,形成系统化的核算方式与核算流程。在核算基建资金的过程中,应减少其与固定资金核算的重复核算,提高其核算的准确性。并且采用一种核算制度,形成流程化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真实性。同时,转变核算报告形式。会计核算报告能够轻易反映出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为高校决策提供财务支持。因此完善核算报告形式,促使高校各种资金的流动情况都能够在核算报告上清晰的呈现,方便高校财务工作的进行,增强其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映.论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6):62-63.

[2]安静.高校会计核算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3):182-183.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5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宗旨与财务业务核算范围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宗旨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通过接受来自社会的捐赠,补充办学经费,支持教育事业;由高校拨款、校友捐款等方式出资成立,是独立的法人单位。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宗旨是致力于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支持办学的积极性,广泛筹措教育基金,改善教学环境,资助贫困学子,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等。

(二)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核算的业务范围

根据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宗旨,其财务核算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接受境内外社团、企业、商社及个人的捐赠;运作捐赠资金,资金的保值增值;设立基金资助项目;资助教育公益事业等。通常意义上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核算管理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基金会业务发生情况;二是对基金会财务核算方面及时提出相关意见,规范业务活动中将要发生的财务行为。

二、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及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业务核算范围,建立一套符合基金会自身发展特点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做好高校教育基金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流程,对于保证基金会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基金会会计工作效率,满足基金会财务信息关注者的需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财务核算制度是建立财务核算体系的重要保证

基金会的财务核算制度是以基金会财经政策、法规为根据,运用加强基金会内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基金会的财务机构、财务核算与财务监督和财务业务处理程序等进行规范整理,并延续使用,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基金会财务核算业务工作的过程。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独立的法人,应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体系,有了这样的体系不但有利于贯彻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制度,而且更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健全财务核算体系。

具体来讲基金会财务核算制度应该包括会计核算办法或规程、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内部控制和监督办法、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项目(业务活动)收支管理、费用支出标准和审批、实物资产管理、投资管理、预算管理、票据管理、财务报告编制与财务分析及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

有了完善的核算制度,是搭建财务核算体系的基石,同时对规范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控制管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高校教育基金会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二)编制严谨的财务预算是建立核算体系的有效措施

在建立了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的基础上,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必不可少的,是财务核算的一个标准之一,是建立核算体系的有效措施。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预算管理是指在基金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对年度捐赠等业务活动产生的财务业务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捐赠等业务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基金会财务结果的实际情况与预算内容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相关业务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基金会财务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控基金会相关款项及资产并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初制定的目标。

高校教育基金会严谨的财务预算体系应当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及监督等一些列的管理要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工作计划编制预算报表和预算说明书:预算报表包括收入和支出两大项,预算支出包括项目的详细支出情况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内容,应该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进行编制,以满足后续管理的要求。在预算执行及监督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就是跟踪预算编制时填报的各个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尤其是对资金支出的进度情况进行严格监控,同时对各项行政办公支出的使用建立预警机制,及时提醒,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三)独立的会计机构建设是核算体系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非盈利组织,并作为独立的法人与外界保持沟通,《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其应具备独立的会计核算组织并配备专职财务人员,独立的财务核算组织包括自身的会计部门以及专职的财务人员。

首先就是会计部门的设立,在基金会的组织架构中要有独立的财务部门,然后相关的财务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在建立了独立的财务部门的基础上就要求相关的财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财务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职能。从而有利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4]3号 )文件中就明确要求:“基金会应当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专职财会人员。财会人员数量应当满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和投资岗位的人员不得相互兼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提高,其独立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会计监督职能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财务核算内控体系需要规范

在开展高校教育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发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组织架构不健全,更谈不上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了。其资产核算和日常管理中的财务核算工作无法进行有效规范,相关财务人员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基本的财务核算以外,财务管理的只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当具备隶属于基金会管理层的独立财务核算组织并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建立有效的财务核算体系,发挥财务核算体系的作用。

高校教育基金会有效的财务核算体系是指:不相容岗位要严格执行分离制度,基金会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具有分离制度,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基金会应当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专职财会人员,在数量上应当满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不相容岗位不得兼任。

(二)财务核算制度需要细化

财务核算制度是财务核算体系的基础,基础夯实不了,财务核算体系将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由于可参考的关于基金会方面的财务核算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因此很多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核算制度都很笼统,没有对业务流程等相关内容进行细化,这样的财务核算体系是存在漏洞的。

细化财务核算制度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规范管理:核算制度所管理的内容必须规范,有据可依,或者是合情合理,符合基金会的实际情况。这里尤其是要处理好基金会财务部门与基金会其他部门有工作配合时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制定前必须经过有效沟通,必须切实可行,达成共识。其次是要规范业务:在制度业务方面的制度,一定要体现专业性,在国家各项财经法规的框架下执行,在这个基础上要对相关提现业务的制度进行细化,体现可模仿性,具体包括财务核算业务的具体流程、操作指南等。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核算的质量体系,对促进财务核算体系的完善及高校教育基金会业务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高校教育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核算将面临着各种具体和现实的会计问题。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整套财务核算的质量体系,在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不断完善其财务核算体系,加强会计监督与指导。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服务职能,助推高校教育基金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6

论文摘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体系等问题。

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对象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情况。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相分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的会计活动也要区别开来,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俞传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

[2]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4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7

关键词:社保基金 会计核算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方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在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这种保险基金主要的特点在于:国家政府参与;社会力量介入;社会保险者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基金,承担社会保险义务;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机构统一征收、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社会保险金统一发放[1]。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要[2]。而我国现行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财政对社保基金的隐性负债不能显性化,一旦显性化将导致政府的财务报表非常难看而出现信任危机。正是由于这种核算方式, 我国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存在很多问题:

1 、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是“基金制”。同时,“现收现付制”是按照一个较短的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缴费率,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基金财务制度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甚至出现信息误导,使社会保险基金的决策、管理、监督等缺乏准确依据。具体而言,本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费收入仅满足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一般保留有小额的流动储备金,即所谓“以支定收,略有结余”。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能体现支出,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3]。

2 、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核算制度不统一。

首先,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其次,核算制度不统一。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即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同代自养”。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4]。“隐性债务”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另外,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

3、 社保基金财务信息不具备可比性,容易造成信息误导。

收付实现制以资金进出作为经济事项会计确认、核算的惟一依据,不可比的一次性因素无法剔除,不能对不同会计期问的财务成果进行比较,造成收入成本等在不同会计期问的畸高畸低,导致财务信息使用者即无法准确评估当期损益,同时,也不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体制。收付实现制不提前考虑未来的许诺、担保及其他或有因素,从而形成隐性负债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利于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绩效评价考核与有效监督[5]。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核算最终将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但国家财力从弱小到强大必然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决定了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之间不可能直接过渡,要有一个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过渡,相对应的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也不可能从收付实现制直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我国社保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将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原则。

从属性上来讲,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公共产品的职能,所以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囊括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这与社会保险基金本身的属性是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的执行部门可以是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会计核算可借鉴西方基金会计的核算模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独立核算基金收支,独立编制会计报表,通过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将这部分基金纳入政府会计报表当中。“基金制”是指在任何时间点上累积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认为是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确切依据。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不足,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的需要,而且又能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增进绩效。在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也应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6]。

2、 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原则。

真实的财务信息既是社保审计的基础,也是社保审计的工作目标之一。在收付实现制度体系下,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存在先天不足,这既不利于基金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内部构架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也而没有一套公开透明、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社保基金的长期有效运行将无从谈起,统一、规范、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很难建立。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实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集中统一核算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对各单位资金流向、流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掌握和监督。同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立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预算、金库、财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创建依法理财环境。要按照依法理财、规范管理的要求,为实行会计集中统一核算提供全面和完整的法律依据。

3、 加强社保基金的财务信息管理原则。

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心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加快实行部门预算的进度,要进一步推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深思熟虑地制定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强化财政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操作,防范风险,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快捷。

参 考 文 献

[1] Vorschoor c.Performance Auditing: A Measurement Approach. Internal Auditing . 2003

[2] 鄢萍,金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与监管刍议[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05).121

[3] 曹春.略论社保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新视野. 2010(04).77-78

[4] 程群.社保基金入市的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09(24).96-98

[5] 周咏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规范研究[J]. 财经论丛. 2009(03).15-16

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基建会计;合并建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当前,随着财政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新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实施,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会计核算等各个环节令部纳入到一体化管理,实现财政与预算财会资讯共享,既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财会管理水平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又从整体上减少了预算会计的工作量,改善会计核算手段,提高预算执行能力,对全面提升会计核算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却是分别依据不一样的会计制度建账。为确保会计资讯的完整,亟需解决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会计制度整合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

基本建设会计作为建设单位会计工作的工作制度,主要负责对基本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来源及资金用途进行研究管理的相关工作,它通过宏观管理实现对基本建设单位资金投资的考核以及效益分析。这种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它采用了各个工作部分相互独立的分离核算方式,这种核算方式在较长时间里对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工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系以及公共财政管理的不断完善。基建会计制度的工作方式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工作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在新时期将基建会计并入行政事业会计中.已经是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基建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的分离运行,是一个预算单位并行的两种会计核算方式,基建会计管理基本建设的投资运用,行政事业会计主要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这样两个主体的核算方式违背了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准则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会计部门必须对整个财务工作达到一个比较系统的管理与分析,但是两个主体必然导致工作的分离,这样就阻碍了会计部门对于财务工作的主体把握。而且,两种核算主体的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非法的财务操作提供了空间,这就严重影响了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分离管理,使得一个预算单位产生了两种会计制度,财务人员必须针对这两种会计制度编制不同的财务报表。这样一来,整个会计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就会由于工作重合或者是工作的分离而产生一定的延误。同时,每个财务报表还不能得到完善的财务信息,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极有可能产生对财政资金收入及支出等的管理差错。除此之外,这样严重的对立分离,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资金积压、沉淀、随意变更、调整、转移、挪用基建资金的行为。

面对如此多的弊端,将基本建设会计并入行政事业会计中来是极其必要的,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及监管。

二、两项制度整合的必要性

1.一个单位两个核算主体长期存在,导致会计信息人为割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在对单位会计核算方面有着不一样的管理规定。单位在资金核算上便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核算方式,这就割裂了同一会计主体完整的资金运动,不利于会计主体的统一管理与监督。

2.现行的制度与政策相互矛盾,处于两难地步现行的制度规定一个建设单位在进行多个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立账户,进行单独的核算。一笔简单的建设资金一方面需满足基建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达到制度规定的要求。单位便只能用行政事业单位制度进行核算,再利用辅助核算方式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两项制度核算一笔资金,浪费了人力物力,又与现行的改革要求不符合。

3.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单位存在两个核算主体,两套账,两套财务报告。两套报表的平衡关系不同,报表的格式不同,导致单位出现补充报表的情况。部分单位基建项目的在建数量和投资额空前增长,资产无法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资产的构成情况。会计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单位的使用,在对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三、两项会计制度的合并方案

两项会计制度整合的基本思路主要就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未作调整,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仍需要行政事业企业单独提供基本建设资讯。以现行行政事业企业会计制度为主体,充分借鉴、吸收国有建设企业会计制度中能够反映基本建设特色的会计科目,通过补充、调整与修订相应的会计科目内容,建立基本建设资金和行政事业经费统一核算的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

1.资产类科目

在银行存款下增设基建存款户。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下增设。基建拨款额度用于反映基建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余情况。在建工程:核算纳入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尚未完工的工程实际支出,按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将已完工的项目转入“基建支出”。发生工程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待摊投资”等科目;项目完工办理决算后,借记“基建支出”,贷记本科目,并按照构成固定资产价值部分借记“固定资产”。该科目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成本。

2.收入类科目

增设“基本建设拨款”一级科目,用于反映上级财政的基建拨款和单位的自筹基建资金,按资金的来源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取锝基建财政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本科目;单位本年度事业结余用于基建项且或用于偿还基建借款本息时。借记“事业结余”,贷记本科目,年末转入“基建结余”贷方,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3.净资产类科目

增设“基建结余”一级科目,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基建拨教”和“基建支出”科目收支相抵后的余额,按工程项目设置明细账。本科目的借方余额表示基建借款本息尚未全部归还的已完工项目资金赤字数,需要以后年度安排事业结余资金偿还基建借款,转入“事业基金”账户借方;贷方余额表示已完工且基建借款已归还的基建项目资金结余,年末转入。事业基金”账户贷方。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合并,为单位财务会计取消重复核算、人为拆分基建项目,建立一套综合反映单位整体经济业务活动的综合账务体系、消除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等方面的诸多困惑提供了解决的平台,符合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增强了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有利于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堪忠.现行事业会计制度中的弊端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学术),2010.

上一篇:作风建设责任担当问题范文 下一篇:反恐宣传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