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宣传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22:00:32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1

一是提高认识,精心组织。今年4月15日是全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活动部署,明确了此次活动的时间、方式、参加范围等,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我局召开专题学习会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为重点,专题学习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是创新形式,营造氛围。为扩大此次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我局利用办公大楼的LED屏积极开展“反恐怖宣传周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同时通过县反恐办和县委政法委印制的国家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单,趁村委会换届选举之际,局领导带领我局全体党员下乡,联合村党支部,将宣传单发至群众手中,共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切实提高了国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和普及率。

四是响应县普治办的号召,在4月15日12点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局会议室,观看由国家安全部拍摄制作的18分钟专题宣传片《汇聚人民力量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完成了今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任务。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2

关键词: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信息;传播;规制

巴黎暴恐袭击后,“伊斯兰国”的黑客攻击了数以千计的法国网站,将网站篡改成极端主义内容,传达恐怖主义信息,引起社会重大恐慌。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破坏力惊人的网络恐怖主义正在成为世界的新威胁。恐怖主义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极端组织开拓了“网络圣战”的新阵地。网络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向信息技术领域扩张的产物,借助网络,恐怖分子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作武器来进行破坏或扰乱,而且还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招兵买马,并通过网络来实现管理、知会和联络。为此,防范网络恐怖主义传播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恐怖主义与网络恐怖信息

(一)网络恐怖主义

网络恐怖主义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97年由美国情报与安全研究员柏利科林首次提出,并解释其为网络与恐怖主义的产物。随后的一二十年,有学者陆续对这一概念进行细化,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国际上也众说纷纭。目前对网络恐怖主义概念的阐释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即狭义说与广义说。狭义说可归类于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即对特定计算机系统、网络设施等目标,如政府网站进行网络袭击,造成实际的损害,引起实然的恐慌。这一类概念是对网络恐怖主义的早期、传统定义,广义说属于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广义说在传统的网络袭击基礎上,认为其包括“恐怖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实现他们的目标,包括使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和执行攻击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和电信基础设施,或利用互联网交换信息或制造电子威胁”,很明显,网络恐怖信息属于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的手段方法。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也是目前网络恐怖主义的主流。本文支持广义说的网络恐怖主义概念。

(二)网络恐怖信息

网络恐怖信息是网络恐怖主义的衍生概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广义说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网络恐怖信息根据受体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针对袭击目标,目的是造成恐慌,为其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做要挟资本;其二是针对潜在发展目标和合作对象,目的是宣传恐怖主义,拉拢组织成员。所以笔者认为,网络恐怖信息是恐怖组织或个人通过网络的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传播的,有造成群体恐慌、公共安全危险的,或具有诱导、迷惑、洗脑性倾向的信息。

网络恐怖信息的目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宣扬恐怖主义,利用网站、网络软件实施煽动、招募、筹资、策划、培训等恐怖活动。二是作为网络恐怖主义的袭击手段,旨在制造恐慌,使社会运作发展机制产生严重危机。两者都对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和其对恐怖组织或个人实施恐怖活动起到帮助作用,究其本质,正是由于网络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诸如传播成本低、破坏性大、影响广泛,才使得网络恐怖信息的传播如此猖獗,甚至逐渐成为恐怖组织或个人实施恐怖活动的又一重要战场。

二、网络恐怖信息传播在我国的现状

(一)传播主体

除了前述内容提到的传播主体具有一般性,不再只可能由恐怖组织或“独狼”进行传播,还有学者指出,我国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呈现年轻化。笔者认为,这确实是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客观存在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主体特征,仍需从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来分类分析,就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来看,对特定目标的网络袭击确实需要一定的电脑专业技术,但单纯地对恐怖主义进行宣扬,一般主体都可以实现。从这一点再深入,能够发现传播主体的另一个趋势是黑客恐怖化趋势,国外资料表明,高水平的网络攻击多数来自有恐怖主义思想的黑客。人们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一些人在享受人类科技成果的同时,精神世界的改造却相对滞后,淡化了道德观念,导致人格空虚,一些计算机黑客道德缺失,其心理泛滥为仇恨、冷酷、狂热的恐怖心理,二为恐怖分子、恐怖组织所利用、雇佣或自甘堕落为反科技进步、反人类社会的网络恐怖事件的制造者。

(二)传播路径

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恐怖信息的重要传播路径就是网络。新疆警察学院李娟教授在一场名为《新疆——一场别样的反恐战争》的讲座中曾分析了网络在新疆“七五”事件中的作用,正是通过网络传播、刺激,原本一起普通刑事事件演化成人们喧嚷着要进行民族灭绝,以及当时一些混杂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人员死亡案件图片,原本与该事件毫无关系,却在“七五”事件中起到了严重的思想发动的作用,以致最后事情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局面,这就是网络恐怖信息对恐怖活动的发动作用。

(三)传播内容

据统计,2011年到2014年,以“东伊运”为首的暴力恐怖组织在互联网上共了暴恐音视频282部,每年次数呈几何数量增加,一些极端分子通过翻墙软件登录国外反华网站,下载反动书籍和制暴视频,通过QQ、微信、Talkbax、微博、百度云盘等网路工具宣扬宗教极端思想……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内容其背后多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目的。在我国,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是官方认定的恐怖组织,他们的主张,集中表现为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诉求。有学者研究了国内和国际50种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后发现,“散布恐惧心理”的要素在恐怖行为中占54%。与在特定场所对特定对象实施袭击相比,网络恐怖信息的传播活动的确实施成本更小而影响更大,更加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恐怖活动组织或个人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也更能凸显。

(四)传播影响

在2013年和2014年,新疆公安机关集中侦破暴恐案件中:传播涉稳谣言256人;传播宗教极端思想139人;犯罪分子全部收听观看过暴恐视频,通过视频学习制作爆炸物方法。对恐怖组织来说,它吸引了很多潜在恐怖组织成员,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宣扬恐怖主义,利用网站、网络软件实施煽动、招募、筹资、策划、培训等恐怖活动的作用。对传播受体来说,恐慌是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果。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案件中,伊斯兰国在网络上叫嚣“伦敦将是下一个目标,罗马与华盛顿将在劫难逃”,这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恐慌。

三、对我国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的规制的建议

(一)加强反网络恐怖理论研究,建立完整反恐理论体系

《反恐怖主义法》第一章具体规定了我国反恐行动总体的指导原则和方针,相应的,网络恐怖主义的治理也是如此。在此思路下,我们要对传播网络恐怖信息的主体在有效防范的基础上,对其予以严厉打击。一方面,对在网络上传播恐怖信息的人员、组织要予以严惩;另一方面,惩治和防范工作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通过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恐怖信息,将恐怖分子或组织的人员的阴谋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严厉打击恐怖组织和人员,又可以有效打击其嚣张气焰,预防和减少此类传播。

(二)建立健全政軍民联合反网络恐怖机制,将网络恐怖信息传播消灭在萌芽状态

1.多管齐下,联合治理

(1)治理主体上,多主体联合防控。体现在《反恐怖主义法》第三章“安全防范”与《网络安全法》的法律规定中,各政府机关(如国家网信部门、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都负有一定的监测、核查、处理义务,同时依靠群众,建立基层情报信息工作力量。并要注意严格把控重点地区的网络管理,尤是边防地区。

(2)治理技术上,严格检测和把控。避免网络恐怖信息引诱无知群众、制造社会恐慌,从源头上掐掉它的产生很难,这就要求我们依赖现代科技技术,建立监测和预警网络机制,禁止该类信息的传播。

2.做好舆论引导与宣传教育工作

(1)恐怖信息的传播会引起重大的社会恐慌,需要对公众进行一定的安抚,在这其中,社会媒体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媒体对反恐怖的消极作用体现在,第一,渲染恐怖活动造成的破坏效应,在社会受众中制造恐怖气氛,引起公众的焦虑不安;第二,直接介入恐怖事件处理过程,泄露相关秘密和消息,干扰政府与执法部门处理事件,导致恐怖活动升级、甚至出现不必要的伤亡;第三,奉行“双重”价值标准,以意识形态和利益划线,鼓励其他阵营的反政府恐怖活动,助长了当代世界的恐怖主义气焰。媒体对网络恐怖信息传播阻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传媒的大量负面报道和评论可以令恐怖主义丧失民众基础,难以得到或者失去社会力量的支持;第二,加强对传播恐怖信息的人员、组织的报道,达到“以儆效尤”的预防作用。

(2)对公众进行反网络恐怖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发动网络反恐信息传播的社会力量,其一是减轻网络恐怖信息传播后心理恐惧效应的重要手段,其二是降低恐怖危害后果的重要措施,其三是提高整体反恐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对公众的网络反恐宣传教育仍比较薄弱,针对网络恐怖信息传播受体不特定的特点,反恐宣传教育要多管齐下,学校反恐教育,公民日常反恐应急培训等都值得实施。

(三)汲取国外教训经验,强化国际合作

网络具有全球性、无国界性,网络恐怖主义的传播也是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地区能够说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对于网络恐怖主义的治理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第一可以参与或主导相关国际公约的制定,交流共享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情报信息,追踪国际恐怖信息传播的源头,有力打击恐怖信息对我国与世界上的危害;第二,重视区域防恐合作,我国幅员辽阔,边境线绵长,与十几个国家接壤,从历次恐怖案件和我国国情来看,边缘化地区极易滋生错误思想和意识形态,在严格管理边境地区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成立反恐合作机制、奖励区域性网络治理体系,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结语

网络恐怖信息的传播对我国公共信息安全、总体国家安全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恐怖信息的治理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议题。为此,联合国安理会于2013年12月17日通过的2129号决议对网络恐怖主义予以了特别关注,中国也日益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于2014年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总书记任组长。网络安全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笔者相信,在坚持理性判断,惩防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联合治理机制下,只要我们不畏惧、有决心、能坚持,把各种技术手段与治理新策略落到实处,一定可以防患于未然,达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公民安全,社会安定的效果。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3

作为深受恐怖主义困扰的世界大国,俄罗斯《2006年幻泛恐怖主义法》在第2条反恐怖主义的公民权利义务基本原则:维护和保障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原则;优先保护遭遇恐怖危险人员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原则;国家与社会和宗教团体,国际组织和其他组织,公民个人开展反恐怖主义合作原则;重在预防原则;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恐怖主义的后果原则;系统性采取政治、信息宣传、社会经济、法律、特种等综合反恐措施原则。

白俄罗斯2002年《反恐怖斗争法》第2条、《阿萨拜疆1999年幻泛恐怖主义法》第4条、塔吉克斯坦1999年《反恐怖主义法》第13条亦在不同层面有着类似原则性概述。

我国的反恐立法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确立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应当根据《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的立法经验,确立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原则;其次应当确立重点保护受恐怖主义活动威肋、的公民原则;实践中,公民参与反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成熟经验应加以法制化,如北京志愿者上街巡逻;最后要以综合反恐措施和预防性的原则实现反恐工作中社会管理的优化。

二、反恐立法下公民权利保障

(一)人身权和财产权保障

公民在恐怖主义活动中最容易遭受生命和财产威肋、,近年来的暴力恐怖袭击己经走向了目标平民化的恶性趋势,这是反恐立法中必须要面临的重大问题。俄罗斯在其国内车臣问题影响下,多次发生震惊全世界的恐怖主义活动,造成公民的巨大损失,对此,俄罗斯2006年《反恐怖主义法》第18条对恐怖主义行为造成损失的赔偿进行了分类对待:1.向因恐怖主义行为蒙受损失的自然人和法人予以赔偿,精神损失的赔偿由实施恐怖主义行为的人员承担;2.因采取合法行为制止恐怖主义行为导致损失的赔偿,由联邦预算经费承担;3.因采取合法行为制止恐怖主义行为导致实施恐怖主义行为人员的健康和财产损失,及因该人员死亡导致的损失,不予赔偿。

塔吉克斯坦《1999年幻泛恐怖主义法》第22条对恐怖主义活动造成损失的赔偿:因恐怖主义活动对自然人与法人造成的损失,先从国家财政基金予以赔偿,然后依据塔吉克斯坦法定程序向造成损失的责任人追索。

在昆明和乌鲁木齐事件之后,中央领导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积极开展对受害公民的医疗和善后工作,在反恐立法中确定对公民损失的具体程序和内容,对于医疗,财产损失,精神伤害等内容要予以考虑,以法治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权利。

(二)公民知情权的保障

在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的情形下,公开信息是化解社会担忧,引导正确舆论的有效手段,同时,现代公民社会,信息公开是政府的基本义务,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阿塞拜疆1999年幻泛恐怖主义法》第11条对关于恐怖主义行为的公共信息有着详细的规定在反恐怖行动期间,反恐怖行动长官或反恐怖行动人员之代表根据恐怖主义行为与社会的联系,向社会关于恐怖主义行为形式和程度的相关信息。不得以下信息:1.关于执行反恐怖行动的战术和技术手段;2.关于给反恐怖行为区域外人员声明和健康造成危险的信息,或者阻碍执行反恐怖行动的信息;3.关于美化恐怖主义行动、恐怖分子或为其宣传的信息;4.关于参与反恐怖行动人员的信息,以及对反恐怖行动有贡献人员的信息。

昆明事件后警方依法查处45名网上造谣传谣者,给信息公开工作敲响了警钟。面对恐怖主义活动的特殊情况,公开的主体,内容,禁止范围和方式都要有章可循,在反恐立法中要确立公共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以回应公民对相关信息的关注。

(三)公民的奖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在第5条规定国家对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保护,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在反恐工作中,公民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有重大贡献的也应给予奖励,以弘扬社会正气,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严密网络。6月巧日和田市普通市民与暴徒搏斗及时制止了恐怖事件,6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和田市、皮山县勇斗暴徒群体自治区见义勇为模范群体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

世界各国立法也鼓励对公民进行奖励,韩国2001年《反恐怖主义法》(草案)第26条,赏金:对于将违反该法案所规定罪行之罪犯缉拿归案,或将其行踪向调查机关和情报机关报告者,可依据总统令规定,向其颁发奖金。

土耳其1991年《打击恐怖主义法》第19条奖励根据内务部的指定,协助逮捕本法规定之罪犯或提供其信息、身份的人员有权利受到奖励。

俄罗斯2006年《反恐怖主义法》第25条协助反恐怖工作人员的奖励:对协助发现、预防、制止、侦查和破获恐怖主义活动的人员及协助发现和抓获准备、正在或己经实施恐怖主义行动的人员,可从联邦预算经费中向其支付奖金。公民具有获得奖励的权利,奖励工作要将成熟的做法纳入法律轨道。

(四)公民的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普及纪律和法制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在我国的《消防法》第6条就规定了详细的消防宣传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规定了大众传媒要宣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反恐立法中,要对反恐教育内容进行规定,要重视提升民众反恐法治意识,引导公民在恐怖主义活动中有序应对。昆明事件中首先接到的报警内容是昆明火车站有人打架,尽管有着诸多见义勇为的公民,但精心策划的袭击造成了巨大伤亡,这却集中反应了普通公民反恐意识和水准的缺失。

在反恐教育中,要采用《消防法》第6条的体例,确立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公安机关及反恐机构;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新闻、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团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各类社会主体承担反恐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全民正确应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提升防恐意识,提升我国的反恐防恐水平。

(五)公民获得帮助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国家和社会救援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恐怖主义活动威肋下,公民面临死亡、致残、受伤等伤害,需要社会援助才能最大限度恢复创伤,以立法确保受害公民的国家和社会帮助,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发挥法律政治与社会作用的双重体现。

在国际上,《俄罗斯2006年幻泛恐怖主义法》第19条规定对恐怖主义行为受害者的社会援助为使恐怖主义行为受害者适应和融入社会,应对恐怖主义行为受害者提供社会援助,包括心理、医疗和职业援助,法律援助,协助就业和提供住房。别斯兰人质事件中的10名受害儿童抵达三亚进行康复治疗,相关费用全部由中国政府承担,体现了中俄两国对社会恢复的合作与重视。

(六)公民的人权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反恐工作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权,但在反恐立法进程中,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反恐斗争与保障人权面临理论与实践考验。美国的立法未有效处理上述问题爱国者法案通过以来,受到美国民众强烈批评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在国际上,联大做出了关于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决议2003年第58届联决议、强调世界范围内反恐与人权的基本关系。重视二者的关系,也是我国宪法精神和履行国际义务的体现。

三、公民的主要义务

在国际反恐局势日益复杂情形下,蒙古于2004年幻泛恐怖主义法》第8条规定了公民在反恐方面承担的义务:1.及时向国家机关提供一切打击恐怖主义的相关信息;2.不被恐怖分子迷惑;3.支持反恐措施和特殊反恐任务的执行;4.不充当恐怖分子的宣传者。

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吉尔吉斯斯坦《1999年幻泛恐怖主义法》在第3条中认为公民是反恐斗争的主体,反恐机关与公民协作执行反恐任务,公民应尽其所能依法与执行任务的反恐机关给予协作或帮助;并在第8条要求公民应对恐怖主义活动进行揭露。乌兹别克斯坦2000年《反恐怖主义法》在第6条要求公民要对开展打击恐怖主义的国家机关给予协助和必要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威胁祖国的安全和利益,公民应当是反恐斗争中的重要主体,对反恐工作进行支持是公民的义务,应当在反恐立法中予以明确规定,6月13日伊犁通报的10起案件引人警醒,而皮山县和和田市区普通公民的见义勇为发出了强大正能量,以立法规定公民在反恐义务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和我国宪法精神。

四、结语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4

1. 反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目前,许多人认为恐怖主义袭击都发生国外,离我们很远,因而疏于防范,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危机或其他暴力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学生个人和群体都缺乏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反恐教育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恐怖事件时能够沉着应对、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和他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应对校园内外恐怖活动或其他暴力袭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反恐教育,让师生掌握一定的反恐常识,达到一旦有恐怖事件发生,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躲避灾难,学生能够自救自保,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安全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反恐教育可以使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落到实处。中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中小学校人员高度集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思想单纯、活跃,对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很容易受到各种恐怖主义组织伤害或利用;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遭遇恐怖活动或其他突发时,很容易发生群体性死伤事件。而反恐教育在内容上可以整合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政治思想教育的范畴,使得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3. 反恐教育可以让学生远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者的引诱和威胁。2001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陆续建立了反恐机构,外交部也设有负责境外安全综合事务的部门,打击恐怖活动的机制在不断完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根据国际反恐经验,反恐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和普通民众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和对象首先是普通民众。而的外形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在其成为之前也是普通民众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预案性的反恐教育,不仅仅可以避免他们被所引诱利用,还有利于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反恐防恐联动机制。

恐怖主义指使用或主张使用无规则的暴力或技术手段,或袭击平民或袭击公用设施,以图达到政治目的的行为及社会思潮。恐怖事件中的受害者均为和无利益冲突、素不相识的第三方平民,恐怖袭击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人员伤害与物质破坏而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以达到社会或团体的政治目标。另外,恐怖袭击也是个人表达对社会不满的途径之一,厦门公交爆炸案主犯就是以牺牲无辜生命为代价发泄自己的不满。因此,中小学反恐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认识恐怖主义,消除极端行为意识;二是当恐怖主义事件发生时,应该如何准确、积极应对。当前,反恐教育的内容可以是:

――规范社会生活、调节社会行为的法制教育。当前,国内发生的部分恐怖事件实际上是一些法盲采用了不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些事件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案犯自己走上了绝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相关法律概念的学习、法制信念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反恐相关技能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公民事务,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对他们生活造成影响的争议性问题。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争端、维护权益。强调学生在表现出符合公民价值观的社会行为时,不仅能周全考虑做出决定,还要表现出坚定、宽容、同情、礼貌等积极的品格特征。

――全球化视野的国际主义教育。进入20世纪以来,跨国、跨境恐怖主义恶行逐渐增多,恐怖主义国际化已经成为趋势。国际主义教育是要让学生了解国际事务知识,培育立足于国际舞台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国际和平、国际理解、国际正义感等方面。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承担起世界公民的责任。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走向他人”,学会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容,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来克服狭隘的文化、价值偏见,从而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以自救互救为目的的防范恐怖袭击策略教育。2008年6月,公安部编著出版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在部分城市和地区进行了发放,指导公民遇到恐怖袭击时如何采取正确而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救互救,从而将危险和伤害降到最低。此手册的编写与发放是北京奥运会反恐工作的一部分,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重视。该手册内容详尽,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行为,是我现在见到的最全面的反恐知识读物。中小学反恐教育的内容可以以此为基础,从知识与实践两个方面让学生学会应对恐怖袭击的有效策略。

以色列的反恐教育闻名世界。受阿、以冲突的影响,以色列成为遭受恐怖主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防范恐怖袭击,以色列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反恐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反恐方面的课程,有专门的教师讲授有关恐怖主义以及如何反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定期邀请知名的反恐专家进行反恐培训,传授包扎伤员、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识,并当堂示范。这给我们的中小学反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1. 专门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构筑校园反恐教育体系。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反恐教育中的一些专门知识最好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易于学生掌握和吸收。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专门教材和培训反恐教育师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当务之急。反恐教材应该具有地域和民族特点,体现实践性、导向性,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反恐教育方面的知识。另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反恐教育方面的内容。如在政治、历史教学时,可以进行民族主义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帮助消除恐怖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阴影,等等。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反恐教育常态化的保证,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反恐教育的有效补充。除在思想和心理上对学生反恐意识加以培养外,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巧上的训练,是必要环节。军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经常开展的课外活动形式,在军训项目中,可以增加对学生进行反恐防暴、防身自卫、医护包扎、自救互救能力的训练。

2. 社区公益活动与网络资源相印证,拓展学生胸怀与视野。许多恐怖袭击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长期不受关注,生活贫困,家庭不幸,缺少表达愿望的途径,因而与社会脱节,产生隔阂,起了报复社会的心理。青少年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助于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在社会层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承担了社会责任,帮助了他人,既能使受助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消减对社会的误解甚至仇视,也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奉献中得以提升自身价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网络信息无法实时监控,中小学生在浏览网络时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基地”组织余党曾利用因特网进行重组活动,他们在世界各地的网吧里假信息,扬言要对美国实施新一轮恐怖袭击,以造成社会恐慌。但是,网络也给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形成国际视野成为可能。相对来说,网上的图片和文字都是“耳听”,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所亲身经历到的则是“眼见”,如果让“耳听”与“眼见”互相印证,毫无疑问可以拓展他们的胸怀,形成国际化视野,不为所迷惑。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5

[关键词]恐怖主义 三股势力

当前全球恐怖主义越来越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幸福与安宁,尤其近两年来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3.14”、“7.5”恐怖主义区域性活动的出现,更加证实了其严重的危害性。

为了加强我国反恐应急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反恐怖合作,就必需要形成一套既适应国际社会主流观点,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恐怖主义预防与应急理念。应当认清以下两点:

1.恐怖主义的政治背景与其战术行为区别开来,我国政府历来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同类型的恐怖主义不管其政治背景怎样,只要采取恐怖主义这一暴力方式,就必须加以谴责和反对。其符合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2.界定恐怖主义应以现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为依据。现行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准则和原则。以现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为依据来界定恐怖主义,既能与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怖,更便于我国在反恐怖主义问题上掌握原则和主动性,防止个别国家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干涉他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的借口,同时有利于打击我国的国内恐怖主义势力。

认清恐怖主义的本质,有利于我们开展反恐行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社会的安宁稳定,应注意到以下两点:

一、深入思考,明确我国反恐怖斗争准备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受到国际恐怖主义发展的影响,我国恐怖主义活动呈现了出许多新形势,新问题:

1.“三股势力”呈现合流趋势。近几年,由于受到恐怖主义发展趋势的影响,国内“三股势力”活动呈现合流趋势。因为目的上的一致性,使“三股势力”相互通连,并在加强与境外恐怖势力联系的同时,其内部出现明显的融合倾向。这使得国内恐怖势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做好反恐维稳军事斗争准备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恐怖行为得到全世界反华势力的支持。达赖集团近期组织的活动中,企图以暴力和恐怖行为制造“藏独”的目的非常明显。而世界上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组织却歪曲事实,有意责难正常的维稳行为,更有甚者在公开的场合表示对达赖集团的支持。美国CNN电视台主持人的恶意攻击,美、英、德等国失实的新闻报道,法国巴黎市承认达赖为荣誉市民,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恐怖活动更趋于公开化。与以往恐怖行为在国内的隐蔽行为相比,近期恐怖活动更趋公开化。藏青会首领明确表示过要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3.14大规模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内外恐怖势力相互勾结,并公开发表攻击国家领导人和中国社会体制的言论,称要利用一切手段破坏这个“敌人的社会”。

4.当前应围绕世博会做文章。世博在我国召开属首次,届时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将聚集到上海,这是传播与宣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进度的契机,而如何做好安保也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应当借鉴北京奥运会安保经验,高标准的完成一次“平安世博”,再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风采。

二、更新观念,以新的方法应对恐怖活动新动向

国际国内恐怖活动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并充分认清恐怖主义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以新的方法手段来应对恐怖活动新动向。

1.继续做好应对传统恐怖活动的心理战准备工作。不仅要继续,而且要提高准备的标准要求。从目前的形势看,虽然恐怖主义呈现许多新特点,但传统的恐怖活动手段仍会被沿用。如爆炸、暗杀、绑架、劫机等。虽然手段没有改变,但由于恐怖主义的技术攻击,跨国串连与组织能力的加强,使这些传统的手段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越来越难以防范,危险性也日趋增大,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做好应对反恐怖活动的心理战准备。整个准备过程必须牢牢把握反恐怖的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反恐怖军事斗争准备,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制作情况想定,编订行动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确保发生突发情况时,能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根据现场情况与发展态势及时做出有效地心理战行动。

2.有预见性地开展好舆论宣传活动。对于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要预见性地做好舆论宣传导向工作。通过宣扬武力来造成威慑效果,从而使恐怖分子产生犹豫心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向恐怖分子展示我军的武装力量、高技术武器装备、武力打击能力,显示我军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的坚强决心和全国人民声讨恐怖分子的行径、支持我军行动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有原则地公布部分反恐怖军事斗争的准备情况,教授民众一些针对应对可能出现地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削弱恐怖分子开展活动的信心。

3.强势出手,有效反击恐怖活动。当前恐怖活动越来越公开化,单纯对消息的遏制已不能很好地消除影响,甚至更严重地会造成社会恐慌,对反恐怖斗争军事行动极为不利。所以对于已发生的恐怖活动,必须进行强有力地打击,并公开进行舆论反击。事件现场通过封堵灌输、标语渲染、传单宣扬等多种方式,表明党和政府打击恐怖分子的坚定决心,大力宣扬我军使命,打击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教育并争取广大群众,遏制事态地升级。而后通过政府出面,对事件真相进行澄清,并对一些恐怖言论进行驳斥和打击。对重要目标和重要人物实施致命打击,一经抓获立即进行公开审判,从严惩处。通过这些致命性的打击,使恐怖分子遭受强烈的心理震撼,对其行动产生阻碍从而为我反恐怖军事斗争赢得主动。认请恐怖势力的本质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识破恐怖势力的各种假面具,共同打击其恐怖暴力活动,不给恐怖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保证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共同建设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胡欣.恐怖主义与国际反恐斗争.

[2]靖文.对恐怖主义的反思.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6

新加坡的公益广告始于1965年(1965年8月9日 新加坡共和国成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公益广告已成为新加坡广告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公益广告的主题多取材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内容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运用独特的创意和艺术制作手法,通过宣传,以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引导社会公众。

新加坡政府没有统一的广告管理部门,政府的广告管理是按部门分散进行的。公益广告的管理相对规范和稳定,具有较强的政府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公益广告活动由政府组织开展并且投资;公益广告活动方案,由政府确定的广告公司承办实施;公益广告的主题,紧密配合政府工作。新加坡政府对公益广告无统一管理部门,根据公益广告的不同内容,分由政府各有关部门管理。如以健康内容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由保健促进局(Health Promotion Board,简称HPB)负责管理。保健促进局成立于2001年,旨在通过日常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提高国民疾病预防的观念,从而提高整个国家民众的健康水平。其面对的人群主要有儿童、成人和老人,负责管理的健康内容有预防癌症、慢性病、传染病、精神病,控烟,保护视力,日常健康教育与宣传等。

政府各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每年度的公益广告内容及主题。年度公益广告的资金,由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确定的公益广告活动实施方案,编制专项预算报财政部门核拨。公益广告活动实施中出现的经费不足问题,可以由负责承办的广告公司寻求企业赞助解决。新加坡公益广告活动的实施,由政府以招标的形式,确定中标的广告公司负责承办。

近年来,新加坡的公益广告在影响公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使之关注并参与解决共同的社会问题,改变不良行为的传播效果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诸多公益广告主题中,控烟一直备受新加坡政府的重视。新加坡禁烟全球有名,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采取禁烟措施,从1971年开始新加坡已经不允许电视播放烟草广告。从1986年起,将不吸烟作为国民守则,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2007年7月起,又把禁烟范围扩大到酒廊、酒吧、舞厅、夜总会和卡拉OK等娱乐场所及夜店。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7月新加坡政府还宣布,所有出售的香烟包装上,都必须印上令人震撼的吸烟致癌的肺部溃烂照片,此举运用恐惧诉求的方法说服民众禁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开赞赏。另外,恐惧诉求也经常被运用到控烟广告和其他相关的健康宣传中。

恐惧诉求在控烟广告中的运用

恐惧诉求的定义。恐惧诉求长久以来被用在说服性信息中,以期望产生的恐惧感会促使人们采取相对的行动。自1953年社会科学学者开始研究恐惧诉求以来,学者们采用不同的定义以区分恐惧诉求与其他类别的说服策略。譬如,将恐惧诉求定义为“以惊吓受众达成说服目标的说服信息”,或“如果受众不顺从信息中的建议,则在说服信息中强调有害的身体或社会结果”,或“在说服信息中不仅描述与受众个人相关且重要的威胁以激发受众的情绪恐惧,信息中也提供如何有效且可行的威胁恐吓的建议”。

恐惧诉求的代表理论:新平衡过程模式。有关恐惧诉求的代表理论和模式,整体而言,根据J.Dillard(1994)的分类,恐惧诉求理论可以大致分为驱力理论、平行反应模式以及保护动机理论。此外,新平行过程模式则将上述三大学说整合在单一的理论架构中。Witte于1992年提出的新平行过程模式(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简称EPPM)指出,“恐惧诉求引发受众对信息进行两种评估(威胁评估与效能评估)。受众会先进行威胁评估,当信息中所描述的威胁愈相关严重,受众愈相信遭受威胁的可能性,因而提高受众进行效能评估的动机,亦即评估信息中的建议是否有效。相反,如果信息中所指出的威胁被受众视为不相关或不重要,受众便停止评估活动,并忽视该则恐惧诉求信息。然而应注意的是:当威胁评估结果惊吓受众后,效能评估结果会影响受众采取何种反应(控制危险或控制恐惧)。换言之,当受众相信信息中对遏阻严重且相关威胁所提出的行动建议容易、可行且有效时,受众便被引发控制危险的动机,最后则接受信息的建议。但是,当受众虽然因为威胁的陈述而心生恐惧,可是信息未提供有效建议或建议太困难、太花时间、成本昂贵或无助于遏阻威胁的发生时,受众便改而控制恐惧,透过否认、防御性逃避或抵抗以降低恐惧感(Witte,1996)。”EPPM指出,愈强的恐惧诉求产生愈高威胁认知(与恐惧感),受众对信息的反应也愈强烈。再者,信息中强调效能的部分愈强,受众会产生愈强的自觉反应效能与自我效能。

态度的可接受度。在人们是否接受说服性信息和社会信息方面,态度的可接受度发挥着中心作用(Roskos-Ewoldsen,1997;Roskos-Ewoldsen et al.,2002a)。态度的可接受度是指产生一种态度的容易程度。态度的可接受度对人们对环境刺激的正确把握,对信息的感知,说服性信息发挥作用的范围,决策等方面产生影响。许多研究都表明,拥有高可接受度的态度比低可接受度的态度更容易引起行为的产生(Fazio,1986;Fazio & Roskos-Ewoldsen,1994;Roskos-Ewoldsen,1997)。

将恐惧诉求应用到公益广告中,就是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诱因,利用人们害怕的心理来制造压力,通过刺激受众,达到改变受众态度或行为,说服受众做出适当行为的效果。运用恐惧诉求的公益广告会给受众不同程度上的恐惧感,但恐惧诉求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到底能产生怎样的传播效果?什么样的恐惧诉求公益广告才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分析

以新加坡的两则控烟广告为例:

案例一:在一则平面广告的画面中,黑色的背景下凸显出画面中平躺在停尸床上的大人和小孩的两双脚:一双大脚,一双小脚。画面中两个人物身上盖着白布,大脚上挂有一个写着“SMOKER”的牌子。很明显,画面呈现的含义是“吸烟不仅有害自己的健康,也有害孩子的健康。你抽烟自杀不要紧,但同时也是在拉你的孩子陪葬。”整个广告构思明确,画面阴郁,所表达的内容震撼人心。该公益广告一经展出便得到了良好的控烟效果。

案例二:2007年,新加坡保健促进局推出一则控烟广告,广告内容为:让一名女子饰演因吸烟致癌而导致嘴部溃烂的状况,来强调吸烟将致死。不过广告中女子嘴部溃烂且相貌化妆得像恐怖片中的鬼魅,引发民众打电话到媒体抗议。许多民众打电话给垄断新加坡电视业的新传媒抗议说,小孩看了戒烟广告后晚上做噩梦,要求该广告不应该在家庭吃晚餐时播映。虽然新加坡保健促进局立刻反击,指出反吸烟运动就是希望真实反映吸烟后果,其中包括毁容、残疾与短命,但在民众的抗议声浪之下,宣布将把戒烟广告改在晚间8时以后播出,而且不会在儿童节目时段播映。同时,在这则戒烟广告播映前,电视画面也将预先出现提醒字样,提醒接下来将会出现恶心画面。

以上两则公益广告,都是新加坡保健促进局为控烟推出的公益广告,主题相同,且都运用了恐惧诉求的方式,但效果却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运用适当的恐惧诉求信息可以在促使人们采取相对原有行为而言更加健康的行为(Boster & Mongeau,1984)。含有高的威胁度的信息则会减少人们对于威胁的态度上的可接受度,以致减少对采取类似行为的兴趣。案例一中表现的吸烟有害健康(尤其是有害儿童的健康)的信息增加了人们态度上对信息的认可(即恐惧诉求信息在受众态度的可接受度之内),尤其是吸烟有害儿童的健康更加深了成人在接收到这一信息时态度上的认可,并使之准备付诸行动(戒烟或控烟)。另外,人们态度上对有害健康的吸烟活动采取相应措施(控烟或禁烟)这一建议的接受预示着人们将进行戒烟或控烟这一自检行为的意图。但是,当人们面对可高度引起恐惧的信息时,其态度上对于恐吓的可接受性则会降低。如在第二个案例中,一女子因吸烟致癌而导致嘴部溃烂,嘴部溃烂的画面和女子的妆容都过于恐怖,恐惧程度超出了人们接受的范围。再加上播出时间是晚上8点,接受人群中包含儿童,儿童看过控烟广告后晚上做噩梦,引起民众纷纷抗议。人们面对可引起恐惧的信息所产生的自保或反感反应,会减缓相关信息在人们态度上对吸烟有害健康认同方面的影响。[本文系上海市教委优青课题“新加坡广告业与上海广告业之比较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受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商务传播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52001)]

参考文献:

1.董京生:《新加坡、日本公益广告基本情况》,《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9)。

2.《新加坡保健促进局网站》,

4.赵洁:《全方位自律:新加坡广告标准局的运作模式》,《现代广告》,2005(6)。

5.成毅涛:《恐惧诉求广告界定以及有效性分析》,《广告直通车》,2007。

6.贺建平:《恐惧诉求在公益广告中的传播效果》,《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Witte, K.(1992a). Putting fear back into fear appeals: The 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9: 329-349.

8. Hale, J. L. & Dillard, J. P. (1995). Fear appeals in health promotion campaigns: Too much, too Little, or just right? In E. Maibach & R. L. Parrott (Eds.). Designing health messages: Approaches from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pp. 6580. Thousand Oaks, CA: SAGE.

9.Stiff, J. B. (1994).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0.Witte, K. (1994). Fear control and danger control: A test of the 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1: 113-134.

11.裴炅:《恐惧诉求在广告中的传播效果》,《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1)。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7

一、 指导思想

检验和提升全体师生对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二、 参演人员

铁厂一小全体师生、全体安保人员。

三、 演练时间

2021年5月6日课间操后

四、 演练地点

铁厂一小教学楼前操场

五、 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铁厂一小成立了学校反恐防暴应急演练活动领导小组。

六、 演练目的

1、宣传和普及防暴应急知识和技能,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应对暴力事件 危机意识,逐步提高应对暴力事件能力,减少暴力事件损失。

2、检验全校师生应对暴力事件应急机制的运作水平,进一步完善暴力事件应急体系。

3、检验应急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改进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七、演练流程

1、先期处置:门卫发现持刀暴恐分子试图闯入校园,酌情进行先期处置,阻拦或关闭大门。

2、门卫发出警报:报告学校值班领导,接到警报后第一时间触发“一键报警”装置,同时报告学校反恐防爆应急演练活动领导小组。

3、应急指挥到位:学校反恐防暴应急演练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接警后,立即前往广播室发出警报并统一协调指挥。

4、在操场活动的师生听到警报后班主任老师立即带领本班学生撤退到班级内,并关闭好班级门窗,以防暴徒闯入教室伤人。

学生撤离路线:

(1)一、二、三、四年级由正门撤入教学楼内,楼门口由宋海玲老师和苏微微老师负责,等学生撤退完毕,将楼门关好上锁。

(2)五年级由东侧后楼门撤入教学楼内,楼门口由王佳慧老师负责,等学生撤退完毕,将楼门关好上锁。

(3)六年级由西侧后楼门撤入教学楼内,楼门口由曹雪梅老师负责,等学生撤退完毕,将楼门关好上锁。

5、应急防暴小分队到位:李艳红老师和尤玉兰老师负责将教学楼内窗户在好上锁。所有男教师持器械立刻到学校大门口,阻止暴恐分子进入校园。

6、应急指挥小组调动各方力量,集中力量到暴恐分子突击的入口或暴恐分子聚焦点,最终制服暴恐分子,或尽理拖延时间,等待警察到来。

7、演练结束:暴恐分子被全部制服后,演练领导小组组长发出解除警报信号,宣布演练结束,全部参加演练人员重新回到学校操场集合进行演练情况总结。

通化市二道江区铁厂第一小学校

反恐宣传活动方案篇8

对于六年前发生的那起惨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许多居民至今心有余悸。那年的3月11日早7点多,三列驶往马德里的火车接连发生爆炸,总共造成190人死亡,1421人受伤。将13包各重约15公斤的炸药,分别装在13个肩背旅行袋中,并安放在三列火车的不同部位。从现场拍摄的画面看,车厢顶部被炸出巨大窟窿,车皮高高向上翻翘,车厢也被炸裂,一些尸体被抛出车外,车厢内外到处残留着被炸断的躯体,血流满地。

五年前的7月7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四名携带装有爆炸物的帆布包潜入地铁站,接上头后分别搭乘不同方向的地铁和公交车,随后引爆炸药,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2010年9月底,马德里、伦敦惨案造成的恐慌还未完全消退时,德国、法国、英国甚至整个欧洲大陆再次陷入巨大的恐怖阴霾中。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等多家媒体披露了一起美欧等情报机构7月底破获的针对欧洲一些国家的惊天恐怖阴谋:计划同时对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多个城市的地铁、机场、旅游景点等软性目标发动“孟买式袭击”。所谓“孟买式袭击”,即以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为蓝本,将武装袭击、劫持汽车、机动射击、引爆炸弹、定点清除、占据有利地形以及控制人质样式结合起来,突破自杀式爆炸的传统恐怖袭击战术,转向“突击队式”军事进攻的袭击方式。计划采取编组协作、分散行动、同时作案的策略,意在制造乱局,麻痹救援队伍,并利用手机、卫星电话等高级智能工具与幕后主使频繁联系,幕后主使根据视频传送的画面,准确下达命令,提高暴力恐怖效率。据说他们已购置了炸药、轻机枪等武器,整个行动即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该阴谋被媒体披露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深感事态严重,美国不仅提升出游英、法、德等国的安全警戒,更担心此次恐袭效应波及到美国本土。美国反恐官员向《华尔街日报》透露:欧洲恐情已经多年未曾如此严重,英、法、德等欧洲大国同时遭袭前所未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敦促美国有关部门与欧洲密切配合,全力瓦解这起恐怖阴谋。与此同时,英国、瑞典、日本、法国等国也发出旅游提醒,并提升恐怖袭击警戒级别,英国还向国民散发如何防止恐怖袭击的宣传手册,培训防恐技能。

“基地”幕后指挥,本土团伙具体操作

策划该起暴力恐怖阴谋的又是“基地”组织。美军士兵今年7月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抓获一个名叫艾哈迈德•瓦利•西迪基的男子,通过审讯得知,他受“基地”三号人物谢赫•尤尼斯•马里塔尼指挥,并得到本•拉登的授权,正计划分组对英、法、德等国多个城市同时发动袭击。

西迪基所在的恐怖团伙来自德国,号称“汉堡小组”,有12名成员,包括八名德国人、两名英国人、一名法国人和一名印度尼西亚人。这些成员定期在德国汉堡的泰巴清真寺碰头。泰巴清真寺原名圣城清真寺,因9.11事件而名声大噪,9.11劫机者赴美国接受飞行训练前就把该清真寺当作接头地点,阿訇还为众多恐怖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今年8月,由于担心这座清真寺成为极端分子聚集场所,德国安全部门将其关闭。“汉堡小组”有两个头目,36岁的西迪基是其中之一,担当联络“基地”上层、接受行动旨意的任务。西迪基原为阿富汗人,上世纪90年代来到德国,2001年加入德国国籍,是汉堡机场的清洁工,后同一名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女子结婚。2009年3月,西迪基与妻子潜入巴基斯坦白沙瓦,先后在“基地”组织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乌伊运”)训练营接受训练,并加入了“乌伊运”,跟随“乌伊运”在阿富汗与美军正面对抗。一次在撤往北瓦济里斯坦时受到“基地”三号头目谢赫•尤尼斯•马里塔尼接见,开始接受“基地”领导,酝酿和筹备对欧洲的恐怖袭击。此外,西迪基还与涉嫌参与策划9.11事件的穆塔萨迪克熟识,两人曾在泰巴清真寺讨论事宜。该小组另一头目是名叫梅兹策的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主要负责人员招募及联络同伙。1992年梅兹策定居德国,2001年加入“汉堡小组”,并迎娶了著名“圣战”人物、宗教领袖•菲亚兹的女儿(菲亚兹因参与2003年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连环自杀爆炸案获刑30年)。上世纪90年代梅兹策受“基地”组织影响,先后辗转巴基斯坦与德国之间,后受其岳父调教,开始在泰巴清真寺宣教。2002年,梅兹策在意大利与西班牙招募大批赴伊拉克抗美的“圣战者”,被意大利政府通缉。2003年他逃往叙利亚,直接听命于“基地”组织。2006年在阿尔及利亚活动时被捕,但一年后被阿当局释放。2008年梅兹策重回欧洲,重心转移到招募新人的工作,定期在泰巴清真寺宣教,“成果”丰硕,集结到多名。

2009年3月,该团伙成员在泰巴清真寺碰头后,前往巴阿部落区参加培训,其中有八名成员加入了“乌伊运”。在2009年底“乌伊运”公布的一段视频中,一名“汉堡小组”成员手拿刺刀,背负机枪,高呼口号,呼吁德国人加入“圣战”。据悉,该计划遭披露后,美国加大了对巴阿部落区的无人机轰炸强度,9月共轰炸20余次,频率创六年新高,目前已有八名德籍被炸死。

欧洲恐情严重,今年已多次遭袭

2010年,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整个欧洲大陆“恐”声鹤唳,各国自危,以“基地”为首的恐怖势力提升了对欧洲目标的攻击频率和杀伤力。7月8日,在挪威,包括一名中国维族人在内的三名自制炸药,试图炸毁该国石油设施;9月,法国有关部门两次接到线报,称埃菲尔铁塔藏有炸弹,法国警方不得不两次设置警戒,清退埃菲尔铁塔周围的人员;在西班牙,详细设定了袭击核电设施的时间、目标及分工,引发西班牙有关部门一片混乱。这一系列恐怖案件表明,紧盯美国的同时,正加紧渗透欧洲,不断利用其原有地下恐怖网络和欧洲本土人脉,不惜一切代价搞突袭。

那么,为何如此密集袭欧?

欧洲是美国的传统盟友,直接袭击欧洲有助于动摇欧洲乃至美国的打恐信心,促使各国军队最终撤离伊拉克与阿富汗。正是怀揣此类政治目的,“基地”组织2004年制造了马德里爆炸案,期望左右西班牙选举走势,促使西政府从伊拉克撤军。而正如“基地”所愿,西班牙新当选首相萨帕特罗上任伊始便宣布从伊拉克撤军。2009年底以来,“基地”、“巴基斯坦”等恐怖组织大量视频,威胁德国、法国等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基地”头目认为,“我们杀得越多,他们撤得越快”。西迪基也称,“发动恐怖袭击的目的是惩罚这些国家在阿富汗的屠杀行为,并加快其撤军步伐”。

相较美国严密的国家防卫体系,欧洲防范较松弛,各国安保标准不一,便于里应外合展开行动。“基地”声称,欧洲军事安保能力并非如其物质文明一样发达,甚至漏洞百出。欧洲已被视为域外远程袭击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可直接或间接利用从欧洲飞往美国的航班。2001年12月,试图袭击从巴黎飞往美国迈阿密的班机;2006年8月,计划在空中炸毁10架由英国飞往美国、加拿大的航班;2009年12月25日,美国炸机未遂嫌犯从尼日利亚登机,途径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后,再飞美国底特律。欧盟官员称,“基地”组织目前在巴阿受困于频繁的美军无人机轰炸,损失惨重,急需一场胜利振奋士气。直接袭击欧洲本土,既可发挥围魏救赵之功,缓解巴阿困境,又可重新凝聚人心,再塑权威。

有证据显示,“基地”内部近期出现变动,盛传美国与阿富汗展开谈判,为处理“基地”事宜将签订一份单独协议。“基地”组织中的强硬“圣战者”反对该协议,不希望命运掌握在他人之手,遂生离开巴阿之念。欧洲反恐专家据此认为,“基地”组织在此关键时刻频繁袭欧,似在证明“基地”能力强大,即使离开巴阿也能立足生根。从另一方面说,“基地”也可借此加大与讨价还价的砝码,不会轻易失去巴阿老巢的保护。

在此番袭欧恐情中,德国似乎成了“重灾区”。德国有29个伊斯兰组织,政府估计达3.6万之多,大量的德籍穆斯林奔赴巴阿加入恐怖组织,巴基斯坦甚至出现一支清一色的由德国人组成的“德国”。此番“汉堡小组”成员将重点攻击目标锁定德国原因有三:一是迫使德国从阿富汗撤军(目前德国驻阿士兵人数为4200人)。二是报复德国的“联合打击优先目标名单”。先前“维基泄密”网站泄露了德国的一份秘密文件,上面标有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急欲打击的阿富汗13人名单,德国曾授权军队予以直接射杀。三是报复德国军队杀害多名无辜平民。

未来欧洲面临更大的恐怖威胁

目前来看,炒作此番恐情的热度正在消退,更多的内幕也有待美欧相关情报机构的进一步调查,但由此引发的对欧洲安全的思考却在继续。从短期看,该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仍然匿居巴阿,恐怖威胁并未根本消除;从长远看,各大恐怖组织在欧洲逐渐站稳脚跟,欧洲本土恐怖主义发展迅速,加上网络恐怖主义的快速传播,欧洲短期内难以摆脱暴力恐怖威胁,反恐形势极为严峻。

首先,受“基地”组织等伊斯兰极端意识形态影响,欧洲本土恐怖主义发展迅速。与9.11时期不同,“基地”组织的实体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松散、破裂,但极端思想意识传播途径和内容却更为强大。“基地”组织以网络、清真寺、穆斯林社区等为依托,依靠神职人员的积极宣教,蛊惑大批欧洲本土追随者。这些个体极端或在网上自学自爆等技术,自发搞恐怖袭击;或是到巴阿以及本国接受恐怖培训,潜伏、实施恐怖袭击;或是宣传极端思想,为提供庇护、筹集资金。不久前,四名德国穆斯林因制作重达250公斤的车弹试图袭击在德国的美国目标而受审。有反恐专家称,这种小型的、个体式恐怖威胁甚至比传统的团伙恐怖威胁更大,因为个体数量众多,袭击方式不一,时间不定,令人难以防范。

其次,大量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索马里以及北非的欧洲籍将是威胁欧洲的不定时炸弹。这些人拥有欧洲国家护照,可在多个西方国家自由出入,因而赴巴阿等地参加培训大受欢迎,一旦通过恐怖组织的考核,将被潜送回国伺机作案。目前,窝藏在外的欧洲籍规模庞大,据德国联邦犯罪警察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一段时间,有70名德国青年赴阿接受训练,1/3已返回国内。另据欧洲反恐官员透露,过去不到一年,有100名至150名欧洲人赴巴接受培训。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部估计,目前大约有20名英国出生的躲藏在北瓦济里斯坦。目前来看,巴阿部落区的“恐怖温床”效应不断扩大,巴基斯坦已成为全球恐怖组织选拔、培训、输出人才最重要的基地,欧洲籍在此受训和认领任务后返欧作案,将对欧洲国家安全形成重大打击。

再次,欧洲拥有大量的穆斯林,反恐存在天然硬伤。欧洲穆斯林人数大约为2000万,其中法国约为500万,英国约为200万,德国、西班牙等国也有不少穆斯林。不少欧洲穆斯林都是“基地”等国际恐怖组织的同情者与支持者,通过募捐、筹资、利用非政府组织掩护等多种方式为“基地”服务。目前,各国穆斯林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经济地位低下,如英籍巴基斯坦与孟加拉裔居民失业率比普通英国民众高出两倍。另外,由于法国禁止穆斯林妇女穿戴“罩袍”,瑞士禁止清真寺建尖塔,欧洲穆斯林世界弥漫着不满情绪,这些情绪极易被“基地”所用。“基地”组织宣传的噱头就是欧美等异教徒与穆斯林世界为敌,欺侮和压迫穆斯林。欧洲国家这些明显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措施易成伊斯兰极端组织进行新一轮恐怖活动的肇因。

上一篇:基金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 下一篇:财务核算与会计核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