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28 11:45:51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16

阅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还得不到充分重视,无法保证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外的阅读量还比较少,针对这个现象,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提高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中的问题

在当前,学生课业逐渐繁重,学习主要集中在教材上,很少有精力去阅读课外读物。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提高学习成绩通常都是靠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量十分少。而且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随意性比较大,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并没有真正吸收文中的精髓,课外阅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另外,学生的阅读取向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阅读结构缺乏合理性,比如初中生就比较喜欢读一些言情类的小说,而对于中外名著和古典文学则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阅读结构失调的现象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光说教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读物。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获取教学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和视觉来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听觉和视觉的刺激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就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对文章中的一些情节进行表演,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吸引学生去阅读原著。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十分关键,不同的经典阅读文本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学生只有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初中生对于课外阅读是比较盲目的,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跳读、略读、默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最好在三天内读完一本书,每天的读书时间应该为一到两个小时,避免读书时间过长引起大脑疲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做笔记,将书本的要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班级上可成立阅读小组,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经典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比如教学《背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中所描绘的动人情景,再问学生:“如果文中的背影是你自己的父亲,你会怎么描述?并与原文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正确把握作者的心理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上的内容毕竟有限,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鼓励他们多外出实践,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开阔眼界,多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获得对美的感受,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然后再到书中去寻求答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话剧表演、讲故事比赛、文化节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开发阅读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经典阅读的缺失是目前初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阅读,二是因为学校古典书籍资源的匮乏。因此,要解决初中生经典阅读的困境,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整合资源,为学生办借书证,教师开展讲座,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让学生交换读书,互相交流心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不定期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写读后感,总结自己的阅读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2

素质教育越发引起社会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提高经典阅读有效性的建议,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以及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经典阅读 有效性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育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关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典阅读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留存的精华,学生通过经典阅读能够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初中语文学习在整个语文学习中还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目前初中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课外阅读。如今面对升学压力能够繁重课程,初中生将注意力普遍集中在了教课书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尽管语文课本学习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平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进行名言警句的背诵来获得考试高分,然而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生扩展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学生的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随意性较大。许多初中学生仅仅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对一本书走马观花的阅读,或者仅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等,忽略了其中具有哲理性与有帮助内容的阅读,这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理智的阅读,不能片面的追求趣味性。此外,初中生阅读的鉴定能力与自主能力。初中学生的阅读取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使得初中生的阅读结构缺乏合理性,如古典文学与中外名著等初中学生并无太大兴趣,反而是武侠与言情类小说深受初中学生的广泛喜爱,这种阅读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并不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进而全面的获得人类历史文明成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经典阅读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样说过。阅读兴趣是初中学生提高经典阅读的动力,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征,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荒岛余生》文章的讲解,就可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精彩片段的播放,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更加直观的体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第二,引领学生体验审美愉悦。文章、书籍是作者情感寄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经典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更加浓厚与深远,此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时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文章的精髓。例如,讲解的《归园田居》时,处理表现手法以及意境的讲解外,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作者归隐的原因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第三,帮助学会进行正确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应告诫学生读一本书的时间最好为三天以内,并控制好每天的读书时间,每天读书在一至两小时。阅读时应做好阅读笔记,包括书籍的重点,精彩段落与语句等,同时要掌握正本数据的框架,从而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另外,课堂上可成立阅读小组,进行阅读经验与心得的交流。

第四,扩大阅读来源,提供经典阅读有利条件。针对初中学生经典书籍资源缺乏,阅读时间不够以及阅读难度大等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阅读资源的开发。例如,充分开发图书馆的阅读资源,将各种资源(包括个人、班级、学校和社会等)进行整合,通过图书交流会的举办,实现书籍的借阅与交换,营造浓烈的阅读气氛;同时借助公共资源(包括书店、图书馆等)集体办理学生借书证,进而扩大阅读资源。同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对青少年经典阅读习惯的培养,积极订购课外读物等。

第五,立足课内进行扩展阅读与外出实践。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习后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城南旧事》的阅读;而《智取生辰纲》课文学习后就可进行《水浒传》的阅读等。为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旅游,从而开拓视野,如《三峡》一文的学习后,家长在假期就可带领孩子去三峡游玩,从而身临其境的对三峡进行感受,加深书本知识的印象。

三、阅读资源开发,提供经典阅读的条件

目前初中教学中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经典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合适的古典目录学的选择是很难的缺陷数目阅读经典书籍,某些资源差距的形成。此外,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巨大的,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有些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没有抓住关键。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整合资源,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和学校的资源,在学校组织的图书交换,交换使学生读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申请一张借书卡,提供学生阅读书籍丰富的材料。

对经典阅读的缺乏,很多人的原因是缺乏时间,缺乏精力。但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根据书店的畅销书榜上可以看到,孩子们沉溺于漫画,世界各地的作品很少,但随着微博,微信,经典阅读的困难越来越严重。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需要增加时间阅读经典。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免费阅读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组织统一的主题阅读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指导讲座介绍了好的阅读书目,推荐一个好的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3

通过学习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刘宪华“主题阅读”和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等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主题阅读就可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目标。通过主题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现课内指导、课外补充,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学习,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一、以主题为主线,拓展学习资源,变教教材为大量的主题

阅读

语文教学也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要想学好语文,只精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利于我们进行大量阅读,有利于开展以主题为主的阅读教学。我们定西市安定区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此教材就是按单元主题编写的,如果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主线,围绕单元主题选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连续甚至相反的文章,在课内、课外拓展阅读,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实现“量变到质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

目前有好几套读本适合北师大教材开展主题阅读。农村学校条件比不上城里,教师又忙于各类课程,不能只专心于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直接应用这些成果。例如,刘宪华主编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钱理群主编的《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和《新语文读本》。这些读本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念,并且都以单元为主,每个单元选编了感动、感恩、博爱、敬畏、品位、睿智、和谐、宽容、生命、自然等文章。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以这些读本为辅,课内形成主线,课外有益补充,开展大单元教学,那么,老师不光在“教教材”,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学文化”。如教学《师恩难忘》(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时,可以把《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中的《怀念佩弦老师》《温和的刘先生》《怀李叔同先生》整合到课内,在精读《师恩难忘》后,让学生自由或者大声朗读这三篇文章,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对比,但不求甚解。再如,指导学生阅读《名家文学读本》。《名家文学读本》共10册,选编了鲁迅、老舍、叶圣陶、冰心等10位名家的经典作品。农村学校各年级学生10名左右,每个班可以配备1套,做到人手1册。可以从四年级开始阅读,一月或者两月一个读本,三年读完。通过这样不带任何条件的阅读,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能力,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走近大师,与思想和文化的巨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在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一个精神的高地”。(钱理群)

二、以读代讲,形成以阅读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于永正在《主题阅读?三人行》中谈到:“语文能力不是学生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如课文好,也不如作家写得好。”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听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疲乏。一节课教师的讲占据大多数时间,学生通过听接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形成的能力更是有限,往往适得其反,因教师的讲而厌烦语文学科。学生读的时候,有多种感官在参与,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学生是主人。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读的效果比听的效果好得多。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与其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不如让学生好好地阅读文本。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应体现在学生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倡导读,不反对教师讲,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讲呢?在学生不明时、体验不深时、解读有误时、探究卡壳时讲,讲时语言要精练、准备、准确,一节课最多10分钟。

以读代讲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当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时,学生会形成阅读习惯,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诵读经典,用人类和民族最好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如同听音乐。”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应该从读诗开始。“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几千年,积淀了中国人的优秀精神、美好品德和审美情趣。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段),还推荐了120篇。

如何落实呢?每天诵读20到30分钟,利用早读、课间、课前,分几个时段背诵,回家后读一读。周六、周日写一写。一周一复习。背诵“不求甚解”,重积累,重感悟。每天安排一节阅读课,课上不准老师讲、辅导作业,让学生自主诵读。主要诵读诗歌、童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时可以分组,可以设置竞赛。教材以安定区教育体育局编写的《国学经典诗文选读》和刘宪华主编的《经典诵读》为主。《国学经典诗文选读》共1册,《经典诵读》一个年级1册。一、二年级读《三字经》,三年级读《弟子规》,四年级读《朱子家训》《诫子书》,五年级选读《论语》《孟子》《大学》,六年级读《中庸》《庄子》《老子》。《经典诵读》可以结合单元教学进行诵读。诵读坚持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化整为零、诵读为本、不求甚解、重在积累。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137积累法;课外阅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7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1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多重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标》(2011年版)中强调: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学生九年的阅读量达到4000万字以上。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深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小有着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他的主动思考能力强,学习能力也会比较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然而,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却常常无法做到很好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别注重培养学生从小的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靠家长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小孩子的影响重大。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很容易受其家里人影响的。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需要家长做好自身,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哪怕家长自己不读书,至少也陪着孩子一起读书。既能增加亲子感情,又能让自己和孩子多长点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不能只依赖学校和教师,家庭教育其实更加重要。“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学校教育永远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因此,学校及教师要设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引导家长重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要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趁着孩子还没有定型,家长要赶紧行动培养孩子爱学习、爱读书。

三、课外阅读究竟读什么

既然,课外阅读是一件这么重要,且益处多多的事。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肯定都希望孩子从小学开始,甚至从更小的时候开始,就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很多人就想问,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究竟要读哪些书,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既然要读课外书,那我们就选最好的、最经典的书来读。个人认为,一方面,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可以为学生选取故事性、趣味性强的中西方文化经典书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内在修为。教师可以有计划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国学经典。我所说的经典国学,指的是《易经》《黄帝内经》《老子》《孝经》《孙子兵法》《难经》《诗经》《孟子》《庄子》等。此外,当然还有启蒙国学,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等。

国学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就是因为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宇宙万物,包含了华夏几千年人们的智慧结晶。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流传了几千年,它经久不衰,越传越广。

四、国学经典要怎么读

选择了最好的课外书还不够,还需要最科学、最合理、最简单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赖国全老师提出的“137累积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和其他书籍,通过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学习效果。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理特性。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遵守生活多样性。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七日复。如:从周一到周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学生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

如此,学生在1个月,就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这些启蒙国学完整地读完了7遍。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灵活掌握。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五、137累积法是否真的有效

下面是一位家长运用137积累法指导孩子诵读经典的案例:

“我和我的孩子每天读经典,用的是137累积法。刚开始读经典时,孩子20个月大,我放经典音频,我跟着读,她一边听一边玩,第4天时,我读上句,她有2次都能接下句。已经很不错了。我就每天坚持着读一遍,读3样。

当孩子25个月时,能够顺溜的背诵三字经的前面50个字左右,且发音还比较标准。340字的大易诗,每句5个字,只要我说出第一个字,她就能接下去……”

接下来,是一位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亲身体会:

“我去年亲自带着班上一位学生读经典。每天中午或者放学后,我和她一起读半小时经典,我们用的是137教育累积法,手指指读,听同步音频跟读,每天读一遍,读3本不同的经典,每本经典读10分钟左右。同样的内容读7天,再换新内容。

到了读经第二周时,同学和老师都发现:这位同学,无论是上课情况,背诵课文,还是家庭作业,或者是考试等方面,她都在不断的进步。

以前上课从来不发言的,老师点名提问她,都不知道老师问什么。到后来,渐渐变得活跃,经常抢着举手回答问题。她学会了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期末复习阶段,每天都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每次的单元考试,她的成绩排名,也在慢慢的上升。从最初的倒数第3,到倒数第9,再到正数第22名,到最终的正数第15名。

读经典,让她内心更加自信了,听课也有劲了;读经典让她认识了更多课堂上没有学过的汉字,她觉得语文没有那么难学了;读经典锻炼了她的记忆力,背诵课文就容易了。”

总之,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作,而是需要学校和家长塌下心来,运用“137积累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修为。

参考文献: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阅读;经常阅读

新课标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相对于课外阅读,教材所起的作用犹如一朵花之于花园,一滴水之于大海。教师的任务是借助于这一朵花或一滴水来引领学生自己到花园里去采蜜,到大海中去邀游。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呢?

一、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引导学生进行意志阅读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提倡师生共读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四、引导学生经常性阅读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经典阅读 有效性

近年来,经典阅读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形式,学生们在老师家长的鼓励引导下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开始追求课外阅读,但是与此同时,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却得不到高度的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老师去教育引导。因此,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面对繁重的课程学习和升学压力,如今的初中生一心扑在教科书上却忽视了课外阅读。没错,语文课本确实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也很重要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也都能通过背诵课本上的名言绝句来取得高分。但教科书上说讲述的知识毕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2.现在学生的阅读往往目的不明确, 具有随意性。如今很多初中生纯粹只凭兴趣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处于盲目而无系统、无计划的浏览状态,走马观花似的翻阅完一本书,而且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只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看,而对于那些富有哲理性,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内容却撇开不看,觉得其枯燥无味,这是如今学生阅读情况中很大的一个弊端。朱光潜曾经说过:“为学问打根底是不能过分讲究趣味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理智的去阅读,不能过分追求趣味性。

3.初中生阅读中往往缺乏必要的鉴定能力,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阅读取向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样造成他们的阅读结构多少有些不合理,武侠、言情小说在学生中受到了很大的青睐,而中外名著、古典文学等经典书籍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不平衡的阅读结构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所以更加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感受经典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全面的获取人类历史文明的成果。

二、解决的办法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对于初中生,兴趣是学生提高经典阅读的动力,对其阅读效果几乎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堂教学、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向课外经典阅读拓展。就以《三国演义》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关于《三国演义》中相关的影片片段来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表演书本中某些片段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直观的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也为此加深了印象。然后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书中精彩片段、推荐、鼓励学生去阅读原著。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第一,告诫学生读一本书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天之内。第二,让学生控制自己每天的读书时间。每天读书一到两个小时是最佳的时间选择,如果读书时间过长,大脑容易疲乏,反而事倍功半。第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阅读笔记本,每阅读一本书便把这本书的要点列在笔记本上,掌握整本书的脉络和框架,从而加深对这本书理解。第四,可以在班上成立阅读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

3.扩大学生阅读来源。可以再班上设立一个读书角,让学生自发自愿的把自己拥有的经典书籍贡献出来方便其他学生借阅。与此同时,老师不仅仅要是指挥者,引导者,也要当参与者,用自身的经验去陪同学生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同时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赞同,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经典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积极为孩子订购经典书籍等课外读物。

4.鼓励学生去外出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可以鼓励孩子外出旅行,去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去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然后再从书中去找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在阅读三国的时候,可以让家长在假期带着孩子去赤壁等地方去游玩,听听导游口中的故事,在玩耍的同时学习知识,身临其境的感受,把书上平面的讲述变成立体的知识,加深印象。总而言之,“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他的格局有多大,将来就能做多大的事情”。

总而言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其实是投资回报率颇高的一项长期投资。经典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和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经典书目,提升学生自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内涵,在经典阅读中接受文化的精神洗礼,使他们爱上读书并在读书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孙志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2).

[2]杜浩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45)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7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要“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可见,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更是学生建立和完善独立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海浩瀚无边,而高中生由于课程安排较紧,在数、理、生、化等学科的重压之下,他们根本无暇去全方位涉猎经典书籍,开展课外经典阅读几乎成了纸上谈兵。

一、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的高中生课外阅读普遍存在一种审美的“近距离”和功利色彩十分鲜明的“近阅读”现象,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当前文本、同龄人创作的作品。许多同学课外阅读的指向性比较明确,为了高考升学。因为高考中经典阅读和文化名著这块有16分。从总体上看,当前高中生阅读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阅读内容庸俗化

高中生的阅读内容从类型上可分为几类。

(1)快餐式阅读。有许多同学选择的是武侠、时文、休闲娱乐类,他们喜欢快餐式文化、娱乐式文化,许多人经常看《故事会》《读者》《传奇故事》《中学生博览》《意林》及介绍影星歌星类的杂志。他们之所以选取这一类,主要是满足自己的享受心理,消遣、休闲、娱乐是他们的阅读目的,是他们的审美追求。

(2)同龄式阅读。许多学生非常喜欢80、90后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的作品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作品的叙述语言符合现代中学生的表达习惯。这些作家的思想认识也符合当前高中生对社会、人生的感知体验。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也与当前高中生十分贴近,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3)补偿式阅读。一些学生喜欢武侠类、故事类、情感类作品,可能是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是现在高中学生没有体验过的,但他们又想尝试。阅读这类作品可使他们精神上得到补偿,心理上得到满足。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本该是属于他们的生活,因高考的强大压力总是得不到完整的体验,他们只能在这样的阅读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

(二)经典阅读无奈化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涉及经典文学著作的少之又少。在笔者的两个教学班中,学生读得少的占20%,62%的学生读不懂,甚至有近18%的人未读过文学名著,即使是了解一些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数同学也是通过影视剧这种浅层次的阅读方式获得的。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普遍冷漠,代之以“快餐式阅读”,且已成为一种时尚。为了高考中的6分,我们的学生,有少数的会挤时间看看一两本名著,有的会利用早读的时间读读《论语》《孟子》,而大多数只能选择《经典名著导读》,就里面的故事梗概有个了解,涉及的题目做一做,有的也只是生搬硬套的背诵。可以说,经典阅读已是无奈化!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考强大的压力,高中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读经典。其次,经典名著阅读要大块时间,而不少老师、家长认为学好功课考上大学才是“正事”,经典文学名著之类的课外阅读应留到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后再谈,这实际上左右着学生读书价值的取向。再次,许多学生觉得经典著作难懂。这也是实际状况。但高考又要考经典名著,怎么办?采用“快餐式阅读”,《经典名著导读》代替原著,就成了学生高考压力面前的无奈之策。

二、倡导经典阅读的做法

1.教师先行阅读。对于经典名著,爱读是前提,会读是基础,读懂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一个社会日趋多元化、思维日趋个性化的时代,不仅是学生读不懂,许多教师也读不懂,关键是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此教师必须先行研读。自己先读过两遍,认真研究其中的疑点和难点,并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加深自己对此名著的理解,精心设计好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不但要读懂读通,而且要读出新意,改变阅读教学中的专制与独裁,改变以往贴标签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与学生游刃有余地展开交流。

2.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阅读是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给智慧塑造心灵,帮助人构建完美的人生体验。“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培根的经典话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价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只有读书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同别人交谈、写作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人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增加知识,还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己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总之,要告诉学生阅读的价值体系。让学生从人生、从生命的视角来思考阅读的重要性,确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一个促使生命成长、人格完善、精神提升的过程。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对原作进行深刻地还原、清醒地批判、有选择地吸收、积极地争鸣、科学地同构,进而对原作进行独特地再创造。

3.努力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教师要大力强调原著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方式的转变。许多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看影视剧或是只看《经典名著导读》的方式获得的。这样的阅读是一种被动式阅读,缺少阅读者的欣赏和再创造。而文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才能感知作品深层次的意蕴,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的过程,是一种读者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仅仅看改编后的影视剧或是只是读名著的故事梗概,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许多学生看影视剧是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对作品的语言、主旨、表现手法、结构等缺少思考。所以,一定要读原著,这样才能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看法,这实际是一个再现、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走近作者的心灵、体悟作者感情、品味精妙语言,从而让学生思考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体验、完善认知结构,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为学生营造一方广泛阅读的天地。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大量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王国。1.“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读书要有氛围。校园里应当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营造书香校园。早晨,学生一踏进校门,广播里迎接他们的是《三字经》《诗经》《弟子规》等中华经典;课间,“小学生古诗新唱”的音乐代替了传统的铃声。教室、校园的墙壁上、宣传栏里空洞的口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经典名言、读书格言、古诗词、手抄报、精彩习作等,每个班级有图书袋、阅读墙。学生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2.“书香教师”,学生读书的助推器。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当每一位老师都津津有味地阅读的时候,学校的书香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3.“书香班级”,营造班级读书氛围。以儿童文学人物形象命名班级,比如 “夏洛班”“草房子”“魔法教室”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兴趣,诱导学生广泛阅读。除此,利用部分课余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培养阅读兴趣,给学生读“最好”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1.从休闲阅读入手逐步提高阅读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故事、笑话幽默、童话、漫画等休闲轻松类读物。休闲读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休闲读物为现代人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图书阅读、订阅《语文学习》《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向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深广及读书的迫切感。2.传诵经典美文提升语文素养。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学生需要从这些脱颖而出的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而不同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的学生,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三.以科学方法指导阅读,开展分层次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1.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关注儿童阅读批注习惯的养成。从低年级开始,就教孩子们用“心情符号”学做批注——读到高兴处画张笑脸,读到伤感处勾个苦脸,表达感受;中高年级可以把阅读中最想表达的情感随时旁批在书上,在“感触最深、最震撼的地方”动笔。比如想对书中人物说的话,比如你是书中的角色你会怎么想?有了更多想法可以用随笔形式表达。2.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景阳冈》一课后,学生对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武松佩服得五体投地。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说,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水浒传》一书中有很多,引发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教师要认识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凭借教材,激发阅读兴趣。3.指导分层次阅读。a.师生共读。小学阶段是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开展“师生共读”。师生按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同读一本书,读后共同研讨。孩子们对于和老师一起阅读兴趣会很浓,在这同时也可以适时点拨读书方法。b.自主性阅读。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又有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高年级的阅读训练目标可向自主性阅读转化。即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自主地阅读。

上一篇: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