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9:46:23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探究

一、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文言文学习难度系数较大,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并且收效甚微,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学会赏析文章,做到正确诵读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趣味性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俊超.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艺术研究[J].大观周刊,2011(13).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2

关键词: 方法论 语文 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法论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法论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法论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

3.3关注先进教学经验的借鉴推广。优秀的教学改革经验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以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为代表的一批特级教师在各自的教学领域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实验),在语文教学方法层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经完善,他们将教育模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全国展开大面积推广,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3

一、语感的涵义

语感,其实就是能够对语言文字进行较为迅速、直接的感知的能力,也是语文水平的组成部分。语感主要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体会、分析和理解、吸收这一个过程的浓缩。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够在接触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产生有效的直觉。尤其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具有很强感知能力的人不但可以敏锐、迅速地把握语言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还可以正确感知语言的意味以及其中的情感,进而领会其意境。可以说,语感是一种具有很强经验色彩的能力,涉及心理、学习、生活、情感、判断、理解以及联想等多个方面的经验。可见,语感并不是一种捉摸不定的东西,而要通过长期有效的实践才能获得。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

1. 培养学生反复诵读的习惯

对于一些好的诗文需要经过反复的诵读,并且要仔细揣摩,从而将文章的意蕴内化到自己的脑海中。可见,只有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揣摩和诵读都是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文章的揣摩和诵读。在诵读这一过程中,其实就是将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增加其词汇量,丰富语言句式,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正确发音,确定朗读的语调,同时要利用声音的轻重、高低以及快慢来更好地表达出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可见,也只有通过对课文中的情节描写、文章格调、布局构思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把握,学生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对语言规律的理解,然后再经过学生自己不断进行比较和思考就可以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把握,这样就可以真正分辨出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细微差别,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感,教师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从而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2. 传授适当的知识技巧,并与语言培养相结合

掌握修辞以及逻辑等语言知识和技巧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语感的必备条件。语文知识与技巧是一种理性经验,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见,语感的培养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感训练与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语文知识与技巧的传授,并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对学生语感的实践训练,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例如,对语言流畅性的训练,它与句子的顺序、形式、句型变换以及每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对于语文阅读中的形象感与情感的训练,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关的文字表达手法,还有联想、想象之类的知识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语文知识和技巧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接触并初步了解语法规则,这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指导,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经验的把握,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语文学习的理性经验,最终促使学生在语感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联想与想象

培养学生的语感,单单通过揣摩与诵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要经过亲身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这主要是因为一切真实的语感往往都是建立在亲身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的。因此,语感的培养和发展一定不能单纯从文字和语言上去揣摩,更要联系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利于加强学生个人形象思维的活跃性。

特别是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古诗文中,作者往往寄予了丰富的情感,读者能从每句诗文中看到当时的场景和画面,所以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作者的真正用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从本质上了解文章的内涵。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会一些理性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接受教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滋养,让他们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人性饱满的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又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学课堂是进行情感教育渗透的重要阵地。当前,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自觉在教学中强化与学生的互动,时刻牢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人,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一、对高中生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较为活跃、情感较为敏感的时期,他们面对着高考升学的压力,可能还可能面对着青春期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冲突,在遇到一些困境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导致出现情感淡漠、人际关系处理不良、面对挫折时退缩等消极情况,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情感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特别是语文学科有着开展情感教育的先天优势,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里面就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重要任务,提高自身的情绪情感调控的能力,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及时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与学生聊天,关心学生的生活,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当发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压力与消极情绪的疏导,使他们顺利走出情感困境,并学会情绪情感调适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关爱学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爱就是穿插其中的灵魂,没有爱,教师也只能算是在教书,而谈不上是在育人,甚至这样的教师可能是在毁人。爱,是一种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愈是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会愈加信任老师,老师的教导也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内心真正有爱,就会反映到言语表情和行动上,教师的行为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人是富有情感的动物,对情感的识别非常敏感,学生们内心都很清楚哪个老师是真的关爱自己,哪个老师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虚情假意。学生们都讨厌虚伪,热爱真诚,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真诚、富有爱心,不虚伪、不做作,也要注意对学生沟通的方式,从细节上尊重学生,充分为学生着想。例如,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说话的语气方式都能表现出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真正去施与爱,也接受爱,真正去爱学生。这样的老师,学生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也会主动为老师着想,关心老师。所以,只有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让纯洁的师生之爱在课堂里流动,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三、互动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捷径

情感较为深沉内隐,表现出来往往是一些与之相应的情绪。当一个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之后,那么,在遇到类似情境或见到某个人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情绪体验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些现象,作为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坦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当发现一些偏激的观点或态度的时候,教师要耐心地去与学生进行一些探讨,让学生理性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偏激地从一个角度去衡量人和事。偏激就容易导致极端的情绪表现,甚至会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例如,有的学生会在高中时代因为早恋受挫而产生各种错误的想法,比如怀疑对方不接受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等。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同学生的互动沟通,可以是课余的闲聊,可以是作业本上的留言。当了解到学生类似的这些情况之后,要主动去交流,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归因,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路还很长,每个人终究会遇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人;即使现在自己不够优秀,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从而点燃他们内心奋斗的激情。

四、真情表达是情感教育的突破口

高中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已经逐渐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那么,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就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首先需要一个开放的袒露内心真实情感的氛围,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更取决与教师在平时上课或与学生的互动中是否足够坦诚,是否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分享,是否会鼓励学生们都用欣赏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其他同学的分享。所以,组织学生开展真情表达活动,教师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在讲解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教师请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小组探讨文章的大致内容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思考,说出答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的追忆与哀悼,表达了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愤怒。”接下来,教师可以借着这个机会,鼓励学生去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试着去感受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的愤怒情感。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最近一次感到生气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当时自己的表现如何。鼓励大家都来说一说,彼此之间正好可以互相倾听,也从中领悟一些值得借鉴的处理愤怒情绪的做法。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宝贵的情感教育资源,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文章都是作者们用心写就,表达着作者内心的一些真情实感。而且,正是因为有感而发,所以这些文章才能成为经典,才能感动人心、震撼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投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带着情感⒖挝亩脸隼矗用自己的语气去带动学生的情感。例如,上面提到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通篇文章是饱含着鲁迅先生深深的哀悼和愤怒的,因此,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时而哀思,时而愤慨,这些情绪随着文字自然的喷薄而出。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将情感和声音都表达出来,会比默读有更好的感受情感的效果。

五、写作练习是情感教育的渗透

高中生写作文,往往也会笔下干涩,缺乏灵动之感。究其原因还是生活中较少体悟,较少感怀,所以,这样的学生写出的文章自然也是空洞无物。这就提示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习作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先进行情感氛围的激发和铺垫,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调之后再开始写作。而且,写作内容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这样才会有自然的情感流淌其中,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打动人心的文章才能让人愿意读下去,才能让读者有所触动,有所启发。

总之,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只要用心,就能自然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渗透到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中去,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滋养,得到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胡清清.高中语文教材女性题材作品及其情感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周东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李媛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4]余忠凤.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及实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5

新课改提出要更加注重高中语文教学对于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同时对教学中的隐性目标和人文精神、情感等因素也更加重视。它打破了传统语文的单一教学,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改,笔者以为,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种全新的方法。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求我们走出一条更新的语文教学之路。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新课改和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务必注重师生双边教学的和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们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们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不是谁主宰谁,更不是谁被谁所主宰。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突破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而且相比较而言,对“如何学”的研究要更加重视,把研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来抓。“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所以,教师就必须学会自身角色的转变,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自身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要求我们寻找更加合理的语文教学方法,而且对于中学语文来讲,生活化、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体现了语文的高度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具备了课程教学的合理化而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必须研究出哪种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中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合理地组织、自我检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非常重要。总之一句话,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要发挥他们作为主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智力,重视中学生的自学方法,协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功能。通过语文文字的表达,我们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就是我们每个人思想的升华,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工具化的过程。从语文学科和基础教育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最底层的根基,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要工具,所以,没有学好语文,其他学科都是空中楼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进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就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中学的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则是语文人文性的外在表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某个问题,语文教师不应该以“我说了算”的态度对待学生,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让他们解决十个问题都有意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要引导中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因为中学语文的“人文性”也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关注社会发展这一时代话题上。让中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大自然,其实也是关心我们人类自己的一个表现。从我们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帮中学生养成享受美的生活,和大自然和谐共存。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一、中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生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学习兴趣不浓厚,态度不端正,行为比较散漫。文化课基础较差,特别是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出现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偏科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出现偏科情况;二是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在大多数学生观念里,大家都认为中职院校就是学技能的,只要技能过硬,语文教学无关轻重;三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偏科,不喜欢学习语文,就是因为对语文这门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与日常观察,发现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教师年龄偏小,资历有待提升,经验有待丰富。种种原因导致了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升。教学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把语文教学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态度不满意,但是又经常把这些问题摆在比较次要的位置,虽有要求,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和培养学生,也没有把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三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待提高。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可见阅读在日常学习中的重要性。而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很多学生课外都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联系密切,很少主动去和书本打交道。有些学生迫于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地拿起书本,有的甚至为了交差而抄写作业,达不到任何读书的目的。

四是在平常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选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磨灭。

五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设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而是以为目标越多越好,唯恐有遗漏和疏忽的地方。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与困难。

六是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需要及趋势,为教学安排了更为丰富的语文内容。但是在技工院校中,语文课多以考查课的形式出现,学校安排的课时又较少,以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去开展语文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1.良好学习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养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多说。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兴趣。具体来说,就是要开展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书写、听课、笔记、阅读、写作等学习品质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养成教育的实施比直接给他们传授知识和方法更为重要。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积累基础知识,积累写作经验,积累学习成果,我们就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笔者认为,良好的书写习惯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培养,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认识生活,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情感,积累相关素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说法,不正说明了阅读的价值吗?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求;注重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把生活感受和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变成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血液。[1] 学生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事半功倍。

2.养成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笔者在没成为教师之前经常听见别人说老师上课之前必须备课,当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等到自己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才明白课前备课的重要性。

上课之前教师都会根据所教专业、所在班级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周密地思考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一些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就需要“思路点拨”,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启发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但是课后总结,即“课后反思”也非常重要。课后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和重要途径。通过课后反思,教师才能逐步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所以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得在“课后反思”上下功夫不可。

3.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招考试不理想或者高中时期辍学的孩子,这就造成了他们出现内心自卑、无上进心、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在这个时候若教育不当,就容易让他们误入歧途。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本人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职业院校没有大学好,没有大学生有前途,他们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深感迷茫。因此,在讲授李白的《行路难》的时候,可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及面对未来时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就是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就业水平做好铺垫。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需要出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更多种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发现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将来适应市场人才竞争需求,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3]

参考文献:

[1]彭 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4).

[2]宋建科.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3).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7

【关键词】语文 鉴赏 教学

一、鉴赏性阅读的涵义

阅读教学,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鉴赏性阅读是读者在特定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意象,能动地体味作品情感,感悟和把握作品内涵,从而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提升的过程。它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阅读。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力。

二、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1.语音诵读法

所谓语音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进行诵读教学要做到:第一,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它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第二,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如采用提纲背诵、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生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率。第四,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要求他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而有语气。

2.互动对话法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得介入双方的话语都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正是在这具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教师的权威并非凭借外部制度的确立与保障,而是应该通过教师内在的人格力量加以维系。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对话关系。教师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把教科书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来对待,脱离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教师与学生应该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教科书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这是由教师确定谈话题目,以师生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 转贴于

3.参与研讨法

参与研讨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讨论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要求:(1)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纲。(2)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3)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做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4.联想比较法

在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和鉴赏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环节中恰当的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促成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前后联系。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进行比较的作品必须在某种内涵上具有共通性,这样作品之间才具有可比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之前,自己要先有一番比较,切忌无原则、无目的的联系比较。比较鉴赏的角度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是他在贬官黄州时的同期作品。由于心境相同,所以这两篇作品背后所蕴涵的哲理、情绪是相通的。教师在讲授时,先让学生找到字句上的相近之处,初步感觉两首诗的相通点。再从比较意象入手,结合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词注重借助意象来表现内涵。

三、结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的赏析,提倡从不同的角度随机地进行美育教育。学会用教材教,点亮鉴赏之灯,立足问题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保证高中教学质量,保证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潭仁杰.做研究型教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篇8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主导者,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尝试来引导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小的精力投入课堂学习,最终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最大限度的进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最大幅度的提升。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和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交流。

一、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其内心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激发。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对学习内容进行体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新课堂中,教师要走下“神坛”,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和实践的机会。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备课,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出各个教学环节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备学生,这样才能以此为依据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小说文本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为学生分角色,让学生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或是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等,这样多样的形式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旨所在。我们要注意在进行分角色体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选取情节简明同时人物动作、神态丰富的文章或语段来进行。

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设置问题:假如,林教头在山神庙没有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他会成为梁山好汉吗?然后各个学习小组组长选角色,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编演课本剧,以这样的新的体验形式来表演课文故事,演绎作品中的人物。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表演和展示,让学生主动体验人物的心理,让“演员”和观众一起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分析也容易实现。最后我再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总结,这样学生们很容易把握到了作品的主旨,同时还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在体验式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引导,要协调组织。这样才能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二、小组协作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教学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对个别问题或是某种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实现合作探究,实现高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阶段仍然适用,这是实现协作学习,也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独立读书、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见解,之后引导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和展示,这样在交流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来说,事半功倍。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形势变化,尝试体验式教学、分组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并能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有效运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上一篇:弹性函数的经济学意义范文 下一篇:审计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