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核算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30 18:20:25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1

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内涵。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包括品种法、分批法、作业成本法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及程序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各项要求。首先,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即成本核算应当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应当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其次,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再次,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做好各项基础工作。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根据前述的成本核算要求和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分类,可将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归纳如下:首先,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地审核和控制,并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定其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生产费用还是期间费用。其次,正确处理支出、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将应计入本月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2、实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无形产品的成本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主要是产品的核算,产品不但包括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产品,有形产品的核算相对简单,但是无形产品在核算方式方面比较复杂。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无形产品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式下,工业成本会计核算应该由原来的偏向有形产品转向无形产品。

2、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滞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然而,很多工业企业在重视研发投入、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往往忽视甚至牺牲会计成本核算技术的改进,使其跟不上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再加上一些工业企业不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方法,造成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仍然停留在报账型会计核算方法上,远远落后于同行,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原本在工业技术上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由于成本控制不擅而丧失。

三、新形势下提升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措施

1、侧重无形产品的成本核算。无形产品有很多,比如保险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等都属于这一类。无形产品具有无形性、瞬时性、不可分割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在成本核算方式上与有形产品存在很大的区别。以前在企业成本核算中,比较偏重于有形产品,但是随着企业的壮大,无形产品日益增加,这就对成本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成本多样化问题,工业企业需要拓展成本会计核算范畴,侧重无形产品的成本核算。

2、改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工业企业在加快技术进步步伐的同时,应该改变传统的手工记账式的成本核算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成本会计工作水平。引入ERP系统,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有极强的信息存储、分析功能的特点,改进成本核算方法,树立科学的成本会计核算观念,建立科学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这样不但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工业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利益,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业企业就要努力增加收入,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这就使成本会计核算环节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克服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树立新的会计核算观念,转变核算方式,完善管理体系,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对提高工业成本会计核算水平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2

数据精细程度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是按照会计制度设定的明细科目核算到会计主体;而成本会计核算要按照最末级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摊,核算出科室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并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为基础核算出每个病人的成本和每个病种的成本。涉及部门不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而成本会计核算涉及医院所有部门和所有环节,如对于人员经费,要求按成本核算单元和工作岗位进行归集与分摊;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要按照经费来源、成本单元、管理目录等进行精细化核算;对于药品成本,要按进价(个别计价)核算到单个品种规格及批次;对于材料物资,要核算二级库房的真实消耗;对于水、电、气等可计量的公用开支,要按相关计量信息核算各单元的成本;对于内部服务,要建立相关的台账,为间接成本分摊打下基础。信息支撑要求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医院经济活动过程中以货币计量的汇总式金额数据;而成本会计核算则要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和核算流程,通过医院HIS、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并处理,需要完善、统一、可靠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支撑。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均属于医院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业务范畴。虽然两者核算流程与路径不同,但基础信息同宗同源,在同比口径下数据产出结果应具有一致性(见图1)。这给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体系的并轨创造了条件。

2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并轨作业

成本核算与管理新政出台之前,医院一般是在会计核算以外单独开展科室成本核算,产生用于内部考核的科室损益报表,为科室绩效考核提供财务信息。这种成本核算模式不能从全成本角度揭示科室的真实损益,不能为诊次、床日、出院病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成本及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精细数据,不能建立财务会计报表与成本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数据的重复采集,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产生了两类核算结果的差异。因此,必须建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核算的并轨作业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一般采用两种并轨模式:一种以记账凭证为核算起点,另一种以原始凭证为核算起点。

2.1以记账凭证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流程

即所有收入、支出数据按会计科目和成本核算单元先行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会计核算系统”),由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转入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归集处理。这一流程模式从统计学角度解决了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问题,但在实务中存在以下问题:以会计核算系统作为科室支出数据的采集工具,大大增加了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分项数据量,使会计档案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会计人员以汇总方式采集录入科室支出数据后,难以进行追溯调整。以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作为支出的最末级项目单元,无法应对今后会计制度的变化。该模式只采集科室的支出汇总数据,无法核算动态变化的人力成本,不能给其他对象的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该模式在核算区间、核算内容、责任对象等方面都采取抽象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核算流程过于简化,难以建立医院内部控制机制,不能为医院基础工作的提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支持。

2.2以原始凭证为起点的并轨作业模式

收支类与非收支类、出纳类与非出纳类业务分别处理。医院的经济事项按是否涉及收支分为收支类与非收支类业务。非收支类业务直接进入会计核算体系处理。收支类业务再按是否涉及现金(即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分为出纳类和非出纳类收支。出纳类收支(如各种费用报销等)业务首先由出纳岗位按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双重要求将业务数据详细记入成本核算台账,然后由成本核算系统同步记入会计核算系统的日记账,进而生成相应的记账凭证。非出纳类收支(如计提折旧和医疗风险基金、核算存货成本等)业务,由相关会计岗位将数据采集到成本核算系统,再按会计核算原则归纳生成记账凭证,经稽核后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基础数据一次采集。医院的收入(包括工作量)和支出(包括服务计量)信息,从数据发生的最初环节(原始凭证)采集,经由成本核算系统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即一次采集后按流程分别记入两类体系。所有数据采集到基本项目。医疗服务收入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采集到项目编码层级;药品和卫生材料(计价)的收支信息采集到单个品种规格(批号);所有业务费用采集到原始凭证的最基本要素,如工资类支出采集到工资的明细项目,社会保障缴费按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分别采集,固定资产折旧按品种和单位数量分别计提。所有数据采集到最末级单元。业务收入应按精细核算要求采集到基本的成本核算单元,如处方等单据数据采集到每一个医师(技师)、每一台设备。人员支出按岗位归集。同一会计期间内,职工的人力成本按照门诊、病区、手术室或职能科室等不同工作岗位的工时记录分别归集。公用经费按最末级成本核算单元归集。凡能直接计入的费用皆直接计入基本单元,不能直接计入的费用应按合理的方法分摊至基本单元,如房屋折旧费用应按科室占用面积分摊,水、电、气等费用按计量信息分摊。所有数据采集到最短时间。期间数据按会计分期进行统计,按会计日(自然日)核算,如业务收入、药品销售成本、卫生材料(计价)成本等。不能核算到会计日的支出(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应按成本核算原则计入相应的月份。按内部控制原则采集数据。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作业,使成本核算数据成为“电子版”的原始凭证,其基本流程见图2。为确保成本核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一致性,必须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对数据采集、稽核、制单、审核、记账等会计岗位重新进行分工,以保证核算工作流程的科学、合理。以原始凭证为起点的并轨作业模式,解决了以记账凭证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对医院的相关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强化数据精细度,必然要求医院将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的基础规范性要求前移至业务部门,以便有利于业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医院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3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4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新晨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

[3]黄更波,张汉江.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系统工程,2004,(1):52-54.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5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wwW.133229.cOM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2、重要性原则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6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务 职业标准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实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了全面提高《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的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一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三是学习消极被动,投机取巧;四是动手能力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善动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高职教育应该重点抓好实践环节的教育,改变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模式,重视工作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必须、够用”原则,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要求,改革《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删减不必要的且难度大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习门槛和学习难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满足成本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会计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成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完成成本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任务;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用好技能、用活知识的职业素质,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

(二)课程设计原则

笔者按照“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课程设计:(1)实践性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训练、课外训练、顶岗实习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为原则,突出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2)职业性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突出课程的会计职业性。(3)开放性原则。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媒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4)“教学做”相融合原则。(5)“任务驱动”原则。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由传统学科体系向以“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为内容转变,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就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三)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关系分析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岗位需要成本会计实务知识。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产业,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要求,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选取应该满足职业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对传统《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与选取的《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职业标准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关系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应该做到教学过程与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统一,按照“知识+技能”思路,以一家典型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成本会计制度调查设计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三种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其他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作为成本会计的教学主线,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工作(见表2)。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详细设计遵循“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详细设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1)参观和调查生产制造企业,访谈企业管理人员,了解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特点和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讨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情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习兴趣。(2)精心设计制造企业生产费用的交易。在收集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出典型交易和事项,并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资料,教师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3)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和计算表格,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成本核算用“证、账、表”,模拟仿真成本核算工作。

(五)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在《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根据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的要求讲授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将成本会计知识融合于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成本核算过程的统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基于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知识需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等现代成本会计内容可暂不列入高职《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

2.改变教学主体地位,实现由传统学科型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的转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具备独立解决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传统的学科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粉笔加黑板为媒体,以满堂灌输成本会计理论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不能将所有成本计算表格在黑板演示讲解,学生只能以书本表格来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过程和方法,加深成本会计理论的理解,学习、教学效果都不理想。成本会计实务是一门应用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重点讲授和示范成本会计实务操作。因此,改革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根据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在教学手段配置上,一要选择一家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并收集其成本核算会计资料,作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载体和工作对象,帮助学生调查研究企业生产的主要类型、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会计人员(学生)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设计成本会计制度。二要配置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确保“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三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课程或专业顶岗实习,强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满堂灌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以一家典型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为例,采用讲授、演示(示范)、讨论、启发、练习(模仿)、操作(实践)等方法,模拟制造企业真实成本核算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成本会计员”角色,学生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证、账、表”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成本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真正主体。

(三)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目标是,能够将所学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工作中,完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因此,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成为评价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实施:一是在正式开展课程教学前,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生产类型的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在企业实地调查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合理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成本核算工作。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和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通过课堂的“教、学、做”和模拟仿真实训,帮助学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任务,加深和巩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成本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三是课程顶岗实习,学生在完成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学校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在企业开展为期至少一个月的会计课程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学生会计工作能力。

四、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教学改革以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主要实施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后掌握了一些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但是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质量不高。教学改革以后,我们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李昌锋,李新萍.我国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及成因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2.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7

【关键词】成本核算;会计制度;改革

一、医院会计成本核算改革中现存问题

(一)系统的成本核算体系缺位。新医院会计制度颁布以后,医院展开成本控制核算时需要在其经营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展开核算,将日常运营过程中浪费成本的事情给予严格防范,有效的控制整个医院成本。然而医院当前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一般是在经营之前或者经营之后展开,无法核算出整个完整的经营活动,进而降低了整体成本控制的效果。此外,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之后,许多医院只是处在认识和探索成本时期,大多数医院仅仅对经营过程中生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归纳,不能很好的具体核算、探析、评估成本,进而降低了成本核算的成效,阻碍了成本核算对内部控制的程度。

(二)成本核算的意识薄弱,没有完善的分析指标。作为类属于事业单位的医院,决定了其并非是盈利部门,从而不能彻底转变医院成本核算的意识,造成医院不能按照新医院会计成本核算制度来进行成本核算。另外,因为医院从政府财政划拨资金经营向自主管理转化的这个时期,管理经验少,且其特性是非盈利企业,所以较其他企业而言,分析成本核算的指数并不到位,仅能将较为完善的成本核算企业作为自己的参考对象,这就造成了医院不能完善分析成本核算指标。

(三)医院内部展开成本核算的人员素质不高。在医疗卫生体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财务人员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由于医院在招聘财务人员时,不能很严格的评估和核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在日常经营中,不能有效的培训这些专业素质较薄弱的会计人员,从而大大阻碍了核算成本的效率。

二、完善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医院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医院应在国家颁布的法律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满足自身现实发展要求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只有将成本核算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够全面规范的展开成本核算工作。①创建成本核算体系的相关人员,应当与医护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追根溯源将出现问题的根源找出,同时通过医护人员的协助将最佳处理方法找出。②将成本管理制度加以完善,明确成本计算和成本项目,规范成本核算的步骤和程序,全方位控制医院在运营的前、中、后期的成本核算。③实行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在会计数据核算完毕后,将各类型的成本费用分配到位,同时按相应的原则把医院所有成本向各个医疗科室进行分摊,保证成本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有相同的结果。

(二)树立全方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意识。在社会大环境下,医院为了适应时展要求,必须要采用全方位的核算成本模式,将医院各个医疗科室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医院全体人员都应当树立全面的成本核算理念,将政府、医院和所有医生、护士的传统成本核算理念改变。①医院的相关领导要带头支持新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加大全面宣传成本核算的力度。②各科室之间要加强协作,在成本核算和业务流程的前提下,将所有人员的成本核算观念增强,确保在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完成每项业务,确保在核算体系的监管和督导下来核算各类业务。

(三)提升医院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医院中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和有序的展开医疗卫生体改的背景下,医院对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满足医院当下会计人员的需求,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提升会计的各种素质。①医院的各级领导要确切认识到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医院人资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入高素质技术性人才,这样能够推动现有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主动性。②要定期聘请知名会计师来培训会计人员,同时还可以将有关专家邀请到医院展开专题性的讲座,使会计工作者分析成本的能力提升。另外,给会计工作者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要激励会计工作者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加大培养电算化人员的力度,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各项操作,从而为全方位提升成本核算的质量铺平道路。③以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为基石,对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进行恰当的设定,使薪资与绩效相挂钩,推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四)加快速度展开信息化的成本核算管理。医院之所以能够有条件创建信息系统,离不开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在医院中实行新会计制度不但需要各单位加大网管体系力度,还需要医院对信息化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实现精准化、细致化管理。建立成本核算网,确保医院中的内部信息能够得到有效共享,这就防止了会计随意变更会计数据的风险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建设网络化的成本核算体系,有助于成本核算公开、透明,并可加大监督成本核算的力度,从而确保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更为规范。综上所述,在医院进行全方位改革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想要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力度,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完善,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这样才能够确保医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04)

[2]周红涛.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后的成本核算[J].商业会计,2015(24)

[3]郭志勇.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

成本会计核算要求篇8

【关键词】 医院; 会计; 制度;特性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核算日益复杂化,从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作为公立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特性看,公立医院的核算必须满足预算管理目标,即获得收、支、余信息及预算执行情况,应采用预算会计体系,其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的特性看,医院必须完整核算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客观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和实际价值,强化成本管理,防范财务风险,以全面的成本信息及收支结余情况作为内部职工绩效考核的依据,即满足财务管理的目标,应采用财务会计体系,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国际上对公立非营利机构的双目标、双基础一般采用双核算体系,即构建预算会计体系及财务会计体系同时进行核算。借鉴国际惯例,简化核算方式,大胆突破与创新,新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采用双目标、双基础、单系统的核算模式,即建立预算会计体系及财务会计体系相融合的会计核算模式,除财政补助采用收付实现制外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因此,新医院会计制度具有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类似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的特性,又有体现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核算特性,还有作为医院特有的收支成本核算特性,最终这些变化都体现到财务报表体系的新变化。以下对上述几个方面体现新医院会计制度核算的多重特性进行分析。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借鉴国际惯例及企业会计核算方式

新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夯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在会计核算很多方面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采用类似企业核算的方式。

(一)会计要素名称的变化

新医院会计制度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五要素,适用权责发生制,而原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适用收付实现制,改“支出”要素为“费用”要素,体现与期间相联系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概念,反映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二)采用类似企业核算方法,全面反映资产负债信息

1.资产类科目核算变化

(1)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变化。“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包括应收医疗款与其他应收款,不包括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增加“预付账款”科目,出现坏账迹象先转入“其他应收款”,然后再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2)“库存物资”核算范围扩大。包括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其他材料等;药品采用以进价核算,运杂费不计入药品成本,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全面规定取得、发出、盘盈盘亏物资的确认、计量和财务处理,库存物资盘亏、变质、毁损均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核算。

(3)规范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对外投资区分长短期投资分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科目核算,不再通过净资产投资基金核算;投资收益通过“其他收入――投资收益”一级明细科目单独核算;同时规定医院对外投资只能投资与医疗相关领域,不得使用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不得进行股票、期货、基金和企业债券投资。

(4)固定资产采用折旧制度。取消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增加“累计折旧”科目,增加净资产“待冲基金”科目,对固定资产采用计提折旧制度;并区分固定资产的不同补偿机制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医院自有资金形成固定资产,其价值补偿机制通过医院收入形式补偿,其折旧进医疗成本。而财政补助及科教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其价值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补助形式补偿,在固定资产取得时,增加净资产“待冲基金”,固定资产折旧通过冲减“待冲基金”核算。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使用寿命的,费用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其他后续支出则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均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处置净收益或净损失分别计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

另外,医院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从一般设备、专用设备500元、800元分别提高到1 000元、1 500元,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医疗设备等作为低值易耗品核算。

(5)无形资产采用摊销制度。无形资产摊销设置备抵科目“累计摊销”核算,自当月取得起,按月摊销。无形资产处置净收支分别计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

医院无形资产商誉只有在医院发生合并、改组时,净资产与享有权益份额的差额可确认商誉。

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只将注册费、律师费等形成无形资产价值,开发过程的研究费与开发费直接进入管理费用,不予资本化,即不形成无形资产价值,以简化核算。

(6)取消“开办费”、增加“长期待摊费”科目。开办费在医院开业时计入管理费用,不再采用摊销方式。“长期待摊费”核算分摊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费用,如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2.负债类科目核算变化

(1)增设“应付票据”科目并规范核算。带息票据应在会计期末或票据到期时计算应付利息,计入管理费用,同时增加应付票据价值。

(2)新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取消原“应发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三科目核算内容并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医院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工作薪酬,包括工资、津补贴、奖金等,并根据职工服务的受益对象,分配计入医疗成本、管理费用等,与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核算规定基本一致。

(3)增设“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成本费用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反映事业单位按人提取职工福利费的规定。

“应付社会保障费”核算范围扩大,包括代扣代缴住房公积金。

(4)增设“应缴税费”科目,核算应缴的各种税费。

(5)“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范围缩小,不包括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代扣代缴住房公积金、应缴的各种税费以及尚未使用的科研、教学项目资金(在“科教项目结转(余)”科目核算)等。

(6)明确“长期借款”利息处理。为构建固定资产专门发生的借款利息,属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计入工程成本;属于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管理费用,其他长期借款利息计入管理费用。

3.净资产类科目核算变化

(1)规范“结余分配”科目核算。年末业务结余,按照规定可用于结余分配的,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后转入事业基金贷方;若年末业务亏损,用事业基金弥补亏损的,则直接转入事业基金借方;若年末有借方余额的,表示累计未弥补亏损。医院每年业务结余分配后均转到事业基金,没有累计未分配结余的概念。

(2)“事业基金”科目核算变化。不再划分一般基金与投资基金,不再核算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结转,期末结余为非限定性用途的净资产。医院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结余的事项,通过“事业基金”科目进行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明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明确医疗收入确认时点为“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发出药品)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计量标准则规定为“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计算确定”,特别规定“医院给予病人或其他付费方的折扣不计入医疗收入”,反映权责发生制的规定,有别于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

二、体现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核算

新制度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要求医院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并将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等一并作为内部业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与年终评比,收入分配挂钩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结合起来,促进医院规范运营。会计核算体现单位全面预算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核算。

(一)增加财政预算改革相关核算内容

明确财政补助收入在国库集中支付中不同支付方式下的确认与计量。要求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分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方式下或其他方式下的不同核算方式,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年终结余资金通过“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过渡核算。

(二)科学界定收支分类,规范收支核算管理

新制度规定,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根据公立医院职能定位及业务活动需要,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又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1.规范“财政补助收入”及“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目核算。“财政补助收入”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个一级明细科目,“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目取代“财政专项支出”科目;收入及支出科目均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教育”等相关科目以及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2.增设“科教项目补助收入”科目。核算医院取得的除财政补助收入外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补助收入,相应增设“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收支均要求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要求医院设置相应的辅助账,登记开展各科研、教学项目所使用的自筹配套资金的情况。

3.规范“医疗业务成本”核算。该科目中的“人员经费”、“其他费用”明细科目下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使用财政基本补助发生的归属于医疗业务成本的支出要求设置“财政基本补助支出”备查簿,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登记。这是医疗事业单位特有的适应收支分类改革核算要求的核算规定。

4.规范“管理费用”科目核算。该科目设置“人员经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其他费用”等一级明细科目。其中“人员经费”、“其他费用”等明细科目下还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该科目核算包括使用财政基本补助发生的归属于管理费用的支出,要求设置“财政基本补助支出”备查簿,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登记。

三、体现医院特有的净资产及收支成本核算体系

新制度体现医院特有的净资产核算方式,并体现医院细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医改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口径一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

(一)特有的净资产核算方式

1.新增“待冲基金”科目,下设“待冲财政基金”、“待冲科教项目基金”两个明细科目。在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购进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物资发生支出时予以确认“待冲基金”,并在相关资产按期计提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物资时予以冲减。相关资产提足折旧、摊销前处置、盘亏,以及相关物资领用发出前发生亏损变质毁损时终止确认,同样冲销“待冲基金”。

2.规范医疗风险金的核算。“专用基金”下设置“医疗风险金”一级明细科目核算,按照不超过当年医疗收入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的比例计提医疗风险金,专门用于支付医院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发生的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的资金。

3.“本期结余”科目核算内容不再包括财政补助结余,核算过程包括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形成的结余,但期末要将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形成的结余转入“财政补助结转(余)――基本支出结转”后方可进行结余分配。

4.增设“财政补助结转(余)”科目,核算历年滚存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余、项目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转,分设“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明细科目核算。其中“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所属各明细项目的执行情况还需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性质的对应项目的贷方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明细科目。

5.增设“科教项目结转(余)”科目,核算非财政资助科研、教学项目累计收入减累计支出后的结转资金以及已结项但未解除限定的非财政科教项目结余资金,科教项目已结项并已解除限定的结余资金转入“事业基金”科目。

(二)特有的收支成本核算体系

1.规范“医疗收入”核算

合并原“医疗收入”、“药品收入”两个一级科目,设置“门诊收入”、“住院收入”两个一级明细科目,“药品收入”作为“门诊收入”、“住院收入”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的二级明细科目,并要求设置“西药”、“中成药”、“中草药”三级明细科目核算。增加“结算差额”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医院同医疗保险机构结算时,因医院按照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计算确认的应收医疗款金额与医疗保险机构实际支付金额不同,而产生的差额,需要按照比例调整各项医疗收入;其中医院因违规治疗等管理不善原因被医疗保险机构拒付所产生的差额,则确认为坏账损失,不在该明细科目核算。

2.兼顾成本核算与管理的需要,要求以科室为对象归集直接成本

“医疗业务成本”科目,合并原“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两个一级科目,核算范围包括开展医疗服务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费用。包括使用财政基本补助发生的归属于医疗业务成本的支出和医院开展科研、教学项目使用的配套资金发生的支出;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及科教项目收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要求按照成本项目设置一级明细科目,并按照科室进行明细核算,归集直接成本。

3.完善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

按照科室核算同时要求分医疗辅助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及行政后勤类科室核算,采用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具体方法为:月末,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分摊到其他3类科室后,将医疗辅助类科室直接成本及分摊的管理费用间接成本结转到医疗技术类科室,形成医疗技术类科室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再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结转临床服务类科室,最终临床服务类科室成本含其自身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含分摊的管理费用及医疗技术类科室结转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为单病种核算打下基础。

4.要求医院提供成本报表

新制度要求医院提供“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科室全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科室全成本表构成分析表”,全面反映医院成本归集过程及成本构成情况。为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全面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

作为会计主体,财政核拨用于基建的资金以及基建过程形成的资产与负债应是医院资产负债的组成部分,原医院均按照国有单位基建会计制度核算规定单独设置基建账核算,游离于医院“大账”之外,未能全面反映医院资产负债的全貌。而基建账单独核算也有便于基建资金管理与基建过程审计的优点。为了兼顾两方面情况,新制度要求医院基建账并入大账,设置“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核算,平时可按照国有单位基建会计制度规定单独设置基建账核算,以便于基建管理与审计,同时,要求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有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进行处理,即期末将基建账会计科目发生额与余额的会计数据并入医院会计大账,以全面反映医院作为会计主体的完整资产负债状况。

五、财务报表体系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为目标

新制度改进完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及报表附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还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的参考格式。这一方面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最后,新制度还要求医院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引入注册会计师第三方审计监督,使医院财务更加阳光化。

总之,新制度强化全面预算,突出成本管理,规范核算程序,体现医院的公益性,提高医院的独立性,符合医疗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满足内外部监督需要,体现医院会计核算的多重特性,是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大胆探索与创新。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揭开了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序幕,为政府会计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军.全面提升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管理和监督水平[EB/OL].casc.省略,2011.

[2] 陈志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1(1).

[3] 张琦,张娟,程晓佳.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1).

上一篇:国防教育的方针和原则范文 下一篇: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