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0:19:53

成本会计学论文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案例教学应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

笔者认为,目前所进行的案例教学一般来说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将课堂讲授(教师准备案例和对学生分析与报告内容的点评等)、讨论、实验(学生实际操作)和习题(撰写分析报告)等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需要进行分析的案例内容,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报告以及讨论后要对分析报告的内容和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这些工作都是与课堂讲授有关的内容。成本会计学案例分析中有的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实际计算与复核(如成本核算案例中的计算与复核),撰写分析报告,所做工作类似于学生做习题和实验。学生就案例作分析报告和问答是讨论教学形式的运用。而成本会计学案例教学的深化发展应是将课堂教学形式与现场教学形式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到企业单位实地调查和实习,收集第一手资料,编写企业单位的成本会计案例和分析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专门实习或学年实习条件下采用比较合适。

二、案例教学应注重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成本会计学案例教学一般是在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成本会计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进行案例教学首先是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才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案例教学的知识检测和巩固部分,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通过学生的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对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从而在教师讲解点评时予以及时纠正,加速学生对有关知识点、方法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案例教学第二部分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策的研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报告的文字表述和口头表述的能力以及课件的制作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所无法实现的。

三、将实务案例与理论研究案例相结合

目前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实务案例,即联系实际编选的有关成本核算和计划、控制、分析等案例;在有关文献中谈到的理论案例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反映实务的抽象性案例,这些案例接近于习题,从涉及的成本会计实务内容上看应归于实务案例。也就是说现有实务案例可分为抽象的(理论性)实务案例和具体的实务案例。在目前的成本会计案例教学中,没有或较少采用理论研究的案例,即使有,也是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笔者认为,在大学的成本会计学教学中,要想很好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就有必要增加理论研究案例的教学内容。理论研究案例是根据课程教学进展情况确定的,如结合成本概念、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控制等教学内容的介绍,选择一些与成本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有关问题存在的不同见解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学生可以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发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把握相关研究的动态,紧跟成本会计学术研究发展的步伐。

从过去的教学情况看,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大多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兴致和欲望,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上加以积极引导,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价值的。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增加理论研究案例的内容,也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及研究视角的扩展。根据上述认识,在教学案例的编选上可以编辑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文集,以研究文集中的大量文献作为理论研究的案例。在理论研究案例的编选上注重收集近期和有重要价值的文献。

四、编选成本会计学案例要与课程内容、实际工作及互联网相结合

进行案例教学,必须有好的案例。要有好的案例,教师就应做好案例的编选工作。在有关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实务案例的编选上,笔者认为,所编选的实务案例应注重与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工作和互联网紧密相结合。

首先,编选的案例要反映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并联系前后教学内容。由于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习题和实验,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编选的实务案例,要能反映学生在所学内容基础上的判断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成本核算板块的内容后,教师提供成本核算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成本核算知识和方法,从成本核算的实务案例中找出存在的错误和提出修改的意见,使学生加深对学过内容的认识,提高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能力。

其次,在编选案例时,要注重将实务案例与实际工作密切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案例应反映企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实际情况,行业覆盖面要宽。一般来说,现有实务案例涉及到的行业主要有采掘、电力、化学、冶金、纺织、建材、机械电子和轻工业的成本会计案例,根据新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有关内容,有关案例的编选还可以扩大到农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业、文化业和其他行业。在编选实务案例时,要注意收集现有的文献资料,同时结合去企业单位参观、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整理间接与直接获得的资料,形成有特点、有具体数据的文字案例。编选案例时还可与实际企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合作进行,以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更接地气。除了编选文字案例外,还可利用到企业单位参观、调研的机会制作一些视频案例、语音案例和拍摄一些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流程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图片。文字案例与图片、视频、语音形式的案例相结合,在运用中使学生能更为形象和直观地了解案例单位的实际情况,丰富案例教学内容。由于企业单位的成本信息属于商业秘密,不对外公开,因此,所编制的实务案例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的成本数据就不可能与案例单位绝对相同,这也是成本会计学案例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第三,在编选案例时,除了到企业参观和调研外,还可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的成本会计信息,特别是有关成本控制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单位成本管理的新闻报道资料和证券市场披露的与成本会计有关的信息,这些报道资料和披露的信息涉及企业面临的成本危机和应对、企业单位采取的成本管理措施等内容,这些报道和披露信息生动、具体且有一定深度,比较适合作为案例使用。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一些知名企业单位成本管理成败的资料,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对学生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正确采用成本管理方法是有好处的。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获得一些企业单位成本管理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在案例的制作中,也可将实地调研资料与互联网上获得的资料相结合,形成更有价值的实务案例,充分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互联网下的案例教学将是成本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

五、要将事前、事中和事后案例教学组织工作相结合

在成本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教学组织工作,并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相结合。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教学时间不会太多,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组织,以保证案例教学能有较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

在事前案例教学组织工作中,教师要整理好文字、图片和视频案例、实务与理论研究案例,明确每一个案例使用的目的、确定案例分析、报告和集中交流的程序、时间和内容安排,划分案例分析的小组并做好分工。在向学生分配案例分析任务时,要阐明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复习已讲授的有关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对理论研究案例的分析可以不划分小组,由每个学生自己进行研究。

事中案例教学的安排,是由各个案例分析小组组织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准备好报告的幻灯片(PPT),并由各个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案例分析情况向全班同学进行报告,报告后再由其他组的同学根据报告的内容提问,由作报告的同学回答提问,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案例分析中除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外,还包括类似习题和实验的计算和复核工作。每次下发的案例有若干个,每个小组都对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但每个小组只对其中的一个案例做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报告的分析案例是不同的。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可能对报告的案例分析报告提出讨论的问题。对理论研究案例的分析报告,可采用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安排部分学生进行报告,也可由对有关问题有一定研究兴趣的学生自己报名进行报告。

事后的案例教学组织工作,是由教师对学生报告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案例教学实施的情况,检查案例分析是否实现预定的目的和对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成绩的评定,收集学生对案例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案例教学内容以及对有关安排进行必要的调节。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核算的案例可以给出比较确定的答案,但对成本核算以外的成本会计内容,可能有多样性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尽管案例教学产生于20世纪初,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在我国的成本会计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广大成本会计学教师不断总结案例教学经验,借鉴和采用先进的、有价值的案例教学方法,才能促使案例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二次大战前与战中的日本成本会计准则 1937年由日本商工财务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制造成本会计准则》,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成本会计准则。该准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日本借此次侵略战争对其国内生产力进行的大幅度扩张、对物资供需加强控制的背景。日本于1938年了《国家动员令》后,物资、劳动力和工资都由政府掌控。1941年,日本政府企划院里成立了一个“协议会”,全称“财务诸准则统一协议会”,专门负责把已的各种成本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就是把1939年的《陆军军需品工场事业场成本计算纲要(亦称:陆军要纲)》和1940年的《海军军需品工场事业场成本计算准则(亦称:海军准则)》统一起来,于1942年了统一的《成本会计规则》。这之后,该协议会又针对制造业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制造工业成本会计要纲(亦称:企划院要纲)》,以及针对其它行业的详细《成本会计要纲》,都隶属于1942年《成本会计规则》。这一时期日本的成本会计准则体系,其制定的根本原因是二战之中的日本政府要求对军需用品进行准则的成本核算。在二战结束之后,这些一系列成本会计准则被废除。因此,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中建立的成本计算准则体系,是源自于日本军部对军需物资的采购需求。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日本的成本会计准则几乎都是强制企业执行的,不仅不是指导性准则,而且没有给予企业的成本核算丝毫自主性。

(二)日本现行的1962年《成本会计准则》 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巨大,因此战前和战中制定的成本会计准则彻底作废。1950年11月,日本开始研究制定新的《成本会计准则》。当时的日本大藏省和经济团体联合会发起建立了由庆应大学教授中西寅雄、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山边六郎等组成的三人委员会,专门研究制定新《成本会计准则》。在这之后的12年间,对于如何构建适合日本企业发展的《成本会计准则》问题,该委员会历经了无数次的反复研讨。1962年,经过改头换面的日本新《成本会计准则》由大藏省会计审议会公开。据山边(1952)所述,这一版《成本会计准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和英国的两部文献。其中之一是,1948年美国会计学会(AAA)的“成本会计概念和准则调查委员会”的四位委员瑞德、斯坦福、肯德里克和狄克松发表的四篇论文。另一部是,隶属于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税务和财务相关委员会”的“成本会计小委员会”于1947年发表的研究论文《成本会计的发展》。当时,日本学者们一边参考美英两国文献,一边对日本到底应该编制怎样的成本会计准则,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激烈论争。1956年,日本各所大学的教授们召开了一场名为“成本会计准则应如何编制”的座谈会。日本会计学术期刊《产业会计》的1956年7月号中详细记载了此次座谈会的情况。会上学者们主要讨论的议题是,日本是否应该编制一部与美英两国的成本会计准则类似的准则,还是更应适合日本国情。当时,讨论的焦点在于成本会计准则是否应该与财务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的地位相当。因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部会计信息为主的成本会计并无披露的义务,所以《成本会计准则》的必要性首先受到了质疑。当时日本一桥大学的番场嘉一郎教授认为,如果财务会计中核算的销售成本、生产成本等项目和成本会计中的核算方法不一致,就会引发很多相关者的利益争夺。所以,他坚决主张完全有必要制定统一的成本会计准则。而横滨国立大学的山边六郎教授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至少有两大原因支持制定成本会计准则,一是准则能调整社会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二是准则能规范和促进企业经营的合理化。于是更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调整社会上不同的利益团体之间的利害关系的这一原因,其实就是存货和资产会计的领域,是企业会计核算原则的问题,其实也是财务会计问题。经过这次座谈会后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有关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作用和地位,他们基本支持美国会计学会的观点。即,成本会计不应从会计学领域中割离出来,理应具有为财务报表提供正确的销售成本、生产成本和存货等必要的成本信息的功能。所以,成本会计准则的地位,应该是广义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环,是财务会计准则的延伸和扩展。1962年日本《成本会计准则》以后,日本会计学界的权威期刊《会计》中刊登了《特辑:成本会计准则》,对该新的成本会计准则进行了权威性的说明和评价。同时在该期刊中,横滨国立大学教授黑泽清等学者也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强调此次颁布的《成本会计准则》是与财务会计一致的,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完全成本计算为中心的准则。这之后,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冈本清也赞同此观点,认为这一版《成本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中的一环,具有等同于法规的性质。其实,在日本1962年《成本会计准则》的正文之中,也明确了对自身的定位和评价。即该准则是不带有强制执行要求的指导性准则,是以促进企业自主经营的提升和改善为目的的一部准则。

(三)日本公共企业成本会计准则 1962年版日本《成本会计准则》为一般民间企业提供了成本核算的指导性标准,但对于日本国有公营企业、公益性企业、公用事业单位而言,却并不适用。因为,对于这些具有公共特征的企业,日本有一套与一般民间企业完全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日本依据1949年《企业会计原则》等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针对公共企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特殊会计制度。这套制度基本上是根据各行业不同的法律法规,分别制定针对不同行业公共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规则。具体如表1所示。

日本公共企业和公益性企业的特殊会计准则,几乎都是为公共产品的合理定价而制定的。特别是表1第2项《电气通讯事业会计规则》,其制定的目的不仅在于设定合理通讯价格,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明确通讯基站等国有通讯设施的使用费用。这样就使得民间企业也能和国有公营企业一样,公平地租用通讯设施,参入通讯业务市场,从而防止了大型国有通讯企业垄断市场的现象,促进了市场竞争,防止通讯价格虚高。除此之外,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防采购领域,1962年,日本防卫厅公布了《有关物品采购等预定价格算定基准的训令》,专门规定了国防采购成本和价格的核算方法。这是因为公共基建和国防采购领域难以找到较充分的竞争市场,因此该采购训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国防采购项目的合理价格。可见,日本针对公共公益性企业的成本会计准则都具有强制性,具有确保合理定价、促进竞争的目的。

二、美国成本会计准则体系

(一)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会计准则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大型垄断企业频频压低售价,极大地压迫了中小企业的生存。这些大型垄断企业使用差别定价的方法,用不同价格、极低价格向各个细分市场供应商品,这样就直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面对当时美国大型垄断企业盛气凌人的低价竞争,美国联邦政府希望扭转这一局面,改变不公平竞争的市场状况,于1936年通过罗宾逊·帕特曼法的立法。根据这部法律,基于生产制造成本的差异性定价被禁止,但是却未能禁止基于市场流通和配送成本的差异性定价。于是,有关生产制造成本包含哪些内容,而市场流通和配送成本又包含哪些内容的争论,忽然之间成为焦点。这样一来,如若不能明确地定义这两种成本,并清楚地区分这两种成本之间的不同,那么以防止垄断为目的的罗宾逊·帕特曼法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在当时的美国,这些急待解决成本问题被放大成为了社会问题,《成本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也因此凸现,且越来越紧迫。1947年,美国会计学会(AAA)设立了“成本概念和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7年、1951年、1955年了一系列的成本研究报告。在这些报告之中,没有任何一篇建议对企业的成本计算进行强制性的规制,而是仅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框架作了概观性的构建,为改善企业会计实务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并从成本会计学理上进行了说明。然而,1956年,AAA的该委员会停止了研究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管理会计委员会”。于是,紧接着1958年、1959年和1961年,AAA管理会计委员会又一次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书,为一般企业的成本会计实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终,该委员会于1966年发表了《有关基础会计理论的说明》,算是对成本会计准则研究做了一个阶段性的了结。

(二)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CASB)的成本会计准则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批准成立了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其实,该审查委员会的成立是有其特殊背景的,主要是当时美国国防部采购的大多数军需物品不存在竞争市场,难以找到市场价格。由于80%~90%的军需物品都不可能进行竞争性招投标,所以,如何弄清这些不存在竞争市场的军需物品的合理成本,成了当务之急。1972年,美国国会设置了“相关机构的联络委员会”,使非国防军需物品的政府采购领域也能适用CASB构建的成本会计准则。于是,由CASB负责制定的成本会计准则,较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采购领域,是具备了法律强制性特征的成本会计准则。可见,具有强制执行特征的CASB的成本会计准则,与为一般企业提供成本会计核算的指导性意见的AAA成本会计准则截然不同。所以,美国的成本会计准则体系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其一是为一般企业提供了成本会计核算的概观性框架的准则,该准则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仍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其二是针对政府采购领域制定的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特征的准则,目的在于明确政府采购的合理成本和定价。第一种“概观性框架”的准则是1947年直至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的,是为了改善成本会计实务,并对成本会计作学理上的说明的准则。第二种有“法律强制性”的准则,是1970年在美国国会设置的“美国成本会计审查委员会CASB”的。这一准则并非全面覆盖各个行业的成本会计,而是仅仅针对政府采购,对国防采购和无法进行竞争性招投标的其他政府采购的成本核算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制。该准则仅限于解决政府采购中的合理成本和适当定价的问题,为计算合理的政府采购合同价款制定了详细的成本核算规则。

三、日美成本会计准则体系的启示

第一,成本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的一环,是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延伸和扩展。由于成本会计具有为财务报表提供正确的销售成本、生产成本和存货等必要的成本信息的功能,因此有必要构建完善的成本会计准则体系,以规范企业的成本核算。第二,日美两国的成本会计准则体系都不约而同地包含两种不同的准则,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一是适用于一般民间企业的,二是适用于公益性行业、公用事业、公共基建以及政府采购的成本会计准则。即便在有竞争市场的一般民间企业,特别是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也极有必要对企业的成本核算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日美两国所制定的针对一般民间企业的成本会计准则,都与财务会计准则不同,不具有强制性特征,只提出了成本会计核算的概观性框架,从而给予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更多自主性。第三,日美两国针对公益性行业、公用事业、公共基建以及政府采购,都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成本会计准则。这些准则详细规制了上述行业的成本核算和定价方法。因此,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会计准则时,可适当借鉴日美两国的经验。与此同时,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和行业具有后发优势,因此对于这些急待扶持和振兴的产业,可通过制定特殊的成本会计准则,在研发、折旧、存货、计税等方面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工艺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2009年度“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管理会计》”以及2009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课题(10ZS23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AAA, Report of the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mmit-

tee, The Accounting Review, April, 1962.

[2](美)AAA,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meri-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战略成本;应用

一、战略成本会计的定义

战略成本会计就是指: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运用一些专业的手段为企业提供,竞争对手的资料和企业本身的资料,从而协助管理者对企业战略进行评价,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企业的业绩、战略空间、过程是战略成本会计首要关注的任务,也就是说它将在不同的战略选择下组织成本会计,在企业的整个战略管理中将成本信息问题融入其中。通过对公司成本行为、成本结构的改善、了解和控制,使其得到更加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会计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全局性、外向性等特点,第一,战略性,战略成本会计的目标是为战略管理而服务,能够将一些战略成本信息提供给企业,并且为企业提供分析工具使其进行战略管理。第二,长远性,取得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宗旨,它能为企业提供更加长远的生存和发展目标。第三,战略成本会计在工作过程重要为企业的全局考虑,从整体企业看待企业的管理,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及时和广泛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目的

随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许多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许多发展机会。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开始进入我国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得到了更大的推进,这些现象都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使我国供需矛盾的情况日益严重。由于市场中大多数产品都会存在生命周期的经济现象。例如:我国建材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材行业逐渐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但是到了2004年我国复合地板领域却出现了一落千丈的势态,而在2004年时我国其他领域的市场才得到起步。在此同时由于复合地板行业的发展状态导致许多厂商失魂落魄,许多厂商开始降低复合地板的价格,并且开始转变思维将往常的复合地板转变成了新型的环保地板,但这些新推出的环保地板并没有因需求上升而得以涨价的迹象,才进入市场领域就出现了大幅度降价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表明了我国建材领域正在经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度时期,在度过这个时期后我国建材市场有可能向着更加成熟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战略成本会计在集团公司中的应用

(一)在企业高层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应用了战略成本会计后,它将根据经营情况为企业提供了非常多样化的经营信息,为企业提供经营相关的材料以供改进性的研究,并且为企业中的高层领导指明一条具更符合企业本身战略的发展道路,使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合适的长远的规划和战略思考。战略成本会计还能在目前企业成和服务的质量的情况下控制采购成、加工成、运输、交易、检验等成本,更为企业的长远成本竞争提供信息、分析数据、优化配置原材料,以促进企业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管理系统。

(二)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得好,要看此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如何,目前我国各大企业要想提高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首先应当分析出一套将战略成本会计运用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有效措施。在企业采购过程中应用战略成本会计的方案,要将挖掘“不理想运输条件、低质量、低可靠性因素”的观点优化企业的采购成本,运用这套方案后,企业在采购时不仅会对采购的价格进行考虑,还会更加关注材料的可靠性、送货时间以及材料的质量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多方面的数据内容与更加可靠的采购材料信息,用以更全面控制采购成本。企业还应当对规模、技术、经营多元化、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行控制,

(三)战略成本会计应用于集团企业市场定位管理

战略成本会计系统将企业中产品的市场定位问题放在了重要地位进行考虑,在决定企业产品市场定位时要对产品的类型进行考虑,其次要分析本公司产品与同行产品比较后的定位情况。进入生产阶段后,企业应当确保企业拥有质量较高的经济信息基础,从而才能正常的运行战略成本会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应当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

四、战略成本会计在集团公司中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战略成本会计管理理念

若想使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就应当不断强化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有远见,注重企业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带领企业突破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企业更能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经济方向发展。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更多适应于企业当前经营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后,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在企业中施行成本计量的管理方案,根据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采用作业与价值链相互结合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在企业中建立相对完整且符合企业短中长期经营目标与理念的战略成本会计体系,要将企业的分散资金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整合,优化整个企业的战略成本体系。同时,将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符合战略发展的再配置,在经营过程中不断优化及整合企业的各项指标,使战略成本会计体系在企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企业中建立战略成本体系,要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使企业部门的分工混乱情况得到缓解,提升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随着近些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营压力与环境压力不断在增加,为了缩小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差距,战略成本会计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管理者只有将企业的优势与建立企业战略成本会计方案相结合,找出一些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策略,抓好企业的管理、市场定位、以及售后服务,才能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稳扎稳打的让企业在产品、管理、以及发展理念占据相对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维持生存能力,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耕,高忠民.优化价值链下物流作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优势[A].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03:17.

[2]于增彪,赵晓东.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系统:两个模式[A].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及实务运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06:12.

[3]亓同进,李海绒,姜学武,黄晓琴,常缨征.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文化研究[A].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44.

[4]顾远,王慧,张春想.我国成本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基于《会计研究》杂志2000-2012年的初步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学术年会(2012)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2:10.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荷兰的会计史研究

Camfferman(1997)提供了接近200本文献书目,是很综合的资料。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到的几本书有:deWaal(1927)和tenHave(1933)17、18世纪复式记账教育有关的书。Kraayenhofen(1955)———荷兰著名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也有一些影响,他写了会计职业调查。还有大量的关于Limperg和荷兰会计学派的研究,如Sevente(r1969,1975,1996)的三本关于过去会计事件的书,还有关于TheodoreLimperg本人的专著。之前更早关于Limperg的书是法语和英语的(Camfferman和Zeff1994;Camfferman2005)。还有其他专著,如Bouma(1966)关于公司目标,Bouma和Feenstra(1975)的从1970到1973年荷兰公司的个性政策的变化,Klaassen和Schreude(r1984)关于荷兰的会计研究发展,Hoogendoorn和Bijl(1992)20世纪90年代的财务报告选集,Limperg之后的Bouma(1992)的管理会计专著。两个澳洲学者Clark和Dean(1992)作了Limperg和Schmidt的重置成本理论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Enthoven(1982)及Brink(1992)研究了Philips(可能是荷兰最著名的公司)的会计政策与实务。Zef(f1993)研究了财务报告的历史发展,Camfferman(1996)荷兰会计历史;Camfferman和Cooke(2001)在日本(1605–1850)合著的荷兰会计的回顾。

二、芬兰会计研究综述

(一)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

(1)Kovero的文献与影响。19世纪著名的芬兰学者Kovero(1877-?)不仅用芬兰语(如1905,1907-16,1910,1911b,1926,1931,1932,1935),还用德语(1911a,1938)和英语(1933,1959),他关于重置成本、未实现利得的作品,还有估价与税收的关系的论文,分别在日本和德国引起巨大关注,但是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得到重视。(2)芬兰工业化(1860-1917)时期的商学院。Lilius(1862)单式计账的教材是芬兰的第一本簿记教材,在芬兰工业化的早期出现了好几个商学院:奥卢的商学院(用芬兰语和瑞典语教学),芬兰商业协会的商学院(1898),和瑞典商业高等学校(1909年成立,后来转到大学水平的瑞典经济学院的名下,现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瓦萨)。赫尔辛基的帝国亚历山大大学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了簿记教学,真正的大学会计教育是随着1911赫尔辛基的经济学院成立开始的。1927年,土尔库经济学院,赫尔辛基的瑞典经济学院,还有土尔库的经济专科学校都处于芬兰会计和商科教育的前沿地位。二战后,更高级别的商学院成立,1950年,土尔库和瓦萨经济学院(现在是瓦萨大学)成立。坦佩雷(Tampere)和于韦斯屈来(Jyv覿skyl覿)大学都保留了商学研究部。(3)1911到1938年主要受德国的影响较大。尽管英语文献对芬兰的会计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Lukka等人(1984:17–18)认为从1911到1938年芬兰的会计研究主要受德国的影响,Kovero在德国柏林的博士论文,I.V.Kaitilia(1921a),Brommels(1928)和Nurmilhati(1937)的著名论文都受德国影响较大。S.N覿si和J.N覿si(1997:203)认为最初的课堂文献如Calmes,Lehmann,Penndorf,Schmalenbach,Schubitz,Tremponau等主要是德国人的,I.V.Kaitilia(1921a,1921b,1928,1940)的一系列从账簿、财务会计到成本会计的论文基本都受到德国的巨大影响。德国影响力的另一表现是将会计视为企业经济学的分支。(4)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士论文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Kovero(1911a),I.V.Kaitilia(1921a),Brommels(1928),Nurmiahti(1937),Virkkunen(1951),J覿gerhorn(1965),Jaaskel覿inen(1966),K.Virtanen(1979)等博士论文都呈现较高的水平,他们在财务会计、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估计和折旧问题等领域有很突出的偏好,其次是对工厂会计的兴趣,40年代后才开始成本会计方面的研究,真正的学科研究从二战后Virkkunen(1951,1954,1961)才开始出现。

(二)芬兰的第二代学者及其影响

芬兰的第二代学者MarttiSaario通过Schmalenbach创立了“芬兰”模式,并被E.Artto和J.Lethovouri发扬光大。随着MarttiSaario、EsaKaitilia、UntoVirtanen和HenryVirkkunen的大量著作问世,芬兰学者在管理会计、行为会计、会计伦理等领域中声名鹊起。另一个著名的芬兰会计学家是JaakkoHonko,他提倡投资导向和现值分析。目前活跃于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有:Laitinen、Lehtonen、KariLukka、Majala、M覿kinen、JuhaN覿si、SalmiN覿si、Neilimo、Philanto、Reponen、Riistama、Salmi、Tamminen、Vehmanen、Wallenius、Wallin等,他们的研究领域宽广且方法多样,从方法论的分析性哲学观、经验性实证观,到具体方法的决策导向观、行为导向观。会计史和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果有:RiistamaandJyrkki觟的一本深受欢迎的教材;AlaluusuaandLukka在预算方面的研究;Kasanan、Lukka和Siitonen颇有影响的成本研究,被译成英文;还有Lumij覿rvi、Kasanen和Malmi、Granlund等(以Lukka和Granlund的成就最为瞩目)。受Schmalenbach的影响,Saario(1945,1949,1959,1965)的研究兴趣从资产负债表转向利润表,奠定了芬兰会计的学科和法律基础,不过眼下的会计发展趋势与Saario的部分观念相矛盾。在下半世纪,Artto(1968)应用Saario的“优先成本模型”融资理论和对称原理,检验了芬兰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比较了不同行业利润分配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晚期,Lethovouri(1969,1972)延续了Saario的研究,奠定了现代芬兰会计的理论基础(Lukka等1984)。其他同时期有影响的博士论文成果有:Grandell(1944)的会计史研究,E.Kaitila(1940,1945)的成本会计和量本利理论分析以及U.Virtanen(1949)关于芬兰产业成本结构的论文。二战后Virtanen(1959)专注于行为会计事项的研究并强调商业道德。Virkkunen(1954),Kaitila(1940),其中Saario(1949),Virtanen(1949)和Virkkunen(1951)的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Saario提出的成本不是按比率由收入补偿,而应该有更“理想”的优先顺序,对芬兰的会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观念和后进先出的原则合并一起,就是“产量越少,成本顺序越优先”(Lukka等1984)。

(三)芬兰的第三代学者及其国际影响

(1)20世纪50年代Honko主要贡献与地位。芬兰另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JaakkoHonko(1955,1959,1963)的研究明显超出芬兰的国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投资问题,和收入确认计量中的现值方法。Lukka等(1984)认为Honko的贡献是把累计收益看成是对固定资产的补偿和可供分配的利润,避免了折旧问题。(2)20世纪60年代芬兰会计研究的国际影响开始显现。Jagerhorn(1965)关于年度报告的信息内容比美国该方面的研究还要早,尽管这篇论文侧重于审计和实验方面。其他研究包括:Kettunen(1974)有关芬兰公司的盈利能力的,用数学的方法计划J覿覿skel覿inen(1966)和Meyer(1971)计算税收,计算增长和产量模型Ruuhela(1972),还有相似的计算投资、生产和市场份额Lindstr觟m(1972)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早期的通货膨胀时期,一系列有关通胀调整和相关计量问题的文献涌现,如:Riistama(1971,1978),J覿gerhorn(1975)和Aho(1981a,1981b)。在Lehtovuori(1973)和Kettunen(1974,1980)的研究中,方法论和科学性方面成为研究主流。(3)20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的几种方法论。根据N覿si(1997),芬兰的学术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概念法”,可能回应英美的广义“哲学分析”方法,出现在Pihlanto(1978),Majala(1974,1987,1992)和N覿si(1980a,1980b,1981)的财务会计领域和Virtanen(1979)和Vehmanen(1992,1994)和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中。第二“、数学的”(或实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芬兰至今仍占主流地位,早期有Prihti(1975)、Majala(1987,1992)、Neilimo(1975)、Tamminen(1976,1992,1993)、Laitinen(1980)、M覿kinen(1980)、Neilimo和N覿si(1980)等人的论文,和Lehtonen(1976)和M覿kinen(1976)在管理会计领域的文献。第三、“决策导向的”方法,或多或少回应美国的决策有用的方法,在财务会计领域Salmi(1975)andRiistama(1978)使用,在管理会计领域Wallenius(1975),Reponen(1977)和Wallin(1978)使用。第四、“行为导向法”,与英国的“批判———诠释主义”哲学观有关,出现在Philanto(1978,1988a,1988b,1992,1994)、Majala(1982)和Lukka(1991)等人的论文中,90年展较快,在年青一代广受欢迎。行为导向强调了哲学方面(Lukka1990宣称所有的现实仅仅只是人的建设,Mattessich2003)。芬兰会计学者似乎对哲学反映和社会学会计研究有特殊的偏好。还应提到的文献有:Neilimo(1981)和Majala(1982)的公司社会会计研究;N覿s(i1995)、Niskala和N覿si(1995)的“利益相关人理论”的讨论;Kovero(1959)和Pitk覿nen(1969)的公共管理;Virtanen(1959)和Brunsson(1981)的道德问题;Paasio(1981)的会计作为控制和信息系统理论。上世纪90年代晚期《欧洲会计评论》中芬兰的一系列PE相关的财务研究论文。

(四)芬兰的会计史研究与成本、管理会计文献

(1)芬兰的会计史研究。芬兰会计史方面的主要成果有:Grandell(1944)的芬兰旧会计模型研究;Virrankoski(1975)的芬兰经济史研究;Salm(i1976,1978)回顾芬兰的会计和N覿s(i1993)回顾商业的论文;Rasila(1982)关于芬兰的经济历史和工业化研究;Tainio等(1982)关于芬兰的商业经济的历史回顾;Kettunen(1984,1986)的两篇探索芬兰商业发展起源的研究;Lukka等(1984)的芬兰会计史研究;N覿siandN覿si(1985,1997)20世纪40年代后的会计史博士论文和芬兰会计商业经济传统;N覿si(1990)从上世纪中期到80年代晚期的会计发展研究。PihlantoandLukka(1993)的关于MarttiSaario和他的遗著研究。N覿s(i1990,1994)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会计思想发展,和他的19世纪初到60年代芬兰成本会计演进的研究。(2)芬兰的成本与管理会计。RiistamaandJyrkki觟(1970)的管理会计教材达到12版之多。Alaluusua(1982)和Lukka(1988)的预算方面研究,90年代一系列有趣的成本研究发源于芬兰:Kasanan等(1991,1993的英文版)提出管理会计的“建设方法”研究;Lumij覿rv(i1993a,1993b)分别有一本书和一篇论文讨论了芬兰的作业成本会计和管理;Kasanen和Malmi(1994)的著作比较了传统的成本会计和作业成本会计;Granlund(1994)研究了管理会计与公司危机之间的关系;Virtanen等(1996)研究了成本会计的驱动因素。尤其要提到的是,Lukka和Granlund(1996)的芬兰成本会计实务研究,证实了劳动力成本比重不断下降、不断变化的战略和营运环境趋势,还发现尽管芬兰工业相对先进,但作业成本法没有预期使用多。

三、北欧其他国家会计研究综述

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会计研究始于瑞典学者OskarSillén,其最为知名的作品是以德语发表的瑞典估价理论历史一文。瑞典另一位早期的杰出学者是AlbertterVehn,主要研究成本会计。

(一)北欧国家的早期发展

北欧国家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早期有2个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一个是OskarSillén[1885–1965],斯德哥尔摩的商业经济学院1913到1950经济系主任,也是1923到1941特许审计师协会的主席。他关于瑞典历史成本理论(Sillén1929)的论文得到全世界的尊敬。他还出版了一本德语审计著作(Sillén1926)和几本瑞典语著作。Sillén的著作主要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方向,实务和理论都很完善,他的成就得到Wallerstedt(1988)的称赞。另外一个是AlbertterVehn[1900–1997],他1926至1967任哥森堡经济学院主任。他的德语著作从会计理论发展到德国商业法律(terVehn1929),瑞典语著作完全成本标准化(terVehn1936)影响力都非常广泛。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成本与管理会计和会计图表的建设(在欧洲大陆盛行)。另两个经济学家分别是IngvarOhlsson(1953)和Aukrust(1955)。

(二)1950后北欧国家的管理会计研究

20世纪下半叶,北欧国家对预算会计各方面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这个现象在丹麦很突出,Madsen(1959,1970)的两篇规范和一片理论著作刺激了随后预算方面的实证调查研究;Polesie(1976a,1976b)的两篇论文分别研究了“目的预算(goal-budgeting)”和目标预算(budgetingbyobjectives)。Madsen和Polesie(1981)进一步研究了预算的行为元素,明显比其他研究的范围要广。瑞典Samuelson(1973)和Magnusson(1974)关于预算控制的著作,Gavatin(1975)预算激励方面的著作。觟stman(1984)指出“:尽管这些项目都包括经验数据和应用问题分析,也要特别强调观念问题”。北欧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兴趣发生了很大转移:Riise(1969)关于决策和控制的成本计算;Arvidsson(1971,1973)的转移价格的两个研究;Jennergren的(1971,1980)斯坦福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分散资源分配的数学理论和另外一篇关于会计对利润影响的论文;Provstgaard的(1972,1976)会计的利润功能分析;觟stman’s(1977,1980)关于管理控制的会计计量的实证研究和行为会计研究;Ljungkvist(1982)的价格变化和管理控制;Ask和Ax(1992)的分析瑞典制造业产品成本发展的英文调查;Frenckner和Samuelson(1984)关于行业产品成本;J觟nsson(1996a)关于会计作为普遍提高方式的研究;觟stman(1977)以会计计量作为控制的方式;Samuelson(1989,1990)的论文和著作分别是关于瑞典的管理控制方式和会计信息系统的,Ask等(1996)关于瑞典的成本管理。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除了关注成本设计和相关的报告的研究(HedbergandJ觟nsson197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也有讨论、试验和直接应用边际成本(Freckner和Samuelson1984;J觟nsson1991)。Ask和Ax(1992)研究发现瑞典大约40%工业企业用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或者吸收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会计受到行为学和计算机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Polesie1976a,1976b;觟stman1973,1977;Gr觟nlundandJ觟nsson1990;J觟nsson1996a,1996b)。一个相关的研究是公共部门管理会计研究(Oson1983;J觟nsson1982;Brunsson1989)。Engwall和Gunnarsson(1994)出了一本文集《管理会计的学术背景研究》。

(三)北欧各国的财务和社会责任会计

在财务会计和会计理论领域,北欧各国的主要有以下研究文献:PalleHansen(1962)的著名代表作,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利润的会计概念。Sven-ErikJohansson(1965)的瑞典投资准备系统的著作———这个主题实际是财务理论的领域。Kinserdal的挪威行业年报中包含的信息分析;觟stman’s(1973)的会计报告使用和设计的实证研究;Eriksson(1974)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包含的信息研究的著作;Kedner(1975)的破产问题研究;J觟nsson(1988,1991,1994)的几个主题的著作:会计规范和主要结构,政府监督时的会计角色;在强势政府背景下不断变化的会计规范的构成。在70年代财务会计的几个特殊分支中,有一个分支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会计,如魦kerblom(1975)的通胀时代的商业公司;Wideb覿ck(1976)的通胀会计和预算;Br觟oms和Rundfelt(1979)的通胀会计和养老金会计年报的价格调整方法。觟stman(1980)的通胀会计概念研究。关于公共服务会计,必须提及的有Oson(1983)关于市政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使用的著作;J觟nsson(1982)地方政府预算行为案例研究的英文文献(觟stman1984);J觟nsson-Lundmark(1976)的养老金会计。社会会计方面,觟stman(1984)只列出了Gr觟jer和Stark(1978)的研究,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导向性研究著作,应用于两个瑞典的公司。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对英语国家的会计研究有深远影响,最著名的是挪威裔美国学者JamesA.Ohlson大量开创性的著作(如1987,1988,1995)“干净盈余”净化理论,FroysteinGjesda(l1981)关于会计的论文。丹麦学者关于透视会计信息的论文也值得关注:J.A.Christensen和Demski(2003)合作的;P.O.Christensen和Feltham(2003,2005)合作的两卷著作。Skaerbaek(1998)的论文《丹麦中央政府的会计技术政治》和Tornquist(1999)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四)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外,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列示如下:Carlson(1986)关于瑞典大型企业高管研究;另一个是Engwall(1992)关于瑞典的商业经济和主要代表人物研究;Gunnarsson(1994)关于瑞典经济学家的奠基人AndersBerch的著作研究。另两篇英语论文:觟stman,L.(1984)的关于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以及J觟nsson(1996b)的关于瑞典的会计和商业经济传统的著作。提到瑞典的会计历史,不能不提到金融天才IvarKreuger,他的工业王国和他的破产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不仅影响到瑞典的审计行业,还有随后的法律,而且影响了这个小国的政治前途。这种崩溃甚至让纽交所震惊,影响到了美国的会计立法。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成本核算教学

《成本会计》课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一样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达到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事成本会计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县职教事业发展较快,财会教师数量众多,县职教中心经常举办教研会,在与其他教师的探讨时发现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狭窄。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老师倾向于详细讲述成本核算内容而对成本管理的内容则讲述很少,使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感受最深的是成本计算和核算,对成本会计缺乏整体、完整的感觉。教学方法简单。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受条件限制,仍就使用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而成本会计课涉及的表格很多,不可能将所有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教师只能一味地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不但学生听起来乏味,教师有时也会有厌烦情绪。教学能力不足。成本会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缺乏真实的感受,不能灵活运用相应的案例,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上述现状,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1重视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在第一课教学中,我们可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如引入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学习“成本会计”(即成本会计的目标、作用)?什么是成本会计(即成本会计的内涵、本质)?怎样做好成本会计工作(即成本会计的步骤、方法)?换句话说,“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就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同时说明全书的内容就是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此时还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以某一单位的成本资料为例展示其操作结果,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2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转变观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可先由学习小组一起合作讨论,重要、难懂的内容再由老师点拨评价。如:在讲解主要产品成本报表时,可先由学生根据课本的说明试着填写一张报表,再由学生提出存在问题。这样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还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为独自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引导,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

3讲透讲活理论,打下扎实基础总体上来讲,在《成本会计》课中计算和习题占了大部分比例,但在教学中不能因此偏废了对理论的讲解。因为通过例题可以教给学生怎样做,而通过理论的讲解能够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第二章中,“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实际上暗含了成本会计核算程序的线索,把这一理论讲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成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能够在头脑中对成本计算的步骤形成一个清楚地认识和系统地把握,为学习后面章节作了极好的铺垫。

4教学形式多样,提高教学效果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和企业的生产工艺联系非常密切,但是大多数同学对这些生产工艺知之甚少,案例分析和实地参观可以适当弥补。在《成本会计》课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做法目前尚不普遍。将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运用案例教学关键在于选取适当的案例,如在讲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原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当地众所周知的一家大中型企业为例,也可由学生搜集自己所了解的企业,由师生共同创造案例。这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可在教学初期安排8个课时去当地发展前景较好的一、两个企业进行参观,熟悉生产流程。参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对学习很有好处。在参观完之后就进入了正式讲述阶段,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案例教学方式,同时采用被参观企业的资料和实例进行讲述,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个人生平简介

余肇池,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胡金店。1909年(清宣统元年)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参加阳夏保卫战和讨伐袁世凯战争。1914年(民国三年),考入北京财政商业专科学校学习,1918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启会计教育职业生涯之帆。

1922年,留学美国纽约大学商业管理学院获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于1924年回到祖国,始任北京财政商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后曾在卓定谋(1886~约1960年,民国章草名家,曾任中国实业银行经理)任会长的剧学研究会当过会务干事。这只是其会计职业生命中的一段小小插曲,其后一直在会计领域耕耘。

1930年~1932年,先后受聘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陆军大学英语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与丁佶教授同系任教。1936年休假一年。1938年辞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职务,进入国民政府担任资源委员会专员,后出任陕西省国民政府会计长、国民政府主计处顾问。

1934年,与卫挺生、潘序伦、徐永祚、奚玉书、吴世瑞、邹曾侯、任应钟、闻亦有、蒋一贯、安绍芸、杨汝梅(众先)、雍家源、顾询、钱乃澄、李鸿寿、许敦楷等51人发起,于同年11月18日在南京中央路560号成立中国会计学社。

1930年代初期,应潘序伦先生之邀,与张心澄、王澹如、蒋明祺、莫启欧等人参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丛书”的编著与编辑工作。40年代上半期,曾在重庆担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北碚分校副校长,主持教务工作兼会计学教授。1943年1月,其代表作《公有营业会计》由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在西安出版发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善后救济总署会计处长。嗣后的1947年,任善保会成本会计设计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继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受聘担任财政部会计制度规章审议委员会委员。1950年12月25日,与留美学生钱伟长教授等人联合署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国五百余留美学生发表声明痛斥奥斯汀诬蔑中国人民》的声明,斥奥斯汀对中国人民侮辱。1952年,其代表作《国营企业会计》由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在上海出版,影响全国。同年,调任中央财经学院教授。195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任教授。1957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文教科技委员会委员。

1968年,一代会计大师、中国公有营业会计的草创者之一、前苏联国营企业会计理论与方法移植者,走完了他卓越的会计人生,久别人世,享年76岁。

1988年,被《中国会计史稿(下册)》(郭道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628)收录为民国时期76位知名会计学者之一。

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名人被收入《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郭道扬,《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列入37位一星人物之中排第8。

二、理论主要贡献

余教授一生致力于会计理论研究,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在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成本会计、企业会计、会计法制建设等多个领域,尤其擅长国营企业成本与会计研究,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果。其会计论著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类。主要论文有《关于会计学的常识》(《清华周刊》1932年第38卷第7期)和《一年来的陕西会计》(《陕政》1944年第5卷第5、6期)。

企业成本及会计类。其论著包括《成本会计及其中心问题》(《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4年第2期),《公有营业会计》(立信会计丛书,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43年)和《国营企业会计》(同前1952年);以及《就会计的观点说明“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办法”的要义》(《新会计》1951年第4期);与潘序伦合作《工业会计讲座》,内容包括概论、会计科目、工业会计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要义、分批成本会计制度等,刊载于《工业月刊》(1945年第1~8期)等。

会计法制类论著。主要有《会计上之法与人》(《社会科学》1935年第1卷第1~4期),《现行公有营业会计制度》(《陕行汇刊》1943年第7卷第1期),《国营事业管理法规之我见》(《现代会计》1948年第4期)和《一个会计制度的检讨》(同前第14、15期)等。

先生早年还撰写了不少会计评论类文章,主要包括《潘序伦·会计学》(《社会科学》1935年第1卷第1~4期),《会计书报评论》(《会计季刊》1935年第1卷第2期),《森克雷耳氏之预算学,1934.》(《BUDGETING.By Prior Shclair.Ronald,1934.》,《会计季刊》1936年第2卷第1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第3期)和《一篇关于培养会计人才之译著》(《会计季刊》1936年第2卷第1期)。

此外,1957年先生发表了《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体会》(《争鸣》)一文,1958年撰写《从经济和社会方面看美国纸老虎》(杨承祚、余肇池、周作仁、赵锡禹等,《教学与研究》第12期)。早年编著《簿记学与会计学》和《商业会计纲要》(英文版)两部教材,1950年代编写《中国会计史》和《中国现代会计史》两部著作,被选为专业教材。

在余教授诸多会计论著中,影响最大的数《公有营业会计》和《国营企业会计》,是他成为国营企业及成本会计研究专家的奠基与成名之作。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成本会计》课程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会计专业课中比较难学的专业课程。因此笔者认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光靠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需要,而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来教学。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会计学相关实践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对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和看法,现简介如下:

一、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教师应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的模块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法。

1.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设计的需求,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应控制在96课时左右,其中理论教学64课时左右,实践教学32课时左右,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新模式。

(1)在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上,基于成本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过程全方位对接的模式,将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成本会计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公司成本核算业务流程相吻合,具有课程体系完整、结构新颖的特点,便于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按照成本核算业务流程要求,使学生熟悉成本核算业务常见的单据,掌握各业务流程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以模块的实际业务资料,要求并引导学生按照课程教学的要求,独立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当一个教学项目结束时会有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期的最后一周将进行成本会计综合实训。根据这个定位,笔者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从应用的角度,强调成本会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2.以真实成本核算业务组织案例教学

(1)采用案例教学法,归集我国企业在成本业务中的会计核算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并与校外实训基地结合,按课程单元授课并指导学生进行具体会计实务操作。

(2)采用团队研究教学法,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将不同专业学生分成3~5人的研究小组,布置一定数量的实务课题(包括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研究讨论,相互学习,从而探寻实务问题的解决方案。

(3)利用实训基地,完成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安排阶段性实岗参观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3.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网上考试系统和在线答疑系统,成立了以主讲教师为首的答疑小组,同时还利用QQ、E-mail、BBS等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答疑解惑,使学生对外贸会计实务的疑虑在相互交流中得以解决。

二、完善考核标准,突出考核内容

1.建立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强调能力标准及考核的整体性,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既有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有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坚持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结果考核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考核主要考查理论基础知识,项目实训考核主要考查操作技能。

2.课程考核内容紧扣课程教学内容

各模块按满分100评定成绩,再按模块权重折算后计入课程总分,课程总分=∑模块得分×模块权重。

三、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1.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理解该课程要求的职业素质、团队与协作精神

《成本会计》每一单元设计教学目标中必须有态度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内容中必须融入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成本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中,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一组就是一个模拟的财务部,按企业成本会计业务流程设岗,一人一岗,项目任务的完成好坏依赖每一位学生自身岗位任务的履行情况和整个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将本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外贸企业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职业素质要求,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能得到不断增强。

2.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就该课程写学后感,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有很大帮助。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训中设分组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探究式、创新性学习的习惯。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最后一学期要求学生就当前专业领域内的热点,或自己实习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学生都能完成三千字以上、结构合理、内容具体的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结合市场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03(10).

[2] 李延.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新趋势[J].中国教育周刊, 2006(2).

[3] 俞宏,夏鑫.《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 会计之友,2006(6).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体系方面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理论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议。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源的浪费,而且给会计教学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门课程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框架。

一、管理会计课程的留舍

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毕业论文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很多内容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复。有学者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理由如下:

1.社会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195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管理会计”一词,这标志着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并得到公认,促使了现代会计被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管理会计在西方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

2.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不能没有管理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实时性、前瞻性的会计信息,而传统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管理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向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有效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所需的信息。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

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的层次关系与定位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同一学科层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二者关系密切,均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硕士论文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属于第三层次。

财务管理与会计相互区别,各成体系。财务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资金运动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直接对资金运动进行实体管理;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这应是区分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客观依据。从学科体系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研究的是资金直接管理规律,具体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以及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会计研究的则是企业资金间接管理规律,即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分析和预测,以准确、及时地提供资金运动的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属于物质流,财务管理进行有关资金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检查等实体活动,属于职能性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综合的信息运动,主要包括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运动,属于以资金运动信息为主的信息流。会计对经济信息运动进行直接管理,而对资金运动则进行间接管理,它通过对经济信息的采集、交换、输出和反馈等观念总结活动,参与经济决策,进行经济控制,属于基础性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明显区别,但二者在内容、标准、功能以及信息流程上都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根据各自的标准和要求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管理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决策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控制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成本最小化。

三、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思路

1.整合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并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为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可以允许必要的内容重复,医学论文既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协调问题,又要注意教学时间的衔接,力求既保持各门学科体系的完整,又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

笔者认为,当前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教学角度强调三门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与整合效应,而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系统。如何针对三门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与文化特征对三门学科进行全方位的系统重构,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总以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各门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将三门课程简单合并无法使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

2.三门课程内容的设计。财务管理课程应包括财务分析、筹资与资本结构、有价证券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收益分配、企业并购等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经营决策、项目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等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内容。

上述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思想是:①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职称论文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其中成本核算应重点讲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并兼顾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而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应纳入管理会计课程。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这种重复是必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应侧重于讲述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考评,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③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这能够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由于二者的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出于对教材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二者都应保留时间价值内容,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的教学内容。④传统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存货资金的安排与占用,应将其列入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归属于管理会计。⑤责任会计应属于管理会计的特定内容,不必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进行专门叙述。⑥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应归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不再纳入财务管理课程。⑦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属于财务管理筹资的范畴,经营杠杆已在资本结构内容中加以讲述,不必再在管理会计中予以阐释。

主要参考文献

①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2.;6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原理

RCA关注的焦点在于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资源在产出过程中是如何消耗,这是RCA以GPK为理论基础,与ABC的不同之处。近年来,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更多地强调财务会计或外部报告的有用性,因而就显得不够精巧。然而若能够将美国与德国的成本会计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助于推进美国成本会计的发展。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心RCA中涉及到三个核心的概念:一是资源,它指在试作业过程中耗用的经济性投入,如购入的劳动力(职工薪酬)、劳动对象(材料)和劳动手段(固定资产);二是资源消耗,它指部门之间的成本(价值)转移,RCA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确定成本的归属;三是资源结集点,它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被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该单位发生的所有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RCA的重点在于从资源结集点向成本对象(如作业、项目、产品、顾客等)分配成本,而且更注重成本性质的分析,并为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加强E/I产能(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的管理。

(二)资源消耗会计成本控制系统的形成RCA是在以上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成本控制系统:首先,各资源结集点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关的。RCA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归入资源结集点,然后再根据动因进行分配。相关的资源要素组成了资源结集点,而每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成本动因。资源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因此资源结集点之间也具有相互关联性。RCA与ABC的不同之处在于,ABC只核算作业消耗的资源,而RCA不仅核算了作业消耗的资源,还核算资源自身消耗的其他资源。由此,RCA的资源结集点既包含了所有作业消耗的资源。又包括因为对其他资源提供效用而消耗的资源。清楚认识被消耗资源的功能及其伴随着作业产生的资源间的相互关系,对资源结集点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显得非常必要。其次,RCA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量化处理之后,还识别了E/I产能并明确了责任归属。RCA为了使消耗的资源被量化,明确资源消耗与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在各资源结集点采用了可量化的手段,从而实现评价手段的定量化,由于资源可能有三种类型:生产性资源、非生产性资源和闲置资源,因此产能也就相应的分为生产的产能和E/I产能。为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则需要对E/I产能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在RCA核算方法下,E/I产能是可以识别的,并可分配到对该资源有影响的责任人员或者相关层面上,而不是将其笼统地归人到产品成本中,因此增强了成本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管理。再次,RCA是从最基本的成本核算单位(资源结集点)对成本进行划分,再依据计量标准进行核算。RCA从资源供应和资源消耗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成本习性。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随产出正比例变动的资源成本为变动成本,否则为固定成本;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上述的变动成本又存在以固定的形式消耗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将其识别出来并进行相关处理。此外,很多资源的消耗是难以以货币进行计量的,所以RCA,还应用到了很多除了货币之外的所有可量化的指标。明确了资源消耗关系后,再将非货币的量化指标转化为货币指标,应用货币指标计算对象的成本。由此,RCA实现了资源的消耗关系与核算成本的价值关系之间的分离,即将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区分开来,从而形成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RCA的因果关系是运用量化指标建立的。在RCA下;先要确定基本生产部门对辅助生产部门所提供的需求量,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的需求量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将消耗的资源成本“拉动式”计入成本对象。企业综合利用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将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美国推行资源消耗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资源消耗会计在美国的推行,对我国成本管理实务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实情的发展利用 在此次推行RCA前后,美国会计学界开展了对德国成本会计的认真研究工作。除在有关杂志上发表推介德国成本会计成功经验的论文外,有学者还在德国运用了GPK的公司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向相关人员询问GPK的运用及对其控制的影响情况,虚心向德国同行学习,总结德国先进的成本会计经验,并通过借鉴GPK的经验,解决本国成本管理方法运用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IMA已采取重要措施将GPK知识引入到普及英语的地区中。在借鉴德国成本会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将GPK和ABC所具有的成功因素及优点相结合,推出RCA,形成了美国式(U.S.version)的成本会计。我国会计学界从2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对ABC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研究,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但至今关于ABC的运用情况还不够了解。为了保证成本会计在决策支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有必要研究和借鉴GPK和RCA的理论与积极实践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发展性利用。一方面要研究RCA的基本概念、创新之处、基本程序等基本原理和在国外运用的情况,关注研究和实践的动态;另一方面要对我国实施RCA的可能性、必要性、操作性问题及其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尽快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本会计经验,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二)注重理论研究,重视理论向应用的转化 美国会计学界推行RCA,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具体操作的问题。ABC之所以在美国没有成功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没有解决好理论与实务相融合的问题。ABC在美国运用中普遍没有与管理体系一体化,在计划的制定上没有获得成功,在推广上没有建立一个依照明确实践标准的强有力的专业推广组织,在软件、发展和信息披露方面以及最佳处理等实务问题上又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美国会计学界发现德国会计界成功地将GPK理论应用于实践,构造了一个与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完整实务体系。美国LMA应用研究基金会做了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研究德国的GPK和美国的RCA的应用。有的学者还对RCA在企业中进行了试用,如通过在Clopay塑胶公司的试用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总结了RCA的优点和其他情况,在理论转化应用问题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我国会计界应在对RCA在美国的企业中应用的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机构或由学者、成本会计实务工作者认真进行RCA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促使对管理有效的、有价值的成本会计理论向实务应用的转化。

成本会计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认识上的差距

管理会计自问世以来将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而现代管理会计的真正形成和迅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它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逐步完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专业的管理会计团体,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现代管理会计在西方已成为一门系统的、规范的、相对独立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

我国自80年代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后,一直受到会计主管部门、会计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地位始终未被人们接受,在企业中未能得到深 入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定位也存在多种争议。

(一)存亡之争。管理会计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之一。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实际上应是财务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具体可称为财务决策学或财务控制学,而不是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可不必单独成科。”有的学者则认为管理会计应该单独成科。从管理会计对会计学的贡献来看,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使得已有500年发展史的现代会计,似乎成了一门新兴科学,它使得传统会计从“记帐——报帐型”转化成“计划——控制型”,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管理会计内容来看,它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理论,形成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它必然与许多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影响管理会计学科的独立性,它本身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只是有待 进一步完善。

(二)包容之争。人们统计分析发现,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达60%以上,管理会计的绝大部分都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之中。那么,应该如何尽可能减少这种重复性呢?学术界对管理会计是否应包容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中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是三足鼎立,即这三者尽管有内容上的交叉,但不影响各自的独立。这一观点与管理会计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致的,认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的观点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决策科学化,控制考评会计方面更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是不能被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所代替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兼并,取消管理会计。即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内容,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纳入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更名为成本管理会计。其实!在国外所谓成本会汁就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体系上的组织,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延伸。因而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重新整合,而形成成本管理会计的确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在兼并观下,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无关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剥离到财务管理中去,通过将管理会计内容的合并与分立,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三门学科的重复性,但是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及评价考核控制的功能被削弱了 。

(三)第一之争。迄今为止,一部分学者推崇将传统的大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即二元论观点。然而由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重复交叉关系,人们对究竟谁应作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另一极产生了质疑。一是新二元论,该观点依然保持了二元论,一极仍为财务会计,另一极则由财务管理取而代之。财务管理是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损益管理三部分组成,实质就是会计六要素管理。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均以会计六要素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只是二者侧重点不同,因此,将二者作为大会计学的两大领域也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管理会计的定位在哪儿呢?新二元论认为,管理会计只能是与成本会计相对应的学科。二是三元论,即将传统的大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三大领域,其实质是将管理会计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这两个学科中,“名亡实存”,从而构成新三元论。总之,管理会计的合法地位一直还 在争论之中。

二、内容上的差距

(一)定义。美国管理会计

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而我国教材中一般认为管理会计是指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分支。将以上两个定义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前者强调了管理会计是对所需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后者只认为管理会计就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很明显,后者相对缩小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

(二)框架。众所周知,美国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框架,它包括目标、术语、概念、惯例与方法、会计活动管理六大主要内容。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分别对这六类进行了详细说明。建立管理会计框架,正如同建立财务会计框架一样,界定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促进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也促进了其在企业中的推广与运用。我国各种管理会计教材中均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建立管理会计框架结构更无从谈起。

(三)职业。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以后,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会计界推进了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并逐步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英、美管理会计师,必须先通过专门的“管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执业。经过考试的激励与选拔,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不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取得特许管理会计师或管理会计师资格,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具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的高层管理职位。在我国多数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两大类,管理会计的任务与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分担,没有一个专门职能机构履行管理会计任务,也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职责,管理会计师职 业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四)道德。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职业道德,或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或兼而有之。我国目前根本没有管理会计师这个职业,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当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研究也无人问津。美国管理会计师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职业团体。1982年,全美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管理会计师在对其服务机构、专业团体、公众及其本身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职业道德标准,这也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职业道德标准包括技能、保密、廉正、客观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解决五大项,约束了管理会计师的行为,也使管理会计师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可信性,为管理会计师职业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道德基础。

(五)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不仅在广大工商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得到推广并且成效显着。与之相比,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极为有限,大量的技术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应用。调查表明,我国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以下五个领域:(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决策部门;(3)资本预算;(4)标准成本核算;(5)管理控制。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企业均运用了责任会计的管理模式。但是,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运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总体上讲,管理会计在我国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普遍应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三、组织上的差距

(一)无组织。现代西方国家一般均有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如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加拿大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业组织的成立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设有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这些组织通过制定管理会计公告,定期召开管理会计研讨会等非强制式的方法,引导全社会的管理会计研究,解决管理会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吸收有关力量构建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规范,大大推进了管理会计这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直到去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以推动其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可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置单独的委员会来进行管理会计的研究。这无疑会使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走进一 个崭新的春天。

(二)无系统研究。这首先体现在我国既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几乎都未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工作议题,当然也就无法展开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其次,从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杂志来看,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都有自己的管理会计刊物,例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出版《管理会计》月刊、《管理会计研究》季刊,并负责《管理会计正式术语》。台湾和香港也成立了管理会计学会并发行《管理会计》杂志,但大陆目前还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只是有少数杂志上设有管理会计这一专栏。最后,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看,我们只注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即企业内部信息,忽视企业外部市场信息,使其研究的视野过于狭隘,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分别在1997、1999年两次举办“管理会计与应用”有奖征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有助于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且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开始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无后起之秀。缺乏管理会计师的考核选拔机制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显得后继乏人。从我们对1999年《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的论文来看,总共有137篇(包括各种文章、译稿等),而其中只有10篇是关于管理会计的(包括成本会计在内),仅占总数的7.28%。这对于传统会计领域一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显得极不相称。同时,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是毕业于财务会计专业,在思维方式上受到财务会计的束缚很多,无法将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各种相关预决策模型真正与会计学知识结合起来,也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发展。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除余绪缨、李天民等几位前辈名师外,至今还未发现有影响的后起之秀,这不免令人遗憾。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会计 的研究应吸收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如鼓励理工科毕业生报考会计专业研究生,在名师指导下进行系统深入的 研究,定会改变目前的落后面貌。

上一篇:词汇教学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书法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