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19 20:15:48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

为了使学生进入上述学习情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南京本地的秦淮河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一、思考本课地位,确定教学重点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水循环把地球上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基于此,笔者确定本课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对待水循环的态度。

二、调动各方资源,收集教学素材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素材的收集。根据本课需要,笔者认为需要收集如下的素材。

三、设置课堂问题,学生探究提升

乡土案例教学中问题是主线,一个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以达成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学生设置的问题应是自然生成,因为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免会对自然现象产生疑惑。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笔者结合教学需求,设置如下问题。

四、克服不利因素,确保教学顺利推进

乡土案例教学有众多的教学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倘若能够消除这些困难,必将推进乡土案例教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乡土地理教材整合方法

包括乡土地理在内的高中地理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将高中地理知识理论和乡土地理中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学习,是农村地区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高中地理、乡土地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就是要理清三者内在的,彼此衔接、融合的关系,我们认为三者间的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托,乡土地理素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进课堂教学,使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禆益。

一、高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形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选题,制订调查、观测、资料搜集的方案,对调查、观测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论点、观点和看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所依托的理论知识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所获得的。因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及其延伸和拓展的部分,如在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活动”学习中,我们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开展了“本县主要商品性农业产品区位因素的研究”,首先,学习小组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手段,把目标确定为当地主要的农产品市场。调查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商品种类。然后通过访问当地农业专家、农民,查阅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料,获取了一手材料。再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影响当地商品性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讨研究的乐趣,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指导生产活动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其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避免了学生被动地记忆理解所带来的厌学情绪,弥补了传统学习方法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对传统的讲解法、接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乡土地理是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以地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是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模式。它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亲自观察研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还把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理论、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现象、生活、生产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乡土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乡土实际的内容,收集乡土地理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经教师点拨,才能言传。教学中要贯彻“互动性原则”,采用集中讨论方式、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乡土地理现象中的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2学习城市区位因素时,我们结合本县实际,课前让学生以本县县城为例,调查、研究县城的选址的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些乡土素材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走出课堂,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对一些乡土地理素材进行研究,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观察、走访等方式,接触家乡地理环境,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就能形成丰富的地理事实的知识储备。乡土地理野外研究性学习的现成资料少,学生要自己寻找、查阅、分析、调查、访问,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需时间较长,所以课外研究性学习须纳入教学计划,专心设计,合理安排。

乡土地理中存在很多研究性学习素材,有待我们开发,以高中地理理论为基础,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及理念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是农村高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高中 政治课教学 乡土案例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8-02

从2008年秋季开始,江西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此推动高中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效。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个政治教师如何去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潜力,是我们必须去关注和实践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乡土案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打动学生,激活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土案例是指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且与某一地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政治教学中引用乡土案例,既可充实教材内容,也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同时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巧用乡土案例的即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乡土案例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因此巧妙地把乡土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往往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作为教师在引用乡土案例时,应把当地重要的时政如地方党政的重大决策、当地出现的重大事件与教材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在时间上,要注重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扩大学生知识面,给政治课堂注入新鲜的内容。

每年的一月或二月是市、区两会召开的时间,因此我们在上高一的《政治生活》课程时,第三单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市、区两会的召开提前完成教学。在讲解这一框题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探究问题,组织部分学生分别采访我校的区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要求学生了解:人大代表拥有哪些权利?以及作为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好国家的权利?并要求学生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撰写一份小报告在课堂中向其他学生讲解。同时教师适时地引用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由此导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探讨性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并且来自身边的具体现象,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研究”的学习过程,从“感知生活”入手,逐步抽象出理论观点“感悟生活”,最后升华到理性的认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巧用乡土案例的思想性,感动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躁、单调,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则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更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学习和确立,则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因此,引用乡土案例,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上述目标。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观点时,课堂上我运用了为新界埠中学学生捐款中我班困难学生捐出自己一个星期的伙食费进行教学。

因为奉献就在同学们的身边,奉献事迹是如此的直观和真实,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感触,“润物细无声”,教师再多的话都已显得苍白。

三、巧用乡土案例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授《多彩的消费》这一框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消费类型及消费结构,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一组负责调查校园里学生的消费行为;另一组则负责调查当地人的消费观念,并要求学生整理成书面材料,得出结论。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调查材料,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消费的类型及消费结构。同时教师进一步运用学生的调查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一:“很多人奉行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的消费观念,并称之为渔民的消费性格,对此你是如何看待?”

案例二:“许多人喜好打麻将,一到晚上或节假日,总能在大街小巷听到“哗啦啦”的麻将声,这你又是怎么看的?”

这节课,教师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多年的实践证实,乡土案例不仅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它能有效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更重要是它能以小见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的时候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切忌牵强附会。在乡土案例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二是避免喧宾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案例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矛盾,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因此,乡土案例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三是注意与时俱进。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时要注意材料的实效性。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恰当、准确地使用典型地本地案例进行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能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从而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增长社科知识的“双赢”成果,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虞新富.积极运用乡土案例,活化高中政治教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3期

[2]《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年第02期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 乡土地理知识 缺失 思考

乡土地理,从字面上解释是本乡本土的地理,是我们的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并生活其间的那部分地区的区域地理。这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地理的熟知程度远远低于预估水平。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和预计目标的达成。为何高中生对自己身边的乡土地理不甚了解?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为例进行探讨。

一、形成缺失的原因

1.乡土地理本身的特点

乡土地理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就农业来讲,其影响因素就包括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而高中生由于年龄和视野等因素的制约,对乡土地理的认识是零散的、微观的、不全面的。在一个庞大的宏观的知识系统面前,一名高中生此时显得很渺小,触角显得不够广,对乡土地理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2.生活场所的限制

高中生除了寒暑假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和家庭中度过的。这种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的生活场所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单一,活动范围比较狭小。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农村的农业活动接触的很少,“五谷不分”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也由于很少直接参与到农业活动中去,所以对农业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

3.学习压力的限制

在当前的高考政策下,学校和家长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高考的科目上,跟随着高考这根“指挥棒”不停地转动。“乡土地理”这门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表上根本就无迹可寻。因此高中生在校园中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习题和考试,学习压力很大。偶尔放假,也是把娱乐时间大部分花在游戏、网络等虚拟世界里。这就导致了缺少与自然亲近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乡土地理知识的缺失就不足为奇。

二、丰富学生乡土地理知识策略

(一)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的运用

1.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补充课本案例

现行的中学教材中编制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很具代表性。但因为有些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学生显得比较陌生,理解时或许有些难度。因为乡土地理案例来之生活,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起到辅助理解作用。其非常生活化的特点一下子就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并且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奋起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如此节中课本选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为例讲述“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高中生明显感觉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地理背景不是很理解,所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那笔者采取了我们苏州郊区农业的发展史进行讲述。苏州地区为“鱼米之乡”,向来是水稻和水产品的主要产地。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交通和市场的发展,逐渐发展了葡萄、西瓜、蔬菜等种植,而水稻田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减少。此案例结合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教学的实践性也得到加强。

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的限制,一节课中同一知识点不宜采用过多的案例教学,否则反倒会让学生造成知识点的混乱,应尽量以课本案例为主,乡土地理案例为辅,不可喧宾夺主。此外,乡土地理案例也要注意实时更新、与时俱进以及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准确性。

2.利用乡土地理案例理解地理名词

地理名词的概念解释一般比较抽象、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把它具体化、简单化。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此时可以通过“苏州的水稻种植”进行提问,水稻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比如“时鲜业”这个词对高中生来说是陌生的。笔者把课本中的“环地中海地区”的“水果、蔬菜、花卉”的时鲜业转换成苏州本土“水八仙”的“茭白、红菱、鸡头米”。对于“水八仙”,苏州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根据其特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时鲜业”即指生产的对象是应时而新鲜的农产品,其产业的特点是季节性强、不易保鲜储存。

3.利用乡土地理类比课本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更贴近学生生活。让课本上的纯理论性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所以有时可以对课本上的案例进行直接替换。如果让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现身说法,其他的学生也更加信服。

课本中要求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来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本地区虽也处于亚热带沿海地区,但并无甘蔗的种植,花卉棚也不常见。于是笔者把这个案例让家在农村的学生改成了自己家里的“水稻田-鱼塘-西瓜棚”,学生理解此案例之后,立刻明白了其中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因素。农民进行的农业活动是和市场上的价格密切相关的。市场价格也是最终影响农业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弄清楚了自己身边的案例,课本上的案例也就迎刃而解。

4.把农产品带进课堂

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初级产品,是学生们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但经常接触不等于了解,或者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如很多苏州的学生竟然不知道经常吃的苹果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水果?或者米粉和面粉是怎么来的?面包是用什么原材料做成的?

在此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带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农产品(一些水稻、小麦、苹果和柑橘),学生感到很兴奋,好奇地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当学生在叽叽喳喳议论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然后趁热打铁进行提问,大米是来自于水稻还是小麦?我们这里种的是柑橘还是苹果?为什么我这个苹果一边比另外一边要红?通过把农产品带进课堂,一方面通过农产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引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5.充分利地方方言

方言往往也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它也代表了一个地方特有的地方文化。现在课堂中要求普通话,但有时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用普通话很难准确表达,而方言却能准确表达出其精髓。课堂中偶尔使用一句地方方言,不仅可以迅速表达出老师的本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减少了课堂的呆板,使课堂多了几分灵动,“锦上添花”。

(二)课后作业中的“乡土风”

1.让乡土地理元素融入地理作业

传统的地理作业是一些试卷或习题,比较枯燥无味。学生面对这类作业,或多或少有些抵触情绪,其完成质量参差不齐。此时可以在地理作业中加入乡土地理元素进行调节,让学生更乐意去完成作业,使他们觉得所谓的作业实际上更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此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课本中有一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因此面对这次不同常规的课后作业,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次作业相当重视,通过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咨询父母、采访农民等途径分别从地形、交通、市场、政策等因素讲述了苏州经济迅速发展后农业因素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乡土地理调查工作,无形中使他们的乡土地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实情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知识的获得不是目的,更主要的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将社会问题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如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通过地图展示的形式设计出观光农业的项目。学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湿地旅游、农家乐、春季的油菜花观赏等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交通、住宿、餐饮、安全等问题。详细程度远远超过笔者的预估。虽说有些地方还尚显稚嫩,但在此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三、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5

摘 要:面对山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困境,尝试从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入手,让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更好地理解地理运动规律和区位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生动手去做、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市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非常注重案例法和问题探究的使用。其中采用了大量的世界典型案例的分析,让课堂能生动起来。但对于我们山区学生来讲,典型的却往往是陌生的,如何让枯燥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乡土地理素材就成了最好的切入点。因此,笔者按照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典型案例”三大模块,提炼出相对的14个河源本土案例参与实践,以此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术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课题将有力推动地理新课改,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增强高中地理教育的实效性。

2.应用意义

课题研究体现了“让地理走进学生身边和学生生活”“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其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河源乡土地理”是指河源的自然地理(包括河源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资源等)与人文地理(包括河源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的总称。

“教学实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相关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各国在中学地理教育中都充分利用了乡土地理素材,像日本、美国都非常重视中学生的乡土地理教育。在我国的一些学校中也有“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课题,从理论层面对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方法或教学原理进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乡土地理教学研究》,为我们一线的地理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厦门启悟中学陈丽松的《渗透乡土地理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初探》,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倡导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的教学要求,用结合、渗透的办法把乡土地理知识糅合到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内容中,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很多高中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如全疆发老师编写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创新思维》指导了佛山市一中进行了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取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华师附中每年也开设了针对高中学生的野外户外训练营活动,全面提升了高中生的素质。2014年佛山一中李志伟老师集2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经验,编写出《地理主题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书,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被选为本课题组活动开展中的重要指导资料。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是根据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课本编排找到相应的乡土素材以三大子课题“自然篇”“人文篇”“典型案例篇”展示给学生。“自然地理篇”以课外实验、野外考察为主线,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理解复杂的运动原理;“人文地理篇”以社会调查为主线,让学生在河源市工业、农业、旅游业、商业、交通等调查中理解区位布局的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篇”中选取河源市典型的工农业发展案例及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家乡的案例中体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六、课题研究方案

按分工表领小课题按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周拟写好活动方案(包括主题、时间、地点、人员、所需工具、相关理论指导、具体操作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如需其他课题组成员带队,事先与课题组负责人沟通协调)上交课题组备案、领取开展经费(做好课题开展过程中所需的交通、餐饮、实验器材等经费的预算)开展实践活动,收集资料(以4人或者8人小组为单位试点进行,在活动中注意记录好相关数据,并对实践活动过程用图片形式保留)形成实践报告(按要求填写并做好相关内容的反思)开展实践总结课分析与反思素材(主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找到可行性与不足,为下阶段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所有资料上交课题组备案(由小课题负责人做好相应的版块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报告、公开课证明材料、反思与总结及各项证明图片)书写论文并发表(鼓励全体课题组成员书写并)课题组整理资料并形成经验逐步推广。

七、注意事项

因大多数的调查素材需要从课堂外获取,教师要做好周密安排。校外的调查活动教师应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并做好全程跟踪与协调,确保安全第一。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6

一、乡土地理融入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高中地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联系实际。即使在新课改实施后的今天也往往“穿新鞋走老路”。这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纸上谈兵,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往往很难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从而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由于乡土地理展现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熟悉的最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日常的地理必修知识教学中,乡土地理是最好的调剂和桥梁。我在课堂中融入了榆中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这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轻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部分高中学生往往觉得地理难学,这是因为他们把地理看成是地理教科书,其实地理的实质是活生生的地理环境本身。在教学中我通过融入榆中乡土地理的案例,创设真实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通过分析论证解决了身边熟悉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榆中的自然环境、经济、人文、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活学活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本乡本土的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创造性能力,达到地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乡土地理教学通过“乡情”教育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具体。它可以将生动具体的乡土地理材料与科学的地理观点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从小树立起建设美好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责任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具体化。通过“乡情”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联系乡土地理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有特殊的效果,因为所举事例确确实实发生在学生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中,自己的家乡的土地上。

4.有利于实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中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实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倡导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去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而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使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正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理念的实践。

二、乡土地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渗透教学法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任务重,加之目前我县高中没有指定现成的乡土地理教材、也没有规定的课时,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采取结合、渗透的办法,在课堂中有意识把榆中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中。例如: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讲地理位置时可以榆中为例――海陆位置:榆中地处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省中部,是中国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相对位置:榆中县东接定西市、会宁、靖远县,南以马衔山为界与临洮县毗邻,西靠兰州市七里河区、城关区,北跨黄河与皋兰县、白银市相望。经纬度位置:东径103度49'15"~104度34'40",北纬35度34'20"~36度26'30"之间,是兰州市区东南部近郊县。再比如在《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何选在我县的定连盆地?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很快结合所学知识答道:主要是看中312国道既f柳高速、兰新、兰渝铁路沿线地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离兰州10km的地理位置以及定连盆地的地形地势特点。

2.案列教学法

由于高中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而乡土地理案例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学生非常熟悉,精选这些案例就能将理论的知识变得具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高中地理第八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农作物的变化》案例进行教学:上课前一周的周五将围绕案例的4个问题印发给学生(①观察家乡农作物情况?主要有哪些?②询问家长或年长的人,20年、10年前种植的情况?③观察并思考引起作物变化的原因;④针对目前的状况,你认为如何实现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再如我们榆中县聚落的分布特点,多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精选榆中聚落―高新区案例;榆中的农业类型分为好多种,川区是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北山地区和南山地区是粗放的干旱农业,带领学生调查榆中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从而确定榆中农业区位的案例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3.选取当地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学

人口、耕地和环境污染问题,是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也是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解可持续发展时提供本乡土的相关资料,例如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金崖土地污染的问题、和平人口数量激增问题、定远连搭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县城交通拥挤等热点问题设计成专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榆中本乡土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能通过这些现实问题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影视资料教学法

影视资料是现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利用影视资料中的内容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旅游时引入《四库全书与榆中》,《榆中传说―刘伯温挥剑斩龙脉》和《甘肃中部历史悠久的那个县―榆中县》《榆中四季如画》,《张一悟》等,通过这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旅游专题,名人事迹等内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的互动,又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5.实地考察教法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内,必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巩固自己的知识,培养观察能力。乡土地理的教学除了通过课堂的学习,教师的讲解,还要是通过实地观察,实践活动才能够完成。高中的学生应该要开展课外的学习。如:我在讲解地质构造类型,选择最近的、安全的地点可以选择小康营的九子坪,让学生考察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总之,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正如竺可桢先生所说“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在课堂中我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开展了教学,不但增强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让地理课堂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了他们地理的思维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反思

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乡土地理教材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地理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乡土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绘制乡土地理的能力,具有收集整理各种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组织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甚至包括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认识,才能深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情感,长大后为建设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2.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习内容的刺激,是所学知识的刺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别人合作,开展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高中地理大多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生活搬进课堂,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比如,在教学“人口的增长、迁移”一课时,只讲知识简单乏味,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人口变化实例,尤其是近几年外出打工者居多,人口变化明显,鼓励学生从身边问题入手,分析人口变化原因,绘制图表,探究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3.乡土地理教材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能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一课时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明白环境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影响,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对火山、泥石流等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地震、泥石流的分布有具体明确的了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保护家乡环境、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愿望。

4.乡土地理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比如,家乡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的变迁等方面,高中生尽管认知水平有限,但他们通过与以前生活的比较,仍能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适当地引入乡土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旅游开发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5.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对“90后”的学生来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特别明显,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更别说什么爱家乡了,这就需要在各个学科中逐渐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乡土教学入手,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课时,可以结合乡土地理了解本地的风景名胜或者文物古迹,在旅游开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在旅游开发时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6.乡土教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带学生都去观察。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比如,在教学“环境的保护”时可以结合乡土教材,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了解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乡土地理教材内容

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教学都需要结合乡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乡土教材,不能生搬硬套,把学生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分清主次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本身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地理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的思想原则,处理好乡土教材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要白菜、萝卜一起抓,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耽误了学习时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注意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

乡土教材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更新慢,由于当地的市、县政府在乡土地理更新的工作上相对滞后,因而会导致乡土资料不够全面,如果教师过分依赖乡土教材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教学有所偏差,因此,教师要注重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必要时可以通过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取乡土地理知识,确保乡土地理知识的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如何把乡土地理教材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应用好乡土地理资源,对于体现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有利条件,将本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巴桑珍拉.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2]张居茂.地理教育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8

    地理科学除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外还应具有开放性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乡校园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广阔的空间范围。基于这一点,地理教学就不应当将学生禁固在教室里,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去发现去探究地理科学知识。而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正可以实现这一点。使学生能在乡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有用”,而且他们还可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学我所用”,将来一定能够“用我所学”,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基于此,本文就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乡士地理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1、乡土地理教学过程是知识走向实践、实践检验所学的重要阵地。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不应当为教材中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向学生生活的延伸,注重用书本所学的原理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探究。在此期间,不仅检验了书本所学的知识、原理、规律和方法,又接受了学我所用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将来投身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用我所学铺路,铺一条可行之路。

    2、乡土地理教学过程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探索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乡土地理教学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但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学生在校园内特定点测绘当地的经线和纬线等动手操作课程是可以办到的。),开辟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天地。在这里,学生能展现自己内心世界,勇于表现自我,个人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学生则可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锻练能力,用我所学。

    3、乡土地理教学是使学生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间建立相统一、相结合、相融合的最佳切入点。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面对世界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各种问题,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一旦教师将其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与价值。而乡土地理教学过程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用我所学”及“学我所用”。

    二、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

    1、注重人地协调发展教育。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对地理应用能力的培养。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是写在书本上现成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本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 对教材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提及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生活环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要体现这些理念,教材编写就必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而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更具优势。笔者认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以下特征:

    1、将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形成贯穿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教材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应重点放在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前文提及的测量当地的地理经纬线,绘制校园平面图等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如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或通过对家乡某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分析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建立国情意识。

    2、将因地制宜思想贯穿教材编写的始终。学习乡土地理最重要的是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了解成就及存在问题。内容编制时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区域不同——资源和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另外,体现因地制宜思想要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编写。正面案例有助于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条件差异进行生产建设,即怎样扬长避短。反面案例则让学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危害及后果,增强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认识,为其将来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时能真正“用我所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将案例教学贯穿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案例形式写进教材,如:地理与服饰、地理与饮食、地理与出行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对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 对教师的要求:在07年高中新课程地理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时,有幸拜阅了扬州市教研员朱雪梅老师主编的乡土地理教材试用本,了解到了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策略和结构,这本教材为各地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个框架。但就现在来说,大多数学校的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仍是无本过程,这就给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以适应目前的乡土地理教学:

    1、需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使地理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更加宽广。教师不能再象以前一样,把自己定位在书本、学科、成绩、校园这一狭小空间,而要向书外,其它学科、社会生活扩展,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可能成为驾驭乡土地理教学的瓶颈。所以教师要构建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原有结构的重组,更要吸收先进的理念、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来完善、充实自己,新旧知识相融合,尽快适应开放式的乡土地理教学。

    2、需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现在在教师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让学生走向知识。传统的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造就了教师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让知识走向学生,而且越多越好。自身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定位是知识的“接容器”、“延续者”。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选择应该是后者。教师要从外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认识周围世界,而这在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则更能体现出来。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处在探究阶段,答案可以说几乎都是未知的,所以教师应把自己的位置从居高临下的权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让师生之间实现平交流、平等对话,彼此间真正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改变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的传统习惯。如果因教师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过失而保护了自己的颜面,则就会失去学生的深究与创造。所以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并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我所要学”的知识,让学生最终成为知识与能力的真正占有者。

    3、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教师除了加强常规教学能力的提高外,还更应该注重加强以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师不仅具有独立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而且更要具有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为乡土地理的信息并非主要来自书本,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其次是具有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力,具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地理课程资源以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及方式,能够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与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只有在上述能力方面不断加强,实施教学时才会有“底气”,才能有“灵气”。

上一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下一篇:轨道交通建设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