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11-10 11:21:33

乡土文化的传承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乡土美术,它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只有将乡土美术教育做好,才能够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将这些乡土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我国美术发展历史上失去一笔宝贵的财富。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 总结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2

乡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类别,包含了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语言环境。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原先承载乡土文化精神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对乡土文化有着深刻记忆的群体逐渐衰老甚至离世,这些都给乡土文化传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大量增加,乡土文化更是受到巨大冲击。乡土文化档案客观记录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是乡土文化的综合体现,在传承乡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部门围绕乡土文化传承开展的档案管理实践不断增加,本文以杭州市萧山区某中学为例,就加强乡土文化档案管理谈点认识。

1实践分析

1.1加强对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一般来说,一个地区虽然蕴含丰富的乡土文化档案资源,但这些档案往往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安全和完整得不到有效保障,档案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力度,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可以用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例如,学校于2000年提出《走进沙地——萧山某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并明确了相应的子课题,集中全校力量投入到乡土文化的研究之中,收集并积累了大量反映乡土文化的档案资料,再把这些档案资料按照一定规范和要求进行归类整理,使这些档案成为开展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收集档案,学校以校学生会为主体,通过参观访谈、田野调查、考证研究等手段,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民居民宅,收集大量的乡土文化档案,不断丰富本校的乡土文化档案资源。

1.2加强对乡土文化档案的研究学校主动邀请教育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对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并邀请本地区的乡土文化专家参与进来,以他们的专业视角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具体方式是邀请专家利用档案资料举办乡土文化讲座与座谈、撰写乡土文化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授课并组织学生参加乡土文化读书会,通过多种渠道教会学生研究乡土文化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传承乡土文化的兴趣。专家还与本校教师编撰了《乡土文化研究》一书,通过档案资料对乡土文化作深入挖掘、探究和诠释,多角度展示萧山区的地理、物产、人文和风俗,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工作进程。

1.3加强对乡土文化档案的宣传展示第一,建设校内乡土文化展示场馆。在区教育局和当地街道的支持下,学校在校内辟出专门场地,建立了一座建筑面积达650平方米的乡土文化馆,在馆内举办乡土文化展览。展览通过大量实物、书籍、图片、视频等档案,全面展示萧山区的乡土文化。此外,学校还在文化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举办乡土文化节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文化馆已成为萧山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平台。第二,编纂校本教材。学校利用乡土档案资料编纂《乡土文化》一书作为校本课程的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组织常态化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本土、融入本地,不断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2若干建议

2.1做好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与保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产品,它离不开物质活动与物质载体,乡土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前,乡土文化的传承依赖乡土文化档案这一载体,因而必须做好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工作,并确保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2.2提升全社会的乡土文化档案意识加强对乡土文化档案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档案在乡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参与乡土文化档案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要充分调动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的力量,也要发挥民间研究者的作用;要加大资金投入,开辟专门开展乡土文化档案保管与展示的场所,提供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并落实专人管理。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3

    一、乡土资源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运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爱国爱家乡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有着显着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地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凝聚着地方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不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所以,乡土文化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任何一个版本的美术课程都不可能全面阐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课程传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地方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地方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文化,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故城及贺州市瑶族民居,起始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到了近代,这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将面临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地方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题材。

    2.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中教学

    乡土文化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而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看似只与书法、绘画、设计、雕刻有关,其实它深深地联系着当地的历史、信仰与民俗。

    3.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传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4.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审美教育

    大工业时代隔绝了泥土芬芳,而乡土文化却与大自然、“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机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建构审美精神。乡土文化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灵性、有活力的美术,其中的生产工具、日用工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天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文化更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现实情境”。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4

乡土文化艺术,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艺术。它表达了民间群众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奇葩。

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拉斯金说:“文化艺术的发展是该民族道德水准的反映。”在民族文化艺术走势强健的今天,弘扬本土民族文化艺术所具有的优势和特长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让民族文化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应大力借助学校教育,让乡土文化艺术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与整合,提高学生保护、传承、弘扬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意识。美术教学活动,因其具有极强的文化艺术性,因此,在弘扬乡土文化艺术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艺术

现代课堂教育空间对文化互动上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其潜在的价值也是无可比拟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文化艺术,既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和依托乡土资源,即是对这一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而融合了地方文化的美术课,更为美术教学增添了特色。就如在上《长城礼赞》(湘版九年级美术下册)这一课时,讲解了“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长城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后,也来讲讲作为我们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永定土楼的精巧结构与独特风格。又如在上《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一课时,讲解了“北京故宫庄严、宏伟的太和殿,那对称的格局既张扬了封建皇朝的尊严与神圣,又寄寓着朝野和谐、社稷稳定的深意。”之后,也来讲解“土圆楼—承启楼厚重、粗犷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秀丽的造型艺术,以及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承启楼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长城、故宫——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而那些既壮观,又抒情的方圆土楼群,却让我们为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而感到骄傲,从而使学生萌发“要更好的保护土楼,传承本土文化艺术”的强烈意识。在讲解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体会北方山水的雄、奇、险、峻时,也可讲讲福建武夷山的恬淡秀美、连城冠豸山的婀娜多姿,家乡东华山的朦胧宁静……。

总之,教师如何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切入到每一堂美术教学中,既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弘扬乡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讲解乡土美术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美术时,能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在继承本土文化艺术的同时,应具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及人文精神。

二、在课外实践中,感受乡土文化艺术

美术学习不仅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是人们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长知识的绝好空间。学习美术更应该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当地社会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深厚的人文性。在课外实践中,可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去感受乡土文化艺术。

1.艺术采风活动

文化艺术根植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的,人类的理想、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蕴含于美术作品之中。对乡土文化艺术进行绘画写生、摄影等,一方面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家乡的人文景观,有利于深入了解乡土文化艺术。另一方面通过写生、摄影、创作等形式,使乡土文化蕴含于艺术作品之中,更有利于乡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闽西这块红土地上,不仅有永定客家土楼、连城冠豸山、培田古民居、古田会议会址、汀州古城——等名胜古迹;还涌现了张鼎丞、邓子恢、扬成武、刘亚楼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还流传着多少生动感人的故事与传说。这些都是当地美术教育的优势资源,也是发展当地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如今,许多文人墨客、艺术大师驻足这片热土,进行采风、艺术实践。作为学校美术兴趣学员、摄影爱好者、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更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去感受、去表现、传播乡土文化艺术。

2.远足实践活动

“远足”实践活动已成我校学生的一项德育课程,每学期一次。主要以永定土楼、革命基点村、知青旧址、农场等具有浓厚乡土文化特色的地方作为远足实践活动基地。如在西溪农场,学生置身其中,想象着当年厦门知青热火朝天的干活情景。而“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让人回想起那个悲壮年代;在金砂张鼎丞纪念馆、革命暴动旧址缅怀先烈,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另外,校团委、学生会,以及学校“客家文化研究会”“书画协会”等校园组织机构,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家乡的人文景观、民情风俗,近距离接触乡土文化艺术,感受乡土文化艺术魅力。如土楼里发人深省的书法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不仅深刻感受了客家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创造、智慧才能,而且增强了我们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参观考察、远足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各种技能的培养,又提升了学生对乡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艺术的热爱,保护家乡传统文化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3.当地民俗活动

当地社会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岁时节令和生活仪式,如诞生、结婚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多姿多彩的美术形式出现,以渲染喜庆氛围或祈祝吉祥如意。它也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去看坎市镇的“打新婚”,看湖坑镇李氏“作大福”,看抚市镇元宵“走古事”——。有跳采茶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灯的、玩狮子的、扛大旗的、摇小旗的、提香篮的、演奏传统“十番队”优美乐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场面盛大,热闹非常。这些感受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而这些民俗活动和民间故事,既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也铸造着我们的民族灵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不仅启迪了我们的心智,也成了我们美术创作的源泉。

因此,在春节、元宵等节假日,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健康、快乐的民俗活动中去,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开发校本课程,传承乡土文化艺术

丰富的本土文化艺术资源,是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教育部关于“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指出: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地方内容或结合教材内容融入本地可利用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建立三级课程体制的重要内容。

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艺术经验得到丰富和升华。同时,来自身边的材料特别容易使学生可亲可信,产生对家乡无限眷恋的情感。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闽西有着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俗艺术,美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人文历史、客家先民的建筑杰作以及极具特色的人情风俗,这些无不凝聚着闽西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也积淀了闽西厚重的乡土文化艺术。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艺术、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的单一与不足,发挥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乡土教材中学习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的文化艺术,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弘扬乡土文化艺术,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校语文组负责编辑的《客家民俗》读本已审定并在校内发行,而美术组负责编辑的《土楼艺术》也即将完成。以此把乡土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贯串在学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总之,对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祖先千百年来延续的生存发展根脉;有利于增强我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不仅补充了美术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缺失,也为探索民族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利依据。这无论在促成新课程教学的转变,还是促进乡土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都具有深远意义。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5

一、广府文化资源建设在广州地区图书馆的拓展

随着广东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战略的先后推出,广州地区的图书馆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广州图书馆新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新馆③等一大批国内领先水准的图书馆先后建成开放,这些现代化的图书馆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广府文化资源的建设。

1、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广府文化资源建设

图书馆是广府文化重要的资料整理、收藏、推广机构,经调查统计,广州地区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等八个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广府文化(或地方文献)特藏室;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海珠区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等九个公共图书馆还建立了广府文化文献(或地方文献)电子资源库。此外,还有一些图书馆有这方面的相关建设计划。可见,近年来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对传播和推广广府文化的日渐重视。

2、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广府文化资源建设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少儿公共图书馆,主要面向0-18岁少年儿童、家长读者和教育工作者服务,服务系统由总馆、联合分馆、图书流通点和汽车图书馆服务点组成,是广州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基地。随着广州新移民的增加,虽然不少少年儿童出生在广州,但是很多都不了解广州的历史,有些甚至还听不懂粤语,而当地学校则更重视与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对于乡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针对这些情况,广州少儿图书馆一方面在馆藏文献的图书类、音像资料类馆藏中有意识加强岭南文化、广府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内容;另一方面,专门为青少年儿童开发设计了“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有广东童谣、传说故事、粤语典故、民间工艺、岭南建筑、人物故事、食在广州、广州民俗、地理风貌、名胜古迹等主题内容,融合广府文化诸元素为一体,成为广州青少年了解乡土文化的一个生动活泼的平台。

二、广府文化活动在少儿图书馆的不断举办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近年来紧紧抓住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吸引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从而引导青少年儿童参与其中,逐步了解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树立爱国爱乡的热情。以下仅举数例予以说明。

1、“立体阅读:穿越历史――非遗就在你身边”系列活动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2013年9月推出“立体阅读:穿越历史――非遗就在你身边”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广彩、广绣、咏春拳、彩灯、剪纸、茶文化、陈家祠、咸水歌等十一个主题活动。此项目通过书目推荐阅读沙龙专家讲座实地参观动手体验等不同形式,把“静态”的书本与“动态”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小读者和家长们体验了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立体阅读旨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通过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使广大少年儿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2、“聚焦岭南 记录羊城――童心爱广州”照片征集活动

2012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推出了“聚焦岭南 记录羊城――童心爱广州”照片征集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该项目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广州之美和民俗文化内涵,从而展现广州风貌的摄影比赛。作品内容包括广州地区范围内(十区两市)的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岭南建筑、广州美食、民间工艺、广州街貌、岭南动植物等。获奖优秀作品在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稻菘庵杏枰允詹兀?广受好评。

3、颜志图“粤语讲古”活动

颜志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都会不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讲古活动,例如广州地名趣谈、广州美食掌故、广府春节民俗、岭南民间传说等,颇受欢迎。广州少儿馆已成为小读者和家长们听古仔的好地方。

4、“畅想美丽广州”故事新编创作大赛

“畅想美丽广州”故事新编创作大赛活动以弘扬广府文化、彰显本土文化特色为着眼点,以加深少儿对广府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以广州为题材的新故事创作,表达少年儿童对广州的认知、赞美与希冀,激励少年儿童开拓创新、抒发对家乡的美好情怀。为了配合故事新编创作大赛,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还邀请名家开展了《美丽的传说和有趣的想象》、《广州历史文化知多少》等专题辅导讲座,此次系列活动让参与的广州市民重温了广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励少年儿童积极学习、立志高远、爱国爱乡。

三、广府文化的多元化合作与推广

广州少儿图书馆作为青少年乡土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平时就非常注重留心?V州地区相关文化机构开展的广府文化传播与推广活动,主动与相关单位合作,提醒他们在整个活动中加强青少年板块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活动,进行资源整合,深入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广府文化推广活动。到目前为止,少儿图书馆已经与博物馆、非遗项目机构、传承人和各类媒体开展了良好的合作,为在青少年中传播与推广广府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少儿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

博物馆是广府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一个重要窗口,馆藏资源丰富,每年都会推出不同主题的地方文化展览,且各类博物馆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教育,其中不少博物馆还设有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少儿图书馆与它们开展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少儿图书馆应该主动合作,以“立体阅读真人SHOW”为例,此活动就是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主动与广东省博物馆联系,以广东汇集奇异洋货的“十三行”为主题,带领小读者走进博物馆,参观精美绝伦的广彩、广雕以及风靡一时的外销画等内容,再进行历史穿越的角色扮演,以不同方式体验广府文化的特色,并了解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

2、少儿图书馆与非遗项目机构的合作

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粤剧、广绣、广彩、牙雕等越来越多的项目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得到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绣品工艺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例如参观“广绣工作坊”活动,就是与广州绣品工艺厂合作,带领小读者和家长走进生产第一线,亲眼目睹大师们的工作现场,并在大师的指导下体验刺绣,参观广绣作品展览,聆听广绣的历史与故事。

3、少儿图书馆与传承人的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开展立体阅读活动时,积极主动联系传承人,与广彩传承人许恩福、咏春拳传承人黄冬薇、粤剧传承人黄健、彩灯传承人林彩华、咸水歌传承人谢棣英、古琴传承人区宏山等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普及推广活动。通过传承人自己的讲述与现场展示,使小读者摆脱枯燥的文字说明,与各类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现场体验非遗项目的无穷乐趣。

4、少儿图书馆与媒体的合作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每次推出新的广府文化系列活动,都会主动与市内外各类媒体合作,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使读者第一时间从不同渠道获得活动的有关信息,从而报名参加。例如广彩绘制、扎彩灯、做汤圆、学咏春等活动,都有一定名额的限制,一般活动一推出,几天内就报满了,这也体现出小读者和家长对于活动的关注与热情。无疑也是与各类媒体良好合作的具体成果的体现。

结语

从以上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传播与推广广府文化的发展历程可知,图书馆确实能在传播和推广优秀乡土文化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图书馆推广乡土文化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静态阶段,主要表现为图书馆开始自觉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地方文献特藏室和地方文献电子资源库,为乡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为动态或立体阶段,图书馆在第一阶段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开始主动出击,策划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传播与推广活动,在扎扎实实推进乡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突显了图书馆在推广乡土文化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成为促进乡土文化教育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6

乡土教育在我国是一个特指概念,指以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历史为教育资源。采用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乡土教育在乡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孕育和生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现实性、整合性特色,它同样是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研究,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个维度,围绕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中的乡土课程、乡土知识、乡土教材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诞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如何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研究的力度,有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并力求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

一、全球化与文化整合视野下乡土教育发展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首先必须把握社会变革的实质。

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 “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是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即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正是以人的存在方式变革为主题,导致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并引发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改革与创新。其中,构建完善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机制,提升劳动者的基本素养,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缓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的边远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乡土社会衰败趋势,成为实施“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和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战略性举措。

第二是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

改革的深化引起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同样面对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如何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创新,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必须主动应对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和谐的文化,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必须受到尊重并得以发扬。—方面,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一个基础,是提供人们创新的源泉,但另一方面,更凸显了多元文化与现代性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突出表现在,多民族融合后的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消失,同时也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存在的“城市中心化”现象,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缺乏适切性。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的生态危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会生存基础上求发展,我们还缺少得力的举措。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多元文化与现代性关系的处理,实质是对文化的选择问题,不仅聚焦于多元文化传统中思想资源特质的再认识。而且要思考主导价值观下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问题,这正是我们在新时期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是乡土教育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困惑。

乡土教育问题研究其独特性决定,应寻求特有的研究方法。由于该问题研究在我国起步晚,还需要有一个实证经验材料的积累沉淀过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未形成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和学术话语,没有共同关注研究主题,就难以集中学术共同体的智慧,为新理论、新范式的产生提供平台,也就很难取得学术发展的新突破;研究缺乏明晰思路及理论建构,理论提升困难;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发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已有的经验缺乏反思总结。

应对挑战与困惑,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发展需要两个新的立论点。

第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互补、互证、互识的动态过程,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建构。我们要通过文化整合,实现在确立普遍价值前提下重建本土价值(民族文化价值),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站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整合背景的高位来思考,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求及人的发展需求出发,才能防止以西方话语来剪裁中国本土问题。

第二,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是,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改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有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学校教育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站在学校教育创新高度来思考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乡土教育的发展有强的生命力。

二、中国乡土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关注的重点问题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馑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同时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乡土教育的内涵特色,乡土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乡土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形式,乡土教育的内容选择与建构,乡土教育的课程实施及策略问题(含教材开发建设)等问题。

聚焦于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透视,乡土教育的实践探索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一)乡土教育研究主题的转换

乡土教育中,无论是对近百年中国乡土教育发展历史的审视,还是当前乡土课程、乡土教材的开发,其研究主题正实现从工具论到价值论的转换。正是这一根本转换,使乡土教育研究聚焦在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对当地地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价值上,聚焦在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的问题上。也就是说,正在实现从关注课程资源开发进而关注文化传承;从仅关注学生学习的分数,向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转变。重建个体与群体主体性的意义世界,从而导致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对不合理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突破和超越。

(二)乡土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

乡土教育目标,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价值选择,即:以促进社会发展还是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还是获得生活直接经验为主;以群体发展为主,还是以个性发展为主;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强调批判和超越;强调国际化,还是强i同本土化。

通过乡土教育的课程学习,培养热爱家乡,理解本土文化,有爱国主义精神,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已取得共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发展是乡土教育承载的特殊使命,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乡土课程与教材开发研究的实质。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面对目前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承形式及其“二律背反”现象,乡土教育如何实现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功能。

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承形式,一是主动汲取异质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实现对原文化的扬弃,在新的文化观念中得到传承(本土文化的自我发展);二是在异质文化中以扬弃形式传承(意味着本土文化的消亡)。我们应持的态度是,处理好多元文化共存兼容和开放的和谐发展关系,促进文化的沟通与相互理解;有关地方性知识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其文化符号的表征,而必须回到其生活之活水源头,为乡土教育提供丰富多彩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

(三)面向现代化的乡土教育课程结构与形式问题

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与区域性发展的特点,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多样性特色。

在前期初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目前已形成学科渗透与学科课外延伸,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优质特色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存在。内容广泛涉及地方志类、乡土文化类、地方社会人文类、地方科学类、地方生产实践类。

事实证明,只有多样化的课程形态并存,才能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从根本上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基于现代化发展的乡土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建构问题

如何认识和选择乡土知识,如何处理好科学与人文关系,现代性与多元文化关系,是乡土教育实施的关键问题。如果说乡土知识的选择实质是文化选择,那么,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如何思考乡土知识的选择,实现乡土知识所具有的创构、建设和生成作用?人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寻求问题的回答。

一是整合,不仅要实现乡土知识与普适性知识的整合,还要关注乡土知识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乡土知识内在系统的整合;二是科学与人文的统整;三是面向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地方性知识亲近家乡、亲近学生;四是体现课程的文化性,即按照一定地域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地方乡土知识的选择、整理和提炼。

总体分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学目标,回归生活的内容设计,学生活动的合理组织,以及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正是乡土知识的选择原则。

(五)乡土教育课程实施策略问题

课程实施策略的确定旨在体现乡土教育、乡土课程、乡土教材开发的发展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和适切性;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主,形成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同时尽可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选择、批判、创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乡土教育发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乡土教育研究的深化,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

第一,对目前研究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全面把握。乡土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内外在诸多问题。不仅在宏观上有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的极不平衡,如何做到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问题,而且还有诸多深层次问题。诸如,主流话语与乡土话语相遇时出现的权力不对称的裁决,乡士教材与正式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问题,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缺失,文化传承与文化交融关系的错位,文化大传统与族群性文化权利诉求的失衡,等等。我们只有全面把握和对这些问题有透彻的分析,才能作出明智的战略性决策。

第二,关于乡土教育研究中遭遇的若干障碍的认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乡土教育研究目前承受着来自观念层面、制度体系层面的诸多障碍。例如国家主义的课程强势,精英教育的取向,在高考升学竞争压力下社会和家长的不理解,教师承载的过重负荷以及学校领导的诸多无奈。乡土教育研究需要提供内外在良好的环境条件。内在环境指的是学校应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办学中尽可能处理好维持系统与变革系统合理运作的关系,内在优化与外在社会压力的关系,学校个性化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关系,从而使乡土教育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找到它应有的位置。现代意义的乡土教育正是在变革与适应、解放与控制互动中生成与发展的。而外在环境则是指乡土教育的发展需要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

第三,对乡土教育、乡土知识、乡土课程等概念内涵、特征及定位问题的理论澄清。乡土教育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包括乡土教育、乡土课程、乡土的文化性特征(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分类;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学者们各自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视角对乡土教育进行了探讨,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经济文化类型与地方课程的建构;国家建设模式与乡士知识的传承;乡土知识的习得过程;有效处理国家课程与乡土课程的关系;乡土知识与文化重建(文化变革与转型);等等。这些研究,扩展了学术视野,有利于乡土教育研究的深化。

第四,多学科、跨学科组成学术共同体联合研究,在拓展研究视角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描述的解读,加强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乡土教育、乡土知识、乡土课程的多元化、个性化存在形态。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7

2008年10月25-28日,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为案例,通过专家讲学、案例分享、现场观摩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围绕乡土教材的开发及使用这个中心,进行了充分地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30多名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民间教育机构的代表。

一、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10位专家作了有关乡土教材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分别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发乡土教材的价值与意义,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通过专家讲学,与会代表进一步了解了乡土教材开发的背景,明确了乡土教材的地位,树立了做好乡土教材工作的信心。

编写和使用乡土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乡土教育。可以这样认为,乡土教育更具生命的活力和与学习者的亲和力,其展示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知识和技能产生呼应和关联,使其所学更具拓展性和关联性,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动的知识及其相关生态,还易于据此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和实践。乡土教育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依据地方的特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宣传。不了解家乡的人何以有根?不热爱家乡的人何以爱国?不关注家乡建设的人何以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乡土教育的力量和魅力不可小看,因为真实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由此建构成型的。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学校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当地的专家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才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乡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给乡土教材带来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乡土教材正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进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因此,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二、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就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就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共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乡土教材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乡土教材建设中,有些人认为乡土教材的内容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课程会占用国家课程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代表认为,在对待乡土教材的问题上应做到“五个尊重”。一是尊重乡情。要理解当地人对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追求。二是尊重乡民。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对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让学习者感受到自身的人类角色,从而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三是尊重学生。乡土教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四是尊重教师。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教师正是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尊重教师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五是尊重乡土文化。编写乡土教材要积极地欣赏与尊重乡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把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中的文化内容编入乡土教材,让这些乡土文化影响学生的未来。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持续发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因此,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乡土教材开发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了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目前在全州9所小学试点使用。

乡土文化的传承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土建筑;文化价值

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关中乡土建筑受到严重的冲击,对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中的一个必须面对的考验。了解关中乡土建筑的现状、面临的冲击,加强保护关中乡土建筑的思想观念,保护原有的乡土建筑,开发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乡土生态建筑。

一、关中乡土建筑的特征与现状

乡土建筑是指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物经过历史的沉淀所形成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是关中传统民居的独特空间布局形式。其建筑是以整体群落形式出现,平面布局规整,主次分明,且排列严格有序。在建筑造型和材料运用上以木构架为整体承重结构体系,以砖土木为主材,在建筑部件和门窗样式上,融合了民间艺术特有的淳朴、厚重的装饰技巧。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进步,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乡土建筑正在逐步消失,一部分原因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造成了传统建筑物被拆除和废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乡土建筑虽然得到了保留,但由于长期废弃无人维护仍旧毁坏严重只能任其消失。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关中乡土建筑的冲击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关中地区乡土建筑遗产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首先,对乡土建筑保护意识薄弱;现代化建设导致人们追求新型建筑类型摈弃传统建筑类型及其繁杂的装饰,加上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已经感觉到麻木开始出现可悲的破坏现象。保护不力,放任自流居民各自为政混乱发展,传统的四合院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老宅废弃的现象随处可见。其次,乡村城市化建设迅速;在建设中,一些古老民居和特色建筑被强拆,明显忽视了改和增之间的问题,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流失。再次,传统技术的流失;一些老工匠和技术人员,因为依靠传统技艺已经不能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去打工,还有一些老工匠对自己的手艺不愿意外传,或年轻人对于传统手工工艺的漠然,使木工,砖雕,石刻等传统手工工艺后继无人成为保护传统居住文化要素的致命伤害。

三、关中乡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中传统建筑具有久远的文化底蕴,具有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蕴美。关中乡土建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了的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1)关中乡土建筑体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传统建筑形式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礼制思想和宗族观念,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乐观积极向上的崇生心理以及思维方式。乡土建筑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是象征性艺术,是通过建筑的多种外在形态和形式综合结构体现的。如建筑的造型、序列、环境、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建筑使用的色彩,数字,形状等,都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2)关中乡土建筑蕴含着关中地方历史文脉;关中乡土建筑作为地域鲜明的文化传承,曾经有过强势文化的辉煌历史。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强大的本土文化势力近两千年来,一直左右着世人的思想意识和世俗生活。关中乡土建筑如寺观,民居等在布局、结构、形式、和细部装饰方面体现了宗法社会礼制秩序。耕读,商儒,仕宦文化等丰富内容也是地域鲜明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地方历史价值。3)关中乡土建筑表达当地民众审美特征;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现,关中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形态特征规矩严谨且空间布局外窄内敞,结构朴实大方。装饰主要以木、砖雕刻、和石刻为主并加以色彩装饰,装饰部位主要为入口梁枋,斗拱,屋檐,壁面,山墙,马头墙,屋脊,门窗,屋内陈设装饰及家训题刻等凸显出了关中地区装饰艺术,使我们不仅获得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愉悦,而且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慰藉。4)关中乡土建筑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乡土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记录了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关中乡土建筑多显王侯气息,关中传统建筑的总体形象是各种居住建筑组群围合而成的形形的院落,院落是家族凝聚亲情沟通,天人合一、亲和自然、韵味深厚,魅力独特的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式,是地区建筑文化的遗产和永久的财富。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反应了人们全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传统的乡土建筑更是时代的产物,历史事实见证者。乡土建筑代表了过去,又体现了当前,人们在追求信息时代的同时,更应该停下脚步去感受时代精神的意义。在进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传统的建筑元素,积极的探索,推动形成建筑符号的表达和象征意义,促进一体化的建筑的地域文化风貌特征。

参考文献

[1]李琰君.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D].建筑历史与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赵新良.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1):68

上一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 下一篇:直接融资的利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