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9 17:27:27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乡村景观;本土文化;民族属性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一千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盛唐时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就像是一幅中国田园风光的山水画。诗中不仅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景,也体现出田园生活的简朴亲切,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朴实自然的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还是现代,还是经过多少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洗礼,中国一直有着美丽的乡村景观以及源远流长的乡村本土文化(图1-1)。

图1-1中国美丽的乡村景观

Fig1-1Chinese beautiful rural area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

想要了解乡村景观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景观,景观最初的意思是指乡村地区的风景或者景色。在19世纪初时,国外有一个学者洪堡德(A.yon Humboldt) [1]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到地理学科中,他认为景观是由文化要素和土壤、植被、地貌、气候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宏观的综合体,这种理解大部分是从生态角度去考虑的。而乡村景观是景观这个综合体中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人为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村景观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态,它的名称的来源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来说的,并且乡村景观有着与城市景观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乡村景观所指的地区都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可以将乡村景观理解为人类干涉自然环境的结果和记录。

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属性

乡村本土文化属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笔者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属性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态性

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则是通过乡村景观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中的自然受人类干预与城市相比要少的多,而这点也说明了乡村景观具有生态性,并且这种生态性也属于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所表现出的特性。在我国传统乡村地区,潺潺的流水、清澈干净的小溪、鸟的叫声等等都反映了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的特点。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乡村周边的自然环境都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样貌,形成了旅游特色。但是由于政府的对乡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因而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导致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是规划者们在设计时没有遵循乡村景观的生态性所造成的后果[2]。

2、地域性

乡村景观文化的产生是以景观作为物质基础的,而乡村景观的差异性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体的差别而产生的,所以地域性是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中国南北地区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也非常的显著,而南北乡村中的本土文化也是不太相同,这就是本土文化的地域性。中国内陆以及沿海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太相同,这是由于两个地域农民的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由于气候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建筑也不一样,南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也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说明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地域性。

3、民族性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本土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造成乡村景观的差异主体就是民族之间审美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说明的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民族性,由于民族之间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了各个民族乡村景观的独特性。民族的审美意识以及人文思想则是对自然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结果引起了每个民族的乡村景观独特的构成因素以及组成形式。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民族性的独特性是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加以注意的[3]。

4、时代性

马克斯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不同以及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的属性是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时代性。而本土文化的改变影响到乡村景观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建筑环境的改变等等[4]。乡村本土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模式,既表现在物质上同时也表现在非物质层面上。在过去乡村里有很多迷信思想的存在,这些思想对居民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普知识的普及,迷信思想在乡村中很少出现了,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由于时间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5、继承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了解到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而每一次本土文化的变革前进都是建立在前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在历史中可以发现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内的本土文化都是建立在前期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下去的,每一段时期的本土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着的,并且本土文化的发展也不会终止,并且本土文化为了适应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笔者把这种特殊属性称之为继承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也不断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本土文化必然被淘汰,然后吸收一些新的元素组成新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产生其实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就表示出本土文化的继承性。

参考文献:

[1]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同济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15-121

[3]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2

其实,这几乎也是世界化的一种愿景,炊烟袅袅,树木葱茏,水车在轻轻翻转,牛羊在草地撒欢儿,人们在悠然地生活。这幕田园美景,就出现在第三十届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人不由得梦回童年,并想起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吟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但总有那么一些阶段和年代,工业革命狂飙突进,土地圈占,田园损毁,机器轰鸣,工厂繁忙,乡村开始显得孤零于整个世界的发展,乡村的恬静不再,并逐渐走向封闭与落后,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历史的大变动中,乡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湮没在世人内心深处的“遗失的美好”。这种情形,18、19世纪的英国便已发生,而于我国,随着当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再造“桃花源”的呼声也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在这次的伦敦奥运会上,伦敦奥组委在相关的材料解说中曾指出,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兴奋,也带来了恐惧和艰辛”。确实,受益于工业革命,英国人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英国也最终从岛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但过度、过快的工业化,也让那个时代充斥着对工业文明的愤怒。在那个年代,工厂烟囱常被比喻成“黑色的撒旦”。在伦敦奥运开幕式上,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就是美丽田园上突然出现的黑色烟囱,如恶魔一般迅速让田园风光不再,让家园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正是处于对这种过度工业化的反思,在上世纪后半叶,痛定思痛的英国开始调整政策,几成死水的泰晤士河得到治理,田园保护也成为各界共识。于是,才有了这一届奥运会,在最具国际化都市之一的伦敦,英国向世界展示的,却是他们的美丽田园,以及他们对田园的眷恋,对不以人为本的过度工业化的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那绿色的篱笆,那鸡鸣鸭唱和袅袅炊烟的和谐中,在那凝聚认同的创造中,因为对乡土的依恋,对田园的向往,其实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今天我们无疑已到了要重新打捞“失落的美好世界”,再造现代“桃花源”的关键节点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正视乡土文化存在的价值,创新乡土文化的发展前景,保护乡土文化的种种美好,对于我们的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从乡土文化的存在价值来看,乡土文化在中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是适应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由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综合性文化,它以乡村的显习俗与隐习俗为主要表现形式,存在于一定地域、一定族群、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下,以维系乡村、家族、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国家基层稳定为目的,通常以道德为主要约束力,辅于法律支持,集精神财富与物质遗产于一体。它具有唯美性、嬗变性、道德性、地域性、流动性、融合性与风俗性等特征,并内存或外显在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宗、乡村私塾、特色饮食与生活智慧中。可以说,在悠长的历史长河里,乡土文化是我们的根,而且曾经是那么根深叶茂,在它的庇护下,乡村传统的文明是那么辉煌灿烂,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政治价值。无数的历史记载和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乡土文化的守护与保育来看,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是说,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优良的元素,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新更多新的元素;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也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既要承继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继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沿袭乡土文化的物质表征,即“形似”,也要注意沿袭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以此去架起连接乡村与城市文化、衔接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桥梁,尤其要注重它特有的乡土性、地方性以及合理性。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一文所说的:从基础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正是在广大的乡土社会中存续的知识,它与土地相连,却又有着土地广阔的、温润的、包容的智慧结晶。因此,即使它并不必然具有全国、世界的意义,但它也诠释了一些普通性的规律,它所指向的地方性的自然知识、物质生产、交易方式、思维模式、生活状态等,因是从实际触发而形成的,便天然地有着其合理性,是乡土社会存续的策略、内在逻辑和实践理性,所以才会一代一代得以实践与传承。

从乡土文化的创新利用来看,乡土文化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首先,乡土文化资源是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共同的精神认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保护和传承、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宿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乡音乡情乡风乡俗乡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不仅对本土本乡人有吸引力,也是游走他乡、远走异国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牵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不断与群体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过程。这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非常重要:浅层次上说,是个人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深层次上说,则是产生更为高尚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情感的基础。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化认同还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其次,创新乡土文化,利于培养乡村新一代和城市新生代。毋庸讳言,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人们原有封闭性的生活社区对人行动的框束已越来越弱,人们赖以固守相聚的“根”越来越浅,那种边界明确的具体而微小的社区在新的社会整合之中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被抛到快速变化着的社会中。如今,他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并在其中流转、选择、决断和行动。许多人在这种流转中迷失了方向,对目标和未来越来越产生出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好像一切都被寄托在对各种各样的片刻即逝的机会的把握之中。此时此刻,有着“恒定”和“永存”的乡土文化中的种种美好就应该被召唤回来了,诸如道德、宗教、礼仪和宗法制度等这些摒弃了糟粕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只作为一种理念还存留在年轻一代的意识中,还要作为一种行动约束机制,重新恢复其原有又经过革新的功能和意义,作用于年轻一辈。如此,才能有效地塑造留在乡村的新一代和已走向城市的新生代。

逐一打捞乡土文化的诸种美好,再造“桃花源”,要求各级地方领导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奉行“效率就是生命”的同时,不妨再度崇尚天人合一,两相并行不悖,才能创造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人本化的情感养成 课程文化多元化 价值取向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乡土教材的本体论是研究乡土教材的存在问题,探索其存在的最一般、最深层的根源和特性。我们往往以常识性的经验认为乡土教材必然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补充部分,然而乡土教材并不完全是应学校教育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乡土教材产生初期更是如此。正因如此,我们才有理由相信,乡土教材必定有其特殊的产生背景和独特的本体论意义。

1乡土教材具有人本化的情感养成意义

1.1“乡土教育”和“乡土教材”都以乡土为基础,而这些都和乡土体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乡土体验作为人的情感系统由“乡土认识”、“乡土感情”和“乡土意欲”三方面有机统一得到实现,三者分别代表了个体心理过程中的“知、情、意”的结构状态。[1]其中“乡土认识”放映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个体对其乡土的认识过程,这这一过程是通过个体最初对乡土个别事物的认识到对乡土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再到乡土文化整体的认识实现的。一个人对于异乡的认识,总不如对本乡的认识那么清楚。其原因就是个体对异乡文化的认识总是个别的、片段的,无论何种见闻,总不易得到关联的、形成正确确实的整体认识。

1.2“乡土感情”主要体现的是人的“心安”状态,是指人对社会性事件的态度体验

一个人对于异乡,由于风俗、习惯、气候等文化差异的原因,总是不容易和异乡环境充分融合;而对于乡土,则特别感受心安。因为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各种实践过程中,都会对乡土文化所反映的内容产生种种态度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融进自己的乡土文化中。所以,乡土感情的实质,是要求个体好环境的有效统一并产生一种“安定感”。人们天天住在乡土,并不觉得有感情;可是一旦离开乡土到他乡,就容易产生思乡之情,这就是指的乡土感情。

1.3“乡土意欲”是一个人对于乡土的关心

因一般人大都希望自己的乡土发达繁荣,不愿自己的乡土贫穷落后。这反映了人的一种责任心、归属感和自尊需要。所以“乡土意欲”是人较高层次的情感心理,“乡土意欲”也可以说是“爱乡心”。乡土的“知、情、意”是构成乡土体验的三种机能,反言之乡土体验是三种机能的浑然融合而统一的精神生活,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百年来我国坚持的乡土教育,是以养成乡土之爱为起点而启发爱国心的教育。

从教材意义上看,通过乡土教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乡土体验,知爱乡土,从而启迪学生培养由爱乡到爱国的情感。因为乡土教材的内容均来自乡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学生通过乡土实践对乡土文化得到知、情、意的体验,从而可以培养其热爱乡土、热爱国家的情感。由于乡土教材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环境的心理特点,所以,这一系列过程并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强迫,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被动的,而是师生一起实践,共同体验的过程,体现了明显的人本化思想。

2乡土教材具有促进课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功能

课程是从人类文化总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文化集萃”,因此,任何课程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受社会文化的发展左右,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2]。课程文化从其文化来源上分析,不外乎就是本民族文化和外民族文化两个方面;从其内涵上看,课程文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和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后者课程是文化所指的课程包括学生在学校情景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是教材文化。

乡土教材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内容系统有别于其他课程内容,其他内容体现的是最一般、最典型、最普遍的科学知识文化,而乡土教材所体现的则是最独特、最生动、最具体的乡土知识文化。前者具有国际性或全国性的普遍文化意义,后者具有本土或乡土性的特殊文化意义。从课程文化价值上来分析,二者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普遍文化的文化价值,那么后者体现的是特殊性的文化价值;前一种文化并不是某一个民族或地区独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体系,而后一种文化则恰恰是某一民族或地区所独有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价值体系。二者的共同存在对于课程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改革中如果从片面的所谓国际化、现代化的需要出发,仅仅强调普遍化的科学知识文化,那么从课程所体现的文化意义上必然牺牲本土的独特文化而走向文化价值附庸,从而导致课程改革陷于文化价值取向的矛盾中。

3乡土教材反映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政治上的保守改良,实际上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锋过程。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接受了西方的直观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基础是自然主义教育理念,也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自然成长过程的规律来实现实施教育。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已经是个常识性的认识,但在当时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教育制度中可是具有革命性的颠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锋与对话几乎每一次的讨论和冲突基本都围绕着如何摆正中西方文化二者的地位问题。“在文化领域的这种讨论和争论中,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越大,在教育领域中呼唤和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就越大,从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要求就会得到空前的加强,乡土教材的建设也就会得到加强”[3],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对话中的反弹,也是乡土教材具体体现中西方文化交锋中的本土化价值取向过程。

4结束语

实际上乡土教材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并不仅仅是课程内容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独特的课程文化,体现着张扬本土文化的某种社会主流思想,这种思想蕴含在乡土教材之中。就其他科学知识内容与乡土教材内容相比较来看,前者在科学知识的传承方面、使学生掌握理论性系统知识、科学原理方面,甚至解决学生升学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显性文化功能,而乡土教材则对学生具有独特的认识乡土、热爱乡土、改造乡土的隐性文化功能。任何课程内容都有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功能,不同之处只在于有些内容的显性文化功能更强一些,而有些课程内容的隐性文化功能更独特一些。从这些意义上看,乡土教材不但具有独特的课程文化功能,而且也具有促进课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民族出版社,2010:5.

[2]程美宝.由家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4).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乡土植物;园林景观;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建设要紧随时展,利用全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求,这就对园林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地域特色且带观赏性的乡土植物是城市园林设计的主角,其担负着构造主要景观的重任。本文论述了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为乡土植物应用于园林绿化提供借鉴。

乡土植物的特点和优势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着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乡土植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抵抗性。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乡土植物能够抵挡当地的自然灾害、病虫害,然而外来植物则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移入地的环境,经历自然灾害后,往往容易产生毁灭性的后果;第二,乡土植物便于管理,性价比较高。乡土植物较高的成活率以及便于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对其养护的成本,另外,通过采取科学的配植手段,更容易营造出特色景观,从而增加了城市园林的观赏性及整体性;第三,能够彰显当地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会使一个地区拥有当地独特的植被景观,如西南的橡树林、北方的杨柳树、东北的针叶林等。当地植被景观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就会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既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又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还能够吸引外地游客。

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乡土植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受某些原因的影响,大量外来植物引入到本土,这就产生了诸多问题。作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乡土植物应用种类单一,缺乏多样性。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乡土植物种类,但是并没有充分将其进行实际应用和推广,如在昆明市的园林绿化中,只应用了云南樟尧银杏尧滇杨等品种,而云南山茶尧马缨花尧清香木却没有得到运用,这就导致园林绿化的乡土植物种类比较单一;第二,乡土植物苗源匮乏,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略对乡土植物的科研,再加上科研水平达不到标准,这就促使不能有效地对乡土植物进行开发利用,最终导致乡土植物种苗数量严重不足;另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短期内得到投入回报,速生植物一直占据着主要市场,由于乡土植物一般不具备快速繁殖生长的特点,导致人们缺乏对乡土植物的保护与发展,外来植物和速生植物严重排挤了其生存的空间,这是造成乡土植物得不到有效应用和推广的根本原因;第三,乡土植物的规划缺乏科学性。由于园林绿化规划者“重洋轻土”思想严重,错误地认为外来的植物是新鲜事物,在不考虑当地实际的情况下,盲目引进大量外来植物,忽视乡土植物,结果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使乡土植物品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加速本土植物的灭绝;另外,规划者对乡土植物缺乏科学的认知,由于长期接触本土植物,而看不到它的美观效果。

针对问题,采取措施

4.1、制定政策法规,明确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

首明应明确乡土植物的重要性,并对乡土植物的优势进行大力宣传,解除人们对乡土植物的偏见认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率;其次,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保护政策,大力应用与推广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设计中优先选用本土植物;最后,加大宣传乡土植物优势的力度,严格监督乡土植物的应用和推广情况。

4.2、加强乡土植物的科学研究,修建乡土植物苗圃

一是根据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要求,选择适合园林绿化的乡土植物,加强对其的研究与培育工作,投资提高科研水平,加强新品种的研究,从而能够在当地大规模地推广和应用;二是开发具有特色的乡土植物,合理加强对乡土植物的驯化,使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具有更高的观赏性;三是在对乡土植物习性研究之后要建立相应的苗圃基地,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乡土植物的培育和输送工作,使乡土植物能够有更好的销售和开发前景。

4.3、遵从互惠共生原则,协调植物间的关系不同的园林

在乡土植物与引进物种进行搭配种植时,首先要考虑能否相互依存的问题,作出合理配置,避免发生外来物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情况。例如:一些树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树种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也有显著的互相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树种的分泌物对其他树种的生长不利,如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因此,在配置植物种类时,必须考虑到植物的他感作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以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

4.4、提高园林绿化规划者和工作者的素质

一是对园林规划者进行专业培训,从根本上改变规划者“重洋轻土”的观念,促使其深入学习乡土植物的习性和开发价值,按照植物混合搭配的原则,在园林绿化中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引入植物;二是提高园林绿化工作者的素质,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破坏当地植被,最大限度地保留景观的原始面貌;三是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因地制宜,促进乡土植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对当地生物多性的保护力度,尽最大努力地保持好当地生态平衡。

5、结尾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主题是“绿色·生态”,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自身的传统文化、生态特性及地域特色,并根据城市的风格,传扬传统造园艺术手法,彰显现代精神,创造出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以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美、文化美、艺术美、科学美的统一,更好地突出城市特色,凸显城市个性。

【参考文献】

[1]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7)

[2]蔡栋辰.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1(22):123.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5

1.1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总结

乡土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增强对它的认识,人们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才能够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水平。同时通过乡土美术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深入生活,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提高自身作品的民族特性,实现其乡土美术教育意义,也可以为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6

(一)乡土美术的性质

美术作为艺术类型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乡土美术是在地域性族群中传承了悠久历史的美术文化现象或者是实物载体,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活动的产物,因其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的乡土美术实物载体包括保留和蕴藏完好的族群绘画、工艺、建筑、雕塑、面塑、面具、剪纸、刺绣印染、木版画以及皮影等。受地域性和种群差异影响,乡土美术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零散性。

(二)乡土美术的发展

乡土美术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年代初。易英认为,乡土美术的真正起点应以 1980 年陈丹青《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父亲》的展出为标志,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和现象,与其他艺术及文化形式参与了中国社会的文艺变迁和变革。作为思潮的乡土美术与都市美术相对应产生。虽然乡土美术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

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将美术学科从技能学科提升到具有人文性质的独立学科,拓展了美术学科的内容和范畴,为美术适应现代化教育增添新元素,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而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是通过美术学科结构合理化来体现的。乡土美术作为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美术内容,是构建美术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首先,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艺术来源于民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格言,艺术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发展基础是漫长的社会生活变迁,根植于中国深远历史民俗文化变迁中,原生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创造出使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现代美术形式。

美术教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乡土美术在不断被重构中,也有了与 20 世纪 80 年代全然不同的文化含义。总之,乡土美术的发展是顺应现代美术的发展,对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纸笔工具。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样的生活为各项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教育形式自此开始有了与传统师徒传授制不同的学校美术教育。自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以来,美术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和要求都是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也就是说,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都是按照统一的美术教育标准制定的。乡土美术教育最早在美术教育中的形态是手工,就是手工艺、民间工艺,也是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第一个乡土美术内容。自此以后,地方学校就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也逐渐成为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乡土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让学生自觉产生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加强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抢救;通过乡土美术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也能让乡土美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乡土美术走出乡村、进入市场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能促进乡土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能提高乡土美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是乡土文化发展的开始。

三、乡土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美术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合适的素材,在原有美术教育基础上,其教育价值逐渐得以凸显,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乡土美术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美术教育中,对丰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学生美术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成就现代美术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除了丰富现代美术教学之外,还为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源。从客观的现象来看,无论是学习美术还是学术性的知识,学生对西方的、现代的、新潮的东西学习速度比较快,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非常的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要重新回归与传统文化中。尤其对于美术艺术而言,更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等,都需要充分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是深入民族的文化,越能在国际中体现其价值。而乡土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可以丰富地方院校美术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包括的内容丰富多彩,将乡土美术引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美术教学变得精彩纷呈。举例而言,将皮影、剪纸以及雕刻等乡土美术艺术代入到美术教学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美术课堂中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教学内容,打破固有的美术课程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现代美术,增加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使得美术教学氛围变得浓厚,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或者在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里,教师带队让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亲身体验乡土美术文化,感悟独有的民族艺术内涵,增加学生学习现代美术的乐趣,为地方院校普及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也能有力地推动地方乡土美术教育发展。

(二)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纳斯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和教育的总目的相一致,而且具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美术教育是美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鉴赏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综合化和多样化,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让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并源源不断地发展出更具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内容有所差异的是乡土美术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而这些常见的生活元素也都体现了当地独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点,可以通过这些原色传播现代美术思想,让原有的美术技能技巧更得以精进。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艺术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 乡土美术课程有利于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

美术课程是发展的课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捕捉灵感与创作激情的艺术课程,融合社会和自然环境特色为一体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正视精神文化形成,并持续从群体劳动中源源不断地改进精神文化,不断地创新,让乡土美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正是受到非洲当地黑人的原始艺术的启发,才成功创立了立体派绘画。通过此例,可以明显看出民间劳作对美术内容发展的影响,美术理念的创新发展与民间艺术密不可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突破美术思维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美术束缚,以变形、夸张的形式塑造更多的美术形象,创造出新时期美术之美,多个角度展现现代美术的魅力。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美术之美的展示表达情感,在作品中蕴含情感,借作品传递情感,让美术成为展现其情感的重要方法。

(四)乡土美术课程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学相对来说,启发性与灵活性比较强,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现代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美术教育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的责任,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知识教育,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典型表现添加进教材中,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乡土美术经过历史积淀,门类和内涵已经十分丰富。按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乡土美术课程分类,可以让学生在课程领域中,亲身体验到乡土美术内涵,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让每个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更深更广。再加上现代美术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将乡土美术课程加入到美术教育中,有利于美术改革重点的推广和普及,让美术课程设置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 乡土美术课程可以充实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设计人类生活各个层次面的综合性学科,乡土美术课程体现了极强的人文学科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思考,因此将其作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是适应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经济信息时代下,重拾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在乡土美术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步。

四、针对乡土美术课程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选用合适的乡土美术教材

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践课程中,要应用相应的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用的乡土美术教材上要多加注意。最好选择能够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教材,其中,不仅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所选教材必须适应时代需求、适合本土需要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选择时至少要包括: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乡土艺术作品(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另外,所选的教材中,其编排以单元式、单课式和单元、单课组合式为主,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加灵活地进行。此外,所选教材内容应该涉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经济等多方面,以此有利于从情感、价值观、审美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灵活选用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课程属于美术学科,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与社会现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体验、理解乡土美术。教师在讲授乡土美术课中要开拓思路,利用乡土自然资源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注重设计教学方案,以主题单元教学的方式或整合内容,让学生一步一步、稳步扎实地学习乡土文化和美术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纠正教学中的错误。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7

1.乡土民俗教育的概念与目标

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环境决定人格发展过程能否顺利。自我人格的发展包含着自我对所属文化氛围的认同,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某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环境,这是个体情感归属的所在,是获得健康人格的基础。因此,获取健康人格需依赖良好的乡土民俗文化环境。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包含国家、民族、地域、地理环境等多种文化资源。而乡土民俗文化是社会环境下最主流的文化类型。乡土文化不仅可以提供当地人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也支撑着一定领域、范围的知识体系的沿袭,尤其是那些处于基础学习中的学生们,乡土文化是其接受并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准备。因此可以认为,乡土民俗文化是个体接受教育并获得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另外,2011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015年1月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为大力开发乡土民俗文化建设和教学指明了方向。

2.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起源与现状

就全球而言,在乡土民俗文化教学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并明显区别于他国和地区的优秀的本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形式和内容,这些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各年龄层的学生牢固掌握本民族、国家相关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所学的乡土民俗文化不仅包含语言、文学等方面的文化,更包括涉及本民族、国家的历史、优秀人物、优秀思想和其它人文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更多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通过其熟悉的文化环境实现对知识体系与社会的认知。西欧各国在一些近代思想启蒙下较早地提倡并开展了乡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认为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不能离开日常所见及所接触的文化,尤其是地理、历史学科的教学。甚至有学者反过来将地理与历史学科合二为一设置为乡土科,可见西方对乡土民俗文化的重视。德国是各国中最先将乡土民俗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育的国家,之后愈来愈多的国家也相继开始实施。因不同文化生活的背景差异,全世界目前有多种乡土课程的学习形式:俄国将乡土文化知识渗透至各学科的日常教学,美国将乡土教育与日常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日本是通过乡土民俗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社会与政治变迁背景,澳门的乡土教育则是以寻找因被殖民而丢失的本土文化。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乡土教育尽管形式有较大区别,但因教育的过程和要求符合教育规律而取得不错的效果。我国的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时间晚于西方约两个世纪。虽然早在周朝就有“方志”出现,但其后并未大规模地运用于教学。清末光绪年间(1904)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为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关于乡土民俗文化教育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其中的“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实”为第一、二学年的教学重点,其后的第3—5学年以朝历代的圣主贤君等内容为核心。强调历史教学要采用各地的“乡贤名宦”等名人的事迹,来培养幼小学子们的“希贤慕善”的心境。清末之后的乱世使许多仁人志士认识到乡土教育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便纷纷开始提倡乡土文化教育。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蔡衡溪发表了《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一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议论,蔡衡溪编写的《乡土教育纲要》也由大华书局出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指示各省编写乡土教材作为中小学和普通民众学习的补充教材。随后的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推出了以“搜集乡土教材”为核心任务之一的《中等学校各科教学研究组织通则》来鼓励各地开展乡土文化教学。总而言之,以“复兴民族”为目标的民国的乡土教育一直未曾中断,虽然主要出于政治的需要,但对中国的乡土文化教育打下了基础。1949年以后,包含乡土教育的我国的各类教育一直都伴随着各种政治运动而不断变换地进行着,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乡土教育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热潮,其标志是1987年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纪要》,但《纪要》很快就湮没在了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二、中职语文挖掘乡土民俗资源开展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②《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主要包含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技能和思维的训练、语文各项能力的养成以及提高相关学科素养等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多种方式来实现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但乡土民俗文化教学则会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实现上述功能。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各地的乡土民俗文化不仅不会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本乡优秀人物及与其相关思想不断地补充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这就为中职语文使用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展开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③”乡土民俗文化的教学最重要的核心是重视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每个个体都具有“根”的意义,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叶落归根”的情结即源于此。同时,语文与乡土文化的良好结合可以以最贴近生活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植入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使教学通俗易懂。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相关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本地区重要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转化为对故乡和国家的热爱。因由爱国爱乡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学生习作、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表现形式将对人文历史、人生及社会的思考表达出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人生阅历,有针对性地使用乡土民俗文化的学习资源便容易使他们理解历史人文知识,认同本乡本土文化。与普通的教学素材不同,乡土民俗文化的种类众多,内容广泛,是属于既难以掌握又特征明显的教学资源,很多情况下是与学生各自成长背景相关的具有家族化特征的各类文化形式。这与中职生的吃穿住行游乐娱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环节因势利导,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而言,贴近学生的乡土民俗资文化教学资源是学生常见的,例如地方戏曲、手工艺术品、地方建筑、特色饮食、宗教文化等等。在整理这些乡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家乡有进一步认识,较容易生成荣誉感和自豪感。乡土民俗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便实现了我们想得到的爱国爱乡的德育教育成果。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思想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上世纪80年代西方思潮对以学生为主要社会群体的冲击,90年代西方新自由思想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甚至包括近年来的“韩流”、动漫等软文化的冲击,对相关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理念、个人信仰均造成了重要影响。我们也应该用思想文化的力量抵御部分西方消极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国各地乡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沃土,衍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所以以乡土民俗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应该可以发挥一定的抵御作用。

三、以福建省为例的乡土民俗文化教学内容及建议

1.福建省典型乡土民俗文化内容

依据地理方位的不同,福建省大致可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等几个地区,各个地区的语言、民族、饮食、人物、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物产等乡土民俗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福建省的民俗文化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于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文化功能。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和闽北的乡土民俗文化差异较大。首先是语言,福建省东西南北各地的语言差别非常大,即使是同一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其语言差异也很显著。例如使用闽南语的地区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语言共性较多,但相互之间仍有很大的差别。有时,即使是一个地市内的语言也由一定程度的差异,如目前福建各地区语言最为复杂的三明地区。三明有三大汉语方言,即客家方言、闽方言和赣方言。客家方言属于闽西客方言的一个分支,闽方言与闽南、闽北、闽东和闽西的连接地区,并与这四个地区有明显差异。赣方言主要属闽西北赣方言区。闽客家方言、闽方言与赣方言还有交叉过渡地带,最终形成三明市的十种方言互相独立、无法相互交流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各个语言独立的地区一定有着与其他地区相独立的文化现象,有着与之相关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福建省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境内分布着除赫哲与基诺两个民族之外的54个民族。福建也是我国回族的发祥地之一,其主要人口来源是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来的古代波斯和阿拉伯人的后裔。福建省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了18个少数民族乡,每个乡都有独立的乡土民俗文化,也是乡土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来源;福建省的饮食闻名全国,并随着人口迁移享誉世界,福建饮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福建小吃。由于福建省在历史上经历了诸如中原人南下及闽粤融合等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所以境内的饮食内容极其丰富,各地区都有当地的特色饮食,如沙县小吃。尤其是做为我国南方唯一小吃城的漳州市,特色小吃种类繁多。较有名气的漳州小吃有蚝仔煎、手抓面、沙茶面、三角饼、鸭面、双糕润、马蹄酥、豆花、烧仙草、竹笋冻、五香、锅边糊、扁食、猫仔粥、鲁面、蚵仔面线、四果汤等几十种。另外,闽菜也是福建特有的全国重要菜系之一。福建省地方传统艺术形式也多样的,影响较大的有木偶、地方戏曲与曲艺、杂技等形式,各地市也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内容。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州的“榕城三绝”和“福州三宝”是当地民间工艺最具代表性内容。福州三宝中的脱胎漆器是与景德镇瓷器及景泰蓝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福州的传统艺术的代表是评话、十番和闽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福建省物产也极为丰富,全省均盛产且以泉州安溪为代表的茶叶、德化陶瓷、永春老醋、漳州水仙花、武夷岩茶、兴华米粉、龙岩干、尤溪广前金桔等上百种非常闻名的各地特产也都带有各地独特的文化印记。总之,福建省各地区均有种类丰富的文化形式,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上述文字所提及的还远不能列举出所有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还需要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认真查找、总结和归纳。

2.关于福建省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建议

(1)规范编制乡土民俗文化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应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组织编写乡土民俗文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各地应将其独特的乡土民俗的文化形式和代表性内容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去。(2)开拓学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福建省内的各种乡土民俗文化均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传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在相关文化的研究内容上进行宽度与深度的扩展。如福建有宋慈、柳永、洪承畴、黄道周、蔡襄、李贽、郑成功、林则徐、冰心、郑振铎、陈远光、陈嘉庚、舒婷等数百位历史名人,相关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艺术作品、思想体系和人物影响都是可以在学习中进行深度宽度拓展的;福州三宝和榕城三绝均为手工艺制作,在学习中不妨借鉴《景泰蓝制作》的说明方式进行详细了解;对福建各地的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高甲戏、南词戏、芗剧、莆仙戏、闽西汉剧等戏剧种类的学习,可以参考比照中职语文课本中的《窦娥冤》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同时,在授课时要注意紧抓各种不同类别的乡土民俗文化形式的各自特征展开教学。

四、结语

乡土民俗文化教学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过程是与实际生活环境相类似的。采用学生普遍接触并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爱乡爱国的情怀,进一步保护和发扬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良好的乡土民俗文化教学既能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师生皆宜。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内容,我们必须肩负起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并以此为契机来丰富中职语文课程的内容。福建省乡,土民俗文化内容复杂多样,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系统性整合、深入性发掘等能力。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民俗文化教学的良好效果便会很快地显现出来。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乡土植物;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探讨

在现代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乡土植物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土植物作为经过了当地自然环境优胜劣汰后的产物,在当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园林建设人员应重视对乡土植物的筛选工作,通过将乡土植物引进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当中,不仅可有效地提升园林的绿化率,还能为当地人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1 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景观的植物多样性

城市植物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其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园林景观也同样趋同于这种发展形势,并且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十分依赖于这种植物的多样化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绿化水准的标尺,从而使得在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中,有大量的自然植物与人工植物向混合搭配[1]。

自然植物指的就是不依赖于人工帮助,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生长的,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的植物。虽然这些植物经常会被人们称作“野草”“野花”,甚至不觉得它们属于植被种类,但这恰恰是构成城市植物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植物指的是在生L过程中需要人工的帮助,从而打造出适合观赏的景观植物。这类植物主要为乔木与灌木等,在城市的植物类群当中相当惹人注目,很好地体现城市植物的多样性。但从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来看,人工植物的种类却大于自然植物,所以,在当前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工作中,对于乡土植物的栽培还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城市植物呈现多样性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定的观赏价值,所以在发展城市绿化的过程中,依据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进行特征性的管理,使城市植物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将乡土植物与城市事物进行比较,再将两者进行充分融合,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主体,这也是未来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景观的本土文化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人类在不断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都是在保证传统文化不丢失的前提下,去进行改革创新,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也要确保在保护乡土植物的前提下进行。

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去看,当前我国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正是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塑造文化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2]。文化景观可带来丰富的景观文化,这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财富的重要体现,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呈现的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背景下,通过园林植物塑造的城市园林景观很好的体现出了世界园林文化的多样性。

当地人民对于扎根本土的乡土植物有着相当浓厚的情结,然而外来引进的植物对于促进城市植物多样性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从本土文化的层面去对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传承传统的本土文化增加更加现代的文化生命力,进而形成具有本土地区文化的特有植物。

3 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环境、人口以及资源所带来的压力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焦点。在当前自然环境大面积恶化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的植物随着环境恶化而呈现出不断流失的状况,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一定要确保植物的多样化,才能有效地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一定要对环境问题的改善工作提高重视。

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工作来看,各个地域都作出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积极培育与种植乡土植物,可有效地推动城市园林景观的进步与发展,虽然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植物多样化带来的保护问题,但是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引起研究人员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探讨,起到了推动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积极作用。

不同的现代城市园林中都有着不同的土壤、气候、温度等影响因素,所造就的自然环境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3]。部分城市园林建立的山水宜人的区域,在自然环境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乡土植物应用在这样的园林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例如在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中的聚芳园,由于园林中主要土壤成分为赤红壤和山地赤红壤,凭借着这类土壤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储水性能强且肥沃程度高等优势,培育出的植物有着丰富的品种、良好的生长以及极强的生态感。此外,该园林内的乔木造林包含有马尾松、朴树与火力楠等,灌木主要有红绒球、杜鹃与含笑等,并配有白蝴蝶与彩叶草作为点缀,打造出了层次分明的乡土植物群,这主要是选择改造补种的植物,并充分运用原有的地理形态,使得自然环境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我国现有的乡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着非常多的种类,但从当前的应用开发现状来看,明显是力度不够的,因此要提升对乡土植物的保护力度,开展对乡土植物的调查、探讨与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的乡土植物利用计划,让我国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应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本土化以及发展园林景观建设的多样性,对乡土植物的应用正是其关键所在。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有效地发展乡土植物,促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向前发展,必须将乡土植物的生态性、地域性与文化性了解透彻,并结合科学的方法让乡土植物完美地融合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作用,使其成为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主体性景观,并将这一发展思路作为未来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春花.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7(4):204+208.

[2]刘杰,周葵.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探究[J].现代园艺,2016(22):109.

上一篇:法律事务专业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企业直接融资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