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富乡土

时间:2022-10-07 03:40:53

“乡土人才”富乡土

2016年3月2日傍晚,永川区吉安镇尖山村。

63岁的刘天仁坐在院坝中,盯着不远处的那片梨树林。

一阵风起,树叶沙沙作响。

头戴草帽的一男一女,从梨树林中钻出来。

他们是附近村民,也是刘天仁的徒弟。

刘天仁是闻名黄瓜山的种梨能手。

2013年初,按照永川区委组织部的安排,吉安镇率先启动“民间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计划”试点工作,刘天仁成为10名重点乡土人才之一。

一拨拨村民随即找他拜师,只为学习最新的种梨技术。

三年来,“乡土人才计划”如同一把烈火,点燃了永川区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

探路

2013年初,按照区领导的安排,永川区委组织部人才科干部李勇和同事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金龙镇金龙村,他们遇到正在放羊的张绪梅。

张绪梅一脸愁苦,原因是山羊的销路遇到问题。

“销路窄,不好卖。”张绪梅养了多年山羊,羊卖不出去,大大打击了她的积极性。

南大街街道谭家坝村村民周元贵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他种了1000多亩水稻――农忙时,很难请到人帮忙收割。

“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多,许多人也不知道我种了这么多水稻。”周元贵说,他只能用更多的钱招更远的人。

张绪梅和周元贵都是当地的致富能手,像他们一样的乡土人才,永川当地还有不少。

“长期以来,农村实用人才各自为战,面对各自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常常感到无可奈何,也不能形成带动农民致富的合力。”永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智说,“这些广泛分布在农村、城镇社区的能工巧匠,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撑,应该想办法激活这股力量。”

如何盘活民间乡土人才,活跃农村经济?

2013年初,永川区委组织部将“民间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计划”列入党建创新课题,希望能借助乡土人才,推动一方经济发展。

破冰

看到“民间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计划”这一党建创新课题时,吉安镇党委组织委员李亚璇眼前一亮。

“乡土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李亚璇说。

吉安镇积极争取到“民间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计划”项目试点。

在不久后的一次返乡大会上,镇政府把外出创业的乡土人才召集起来,向他们仔细介绍“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计划”项目。

“大家愿意回来创业吗?”李亚璇试着问。

台下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我愿意回乡。”良久,村民殷铃森首先开口。

殷铃森成了第一个回乡创业的乡土人才。

他在金门村搞起了肉牛养殖场,政府积极帮他对接市场。

为带动附近村民养牛,殷铃森免费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并将牛犊送给村民喂养,养大了再统一回收。

养牛的村民因此越来越多。

“金门村以前是镇里最穷的村,现在许多村民靠养牛赚了钱。”李亚璇说。

初战告捷,吉安镇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实际,采取党组织推荐、业务部门审核、镇党委考察审定的方式,认定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开发、农业经营管理等100余名乡土人才。

和殷铃森一样,这些乡土人才也在用地、资金等方面得到吉安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他们同样也积极帮助乡亲们致富。

2015年,吉安镇初步建成了尖山黄兴梨园、金门肉牛场等五大乡土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实现年产值1800多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帮助辖区100余户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

两年下来,吉安镇“民间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计划”项目试点工作,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

互动

2015年,永川区委决定在全区推开“民间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计划”。

经过深入调查摸底和各部门层层选拔,全区共认定各类民间乡土人才2193人,他们全部被纳入民间乡土人才库。

“将乡土人才聚集到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对乡土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村民可以通过平台快速找到对应的乡土人才寻求帮助,乡土人才之间也可以通过平台相互交流。”永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喻宏说。

为提升各类乡土人才的技能,各个行业主管部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民间乡土人才,依托平台制订了专门的培训计划。比如对种植能手、养殖能手,重点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及新产品推介、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培训;对农技服务能手,重点开展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培训……

2015年夏天,李亚璇遇到五间镇培育食用菌的乡土人才辛良群。

“幸好遇到你,你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辛良群看到李亚璇就一阵激动。

此前,李亚璇曾带队去五间镇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她发现辛良群急需培育食用菌的牛粪。

“吉安镇金门村有许多养牛大户,你可以去看看。”李亚璇建议。

没多久,辛良群就来到殷铃森的养牛场,他对牛粪的质量和产量都很满意,决定定期收购。

“以前牛粪清理是个难题,还得花钱请人来挑,现在竟能卖钱了。”殷铃森很高兴,“我们可以各取所需,优势互补。”

对接

刘祖刚在黄瓜山上种了三十来年生姜,被认定为农业种植类乡土人才。

2016年初,“种苗云港”星创天地的刘奕清博士找到他,想聘请他担任生姜基地的技术指导员。同时,刘奕清还聘请了十几位村民在地里长期做工,解决了当地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我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还能被聘为技术员。”刘祖刚受宠若惊。

高兴之余,他也有隐忧。

“虽说我的种植经验丰富,却缺乏科学技术指导。”刘祖刚说。

对此,永川区农委组建了一支由高校教授、农业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与乡土人才“结对子”。

刘祖刚和“种苗云港”星创天地的廖钦洪博士结了对子。

从廖钦洪那儿,他不断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并天天守在地里,把这些技术教给村民,带动村民增收。

同样是在黄瓜山,来刘天仁梨园学习种梨技术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唐家秀就是其中之一。

她从2005年开始种梨,由于不懂技术,梨树产量并不高。

前两年,唐家秀听说刘天仁种梨有一手,便跟着他学,梨树的产量连年增加,还延长了一个月果期。

“一年四季,只要有空我都会来刘老师的梨园。”唐家秀说。

“我不能把一身技术带进棺材。”刘天仁一辈子都在研究种梨技术,三年来,在他手下学习种梨技术的村民有100多人,看着村民们的梨树不断增产,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2015年12月8日,在永川区文化艺术中心,包括刘天仁在内的百名优秀乡土人才受到表彰。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质疑 下一篇:栀子花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