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5:39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1

关键词 乡土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资源和乡土资源概述

1.1课程资源概述

1.1.1课程资源概念界定

课程资源的优劣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关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以下几种界定: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的定义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钟启泉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综合上述课程资源多方面的涵义,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1.1.2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来划分:课程资源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课程资源,它对课程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资源本身的直接来源,主要指人们的理论、经验、技能、情感、价值观等。素材型课程资源主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它可直接运用于教学活动,能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地和设施等。

1.2乡土资源概述

1.2.1乡土资源概念界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乡土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内涵丰富,但目前没有对此有一个定论,主要在部分教育文献中被提及。如朱莫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种观点是目前学科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观点。笔者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在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社会发展和人文历史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当地的民风习俗、自然风貌、名人轶事、文物古迹等,它是地方自然、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

1.2.2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乡土资源概况

生物资源:怒江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0%,其中部级保护植物有秃杉、珙桐、三尖杉等42种,部级保护动物67种。

旅游资源:怒江旅游资源丰富,有怒江大峡谷、石月亮、匹河飞来石、碧罗雪山、怒江第一湾、怒江虎跳峡、片马抗英纪念地、高黎贡山原始森林等,

民族文化资源: 怒江州人口52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截止2010年)。由于各民族生活习俗、和婚丧嫁娶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刀杆节”、“阔时节”、“鲜花节(仙女节)”、“卡雀哇”、“大年节”等众多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多彩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2怒江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必要性

2.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乡土资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更容易掌握知识,而且乡土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很多内容都较为直观,学生稍加注意就会从身边发现这些资源,并很快明白这些内容在教学教材中的实际用处,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有利于打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把理论的观点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加强思想政治课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2.2促进学生学习、推行素质教育

2.2.1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之前,从教材的编写到学校的教学都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知识都是先从较为抽象的概念入手,进而是和自己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科学世界,这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被迫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而不是去探究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自然而然学习也就变成一种索然无味的过程。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让课程突破传统的学科束缚,使学生的学习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如果把乡土资源充分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2.2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乡土资源的利用,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也为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学生能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拥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便于学生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丰富教学活动。

2.3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

2.3.1充分发掘乡土资源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作为利用乡土资源的引导者,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乡土资源,留意身边的乡土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更好的用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3.2结合教学目标运用乡土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利用乡土资源是一项需要理论指导的复杂活动,这就促使教师认真地去学习一些课程理论知识,尤其是关于课程资源和乡土教育资源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

2.4有利于促进怒江的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4.1有利于促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民族团结

怒江地处边疆北连,西接缅甸,全州少数民族占92.2%。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到本地乃至全国的稳定与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对本地的民族团结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是承载了其主要功能,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历史资源、民族文化和自然等资源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感,这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2.4.2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州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久远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创造了自己风格独特的文化。传承人类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民族须最大限度地发展底蕴深厚、色彩绚丽的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开发当地乡土课程资源,不仅拓展了国家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给国家课程改革注入营养的民族血液,还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5.

[4] 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论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2

【关键词】乡土地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83-02

乡土地理教学是指结合学生所在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念的一种地理教育过程。它不仅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学校教育不能忽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环节。

一 乡土地理教学及其重要性

1.乡土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教学是指结合学生所在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念的一种地理教育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以致用。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所在地区的乡土地理,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情况,以及当地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获得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野外地理观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还能使他们受到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它不仅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绝不能忽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环节。

2.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乡土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乡土地理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教学中对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正如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适当地选择有代表性的乡土地理知识,并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模式多样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景观地貌。

第二,促进学生对家乡山水的了解,增强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特色工农业、人文和家乡的变化及发展等。这些都是学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节,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第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乡土地理知识涵盖了生活中的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能都前去实地观察,也不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二 西宁市乡土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法、访谈法、观察法对西宁市乡土地理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当地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乡土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西宁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教育文化条件不如沿海地区发达,但却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未被利用。教师在教学时,也是以口头的形式大概讲解本地区的乡土地理知识。学校和有关部门也很少举行本地区的地理教育活动,部分景点对当地人也收取门票,这就阻碍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

2.缺乏乡土地理教学的合适教材

要在中学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我们还缺乏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乡土地理教材。目前,青海仅有一本宣传读本《大美青海》,而对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没有专门的教材,编订教材的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乡土地理资源的作用,突出编订乡土地理教材的实用化,开发乡土地理教材的多样化,教材不应局限于课本,地图、图册或纪录片等有利于乡土地理教学的都可以采用。

三 西宁市乡土地理教学的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由于西宁市地处西北地区,教育条件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差。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育的投资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应加大对教育部门财政的投入,补充教育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享用资源;配备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如教学器材、实验室、图书馆等。促进教师和学生队伍的共同进步,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编写统一的乡土地理教材

编写统一的乡土地理教材,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具体的乡土知识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也对自己家乡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强化教师培训,完善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使教师不仅只是掌握课本的知识,也要对乡土地理知识熟练掌握,提高教师的乡土素养。其次,对教学评价系统也要进行完善,在期末考核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乡土地理知识的考核,但不计入总成绩,主要以考查为主。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对其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明海.乡土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0):88~90

[3]布鲁纳.学习过程[M].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杨灵敏.谈高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地理教育,2007(3):58~59

[5]邱红英.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举隅[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4~65

[6]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9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3

【摘要】乡土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总之,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关注身边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4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职语文;渗透研究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8-02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1.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概述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资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文化,从历史开始,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好奇心。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有强大的内化作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内容时,可以同步开展"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趣味活动,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还能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或者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的探究式学习,也是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因此,在实际职业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和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历史学习的长期性课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2在教学中渗透乡土人文资源。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主张"文道合一"。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力、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实现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和乡土人文资源相整合,对学生的思想德育培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人物传记的内容讲授时,提前让学生结合本地历史,查找资料上记载或者民间传说的有名清廉之士。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前辈的事迹,培养学生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内容与乡土人文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实际需要,对现有人文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让它能够紧密围绕实际需求达到理想结构状态,最大化发挥其应有作用。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5

【关键词】地缘优势乡土地理教学

一、地缘优势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地缘,是指由地理位置上的联系面形成的关系。由于对某个地区历史、文化和人群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在区域内具备相应的人脉资源,所形成的相对外来个人或群体的优势,就称为地缘优势。

1987年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内容限于本县(市)地理。至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可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教学,适当补充内容,学得详细一些。并强调指出:“乡土地理教学应当注意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和参观活动”,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这在当前更具有突出的意义。

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深思细想。广泛结合地缘优势材料进行地理教学,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2、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列举了大家熟悉的昆仑山泉的产地西大滩冰川,让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昆仑山矿泉水厂位于格尔木西大滩的境内(第一层含义);厂前有国道109线、青藏铁路线二期(格尔木---拉萨)经过(第二层含义)。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来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样,在讲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也可以联系本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 来讲述,格尔木本为蒙古语,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因境内河流密布,支流纵横,沼泽众多而得名。其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昆仑河、舒尔干河、格尔木河、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托拉河、东台吉乃尔河、大格勒河等河流均在格尔木境内。柴达木最大的两条河均在格尔木境内。仅从格尔木河而言,她的上游和下游汇集或分流的大小河流数十条,这些河流,蒙古人总称“郭勒木德”,即现音译的“格尔木”。通过以上事例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3、乡土地理材料既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当地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的观察来回忆,每年当地的河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格尔木辖区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从而加深对“大陆高原性”特点的印象。

4、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中的实例较为典型、实用,但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那么效果较为明显。

比如在讲旅游开发时,列举了位于格尔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南缘;南邻昆仑山,北望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素有“中国盐湖城”美誉。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也同时举了纳赤台昆仑泉由于开发过程中管理不当,人为破坏严重,对格尔木的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除了让学生了解旅游开发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通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实在在的实例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总之,通过地缘优势在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举例结合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并树立为建设家乡而献身的志向。

参考文献:

[1]李桂芝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2]杨斌.《高中地理课堂呼唤乡土地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横县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9-02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长期以来,我们都使用国家课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乡土地理是指我们出生地和成长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科技、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反映本地区群众文化的一系列的内容,具体包括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物产资源、语言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民情等资源。横县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其地形四周群山环抱,中部平缓开阔,形似一个盆地。郁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流去,地势亦是由西向东倾斜。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于喜温作物的生长,矿植物资源丰富。同时,横县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然地理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对于横县高中的地理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横县的乡土地理资源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并加以实践的结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意义巨大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课程所讲授的是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毕竟学生的认识只是感性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而且目前进行的新课改是非常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中存在着许多学生所熟稔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对祖国、家乡怀有一颗热爱之心,但是这往往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真正的情感,须知人的强烈的情感是要基于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去了解了家乡的环境,才能热爱家乡。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实践来源实践。生动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可以把家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可以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情感。

(二)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流于空洞,学生也觉得部分知识晦涩难以理解,再加上缺乏实践的锻炼,更加剧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加强地理实践。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山地去观察、体验,看一看、比一比,自然就会一目了然。通过地理实践将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印象,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了地图和书本的局限性。

乡土地理课程中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素材、开放的学生亲身实践研究的系统,都有利于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身边、本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平台。除此之外,在乡土地理课程的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只向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更好地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一般来说,许多的高中生在将来会是家乡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更加地完善,这无疑对将来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教育应该是学以致用的,做到“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味着要把本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发展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环境、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理解和反思,为学生在将来参加家乡发展建设做出充分的准备,为家乡的乡土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好地促进家乡的发展。

(四)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作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中流砥柱,把本土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选择地加入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说明,理论结合实际,再加以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其他的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为其他的地理教师更好地运用形象的乡土地理素材做出说明,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完善。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素质进行恰当的选择,同时也给其他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在内容上要体现出本地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融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生具有导向性,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地理教师在平时中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精通。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及时地了解横县的地理等相关知识。例如,要熟悉横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横县“古八景”等相关内容,做到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合起来,等等。其次,学校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地理教师的培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具有针对性。强化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意识,帮助地理教师树立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观。同时,要定期举办地理教师的乡土课程开发交流会,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

(二)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条件。目前,横县的大部分高中在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而且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对已有的教学设备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较低。学校、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例如教学设备的装置、地理园的建设、有关资料的存贮等方面应该做到逐步完善。地理教师也可根据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合理地运用板图、板画等教学用具,或者自行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乡土地理教具。在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方面,要做到学校和教师相合作,逐步完善,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课程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到“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时,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横县的郁江边进行实地的考察。又如,在讲到地形地貌和等高线中的鞍部、山谷、山脊等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横县县郊的太平山或者娘娘山等山地进行查看,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自然会一目了然。总之,地理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联系乡土地理的实际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编写乡土地理课程教材。在现阶段,横县的乡土地理课程的教材相当稀缺,情况并不乐观,所以编写属于自己、适用于当地的乡土地理课程教材势在必行。对于乡土地理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突出横县的乡土地理特色,同时也要选取对学生的发展和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多形式、极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方式进行编写。横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乡土地理资源多种多样,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也要注意进行识别甄选。可以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茉莉文化几方面进行编写,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有差别的选择,做到乡土地理课程教材和国家地理课程教材有效地结合,做好资料收集和后期制作等工作。这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进行实践,但是这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其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而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主体、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辅的形式,不仅对乡土地理教育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对高中的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我们在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时也要注重实践,避免纸上谈兵、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只有具有改革意识,有效地把地理教学和乡土地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焦洪霞.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尹耀武.澧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申艳华.桂林市中学地方性地理课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4]张平.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意义初探[J].学周刊,2016(1)

[5]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宋文.济宁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7]陆朝银,廖志勇,黄启谋.横县乡土文化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9)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9-02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长期以来,我们都使用国家课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乡土地理是指我们出生地和成长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科技、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反映本地区群众文化的一系列的内容,具体包括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物产资源、语言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民情等资源。横县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其地形四周群山环抱,中部平缓开阔,形似一个盆地。郁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流去,地势亦是由西向东倾斜。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于喜温作物的生长,矿植物资源丰富。同时,横县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然地理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对于横县高中的地理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横县的乡土地理资源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并加以实践的结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意义巨大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课程所讲授的是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毕竟学生的认识只是感性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而且目前进行的新课改是非常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中存在着许多学生所熟稔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对祖国、家乡怀有一颗热爱之心,但是这往往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真正的情感,须知人的强烈的情感是要基于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去了解了家乡的环境,才能热爱家乡。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实践来源实践。生动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可以把家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可以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情感。

(二)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流于空洞,学生也觉得部分知识晦涩难以理解,再加上缺乏实践的锻炼,更加剧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加强地理实践。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山地去观察、体验,看一看、比一比,自然就会一目了然。通过地理实践将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印象,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了地图和书本的局限性。

乡土地理课程中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素材、开放的学生亲身实践研究的系统,都有利于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身边、本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平台。除此之外,在乡土地理课程的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只向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更好地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一般来说,许多的高中生在将来会是家乡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更加地完善,这无疑对将来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教育应该是学以致用的,做到“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味着要把本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发展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环境、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理解和反思,为学生在将来参加家乡发展建设做出充分的准备,为家乡的乡土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好地促进家乡的发展。

(四)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作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中流砥柱,把本土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选择地加入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说明,理论结合实际,再加以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其他的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为其他的地理教师更好地运用形象的乡土地理素材做出说明,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完善。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素质进行恰当的选择,同时也给其他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在内容上要体现出本地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融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生具有导向性,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地理教师在平时中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精通。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及时地了解横县的地理等相关知识。例如,要熟悉横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横县“古八景”等相关内容,做到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合起来,等等。其次,学校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地理教师的培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具有针对性。强化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意识,帮助地理教师树立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观。同时,要定期举办地理教师的乡土课程开发交流会,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

(二)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条件。目前,横县的大部分高中在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而且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对已有的教学设备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较低。学校、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例如教学设备的装置、地理园的建设、有关资料的存贮等方面应该做到逐步完善。地理教师也可根据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合理地运用板图、板画等教学用具,或者自行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乡土地理教具。在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方面,要做到学校和教师相合作,逐步完善,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课程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到“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时,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横县的郁江边进行实地的考察。又如,在讲到地形地貌和等高线中的鞍部、山谷、山脊等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横县县郊的太平山或者娘娘山等山地进行查看,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自然会一目了然。总之,地理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联系乡土地理的实际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编写乡土地理课程教材。在现阶段,横县的乡土地理课程的教材相当稀缺,情况并不乐观,所以编写属于自己、适用于当地的乡土地理课程教材势在必行。对于乡土地理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突出横县的乡土地理特色,同时也要选取对学生的发展和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多形式、极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方式进行编写。横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乡土地理资源多种多样,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也要注意进行识别甄选。可以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茉莉文化几方面进行编写,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有差别的选择,做到乡土地理课程教材和国家地理课程教材有效地结合,做好资料收集和后期制作等工作。这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进行实践,但是这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其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篇8

 

一、思想政治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进课堂彰显人文价值

 

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中形成,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在历史的沿革中创造和发展的,又必将对这里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的家乡政和县早在商周时期先民对政和的开发就已揭开序幕。“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闪烁着历史光芒的一处处古迹遗珠,令今人流连感怀。著名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创建的云根书院,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被称为“中国活化石”的四平戏,融汇着乡土情感、民族智慧的40多座古廊桥,黄巢营寨的弥漫硝烟,千年寺院的旷古钟声,跨越历史时空悠悠地诉说着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过往……无论是以物质还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呈现的乡土文化都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特有的人文价值。因此将其引入课堂,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乡土情结,引起共鸣,促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二)乡土文化进课堂体现课改理念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整合的追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从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开发,努力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学校和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发掘乡土文化以作为课程资源便是其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有说服力的特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利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并且课堂教学中引进乡土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家乡之情,促使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探究乡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价值

 

1.利用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实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学过于关注和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学生兴趣倾向和心理特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又大多是远离自己经验的“书本知识”,这容易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制约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乡土文化是来源于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大多数学生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又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节课,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对比,知道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等这些基本认识,更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生活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活动“城乡文化大家谈”:结合教材第六页第一个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对比。在学生活动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强调,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此时我给学生引入极具有乡土色彩,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政和四平戏介绍:“《辞海》中也认为已经灭绝的四平戏,奇迹般在闽江源头的一片古老大山中发现,并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古老剧种历经数百年,在渐渐消逝的今天,又慢慢地苏醒……”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配以恰当的文字介绍,向同学们徐徐展现出一幅古时政和先民精神生活的生动画卷。古老而熟悉的戏台,带着浓浓乡土味道而又亲切的曲音,弥合了课堂与学生生活的心理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乡土文化创境导学,改变课堂呈现模式。

 

现行思想政治课程建构方式,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即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思想政治课堂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飘散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学生在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将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定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另一方面,现行统编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地区的学生。而这正为乡土教学资源价值的体现提供了空间。乡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上更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乡土文化创境激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优化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廊桥是政和先民遗留下的文化瑰宝。在政和目前完整地保存着洞宫花桥、后山廊桥、洋后廊桥、赤溪廊桥、杨源廊桥等,大大小小有40多座。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原本以为已消失却在闽浙大地重现。这无异于在闽浙大地上发掘了一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政和廊桥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在于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每一座廊桥中基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这使廊桥承载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廊桥虽然简单而又普通,但它犹如一本读不完的书。它代表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又是融汇了民族智慧的载体。在讲解“文化”这一大家“熟知并非真知”的抽象的概念时,我改变以往讲解概念贯用的做法,不惜发费较多的时间向大家呈现廊桥这一文化现象,通过廊桥这一生动直观、又能调起大家兴致的资料,和同学们一起从技术,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感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文化的概念。如此一来抽象的概念不再晦涩,严肃的课堂不再刻板,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利用乡土文化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堂应从过去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能力。教学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为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就某个问题,收集相关的本地材料或事例。在课堂上,教师则组织学生围绕乡土实例中所蕴含的某一个突出问题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提出各种问题或就问题的解决从不同侧面,自由发表见解。

 

政和茶叶生产有着千年的历史。宋元时期,政和东平一带曾是“建安北苑贡茶”的主产地之一。政和又是白茶的故乡,白茶因其特异的品质和保健功能独具一格,尤以白毫银针和白牡丹驰名,如今已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政和工夫,为福建省三大工夫茶之一亦为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品质特色的条型茶。近年,在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打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战略的推动与引导下,政和功夫红茶十年磨一剑,正进入一个飞跃期,逐渐做大做强。政和茶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及积淀的深厚茶文化是拓展思想政治课堂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在学生学完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县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上政和资讯网查询、社会调查、采访等方式对我县的悠久的茶文化展开研究。研究的问题包括:政和茶发展的历史、茶文化传说故事、茶艺或茶道、关于茶叶的健康知识、茶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政和茶产业发展现状、政和茶产业今后发展思路等角度,学生可以任选其中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最后要求以调查报告、小论文、数据报表或是诗歌、对联的文学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了对家乡历史、地理、人文的认识,培养了对家乡的感情也增强了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4.利用乡土文化唤醒乡土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实现三维目标。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学校德育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文化生活”模块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有机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如优秀古代先贤事迹、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古朴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古时遗存、有趣的传说事故等,努力挖掘其中积极文化内涵与精神营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要通过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体会,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学生都有一定了解但缺乏高层次的深入思考。课堂上适时引入政和古代先贤的乡土素材,就能避免老声重谈的平淡,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堂上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鲁迅所说的“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在家乡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的人物?如果存在,请举例说明,他们的具体事迹如何?学生在课前查阅、了解的基础上分组展开讨论、发言:如南山岗下的开拓者叶延一、许延二,兄弟二人于唐大和年间同朝为官。他们清正廉洁、恪尽职守,后因奸人谗害同时被贬,南下福建山区隐居。做为政和早期的开拓者,他们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兴建寺庙、传播宗教文化、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为政和民风开化做出重要贡献;忧国忧民陈朝老,为人刚直,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曾因多次上书力谏而遭贬。陈朝老回到故乡,隐居故里著书立说,教育故乡子弟。他胸怀大局,心怀百姓,做了不少益于国民的事;此外还有忠国殉国吴廷用,贤孝楷模陈文礼,诗人朱松,名宦贤吏陈桓等等。师生在交流这些古圣先贤的事迹之后无不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一方面是为自己生活圣贤故里深感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也为古代先贤身上所具有精神所折服。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积极引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受到更强的震撼,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唤醒学生的乡土情结,进而衍生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

 

上一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文 下一篇:树木的嫁接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