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范文

时间:2023-11-02 05:46:25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1

本节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江苏省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要求解读为两条基本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内容要求看,重在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以及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对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了解,但不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过程要求看,强调“分析”,即要求提供典型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能力要求看,突出“运用”,即提供相应地理材料,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释相应地理现象。

二、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第三单元第一节。从本课的标题看,教材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二是“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两部分内容结构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学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基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教材首先介绍地域差异的成因和主要表现,并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接着,教材给出自然带的概念,并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受纬度因素影响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位置影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带性。随后讲述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既是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容的补充,又为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打下基础。最后设计一个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高一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并且掌握了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尤其是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的掌握非常有利于学生新课的学习,并且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地理景观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认识视野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教师的讲授来了解地理景观,所以对一些地理景观图片还不能识别,所以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并做适当的引导。

四、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生活,领悟教材的精华。构建师生民主、平等和互动的交互式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和材料等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自主探究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因地制宜的分析方法和空间定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能够因地制宜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七、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对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的完整课时设计,教师按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及地理新课改精神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教师“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这一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分析现实地理问题。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选择比较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教师本着“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案例设计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以“学”、“问”为中心预设,并促成学习中动态问题的有机生成和机智化解。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亮点。

从教学设计及实践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及地理学习能力发展,体现“情商+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求真能践”的综合实践活动生本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二个亮点。如果在“应用创新、内化升华”环节中,请学生主动思考,或结合所学启迪学生进一步结合新地理案例进行发散性创新提高,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2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7~62页,尝试利用查找并思考以下预设问题:

问题一: 假期旅游若从海南到哈尔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二:假期旅游若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假期旅游若去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感觉自然景观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2.教学课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4.课文分析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5.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紧密联系本课内容,创设情境,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体现其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

6.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问:什么叫自然带?如何形成?世界上主要有哪些自然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教学背景中的3个预设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成果,推荐代表并尝试回答。

教师:对上述回答进行点拨评价,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以及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排列,思考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对比思考后尝试填表并回答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

(联系实际)百度视频搜索:西北绿色。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西北地区植被应以什么为主?为什么?

教师:点拨总并结。

学生:观看视频:非洲自然,思考植被有何变化?为什么?

教师:点拨并总结,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并填表、回答

教师:点拨表格所填内容并总结比较三个分异规律,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3

关键词: 云计算环境; 差异化资源; 调度模型; 负载均衡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9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2?0152?03

Abstract: In the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easonable schedule of the differentiated resources between link nodes to improve the load balance and the process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the cloud computing center network.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poor real?time performance and poor balance of the current scheduling model, a differentiated resources′ reasonable scheduling model based on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 is proposed. Firstly, a transmission channel model of the differentiated resources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for load balancing design of transmission resources, and then time slot equilibrium assignment is conducted with the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 to improve scheduling rationality of the differentiated resourc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s better recall performance for resource information and high data transmission fidelity while doing the differentiated resource scheduling in the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differentiated resource; scheduling model; load equilibrium design

随着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采用云计算方法进行数据传输和调度能有效提高数据分析和计算的效率,私有云平台是通过Internet构建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完成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构建IaaS私有云平台云数据交互网络模型,提供给消费者的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处理CPU、内存、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1?2]。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私有云平台的差异化资源调度,受到资源差异性特征的干扰,而且各种信息之间相互穿插,容易出现资源调度中信道失衡和负载超量[3],需要进行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的合理调度模型改进设计,对改善云计算的系统控制性能,提高云资源平台中差异化资源利用和传输效率具有积极作用[4?5]。

1 差异化资源的合理调度模型设计

1.1 时分多址协议设计

在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的传输信道模型的基础上[6],进行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合理调度模型设计,为了克服当前调度模型的实时性和均衡性不好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分多址协议的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合理调度模型。进行资源传输的负载均衡设计,采用时分多址协议进行时隙均衡分配,提高差异化资源的调度合理性,假设差异化资源的种类属性为,则资源分布集合的优先级属性可以表示为。通常情况下,云计算环境下的差异化资源传输通信的传播衰减具有随机性,用随机变量表示差异化资源传输信道对加权向量的功耗需求,根据需求、信道流量、信道阻抗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得:

在时间段内,差异化资源出现了次,在时分多址协议控制下,进行负载均衡调度。

1.2 差异化资源合理调度模型

根据上述设计的时分多址协议进行资源传输的负载均衡设计,设计过程描述为:

对于每一个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传输分簇调度单元[8],在高效时分多址协议下进行数据传输的二维平面调度的离散采样集合:

2 实验测试分析

对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的调度模型的仿真测试平台建立在NS?2.27和NS软件基础上,采用Matlab 7 仿真工具进行模型的算法编程设计,实验的计算机硬件配置参数为CPU 3.0 GHz,内存12 GB,操作系统为Windows 7。

差异化资源传输的信息源数量近5 000个,云计算环境中数据采样的长度为1 024,差异化资源数据包的最大值为1 892 KB,全局迭代次数为500次,时隙分配的幅值取为,调度时长t取0~0.25 s,资源信息的采样频率为2 048 Hz。

根据上述仿真环境设定,构建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的传输信道模型,进行资源传输的负载均衡设计,实现差异化资源合理调度,图3为资源调度中的数据传输的时域波形。

由图3可见,采用该模型进行差异化资源调度,云数据传输具有较好的负载均衡性,实现了对差异化资源的高效调度,有效解决了差异化资源信息流扰动带来的误差干扰的问题,提高了调度的合理性。

图4给出了不同方法进行资源调度的数据召回性能对比结果,分析得知,采用本文方法进行差异化资源调度,采用时分多址协议进行时隙均衡分配,提高了数据召回性能,保障了数据传输调度中具有较高的保真度。

3 结 语

本文研究了云资源调度问题,在云计算环境下,需要对链路节点之间差异化资源进行合理调度,以提高云计算中心网络的负载均衡性及进程管理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分多址协议的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合理调度模型。首先构建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的传输信道模型,进行资源传输的负载均衡设计,采用时分多址协议进行时隙均衡分配,提高差异化资源的调度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进行云计算环境下差异化资源调度,资源信息的召回性较好,数据传输的保真度较高,在资源调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展示了本文模型的优越性能。

参考文献

[1] 崔永君,张永花.基于特征尺度均衡的Linux系统双阈值任务调度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5,42(6):181?184.

[2] 王S飞,于炯,鲁亮.面向内存云的数据块索引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5):1222?1227.

[3] EI O F.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optimal wholesale price and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 A two?stage game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 156(5): 260?268.

[4] CHUTANI A, SETHI S P. Optimal advertising and pricing in a dynamic durable goods supply chain [J].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2, 154(2): 615?643.

[5] MORENO?SALINAS D, PASCOAL A M, ARANDA J.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for multiple target positioning with range?only measurements in two?dimensional scenarios [J]. Sensors, 2013, 13(8): 10674?10710.

[6] LEE W, BANG H, LEEGHIM H. Cooperative localization between small UAV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eterogeneous sensors [J].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27(1): 105?111.

[7] AINOMAE A, TRUMP T, BENGTSSON M. Distributed diffusion LMS based energy detection [C]// Proceedings of 2014 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Ultra Moder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 Systems and Workshops (ICUMT). Petersburg: [s.n.], 2014: 176?183.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4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认知;武陵源

一、研究进展和意义

国外对世界遗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集中在20世纪末期。研究主要涉及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Ashworth&Larkham,1994)、遗产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Anne Drost,1996)、旅游活动对遗产地的影响(Ihab Mohamed Shaalan,2005;GreR,1996;GordonW,2000;CevatT,2001)等。

国内学者对于自然遗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自然遗产的价值(张成渝,谢凝高,2002;郑易生,2001)、保护和开发原则(徐嵩龄,2003;张晓、张昕竹,2001;张朝枝、宝继刚,2004)等方面。虽然国内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研究文献不少,但专门针对自然遗产的价值认知差异研究,还未见相关报道。随着遗产的开发利用,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因此,从更深的层面挖掘不同群体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价值认知差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价值重要性认知部分;二是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权属和保护责任问题,他们都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5分代表非常同意,4分代表同意,3分代表不确定,2分代表不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三是基本的人口特征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获得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Excel、SPSS15.0等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统计数据和图表的形式加以体现,以此得出研究的结论。

(三)数据获取

本文以张家界武陵源政府、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为调查对象,用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获得基础数据。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有效率92%。

三、统计分析及结果

(一)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重要性认知差异

比较三个群体对武陵源各种价值的重要性的均值(见表1),可以看出: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都把环境价值放在首位,即认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环境价值最重要;当地居民和政府都认为经济价值很重要,但旅游者认为经济价值最不重要。

(二)世界自然遗产的权属认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旅游者、居民和政府三个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一般认为,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赞同,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

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权属问题的认知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群体之间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1、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当地居民所有”的问题上,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当地政府之间存在差异,当地居民的得分均值最低,为2.81,表示他们对此问题持中立态度;旅游者的得分均值最高,为3.46,赞成率为50%。

2、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中国人民所有”的问题上,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当地政府之间不存在差异,他们的得分均值分别为4.26、3.97、4.14,以此显示他们对此问题的态度都为赞同。

3、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全世界人民所有”的问题上,当地政府和居民、当地政府和旅游者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当地政府的得分均值最高,为4.01,对此问题的态度为赞同;旅游者的得分均值最低为3.25,对此问题的态度为中立。

(三)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责任认知差异(见表3)

第一,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世界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问题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均值分别显示3.85和3.59,他们对此问题都持赞同态度。

第二,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当地政府的主要责任”问题上,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当地政府和旅游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政府、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均值分别为4.58、4.31和4.15,他们对此问题都持赞同态度。

第三,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中国政府的主要责任”问题上,旅游者和当地政府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均值分别显示4.03和4.34,他们对此问题都持赞同态度。

第四,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旅游者的主要责任”、“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责任”、“是当地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中国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世界政府组织的主要责任”问题上,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的得分均值都在3.78以上,持赞同的态度,他们之间的认知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通过对旅游者、当地居民和当地政府的价值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价值认知,不论是从旅游者、当地居民还是当地政府的角度,他们都认为环境价值是最重要的。

第二,在旅游者看来,经济价值是最不重要的,而且对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精神价值还存在争议;当地居民和当地政府则认为经济价值是重要的。

第三,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认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中国人民所有,当地政府则认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全世界人民所有。

第四,旅游者认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当地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其次是当地政府和中国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而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观点比较一致,他们认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当地政府的主要责任”,其次是中国政府的主要责任。

(二)启示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发展过程还是延续了“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但这个惨痛的教训至少让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武陵源的空气环境、水环境等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环境是开展旅游的前提,旅游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依附环境而发展的。自然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不能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它具有普遍的杰出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自然遗产的环境价值、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得到保护和发展,当地政府和居民认为最重要的经济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并得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Ashworth G J P Larkham.Building a new Europe:tourism,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New Europe[M].Routledge, London,1994.

2、Anne Drost.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

3、Ihab Mohamed Shaalan.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d Sea of Egyp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2).

4、Gre R.Sustainable Tourismand Cultural Heritage:A Review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nd Its Potential to Promote Sustainability[J]. World Heritage Office,1996(3).

5、Gordon.Heritage Tourism:A question of defini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4).

6、Cevat Tosun.Tourism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Singapor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S0160 7383),2001(3).

7、张成渝,谢凝高.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J].人文地理,2002(1).

8、郑易生.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利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9、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6).

10、张晓,张昕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4).

11、张朝枝,宝继刚.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兼遗产资源管理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4(5).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5

2015年高考文综(地理)卷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容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选择题多考查自然带类型判断与主因素分析判断、某一要素变化导致的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情况判断。综合题多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HTK]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地域分异规律

例1 (2015年广东文综卷) 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题思路】 题中的地带性是:“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因此指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的景观差异,体现的是垂直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景观差异,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景观为非地带性现象,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A

例2 (2015年江苏地理卷) 图1所示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JP3]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JP]

(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WB]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解题思路】 (1)图示客家人南迁由华北平原至雷州半岛,由温带季风气候区至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自然景观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2)图示客家人的土楼进出只有一个通道,四周高墙环绕,且有t望和射击口,房顶有宽檐,判断其目的应为安全防御。

【答案】 (1)C (2)A

[HTK]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3 (2015年北京文综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 第(1)题重在山地的垂直分异现象考查,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出现针叶林带;而山腰树木茂密,说明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

(2)过度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则影响不大。

【答案】 (1)C (2)D

二、解题准备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如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不但会导致上中游水土流失,还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改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2)垂直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相关判读。

影响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纬度: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低则简单;③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具体分析时必须同时考虑三个因素的作用)

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①与垂直分异规律相似;②山麓地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在中纬度高山地区,垂直自然带更替表现明显

影响山地同类自然带海拔高低的因素①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状况越好,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在阴坡分布的海拔低

(4)雪线相关结论。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与山体所在纬度及坡向有关系。

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热量、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之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三、命题预测

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不同地区之间特征的不同即是其差异性表现。本专题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内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考查形式和考查内容,预测2016年高考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五大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以读图题的形式,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三大地域分异规律及迁移应用。

该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但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高考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重点把握地域分异规律,与气候类型图对比理解、记忆有规律性分布的自然带,同时突出非地带性现象成因分析;③充分利用所给信息,分析所给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①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②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为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四、能力测试

(改编) [HTK]201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北京《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相比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18%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依据材料可知,我国西部地区气候与雪线的变化情况为( )

A.气温升高,雪线降低

B.降水增多,雪线降低

C.降水增多,雪线升高

D.气温升高,雪线升高

2.从短期效应看,材料所述现象对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①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②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③洪灾发生概率加大 ④水资源面临短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改编) 图3所示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3~4题。

3.植被带界线西南部的自然带类型是( )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植被带界线东北部自然带的成因( )

A.地处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B.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贫乏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D.地处高原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

5.(改编) 黄土高原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读图4,回答问题。

(1)阐述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分析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对该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2.B

3.A 4.A

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带;西南部为热带草原带;东北部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西南部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地处高原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较少。

5.(1)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从沿海向内陆过渡,气候类型自东向西由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黄土高原地处太行山脉以西,为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区,地表沟壑纵横;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6

关键词:学习意志 性别差异 环境差异

1. 问题的提出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而人们在学习活动中也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意志,以克服所遇到的学习上困难与障碍。众所周知,意志坚强的人会知难而上,“进,吾往也”,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则会知难而退,“止,吾止也”。这种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意志,就总称为学习意志。

在非智力因素中,意志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认为,意志是在自觉克服困难当中表现出来的,不克服困难意志无从表现。正如我国数学家张广厚所说:从事科学研究,不像在平坦的长安街上散步那样愉快,前面有高山峻岭,明坑暗道,只有具备毅力和耐性,才能有百折不回、披荆斩棘的精神,达到科学的顶峰。学生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认为抽象难懂的数学学习中,更加需要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并能调动一切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学习。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意志”方面是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哪?本人一直在思考,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紧张学习的学习环境与在没有任何升学压力下轻松学习的环境相比较的话,学生的数学学习意志是否也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此双重目的,笔者对枣庄地区数学学习中“学习意志”的性别以及环境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获得所需的结论。

2.研究方法

2.1确定总体和样本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的全体为枣庄地区全体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最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枣庄学院20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以下简称应用数学本科)中抽取41名学生,并在枣庄市第三十中学初三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班(以下简称竞赛辅导班)中抽取17名学生进行调查。样本共有58名,其中男生共有28名,女生共有30名。

应用数学本科和竞赛辅导班的学生学习环境差异较大,符合本次调查研究的需要。应用数学本科的学生刚刚从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走过来,升入大一后对周围的环境充满着好奇与兴奋,对自己的未来也都有着各自美好的憧憬;而且,他们也没有高年级的大学生所面临的考研和就业压力。总的来说,他们处于一种较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竞赛辅导班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升学的压力,这些学生再有半年就要面临激烈的中考竞争,这是他们人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他们经受着从未有过的紧张和紧迫感;二是来自于竞赛的压力,如果在不远的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中考时也会酌情加一些分数,在这种政策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需要在辅导班上加倍努力,争取在竞赛中取得名次,为自己在来年的中考上赢得先机,先拔头酬。

2.2调查问卷介绍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展开,共有50个问题。为了保证收集数据的准确性,有些问题采取正面的提问,有些则是反面的问题。肯定回答得两分,否定回答不得分。所有问题如果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话,打“?”,得一分。

问卷的主要内容按照意志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编制,即意志的自觉性方面、意志的果断性方面、意志的坚持性方面以及意志的自制力方面,有的问题还兼顾到了几个方面,并且力争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特点。

2.3研究中的变量

自变量:学生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因变量: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水平。

3.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分别在应用数学本科和竞赛辅导班进行发放,发送问卷60份,回收58份。其中,“男”用1.00表示,“女”用0.00表示;中学用0.00表示,大学用1.00表示,并得到一些相关数据(略)。

所得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以及环境差异分别进行分析,再用“α系数”对样本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进行分析。

3.1环境差异分析

分析得出,“中学”共有17名学生,其平均分70.8824,标准差为8.79547;“大学”共有41名学生,其平均分为62.3659分,标准差为11.72765。

经过“F”检验,两者之间的方差无显著性差异,所以用方差齐性时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可以看到,“Sig”值为0.009<0.01,因此否定原假设(原假设是指两者均值无显著差异),说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经过以上分析可得,在巨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下紧张学习的“竞赛辅导班”的学生,在“学习意志”方面的表现要明显强于没有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应用数学”的学生。因此,可以推断出:在枣庄地区,学习环境如果不同的话,学生们的“学习意志”也会相应地有所差异。而且,背负着升学压力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方面明显表现突出;在宽松无压力的学习氛围下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意志则比较薄弱。

3.2性别差异分析

同样,对性别差异采取类似方法进行分析:“女生”共有30名,其平均分66.04000,标准差为10.62073;“大学”共有28名,其平均分为63.2143,标准差为12.46137。

经过“F”检验,两者之间的方差无显著性差异,所以用方差齐性时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Sig”值为0.298>0.1,肯定原假设(原假设是指两者均值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经过以上分析可得,枣庄地区学生的“学习意志”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女生的学习意志略强于男生。

1.3.3 信度分析

用“α系数”对样本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进行分析,得到的“α系数”为0.7856,大于0.6,

可知本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4.总结

4.1 对本次调查研究的初步评价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如:样本的总体数目相对与总体来说太小,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在大学中的样本相对于初中竞赛辅导班的样本来说,数目明显较大,因此在二者的比较中,不够均衡,也许还会存在一些偏颇;在本次调查中,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无显著差异,但是如果只看初中生、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话,性别方面是否有明显差异哪?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加以研究,这对于指导枣庄地区学生的学习意志,甚至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4.2 对高考选拔制度的分析

以上结果并没有出乎科学研究者的预料,但是从另外某些方面又有许多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意志下降,也就是说学习意志并没有传承到大学学习中。许多学生声称:这是痛苦之后的解脱。确实,高考的洗礼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终生难忘,很多学生真的在高中“奋斗”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经过高考以后,学生痛苦过了,学习意志也下降了,并且对于学习也许会更加充满厌恶与敌对情绪。如果这样,从这种视角来看,那么高考这一重要选拔考试是不是太失败了呢!

我们知道,如今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并且信息量不断更新,今天学的知识也许明天就要颠覆,社会竞争进而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人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今天不努力学习,明天就要被社会抛弃!”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对于学生意志下降,不喜欢学习了,或者说对于学习充满了厌倦情绪,那么走入社会以后,如何去适应先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呢?

当然,高考是现今为止最为合理、公平的一种考核方式,可以公平、公正、合理地进行选拔甄别。目前,还不可能被代替。所以,高考某些考核内容、方式、方法以及高考所蕴含的文化方面都需要进行改善,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久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从2003年开始,高中数学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框架、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深入改革。这就是一项间接并逐渐改进高考各个方面的一项努力。

4.3 对于大学教学制度的分析

从大学数学教学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学习意志”在高考之后的大学数学学习中并没有传承下来,是否也和大学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关呢?许多学生反映,高考之后憧憬的大学数学课堂距离自己的想象与期望甚远!如今的大学数学课堂本质上和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模式类似,大学生的学习多数还是在课堂中完成,还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大量做各种微积分求值题目,并且很少应用大学数学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竞争力!当然,班级授课制这一基本模式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我们如何改良这一基本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教学生有兴趣和有价值的知识,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上两点启示,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与想法,想要付诸实践,改变多年不变的文化传承,并取得根本性的改变,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数学教育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定强.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2.

[2]罗玉莲.论性别差异[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6.

[3]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经济;问题;对策建议

一、湖南省农村经济综合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异悬殊

湖南省共有区县122个,在反映区县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省县际两级差异很突出,2007 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长沙市芙蓉区高达73772元,最低的湘西州永顺县仅为4456元,两者的绝对差高达69316元,相对差异16.56倍。而同年全国31 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58512元,相对差异9.56倍。湖南省区县两极绝对差和相对差异都远远大于全国的差异程度。其次,县域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7年全省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13465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662。其三,与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差异较大,2007年全国人均GDP的标准差、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分别为11622元和0.6196,湖南省县域人均GDP的标准差高于全国,加权变异系数也高于全国水平,说明湖南省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二)三农问题突出

湖南是个特殊的省份,既属于中部省份,又有属于西部扶持的州县,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2007年统计为4100多万人,几乎占全省6800多万人的三分之二左右,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湖南省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湖南发展现状却是人口基数大、农民生活水平偏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缓慢等等。例如,湖南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23%左右,但共有贫困县(含市,区)31个,其中部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8个,贫困地区土地面积达7.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68%。总的来说,湖南省农业还比较落后,其农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农产品品种结构差、缺乏优良品种、农业生产设备差、大多数都属于单家独户小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阻碍着湖南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其与湖南发达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

(三)城镇规模和产业结构不平衡

湖南省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平衡。这种“落差”,严重阻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间的交流辐射,特别是大城区外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数量不足,使得都市圈向外辐射时找不到有效的“中转站”,而在农村,大量的资源要素又找不到“凝聚点”。湖南一般被划分为长株潭经济区(含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县域)、泛湘南经济区(含衡阳、郴州、永州和娄底四市县域)、大湘西经济区(含自治州、张家界、怀化和邵阳四市州县域)、环洞庭湖经济区(含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县域)四部分。长株潭经济区它的目标是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的火车头,泛湘南经济区定位是承接珠三角经济向内地转移,逐步成为两大城市之间的中小城市连绵区,成长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大湘西经济区则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旅游业,主要融入西部大开发范畴;环洞庭湖地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一是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引导,以发展“三高”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主动融入长江流域经济圈。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对美国、日本、英国等13个国家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这一结论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之一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是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结构成长的过程。

依据2008年湖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发现2007年湖南14个市(州)区域的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绝对差异十分明显,例如长沙区域的第一产业值只占国民生产总植的6.33%,而永州区域的第一产业值确占国民生产总植的29.68%。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产业结构越高级越发达,其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湖南省各市州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湖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宏观经济发展不容乐观,经济环境先天不足

经济决定金融,稳定的农村经济环境是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现阶段,湖南农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总体发展不容乐观,弱质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处于弱势地位。农村落后、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运行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农民贷款一般具有额度小、期限短、时效强的特点,这就导致交易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生态运行成本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农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收慢、预见性差,而农民又缺乏必要及时的市场信息指导,因此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差,而我国农村保险又严重缺失,使得本来具有政策性质的支农贷款风险全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使其产生“惜贷”,“慎贷”。

(二)农村信用管理滞后,信用环境缺失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然而现阶段的农村信用环境堪忧。部分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诚信意识,认为“不贷白不贷,贷了也白贷”, 在获取贷款后还款意愿不强;某些农村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企业信息批露失真,上报金融机构效益好的现象普遍,使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企业运行的真实质态,给信贷留下了风险隐患;我国社会征信系统尚未建立起来,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评估;缺乏惩治措施,农村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处,在信贷责任追究制的约束下,农村金融机构被迫实施逆向选择以规避风险。

(三)农村法治建设落后,法律环境薄弱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法律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在立法上,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农村信用社的法律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农村信用社一般都是比照商业银行的规定进行处理,忽视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对农村信用社只发“出生证”,不发“死亡证”,缺乏市场退出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社会信用体系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急待健全。在执法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不容忽视的顽疾。行政主导和行政干预现象普遍,执法效率低,周期长,金融债权得不到有力保护。在守法上,部分农户缺乏诚信意识,法律观念淡漠,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的现象并不鲜见。

(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众多,情况复杂

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项目管理比较混乱,表现为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而农村医疗保障则由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共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使用风险大,难以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甚至被挤占挪用、贪污等,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流失。此外,农民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由于土地分割承包,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却面临着面窄、水平低、且难以监管,承保率低下、高赔付率经营亏损严重、业务量较少等问题,致使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民将置身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由于素质、能力及客观条件的局限,农民往往在资金、技术、信息、营销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农民也面临着较大市场风险,一旦失去土地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五)政府对农村金融不当干预过多,服务欠佳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一个权力部门和管理部门,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它的职能定位和根本宗旨应该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然而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偏远地区,基层政府尚未切实转换服务理念,未能正确定位其职能和根本宗旨,“生态环境建设”意识淡薄,思想上过分重视上级政策倾斜而忽视金融生态环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实践中不能主导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更有甚者,基层政府行政直接或间接干预农村经济主体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在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运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政府的不当干预过多。主要表现是:第一,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投向;第二,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人事安排;第三,向农村信用社转嫁改革成本。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阻碍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

(六)农村金融机构单一,金融运行不畅

我国农村金融业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然而,湖南这个体系的整体功能却不健全:农业发展银行未能真正履行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陆续撤出农村市场,金融机构数量逐年下降;民间金融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社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放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缺乏,正式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单一,各地担保机构数量少。由于机构缩减,缺乏竞争,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农村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机构设立、业务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而非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因而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日常经营活动的风险和合规性监管非常不够;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则未采取法制化、规范化地引导,只是依照传统的社会公德来约束。由于对农村金融的监管难度较大,尤其是把握“度”的问题,要么对农村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措施,极大地削弱了竞争机制对金融机构功能的强化和创新的推动作用,要么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的农村经济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农村经济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才能促使农村资金在供应量上放大,同时也会使农村资金在需求量上放大,从而增强货币创造力和农村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内资金的稳定、健康、自主、有序的乘数循环流转,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应当以发展现代农业整体思路为统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内源性增收能力,从经济基础上解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二)构筑信息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奖惩制度,构建和谐的信用环境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建立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使企业和个人重视他人对自身信誉的评价;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活动,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

(三)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

完善立法,尽快制定出台《合作金融法》、《金融机构破产法》,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支持司法公正,杜绝不应有的政府干预。在执法程序上,由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多而小,如果按照惯常程序,会导致执法周期长,效率低,因此可以设计专门针对农村金融案件的简易程序,以加大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

(四)着重建立健全四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的社会保障环境[JP2]

现阶段,应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农业保险。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只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形成各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的政策服务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状况如何,当地政府是关键,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抓住地方政府这根主线。市(州)县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农村金融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积极帮助金融机构适当降低不合理税费负担,对有恶意贷款行为的企业坚决予以打击。

(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

整合四大涉农金融机构,发挥农业银行的商业优势,加强农行支农功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提升邮政储蓄银行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但是农村金融的弱势状况是先天性的,资本充足率、准备金提取都相对不足,资金主要是源于农、用于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资金成本较高。因此,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农村金融的现状,区

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态[J].中国经济周刊,2005,(3):11.

[2]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金融研究,2005,(11)31-38.

[3]张瑞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点:农村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基于湖南个案的研究[J].武汉金融,2006(9):56-57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篇8

关键词:差异性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在当代新形势的物理教学中,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接踵而来,但不容置疑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善于质疑的沃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那个环境里切身感受,然后去接触问题、质疑问题,把有关的可能性都假设出来,提出来。教学实践证明:“差异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和疑惑,有利于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讲的是差异性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应如何运用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一、关于差异性实验的内容

所谓差异性实验,就是指某个实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现象或者最终的结果是出乎人们意料的、违背直觉性的、似是而非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将体积相同的皮球和铁球从同一高度扔下,很多人会认为铁球质量大所以会先着地,但实验结果却是两个球同时着地;又或者,在人们的思维里都认定水往低处流,但如果水往高处流,那么这就是差异性实验。由于差异性实验呈现给学生的现象或结果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不一致,使得学生对这些事件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让其充满好奇感,从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使他们去研究这些实验。

二、差异性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等途径呈现差异性实验,用差异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步骤为:(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内容和要求;(2)学生大胆猜测该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或和结果;(3)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所呈现的差异现象和结果;(4)学生将自己猜测的现象和结果与实验呈现的现象和结果相比较,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一个关于向心力的教学内容,那本文就以向心力作为一个案例来对差异性实验进行说明。为该实验可以顺利进行,需准备一枚硬币和一个金属架子。首先教师向着衣架钩子对面的方向将衣架用力拉,让它变得窄、长,再把硬币挂在钩子上,然后对衣架来回摇摆,做环形运动。在大多学生思维里,硬币是会掉下来的,但实验中却没掉。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就会产生很多困惑,譬如有学生会思考硬币怎么会停在衣架的钩子上不掉呢;有什么引力将硬币吸住在钩子上呢;转动衣架的速度慢慢减小的话,硬币会不会掉下来呢……诸如此类的疑惑会有很多。

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给了学生很大的冲击力,学生会去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差异性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运用很有效,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教师应详细地分析该试验存在的原理,随之就可以将向心力这一内容教给学生,此外,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对向心力这个内容记忆更深刻。

三、差异性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注意事项

1.对实验的选择应正确合理

差异性实验由于该实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现象或者最终的结果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所以往往与学生想象并预测的结果不相同或完全相反,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是如果差异性实验的选择不正确不合理,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反差。所以,当教师在做出差异性实验时,该差异性实验必须遵循实验所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是出乎学生意料的原则,这种差异性实验才可以得到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有兴趣、会思考。只有这种符合上述条件的实验,才是真正的差异性实验。

2.学生主动力的激发,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差异性实验来说,不管是采用哪种形式的呈现,在物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中,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力,引导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实验中,对差异性实验作出大胆的想象和猜测,勇敢地表达出来。当教师给学生做差异性实验时,不仅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实验中需要让他们看到实验全部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思考时做到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不仅局限于给学生做差异性实验,还要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将他们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用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将自己存在的困惑提出来。作为实验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大胆假设、大胆疑惑。

3.差异性实验的有效途径

在大多的差异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中,一般是以教师为实验的主体,以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途径呈现差异性实验。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在旁边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参考,此外可以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结语:

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物理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也在更新。在教学中,差异性实验对创设问题情境有很大的意义,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的新奇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巧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03期,127页.

上一篇:大气污染防治亮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物流工程的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