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6 13:22:02

农产品行业发展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1

2013年10月10~11日,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辽宁省北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北镇葡萄产业发展研讨暨水果贮藏保鲜技术培训班在辽宁省北镇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2013年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先行先试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北镇市农口部门、种植户、经销户、合作社和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热烈欢迎,参会代表超过500人。与会代表学习交流了北镇葡萄种植、贮藏、市场营销等做法与经验,探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思路;交流了各地开展科学贮藏的好做法、好经验;研讨、审定了苹果、柑桔、梨、葡萄等15种主要水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实地考察了北镇市葡萄贮藏保鲜设施及技术。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说,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级有关部门在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设立了许多课题和项目,产生了不少科研成果。但由于交流渠道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政府的大量投入、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无法实现“接地气”、“落实处”。为了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局面,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启动实施了技术推广、技术对接以及先行先试项目。技术推广:先筛选项目区域的技术需求,然后请专家针对技术需求在国内筛选成熟、适用的加工设备设施,建立试验示范点,再开展现场培训指导等工作。技术对接:首先筛选技术需求,然后利用专家资源针对技术需求编写技术方案或技术手册,再召开专家与企业、合作社、农户代表的面对面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先行先试:一方面收集整理各科研单位的成熟技术成果,统一审定、编排成册印发各地的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参考使用;另一方面支持科研单位已研发成型的、适于农民使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设施开展试验示范或技术推广。

二是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管用”机制。目前,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5亿吨,蔬菜产量超过7亿吨,由于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处理由农户完成的比例超过80%,并且冷藏保鲜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高达15%~20%和20%~25%,严重影响了果蔬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为此,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定额补助标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初加工设施。经过两年建设,全国14个省区共建设通风库2200多座,冷藏库8000多座,新增贮藏能力60万吨,其中冷藏能力超过50万吨。据测算,贮藏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从15%~20%、20%~25%降低到4%、6%以下,相当于增加了4.4万吨水果、3.2万吨蔬菜的有效供给量,农民因减损而增收1.2亿元。同时,由于水果、蔬菜的入库贮藏和错季销售,价格比收获时的地头价格平均高出50%,农民因贮藏而增收4.78亿元。按照设施使用寿命15年计算,可为农民带来90亿元的收益。因此,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农产品的择时采收和错季销售,实现了农民分享流通、贮藏收益增收的目标。把这些补助设施用好、维护好,实现“一窖多用”、“一库多用”和“一房多用”作用,建设户还迫切需要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和不同制干果蔬的烘干工艺,来进一步延长初加工设施的使用周期。据了解,有些地方已经编制了大枣、金银花、杏干等果蔬的烘干手册,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烘干房。这一做法使得老百姓烘干房从烘干大枣扩大到烘干应季上市的多种果蔬和药材,烘干房使用周期从20多天延长到7个月,每个农户每年由此而多增收4~18万元,效果十分显著。

2013年,农产品加工局开展了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成熟技术推广和对接活动等工作。委托国家农产品保鲜中心开展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技术项目,收集整理了苹果、柑桔、梨、香蕉、桃、葡萄、枣、柿子、荔枝、龙眼、猕猴桃、李子、红果、石榴、哈密瓜15种水果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这些技术规程研讨、审定后,印发给各地的种植大户、经销大户、合作社参考使用,逐步提升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开展农产品产地干燥技术项目,对黑木耳、辣椒、枸杞等6种农产品进行干燥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生产实验和实地验证,形成相应的操作规程,为相关企业及农户干燥农产品提供有效的干燥工艺方法,解决农产品产后急需干燥等问题,减少干制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与保障。此次培训班采取研讨审定、以会代训的方式,通过部省联动,促使更多省份参与成熟适用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促使更多农民群众了解知识、掌握技术,尽快提升我国农产品贮藏保鲜整体技术水平。今后,广大农民群众掌握了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技术,进一步发挥冷藏库“一库多用”、“周年使用”的功能,将极大提升补助项目“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作用。

辽宁省北镇市是我国北方葡萄和设施蔬菜种植的重点地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贮藏保鲜设施及配套技术发展较快,在冷库建造维护、果蔬贮藏保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创新了很多很好的模式。全市鲜食葡萄栽培面积达到20万亩,浆果总产量达到36万吨,机械恒温冷库4630座,贮藏保鲜能力18万吨。仅葡萄产业一项就实现年产值18.72亿元,纯收入15亿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特别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两年以来,新建了200多座简易冷藏库,取得了减损增效、提质增收的好效果,有效夯实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基础,在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2

关键词:农业会展;农产品贸易;内容与作用;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会展举办次数、规模、范围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促进了各级各类农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通过农业会展的不断发展,对当地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当地农产品贸易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会展内容与作用

农业会展主要就是以农业交流、展示与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通过会议、论坛、展销、节庆活动等形式,在场馆设施与展示基地的条件下,由政府部门批准,进行专业策划,开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与商贸经济文化活动。实际上,农业会展主要就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换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繁荣。农业会展主要就是提供农产品的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高效益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传播,实现了农产品贸易与对外交流平台的建设。

农业会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有关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也是一种贸易服务型产业,除了可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功能之外,还具备展览、示范、交流、交易等功能,其形式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各种交易会、展览会、交流会、节庆活动等。农业会展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

1.扩展市场

展会因为其举办定期性、产品直观生动性、买家聚集性、卖家竞争性、产消零距离、质量监管便利性等特点,致使其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市场发展中,农业会展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一,举办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2010-2013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成交总额进行列举,见表1所示。其二,参与国外展会是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农业会展,参展国家非常多,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我国农业部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促进了我国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并且在欧盟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表1 2010-2013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成交总额

[年份\&总成交额/亿元\&增长率/%\&2010\&560\&33.3\&2011\&602\&7.5\&2012\&705\&17.1\&2013\&806\&14.3\&]

2.构建平台,加强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会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产销的主要平台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流通的有效衔接,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展会经验,市场经济越健全,会展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会越突出。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诚邀各方商客,为很多农产品扩展了市场空间。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政府一定要统一农产品订货会、推荐会,这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不仅要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增强企业与产品的信誉度,还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的拓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资源整合,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结构建设

会展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被认可。我国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国际性大城市之外,基本上都集中在一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优势区域,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展会的召开与参展,还可以提升举办区域的知名度,让人们可以将一些知名展会和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区域进行联系,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比如,中国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多年的举办,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品牌,寿光蔬菜受到了更多人的认识与关注,对此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其生产水平。因为在举办展会的时候,主办机构需要和不同的行业进行配合,农业会展作为会展行业的重要产品,不仅可以为举办区域带来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间接带动此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对投资环境进行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4.加强交流,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成功农业会展是某一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积聚了很多人流与信息流,增加了参展企业与参展人员的交流与沟通,让企业了解更多的世界信息,并且也让世界认识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农业会展就是一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推进农业发展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要想有效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就一定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针对农业产业链管理与整合而言,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而农业会展就是完成这一战略的重要平台。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能够有效加强农业产供销与农产品上下游组织、价值、信息、物流的协调、交流、沟通,增加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会展作用的对策

首先,一定要确定公共部门在农业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在农业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不断深化认识,并且积极转变角色,调动一切参与力量,实现农业会展的全面落实。在发展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作用,进行统一的规划,结合农业展览的特点、规律与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统一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对管理模式与服务形式进行探索,构建完善的农业会展绩效评价制度。同时,加大对公益性会展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农业会展作用的全面发挥。其次,加强对农业会展市场的培育,调动社会各领域的力量,积极参与会展活动。在构建农业会展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对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行改善,促进农业会展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调动社会各领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了实现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一定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和其它行业的配合,进而促进其共同发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明.浅论农业展会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0).

[2]仲玉洁,张吉国,胡凤久.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03).

[3]高传杰.浅析农业展会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促进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3

(一)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来抓。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农业是否高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民能否增收,要靠销售来实现。农产品市场流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组织化,从整体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民心工程来抓。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增产增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结构性失衡时常出现、价格波动更加频繁的新情况,顺应农民的迫切期盼,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工作,使农民生产的产品产得出,销得旺,而且卖出好价钱,达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货畅其流,让农民充分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障城乡市场稳定供给的民生工程来抓。“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市场流通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城乡市场的有效供给,只有将优质农产品适时供应给城乡居民,才能保证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和城乡社会的稳定,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产品市场流通是一项涉及到全局的民生工程,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四)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突破口来抓。目前,我市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量质并举转变,由农业内部一产向一二三产综合发展转变。农产品销售既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又是农业生产的落脚点。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够健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不快,是我市农业重要的薄弱环节。必须牢固树立“流通先行”的新理念,从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的高度,增强对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首先从流通突破,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着力在进一步健全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载体、创新流通机制、优化流通环境上求突破,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销衔接、互动共赢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增产增效、货畅其流,把我市建成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8个,专业特色市场发展到10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00个,各类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发展到3000个,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5万人,其中打造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20个,年交易额达亿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100个;农产品出口创汇年递增20%以上;进超市的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0%以上;积极发展一批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三、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市、县(区)联动,加快大市区和县(市)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突出产区市场功能,兼顾本地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场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市场档次,增强交易功能,使之成为本区域或跨区域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积极推进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制和整合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加快改组改造和向区域性市场集中,真正发挥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在流通中的龙头作用。提倡和鼓励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交易为主,同时开展零售业务,实行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综合经营。

(二)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把专业特色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建设与完善盐城名特优农产品市场,着力提升东台禽蛋、乳猪、山羊市场,紫菜市场、大蒜市场,水产市场,南洋白萝卜、羊角椒市场,水生蔬菜市场,港蟹苗市场、中心渔港、中药材市场,古河粮油市场、苗猪市场,杂粮市场,浅水藕市场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水平,积极兴办一批新的专业特色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按照“公有公办”、“民有民办”、“合股合办”的原则,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认真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方案,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逐步取消马路市场,实行退路进场。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改商”、“农改超”,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继续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和为农服务社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城乡市场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实体;发挥供销、商贸、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和田头市场,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地销售农产品。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服务,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进一步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其市场业务、法律知识水平和为农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运输等业务,不断增强市场调节功能。

(六)引导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重点支持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网上贸易、期货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开展农产品现货电子拍卖交易试点,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新机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指引和风险规避渠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四、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

(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切实加强市场调研,进一步拓展国内农产品销售市场。坚持把地区尤其是地区作为我市农产品销售的重点区域,同时积极开拓中北部、中西部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全国的销售半径和覆盖面。积极与学校、大企业、部队、机关以及国内大型活动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机制,扩大定点供应批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种养大户按照超市标准组织生产,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打进国内外各类超市。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巩固现有出口农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新的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范围,巩固欧美、日韩市场,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南非及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注重引进国外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跨国零售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带动农产品出口。大力开展出口营销服务,组织和引导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加各类外向型专项考察、展示展销和促销活动。

(三)切实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认定,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两年内实现市县农业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农贸市场必要的检测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并全面正常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创造条件。注重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努力把品牌、名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结合我市农产品的品种、特色,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尽快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涵盖主要农产品品种的交易分级分类规格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四)努力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库,以科学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实行契约收购。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直接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境内外市场与基地挂钩、畜禽屠宰场与养殖场挂钩,推动经营企业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供需合作机制;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直采方式将产品打入超市。

(五)不断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广播、电话、电视、电脑网络和报纸“四电一报”信息服务工作,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加强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鼓励网上销售企业和业务的发展。

五、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规划引导。要将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沿海开发的重要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趋势、人口资源、交通条件、区位特点等状况,科学确定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及其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布局,既要防止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偏多,造成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又要防止农产品资源丰富而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形成“有市无场”,以建立起符合盐城实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鼓励多元参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政府投资和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投资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资产重组,盘活流通业存量资产,发展股份制农产品流通企业。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从事自产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凭居民身份证或其它有效的身份证件即可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政策取向,市、县(市、区)财政对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营销主体、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创牌、农产品出口、农业信息化和重大农产品促销活动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年起,市、县(市、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重点项目的奖补;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市场流通予以倾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直接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的仓储、冷库等用地,应优先保障供应;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对农村宅基地周边的空闲地可办小型贸易货栈、农产品集散场地等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开拓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持有通行证且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国家和省规定范围内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促进跨区域流通;市、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方便农产品车辆通行和优惠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的其他政策。对批发市场用水用电价格,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政策;参照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做法,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涉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省以上文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低限标准执行。

(四)优化部门服务。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工作的职责,农业产业化、海洋与渔业、商务、粮食、供销、发展改革、国土、规划、财政、税务、工商、交通、金融等部门按各自职能做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合力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专题会办,切实加以解决。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4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4]王静.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农产品物流现实考察与发展趋势[J].学术论坛,2014(9).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5

关键词:湖南省;农产品;物流;研究

湖南省农产品的物流运作流程包括农业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等众多环节。流通环节复杂、物流不专业等问题明显桎梏了湖南省农产品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现状的研究,逐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建议,期待对其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一、湖南省农产品的物流特质

湖南省有其独有的地理特性,相对应的农产品也有其特质。其一,湖南省地域差别大、季节性强、需求不够均衡。农产品的生产与地域、季节等有着必然联系,湖南省的农产品生产表现出地域分散、季节差别大等特点。而其生产的农产品是城乡居民全年需要的,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供需矛盾。如果农产品物流可以相应储存一部分农产品,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供需压力。其二,湖南的农产品有粮食、肉类、棉麻、瓜果、茶、水产、竹木制品等,可谓种类繁多,它们形态各异、储存条件各不相同,显然不利于物流运输的开展。第三,农产品运输对于物流的要求颇高。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腐烂变质、串味、吸湿等风险,若要在运输过程中避开诸多风险,就要有专业的配套设施及专业的操作要求。由此可见,促进湖南省的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

二、湖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农产品物流业近年来得到了发展壮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为改善农民的就业结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阶段的农产品物流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农产品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更没有接受过现代物流相关知识的培训。从就业者本身来讲,没有求知的欲望,仍然停留在传统运输、送货的层面,并不能清楚的认识物流的运作需求,这种情况下很难提高就业者的整体素质。其次,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农产品的需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是单一的交易场所,无法提供信息服务功能,致使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导致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落后。近年来物流企业虽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改造与更新,但关注点只在于主体结构和设备的投入,对于相应的配套设施明显投入力度过小,导致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

我国作为农业产业大国,对于有先天地域及气候优势的地区,应重视其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其建立健全适应行为发展的配套体系。针对于湖南省农产品生产及物流特质,应积极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物流一体化,使湖南省农产品物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1.建立农产品物流专职管理机构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应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内建立专业的物流管理专职机构。通过专职物流机构的努力,借鉴其它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产业的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对市场内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撑。针对湖南省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农业发展现状,以湖南省地域特点与农产品特色为着眼点,构建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共同发展机制,实现其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

2.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主体,有必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从政府角度出发,针对有能力、有魄力回家乡创业的大学生应给予政策扶持。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物流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的推进农村产业一体化进程,对于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无疑是更换血液般获得重生。大学毕业生在行业规划、规模化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鼓励大学生回乡从事物流业主体经营,势必对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建设、交易手段的创新、服务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将大大缩短农村产业化进程。政府部门还可以引导已经成型的物流企业涉足农产品的流通,通过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调动不同市主体投资农产品物流行业,使农产品物流得到持续发展。

3.加速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进程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互联网更好地应用到农产品物流行业中去,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农产品物流体系是一个多方主体的系统,信息化建设将显得尤为重要。任何行业若想顺畅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信息的通畅。农产品需求者多样化、新鲜化的要求更加显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我们应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平台,以及物流主体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多种信息化平台的无缝对接,为需求者或需求方的批发商提供农产品信息,提高物流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对于信息不畅通的农村地区,要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网络的全覆盖,使生产者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有足够的了解,则农产品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有力的促进供需平衡。

4.建立农产品物流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容小觑,不仅可以调动社会力量关注本行业,还可以促进行业内从业者的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农产品物流行业协会也不例外,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既可以推进农产品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又可以加强物流设备和网点的建设。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能展现行业优势,节约网点管理成本、有效地配置资源、加强信息共享,从而改善湖南省农产品地域广、物流分散经营的局面,使物流企业实现协作共赢。

5.设立农产品物流发展专项基金

农产品物流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资金注入不失为促进行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但只是外部的资金注入不能够完全满足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应积极筹备农产品物流发展专项基金,用于物流平台的建设。其中包括乡村公路维护、符合农产品特质的仓储设备、物流园区建设等。在物流技术推广、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农产品具有时效性较强的特点,作为物流管理与研究人员则必须考虑农产品再加工路径,通过再加工可以避免农产品的变质腐烂。可以利用农产品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湖南省r产品物流整体运作能力。

6.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行业素质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只有人才素质得到提升,才能有力地促进行业发展。湖南省农产品物流行业要发展潜力,就应着重培养后备力量。首先,应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到农产品物流事业中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物流领域,经过实际工作的历练有望成为行业领头人。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农产品物流相关知识传授给从业人员。加大力度宣传知识武装头脑对于开展工作的重要性,使农产品物流趋于产业化的同时拉高整体行业素质。

综上所述,湖南省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适合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是农产品产出大省,而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那么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则是关乎农民生存的支柱型产业,我们应针对农产品自身特点,制定有利于农产品物流长期稳定发展的方针政策,以促进农产品物流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单再成,邹小梅.浅析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J].物流管理,2013(11):21-22.

[2]王彩霞,刘飞驰,喻凤香.湖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4):91-92.

[3]李明.湖南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2011(2):73-74.

[4]谢虎军.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4(9):47-48.

[5]马永军,马聪哲.襄阳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9):121-123.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6

一、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解决“三农”和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现“加快”、“率先”,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314”总体部署,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圈两翼”布局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注重速度与质量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增加城乡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市场需求的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2.统筹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初加工,积极开发深加工,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科技创新原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保护和发展特色传统工艺技术。

4.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快实施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认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发展与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着眼于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农产品的加工及其制成品向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年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或国际水平,创建一批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建成我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体系,培育形成科技先导型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框架,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部级和市级龙头企业、示范企业,以加工项目带动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率(一次加工)达到50%以上,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35%左右。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紧紧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骨干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粮油、畜禽、果品、蔬菜、水产品、中药材、林产品、纺织、皮革和烟草加工”等**大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粮油加工业。重点发展稻米、油菜、酒类酿造加工,大力开发薯类产品、调味品、饲料、杂粮加工。

(二)畜禽加工业。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乳品加工。大力发展皮革、肠衣、猪鬃、羽绒等畜禽副产品加工,开发特色畜禽产品加工。

(三)果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柑橘鲜果加工以及果汁开发生产,积极发展南方早熟梨、枇杷、猕猴桃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果品生产与加工,开发生产干果产品和综合利用皮渣。

(四)蔬菜加工业。重点发展榨菜加工,大力发展普通蔬菜加工,开发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保健蔬菜和野生特色蔬菜加工等产品加工。

(五)中药(材)加工业。重点培育现有中药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组建制药企业集团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特色中草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中草药材片剂加工和民族中药生产。

(六)林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林产品作为原料的竹木家具、茶叶、笋竹、香料加工,大力发展林桨纸、生漆和竹木装饰材料,开发工艺品、休闲旅游品等特色林产品加工。

(七)水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对水产品进行“保鲜、保活”的制冷加工、贮运和连锁配送业。开发新型盐干品、熏制品、调味制品加工。

(八)纺织加工业。重点发展苎麻、丝绸加工,稳定、巩固、提高棉纺织加工,开发兔毛等纺织品精深加工。

(九)皮革加工业。重点发展皮鞋生产,大力开发生产皮革制品,稳定发展制革业。引导企业在重点地区集中发展,培育品牌,打造中国西部皮革制品加工中心。

(十)烟草加工业。重点培育现有烟草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建立优质烟叶基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打叶复烤能力。

四、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工作

(一)科学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各区县(自治县)应紧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产业特色,科学编制和实施区县(自治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渐进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优化结构,建好原料基地。各区县(自治县)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要求,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基地。

(三)培育龙头,做强加工企业。各区县(自治县)要选定一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水平,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招商引资,搞好项目建设。充分依托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确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两级农产品加工项目库,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实行积极开放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外来投资。搞好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建设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五)依靠科技,提高加工水平。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加工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科技对接,加快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组建**市农产品加工业专家顾问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策略、技术咨询和市场开发等方面提供服务。

(六)加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争创名牌产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七)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经营投资主体,激活各项资本的投入。激发公众创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鼓励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农产品加工;鼓励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按照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后直接上市融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开发资源,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八)强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定一批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实行目标考核、跟踪服务和重点帮扶;组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中心,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科技孵化、技能鉴定,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等综合服务。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财税扶持政策

全市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级政府要通过资金整合,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包括农业产业化资金、百镇工程资金、乡镇企业资金以及其他农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科技三项经费、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也要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骨干企业、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贷款贴息和项目补助扶持。

20**年1月1日前,在市内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设在我市属于国家鼓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20**年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在按规定实行**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继续享受购置国产设备的40%抵扣新增所得税政策;对属于国家鼓励的内外资项目,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按有关规定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有困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税收管理权限报批减免。

(二)金融扶持政策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开拓新的信贷品种。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示范企业,金融机构可以灵活运用票据、出口信贷等多种融资方式予以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要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建设工作,扩大农户贷款的发放面。加快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银、企、农”风险共担机制。

(三)收费优惠政策

对各种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所办手续由市、区县(自治县)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全程。禁止对竹木等资源型农产品非法收取各种管理费、资源费。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经考核认定,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城市规划区内农产品加工业按规定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城市规划区外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投资2000万元以上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投产后,应按国家规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环保部门以排污项目形式适当安排用于农产品加工业污染治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和加工设施用电,按所在区县(自治县)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计费。对新批准建立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免收3年市场管理费。

(四)用地优先政策

根据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可在各区县(自治县)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基地(园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企业经营所需用地,优先审批,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占)用各项费用按国家重点项目用地标准低限执行。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对占用土地进行永久性设施建设的,按非农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进行非永久性设施建设,且对耕作层不造成破坏的和对以畜禽加工为主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其新需不进行非农建设的畜禽养殖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根据其带动能力和基地规模,市、区县(自治县)两级财政部门可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投资农产品加工业,降低企业进入成本。

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领导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7

[关键词]农产品;六次产业化;营销思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86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随着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与消费结构的升级,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的今天,对于食品的生产源头与最终的营销环节的掌控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追溯任何食品的源头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然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农产品生产种植的第一产业环节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与市场化的分割造成了生产者的盲目生产与消费者的不信任,由此更是滋生了流通环节的种种问题,也阻碍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进步与发展。第一产业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话,就会造成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第三产业营销与品牌塑造环节的层层脱节与各自脱离发展,不仅难以形成产业化优势,更是造成成本高企,最终形成严重的市场问题。因此打通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与品牌塑造等相关环节的六次产业化,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价值,更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消费者的信任度,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现状

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良好保障能力是食品行业现代化标志,不仅仅关系食品行业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贡献水平,也关系到国民大众的生活品质与精神面貌等方面。改革开放30余年来,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环节的需求日益提高,并且农产品相关各个行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但同时因为农产品相关行业与领域的从业人员与企业的规模、素养差异较大,因此农产品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了保证农产品相关产业可以顺利地发展,降低农产品种植、加工与营销环节的风险与成本,有效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建立了基本的食品安全生产可追溯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生产源头与市场相连接逐渐成为现实,按照市场需求的类型与数量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种植,同时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加工与流通。然而,中国地域宽广,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各地发展程度不同,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沟通连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亟待建立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与营销的整体架构,以促进市场与经济的健康繁荣发展。

2 农产品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

2.1 初级产品质量不高

这里的初级产品指未经加工的农产品,第一产业的初级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障的话,就很难促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然而农产品六次产业化单独依靠农民的力量是绝无可行之路,必须整合农民组织、政府、企业及学者等多方的智慧,同时配合先进的科技与互联网技术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目前,某些农产品相关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降低成本,进而使用品质低劣的初级产品,不重视初级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就容易导致系列的问题产生,也会严重阻碍农产品六次产业化的发展。

2.2 加工方面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条件差

加工制造过程是农产品六次产业化的重要部分,然而在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部分农产品相关企业对食品加工设备和装置的安全管理有待加强,食品的加工离不开加工工具或者机械设备,这些都是与食品直接接触最多的外在因素,因此加工方面的卫生状况决定了食品的安全程度。2013年我国某奶粉原料中检出肉毒杆菌事件正是因为对管道清理得不彻底引起的。不仅这方面,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手工操作比较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所以加工设备和加工车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整体条件也相对落后。

2.3 相关部门对质量的监管不严格

品质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判断品质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唯一方式,也会对农产品六次产业化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由于部分农产品相关企业对产品质量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所以无法了解农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更无法避免质量问题给各个相关行业带来的损失。

2.4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农产品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于食品安全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了食品安全意识不足,更加影响了对食品安全造成问题的预估能力。农产品领域的从业人员的疏忽会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2.5 营销策略有待改进

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一直存在。因此农产品六次产业化进程中要逐步改善这一弱点。大多数的农产品并未找到适合自身产品的营销策略,而是根据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方式复制在自己身上,这种盲从的营销策略不利于整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3 农产品六次产业化营销思路

六次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了农业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而这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被称之为六次产业,即农产品种植培养的第一产业以“1”为代表,加工制造的第二产业以“2”为代表,营销与品牌塑造的第三产业以“3”为代表,三者相加或相乘,结果均为6。发展六次产业化是我国农业乃至食品企业的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六次产业化才会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否则我国的农业及农产品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也只有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形成紧密的关联,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才会形成。中小食品企业的安全问题才得以更好的控制。发展六次产业化可以使农业从农产品生产向加工延伸,正因为农业价值及其附加值往往没有办法在第一产业实现,所以要通过二、三产业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产品增值。这样不仅保证了农产品的增值,也使食品企业的初级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

发展六次产业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体化和产业化。一体化,即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业直接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内化在一个组织内;产业化,即通过利益分享、价值共担等机制,把不同主体分别经营的一、二、三产业,或其中某些环节有效地联结起来。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我国更多地会借助产业化发展模式。

以产业化模式发展六次产业,关键是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为各类参与方提供动力。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求基地环境优美、生产严格标准化、服务质量高。如参与主体不能行动一致,就可能出现一损俱损的结果。一些实践成功的农业产业化范式,通过建设高标准基地,由龙头组织主导构建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规范参与农民行为,并形成农户间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避免了某些参与主体只图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总体和长远利益行为的发生。

发展六次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只有大众形成对农业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价值的认同,民间资本不断地增加投入,金融资本大力支持,才能与政府和农业产业化相关参与主体一起形成合力,让农业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真正地融合起来,为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4 农产品六次产业化的建议

4.1 加强源头生产的品质与监管

初级农产品种植生产是农产品六次产业化基础,如果在源头就出现品质低劣方面的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产业化的结果。因此要把握初级农产品的品质与数量,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与控制。只有产品品质优秀,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4.2 提高加工过程科技水平

提高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与科技含量,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尽管农产品本身具有规格化程度较低、储藏运输困难等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

4.3 实现生产与市场的信息共享,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生产环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普及与量化已经逐步可以实现。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生产,避免资源的浪费与盲目生产,例如:如今名满天下的“褚橙”,每年的果实在收获之前就已经销售一空,根据大数据可以准确预算处市场需求,从而进行优质生产。

4.4 联合地域经济共同发展

农产品的六次产业化涉及农业、农村与农民即中央1号文件重视的三农,三农的发展是建立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基础之上的,因此农产品六次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并非从农村走向城市,而是加强农村地力,将更多资源带入农村地域,带动地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5 结 语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然而千百年来农业、农村、农民一直处于贫穷弱势的地位。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党中央与各级政府极其重视三农的发展问题,再加上我国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背景与技术条件。只有打通农产品六次产业化的营销思路,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地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立波,陈少峰.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徐婧婷,王云华,沈楠,等.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保鲜与加工,2015(2).

[3]田春梅,刘雅宁,武建洲.浅议陕西省宝鸡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发展[J].北京农业,2010(1).

[4] 吴长波,徐鑫. 日本农业产业化法律政策及启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

[5]李凤荣.日本农产品“地产地消”流通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2(3)

[6][作者不详]. 关注日本“第6产业”[J]. 科技潮. 2011(6).

[7]徐哲根.日本农户增收的产业路径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 2011(03).

[8]蓝建中.日本六次产业化[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1(3).

[9]张珂垒,蒋和平.日本构建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与经济,2008(6).

[10]高林英,王秀峰.论农业的多功能性及其价值[J].理论前沿,2008(23).

[11]陈柳钦.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2]衣保中,郑丽. 日本农协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J]. 现代日本经济. 2006(4)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0202

1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环境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思茅区农业发展迅速,大量先进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农业环境破坏。为有效改善农业环境,思茅区采取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措施,然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还面临诸多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农业保护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思茅区农业部门、环保部门应当深刻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具体农业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最终为农业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该区农业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2.1对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实践当中保护农业环境的最直接有效措施就是对相关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设置,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保护农业环境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同时相关部门也对一些标准进行了制定,这些标准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于保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2.2对安全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推广

针对农业发展而言,生产技术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错误的生产方法会严重破坏农业环境,同时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实践中常见的喷洒农药、过度施肥等行为,都会对土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所以,为了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思茅区相关部门在农民中广泛推广安全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测土方施肥等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环保和农业的连接和农作物的科学种植[2]。

2.3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进行设置

在生活水平逐年提升的过程中,城镇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愈发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思茅区就开展一些绿色食品事业,实施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际中城镇居民进行农产品选择时,也更加倾向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为确保生产出质量过关的农产品,这些生产经营者就会给予农产品生产环境更多的关注,这样就能够促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3]。

3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在宏观方面,思茅区在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环境。但是,实际中并没有彻底实施这些措施,推行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存在。

3.1法律法规监督力度不大

在环境保护中各国主要采取制定法律法规的措施,针对农业环境保护不仅需要对最高层次的法律进行设置,还应当对相应标准进行制定。当前我国已经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加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实际中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并不了解这些法律法规,他们并不了解怎样承担保护农业环境的责任[4]。

3.2农业生产技术推行难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新兴技术推广中也有众多困难存在。当前思茅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只有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在推行农业生产技术过程中,老年人很难有效接受,并且无法充分实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减少农药使用,但初期时这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所以在这些技术推广过程中思茅区农民很难接受。另外,一些用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生产技术需要较高成本,与思茅区农业发展现状不符。

3.3缺乏完善的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的作用是使人们的生活所需得到满足,它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优质农产品具有较高的价格。当前由于我国生态农产品标准不尽完善,很多居民不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直接判断,进而很多人更加倾向于价格低廉的农产品,这会对生态保护的农产品销售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对生产技术的改进产生威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4解决农业环境保护难点的对策

环境保护工作和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现今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思茅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因此而获得难得的机遇。在这种机遇和契机面前,应当实事求是,并从当地情况出发,对农业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完善,通过有效措施对农业环境进行优化[5]。

4.1推广农业环保知识,配置基层工作人员

基层农业部?T和农民是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面对的对象,所以应当让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同时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能够协调进行的。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应当在思茅区基层农业部门配置优秀农业工作人员,并对其农业生产知识进行强化,促进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其次,一定要彻底执行农业保护工作措施,例如应当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城市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避免影响农业环境[6]。

4.2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产品市场

强化高品质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确保在购买农产品过程中农民能够获得真实、正确的信息[7]。思茅区相关部门还应当引导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者开展环保产品认证,建立消费和者认证农产品之间的桥梁,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促进生态环保农产品市场的完善。同时农业质检部门还应当定期开展检查,对不达标农产品进行揭露和查处,对不良经营产生震慑[8]。

4.3对生产技术研究和农业污染源监管进行强化

应当强化对有利于增值增产的生产技术的研发,将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业生产技术科研活动。同时对生产农药花费等产品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其生产产品的环保性,在发现有危害农药花费产品后,应当严厉处罚产生企业。思茅区相应部门也应当对农民进行正确引导,使农民尽可能应用环保的农资产品,进而形成保护农业环境的意识。当前虽然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很多,包括监管措施推行力度差、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但思茅区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从点点滴滴做起,对每一步农业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完善[9]。

5结语

上一篇: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范文 下一篇:教职工健康教育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