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4 14:03:42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1

[关键词]保险公司 资产负债管理 对策 投资新政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投资渠道过于狭窄,严重限制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为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深化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充分体现市场化原则,强化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6月以来,保监会借鉴国际监管原则,引导保险公司建立符合资产配置管理要求的组织架构,采用全球通行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方法,已出台或准备出台多项投资新政,势必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应该引起保险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保险资金投资政策的主要变化

保监会此次推出的新政,内容较多,力度很大,改革涉及资产配置办法、委托投资办法、债券投资办法、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调整、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政策、境外投资细则、融资融券办法、衍生产品办法、创新产品办法以及托管办法等多个领域。

1.投资品种增加。根据新政规定,保险资金的投资可实现全品种、全市场和全委托。也就是说,保险机构将可以参与投资境内商业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可以投资境内信托公司发起设立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券商或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有担保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将被允许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资产管理机构委托投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丁冰,2012)。

在境外投资领域,保险资金可投资的品种有望拓展到货币市场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不动产类产品,以及以这些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投资基金,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丁冰,2012)。

2.角色定位转换。保险公司的定位由原来注重保险业务转为强调资产负债管理,注重资产负债收益平衡,资产公司则由集约化、专业化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保监会《关于拓宽保险资产管理范围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企业委托的资金;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开展公募资产管理业务,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像基金公司那样发行基金产品,向公众募集资金。此外,保监会拟定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暂行办法》,该办法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符合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投资品种作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向保险公司等合格投资人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产,并选聘商业银行或其他资产托管机构为托管人,为产品份额持有人利益开展投资管理活动(丁冰,2012)。

3.监管要求严格。为适应投资新政的要求,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一是贯彻资产负债管理(ALM)理念,要求保险公司加强资产配置能力,统筹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约束,以保险产品为基础,制定资产配置政策;二是强调市场化运作,要求保险公司在委托证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时,须建立委托管理制度,包括委托人的选择和考核、投资指引拟定,以及风险控制制度等;三是加强风险控制,要求保险公司制定资产配置合规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资产配置风险评估标准和救赎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资产配置相关风险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

二、我国大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缺陷

据笔者了解,我国大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投资品种较少,管理能力较弱,收益无法保障,投资效率不高。以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为例,2009年之前,太保除目标设定和资本分配由集团负责以外,其他所有资产管理环节都由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也没有明确的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资产配置决策和战术资产配置决策的环节界定。自2009年开始,太保推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目前基本搭建了资产负债管理框架,规范了资产负债管理流程,制定了战略资产配置决策(SAA)、拓宽了战术资产配置决策(TAA)范围,引入偿付能力充足率对资产配置的风险约束等,委托人建立了投资业绩评估体系,加强产品定价中投资对投资收益假设的参与。但是,集团和产寿险公司目前的主要职能,还是限于梳理负债特性对投资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投资业绩的跟踪评价,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承担了投资链中大部分环节的职责。对照新政要求及国际经验,太保目前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存在不小差距,相关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委托人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委托人尚未独立制定战略资产配置决策,负债特性与风险约束未能充分反映到战略资产配置决策和年度投资指引中;委托人基本未建立投资背景的团队,不具备制定战术资产配置决策的能力。

2.缺乏外部投资管理人选择及管理能力。太保集团和产险、寿险公司尚不具备选择外部投资管理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和评价的经验和能力。

3.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风险管理职责尚未充分理顺,基于偿付能力充足性和会计收益稳定性的动态风险管理机构尚待完善,风险管控措施未能充分落实。

4.系统支持能力较差。在太保公司,资产模型和负债模型尚未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上运行,公司尚未做好引入外部投资管理人的相关信息系统支持准备。

5.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方法论和技术,绩效归因与业绩评价体系等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强化大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建议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2

所属公司:太平人寿

缴费方式:期缴

附加保险:寿险

购买渠道:人

险种名称:友邦财富通投连险B款

所属公司:友邦人寿

缴费方式:期缴

附加保险:寿险

购买渠道:人

产品特色:

太平智胜投连险保障范围广,从出生满60天至69周岁,这在同类投连产品中是不多见的。此款产品还提供长至88岁的寿险保障。但太平智胜基本保险金额比较低,从第二个保险年度开始,如果身故或全残,只能得到基本保费5000元的赔付额。

灵活是这款产品的一大特色,缴费灵活、领取灵活、转换灵活等,足可媲美万能险。如第5年开始,被保险人可选择保险公司当时所提供的年金领取方式,将保单账户全部或部分转换为生存年金。但太平智胜买卖差价相对较高,最高为5%,此项费用支出在买卖时尤为重要。

公司背景:

太平人寿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保险企业之一,1929发端于上海, 2001年11月30日,经中国保监会验收、批准,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在国内复业经营,总部设在上海,成为第六家全国性寿险公司,目前注册资本金23.3亿元人民币。太平人寿“老店新开”,由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出资创办,吸收国际著名的金融集团总部设在欧洲的富通国际(FORTIS)参股经营,股东结构方面具有国有独资保险企业、上市公司、国际金融集团等多种背景,为太平人寿的经营管理在国际运作经验、人才资源和管理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太平人寿针对该投连险专门成立了投资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投资决策、风险监控、投资基本制度建设。投资管理委员会由多名阅历丰富的投资专家组成,不仅具有国际市场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更谙熟国内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保证账户的资金安全。

产品特色:

友邦财富通B款投连险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保障功能比较强,不仅提供身故和残废两大保障,身故后受益人还可以得到等值于“个人账户价值+基本保险金额”之和的身故保险金。 此款产品投保年龄为18―70岁,是针对成人的一款投连险。追加保费不设上限。

近期股市行情震荡,更是凸显了财富通B款的抗跌性。激进型账户的收益率自2月初以来相对于太平智胜投连险要高近0.4个百分点。但长期看,总收益率相对于太平智胜投连险要低。

这款产品同时设有旅游基金、养老祝寿金,并在60岁之后可持续领取年金。

公司背景:

友邦保险为东南亚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其分公司、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遍布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澳大利亚、文莱、关岛、印度、印尼、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友邦保险通过以庞大营销员队伍为主的不同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寿险产品及服务。友邦保险为美国国际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该集团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

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始于1992年,是当年第一家获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并于同年在上海设立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作为第一家将寿险营销员制度引进国内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专业的保险营销员队伍,并通过多元化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产品和服务,“财务稳健、信守一生”是友邦保险对中国市场不变的承诺。投资选股使用的是AIG全球通用的计量模型,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和主观偏好风险。

太平智胜长期收益率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成立时间长,投连险资金管理经验相对丰富。从2006年1月5日以来收益率都跑赢了大盘指数。友邦财富通B款投连险成立时间短,目前看收益率不是很高,需要时间的检验。

小贴士: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3

    资产组合与资金来源不匹配保险业专家日前指出,我国要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

    据介绍,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投资业务,而不是承保业务。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还是依靠承保业务,保险资金存在运用不充分和低效运用的问题。2001年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资产组合与资金来源不太匹配,也是保险资金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保险资产中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重太大,权益类投资的比重太小,加上受近年来连续调低利率的影响,债券组合的收益率和协议存款的利率均大幅下降,导致了保险资金的综合收益水平不断下滑。

    对此,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的专家建议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过去已经作了大量研究的措施,包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管理办法,外汇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管理办法,保险资金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等。

    第二,要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开发、集中营销、集中管理、集中运作各类投资连接型保险产品。

    第三,要放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来源的限制。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4

1月18日,中国保监会下发《保险机构销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表示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可办理基金销售业务。据兴业证券测算,假设保险机构销售的基金份额为5%,预计增厚行业利润约1.1%。

紧接着1月22日,保监会公告,对《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修改征求意见。原管理办法于2011年10月19日公布实施,只允许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外资独资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明确规定“保险集团(或控股)公司不得募集次级债”。而此次修改为:“保险集团(或控股)公司募集次级债适用本办法”,即保险集团(或控股)公司今后将可以募集次级债。

新规提升险企融资能力

在保监会2011年公布次级债管理办法时,在关于是否允许保险集团发行次级债的问题上就有争议。保监会当时不允许保险集团发行次级债,主要目的是希望募集次级债的资金能够切实充实到集团下属的子公司里。中银国际认为,在保监会公布的保险集团偿付能力计算方法中,明确指出,集团账目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即保险集团对附属公司的投资)必须作为“内部重复计算的资本”,在计算集团偿付能力时予以扣除。因此从这个角度看,2011年的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允许保险集团发行次级债的规定,是不必要的。

兴业证券认为,旧规对保险公司融资能力的限制太大,自2011年以来股票市场连续两年的持续低迷致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面临威胁,各家保险机构发行次级债融资以补充附属资本,由于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额度不能超过保险公司上年末净资产的50%,因此部分保险公司如平安寿险次级债规模已经接近上限。由于保险集团的净资产要高于旗下子公司,如果保险集团可以募集次级债,保险集团募集的次级债可用于补充旗下产寿险公司的附属资本,则可大幅提高保险公司的融资额度。

2012年保险公司次级债的审批通过规模为731亿元,较2011年次级债获批发行规模增长26.6%。2012年的次级债融资潮中,发行主体主要是上市险企,非上市险企极少出现。新规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招商证券认为,目前上市保险公司基本上对资本金的需求压力较小,次级债规模降至50%红线的新华保险又难收益于此,新规利好于平安、太保等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兴业证券还提出,目前征求意见稿中未明确保险集团与旗下子公司累计发行次级债的融资额度的具体规定,即到底是集团与旗下子公司各自发行次级债累计额度不能超过其各自上年末净资产的50%,还是集团与旗下子公司发行次级债的总额累计不能超过该集团上年末净资产的50%,还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认为前者对保险公司的偿债能力构成较大风险,后者的概率更大”。

2012年保费收入增长8%

近日,保监会了2012年保险行业的经营数据。

2012年,保险市场全年保费收入1.55万亿元,同比增长8%。产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保费收入5331亿元,同比增长15.4%;寿险业务呈现回升态势,保费收入8908亿元,同比增长2.4%;健康险保费收入862.8亿元,同比增长24.7%;人身意外险保费收入386.2亿元,同比增长15.6%。保险公司总资产7.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9%。

全行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由5家减少到2家,产险公司首次实现全部达标。寿险公司退保金1198.1亿元,退保率为2.76%,低于5%的警戒线。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业务和财务数据真实性逐步提高。

据兴业证券统计,2012年,国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227亿元、1287.17亿元、935亿元和977.1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8.2%、0.3%和3.1%。从12月单月保费收入数据来看,国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和新华保险12月份保费收入分别为239亿元、95.9亿元、54亿元和5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8%、7.3%、1.9%和-8.8%。12月份保险公司寿险保费增速表现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太保增速较上月略有上升;得益于银保高增长,国寿增幅高达39.8%;平安、新华保费增速则较上月有所下降,主要与险企提前为2013年开门红做准备有关。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5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签约的企业数量还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规模,在5 个法人受托机构和15 家投资管理人当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太平养老在企业年金领域的专业能力以及其卓有成效的推动工作得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那么,太平养老为什么会取得市场的领先地位?其核心优势又是什么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太平养老保险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先生。

做最专业、最具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养老金服务商

记者: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太平养老作为国内企业年金的先行者,对把握这一机遇有什么样的考虑?

杨帆: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处于重大的变革期,企业年金作为社会保障的第二支柱,可以在提高员工退休生活水平、稳定员工队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现代企业经营观念的改变,中国企业家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重视企业年金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和留住人才的金手铐作用。从政策层面上讲,国家鼓励合格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相关政策正趋于完善,从企业年金的两个试行办法,到最近劳动保障部的2006[34]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国家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消除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障碍。不仅财政部、国资委和税务部门对建立企业年金持积极的态度,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国十条”也强调要大力支持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的发展。

通过我们对市场的研究,结合其他一些境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巨大,5 年内可能达到5 至6 千亿元的规模;一旦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10 年左右,中国市场将有望达到万亿的规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养老金市场之一,也将是中国金融业的最大增长点和长期金融资产的主要来源。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国保险集团将发展养老金业务作为集团的重要战略,提出养老金业务是集团多元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境内业务新的增长点。太平养老作为中国保险集团重要的成员公司,承载着实现集团养老金战略目标的重要使命。

为此,太平养老提出了五年整体规划,我们要致力于成为市场上最权威、最高知名度的养老金公司,引领企业年金市场,打造行业规范,同时要确保市场领先地位。此外我们提出要秉承“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以“安全、收益、服务”为经营宗旨,建立“技术领先,服务卓越”的优秀品牌,成为市场上最专业和最具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养老金服务商。

记者:首批29 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颁布一年多以来,由于仍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市场整体发展速度与相关预期还有一定差距,各机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机构业务量几乎为零。而太平养老已经与260 多家企业签订了标准企业年金受托合同,成为企业年金领域的领跑者。您认为其中的关键成功因素有哪些?

杨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以我个人的体会,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源于太平养老和中国保险集团的整体实力和品牌优势;第二是我们专业化经营的理念;第三是政府的支持;第四是我们积极的心态,倡导“以开放之心,走共赢之路”,能够不断加强与其他资格匹配的运营机构之间的合作。

记者:太平养老作为中国保险集团重要的成员公司,其实力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

杨帆:太平养老股东包括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太平保险有限公司和富通国际有限公司。公司股东管理的资产超过六万亿元人民币,在年金计划管理、风险管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太平养老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其中的富通集团位于全球500 强第23 位,是欧洲市场养老金的主要供应商。

同时,我们还拥有国际化的企业年金专家队伍,公司拥有具备丰富经验的精算师、投资专家和IT 专家。我们的总精算师谭伟民先生曾任职香港政府总精算师,负责香港强积金制度的监管规章及立法,被誉为“香港强积金之父”。我们高级管理层都是拥有丰富的企业年金、投资、保险、财务管理经验,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海外企业年金管理和运作经验的专家。公司员工70% 以上具有硕士学历,30% 有海外工作或学习背景。

此外,依托集团优势,我们与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建立了“紧密配合、无缝连接”的高效企业年金服务体系,服务网络覆盖全国。通过严格的企业年金专业培训和考试,我们在太平人寿各分支机构发展了700 多名企业年金受托顾问,确保了企业年金服务的高水准,实现对客户要求的高效响应。

专业的服务,是太平养老永远的追求

记者: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涉及很多环节,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您刚才讲到专业化是发展企业年金的重要因素,能否在这方面谈谈您的看法?

杨帆:太平养老是目前29 家有企业年金资格机构当中唯一一家专业从事企业年金受托和投资管理业务的专业金融机构。5 家受托人当中,另外4 家从目前市场来看都是兼职做企业年金,只有太平养老一家是只从事企业年金业务的专业性机构。

我们崇尚企业年金管理的专业性,首先是由建立企业年金技术的复杂性决定的。企业年金计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企业年金的运作需要多角色共同参与,法人受托是核心,他跟另外三个角色之间在运营管理、账户管理、投资、IT 等环节联系密切,涉及到众多非常专业而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技术。我们知道,受托人处于核心的地位,如果不是一个专业的机构,由它来下达一些指令,就会存在巨大的风险,不仅包括道德风险、管理风险,投资风险也很大。

其次是服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和买一般的保险不一样,一般的保险,买之前客户与保险公司接触很多,因为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要做客户的工作,而签单之后则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和保险公司发生关系,一是出险后理赔,一是续保缴费。而企业年金协议一旦签订以后,我们与客户的联系反而更加频繁和紧密,人事、劳资和退休金给付等日常管理工作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关系一旦确定就是几十年甚至是永续的,只要企业还在缴费,合同就永远存在下去,服务就要保证。我们太平养老从事企业年金比较早,我们花了5 年多的时间(公司筹备阶段花了近4 年时间)自主研发了一套国内领先的受托管理系统,把我们专业服务理念用IT 技术形式固化起来,换句话讲,不会因为人事变动而影响服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企业年金服务就像马拉松长跑,决策周期长,服务周期长,一直延伸到收益人退休以后很多年。一家公司一年服务好管理好容易,五年十年服务好管理好容易,但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保持卓越高水准的服务则是巨大的挑战。我们提供的是终身服务,因而我们必须用专业的IT 系统,把我们的服务体系固化起来,保持服务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另外,也是企业年金投资的专业性所决定的。企业年金的投资不同于一般的强调短期表现的基金或股票的投资,它更加关注长期表现,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需要有一种平衡关系,需要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技术来平衡。我在参加一些国际企业年金研讨会时,也与国外的投资专业机构进行过交流,他们对企业年金的投资业绩评价与一般的投资有很大差别,他们在做收益排名时,还有一个风险排名,两个排名结合在一起才是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的业绩表现排名。所以,企业年金投资需要考虑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平衡,回报与风险之间的平衡,长期稳定与短期回报波动之间的平衡。要达到这个平衡,客观上需要专业化的投资运作管理。

我们追求企业年金管理的专业性,因为我们体会到,只有真的东西才会长久。什么是真的东西,专业化的东西才是真的东西,虽然你做营销做推广,做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但真正的内涵本质是你的专业优势,它是企业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如果没有专业化的东西,即使包装得再好,其实只是“皮”好,“心儿”还是假的。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专业化,是专业的理念、专业的技术、专业的人才、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流程,加在一起就是专业的服务,这就是真的东西,也是太平养老永远的追求。

“以开放之心,走共赢之路”

记者:企业年金是国家补充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政府的政策引导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请在这方面谈谈您的看法。

杨帆:企业年金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首先,企业年金发展是国家宏观层面大的发展战略,需要从国家大局和国家的自身能力出发,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企业年金在国家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予以明确,并制定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来制定规则,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推动引导,并实施有效监管。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下发的20 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3号令《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是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奠定了企业年金发展的基本框架。

太平养老在推动企业年金的过程中,一直与政府部门紧密联系。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与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2003 年,太平养老的控股股东太平人寿,经中国保监会推荐,作为保险人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辽宁省企业年金试点工作。2004 年8 月,太平养老保险(筹)、太平人寿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的支持下,正式与辽宁省社保局签定协议,按照20 号和23 号令的要求,建立标准的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运作,省直70 家企业年金的商业化运作取得巨大成功,不仅管理规范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

在政策研究上,我们参与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企业年金的大量法规研究、起草和制定工作,参与了保监会相关的法规草拟。

记者:您提出了“以开放之心,走共赢之路”,请问你们具体有些什么做法?

杨帆:我觉得,企业年金市场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倡导我们各个运营机构“以开放之心,走共赢之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各个运营机构之间有不同的角色,但一个完整的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需要各个角色共同去完成。如果大家各顾各地去推介企业年金,比如说银行去强调账户管理和托管,投资管理人、基金公司只讲基金投资,一方面讲得不完整,另一方面也容易把企业年金讲偏了。其实企业年金的核心在前端受托这一块,由受托人作为核心与另外三种角色发生关系,这是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的核心。作为一个领先者,我们非常提倡业内之间的合作,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减少风险环节。大家都知道,如果选择四个不同机构来担任角色,每家机构的文化、专业水平、IT 系统、业务流程等都不一样,客观上就增加了管理风险,加大了沟通成本,降低了服务效率。太平养老与银行合作建立了“2+2”标准企业年金计划模式,就是由我们来做受托和投资管理,选一家非常好的银行来做账户管理和托管,将复杂的企业年金业务变得简明和标准化,便于客户对企业年金全面理解和较快地决策。在这方面我们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都具有良好的合作。此外,在投资领域,我们也先后与海富通基金、华夏基金、银华基金等基金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四大制度”保证职工养命钱的安全性

记者: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最担心资产的风险问题,您能否解释一下太平养老在这方面是如何替客户考虑的?

杨帆: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的养命钱,对基金安全性具有很高的要求,其次才是收益性。首先,企业年金引进了强制托管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资产的独立性,受托人必须以企业年金基金的名义在托管银行开立企业年金专户。这就形成了三个“独立”:一是企业年金资产与企业自有资产分离,是不受企业破产影响的独立资产,所有权归属于年金受益人,不进入清偿范围;二是企业年金资产与运营机构自有资产分离;三是账户清晰,实现了不同客户企业年金资产之间的独立性,从而避免了企业或运营机构“拆东墙补西墙”,使企业年金保持一方净土。

其次,太平养老作为一家专业公司,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建立严格的风险管控机制,以保证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章程和文件,如明确股东权利、义务,董事会组成和运行规则,以及公司管理层的职权、义务和运行规则等;建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并严格按规则实施监控;通过组织架构设计和防火墙设计,确保受托、投资管理和账户管理的独立性;明确治理主体――受托人的职责和管理流程、规则,确保其履行各项受托法律责任;明确投资管理人的职责和管理流程;聘请法律责任人、精算责任人和外部独立审计,明确各自责任,并建立管理规则。

太平养老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完善的内控机制,确保所有“当事人”都依法规行事,包括定期业绩评估规则,定期薪酬机制评价规则;对利益冲突状况进行识别、监控和纠正;对滥用特权信息和机密信息进行惩罚的规则;对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等建立风险测量和风险管理规则。

第三,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和资本市场特征,设计了多种投资风险和收益程度有所差异的投资组合,供客户自主进行选择。

第四,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包括定期向各个监管部门、委托人、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各经办主体、社会公众、公司内部进行信息披露,使得整个经营透明公开。

记者:最后,您对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还有一些什么建议吗?

杨帆:我有两个方面的建议。第一个就是建议企业审慎选择企业年金的受托管理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法人受托模式,一种是理事会受托模式。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企业想做理事会模式,他们以为理事会是个权力机构,其实它还是一个法律责任承担的主体,而且它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每个理事承担的责任是无限责任,即无限的个人责任,理事如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过错导致职工养老钱受损,不是拿掉乌纱帽就没事了,你还要把个人财产拿出来补偿损失。很多企业领导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讲清这个问题以后,很多企业提出来,我们不做理事会了,我们可以做一个监督管理委员会,我觉得这个方式非常好,成立监督管理委员会既履行了做为委托人监管企业年金的责任,同时也把繁琐的日常管理和风险转移给了专业的法人受托机构,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另外,理事会模式下,损失赔偿的保障程度也不如法人受托模式。前面说过,企业年金因过错造成损失,要由理事承担无限责任,而实际上,理事的个人赔偿能力是很有限的,而法人受托机构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和资本金要求,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企业选择理事会模式时应该慎重,衡量各方面的因素,要确保有相当数量的专业和专职人员,还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我个人还是建议采用法人机构受托模式。

第二个就是建议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公平和激励之间的关系。我们说,企业年金是留住人才的“金手铐”,但是,作为一项福利制度,应该惠及所有员工。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时,要考虑在企业年金方案之外制定适当补偿退休员工的制度,以确保企业年金计划的顺利建立和执行。

人物链接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6

伴随着中国社会财富观念的迅速成长,“太平洋保险”正同步成长为中国金融业的一块响亮品牌,而“诚信天下,稳健一生”8个字,精炼地展示出太平洋保险集团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用集团董事长王国良的话说:“这是太保成败兴衰的关键、生存发展的基石。”

身处风云际会,这位雄心勃勃的太保“掌门人”,一步一个脚印,继续着他宏大的太保再造工程,继续着中国保险业与世界经验结合的创新之路。

按照太保所制定的目标,到2010年,太保将要建设成具有多元化股权结构、跨国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并向“信誉良好、财务稳健、具有社会责任感,极具长期投资价值”的国际化金融企业迈进。

太保的前身为交通银行保险部。随着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太保与交通银行脱钩,成为独立的金融机构。

在保险界,太保是远近闻名的“稳健派”,有人甚至据此讽刺说,太保的经营风格几近保守。

王国良对此总是用三句话回应:“保险公司不是冒险公司。”、“每张保单都要出利润。”、“稳健经营就是利润。”

对于保险业经营之道,素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保险主要靠投资获利,一种认为不能靠投资,只能靠承保获利。

王国良说,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两者要结合起来,利润必须来自业务承保和投资两方面。太保承保利润不差,投资收益率也不低。“我们的理念是,首先抓好业务承保质量,从中获取利润,在此基础上,不断把握资本市场的规律,通过投资获取一定利润,从而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保持充足。”

在王国良看来,把盈利建立在每一笔承保业务上,给股东满意的回报,是保险公司最为基本的生存之道。王国良坚定地认为,保险承保要把利润建立在每张保单上。在承保每笔保险业务时,通过精算,能产生利润的,才能签单;但不是说签完保单后就不赔款了,正常的理赔是另外一个概念。

“要坚持保单本身能产生利润,所以我们进一步提出,必须退出无利润区。这是商业保险公司生存的基础。因此,太保能年年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有些人把保险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全部寄希望于投资业务上,王国良认为,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保险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和风险打交道,尽管投资是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其间蕴藏的风险是保险公司必须谨慎考虑的重要因素。

太保集团时下拥有3200万客户,涵盖1.2亿人口,这是“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一笔巨大资源。王国良认为,保险公司在为社会提供效益时必须牢记,一定要想方设法协调好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同时健康发展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说,让规模如此巨大的金融集团公司生存下去,本身就是巨大的社会效益。”他认为,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稳健,自身都难保,何谈提供保障和化解风险!没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哪里来的社会效益?坚持稳健经营,以效益为中心,一步都不能错!因此,保险公司的投资要万分审慎,不能随便搞多元化经营;不要轻易涉足与保险业无关的领域;就是涉足相关领域,也要考虑有没有那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绝不能忽视业务承保的质量,必须把盈利的第一要素放在每一笔承保业务上,赔本的业务绝不能做。

注意防范风险、强化再保险机制是太保稳健经营的又一有力举措。长期以来,太保与国内外的再保险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构筑了一条条分散与转移风险的畅通渠道。自1998年起,太保每年都要拿出几百万美元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购买“巨灾超赔保险”,使太保在面对大灾赔付时能够镇定自若。1998年长江等流域特大洪灾袭来时,由于太保先期购买了“巨灾超赔保险”,当即获得国际再保险公司300万美元的赔付,使公司自身需要调动给予客户的赔付资金降到6000万元,大大减轻了公司的赔付压力。

“炒股票谁不想呀?可即使我们参与这种投资方式的话,刚开始最多也只能占用我们公司可动用资产的2%-3%。”据介绍,目前太保集团资金运营的主要渠道是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国债和基金。坦言投资观念“保守”的王国良却实实在在地创出一个奇迹:太保从1998年至今,投资成功率稳定地保持在100%。

太保推行“稳健经营”的一大重要法宝是紧紧依靠科学管理。

多年来,太保一直聘请普华永道做财务审计顾问。在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下,就连董事长的业务交往费用同样受到财务控制,超过了预算也得自己掏腰包。

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使太保有效地规避了投资风险。公司设有投资决策管理委员会,王国良说:“我亲自任主任,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款项交易,必须由主任和副主任两个人签字才能出账。”

在机构开设方面,太保也走得十分稳当。“开设机构的成本相当高,我们不会盲目铺摊子。”王国良说。据介绍,保监会批给太保220个机构的指标,到目前只使用了不到一半的额度。王国良表示,待条件成熟,财务实力能承受时才会建新机构。

也许,这些还仅仅是管理方法上的“常规动作”,最让王国良感到快意的是在太保成功建立起核保核赔集中管理体系(简称“两核”体系)。王国良的这一得意之作几乎成为他在太保集团掀起的一场“管理风暴”,抑或说是在中国保险业中发起的一次“管理革命”。

面对中国保险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严峻形势,太保集团及时确立了“稳健经营,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而防范和化解风险无疑是这一经营指导思想的基本含义。

太保共设产、寿险省级分公司(含计划单列市)68个,王国良说:“几年来,分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大都被进行了调整,太保省级分公司‘第一代领导人’现在只剩下1个没有动岗了。”

他说,这几年,太保的案件越来越少了,这说明太保的一整套管理办法还是有效果的。在太保,20几万名员工几乎人人都知道王国良处理群众来信的特点。“每封来信我都亲自拆,绝不让秘书代劳。每封我都仔细看。”拆阅群众来信成为王国良了解基层民意和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尽管这迫使他必须宵衣旰食地连轴运转,但他乐在其中。王国良说:“这同时也使我提高了判断力,专断而不专横。”此言不假,他综合群众来信和有关调研材料,通常都能作出准确的决断。

在保险业中,王国良多年要求太保“做强做大”。也基于此,王国良总是对《财富》杂志所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不屑一顾,业内因而有人窃窃地指责他“狂妄”。

王国良却自认底气来得实在。在他看来,“强”是指公司的内在素质,尤其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未来价值;“大”往往是指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企业做强了,就一定会大,有一定的规模也是做强的基础。要防止的是脱离现实条件,盲目地追求“大”,那企业最终不一定会“强”。

他提出,在加快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企业的内在素质,其中业务质量的好坏是重要的标志,一定要始终关注资产利润率、不良资产风险率和资本回报率,这三大考核指标才是企业强弱的真正标志。

在王国良眼里,世界500强企业每年换班三分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排的是销售额,而不是资产质量。所以他屡屡告诫,太保永远不追求这样的虚名。

除了将帅之刚毅、商人之精明而外,王国良还有一副似水柔肠。

有一年,中秋节,王国良向众人透露:“今晚,我什么都不干,什么电话都不接,我要陪夫人好好地过节。为了工作,我欠妻儿的实在太多,今晚一定要补偿。”

眷顾家室的柔情,如今已成为了太保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写照。王国良执掌的太保,回报社会之慷慨名闻遐迩。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太保共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380余次,共捐助人民币6000多万元。在捐资助学方面,太保出手尤巨,粗略估算约在2500万元,赠送保险400万元。几年间,太保在扶贫赈灾方面捐赠了1886.87万元,赠送保险近20亿元。同时,太保的温暖还延及孤残儿童及孤寡老人,累计向他们送去500多万元,赠送保险246万元。

2004年,太保集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系统保费收入达到490.89亿元;集团资产与收益连续6年稳定增长;从2000年到2004年,太保集团连续被“商业创新方向BID”国际组织授予“国际质量金星奖”、“国际质量白金奖”、“国际质量钻石奖”及“国际质量信誉钻石奖”;并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7

5月16日,保监会《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规定,保险公司的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产品5年内不得返还;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此举进一步表明保监会引导保险产品回归本源,落实“保险姓保”的决心。

《通知》还鼓励保险公司重点开发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传统保障型产品,对有可能引发市场乱象的潜在理财型产品进行了大力整治,整治涉及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万能保险、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团体医疗保险等多款保险产品。

其中,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产品5年内不得返还,以及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等条款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此次,保监会的重拳出击将对人身险产品结构和整个保险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根据测算,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2016年前五大主销产品受影响的保费比例分别为12.59%、15.55%、0.25%、6.14%,短期来看,上市险企保费规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来看,监管新规将加速保险业回归保障。

《通知》叫停“以辅促主”的产品,将会影响中小险企的保费收入。此前,作为险企常见的营销手段,万能险经常作为附加险进行销售,“以辅促主”即主险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附加险提供资产保值增值功能。《通知》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险企不能再使用上述形式营销主险,产品吸引力将会下降,险企保费收入可能下滑,尤其是主打理财型产品的中小险企。不过,由于理财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远低于保障型产品,该政策对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影响不大。

此外,新规还推迟生存金首次给付的时间,这一点实际影响不大。目前,出于营销的目的,一些保险公司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形态都是速返型产品,3年内甚至首年即给付生存金。本次《通知》规定首次给付时间至少在5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这会导致上述产品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实际上客户一般并不会领取返还的生存金,因此返还期延后的实际影响很小。

此次《通知》延续保监会2016年以来“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政策导向,主要影响中小险企的收入,大型险企反而受益。自2016年多项相关监管政策出台以来,保险行业的业务重心出现明显调整,险企普遍提高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占比,进一步降低万能险等理财型产品的销售占比,这也反映在保费收入结构上。

2017年1月,原保费收入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达到89.6%,环比提升18.8%;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等产品的收入)占比下降至10.2%,环比下降16.9%。由此可见,保险行业“回归保障”和保险公司去杠杆成效初显。

向好逻辑继续演绎

此次监管规定的修改,表明监管层延续保险回归保障的精神,鼓励行业发展长期业务的宗旨,进一步细分保障型产品和理财型产品的界限。此次新规对于一些主要依靠附加万能险搭配保障主险产品的公司冲击较大,但对于上市险企的影响偏低。

以太保为例,公司2016年万能险规模4200万元,均以附加险形式销售,但与总保费1373亿元的规模相比占比较小。而平安并不将附加万能险保费规模计入披露保费的数据中,且对应附加万能险规模本身也较少。此次监管属于行业性监管,上市险企所受的冲击相对更低,主要影响以此类产品推动保费增长的中小保险公司。

未来随着保障型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上市险企在渠道和O计产品能力上的优势将继续彰显。在严监管的环境下,保险朝阳行业的属性不变,但强者恒强的格局有望持续,变相利好上市险企。

根据中投证券的调研,主流险企目前有一些共识性的结论:从保费端来看,对于转型的急迫性,“偿二代”的应用逼迫险企转型,“偿二代”下剩余边际可以直接充作实际资本。长期、期交保障型产品剩余边际远高于短期存续、趸交理财性质的险种。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险企亟须向保障型转型。从投资端来看,监管层目前对投资端的收紧趋势对上市险企基本没有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自家投资风控合规,不会受到监管的负面影响。关于投资收益率的共识,2012年、2013年配置的大量债权工具到期后需要重新配置,那时的收益率普遍在6%-7%左右,现在重新配置投资收益率肯定有所下降,但是好的方面是目前国债及非标收益率的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险企的配置压力。

关于准备金折现率这个问题,主流险企普遍认为,如果10年期国债能够维持在目前3.8%左右的高位,那么准备金补提压力将大为减轻,甚至可能在2017年提前步入准备金释放的阶段,对于险企会计利润将会有较大的提振作用。这一点可能好于市场预期,之前预计是在 2018年才有可能出现准备金拐点,现在国债收益率的提升加速了这一过程。

如何评判险企向保障型转型的程度,我们可以用险企银保渠道在新单保费中的占比变化来衡量,如果这一指标为负,也就是银保渠道占比下降幅度大,说明转型比较坚决。2016年, 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占比分别为42%、9%、18%、55%,平安以9%的低水平可称为行业内最早完成保障转型的标杆。而国寿和新华的占比为42%和55%,仍较为倚赖银保渠道。

从同比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变动幅度分别为-1.2%、28.5%、7.5%、-26.5%。其中,国寿和新华为负,且新华银保渠道降幅较大,26.5%的降幅显示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也是为何2017年一季度新华保费增长为-20%,,成为4家险企中唯一负增长的公司。但是好的方面则是预计新华在2017年年底可能实现保费的正增长,届时,转型效果显现,个险的保费弥补了银保渠道的缺口后,内含价值将会取得很可观的增速。

即使在当前时点,保险股趋势性机会仍然存在,我们可以从长期、中期两个视角审视目前保险股的逻辑:长期视角的核心是寿险利源中死费差占比逐渐提升,利差占比逐步下降之下,保险公司将更接近于永续成长型类消费公司(销售保单),而不再简单把保险公司看做是销售保单的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受周期(利率、投资环境)影响减小,可以给高估值;另外,中期逻辑的核心是利率提升之下保险公司利差改善。

2017年1-3月,保险行业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2%,相比2016年同期 42%的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3月,原保费收入3964亿元,同比增长36%。再看4家上市险企2017年一季度的保费情况,平安实现总计2110亿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5.8%;国寿实现保费收入2462亿元,同比增加22.09%;新华实现保费收入总计372.51亿元,同比下降20.02%;太保实现保费收入总计1011.93亿元,同比增加29.50%。在监管的推动下,当前保险行业的价值回归是必然趋势。

从一季度保费收入的细分项目来看,人身险贡献最大,传统型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7.5%;健康险1599.82亿元,同比增长36.9%;保户投资款(主要为万能险)2313.43亿元,同比减少61.2%,收入占比下降至14.6%(2016年同期为49.8%);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82.62亿元,同比减少72.7%。

保险公司向好逻辑继续演绎并逐渐体现在定期报告的数据中,保险股中长期价值增长趋势凸现。一季报中,除了寿险保费收入保持高增长,结构转型效果也继续显现,预计内含价值(NBV)增速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新华(以下顺序同)一季度,寿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达37.1%、22.1%、43.1%、-20.0%,除新A主动压缩银保渠道首年趸交保费(同比减少99.8%)使保费增速为负之外,平安、国寿、太保寿险保费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长;保费结构的改善则体现在个险新单保费、期交尤其是长期期交保费占比的进一步提升,国寿首年期交、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占新单保费的比例提升至45.2%、16.8%。

上市险企优势加大

众所周知,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保险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三差”会有不同的结构。中国上市险企目前基本上是利差占主导地位,由于保单负债成本为刚性,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意味着更高的利差。上市保险公司超过70%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固收类投资。2017年,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稳中有升,一季度总投资收益同比增长在20%以上。

保费增速超预期,产品结构优化,大型险企优势加大。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基本都是寿险保险公司或者是寿险主导型的保险公司。财险保费收入占比小,且寿险保费增速远高于财险,因此,寿险保费的增长为评估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的主要方面。2017年,上市险企保费增速远高于预期,在监管大力推进加快人身险和健康险发展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的保费增速会有更大的突破。

在产品结构方面,个险期交的占比不断提高。2017年,上市险企将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或者保持不变,从而使其负债成本降低。监管降低溢价上限和商车费改持续推进,将大力限制中小险企的发展空间,而上市险企的优势将逐渐加大。

评估利率下降速度减缓,利润释放加速。另一个利好因素则是,准备金评估折现率新规使得险企利润释放前期变缓但后期加速。国债750日移动平均收益率在2017年将继续下降但降幅变缓,甚至在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出现向上的拐点。随着2017年险企利润释放的负面影响在减弱,利润释放的显著增长正渐行渐近。

4月,主要上市公司个险新单保费增长趋势不变,新业务价值(NBV)仍保持强势增长。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保险行业4月整体增长趋势延续不变,强势公司依然强势。在个险期交新单方面,前4个月,预计平安、太平、太保、新华、国寿的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70%、70%、50%、45%、25%;在银保期交新单方面,前4个月,预计平安、太平、新华、国寿的期交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20%、100%、50%、40%。总体来看,新单保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人数较2016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以及保障型产品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

分公司来看,平安、太保和太平的保费增速依然领先;新华转型效果显著,已经完全甩掉了银保趸交的包袱,且个险期交新单每个月都保持了高速稳健的增长;国寿新单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基数原因,整体增速慢于同业。根据估算,前4个月,平安、太平、太保、新华、国寿的简单计算的标准保费(APE,期交新单+趸交新单/10)同比增速分别为70%、70%、50%、25%、22%。由于太保、新华和国寿的新业务边际有显著改善,推动前4个月的NBV增速超过标准保费的增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单期限进一步拉长和健康险占比进一步提升,新华保险新业务利润率提升和NBV的增长或将超预期。

在管理层强力去杠杆的背景下,近期A股出现了显著的回调,导致投资者担心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或低于预期。其实,投资者不必过分担心市场调整这一问题,A股回调对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EV的影响相对有限,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A股回调10%,对太保、国寿、平安、新华、太平的EV的影响分别为-0.7%、-1.2%、-1.5%、-2.3%、-2.3%。

更为关键的是,寿险行业正在增加其业务中的非利差部分,未来将逐步改善其盈利结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将其作为价值改善型板块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把其作为贝塔类股票来对待。在固定收益方面,近期,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弹至3.8%左右,较3月底上升30BP左右,这将利好寿险公司的资产再配置,也对寿险公司的估值有正向支持。

EV和NBV双增长

2017年年初至一季度末,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已赚保费5687.54亿元,同比增长23.16%(2016年同比增速为23.48%),实现净利润333.39亿元,同比增长9.6%(2016年同期增速为-26.05%)。已赚保费增速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险企净利润表现改善迹象明显,这主要得益于长端利率的稳步抬升,及二级市场企稳回暖,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为778.66亿元,同比增长22.62%,提振险企的净利表现。

由于保险行业监管坚持“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的原则,导致行业加速回归保障,新兴险企“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面临挑战,行业竞争环境趋缓,产品负债端成本下滑明显。具体来看,2016年年初至一季度末,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5157.16亿元,同比增长25.05%(2016年同期增速为25.57%);产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799.34亿元,同比增长15.25%(2016年同期增速为4.71%)。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产寿险累计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2.1%、35.8%、29.5%和-20.0%(2016年同期增速为31.4%、22.4%、25.5%和-10.4%)。平安合计保费增速创出近年来新高,新华坚持转型降幅略有收窄,太保同比增速提升近4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债券到期收益率震荡向上,长期利率稳步抬升,负债端成本加速下滑,寿险公司因持续低利率环境下面临的“资产荒”和利差损继续得到改善。当前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56%,较年初上涨55BP,创出年内新高。虽然收益率上升侵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存量债券投资收益,但保险公司所持债券大部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收益率上升将稳步改善新券及再投资收益,2014年下半年以来,困扰寿险公司的“长期稳定优质资产荒”或将得到逐步改善。而且,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进一步降低对险企EV中投资收益假设的压力,提升了市场对EV的可信度。2017年一季度,国寿、新华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53%和4.5%,^2016年同期略有改善,预计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率将提升至5%,对营收及净利润的贡献将有明显改善。

随着行业发展方向逐渐回归保障,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截至2017年3月末,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原保费+保户投资款+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同比微降1.79%,但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依旧保持37.24%的增速。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2402.13亿元,同比增长11.50%。在行业监管强调“保险姓保”的背景下,过去依靠万能险等中短期理财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险企纷纷加速业务转型,如前海人寿、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弘康人寿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下滑近九成。

虽然上市险企国寿(-30.44%)、平安(+17.24%)、太保(-3.37%)和新华(+30.46%)同比增速也有下滑,但基于自身业务久期较长和品质较好,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占比由2016年3月末的60.6%迅速上升至2017年3月末的84.7%,监管成效立竿见影。

东北证券认为,无论是规范险资运用、下调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抑或是控制中短存续期产品总量,这对拥有优质业务基础和较强渠道优势的上市险企构成利好。一方面,营造了更加健康、注重保险保障的市场环境,助推行业优化业务结构,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另一方面,减轻行业恶性竞争给优质上市险企带来的经营压力,预计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原保费增速维持在15%左右,优质险企将进一步享受渠道和负债端的成本优势。

2017年一季度,国寿首年期交保费达603.14亿元,同比增长17.4%;平安寿险业务个人业务新单收入同比增长49.07%,续期业务同比增长36.80%,个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至96.37%;太保人渠道新单期交保费272.41亿元,同比增加67.3%,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至40.27%;新华银保渠道保费收入74.87亿元,同比收缩近七成,个险渠道期交保费同比增加46.86%至91.73亿元,续期保费收入同比增加24.27%至191.81亿元。新华继续坚持“优化保费结构,减趸交增期交”的转型升级,根据其发展规划,2016-2017年为转型期,公司重点工作是调结构,夯基础;2018-2020年为发展期,期交保费带动续期保费增长的价值增长态势逐步确立。

随着“偿二代”的落地,业务结构的优化一方面降低了对资本金的占用;另一方面提升了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平安、国寿、太保和新华2016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分别为32%、56%、56%和29%,预计2017年上市险企寿险新业务价值将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速,业务品质再上新台阶。

从馋涎角度来看,新车销量增速抬头,产险业务增速略超预期。据Wind统计,2017年3月实现汽车销售量254.29万辆,同比增长3.98%;预计2017年累计实现汽车销量700.20万辆,同比增加7.02%,略超市场预期。随着商业车险费改的全面推进,或将进一步提升行业的集中度,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保单获取成本仍将维持在高位,产险业务综合成本率2017年或将难以出现明显改善现象。

目前。上市险企P/EV均在1倍左右,安全边际较高且向上有估值支撑,如果2017年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速达到25%,上市险企的业务品质和业务价值将进一步提升。而长端利率稳步上行,负债成本加速下滑,行业监管利好长足发展,这些都对保险行业的稳健发展构成重大利好。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8

2011年,保险行业人事变动频繁,从保险公司到监管机构不一而足。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前三季度,保监会共公布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公司人事任命公告833则,其中有36家公司“一把手”(董事长和总经理)发生调整。

巧合的是,平安、国寿及太保三巨头的最高管理者都纷纷退出,一批年轻的内部员工走向前台开始执掌巨轮。

一批保监会官员也纷纷下海,投身保险公司。今年以来,就有4个人下海。

36家公司换帅

说起高管变动,分量最重的莫过于掌舵人物的更换。

根据统计,前三季度,保监会一共批复了14位董事长、23位总经理的任命公告,涉及36家保险公司。

变动董事长的14家保险公司中,财产险公司有11家,寿险公司有2家,另1家是资产管理公司。

寿险公司分别为天安人寿和恒安标准人寿,新任董事长分别是范小清、GeraldEdgarGrimstone。

财产险公司有民安保险、乐爱金财险、爱和谊日生同和财险公司、泰山财险、太阳联合、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利宝互助(中国)、华泰财险、大地产险、安华农业。

其董事长分别是赵默、尹京洙、上形荣良、宋文平、王小兵、吴宗敏、孙建平、LuisBonellGoytisolo、王梓木、蒋明、刘志强。

唯一一家董事长变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中再。3月份,中再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由余青来担任,中再集团总裁吴高连不再兼任该职。

总经理变动的公司中,来自寿险的有中航三星人寿、幸福人寿、信诚人寿、天安人寿、安邦人寿、交银康联、恒安标准人寿、华夏人寿、利安人寿、中新大东方以及中国人寿11家公司,其新任的总经理分别是李昶勋、禹华初、谭强、范小清、陈萍、张宏良、刘振宇、韩德、刘政焕、陈若贤及袁力。

来自财险的公司有中煤财险、阳光集团、泰山财险、泰康养老、平安集团、平安财险、锦泰财险、华泰财险、华农财产、安联财产、安诚财产、渤海财险公司、永诚财险公司13家,新任总经理分别为蒲海成、连子智、张云翔、苗力、任汇川、王新、游红君、赵明浩、刘尚义、聂培德(PeterNestmann)、罗宇星、金树良以及BradleyPaulMartin。

三巨头外脑退居二线

上述公司掌舵人发生变动的公司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又莫过于保险行业内三大巨头的高层调整。

变动的原因大致相同,或者因为换届、或者因为退休,这也是企业走马换将的主因之一。

最先拉开帷幕的是中国平安。去年6月,中国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辞职;今年初,中国平安总经理张子欣辞职。张子欣,出身麦肯锡,曾为其全球合伙人。2000年加入中国平安,和马明哲搭配,完成了中国平安在香港、上海两地的上市,逐步形成了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核心业务。

平安本土少帅任汇川接任总经理。生于1969年、现年42岁的任汇川,是中国平安迄今最年轻的本土高层管理人员,也是该集团年轻管理团队的典范之一。

财险方面,孙建平出任平安产险董事长,王新出任平安产险总经理。

与之相似的是,为太保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外脑”们也在纷纷退居二线。

去年下半年,担任太平洋人寿总经理4年的潘昌请辞。与平安的梁家驹、张子欣一样,潘也被公认为国内寿险业领军人物,力推了公司转型。

继任者是太保集团常务副总裁徐敬惠,他是公司的元老级员工,1991年就加入公司。

3月份,太保集团的财险公司高层也发生了变动:吴宗敏出任太平洋财险董事长。

5月份,中国人寿总裁杨超也退休,原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出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职务,后接任中国人寿董事长一职。

不难发现,三大巨头的将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今年任汇川42岁,吴宗敏46岁,袁力49岁,可谓都是年轻力壮的高管。

4保监会官员下海

与2009年以来的保险业高管变动相比,今年保险业高管层面也出现了新变化:官员纷纷下海担任保险公司要职。

今年5月份,保监会原主席助理袁力接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

同年5月,人身险监管部副主任方力也出任生命人寿保险公司副董事长一职。方力被业界公认为干练和睿智,这为生命人寿高管团队增姿不少。

成立于2002年的生命人寿,对外发展,奉行四处挖角的政策,2010年集中引进了16位高管。在生命人寿招揽的明星高管团队中,除了方力,还有一位副经理安秀洪,曾经担任过河北保监局副局长。

保监会还有一位主任下海。9月28日,保监会批复了李劲夫出任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副总经理一职。

生于1957年的李劲夫在中国人保地方分公司工作近20年,从支公司业务经理做到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兼广州分公司总经理。2003年起,进入监管领域,历任保监会南京特派员办事处主任;江苏保监局副局长、局长;2008年6月起,正式调入保监会任财产保险监管部(再保险监管部)主任至今。

官员下海,自然牵连着保监会人士新一轮变动。

9月15日,国务院任命陈文辉担任保监会副主席,同时免去魏迎宁保监会副主席职务。

新公司大肆挖角

进入2011年,很多民营资本纷纷进入保险业,掀起一股成立保险公司热潮。

譬如8月23日成立的利安人寿、8月24日成立的广信人寿、9月22日获批的前海人寿等等。除了上述几家保险公司,其他地方政府都纷纷牵头本地企业筹建自己的保险公司。保险业将迎来有地方保险公司主导的第三波险企筹建开业潮。

急速扩容让新公司大肆招兵买马。

统计显示,9月份,利安人寿就获得了保监会20条人事任命通知。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董事、独立董事、监事、合规责任人等都是新的面孔。

市场中还有走得更快的,如安邦保险。

成立于2004年的安邦保险于去年发力,短短一年时间,先后将人寿保险牌照、健康险牌照、产险牌照、资产管理牌照纳入囊中,今年7月底还成立了保险集团。

业务范围的扩大,自然要求配备更多的管理层,从保监会网站上,记者发现,保监会成批地批复安邦的人事任命申请。

其中,陈萍任安邦人寿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晔任董事、副总经理;上官清任副总经理;原民生人寿助理总裁秦斌任副总经理;汤澜任总精算师;吕宁任总经理助理;张科任总经理助理;郑素月任总经理助理。分公司总经理尚有:周小平任辽宁分公司总经理;卢根生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马春任河北分公司总经理;王金图任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等等。

除了上述寿险公司,今年保监会还获批了一家新的资产管理公司――生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统计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就获得了保监会10条获准任命,包括董事会秘书、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助理、监事、副总经理以及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的批复。

四大换帅原因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公司换帅的原因,无怪乎有以下四种。

一是股东发生了变化,股东方派驻了新的管理层。中央汇金入股新华保险后,新华保险于2009年底成立了新董事会,新的管理团队也随之进驻。此后新的班子与旧的团队矛盾丛生,高管团队不断离职。时至今日,原新华保险董事长孙兵时代留下的七大中心管理体系的团队中,仅剩下2位成员,其余的投奔了生命人寿和天安人寿。

二是公司进入重要阶段或者遭遇困难时,“临危受命”型。譬如中新大东方,2007年~2009年三年中换了3任总经理,今年陈若贤出任总经理。中新大东方为合资公司,因中外股东双方在管理上存有分歧,公司保费规模一直没有起色。作为公司的老员工,陈若贤成为公司选择的第4根稻草。

三是正常的换届、退休等原因。如中国平安、太保、人寿三巨头的高管变动。

上一篇:风险及保险管理专业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