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14 20:48:32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功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和有关的电视画面,以气氛的渲染,将学生的思绪迁移到以往的历史中去。大约在170多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什么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它是如何发展的?结局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2.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其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3.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定都天京后,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4.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5.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太平天国是怎样分配土地的?你对《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如何认识的?

结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认识:《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两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斗争要求就是获得土地,在以往的斗争中,虽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粮”这样的口号,但只有《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的愿望变成了系统的、明确的、有力的纲领,它是农民革命斗争的思想结晶,它标志着农民革命达到了最高峰。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着空想性。它是在维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绝对平均主义,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节,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

【探究二】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屡反屡败的历史。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结合史实说明。

结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对太平天国的联合镇压,是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一大特征,它只是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客观因素,并非决定因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与金田起义金田起义

永安封王

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和西征

天京陷落天京事变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太平天国政权组织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C )

A.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洪秀全称“天王”

C.太平天国在永安封王建制  D.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C )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2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气壮山河的不断探索不断失败不断抗争愈挫愈奋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志士仁人奋起反抗,摇旗呐喊,对中国的早期出路进行了积极的艰辛的探索,特别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担当了探求中国出路的呐喊者和实践者,他们胸怀国家、不怕艰险、不怕牺牲,书写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救国救民的悲壮的历史,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早期探索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异常复杂,但纵观近代中国的探索,失败的原因都和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深层次来分析,落后的文化注定了探索的失败。

太平天国的失败与文化纲领的关系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兴起是轰轰烈烈的,从1851年1月金田起义到1853年3月攻克南京,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此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江南北所向无不披靡,创造了太平天国的神话,但这样的神话并没有延续下去,到了1856年天京事变以后,天平天国便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于1864年彻底失败。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文化的失败有着深切的关联。我们来看看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洪秀全是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他在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劝世良言》,他在基督教教义中深受启发,又杂糅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宗教——拜上帝教,并借助宗教教义来发动广大农民,由于当时的国民文化水平低下和社会见识的短浅,宗教教义中的“人人平等”思想迅速被接受并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在太平天国早期能够势如破竹,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是这样的宗教思想不能破坏庞大的封建体系,必须有先进完整的文化体系取而代之,而太平天国有的是只是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糅合在一起的教义思想。洪秀全在早期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原道救世歌》中他说:“惟愿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跳出邪魔之鬼门,巡行上帝之真道,时凛天威,力遵天诫,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提出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姐妹,不应存此疆彼界之私,而应建立天下一家的大同社会。这样的教义思想对于昏睡中的中国农民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当定都天京以后,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又制定了具体的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一方案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也是这次农民起义具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实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并不代表当时的生产力,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因此没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天京出现的是生产的停滞、商业的凋敝,这充分说明这样的文化是不合时宜的,先进的文化应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制约了太平天国前进的步伐和节奏,最终导致了它的不可避免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文化的局限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有着其历史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化方面对东方的影响有这样的论述:西方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①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式下开展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又一次尝试,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西方技术,东方道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在原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下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业。②近代中国封建主义的代表者即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一次尝试,洋务运动虽然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拥有曾经在世界上排在第八位、亚洲第一位的北洋海军,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对于试图自强求富的洋务派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斥巨资兴建的北洋海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自强”“求富”为何如此大相径庭?甲午海战的失败,许多专家分析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和封建主义带来的腐朽性三个方面,从深层次看来洋务运动的文化因素的局限性注定了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就使得洋务运动本身具备了封建性、依赖性和腐朽性。指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因此地主阶级的反动性和腐朽性便决定了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归宿。地主阶级的文化当然是“中体”永固,不触及“中体”的改革只能是细枝末节的补充,尽管洋务运动也曾经轰轰烈烈,也取得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文化的制约,最终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思想,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行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过程中,正确的先进的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革命取得成功,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率先举起了“武装革命”的旗帜,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我们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有了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的指导,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反之,错误的不代表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文化阻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改革和探索遭遇注定的失败,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3

关键词:太平天国 民心归属 腐败滋生 信仰危机

一、导语

1851年,以洪秀全为领导核心的拜上帝教于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历时14年,席卷中国18个省,先后攻占了大小600多个城镇,建立起了与北方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因其以建成“太平天国”为主要目标,故这场起义被称为“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参与人数极广,影响重大。由其所主导的北伐和西征等战役,则更是给予清廷以沉重打击。时人描述当时的北伐之势:“时北京官民逃迁者达三万户。北城一万八千户,仅余八千户”。此种情形使得大小官僚莫不如惊弓之鸟般惶恐,“王公大臣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可谓狼狈到了极致。1856年,伴随着江南、江北大营的相继攻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顶峰。而此时的清政府则饱受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或许只要把握当时的有利形势,江山易手的现象不是不可能出现。

然而,伴随着军事形势的大好,却是统治集团的大乱,并最终酿成了天京变乱的惨烈事件。以此为起点,太平天国根基动摇、人心尽失,从而走上了不可挽回的衰亡之路。古语有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何以太平天国会有如此结局?道理很简单:民心为重。任何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其决定的因素莫过于民心向背。纵观太平天国一路,前期由于尚能保持艰苦朴素、上下一心的战斗精神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故百姓是“赢粮景从”。中后期由于腐败蔓延、信仰危机、政策不当等因素,致使民心渐离,以至于有歌谣唱道:“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其离心之大可见一斑。对此,本文将从三方面角度进行逐一探讨,力求揭示出太平天国衰败背后的真相。

二、腐败蔓延――地位悬殊冲击了民众的现实底线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会爆发在两广交界的紫荆山地区,固然和当地会党势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在于当地的贫穷与落后的现实状况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伴随着禁烟运动的实际终止,白银外流的加剧,银贵钱贱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据曾国藩奏报道:

“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面对赋税增加一倍以上的经济形势以及天灾不断的自然情景,再加上当时贪官污吏的肆意盘剥。身处社会底层的两广劳动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加,而打着“平均主义”旗号的拜上帝教无疑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怀着对未来平等社会的憧憬,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太平军。这成为太平天国初期保持强大战斗力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缺乏监督与制约的清教徒禁欲思想并不能实现政权在稳定之后的有力保障。早在永安建制时期,太平军的“平等”生活就开始出现了不平等的种种迹象,但由于这一时期尚处在对敌斗争的激烈阶段,所以尚无明显副作用。定都天京后,随着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以及政权的日趋稳固,昔日的英雄豪杰们便开始在江南纸醉金迷的浸润下,抛弃了过去的朴素作风,滋长起享乐作福的安逸思想。

腐败往往是从顶层开始往下蔓延的。身为领袖的洪秀全、杨秀清等统帅抛弃了过去的俭朴作风。他们不仅把清朝的总督署、将军府等机构占为王府,还在其统辖区域内征调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新宫殿。除此之外,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及权威,洪秀全等人还公开践踏了由自身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的主张,强征民间秀女入宫侍寝,以至天王以下的诸王无不妻妾成群。伴随着经济生活的特权化,必然是政治生活的等级化。为了巩固自身特有地位,他们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礼仪体制。以出行为例,天王及诸王出行,两旁都有规模庞大的仪仗队为之护驾。东王出巡,“役使千数百人,如赛会状”。

针对这类现象,少数有识之士是清醒的。天京变乱后,李秀成就曾直谏洪秀全道:“恳我主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但在腐败已成常态的状态下,此种劝诫无异于隔山打牛。在经历了短暂的整顿后,曾经许诺“永不封王”的洪秀全,竟再次变本加厉地封起王来,据昭王黄文英谈道,“……由广东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竟有2700多王……天朝的事越做越坏。”“封王”的多如牛毛,不仅造成行政体制进一步臃肿,还带来对百姓无情的搜刮。此举也越来越引起了人民对太平天国政权的不满。

三、信仰危机――理想破灭瓦解了民众的精神支柱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除了利用了当时民众渴望改变自身落后的经济地位外,用基督教色彩装扮的“大同理念”对广大民众而言,也是极具诱惑力的。

古世中国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而患不安”的说法,但对于长期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而言,这样的理想世界注定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仙境”。虽然他们也曾以宗教的外衣,行起义造反之实。但由于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所以并未取得实际意义。

洪秀全以《劝世良言》为底本,先后撰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三部主要的著作。在这三部书当中,洪秀全将自身演化为上帝耶和华之子,耶稣基督之弟。将自身的使命说成是号召人们信仰“皇上帝”,共同击灭“阎罗妖”(指清王朝),从而建立起人人平等幸福的“太平天国”。此举以不同于以往将幸福寄托在来世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指出武装斗争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性,从而吸引了大批民众的投身参与。而这种昂扬向上的英雄气概确实在起义初期为太平军攻城略地发挥了突出作用。

然而就是在信念正盛的关键时刻,统治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所酿成的天京变乱,却对广大将士及民众的信念造成了致命一击。这场内乱不仅造成了太平天国优秀将士的大量死亡,据保守估计,死于此的新、老兄弟不下三万人。还使得内部上下的相互猜忌愈演愈烈。“往之倚为心腹股肱者,今乃彼此暌隔,猜忌日生”。而且造成了太平军将士及民众的思想大混乱,昔日共创“地上天国”的美好梦想,被内部的争权内讧所打碎。而它带来的后果则是使得太平天国政权日趋小团体化,个人化,而不是较为集体化的领导。突出表现就是洪秀全树立起了与传统帝王独一无二的权力,为了维系这样的权威,太平天国的信仰观也因此发生了扭曲,变得日益迷信化、个人化。这样的信仰下,伴随着天国后期的逐渐失利,带来的是大批将领的投敌叛变以及将士的士气萎靡不振。

四、政策不当――激进主义伤害了民众的文化心理

中国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多年以来,形成了以儒治国的基本国策。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学说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膺服,成为他们统治御用的法宝利器。正因为如此,其学说也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认为耶和华是宇宙的唯一真神,从而反对其他一切宗教的偶像崇拜。因此,自金田起义后,伴随着太平军的所到之处,是儒家及其子弟的大灾难。孔庙被肆意捣毁,读书人被无端杀戮。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书的冲击愈加猛烈。夫子庙被拆毁,孔子牌位被劈坏后抛入马粪中,江宁的“学宫”被改为“宰夫衙”。同时,复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一时间,天京城内搜书不断,人人惶恐不安。时人记载当时天京城内搜禁“妖书”情形时说:“搜得藏书论担挑,……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过于激烈或过于迅速的行动,常常会使潜在的反对者变成积极的反对者.太平天国这样激进的“反传统”的举动,固然有打破传统权威,消除偶像崇拜的作用,但它招来的则是一片激烈反对声。不少同情太平天国的知识分子,便开始走向他们的对立面。太平军在破坏儒家及其他偶像的同时,会给千百年来信奉此的民众带来多大的心理创伤!而由心理创伤所带来的巨大反作用,则是太平军领袖始料未及的。后来,面对着日益巨大的压力及维护统治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宣布:“孔孟非妖书”,并恢复了有关“三纲五常”之类的传统伦理。从而将“反传统”的举动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此外,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和“男女别营”也是饱受民众批评的两项政策。前者根据“凡物皆天父赐来,不须钱买”和“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的空想思想,下令废除民间的正常商业贸易,设立“天朝圣库”总管财务,并规定任何人不得有私有财产,违者重罚,后者则旨在践行清教徒的苦行主义。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项有些类似“战时共产主义”色彩的政策,在保障初期军事斗争需要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稳定之后,又与百姓所希望的“阖家欢乐”、“家给人足”的传统理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对立。以至于“嗟怨之声,至今未息”。由于广大居民的强烈抵制,太平天国又不得不取消了这些激进的政策,转而又回归了原来传统。

种种一系列看似标新立异的政策,其实都是将矛头志向了身处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文化习俗。尽管太平军的出发点可能是在于要破除传统中某些弊端,引领一种“新思维”,但传统毕竟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作用,加之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等因素。这些看来有些超越时代的政策及措施,必然会将民众推向反对太平天国的一面。

五、结语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根本的在于民众的支持与否。一般史学家在论及此处,总喜欢言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但局限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就在于取得成功或部分成功后,农民阶级原有的代表或腐朽、或堕落、亦或成为另一个阶级的代言人,从而丧失了初期的眼界和壮志,而使得政权日益“家族化”、“个人化”,最终会被原来阶级所抛弃。因此,也就不难得出曾经辉煌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因失去广大民众的支持而走向失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金毓黻,田余庆,编.太平天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

[2]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3]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59.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4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任用贤才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82-02

在中国历史中对曾国藩评价有正反两个方面,而我觉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客观历史环境中,不应脱理历史以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加以横量,曾国藩生活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中国的遭到外国侵略者的践踏。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所做出的决定多数考虑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同时对这个人物评价应从历史角度多方面的分析,曾国藩还是是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的品格铸成了他一生的成就,同时正是忠君品格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和天津教案处理导致了后人对他不同的评价。

一、中国封建儒将勤学仕途

曾国藩自幼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恩想文化教育,推崇理学。成为一名儒将和他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的父亲曾多次考科举,最终中了秀才,他侍亲至孝,积苦力学,柔而能忍,这些品性,都熏陶了曾国藩;曾国藩总是将祖父所教的为人准则转教子弟:“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后来尊为家训的所谓八字诀和三不信均出祖父之口,父辈以家庭教育形式把做人道理、品格等传授给曾国藩。曾国藩进入学堂后,在书院读书时,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形成了理学与经世相结合的传统。倡导经世致用,早期求学的经历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为曾国藩创办军工奠定了思想基础。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顺利,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以后仕途都很顺利,曾国藩进京不久就发生了鸦片战争,这时清政府统治上出现了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和官员开始从义理、辞章研究走出来,开始寻求治国良策,提倡经世之学,力图挽救清王朝统治,不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已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清政府号召各地举办团练。曾国藩于咸丰二年接到寄谕。令其协同巡抚办理湖南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抗。曾国藩在举办团练的基础创办湘军,湘军最终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主力之一。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使得曾国藩从封建士大夫转变成为维护封建清王朝统治的一位将领。

二、持之以恒的坚毅品格

曾国藩提出士人读书做学问要做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他也是这样作的,“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仍坚持看书和练字,虽然事务很忙,今天的读书计划不会因昨天的事情耽搁,也不会因明天有事预做。以上表明曾国藩在学术上的“恒”能够以身作则,曾国藩提出读书要专精,但要做到“专”一定要有恒心曾国藩说:“凡看书只宜看一种,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则无恒之弊,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尤难有恒,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不可不戒。”;在军事方面,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战斗中湘军屡败如兵败靖港在这场战役中领导失败在外界的压力下写下遗书,“作遗书折,具陈办理军务不善,并抄檄文进呈御览。”可以说当时的曾国藩心情非常沉重。兵败靖港这只是曾国藩在失败战争中,其中之一,但曾国藩并没因战争失败而放弃,而是在战斗中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军事的恒心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

三、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忠君思想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对皇帝要忠诚,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军的势力不断壮大,他并没有反对清王朝,而是忠于自己的职责,一生勤勤恳恳效忠于清王朝。“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表明曾国藩要通过勤政来报效皇上,表达对皇上的忠心,太平天国运动打破封建的纲常礼教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争取农民阶级的利益,动摇封建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势必会担当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任。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一生的评价中有重要影响,天津教案的发生虽然有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背景,但最终激发矛盾,引起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却是法国领事丰大业两次当众向中国官员开枪,引起众怒把他打死并且焚烧教堂等,曾国藩处理结果是偏袒洋人,正法和处理了天津教案中的人员,赔偿白银和修复教堂。派崇厚去法国赔礼道歉。正是天津教案处理使他背上“卖国贼”的称号。对一个人物的评价应还原到历史中。曾国藩所处时代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侵略的一个年代,中国在近代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清政府已经沦为外国侵略者的殖民机构。曾国藩在接受天津教案的时候以想到它对自己的利害,“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曾国藩了解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人民的矛盾,处理天津教案本着为国尽忠的想法,去办理,“天津人心汹汹,拿犯之说,势不能行,而非此又不能交卷。崇帅欲余撤道、府、县三官以悦洋人之意,余虽知撤张守即失民心,而不得不勉从以全大局。”表现出以从大局考虑进行处理。为护清王朝的统治防止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多年后曾纪泽和慈禧一段对话,慈禧对曾国藩在天津教案处理上评价是“公忠体国”称誉。这也对曾国藩忠君品格的极大赞同。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培养和任用贤才

曾国藩创立湘军后广泛招揽人才。任用人才有自己的见解“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佩。泊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急才为急,其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表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并且平等相待;虽是自己的亲人没有才能的人也不任用,说明曾国藩任人方面不任人唯亲,这样招来许多的贤能人士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任用贤才方面例举一个曾国藩起用的人物李鸿章“李鸿章兵事之生涯,实与曾国藩相终始,不徙荐主之感而已。不宁惟是,李鸿章曾军数年,砥砺道义,练习兵机,盖其一生立身行己耐劳任怨坚忍不拔之精神,与其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无一不自国藩得之。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其事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不亦宜乎?”可以分析出曾国藩和李鸿章更可以说是师生关系,并扶植李鸿章创立

淮军成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部队,同时继承曾国藩的思想。也成为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人物。

曾国藩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就要提到罗泽南学馆和幕府。罗泽南学馆可以称作曾国藩的军校,曾国藩最得力的高级将领大多是罗泽南的得意门生。则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有计划兴办的随军军政学校了。要夺取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才,还要有一批擅长文案,营务人员等。因此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把是否拥有足够质量与数量的人才。作为战争成败的关键。

以上分析了曾国藩品格几个方面,为了使他的品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的更加鲜明,把他和太平天国运动中一些领导人物品格进行对比。曾国藩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维护封建社会的统制秩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儒将,再看一下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也是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要考取功名,但他就没有曾国藩幸运,曾国藩说过,“余平生科名,极名顺遂。”;而洪秀全在道光八年十六岁的时候,洪秀全曾经数次到广州去应秀才考试,结果屡试不中。科举不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科场的考试腐败,营私舞弊,许多真正的人才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洪秀全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要自己来开科取试”;从此走向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创立拜上帝会,信奉基督教,批判维护封建社会的儒学创始人孔子,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曾国藩的坚毅和忠君品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定都天京后,在胜利面前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侵蚀到革命队伍,革命的进取心也相对减弱,出现腐败现象,作为太平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绣全,在战争期间在天京大兴土木。建筑王宫一改革命前期艰苦朴紊的作风;同时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太平天国领导层为争取最高领导权。发生“天京事变”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和领导力量,政治思想上造成了极大混乱,与清军的军事斗争形势急转直下。自“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由盛转衰。

曾国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任用了一些政治和军事、科技人才。在天京事变后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失去军事和政治的领导核心。而任用石达开可以加强领导核心,但洪秀全不信任石达开以致加封他的大哥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洪秀全既将军政大权交由洪氏亲族来行使,石达开和洪氏亲族之间不能相互信任,石达开决定离开天京。削弱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力量。

以上分析了曾国藩的品格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又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对比使其品格更加鲜明,通过曾国藩品格的研究,不仅对曾国藩有了深入了解,同时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同时曾国藩品格如读书要勤勉,行事要恒,今天仍可以做为,为人处世和读书的原则,其实使他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还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历史学者不断的钻研和进取。通过我的文章阐述使对曾国藩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2](5][9](1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陈书凯,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14,26,244,230,24

[3]曾国藩,汤效纯,等,曾国藩全集(书信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1:993

[4]梁绍辉,曾国藩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9

[6][7](8]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401,407,417

[10]梁启超,李鸿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38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5

[关键词]太平天国;洪秀全;拜上帝教;清朝

一、引言

清朝属于一个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在满族统治的整个历史进程当中,各类型的起义、反抗斗争屡屡发生,从乾隆年号后期开始,农民起义运动更是接连不断,而在此之后农民起义运动的鲜明特点在于采用宗教作为精神依托。乾隆后期、嘉庆年间,有关“剿匪”和“教匪作乱”的历史记载非常常见。比如:“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丙寅,谕国泰严治山东冠县义和拳教匪”、“嘉庆元年湖北枝江、宜都教匪起”、“十八年九月河南滑县八卦教匪李文成纠众谋逆”、“三年己酉,张诚基奏江西西宁州教匪作乱”、“二年庚午,观成奏四川教匪徐添德侵扰达州、东乡”、“己亥,湖北当阳教匪起”,有关的诏书也比比皆是。尽管表面上清朝处于“天朝盛世”当中,但在其统治下的抗争、起义活动也在不断进行着发展。

虽然清政府一直针对各种起义运动实施倾力镇压,然而这些起义运动在道光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起义势力已经涉及到福建、山东政治台湾。这里必须要说的是,道光年间我国出现了一件前所未有的转折性事件――鸦片战争。因为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及附约,使得清朝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悲惨社会当中。在此之后,国人对于清政府的抗争变得更为激烈,同时展现出新的特点。

洪秀全所率领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是基于“中西合璧”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抗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的“咸丰元年六月癸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事”发展到“三年甲戌”占领南京、安庆等重要城市,一直到1856年打败清朝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已经占领江苏、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半壁江山,发展势头迅猛,完全达到了与清政府相同的高度[1]。然而,天平天国仅仅维持了八年就宣告失败――“三年六月曾国荃军克金陵外城获贼酋洪仁达、李秀成,江南平”。太平天国这段历史当中,始终贯穿着领导者洪秀全的宗教思想,这当中具有非常多的问题值得研究。

二、洪秀全宗教思想的起源

1843年,参加第四次科举的洪秀全落榜,这时的洪秀全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劝世良言》,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共鸣,洪秀全仔细品读《劝世良言》之后,感觉自身已经获得了上天堂的真路,随即皈依基督。《劝世良言》对于当时难以找到出路的洪秀全来说,犹如一盏明亮的导航灯塔对于海上的一叶扁舟。可能洪秀全最初接受《劝世良言》并不是为了之后的起义,但是,《劝世良言》当中所宣教的“人死后能够进天堂”与“耶稣这个神仙”的信仰给予了洪秀全非常大的启发,再加上当时清朝当中非常激烈的阶级斗争,最终导致洪秀全萌发了进行革命的思想。《劝世良言》犹如一把钥匙一样,开启了洪秀全进行起义、斗争的生涯。

恩格斯曾经提出过:“任何的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就会与现有的材料观念实施有机的结合,同时还会对这些材料实施深入的加工发展。”拜上帝教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其正是洪秀全立足于现实阶级斗争的需求,吸取之后在进行改革现有的思想材料以后创建的。洪秀全作为一个长时间受到我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其自身所固有的思想根本不会因为《劝世良言》这本册子发生彻底的变化。洪秀全前后撰写的《原道醒世训》与《原道救世歌》等相关的作品当中,把基督教的教义与孔孟的思想进行整合,洪秀全所创建的拜上帝教实际上是充分吸收了基督教原有的形式,而内容则完全充斥着民间封建迷信的“本土化宗教”与传统的孔孟道德原则[2]。

仅仅依靠一个教派,难以有效发动大规模的农民参与。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当中,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运动或者团体的最高领导,必须要具备与众不同的能力,甚至可以称作为“神力”。而洪秀全作为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当中的落榜知识分子要怎样才能让自身具有资格呢?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劝世良言》又发挥关键作用,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洪秀全想起来自身1837年的“丁酉异梦”,洪秀全将这次梦与自己后来两次到广西活动的事迹进行了联系,向广大农民宣称自己属于上帝的次子,被封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受到天命来到社会“斩邪留正”[3]。这就是充分利用“君权神授”的封建迷信形式宣告了洪秀全的领导者权威,而仅仅依靠这点,还不能满足发动农民参与拜上帝教、进行起义的充足条件,这里必须要与清朝在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联系。清朝政府在那个阶段出现的各类型苛捐杂税、无数管理的腐化贪污、各种高利贷横行,致使本来生活就很困难的农民雪上加霜,而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的赔款与战费导致清朝政府的搜刮更加严重,大多数农民都难以维持生计;而1846年~1850年间,长江黄河流域爆发了非常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区域蝗灾、水灾、旱灾频频发生,导致农民的反抗情绪不断上升。约・阿・克雷维列夫曾经提出过:“宗教是在其成为必要同时又可能的状态下产生的。之所以必要,源头在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当时那种天灾人祸不断的状况下,宗教所产生的麻痹性安慰效果就非常有效。拜上帝教正好能够给予当时的农民一种美好天国、人人平等的景象憧憬,使得农民有着美好的期盼。“自今以后,凡晓得在皇上帝面前悔罪,不拜邪神,不行邪事,不犯天条者,准上天堂享福,千年万万载威风无了期”。虽然这种说教的内容非常空洞,然而因为广大农民对于平等的极度渴望,再加上对于科学知识的极度匮乏,拜上帝教借机成为广大农民所信服的宗教,同时迅速获得壮大与发展。

无论任何一种统治力量都绝对不会允许存在威胁到自身统治的势力,清政府自然也是如此。拜上帝教规模的不断发展,导致其产生的影响力不断增长,与当时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开始逐渐从反对神权的斗争转变成为政治性的斗争。一些历史书籍当中记载,洪秀全自身“本不欲反,无奈官兵侵害,不得已而相抗也”,这种可能性也非常高,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洪秀全自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清朝统治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体加入拜上帝教并不是因为其是一个反清的组织。李秀成当时提出过:“所知事者,欲立国者,深远图为者,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天宫承相秦日纲六人深知。除此六人以外,并未有人知到(道)天王欲立江山之事。”然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群体非常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在特定状况下,“拜上帝教俨然成为了农民群众进行革命的兴奋剂”,洪秀全当中审时度势,采用现实主义的措施,领导广大农民“教徒”与当时清政府这个“恶魔”进行战斗,共同建设“人间天国”。

太平天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仅用时两年多,就占领了江苏、安徽、两湖、浙江、广西六省,同时定都南京。之后,又开始了长时间的西征、北伐,于1856年击败清政府江南与江北的大营,占领长江中下游区域,获得了辉煌的革命成果。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势头,当中拜上帝教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必不可少。

三、拜上帝教与孔孟思想的整合

拜上帝教其实是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儒家结合的一个“混血儿”,并且“混血儿”有着基督教的面孔和儒家的思想。洪秀全对基督教的“神”与中国经书中的“上帝”、“天”进行糅合,对于拜上帝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很大地促进作用。他利用这一点,用儒家思想改造基督教。基督教“人人都是上帝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义经过他与“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儒家思想的结合,成了“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教义[4]。拜上帝教的教义基本用儒家经典充实,甚至指名道姓地将孔子作为具有正气的正面人物的表率。

首先,他这个政教合一政权的政治原则和宗教原则基本是以道德原则为基础。“善”“爱”“真”与“恶”都是以现世的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规定,用天父、天兄、天道的口气和要求来决定对“教民”的规定,“予今苦口诲谆谆”,“只将正道觉斯民”[5]。同时利用“正直”和“邪曲”的对立来号召、动员农民与清政府斗争。洪秀全说:“邪就是妖妖可恶,曲便是鬼鬼余辜。”将清政府比作“妖妖、阎罗妖”,将清政府的学说和宗教偶像比作“鬼鬼”;并且提出“天卜是一家,凡问皆兄弟”,“量宽异国皆同国,心好异人皆族人”的口号,这对于相当愚昧、同时又有着比较原始道德的农民来说自然很具有号召力。最重要的是洪秀全将“忠”的思想与“为公莫为私”的思想提出来;道“有志顶天忠报国”,用宗教的力量要求人们忠于太平天国革命,忠于天父、天兄、天道,达到促进与清政府战斗的现实目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大同世界的提出,对于渴望获得生活、生产资料,摆脱剥削、压迫的农民阶级来讲,意味着雪中送炭。这些都是洪秀全成功利用儒家思想加以基督教形式来推动起义斗争的体现。

总体来讲,洪秀全虽然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帜,他却从未对孔孟儒学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更未和其决裂。他号召众教徒“为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将儒学中利于农民理解接受并有利于打击清政府、建立天国政权的内容,附会以宗教语言和形式,揉入拜上帝教。经过洪秀全精心“打扮”,拜上帝教在起义的前期成功加速了运动的进程。

四、拜上帝教希望的破灭

拜上帝教迅速发展和运动前期推进迅猛的原因是它给贫困中的农民带来了希望,可是这个“混血”宗教本就存在的狭隘性与虚伪性迅速暴露,再加上领导人的自私、腐化,大部分“教徒”的希望逐渐破灭,它的号召力也就消失了[6]。

在与清政府的斗争中,洪秀全号召全体将士“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为了鼓励大家英勇战斗,奖励英勇杀敌、处罚临阵退缩之人,天国颁布《记录功罪诏》以行赏罚。这在初期基本可以秉公执行,取得很好的效果[7]。但是,在政权建立、逐渐稳固,以及部分领导人集权严重后,裙带封官、贪赃枉法等行为开始发展,许诺的“天国”化为了泡影,农民自然没有了继续斗争的积极性。

最为严重的是“天京事变”的发生,这是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最终失败的关键性因素。杨秀清与洪秀全的权力斗争,使得整个领导集团四分五裂、分崩离析,曾经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拜上帝教由于事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甚至破产,有言“诱山洞蛮野之徒则可,今至金陵,虽三岁孩童,亦知其诈[8]。”最终到了“天父杀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的地步。天京沦陷宣告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失败。成功的原因也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五、结语

冯友兰先生曾经就提出过“倘若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统一了我国,那就会将我国拉回到西方国家的中世纪”、“将我国的历史拉向后退的方向。”暂且不论冯友兰先生这番话是否概括全面,但是其中鲜明的提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落后性质与失败的必然性质。洪秀全自身对于传统的孔孟思想无法割舍,导致其与外来思想之间存在着极为深刻的矛盾,拜上帝教思想在理论与政治方面的优势逐渐被丧失殆尽。广大农民本来出于针对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奋起反抗,有着打破旧世界平衡的力量和勇气,然而太平天国运动落后的组织领导、现实的生产模式以及传统的思想根基注定其难以战胜旧世界,获得最终的起义革命胜利。

洪秀全所大力宣传的上帝与宗教,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群众来说,其也许能够起到“兴奋剂”与“催化剂”的作用,然而,当这种作用有效的效应消失以后,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运动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1]许苏民.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第一哲学”对话[J].哲学研究.2011(01)

[2]孙尚扬.封闭的基督徒与单方受益的儒耶对话――以黄保罗的研究为例[J].哲学研究.2009(05)

[3]何军新.从儒家的叛逆到基督的叛逆――洪秀全意识结构的内在矛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01)

[4]王小明.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与民间信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5]吕远涛,高艳波.性格决定命运――从洪秀全的性格看太平天国的悲剧[J].文教资料.2010(10)

[6]程永奎.拜上帝教中国化特点辨析――兼议太平天国的“反孔”现象[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7]齐春晓.洪秀全与西学东渐――浅论洪秀全的拜上帝教[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6)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6

有知识者与无知识者的区别,是前者受了苦会抱怨,会诉苦,后者却讷讷不能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1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2)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直接原因: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1)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

(2)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2)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

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2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中共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知识拓展和补充

1、日本法西斯所犯的罪行:(在东京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时根据国际法而起诉的罪名)

(1)发动战争罪:日本法西斯分子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

(2)反人道罪:屠杀平民、屠杀战俘、生化武器、人体试验等。

2、抗战胜利的原因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2)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的相互配合和支持。

(3)国际友人、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等。

3、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相持、反攻。

4、如何看待抗战初期的国民政府的抗战?

(1)意义: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三个月战略部署和计划;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中国持久的抗战赢得了充分的时间;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为后来争取国际援助准备了条件。

(2)失利的原因:客观上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和准备充分,缺乏国际的必要支援;主观上战略部署,及其片面抗战路线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3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

(1)背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灾难。

(2)洪秀全的组织宣传:

创建拜上帝会并进行思想宣传等

(3)起义:1851年初。

永安封王意义: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基础。

2、定都天京(鼎盛)

(1)意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鼎盛:定都天京后,相继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行动。这是太平天国运动鼎盛的标志。

二、政权建设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政权。

(2)内容:

①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形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的等方面: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不切合实际;绝对平分一切财富,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空想。

③未能真正实行。

2、后期《资政新篇》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事业上。

(3)评价:

①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未能实行:

三、转折与失败(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转折:天京事变

(1)原因: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略。

(3)影响:

①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失败:

(1)标志:天京陷落。

(2)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

四、评价

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教训:农民阶级不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五、知识拓展和补充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经济:狭隘、自私、保守和分散性。

(2)、政治: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其纲领或口号有致命的缺陷。

(3)、思想: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多用封建迷信思想组织宣传。

(4)、组织:很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5)、时代局限:

(封闭保守、缺乏合作;追求平均、缺乏进取;与世无争、满足现状;多子多福、求稳怕乱;重经验,轻理论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4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的“新政”、“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组织上: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同盟会的成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3)实践上: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4)契机: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

2、起义(过程):略

3、结果(影响):

(1)各省纷纷独立。(2)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民国成立。

1、时间、地点、国旗、纪元。

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

①目的:根本是维护民主共和;直接是限制袁世凯专权。

②内容:国家主权、人民的基本权利;政治体制的原则(三权分立);政体形式是内阁制。

③评价: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2)经济上:颁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或措施。

(3)社会风俗:颁布了一系列的移风易俗的法令。

(4)外交上:《告各友邦书》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清政府覆亡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2、历史功绩: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③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地里程碑。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2)有了一个统一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

2、清政府的覆亡主要是三股势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袁世凯北洋军等。

3、袁世凯能够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1)袁世凯自身的实力、政治野心和心计。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5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1、开端: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②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拒绝。

(2)过程:略,注意其口号。

(3)评价:

①结果:对内: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派卖国贼的职务。对外: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共成立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等。

(2)成立:略。党的名称、党的任务、党的中心任务等。

(3)评价:

①中共成立是近代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中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③中国革命面貌此次焕然一新。

(4)民主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①内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背景:

(1)中共: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在历次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的失败,以及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国共合作的实现:

(1)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2)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3、国共合作的评价:

(1)性质: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中共的年轻幼稚,中共的右倾错误等。

(2)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中立领导中国革命: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等。

(3)秋收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4、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

②意义: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的意义:战略转移完成;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来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国共第二次战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动内战。

(2)过程:略。

(3)解放区的土改:意义是废除了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区一亿多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意义:略。

五、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革命的性质和目标一致。

(2)异:①领导阶级不同;②指导思想不同;③最终的奋斗目标不同等。

2、二大制定的中共纲领的依据:一个是教条,一个是国情。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7

这8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很多的投资者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数年,却始终没能享受过或只是暂时享受过投资获利带来的喜悦。在他们的眼中,要么庄家太黑了,要么市场变化太快了……但这是失败的真正原因吗?

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在研究成功者如何成功,却从没有思考过失败者为何失败,所以也就没有避免失败者所犯的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检讨乃成功之父。如果你不仅做了成功者做的事情,还做了失败者不应该做的事情,就像一个脚踩油门,一个脚踩刹车,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非常小了。那么,交易者为什么会失败呢?

1.没有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一开始就没有正确的目标,你得出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故而,每个交易者在投资之初就应当制定好一个正确的目标:向成功者、高手学习,设定实际的盈利目标,制定相应的交易信号体系。

2.时常更改目标

一个漂浮不定的枪靶自然难以被击中,这也是许多交易者常犯的毛病。更改目标是交易者自己逃避的借口,他们往往没有全力以赴投入到学习、实战、训练之中,甚至还经常更换投资方法,也不去认真研究。但纵观国内外的投资大师们,几乎都是一招制胜。只有定下一个目标,坚持贯彻执行才是交易提升的硬道理。

3.不做记录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目标,才能提醒自己。只有将交易中的盈利、亏损都做好书面的记录,分析盈利是什么原因,亏损又是何原因,下次实战交易时才能做得更好。此外,对所做记录还应时常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4.行动迟缓

“三思而后行”是大多数交易者都会遵循的原则,但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要你一再推迟行动。那些失败者往往就是明天再做、后天再做,今天累了,就先睡个觉,休息一下,统计总结交易信号体系的资料还未整理好……总之他们总会给自己找一堆借口。要知道,借口与成功无缘。

5.无法对自己负责

总有失败者抱怨:“庄家太黑、市场太糟……”他们总认为是别人不好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事实上,这对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好处,所以,假设你想要成功的话,请从现在开始,百分之百地对自己负责,从自身找原因。

6.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

心态不好、太过于冲动是交易者在总结自己操作时常常提到的问题。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自己千变万化的个性不再听之任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7.不够努力工作

通常,大家都希望自己能用最简单、最省力、最少的时间,赚到最多的钱并且获得成功,然而,我们发现,全世界最成功的人,通常都是最努力的人。

8.误交损友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篇8

两次失败

1月10日,2015年世界航天的首次发射由“猎鹰”9负责。开门红固然重要,不过除了运送“龙”飞船,它仍然坚持试验用海上浮动回收平台回收其第一级。回收,说出来简单,定义却很严格。这个开门红完全成功的标准是第一级火箭要能证明火箭上的着陆支架对火箭上升段没有影响;能分3次重启主发动机来制动减速;能用氮推力器实现第一级垂直返回的姿态控制;能成功打开着陆支架;能以接近零的速度精确着陆在指定的海上浮动回收平台上。

结果,在送走“龙”飞船后,火箭的第一级虽然垂直降落在预先准备的海上浮动回收平台上,但是没能软着陆,火箭以大约45 ?角一头撞上海上浮动回收平台并发生剧烈爆炸,造成平台部分辅助设施损毁。据悉,主要的原因是火箭液压油不足,从而导致其4个稳定栅格翼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失败,太空探索公司早有思想准备。事前,该公司老板马斯科就对外表示,首次回收火箭的成功率不到50%,他准备进行10多次回收试验。第二次很快就准备好了。2月12日,“猎鹰”9为太空探索公司首次执行深空任务,将“深空气候观测台”送入地日拉格朗日1点。但主任务仍旧没有回收来得抢眼。

不过由于海上天气特别恶劣,掀起的海浪有3层楼高,海上浮动回收平台无法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工作,而且该平台的4台发动机中也只有3台工作,因而导致平台无法固定,为此取消了在海上浮动回收平台的软着陆试验,改为在海上软着陆。原以为由于风太大,即使在海上软着陆,成功率也不到1%,但没想到却取得了成功。火箭第一级在大西洋海面成功实现软着陆,着陆精度在10米以内,第一级以完美的状态垂直入海。充分表明在天气状况好的情况下,火箭第一级完全有能力在海上浮动回收平台上实现软着陆。

这次回收试验汲取了首次测试失败的经验教训,在“猎鹰”9火箭的推进器中多加了50%的液压油量,以确保火箭在返回地球时能够拥有足够的使用余量。本来很有机会回收成功的,可是输给了大风。之所以要在大风条件下发射,是因为此前发射已因技术和天气原因推迟了2次,如果再推迟,由于月球的位置关系,“深空气候观测台”卫星的发射窗口要等到2月20日之后才有。

不过,太空探索今年有17次火箭发射计划,将有足够多的机会尝试火箭回收。

四种方案

要实现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回收技术是关键。据权威专家介绍,目前火箭回收技术有4种方案:第一种是降落伞垂直下降方案,即在火箭分离后先进行空中制动变轨进入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返回轨道,接着在低空采用降落伞减速,最后打开气囊或用缓冲发动机着陆。美国航天飞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可回收的航天运输器,并能部分重复使用。它的助推器相当于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它在分离后飞行速度不大,所以没进行空中变轨制动,回收采用降落伞垂直下降方案。

“猎鹰”9这两次的实验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案,即动力反推垂直下降,其空中变轨制动同第一种,但在低空采用发动机反推减速,以垂直下降方式降落地面。第三种是无动力滑翔飞行水平降落方案,即箭体采用翼式飞行体,在变轨制动后,火箭依靠翼身的气动力滑翔飞行,像飞机一样水平降落返回地面。航天飞机的轨道器相当于运载火箭第二级,飞行速度较大,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之前进行了变轨制动来降低飞行速度并改变飞行方向,航天飞机轨道器是翼式飞行体,回收采用无动力滑翔飞行水平降落方案,它能像飞机一样水平滑翔降落于预定回收地点的机场跑道上。第四种是有动力滑翔水平降落方案,即箭体采用装有涡喷发动机的翼式飞行体,在返回地面过程中启动涡喷发动机进行巡航机动飞行,可实现更大范围的回收区选择。

第一种和第三种回收技术在航天飞机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太空探索公司最初也尝试过使用降落伞。2010年首次发射“猎鹰”9火箭时,曾配备了降落伞以减缓第一级落入海洋时的速度,但第一级火箭没能挺过再入大气层时遭遇的空气阻力。但实际上,第二种回收技术,在此之前也有先例。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麦道公司就开始用“三角快帆”(又叫“德尔他快帆”)飞行器试验动力反推垂直下降技术。“三角快帆”是世界上第1个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垂直起降的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它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最大飞行高度3 155米,然后像直升机一样,用4台小发动机反推减速,最终达到平稳着陆的目的。由于在第4次飞行试验中“三角快帆”被烧毁,使该计划提前结束。不过,“三角快帆”的垂直起降试验仍然部分验证了火箭采用动力反推垂直下降技术的可行性。

三大技术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探索过程中,是比成功更常见的词汇。想当年,马斯科刚开始试射“猎鹰”1火箭时曾连续3次发射失败,导致很多人都怀疑民营航天公司的能力,但他还是坚定不移,结果第4次发射获得了成功。不怕失败,是一种科学探索精神。

上一篇:朝花夕拾简介范文 下一篇:离子反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