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13 08:57:5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1

1、教育内容研究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发展,就离不开其教育内容的发展和充实,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是我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首要工作。对于其教育内容的研究我国的许多著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著名的心理学教育专家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即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这二者之间应该协调发展。其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如何培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发展健康人格等内容;而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心理疾病防治方法的教育、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等内容。又例如,学者胡凯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身情绪与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心理测验与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内容。总之,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时俱进,内容更加广泛和细分化。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建立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趋于一致化,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融入了现代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会不断扩充和发展。

2、教育途径研究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途径为我国各大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较好地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通过此种途径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广泛地了解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能够从中吸取有效养分,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不仅是用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担负着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任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提供诊断和咨询,为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时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个良好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不仅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品质。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最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育模式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著名学者杨忠义提出的教育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并将课外活动、个别团体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题研究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效集中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学效率较高。又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其中“本体”是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次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而“载体”是指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育活动,该模式打破了单纯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实现本体和载体双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模式”,该模式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平台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大多依赖国外的研究理论,没有有效结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教育文化背景,以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创新力,重复性的研究较多,难以有所突破;三是严重缺乏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目前我国所运用的量表大多是从国外引进,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度量标准。

2、我国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大多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矫治”为主,仅仅是设立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咨询中心,而没有从根本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当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不够,难以做好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缺乏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之间严重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这就导致研究工作者难以及时有效的获取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消息,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进程。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才匮乏,研究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从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高校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并且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三、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域应该进行拓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和心理咨询上,应该延伸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乃至工作上,融入到对学生的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现展需求的人才。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增强创新能力,突破以往过分依赖国外研究理论的局面,结合我国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我国民族心理特征编制出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逐渐形成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心理疾病问题越来越严重化和复杂化,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高职;课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33-02

身体的健康程度可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长度,但是心理的健康可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广度。随着经济与信息飞速发展,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高职学生正式步入了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点,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问题,虽然他们对待事物已经能够独立判断,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可见在高职院校正确高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

首先,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情况来看,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并解决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专业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职学生中,有80%左右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虽然处于健康状态的学生占绝大部分,但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量也不容小觑。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强迫症状、敌对、焦虑、偏执、人际敏感、抑郁,其中强迫症的问题出现频率较高[2],这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就业形势、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联系。高职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学校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这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是我国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其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并不顺畅。比如: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书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不相符;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都过于形式化,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无故迟到、逃课、缺席等现象非常普遍,大部分老师也并没有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做出严厉的惩罚,学生的最终测试成绩基本上全部通过[3]。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那么简单,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开设的课程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时展过程中高职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意识、人格意识、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等,虽然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但是这些教育内容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无异,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比如,高职院校的学生构成体系中,很多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是非常自信;很多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学习主要是为了“混”一个文凭,因此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含混、懈怠;部分学生第一次住校生活,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很多问题都要依赖他人,对待任何问题都不敢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非常被动,一旦出现问题,就非常容易焦虑不安[4]。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这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例如,某教授在对兰州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该校有25.05%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对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发现将近82%的学生表示自己存在着精神方面的压力。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层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与学生的家庭环境、年级等条件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比如,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明显;农村地区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因此农村学生常会存在自卑、内向等心理问题。某研究对我国某一线城市的一所高等院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心理问题也存在着性别方面的差异,比如,男生的偏执性因子明显大于女生,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组间差异P

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考虑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遍状况,结合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点,笔者着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共勉。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既要尊重这种普遍性,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又要充分尊重这种特殊性,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如何做、怎样做。为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从教材选定的环节做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5]。高职院校学生对单纯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该减少理论的解说,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积极的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相关课程的实际作用和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课程体系实用性不高、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学校一定要严格了解并遵守《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的相关内容,开设更加具有针对性、与高职院校学生紧密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识。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以及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调节自我意识和心理情绪的能力,使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信心[6,7]。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想要完全彻底地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内就能实现的。因此,除了对教育课程本身进行改良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形式,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排除心中的困难和疑惑。目前,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尝试性地建立了诸如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这样的组织,旨在帮助学生排解精神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及时地遏制住学生的一些偏激心理或者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并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是应该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比如举办知识讲座、发放知识手册等,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们认为这种教育形式枯燥乏味,没有实用性价值,因此,为了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服务,要对当前的课程教育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与突破。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教学中应用了大量的课堂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创新性的课堂模式表现出了对学生个性化心理的尊重,学生可以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独自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中所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学生更多地发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从而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8]。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素质建设。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欠缺等问题,而要改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现状,高职院校的领导必须着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严格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制度,只有经过资格认证的人员才能成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心理健康团队,高职院校应加强人员培训,实现现有师资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流和总结会议,分析阶段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多学习专业教师的教育经验,将心理专家与心理辅导员相结合,合理安排和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旧存在诸多不足,为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加强探索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立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3).

[2]张建安,黄丽.大众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改进对策[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耿萌萌,刘志兵.浅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职业时空,2014,(01).

[4]徐增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改革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

[5]刘春丽,张亚.“一体两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6]左妮红,李伟娜,兰珊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研究――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7]陈秋红.困境与出路――浅议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少年,2015,(1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3

论文摘 要: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现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自从90年代在高校中开设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体系。随着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已经逐渐被垂青。该课程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被提上了日程。本文即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进行浅显的思考与探讨。

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最受欢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同时最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专门针对大学生选修心理健康这一课程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同学表示非常愿意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大一新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数呈递增趋势。然而,很多高校中,这门课程传授的内容却令大学生大失所望,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更谈不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与《意见》中要求的在高校中开展正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未受到足够重视

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相比,心理健康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被冠以“副科”的地位[2]。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未开设这门课程。因为,高校教学模式与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政策向重点学科倾斜,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单一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成不变,老师教授内容枯燥乏味,有的老师甚至多年使用同样的教案。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的理论灌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生修学分的一个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采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单一的教学模式反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这一问题急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3.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主动性低下

大学生入学后,因为环境的转变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就业与生活压力的增大,成为他们的心理障碍,并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消极逃避自身的心理问题,不能正面主动地去通过科学的途径疏导协调。偏低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被学生正确利用,这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绊脚石。 转贴于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1.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高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优势,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应该相应提高其地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使之成为学校教学的真正组成部分。

2.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其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3]。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有着共同的发展任务与课题,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他们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愿意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因此,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体验式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大学生。另外,也可以引进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中的方法原理,将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中,在趣味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维护技能。

参考文献

[1]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4

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筛选主要采用特尔菲法。专家组由国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4名体育教育领域专家和14名健康教育领域专家组成,共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第一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4%。第二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6份,有效回收率为92.8%。第三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率100%。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后,专家组成员对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评分形成一致意见。评分分为五个等级:“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较重要”为3分;“一般”为2分;“不重要”为1分。为了集中专家咨询的意见,并决定指标取舍的标准,我们对专家的评分进行了M(均值)、S(标准差)、W(一致性系数)、累计百分数的统计,并参照社会测量平均等级的方法,求出了各指标的平均等级Me,四分位数Q。按照社会测量的基本准则,取Me≥3作为指标筛选的标准。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与建议。

终身体育与健康教育

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派生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目前,关于终身体育的概念,较为公认的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1]。按人生长的顺序与经历的社会过程划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在职体育和职后体育4个阶段[2]。终身体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具体到高校体育阶段,终身体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既要求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育内容,又要求为学生毕业后终身参与体育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二是高校体育知识模块要求既包括理论方面的又包括实践方面的内容;三是高校体育过程完成后要求学生既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又能具备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指导。

健康教育。现代健康教育研究基于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三维健康概念做出的解释,即: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必须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3]。具体到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则要求高等教育阶段采用多种形式,使在校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4]。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是决定课程内容和选择评价指标的依据。本研究综合“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黄敬亨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三大目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平台建立全面的健康基础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日常运动和生活中常见疾病、运动创伤的防治及急救技能,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能运用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诊断、评价,并根据不同时期身体的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营养膳食、运动、身体保养计划,自觉改善健康状态,促进终身健康。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知信行模式”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理论,分别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进行构建。知信行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3]。知识、信念与态度、行为之间只存在因果联系,并不存在三者间的必然性。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转变,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以信念作为动力。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只有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才可逐步形成信念。当知识上升为信念,就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转变行为。态度是转变行为的前奏,要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的总和[5]。在国内,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试行)》等确立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理卫生知识教育;2)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3)性与性卫生教育;4)环境与健康关系教育;5)自我保健方法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7)卫生常识教育以及艾滋病、性病、吸毒的危害与预防教育等[6]。在国外,很多国家已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美国的健康教育课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和情感健康、性卫生、人体生长发育、不良行为对人体的危害、营养学、安全教育与意外事故预防、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7]。日本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健康知识,主要教育内容为:与身心发育、疾病预防、日常生活相关的保健教育,性及艾滋病教育,安全教育等[8]。在英国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物质的使用和误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健康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及心理方面。在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1)可衔接性原则。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与中小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又考虑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上以后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2)可选择性原则。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以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3)可持续性原则。按知识的难易程度分水平进行设计,使处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4)可自学性原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是具有较强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群体,健康教育内容中有部分内容是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的,在设计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时将必须通过教学完成的内容和可以自学的内容分开,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本研究以相关上级教育指导文件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综合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及问卷调查结果,精选符合大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如图1所示)。

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9],是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比较事物的基本依据[10]。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指标是依据教育评价理论,综合说明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本研究评价指标的构建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评价指标的统计范围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国情出发,选择客观、简明的统计指标。2)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力求适宜,尽量选取简明、概括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3)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注意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各项指标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上比较全面反映健康教育效果。4)代表性原则。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5)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具体计算数据能否得到,做到各项指标要在明确具体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度量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还体现在操作过程的经济性,即在满足评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评估的成本最小。本研究根据终身体育、体育教育、健康教育、预防医学、行为学、课程论和评价学理论和参考众多当前健康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借鉴已有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工作实际,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最终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见(表1)。

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模式

从具体的实践过程来看,在明确了网络背景下我国高校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后,应用型本科高校需着手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与线下“一对一”沟通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理顺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来逐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以便大学生及其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效用.

1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分析

通过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以及移动终端教学平台的相关内容,能够得到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推行下去的有效策略,进而令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真正起到作用,帮助到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问题.另外,我国高校内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学生会干部等人,要能够从线上教育平台筛选出一些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与之进行线下的“一对一”沟通,如若发现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要及时进行教育辅导.从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氛围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日益向好,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此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适应模式

简单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现代教育事业的总体氛围良好,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关注,并能够理解该类型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意义.实际上,针对一项工作的适应模式的研究较为繁琐,需要与之配套的适应机制来加以巩固.适应机制指的是环境内的个体对环境所产生变化的适应,主要可以通过先天或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反应方式.从这样的定义来解读适应机制,能够对适应模式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进而通过科学化的策略来开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之中,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十分多元,如若其心理建设不够强大,则很可能在繁冗的信息中被淹没,甚至很可能会对其人生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需要以一种“温和”的教育方式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策略化的方式来缓慢推进网络时代氛围中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策略及其实践效能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构建大学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块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促动学生多与人沟通,另一方面能够令学校的教职人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这是推进网络时代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同时,更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一种合理化的适应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策略来持续执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策略分析.在时代当前,网络的复杂性有目共睹,对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需要极强的心理建设以及思想建设,才能应对纷繁多变的网络时代,避免大学生出现思想上的误判.从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往往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更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一整套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课程平台或模块,以便于大学生来此学习和交流.实质上,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发现,针对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成果,而且,目前我国的国情仍旧十分艰巨,需要一批有文化素养且有坚定思想政治基础的大学生去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各领域管理.即便是在网络时代环境中,通过校园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综合类还是专业类的高校,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教育网络课程的教职员工或者是学生社团组织都可以在其学校的公共网站上开辟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每天更新教育内容,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一部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促动学生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校园网络平台所设置的该模块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运作的实践效能研究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中,甚至已经有一部分在校学生或是社会人员运用了网络教育平台的渠道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大数据”,顾名思义即为通过标准数据库技术高效处理的规模巨大且复杂的数据信息.纵观大数据时代的演进,可以清楚的发现,这些“大数据”来自于人们在使用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电子终端设备时所留下的痕迹,社交网络中的大数据信息尤甚,每日的数据量不可估量,当代大学生更是手机不离手,每天大量的信息都是从移动网络终端所获得的,微信、QQ、微博等沟通方式盛行,因此,学校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也要从这些移动终端着手来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温和方式来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运作及其管理而言,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执行者运用较为有效的适应模式来推进实际工作,进而让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知识或是结交友人等等,这是选择良好的适应模式所能够达到的效果.

1.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线下“一对一”教育辅导

从国家以往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很明显的增长,这是国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时,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并不客观,甚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滋生了心理扭曲的想法,逃避就业,甚至思想偏激等.因此,在学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来渗透教育信息给大学生群体,还需要高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会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发现有偏激思想的学生,并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发挥“一对一”线下教育指导的作用,扭转个别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

2如何更好地强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

2.1逐步渗透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稳定发展

从实际工作来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并非硬性传授文化知识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争取思想独立性的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追求较为自由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如若将一类传统文化硬灌输到学生群体当中,则极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采取适应模式来推进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可行.从实际情况来看,鉴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总体教育的成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所承载的是传统文化与人类智慧,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才能将这些文化与智慧转换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所以,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十分重要.高校要尽可能采取科学化的教育策略来推进网络心理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坚定其自身的未来奋斗目标,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

2.2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各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较为严峻.现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学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对其自身定位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的视野较窄,心理建设较为薄弱,则需要提前经历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的过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避免大学生在临近毕业季,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我国高校要建立一种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校内工作任务能够完成的前提下,可以对刚刚迈出校园的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辅导,因为,大学生在挥手告别校园至步入工作岗位之间的时间段,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社会实践要比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要困难的多,需要接受的新鲜事物也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则往往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所以,学校不仅要在学生毕业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而且,还需要针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通过网络平台教育来渗透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就业观,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夯实整套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学质量,辅以完善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总之,在网络时代环境中,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所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同时,需要学校利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来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建设.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运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时代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适应性,并通过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找出学生群体当中所存在的共性及个性心理问题,转而运用线下“一对一”教育辅导的方式来巩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逐步渗透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稳定发展.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群体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氛围,为日后参与社会各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73-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尽管许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其潜力,完善其个性,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格,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普遍开展,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开展。高职大学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行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定位不清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习求》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高校至少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仍然很肤浅,也就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校一个学期以开一次心理健康讲座来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课时的设定不规范,一门课也仅仅只有4个课时,根本无法算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学校对该课程有三种观点:第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持“无用论”,认为该课程开设与否都无所谓。第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就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显然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第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持“万能论”。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同样存在着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把人的心理问题神秘化,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互动和参与。

(二)课程教学内容同质化

长期以来,学校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教学形式上是通过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增加心理教育的部分内容来实现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虽然相关但并不是等同的,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来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受到形式和内容的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要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独立出来。

然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内容存在有部分重复,在当前采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材中,都论及“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人际关系”、“恋爱”、“网络”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论及的,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有所差异,但同时在大一开设,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在一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所有年级、所有专业均使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忽视了学生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一味的为教学而教学。

(三)课堂师生交流互动不足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完全由老师掌控,教学时间由老师控制,教学活动由老师发起和推动,学生只是活动的响应者,这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发挥其主体性和能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从教材来看,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存在有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取向,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展和提高其心理素质。

从师资来看,学校师资力量单薄、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有从事社科教学的教师,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还有医务人员和心理学工作者。不可否认,这些教师在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当中一些人观念比较陈旧、僵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准备,缺乏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原有认知行为模式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Positve Psychology)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它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使生命更有价值与意义。积极心理学假设: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问题和疾病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因而,主张认识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野,尤其是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影响很大,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教育方向,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碍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功能,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中级功能,以促进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高级功能。”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只是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的教育方向应该是发展学生的积极心态,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因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具体应以发展为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得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二)以学生为本,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定需要通俗化、贴切化、操作化、富有指导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针对所有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它既有别于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也有别于思政课。它在内容上需要具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又不能过分注重理论;它需要富有指导性,但又有别于思政课的说教。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富有指导性。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两种,即显性课程(explicit cllrricu-

lurn)和隐性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并在这两种课程形态下融入切合大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显性课程,我们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心理读本等将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挫折教育、爱情心理、情绪调节、创新教育等内容有效地融入进去。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促进等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影响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一家庭―社会有效合作的产物。

另外,大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具有层级性,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大一新生最主要的问题是适应,而大二更多的是集中在学习策略、人际交往等方面。

(三)转换教师角色,凸显课程的体验性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在方法论上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积极体验来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他们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在整个课堂中仅仅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不但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更要注重体验性。因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我们应以团体活动训练为主,以个别化认知性咨询辅导为辅。具体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心理放松训练等专业技术的使用,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使更多的学生充分体验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品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心理享受和生活的快乐,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同时,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而是学生的伙伴、导演、辅助者、策划者。

(四)灵活测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它不是以提升专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能一味地用传统课程考核的办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故一般学科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分数评价标准,并不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它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情景性测验、成长历程等。

(五)多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7

1.1许多高校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视度不足经调查显示,在我国的高校体育类专业当中,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学时太时、设备不足,以及师资配置不合理体现出学校有关方面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要性的意识不到位。在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当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即侧重于学生的体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关注的则较少,这就导致了体育类学生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的不利。例如,某高校对于篮球专业的学生,所设置课程内容大多数都是篮球技能的训练课程,如何进球、扣篮等等,缺乏关于学生在篮球训练过程中遇到紧急意外伤害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暴露了忽视学生基本的自我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之培养体系上的缺陷,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1.2体育保健与康复施教范围小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施教群体的乏味来看,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具有生理残疾的学生人群当中,这样的范围是非常的小的。其实在体育教育当中,不只是那些体弱病残的学生需要学习体育保健和康复的知识,生理健康的学生也需要。体育教育的更大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设置的学科。例如,营养卫生、急救常识以及合理运动科学健身等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的,如果只放眼于狭隘理解而忽略更大群体的需要,势必影响体育与健康教育目的之实现。

1.3体育保健与康复心理课程较少综观当前高校所设置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大多是生理类课程,也就是说对规避身体伤害方面的教育较多,但关于心理方面的保健则做的较少。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为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因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能达到标准而造成,也有可能是因为所使用的方法不得当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排解的话,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容易使学生轻易就放弃自己所追求的梦想。例如,在短跑训练中,很容易就出现韧带拉伤的情况,而且因为亚洲人的体能特点,也很难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奔跑,所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非常容易灰心丧气。而在体育保健与康复的课程中却没有帮助学生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失落和挫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改进措施

2.1加强认识,积极设立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没有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上的短板,所以加强这一课程的认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并着手工作使体育保健与康复知识技能成为学生必学内容,以及体育保健康复学科为体育专业必修课。其次,校方和老师还要意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体育学生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认真考虑将课程列入到教学设计方案当中。最后,校方必须将此付诸行动,如果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么一切都只能是空想,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建立校方领导和老师对于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认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组织研讨会,或者是在学术年会论坛,通过宣讲、实物展示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使之在学校中就会与校方领导和老师探讨这个问题,从而掀起一股重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风气。

2.2扩大范围,使这门课程惠及全体体育类学生时下高校所设立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惠及的学生范围还是十分有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体弱病残的学生固然需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的课程帮助、引导他们自信、顽强、健康的成长,难道身强体健的学生就不需要吗?难道他们在体育训练、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吗?答案当然是否。因为在体育训练当中,即使是身强体健的学生,也会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遭遇到许多的挫折,他们也需要指导和帮助。所以高校必须括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体育类学生当中的施教范围,必须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能够对每一个体育类高校学生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江集所有体育类高校学生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例如,高校在教学设置中,明确规定必须为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或者是直接向国家申报该课程专业,使其更加规范化。

2.3增加内容,心理教育列入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以往的教育实践表明,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当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豁达的态度等,才能够使他们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不仅有必要的体育卫生、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和康复体育等知识,更要有心理知识保持心态平衡面对挫折。所以,必须在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体育教育当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坚强的个性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的帮助非常的大。例如,在羽毛球训练当中,学生必须自己单独的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这些训练通常使他们感觉到很焦躁,而且因为经常进行单独的训练,他们的团队意识就不及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项目的学生强,所以在为学生教授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摆脱焦躁、烦闷的情绪。

2.4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社团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信心提高自我发展潜能以及拓宽专业知识培训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效果。例如所在学校阿坝师专(四川民族师范学院<筹>),成立有“同一健道美道协会”、“心理协会”等学生团体,响应校方关于学生社团作出的“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的号召,积极开展“体育保健康复技能竞赛”、“健康知识讲座”和“体育保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保健康复知识方面,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好评,并在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结语

体育保健与康复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卫生保健、预防与康复,还包括保健康复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由于学科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要时刻以学生为重,积极的探讨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改进策略,使其能为学生带来最大好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篇8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多样化的价值观,使学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可以拓宽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文章建议重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通过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运用网络互动交流、调整课程设置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

[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冯丽(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谭园园(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7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49-03

2006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方面提出,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使高职学生出现了多样的价值观,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明显抬头,出现心理问题及异常的高职学生群体日渐增多,采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高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复杂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新的形势下,应认识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学科,因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它们才有结合的可能性,也因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区别,它们才有结合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不同。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的是满足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而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为基础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矫治,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平衡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

2.工作内容不同。思政教育侧重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等方面的教育。

3.施教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思政教育采用正面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改造和引导,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对问题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采用讨论和面对面交谈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理解,重视问题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行为训练,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促进心理存在问题或者异常的学生逐渐恢复健康。

(二)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

1.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服务的,目的都是丰富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思政教育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影响,在学校举行的一些良好的文化活动与思政教育课程,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使他们形成崇高的意志品质。心理教育重在学生心理层面,意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问题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有效预防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异常苗头,将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两者的最终培养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2.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方向也受思想的支配。因此,两者在育人的具体工作中是相互交汇来发挥作用的。

首先,在校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一些大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也不够客观、不够真实,导致出现了许多问题,通过思政教育可以纠正大学生的理解误区,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认清社会现实,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正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

其次,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巩固和深化思政教育取得的良好成果。拥有健康心理的人基本都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和较强的自制力,从而较易接受思政教育。因此,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保证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工作人员对学生的疏导不应仅停留在心理这一层面,还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高效解决问题。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处于人生最丰富最活跃时期的大学生,也正面临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冲突,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就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国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是在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如下:心理承受能力差,丧失自信,导致自卑;不适应人际交往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恋爱困惑及无法正视失恋引发的自杀、他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临激烈的就业与择业现实导致的心理压力;等等。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开拓创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找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全方位地实现两者的结合。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利于相互渗透、补充和促进

1.两者的培养目标一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仅仅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要增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培养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也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二者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

2.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拓宽思政教育的方式。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使思政教育工作更适应现实生活状态,进而取得良好效果。

3.两者在内容上能够相互补充。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但是缺乏对学生人格意识的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如何应对挫折、适应竞争等问题没有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两者的结合能够让学生面临学习、人际关系、爱情等问题时,避免各种压力对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4.两者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学校对其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起着很大的指引作用,会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不过,社会上不良因素也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率极高,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少。鉴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健康干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一)重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经验丰富,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有待提高,专职思政工作者与思政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健全,很多院校受条件限制,没有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和科班出身的专业心理学教育教师。应对从事思政教育的一些人员,尤其是学生辅导员进行专门培训;对专兼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水平;培养他们较强的科研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同行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共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二)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相结合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一方面,思政教育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引入思政教育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相结合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人的心理层面的关注,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人格的培养和情绪管理等进行教育;思政教育更关注个体的思想倾向、行为习惯。较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细致性,思政教育更加宏观,二者相结合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内容上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品质和理想信念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广大学生中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五)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应构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对受访者进行指导,相互交流沟通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

(六)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结合

依据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吸纳到“两课”教学中,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人思政教育中,实现两者的结合。

[

参考文献]

[1]李冬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思想教育研究,1997(5).

[2]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2000(S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4]李伦娥.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06-15.

[5]赵水琛,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3).

[6]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7]励骅.地方新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铜陵学院学报,2008(2).

上一篇:工程分包及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食堂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