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1 05:46:05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10—03

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也说:“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时要求:“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决定》不仅明确提出要“规范国防教育”,而且明确规定了“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这个教育目标。国家安全与国家、国家利益是国家权益的统一体。要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可见,注重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这三种意识,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2 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

根据近期的统计数据,我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认识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在对地方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调查中,认为和平时期国防建设“非常重要”的分别达到77%、85%和87%,“比较重要”的分别达到18%、12.6%和12%,二者相加,这一比例均超过95%。但是,从其他有关项目的回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虽然认为国防建设重要,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特别是那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一些学生,也只是笼统说说,自己并没有准备要为国防建设做些什么,甚至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大学生在回答如果部队从大学生中征集新兵(战士)您的态度时,表示“肯定不报名”达37%,而表示“非常愿意”报名的只有13%,其余为“比较愿意”(28%)或“无所谓”(22%);在回答如果招收毕业大学生补充部队干部队伍时,有2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只有17%表示“非常愿意”,其余的“比较愿意”(38%)或“无所谓”(18%)。此外,还有少数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些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为和平时期没有战事,国防建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二是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必然影响经济建设中心地位。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其次,调查发现对国防教育内容的期待与大学生的需求状况之间不平衡。完整的国防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心理)、国防知识、国防技能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该教什么?”一直就在争议中。从统计结果分析,除“国防理论”、“国防文化”这两个属于国防教育高级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在被试的选择中比重相对偏低外,其它的有关国防形势,国内时事、军事技能等内容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尤其是国际形势、国内时事两方面,70%的男、女大学生对此作出了选择。这说明:大学生对国防教育各方面的知识都迫切需要,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大学生科学国防知识的缺乏。同时也提醒我们:尽管大学生拥有较多的文化知识。但科学的国防知识掌握同样不能“无师自通”,必须对他(她)们进行系统的国防教育。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防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明显的“核心”之分,每个内容都符合实际的需要,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有系统、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较全面的教育。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2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课堂的新要求

1.国际方面。多极化趋势明显,地区性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加强,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总体稳定,但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围堵与遏制,处于半月形包围中。世界总体形势和平稳定,地区性局部战争不断,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恐怖组织局部猖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2.国内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形势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各种不良势力想方设法进行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局部泛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挑起地区和民族矛盾,安全稳定任务责任重大。

3.社会角度。社会形态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转变,信息化在未来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和斗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展现的现代军事战斗力令人深思,预示着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军事战争中的主要形态。

4.高校方面。从2007年起,大量90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学生将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泛、信息处理能力高,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他们个性化强、责任感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二、高校国防教育课堂发展现状

1.主要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高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国防概况;世界新军事变革与军事高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时间不少于35学时,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举办国防知识讲座。高等学校应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间为=至三周,高等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2.实施的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传统的国防教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军事理论课程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军事训练普遍安排在第一学期,之后不再系统进行。据调查,截止2004年10月,广东、湖南两省的高等学校50%以上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按《大纲》规定36学时开足,达到20学时学校只占32%。从军训教材订购使用情况看,两省高校订购比例只占应订数的47.2%,52.896的学生没有教材。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处于应付状态。即使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也有很大差距,许多学校更看中通过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作风养成,在课程的实施安排中,强调的是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和射击训练,甚至部分民办高校不进行射击训练。

3.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1)大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有数据表明,社会和媒体是我国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这说明国防教学并不是大学生获取国防信息最主要的途径。这说明高校在国防教学中有所欠缺,效果不佳,认可度不高,高校国防教育需改进和加强,提高大学生的满意度;另外,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教育途径的特点和专长。

(2)军事训练效果偏离。在军训效果的评价中,冯虹的调查显示,有34%的人认为“体能得到了锻炼”,27.5%的人认为“培养了坚强意志”,17.5%的人认为“培养了协作精神”,16%的人认为“提高了自理自立的能力”,15.6%的人认为“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还有7%的人认为“没有多大收获”。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中规定,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军事训练仅仅让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实际效果与根本目的出现偏差。

(3)国防教育模式有待创新。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课程为主,国防讲座为辅助。一是,军事训练普遍存着“内容单一”、“内容枯燥”等情况。这一方面因为军事训练本时间短、任务重。除了基本的队形等训练外,无法开展更深入的训练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突破;另一方面,观念僵化,各高校在组织集中军训时,大都约定俗成,凭着老感觉、老思维、老经验运作,认为计划只是用于上报,用不着太细、太认真,有的在制定计划时,片面强调学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及方队等课目的训练,认为军训就是让学生吃苦没有重视国防知识尤其是国防观念的灌输和提高。二是,国防教育课程形式简单呆板,课程目的决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影响着教学途径和形式。冯虹的调查显示,国防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35.0%的人选择“防空演习、逃生技能训练”。34.5%的人选择“听取知识讲座和形势分析、观看教育纪录片”,23.9%的人选择“军事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比赛”,18.896的人选择“参观国防科技成果展”,16.296的人选择“多媒体教学、网上交流答疑”,14.3%的人选择“有奖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材不一、内容雷同,以纯理论介绍为主,在形式上依然采用普通的课堂讲述模式,未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三、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模式的构建

1.正确处理高校国防教育课堂中稳定性、系统性、开创性的关系。《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已经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发展现实情况的,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有章可循”的角度已经是成体系化的,从稳定性来看,目前国防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

国国防概况等都已经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具备了规律性特征,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我们还应看到,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也是动态的,应该尝试和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样圆满的完成高校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

2.总框架。各高校立足学校本身,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学校发展现状制定国防教育体系。将军事训练、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知识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整合成为三大课堂,互辅互助、共振共赢,贯穿大学始终,圆满完成国防教育各项任务。

3.具体思路。第一课堂包括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日常训练等;第二课堂包括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讲座、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等;第三课堂包括模拟演练、实践性教育、社会性军事教育等。

(1)立足第一课堂。充分利用大一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好的特点,除了日常训练外。增加军事情境模拟、演练,将军事理论渗透进训练,增强军事训练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开展适度军事训练。一方面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体制,提高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生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课程教育为主。西点军校第30任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精选课程;二是教学内容现代化。他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停止不变的,因此西点军校必须精选课程,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使学员所学知识跟上日趋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坚持统一原则基础上的多样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的培训,鼓励教师采取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满意度测评,随时掌握课程教学状况,及时改变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3)拓展第三课堂。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存在“形式单调,手法单一”、“内容空洞”、“渠道不畅,宣传不到位”、“知识陈旧、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对国防教育兴趣不高、参与性差、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开设第三课堂,实现国防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

第一,深入军营。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军人梦”,这也意味着让大学生走进军营有着很强的兴趣基础。大学生深入军营,体会军旅生活并与崇拜多年的军人共同生活和工作时,可以学习无私奉献的博怀,激发爱国意识,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忠于党、忠于人民、纪律严明、勇于献身的良好政治素质。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学生和学校都有机会参与,可以通过每年公开征选的方式选取少部分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个体带动、军营报告等方式传达到普通大学生身边。

第二,深入革命教育基地。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这为学校开展革命教育活动提供了现实可能。充分利用就近的旅游资源,寻找具有历史和军事意义的革命纪念场所,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使他们在了解革命史的基础上,明白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直观感受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从而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效国为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上,同学们在长见识的同时普遍受到了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

第三,深入社会,开展社会性国防教育自我发展模式。依然通过“走出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拟定国防教育主题。通过“项目制”的模式向大学生公开“招标”,选取若干个团队,深入农村、深入城镇社区、深入革命根据地、深入老区,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向村民、居民宣传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3

关键词:课程建设 国防教育 普通高校

一、国防教育课程现状及发展

1985年,教育部、总参谋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训练试点,要求将“军事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军事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年起,“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由试点转为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类课程,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非传统安全”因素在不断冲击国家的稳定。强调军事基础知识的“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内容、结构不能满足对21世纪大学生的国防教育需求,必须进行改革。调查显示,在大部分普通高校,开设了“军事课”,但很多仅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层面上,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没有认识到国防教育的范畴涵盖了军事教育的范畴,而军事教育只是国防教育的一部分。在普通高等学校,应改革现有的军事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这样不仅能使这门课程深入发展,确立其在普通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而且通过强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从长远看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二、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法律依据

进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是我国法律和有关文件所明确的。《国防法》第42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法》第15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各高校“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4条指出:“坚持全面发展。重视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进行研究,既符合国家法律,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同时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国防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及内容

1.国防教育课程的目标

(1)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

国防教育课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论述21世纪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时,就把国防理论知识列为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将是一个各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大交叉、大渗透、大融合的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将是从培养单一的专业技术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过渡,所以,国防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就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2)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弘扬国防精神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国防精神无所不在。通过国防精神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安危,强化和提升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树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传统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卫国报国志向和居安思危的观念、刚毅坚强的斗志、奋发进取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勇敢顽强的革命气概、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大学生组织纪律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不再封闭,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已成为一种需求。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必将随之大量涌入,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要。在国防教育中,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他们具有全球思想和新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行为习惯、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而高校国防教育在这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2.国防教育课程的定位

(1)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的一门必修课课程

只有将这门课程确定为必修课程,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在一些院校,国防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使大学生树立国防观念的目的,因此高校应将其列为必修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2)国防教育课程是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战略举措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国防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大学生群体具有牢固的国防观念,其影响和辐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对于我国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国防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防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又包括体能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及体系结构

1.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

国防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涵是不同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要体现“国防”特色,又要表现“教育”属性,其内容非常广泛。现阶段,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不断渗透,这些新形势势必对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产生影响。

(1)国防精神

主要包括三种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国家安全意识

主要包括为国家安全观、国家观、国家利益观。

(3)国防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国防建设基本理论和国防有关的军事知识。

2.国防教育课程的体系结构

如何实现国防教育课程的目标,贯穿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建立合理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结构。高等学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即将国防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作为国防教育课程最基本的形式,将集中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国防教育课程的实践过程,将课外国防教育活动作为国防教育课程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武炳,张彦斌,杜景山.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大维,王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

[3]吴温暖.高校国防教育的切入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1,(9).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4

关键词:高校 国防教育 创新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持久深入地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国家培养储备国防后备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自《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一是组织领导机构不够健全。目前各地高校设有的国防教育机构,多数挂靠在校保卫部、武装部等部门,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部(室)。二是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充足。多数高校国防教育老师多为兼职,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三是教育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感染力、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四是部分高校领导不够重视。少数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组织领导不力,呈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五是社会教育资源不够整合。目前,全国不少高校还没有自己的国防教育基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也不够经常。

二、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的可行性途径

(一)抓好“引领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常态化

要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要求,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武装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重点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系统化

一是理论上,要坚持“三原则”。即新生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协调的原则;国防生重点教育与非国防生普及教育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相协调的原则。二是方法上,要搞好“三结合”。即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借助驻地部队结合起来,把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国防教育保持经常化、长期性。三是内容上,要实行“多元化”。着重抓好集中军训、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防高科技知识普及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三)抓好“基础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组织领导、训练教学、工作例会、沟通协作、检查考评、表彰奖励等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国防教育规范化和经常化。二是要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部队驻军、军事院校、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积极联系,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军事教研室,配强配齐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加强经费投入,完善活动场所,编发材,开设教育网页,为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四)抓好“效益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最大化

一是要广泛运用有效载体。借助开展国防教育日(周)、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双拥共建、应征入伍、举办军事夏令营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挖掘丰厚的社会教育资源,拓展高校国防教育渠道。二是要抓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征文、展览、讲座等主题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使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三是要着力提高国防教育质量。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六性”:军事训练要保证严肃性;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要确保系统性;组织国防教育座谈会要体现互动性;主题实践活动要体现渗透性;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要体现趣味性;野外生存训练及体验军人生活要注重实践性。切实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5

关键词:高校;消防;现状;措施;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84-02

高校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随着高校规模化发展,高校已成为重要的人群聚集场所,高校的安全稳定成为社会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高校火灾事故频发,给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财产以及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高校消防安全成为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关系和谐校园构建、关系美丽祖国建设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对高校消防现状进行分析,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消防隐患的消除,确保校园消防安全,是构建和谐校园、有力保障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消防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新时期下的高校消防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高校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为了满足规模办学的需求,高校修建了大量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实验室、图书馆以及体育馆等人群聚集场所。这些场所中,通常安装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以及常用的电器设备等,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这些设备处于长期的使用状态。这些新建的设施,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消防设施,需要学校安排相应人员进行消防监管工作。同时,在人员聚集的场所中往往存在消防预防的死角。部分师生为了个人的方便,存在违章用电、用火的思想和行为。另外,在学校原有陈旧的校舍中的消防设施往往被忽略维护与维修,这也给高校的消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纵观高校发生火灾事故,究其发生的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许多共性因素,大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消防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消防知识和技能。许多调查资料显示,校园火灾往往是由学生在校舍别是在学生公寓中违章用电与用火造成的。一部分学生缺乏消防意识,认为火灾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为了自己的方便,在校舍违章使用电器。同时调查也发现,发生火灾的时候,许多学生缺乏基本的消防知识与技能,不清楚就近的消防设施,有的就是知道消防设施,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让本可挽救的火灾事故酿成现实,造成血的教训。②故意违反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现象突出。目前,高校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各个高校都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建立了完善的消防规章制度。学校在各种会议中反复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学院有关领导、班主任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了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仍不顾消防规定,故意违章使用电器、违章用火。据统计[1],违章用电引起的火灾在高校火灾中达40%以上,室内违章用火引起的火灾达到了高校宿舍火灾的50%。③人员密度过大,消防通道不足。高校在进行建设规划时,往往按功能区集中建设,如集中建设教学楼、实验大楼、学生公寓等。集中的建筑物造成了师生人群密度过大。目前,在上下课、上下晚自习以及就餐时间,高校经常出现人员拥挤、交通阻塞,如果发生消防事故,高度集中的人员根本无法及时疏散。同时,为了便于管理,高校对学生住宿采取集中管理。学生公寓每幢建筑在3000m2以上,居住人数一般都超过1500人;学生宿舍往往只有一个进出大门,消防安全通道则常年处于关闭状态。在大多数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办公楼等高层建筑,为了方便管理和防止盗窃,很多疏散和消防门却上了结实的铁链锁。如果突发火灾,被困人员很难迅速逃离火场,造成悲剧发生。

二、高校消防重点与难点

消防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人员的聚集特点给高校的消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针对人员聚集的场所进行重点消防防控显得非常必要。

高校教学楼是学生进行课堂集中学习的重要场所。消防工作的重点在于教学大楼的用电安全,灭火器、消火栓以及自动消防报警器要经常进行检查,保持正常的消防服役工作状态。实验大楼是学生集中进行试验学习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属于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试验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实验室设备,涉及用电、用火操作。因此,实验室除了保持消防通道常开的状态外,涉及用电与用火的消防设施也要定期检查,消防工作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学生宿舍是重要的消防工作重点,也是消防工作的难点。特别是晚上,学生宿舍用电处于满负荷状态,严禁学生违章使用电熨斗、电热毯、电吹风、电炉、“热得快”等。图书馆也是学生聚集的重点场所,加强学生违章用火、用电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可见,根据人员聚集场所的功能不同,消防工作有所侧重显得非常必要。

三、高校消防措施与对策

1.加强领导,实行消防责任制管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在学校层面设计消防工作领导责任制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加强责任制落实,坚持学校、学院消防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建立重点部位和场所的消防档案,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消防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消防投入,加强重点消防部位的监控、完善消防设施,及时更新和替换不达标的消防设施,确保消防设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2.加强消防宣传与教育。全校师生员工要积极学习消防知识与技能。消防宣传与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进行消防知识与消防法规的学习与教育,一个是消防技能的培训。宣传与教育工作要及时有效,对学生的消防宣传和消防知识教育要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加强学习的效果检验,不定期举办消防知识普讲座,尤其是邀请消防武警进行案例教学,定期举办消防知识与竞赛;着力提升师生的消防技能,条件好的学校要定期举办全校性的消防演练、消防运动会。

3.制定消防应急处置机制。依托校园“110”报警制度[2],实行“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24小时值班服务。事实证明,校园“110”的建立,在学校消防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消防武警联系,邀请消防武警指导学校的消防工作,努力将学校消防工作走向专业化,确保学校教育事业工作顺利开展。

4.建立完善的消防工作队伍。消防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进行大量的消防基础工作,如消防档案的建立,消防设施的管理,消防应急处理等,这些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担任。这些人员要对接相应的二级单位,指导二级单位的消防工作。同时,需要专业人员对广大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全校全员消防意识。可见,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消防队伍,对于保障学校消防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凤.消防安全与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消防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44-246.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6

>> 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问题的思考 海军国防生培养工作调查分析与创新途径研究 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回顾与启示 推进国防生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深度发展的思考 普通高校国防生和普通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 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实用理论视域下普通高校学生篮球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 普通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浅析 普通高校国防生政治教育浅析 高校国防生培养模式研究述评 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析规范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 角色理论及其在国防生党员培养工作中的研究应用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几个问题 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国防人才研究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与军事化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教育培养研究 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徐光兵,杨宇光.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49-51.

[3] 张世彤.关于加强国防生培养军地衔接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12):182-183.

[4] 刘巨魁.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N].中国国防报,2008-03-20.

[5] 于川信.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6] 阮汝祥.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7

论文摘要: 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财产生命安全,关系到高校的稳定。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3%,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就会带来系列问题,其中安全问题显得很重要,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谐、甚至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搞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重大,而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加上高校后勤市场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复杂,高校由封闭式办学到现在的开放式办学,大学生面临的不安全因素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责任不明确。安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织好、落实好,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机构,较稳定的教师队伍,并且要有相应的人来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各异,有的高校由保卫处承担,有的高校由校医院承担,有的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担,还有的由几家单位共同承担大学身的安全教育。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是各异,甚至是混乱。造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混乱,责任不明确,出现事故时相互推脱责任、安全教育得不到落实、安全教育质量不高等现象。

2.高校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政府部门实行问责制,安全问题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这是尊重生命的体现。部门、单位领导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以免出现事故承担责任。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虽好,但是高校却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另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高校却不是很重视,此做法明显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甚至是不负责任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固然重要,然而“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求生技能和能力才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根本,是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的根本。

3.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轻预防,重事故后工作。预防是防止一切安全事故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工作。高校要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杜绝一切安全事故,就必须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否则其他的一些工作都是“亡羊补牢”。我国在生产领域的安全预防工作做得比较好,相对于生产领域,高校的安全事故具有不可预测性,高校安全工作的预防容易疏忽,一旦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才会引起高度重视。严格事故后的安全检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其实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要完全杜绝大学生的安全事故出现,就应重视安全预防工作,定期检查高校的安全状况,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安全事故重在预防,应把大学生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系统、效果不佳、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化较严重。在安全教育中,安全教育内容不系统,一般只注重某些安全教育的内容,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被忽视;并且教育的形式是通过几个讲座、图片展览、报告会或者消防演习的形式来开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没有实效性,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有:

1.建立稳定统一的安全教育机构,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造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统一是主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最起码安全教育机构的设立应该有:校级主管领导,辅导员,学校保卫处人员、学校医院医护人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等部门的人员参与,否则安全教育机构的设立是不完善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就不全面,安全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在安全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方面,也应该有明确的大纲和教学计划。只有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了,安全教育才能有方向,有章可循,才能按照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开展安全教育,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保证安全教育顺利和全面开展。

2.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设施存在隐患,二是大学生自身在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安全防范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欠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了解安全法规、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的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领导负责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完善安全实施,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学习安全会议,使广大师生注意安全教育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高校的安全工作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的因素有两方面: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安全教育的效果,甚至决定安全教育的质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增加安全教育的资金,提高安全教育队伍的待遇,与其他的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从而达到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教学设施,并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安全教育质量的硬件保障;另外安全教育应该不断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高效、便捷的教学实施,如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安全教育网站,传播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国家的安全教育法律法规,通过网络来教育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安全事故。

4.不断完善、充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环境日益突变,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越来越来复杂,带给大学生的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像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传销、文化安全等不安全因素就是近几年来大学生面对的新的不安全因素。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不安全因素、新的情况,大学生有时不知所措。高校就应该加强这些新因素的研究,提前预防,给大学生传授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的知识、措施、能力和技能,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这些新问题,免遭这些新问题、新因素的侵害。

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也是大学生本身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高校重视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创建稳定、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一种安全、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江浩.当前学校学生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07,(34).

[2]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05.

[3]杨得志.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05.

[4]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J].工作探讨,2009,(1).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篇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了解了大学生在防治新冠肺炎期间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涵盖北京、吉林、山东、上海、福建、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和云南11个省市的32所学院和大学,涵盖三类大学、学院和高职高专大学的四个不同学术水平和年级的学生,从初级学院到博士生,共收集了18216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好。在

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99.2%对打赢疫情防控战充满信心。面对疫情,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乐观(57.6%)、平和(47.7%)和轻松(26.9%),经历过担忧、焦虑、恐惧、无助、悲伤、愤怒等焦虑的学生占28.8%。面对消极的心理反应,81.1%的学生认为“防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弱”和“进行自我心理安慰与排解”,从而解决了问题。可见,大学生在防疫工作中是合理的他态度平和,对疫情防控持乐观态度,但部分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有限的减压渠道值得关注。

(二)大学生获取信息主要基于官方

首先,被调查的大学生(88.8%)从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告和新闻会上获取疫情防控信息,认为信息更全面、准确、客观,其次是官方媒体,如新华社(56.9%)和电视广播(51.2%),31%的学生选择非官方媒体和自我媒体获取信息。这与公众对媒体信息可靠性的理解是一致的[2]。可见,大学生对官方的疫情信息有充分的信任,但他们也依赖于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的非官方媒体和自媒体,这需要引起重视。

大学生(三)支持防疫工作。在

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95.7%表示将认真学习并积极配合政府提出的防疫要求,减少外出,多呆在家里。94.7%的学生对党和政府的防治工作表表示满意。在流行期间,他们读书和学习(86.1%)是被调查学生最重要的活动,5.2%的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疫情发生后,52.6%的学生同意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观点。数据显示,大学生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政府的防控工作,积极应对疫情,有序安排学习和生活,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但也有享乐主义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

的大学生(四)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

表示,94.2%的被调查大学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加强了“四个自信”,86.3%的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充满信心,94.0%的学生相信到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基本实现。“62.6%的学生认为疫情过后还会发生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显示,党和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表现进一步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但在防疫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仍然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思想状态是积极、健康、理性、平和的,但疫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结合疫情防控,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明确防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方法和方法,抓领导,主动,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动员和心理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对待疫情相关问题,表现出积极、阳光的精神,保持奋斗的态度。高校应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用教材,深入挖掘疫情防控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紧紧围绕党中央大学重大决策部署、联合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以防疫抗疫一线故事、科学防护知识等为主题,科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制度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进行治国思想和实践,生命价值等相关问题,使防疫防控成为一个新鲜的思想政治课堂。

(一)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坚信

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最后晚餐”,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引导作用。疫情爆发后,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学的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下,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局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充分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的显著优势。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经理谭德赛所说,“中国行动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奇迹。”[3)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美丽等,中国的中国小说科罗纳维鲁肺炎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一大挑战。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汲取教训。我们加深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明显优势的认识,使他们对中国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更有信心。我们将继续树立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最本质特征的认识,充分发挥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进一步增强党对各项工作的思想和行动领导意识,主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深化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群众观点、底线思想、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以武装思想、指导实践。

。精神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疫情的爆发,医护人员、军队官兵、公安民警、志愿者等“最美逆行者”纷纷要求参战。他们在抗击艾滋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爱、团结、牺牲、斗争和创造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最耀眼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强调:“我们应该广泛宣传前线医务工作者和人民解放军战斗人员、公安人员、基层干部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全社会的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1)高校要结合防疫工作,抓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广泛开展国情政策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努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磨砺强国志向,践行报国之旅。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实现伟大道德,恪守公理要加强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时代的责任,正确认识时代的使命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主动承担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服从防疫工作的各项安排,主动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工作中去o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做时代前列的企业家和开拓者[4]。

(三)将奋斗和奉献作为引领大学生成才的关键。

的奋斗是青年的背景。只有在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和奉献的过程中,青年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以实现。总书记在回复西藏大学医学院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报告时说鼓励他们:“珍惜学习时间,培养优秀技能,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爱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人民。”[5]在回答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所有党员时,他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事、有责任,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最后一顿饭”,我希望他们“激励广大青年不畏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6]高校在防疫工作中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加强在家学习,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停课不停学》"第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观,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出贡献,做时代的企业家、开拓者和奉献者鲁莽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奋斗意识,深刻理解“一切幸福都是通过奋斗实现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怕艰难险阻,为人民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重视生命和健康的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新

皇冠肺炎对

大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还关系到生命安全和健康。

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主要国家。ld《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和《加强健康观念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3],消除大学生的科学认知障碍和心理消极状态,引导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尊重客观世界,科学理性地行动。一是注重生命教育,以防疫防疫中涌现的典型人物事迹为教材,引导大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学会理解、尊重和热爱生命,避免心理脆弱,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和生活挫折,思想混乱和行为失控。扼杀新冠状病毒肺炎,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新冠冕肺炎等传染病及其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防止潜在危险。三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工作,有效缓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困难和心理应激反应,帮助他们实现从消极心理向积极心理的转变,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因势制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学规律,教育规律,人,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结合重大社会事件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应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动力、渗透力和情感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握规律特点,确保教育引导力在

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普遍规律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疫情防控相结合,高校要把握工作的原则、情感和规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方向,帮助大学生学习好人生《扣子》第一,坚持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领导下,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高校应以鲜明、合理、务实的态度开展主流思想教育和积极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我们不会回避问题,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疫情,应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第二,关注情感。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特别注意情绪的整合进入并体现人文关怀。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运用一系列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解决学生在疫情中遇到的心理情绪、思想混乱、学习困难、毕业就业等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学生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感。最后,把握规律。高校应在寒假、延期开学和正式复学三个阶段,主动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载体,开展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7]。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的思想政治因素,把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成长提供精神营养。

(II)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教育驱动力。

·

流行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高校要化“危”为“机”,调动和利用好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第一,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高校在调动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积极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参与传染病防治政策的传递,主题教育、故障排除等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教育作用,开展教育通过对流行病相关话题的课堂教学,构建思想政治课的总体课程模式。第二,调动家长的力量。疫情的爆发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学校转移到了家庭,高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形成联动机制。一方面,家长传达并落实学校的防疫要求。另一方面,支持和协助家长开展生活健康习惯、自我情绪管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活动,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凝聚学生力量。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分店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住各级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优势,依靠他们传达防疫要求,收集疑难问题,,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引导网络舆论,发挥示范作用,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三)拓宽平台渠道,提高教育渗透

的线下课堂、社区活动和其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疫情期间处于“失语”和“失声”状态。高校要继续拓宽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教育渠道,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首先,密切关注学校教室。主动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上讲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中国力量、中国责任课程与防疫控制相结合。同时,“其他航线应保持一条好运河,并在太平洋周围种植一个好环”[4]。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主动将疫情防控新鲜教材融入课程教学,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看等问题[8]第二,开展社会实践。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村委会的防疫工作,成为防疫工作的战斗员、宣传员、侍者,立足个人做出价值判断第三,利用好网络平台,面对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的客观现实而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高校应构建“蒂凡尼早餐”的工作模式,积极通过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和QQ为主导的新媒体宣传教育矩阵发声,与学生一起“键对键”“屏对屏".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班级和团支部开展防疫主题教育,宣传防疫决策部署、防疫科学知识和防疫感人故事,引导大学生进行screenn网络信息,合理表达网络信息,以唱响高扬的主旋律,聚集网络空间的正能量。

(四)开展典型教育,深化教育诉求

在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流行病,以及一些负面例子。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开展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方面,通过在线专题班会和bakis Frankly组织学生学习防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人民解放军等团体和个人以卡通等形式,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感。同时,在科技研发、志愿服务等方面,注重挖掘和讲述教师、学生和校友的防疫故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扎根,提高教育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防疫期间一些瞒天过海,违法违规,破坏社会秩序,违反社会公德的恶棍和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实质和对社会的危害,,学会运用执政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深入。

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在新冠肺炎防控协调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2)。

[2]王俊秀。流行期社会心理调查[n]。北京日报,20-20-10-10(10)。

[3]。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0年(4):4-12.

,,[4]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回信鼓励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前往人们最需要的地方,造福于人民,特别是基层人民[n]。人民日报,2020-02-24(1)。

[6]回信鼓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所有党员的90后,让青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茁壮成长[n]。人民日报,2020-03-17(1)。

上一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下一篇:学校财务管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