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4 03:36:45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体育;教学应用

1茶文化

茶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我们的华夏文化一样,它有其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茶作为一种比较稀罕的植物存在,被少数人发现。神农尝百草中提到茶作为一种药材存在,是极其珍贵的。直到魏晋时期,茶才作为一种饮品出现,但在当时,茶只是士大夫们体现身份中的一种象征。茶只是一些文人雅士的饮品,普通的百姓并没有喝茶的条件。到了唐宋时期,茶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茶饮的普及,采茶戏采茶舞蹈等开始出现。而明清时期则是茶业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茶园茶室在这时期出现。对外茶叶贸易也是非常频繁,有一度甚至造成了贸易顺差。也是由于茶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沉淀,这才导致现在的茶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现在茶诗,茶室,茶艺表演等等在我国还是很有市场的。

2高校体育的特点

2.1综合性

高校体育有其自己的特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像专门的高职类院校或者体育学校,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一般的高职类院校或者体育专科学校往往以培养学生一种竞技体育,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对于体育这样一个课程也不是抱着好玩或者娱乐的心去对待的,相反,他们把体育当成了任务和以后生活经济的来源。而高校体育目的性没有专业体校那么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自我。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2.2人文性

高校体育第二大特点就是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人文性,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式的人文性。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具有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锻炼和运动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魄,娱乐课余生活等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大多是符合学生期望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大部分的体育项目。有些高校甚至还咨询学生的意见,咨询他们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增加。另外,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学生自己挑选的,大部分学生也能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及喜欢的老师。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增强了其自身的魅力。最后,教学方式的人文性。大部分高校其体育教学方式富有人文气息。体育教学方式活泼有趣,以室外教学为主,内容精彩纷呈。老师和学生经常互动,手把手教学。考试方式也主要以室外教学内容为主。考试内容比较多样化,难度却不大。这样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课程,从而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2.3娱乐性

高校体育第三大特点就是富有娱乐性。首先,高校体育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会生活的美妙,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其次,其教学内容具有娱乐性,大多数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爱好来定,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是一门让学生和老师都放松的课程。很少有听到高校学生因为体育考试不合格而毕不了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尊重学生意见,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喜爱的项目为主。

3茶文化与高校体育的共通性

3.1富有娱乐性

茶文化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本身具有娱乐性。从其形成的历史渊源来看,不管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的饮茶聚会,还是明清时期的走入寻常百姓家。饮茶都是一项富有娱乐性质的饮食习惯。是在正常生活之余的一种作料,让生活更加富有色彩。而后出现的茶室,茶诗以及茶艺表演更加富有娱乐性质,其出现的本质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高校体育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会生活的美妙,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其设置本身也含有很强的娱乐性质,对学生的考核也比其他课程更加松懈,注重的是学生的感受。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愿意上的课就是大学体育课。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和高校体育课程有其共通性,其一就是两者都富有娱乐性。

3.2有利于陶冶情操

茶文化作为一种可追溯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也是文人雅士纷纷热衷效仿的文化。不管是饮茶本身,还是茶诗的制作还是欣赏茶艺表演,都具有陶冶情操的功效。从饮茶本身来看,茶香沁鼻,具有舒缓人压力的功效,容易让人放松和释放压力。再者,饮茶本身追求很多种境界,也让生活过得更加完美。茶诗的制作本是文人热爱的一个项目,更加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一个有利通道,是情操的一大表现。现代茶艺表演,结合了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富有艺术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多多欣赏这样的艺术表演对于人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高校体育同样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一方面,运动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健康的体魄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让人心情愉悦。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感悟更多的人生,养成更多好的习惯。比如团队合作,积极拼搏等等。这些性格的养成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本文认为,茶文化和高校体育的共通之二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3.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

茶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人雅士纷纷热衷效仿的文化。不管是饮茶本身,还是茶诗的制作还是欣赏茶艺表演,都具有提升人素质的功能。从饮茶本身来看,茶香沁鼻,饮茶本身追求很多种境界,让人更加放松和释放。能够从精神上提升人的素质,让人的精神层次再上一个台阶。其次,茶诗的制作也能让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不管是从文化还是语言功底的角度。再次,茶艺表演的欣赏也是展现人素质的一个体现。懂茶艺的人才看得懂茶艺表演,而其中的境界和玄妙之处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的。高校体育项目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一方面,高校体育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比如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和奋力拼搏等等品质。这些品质的养成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大的用处。因此,本文认为高校体育与茶文化的第三大共通性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4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4.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一大作用就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现阶段,体育教学越来越多样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多变。有的体育老师在传授体育项目的同时,还教学生一些体育外的东西。比如体育精神的讲解,中国文化的讲解和分析等等。茶文化的加入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茶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新时代青年的帮助和热爱。在高校中推广和弘扬茶文化有利于茶文化的普及,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丰富体育生活,也有利于弘扬茶文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表现。

4.2完善体育教育的理念

茶文化提倡清新淡雅,争即不争,不争即争这样的境界。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也能提高人的素质。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体育教学理念的缺失。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追求短平快,要快速见效等等,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有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学生身体的放松。茶文化的融入,使得高校体育需要完善其教学理念。在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对于文化的培养不可以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期望。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学生的,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享受生活。茶文化也是这样的一个理念。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完善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

4.3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高校体育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增强自身免疫力,能够抵抗更多的疾病。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例如,在团体体育项目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努力为集体贡献自我的意识,同时还能够养成团结协作,小组配合的好习惯。在单项体育运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奋发向上以及积极拼搏的精神。这和茶文化是相通的。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中,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良的品质。比如可以让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不骄不躁,顺应规律和自然等等美好的品质。

4.4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茶文化的融入高校体育中,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听课,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和兴趣。以前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在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后,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枯燥的体育教学配上生动活泼的茶文化讲解,可以缓解学生枯燥的心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项目,更加对体育教学感兴趣。

综上所述,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有很多的共通性,比如富有娱乐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教学理念以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本文想通过分析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来进一步展望茶文化在高校体育应用中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2]张文波.探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J].体用品与科技,2014(18):123-123.

[3]史文清,董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及改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87-89.

[4]郑婕,齐云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体育元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7):85-90.

[5]白帆.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7):220-221.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高校教育;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让艺术借助于科技表现出来,使艺术融于科技。这种以数字科技和现代媒体为基础,将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汇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才得以盛行,这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学科,是一种动态艺术,包括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其更多的应用于数字电影、数字电视、高校教育、网络媒体、产品展示、游戏动画、舞台设计等方面。在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较晚,但成长迅速,使得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媒体,而且为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便捷。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是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方式的一个重大改革。数字媒体艺术将数字电影、数字绘画、动画、数码影像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逐渐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媒体艺术强化了美学设计,注重美化画面,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给学生带来了美得享受和美的教育,使得课堂变得轻松、更易懂、学生的积极性变高等,这足以显示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数字电影、数字音频、动漫游戏、虚拟仿真等,这些表现形式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媒体艺术会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带领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中,将课程内容通过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器官,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创造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使课程内容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各项心理能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利用就会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板书整理知识脉络,这样的课堂缺乏了创新意识,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而在使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游戏、虚拟场景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利用到生活中和工作中去。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

1.3教学媒体数字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扩展的内容很少,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多为板书和讲解。然而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传统的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游戏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数字媒体会把常规的媒体数字化,电视、报纸、期刊等这些运用在教学中的传统媒体都会变成数字电视、数字报刊,这些数字媒体使得教学变得很便捷,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源获取方便,费用低廉。

1.4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交互交流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遵循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而应用了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局限于板书与枯燥的讲解,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教学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知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变为辅助者,引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或是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仅仅是通过上课发言来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课堂则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数字媒体平台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的绘画技法很难用语言形容,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绘画,就解决了课堂演示覆盖的全面性,和与学生互动的交互性。

1.5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达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板书都是以文字为主、个别学科需要进行画图、或者图片进行展示,这就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数字媒体艺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就会使授课过程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图片,可以利用数字短片的播放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到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巩固。

2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部分是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多种媒体元素构成,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元素的美学特征,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增强数字媒体课件的可观赏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下文将在三个方面阐述美学理论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应用。

2.1文字美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文字除了有表达意思的用途之外还要利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字体。文字有其独特的含义,比如黑体的醒目、稳重;宋体的端庄秀丽等,使用字体应根据授课内容来定,避免过于杂乱。第二、文字风格要统一。同一层次的标题、正文、备注,应用同一大小、同一字体、同一颜色的文字来表示。第三、文字的内容要简明。文字的使用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布局合理。

2.2色彩美

色彩的运用在数字媒体艺术上尤为重要,它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语言,色彩可以强调重点,提示区别,增强注意力等,色彩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人以特殊的情感体验。在数字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景色和背景色的选用。前景色和背景色要有明显的区别,但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强烈的画面会让人产生视觉疲惫。第二、颜色的使用要适度。颜色的使用上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颜色会使画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看不到重点。第三、颜色的色调要统一。整体颜色表达的含义要一致,背景色与文字之间、文字与图片之间的颜色要和谐统一。

2.3节奏美

节奏是形式美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音乐要有节奏、画画要有节奏、包括说话都是要有节奏的进行的。数字媒体课件中,通过设计和创作,它的节奏层次更为丰富,更形象。所以说,节奏是一种美,并且是一种动态美。在数字媒体课件中节奏可以分为:一、整体节奏。在课件中节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讲授类的教学由于其概念较多,整体节奏应该平缓,有利于学生思考与记忆。方法技巧类的教学比较具体,节奏应该明快紧凑。实验类的教学由于它的表现更直观,其节奏应该多变。二、声音节奏。在课件制作中,声音媒体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解说、背景音乐、音效。比如,解说时间不宜超过10秒,背景音乐节奏不宜过快,不要使用太过熟悉的音乐等。三、心理节奏。实践证明,屏幕上每出现一个新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待了解画面的内容后,注意力就会降低,随之再切换画面,注意力又会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在不断的变化画面中被吸引,从而产生了心理节奏。因此,我们要利用这种心理节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引导学生。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具备着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极大的共享性等特征,实现了理论知识从枯燥到灵活的转变,使课程内容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数字媒体艺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对课堂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正在发展阶段,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发展都尚未成熟,并不能完全的应用于教学中来,对此我们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1)构建良好的数字媒体艺术环境。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离不开数字媒体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环境的搭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应该根据各学科的教学需求来对数字媒体教室进行合理设计,以使得软件、硬件、教学能力相匹配。(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念的培养。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教学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老师习惯于传统教学,对数字化教学概念相对模糊,使用数字化媒体设备和软件有一定困难,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去学习、去探索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上予以应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趣味性,和艺术性。(3)找到专业知识和艺术的契合点。非艺术专业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美的审视能力,去探究所授学科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形成学科特有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4)加强偏远地区的师资投入。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代表了高校现代化教育的水平,不仅前景远大,同时也能够让艺术与科学进行融合,其注重欣赏性和技术性,实用性和互动性相结合,已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于现代高校课程是必然的,我们应该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来丰富教学的艺术表现力,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身体素质训练重要性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关键与物质基础,对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只有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各种能力,如柔韧性、灵敏度、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越好,越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学习跆拳道中的横踢技术时,不能很好地踢腿且快速踢出,导致整体动作不规范。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体质的强弱可以成为身体素质好坏评定的依据,有效衡量学生的体质状况,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增强体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器官系统技能,改善身体形态,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运动器官功能,如韧带、肌腱、肌肉、骨骼等,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成绩。[1]第三,为社会提供健康的人才。身体素质训练能保证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身心压力不断增大,致使现代文明病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实施路径

首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思想认识,让学生对身体训练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训练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实践课来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对身体素质训练的身心愉悦进行体会;或者是利用定期的理论课来增强学生认知,根据心理、生理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意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其次,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如在每周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对其作用及意义加以明确,使其成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2]另外,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定期培训教师,量化要求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时间等,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双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提高身体素质的形式与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组织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练习时间可为课后的20分钟。当然,每单元的练习内容需要多样化,采用竞赛、循环练习、分组游戏、综合练习、转化练习、辅助练习等方式,并以学生的锻炼能力、体质、性别、年龄为依据,有计划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3]此外,安排与选择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区别对待,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问题。

三、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状况方面不够理想,这与体育教学中忽视身体素質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普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立足实际,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终身体育意识,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满足高校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彩彩克.体育教学中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要点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2]孙健.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3]王定瑜.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01).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有效性;重要性;影响因素;改进对策

一、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体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作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形式,其有效性对高校体育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前,必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于这个目标,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要求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有利于完善高校的教学体系

体育作为一门大学通识课程,是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促进高校对自己的体育课程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使高校的教学体系更加合理。

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高校体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其教学有效性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就日常教学实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对高校体育的教学水平以及有效性有着较大的阻碍作用。具体而言,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校体育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当前高校的普遍教学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就具体而言,当前很多高校没有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之处。另外,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较为落后,不重视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改进,使得教师的日常教学较为懒散,缺乏有效性。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方法。当前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都较为落后,存在着问题。就具体而言,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其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另外,很多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只是简单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创新,使得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3、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较为落后

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较为落后,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就具体而言,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以及跑步等简单的体育锻炼,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上流行的体育活动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缺乏较强的体育兴趣。另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立系统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内容缺乏有效性。

4、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工具,对于体育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很多高校都缺乏完善的体育配套设施,使得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另外,由于体育设施的缺乏,使得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进行体育学习,这样也就使得学生很难获得符合自己意愿的体育教学。

5、高校体育教学缺乏资力量

师资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效重要影响。当前很多高校不重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使得高校不去引进相关的师资力量。另外,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都较为缺乏,而且高校的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都较为欠缺。

三、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高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形成重视。高校应该对基于此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另外,高校应该积极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

2、创新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一些体育设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体育游戏,使学生在参加游戏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3、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理念来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另外,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增加更多体育活动,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爱好来设置教学内容,例如开设游泳课、武术课等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度。

4、完善体育教学的配套设施

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教学需要来采购相关体育设施。高校应该建设体育活动的相关场地,比如足球场、篮球场以及游泳馆等。另外,高校应该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检修,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

5、提升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

高校应该积极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积极设置更多的体育课程,并引进相关课程的体育教师。另外,高校应该积极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结论

体育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完善高校的教学体系。但是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学校及教师不注重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改进,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从而极大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宋涛,万清华.基于人才培养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人才,2011.14.211-213.

[2] 文小军.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现象归因及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216-217.

[3] 胡晓群.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256-257.

[4] 谢冬兴,江锡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失衡现象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03.187-189.

【作者简介】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5

素质教育是时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教育的发展的领头军。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显示出了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重要的衔接。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了高校体育教育新的意义,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添加的新的内容。回顾这些年来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在努力的学习国外的最新的教育内涵,通过取长补短和结合我国国情来构建一个符合中国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体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不变的追求,科技要创新,教育也要创新,而体育教育发展先导是观念创新。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在体育教育发展创新的道路上必须在教学质量上体现出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将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观作为价值取向,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各个机关的倡导和教育界的积极研究下逐渐的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了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发展的主导思想,为未来教育改革打下基础。

2、新时期社会转型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中面对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者门对体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上对不同的角度展开全面的研究,为构建完善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教育理念还没有成熟,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整合。伴随新时期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也是要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然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缝隙,这对教育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

2.1、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力量还有待加强构建完善的科学化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是需要广大的实践工作者们付出热情积极参与的。目前在高校基本还没有就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展开大的讨论和交流;高校非常的缺乏一些专业从事教育理念研究的学者来引导研究和主持一些重大的讨论会;相关的研究都还停留在表面,比较肤浅和分散,没有全面、系统的规划。我们需要调动各个层面的能动性和热情,协调个方位的资源、整合力量,让专家学者挂帅,高校作为展开研究的场所,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核心,全面系统的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

2.2、实践和理论还没有紧密的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在进行教育研究中也要做到这点,结合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实际国情,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况,将教育理念的研究放在教育转型的大环境中开展。但是就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理念研究还是停留在思想层面比较多,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的成果非常少,这样就会导致高校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长期发展下去,不但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实践性造成影响,还会阻碍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进程。

2.3、重构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过程中借鉴程度不够相比其它的发达国家,我国的体育教育起点比较低。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下,高校教育研究要具有开放性。多借鉴国外的教育案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教育技术上实现互补,在教育研究上进行交流反馈。比如在德国体育教育中将身体训练作为手段、将丰富的体育游戏为载体、将学生健康为重点、将育人为目标,在健康、环境、集体、运动这四个领域构成一个教学网络,共同作用,这样的体育教育形式是追求长远和终身利益,重视创造和培养体育文化环境。但是在对国外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借鉴时要考虑如何借鉴,多大程度的借鉴才能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国际化和本土化在教育发展中是缺一不可的,但是现在学术界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本土化和国家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是不够的。

3、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3.1、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精英理念精英理念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经典理念是它与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相契合。伴随新时期现代化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也在发声变化,其中包含了现代化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其它因素。第一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可以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在尺度进行定位。价值观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是涵盖了教育目的、功能、价值综合体。高校体育教育的精英理念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指向。科学发展和体育教育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就决定了体育教育要为科技发展服务的功能,培养现代化体育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第二是质量观。质量观体现了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内涵,也是加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前提。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亘古不变的发展主题,是需要在有效的质量观引导下完成的。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迈入了结构、质量、效益、规模的整体发展,这也为新时期现代化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契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都是非常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我们要将精英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的主导理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这也冲击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必要扩大规模发展,但是不能将规模作为衡量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标准,决定教育的主旨必须是质量。

3.2、构建个性化的体育人才教育理念(1)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互统一。个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需要平衡个性的各种差异。简单的个别教育是不能和个性教育等同的,教育发展的社会属性已经由教育的社会化规定好了,所以个性教育是社会化基础上的个性化。个性发展中的社会性和趋同性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基本条件,不然个性化教育理念就无章可循。(2)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在往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是需要面对社会化负面效应的影响的,此时在教育中就要协调人才和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伴随出现的价值伦理矛盾。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所以将价值伦理和道德规范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理念的内在驱动,这也是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内因。(3)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在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发展。伴随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体育教育必须在旧的教育理念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体现出人文交互的体育教育氛围,展现出教育特色,教导出具有独立的体育人格和个性的学生。网络的发展积极推进了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其中缺乏现实中人文交互的氛围,但是网络化又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发展趋势,所以必须要确立符合时展的人文交互语境,重新的构建和定位新的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以此促进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4、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育的更新和重构需要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育人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灵魂。总结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6

1 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简要介绍

1.1 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含义

高校体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隶属于体育教学环境,如果教学活动想要顺利开展,那么需要保证教学环境的良好,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想让体育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环境的良好。现在的时展迅速,经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影响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无论是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器材还是体育占用资金,这些都可能对体育课程正常开展产生影响,但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又不同于其他的影响因素,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灵活性,所以,不能把体育教学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混为一谈。要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保证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

1.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分类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替他教学环境类似,也根据具体因素分成几大类,其具体分类如下,一般我们把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分为物质和精神教学环境两大类。对于物质教学环境很容易理解,就是指影响教学环境的物质因素,具体来讲就是高校体育课程所用到的具体设备,材料,场所等等,这些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这些物质因素不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物质因素如果不达到标准,那么对高校体育课程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例如如果高校的体育器材过于老化,设备不够先进,不仅无法吸引学生,也会降低体育课程的效率。相对高校体育物质教学环境,高校体育精神教学环境也同样重要,精神教学环境也就是以人为中心,一般都是体育课程涉及到的各个人际关系,参加体育课程的学生关系,体育教师和参加课程的学生的关系,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等等。这些都属于高校体育精神教学环境,如果说物质教学环境是前提,那么精神教学环境就是主要内容,这两者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如果高校不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精神教学环境,具体举例如学校不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支持,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师素质差,师生关系不到位,那么对高校体育教学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物质教学环境与精神教学环境相结合,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开展。

1.3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特点主要是指向性,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要有所指向,体育教学要树立具体的目标,树立体育教学环境要与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这样体育课程才能顺利开展,对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理,如果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指向性不明显,那么体育教学就会失去方向,体育教学需要的具体设施,具体方法都不会达到目标,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性不够强,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教学的目标很难实现。

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2.1 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无外乎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投入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进而能够更高效的学习和生活。当然,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做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在,我国有很多高校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投入很多资金,购入先进的设备材料,腾出宽敞的场地来进行体育活动,在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中才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才会实现。

2.2 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大多数学校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学习,人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给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就应该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而现在的高校学生深受义务教育的影响,把学习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对体育活动缺少积极性。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该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入手如果高校有着先进的体育设备和器材,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优秀的体育技能,这样才更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具体数据表示,有着先进的器材和设施的高校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远高于体育器材设施不完善的高校。这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3 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能力,更包括学生的体育活动参加能力,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更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水平,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大组成部分。我们以往所知道的体育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但是,单纯的以这个为目的对学生的产生的压力会过大。学校没有意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想要让体育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离不开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物质教学环境和精神教学环境,物质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而精神教学环境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很多,社会沟通交流能力占了很大比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让学生更积极参与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7

1.1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开设体育基础课,在大二阶段开设体育专业课,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总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体育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及习惯。一体化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将高校体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早操、课间操等业余时间段,因而有助于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衔接在一起,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完整性和整体性。并列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并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和大二阶段同时开展体育基础课和专业课,因而有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1.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将不断进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单调而重复,尽管当前的教材中已经列入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但却因条件所限开设很少;第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单调而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第三,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教学轻理论教学、重教师教轻学生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第四,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强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差;第五,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通常将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导致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偏移。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弊端的分析,可以预测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3.1更加注重健康体育观念的树立当前,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日益深入,也越来越意识到其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对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和运动量的把握不科学,则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体育观念。

3.2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3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想发挥出其重要作用,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切实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性,从而使体育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中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4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即评价内容的合理、评价过程的民主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有助于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 改革 成就 问题 对策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

1.1 体育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清晰

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驱是教学理念的革新,意识形态领域的明确才能保证实践不偏离航向。在十年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强调,以生为本得到凸显,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高校体育课程也从关注“传授与掌握三基”,转变到更加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始重视促进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品质的完善上来。

1.2 课程结构呈现出开放性态势,课程内容更加广泛

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带来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现已经形成以三自主教学、俱乐部教学、主附项兼修教学、一体化教学为主的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局面,课程类型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如基础课、专项课、选项课等等。各学校还根据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康复保健等课程,并向毕业年级与研究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将课内体育教育与体育课外活动、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响应新纲要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要求,不断开发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增设受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课程内容更加广泛。

1.3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更加科学和理性

在从传统重技术技能教育转变到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意志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分组体验”的教学方法不再是唯一,开始致力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探索诸如自主教学、分组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多媒体手段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日益科学化与现代化。在体育课程评价上,从终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从教师评价过渡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课程考核方法也趋于理性。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地位逐渐弱化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招生与就业成为高校竞争的主要方面,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即是一味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发挥应用知识的保障——健康体魄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教育管理者的体育意识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逐步将体育弱化与边缘化,导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水平逐步下滑。高校体育领导与体育教师的不重视、不研究、不探索,更直接导致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弱势地位。

2.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从我国当前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角度,统筹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提出体育教育要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很多高校与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仔细研究与领会新纲要精神,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将重点放在课程模式的自主性与趣味性上,增加体育运动项目,实施有限制的三自主与俱乐部教学等。但从学生的反馈得知,学生依然不喜欢体育课,课改中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上与以前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高校更多的只是在形式上造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还有部分高校借突出课程模式的自主性与趣味性之春风,取消身体素质测试。学生无法意识到身体素质练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与增强意志品质的重要意义。

2.3 体育课程缺乏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有系统、有目标地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系统性。但目前轰轰烈烈的体育课程改革细致地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分离开来,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的重复,导致学校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区分性与衔接性较差。学生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体育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等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必然对体育课程抱有厌恶情绪,影响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校体育课程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衔接问题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3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3.1 重实质、轻形式,系统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总体上规划、全盘考虑,才能有效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考核及评价上实现各个教学阶段的衔接。认清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侧重点,切实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不以口号与形式的热闹评价改革的成败,才能稳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3.2 完善体育课程改革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严谨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国家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但鉴于现今青少年体育意识依然淡薄的实际,教育部门要重视追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引入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卓有实效的管理与监督,改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形式化的倾向,改变高校领导及体育教育工作者不重视体育教育的思想,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3.3 多途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高校特色的课程模式

针对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阶段体育教育区分度不高与衔接性不好的问题,高校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是解决途径之一。构建高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可以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上努力,除了课堂与课外等显性的教学资源,校外资源与社会资源、本土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都可应予以重视。同时针对各地区与高校教育资源的不同,结合学校体育综合发展水平,选择诸如“完全开放的三自主教学”、“俱乐部教学”、“定向拓展、成套组合教学”、“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课程建设互动发展教学”等有利于发挥学校体育资源优势的体育课程模式。

3.4 加强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多方合力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上一篇: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 下一篇:建筑安全责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