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5 16:36:04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1

(一)学生的音乐底子差,学习能力不强。音乐欣赏课相比于传统的以音乐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方法不同,没有学生与教师的亲密互动是难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音乐底子差,欣赏能力很难培养。小学生在平时很少涉及音乐知识的摄入,基本等于从零开始的学习,认为音乐课程是最容易学的,很多学生将音乐二字与流行歌曲完全等同,几乎没有任何声乐、乐器等方面的知识,听音乐只为了娱乐,凡是时尚的、动感的、吸引人的就反复听,凡是古典的、高雅的就认为是过时的、枯燥的,从内心深处拒绝欣赏,这些造成了音乐欣赏课的困境。(二)课程的组织和安排不合理。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事前对课程所需的素材、环节等内容做出精心的准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分析,音乐教师自认为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音乐欣赏课比传统的理论知识课还要容易,因此备课情况不好,很多教师甚至根本不备课,临时从网络上下载乐曲放任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的设计过于简单,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性活动,过多停留于表面文章。在小组探究和讨论中,尽管场面火热,学生交流热烈,但收效甚微。(三)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过于陈旧。音乐欣赏课的内容设置过于陈旧也是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课难以保持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很多学校多年都不更新一次音乐教学素材库,音乐教学设备和设施也十分陈旧缺乏,教师很少从互联网上选取新颖的教学素材与学生分享,长年累月地欣赏数目有限的固定乐曲,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学校的音乐教学能力薄弱,教师的基本功差,与其学也学不到东西,不如不学。(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置。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主置,不能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分析,为小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发挥空间,难以提升小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时候,只能利用自己选择的歌曲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部分小学生不喜欢教师所选择的歌曲,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难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效率。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利用小组探究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导致小学生音乐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小学生音乐学习效率。最后,在小学音乐教学期间,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一味的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学习音乐知识,无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增强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小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水平的策略途径

(一)营造音乐欣赏课堂的活跃气氛。良好的氛围是开展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小学音乐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欣赏氛围,如果课堂上气氛压抑,教师一人授课,学生从不参与,学生欣赏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学生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并能够从中找到无限的乐趣,这一点小学音乐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小学音乐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或者多么平凡无奇,教师都要做出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1]。(二)注意运用提问法展开欣赏教学。音乐欣赏课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理解音乐、感知音乐、进而热爱音乐,能够形成个性化的音乐欣赏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上课时,完全可以采用提问法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就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欣赏教学,即让学生聆听,而且至少要听两遍,最后鼓励学生对刚刚欣赏的音乐做出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将理论知识一股脑地全教给学生,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精神的培养与提升,音乐欣赏课尤其如此[2]。(三)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相整合,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素质性,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能够拓展音乐教学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可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率。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经过短时间的探讨之后,让每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表欣赏结论。但是有一点是必须引起小学音乐教师注意的,那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不能毫无节制,更不能用多媒体取代教学授课环节,音乐欣赏课程不仅仅要听更要想,要思考,要感受,要表达,学生在多媒体设备的带动下只能激发兴趣,但是不能实现后续的目标[3]。(四)在音乐欣赏课中突出情感教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不能忽视了情感的作用,如果没有情感元素的积极引入,小学音乐欣赏课就会演变成对特殊符号排列组合的欣赏,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通过具体的教学可知,将音乐欣赏课与情感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喜爱,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等价值认同。小学音乐欣赏课,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思想情感的类型选取一系列经典乐曲并进行归类,通过主题教学的模式向学生分享这些素材,对学生开展音乐专题欣赏教学[4]。(五)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首先,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调查小学生喜爱的音乐,在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时候,为其播放小学生喜爱的音乐曲目,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可以将小学生分为几个探讨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探讨音乐曲目的欣赏方式,在小组探讨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探讨中,为学生营造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保证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小学生小组探讨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发言,说出小组探讨的结论,在全班学生评价与合作的情况下,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六)创新音乐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逐渐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教学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竞赛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就是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小学生鉴赏,并且举手抢答音乐的情感倾向,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欣赏,认真体会音乐的情感,然后说出音乐的悲喜情感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较高的时候,教师就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学生回答积极性较低的时候,教师不可以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抢答问题,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应用室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组织小学生到操场中欣赏音乐,此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播放《我爱我的家乡》曲目,引导小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歌曲的情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增强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逐步优化小学音乐教学体系。

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属于比较系统、复杂的一门学科,其中渗透着多项音乐元素,必须通过欣赏的途径,促使学生理解。通过有效性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音乐欣赏的环境,营造欣赏氛围,确保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悟到音乐元素的存在,既可以实现自身对音乐欣赏的追求,也可以达到音乐教学的效果,适应现代音乐欣赏的发展。

作者:邝少珍 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

参考文献:

[1]谢圆.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241.

[2]张华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7):134-134.

[3]蔡瑶.以多元化策略,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J].北方音乐,2015(1):127-127.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高职;公共音乐课;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32-03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了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从全日制学生数量统计来看,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从学校分布的城市类型来看,66.1%的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并深入至地市一级地区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音乐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素质教育、人的修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作为公共课或者说是通识课程,音乐课在普通高校早已开设,并且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帮助大学生提高了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丰富了业余生活,有的大学生还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课的情况怎样呢,高职院校是否开设了公共音乐课,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教师讲授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键入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阅读了2008年以来的相关论文近百篇,2005年以来硕士毕业论文4篇。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对近几年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及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因尚未看到这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在查阅与统计后,在此,从已有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予以归纳与梳理,并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尚且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愚见。

高职公共音乐

课教学与研究现状

(一)目前研究中的内容

近年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音乐教育作用研究 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约有40%的文章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普遍认为音乐教育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有益的影响;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三是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如王周秀的《浅议音乐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陈颖的《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素质教育》,杨秀云的《谈谈高职生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新举措》和孟展的《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等。

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约有35%的文章对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定位模糊,得不到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有的重视。如汪靓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与重点》一文,论述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学习、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王爱峰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调查与研究》认为,音乐课程在教育体系内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及地位边缘化,公共音乐教育是从属地位等。二是教学目标过高,教材选择随意性大,应确立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编选适合职业院校学生使用的音乐教材,相关文章如金云霞的《对农业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王靖怡的《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等。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四是当前的现状研究侧重理论研究,缺少调查形式的研究等。

“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从现有文献来看,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院校的主要音乐教育模式,约有25%的文章论述了音乐欣赏课教学。这些文章一方面,提出了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不足。如刘昂的《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认为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是模式单一、互动不足,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创新不足、质量不高等;王敏靖的《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分析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提出音乐欣赏课应该通过教学实践予以改进。如蒋玲玲的《高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和王敏靖的前述论文等。

教学方法研究 一些研究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总结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是比较法。如蔡朝霞在《比较法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中谈到运用比较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将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作品与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做比较,将中国各地民歌风格做比较。二是研究性学习方法。如王敏靖在《中国民族音乐——民歌欣赏》一课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查阅各种资料,深刻分析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摇滚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聆听、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如郑莉的《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认为,音乐实践本身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音乐技能的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作词、配乐朗诵、设计舞台背景等,切身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汪海在论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回顾了近10年来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文件,分析了国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分析比较法 陆小燕的《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材编写的思考》,运用分析比较法,对五本音乐鉴赏教材(类别包括国家教育部重点教材、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推荐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教材等)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进而对高职音乐欣赏教育和教材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王敏靖的《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一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包括职业大学)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十分注重音乐课程的设计。

调查法 王爱峰、汪海、王敏靖、孟展等都在自己的学位论文中广泛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喜欢的音乐情况,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期望以及师资情况,调查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音乐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等,及学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情况。朱振玉在《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调查》一文中采用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抽取广州市六所高职院校为样本,对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做了调查。

个案研究法 孙晶晶、汪海和孟展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自己所在院校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教学实践法 汪海、王敏靖、蔡朝霞等以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为立足点,在课堂上实践音乐教学,探索了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创设音乐情景法、研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由现状引起的思考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阅读与梳理,笔者了解到,许多高职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取得了凝聚着辛劳与智慧的成果,尤其是个案研究和通过广泛调查的研究,给同行的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启示着后来者的教学与研究。但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笔者以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探索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仅有6%的文章论及传统音乐的教学。这些文章指出了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提出了建议和策略。如陆小燕的《对高职学生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分析》,朱振玉的《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调查》,孙晶晶的《论普通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引入本地传统音乐的价值——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蔡朝霞的《比较法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等。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是有的,只是很少,对传统音乐教学的认识严重不到位。

1995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提出了“以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口号。音乐学者、音乐家、音乐教育工作者疾呼至今,但在大学生课堂上却还是较少听到传统音乐的声音。通过这次文献研究,笔者看到所有调查“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的结果,都是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较少喜欢我国传统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关注和对传统音乐品种的了解远远少于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关注与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承载、凝聚了劳动人民音乐生活的记忆。中华民族拥有数量众多的民族音乐珍品,可学生却唱不出几首民歌,认不得几件民族乐器,听不进戏曲和曲艺,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地位堪忧,民族音乐的未来堪忧。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受爱国主义教育,而不了解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不认同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人何以爱国?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音乐课堂应该为广大青年学子开一扇传统音乐文化之门,让学生学习传统音乐,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听得多,实践少 音乐欣赏课是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主要音乐课程,但是,在音乐欣赏课上强调了聆听,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正如郑莉所说,聆听不完全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唱可以感受旋律的美、跳可以感受节奏的律动、奏可以体验到亲手抚弄出音乐的乐趣。怎样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作品的实践,从而让学生更“近距离”地学习音乐,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要探索的问题。

课上多,课下少 音乐课每周一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后,大都不会在课下再去关注,而音乐的学习恰恰是在于平时的积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其实只是一种引导或者说是引领,课堂上接触到的音乐作品不过是音乐海洋中的几朵小小的浪花。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网络、电视、广播等,拓宽自己的音乐知识面,将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止步于课堂,是我们教学中要探索的第二个问题。

声音多,文化少 音乐是有声的艺术,但这声音不是孤立产生的,它是一种文化,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目前的音乐课堂上,我们以聆听为主,间或有唱或奏,这些听得见的声音的背后是什么?我们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委婉、抒情,高亢、明亮,忧郁、哀伤或者震撼,作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怎样创作出这些作品的?这些问题,只有音乐的“声音”是解决不了的。音乐与生活、情感、语言的关系,音乐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音乐产生的地理环境、传播方法等,都是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对音乐作品有较全面的了解,只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才算得上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笔者以为,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怎样将有声的音乐与无声的背景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我们要探索的第三个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不仅是对专业技术的学习掌握,还有音乐教育这一“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这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对人文传统的继承教育。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2-10-17(5).

[2]王周秀.浅议音乐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1):80-82.

[3]陈颖.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素质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49.

[4]杨秀云.谈谈高职生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新举措[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5-69.

[5]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6]汪靓.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与重点[J].大学教育科学,2009(6):27-31.

[7]王爱峰.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8]金云霞.对农业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69.

[9]王靖怡.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J].管理科学文献,2008(3):168-169.

[10]陆小燕.对高职学生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分析[J].职业时空,2009(7):58-59.

[11]刘昂.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54-155.

[12]王敏靖.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3]蒋玲玲.高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0(2上):182-183.

[14]蔡朝霞.比较法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08(2):73-75.

[15]郑莉.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3):25-26.

[16]汪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17]陆小燕.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材编写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274-275.

[18]朱振玉.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调查[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9-41.

[19]孙晶晶.论普通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引入本地传统音乐的价值——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7):196-197.

作者简介: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3

一、小学音乐欣赏能力教学的重要性

1.传承音乐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注重音乐基础乐理知识的普及,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乐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寄托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化情思。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将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利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2.实现德育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聆听经典音乐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感受美好音乐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全过程,增加了对祖国、对生活、对学习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用歌声去赞美祖国、赞美生活的热情。通过音乐欣赏教育,学生的性格、思想都得到了改善,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音乐欣赏能力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

在新课程标准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欣赏教育正逐步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改革和完善,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音乐教师缺乏对音乐欣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只是片面地注重乐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经典音乐的欣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过分加大音乐欣赏在课堂中的比例,很少进行音乐背景的介绍,导致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主要方法是参与式欣赏,即首先由教师介绍与音乐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的一种泛听式的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程中,小学音乐教学不断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学方法都偏离了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规律,偏离了教学主线,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是难上加难。

3.教学研究不足

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了音乐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虽然在新课标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做了很大地调整和改革,但整体的教学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音乐欣赏教学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乐理、乐器知识的介绍不能完成音乐欣赏的教学任务。

三、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能力教学策略

1.注重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结合小学生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目标。

首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要注重多选择优秀的、高尚的作品,保证欣赏音乐内容的质量。

其次,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数量,在感受民族音乐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热爱。

最后,音乐教学要积极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做好音乐艺术审美的向导。

2.采用自主探究式音乐欣赏教学

自主探究式教学,即重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首先,设置良好的音乐欣赏情景,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下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尊重学生的审美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欣赏曲目。

最后,由学生自主欣赏,独立的或集体的发现音乐所展现出的美与人文气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欣赏、演绎和创造音乐。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鉴赏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倾向和鉴赏素质能力的高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对鉴赏的音乐曲目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要根据学生展现出的的个性特点,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实现小学音乐欣赏的自觉性和创新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音乐欣赏的教学规律,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地改进。音乐欣赏教学综合提高了小学生听觉感知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小学生的素质。在新课改下,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伙伴式学习;走向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76-02

伙伴式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个概念,就是把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将伙伴式学习运用到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有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引活音乐欣赏课堂等。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实施伙伴式学习呢?

1.组建伙伴团队,开展音乐学习

实施伙伴式学习中,伙伴团队的组建非常关键。为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小伙伴,每一个伙伴团队人数以3到6人为宜。伙伴团队的组建可以是音乐互补型的,如有人擅长歌唱,但不擅长舞蹈;有人擅长舞蹈,但不擅长钢琴等,以形成互助学习团体;伙伴团队的组建也可以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如伙伴团队都喜欢流行音乐的,伙伴团队都喜欢民族音乐的等等。伙伴团队组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小伙伴团队都要选出一名小组长,以组长为指挥中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组长"的角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轮流"担任。紧接着,按照组建好的伙伴团队,教师在展开音乐欣赏学习。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三年级音乐《牧童短笛》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导入任务,让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牧童短笛》这首歌曲分为三段,三部曲式,节奏主题,展现的内容都不一样。为此,教师让学生以伙伴式学习,一起聆听与欣赏这三段。任务明确,教师利用多媒体循环播放《牧童短笛》,让小伙伴们一起欣赏学习,聆听感受。

2.创设视听情境,诱发欣赏兴趣

有时,音乐就如一幅画,美得让人陶醉。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为主,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的欣赏兴趣,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创设视听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听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刺激,从而激发想象,诱发深层次的欣赏兴趣,带动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欣赏,体会音乐中画面的美妙。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踏雪寻梅》这一课时,教师创设视听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入境听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踏雪寻梅》这首歌的歌词与意境都很美,教师边播放歌曲,边利用幻灯片出示对应歌词的图片,如: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每一句歌词,对应一幅图片,让学生深深感受歌词的画面美。为了带动伙伴一起学习,教师再设计任务,引导小伙伴们一起交流、分享:通过这个视听情境,你感受到了什么?这首歌的演唱形式与其它演唱有什么不同?围绕着任务,各个伙伴团队开始合作学习起来,氛围非常好。有了前面的视听做铺垫,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歌曲《踏雪寻梅》。此时,小伙伴们只需再静下心欣赏,品悟歌曲,从而得出更深的感悟。在伙伴团队中,学生交流分享,得出不一样的感受,学生也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歌曲,提高音乐欣赏效果。

3.搭建活动平台,实施伙伴学习

3.1 欣赏感悟,伙伴一起律动。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在音乐课上,引导学生律动可以让学生借助身体来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出更深的音乐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律动还可以营造活泼的音乐课堂,让音乐欣赏课在学生律动中走向高效。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五年级音乐《快乐的嚓嚓嚓》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悟歌曲后,让小伙伴们以合作形式一起律动,比一比哪一组的律动更贴合音乐风格与内容,更能衬托出音乐中的情绪。这个"比一比"活动将小伙伴们的激情彻底点燃,小伙伴们一起互动欣赏着,一起交流着如何律动,如何才能整齐地律动,如何才能用律动衬托出快乐的歌曲情绪。在欣赏与感悟中,小伙伴们基本都明确了《快乐的嚓嚓嚓》的基本动作基本由两个踏步组成。根据感悟,小伙伴们配合着音乐,一起律动。在这个案例中,为了最大化调动伙伴团队的激情,教师还可以组建"评审队",从各个伙伴团队中抽取一名代表担当,并评分,利用激励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愉快高效地完成律动任务,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最终促进音乐欣赏课走向高效。

3.2 欣赏感悟,伙伴一起敲击。为音乐击打伴奏是音乐学习的一种全新的方式。中规中矩的音乐欣赏学习只会起到"催眠"效果。要想让音乐欣赏课变得不一样,变得缤纷多彩,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思路,从学生视角设计欣赏教学,融入不同的音乐活动。其中,在学生对音乐欣赏感悟后,教师可以带领小伙伴们一起以独特的方式为音乐敲击、伴奏,让音乐更具感染力。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木瓜恰恰恰》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各组小伙伴们一起为音乐添加元素,利用敲击的方式配乐,让音乐更独特。《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很多次"恰恰恰",教师主要引导各组小伙伴们在"恰恰恰"出进行敲击,以配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在练习阶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物体敲击配乐。有学生利用空矿泉水瓶;有学生直接敲打桌面;有学生利用手掌配乐;有学生利用凳子底部与底板发出声音等。为了追求和谐程度,教师给予各伙伴小组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敲击,敲出美妙的音乐,让音乐更和谐。在成果展现时,教师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伙伴学习团队,因为各伙伴团队都能根据小组成员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利用不同的敲击方式配乐,从而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乐此不疲。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走出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利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让音乐欣赏课焕然一新。在实施伙伴式学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意愿,设计不同的欣赏活动,引领音乐欣赏课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浅谈小学音乐课的创新教学[J].音乐天地.2010(11)

[2] 王春雷.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22-02

一、前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国内对此教学模式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方法说”,将教学模式归结为方法范畴;第二,“结构说”,教学模式与方法存在联系与区别,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方式;第三,“程序说”,在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客观结构作出的主观选择。为此,下文将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翻转课堂定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多不同,翻转课堂充分实现了学生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时间和空间的转化。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殊的使用条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在实际教学运用中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其中知识的内化形式主要在课堂上实现,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翻转课堂,简单的定义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教师在专业技术支持下制作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整体轮廓的接受,在该种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人。而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真正区别在于师生互动以及教育技术运用。[1]

(二)翻转课堂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视频中的内容,学生可以提出在视频观看中存在的疑惑点,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充分实现学习资源的交流。学生在经过独立探索和学习合作交流之后,能够实现个人或小组学习,学生通过报告会、辩论赛等形式获得学习心得。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点评中实现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在分享成果环节,通过学生的知识成果汇报,明确学生能力水平,并有针对性的作出评价与错误改正,实时调控学习进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于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中,实现了音乐欣赏课学习的改革与创新,转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2]

三、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特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在社会文化科学和社会生活变化中得以改善。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目的、学生认知以及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方法主要特征为多样性、发展性、综合性以及可补性等。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指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讲述法、讨论法、案例法、演示法以及分析法等,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发展性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历史性,还表现在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因素的改变而产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是指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有选择的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而教学方法的可补性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方针下,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3]

(二)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常用教学方法有:

1.“讲”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的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训练需要完美的结合,不能让课堂气氛过于单调,但是也不能太随意,杜绝教学内容空洞。

2.背景与作品相融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音乐水平有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过多的理论知识,会很难吸引学生注意,而音乐欣赏课需要建立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逐层深入的普及音乐背景知识,但比重不能过大,需要与欣赏作品有机结合。

3.教学与拓展相结合。课堂教学时间比较有限,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补充与拓展。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在课后进行相关内容的了解,并利用互联网搜集优秀欣赏作业。

四、翻转课堂模式下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一)音乐欣赏课课前准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是期望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什么、获取什么等。只有教师在教学前确定教学目标,教材制定才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实施翻转课堂前,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将课堂上分析好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方式展示给学生,并安排好需要进行课堂实践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能够充分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视频,能够实现知识的直接传递。视频可以由教师自己录制,或是其他优秀教师录制的视频,也可以选用网络质量比较高的教学视频资源。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4]

首先,需要做好课程安排,明确教学目标。第二,做好视频录制,在实际视频录制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寻找与学生学习方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中并不呈现教师的形象,而是呈现教师的手和白板,在白板上进行教师教学内容的书写,最主要的是需要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录制视频,才能吸引学生注意。第三,视频的后期剪辑比较重要,能够及时发现教师在视频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第四,视频,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将视频在比较合理的高职院校多媒体中心,学生通过自己账户登录,实现视频学习。[5]

(二)音乐欣赏课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点不仅在于视频的制作,更加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能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的构建。传统课堂教师的教学中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知识传授中,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依靠实际的组织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教学科目、教学风格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

例如,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课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中外音乐作品鉴赏小组赛。活动中教师不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赘述,而是帮助课堂真正转变为一种有意义的组织活动。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视频内容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教师的提问必须是与课程发展精密联系的、且具有设计性的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同时在进行视频知识回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对视频内容大胆质疑,向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音乐欣赏“教”与“学”相辅。在高职院校中民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充分引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课前教学视频的观看,还是在课堂中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等都需要学生实现自我主动学习。例如在西方某音乐名著的鉴赏视频学习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进行倒带或者前进。在课后独立完成音乐鉴赏的环节就是学生实现独立思考的环节,随时记录不懂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请教。因此,音乐欣赏课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了学生在音乐作品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6]

(四)教学评价。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评价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般具有音乐欣赏经验的教师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刺激学生学习,并推动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在此阶段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提出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首先,教师利用总结性评价,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音乐欣赏评价在学生知识内容和学习理解上尤为重要,在学生知识框架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很多学校对音乐欣赏课教学采取分数制、百分比制、A-F等级制的评价方式,为了证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要求其每一个总结性评价必须要达到至少75%的比率。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需要与传统评价标准相结合,对原有评分系统进行创新,只有将评分系统与视频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7]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成果。在翻转课堂教学背景下的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的步骤,立足于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特点,提出在翻转课堂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程艳静.基于Moodle的翻转课堂在《PhotoshopCS3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游录超.高职实用写作课程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实施[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聂秀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税收筹划与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1:54-57.

[4]夏迎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科技创业月刊,2015,06:75-76.

[5]张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教改中的实验研究――以湖北某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6:28-32.

[6]王敏靖.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7]彭丽娜.基于校园课程资源网的高职音乐欣赏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鉴赏课程;作品分析;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作品分析与鉴赏教学的总的思路

音乐发展史的全过程所揭示的音乐美的本质和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艺术源于生活,所有的音乐作品从美学理论上来看,其产生发展基本源于音乐模仿说,音乐情感说、音乐愉悦说、音乐形式说产生这四大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高中音乐鉴赏课围绕音乐作品鉴赏与评价展开的课程。音乐鉴赏课以及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一是音乐作品的欣赏与体验,二是音乐作品的审美与评价。(由于音乐作品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密切联系,又与相关艺术作品如美术、戏剧、舞蹈、雕塑、建筑息息相关,所以这里我们讨论作品时不再局限音乐作品,所以以下均冠以艺术作品艺术家来进行讨论。)首先必须解决如何正确的分析评价中外音乐史上的众多音乐作品的问题。那么分析评论的思路和框架是什么呢?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备课、讲评的意义十分的重要。

法国艺术评论家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名著作《艺术哲学》提出的思路为艺术作品鉴赏分析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他的思路借鉴了生物遗传学、人类发展学、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丹纳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生活、家庭、社会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周围的艺术家圈子有着密切关系;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各种要素的影响,更和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重大事件、艺术潮流、社会审美追求、观众趣味密相关。从遗传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结合艺术哲学,丹纳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就像一颗种子和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空气、阳光、水分、温度。周围的环境对这颗种子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参阅有关艺术评论的著作,我把丹纳的观点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分析艺术品的基本框架,经检验教学效果良好。以下为分析作品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1.有关音乐知识、乐理知识及这些知识演变过程的有关情况。对关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基本理论、技能技巧的特点与技法的研究是作品鉴赏研究的基础。因为艺术作品表现的基本手段与音乐作品的基本观念与风格流派的产生与演变发展的脉络是紧密相连的。

2.艺术家生平艺术家的周围环境艺术家所处的艺术圈子对他的影响。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和某一艺术家的作家的其他作品有着内在联系,我们还要研究他所处的艺术家圈子对他的影响,最后要对该艺术家所处流派的风格特点的分析研究。

3.还有要对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艺术作品往往受社会政治、科学、文化、经济、宗教、民族、风情、地理、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影响。我们要研究同一时期或历史上各艺术流派对此作品的影响,梳理产生此艺术品的直接、间接原因、艺术家、作曲家的政治观点、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婚姻及其他情况、研究具体时代的观众的审美情趣对此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流派的影响。

4.我们还要研究画家、雕塑家以及指挥家、演唱演奏家对作品的诠释过程进行研究。如我们要对艺术的表现过程以及二度创作(演奏家和观众在鉴赏阶段的第二次艺术创造)进行分析,还要从历史、现实、审美、道德以及社会意义、人类文化学意义上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政治历史地位等等。

5.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角度,从艺术品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的关系来考证艺术作品的作用地位。还要指导学生从艺术作品的演绎展示创作的角度来进行艺术实践。只有这样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最丰富的教学成果。以下是这个思路的基本框架,由于篇幅不够只能简单呈现。

二、教师的备课

1.在课题目标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备课注意十要点:

(1)教学模式的确定(大方法——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理论化的样式)。新课程就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论模式和教学体系和教学样式;

(2)研究教材;

(3)确定教学目的与任务(课题名称);

(4)素材选择;

(5)教学活动设计(体验与创作表现);

(6)确定教学方法;

(7)作业设计;

(8)教学过程与的各个环节(逻辑关系)安排(教学程序);

(9) 评价方法;

(10)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

音乐教师备课要备艺术,备音乐。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

音乐课的备课与其他学科的备课的区别在于音乐艺术性。要特别注意:音乐学科的备课,要重视备艺术,备音乐。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在于备课与上课,两者的关系如同演奏家的台下练习和台上的表演那样密切相关。

具体步骤是:

(1)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最好版本的音响资料,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根据教学内容查找有关文字资料和谱例;

(2)根据作品分析的基本框架,对作曲家及具体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参考该作品的权威评价;

(3) 以欣赏者的身份反复聆听作品的音乐内涵、准确把握其情绪,并试图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形象和基本情绪,分析介绍作品;

(4) 上升到审美评价的高度、对作品进行概括评价;

(5)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 教师备课要备作品。要注意音乐素材选择的有效性。

教师要特别重视会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用音素材。要注重音乐作品选择的艺术性、准确性、新颖性、经典性。什么是好的音乐素材?

(1)音乐素材必须美。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显现音乐本身美感,使音乐教学过程成为音乐审美体验与享受的过程;

(2)音乐素材的经典性、艺术性、思想性、可听性具佳的作品,以及注意与教学目标联系的紧密性;

(3)音乐素材的稀有性、珍贵性、是难得一见、难得听到的、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心理联系密切的、审美内涵丰富的、情景交融的;

(4)素材的准确性——素材必须与课题形成艺术性的、人文性的紧密连接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平安歌、劝奶歌、呼麦)

(5)改善欣赏素材陈旧现象,作品选择范围必须扩大。二十世纪学院派、先锋派流行音乐以及丰富多彩世界音乐、大量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等都可以进入教学领域,并且可以在欣赏表现创作中活用。例:巴托克、瞿小松、勋伯格等作品的活用。

(6)艺术素材——是艺术课堂中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因此艺术素材必须认真选择筛选、剪辑、拼贴优化,围绕课题形成某种系统。音乐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是构成音乐美的重要因素,素材的艺术性与内容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注意欣赏视觉化现象。

3.对教学对象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从思维特点来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的形式的过渡阶段。其特点为:形象或表象逐步让位于概念,但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反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他们经常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童话小说或电视剧的内容,以情节与形象来描绘音乐,对富于哲理的交响乐作品也是如此。他们对于以模仿论而创作的描写性音乐和愉悦论而创作的游戏性音乐易于接受,而对以情感论和形式论及丰富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创作的富于哲理、音乐内涵丰富的交响乐作品则难以领悟。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思维能力增强,已进入抽象逻辑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反映在音乐欣赏教学上,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从教师那里了解具体答案和现成的结论,随着欣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教师讲解作品时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他们更希望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对音乐作品他们乐于谈自己的感想和体验,有时甚至能发表令人惊叹的议论,同时也出现对某些音乐作品和作曲家们的偏爱,对世界音乐经典之作即便可能出现欣赏时的困难,也乐于尝试甚至自己去查找资料。高中学生阅读广泛,情感世界丰富,他们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对爱情主题的作品已有自己的认识,对美好事物和人类崇高理想充满渴望,想象力丰富同时充满激情,但是由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时还有局限性,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帮助。

三、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讲解

“音乐开始在语言的尽头”,“音乐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是作为教师,还必须对我们的学生“讲”音乐,这也是音乐欣赏课讲解的困难所在。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讲什么和怎样讲。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音乐作品和作曲家的分析介绍必须全面客观,所介绍的内容必须确有根据并有助于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

(2) 能够由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和讨论得出结论的作品,就应该尽量提供空间交给学生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作品感受作品的能力。

(3)对可能引起听赏障碍的音乐术语或学生未掌握了解的音乐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时,必须注意和音乐结合,从感性到理性;

(4)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采用聆听为主,感受体验在先,学生探索研究,教师学生讨论点评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听赏音乐的欲望,创造听赏特定音乐作品所需的心境。例如对某作曲家伟大人格和辉煌成就的赞美所引起的崇拜,对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或作曲家不幸身世的介绍所引发的同情、对异国情调神奇景像的描绘,甚至使欣赏者出现角色转换的状态,恍惚间和作曲家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欣赏音乐的最佳状态;一方面教师应该采用不加先期作品介绍的方式,组织学生先聆听聆听音乐,然后各自谈自己的直觉体验。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以后将大量听到的没有任何说明的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与分析理解能力。

(5)要防止对号入座式的对音乐具体而详尽的解释,因为任何具体的文字(语言)解释都会产生音乐欣赏时艺术想象的限定性,更应避免的是教师对音乐作品还未理解就去硬作生硬解释,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多年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对此深有感触。音乐所表达的最富魅力、最富感染力的东西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音乐艺术只能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聆听体验加表现——才是音乐本身的东西。这也是肖邦反对他人解释自己作品的原因之一。

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结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对比法

对比是艺术创作、艺术表现的重要原则,白色与黑色放在一起,白的更白,黑的更黑,两者经过比较,各自特色更加鲜明。音乐也是如此,强与弱、快与慢、高与低,把彼此截然不同的因素放在一起讲,能较好地效果,在音乐作品中,音色的对比、音量的对比以及情绪的对比、形象的对比、曲式结构中的不同性质的音乐对比处处可见,ABA三段体ABACA回旋曲式中,都存在着音乐诸因素的丰富对比,例如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第四段“钟声”就可称之为对比手法的典范,A段中欢快钟声的主题所暗示的婚礼喜庆的场面,B段中新嫁娘薇叶特柔美纯情同时满怀忧郁痛苦的心情,形成同一时空不同人物的复杂情感的对比,作曲家利用对比法表现不同情感不同形象,欣赏者也借助对比去领悟音乐。

2.改变法

对初等水平的欣赏者,采用改变原音乐作品中的某些要素,使其基本音乐形象出现变化,从而让学生领悟音乐表现手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例如,用钢琴演奏某一乐器(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作品),然后改变音区,或逐渐上移或下移,或改变速度,加速或减慢,音量上也相应变化,最终导致音乐形象的明显改变,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描述感受。这种方法对于音乐基本要素的讲解,形象生动,效果较好。现在已经有了多种音乐鉴赏和创造表现方面的应用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多功能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讲解讨论法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当某些特定的音色(某乐器的音色)、特定的节奏或音乐形象出现时,为了使学生及时将某些概念和具体声音相互联系,教师应该及时插话提示(一般稍提前一点或同步进行)。例如对音乐作品段落变化,主题形象或乐器音色的变更的提示。除此之外,教师的讲评在作品欣赏前和作品欣赏后都可进行,有时教师可以只提问题,让学生听赏作品后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欣赏效果好,又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参与性。

4.利用艺术综合课程的课程理念,进行作品分析,采用影像视频、DVD设备加强音乐作品讲解的形象性、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古典艺术是受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产生的,巴洛克音乐则受到尼德兰绘画、意大利、法国的雕塑与文学作品的影响。音乐和视觉艺术相互影响的情况还有许多,我利用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讲解德彪西的音乐,用希腊式建筑的平衡对称讲解音乐艺术中的曲式关系,取得较好效果。

5.对鉴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与革新

(1)高中艺术鉴赏课的教学可以将鉴赏教学与创造教学进行连接。为创造表现而聆听,为模仿借鉴而鉴赏,可以使音乐的创造表现与音乐艺术的欣赏教学形成内省外放的互动关系,形成发展创造力的环境。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聆听作品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创造性人格,建立起音乐的创造表现所需要的情感与创造欲望。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聆听,通过模仿与借鉴,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使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聆听者、审美欣赏者和音乐艺术的创造者。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欣赏和表现、创作教学活动中灵活进行。

(2)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特征进行的课程。音乐必须唱、奏、聆听;美术必须观赏、画、做,进行实际操作。总之:在创造表现的过程中,在观赏聆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得艺术创造表现的愉快!鉴赏课程应该和创造教学相结合。这是新课程标准特别主张的理念,也是艺术学科学习,获得技能技巧,发展创造表现能力的必然途径。

(3)我们结合创造表现模块的教学,将必修课与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设计多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合唱比赛、戏剧舞蹈演出等多种艺术项目,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表现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艺术能力创作能力。

五、有关考试方法的尝试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直觉理解力,使学生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方面取得均衡发展,在系统的大量选听分析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形成对音乐艺术的整体认识和较强的审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了解生活、认识世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音乐欣赏课的考核方法上进行尝试并制定了具体办法:

高中音乐欣赏选修课的考核,应着重于学生对实际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和对所学音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考试可采用以下多种方法进行:

(1)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以音乐评论短文的形式,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分析评价音乐作品。

(2)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应对未听过、教师未曾分析、介绍过的音乐作品,采用写论文的方式进行分析评论。同时通过音响鉴别和笔试的方法分别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以音乐素质测试、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和对不熟悉作品的评价水平为最终成绩。

(3)从音乐艺术的特点来看,聆听是感受体验,创造表现则是外放。将创造表现与聆听体验结合起来,使音乐鉴赏与音乐实践类活动相辅相成,将体验感受与创造表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赋予学生真正意义的音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我们改革鉴赏课为鉴赏创作一体化课程,使之变为创作课,学生可以借鉴鉴赏课的意念,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进行表现。最后考试形式多样化,既可以是艺术评论的论文,也可以是一个多媒体音乐作品,还可以是一个DVD的小电影作品。怎样考试,考什么,可以由学生与老师协商。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7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欲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人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接下来。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

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例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学生倾听完.我接着启发:“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广结果引发了他们的疑间:‘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了研究主题。我进一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发他们研究讨论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活跃,我只是做启发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并走到学生中去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以及再一次让他们注意观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中播放的插人影片中的背景画面。学生最后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分析,发表他们的观点着法。最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综合,进行点评式分析(放马山歌)与《赶牲灵》都属于山歌,但由于地区不同,在旋律、曲调上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那么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自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欧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脸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篇8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自1999年以来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文献研究也举起而上,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数据显示,有涉猎“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这样关键词的文章过万篇,可见,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上升阶段。基于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教育以及音乐课程三者的关系出发,带着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疑惑,通过对近五年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启示,大致涉猎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几位学者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在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文中提到:高职高专公共音乐课程普遍的两种授课模式,一是过于专业的教学;二是音像资料堆积的欣赏。在公共音乐课程体制从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课程开设单一、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内容随意、缺乏标准的指导性纲要。曾姝《高校公共音乐课探究》,通过数据调研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尚有56%-57%的学校未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授课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课,授课形式基本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曲目。同时,高校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没有评价标准可依,无法判断是否符合音乐教育规律,导致授课随意,教学模式的单一,只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美育的缺失。裴洪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的艺术教育研究》提到: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得不到领导老师的重视,设置内容随意,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的份额。王玲莉《湖南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一文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音乐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理念和意识,采用原始的直接传授音乐知识这种灌输性质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高衡《浅谈高校综合艺术修养》提到:教学内容不应该单纯的讲解音乐知识。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孟展提出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同时,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兴趣培养课程,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曾姝提出改革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改变填鸭式教学,并结合各自专业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适当融入通俗音乐,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标准。裴洪胜提出应重视团委与学生会的作用,多开展校园艺术节,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胥佳《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探析》认为: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元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特色教材。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硬件、软件问题在教学当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一些相关性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如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学生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协调,学生音乐常识欠缺、音乐素质普遍偏低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性,而是相互映射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思考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的作用,是进一步吸纳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建议?还是有所创新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笔者认为,只借鉴音乐欣赏作为载体还是有些单一,还应涉及美育的问题。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给人以教育,有吸引力。其任务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便与本文一开始提到彭先生认为的艺术修养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成为了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必须要涉及美育的问题。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必然离不开对音乐各个门类基本知识、规律、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优秀作品的艺术鉴赏实践操作,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鉴赏力,美育和音乐欣赏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美育作为理论的意识形态带给学生一种感性认知,那么音乐欣赏完成了美育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以实际的感性进入美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音乐欣赏,完成审美活动,反映美育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体现艺术修养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将美育、音乐欣赏溶于其中而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下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吸取可借鉴理论,并结合美育思想,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1.美育理论与音乐概论:美育理论涉及美育的性质、意义,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内容,是传递给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知。音乐概论完成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的概述,是让学生对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一个整体的把握。2.音乐门类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传统音乐、新兴音乐、与各专业结合的音乐、地方音乐四个层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种类,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认识与自身专业有关系的音乐。3.以音乐历史发展作为线索,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体现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知识。4.音乐资源的利用:利用音乐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将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体现。5.音乐操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乐器演奏的艺术团体中,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

三、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在具体音乐教学操作中,还在于教师的自身感悟,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面对大学生这样的教学对象下,高校音乐教师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音乐课程作为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其标准的指导纲要以及教学内容是需要完善的,笔者基于音乐教学中的困惑,诚惶诚恐,写于本篇。在对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研究下,借鉴并吸纳前辈学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应在美育前提下实现音乐欣赏教育的教学思考,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完成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范文 下一篇:积极分子自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