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道路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9 10:07:50

乡镇道路建设

乡镇道路建设篇1

一、质量督查方式

质量督查分为省级督查、市级督查、县级督查三级督查方式。

省级督查按《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督查工作方案(试行)》执行。

市级督查主要由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

(一)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每月对在建项目质量管理行为、现场管理、实体质量进行抽查,抽查内容见附表,其中实体质量检测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实施。

(二)在每月初对上月的督查情况进行通报。督查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督查意见,并形成书面督查报告。督查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督查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等内容。

(三)督查过程中必须自觉遵守各项廉政规定,坚持科学、公正的原则,保证督查结果的真实、客观。

(四)质量督查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应有专人负责。督查资料包括督查计划、督查记录、督查报告、检测数据汇总和必要的声像资料等。

(五)适当时候邀请义务质量监督员参加督查。

县级督查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督查方案,并报市交通局备案。

二、市级质量督查范围

市在建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通乡水泥路工程、渡改桥工程、危桥改造工程等。

三、质量督查的主要内容

质量督查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行为、现场管理、实体质量三方面。

质量管理行为重点督查各建设项目履行招投标、质量监督、质量安全责任登记、施工许可、基层中间验收程序、开工审批等手续情况及落实“六个公开”、“六项制度”情况;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的开展情况等。

现场管理方面,重点督查交通运输部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路面基层、路面面层、桥梁结构物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通病。

实体质量方面,结合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重点抽查路面基层的外观、压实度、完整性,水泥砼路面面层外观、强度、厚度、宽度,桥梁工程砼构件强度、墩台竖直度、构件结构尺寸。

具体内容见附件。

四、督查结果的处理

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将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整改要求和建议。

存在的一般质量问题将在督查过程中及时下发工程质量督查意见通知书;对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隐患或隐蔽工程重大缺陷时,应责令相关单位立即停止该工序或项目施工,整改合格后方可复工。

五、有关要求

各县、区交通局应每月向市交通质监机构报送在建项目的以下资料:

1、项目基本情况(以县为单位,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所在乡镇、等级、总长、宽度、中标价、开工时间、交(竣)工时间、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乡镇道路建设篇2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切实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进一步加快提高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城乡一体化工作任务,按照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统一要求,现就推进**市小城镇发展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先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城镇和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试点引路,统筹发展,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城乡一体化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其中:20**年底以前完成所有建制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已提前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乡镇,要逐步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20**年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

(二)切实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继续抓好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中转站、公厕、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

1.20**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其中1个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1个乡镇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0**年底以前,有2个以上的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5个以上的乡镇完成前期调研、选址、论证、设计工作。

2.城市区的供水网络要向建成区延伸,到20**年使整个城市规划区全部用上自来水。城市规划区外的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20**年底前建成使用,有条件的乡镇可考虑建设自来水厂,并高起点规划供水网络,向中心村延伸。**镇、**镇、**镇等要着手实施热力、煤气等与城市区的并网工程,力争20**年底前并网使用。

3.按照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设置标准,20**年底以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标准化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

4.按照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和亮灯率98%的标准,科学实施小城镇道路亮化工程。20**年底以前,有8个以上的乡镇镇区实现道路亮化达标,20**年底以前所有乡镇实现道路亮化达标。

5.按照**市园林乡镇标准,大力开展小广场、小游园、道路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和农家院房前屋后绿化建设活动。20**年底以前,5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20**年底以前,10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

6.20**年底以前,全市小城镇主次干道要全部完成硬化,建成区范围内背街小巷的硬化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条三级以上标准的出口路。在20**年底以前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实施联网路建设。

7.20**年底以前,各乡镇要建有2000m2以上的集贸市场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便民超市各一处。

8.20**年底以前,在4个建制镇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

(三)坚持抓好小城镇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清两建四改四化”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小城镇公益事业和管理手段市场化,解决小城镇管理中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脏、乱、差”等问题。按照**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十个方面的34项标准要求,常抓不懈,坚持搞好小城镇环境卫生、垃圾清运、污水排放、车辆停放、标牌设置、经营秩序、市政养护、管理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使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建设、管理工作齐头并进,务求取得实效。

(四)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平台作用

1.加快小城镇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探索对农民按规定建房给予类似城镇购房贷款的信贷措施;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

2.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一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新安置办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宅基地置换、实物或货币化安置等途径,使农民低成本进入城镇居住生活。镇政府所在地的村要积极进行住宅集中统一开发,逐步取消宅基地。二是按照“土地集约、项目集中、产业积聚”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好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的规划管理和园区的标准厂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三是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小城镇延伸,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3.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镇区建设,加强镇容镇貌,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积极做好农村集镇和建制镇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要求在建设项目办理用地手续前必须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通过“一书一证”和“一书两证”的办理,切实有效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4.加大招商引资,激活镇域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道路;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小城镇。采取优惠措施,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经营管理领域,特别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转运以及宾馆、饭店、集贸市场、便民超市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放建设、经营市场,工商税收每年增长25%以上,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到20**年,第

二、第三产业所占小城镇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8.7%和35%的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为保证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确定**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为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镇。各试点镇要按照近期目标要求,在村镇规划、垃圾处理、道路、公厕、垃圾中转站、亮化、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按照20**年和20**年两个时间界限,率先实现任务达标。要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动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主动通报情况、争取政策、反映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开创试点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面推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规划编制和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1.**镇、**镇、**镇、**镇等四个试点镇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20**年前编制出近期建设规划、重点区域和街道的详细规划。

2.要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部门支持”等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20**年底前完成**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20**年4月1日起,全市13个建制镇镇区停办农户宅基用地审批手续。

3.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村庄建设“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筑许可证)制度,强化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抓好**镇、**镇、**镇、**镇等四个城乡一体化试点镇的规划执法试点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按镇总体规划设置标准,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的建设任务。

2.20**年底前,**镇完成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镇完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的建设项目。**镇、**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前期调研、选址、方案论证、设计工作;20**年前,**镇要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镇、**镇、**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

3.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争取20**年底前建成使用。

4.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和**镇、**镇、**镇要完成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的所有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工作。

5.按照“近期目标任务”中有关道路、排水、公厕、路灯、绿化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把好村镇建设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村镇延伸覆盖,建立村镇建设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按照**小城镇〔20**〕6号文件精神,各乡镇要继续抓好10个方面34项标准要求的落实。

乡镇道路建设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县、全省开展重点绿色小城镇示范试点、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和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建设等发展机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乡镇主抓、村社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整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城乡环境和“脏、乱、差”为重点,全面开展以扩容提质、强化功能、促进城镇规模壮大、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城乡共建活动,全面推进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序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活动,用3年时间切实改变城乡面貌,提高文明程度,使全县人居环境、城镇品位和村容村貌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城乡共建工作目标任务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编修,突出“1+6”重点城镇建设。依托重大经济项目和骨干交通建设,以县城为核心,重点发展中心镇、特色镇。抓好中心村建设,构筑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区位竞争力强的城镇经济圈。到2014年底,县城人口达18万人,城镇化率达50%以上。各建制镇基本实现“八个一”,即一条彰显地方特色的城镇景观道路(街道)、一个合格的自来水厂、一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个休闲文化广场、一个完善的商贸流通市场、一个农村小康住宅区、一个标准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个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市级以上重点镇(梅田镇、黄沙镇、白石渡镇)要提前实现以上“八个一”的建设目标。

(二)城乡环境同治工作目标任务

1.乡镇政府所在地

(1)基础设施。有垃圾填埋场所,主要街道设置相应的垃圾桶、果皮箱,公共区域有无害化公厕,主要街道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序化工程。

(2)乡镇容貌。乡镇区道路平整、干净、整洁,拆除农村废旧不用、影响美观的杂房、烤房、茅房、栏舍、煤棚等,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贴乱画和占道施工、经营现象。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三无”,即可视范围内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基本做到户有垃圾桶、组(自然村)有垃圾收集站、村有垃圾消纳场、乡镇有垃圾处理场,主要街道按规定位置设置相应的垃圾桶、果皮箱,公共区域有无害化公厕,坚持做到垃圾日清日运日收集。

(3)农贸市场。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和超市,基本取缔马路市场。2012年全面取缔国、省道两侧马路市场,2013年全面取缔县道两侧马路市场,2014年取缔所有马路市场。农贸市场划行归市,秩序井然,有专人清扫保洁,市场及周边环境干净整洁,无垃圾积存,无污水溢流,垃圾清运及时。

(4)单位庭院。乡镇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庭院干净整洁、规范有序,无污水溢流,无暴露和积存垃圾,无卫生死角。

(5)公路沿线。乡镇辖区公路两旁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杂物堆放,及时清除路边杂草。

(6)餐饮业和集体食堂。餐饮业就餐环境卫生、餐饮具严格消毒、操作间卫生达标,无使用腐烂变质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原料制作加工的食品,无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单位食堂特别是学校有必备卫生设施,无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7)建设施工现场。县内城乡所有在建施工场地做到卫生设施齐全、符合标准,施工现场管理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施工场地有符合要求的隔离护栏和车辆冲洗设施,做到物料堆放整齐、建筑垃圾管理规范,全面实施密闭运输,无偷倒乱倒现象;加强土渣和搅拌场管理,严格落实工地保洁、防尘、降噪措施;职工食堂、宿舍符合卫生要求,厕所、洗浴间保持清洁。

2.村庄

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要求,在各村辖区内全面开展以“四化”(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五改”(改房、改水、改厨、改圈、改厕)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行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清扫、定期清运;养殖区内实行统一消毒集中圈养,畜禽粪便定点存放、定期处理,总体上达到“六有”(有一定的经费、有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基本完备的卫生设施、有相对固定的环卫保洁人员、有比较健全的长效管理制度、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五无”(无道路乱占、无粪土乱堆、无柴草乱放、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流)的目标。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镇村规划工程。按照中心镇、宜居村、标准房的要求,用3年时间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所有行政村村级规划及村庄(村落)规划编制工作。做好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要组织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城镇发展战略研究。要本着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明确各乡镇的发展重点、功能定位及发展思路和空间布局。市级以上重点镇要在与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衔接的发展规模基础上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确定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建设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内容与时序,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做好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绿化、排污、消防、环保等专业建设规划。积极推行修建性详细规划管理制度,市级以上重点镇在2012年以前要做到近期建设区域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5%;其他乡镇2013年前要完成60%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2014年前全面完成。各类规划都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遵循规划委托、方案选优、咨询论证、社会公示等程序,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好宜居村规划编制,合理布局中心村和城乡社区,加强“空心村”整治、闲置地利用和危房改造。加强交通主干线、风景旅游景区沿线村庄特色风貌塑造,推进农村住房标准化建设,提倡散居农户集中居住,引导农民建房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方式转变。科学规划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体系。

(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县城区与市级以上重点镇、重点镇与一般乡镇之间的道路系统,到2015年实现所有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和沥青路。促进县城区与中心镇之间的公交互通。根据地理条件,加快县城区供水管网向城郊各乡镇延伸,市级以上重点镇的供水管网有条件的向邻近乡村延伸,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开展重点镇污水集中、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鼓励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2012年实施梅田镇、白石渡镇2个中心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3年、2014年每年新增4个中心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中心镇的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抓好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绿化设计,配套绿化用地要一次提供、统一征用,绿化工程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镇对基础设施、市场、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其建设综合开发率达50%。玉溪镇按中等城市标准建设,到2015年以前城镇居民供水普及率达到99%,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新城区和新开发小区全面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的居住小区雨污管网改造完成6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三)实施产业发展工程。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根据各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合理布局和优化城镇产业结构。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园区。每个镇要建设一个节约集约、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产业园区,引导镇域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原则上新建项目均要落户园区,形成集群发展。建立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用地供应、标准厂房、节能减排等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和集聚发展。城乡统筹的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与县城和中心镇衔接,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要重点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商贸、流通、金融等社会化服务设施应重点向县城和中心镇布局,以增强对企业和农民的吸引力。放宽招商引资条件,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技术开发中心、营销机构迁移落户我县各乡镇。对进入城镇新设立的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型的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注册资本分步到位,首期到位10%,1年内增至50%,其余部分3年内补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有效期为3年的营业执照。

(四)实施绿化点亮工程。扎实开展路边、屋边、水边及山头植树造林活动。推进绿化建设,切实落实城乡绿化攻坚任期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脐橙、油茶产业,建设以桉树为重点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强化荒山造林、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低产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全面落实《县人民政府禁火令》、《县人民政府禁伐令》,严厉打击森林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森林资源。深入开展“点亮”行动,2012年完成城区规划范围内所有街道、住宅小区、背街小巷和城区至玉溪镇黄土山村宜凤高速出口、城区至五岭乡留军村原沙坪乡政府、城区至白石渡镇车湾村S324线氟化铝工业园入口3个路段的LED路灯节能扩改安装。到2014年,完成中心镇主要街道路灯安装和景观亮化美化工程。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亮化美化。村内公共场所全部安装路灯,主干道每50米设一盏夜间照明路灯,主次干道灯光亮灯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以上,人均道路面积7平方米,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20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市级以上重点镇按小城市标准建设,到2015年,要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游园,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6%,绿化覆盖率达到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30%。

(五)实施卫生整洁工程。深入开展城区环境大整治和农村大整洁行动。彻底清除城区街道、农贸市场、建筑工地、夜宵摊点、住宅小区、单位院落、背街小巷和田边地头、沟渠池塘、河道沿岸、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公共场所等可视范围内的垃圾,有效治理城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众多居住密集的中心村“脏、乱、差”现象。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引导城乡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置,通过回收、焚烧、堆肥、填埋等方法,就地减量从简处理。加强公路环境卫生整治。优化完善城乡路网,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对损毁路面、公路设施及时保养、修复。做好干线公路路面、绿化带保洁及附属设施的改造工作,做到无垃圾、无渣土、无泥沙、无扬尘,基础设施无损毁、无污迹,标识牌完好、无积尘。加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全面清理公路占道经营、摆摊设点、打谷晒物、堆场作业等行为,努力构建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网络。

(六)实施宣传教化工程。深入开展大动员、大宣讲、大规劝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和美”创建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着力推进观念大转变、陋革除、习惯大养成、素质大提升,最大限度地调动市民参与城乡共建、环境同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高市民的文明形象,养成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穿行街道等的良好习惯,营造人人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的新风尚。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成立县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和县政府分管城建的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及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委农村工作部,由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彭振刚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要抽调干部脱产到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和县直单位包干负责制。各乡镇要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组织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村干部中要有专人分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和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工作。县委宣传部负责宣传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的目标、意义和要求,及时报道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中的先进典型,大胆曝光不讲文明的陈规陋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协调中心镇、示范镇和农村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体系建设,整治建设工地现场脏、乱、差现象。县委农村工作部负责组织协调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具体工作。县城乡规划局负责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县城管局负责城区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管,对各乡镇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维护、街道秩序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县环保局负责城乡环境监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和生态村创建的组织实施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以及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加强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管。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落实农村环境治理的建设用地审批及土地综合整治。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管理局负责道路建设、维护和管理。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城乡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县工商局、县商务局、县市场服务中心负责城乡商业经营秩序整顿和城乡集贸市场建设,治理整顿马路市场。县水利局负责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水利事业建设。县农业局负责农村农田污染治理和省下达乡村清洁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农村的除鼠灭害工作。县林业局负责组织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县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水面养殖污染治理。县能源办负责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县财政局负责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专项资金的落实与监管。县教育局负责在全县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开展宣传和整治学校及周边环境卫生。县旅游外事侨务局负责加强景区及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县有关部门要统一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开展综合执法行动。各乡镇要全面负责抓好辖区内的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

(三)创新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的模式,积极探索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对每个市级以上的示范镇分年度共安排50万元城镇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3年内采取“以奖”的形式给予每个乡镇60—80万元的引导资金,但各乡镇自筹资金不能低于200万元。今后,除县城规划区范围外的乡镇土地开发的出让金收入县级部分,原则上全部返还乡镇,专项用于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工作。其中2012年重点抓好玉溪镇、梅田镇、白石渡镇、黄沙镇、天塘乡、莽山乡、里田乡、迎春镇,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做好7个乡镇的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县财政对实施净化工程示范村每村安排1万元工作经费。2012年市定的“民生100”工程环境整治26个重点村,今年县财政除安排“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外,另外再安排10万元引导资金。各乡镇也要通过财政预算和用好用活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农村建设与环境治理。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资用于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鼓励各种经济实体投资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各企业、各单位要挤出资金用于支持所联系乡镇、村的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将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交通运输、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农村“一事一议”等部门的政策项目资金打捆,向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倾斜。各乡镇要以村(社区)为单位,创新方式方法,推行市场运作模式,对垃圾清理实行有偿服务。

(四)加强体制创新。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因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确需外延扩展用地的,在符合其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按规定经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后,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征用一定数量的启动用地用于城镇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对小城镇建设用地计划应予以倾斜,其用地指标在县国土资源局下达给各镇的年度用地计划中给予一定比例的单列;集体建设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在本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内流转。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市级以上重点镇范围内鼓励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降低农民进镇购房、建房的成本,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快速转移。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各乡镇要成立乡镇规范建设管理站,切实履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其统筹全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作用。创新宣传形式。要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大众公共观、生态环境观等理念深入人心,探索建立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式宣传,使加快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城乡共建与环境同治工作热潮。

乡镇道路建设篇4

(一)加快集镇规划编制。根据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乡镇建设规划的期限应与当地镇(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计划同步编制,近期、远期应分别按5年、15年考虑,并与历史文化保护、绿地系统等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村镇规划编制的主体,要加快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尽快进行规划的修编设计、评审和报批工作。各建制镇要在年前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其它乡要在2012年前完成总体规划编制。

(二)做好新村规划编制。村庄规划要按照上级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改善环境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建设“集中型”、“散居型”、“综合型”新村。“集中型”要体现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散居型”要体现乡间别墅特色和汉风蜀韵的北民居特色;“综合型”要体现中心集镇的功能。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在年8月底前完成“三型”村庄规划编制,区建设局要编制完善农村居民标准图集,提供多种设计户型供村民建房选用。

(三)高标准编制镇村规划。在村镇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通过规划引领,切实避免村镇建设布局零乱、风貌不雅、缺乏特色、沿路建设等无序现象,逐步引导镇(乡)建设健康科学发展。村镇规划制定后,由区建设局组织技术评审,邀请市规划和建设局专家参加技术评审。评审通过后,经区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并送市规划和建设局备案后方可实施。

二、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

(一)在村镇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开工前,应向区建设局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在乡、村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公共建筑、公益事业建设的,开工前,应向区建设局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三)在乡、村规划区内进行房屋、构筑物建设的,开工前,应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四)在乡、镇、村规划区范围外进行房屋、构筑物建设的,开工前,应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申请核发《村镇规划选址建设意见书》。

(五)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要求实施建设,不得擅自改变。

三、加大村镇规划监察力度

(一)各乡镇、街道是本辖区违法违规建房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违法违规建房实施直接监督管理,对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无视建房审批管理程序的建设项目要坚决制止、及时纠正。

(二)区国土、建设等执法部门要建立健全巡查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乱占乱建行为。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对违法违规的建筑物、构筑物,依法予以拆除。

(三)对未取得相关许可证件的,建设部门不得批准建设,国土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手续,不得提供建设用地。严禁越权审批或违反规划建设,对任何违反规划建设的行为,追究批准单位和个人责任。

四、提升村镇建设规划档次

(一)在重点镇、中心镇规划区内建房,要走综合开发建设之路,积极推行组团式块状建设,引导居民向居住小区集中。在一般建制镇和集镇,要把综合开发建设和联户建房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在国道、省道和重要县道沿线规划和新建城镇,应选址在公路一侧进行,严禁夹道建设。新建城镇的边缘与公路边沟的外缘净距在国道不少于80米、县道不少于50米、乡(镇)道不少于15米。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建筑控制距离按城镇规划相关规定执行。公路两侧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其建筑设施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距离在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

(三)分散、零星的村庄要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群众自愿的原则,结合拆旧建新工作进行迁并,引导群众向居民点集中;对依托原村庄进行扩建或新建的农村居民点,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居民点周边环境和村民意愿,划定居民点用地红线控制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报区建设局审定后方可实施。

(四)对已建成的道路狭窄,房屋拥道而建、低矮密布的集镇居民区要逐步实施改造,因地制宜,拆除违法违规建筑,打通卡口堵头,实施外观风貌改造。

五、加强农房民居风貌建设

乡镇道路建设篇5

一、坚持原则

(一)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坚持绿化、美化相统一,乔、灌、花、草相融合,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以质量为本,着眼于高起点、高标准,突出地方特色,多模式开发的原则。

(五)坚持统一领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任务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各乡镇要按照“两年完成、第三年扫尾”的要求,本着“干线公路和县乡道路同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每年抓1—3条高标准样板路。通过示范带动,推动面上的工作,保证按时完成县政府下达的任务。全县三年总的任务目标是完成道路绿化135.4公里,造林20310亩,实现境内道路全绿化。原则要求是:第一年完成任务的60%左右,第二年完成任务的40%左右,第三年搞好补植扫尾。2011年全县需完成绿化81.3公里,造林12175亩,需苗67.1万株。各乡镇具体任务目标如下:

费城镇:涉及道路5条,16.6公里。其中G327国道3.2公里、S234省道6.6公里,县乡道路:费梁路(经水连、泗彦)1.9公里、费芍东路2.9公里、兴郝路2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10公里,造林1500亩,需苗8.3万株。

镇:涉及道路2条,7.3公里。其中县乡道路:兴郝路2.7公里、费梁路(经水连、泗彦)4.6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4.4公里,造林660亩,需苗3.6万株。

镇:涉及道路4条,24.8公里。其中S342省道4.4公里、S240省道4公里,县乡道路:费梁路(经水连、泗彦)4.4公里、兴郝路12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14.9公里,造林2220亩,需苗12.2万株。

镇:涉及道路1条,9.4公里。其中S240省道9.4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5.6公里,造林840亩,需苗4.6万株。

镇:涉及道路3条,21.3公里。其中S234省道5.7公里、S342省道14.8公里、S240省道0.8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12.8公里,造林1920亩,需苗10.6万株。

乡:涉及道路1条,4.2公里。其中县乡道路:费芍东路4.2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2.5公里,造林375亩,需苗2.1万株。

镇:涉及道路3条,2.9公里。其中S342省道0.8公里,县乡道路:义流路1.5公里、费马路0.6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1.7公里,造林255亩,需苗1.4万株。

镇:涉及道路2条,11.2公里。其中S229省道5.4公里,县乡道路:义流路5.8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6.7公里,造林1000亩,需苗5.5万株。

镇:涉及道路3条,3.8公里。其中G327国道0.2公里、S229省道2.4公里,滨河大道1.2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2.3公里,造林345亩,需苗1.9万株。

镇:涉及道路2条,4.1公里。其中县乡道路:方马路3.2公里、垛南路0.9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2.5公里,造林375亩,需苗2.1万株。

镇:涉及道路2条,9.5公里。其中县乡道路:文泗路3公里、垛南路6.5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5.7公里,造林855亩,需苗4.7万株。

乡:涉及道路2条,2.5公里。其中县乡道路:文泗路0.5公里、塔城路2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1.5公里,造林225亩,需苗1.2万株。

乡:涉及道路1条,4.3公里。其中S234省道4.3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2.6公里,造林390亩,需苗2.2万株。

镇:涉及道路3条,8.5公里。其中S234省道4.2公里,县乡道路:文泗路2公里、兴郝路2.3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5.1公里,造林765亩,需苗4.2万株。

镇:涉及道路3条,5公里。其中日东高速连接线1.2公里,S234省道1.5公里,县乡道路:塔城路2.3公里。2011年至少完成3公里,造林450亩,需苗2.5万株。

三、建设标准

干线公路和县乡道路每侧造林宽度不低于50米。

四、造林技术

(一)整地方法:对成片造林实行全面整地,其它要采取大穴整地,挖1米见方的大穴,立地条件差的要客土。

(二)造林密度:根据我县实际,营造杨树丰产林每亩28—55株,株行距以3×4或4×6米为宜;单行栽植的,株距以2~3米为宜。经济林以亩栽55—74株,株行距3×3或3×4米为宜。栽植时,要浇大水、施足肥、踏实土,提高造林成活率。

(三)种苗选择及苗木规格:绿色生态长廊建设要选择速生、优质、抗病虫和名、优、特、新等优良树种。要结合我县自然条件,本着“适地适树、突出特色”原则,道路两侧栽植杨树的,树种以“107”、“中菏一号”、“土耳其”为主,其它选择适宜的经济苗木和花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要选择优质壮苗,杜绝劣质苗。

(四)抚育管理:要改变栽而不管、管理粗放等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经营。用材林要按照中幼龄林抚育管理技术规程,前三年重点做好松土除草、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工作,进入成龄后,要及时修枝,确保树干通直;经济林要做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等工作,力争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的顺利实施

县里将调整充实绿化委员会,同时成立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农业、果业、公路、交通、土地、水利、农业开发办、水保办、气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实际情况,加大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绿化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拍卖、承包、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激发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造林护林责任制,实行包栽、包活、包成林的“三包”政策。要依法治林,加大管护力度,强化法律监督,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毁林和侵占绿地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

(三)完善机制,多方筹资,保证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投入

县政府三年将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第一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左右,第二年计划投资400万元左右。各乡镇要不断完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各乡镇要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高标准完成绿色生态长廊建设。

(四)加强督导,严格考核,全力推动绿色生态长廊建设

乡镇道路建设篇6

一、工作开展情况。乡镇林地面积119905亩,全镇森林覆盖率现状为35.1%。近年来,乡镇的森林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成了“一区、三园、四带、多点”的森林体系格局,一区,即乡集镇建成区;三园,即乡蔷薇生态公园、九梓林业示范园、乡中草药产业园;四带,即滁淮高速、合徐高速、张朱路、永吴路绿化带;多点,即20个行政村460个自然庄的村庄绿化以及街头绿地、游园等块状绿地,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的综合森林体系,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镇完成成片新造林2336亩,其中高效经济林1300亩,滁淮高速补植补造220亩,道路绿化提升12.6公里,乡街道新增游园2处,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建成区绿化面积达744.9亩,绿化覆盖率38.2%。建成区绿地面积603.8亩,公园绿地52亩,人均公园绿地7.2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保障到位

1、组织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目标,把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工作作为森林增长工程的重要载体来抓,先后成立了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森林城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镇森林增长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创建“森林城镇”、建设“生态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项创建任务,把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建设作为“森林增长工程”的重要工作来抓。明确了保障措施。党委、政府还定期研究解决创建森林城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我镇已经成功创建了4个“森林村庄”,分别为九梓、高埂、西孔、南周。下一步还要申报创建8个“森林村庄”,分别是杨桥、北集、耿巷、陈集、山刘、乡、官塘、站岗。目前正在按照规划设计要求,结合各村“一事一议”项目,进行重点打造提升。

2、资金保障到位。按照规划建设总体要求,2018年我镇先后共计投入3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创森”工作(桃园路285万、东大岗路287万、中草药基地540万、集镇建成区540万、道路绿化提升80万、一事一议项目260万、管护费54万、土地流转费240万、自然人投资910万元),保障各项创建工作的展开。主要用在土地流转、绿化工程、基础建设、奖励激励机制、管护等方面。

(二)规划到位。为建设绿色生态乡,镇政府委托滁州市森源林产资源交易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按照县政府的总体规划要求,对照“森林城镇”的创建要求和各项指标,编制了《定远县乡镇森林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考虑到了乡镇的总体发展目标,即建成省会后花园,打造合肥、淮南、蚌埠、滁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乡村旅游基地和皖东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为下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和提前做好了规划。规划充分考虑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以及森林的布局、功能和景观,对乡土树种的使用率要求达到70%以上。同时在森林覆盖率(35%)和绿地率(35%)指标上更是严格要求。

(三)宣传发动到位。为做好创建工作,镇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强调创建森林城镇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安排宣传、林业工作人员组织播放活动开展情况,发放《致广大林农的一封信》,在各中小学开展每天3分钟创森知识讲座,张贴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宣传森林增长工程、森林城镇创建工作的舆论氛围。

(四)推进措施到位

1、坚持“七个结合”造林。把造林绿化与招商引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脱贫攻坚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实行改造提升、扩建新建齐头并进。以长防林为重点,坚持点、线、面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建设,通过创建整治,切实改善了广大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2017年对17.8公里的滁淮高速两侧森林长廊开展创建活动,每侧建成50米宽的林带;2018年对镇政务新区进行绿化亮化,绿化树木41亩、建立公共绿地35亩,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和游园各一处;在耿巷村永吴路西侧建立了“义务植树基地”和“青年林”、“巾帼林”500亩;在乡村通过土地流转,成功引入中草药生产基地项目,栽种1400亩栀子花和花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乡镇街道及永吴路、蒋吴路和东大岗高速连接线17公里绿化进行了提升,桃园路4公里两侧20米绿化带完成招标,年底前建设完毕。

2、坚持“经济、生态”双收益。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营林业,发展高效经济林。如滁淮高速两侧通过土地流转,将2000多亩土地承包给大户发展绿化苗木,鼓励承包户发展山核桃、水蜜桃、无花果等高效经济林,依托周围的环境,全力打造生态休闲采摘园,积极申请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实现经济、生态双收益目标。目前已建成葡萄、水蜜桃、春雪白桃、无花果、中草药示范园各一处,油桃、薄克山核桃示范园各三处,石榴、樱桃、猕猴桃等示范园陆续投入建设。东大岗水蜜桃获得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产品远销合肥、南京、苏州、上海等地,亩均纯收入10000余元。为全镇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3、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造林绿化工作与村级目标考核相挂钩,由镇综合执法办和林业站牵头负责对各村造林任务落实,林长、副林长和护林员管护工作实效进行考核,对违法、违规破坏生态绿地的行为坚决严厉打击,确保把护林工作落到实处。

(五)管护机制到位

为了加强林木管护,镇党委、政府制定了“林长制”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镇、村两级50名林长、副林长。结合扶贫公益性岗位设置,选聘了56名专职护林员,用于全镇各公园、绿地、街道和主次干道绿化管护,制定了护林公约,与各林长、副林长及护林员签订了绿化管护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一是滁淮高速部分地段绿化档次不高,没有按照标准栽植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集镇、道路已栽植的部分乔木死亡,需要尽快更换;三是部分“一事一议”绿化项目因批准较迟,刚刚履行招标程序;未能在第一时间栽种下地;四是部分护林员缺乏管护技术,需要加强培训。

(二)下步打算:一是督促相关企业对滁淮高速绿化带进行提升,对集镇、道路两侧死亡的乔木进行更换,6月底完成该项工作。二要加快“一事一议”绿化项目实施,7月份完成;三要对照创森指标要求补齐短板;四要开展护林员培训,落实林长制工作职责,管好护好现有林木。

乡镇道路建设篇7

某区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重点扶持创建一批示范乡镇,进一步提高xxx小城镇建设水平,助推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结合x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xxx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xx的重要讲话精神,将示范乡镇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环境整治紧密结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以人为本、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共建共享、示范带动、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xxx实际的新时代小城镇建设发展新模式。

(二)目标任务。

从xxx年起,xxx年为一批次压茬推进,用xxx年左右时间、分xxx个批次,到xxx年建成xxx个示范乡镇。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努力把示范乡镇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兴旺、城镇功能完善、镇村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二、主要工作

(一)规划编制

优先把示范乡镇列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乡镇,高质量编制完善示范乡镇各类规划。

1.修编或调整完善示范乡镇总体规划、乡镇政府所在地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制定示范乡镇建设项目计划。

2.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整合各部门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现“多规合一”和“一张图”管理。

3.加强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强化风貌特色研究。

4.加强规划实施监管,确保规划刚性执行。

(二)产业发展

将产业发展摆在首位,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培育全产业链,实现“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特色产业实现产值明显提高,城镇化率增幅xxx以上。

1.培育特色产业。坚持宜工则工、益农则农、宜尚则商、宜游则游,每个示范乡镇培育发展1—2个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型乡镇立足蔬菜、油茶xxx等主导产业,至少做强一项品牌农业,打造成为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工带动型乡镇至少培植一家加工带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的现代企业,打造成为县域农产品的加工基地。工业发展型乡镇以工业集中区为平台,发展资源开采与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乡村旅游型乡镇走多元化旅游发展路子,全域共建、全域共享,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开发型乡镇突出综合功能,大力发展工业、商业、金融、交通等产业。商贸物流型乡镇至少建成一家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商贸物流中心或专业交易市场。城郊服务型乡镇积极发展与城市产业配套衔接的辅助产业,培育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

2.发展集体经济。示范乡镇的所有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圩镇所在地村(社区)用好用活村集体预留地、土地增减挂钩收益等政策,发展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偏远村(组)可通过异地兴建、联村共建等方式,在圩镇置办商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等物业,拓宽集体经济增长点。

3.带动群众就业。每个示范乡镇至少建成一家联农带农能力强的新型产业经营主体。采取“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农户”、“扶贫车间+农户”等多种方式带领群众抱团发展。

4.创优发展环境。加强对乡镇常住人员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城市(县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向示范乡镇转移,并给予土地、信贷、规费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完善示范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利用xxx等交流平台,鼓励支持在外xxx商回归就业创业。

(三)乡镇建设

1.统筹乡镇全域基础设施建设。

(1)镇域交通设施。加强建设规划与公路建设规划的衔接,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优化农村路网结构。

(2)生态系统建设:保护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当地原生和多年生树种建设生态绿地系统。加强公共绿地、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沿河沿线等绿道网。乡镇政府所在地规划区内至少有一处面积不小于xxx平方米的公共绿地。

(3)自然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切实保护文物古迹、老建筑、古街巷、特色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镇区范围内树龄超过xxx年及以上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挂牌,古树名木保护率达xxx。

(4)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景区标准推进乡村旅游型乡镇全域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特色民宿、旅游购物、旅游厕所、旅游停车等服务设施。

2.加快示范乡镇圩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交通设施。完善镇区道路网络,按照道路硬化平整、路灯照明达标、路面排水通畅、交通标识齐全的标准,对建成区内道路及背街小巷进行建设和改造,同步建设管网设施,配套完善路灯、消防、交通标识等附属设施。按规划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合理划定道路停车位。

(2)给排水设施。实行集中安全供水,加快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及技术改造。新建及改造道路必须建设地下排水管网。按规划建设适当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镇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网尚未覆盖的区域,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方式和技术工艺,倡导建设小规模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工业企业生产废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排放。镇区污水处理率达xxx以上。

(3)环卫设施。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配备必要的转运车辆,建成xxx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推行垃圾分类,着力解决乡镇生活垃圾“围村堵河”问题。深化“厕所革命”,按照二类以上标准建设、改造镇区公共厕所,消灭旱厕。

(4)电力、通信设施。电力、通信等架空线路原则上下地敷设。架空线路必须规范整齐,无安全隐患。

(5)教育设施。建成区内幼儿园、中小学建设规模和标准须满足常住人口子女的入学需求。

(6)医疗卫生设施。至少有一所,建设规模和标准需达标的公立乡镇医院(卫生院)。

(7)文化体育设施。至少有一处向公众开放的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建筑物,有开放使用、面积不小于xxx平方米的市民活动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8)商贸物流设施:抓好普惠邮政、“快递下乡”建设,基本建成覆盖乡、村的农村物流网络。按需完善金融服务网点。

(9)村(社区)活动场所。优化升级示范乡镇政府所在地村组(社区)场所,保障村级组织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功能,建设规模和标准可高于一般村(社区)。

3.分类推进示范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xxx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推行农村环卫第三方治理和保洁员全职化。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农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在学校、村委会、农家乐等人员密集场所新建或改造乡村公厕。所有村组实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xxx以上的村组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提档升级,至少建成xxx个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长效管理

1.创新管理模式。参照县城管理标准对镇区进行管理,推行镇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门前三包”、路长制等管理措施。按照“有队伍、有经费、有装备、有制度、有标准”的要求,探索设立镇村建设管理监督机构。

2.镇容村貌治理。

(1)镇区市容卫生。开展“垃圾不落地,乡镇更美丽”活动,道路、广场、绿地无放养家畜现象;无违规设摊、占道经营、乱泼乱贴、乱搭乱建现象;运输渣土、石料车辆无漏洒、无带泥上路现象;无污水直排现象。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农贸市场,

集贸市场管理规范、清洁卫生,场内设置水冲式公厕。

(2)镇区市政设施管护。建立长效管理维护机制,及时维修维护镇区道路、给排水等市政设施。

(3)镇区交通秩序。规范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划定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标志标线,合理设置人行道信号灯。强化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秩序管理。大力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乱停乱放等问题。

(4)乡镇风貌。推动“一乡镇一风貌”建设,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设计。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从严控制村民建房体量,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建房。加大农村超高超大建房整治力度,加强农村“空心房”、坑式厕所等拆后土地整理利用,持续美化村容村貌。

3.乡风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农村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以开展部级、省级园林镇、卫生镇、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塑造现代文明小城镇新形象。全面解决“老人住危房”问题,“清洁家庭”覆盖率达xxx以上,“三沿六区”乱埋乱葬零增量并逐步实现无坟化。

三、实施步骤

第一批示范乡镇建设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推进。

(一)前期准备阶段(xxx前)。

完成第一批示范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或调整,按需编制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完成项目申报、项目选址、土地征收、初步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筹划落实建设资金。开工建设一批工作基础较好、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

(二)全面实施阶段(xxx年xxx月—xxx年xxx月)。

xxx底前开展中期评估工作,xxx底前制定各类长效管理办法和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验收总结阶段(xxx底前)。

届时,按照制定的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考评验收方案,组织开展考核验收工作,并总结经验做法。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高位推动。

将示范乡镇建设作为“书记工程”,形成县乡书记一起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xxx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区委组织部部长和区政府分管城建、农口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对口副秘书长,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同志,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区领导挂点帮扶和区直职能部门依据职责对口联系制度。区直职能部门依据职责出台支持示范乡镇建设政策措施,并加强行业指导。区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示范乡镇挂职锻炼。

(二)创新体制机制。

区结合扩权强镇,依法依规下放示范乡镇建设急需且能承接得住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具体事项由各地自行确定。合理确定示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xxx年至xxx年,第一批示范乡镇当年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的xxx以上予以返还,有条件的地方可全部返还。建立示范乡镇建设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三)加大资金扶持。

区级财政将示范乡镇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两年内对每个示范乡镇投入不少于xxx万元。在示范乡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及城市维护建设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除政策规定外,区人民政府全部予以返还。发改部门优先将符合条件的示范乡镇建设项目申报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支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管线迁移时,管线权属单位应积极配合支持并按规划要求无偿自行迁移。

(四)强化用地保障。

自然资源部门对符合规划的示范乡镇项目建设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并对每个示范乡镇每年安排xxx亩商住用地公开出让。示范乡镇可对建成区内历史遗留的粮管所等国有土地及周边区域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的其他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盘活利用。积极支持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

(五)加强考评激励。

乡镇道路建设篇8

1.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的必要性

农村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农村交通的快捷和便利,也带来了日趋繁重的管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夯实农村平安交通的根基。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农村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到2011年末,我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1044km,建成农村客运站1265个,99.8%的乡镇和86.0%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100%的乡镇、85.9%的建制村通客班车。特别是我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还将投资260亿元,水运还将投资145亿元,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将通水泥(沥青)路。农村交通管理工作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目前仅靠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单打独唱的交通管理格局,势必难以承担如此面广量大而复杂的管理任务。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乡镇政府履行交通管理职责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国家法律法规对道路建设养护、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湖南省实施办法》规定:“乡道的建设、养护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湖南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其所属乡镇船舶和渡口的安全负有直接管理责任”。但目前乡镇政府并没有设置履行交通管理职责所必需的专门机构,也缺乏懂技术懂业务的专门工作人员,其法定职责难以履行到位。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强化乡镇交通管理服务职能的必要手段。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目前,我省农村车辆迅速增加,不仅车型、车种多,而且也存在路况差,车况差,驾驶人员技术参差不齐等安全隐患,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已显得特别重要。而从现有管理模式看,虽然规定了乡道乡管、县道县管、省道省管,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下属机构,如道路运输管理所、公路所、港航运输管理所、水上视频监控中心等单位均主要设置在城区,管理半径过大,难以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原有交通管理模式已不难适应农村交通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方便群众办事的必然要求。当前,一方面随着农村通达工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交通管理与服务需求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乡镇未设立专门的交通管理和服务相关机构,不仅交通法规宣传普及存在缺失,而且交通管理服务工作也存在缺失。如:车辆年审、考证和交通相关业务都需要到城区办理,不仅加大了办事成本,也不适应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期盼享受均等化社会服务的新要求。

2.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的可行性

多年来,我省已一些县市区对于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的等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而未能全面推行。但就目前的形势分析看,我认为在乡镇一级设立交通管理服务站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基本成熟。

一是政策有依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交通体制加快交通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09】13号)文件明确:“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乡镇交通管理机构”。同时,我省各地都相应作出了规定,如《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交通体制加快交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市有关精神,建立健全乡镇交通管理站”。

二是乡镇有需求。目前体制下,一方面乡镇负有交通管理的重要职责,另一面却没有履职的机构和执法的资格,责、权、利不统一。涉及到交通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到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来协调,响应速度慢,工作成本高。从调研征求意见的情况看,乡镇一级政府对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普遍表示赞成,并愿意在办公场地、办公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县市区主管部门有积极性。目前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需要代行交通管理服务的职责,但和乡镇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工作开展不方便不方顺畅,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体制来提升执行力。而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过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还可以分流安置因成品油税费改革造成的部分富余人员,对精简机构和提高工作效率也十分有利。

四是全国有经验。目前,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从城市到乡村的全覆盖。山东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份在设立乡镇交通运输管理站工作方面也已先行一步,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交通管理站管理办法》,且成效十分明显。先行省市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

五是不会增加过多财政负担。成品油税费改革以后,交通涉政人员经费供养已经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上级有转移支付,本级财政亦有经费补助。将交通部门富余人员分流到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不会增加太多的财政负担。

3.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的基本构想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解决农村交通需求与交通管理服务不适应的矛盾,实现农村交通安全、畅通、和谐、稳定目标,既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交通为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将其置于突出位置来抓。

一是落实工作编制。根据我省《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建议参照国土、司法部门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的做法,按照“一乡一站”的标准,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作为县市区交通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综合交通建设、道路养护、运输市场监管和水上安全监管等职责。

二是落实职能职责。乡镇交通管理站受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每站编制3~5人,人员可从交通运输部门内部涉政人员中调剂。做到每个乡镇有专职人员,有专门场地、有专门台帐,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三是落实执法手段。县市区交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将涉及交通安全、运输市场秩序、公路路政管理、航运安全,以及农村公路养护等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事项委托交通管理站,并签订交通行政执法及安全监管委托协议书,由交通主管部门指导和乡镇党委、政府组织交通管理站开展交通安全监管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上一篇:水污染与治理范文 下一篇:班组建设体会和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