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1 13:46:39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1.中小企业的定义。我国中小企业广义上的定义为,除了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都称之为中小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狭义上定义为,微型企业不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指的是雇员人数在7人以及以下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个体或单位。中小企业的特点有四点,分别是:自主筹资、自由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2.中小企业的界。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各有不同,这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来看,大致从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本额以及销售额、企业从业人数、资本额和销售额这三个途径出发。

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来讲,也有所区别。比如在日本,零售业或者服务行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低于50人或者企业的资本额少于150万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制造业中,日本规定的是企业从业人数在1000人以下,企业资本额少于30亿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在美国,衡量制造业企业是否是中小企业的标准是以从业人数进行判定的。美国规定,企业从业人数低于1500人的企业都属于小企业,而在餐饮业中规定,企业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下属于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各不相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产总额以及销售额等。对于不同行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如表:

表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3.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长,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我国统计局数据表明,在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数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6%和17.5%,数量超过了800万家,注册资金年增长率达到了24.2%和30.6%,总资金超过了19万亿元。

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各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远销海外。短短十年之内,中小企业的年出口额成几何数值增长,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4.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发展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缺乏政府有效的支持。虽然我国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以及社会作用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一直无法与国企处于一个平等的竞争地位。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力度非常有限,效果不甚明显。

(2)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较高。对于一些高利润行业,大多有国有企业经营或垄断,国家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以至于中小企业经济一直无法渗入,这也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经济体制看似保护了国有企业,但是却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也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一些商业银行也为中小企业制订了许多产品,但是这与我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另外,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信贷成本非常高、信贷覆盖率较低,信贷难度大。

(4)中小企业自身问题较多。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自身也存在了较多的问题,比如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投资与收益比例失衡、法制观念不强、员工福利差、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有很大的关系。

5.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基于对中小企业特点和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全球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另外,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三大产业比例失衡的状况下,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比如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多个产业方面必定会得到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改变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尽快的转向新型的、需求量极大的服务行业,在规避另两产业竞争的同时,抢先入驻第三产业,尽早创立自身品牌,占领市场先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2)转移投资地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地域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以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中城市密集经济与中西部落后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小企业经济亦是如此。我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在政策上给予入驻西部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加上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劳动力充沛,特别是矿业、农林牧副业等都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转移投资区域。

(3)走创新路线。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来看,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少量的产品附加值。这种经营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以及准入门槛低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衰败。虽然中小企业在资金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企相比,但却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也拥有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生产空间。

(4) 大力发展海外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逐步密切。在加入WTO至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和第二进口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产生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中小企业不但将物美价廉的产品销往海外,而且在众多的海外市场投资办厂,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着眼于全球,大力发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二、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提高了社会就业率,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也存在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名利.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3(12).

[2]刘小敏.浅谈企业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9).

[3]陈东鑫.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J].经济论坛,2013(13).

[4]郑渐远.加强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J].科技资讯,2014(9).

[5]王光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改革发展,2014(7).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2

一、我市中小企业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投资、税收和就业的主体,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一直位居全省县(市)“十强”之列。2009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55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27亿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完成43.0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完成32.27亿元,增长14.8%。财政收入8.92亿元,同比下降8%;工业投资完成25.89亿元,同比增长42.64%;招商引资总额23亿元,同比增长25.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8亿元,同比增长24.69%。

1、一批重点中小企业已成为纳税、就业的主力军

我市每年纳税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左右。劲牌公司改制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发展,2008年销售收入和纳税分别达24亿元和3.3亿元,连续七年居全省酒业利税第一名;安排就业人员比改制前增加2000多人,职工年均工资比改制前增加4000多元,扶贫解困、捐资助学、捐助慈善事业等达5000多万元,劲牌已成为全国保健酒行业领头羊。新冶特钢、华鑫实业、华祥水泥等一批外来投资企业,也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贡献不断增长

2009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03亿元,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36.3%;销售收入85.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7家。

3、龙头骨干企业发挥集群带动作用

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劲牌公司为龙头,以永惠、福润、灵溪、真有味等为群体的饮料食品产业板块。全市有101家饮料食品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14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41亿元,上缴税收3.24亿元,安置劳动力32423人。以新冶特钢、华鑫实业、兴冶矿业等为主体的冶金产业板块,形成了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铸造、铜冶炼和铜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市227家冶金企业,已形成年产铁矿石300万吨以上、选矿200万吨、球团160万吨、炼铁炼钢轧钢200万吨以上、铜金属5万吨以上的产能。以尖峰水泥、华祥水泥、成美建材、华兴玻璃、宏泰铝材等为支柱的新型建材水泥产业板块。全市建材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其中核心骨干企业33家,共安置劳动力7600人。以登峰、斯瑞尔、保安船舶配件等为支撑的机电制造产业板块。此外,还形成了立峰纺织、百世吉制衣、依嘉制衣、明星制衣、殷祖针织内衣等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产业。

4、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我市有“劲”牌劲酒、“登峰”牌换热器获“中国名牌产品”。劲牌公司“劲JING”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重点保护商标”;“楚天”牌工业炸药、“虹泰”牌铝材、“楚仙”鱼面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劲”、“皇宫”、“雄骏”等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劲酒等1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保安湖牌螃蟹等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近几年来,全市已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8项,其中部级项目2项。劲牌等5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合建了技术中心,开发出保健酒生产自控技术、高效热交换技术等20多项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技术。劲牌公司已拥有专利128件,注册商标146件。

二、转型中我市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

一方面资源类产业主要是矿产品开采及矿产品初加工,从产业链看,处于上游产业,从科技含量看,生产过程的技术要求低,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大冶的替代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市现基本形成饮料食品、冶金、建材、机电制造四大产业集群,一部分不依赖资源的新兴替代产业刚刚兴起。除饮料食品、机电制造外,还有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及其他第三产业。永惠食品、楚仙鱼面、依嘉制衣、徐风环保、群力机械、鑫星冷机制造等企业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另外,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高科技产业发展薄弱。

2、设备技术陈旧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大冶市资源储量相对较大,冶金企业较多,但绝大数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技改资金投入不足,不重视技术改造,这直接导致我市企业环保达标指数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普遍较差。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淘汰压力,即便是新冶特钢这样的骨干企业技术相对领先一步,如不进行技术创新,也难免受到淘汰威胁。

3、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畅

2008年,我市各项存款余额109.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85亿元,存贷差达76.41亿元。一方面企业贷款难,一些有项目、有场地、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想贷款,但苦于手续繁琐、抵押担保费用高等因素,贷不到款;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企业诚信度差和会计制度不健全,银行不敢向中小企业放贷。

4、外向型企业不多,经济外向度不高

“十五”以来,大冶各项指标大多排在全省同类县市前列,但外贸出口一直严重滞后,2009年上半年大冶市累计外贸出口额仅426万美元,与其他先进县市相差甚远。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活跃、对外开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转型时期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策

随着国家首批资源城市的获批、“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目前的大冶市处于多重利好政策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多个发展要素聚集发力的最好提速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依托,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新型工业化为根本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积极培植企业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我市调整要求的产业,整合利用好现有服务资源,加大优化配置和开发,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所需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

1、构建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财税金融支持,为企业壮大“输血”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主体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表面上看这是资金问题,实质上是宏观经济作用于微观实体的综合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的协调配合。我们只有注重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生态建设,才能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鼓励银行创新中小企业信贷品种。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我市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创立服务品牌,给予信贷支持。二是完善我市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家牵头,启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促进我市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按“发挥中小企业联合担保潜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渠道”的思路,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短、少、急、频”的特点,贴近实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2、构建实效的政府支持体系,规范涉企行为,为企业腾飞“减负”

一是构建政策平台。要调整政策导向,严格区别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的不同政策要求,充分运用税收、准入、行业管理等政策控制资源依赖企业,严格限制“五小”企业、污染企业的发展,鼓励支持非资源型企业,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构建有利的政策平台。二是构建环境平台。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涉企行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流程和行政执法行为,实行“一站式”办公、“全程式”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改善它们的外部环境,从思想观念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真正做好为中小企业服务。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使优惠政策惠及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方面的困难,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构建财政支持平台,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技改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3、构建有效的企业创新体系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苏州;中小企业;景气度;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一、苏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培育地标型企业、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截至2011 年底,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苏州市中小企业(含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登记在册16.20 万户,比2010年末增加1.59 万户,同比增长10.91%,中小企业登记户数占同期企业总数的79.85%。从行业分布来看,苏州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47.94%、37.4%、13.56%。据测算,苏州市中小企业超过22万家,其中工业企业超过12万家。中小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按照国家现行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苏州99%以上企业是中小微企业。而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仅有9480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型企业1797家、小型企业7293家、微型企业390家。

2012年1-11月,苏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完成产值11459.92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6%;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产值增幅分别为0.2%、1.0%、0.3%,远低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的增幅。

对苏州大市范围内近200家中小企业的2012年分季度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大市范围中型企业二季度以来的总体经营状况景气度一直处于微弱景气区间,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资源短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限制,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物价高涨以及银根紧缩的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愈发艰难。

1.融资难问题突出。一是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包括上浮利率、担保、评估等就占贷款总额的15%左右,并且拿到的贷款七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费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需要准备的资料相当复杂,审批时间长,部分企业即使贷到了款,资金也难以及时到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三是银行方面按风险管理要求,不敢轻易向资产数量少、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且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的中小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资本,其年利息在20%~30%,甚至更高,更加重了企业负担。

2.企业成本上扬。一方面,2011年以来工业原材料价格猛涨,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由此推高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带动工业品价格指数上扬。与此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售价面临涨不上去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及承担的职工社会保险费逐年提高,造成用工成本增加。

3.结构调整和出口压力加大。一是能源资源要素约束加大。苏州中小企业多集中在传统行业,高能耗企业相对较多,易受宏观政策影响,面对成本上扬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二是出口竞争压力加大。2011年以来人民币升值较快,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9左右,这加大了中小外贸企业的竞争压力。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普遍因担心人民币汇率频繁变动而造成汇兑损失而不敢接长单。苏州很多中小光伏产业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国内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出现行业性亏损。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苏州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广量多,但总体而言,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从长期看,摆脱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但不少中小企业受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转型升级乏力,市场一旦发生不利的变化,企业就容易陷入困境。一是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面扩大。2012年1-11月苏州市亏损企业达2811个,亏损面28.3%,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二是应收账款和产成品两项资金占用大幅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加剧。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观望情绪浓厚。2012年11月份苏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延续了10月份回落走势,仅为48.8,环比跌落0.9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其发展困境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国九条”,通过财税金融杠杆减轻企业负担;11月,江苏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涉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政和服务等18条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当前融资难、税费负担偏重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改善其经营发展环境。在当前宏观环境趋紧、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境的非常时期,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保障中小企业平稳运行,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推进政策落实。一是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和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二是拓宽政企信息互动渠道,建立完善政府涉企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定期对话机制。三是加强信息对接,着手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经贸、工信、科技、工商、金融等部门的信息资源,畅通信息交流。

2.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一是组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联盟,加快对各类服务资源的整合。二是支持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设立“工作站”的方式拓展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全覆盖。三是鼓励区、镇(街道)依托产业集群、创业基地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四是以“星级认定”、业绩奖励等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和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融资服务。一是加快金融创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允许通过动产、股权、应收账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体系。尽快构建一个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的水电、税费、个人信用等信息的中小企业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放贷资格审查时提供信用参照,让其中的“优秀者”脱颖而出,获得优先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银行和商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银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4.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一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高起点打造中小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平台。二是“姑苏人才”计划、“1010”工程和“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要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帮助其引进和培育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三是政府有计划地设立一些高等技术培训中心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四是政府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住房、户籍、子女就学等后勤保障,帮助中小企业留住人才。

5.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筹措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组织生产和品牌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使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型,向高科技、高效益转型。二是发挥已上市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6.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一是建立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开展技术攻关,重点项目要有突破,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落实企业研开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与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及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奖励等各类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独立或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

7.切实为中小企业轻负。在当前形势下,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是与企业共度难关、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鼓励金融机构规范收费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在非常时期要主动让利企业,与企业共担风险,对资金周转一时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变相提高利率;坚决禁止存贷挂钩,禁止搭售理财产品,清理纠正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实际成本。二是要严格规范涉企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行政许可和管理事项,切实做到多指导、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服务、不扯皮。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

【参考文献】

[1]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 .

[2]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在华发展;本土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74-02

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发展历来是中日两国经贸往来的重要内容。早期是以大企业来华投资发展为主流,近年随着我国经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开放度也随之显著提高,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逐渐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投资环境也随着人均工资和物价的上涨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可以说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在我国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变化下,既充满了机遇也存在着更多的挑战。

一、日本中小企业的背景

想要讨论中小企业,首先要弄清楚中小企业和大企业是由怎样的基准来区分开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标准。1999年日本出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对中小企业的标准定义(见下表)。

截至目前,除了农林水产业等第一产业以外,日本的中小企业占其全国总企业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占到总体员工数目的80%以上,制造业附加值的35%。无论是企业总数,还是雇佣员工数、以及显示占据经济活动地位的附加价值等方面都充分说明,日本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撑着其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基础。

二、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0―1992年,在中日两国已恢复邦交数年的背景下,我国也开始了改革开放,表明了对发展经济现代化改革的强烈意欲。日本的中小企业也追随着一直有紧密合作着大型企业进入到了中国市场。同时,此时日元汇率持续升高,于是中国国内当时大量的低价格的劳动力吸引了很多例如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制造行业的日本中小企业,纷纷进驻了距离日本相对近一些的、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三省。就这样形成了初期的在中国国内生产制造好的产品,再面向日本输出的生产基地。第二个时期是从1992―200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更加坚定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前一时期形成的低成本生产基地也逐步扩大,此时中国国内各项基本设施也逐渐日趋完善,日本国内的电子制造业、机械生产制造业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在这个时期也随着欧美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热而逐步将自己的生产工厂向中国国内转移,从而更加便利地为已经先行进驻到中国的各大型企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产品等。第三个时期是从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直到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正规化,国内经济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进入在这个时期后,相比较于前两个时期时单纯地将中国作为低成本生产基地而言,开始逐渐出现了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贩卖经营,以及雇佣当地优秀的人才、在中国设置产品的研究开发据点等一系列本土化经营活动。

三、日本中小企业来华发展的动机及其现状

1985年日美签订的广场协议使得日元陡然升值,再加上日本国内劳动力的不足,促使很多中小企业开始把生产据点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中国转移。1990年初,国内的劳动力人均工资水平仅为日本的1/30,并且正值国内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在寻求就业机会,这些明显的优势是日本中小企业选择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动机之一。

另一方面,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作为低成本生产基地的同时,作为市场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在世界经济都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局面中,只有中国依旧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高速经济增长,以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富裕地区的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逐渐由“世界的工厂”向着“世界的市场”转变,很多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抓住了这个绝好的商机。

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来华投资,实行了针对外国资本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国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吸引更多的日本中小企业来华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加速日本中小企业来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如今日本的中小企业活跃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各个行业,已经顺利地融入中国国内市场,做到了较好的本土化经营。下图总结了日本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历经的四个阶段。下图显示,日本的中小企业从最初的进出口贸易到利用中国国内廉价劳动力建立生产据点,发展到了现如今的生产据点和当地贩卖并存,我们能看到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不断地深入在中国当地的经营。

四、在中国的日本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日本的企业有着例如终身雇佣制度、论资排辈等自己特点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这些固有的企业管理方式如何才能更好地适用于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日本企业里就成了所有在华日企所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与大企业相比本身资本较弱的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发展时的风险就更加偏高,一旦失败甚至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存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日系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时面临的问题里反映最多的是生产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在生产制造行业,无论是生产使用的原材料的物价还是在当地雇佣的工作人员的工资,都相比其最初来华发展时上涨了相当一大部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近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工资和国内物价也在不断上涨。另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实施三十多年后,近年来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也导致了人工费用的逐年上涨。

另外在投资环境方面,日本的中小企业反映问题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各类证件的认证认可、税务办理等复杂的行政手续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制度逐渐趋于完善,但随着近年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撤销了一系列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一举措使得外资企业的在华经营逐渐变得与本土企业没有差异。最后则是近几年日本右翼不断滋扰生事,严重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各方面关系,也使得很大一部分把市场重心放在中国的日本中小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综上所述,今后日系中小企业将采取哪些措施以克服目前面临的各项问题,也将成为广大学者持续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日]关满博.MadeinChina――中・中小企の中国出[M].日本:新,2007.

[2] 徐向东.中国―日系企业面临的问题[J].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1,(9):124-127.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风险

虚拟经营,就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这样就可以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自身劣势进行整合弥补,从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功能上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最大效率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

一、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的现状

虚拟经营不仅为大企业开创一种全新的经营观念及经营方式,更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筑就一个全新平台,特别是一些受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限制的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正成为其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温州的美斯特哼・邦威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1994年。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导产品的企业,目前已拥有8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达300多万件,而如此大的产销规模,企业走的却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即所有产品是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加工制造。在销售上,它主要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公司收取特许费。而公司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以便于集中精力去创造竞争优势。

虚拟经营的精髓,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主业上,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非主业、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虚拟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业务外包

企业按扬长避短的原则精简组织结构,仅建立或保留关键的职能机构,集中力量开展属于自身强项的业务。而把非强项业务外包出去,让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专业单位去经营。也就是借用外力即社会优质资源来弥补、整合企业资源,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组织的应变力,争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2.战略联盟

若干企业为实现一定时期内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在平等、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彼此交换关键资源、强项互补、共同开发产品和国内外市场的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型企业联合体。

3.特许连锁

拥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在保留自身全部经营业务的同时,和国内外其他企业订立特许经营合同,有偿地授予它们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使用该企业的品牌或技术开展经营活动的特权,从而使它们在业务上加盟连锁经营。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

二、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中小型企业开始借鉴虚拟经营的模式进行企业的改造。但也应看到,虚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1.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位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是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自己没有优势的职能进行虚拟化来进行的。中小型企业在虚拟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并能在企业运营中加以发展和强化。中小型企业若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失误,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以致错误地选择了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最终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

2.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风险

虚拟经营牵涉到产品设计者、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营销商、商等各环节及众多资源的管理。为了把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管理就成为中小型企业能否顺利进行虚拟经营的关键问题。在虚拟经营中,中小型企业和外界的联盟企业不再是传统的母子企业关系,要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快捷的货物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应承担起更大地责任,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和建设支付更高的管理成本,承担更大的管理风险。

3.对企业文化的整合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后,一方面能引入外部优势资源。带来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输入外来文化,势必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很难构建起统一持久的企业文化。企业所谓的团队也势必各自为政,单纯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很少会顾忌到企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企业不注重文化整合,相互缺乏信任,各自为阵,摩察不断,虚拟经营的绩效也将大打折扣。

三、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发展思路

我国中小型企业通过实行虚拟经营有许多成功案例,但也不乏失败者,通过对实行虚拟经营的成功和失败企业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实行虚拟经营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依据自己独特的资源,培育创造出本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最关键的竞争能力与优势、这种竞争能力与优势是本企业独创的,也是企业最根本、最关键的经营能力、核心竞争力对实施虚拟经营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实施虚拟经营的基础、中小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势必难以成为其他企业的合作对象。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关键性资源的掌握。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时,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控制住关键性的资源,如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营销、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以免受制于人。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6

在如今全球化经济的时代,物流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物流业都成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而对日益崛起的中部大省安徽省来说,要想促成更高程度的经济腾飞,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对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其策略问题研究文献较多,而针对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的文献还较少,为此,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生存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相关研究为安徽省中小型物流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建议,有助于催化安徽省整个物流环境乃至我国中部物流行业大发展的形成。

一、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由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四个部分构成。它通过对企业自身的内外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四个方面对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构建SWOT战略组合。

1.优势(Strength)分析

(1)区位优势。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大部分处于皖江城市带,其连接南北,贯通东西,毗邻长三角地区,与江苏、浙江等活跃经济体接壤,是中部地区距离东部沿海最近的区域地带;而沿长江而上,是武汉城市群。而随着“长武郑都市带”的建设,其必然将成为连接中东部物流区域的重要通道。

(2)交通优势。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公路、铁路、水路、民航运输并存的综合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这种区域通枢纽的优势使得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产业特色明显。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大部分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例如,马鞍山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数依托于钢铁资源,铜陵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依托于有色金属资源,芜湖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数依托于汽车产业为等。

(4)政策优势。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的颁布实施,加之党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号召,越来越多的政策将向发展物流业倾斜;而这无疑对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是有力的,为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2.劣势(Weakness)分析

(1)企业物流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降低成本的作用存在疑虑,对专业物流服务质量缺乏信心和信用,有些企业在观念上存在着重生产、轻物流的思想,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不足。

(2)企业经营管理呈粗放式。虽然企业内部物流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安徽省相当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物流服务仍在企业内部自我服务完成。从而限制了高效率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

(3)企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安徽省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网络化经营组织难以形成,缺乏竞争实力;服务手段单一,进入门槛较低,大部分仅能提供运输、仓储等初级服务,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未能充分展开。

(4)企业基础薄弱。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现代物流标准建设滞后,国家建立的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在安徽省物流行业中的实际应用不足,同时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这种状况阻碍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5)企业物流专业型人才短缺。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落后,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企业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认证体系急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产业示范区的建立带来发展契机。“十二五”期间,国家政府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为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带来许多现实机遇。部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给皖江及周边的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广大的发展机遇,沿海地区向皖江城市带的产业转移必将增加物流需求总量,有力地促进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2)安徽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更多需求。安徽省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这些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无疑为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和便捷的机会。

(3)改革开放政策注入物流发展生机。近些年,安徽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改善,物流条件大为改善,越来越受到外来投资者的青睐。随着今后进一步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地域,必将为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激发出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春天。

4.威胁(Threats)分析

(1)沿海及周边地区物流产业发达。物流产业聚焦效应十分明显,沿海及周边地区的物流企业吸引着优秀物流人才、资金不断涌入,这无疑对安徽省的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2)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中部和西部地区很多省市均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措施争取内资和外资的进入,这间接地减少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的很多发展机遇。

(3)区域内竞争激烈。安徽省省内很多中小物流企业也趋向于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并没有形成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战略联盟体系,这就造成省内内耗严重,最终不利于安徽省中小型物流企业的集体成长。

(4)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会增加对物流的需求,但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且不可避免。物流活动将对环境产生影响,而环境约束将会对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和理念产生重要影响。

二、基于SWOT战略组合的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根据上述对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结果,可以总结获得四种战略组合(见表1)。

根据表1看出:第一,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低。目前安徽省物流企业大多仍是传统的物流企业,企业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很少。同时相当多的企业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完成,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运营难以与专业社会化物流接轨,这些中小物流企业难以发展成较大规模。

第二,很多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思想认识落后,服务水平落后。安徽省相当部分的中小物流企业在开展服务时战略管理科学性不足,长远规划缺乏,市场定位不清,管理呈粗放状态,服务水平层次不齐。

第三,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物流基础性建设工作仍不完善。虽然企业硬件设施建设初具成效,但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滞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尤其是集成应用能力薄弱;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物流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能力较低,许多物流企业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此外,服务于安徽省物流企业的省物流公共信息网站存在着各自为政,尚未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有权威性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难以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第四,安徽省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物流发展缺乏系统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展层次较低,缺乏竞争实力。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等初级服务,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尚未能充分展开,不能开展综合性的全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文化建设很弱。

最后,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里物流专业型的人材匮乏,尤其是高端物流人才:物流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物流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精通管理、信息、市场等高级别、高素质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另外,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投入还微乎其微,在物流人才的引进方面还缺乏有吸引力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三、应对策略

根据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其SWOT分析的存在问题,本文给出应对策略如下:

(1)实施WO战略,中小物流企业实现自身突破,形成规模化效益。针对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经营总体比较困难的现状,这些中小物流企业首先要寻求自身突破,革新物流管理理念,从“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中摆脱出来,进而使企业物流成本降低,实现规模化效益。同时,企业要寻求外部突破,积极展开与日益增多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需求的对接服务,同时也可以寻求与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做大做强。

(2)实施SO战略和WO战略的有效结合,实现物流管理科学化水平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安徽省中小物流企业,企业要顺应WO战略思想,中小企业要革新企业管理理念,积极进行自身的市场定位,制定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以引导企业在探索发展中稳定前行。另外,以SO战略思想为指导,改变管理的粗放形态,力求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开展多功能物流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真正实现企业有额外的物流增值服务。

(3)深化WO战略思想的实施,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信息化水平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必须通过加速信息化进程降低成本、提高运营能力。一方面企业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物流信息技术,增强对物流各个环节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管理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同时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现代化建设。

(4)实施并深化SO战略,培育适应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中小物流企业营造符合企业自身的文化,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阐明其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培育适合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同时要求管理人员有较为高超的管理技巧,借助日常管理工作大力宣扬和培育企业文化。

(5)深化WO战略思想中的人才理念,重视物流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企业一方面要吸引优秀的物流人才,提供富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和薪酬,使人才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企业自身的物流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每一位物流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AHSK11-12D91)

参考文献:

[1]Hanson T, Weir A, Toy R. Logistics in China [J].Property and Infrastructure, 2008, 12 (6): 1-16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3]杨存睿,杨振斌.安徽物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13(2): 29-33

[4]汪传雷,王如正,吴海辉.安徽省物流企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1,17(19):56-59

[5].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6]吴万敏,倪良新.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物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0, 14 (8):32-34

作者简介:

刘家林(1972-),男,安徽金寨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7

论文摘 要:电子商务是21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有关证据表明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已经迫在眉睫。而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却相当缓慢与滞后,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该文通过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现状的分析,提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在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人才技术、应用主体等层面上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使得规模资本对企业搜集信息、市场推广能力的影响力度开始下降,拉近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竞争差距。对于我国多达几千万家的中小企业用户而言,电子商务可以迅速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防止广大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压榨、盘剥。在这样一个虚拟市场中,中小企业不需要修建商场建筑、没有店面租金成本、也没有商品库存积压,经营规模不受到限制;而且,借助电子手段,非常便于与顾客保持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成本也非常低。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公平竞争,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为国家长期、持续的经济活力和产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制度保障。

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时机已经到来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制度保障。根据信息产业部门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3亿,而且每年的增长速度也有迅速提高。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通过网络购物的人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随着网络基础服务的逐步成熟,互联网各类应用服务时常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2005年我国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75.1亿元,增长率达到30%。.据统计,有40%的网民通过网络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2c、c2c型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劲势头。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200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颁布;200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该意见明确了国家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措施,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电子商务发展明确指引的状况,对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立,推动了网上支付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安全保障。网上支付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在2005年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该瓶颈问题的解决,2005年也被业界称为“安全支付年”。《电子签名法》的正式生效和《电子支付指引》的颁布,规范了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环境,一个在安全认证守护下的电子商务支付环境将逐步形成,这样的支付环境无疑也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最佳环境。2005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766亿元,同比增长56.7%,已经占据我国电子商务时常交易额的38%左右,在中小企业2005年实现的交易额中,由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的交易额达到2300亿元,同比增长58.6%,占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83.2%;相对而言,行业和地区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中小企业自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较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最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阶段性比较明显,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电子商务应用的尝试阶段和整合阶段,但同时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需求突出、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针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再加外资的促进,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争取在未来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

2.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具有一些优势,同时,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供了机遇,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面临很多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2.1整个商业大环境尚不成熟

电子商务优势的体现是以众多企业运作电子商务为前提的。大型企业可以要求合作商实施相关的电子商务,但中小企业不行。同时,电子商务尚未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许多企业的商业活动基本上仍是传统作业方式,企业间普遍缺乏相互信任的商业文明,公众对商家的交易频率高,每笔交易额很小,客观上没有必要在网上交易。传统的购物习惯是“眼看、手摸、耳听”,公众普遍感到网上购物不直观、不安全。

2.2缺乏对电子商务的远期战略的预测

即电子商务化观念落后,认识存在误区。汹涌而至的电子商务浪潮,并非无孔而不入,中小企业在实体圈中却时常只能够处于维持或相对赢利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在是否参与电子商务,对企业远期战略发展是否有影响等问题上,产生一种模糊不清的认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还不能够认识到电子商务这一创新的工具,不能认清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他们看来电子商务就是打字、上网聊天、发送邮件、建个网站,甚至有的中小企业领导还认为,电子商务在大企业、大公司、银行、电信部门有用,而在中小企业作用不大;认为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效果不大,或者认为企业还没有发展到非用电子商务不可的时候。有了这种思想,领导的信息化观念不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

2.3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零散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利占不平衡、电子商务意识淡薄,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未知的电子商务领域,即使有企业把少量的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上面,但不可避免的凸显出基础设施零散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设施要求。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在众多的电子商务行业中,汽车、电子和外经贸等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但就是在这些领先的行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也极不平衡,很多网站都不成熟,如网站建设项目的不明确,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网站功能过于简单,用户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的咨询也常常得不到回复等。企业网站实质上变成了一个虚拟的摆设。

2.4规划不系统,电子商务化程度低,应用效果不明显

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往往缺乏长期规划,更注重短期效益。部分中小企业计算机应用仍然停留在文字打印、会计记账处理上,硬件超标,软件应用少,不能有效地运用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对本企业或下属企业实行沟通、管理和控制。有的企业虽然在互联网上申请了域名,设立了e-mail地址,建立了网站,但效果不佳。电子商务涉及业务转型,不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从利用互联网浏览、搜集、、信息,到建立企业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实施网上采购,再到建立行业联合采购平台、完善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需要要逐步到位,建立长远规划。

2.5专业人才奇缺,员工信息知识匮乏

从实际情况看,人才、资金和技术三大因素是直接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命题”。中小企业必须依托现代化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才能应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的冲击和挑战。懂得国际电子商务规则和法规进行企业行为宏观调控的行政人才,以及组织企业产品的产前、产后、出口中介的人才,这几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这些人才的匮乏难以将企业经营活动电子商务化。

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要想抓住机遇发展电子商务当务之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3.1转变观念,认清发展电子商务的价值

首先,中小企业领导要更新观念,由于中小企业多是集权式管理,因此老板的意识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程度。同时,中小企业要重视员工基本it技能和对电子商务的培训。很多时候电子商务应用的阻力是来自企业内部。由于企业员工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共同价值观,在员工还未能充分认识到应用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前,企业很难深入开展。第三,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发展观。电子商务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需要克服长期以来那种重硬件轻软件、忽视资源与应用的现象,从基本数据、基本流程做起,要认识到信息作为商业资产的重要性。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不能只是为采用技术而开展,也不能把电子商务视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万能之策。开展电子商务,更重要的是需要围绕核心业务开展流程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将金字塔型管理系统扁平化、网络化,重建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基础,形成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

3.2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拟定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与规划

拟定电子商务的总体规划是实施电子商务的第一步,其中包括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选择、目标与计划的制定等。简单地说是: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怎么算。根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及其他部门最近的调查结果,网民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排在前列的是阅读新闻、发送电子邮件、聊天等,上网购物者并不很多;还有上网用户男性、年轻人、高学历、中等收入以上者居多等。这些情况可以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形式、卖何种产品,如书籍、服装、电脑零件等网络化经营。

3.3做好目标市场定位

目标市场就是企业要服务的顾客群体,只有确定了服务对象和服务的区域范围,企业才能决定要生产、销售何种产品,以何种手段进行促销及网页设计要突出哪些特点等;网络销售和单向营销的传统模式不同,它是双向的营销方式,所以定位目标市场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应上网用户的各种情况,根据上网用户个人情况和消费者心理情况,目标市场的定位一般包括男性消费者市场、中青年消费者市场、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职业层市场、中等收入阶层市场、不愿意面对售货员的顾客市场。

3.4明确电子商务模式及盈利模式

网上商务模式与原有的商务模式比较要有所创新,包含经营观念、内容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盈利模式的创新等。通过分析企业的核心业务、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确定原有业务流程要进行的改革、优化,网上应增加的业务和服务。还需要确定合作伙伴,选择有经验的电子商务公司(含isp、icp)、咨询服务公司或系统集成商为合作伙伴。企业要积极应对支付安全、诚信体系问题对信息产业提出的挑战,加强本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建设,建立自己的优势平台,细分市场,制定不同方案推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寻求自己的盈利空间。

3.5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企业一方面要有相当配套的资金的投入,不仅要添置一定数量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购置一批功能先进的软件,如基本数据、基本流程、基本程序的处理软,生产、管理、财务以及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处理软件等;另一方面,企业要进行电子商务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室的大小和档次、配套服装设施、资料信息的齐备程度、电子商务化的氛围、商务人员的协调服务、企业领导重视程度、软硬件配置程度等。

3.6善待和培养人才,重视员工it技能的培训

中小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只有同时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知识的人才,企业电子商务才有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善待和培养人才,给人才有一个发展的空间;同时,企业也要重视现有员工的技能培训,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环节的工作。把引进——培养——培训结合起来,把考核、考查结果与奖金、晋升、福利挂钩,以调动人才和受训者的积极性、工作热情性和贡献的创造性。

总之,21世纪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全新的经营模式,是企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不具备网上竞争能力的企业,就无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电子商务,参与新世纪的国内、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田世海,翟丽丽,王晓东.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5(2).

[2]曹淑艳,乔红.发展电子商务的问题和障碍分析[j].经济经纬,2005(5).

[3]唐敏,高水发.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讨,2005(11).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资金薄弱、生产规模不大、运作能力有限,因此活跃于国际市场的主要是大企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市场加速全球化,使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中小企业在国际营销活动中仍然存在着种种 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每一个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而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的内部优势

1.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的比较优势。尽管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并不具有规模、人才、管理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但国际化经营中,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组织结构简单高效,这使得它的信息传递比较及时、准确、快捷,从而形成对市场灵敏的反应能力。而对大型企业来说,大部分层次和级别繁多,造成信息传递速度减慢甚至失真。特别是我国原有许多国有大型企业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产权不明晰、管理不 科学 ,经济效益普遍不好。

2.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中,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企业经营优势中的很重要的方面。以纺织行业为例,我国纺织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 的劳动力成本仅占美国的4.8%,法国的4.4%,意大利的4%。土耳其、墨西哥等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高出中国许多。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了我们的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

3.健全的专业市场的促进作用。以浙江为例,据统计,浙江省 目前 拥有各类专业市场4347个,年成交额3606亿元人民币,其中超亿元的专业化集群有400多个。专业市场汇集了商品供求的大量信息,在信息的积聚和交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使中小企业能在较短时间里了解到商品行情的变化,降低了搜索市场信息的成本。同时,专业市场形成了一个可供共享的销售 网络 ,中小企业依托市场分享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在营销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并依靠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和整体营销宣传战略来开拓市场。

二、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的劣势

1.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结构雷同,缺乏品牌意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在产品结构上的“三多三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观念不成熟,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没有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没有意识到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没有将创名牌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表现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还反映在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艰难。劳动力密集是中小企业得以发展的一大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周期较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短,但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果不进行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必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涉外经营人才。小企业家族式的管理,企业管理者不具备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不能做出正确的外销决策。此外,企业内不少涉外项目的工作人员不懂基本的国际贸易、际技术标准、WTO规则、国际财会和税收知识,外语水平低,不熟悉当地的 社会 和 法律 环境等这些知识的匮乏也为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损失。

三、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营销的误区

1.观念误区。(1)中小企业不适宜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只要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以及产品特点上符合国际市场营销的要求,采取正确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中小企业不但适宜进行国际市场营销,而且能够不断壮大。(2)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容易被国际大型企业打败。虽然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比不上国际大型企业,但国际市场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只要中小企业避免与大型企业作无谓的竞争,采取有利于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策略,中小企业肯定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3)国际市场已被竞争对手占领,现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太迟了。国际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市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开展国际化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策略误区。(1)我国加入WTO后,有些中小企业还缺乏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人才,盲目进入国际市场,结果受骗上当。所以,企业既要有熟悉WTO的专门人才,又要有熟悉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人才。另外,在国际市场上,中小企业不要为了抢占国际市场而出口一些适销不对路的产品。(2)采取“薄利多销,打价格战”的策略。很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低价策略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分额。实际上,低价策略不但容易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而且容易引起贸易对象方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抵制其产品,最终导致失败。(3)由于受到资金、人才等问题的限制,有的中小企业干脆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市场营销策略。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市场上,企业应积极寻找和创造市场机会,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中小 企业 国际化营销的策略

1.转变观念,通过灵活的品牌运作推进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效益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 中国 市场,因此,对于那些在行业中的某一市场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抓住入世后其他WTO成员国对我国降低市场和贸易壁垒的契机,尽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另据有关资料统计,某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品牌溢价高达500%以上。可见,作为产品品质和企业声誉标志的品牌的重要性。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缺憾,它们可通过合作或合资经营的方式利用国际知名品牌,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利用国际知名品牌,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利用国际知名品牌等。

2.在跨国经营区域的选择上应注重对普惠制待遇的延续使用,并借助跨国经营突破区域 经济 集团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选择在某些可享受免税待遇的最不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当地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一步降低成本,享受免税待遇。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了成员国企业的要素配置,满足了成员国企业对于市场扩张的需求。然而,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非成员国企业面临失去原有市场份额的风险。因此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到区域经济集团内的成员国境内投资设厂,实施跨国经营,已成为突破区域经济集团对非成员国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 下一篇:专项奖励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