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智慧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30 10:58:34

中小智慧教育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1篇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重庆市的示范小学,巴南区的窗口学校。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在未来两年内,学校将发展成为拥有七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一个附属幼儿园,教职工230余人,学生4500余人。学校确立了“做自己,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并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坚持“为用而建、适用好用”的原则,加大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建有标准的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台、广播系统、可实现同课异构的网络互动教学、教研交流系统、数字化阶梯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为学校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及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

2.智能化管理、教学模式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原因,造成校区之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同时引入云教育及电子书包项目,借助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鱼洞二小智慧课堂“2655教学模式”,有效地缩小了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3.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学校把信息化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从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进行了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实验”、“校园网络教学及其环境的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研究”等4个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校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师生教育信息化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引导师生积极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从举办第一届至今,学校学生共取得了一等奖5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4个,教师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辅导学生获优秀指导教师奖6个。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 Lay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部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陈明选,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2012(4).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3篇

走进名师,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沉稳、博大、内涵与无穷的教学魅力,在工作中我要逐步学习、掌握、运用,并发展,尽量缩短与名师的距离,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自从开展走进名师活动以来,我时常怀着深深地崇敬和感激之情,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诸多著作和他的相关视频。我读了于永正老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教育的两个名字》后,真可谓是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文章中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这既是教育的真谛。何为教育?忘记了课堂上所教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个剩下的称为教育的如学习习惯、兴趣、想象力、独立思考、判断和创新力的获得,不是教科书所能教给学生的,而是教育的别名--影响和激励的结晶。教育就是影响,影响既是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施加正面持久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去熏陶、渲染、浸润的过程。只有这样认识一个老师的价值和地位,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优秀,做到让学生喜欢。我很早就非常想目睹于永正老师的风采,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满怀着憧憬与希望来到河南大学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小学语文科的培训。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所作的《写好语文老师这本教科书——谈语文老师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讲座,以及他的观摩课《珊瑚》,深切感受到于永正老师语文功底扎实、语言幽默风趣,真令人回味无穷,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于永正老师在讲座中这样说道:“要想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首先语文老师要有素养。”他讲到素质教育就是老师素质的教育。素质高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书。这个观点让我重新认识了素质教育。那么,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有哪些呢?

于永正老师说:“首先,板书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语文老师是一本书,当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就是向学生展示你的封面,翻开第一页应该有一个漂亮的脸蛋儿。字是人的第一张名片,也是人的第二张脸,第一张脸是爹妈给的,我们无法改变,但第二张脸,我们是可以改变的。语文老师应该懂一点书法艺术。于永正老师说,他征服学生的法宝之一就是字写得漂亮。识字写字是小学教学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把写“挤进”课堂。是啊,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回家的作业书写的质量明显不如在校所写的,所以要把写挤进课堂。从他在黑板上书写“左、右”两个字上来看,那真的是苍劲有力,对汉字的书写有一定的研究。

“其次,朗读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是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的功底。”于永正老师说。记得徐世荣教授呈说过:“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是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最见语文老师的功底,朗读最显语文老师的才气。”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座,知道了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要把一篇文章读熟、读透后再上课。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朗读体现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语感,一个没有语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会一篇文章的。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很仔细,从停顿、重音、节奏、语气到内容,细致到标点,能像他这样把朗读当作自己每天的一个功课来做的,还是少见的,这样的态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个老师的认真,更是一个做学问的态度,不去搞什么大的研究,而是把一个老师最应该掌握的基本功做扎实,一切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偏离了主道的。

于永正老师接着说:“语文老师要有阅读的习惯,这也是必备素养。”要想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语文老师还需要读书、看报、杂志,更要关注国内外大事。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传达着他对语文的感受,从而影响着他的学生。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为此,于永正老师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使这本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影响广大。于是,我们从于老师这本“书”里读到了他精彩纷呈的课堂;诵读、书法成了他教学味的“法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成了他课堂的表情,学生就这样被“熏陶”的。他还把正直、善良、诚信、爱心……不断充实到自己这本“书”中,使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

是呀,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为一本厚重的大书,做一个德艺双罄、见识卓绝而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于教学中,具有一种吸引力,一种感召力,既赏心悦目,又催人奋进。正如这样一句话:“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老师从自身做起,从内部做起,学会不断地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强劲的大树,推得动另一朵云,换得醒另一个灵魂。

于永正老师的讲座让我回味无穷,讲座后的观摩更是让我颇有感触。于老师虽然已经70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他给我们上的观摩课《珊瑚》,无论是那妙趣横生的课堂语言,精雕细琢的环节设计,还是那画龙点睛的评改,都让我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的观摩课很朴实,就是教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他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学写字就是学做人”,特别是他在板书课题时,一笔一划指导学生书写,真的是倾注了心血。其次,读好书。他提到“跟我读”,把老师的范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的确,学生只有把文章读好了,才能把语言内化,才会理解文章,才会有语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中处处都有一种洋溢着对学生的浓浓的关爱。他能容纳学生的错误、独特的见解,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用激情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一种智慧之爱,一种大爱。看到于永正老师虽已古稀,但仍活跃于语文课堂,这种对教育事业、对语文课堂的执著追求和眷恋,真的令人钦佩。他那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流诸细节。如:半蹲着身体写板书,如弯着腰给学生拿话筒……真是可亲可敬。如果说小智慧是一种方法,一种方式,一种手段,那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境界。这种智慧之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4篇

近3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团结协作,逐步形成合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做法,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了良好势态。

关键词:教师流动

浙江省嘉善县:实现城乡教师一盘棋

浙江省嘉善县建立四大机制,促进教师流动,形成城乡教师一盘棋。

嘉善县通过举办关于教师流动的校长论坛和全县中小学校长专题辅导培训班,针对教师流动工作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并针对一些名师和中层干部提出的成长和生活方面的困扰与担忧,做了详细解答,打消了教师的顾虑,让教师由“怕流动”到“想流动”。

嘉善县推进了各项有关教师职称评定、考核、待遇等制度改革,规定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具有3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等条件。此外,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交通等费用,专门安排了43辆教师接送车,确保教师安心在农村教学,让教师由“被动流”到“争着流”。

为让城乡教师成为一盘棋,嘉善县根据校情、师情,针对不同对象,创建了多元流动机制,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带动各类教师参与流动,促进城乡优质师资合理分布,实现了城乡教师科学合理流动和城乡教师的合理优化配置,让教师由“流不动”到“流得顺”。

同时,嘉善县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加强学校教研平台建设,加强流动教师跟踪管理,带动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校均衡发展,让教师由“表象流”到“内涵流”。

家长心声

嘉善实验中学学生家长江涛:“教师流动是消除择校的一剂良药,真的从客观上增加了我们家长择校的难度,渐渐地从主观上消除了我们择校的意愿。”

关键词:特色发展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规范+特色”差异发展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过程中,大连市西岗区发现模式化教学指导方式和评估手段会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标准化的评估制度会抑制学校的特色发展。为此,西岗区在区域教育管理中以“规范+特色”的管理要求来解决这一问题。

西岗区明确管理载体,研发使用新的教学管理标准件。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等诸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入手,对促进薄弱学校提升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西岗区坚持把学校的特色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创新作为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攻方向,使之在达到教师资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设备基准的前提条件下,真正实现特色发展。

与此同时,西岗区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势教育”、“励美教育”等学校发展内涵逐步彰显,形成师生共建、个性张扬的班级文化特色,实现了校校有品位、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爱好、个个有专长的特色均衡。

学校与家长共同设立教育议事会,充分发挥家长能动性,推进学校民主办学、开放办学,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西岗区的“规范+特色”,让薄弱学校“燃烧”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千校一面的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家长心声

西岗区家长代表孙锋涛:“以往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理念不合,往往各执一词,但经过议事会,家长、老师和专家共同讨论,一定能找到科学途径。”

关键词:校本革命

河北省邯郸市:“校本革命”让每个学生“亮丽”起来

邯郸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填谷造峰”,让好的更好,弱的变好,缩小差距,使教育资源不断扩张。邯郸市认为,必须以“革命”的行动重新塑造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模式,培养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形成全市教育事业的新优势,为此在中小学开展了理念革命、师本革命、生本革命、课业革命、评价革命等5项校本革命。

校本革命从发展观、育人观、质量观出发,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将校长、教师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彻底转变。学生方面,从学习目的、学习办法、学习习惯等问题入手,解决学生为谁学、怎么学、如何学的问题。同时,在评价标准、方法、途径和内容上进行改革。

“校本”就是引导学校从各自的办学实际出发,以坚强的决心、超常的力度、革命『生的举措,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攻破低效课堂的难关、打破机械性评价的障碍,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校本革命加快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勇于创新的好教师,培养一批富有特色的好学校。

学生体验

邯郸市临漳县柳园镇中学学生郭慧鑫:“原来我是一名‘灰色生’,可是后来班里实行了积分制,组与组之间、学生之间积分评比。我不甘落后,认真预习,积极发言,慢慢变得‘亮丽’了。”

关键词:公平

山西省晋中市:消灭了重点班和普通班

晋中市探索建立了以“四化两改三保证”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的“晋中模式”。所谓“四化”,即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两改”即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三保证”即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晋中市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学校新改扩建、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小学领域,坚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整合撤并,在偏僻山区结合群众需求保留88个教学点;在初中层面,坚持办好每一所农村初中,全市118个乡镇均有初中。通过县乡统筹,兴办寄宿制学校;通过村村联办,实现小学就近入学;通过初中资源重组,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中小学校安工程,晋中市全面安排、多元融资,共投资31亿元,新改扩建784所学校,80%的学校建成了标准化校舍,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住上了坚固、安全、漂亮的校舍。

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解决了由“择师”引发的“择校”问题,也解决了“大班额”问题,同时解决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畸形竞争,促进了市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校长感言

晋中市榆次逸夫小学校长成永建:“如今,公平又公正,程序阳光了,消灭了重点班和普通班。老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家长满意了,最终换来的是社会的满意和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共同体

北京市海淀区:“携手工程”共建校园“生态林”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携手工程”发展框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六好”措施,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催生一个丰富的“生态林”。

“好书”共读。引导干部教师做有思想的实践者,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干部教师们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夯实了业务基础。

“好课”共品。引导干部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需求。聚焦课堂,在学区内开展“师傅引路课”、“徒弟汇报课”、“带薪脱产培训汇报课”等活动,引领干部教师研究课堂、改革课堂。

“好伙伴”结对互助。学校之间互派教师、互动教研、定期互访,进行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其中,班主任师徒结对活动,唤醒了普通学校干部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专业自信。

“好经验”共享。倡导各校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和资源,充分展示优势和特色,加强校际经验交流和研讨,发现、挖掘、推广资源优势,将独特资源延伸、拓展到学区其他学校。

“好邻居”联片教研。组织地域空间邻近的三四所学校开展教学互访,搭建推介、分享、学习、研讨的平台,使各校的“小智慧”凝聚成区域“大智慧”。

“好场所”共用。鼓励各校场所向学区所有学校开放,不仅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也使学校的师生开阔眼界。

校长感言

海淀区彩和坊小学校长袁婧:“人大附小派特级教师到我校开讲座,每学期进行教研互动,共同交流学校班级管理经验、体会,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也给了我们不断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智慧传递

上海市闵行区:“智慧传递”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

2011年,上海市提出“新优质学校”建设,根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把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闵行区推出“智慧传递”的方式,其核心机制是“凝聚、传送、辐射、共享”,形成紧密的内部结构和系统的操作流程。

“凝聚”――选择一些办学有成效、有影响力、有推广价值的学校,通过内部研讨、交流,对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最终形成学校发展的亮点和教育智慧。

“传送”――将经验形成过程再现,形成可视性的成长环节,通过现场展示和网络平台展现学校的亮点和智慧。

“辐射”――在区域内营造研讨氛围,形成共同探讨与分享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智慧成果的社会环境,通过交流、研讨,同时通过“辐射”形成区域项目核心团队,推动全区典型性教育智慧的传递与辐射。

“共享”――定期开展现场展示,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研讨和交流,让全区学校和全体教师知晓区域教育智慧内容,积极参与到区域教育智慧的开发和应用中,实现教育智慧资源共享。

“智慧传递”提供了区域专业领导力提升的一种视角,实现了群众性教育改革的积极状态,同时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学校动态地传递和分享。

校长感言

闵行区平南小学校长张小娟:“我们尽可能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均衡发展的环境,努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全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育人’、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宽领域’。”

关键词:就近入学

四川省成都市:“阳光招生”让家长松了一口气

成都市把治理城市义务教育“择校热”作为检验和衡量教育改革成效、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多措并举、疏堵兼顾。

首先,成都市强力治标,有效降低择校预期。改入学登记依据为“以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改革划片登记程序,先登记再划片,以适应人口流动加快、入学人数弹性增大的要求;改革登记报名办法,调整为“在小学毕业户籍所在地指定的登记点登记或在其户籍地就读的小学集中报名登记,参加小升初微机排位。”

同时,成都市依据计划合理划定入学范围,科学规划校点布局,结合新建小区、街道和人口变动等因素,特别是根据适龄儿童、学校分布情况,制定各学校入学计划,按照义务教育学校设计的规模和班额标准合理划分学校服务范围。

在操作环节,成都市严格规范,实行“阳光入学”,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等政策和信息在社区、学校和媒体上公开,并成立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

成都市把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就近入学率作为校际均衡监测评估的内容和奖惩学校的依据,对违反规定的学校给予相应处理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学校依法进行问责。

家长心声

成都市高新区和平学校八年级(2)班学生家长:“儿子小升初时,划片直接进入和平校。在成都,这样的‘阳光招生’让我们千千万万的家长松了一口气,放下了一颗心。”

关键词:教师交流

湖北省武汉市:教师从“学校人”到“学区人”

武汉市江岸、江汉、口等区为促进区内师资均衡配置,相继以学区为主体统筹教师的一体化管理,以优质校、中心校为核心,其他学校为成员,整合为抱团发展的共同体,通过强校带动弱校,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考核实施捆绑,迈出教师由“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的步伐,促进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提高。

学区内优质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对流。教师交流时间为一至三年,交流期间人事关系可保留在原单位。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的交流,让薄弱学校在参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教育局从师资富余学校调配教师到缺编学校,实行“人走关系走”的政策。

学科教师走教制,也打破学校界限,一名教师到多所学校任教,由学区统一排课、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有效解决了结构性缺编的矛盾。

各区教育局每年定期组织特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边远薄弱学校,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或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兼职交流,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是教育之本。近年来武汉市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师感言

武汉市育才小学教师陈汉玲:“如果说我们先进的理念能给予乡村教师一定的引领作用,那么乡村教师对事业的执着精神,以及负重向前的韧劲,则使我们的援教教师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5篇

参与者:罗玉英 李之音 吕 飞

陈 蕾 陈家彦 杨震华

主持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教研室、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叙事研究是近几年来颇受我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方式较好地吸引并推动一批中小学教师由此逐步走上教学研究之路,走进教育科研和学术的殿堂。但是,随着教学叙事资源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众多中小学教师都有着“教育叙事泛滥”的认同和感慨时,人们对教育叙事的成果表达已不再满足于对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一般性的追忆与描述上,许多人在以新的目光关注这一教学研究的方式,对教育叙事的内涵和质的要求悄然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关键事件为核心进行教育叙事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围绕“怎样进行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陈家彦(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教师):拜读汤立宏老师的专著《校本研修专论》一书后,我对汤老师提出的“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非常感兴趣,也深有同感:关键教育事件伴随着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专业发展之路由若干重要事件串联而成,这些事件看似平常,却对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成功抑或失败,其总的特点都是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相对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认真而及时地捕捉出这些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科学地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若干因素、影响及意义,进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准确地揭示出成功事件后面所蕴涵的教育原理,在新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加以再现、改造应用,或者是有效地避免失败事件的重复再现,以此矫正、调整来自师生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围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若干事件所做的反思与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有影响的。

发掘关键性事件是灵魂

李之音(上海市徐汇区第四中学教师):关键教育事件是指能强化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能引起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段,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对教师个人或团队教学效果及其专业发展往往产生决定性影响。从发掘关键教育事件的视角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教育叙事,具有双重的效果:一是使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趋于深入;二是使教育叙事从目前的迷惘和困顿中走出,赋予教育叙事以更强的活力。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其教学反思经常伴随着对一些关键事件的分析而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关键性”的支撑,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也便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在教学领域,一般的教育叙事之所以泛滥而“倒胃口”,与其没有“关键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杨震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关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性特点如何得到有效发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或者是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加以审视,分析教师对某一个教学细节、某一种教学思想与方法策略的运用是否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和对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的最大人文关怀,是否获得了单位时间内最大的教育教学活动效益?一般说来,一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进程的关键事件普遍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我们捕捉了其中的关键意义,也就是发现了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性。

二是从研究者本人的直接感受出发,提取某一特定场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意义。有些教育教学活动在一般教师看来,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些具有特定的人生阅历、文化背景的教师,其感受就可能不一样。他们可能将别人忽略的事件视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的重要借鉴而加以铭记,那么,这一教育事件的关键意义是由特定的个体所赋予的,因而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关键教育事件。在开展关键教育事件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会为某一教育事件的关键性而展开激烈的争论,这实际上是因为,由于观察者的个人体验不一样,对一部分教育事件会的关键点及其影响作用的认识产生了差异。

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事件,就是有影响、有意义的事件,都可以把它们作为关键教育事件进行研究分析。

重视细节,提炼主题很关键

罗玉英(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静安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要重视细节的捕捉和描写。有很多时候,听到的课或者自己上的课,值得一说的“关键细节”似乎真不少,一、二、三、四可以列出若干条。其中,有些实际上是很多人的共性特点或问题。比如近几年来,“多元化解读”风靡语文课堂,结果,对经典篇目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解读。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被某些人解读为“违反交通规则”,并呼吁取消这篇课文,以免误导学生。除“多元化解读”外,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问题、朗读教学问题、公开课作秀问题、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的生成预设问题、作文教学中何为“真情实感”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的共性问题。如果能做这方面的有心人,每次从叙事中提取某个方面的主题,久而久之,叙事者可以用列文件夹的形式积累主题并作归类,教学智慧就慢慢积累起来了。笔者曾经针对《沉默的芭蕉》一课教学中的拓展问题,写过《拓展:拓得恰当自能灵动飘展》,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还曾就《雷雨》一课教学中的朗读问题,写过《〈雷雨〉中的朗读教学策略》,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

有些时候,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所反映的是教学的小技巧、小智慧,或者是小失败、小糊涂,但是因为它可能对课堂教学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加以思考追叙,我们就可以积累起鲜活的资料、素材,最终使自己具有比较高明的教学智慧,实现教学专业发展上的大进步。比如,笔者曾经听过某市语文教研员执教的《美容新术》一课,感到其教学构思极有创新,而且贴近文本内容特点,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于是我想到了教学设计应当重视教学流程的内在逻辑结构,又进而联想到曾经听过的另一位教师执教的《蒹葭》一课,其中有个环节在逻辑上安排得不尽合理;再深想一步,我发现,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有非常流畅的逻辑结构。我因此写了《关注大方向研究小细节》一文,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

我们在开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时,不一定要把跟它相关的时、地、人、事的起因经过和发展结局都交代清楚,要紧的是集中笔墨,突出事件中的关键细节。比如,我在叙述《沉默的芭蕉》一课教学中的问题时,重点罗列了该课教学中引用的所有古诗词和作业中要求学生鉴赏的古诗词,意在说明该课具体拓展了什么内容,分析它们为什么不都是合适的拓展,举例说明了合适的拓展应该是什么内容的。这样,就“拓展”这一关键教育事件,我就可以思考得比较深广了。

揭示故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道理不可少

陈 蕾(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一般教育叙事提供给读者的只是故事而关键事件的叙事不同。因为关键教育事件是在发现并捕捉到事件背后的原因、发现并捕捉到事件中所蕴涵的普适性道理之后被创造出来的,所以关键教育事件的叙述应该包含两个重要部分:其一,叙述与一定主题有关的教育故事;其二,叙述故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道理。

一方面,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应叙述与一定主题有关的教育故事,其情节应归于简单。比如,我在“分离混合物――分享设想”的关键教育事件叙事中是这样描述情境的――

学生A:我们做一个纸盘子,用针在下面戳几个洞。然后,我们把沙和米倒进去,沙会从洞里掉下来,而米会留在上面。

教师:有什么建议,可以向他们小组提出来?

学生B:如果你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在纸盘的两边用针再戳几个洞。

学生A:知道了。

学生C:你是用什么戳的?为什么要用短针戳呢?

学生A:我是用短针戳的。因为用短针戳下去不像用长针那么难戳。

以上是用师生对话作为叙述方式的,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叙述。

另一方面,在教育叙事的基础上,恰当地揭示出教育叙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道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似乎比第一部分更重要。因为它是对前文所述片段内涵的叙述与解析,关系到前文所述的片段能否被创造成能提高教师专业判断力的关键事件。我在本则关键教育事件叙事中对基于上述片段的普适性道理作了如下叙述与解析――

“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与同伴交流”都是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态度培养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会担心学生不能针对性较强地提出见解、建议或批评,担心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因此,往往不敢将此要求贸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上述实例里,我们看到这位执教者没有运用更多的言行指导,但是他给了学生充分自由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与空间里,学生A、B、C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一个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尊重他人意见、乐于与同伴分享的过程。例如,学生A认真回应了学生B的建议以及学生C的困惑,体现出“尊重他人意见”的科学态度;又如,学生B婉转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果你有多余的时间,可以……”,体现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的科学态度;再如,学生C对学生A在介绍中未作阐述的、同时又是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疑问,体现出“勇于提出问题”的科学态度。

至此,关键教育事件的叙述主要部分基本完成了。当然,也有人会在第二部分叙述不同教师的不同观点。我想,假如是这样,我们就应该增加第三部分,用来解析为什么不同的教师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其背后原因及普适性的道理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创造出来的关键教育事件已与先前的完全不同了。前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判断力,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后者能提高研究者的专业判断力,有助于改进师资培训。

行为跟进是研究归宿

吕 飞(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北校教师):在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之后,我们千万别忘记进行有意义的行为跟进。这是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理论提升。无行为跟进的叙事充其量只是流水账或是对平时生活的记录。所以,教育叙事的模式往往是“主题实践观察描述案例总结反思提炼观点”这样的顺序。可是光有理念和思想,还是不够的,应该将这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新的教育行为。在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报告中,行为跟进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想到,在提炼观点的后面是否应该再加上一点:行为跟进。

我感到,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中,教师最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在课堂实践中,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们需要静心沉思。通过这一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育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思路有无突破,启迪学生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要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思考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如何改进的对策,写出“再教设计”的教案。如有可能,再来一次及时的、全新的教学行为跟进,达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目的,这样可望把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主持人:认真而持之以恒地开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感受教育教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有助于教师将关注关键教育事件与个人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一个人的教学专业发展总是与一系列的关键教育事件紧紧相连,使教师的教学实践、顿悟和提升有着真切的依托与基础;有助于触动教师灵魂深处的隐性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和行为跟进,提升教育教学的行动智慧;有助于校本研修和教师教育在具体真实的内容情境下深入开展,使教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变得日趋丰富,进而提高教师集体研修活动的实效。衷心希望这一新型的研究模式能走进更多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少儿电视节目;隐忧;发展

少儿电视节目在少儿成长环境中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影响力的因素,自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少儿电视节目与以往相比,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更多喜闻乐见的节目出现了,栏目更具有专业化了,这样,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但是,随着各种各样的少儿节目的不断涌现,节目在质和量上的把关和制作就相对松弛了一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应该起到的作用,仍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不断增长的儿童文化,少儿电视节目与视节目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也良莠不齐,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说,针对少儿电视节目,构建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媒体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1、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在年龄定位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栏目把幼儿节目、少儿节目、青少年节目混为一谈,从表面看,好像各年龄段的节目都有,但这种“大而全”的受众划分方式,使各年龄段的孩子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影响,少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对知识的介绍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电视工作者应该以少儿的视角、少儿的思维去认识社会、了解外部知识,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像他们一样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幻想,多创作一些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栏目,贴近少儿的心理和生活,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从中收益,更好的发挥少儿电视节目的功能。

2、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说教太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栏目,经实验研究得出结果,孩子们看电视首先是想获取娱乐需求,其次是信息需求,最后是社会实用需求。就像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虽然少儿节目取得了快速发展,播出数量也正在大幅攀升。但与少儿节目的表面繁荣形成对比的是,真正受少儿欢迎的节目却并不多,用一些孩子们的话说就是“特想看的没有,有的又不太想看”。因此,我们创作的栏目就应该从少儿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寓教于乐”,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现在大中小学都在进行教学改革,都在提倡做中学,幼儿园提倡玩中学,那么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是不是也应该响应这种号召,让他们在玩中学,充分体现电视节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3、尽管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少儿电视节目并没有让受众的满意度得到相应的攀升。由于市场的竞争,很多少儿节目相继亮相荧屏。但是,在这众多的节目中,往往因为观念、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少儿电视节目还是不尽如人意,选题过于随意,很多节目都是购买的,而且,由于精品栏目不足,所以很多节目在编排上都采取了重播的形式,节目的同质化程度严重,浪费了资源,同时也影响了收视率。

4、现在很多少儿频道经常播放一些动画片,有时候我觉得播放动画片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下动画片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因为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他经常会模仿里面人物的举止言谈,尤其一些暴力性的动画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充斥着暴力和血腥,这些对少儿的成长都是不利的,长此下去,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将这些所谓的“银屏英雄”当作崇拜对象,从而滋生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不得不让人对节目的安全性感到担忧。所以,作为电视人,我们应该多动动脑子想想,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想想,多播放一些正面的东西,比如说国内的儿童音像制品《巧虎乐智小天地》,它就非常好的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引导,表现一些非常美好的东西,内容简单,孩子一看就懂,而且画面很吸引小孩子的眼球,孩子们很喜欢看,让孩子懂礼貌,养成一些好习惯,在享受的同时也从中也学到了不少道理。

5、在选择播放动画片或者策划栏目的时候还要注意节目的东方格调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多放一些国产的东西,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栏目制作者或者动画制作者,要深入少儿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将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出来,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节目中通过有趣的活动,教育孩子更多地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6、少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需求和选择,而现在有很多少儿电视节目过于成人化,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先定位一个教育目标,或者事先安、排或者主持人现场引导,掺杂了太多的成人策划,在“童言”、“童趣”的背后隐藏了太多成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使少儿不能自主发挥,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趣味,偏离了孩子的生活,感受不到节目的乐趣。我们应该从少儿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用孩子的语言去表达意愿,这样才能和孩子们心灵沟通,才能受到他们的喜爱,如果用成人的思维去左右这个节目的话,那么就很难和孩子产生共鸣,很难树立节目的品牌,收视率和经济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就数量上来讲已经够多了,但质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节目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少儿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要有一个制度化的标准,让整个节目在创意、制作和编播过程中,保证播出的内容是健康的,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其一个正确的引导,让我们祖国的小树苗茁壮成长。(作者单位:松原广播电视台)

注解:

①卜卫:《论儿童的媒介需要与媒介选择》,《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②卢静:《办好电视少儿节目应以儿童为本》,《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③黄会林,王卓明,李国顺,钟芳,谭华:《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上)》,《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④宋晨宇:《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与隐忧》,《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

⑤郭晶星:《如何提高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2;F42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78-01

我国相继出台了智能建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政策与法规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发展和普及应用,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世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信息的迫切追求,为智能建筑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智能建筑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智能建筑的概述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鲜明的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及更具人性化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在一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智能化建筑的基本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或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这3个自动化通常称为“3A”,它们是智能化建筑中最基本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突出某项功能,以提高建筑等级和工程造价,又提出防火自动化(FA)和信息管理自动化(MA),形成“5A”智能化建筑,甚至有的文件又提出保安自动化(SA),出现“6A”智能化建筑,甚至还有提出“8A”、“9A”的。但从国际惯例来看,FA和SA等均放在BA中,MA已包含在CA内,通常只采用“3A”的提法。

二、中小智能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智能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着重施工,轻管理的现象。一些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尤其是没有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致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质量控制的组织网络形同虚设。

2、从业人员素质低。从事一线作业的工人中,除技术管理人员外,大部分是农民工,缺乏应有的知识,操作技能不高,很多都是摸索着施工,没有有效的管理办法。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且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些项目经理和现场管理人员对智能建筑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也缺乏了解。

3、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有的智能建筑企业不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工程承包商中标后仍将主要工程分包给不具有资质的包工头,而这些包工头接到工程后,管理意识不强,技术规范知之甚少,有的唯利是图,偷工减料,质量难以保证。

4、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企业管理的干扰。有些建设单位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工人疲劳作业;有些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有些建设单位要求把工程当成政绩工程,不合理地提出要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

三、加强智能建筑企业管理的对策

加强和改进智能建筑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泛。企业管理者应对本企业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企业管理。智能建筑企业从事的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已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中国的智能建筑企业将面向新的世纪,面对信息时代,迎来一场更大发展的考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者更应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求生存、赢发展。

二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智能建筑企业要及时规范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使所有者的权益到保证、经营者拥有充分的经营自,充分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不但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健全,还要有管理艺术。在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将员工的责任感激发起来,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员工的潜能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上下更加有凝聚力,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要想有效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增强其业务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唯有这样,才能大量储备人才,才能增强企业未来的综合实力。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企业在专业人才上的竞争。而智能建筑企业中的大多数员工,文化水平不高,虽有实际操作经验,但是没有准确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无法妥善解决工作中那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在交流知识和传授技能方面也受到限制。因此,智能建筑企业的员工必须要有定期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

四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跟其他企业相同,智能建筑企业自然也需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每个成功企业都必须追求的重要内容。它不但能够提供给人们的最为基本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还能够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丰富深厚的优秀企业管理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企业风格。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带动企业良性发展,使企业上下充满活力和信心。若是忽视或不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容易导致企业没有凝聚力,员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要加强法规宣传,增加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国家及其有关部门就智能建筑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97年,建设部颁布(1997)290号文件《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它表明了政府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的决心。1998年,建设部颁布(1998)194号文件《关于建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及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它包括两个附件:《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资质标准(试行)》。这个通知成为规范和整顿智能建筑市场的强有力措施。2000年,建设部颁布了GB/T50341-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信息产业部颁布了GB/T50311-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及验收规范》。智能建筑企业要大力宣传这些法规,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六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管理。智能建筑企业对器材的管理十分重要。对于企业的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关键,器材是保障。项目经理要了解器材的质量、性能、特点、技术参数。同时要把好器材的质量关,正确合理地使用。特别是有些线路方面的器材,更应该注重适用于使用地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因素,掌握信息,验证产品的合格证、使用许可证、入网证,杜绝“三无”产品、以旧充新、以坏充好的伪劣产品,避免器材质量问题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姚铭.智能化住宅的建设与管理[J].森林工程.2006.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研究;调查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及种类

问题学生就是指在同年龄段内,一些学生们因为受到了家庭或者其他方面原因的刺激或者影响导致学生们在心理、思想、认知、行为以及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偏激的状态,这些学生的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改变和解决。目前,问题学生们的种类很多,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发展,下面具体分析问题学生的种类:

(一)讨厌学习类

讨厌学习的这类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因为讨厌学习所以该种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好,不写作业,喜欢抄袭别人,上课睡觉或者玩游戏,更有甚者会出现逃学或者辍学的问题。

(二)不遵守纪律类

这类问题学生的问题就是不遵守学校的纪律,不听老师的劝导,总和老师对着干,对于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但是这种问题学生的德行和学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德行问题类

这类问题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品德,这类学生们经常打架斗殴、说脏话、骂人、欺负同学、偷东西、吸烟、酗酒,还和校外的社会人员交往甚密,对父母也是侮辱打骂,学习成绩差。

(四)心理问题类

这种问题学生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抑郁、郁闷、自闭、孤僻,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和交流,比较容易躁动和暴力。

二、家庭教育容易出现学生问题的种类

(一)非打即骂类的家庭教育

目前,很多的家庭教育子女都是运用棍棒的方式,沿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实则是“棍棒底下出冤家”,很多的家庭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孩子犯了很小的错误,就要对孩子棍棒相加。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内心容易产生偏激和消极避世的心态,并对父母有怨言、有恨意。

(二)责备型家庭教育

这类家庭教育的孩子们多数都在家长的责备中度过,与非打即骂型的家庭教育相比,责备型的家庭教育就如同棍棒一样,只要孩子有一点做的不好就加以责备,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容易造成孩子们的心灵创伤。

(三)嘴碎型家庭教育

这类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对子女的说服,每天都会在子女的耳边唠叨个没完,嘱咐的头头是道,时间久了,儿女会非常反感家长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逆反情绪,你越让我这么做,我就偏不要这么做,跟家长对着干。

(四)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

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对孩子要求的一切都设法满足。就是因为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造成了很多孩子们都有骄纵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做什么事情都特别任性和跋扈,自私自利。

三、改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措施

问题学生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能够正确的引导问题学生,就要不断的改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环境,下面详细说明改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环节的措施。

(一)正确处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学生与家长之间是需要沟通和交流的。学生们希望与家长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家长应该腾出一定的时间去与孩子们交流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从交流中能够得到一些孩子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和开导孩子们如何去解决问题,建立正确解决问题的心态。

(二)注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培养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对孩子德育教育方面,家长应当首当其冲,在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指导和纠正孩子们的问题。与此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塑造孩子们开放活泼、谨慎内敛的性格,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

(三)注重物质需求的调节

父母在孩子们的物质需求方面要有所调节:不要娇惯孩子们挑食、吃零食和浪费粮食,要教会孩子们节约粮食,浪费可耻。在衣着方面要教会孩子整洁大方,不要和他人攀比穿戴,只要吃饱穿暖既可。

(四)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

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保护,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和风吹雨打,很多的孩子们非常的软弱,面对困难不敢勇敢面对,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同才去做,缺乏独立性的人格,过分依赖父母,耐挫力弱,容易产生恐惧和懦弱的心理。家长们要不断的创造机会去培养孩子们坚强独立的性格,面对困难和事情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小智慧去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家长们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对自己有信心,孩子们才能够更好的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事情,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长一定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法,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多给孩子们一份关爱,多了解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并树立积极地自信心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垂兰.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2015(05).

[2]卢尧,黄少兵,汪学余.国内关于“问题学生”界定研究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兴趣;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20-01

学习兴趣的培养应从中小学生抓起,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当成是一种生命的需要,把教师要求读、家长要求写变成自己喜欢读、自己需要写的学习意识。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丰富知识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基础教育素质。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题,倡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高效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修养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念和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这是对教师即将教授课堂的预设过程,也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关键。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材料,仔细研读材料,更要关注学生,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尽可能以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预设课堂目标,能让学生最容易走进课堂,接受课堂知识。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最能让学生走处困境。总之,预设高效课堂,不要只喊“让学生,让课堂,让效果”的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备课高效,尽教师最大能力的储备从容面对自己的学生。

宽松的学习氛围,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赖。如果学生也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知识的形成也将会更加培养。所以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学习心态投入学习中。课堂上,教师要以真诚的目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态度引导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让学生信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也是一们艺术。课堂提问本是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如何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精炼准确,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教师构件高效课堂必备素质。比如学习《孔乙已》,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用问题把学生带入课堂,生动而又明了,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学生主动学习,寻找他们想要知道的答案。除此之外,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在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下,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参与意识尤为重要。那么,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还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材料,科学合理地安排设置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获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高效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要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这一方法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学习知识,开拓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解决疑问,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发挥主动,灵活的优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效率的最大化或效益的最优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二者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高效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随着新课程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观念更新后,课程实施者的创造性工作多了,学生的生活更有朝气了,课堂教学也更加精彩了。

参考文献

[1]廖遥.学校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内江科技,2008,(07)

[2]苏文平,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

[3]高小红.现代教学手段融入语文课堂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1)

中小智慧教育范文第10篇

物联网的出现,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并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物联网(IoT)从诞生到实践应用经历了20余年历史,已初步形成了由感知、传输、集成和应用组成的概念。物联网是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主动和被动的交互和共享。

“互联网即将消失,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化的有趣世界――物联网即将诞生。”谷歌公司的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曾大胆预言。北京物联网协会秘书长李佳也认同此观点,未来物联网将进入千家万户,它其实是一个智慧生活和智慧工作的概念。很多人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混淆,“物联网并不是指某一个产业,而是一种思维”,随着物联网不断地发展,以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更好地助力物联网与各个产业的融合、落地。“我们需要不断进行系统性地研发,而不是当前碎片化、无法形成体系的研发。”

数十个万亿级市场将出现

据市场分析公司高德纳(Gartnert)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260亿台,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9万亿美元。

“2020年将是全球物联网的爆发之年,将逐步催生出数十个万亿级的全球经济市场。”世界物联网大会执行主席何绪明预言。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何绪明认为,物联网的出现,孕育着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物联网将通过RFID、云计算、大数据、海存储、智能终端等软硬件技术和工具来实现,将涵盖智慧城市、工业、农业、军事、教育、医疗健康、航天航空、能源、物流等16个行业领域。试想当全球所有的物品、产品形成一个物联网体系,并安装了感知系统,包括摄像头、传感器,以及配套的软硬件设备等。若每个工厂的设备、产品,甚至每件事都能实现追踪溯源,仅是硬件需求将催生出一个万亿级的全球市场。

当前是物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互联网+实体”其实是向物联网的一个过渡,物联网是比互联网更大、更全的智能智慧网络体系。“中国应该抓住物联网的发展机遇,打造自己的物联网模式、架构和世界物联网标准,把它当成整体经济的增长点来抓,而不是某个领域的增长点。”何绪明如是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业务资源与物联网研究部主任工程师罗松指出,当前产业界普遍看好物联网平台价值。据中国信通院的《物联网白皮书(2016年)》显示,截至2016年6月,知名的物联网平台数量已超过360个,约70%的平台于2013年之后新增。据IoT Analytics估计,物联网平台应收规模将保持33%增速,2020年增至16亿美元。国际的物联网平台有IBM的Watson、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国内有百度IoT平台、阿里物联平台、QQ物联、京东智能云、机智云等。早期平台服务商主要面向单层功能结构建立独立平台。当下巨头企业构建平台功能呈现全功能化、一体化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物联网平台之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物联网平台可以让标准不一的产品实现兼容。以家电为例,目前联网的家电产品不多,单个产品的使用场景不频繁,比如远程关空调。尽管很多人更看重空调的制冷和节能效果,但目前很多家电厂家已经意识到,该功能将是未来家电联网的标配。中科院宁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黄晁指出,目前家电联网的标准不统一,中科院宁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为宁波的家电企业打造了一个物联网服务平台,目前该平网的家电约50万台。预计到2019年,联网的家电产品达到1亿台。

“在家电产品中增加一个物联网终端或模块,使之变成一个物联网产品。”家电联网后,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控制家电,了解它们的工作状态。家电企业则可以通过用户使用习惯和产品工作状态,解决产品的缺陷,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功能对客户是有用的,同时也可以做售后服务,当家电出现故障时,平台会主动提示用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对家电企业来说,物联网平台降低了物联网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成熟的物联网经济体将出现在2020年,它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不应片面追求物联网这一概念。“刻意炒作概念,很容易把一个好的契机炒得一钱不值。”李佳告V《经济》记者,当前有些企业为了套国家的钱,才去做物联网。事实上,企业应该是发挥它的长板,在物联网产业链里找到一个点,从点到面,才能抵达真正的蓝海。“觊觎政府补贴的企业,既损害国家利益,这样的企业也走不远。”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提高效率,二是提高效益。黄晁告诉《经济》记者,与国外相比,国内物联网的应用面较广。从政府到民生再到各个行业,人们对物联网应用场景的预期较高,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业务或改变企业的现状。

《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物联网政策,政府以及工信部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应用。“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大环境较好。”当前对物联网有需求的用户量巨大,也是国内发展物联网的另一个优势。“中国是发展物联网的大市场。”

罗松指出,物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活力,带动智能制造、车联网、新材料等行业交叉融合创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以车联网为例,它将催生两种新的商业模式,一是改变了传统销售车载设备的模式,直接将监测设备免费送给用户,企业可以通过监测屏,反馈诸如广告类的服务。二是,企业与车企合作,不把产品卖给车企,而是通过数据服务,让车企买单。“车企需要的是车辆工作状态以及用户使用状态的数据,而这些信息正掌握在企业所建立的物联网平台上。”

有数据统计,到2018年,全球车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欧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传统的车企在这方面转变的较慢,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百花齐放之势,车企更有意愿把联网的新技术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黄晁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车联网领域最大突破口。比如,某平台对新能源汽车的监控和管理,可以远程关车门,或实时监测电池的使用情况,避免温度过高或发生爆炸。新能源汽车需要监测的数据更多,因而所需的传感器也更多。目前很多高速或低速的电动汽车,都在考虑如何更好地运用车联网技术。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催生了新的市场。譬如,数据采集的工业设备,可以O测数控机床或注塑机等装备的工作状态,也可实时监测设备故障,为维护做支撑。再者,它可以计算产量,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整体的生产情况。“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缺少复杂的信息管理或工厂管理系统,不像大企业有ERP等信息管理系统,因而中小企业对它的需求更迫切。”

在农业领域,物联网也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美国科技领域咨询大师丹尼尔・伯勒斯指出,通过在土壤里植入传感器,它将告诉农民什么时候庄稼缺水、哪些庄稼缺水、缺多少水。我们可以计算出用水量,而不是耗费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成本把整条河的水都灌入田地里。

“若要粮食实现智能化生产,意味着要实现光、气、温度的智能化,其实是挺难的。”何绪明认为,农业物联网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一是提升食品安全,二是让人们看到吃的食物是不是真正的有机、无害,是否没有农药,这些都可以通过物联网追踪溯源,并通过管控、实时跟踪产品或进行产品定制,让人们吃到放心的食品。

智能的成本有待降低

当前中国的农业还处于1.0版本,未来农业物联网将彻底颠覆传统农业。目前国内部分农业物联网企业为政府做了一些形象工程,但不利于市场推广。李佳表示,国内销售的农业传感器约4000元到1万元人民币不等。如果每亩地都安装一个传感器,农民觉得成本过高,故而市场接受度不高,市场推广较难。

如何将成本高昂的传感器应用到蔬菜种植领域,在市场大面积推广,成了一道难题。李佳经调研发现,农民种菜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放风。比如,控制好温度,应季蔬菜若早上市一个星期,售价则大有不同。“如果控制或调整好这三个指标,每亩地可以让农民多赚300-500元.”或者通过APP告诉农民,这块地该浇水了或提示浇水量,尽管增加了几百元的成本,但农民所掌握的数据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产量或减少损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李佳建议农业物联网企业,在参观人次高的蔬菜博览会上,将能够满足农民种植需求以及提供各类数据的传感器,分门别类地进行展示,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更全面地了解新技术。

在工业物联网领域,数据采集设备的成本远低于它所监测的设备,几百元到千元不等。黄晁表示,企业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或移动通讯的方式,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平台上,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问题是当前物联网使用的移动通信并不经济。尽管占用的信道很宽,但数据传输较少。这也刺激了窄带物联网的需求。目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等均在布局窄带物联网,“当前运营商利用现有的4G通信网络,无需重建基站,在原有基站内部进行升级即可”。

未来随着窄带物联网的商用,物联网的普及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以智能抄表为例,“抄表的应用量很大,但传输的数据很少,现在采用3G、4G的信道来传输,成本过高,对该应用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黄晁告诉《经济》记者,目前宁波最大的水表企业正在与华为合作,推广新的智能水表。这种水表可定期自动传输用户使用数据,传统人工抄表的工作即将消失。与工业领域的监测设备同理,物联网的应用替代人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降低人工成本,还可以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难题。

技术安全仍是最大挑战

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是世界上大多数东西都可以被人感知。但目前还有很多的技术挑战。

技术学派将物联网技术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对物理世界的充分感知,以获取大量的数据。网络层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传输,应用层是对大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然后将控制指令的形式由网络层反馈到感知层,从而形成一个闭环。

传感器是物联网中获得信息的主要设备,其应用范围广泛,如家居、汽车、农业、工业、环境等领域,通过智能终端的传感器来感知物理设备、周边环境,从而进行数据的监测和采集,而后再通过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技术对采集的信息或数据进行智能处理,让数据或信息发挥更大作用。

当物联网的应用向高端智能化升级将进一步放大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基础能力薄弱的短板。未来高集成、低功耗、多功能、微型化是发展趋势。未来普通的桌椅可以增加传感器,让它感知人类的情况。按照现在的成本,还不划算。黄晁表示:“未来我们需要采集更精确、成本更低、体积更小的传感器。”

此外,在通讯层面,当前移动通讯的使用成本较高,仍存在一定的延时。“当万物互联真正到来时,联网的终端数量呈现上万倍地增长,对通讯网络是很大的挑战。”5G关键能力比4G约有10-100倍提升,用户体验速率可达1Gbps。当前5G与物联网技术并行发展,5G的实现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何绪明告诉《经济》记者,5G的带宽和承载力更大了,但它只是物联网应用初期的一个阶段,或许10G才能承载高级阶段的物联网。

“5G一定是安全的网络,当前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诈骗案件频繁发生。”李佳认为,物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透明人”,因而5G技术应在安全领域做深做透。

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未来物联网平台上接收大量的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是另一个大挑战。黄晁认为,安全和攻击是矛和盾的关系,二者相互进化。“有些技术也许当前是安全的,但随着破解技术的发展,仍存在被攻击的隐患。”目前很多信息安全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越来越重视物联网安全问题,如感知层、传输协议,以及传输到物联网平台上的安全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大部分物联网应用的安全问题得以保障,但恶意攻击则另当别论。

上一篇:网络科学技术范文 下一篇:传统戏曲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