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22:49:51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1

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忙于完善市场的防线防范,但对市场的整合缺少完整的管理。同时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市场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融资困难、对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低都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短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小企业面临优秀人才的缺乏,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亟需改善。

二、企业家精神对管理创新的作用机制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构成,国外学者Wennekers和Thurik(1999)提出了包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认识、经济资源的组织和配置能力、创新型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等在内13个方面的内容。Stopford和BadenFuller(1994)提出了“前瞻性、超越现有能力的渴望,团队定位、解决争端的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5个特质。Lumpkin和Dess(1996)提炼出企业家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冒险、创新、独立、变革、竞争性进攻。国内学者汪丁丁(2000)指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方面:熊彼特的创新精神、韦伯的敬业精神和诺斯的合作精神。相对于“机制主导”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管理主要由企业家主导,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因。企业家精神决定了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为企业成功的创新提供智力和资本保障,培育中小企业创新文化的精神,推动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往往是融合了资本家身份和经营者身份的统一体,它既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机遇的捕捉。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命运至关重要。企业家是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的管理创新离不开企业家的支持。

三、管理创新对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

虽然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企业家精神却存在着不足,这要求企业家对自身的完善。

(一)随着时代的进步

面临强烈竞争压力的中小企业,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更加先进的技术科研能力和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促使并促进企业家的学习精神的培养。

(二)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观念的变动

中小企业将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更加向心的企业文化,需要一种创新意识的引导,从而能够鼓励企业内部的创新精神。这要求企业内对企业家团队精神的培育,从而引导具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能力的产生。

(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合

企业的变革迫在眉睫,风险也就随之而生,同样机遇也并肩而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管理范围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相对于发展速度的滞后,快速、稳定并且准确进行企业变革创新是中小企业企业家所必备的能力,这要求企业家敢于挑战,敢于面临风险,抓住机遇。

(四)当今企业与社会之间不再仅仅是供需的关系

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努力。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限于供给产品从而获取利润,还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系统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这要求企业要拥有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家责任精神的培育。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2

1.中美高等院校医药方向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2.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

3.美国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4.浅析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取向——从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谈开去

5.华北电力大学“电力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硕士(电力MBA)项目介绍

6.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报考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7.国际医药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顺利通过评审  

8.他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记工业企业管理硕士魏长霖

9.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介绍

10.食品与涉农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招生 

11.企业管理硕士点

12.内蒙古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简介

13.美国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4.企业管理方法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15.农业综合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浅析  

16.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17.浅谈现金流量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8.企业管理质量的评价模式研究 

19.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20.中国企业发展与职能战略创新研究——第三届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前沿论坛观点综述

21.将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入企业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2.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 

23.我国民族企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4.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以家族企业为例

25.IT企业管理职能部门成熟度研究

26.企业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效率与管理变迁 

27.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 

28.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29.对企业管理沟通定律及其创新应用之研究 

30.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1.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32.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从主管主办制度到出资人制度 

33.中外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34.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35.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

36.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  

37.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38.论企业管理中沟通不畅的改善策略 

39.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 

40.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41.权变视角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42.论企业管理创新 

43.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思考 

44.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路径分析 

45.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46.集团公司企业管理人员薪酬问题探析——以中信集团为例 

47.企业家个体特征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民营企业的数据

48.价值驱动:当代企业管理伦理实现的重要方法

49.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0.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1.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思考 

52.论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53.企业生态与企业管理范式  

54.探讨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55.企业管理模式的成熟度分析模型 

56.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讨 

57.大数据时代 企业管理决策的发展探究 

58.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9.SWOT与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方法 

60.试论行为科学在企业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61.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62.企业管理的道德选择 

63.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生态因子体系构建

64.未来企业管理研究方向和主要趋势 

65.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66.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7.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68.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人本内涵探讨 

69.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与决策合法化的思考

70.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研究 

7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72.浅析企业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73.民营企业党建与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兼对温州民营企业党建实践的思考 

74.浅析创新高速公路企业管理 

75.论企业管理标准化 

76.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有效沟通的技巧 

77.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78.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 

79.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80.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究 

81.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82.依托内部控制建设 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 

83.企业管理创新机制与创新空间的建构 

84.中德企业管理文化对比 

85.微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86.企业管理制度内生性的经济学分析 

87.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88.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 

89.基于CSSCI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脉络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90.中小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策略选择 

91.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 

92.中外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比较分析 

93.谈企业管理创新  

9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  

95.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 

96.论十年建设时期薄一波的企业管理思想 

97.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98.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

99.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

100.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101.混沌理论对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102.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103.企业管理信息化探析 

104.企业管理标准化分析

105.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 

106.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

107.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108.浅谈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109.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110.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比率分析及运用

111.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在“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112.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 

113.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114.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15.从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做起 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3

关键词:QC小组;班组建设;基础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5] 宋士锋,赵树生. 减轻负担 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6] 王建波. 开展定量定性诊断分析 推动班组建设管理提升[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0-0050-04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外需求紧缩、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的考验。在控制通胀预期下的货币紧缩政策制约下,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更加突出,民间借贷利率不断走高,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已成趋势且困难重重。

一、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首先要从管理上进行创新。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全面管理创新体系,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1.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加深的新环境下,传统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升水平的关键阶段。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宏观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必须从过去的机会拉动型向战略牵引型转变,以价值链重塑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转型,以品牌再造和团队管理为核心促进转型,最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国家规划。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更为重要。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企业不断进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管理创新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管理创新使中小企业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2. 管理创新可以导致竞争力转移,为中小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管理创新是企业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更加和谐高效地运行整个系统,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生产能力所进行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管理粗放却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涉及内容丰富,如发展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理念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技术管理创新等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创新。简言之,管理创新就是改变管理者做事方式,并增进组织的绩效。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它具有动态适应性、持续性、系统性、实用性、相对性、变革性等特征。通用电气、丰田、联想、海尔等这些成功企业取得全球领先水平,表面来看是它们拥有了不起的产品、强有力的执行力和具有远见的领袖,深层次却是勇于管理创新的结果。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正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创新型管理方向发展。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

二、正确理解管理创新内涵,纠正管理创新误区

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管理创新是个持续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管理创新贵在新,贵在超越,而不是生搬硬套;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员工,而不仅限于企业家,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谋划者和实践者;管理创新的本质来自人性中自主性的要求,创新型领导人要做坚定创新的承担者与执行者;管理创新不是万能的,并非每一项管理创新都能够创造出竞争优势,没有一项管理的突破能取得永久的竞争收益。其他层次的创新也会如此,但是这不能就成为我们不创新的理由。

1.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误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在自身资金实力、经营规模、管理能力和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某些适用于大型企业的管理理论用于中小企业时则可能是不恰当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些国外企业管理新办法新工具,如ERP、MRP、平衡积分卡、六个西格玛等是非常科学的,但在中小企业使用需要一定的适用条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可以拿来使用的。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在按照大企业的管理标准来要求中小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家也用同样的管理理论来管理要求着自己的企业,为管理而管理。

2. 努力构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互动效应。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创造了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力,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先进的管理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否提高效率和实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体系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实现递进式互动。

管理创新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的手段。管理方式的进步往往导致竞争力的转移,给那些领先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管理创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管理创新彻底改变了组织运营的方式,或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组织模式,从而能够高效地实现经营目标。

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企业战略、组织模式、文化氛围等因素。我国当前处在实现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参与全球竞争的转型时期,同时又是处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流程再造、组织模式重构的管理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互动模式来推动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1. 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各项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时代,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率不到10%。资金投入少等诸多原因制约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基础薄弱,反过来又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怪圈。信息化建设投资超生产设备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65%,而企业网络技术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信息化市场。正确实施信息化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管理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也给中小企业如何实施现代管理制度带来挑战。应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政企联动快速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个性化服务、差异化实施的特点。中小企业应科学地看待信息化的作用,循序渐进地按照合理的信息化成长路线图,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基础应用工程,这一阶段主要是实现基本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推广平台,实现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企业全面信息化打下基础。包括内部网络建设、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企业电子邮箱的应用、即时通信系统的应用、CAD系统的应用、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等。快速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实施较为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即信息深化应用工程。包括企业运营管理系统、ERP系统、条码技术应用、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最终实施信息化战略支撑工程,将企业信息化应用延伸到车间与供应链,实现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闭环和全面集成,将信息化应用软件中的核心数据抽取出来,进行绩效分析,帮助企业领导建立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支撑工程,企业可以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反馈,可以有效实现对企业内部的集成管控,实现企业科学决策。

3. 采用便捷高效的“云计算”模式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云计算”能够有效地克服中小企业在开展信息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企业规模小与IT投资大、信息化技术性强与中小企业IT人才缺乏等诸多矛盾,是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为有效的手段。“云计算”能使中小企业拥有一个高端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以“云计算”方式获取信息化服务,不需要部署,不需要安装,不需要维护升级,通过一个账号就可以使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对于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云计算”可以提供全面的业务功能。通过“云计算”软件服务商可以将服务器和存储器等资源聚合在一起,提供给中小企业使用。中小企业无需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无需专业运维人员,节省了大量硬件投入和软件支出。“云计算”可以提供涵盖企业所需要的从电子商务到在线办公,再到信息化管理的各种需要,包括营销、服务、采购、生产制造和物流供应链,以及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财务管理,在业务动态适应和新技术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实现企业目标。“云计算”技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云计算”运用的是共有云,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已经从企业辅助功能服务切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决策,涉及企业的日常经营与业务决策信息,特别需要制定严格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四、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现从中小企业行政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型

放眼全球,但凡知名度高,发展势头良好,可持续性强的企业,无一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小企业文化,实现从行政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型,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建设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组织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视为简单的劳资关系,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企业文化难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家属成员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使外来成员很难获得发展机会。企业运作注重眼前利益与短期效益,随之建立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也往往缺乏长远眼光,企业文化的构建仅局限于如何让员工更忠心于企业的狭隘层面,而忽视了企业的愿景、经营理念这种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导向作用。创建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家价值观念制度化,使企业家主导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从而持续统一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最终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时刻保持一致。中小企业应从领导机制、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构建企业文化制度体系,把创新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确立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通过管理变革,新价值观群体意识逐步形成,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发展需求。持续成长型企业文化以人为核心,依据企业的不同发展的阶段,指定相应的企业文化。成长型企业以成长为中心构筑企业文化;成熟期企业以企业的再发展为中心构筑企业文化;衰退期企业以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中心构筑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可选择的文化:一是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以道家理论中“道法自然、阴阳和谐”的精髓理念为基础,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老板与员工和平相处,定期交流,鼓励创新,以达成上下一气,和平一致的文化氛围。二是诚信友爱型企业文化。以墨家理论中的“兼爱、非攻、尚贤”为理论基础,所有的员工在行动中不分等级,领导与员工和谐相处,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推崇重用德才之士。三是制度型企业文化。以儒家的传统理论“君臣有别,社会有序”为基础,结合现代的企业制度,制定企业相应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推进中小企业的管理战略创新

战略谋划是企业灵魂。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最重要的是盯住市场进行转型与升级,战略创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区域集群发展,形成区域品牌是一条可行的战略发展模式,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战略。如小而精、精而专的战略:集中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精细化的经营;拾遗补缺战略:根据中小企业的机动灵活的特点,寻找各个市场空隙,一举进入市场,则会“进可以占领市场,退可以迅速撤离寻找新的市场;特色经营战略:通过企业“地头蛇”优点以特色的产品与服务来吸引顾客,占领市场;联合竞争战略:使同地域企业集群,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取长补短、同进同退;依附战略: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大企业,给大企业提供专业精细化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技术战略:在尖端技术行业领域,企业可及时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对新技术可以再创新。

制订弹性管理创新目标,最终形成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在规模上来讲,不能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人、财、物、技术、信息、产、供、销等企业管理要素和渠道到企业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运营、反馈、修订等管理环节的方方面面,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组织和运作。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管理模式应重点从企业家(主)的管理转向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从单一企业的管理转向集团管理,尤其是母子公司的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应通过精简而快速响应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整体性流程组织、质量控制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主动型客户导向机制等,保持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性,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环境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王可侠.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9,(1).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Clark(1985)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Smith,1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

[11]池仁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6):106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

1 核心竞争力概述

1.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在他们所著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

1.2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和依附载体分析是探究本质的前提。前者探究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的;而后者探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何种载体中。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分析而言,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但从核心竞争力的度量、评判和提高 措施分析看,后者成为了措施的落实点,即只有在载体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独特的、不为外部所获取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离开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去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成为无本之木。

1.3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成要素是多层面、多元化的,表现为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企业足以胜过他人的关键技术、优质资产,或者企业优越的管理人才。也可以是企业过人的市场预测、营销能力。它还可以是企业独有的研究开发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尤其是企业优越的管理模块、企业文化等。

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快步迈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引人注目,己成为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当前中小企业正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竞争、企业自身内部缺陷、市场环境不完善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研究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2.1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舞台。尽管受到区际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自由化受阻、国际恐怖主义等因素的困扰,世界经济仍然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同时我国国内政局稳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2 微观环境

企业决策层素质。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和经营者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各个附层分化而来,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战略眼光,经营管理能力欠缺,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策略

3.1 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中的外部策略

尽管相关外部环境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各种因素),但企业环境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产品所属的一个或几个产业,这是产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产业结构强烈影响着竞争规律的确立以及相适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它是最基本的竞争环境。

3.2 潜在竞争对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新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自起炉灶”或以兼并、合资等方式进入到产业中来,对产业产生冲击,并影响到企业的相关价值活动。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入侵威胁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大的入侵威胁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被削弱。侵入障碍和预期的报复行为的激烈程度决定了入侵威胁的大小。

4 营造技术创新氛围以及更新管理创新观念

4.1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4.1.1 建立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发展规模相适应的技术开发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形成长、中、短期的层次研究开发体系,这种以技术中心为核心、长中短期研究开发活动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既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又有利于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和工艺的改进,既能使企业保持后劲,又能形成市场的冲刺能力。

4.1.2 建立企业内部研发、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在立项前组织市场销售、生产研究部门有关人员相互交流与合作,在立项表中要有市场、生产、财务、科技部门和有关领导的共同签字,并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定期请各方面人员来讨论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技术开发与生产销售紧密衔接。技术开发课题和技术改造、基建及市场开拓都要纳入统一的发展规划中,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为实际的技术创新原则就是:课题市场化、目标规模化、成果商品化。在上述三个原则指导下,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专利发明,以及一定更新速度和迎合需求的新产品。这样的技术创新,企业会形成核心竞争力基础,因此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2 注重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方面

4.2.1 观念创新 企业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变,都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善于总结企业改革中脱颖而出的管理新思潮,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战略观念、人才观念等各种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4.2.2 制度创新 企业的制度创新是搞好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我国中小企业在多年的创业经营和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过程中,最终会趋向职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各行各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由此可可见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4.2.3 文化创新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经营资源就是知识。因此,综合利用知识能力的人刁也就越来越重要。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把人看成是“文化人”,它注重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看重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史东明.《核心能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管理创新;重要性;中小型企业

1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型企业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管理者对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对管理的认识有误区的落后局面。这些落后管理局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1没有“管理”的管理

这种管理情况大多出现在刚成立的小企业和家族企业中,即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以家族企业为例,这种企业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没有正规的员工守则,通常一个员工身兼多职。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使得管理变得十分不正规且不稳定。家族企业中大多只有一个核心领导人物,他掌握着企业的发展命脉,而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倒塌,企业便面临多种危机。由于这种管理完全靠亲情来驾驭企业,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1.2不规范的管理

刚成立的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意识到企业必须要有管理制度,但此时他们的管理制度却是有名无实的,都是不规范的,不成熟的。这类企业的管理的特点为:有组织结构,有明确分工,有正规的员工守则,但是都没有付诸行动。相关部门制定出管理条例,但却没有员工执行。表面上看起来企业的管理制度井然有序,但是内部工作还是紊乱的。

1.3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一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急于求成,盲目地追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反而扰乱了企业本来的管理秩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虽然是较为完善与完美的,但是它是根据大型企业自身的条件而制定的,是只适用于大型企业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应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本身发展的,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使企业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会使企业对于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最终使管理难以发挥作用。种种管理模式都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的不够重视以及对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比较重视解决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将企业的盈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对管理的含义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他们认为只设立表面的规章制度或者照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就能起到管理作用,这些落后的观念最终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落后局面,要改变这个现状,则需要管理创新。

2管理创新的含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提出,提倡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与效率,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那么在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管理。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是社会生产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那什么是企业管理创新呢?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的改革、改进和改造。同时,管理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变,还得坚持一个原则:即改造管理模式时要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配套、协调。只有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创新方案才是最好的。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原则,有可能出现照搬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导致自身无法消化的情况,最终使管理达不到“创新”二字真正的含义,同时对企业的管理也没有起到改善作用。其次,管理创新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企业只有在管理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它的系统性表现在,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他要素受到影响,所以进行管理创新时,其方案必须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涉及企业的各个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创新的含义同时把握好创新的原则及特点后,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更有效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物资等资源,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3.1企业管理创新是改变落后管理局面的需要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它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艰辛。而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所以中小企业落后的管理局面是亟需解决的。造成中小企业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自身的资产和实力比较薄弱,使得其无法用大量资金投资在人才引入和对自身职工的培训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点是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员工管理有着很大的误区。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方法是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教育,但是在进行管理时他们一方面担忧在进行管理创新后得不到资金上的汇报,另一方面也担忧管理创新后留下的精英最终会跳槽到其他企业。显然,管理者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样不仅无法使企业达到管理创新的效果,反而会影响企业的长期运营能力。但也有一部分企业会进行管理创新,但大多都是走个形式,敷衍了事,并没有发挥创新的实际意义。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进行管理创新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3.2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随之加快。现如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小企业如果墨守成规,必将被大企业吞并或被全球经济淘汰。许多跨国企业都在不断地推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上提出新的理念,促使我国企业也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观念创新,即想别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自然就能够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商机,发挥出企业的自身优势,取得管理创新的成功;制度创新,勇于打破自身的旧体制,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职工数量不多,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员和员工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交流。同时中小企业在进行创新时接受新事物的适应性更强,可变性更高;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换速度。所以,我国中小型企业需要并且有能力进行管理创新来跟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3.3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办企业,最终是为了实现追求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而企业管理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既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地位,最终在未来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继续保持盈利增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如何在众多数量的企业中经久不衰,并且一直保持盈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小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发展,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一个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灵魂。所以,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3.4企业管理创新是优化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企业制度的本质是企业内在运行规律的外在形式。每一个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这样的规律就形成了企业制度。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不能脱离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即企业制度,同时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接受企业的管理创新改革,企业需要实现从“硬管理”创新到“软管理”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企业标志、企业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现在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实现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员工也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所以,企业想要优化企业制度,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但是只有当企业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企业创新文化,并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让员工接受时,才能更好地优化企业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

4总结

总之,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使得企业竞争越发激烈,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也将日趋规范。相比大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局面,就更应该追赶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的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管理创新的含义,还要深刻意识到自身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中小型企业只有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勇于打破旧制度,在管理观念、制度和技术上勇于创新,并不断地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琼婕.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究[J].中国投资,2013,S1:211.

[2]姚敏.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及建议[J].企业导报,2010,22:60.

[3]曾培能.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1,21:45-46.

[4]佚名.中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现状及其出路[J].江西食品工业,2006,04:51-52.

[5]高增锋.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8:84.

[6]贾建平.加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条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2-13.

[7]石明合.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J].标准科学,2009,03:82-84.

[8]张玉明,张会荣.企业成长文化基因模型构建[J].东岳论丛,2013(03).

[9]代兴军.关于企业文化层次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2(12).

[10]张玉明,朱昌松.企业基因理论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8

基金项目:高层建筑项目管理研究(城科字2011第1-9号)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关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ynamic coordin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will b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ed an innov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and used the model to measur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evel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nergy model is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上一篇:全科医学范文 下一篇:口腔医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