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04:43:03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1

通过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定义、形式以及理论依据进行回顾和深入探究,客观比较了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缺点,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潜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关键词:

内部审计外部化;优缺点;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8101

0 引言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最早起源于组织资源的外部化理念。Gary Hamel &C.K.Prahalad 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文中“外部化”理念首次被提出。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不断进行着变化和调整,其中对内部资源实施外部化逐渐被企业重视,尤其是内审外包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定义

内部审计外部化所指代的是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者部分交付给专业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中介机构来完成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

其中,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可以具体分成三种形式:全部外包形式,部分外包形式和管理咨询形式。

2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缺点分析

2.1 优点分析

2.1.1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其员工由于迫于上级的压力以及自身利益等问题,可能使内审结果出现不公允的情况,从而降低审计质量和财务信息质量,从而损害了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然而将内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其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有较少的利益冲突,能够保持客观独立进行审计,又因为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往往能够强化内部审计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审计质量。

2.1.2 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在其内部设立一个专业的审计部门,那么势必会发生相应的成本,然而将内审职能外包的过程中,却能够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投入。因为企业不需要承担维持内审部门的费用,不需要进行内部员工的持续培训,只需要负担一笔固定的费用,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得专注于自己盈利的部门。

2.2 缺点分析

2.2.1 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

作为外部聘请的审计人员即使能够得到部分企业相关信息,但是由于不是企业内部成员,难免无法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对于企业的文化氛围、传统等软性条件无法详细了解,对审计建议的深刻程度无法让董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放心。

2.2.2 商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增大

内部审计可能会涉及企业的财务状况、专利技术、管理方针等不能泄露的商业秘密。一旦外聘的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泄露了这些商业机密,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然而作为企业的内部员工,将商业机密泄露给第三方的动机就会小很多,并且一旦泄露也能立刻找到相应人员进行问责,防止事件危害性的进一步扩大。

3 内部审计外部化中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审计外部化不一定能实现最佳资源配置

内部审计外部化确实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降低却是以牺牲企业审计人才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代价的,企业可能因此丧失一部分专业人才,长此以来,一旦脱离了外部的资源供应,企业可能无法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此外,在聘请外部员工的过程中,会导致企业内资源的重新分配,部分员工就面临着薪水减少或者失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原本存在的内审部门,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可能就是致命的打击。因此,这种情况是否真正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3.2 易于引发“审计寻租”行为

“审计寻租”是指各审计利益集团利用社会经济资源通过政治程序来对审计法规、审计规则的制定机构或政府的审计管理部门进行游说,使制定、修改的审计法规、规则有利于自身,而对企业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逐利活动。在我国,由于内部审计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许多企业中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还没有纳入现行的范围,同时许多政策正在修订之中,距离实施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国的现状决定了我国更容易出现”审计寻租“的行为。

3.3 内部审计在许多企业中已经成为核心业务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非核心作业可以从企业外部购入。那么,如果选择将审计外部化,其前提就是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核心作业部分。然而在当下的许多企业中,内部审计已经渗透于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同企业的运营管理息息相关。例如通用电气(GE)已经将其作为激励式管理的一部分,完成内审工作的员工将直接获得成为高管的机会,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选择将内审只能外部化。

4 结论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究竟是否将企业的内审部门外部化仍然取决于企业的业务性质和客观需求。但不能否定的是,将内部审计和外审组织相结合的确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好处。

参考文献

[1]迟柏龙,刘静.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中小企业推广问题分析[J].审计研究,2009,(4).

[2]彭圆.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1,(1).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 博弈论 经济模型分析 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博弈论(Game theory),主要研究博弈各方之间的相互冲突、对抗、竞争或在面对一种局面时的对策选择行为及其均衡问题。在18世纪上半叶或更早就出现了对策略依存关系相关问题的研究萌芽。Waldegrave(1713)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Cournot(1838)和Bertrand(1883)提出了最经典的博弈模型,即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应函数。1944年,JohnVonNeumann和Oskar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初步形成。严格意义博弈论是方法论,而非经济学的分支,但其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方法论。博弈论将现实世界中不同决策主体的选择行为抽象为利益的冲突与一致,以构建博弈模型的方式来研究局中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论证具有客观性;博弈论将信息不对称性(InformationAsymmetry)作为研究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使分析具有现实性。博弈可划分成合作博弈(CooperativeGame)与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Game)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当局中人的行为相互发生作用时,当局者之间可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合作博弈是当局者之间可以达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否则,即为非合作博弈。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非合作博弈,而且研究者主要关注的也是非合作博弈。John Forbes Nash对非合作博弈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其定义并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的存在,被称为“纳什均衡”。根据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其行为,所以均存在博弈的理由。本文试图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博弈主体以及每个博弈主体可供选择行为策略和支付函数或收益矩阵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理念薄弱,重视经营发展而忽视内部控制 一般企业管理当局多重视生产控制、经营业务开发与项目发展工作,对内部审计工作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企业负责人简单地将计划控制或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计划控制或部门预算就不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有的甚至错误认为企业重要业务活动乃至重大经济决策不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程序方法,认为“多此一举”,主观上存在着“厌审情结”。

(二)企业财务会计控制能力薄弱,内部会计控制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有的企业一些经营运作和执行措施仅依靠“企业惯例”,而没有形成制度约束,管理仍然停留在原始的“口头指示”状态,管理决策的主观随意性较大。有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未能按照国家会计制度准则和企业特点进行制定和更新,不健全、不更新的管理制度在现实工作中难以执行。一些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偏低,缺乏与岗位相适应的资格水平,没有进行会计控制的能力。有的企业业务部门的经办人和部门负责人员无视企业财经纪律,甚至受不法经济利益驱使营私舞弊,乃至违法犯罪。更为重要的是相关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处罚力度较低,严重制约了会计控制能力的发挥,影响了财务会计制度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

(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体系薄弱,内部审计监督控制流于形式企业的业务流程控制和相互监督的方法论体系是内部审计所关注的核心环节。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岗位设置问题突出,不合理的兼岗现象较为普遍。不相容职务岗位的划分是内部控制的精髓,如招投标与评标、验收与领用、结算与付款等环节决不可同时兼任,但现实中由于受编制有限、职责设置等因素影响难以实现。另外,还存在授权程序与审批金额不明、审批流程与复核控制不合理、内部审计监督控制体系不尽完善、部门预算更改随意性大、财产物资盘点制度未能有效执行等原因,致使财务会计部门难以行使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有名无实,失去了应有的刚性。

三、企业内部审计博弈模型分析

(一)企业内部审计博弈关系通过考察分析企业内部审计的层次关系,可以得出企业内部审计至少存在着三个层次的博弈。第一个层次的博弈表现为企业外部利益群体(是指向企业提供原料和服务的单位,如原料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等以及企业产品的购买者,如商、承销商、最终消费者等外部群体的总称)与企业各职能部门(一般是指组成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并行使内部各项管理职能的所有部门的总称,本文特指除实施会计控制职能的财务会计部门和实施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外的其他各个部门,如技术研发管理部门、主营业务管理部门、材料设备供应管理部门、营销公关管理部门、行政人事管理部门等)之间的监督博弈;第二个层次的博弈表现为企业各职能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监督博弈;第三个层次的博弈表现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监督博弈。

(二)企业外部利益群体与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博弈中,实施监督者是企业各职能部门和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也都是责任的受托者,其博弈理论和博弈过程基本相同,本文选择企业外部利益群体与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博弈分析作为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博弈分析的代表。

(1)模型建立。研究假设: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唯一目标是履行岗位工作职责,打击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不法利益和造假行为,树立诚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企业外部利益群体受不法利益所驱动;企业外部利益群体只有两种行为选择:造假和不造假;企业外部利益群体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其实施的监督查处方式是可预测的;企业外部利益群体行为选择带来的收益是可以估计的。假设(1)使企业各职能部门作为监督方与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相分离,从而成为监督博弈的参与者;假设(2)使利益驱动限制在不法利益驱动的范畴;后三项假设规定实施监督方与被监督方可能“同时选择行动”,并对参与双方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的认识,从而使该监督博弈成为一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在必须实行监督的前提下,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行为有两种可能结果:一是严厉查处打击企业外部利益群体造假,二是未能查处到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造假而导致的失职,产生查处不力。企业外部利益群体有两种选择:一是合法提供或给予企业所需,不造假,二是为不法利益所诱,铤而走险,违法造假。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纯战略有两个:选择查处与不查处。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纯战略也有两个:选择造假与不造假。设定m是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造假收益,k是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查处成本,v是企业外部利益群体造假后

的处罚成本。在k<m+v的情况下,企业各职能部门与企业外部利益群体之间的监督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2)模型求解。设定以p(μ)表示企业各职能部门实施查处的概率,p(ξ)表示企业外部利益群体造假的概率。给定p(ξ),企业各职能部门选择查处p(μ)=l和不查处p(μ)=0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i;[1,p(ξ)]=(m-k+v)・p(ξ)+(m-k)[1-p(ξ)]=m・p(ξ)-k・p(ξ)+v・p(ξ)+m-m・p(ξ)-k+k・p(ξ)=v・p(ξ)+m-k;∏i[0,p(ξ)]:0・p(ξ)+m[1-p(ξ)]=m[1-p(ξ)]=m-m・p(ξ)。令∏i[1,p(ξ)]=∏it[0,p(ξ)];则:v・pξ+m-k=m-m・p(ξ);v・p(ξ)-k=-m・p(ξ);v・p(ξ)+[m・p(ξ)]=k;得:p(ξ)'=k/(m+v)。p(ξ)'的经济含义是:若企业外部利益群体造假的概率小于k/(m+v),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查处;若企业外部利益群体造假的概率大于k/(m+v),则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查处。同理,给定p(μ),企业外部利益群体造假p(ξ)=1和不造假p(ξ)=0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i[p(μ),1]=-(m+v)・p(ξ)+0・[1-p(μ)]=-(m+v)・p(μ)

∏i[p(μ),0]=-m・p(μ)+(-m)p[1-p(μ)]=-m

令∏i[p(μ),1]=∏j[p(μ),0];则:-(m+v)・p(μ)=-m;得:p(μ)'=m/(m+v)。p(μ)'的经济含义是:若企业各职能部门查处的概率小于m/(m+v),则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最优选择是造假;若企业各职能部门查处的概率大于m/(m+v),则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最优选择是不造假。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各职能部门与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监督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p(斗)'=m/(m+v),p(∈)'=k/(m+v)],即企业各职能部门以m/(m+v)的概率选择进行查处,企业外部利益群体以k/(m+v)的概率选择进行造假。

(3)模型讨论。该博弈模型揭示出企业各职能部门与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监督效果不仅取决于p(μ)',而且还取决于p(ξ)'。企业各职能部门强化对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监督有两个途径,一是怎样增大p(μ)',二是怎样减小p(ξ)'。

(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下面对第三层次进行分析。

(1)模型建立。假设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纯战略有两个:选择加强审计监督和弱化审计监督。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纯战略也有两个:选择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和不做假账提供真实财务会计信息。设定m'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虚假信息的收益,k'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成本,v'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做假账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成本。在k'<m'+v'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审计监督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

(2)模型求解。根据上述论证思路,设定p(η)表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监督的概率,p(θ)表示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做假账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的概率。同理可证:p(η)'=m/(m'+v'),p(θ)'=kr/(m'+v'),这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之间审计监督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表2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审计监督博弈模型

(3)模型讨论。该博弈模型揭示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效果不仅取决于p(η)',而且取决于p(θ)'。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有两个途径,一是怎样增大p(η)',二是怎样减小p(θ)'。

四、企业内部审计强化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总体思路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又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的成败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意义不言而喻。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而言是一个外生变量,是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依据所在。坚决而有效地执行内部审计与切实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是企业资本运营经营业务开展,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有力保证。应着力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披露、审计监督等方面来构建适合本企业、富有效率且能实施落实的内部审计架构。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规范经济决策行为,通过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目标控制和业绩评价,切实促进企业各职能部门努力工作,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3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杭州、慈溪、余姚、绍兴四市的中小民营企业。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对随机选取的几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内部审计在各中小民营企业开展的情况。随后又选取了4至7家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主要调查各民营企业底层员工对内部审计的了解程度与看法,对选取的实地调查的单位笔者会发函提前进行通知。

(二)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在发放后的一星期内由企业寄回,超过一星期或者有其他原因的企业,笔者去电询问原因或者亲自去取。问卷主要分成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企业基本信息、内部审计人员情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和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原因。问题主要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中又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三)资料整理和分析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40份,对回收的问卷资料进行检查与筛选,最后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计36份。回收率约为67%,有效率约为90%。随后将调查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并输入EXCEL进行图表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情况 (1)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调查。该项调查数据显示,共有14家企业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财务部的附属机构,有6家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合并在一起,有2家企业则是将内部审计部门与人事部门合并,2家企业选择将内审组织机构设置为其他形式,而只有3家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但是,经调查显示,有将近80%(28家企业)的企业认为内审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是最理想的,4家企业认为应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2家企业希望设置在财务部门,各有1家企业分别认为与人事部门合并或以其他形式存在更合适。

(2)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原因调查。 该项调查数据显示,有23家企业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有利于企业发展(其中3家兼选“上市要求”);仅有4家企业认为是赶潮流或其他原因。而在仍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的9家企业中,在回答“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原因”的时候,有4 家选择“不需要”选项;有3家选择“不清楚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其作用”选项;有1家选择“如果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将会增加成本费用”,另外还有1家选择“将会开展”选项。

从得出的数据来看,已经有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领导开始重视和开展内部审计。从为什么设置内部审计的原因来看,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对“开展内部审计原因”这一问题,回答“企业发展需要”的比率高达85.19%。同时,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内部审计的企业也达到25%,除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认为的确不需要内部审计机构以外,“对内部审计的不了解”、“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会增加费用”这些问题也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正常设置,这说明还有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及作用还不是非常了解。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的速度不协调,而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只是一味地照搬国有企业的方法,而不参考自身的特点,一味的机械套用。有的民营企业不了解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特点,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甚至与其他部门混合设置;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详细得当的职位分工与权责统一体系,意识不到建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内部审计的开展与其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在接受调查的中小民营企业中,有33家企业按照《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进行审计,占了总数的91.67%,其中,又有30家企业认为,按照该规定,不能有效处理实际开展内部审计所遇到的问题,仅有3家(9.1%)的民营企业认为根据此规定,基本可以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有3家企业按照其他法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占了接受调查企业的8.33%。(如表3所示)

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国家审计分别有了各自工作的法律依据,即《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但对于内部审计来说,能依照的就只有《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项部门法规,并且该项法规的适用范围仅限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虽然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参照这项法规,但是在执行时能会碰到许多法规中没有规定的问题。

(三)内部审计内容与形式 (1)内部审计介入阶段调查。 调查显示(如图4.1),在36个有效样本中有16家企业的审计介入阶段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事中审计为辅,8家企业采用事后审计,4家企业是全程跟踪审计,7家企业是事后、事中、事前审计并存,还有1家企业是在其他阶段介入审计。初步得出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采用事后审计,而事前、事中审计或全程跟踪审计较少采用。

(2)内部审计规范性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25家企业(占70%)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之前不会下达书面通知书,只是通过口头通知;有20家企业(占55.6%)的企业在审计前不会编制审计计划书,导致取证粗糙;有5家企业(占13.89%)审计结束后的审计文稿和归档也不按照规范进行处理,1家企业审计底稿过于简单甚至不留底稿。在很大程度上,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相应的规范性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不规范性与工作开展的无序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的随意性较大,没有配套的行业规范与实务操作标准。

(3)内部审计业务类型调查。不同类型的中小民营企业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所进行的内部审计类型也不相同,因为内部审计的类型与其行业、经营类型以及对风险的控制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在本次调查中,15家企业实施了财务审计,8家企业实施了内部控制审计,有9家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4家企业实施了绩效审计,分别有3家企业实施了工程审计以及舞弊审计。

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36家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类型主要有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以及舞弊审计。其中,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7.04%和22.23%。

(4)内部审计方法调查。 从审计方法来看,36家民营企业都根据所处行业的特点,各自采用符合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的审计方法。调查结果显示,36家民营企业主要通过网络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经常采用的审计方法有盘存法、逆查法、抽查法、顺查法、详查法等。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在设置内部审计的27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认为做好内部审计,可以让企业更好的依法经营,有11家企业认为内部审计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7家企业认为内部审计的设立可以让民营企业管理者更好的进行管理,有9家企业认为内部审计有利于企业自我调整、自我发展,有4家企业认为内部审计可以让民营企业增值,有2家企业选择其他。(如图3)

(五)内部审计人员 对36家中小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调查如下表:

(1)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36家企业中,经统计内部审计人员共121人。在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上,1至3人的企业19家,占52.77%;有4至5人的企业13家,占36.11%;有5人以上的企业4家,占11.11%。在内审人员构成上,具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的有6家,占16.67%,兼职内部审计人员的有30家,占了83.34%。平均从事内部审计工作3年以下的有13家,占36.11%,从事内部审计工作3年及以上的有23家。关于内部审计人员学历构成,本科及以上学历21人,占58.33%,大专及以下学历14人,占38.89%,其他1人。

(2)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笔者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职业相关知识包含公司法、证券法、税法会计法、审计法、合同法、信息披露准则、公司治理准则、会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准则间的国际比较。

(3)内部审计人员职称、职业资格情况 在被调查的36家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技术职称的情况各不相同,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中级及以上职称所占人数比例较高,有小部分企业中级以下职称所占人数比例较高,具体来说,共有23家的内部审计人员中拥有中级以下技术职称,占总体比例的63.89%,有13家内部审计人员中拥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占总体比例的36.11%。在被调查的36家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中,只有10人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包括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和造价师三种。数据显示,有6人拥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占总体比例的60%;有3人拥有内部审计师执业资格,占总体比例的30%;有1人拥有造价师执业资格,占总体比例的10%

(4)内部审计人员调查结果分析。民营企业主要是靠家族的凝聚力才渐渐壮大起来的,而发起人往往就是企业的领导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其管理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和进一步培训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很多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也是由家族成员组成,这些人员的学历不高,也未经过财务或审计专业培训,专职人员少,并且有相当部分审计人员对信息披露准则与公司治理准则不了解。

(六)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笔者又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支持态度进行了调查(如图4)。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基本认同内部审计能够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达到企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36家企业当中有24家企业已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相应的,企业领导和员工也较为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支持”和“较支持”比例合计均达到了86.11%,其中持积极支持态度的领导比率为72.22%,低于员工77.78%的积极支持率。

从得出的结论来看,相当多的企业领导没把制约机制转换到企业管理的思想中来,对于内部审计的了解及重要程度仍不足,对企业的其他方面比如资产重组,资本运作,资本上市,合作及管理效益审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而言之,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升。

(七)内部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发展内部审计最大的困难”(多选),提供了多个选项供选择。按选中次数排列,从高到低分别为“内部审计制度、理论滞后”(占56%)、“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占4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占36%)。“领导不重视”(占11%),在其他选项中出现“国家引导不够”和“成本较高”(均小于10%)。这说明缺乏指导内部审计实务工作的理论研究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是制约民企内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渐江省杭州、慈溪、余姚、绍兴等四市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情况,并对民营企业内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如下结论:

(1)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混乱。一是随意性大。由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缺乏必要的监控和指导,所以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实务操作流程。调查显示,有83.33%的企业的审计工作是由企业老板进行安排的,工作杂且混乱。二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空有其表,发挥不了其应用的作用。即使部分民营企业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民营企业独特的性质,使很多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或者间接的听命于民营企业家。如此,内部审计人员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权力。调查显示,有55.56%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监督的时候,当涉及到民营企业家或者其亲属的利益时,就会碰到民营企业家的阻碍,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监督功能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部分民营企业安排财务人员负责内部审计工作,这样不仅其自身的财务工作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不会受到别人的监督,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在这些民营企业中形同虚设。

(2)缺乏相应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调查结果显示,有33家企业的企业按照《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进行审计,占了总数的91.67%,其中,又有30家企业认为,按照该规定,不能有效处理实际开展内部审计所遇到的问题,仅有3家(9.1%)民营企业认为根据此规定,基本可以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有3家企业按照其他法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占了接受调查企业的8.33%。

(3)审计业务缺乏规范性。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80.56%的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不会下达书面通知书,只是通过口头的进行通知;77.78%的企业在审计前不会编制审计计划书,导致取证粗糙;审计结束后的审计文稿和归档也不按照规范进行处理,有的审计底稿过于简单甚至不留底稿。这些审计的过程和结果无法全面的体现出来。在本次调查中,审计业务类型有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以及舞弊审计,分别占37.04%、22.23%、14.81%、11.11%与7.41%。总体来说,内部审计的业务不规范,缺少对企业全方位的思考。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高有低。在接受调查的36家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1至3人。在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上,有16.67%的民营企业拥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83 %的企业拥有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占58.33%。共有23家的内部审计人员中拥有中级以下技术职称,占63.89%,有13家内部审计人员中拥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占总体比例的36.11%。在121位内部审计人员中只有10人拥有相应的执业证书,其中有6人拥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3人拥有内部审计师执业资格,调查结果表明,在这36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每个企业在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偏少,且多为兼职人员。只有较少部分人员有职业资格。

(5)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在接受调查的36家企业当中有24家企业已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企业领导和员工也较为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支持”和“较支持”比例合计均达到了86.11%,其中持积极支持态度的领导比率为72.22%,低于员工77.78% 的积极支持率,表明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够。

(二)研究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1)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具有独立性。对此,可以借鉴西方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经验,其模式一般为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日常听命于审计委员会,并向其负责,并且要保证该委员会是常设机构。在这种模式下的审计机构所处的地位比较高,在企业组织中不受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干涉,这对于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将会起到巨大作用。

(2)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要有组织作保证,要有法规作依据。从这方面来说,内部审计的发展需要完善国家法律。所以应该完善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使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同时,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主要是与《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的协调。

(3)在风险日益增加的今天,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要围绕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加强风险管理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应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技术以及产、供、销、劳动工资等各方面的资料,以便全面地分析、评价整个集团的综合效益。在审计方法和手段上,要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方法发展。

(4)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必须注重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审计人员,努力改善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除聘用会计专业人才外,还应选调一些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要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制定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促使内审人员达到应有的素质要求,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5)民营企业领导需要认识到只有内部审计工作做好了,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只有领导重视了,内部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才能帮助企业达到目标,这样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才能继续发展。领导要端正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明确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对本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当领导重视了,内部审计工作才能真正的服务于实现企业目标,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论民营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前言

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依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进。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内部审计意识。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逐渐开始实行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许多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只是一些查账的工作,根本不需要重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查账的工作,更是一项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促进企业经营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内部审计机构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但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出现内部审计各个部门的分散工作。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没能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群体,内部审计的职责分散在几个部门中,导致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误解以及推诿指责等不良的现象,严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展。(3)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直接的执行者,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状况。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还比较低。在部分企业里,一些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内部审计方面的知识有限或者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导致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无法灵活的应对各种状况,致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出现混乱的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树立内部审计意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且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对此,企业的相关领导可以采取在企业内进行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召开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专题会议或者进行一些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活动。(2)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虽然有所发展,但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企业内部审计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工作,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情况,这给企业增添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审计部门的协调工作。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可以选择下级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于上级内部审计机构的模式,依据相关的派出机构进行设置,在管理权上,实现与本级单位脱钩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对同级内部审计进行必要的监督,而且促进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工作。(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企业相关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相关内部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专业的内部审计知识。第二,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的学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此,审计部门可以采取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第三,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在制度上规范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审计工作人员自觉地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好。(4)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具有比较强的政策性,而且其关联性极高,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联席会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企业领导应该自觉地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到日常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相关事项的交流活动。对此,审计部门可以针对具体的工作内容组建审计小组,审计部门的主要领导为小组组长,小组组长要负起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任,带头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小组应定期地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向企业领导反映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使领导能够及时地掌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最新情况,以便更好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各方面的顺利开展。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于淑珍,谭远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弱化原因及对策探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3)

[2]孙海英.浅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J].价值工程.2010(8)

[3]王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5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2、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6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国内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了大部分就业岗位和超过50%的税收贡献。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但就管理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尚处于粗放管理阶段,远没有达到以管理出效益的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被引入国内,并逐步为国内企业接受,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企业内部审计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国内许多专家、高级经济师、学者、高层次管理人员对此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引进了国外的经验和理论并加以创新,得出了很多可行性方案,内部审计外包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的内部审计外包就是,通过订立合同约定权益的方法把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业务全部或部分分发给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或审计团队,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高质量地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达到补充企业内部资源不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目标。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完美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利用内审外包,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目标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重点研究,笔者就这一问题结合工作实践给出一些可行性意见,以供参考。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内涵和形式

要正确运用内部审计外包就要先了解其内涵和主要形式。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内涵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由专业审计团队或人员承担的一种审计管理方式,最早倡导和开展这项业务的专业团队有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安永、毕马威、安达信等。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使得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达到为自己增加价值的目的成为了可能。业务外包有助于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质是业务外包,也就是把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机构和人员,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为企业管理注入新动力,弥补内部资源不足,降低运行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对于具体的执行人没有特殊的、非内部人员不可的要求。倡导内部审计外包的专家和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其业务交给外部机构来完成,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节约成本。从成本方面看,内部审计外包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费用就可以获得优质高效的内审服务,而不是付出更多的人力、培训等费用,这也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外部审计团队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处于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依据外包业务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就是企业不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或者仅设立内审负责人负责与审计单位的沟通,所有内部审计业务全部由委托审计单位承担;部分外包根据合作方式可以分为合作内审、补充型外包和管理咨询。合作审计,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审计团队,同时聘请外部审计人员,组成专业的工作组,共同承担审计业务,在涉及企业机密和核心战略时由内部人员审计,对于需要外部人员参与的高专业需求项目双方共同工作;补充型外包是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主要由内部人员为主,外部合作单位为辅,仅在必要时(如专业性需求特高的项目)才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管理咨询式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所聘请的机构是管理咨询单位,其主要工作是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帮助企业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机构规模、业务流程,并帮助企业做内部审计人员招聘和培训,指导内部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并完善审计计划和管理流程,在企业重大问题和审计风险认定等方面向管理者提出参考建议。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

内部审计外包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审计外包必然对审计人员公开企业财务和商业机密,尽管不是全部,也会因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泄密;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外部审计机构不可能只服务于一家企业,在一对多的审计服务中,审计质量也无法保证;外部人员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难以针对性的做好服务;外部审计是契约式的利益交换行为,审计人员不会站在雇主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咨询职能也会削弱,外部人员流程化的审计操作也不能得到最客观的审计结论,加大了审计风险;外部审计会加深企业对审计机构的依赖,为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不可能认真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内审团队;审计外包还会导致企业失去培养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的动力,最终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同审计机构具备不同的资质和审计能力,审计机构的选择也必然影响到内部审计外包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只是在条件不成熟时,为发展所需而做出的暂时性替代选择,不应该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依赖。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选择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要实现内部审计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外包机构和合作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成果;有专家认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以完全外包为好;有专家认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外包形式,按照企业发展的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依次选择完全外包、合作外包、补充型外包和管理咨询。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能人为预测,而订立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一般都是以年度为单位固定外包模式,这就难免出现外包模式与企业发展阶段不匹配,导致审计风险的概率增大;因此可以在合作框架协议中补充条件,按照实际需要变更审计合作模式;另外,要重视的核心是审计合作的内容和对雇佣双方的约束。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7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文章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进而得出了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市场 审计选择 股权融资成本

一、引言

内源融资由于风险小,资金容易获得,所以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的进步,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外源融资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外源融资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的成本。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传递着积极信号,为投资者提供了监督和保险等功能,能有效降低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伴随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企业的股权融资能力会变强,从而股权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本文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能力的影响,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二、企业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内涵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过程,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来源。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帮助企业融资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审计师选择的动机。

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涵: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主要有如下几个替代变量:(1)审计规模。审计规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可能越高。(2)收费与佣金。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收费和佣金,因此其收费标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3)事务所品牌。声誉高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通常要高于普通的事务所。(4)审计师的专业性。审计师越专业,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

三、审计选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审计需求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产生于企业中的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它通常表现为两种问题,第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成为委托关系,但其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股东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管理层的行为对其进行奖惩和激励。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导致股东对管理层不能有效的监督,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管理层的行为。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作为反映管理层财务质量和经营状况的有效手段成为股东对管理层报酬激励契约的基础,所以管理层有动机和能力操控会计信息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增强股东对管理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信赖程度,这就产生了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管理层只能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需求转化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都相对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大股东掌握的公司经营的信息要远远多于中小股东,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有能力也有动机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随着他们对管理层控制能力的增强,极有可能完全控制管理层,因此大股东通常会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转移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侵占并逐渐掏空上市公司。为了防止其利益侵占行为被发现,大股东会有粉饰财务报表或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由于高质量的审计师发现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控股股东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会降低。

可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说,管理层有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动机来减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而从企业控股股东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其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控股股东不太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越强,所以企业更倾向于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基于审计需求信息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信息假说的观点认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而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可以使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够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行为,还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率,会要求管理层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声誉,以期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者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出于谨慎性考虑他们将会以市场上全部企业的平均价值来确定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这就会导致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为了防止市场价值被低估和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通常会采用信号传递的手段,向外部潜在投资者传递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以此来区别于价值低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信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并且由于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收费通常较高,价值高的企业较价值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因此这种行为不容易被价值低的企业所模仿,由此产生了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的需求。投资者不能直接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成为他们判断企业价值高低的重要信号,投资者通常认为审计质量越高的企业其企业价值也较高,因而价值高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以便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研究

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观点认为,高风险的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企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一方面为了降低财务报表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将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投保的方式,主要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保险担保,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导致未能发现被审计企业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而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导致了投资损失,除了企业外,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相应的损失。这种连带责任使得高质量的审计师和企业合谋的可能性小,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提供一定的合理保证,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外部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高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高质量的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提高了企业声誉,为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起到了参考作用,降低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结论

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以及保险的作用。审计所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吸引潜在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因而,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加强对企业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激励与约束,为企业治理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多倾注力量,从而在法律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需要,也保护了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分析了审计师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而对于审计师选择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未来可以在这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J

参考文献:

[1]荣桂范.我国系族企业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

[3]解梦文.家族企业高管出身、审计师选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嘉兴,余冬根.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与债务融资能力――基于中国2010―2014年A股IPO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5,(11).

[5]江伟,雷光勇.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2008,(02).

[6]邹宇燕.最终控制人身份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篇8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

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制度比较完善,人员素质比较高的大多数是一些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元至亿元的大中型企业。相对于家族式的中小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的规模较大,经营情况比较乐观。经营决策者对下属单位的控制能力强,控制线长,需要对其进行相关专门的控制或需要相关的内部审计人员实施控制职能及时纠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与国家的审计制度相比,民营企业并非过度看中其监督、控制的主要职能。往往这些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都与平时的经营活动相关联,承担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有的甚至上升到了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工作。如某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其财务相关报表的分析得出了公司日常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结论,通过判断资金流向和损耗的相关环节制定出了新的管理制度,从而节约了相关成本,提升了企业效益。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优势性在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更加贴近管理,熟悉日常的经营状况,更加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错弊;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和人员成本较低,不会因此项支出过度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反通过对其发现问题的整改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分析得出的建议操作性很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管理;局限性在于企业管理者的利益和内部审计人员利益趋于一致会影响审计职能公正和公平性的发挥。因此内审部门不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会影响审计绩效的发挥,做不到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一是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立的一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监督其在运营过程中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及在运营中是否在吻合既定计划的方向上发展。但是,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的了解,很多工作未能纳入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范围,因而没有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二是未能充分发挥其控制职能。内部审计不仅仅应该只具有监督的目的,随着内审机制的完善和企业管理者的需求,内审已经基本有控制的职能了。具体的控制无非就是评价运营过程中的优势与利弊,资金的消耗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效用。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中却很少发现其控制职能的发挥。三是未能充分发挥其服务的职能。现在的内部审计除了发挥监督和控制职能之外已经具备了向企业相关的管理机构提供咨询和建议的职能以提高工作质量。但是,受限于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的经验以至于内审部门所提供给企业的信息相对狭隘,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未能从更高的角度帮助决策机构提供建议。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以中小型的自由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一把手”往往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前期创业人员,通常将公司的财政大权分配在其所信赖的家族人员手中,简单的把内部审计当成是查账甚至为了节约开支,所任命的内审人员通常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职,这些人往往对审计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经验,有的利用职位之便做出舞弊,篡改财务资料之事,对于开展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极其不利的,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并且,人员数量有待提高,由于涉及公司内部机密,领导对任命内审人员的范围就相对缩小,并且由于内审人力资源的匮乏,企业开展的审计工作也缺乏连续性,这样长期发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相关收入,也可能出现内审人员利用自身职务之便篡改财务报表,虚报利润,偷漏税款。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权威性不足

首先,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出现了问题,根据调查了解各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刚进入公司不久的工作者,很多内审人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会因为害怕得罪上级主管等原因对真实情况进行隐瞒。公司管理者可能也会因为怕打击公司所谓的“元老”而将审计人员提出的具体建议进行选择性的保留。内部审计不就是针对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进行纠正的活动,但是管理机构却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就严重违背了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意义。其次,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后续性存在问题,很多经营活动发现的问题因为上次领导的暗示未能继续跟进、审计活动也未能得到实施。并且,具体审计的结果未能得到公示,没有起到对公司人员警示的作用,因而也不可能对决策层提供有效地建议,审计活动的执行遭遇了瓶颈。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结构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可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多是由当今的高层管理人员白手起家所创建的。他们在当初创业成功靠的不是相关的知识理论,而是过人的胆识和魄力以及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但是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当今的企业更需要的是先进的理论文化和管理模式,但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民营企业中实施起来却难上加难。通过浏览相关的网站和资料不难发现,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低,产权高度集中,公司的控股权基本只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这样产权高度集中的企业结构也制约了我国民企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约束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这也是造成我国内部审计出现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截至到目前,国家尚未对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进行规范,因此,民营企业开展的工作也相对零散。随着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民企经济已经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因素。有些民企的发展甚至大大超过了国企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还是尚未推出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这样导致了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开展工作与国有企业相比就显得无序,杂乱,只按管理者的理念行事。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对内审工作的开展也是不利的,亦是造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良莠不齐的症结所在。

(三)企业高层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足

民营企业家通过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惊人的魄力取得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就一定是科学正确的。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是相对隐蔽的,不容易让人察觉,它是通过科学手段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对的改正建议,从而为企业实现增值。但是,有些民营企业的高层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保证企业合法运营的安全执照,因此对内部审计投入的成本一压再压,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发展缓慢。

(四)内部审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内部联系不够紧密,通过深入的了解可以得知,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更像是设立在民营企业内部的外来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很少干涉内部的日常运营活动,甚至不能参加高层的领导决策会议,甚至不能制定相关的计划。这完全违背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并且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工作人员已经不在乎内部审计的存在与否,有些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已经成为领导盲目跟风,进行攀比的工具,因此有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已经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始初衷相偏离。

四、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建立符合民营企业需要的特色审计机构

首先要想建立比较成熟的内部审计机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日后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大概有千万家之多,每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没有必要以统一的要求来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在保持内部审计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大方向上,应该积极鼓励内审人员主动去建立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审计机构。因此,企业应该摒弃最初的观念,放弃简单封闭的内部审计机构。刚刚处于建设初期的小型企业由于业务的数量较小,业务种类相对单一,因此企业的内审工作相对轻松,可以任命具备素质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兼职,但是一定要确保兼职人员的道德修养,并且具体情况要定期向上级汇报。对于发展成型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比较成型的阶段,简单的内审机构已经不能应对复杂的工作,因此有必要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应隶属于董事会之下,其他职能部门之上,各相关部门应定期向内审委员会提交相关资料,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在分析归纳之后提出可行性方案和建议,由内部审计委员会代表上报董事会高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已经由事后监督逐渐向事前规划,事中控制的阶段转变。因此,企业就要引入新的内审理论,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帮助内审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要加强对新的内部审计理论的学习。企业应该鼓励内审人员考取相关的资格,如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对于取得相应更高职位的内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后续的人才作为企业的储备力量,通过人力资源的不断完善将企业内部审计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三)鼓励内部审计创新

内部审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由于民营企业结构的特殊性,内审人员可能无法取得相关资料作为参考,传统的内部审计理论和方法可能已经不再能顺应当今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管理最看重的就是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已经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所转变。大部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已经由事后监督转向规避风险,这本身就是一种顺应时展的创新行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考最新的内部审计理论和方法,集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经过改善和变通,应用在企业中。

(四)完善外部的法律法规

目前,有关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仅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指出以上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是各类组织,无论盈利与否,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形势如何。但是,民营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特殊存在,很显然针对大多数国有企业和行政机关的法律法规不适用。因此,个人建议有必要颁布一部有关民企内部审计的相关管理条例或及时补充《审计法》和相关的管理条例。这样可以指导民营企业内审人员进行规范的内审行为,让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有法可依,统一规范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国家内审协会等相关机构对民营企业每一步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五)更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思路。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更新内部审计的思路和方法,由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向现代内部审计方法转变,紧紧围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部审计,结合先进的数理统计方法,如数理经济学模型等。此外,还应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内部审计,通过网络来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二是调整内部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应结合实际情况,将内部审计的重点调整到事前控制为主,事后监督为辅。针对企业再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内控控制所存在的薄弱内容和重点审计对象,应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审计和构建以风险导向为主体的内部审计体系,为民营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上一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财务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