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服务理念范文

时间:2023-10-13 09:21:56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1

    关键词:金融服务,建筑业,效益提升。

    金融服务升级、创新是金融资源得到有效分配的前提,当前我国金融服务需要进行升级和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从金融业务、金融产品、服务结构、服务观念等方面开展工作。针对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等问题,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加快创新服务步伐,从根本上提高创新服务管理理念,把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利用起来,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建筑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成功运用到市场中去,从根本上满足我国建筑业的需求,通过金融服务升级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效益。

    一、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必要性分析。

    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因此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金融服务的创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建筑业效益提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建筑业效益提升的前提是行业转型升级,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金融服务是建筑业转型升级效益提升的关键。当前是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建筑业融资体系,才能促进建筑业转变效益增长方式,淘汰一部分耗能高、质量不达标、技术落后的建筑业企业,从根本上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经济效益提高,彻底改变我国建筑业完全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低成本获取发展优势的局面[1]。资金在建筑业业效益提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也是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资金的支持,建筑业的效益提升的步伐很难前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对金融服务需求产生一种需求,同时需求的金融服务更具多样性,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一个金融服务平台。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建筑业要实现效益提升,必须依靠金融服务创新。自从发生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主要经济体都遭受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各行业都受到很大的压力,具体发展模式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要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处理好建筑业效益问题,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支助,需要解决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等问题[2]。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树立科学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功能,从根本上推进专营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建筑业金融服务品牌,逐步整合和完善我国金融信贷评审系统,把服务和融资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建筑业企业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当前我国有90%的建筑企业需要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因此建筑企业的金融市场环境发展潜力很大,融资渠道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信贷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重点抓住建筑业企业融资对其经济效益增长的影响,不断开展各种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从根本上拓展商业银行新的收入来源,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目标分析。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建筑业的融资渠道还不畅通,筹资方式单一化,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当前金融资源严重短缺对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建筑业发展情况看,有70%的企业资金需求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而只有30%的建筑企业需要自筹获取,从我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看,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渠道开展工作,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非常少,通常情况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这个比例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建筑企业的间接融资达到70%。我国建筑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融资结构不合理也是建筑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主要问题,具体解决方案需要对金融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加快建筑企业融资渠道建设,优化建筑企业融资结构[3]。逐步培育多层次、多元化、充满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国金融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和建立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因为从我国建筑业的结构看,缺乏资金的主要是中小建筑企业,所以解决好中小建筑企业的资金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建筑业效益提升。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渠道加强融资渠道建设,逐步提高融资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是核心,需要逐步放宽质押和抵押范围,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展建筑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建筑业需要金融服务支持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整体效益提升,我国建筑业金融服务重要性越来越强,从金融服务的范围看建筑业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比较少,与行业发展不对称,在大型企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金融服务过程中把大量资金投入建筑业的回报是很可观的,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资金密集性和劳动密集性特点,需要从根本上抓住建筑业的发展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从而达到满足建筑业融资问题,提高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建筑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的金融机构都需要积极为建筑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建筑业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和融资环境,保证我国建筑业取得可持续发展,建筑业的效益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三、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金融服务创新内容研究。

    我国建筑业要取得持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从根本上实现金融服务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制度创新可以更好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保证金融资源能够按照制度的要求在建筑业中得到优化配置,因此金融服务制度创新在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要求金融服务必须具有短、急、频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逐步打造与其它行业具有不同模式的建筑业信用评级平台、服务方式、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针对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投资主体、所有制结构和财务报表规范,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都制定了针对建筑业融资的授信办法、信用评级,按照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建筑业实施标准化的金融服务,这样可以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建筑业效益提升,我国建筑业企业的融资效率也得到全面提高[5]。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当前专门针对建筑业发展情况建立建筑业批备制度和融资业务核算体系,专门为建筑业企业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大大提高了对我国建筑业融资过程中风险计量、识别、控制、监测能力,提高了对建筑业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能力。

    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金融业务创新是保证建筑业融资服务得到实现的根本,是保证建筑业效益提升的重要策略,需要在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得到重要体现,金融服务业务创新也是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建筑业融资服务的要求,建筑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金融服务业务创新是融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金融交易载体的一种变革和创新。其主要是对金融传统业务产品进行开发和对创新业务领域的模式进行创新拓展。同时还需要建立与金融服务新产品相适应的创新服务制度,从根本实现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金融营销策略创新。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建筑业融资担保模式进行创新,由于我国建筑业实力不强、资产较少、无抵押担保、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这就决定了建筑业在融资担保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对担保中介机构资信要求较高,实力不强的中小建筑企业很难获取担保中介机构的服务许可,即使为其提供担保,但是产生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导致建筑企业的负担很中,所以产生中小建筑企业担保难的问题。银行在为建筑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与担保机构的全面合作,从根本上实现建筑企业担保方式的创新,逐步拓宽建筑业抵、质押物范围,充分利用建筑企业拥有的应收账款、股权、银行承兑汇票、专利、营运车牌、土地经营权等权利和资产开展担保融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为建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采取与担保公司、信用保险公司、中小建筑企业联保等多种模式,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建筑业的融资风险,同时能够促进建筑业效益提升。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对融资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需要对金融服务理念和考核体系进行创新。从金融机构角度看,我国建筑业企业孕育着极大的商机,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需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为建筑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提高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建筑企业的担保风险相对较高,但是建筑业企业的风险并不是不可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同时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不分规模大小、经济性质,都要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能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效益。我国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与建筑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营销队伍,主要是为推动建筑业金融业务服务的发展。建筑业金融服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设立建筑业金融服务部,促进我国建筑业金融业务服务得到稳步健康发展。建筑业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贷款考核体系,中小建筑企业的效益提高关系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中小建筑企业金融业务部,对其实施单独考核、单独统计、单独奖励,培育和稳定我国建筑业贷款营销队伍,不断开展适应建筑业发展的信贷业务,从根本上实现金融服务升级,助推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敏。浅析建设工程中业主项目经理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思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02)。

    [2]李战军,郑炳旭,魏晓林。拆除爆破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与对应措施[J].爆破,2007,(01)。

    [3]胡益萍。试论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J].才智,2010,(15)。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深化改革;管理措施

深化改革是搞好企业的根本出路。改革是管理的动力,健全的体制为科学管理提供条件。建筑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必须重视经营,加强管理。

一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管理包括经营。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管理包括经营;其二,认为经营包括管理;其三,认为经营和管理为同一概念。其实,经营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狭义的管理是由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引起的职能。经营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是由企业经营活动中两种不同的客观需要所引起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职能。经营主要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决策、规划企业的目标、方针与策略并采取措施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得以不断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管理是指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方针与策略,对企业生产各种要素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与控制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生产与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各项技术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经营的核心职能是决策,其活动范围主要是社会、市场,其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决策、规划、市场开拓、销售对策、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服务等。狭义的管理的核心职能是组织与控制,其活动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其工作内容包括:生产、技术、设备、物资、劳动、质量、安全、财务等具体业务。经营大多是一些关系到企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狭义的管理则仅具有单纯执行性。经营方向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必须保持经营方向正确。在此前提下,管理要服从经营,并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建筑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服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并为之服务。经营目标指明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景,它是鼓舞全体职工前进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企业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而错误的经营目标会使企业产出负效益,或使企业走向邪道。

企业经营目标主要包括:贡献目标(如总产值、净产值、主要实物工程量、上交税利等绝对值指标及相对增长指标),市场开拓目标亦称市场竞争目标(如企业承担施工能力提高的目标、本地区同类工程市场占有率、对外地或国外市场的开拓目标及企业信誉提高的目标等),发展目标或称开发目标(如技术开发、智力开发、管理现代化的开发、生产与生活基地的开发等项目标),利益目标(如利润总额及其增长率、税后利润的使用、企业集体福利事业和职工工资生活待遇的改善等方面的目标)。经营目标不仅有企业的总目标,而且应有按部门按层次的分目标。同时,从时间上看,它尚应有阶段性。

三 加强建筑企业管理几点措施

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尽快改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弛、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企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做好工作。

(1)实施低成本战略、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管理放在企业管理工作的首位,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实施取得明显的效果。①推行招标采购制度,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建筑企业每年需要采购材料、器械备件等,为严格控制材料、器械备件采购成本,实行招标采购制度,同样的价格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同质同价比售后服务,比规模比资历,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优质、无后顾之忧的建筑材料、建筑器械;同时也可堵塞原采购方式下的感情采购、关系采购的漏洞,防止资产流失和腐败现象发生。同时,对库存物资实行ABC管理法,推行“零库存”的管理,降低储备资金占用,盘活资产。②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开展科技攻关,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改善运输设备技术状况,节能降耗。③与工资挂钩,严格考核。一是成立了经济责任制考评委员会。二是实施建筑工人施工考核,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让每名建筑工人都有工作热情。三是加大日常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成本控制力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财务预算制度,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编制财务预算,并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把扭亏落实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了扭亏增盈的强大合力。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包括企业法律形态的改革,又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企业法律形态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企业的某些制度的改革,比如,进行公司化改造,就要求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财务会计制度等。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会引起企业的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变化。这些变革措施无疑都会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机构

现代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有很多种,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规模、行业特点、生产经验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要立足于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权力的划分要与赋予的职能相对应,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必须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尽可能减少接口问题,改变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过多的现象。

(4)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应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以下工作:①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各个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找出本企业的薄弱环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工作。②加强宣传、强化领导,抓好队伍建设。③提高管理基础工作自身的科学水平,使之同管理现代化相适应。要提高管理基础工作的科学水平,首要的是必须提高管理基础工作的质量,包括原始记录和各种外部信息的准确与及时,规章制度的可行与规范化,各种定额的先进与合理,使管理基础工作充分发挥作为完善经营管理手段的作用,使之同管理现代化有效结合。④适应改革的要求,更新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领域和手段。

四 结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经营的基础。①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对建筑企业员工思想观念进行教育,牢固树立“优质服务就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评比出“服务竞赛形象大使”,规范职工的文明用语。②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增强安全意识。规范建筑企业施工操作程序,提高全员“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意识。建立建筑企业公司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安全检查包片级,责任到组、到人,与工资挂钩。严格考核,同时针对建筑员工自然状况,建立人体生物节律制度,有效的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梁贵杰.加强建筑企业管理若干措施探析[J].当代经理人.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 走出去 开拓外埠市场

前言:建筑企业“走出去”,开拓外埠市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既有资源,以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打造出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建筑品牌。目前是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一个个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全国各地,为建筑企业带来大量机遇的同时,企业之间也存在的激励的竞争和挑战。在过去的建筑市场发展中,人脉关系可以说是市场上一条重要的利益链,牵动着市场在前进。这在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中体现最为明显,中小企业因资金实力、施工资质等局限性,为了生存和发展,通常会利用人脉关系或者挂靠资质来承接工程项目,这样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更是给建筑行业的良性竞争制造了混乱。而鼓励施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外埠市场,则可以提高企业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效避免建筑市场人脉关系的作用,建立客观、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

一、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必须要和可行性

1.我国和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所有的国家都感受到了由此而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巨大压力。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在新的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认真思考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更加市场化的世界中生存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调整发展战略、变革体制、夺取新的战略主动权。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短缺经济的结束引发了传统产业普遍过剩,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各个层面上互通有无。由此,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还面临着丧失本土市场的可能。正是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企业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

3.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迅速崛起,而市场规模有限,再加上物价上涨,一些建筑承包商为了获取项目不惜竞相压价,宁愿降低利润甚至以赔本的方式恶性竞争 (利润率约为0~3%),这些都为国内工程承包带来了不利影响。况且,如果一个建筑企业的市场领域明显偏向国内,这种状况一旦国内建筑市场趋于饱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会更加残酷。这也更说明了,如今现在大力开辟海外市场的必要性。除了中字号大型企业,现在也有很多地方国企和民企也已在世界各地逐步开辟市场,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二、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1. 建筑企业“走出去”将带回全新的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走出去”, 将有助于企业清醒地认识自身特点和国际环境, 改变传统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而言, 跨出国门必然要找准三个结合点: 一是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的结合点;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和提升竞争优势的结合点; 三是自身利益和东道国利益的结合点。市场的锤炼将使企业充分理解完全竞争的概念, 带回人本理念、科技理念、管理理念和品牌理念。企业会坚定可持续的发展信念, 更适应市场需求, 提供更优质的或个性化的服务, 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中降低单位成本, 获取更大利润。

2.建筑企业“走出去”对相关产业持续发展和梯度转移形成支撑

建筑业“走出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 更体现在对相关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上。在我国不少地方, 与工程项目相配套的建筑装潢、灯具灯饰、五金配件等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 输变电设备、轨道车辆、发电机组、塑料机械等也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 延伸组合性强。推进国际工程承包, 努力扩大工程领域和规模, 将有效带动设备、材料和成套技术的出口。工程承包企业与产品制造商的优势互补, 将积极推动和引导技术成熟、市场饱和的产业逐渐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 同时降低工程成本。这些特点对于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质量与水平具有战略性意义。

三、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措施

1. 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应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经营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还应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积极“走出去”到外埠、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用超前的眼光研究市场变化,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熟悉竞争规则,提高企业经营运作与市场开发能力。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承包方式,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评体系和经济责任制,确保走出去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清晰,奖惩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

2.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拥有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管理外埠、国外项目,是走出去项目成功的根本。应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走出去人员的积极性。在组建项目管理团队时,项目经理和主要骨干要实施“本土化”策略。这样可以使项目部尽快熟悉当地市场规则,迅速建立人脉关系和资源网络,按照当地的模式运作。应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使宝贵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争取吸收和引进一批技术与管理人才,通过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创新服务水平,优化境外投资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一是要着力建设信息平台,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改进统计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二是要建立定向联系制度,涉及审批的部门要及时为建筑企业提供各种所需服务,特别是在项目洽谈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出入境检验提供便利;三是要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帮助建筑企业及时了解相关国家、地区的环境和政策,帮助建筑企业相互增进了解、交流经验与提高认识;四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模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培养和建立起一支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根据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加入到建筑企业国际化行列之中。

结 语:

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寻求发展机遇,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知名度,利用品牌效应,才能在广阔的建筑市场中觅得商机。

参考文献:

[1].何伟,建筑企业如何“走出去”[J].兵团建设,2009年11(上半月刊)。

[2].浅析当前过于建筑企业的难题及对策[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年03期。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理念

一、管理创新涵义及理论意义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方法、手段、模式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二)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四)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五)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完善的项目合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六)人力资源的创新

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能吃苦、甘奉献的拳头队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文化。作为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点多面广、人员流动频繁,必须针对流动性强的特点,创新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赢,顺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三、结束语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5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公报中,将建筑业归为第二产业进行统计计算与建筑业企业实际发展为对照的理解误区进行剖析,将建筑业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原理、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了论述,讨论了这种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了建筑企业发展中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建筑业;第三产业;产业融合

目前,我国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将建筑业与采矿业、制造业等部门称为第二产业。1 但在计算建筑业的总产值、利润、税金、就业人员数、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等指标中, 又不包含勘察、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的数据,这是将建筑业与施工企业简单等同的结果。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建筑企业正处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时期,制造业的服务化,成为了激发建筑业企业活力,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

一、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理论依据

我国房地产业呈现迅速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型产业,由于产业发展的前瞻、旁侧、后续效应的作用,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与房地业发展的势头相悖,建筑业企业的低利润率和建筑产品价格的低附加值,使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在全产业中仍处于低端区位。这种现实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掣肘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设法提高建筑产品价格的附加值,创新传统建筑企业的经营理念,变单纯建筑业为创意性建筑业,变单纯的土木水泥工程为创意、创生物质性工程。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处于微笑曲线低沿的产业链条低端的制造和组装职能,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微笑曲线翘起来的两头的是研发领域的专利和技术优势以及行销领域的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的职能。单纯的传统建筑业就处在这个微笑曲线的中下段。

服务业研究领域的国外专家Kim等认为:企业围绕产品并超越产品本身的界限所提供的服务可实现产品的增值,服务是企业实现利润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2 现代管理学中的生命周期成本法(LCC, Life一Cycle Costing)就是对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维修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进行全面管理。这一管理理论运用于建筑管理当中就应该将建筑业的成本核算范围进行扩展,自工程项目的初步设想、策划、可行性研究、决策、设计、施工、使用、保修、后评价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但是,这种高协调性的管理活动必须依靠融合第三产业性质的综合建筑业企业来完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凭传统建筑业的生产建设理念和职能是不可能达到的。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BIM作为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建设技术从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四维甚至五维地模拟实际施工,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对将来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但是,实际要想广泛运用到工程项目中,也必须拥有综合性的建筑企业基础,否则企业与企业之间会由于各种局部利益无法协调配合,资源无法达到共享。桂兴刚等提出,国内咨询设计企业向工程公司转变是一种趋势,设计院将业务前后延伸,横向整合,从而实现价值链上由“点”到“线”的转变。尹为民提出在建筑业,“最佳价值需要靠一种设计、供应和施工等元素之间的最优组合来创造”,而这正是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才能达成的。

二、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时代需求

建筑活动总体包括早期的建筑投资决策咨询,建设准备阶段的招投标,建设实施阶段的勘察设计,建筑工程的全面施工,工程验收与保修,终结阶段的生产运营和投资后评价。这一系列工程活动中的业务展开往往都因处于同一产业链条内,并且围绕同一对象——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业务服务。而单纯将其中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实际上等于刨除了工程建设程序中绝大部分的工作,这是不符合范围经济客观规律的,是建筑业处在产业链条的下端而作茧自缚,使建筑业的产能和发展空间都受到极大限制,对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历史的见证人,是时代的艺术品,是精神的寄托物,是个性的张扬者,是品位的表达者。现代建筑产品的多样化、建筑技术的不断更新、建筑材料的不断提升、建筑市场的空前竞争、业主的需求变化、感性消费和定制生产时代的到来,使得建筑业企业必须由单纯施工向第三产业属性的方向融合。如果不是这样,建筑业就会被淘汰为单纯的由体力支撑的工匠集合地。建筑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更新能力就会被遏制,建筑企业就会沦落为为其他企业打工的地位。这是建筑从业者和建筑企业不愿看到的一幕。即使一个有长期建筑历史和雄厚实力的建筑企业也有可能竞争不过一个县乡建筑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我束缚,不善于将产业链条延伸,不善于改革建筑业的传统业态,不善于企业创新、产品创新、观念创新、功能定位创新。

实际上多年以来,建筑业业务领域向纵深发展已经是大趋势,也是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自我组织能力的体现,我国发达地区建筑企业早已经开始转型。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建筑业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施展才华的启迪和实践经验。现代建设工程管理领域,总分包模式、快速路径法、CM模式、EPC模式为建筑业企业由单纯施工向咨询、管理、服务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面向建筑行业服务的BIM(建筑信息模型)、4c技术,为信息时代中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想要摆脱建筑业作为单纯劳动密集型产业、低产值利润率、低产品附加值的现状,实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

三、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实现途径

在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服务性活动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多年探索实践表明,建筑业的服务化趋势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在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下,作为建筑实体的筑造者——业务单一的施工企业,其利润空间实际上越来越小。房地产公司对建筑流程的了解和掌控,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施工企业工程款一再被拖欠,信息的公开化等都使得建筑业企业要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对发展战略有所改变。于是被划出建筑业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就加入到建筑企业活动中来,从而导致了建筑业的服务化。建筑业的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由建筑业领域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建筑业的服务化,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制造业的内生型服务化”。6 例如,为工程实施过程中因主体过多而造成的合同纠纷、进度无法搭接、信息无法共享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式。这种模式满足了客户对基建服务多功能组合的市场需求,在工程中已多有应用。比如,让对于建设流程较为生疏的一类业主省心省力的“交钥匙工程”。另一方面是建筑企业依靠其综合型业务能力赢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也正是目前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简化了合同管理,使得复杂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由多则几十个主体少则十几个主体,变为简单的甲乙双方的合同关系。对于不善于合同管理的业主来说,在其层面上的第一个层次的合同关系直接同综合建筑企业进行,简单、直接。而下一个层面上较为复杂的合同管理则由对建筑业务熟练、善于实施管理的建筑企业来完成,使得合同管理更为有序、有效,更能为建筑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从信息共享的角度分析,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同时为业主进行前期投资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工作,作为同时为一个建筑产品服务的企业,就可以消除各环节之间的壁垒,消除局部利益的限制,将同一产品对象的信息从源头向各个工作过程输入,通过各环节加工再输出更多更新的产品信息,这对于建筑工程中控制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和进度工期,都有巨大的帮助,对于实现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管理。设计质量、施工质量、检查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工期的索赔、进度的搭接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是由于被并入建筑领域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建筑业的服务化,被称之为“制造业的外延型服务化”。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范围中对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可以总结为: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施工及安装。缺失了经营环节的单纯施工安装,其产品价格在目前清单与定额相结合的时期受到定额的限制,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其主导原则就是“确定量、市场价、竞争费”。这种计价模式原本是引入充分竞争后形成的价格机制。但引入国内使用中,本应该将建筑工程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价格和管理费用全部放开,由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确定,但是在执行中却出现偏差。并且作为清单计价的基础——企业定额,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形成,结果是清单与定额相结合,实际还是依赖定额报价,使施工企业合法利润受到很大挤占。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又实行低价中标,没有经营过程,单纯地以低价作为唯一竞争手段,是建筑业利润低下的重要原因。建筑业制造的主要商品——房屋及构筑物,在建设法规层面规定质量必须起码是合格的,招标方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选择价格最低的投标单位,建筑企业的应得利润实际上被转移给了建设业主。另外材料费在当今建筑市场上变数也非常大。订立合同后,建材价格大幅度涨价,在现有的调价规定中,调价公式中权重数可由承发包双方进行协商后调整,这又使得处于强势地位的发包方有了降低风险的渠道。针对上述的建筑业企业产品价格的形成缺陷,如果允许建筑业将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的经营业务范围拓展,将其产值利润率提高到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就可以极大增加建筑产业的实力。

从以上两种建筑业向第三产业的融合模式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对现代建筑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启迪:

1.建筑业不仅要制造,也要学会产品和市场经营开拓

例如,对于建设流程极为熟悉的建筑企业获得一定的资格资质之后,可通过建设开发再进行生产,这时其产品可以作为商品(商品房、设施)来销售,也可以作为资产来经营。类似于一般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建筑业产业属性的认识和定位,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转变,必将对建筑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方式、增长方式、价值增值以及提高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等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研究解决建筑业产品的价格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实际上这些类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活动对于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出能力,改善客户关系,拓展经营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大影响。

2.建筑业不仅要生存发展,还要善于实现和新兴产业的融合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硬件产品的软件化,表现在产出结果方面的是产业融合现象,主要是指在建筑业产品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比如,随着人们追求安全、舒适、便捷生活的综合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智能建筑,它是通过对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最优化考虑,从而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大楼。要实现它就必须拥有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综合利用现代计算机、控制、通信和图形显示技术,即4C技术。这是单纯施工企业无法达成的。目前建筑智能化业务一般通过承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方式开展,使建筑行业依附于与其有着紧密关系的新兴行业,在四个要素当中只能完成结构这一个部分。这使得其中大部分决定性环节是由通讯技术公司、机电安装企业和物业公司完成。有资料表明:预计2015年国内建筑行业总产值能够达到266,597亿元,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316.4亿元。这对于建筑业企业发展是一个广大空间。建筑业企业需要将建筑、结构、机电和控制系统、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环保节能的建筑结构设计以及智能建筑系统高度融合才能够实现。这种智能建筑最终在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的投入甚至会高于建筑实体本身。建筑企业就能够跳出目前低利润率、行业恶性竞争的桎梏,改变企业模式,变成真正能够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强者。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也是建筑企业生存乃至发展壮大的良好方式。为此,我国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应该鼓励和支持建筑业向第三产业积极融合,取消各种建筑业业务领域的范围规定;在相关税收以及统计计算中,应从建筑业的新时代特点出发,制定支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及统计计算新方法,使得建筑业能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现增添持续的活力。

引文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2-24.

2 Kim W Chan,Mauborgne Renee.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ic of High Growth. 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97,75(1):103-112.

3 孟森. 浅谈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建设[J].2012(10).

4 桂兴刚.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思考[J].工程建设发展研究,2009(5):86-87.

5 尹为民.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4).

6 李平.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趋势的前瞻性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2007(3).

7 宋鹏.智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6

1.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必然趋势的需要。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私营经济及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

2.建筑业自身发展客观要求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没有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尤其在资源配置、价格改革、法律政策、市场规范等方面严重不足,建筑企业在各类恶劣竞争环境下夹缝生存。但是,建筑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应逐步降低国有建筑经济的比例,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私营建筑经济比国有建筑经济更加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1.外部因素的制约。

1.1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偏见,许多人都无法看到私营建筑经济的竞争力和强大生命力,将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担心私营建筑经济发展过快,影响到国有建筑经济的低位,担心私营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质量较差,存在债务债权纠纷等问题。

1.2私营建筑经济在发展中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这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建筑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较大的政策差异,如在市场准入、资格审批、招投标方面,私营建筑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见。

1.3大多数私营建筑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现象,在商业贷款方面以及公司股票上市方面依然存在不平等待遇,尤其是私营建筑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比重低,远不能满足私营建筑经济融资的需求。

2.内部因素的制约。

2.1家庭化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因为当家庭式建筑企业发展壮大后,就难以培养新的动力主体,容易出现选择家庭成员个人利益而牺牲公司整体利益的现象。并且由于受到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因而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2.2私营建筑经济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往往存在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许多私营建筑企业的老板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内心狭窄、妄自尊大,不喜欢批评,言行不一等,在市场竞争中,这必然会影响到民营建筑企业自身的形象。

2.3许多私营建筑企业老板具有功利主义,只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人才的培养,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同时许多私营建筑企业忽视科学管理,往往利用缩短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如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这必然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导致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受损。

2.4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规模很小,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2.5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经营者文化水平、政治素质、管理水平较低。这导致部分民营企业老板在企业经营中表现出对组织、计划、统筹运作的无知;对企业长远战略的忽视;对正规化、制度化建设的冷漠等。

三、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制约因素的对策

1.提高认识水平.促进观念的转变。根据中央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深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高度上来,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中抓住历史机遇,打破束缚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观念,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想方设法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比例。

2.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为了促进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确定私营建筑经济的合法地位,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生产;

(2)为私营建筑企业的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投标等方面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3)改变所有制歧视现象,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善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目前几大商业银行所处的改制转轨调整时期,使其向私营建筑经济提供的融资服务更加减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习惯于依赖国家投资和国家项目来促进经济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只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其对私营建筑经济的偏见更难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必须进行金融创新,改善包括私营建筑经济在内的私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大力完善对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消除融资的所有者壁垒。同时,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私营建筑企业上市融资,通过企业上市来解决资金问题,通过资本市场的制约机制,进一步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私营建筑企业做的更大更强。

4.要做好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发展的规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规范: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建筑企业明确经营策略,扩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

(2)努力加强工商、税务等部门合作,利用行政手段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采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存在的偷工减料、偷税漏税、忽视质量等问题,存进其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要改变私营建筑企业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5.必须坚持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私营建筑企业应该了解自身特点,不断通过改进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竞争环境,首先应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科技进步规划,促进科学成果的转化,并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四、结语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7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建筑业带来的影响,坚定发展信心,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县建筑经济稳步健康

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的要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内容,县委、县政府决定开

展以“建筑企业管理提升年”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建筑业“政企联动、解困突围”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主线,采取政企联动形式,引导企业

积极应对危机,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强化管理,进一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

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促进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为实现建筑强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活动,力求使企业管理

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外部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总体安排

根据总体目标任务,整个服务建筑企业活动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调研阶段(3月)。做好方案制定、动员部署和宣传发动工作。重点抓好全县建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经济形势分析、政策讲解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分析把握企业存在的困难

与问题及服务需求,努力转变和创新管理理念,切实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4-8月)。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在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县级领导走访企业解决问题

;二是加强银企合作,解决国际工作项目保函问题;三是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四是组建专门小组,开展集中整治专项活动。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9-10月)。做好活动总结和先进典型宣传及完善长效机制工作。全面总结活动开展情况,提炼实践证明可

行的经验做法,协助企业制定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重大民工工资纠纷案件、项目经理职务侵占案件等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后续服

务,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夯实基础,并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

单位和个人。

三、主要活动

围绕阶段工作安排,重点抓好以下四项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活动深入开展,真正取得实效。

(一)开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活动。针对当前建筑企业运作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对照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现代

企业管理要求,拟邀请有关专家研讨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成立法律服务部,建立完善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系列制度

,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堵塞经营漏洞。同时,总结相关企业项目经理管理、项目风险评估、企业印章管理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形成具体案例,积极为企业防范风险提供借鉴。

(二)组织开展管理理念提升专项行动。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级领导干部深系企业,召开一次企业情况分析

会,作一次经济形势报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以“*建筑论坛”的形式,邀请建筑龙头企业老总、项目经理、建筑经

济专家、建设行政部门领导,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建筑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企业经营理念、运作方式、管理模式、制度安排、

文化建设、政策运用及服务需求等内容,分期分批举办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主题的研讨会,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增强应对困难

的信心,进一步提升管理理念,强化企业对提高管理软实力迫切性的认识。

(三)组织开展法律服务进企业专项行动。针对当前建筑企业运行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建立法律服务小组,上门开展“以案说

法”培训、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开展集中打击不法行为专项活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从规范提升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入手,制

定出台承包合同规范文本。同时,进一步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不良从业人员内部通报制度、经济运行分析制度、服务信息快速对接制度

、企业财务内审制度等相关制度。

(四)组织开展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专项行动。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重点,集中排摸企业人才需求,

结合我县年度人才招聘工作安排,帮助集中引进一批高级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涉外经营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建立

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办班,培养一批企业当前紧缺的基础性人才,增加建筑企业的人才储备,切实为企业转型提升

夯实人才基础。推进成建制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抓好一批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现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五)开展项目经理从业道德专项教育活动。加强对企业艰苦创业、富而思进、奉献社会、热心公益、团结互助、勇于创新、敢于

开拓等精神的宣传教育,抓好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规范行业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全县建筑企业诚实守信、廉洁从业、依法

经营的意识,逐步培植起以*精神为内涵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建筑行业法律服务小组作用,有针对性

地组织开展“以案说法”培训活动,并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提高项目经理的法制意识。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期

分批对项目经理进行法律、管理方面知识培训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不断增强项目经理依法经营、科学管理的意识,提高项目经理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组织开展媒体聚焦看提升专项行动。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利用一星期左右时间,深入各建筑企业采访

,全面宣传报道我县建筑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强化管理促进转型提升的成功做法,以及县委、县政府开

展政企联动帮助企业解困突围所取得的成效,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四、工作要求

以“建筑企业管理提升年”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建筑业“政企联动、解困突围”活动,是今年县委、县政府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

时间跨度长、任务重、要求高。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力求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县建筑业“政企联动、解困突围”活动领导小组,统一进行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检

查督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建管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2个小组,法律服务小组和管理指导小组。法律服务

小组由县法制办、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建管等部门干部组成,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开展教育培训,依法协调处

理发生在建筑领域的经济纠纷和侵权行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管理指导小组由县建管、驻沪办、工商、财税、人事

、劳动、科技、外经贸等部门干部组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掌握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行业预警预测分析,

及时提出建议和对策。重点分析研究和指导服务全县建筑企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强化政企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企业是“政企联动,解困突围”活动的主体,各建筑企业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结合工

作实际,组建相应工作班子,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确定一名联络员,工作班子名单于3月20日前报领导

小组办公室。

(三)强化督促指导,抓好工作落实。进一步落实县级领导联系服务建筑企业制度,要按照县委《关于调整县级领导、县级部门

联系镇乡(街道)和重点企业的通知》(县委办〔20*〕74号)精神,经常性走访联系企业,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开展工作指导,真

心实意帮助企业破难题、渡难关。县建筑业“政企联动、解困突围”活动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定期工作例会、活动情况反馈、企业问

题反映以及解决问题的督办制度等各项制度。各工作组和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检查和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

对策措施。

(四)强化典型培植,注重工作实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需,反对

形式主义,注重工作实效。对于企业一些好的管理经验与做法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及时表彰,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管理现代化,发展现状

 

1.引言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科学管理。

2.建筑企业管理的含义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内部的活动,它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等。对于生产活动的管理,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涉及外部流通领域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外部进行往来周旋的活动,包括工程任务的承揽、材料和机具的采购、职工的招聘、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的收集、市场的调研等。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是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统一。

3.建筑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围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把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人才、组织、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于各个管理功能系统,对生产经营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

(1)经营理念现代化

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树立以下观念:①经济效益观念。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要讲究经济效益,力争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②市场观念。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充分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承包价格的高低。③竞争观念。做为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良好的信誉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④金融观念。要有利息和资金周转的概念,善于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⑤人才开发观念。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善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积极吸收人才并用最有效的办法激励人才成长,注重人才培训。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2)人员配置合理化

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员对促进整个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经营方法科学化

企业经营方法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解决各种问题,实现企业目标,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经营目标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作为基础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条件的生态的持续发展和作为目的的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这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4.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4.1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建筑企业管理基本上属于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内容较少。建国以后,国有建筑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有市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企业要面对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都要由自己面向市场解决,经营问题因此变得很突出。

4.2我国建筑企业现状

(1)生产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建筑业生产体系。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具有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大多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定实力的施工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具有承建、招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

(2)管理制度与水平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未能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还不完善,因而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经营模式

目前多数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型经营和外延式发展模式。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即产出基本上依靠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来提高,建筑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呈正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总产值的增加是靠从业人员人数的增加来实现的。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4)组织结构

同国外建筑企业100人以内为主的规模结构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平均规模偏大。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近50倍,大型建筑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20倍,其中年产值几千万元、人数三四千人的企业相比比重。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我国建筑企业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还造成我国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现状,大企业无法与国外大承包商进行竞争。

(5)技术能力

我国的建筑企业具有不同专业特点与优势,所承接工程门类齐全。在技术方面,特别是岩土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综合爆破、大型结构与设备整体吊装、预应力混凝土和大面积混凝土等方面,有些建筑企业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利技术少,而且技术应用层次不高,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机械化水平方面的应用,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

(6)从业人员

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3500万从业人员中,大约有2500万人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受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加上企业对人员的岗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十分短缺。根据建设部对建筑企业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建筑企业中专业人才占职工的比例15%左右,而大学和大专毕业的专业人才只占5%~9%,其中设计部门相对较多。特别是懂得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精通金融、法律、索赔的市场营销高级人才稀缺。加上未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参考文献:

[1]杨文虎.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9(7):276-277

[2]刘颖.建筑企业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宋光.浅谈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J].科技信息,2008(14):118-118

 

上一篇:企业经济价值范文 下一篇:国际交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