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12:55:57

建筑与环境论文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1

作者:王大龙 单位:山东电建铁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在传统火电站建筑规划设计中,煤场的布局直接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影响了建筑美观与和谐,针对煤场对电厂建筑与美观的影响,现代电厂应注重煤场下沉式设计的运用。将煤场存放设计为地表以下。利用自动机械运输能力以及地下机械的运用等实现煤场设计,减少煤场露天存放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减少煤场露天存放对周围植被环境的影响。根据电厂建筑规划设计需求,合理设计下沉式煤场的规模与煤炭输送方式。运用下沉式煤场设计方法促进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促进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下沉式煤场设计还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下沉式煤场地表构建景观化境,改善火电厂建筑周边环境,促进生态和谐与能源利用中环境的统一、促进电厂建筑设计生态化理念的运用。

以水力发电建筑风格设计实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的开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设计中,水电站及其附属设施建筑的设计能够提高水利能源的利用、能够以科学的设计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能够以科学的设计提高水力环境的利用。通过科学的水电建筑设计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通过科学的设计提高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果,实现美观、和谐以及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例如:通过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使原有水利环境提高观赏性,为现代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通过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改善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美观、缺乏审美的问题,实现自然风光与现代工程建筑的协调统一,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以电厂建筑绿化设计为中心,实现电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现代电厂建筑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植被产生影响。而火电站的粉尘等更是影响了生态环境与大气环境。在现代电厂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火电厂粉尘、水电站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利用建筑设计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火电厂的建筑设计中,更多的利用立体绿化实现建筑墙面绿化率,以此吸附火电厂产生的粉尘,保护大气环境的同时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融合。在水电站的建筑设计中,考虑水电站建筑设计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建筑学、生物学等技术出发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注重主厂房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电厂主厂房建筑设计中,受发电设备应用,其设计中需要考虑功能性与适用性。这一因素造成了传统电厂主厂房建筑设计中缺乏美感、造成了建筑突兀等问题的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电厂主厂房设计中应以机械美学为基础、以厂房工艺需求为重点、以细节构造与造型为关键进行主厂房设计。通过轮廓线设计、细节设计以及针对工艺需求的设计实现电厂机械美学与建筑美学的有机结合,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另外,在电厂建筑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电厂整体建筑结构风格与曲线运用的协调。以电厂整体为基础进行整体轮廓设计、以单独建筑为单元进行建筑结构与美学设计。通过整体与局部的设计方式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实现电厂建筑与建筑间的协调统一。

随着现代电厂建设项目的增加,电厂建筑设计中也开始注重建筑形象设计工作。以建筑形象设计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建筑形象设计以及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是企业文化得以体现、是企业形象得以体现。通过电厂蒸汽规划、主厂房形象、火电厂冷却塔形象、烟囱形象以及生活区建筑形象等等建筑形象设计实现企业形象设计的目的。在形象设计中,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考虑建筑设计间的协调统一。以电厂综合规划、局部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因素与周围环境的“点、线、面”关系为中心进行电厂建筑设计工作,以此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促进电厂形象设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现代电厂建筑设计是关系到电厂形象建设、关系到电厂建筑美观性的关键。在现代电力能源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而城市建设以及项目建设中对电厂美学需求也不断提高。现代电厂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电厂总体规划以及建筑间的关系。将电厂建筑设计的“点、线、面”作为基础,促进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促进电厂建设科学性、生态性、美观性的提高。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生态住宅是现代生态环境背景下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筑住宅设计过程中,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应用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生态学、建筑学、建筑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结合经济、社会、环境、能源、技术等多方面的系统化要求,通过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对住宅建筑的室内外居住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与评价,从而确保住宅建筑的生态化发展。

2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2.1生态建筑的概念

本文认为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上,生态建筑指的是具体的建筑,是指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在设计、应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与人类、自然环境等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广义上来说,生态建筑理论是抽象的,它从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应有可持续发展性构建更加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实现环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谐;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方法与原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社会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2.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详细地考虑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就建筑设计、建设及使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实现建筑的使用中高效、无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使生态建筑的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地域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统一。生态建筑其本身即实体元素,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适应,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部分和参与部分,必然要求与地域历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态理论的最好实践,这个过程也赋予了生态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

3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3.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3.1.1自然环境

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无废无污染的最终重回于自然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要建立起良睦循环;自然环境中的诸多种因素也影响制约生态建筑的实现

3.1.2技术环境

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应有良好的技术环境做前提保证,为实现建筑生态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到生态化选材以及生态化材料加工处理,再到各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能源在生态建筑使用中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废弃物的废弃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解决这些关乎到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都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

3.1.3经济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较低、相对滞后的地域,即使生态建筑理论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态化设计,因缺少与之相应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无法得以实现

3.1.4人文环境

生态化建筑就是要为人们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显然要合理、周到、细致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把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更好的融入进去,使建筑在生态化更好的反应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3.1.5社会环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合理科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己成为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使建筑成为了涉及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复杂工程,只有生态学原理都贯彻于建筑所涉及每个领域之内,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3.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

3.2.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不可单一遵循固定的设计模式,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方案要力求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中,实现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把建筑融入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手段,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生态化

3.2.2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同时,更应当在设计中把不同地域的种种优势能源的利用体现出来。比如频临海面的建筑群,这种地域优势极大地使它拥有巨大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潜在能力,设计人员可在建筑群楼顶增设多作座风车,在前方呈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与此同时,可配备智能电网,使电能有效合理储存,采用交流配电柜与并网逆变器还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之间相互发电,使优势能源在建筑群体中得到高效利用。

3.2.3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过程可采用生态建材,选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体节能节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污染;还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和地域性的建设。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到好处居民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弃料用建造屋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这就是建筑生态化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4结语

我国建筑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建筑设计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实践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建筑设计师们要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各地在资源、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实现自然资源的因地制宜、生态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中有效融入生态化建筑技术,实现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钲日 .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 张强 .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1).

[3] 张天保,王洪军.绿色建筑与建筑生态化的恒久远[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及分析

1.前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样对人类资源、生态以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发展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生态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对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提高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2.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重要性

经过科学的调查及研究所知建筑行业所消耗的原材料以及能源资源占了全球总消耗量的50%左右,并且由于建筑用地场面较大,所以导致了农业用地减少了许多以及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将生态建筑理论充分的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建筑达到有效的结合。这就证明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生态建筑理论的特征及概念

3.1生态建筑的含义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它在狭义上指的是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到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应用的过程当中,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而在广义上来讲,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相对抽象的,它在建筑事物层面上将建筑学理论以及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然后使建筑产物上升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从而使建筑物达到可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不仅是为了将人类与自然以及建筑能够达到相互和谐的体系,还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从而使建筑生态的运用以及建筑生态的理论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2生态建筑的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提出是为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舒适健康以及周边环境没有严重的污染,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就必须结合人类实际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以及建筑使用的各个环节中运用综合的科学技术、生态学以及建筑学,从而有效的指导建筑设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达到人、自然以及建筑的生态平衡。在建筑设计中其生态建筑的地域性非常明显,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地域性,第一层面是生态建筑与地理以及气候等实体要素必须统一,第二层面是生态建筑必须与人文以及历史等抽象的要素形成统一。为了实现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以及气候等其他的特征要素相适应,并且还要求建筑中体现出人类文明抽象要素特征,就必须把地域历史以及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然后运用到建筑设计的生态建筑理论当中。因此,因地制宜地取材不仅能在建筑生态理论中得到最好的实践,还赋予了生态建筑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4.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4.1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给生态建筑造成的影响因素,为了使生态建筑将建筑转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就必须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由于建筑中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数来自于自然界,因此,将无废及无污染的材料重用于自然界也是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从而使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2)技术环境因素在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过程当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时,必须有良好的技术环境为基础。在生态化建筑中生态建筑的取材、科学技术以及生态化加工处理,最后到生态建筑中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开发及再生利用等,成为了解决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将相关的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的基础前提。(3)经济环境因素在一些经济发达程度不高或相对滞后的地域中,想要引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建筑生态环境有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计划,但是由于地域经济环境水平较为落后,所以导致建筑生态化在建筑设计中不能有效的得以利用。(4)人文环境因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化建筑是为了创建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舒适健康的发展空间,要想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地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就必须将生态建筑理论合理的、周到的、细致的运用到人文环境中。只有将这些融入到人文环境中才能够更好的突出生态化建筑中的地域特色以及风俗习惯。(5)社会环境因素在建筑行业中高污染以及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两大特点,所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将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们对建筑合理的设计以及科学的设计重视程度的加高,因此,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在社会环境成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科学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以及建设,就必须将生态学原理都贯彻的落实到建筑设计领域中,从而有效的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4.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针

(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有效结合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不能遵循单一的固定设计模式,并且要根据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设计方案所结合,然后有效的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从而建立好人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最终不仅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还有效的实现了建筑生态化理论的运用。(2)高效的利用在建筑中的优势能源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除了要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环保功能,还应该将不同地域中的优势能源有效的利用到生态建筑中。例如,一些在海边的建筑群体,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的利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潜在的一些优势,使建筑群体在这些能源的作用下更好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效的利用优势能源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3)在建筑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并就地取材在实行生态建筑理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选用的材料是生态建材,它不仅可以减少废材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再生能源,比如,有些地方的人民利用当地废弃的材料来搭建小屋,为生活提供冬暖夏凉的居所。所以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实现了建筑生态化以及地域性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05:24-25.

[2]童琳.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6,23:29-30.

[3]马淑芳,郝荣芳.浅谈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门窗,2012,08:189-19.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4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的发展提出以尊重自然与生态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实现人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人类通过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实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使人类社会必然要依靠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人类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支持。这就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环境下进行一味的经济利益追求所提出的反对与批判,指出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深化生态文明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的的理论来看待当今社会的国家生态建设,具有非常显著的理论参考意义。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且具有非常科学与完善的特点。因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进行学习与认识,可以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对全球生态建筑发展的价值

国际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文明建设观点,通过生态建筑来体现城市的生态建设是非常直接的形式。目前在全球生态文明建筑的建立及建设过程中,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的理论,这就为全球化的生态环境优化提供了最直观形式的支持。

(三)对我国生态建筑建设的价值

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相对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晚的状态,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全面建设速度却在进行着突飞猛进地发展状态。面对我国坚持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还需要进行生态建设方面的不断努力,以适应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并且以保持生态稳定发展为前提,进行国家的生态化建筑建设。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下我国城市建筑现状

(一)粗放式建设模式尚在

虽然在市场经济水平发达的当今社会,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并且随着建设技术水平与先进建筑材料的研发,为建筑的建设模式提供了越来越多变的发展环境。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模式仍然是以粗放式运作方式来实行的,并没有将有效的建筑技术与先进的建筑材料普遍的应用,为城市生态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保持国家与社会良好的发展方向而进行的正确理论设想,但是在具体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于生态化建筑的专业性因素关注较少,因此常常将注重表面的整齐外观而进行城市建筑的设计,缺乏关于生态城市目标的具体化措施,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上还处于理论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将生态建设落实到城市建筑的设计上来。

(三)生态建筑缺乏公民参与性

由于生态化发展目标是与全国人民切实相关的发展战略,因此需要针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征求大众的意见,使生态化城市建筑的设计和实施增加大众的参与性。由于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国家,因此全民参与对生态建设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仅仅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努力来建设生态化城市建筑,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要求。

(四)生态建筑缺乏地方特色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要求根据本地区或城市具体的生态环境需求,进行建筑规划与建设,为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方向,及促进生态环境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提供支持。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其造成的主要因素是以统一的生态建筑标准来实施城市建设规划,因此需要加强对城市化生态建筑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建立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的城市生态建筑。

(五)沿海地区“鬼楼”偏多

沿海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在取得可观的经济建设成果之后,其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也是极其明显的。不过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在生态建设的规划上存在着许多不符合自身城市建设标准和需求的现象,导致规划不合理,出现了普遍的“鬼楼”现象,即盲目的开发与生态建筑的规划,使建筑成为空有其表的摆设,实用性价值偏低。

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下生态建筑展望

(一)以人为本,实现建筑生态化

要建立生态化的建筑就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发展,使生态能够有更良好的发展和运行状态,因此在实行生态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要首先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筑的设计理念到功能效应,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到建筑资源的利用开发,都应当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原则,为创建生态化城市及更加文明与和谐的环境提供保障。

(二)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公民参与度

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要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外,还应当正确的对待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生态城市建设从建筑方面来说,主要要求其建筑设计、材料、工艺、建筑功能等符合生态化和自然化的标准,要实现生态化建筑建设,还要加强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一方面通过建筑的生态化特点保持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人文参与使生态环境能够有良好的发展方向。

(三)加强生态建筑的国内外合作

生态化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建设生态化城市或者国家,更是一个与全球居民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事物,生态环境的全球化特点决定了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就要加强与国外其它国家的合作,通过国际范围的生态建筑规划意见及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统一,来实现国内外共同合作,来创造生态化城市。

(四)尽量杜绝“鬼楼”出现

沿海城市由于设计规划不合理而造成普遍出现的“鬼楼”现象,不仅是对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严重阻碍,更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生态化建筑的目的就是保持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供物质和资源的保障,而大量出现的“鬼楼”无疑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了对可持续发展城市战略目标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规划上应当以更加现实的、具有较强实用性,并且与生态保持及可持续发展能够相互促进的规划模式,使“鬼楼”建筑被杜绝,强化资源的可利用率,实现全面生态发展对城市建设要求的满足。

结束语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景观、环境、融合

理想的建筑应该协调于自然,成为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环境,无论以建筑为主体,还是以景观为主体,只有两者完美协调,才能形成令人愉快、舒适的外部空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的构思与实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建筑实践中,建筑师通过把握场地和其环境所具有的特殊性,分析整理它的历史和文脉,从而最终发现建筑与环境妥善衔接的方法。之于建筑设计,除了美和协调等少数抽象的概念以外很难找到永恒不变的东西。因而,建筑师往往需要根据自身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择取所熟悉的设计手法形成一种有形无形的方法论。而方法论通过建筑师的实践活动形成建筑的风格。事实上,人们追求的目标并无大异,但是达成目标之途径却多种多样。此外,由于国家、民族性的不同,尤其是东西方之间审美取向的不同,也造成了方法论上的差异。但是,随着地域间交流的扩大和全球化倾向,这种差异正在日益缩小。

景观建筑

建筑的景观属性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其产生与发展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现代景观学的视角来看,建筑实际处在由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地球所组成的大系统中,其本身就是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建筑都处在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景观大系统中,并具备一定的景观属性。景观建筑代表一种新的建筑创作理念,其特点是把景观分析融入建筑的设计之中,通过景观评价来确定建筑在景观体系和自然环境中的角色定位。所以,景观建筑是包含于现代景观设计体系之中的。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态技术,建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更加和谐的建筑。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而形成的对建筑设计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

景观环境

景观(Landscape),地理学家把他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泛指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艺术家把他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生态学家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围绕主体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环境。每一个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栖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景观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实际不论怎么说,原始时代的景观结构可以理解为人们的行为所体现及依存的内容结果。早在50万年前,山顶洞内的平台上“北京人”狩猎归来,在洞口架起篝火,宰杀猎物,载歌载舞分享着一天的猎获。那时的景观环境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寄托希望与归属的自然场所,是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是实用的、经济的,也是浪漫的、自由的、充满诗意的,一切根据人的活动规律及运动轨迹而圈划。

景观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自然的协调

协调于自然的建筑体量

利用地形地势减小建筑的体量所产生的压抑感而保持与自然的平衡是建筑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手法。由美国建筑师奥比耶・鲍曼设计、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海园地区的布伦塞尔住宅是一个典型范例。该住宅(图2,BrunsellResidence,Sea Ranch,California,USA)的屋顶采用了平缓的坡顶,并且在坡顶上种植了草皮。缓缓的草坪屋顶作为荒野的延伸,自然地融于周围的环境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建筑物的体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需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对话、通过与历史的对话、通过与地域文脉的对话来确认其自身的妥当性以获得人们的认知,而这种对话有时是明白的有时是隐喻的。加拿大建筑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Montreal Canada/CCA)位于蒙特利尔市的高坡之上。由雕塑艺术家迈尔文・谢奈(Melvin Charney)主持设计的加拿大建筑中心庭园(图7,Garden of CCA)通过与CCA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建筑绍奈斯邸(Shaughnessy House)所进行的视觉上的对话、通过一系列对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形象的隐喻的表述,建立起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8.

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片面性,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 环境艺术的构成

环境艺术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加艺术品,或者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人们生活所处时空环境不仅满足物质条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整体艺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称环境艺术为“整体的艺术”,认为环境诸多要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比这些要素简单之更多的东西。论文大全。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使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所难以企及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制图、绘画、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体工程学、结构物理等。相关应用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化、植物学、结构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学、光学、声学、气候学、地质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设计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民族文化、社会法规、心理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范围可以归纳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大类型。室内空间包括家具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室外空间设计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现如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环境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以及更加明确的特征和主题,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品质。

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国外现代设计

1.赖特(Frank Lioyd Wright)胆识非凡的设计了山林别墅(即“流水别墅”)。是20世纪的建筑艺术精神,没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与之比拟。论文大全。如果没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壮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建成这座建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师赖特对空间、材料和结构的意识。赖特曾说过,流水别墅是他设计的第一座“流线型的”建筑,并断言,如果没有就地形进行有趣的遐想,就会使用完全不适合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语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一块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项特色非常明显的城市项目。本建筑通过艺术、科学和现代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增进对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装饰而言,面向南侧巨大建筑外墙漆外观具有更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称为“威尼斯式百叶窗”安装于透空金属边框和尺寸多样的金属磨片组成,是一种具有惊人独创性的(光电控制的)视觉装置。

(二)国内现代设计

1.国内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如广州市南部番禺地区的长隆酒店,是在野生动物园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园区产生互动关系,风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补。酒店含概了环境与建筑,人与环境,动物与人,科技与自然的整体设计。论文大全。

这个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动的。人造瀑布、树木、岩石、气氛幽静,创造了很独特的野生环境。自然绿化,造成内外相连的室内环境。火烈鸟园这庭院的设计强调热带气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集美组的设计是确定了设计的出发点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三个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设计极具匠心,馆内结构设计和外部景观整体化。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希望交流和对话,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丰富,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与人的对话,人与环境的对话。

三 古典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诗情画意”“发思古之幽情”,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借诗意的联想,将环境空间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

式。中国园林更多是参差自然式。苏州园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们以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为范本撷取其美的精华,融进了人的情感。浓缩于小小的园林天地之内,使人们能从参差自然和其他美学特征中见出无限来。和参差自然一样,曲径通幽也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在苏州园林里,可谓无径不曲无处不幽。另一特点,藏露互补。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讲究藏与露的辩证和结合。

园林里的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其形式,结构,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与建筑要相统一的原则。苏州园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树等精巧配置的艺术处理得称赞,而且还在精神性领域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渗透着人文气息。匾额、对联的书法,门楼的雕刻,室内家具的工艺美术,微型园林的盆景,寝室的音乐,戏厅的戏曲。

作为综合艺术的苏州园林它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气息,离不开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和烘托。

四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联系多专业的纽带作用,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各门类的专业设计(如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在基础设计训练阶段,以命题方式在特定的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下运用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环境空间创意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手段、构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建构性探索、分析、寻找设计规律。一方面从设计操作层面,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空间演绎。借此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识、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辩能力。另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代的设计方法,空间形态进行剖析,探究据具原创性的设计形态、观念。教育如不激发首创精神,那么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求,一但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实践更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只能依赖“随类赋形”这种办法,将“装饰”僭越于设计学问之上,只剩下干瘪的“形”而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意蕴。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设计的整体化。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探求紧密地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7

关键词:植物文化意义 建筑环境 联结

中图分类号: J522.3 文献标识码: A

植物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环境的构成者,又是主题的烘托者或表现者。因此,建筑环境中的植物设置,不仅仅要满足形式美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营建文化气息,使环境更具内在的韵味。不同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植物的外在形态中蕴涵了丰富的精神意蕴。植物文化意义和建筑环境的联结表现在植物的品种选择和配置各个方面。

1、植物的地域符号

地域符号,顾名思义,就是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标志,一个地域的标签。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梁思成.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 线装书局,2006.]如同徽州马头墙、江南建筑的白墙黛瓦、都是作为一种符号表达的建筑特色。植物同建筑在同一个地域、文化背景下,植物的造景方式、种类的选择必然会与建筑产生联系,给人一种约定俗成的感觉。例如提起郁金香人们就会想起的是荷兰的风车。提起规则的台地园林就会想到就是意大利的风格的建筑。植物不是是建筑完成后所随意栽植的附属品,它们通过相互间自然的渗透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整体复合环境。它们共同组成了地域的符号。

植物的种类选择与造景方式应当与建筑风格、地域特征相统一。如果在院落式、白墙黑瓦这些明显带有中式符号的住宅环境中,使用修剪的整齐黄杨、规则的树列,就会显得不合适。在具有尖顶符号的哥特式住宅环境中,选择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梅、兰、菊也会显得不伦不类。

2、植物的象征意义

植物的象征意义是植物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它是由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形成。植物的象征意义广泛的运用于建筑环境中,它束缚了建筑环境中植物的种类和栽植的位置。

2.1植物象征意义

中国植物象征思维方式很广泛,方式除了语音谐音外,在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植物的颜色,植物的数量),植物的自然属性(内在属性),植物的社会属性(实用价值)都可以进行类比某些特定事物的观念。[杨新红. 中国植物的象征意义及文化[J]. 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9):68~69.]它可以表达一定的禁忌避讳,如北京四合院内不种梨树和桑树。因为 “梨”和“离”、“桑”和“丧”同音。植物也可以常又被赋予拟人化的特征,以植物进行比德,寄托人的情感与人格追求,表达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如文人对竹、荷的喜爱象征着高洁、清雅。由于文化习俗、审美标准的不同,西方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则大多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和宗教相关联。很多植物的寓意与《圣经》故事联系在一起,且不同品种、色彩的植物象征意义也不同。[ Goody Jack. The Culture of Flow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04~165.

Press,1993.104~165.]

2.2植物象征意义与建筑主题统一

建筑是物质性的实体,同时也是人类时代精神的产物。它传达出人们的精神诉求。植物可以通过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人们感情、同建筑的主题精神相呼应。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后的庭院中都种植了玉兰、海棠、牡丹等,寓意着“玉堂富贵”。因为“榉”寓义中举,“朴”寓义仆人,故南方住宅中有“前榉后朴”的植法,取其中举,荣华富贵。

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建筑和植物的组合景观,寓情于景、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建筑中的匾额、楹联和题注都可以来点题突出建筑主题思想,从而使植物和建筑环境共同构建产生意境。如网师园中部主景区中的看松读画轩,其名为看松读画,四壁却无一幅图画。而站在窗外南向望去却是古松、曲桥、流水,一幅天然图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严冬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此时观赏,更见精神。“看松读画轩”用“读画”一语,意即深入体味其神韵。

2.3 植物象征意义与建筑类型性质统一

当某一特定地区植物的象征语言与建筑类型达的特征和精神文化相同时便会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当这种对应关系形成某种定式,便产生了建筑性质物种类的约定俗成。

如同我国校园建筑中都会种植桃树、李树来和学校“桃李满天下”育才性质相呼应;在佛教庭院中种植莲花与佛教“莲花生佛”的哲理相对应。但是如果在民居建筑中大量的使用松柏,人们肯定就会觉得奇怪,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松柏似乎会和陵墓建筑或皇家建筑形象相配。侧柏、桧柏、油松、白皮松等树体高大、四季常青、苍劲延年,以此类树种作为基调来显示帝业或英雄情操的兴旺不衰、万古长青是很相宜的,但是在民居中大量使用却是冷峻缺乏温馨感。表2-1为中国文化背景下常见植物象征意义与建筑环境性质的联结。

表2-1 不同性质建筑环境中常见的植物搭配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因此,植物象征意义的表达不仅能为建筑环境意蕴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能为建筑设计本身提供重要的文化动力和思想源泉。如果在不了解二者语义的情况下,仅简单按照的形式美法则进行匹配,势必触及人们的心理底线和文化批判。

3、植物的风水文化

植物是调节人工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环境营造为研究对象的传统风水理论对植物的选种和布局十分讲究。在传统的风水理论中,建筑环境中的植物配置设计首先需要遵循风水的基本原则,即阴阳平衡、五行中和趋吉避煞等。然而由于植物的生命性,植物风水往往更加的复杂,不仅要符合植物的生长习性,而且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是动态的平衡。[ 尹希达. 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建筑环境植物设计[J]. 室内设计,2010,(2):15~18.]

中国风水理论认为 “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 丁菊娣,吕逊丹. 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植物配置的影响[J]. 园林工程,2007,12:18.]日本现存最古老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中记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则可代以七棵揪树。南有池为朱雀。若无则可代之以九棵桂树。北有丘岳为玄武,若无丘岳,则可植绘三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具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无病长寿。[张十庆.《作庭记》译注与研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社,1993:116~119.]

可见风水理论中树木的品种、密度、方向不宜方向乱种,树木的五行也不能相克。在营造建筑环境时,恰当的依照风水理论中关于植物选择与栽种的思想进行配植,可以以更好地体现植物的文化意义,营造理想的建筑环境。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8

两型社会即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其建设核心是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建筑行业朝着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环保的方向发展。

二、不同理念的建筑类型对比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各种针对建筑的发展理念代表了不同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这里将这 3 种建筑类型与“两型”建筑做一下对比。如表 2-1。

1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定义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绿色建筑的评定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第二,绿色建筑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第三,绿色建筑必须要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四,强调因地制宜,与自然相和谐。

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有着自身明显的特征,首先,低碳建筑也是着眼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第二,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对环境的保护表现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低碳建筑重点提到了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制造,因为它们的制造过程也会消耗资源能源并产生碳排放。由此可见,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有互通之处,低碳建筑其实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更为具体的体现形式。

3  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决定了其设计原则:第一,必须考虑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文化底蕴,嵌入其文化元素;第二,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倡导采用适当的生态可持续建筑相关的技术,培养该方面的公众意识;第三,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理等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第四,少用或不用高蕴能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材,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第五,尽力减少建筑在建设过程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尽量减少资源浪费;第六,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减少建筑体量,减少建材的使用。

4  “两型”建筑

目前只有湖南省两型办了“两型”建筑的定义,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高度相合,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提出建筑的“两型”化发展,更能顺应株洲市的发展形势,为株洲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独特的作用。

5  不同建筑类型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还是“两型”建筑,都强调了全寿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两型”建筑,能够从不同理念的建筑形式的发展中借鉴宝贵经验。

三、建筑两型化审批利用的相关理论

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整合了多方面内容的一套系统。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是利用机械理论来指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是使用生态学知识来规范和引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理论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引导人们进行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同时保护环境,这对于株洲市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能为人们认可的就是布氏定义,即: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既使资源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但也要对资源合理利用,而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浪费。可持续发展理论着重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科技属性等几方面来定义,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其发展理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比如表 2-2。

3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是一般管理范畴中的子集,其特点就在于公共性,即通过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公共利益,同时接受公共监督。公共管理可以划分为 6 项职能,即 4 个职能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2 个综合职能——决策和创新。在建筑的两型审批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的正是以上大部分职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株洲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的职能正向着更加简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湖南省相应的两型化标准和控制方法

湖南省两型改革[2012]10 号了长株潭城市群第三批两型标准,其中《“两型”建筑建设标准(试行)》(如表 2-3)为湖南省的建筑两型化发展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评定依据。该标准由湖南省两型办负责组织实施,该评价标准虽然可以将单栋建筑作为评价对象,但从其具体标准可知,它仍以评价住区建筑为主。“两型”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该标准中约束性指标要求,另外,参考性指标项数共 13 项,设计建设期的 8 项必须有不少于 5 项达标,运营维护期的5 项必须有不少于 3 项达标。

《“两型”建筑建设标准(试行)》给出了“两型”建筑的定义,明确了“四节一环保”,并提出“两型”建筑必须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该《标准》体现出了其鲜明的特色,首先,凸显了节约型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重视废弃物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突出人工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实现对环境的友好;第三,“两型”理念贯穿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两型”建筑评价标准架构涵盖设计、运营、拆除三个阶段的分指标体系。设计建设期分为场地选择、资源节约与利用和环境质量三个分项,运营维护期分为两型管理、资源节约与利用和环境质量三个分项,拆除期分为材料回收利用和环境质量两个分项。各分项的基本内容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相结合。

五、其他夏热冬冷地区相关的标准或措施

目前来讲,其他夏热冬冷地区还没有关于两型化建筑的审批标准和控制方法,但是其他省市关于建筑的节约环保的发展理念与“两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部分措施很具代表性(如表 2-4)。

重庆、浙江、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建立起了有效的监管体系,建筑的节能环保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上一篇:环保与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