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12:55:57

建筑与环境论文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1

作者:王大龙 单位:山东电建铁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在传统火电站建筑规划设计中,煤场的布局直接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影响了建筑美观与和谐,针对煤场对电厂建筑与美观的影响,现代电厂应注重煤场下沉式设计的运用。将煤场存放设计为地表以下。利用自动机械运输能力以及地下机械的运用等实现煤场设计,减少煤场露天存放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减少煤场露天存放对周围植被环境的影响。根据电厂建筑规划设计需求,合理设计下沉式煤场的规模与煤炭输送方式。运用下沉式煤场设计方法促进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促进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下沉式煤场设计还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下沉式煤场地表构建景观化境,改善火电厂建筑周边环境,促进生态和谐与能源利用中环境的统一、促进电厂建筑设计生态化理念的运用。

以水力发电建筑风格设计实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的开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设计中,水电站及其附属设施建筑的设计能够提高水利能源的利用、能够以科学的设计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能够以科学的设计提高水力环境的利用。通过科学的水电建筑设计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通过科学的设计提高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果,实现美观、和谐以及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例如:通过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使原有水利环境提高观赏性,为现代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通过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改善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美观、缺乏审美的问题,实现自然风光与现代工程建筑的协调统一,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以电厂建筑绿化设计为中心,实现电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现代电厂建筑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植被产生影响。而火电站的粉尘等更是影响了生态环境与大气环境。在现代电厂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火电厂粉尘、水电站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利用建筑设计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火电厂的建筑设计中,更多的利用立体绿化实现建筑墙面绿化率,以此吸附火电厂产生的粉尘,保护大气环境的同时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融合。在水电站的建筑设计中,考虑水电站建筑设计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建筑学、生物学等技术出发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注重主厂房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电厂主厂房建筑设计中,受发电设备应用,其设计中需要考虑功能性与适用性。这一因素造成了传统电厂主厂房建筑设计中缺乏美感、造成了建筑突兀等问题的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电厂主厂房设计中应以机械美学为基础、以厂房工艺需求为重点、以细节构造与造型为关键进行主厂房设计。通过轮廓线设计、细节设计以及针对工艺需求的设计实现电厂机械美学与建筑美学的有机结合,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另外,在电厂建筑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电厂整体建筑结构风格与曲线运用的协调。以电厂整体为基础进行整体轮廓设计、以单独建筑为单元进行建筑结构与美学设计。通过整体与局部的设计方式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实现电厂建筑与建筑间的协调统一。

随着现代电厂建设项目的增加,电厂建筑设计中也开始注重建筑形象设计工作。以建筑形象设计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建筑形象设计以及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是企业文化得以体现、是企业形象得以体现。通过电厂蒸汽规划、主厂房形象、火电厂冷却塔形象、烟囱形象以及生活区建筑形象等等建筑形象设计实现企业形象设计的目的。在形象设计中,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考虑建筑设计间的协调统一。以电厂综合规划、局部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因素与周围环境的“点、线、面”关系为中心进行电厂建筑设计工作,以此实现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促进电厂形象设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现代电厂建筑设计是关系到电厂形象建设、关系到电厂建筑美观性的关键。在现代电力能源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而城市建设以及项目建设中对电厂美学需求也不断提高。现代电厂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电厂总体规划以及建筑间的关系。将电厂建筑设计的“点、线、面”作为基础,促进电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促进电厂建设科学性、生态性、美观性的提高。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生态住宅是现代生态环境背景下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筑住宅设计过程中,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应用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生态学、建筑学、建筑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结合经济、社会、环境、能源、技术等多方面的系统化要求,通过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对住宅建筑的室内外居住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与评价,从而确保住宅建筑的生态化发展。

2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2.1生态建筑的概念

本文认为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上,生态建筑指的是具体的建筑,是指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在设计、应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与人类、自然环境等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广义上来说,生态建筑理论是抽象的,它从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应有可持续发展性构建更加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实现环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谐;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方法与原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社会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2.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详细地考虑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就建筑设计、建设及使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实现建筑的使用中高效、无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使生态建筑的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地域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统一。生态建筑其本身即实体元素,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适应,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部分和参与部分,必然要求与地域历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态理论的最好实践,这个过程也赋予了生态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

3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3.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3.1.1自然环境

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无废无污染的最终重回于自然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要建立起良睦循环;自然环境中的诸多种因素也影响制约生态建筑的实现

3.1.2技术环境

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应有良好的技术环境做前提保证,为实现建筑生态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到生态化选材以及生态化材料加工处理,再到各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能源在生态建筑使用中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废弃物的废弃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解决这些关乎到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都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

3.1.3经济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较低、相对滞后的地域,即使生态建筑理论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态化设计,因缺少与之相应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无法得以实现

3.1.4人文环境

生态化建筑就是要为人们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显然要合理、周到、细致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把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更好的融入进去,使建筑在生态化更好的反应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3.1.5社会环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合理科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己成为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使建筑成为了涉及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复杂工程,只有生态学原理都贯彻于建筑所涉及每个领域之内,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3.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

3.2.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不可单一遵循固定的设计模式,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方案要力求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中,实现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把建筑融入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手段,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生态化

3.2.2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同时,更应当在设计中把不同地域的种种优势能源的利用体现出来。比如频临海面的建筑群,这种地域优势极大地使它拥有巨大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潜在能力,设计人员可在建筑群楼顶增设多作座风车,在前方呈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与此同时,可配备智能电网,使电能有效合理储存,采用交流配电柜与并网逆变器还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之间相互发电,使优势能源在建筑群体中得到高效利用。

3.2.3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过程可采用生态建材,选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体节能节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污染;还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和地域性的建设。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到好处居民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弃料用建造屋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这就是建筑生态化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4结语

我国建筑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建筑设计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实践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建筑设计师们要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各地在资源、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实现自然资源的因地制宜、生态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中有效融入生态化建筑技术,实现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钲日 .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 张强 .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1).

[3] 张天保,王洪军.绿色建筑与建筑生态化的恒久远[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及分析

1.前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样对人类资源、生态以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发展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生态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对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提高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2.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重要性

经过科学的调查及研究所知建筑行业所消耗的原材料以及能源资源占了全球总消耗量的50%左右,并且由于建筑用地场面较大,所以导致了农业用地减少了许多以及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将生态建筑理论充分的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建筑达到有效的结合。这就证明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生态建筑理论的特征及概念

3.1生态建筑的含义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它在狭义上指的是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到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应用的过程当中,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而在广义上来讲,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相对抽象的,它在建筑事物层面上将建筑学理论以及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然后使建筑产物上升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从而使建筑物达到可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不仅是为了将人类与自然以及建筑能够达到相互和谐的体系,还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从而使建筑生态的运用以及建筑生态的理论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2生态建筑的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提出是为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舒适健康以及周边环境没有严重的污染,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就必须结合人类实际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以及建筑使用的各个环节中运用综合的科学技术、生态学以及建筑学,从而有效的指导建筑设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达到人、自然以及建筑的生态平衡。在建筑设计中其生态建筑的地域性非常明显,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地域性,第一层面是生态建筑与地理以及气候等实体要素必须统一,第二层面是生态建筑必须与人文以及历史等抽象的要素形成统一。为了实现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以及气候等其他的特征要素相适应,并且还要求建筑中体现出人类文明抽象要素特征,就必须把地域历史以及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然后运用到建筑设计的生态建筑理论当中。因此,因地制宜地取材不仅能在建筑生态理论中得到最好的实践,还赋予了生态建筑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4.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4.1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给生态建筑造成的影响因素,为了使生态建筑将建筑转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就必须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由于建筑中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数来自于自然界,因此,将无废及无污染的材料重用于自然界也是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从而使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2)技术环境因素

在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过程当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时,必须有良好的技术环境为基础。在生态化建筑中生态建筑的取材、科学技术以及生态化加工处理,最后到生态建筑中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开发及再生利用等,成为了解决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将相关的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的基础前提。

(3)经济环境因素

在一些经济发达程度不高或相对滞后的地域中,想要引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建筑生态环境有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计划,但是由于地域经济环境水平较为落后,所以导致建筑生态化在建筑设计中不能有效的得以利用。

(4)人文环境因素

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化建筑是为了创建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舒适健康的发展空间,要想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地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就必须将生态建筑理论合理的、周到的、细致的运用到人文环境中。只有将这些融入到人文环境中才能够更好的突出生态化建筑中的地域特色以及风俗习惯。

(5)社会环境因素

在建筑行业中高污染以及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两大特点,所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将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们对建筑合理的设计以及科学的设计重视程度的加高,因此,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在社会环境成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科学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以及建设,就必须将生态学原理都贯彻的落实到建筑设计领域中,从而有效的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4.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针

(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有效结合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不能遵循单一的固定设计模式,并且要根据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设计方案所结合,然后有效的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从而建立好人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最终不仅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还有效的实现了建筑生态化理论的运用。

(2)高效的利用在建筑中的优势能源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除了要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环保功能,还应该将不同地域中的优势能源有效的利用到生态建筑中。例如,一些在海边的建筑群体,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的利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潜在的一些优势,使建筑群体在这些能源的作用下更好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效的利用优势能源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3)在建筑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并就地取材

在实行生态建筑理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选用的材料是生态建材,它不仅可以减少废材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再生能源,比如,有些地方的人民利用当地废弃的材料来搭建小屋,为生活提供冬暖夏凉的居所。所以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实现了建筑生态化以及地域性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05:24-25.

[2]童琳.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6,23:29-30.

[3]马淑芳,郝荣芳.浅谈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门窗,2012,08:189-190.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4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的发展提出以尊重自然与生态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实现人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人类通过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实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使人类社会必然要依靠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人类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支持。这就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环境下进行一味的经济利益追求所提出的反对与批判,指出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深化生态文明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的的理论来看待当今社会的国家生态建设,具有非常显著的理论参考意义。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且具有非常科学与完善的特点。因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进行学习与认识,可以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对全球生态建筑发展的价值

国际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文明建设观点,通过生态建筑来体现城市的生态建设是非常直接的形式。目前在全球生态文明建筑的建立及建设过程中,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的理论,这就为全球化的生态环境优化提供了最直观形式的支持。

(三)对我国生态建筑建设的价值

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相对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晚的状态,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全面建设速度却在进行着突飞猛进地发展状态。面对我国坚持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还需要进行生态建设方面的不断努力,以适应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并且以保持生态稳定发展为前提,进行国家的生态化建筑建设。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下我国城市建筑现状

(一)粗放式建设模式尚在

虽然在市场经济水平发达的当今社会,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并且随着建设技术水平与先进建筑材料的研发,为建筑的建设模式提供了越来越多变的发展环境。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模式仍然是以粗放式运作方式来实行的,并没有将有效的建筑技术与先进的建筑材料普遍的应用,为城市生态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保持国家与社会良好的发展方向而进行的正确理论设想,但是在具体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于生态化建筑的专业性因素关注较少,因此常常将注重表面的整齐外观而进行城市建筑的设计,缺乏关于生态城市目标的具体化措施,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上还处于理论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将生态建设落实到城市建筑的设计上来。

(三)生态建筑缺乏公民参与性

由于生态化发展目标是与全国人民切实相关的发展战略,因此需要针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征求大众的意见,使生态化城市建筑的设计和实施增加大众的参与性。由于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国家,因此全民参与对生态建设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仅仅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努力来建设生态化城市建筑,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要求。

(四)生态建筑缺乏地方特色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要求根据本地区或城市具体的生态环境需求,进行建筑规划与建设,为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方向,及促进生态环境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提供支持。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其造成的主要因素是以统一的生态建筑标准来实施城市建设规划,因此需要加强对城市化生态建筑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建立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的城市生态建筑。

(五)沿海地区“鬼楼”偏多

沿海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在取得可观的经济建设成果之后,其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也是极其明显的。不过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在生态建设的规划上存在着许多不符合自身城市建设标准和需求的现象,导致规划不合理,出现了普遍的“鬼楼”现象,即盲目的开发与生态建筑的规划,使建筑成为空有其表的摆设,实用性价值偏低。

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下生态建筑展望

(一)以人为本,实现建筑生态化

要建立生态化的建筑就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发展,使生态能够有更良好的发展和运行状态,因此在实行生态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要首先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筑的设计理念到功能效应,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到建筑资源的利用开发,都应当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原则,为创建生态化城市及更加文明与和谐的环境提供保障。

(二)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公民参与度

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要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外,还应当正确的对待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生态城市建设从建筑方面来说,主要要求其建筑设计、材料、工艺、建筑功能等符合生态化和自然化的标准,要实现生态化建筑建设,还要加强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一方面通过建筑的生态化特点保持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人文参与使生态环境能够有良好的发展方向。

(三)加强生态建筑的国内外合作

生态化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建设生态化城市或者国家,更是一个与全球居民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事物,生态环境的全球化特点决定了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就要加强与国外其它国家的合作,通过国际范围的生态建筑规划意见及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统一,来实现国内外共同合作,来创造生态化城市。

(四)尽量杜绝“鬼楼”出现

沿海城市由于设计规划不合理而造成普遍出现的“鬼楼”现象,不仅是对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严重阻碍,更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生态化建筑的目的就是保持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供物质和资源的保障,而大量出现的“鬼楼”无疑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了对可持续发展城市战略目标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规划上应当以更加现实的、具有较强实用性,并且与生态保持及可持续发展能够相互促进的规划模式,使“鬼楼”建筑被杜绝,强化资源的可利用率,实现全面生态发展对城市建设要求的满足。

结束语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景观、环境、融合

理想的建筑应该协调于自然,成为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环境,无论以建筑为主体,还是以景观为主体,只有两者完美协调,才能形成令人愉快、舒适的外部空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的构思与实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建筑实践中,建筑师通过把握场地和其环境所具有的特殊性,分析整理它的历史和文脉,从而最终发现建筑与环境妥善衔接的方法。之于建筑设计,除了美和协调等少数抽象的概念以外很难找到永恒不变的东西。因而,建筑师往往需要根据自身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择取所熟悉的设计手法形成一种有形无形的方法论。而方法论通过建筑师的实践活动形成建筑的风格。事实上,人们追求的目标并无大异,但是达成目标之途径却多种多样。此外,由于国家、民族性的不同,尤其是东西方之间审美取向的不同,也造成了方法论上的差异。但是,随着地域间交流的扩大和全球化倾向,这种差异正在日益缩小。

景观建筑

建筑的景观属性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其产生与发展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现代景观学的视角来看,建筑实际处在由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地球所组成的大系统中,其本身就是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建筑都处在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景观大系统中,并具备一定的景观属性。景观建筑代表一种新的建筑创作理念,其特点是把景观分析融入建筑的设计之中,通过景观评价来确定建筑在景观体系和自然环境中的角色定位。所以,景观建筑是包含于现代景观设计体系之中的。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态技术,建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更加和谐的建筑。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而形成的对建筑设计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

景观环境

景观(Landscape),地理学家把他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泛指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艺术家把他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生态学家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围绕主体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环境。每一个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栖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景观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实际不论怎么说,原始时代的景观结构可以理解为人们的行为所体现及依存的内容结果。早在50万年前,山顶洞内的平台上“北京人”狩猎归来,在洞口架起篝火,宰杀猎物,载歌载舞分享着一天的猎获。那时的景观环境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寄托希望与归属的自然场所,是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是实用的、经济的,也是浪漫的、自由的、充满诗意的,一切根据人的活动规律及运动轨迹而圈划。

景观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自然的协调

协调于自然的建筑体量

利用地形地势减小建筑的体量所产生的压抑感而保持与自然的平衡是建筑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手法。由美国建筑师奥比耶・鲍曼设计、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海园地区的布伦塞尔住宅是一个典型范例。该住宅(图2,BrunsellResidence,Sea Ranch,California,USA)的屋顶采用了平缓的坡顶,并且在坡顶上种植了草皮。缓缓的草坪屋顶作为荒野的延伸,自然地融于周围的环境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建筑物的体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需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对话、通过与历史的对话、通过与地域文脉的对话来确认其自身的妥当性以获得人们的认知,而这种对话有时是明白的有时是隐喻的。加拿大建筑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Montreal Canada/CCA)位于蒙特利尔市的高坡之上。由雕塑艺术家迈尔文・谢奈(Melvin Charney)主持设计的加拿大建筑中心庭园(图7,Garden of CCA)通过与CCA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建筑绍奈斯邸(Shaughnessy House)所进行的视觉上的对话、通过一系列对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形象的隐喻的表述,建立起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8.

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地域性融合

中图分类号:TU-0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尤其是在城市建筑行业日益火热的发展中更要做到绿色与安全,在建筑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与地方本土实际相结合。布赖恩·爱得华兹(Brian Edwards)在自己的著作《可持续建筑》一书中写道:“人类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必须坚持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断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知识——关注和理解过去乡土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内部结构乃至风格,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当地提供的能源和传统技术。”现代社会正是非常重视在建筑中使用“绿色”的社会,因此,我国建筑行业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做到绿色建筑技术和地区建筑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综合性发展的新路子。

一、绿色建筑理论的认识

1.绿色建筑理论的出现

在当今,世界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巨大的提高,但是,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逐渐引起人类的重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一次在《世界保护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向全世界倡导“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发展理念的出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于绿色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时,世界各国都力图对这一理念进行定义,并全力指出其中的精髓,在多种定义之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演讲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可以说至今为止最为精辟的论述:“可持续发展就是使社会资源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类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一理论阐释中可以看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和对需要的“制约”。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满足当代处于贫困环境下的人民最基本的需要;对于需要的“制约”主要是为了防止对未来的需要构成危害,这种制约一旦不被关注就必然会危机人类生存的环境。

“绿色”集中体现为一种文化,主要表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也可以表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而本文所讲的绿色建筑建设技术术语技术研究的范围,其并不是独立不变的,而是通过“绿色”的眼光对过往的建筑技术进行一种新的认识,属于一种交叉与重新组合的学科,可以说这是能够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技术。

2.绿色建筑的理论体系

麦克哈格在自己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要做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理论,从现代人的理解上看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二十一世纪,建筑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特点,可以称之为生态建筑或者绿色建筑。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制定了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思想,如将“绿色建筑体现研究”纳入国家第九个五年发展计划之中。对于促进该技术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绿色建筑体系的内容主要是指在进行建筑过程中注意建筑工程和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环境的结合,实现综合考虑,充分顾忌各个方面的内容,保障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之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从以上内容和学者的研究表明绿色建筑体系注意包括三个部分,即自然生态环境——表现为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人类建筑活动——主要为营建程序与法规和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主要为人类活动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水平、文化环境等。[1邹得侬、刘从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载《建筑学报》,2012年第5期。]1

二、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技术的结合及对我国的启示

1.绿色与地域技术的结合

这一内容注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地域层次性,二是柯里亚对地域建筑的探索。首次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人类要想充分了解新的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最终是为人类进行服务,而新的生态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能够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符合长期发展的需要。但是,因为受到地域原因的影响,过去的建筑总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后来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并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文化也逐渐向同一方向发展,在发展可持续建筑及设计时要特别关注对于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应当做到新建筑要与其所在城市地域环境相结合,另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尊重当地实际生活方式。

第二个问题就是柯里亚对地域建筑的探索。本文所讲的绿色建筑要做到充分利用科技,但并非仅仅如此,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建设,比如利用现有的环境和符合标准的材料。当代最受欢迎的就是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强调在概念性和象征性的层面上,全面理解当地的环境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安排建筑。柯里亚在加尔各达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针对当地的炎热气候选择了一种棚架覆盖的模式,保障通风顺畅。另外,其著名作品是“管式住宅”的设计,就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保障室内的通风。

柯里亚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特别注重根据当地的实际特征选择技术和材料,而不仅仅是现代西方设计者所推崇的一味选择高技术的方式。为了实现在建筑物造价与地区环境相符合的目的,柯里亚发展了一种新的地域主义,即做到传统设计和当代的技术、材料进行结合,综合考虑之后做出选择,这就是当代备受推崇的适宜技术。这一技术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对我国地域建筑的启示

我国建筑史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建筑文化也是极为丰富。但是如何将这种先进的文化发展传承下去,这是当代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对于柯里亚建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建筑过程中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科技的力量取代过去的落后建设方式,做到绿色建筑技术和地域性的完美结合,共同发展,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邹得侬、刘从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载《建筑学报》,2012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7

关键词:植物文化意义 建筑环境 联结

中图分类号: J522.3 文献标识码: A

植物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环境的构成者,又是主题的烘托者或表现者。因此,建筑环境中的植物设置,不仅仅要满足形式美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营建文化气息,使环境更具内在的韵味。不同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植物的外在形态中蕴涵了丰富的精神意蕴。植物文化意义和建筑环境的联结表现在植物的品种选择和配置各个方面。

1、植物的地域符号

地域符号,顾名思义,就是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标志,一个地域的标签。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梁思成.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 线装书局,2006.]如同徽州马头墙、江南建筑的白墙黛瓦、都是作为一种符号表达的建筑特色。植物同建筑在同一个地域、文化背景下,植物的造景方式、种类的选择必然会与建筑产生联系,给人一种约定俗成的感觉。例如提起郁金香人们就会想起的是荷兰的风车。提起规则的台地园林就会想到就是意大利的风格的建筑。植物不是是建筑完成后所随意栽植的附属品,它们通过相互间自然的渗透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整体复合环境。它们共同组成了地域的符号。

植物的种类选择与造景方式应当与建筑风格、地域特征相统一。如果在院落式、白墙黑瓦这些明显带有中式符号的住宅环境中,使用修剪的整齐黄杨、规则的树列,就会显得不合适。在具有尖顶符号的哥特式住宅环境中,选择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梅、兰、菊也会显得不伦不类。

2、植物的象征意义

植物的象征意义是植物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它是由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形成。植物的象征意义广泛的运用于建筑环境中,它束缚了建筑环境中植物的种类和栽植的位置。

2.1植物象征意义

中国植物象征思维方式很广泛,方式除了语音谐音外,在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植物的颜色,植物的数量),植物的自然属性(内在属性),植物的社会属性(实用价值)都可以进行类比某些特定事物的观念。[杨新红. 中国植物的象征意义及文化[J]. 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9):68~69.]它可以表达一定的禁忌避讳,如北京四合院内不种梨树和桑树。因为 “梨”和“离”、“桑”和“丧”同音。植物也可以常又被赋予拟人化的特征,以植物进行比德,寄托人的情感与人格追求,表达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如文人对竹、荷的喜爱象征着高洁、清雅。由于文化习俗、审美标准的不同,西方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则大多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和宗教相关联。很多植物的寓意与《圣经》故事联系在一起,且不同品种、色彩的植物象征意义也不同。[ Goody Jack. The Culture of Flow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04~165.

Press,1993.104~165.]

2.2植物象征意义与建筑主题统一

建筑是物质性的实体,同时也是人类时代精神的产物。它传达出人们的精神诉求。植物可以通过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人们感情、同建筑的主题精神相呼应。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后的庭院中都种植了玉兰、海棠、牡丹等,寓意着“玉堂富贵”。因为“榉”寓义中举,“朴”寓义仆人,故南方住宅中有“前榉后朴”的植法,取其中举,荣华富贵。

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建筑和植物的组合景观,寓情于景、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建筑中的匾额、楹联和题注都可以来点题突出建筑主题思想,从而使植物和建筑环境共同构建产生意境。如网师园中部主景区中的看松读画轩,其名为看松读画,四壁却无一幅图画。而站在窗外南向望去却是古松、曲桥、流水,一幅天然图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严冬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此时观赏,更见精神。“看松读画轩”用“读画”一语,意即深入体味其神韵。

2.3 植物象征意义与建筑类型性质统一

当某一特定地区植物的象征语言与建筑类型达的特征和精神文化相同时便会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当这种对应关系形成某种定式,便产生了建筑性质物种类的约定俗成。

如同我国校园建筑中都会种植桃树、李树来和学校“桃李满天下”育才性质相呼应;在佛教庭院中种植莲花与佛教“莲花生佛”的哲理相对应。但是如果在民居建筑中大量的使用松柏,人们肯定就会觉得奇怪,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松柏似乎会和陵墓建筑或皇家建筑形象相配。侧柏、桧柏、油松、白皮松等树体高大、四季常青、苍劲延年,以此类树种作为基调来显示帝业或英雄情操的兴旺不衰、万古长青是很相宜的,但是在民居中大量使用却是冷峻缺乏温馨感。表2-1为中国文化背景下常见植物象征意义与建筑环境性质的联结。

表2-1 不同性质建筑环境中常见的植物搭配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因此,植物象征意义的表达不仅能为建筑环境意蕴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能为建筑设计本身提供重要的文化动力和思想源泉。如果在不了解二者语义的情况下,仅简单按照的形式美法则进行匹配,势必触及人们的心理底线和文化批判。

3、植物的风水文化

植物是调节人工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环境营造为研究对象的传统风水理论对植物的选种和布局十分讲究。在传统的风水理论中,建筑环境中的植物配置设计首先需要遵循风水的基本原则,即阴阳平衡、五行中和趋吉避煞等。然而由于植物的生命性,植物风水往往更加的复杂,不仅要符合植物的生长习性,而且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是动态的平衡。[ 尹希达. 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建筑环境植物设计[J]. 室内设计,2010,(2):15~18.]

中国风水理论认为 “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 丁菊娣,吕逊丹. 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植物配置的影响[J]. 园林工程,2007,12:18.]日本现存最古老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中记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则可代以七棵揪树。南有池为朱雀。若无则可代之以九棵桂树。北有丘岳为玄武,若无丘岳,则可植绘三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具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无病长寿。[张十庆.《作庭记》译注与研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社,1993:116~119.]

可见风水理论中树木的品种、密度、方向不宜方向乱种,树木的五行也不能相克。在营造建筑环境时,恰当的依照风水理论中关于植物选择与栽种的思想进行配植,可以以更好地体现植物的文化意义,营造理想的建筑环境。

建筑与环境论文篇8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mproved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Yet any building will cost to a great deal of energy and materials, and in use process will continue on consumption. Moder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brought out a new concept, is to use the ecology principle and method, in order to people, building, natural and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goal, and that moderate use and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seek the most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cept,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二)、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二)、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三)、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四)、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五)、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一)、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二)、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三)、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四、生态建筑的策略由于生态建筑的理论起步的时间并不长,其设计建造涉及到众多的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就更加复杂,所以虽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造必须采用高、精、尖技术。国外确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但也不乏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水平、建造技术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生态建筑建设技术和方法。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木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而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

五、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

六、结语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建筑师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开拓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建筑师理应将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以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的建筑。 

上一篇:环保与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