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11:42:51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1.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风险与原则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初衷往往都是好的,但是否所有的优化工作都能够实现目标呢?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时间进行方案优化,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调改了一个地方,却引发更多相关问题的现象。经过反复调改,却发现不是对中标方案进行了“优化”,而是丑化、劣化了原有方案,甚至颠覆了中标方案,轻者延误了工期,重者则造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大失误。因此,为了实现优化目标,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如下几条原则是应该严格遵循的:

1.1识别并坚持中标设计方案的精髓,避免颠覆性的修改设计。

招投标制度对中标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且大型重要项目的中标方案一般都经过了建设单位高层领导的认可,所以不能敞开来优化,而是应该充分挖掘、识别、提炼出原有中标方案的亮点,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切忌进行颠覆性的修改。

1.2坚持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导作用。

优化不成反遭劣化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但非专业因素过多地干预甚至主导优化过程是其中一项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或领导的主观意愿不知不觉中影响或压制了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中标单位也常常存在任务完成式的被动工作心态,结果是系统思考不足引发更多的问题,造成方案的劣化。虽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博采众长的活动,但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确保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自各方面的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要经过建筑师的整理、甄别与过滤后,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段与技术举措加以落实。建筑师要摒弃任务完成式的消极态度,积极承担起方案优化的主导责任。同时,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师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并在工作程序、机制上给予保证。

1.3自顶向下,抓大放小,做本阶段应该做的事。

由于中标方案大多为概念设计深度,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应采取自顶向下的优化策略,优先着力于宏观与总体层面上的要素,重点关注于本阶段必须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避免过多、过早地陷入局部细节问题中。一些设计节点或专业技术措施可以留待工程设计阶段由设计院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此外,在此阶段过早敲定的设计细节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工作的深入而废弃,造成工作上的浪费。

2.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2.1重视成本要素

目前成本指标已成为限额设计的一项硬性约束,必须加以严格控制。然而,在投标阶段,设计单位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专业,建筑估算往往仅能达到匡算深度。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结合具体的中标方案,对建筑成本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成本限额指标对功能、材料、结构形式、技术标准等进行全面优化与协调。

2.2关注文化、功能要素

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内涵,广泛涉及到历史、文脉、民族、地域风情、风格定位、建设单位的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且往往难以用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述。对文化要素的正确把握与合理表达通常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中标方案能得到评标专家的认可,一般会在文化要素的诠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全面到位。在方案优化阶段,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均应对文化要素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反复的沟通与论证,以准确把控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建筑格调。

在功能方面,由于招投标之前尚无建筑方案雏形,建设单位对功能需求的描述往往是粗线条的,大量技术指标尚有待细化与明确。因而,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基于中标方案对功能要素进行梳理,并逐一验证落实。同时,力争通过功能集成,碰撞、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使功能更趋完善与优化。

2.3加强质量设计与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施工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还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使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2.4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模式

“倒三角工作法”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下面将结合某总部办公大楼建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计方案优化的具体案例,对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方案优化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如图1所示。

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在启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之初,工作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中标方案的精髓以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特质与手法,并由高至低排序,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倒三角”模型。五段式的体量关系集中体现总部大楼的稳重和大气,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认可度与接受度也最高;其次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通高中庭,成为夜景效果的视觉中心;再其次分别是德式的建筑立面肌理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基于倒三角工作法,在优化过程中,沿倒三角逆向而上,首先从位于“倒三角”最底层的功能要素入手,依据功能使用的合理性,结合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在保持对称性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布局从“东西分区”调改为“南北分区”。进而,从文化要素入手,在保证其立面肌理的基础上,对立面色彩、幕墙比例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该企业的文化定位。之后,从绿色环保节能出发,对通高中庭进行了内部尺度的优化。而对于专家和领导普遍认可的五段式体量关系,则作为方案的重要特质原汁原味地给予保留。

总 结

现代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要求的提高,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以全过程、全面性的管理理念和新的设计思路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与优化,才能提高投资效益,同时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严莉.论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策略与方法[J]. 建设科技. 2011(15)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1.1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工程设计图纸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程项目设计费用约占工程全费用的1%左右,但是其对工程整体投资额影响高达75%。在单项工程设计中,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结构类型、材料选用等,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技术性和经济性都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工程总体造价节约5%~10%,最高可达20%。由此可见,强化设计管理、优化建筑设计、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等,均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2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建筑设计图纸质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有关调查显示,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责任造成的质量事故约占总事故的35%。有些建筑工程项目因为缺乏合理的设计,严重影响正常使用;有些工程设计图纸深度不足,专业间配合不协调,导致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返工或是停工的情况,这些都与设计图纸质量密不可分。所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图纸设计质量,强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2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业主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忽略设计环节。其原因是对设计阶段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重视搞施工招标,让施工单位要让利,殊不知设计阶段的优化可以带来更多的节约。所以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造成业主对设计阶段管控的忽略。

2.2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近几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上一大部分设计业务直接委托设计公司,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设计以不出大的质量问题、能通过施工图审查及各政府审批为标准,多数设计单位未建立图纸审校制度,对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等,造成设计人员失去优化图纸的压力和动力。

2.3建筑方案设计常见问题

1)建筑方案不合理造成结构成本增加,如住宅平面布置不规则,核心筒位置薄弱;立面造型过于复杂夸张,结构设计时难以实现;建筑高度与结构高度计算方式不同引起各种结构超限(如住宅建筑高度按门厅一侧算99.9m,结构按最低一侧算100.5m,结构需进行地质安全评估)。2)建筑方案不合理造成设备成本增加,如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与防火、人防分区面积不成倍数,不得不增加设备机房数量;设备管道井布置不合理占用较大面积,引起公摊加大。

2.4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

1)多数建筑设计人员具备理论知识,未参与现场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经验欠缺,因此理论知识无法完全与实践相结合,出现设计成果或图纸构造做法现场无法施工,造成变更修改,影响工程进度及增加造价;2)施工图设计负责人与方案负责人不同,如果沟通不足,现场按施工图施工完成的效果与方案初始效果偏差就比较大,造成二次施工变更修改,增加工程成本;3)设计单位施工图各专业间配合深度不足,建筑与结构专业图纸对不上,结构布置未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如结构梁高引起门洞口高度不足,结构立面边线与建筑图不符,楼梯净高不足等。4)设备专业布置图不满足相关政府部门要求,如配电室设计面积或尺寸不满足供电局要求,单体内管道井面积偏大,引起公摊加大,降低实际使用面积效率。

3解决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设计服务意识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服务行业。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取决于有高水平的设计队伍,还取决于这支队伍的良好服务。从建筑方案确定、设计合同的签订开始,设计方对建设方服务的关系便确定了。设计图纸变为建筑物的过程就是设计方服务的过程,所以服务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优质服务就是在设计方和建设方建立一座通畅的桥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项目负责人和每个技术人员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展现在设计图纸上,与施工方密切合作,有效地实现设计意图。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加上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设计市场中站稳脚跟,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2建立设计竟争机制

1)统计错、缺、欠、漏变更单数量,对数量最多的给予公开批评,对数量最少的给予奖励,以激发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优化意识,提高设计图纸质量。2)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重点考核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严格实行按比例末位淘汰制度,增加设计人员的压力,从而激发主动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设计图纸质量。

3.3改变观念,加强设计管理

目前,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完善管理,多数业主忽略设计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影响,加上近年房地产快速发展,设计单位设计任务不断,但设计水平仍停留在完成图纸、满足规范、通过报批等基本要求上。1)加强业主对设计质量的管控。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标准化管理文件,如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项目建设标准等,严格要求设计单位按标准完成设计图纸。业主可选择相对固定的设计单位长期合作,熟悉彼此的要求和做法,减少设计修改,提高工作效率。2)设计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设计单位要针对业主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按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制定相应的图纸审核标准和要点,落实到每个项目中并逐条完成,以减少图纸错缺欠漏,提高施工图设计质量。3)提高方案设计人员的综合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使方案设计更加合理,以减少后期施工图修改工作量。4)制定项目巡查及交底制度。根据以往项目总结经验,在容易出错的环节安排项目巡查,如第一个标准层结构施工完成、样板间砌体完成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相同的问题重复出现。在特殊节点及重要环节施工前安排交底,如外装修开始前、地下室设备安装前等,以减少因施工错误引起的二次施工修改。

4结语

建筑设计的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我国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发展,这需要建筑设计企业加强优秀设计团队的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功能剧场;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1 我国现代剧场建筑设计出现的新特点

观众到剧场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看和聆听演员们的演出。因而可以说,能够“演出”和“视听”,是剧场建筑的两大基本功能,其他所有的使用功能,都是这两大基本功能的延伸、深化、变化、附加。而且,为了实现所有这些使用功能,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条件,以取得最佳的演出效果和更好地欣赏演出。现代剧场建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建筑与艺术科学,一种具有声学设计、视线设计、舞台工艺、建筑装饰和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多项专业技术要求的综合性专业建筑。

1.1 多功能剧场

现代剧场主要用于歌剧、戏剧等演出,也可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同时可兼顾大型会议、报告等其他用途。而声学技术顾问和舞台工艺技术顾问人员的参与,在当代剧场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工艺设计不但能满足基本的视听要求,还能使剧场的功能更多样化。

声学设计:为适应如上所述的多功能剧场的要求,设计时在保证观众厅内有一定的丰满度以满足演出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会议使用时对语言清晰度的要求。根据剧场规模及国内使用情况,现代剧场音质设计目标是: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时,完全采用自然声演出;歌剧演出时,对有实力的剧团,具备自然声演出条件;其它用途,如话剧、地方戏剧等,使用时采用扩声系统。追求丰满度与清晰度之间的平衡,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有良好的丰满度。剧场的音质设计最终需要体现在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的图纸中,才能保证音质设计的目标得以实现。建筑及装修体形、建筑结构、装修材料及构造做法直接影响音质效果。因此,建筑和装修必须严格按照声学的要求进行设计。另外剧场在声学方面,不仅要满足听众的要求,还需要满足演员的要求。因此,除观众厅外,舞台的声学效果也必须做好。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情况下,演员可以有很好的声学条件。在其它情况下,由于舞台空间巨大,演员难于获得声支持,大多数演员需要电声系统的帮助。

舞台工艺设计:舞台设计主要包括舞台机械和舞台灯光。这些剧场科技的发明和革新,为剧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满足多样化的使用功能。

1.2 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为剧场打造出良好的视听环境并为适应多种演出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室内声学、舞台机械、舞台灯光等专业设计的介入已成为设计剧场的必需。

现代剧场在设计之初必须进行声学及舞台的初步设计,综合这些专业的研究和设计之后,才能进行建筑空间设计。例如声学设计跟观众厅的形状、体积、座椅布置密切相关;而舞台的台口宽度、高度和主台宽度、进深、净高应与舞台设备相适应。所以建筑师必须听从各种专业顾问的意见,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才能创造适宜的、艺术的剧场内外建筑环境。

2 剧场建筑设计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剧场建筑的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剧场建筑选址与总平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较多,必须同时满足规划、使用和规范规定的条件要求。但就剧场本身的使用功能需要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A、适宜的环境条件

剧场建筑选址应远离车站、码头、机场、工厂及嘈杂的闹市等场所,以防止运输生产、商业交易活动与剧场的文化娱乐活动相混淆,特别是要防止高分贝噪声对剧场演出和观众视听的干扰。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中,对各类剧场的观众厅内噪声限制值为30~35dB。过高的环境噪声还会给以后剧场建筑的隔声处理带来困难和经济负担。

B、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和合适的地形

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与剧场的性质、类别、规模、等级标准和设计方案有关。为便于计算和控制,一般以平方米/座作为参考指标。在建筑密度为30%~40%的条件下,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参考指标为甲等5~6平方米/座,乙等3~4平方米/座,丙等2~3平方米/座。剧场建筑用地的形状,由于受规划和条件限制,可能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多种形状,给剧场总体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带来问题,在保证总用地面积指标的前提下,还有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a、纵向长度:须满足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的要求。且剧场建筑前面应当有不小于0.2/座的集散广场。

b、横向宽度:须符合规范对剧场舞台宽度的要求及演出使用需要。

C、道路应避免交叉、有利于安全疏散

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要分开,景物应能直接开到侧台;总平面内部道路设计要便于观众疏散,便于消防设备操作,并应设置照明。

2.2 剧场建筑的布局与功能组合

国内外大量的剧场建筑实例表明,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形式是剧场建筑布局和功能组合的基本形式。即使是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演出中心,也基本是按照这一形式展开变化的。如何围绕着这一主轴线,把相关观众用房和演出用房及辅助用房,通过台阶、楼梯、走道、门窗等建筑形式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完成总平面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每个设计人员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但任何一个好的方案,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A、各功能分区布设完备,符合剧场建筑的使用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

B、各功能分区布置排列合理,界线整齐,过渡自然,方便使用,互不干扰。例如我在“石嘴山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采用三个圆形相交的平面形式,根据每个“圆”的面积及位置分别设计成门厅、音乐厅和剧院的功能,门厅面积最小且位于中间,联系另外两个功能分区,使每个功能空间都相对独立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C、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清晰顺畅,不产生交互干扰。例如我在“南浔剧院”的设计中,将矩形平面沿纵向分成两部分,东侧部分是门厅、休息厅、观众厅,西侧部分为舞台、后台、演员通道等。使得观众、演员、布景路线完全分开。

D、对台阶、楼梯以及休息厅、广场等各种建筑空间的变化进行深入、艺术化的设计,能够为在不同条件下调整使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和变化选择。例如我在“武威影剧院”的设计中,利用座椅下的空间做空调机房及座椅存放,利用观众厅走道下部的空间做售票及小卖等等。从而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充分利用并丰富有趣。

2.3 关于观众厅视听功能的若干问题

观众厅是剧场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基本要求是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好,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卫生的剧场环境。因此,观众厅的设计与施工中的许多问题,都与视线和声学方面的专业技术有关。

A、体形体量。观众厅的体形体量对剧场的视听效果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不恰当的体形体量,可能会产生声学音质缺陷和视线妨碍,影响剧场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观众厅的设计、施工中,必须同时考虑满足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方面的专业要求,长度、宽度、容积、平面形式、剖面形式等符合相关技术规定。当平面形式有明显声学缺陷时,剖面设计应予以适当调整,平面与剖面设计应同时进行。

B、座椅布置。《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中,对观众厅座椅的排法、排距等事项以及横、纵走道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有的规定还属于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遵守执行。观众厅的座椅布置,不单纯是简单的座椅排列问题,其中还与视线设计、声学设计、人流路线组织和安全疏散等方面有关,并且有着相关的专业技术要求。

C、装修装饰。观众厅的装修装饰,是剧场建筑各相关专业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体现得最为集中的一项工作,观众厅的天棚、墙壁及看台的装饰均要根据声学及建筑艺术要求进行设计。由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需要建筑师、装修设计师、声学及舞台设计人员共同配合完成。

3 总结

当代的建筑师应该站在新的高度上,走出往日旧概念的阴影,追随科技的发展,进行理性的选择,也就是“功能决定一切”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本质的体现。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

一.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抗震度设计不达标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当前的建筑结构设计来看,其抗震设计远远达不到抗震的要求,因此,在地震灾害中极易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些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很容易忽略抗震性的要求,这就很容易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级数较大的地震灾害,很多建筑物就会因为抗震性不强而出现严重的垮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对于建筑设计的质量与安全,没有构建切实可行的奖励与惩罚制度,这就容易导致设计人员的安全责任感不强,在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导致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不高。

2.安全设计问题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安全设计不达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结构设计重造型美观,忽略了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仅仅从节约成本和方便使用的角度出发,没有严格地落实安全要求。如有的建筑结构设计消防安全设计不到位,特别是高层建筑中没有按照要求设置安全的消防通道、防火墙、防火门等。三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问题。譬如有的建筑施工队伍没有按照设计要求使用规定的钢筋,而是用冷轧变形钢筋代替,因为这种钢筋的脆性大,十分不利于抗震。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重大的伤亡和损失。四是结构设计中相关项目、数据之间不相吻合,留下了施工安全隐患。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每一个数据、项目名称都必须相互匹配,精益求精,而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如果一旦出现疏忽大意,就很容易因为结构设计未到位而引发严重在建筑安全事故。

3.设计不合理问题

建筑设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导致他们设计的建筑结构不合理,为建筑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我们经常可见的楼梯、电梯的布置方式和数量,不能满足使用的效率和防火安全;有的建筑物的装修、用料、构造以及用法不合适,很容易因为地震、风力和温度的变化引起变形和安全隐患;在建筑的结构上,有的高层建筑忽视了遭遇到地震和巨大风力时会产生水平的侧向力。有的设计师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往往很重视建筑的美观而忽视了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有时甚至明知道公司的设计有缺陷行不通,但是为了自保三缄其口,导致悲剧上演。在我国有些小型建筑公司的设计师知识不牢靠、业务素质不高、对建筑软件不熟悉、设计样式陈旧,这就造成了他们设计建筑的结构不合理,建筑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问题。

二.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促建筑结构安全性能的有效提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建筑结构安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如何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呢?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

1.严格按照有关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设计建筑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行业行为规范方面加大整治力度,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能在技术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并随着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规范。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还应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切实做好建筑结构的设计,从根本上确保所设计的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着力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

质量就是生命。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系统、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首先必须端正工作态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设计工作中来。其次就是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创新思维,在设计工作中应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切实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所谓事无巨细,就是应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总结和反思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紧跟时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建筑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方向,摈除传统的旧思想,加强新工艺技术的了解,掌握现代建筑的特点,尤其是应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设计水平低下时,不仅会降低工程质量,还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因而必须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以最大化的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全面加强建筑设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想方设法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一是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设计应用水平。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才能够在计算上完成高难度的建筑结构设计。二是加强专业设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设计水平。通过构建学习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筑设计专业培训与持证上岗、工资水平、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等相挂钩,引导建筑设计人员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培训中来。尤其应该加强建筑安全设计方面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其建筑安全设计水平。三是建立建筑设计奖励与惩罚制度。对于建筑设计出色,安全性、美观度等综合质量高的设计人员,应该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不到位,从而影响施工安全,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设计人员,应该进行严肃责任追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应该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四是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待遇。建立健全引入制度,积极引入专业对口、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建筑结构设计人才。对于建筑设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应该提供其工资、福利等待遇,不仅能够引进人才,而且还能够留住人才,从而确保建筑设计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五是不断创新设计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低安全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不断创新建筑结构的设计模式,建设出高水平的建筑产品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十分系统而又专业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而为了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认真分析当前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不足,严格按照有关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设计建筑结构,着力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并对建筑结构设计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最大化地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高效性,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和建筑结构安全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本着对投资方要求负责的理念进行,有关部门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缺乏必要的综合考核与评价。建筑设计方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投资方仅注重投标与标底价的差距,未深刻意识到设计方案的优化对投资的影响,方案的优化无从谈起,导致在投标过程中方案审核不细,概算粗略、要求出图时间紧迫、刻意压低设计费用等。针对这样的情况,认真审核投标方设计方案,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达到降低工程投资、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目的。

1.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风险与原则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初衷往往都是好的,但是否所有的优化工作都能够实现目标呢?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时间进行方案优化,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调改了一个地方,却引发更多相关问题的现象。经过反复调改,却发现不是对中标方案进行了“优化”,而是丑化、劣化了原有方案,甚至颠覆了中标方案,轻者延误了工期,重者则造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大失误。因此,为了实现优化目标,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如下几条原则是应该严格遵循的:

1.1识别并坚持中标设计方案的精髓,避免颠覆性的修改设计。

招投标制度对中标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且大型重要项目的中标方案一般都经过了建设单位高层领导的认可,所以不能敞开来优化,而是应该充分挖掘、识别、提炼出原有中标方案的亮点,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切忌进行颠覆性的修改。

1.2坚持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导作用。

优化不成反遭劣化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但非专业因素过多地干预甚至主导优化过程是其中一项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或领导的主观意愿不知不觉中影响或压制了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中标单位也常常存在任务完成式的被动工作心态,结果是系统思考不足引发更多的问题,造成方案的劣化。虽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博采众长的活动,但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确保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自各方面的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要经过建筑师的整理、甄别与过滤后,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段与技术举措加以落实。建筑师要摒弃任务完成式的消极态度,积极承担起方案优化的主导责任。同时,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师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并在工作程序、机制上给予保证。

1.3自顶向下,抓大放小,做本阶段应该做的事。

由于中标方案大多为概念设计深度,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应采取自顶向下的优化策略,优先着力于宏观与总体层面上的要素,重点关注于本阶段必须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避免过多、过早地陷入局部细节问题中。一些设计节点或专业技术措施可以留待工程设计阶段由设计院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此外,在此阶段过早敲定的设计细节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工作的深入而废弃,造成工作上的浪费。

2.房屋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2.1重视成本要素

目前成本指标已成为限额设计的一项硬性约束,必须加以严格控制。然而,在投标阶段,设计单位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专业,建筑估算往往仅能达到匡算深度。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结合具体的中标方案,对建筑成本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成本限额指标对功能、材料、结构形式、技术标准等进行全面优化与协调。

2.2关注文化、功能要素

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内涵,广泛涉及到历史、文脉、民族、地域风情、风格定位、建设单位的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且往往难以用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述。对文化要素的正确把握与合理表达通常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中标方案能得到评标专家的认可,一般会在文化要素的诠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全面到位。在方案优化阶段,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均应对文化要素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反复的沟通与论证,以准确把控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建筑格调。

在功能方面,由于招投标之前尚无建筑方案雏形,建设单位对功能需求的描述往往是粗线条的,大量技术指标尚有待细化与明确。因而,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基于中标方案对功能要素进行梳理,并逐一验证落实。同时,力争通过功能集成,碰撞、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使功能更趋完善与优化。

2.3加强质量设计与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施工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还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注重质量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与全过程管理执行力,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使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对于工程设计中需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还要加强对可行性的分析与验证,对比同类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情况确保工程质量。

2.4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模式

“倒三角工作法”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下面将结合某总部办公大楼建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计方案优化的具体案例,对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方案优化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如图1所示。

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在启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之初,工作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中标方案的精髓以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特质与手法,并由高至低排序,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倒三角”模型。五段式的体量关系集中体现总部大楼的稳重和大气,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认可度与接受度也最高;其次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通高中庭,成为夜景效果的视觉中心;再其次分别是德式的建筑立面肌理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基于倒三角工作法,在优化过程中,沿倒三角逆向而上,首先从位于“倒三角”最底层的功能要素入手,依据功能使用的合理性,结合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在保持对称性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布局从“东西分区”调改为“南北分区”。进而,从文化要素入手,在保证其立面肌理的基础上,对立面色彩、幕墙比例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该企业的文化定位。之后,从绿色环保节能出发,对通高中庭进行了内部尺度的优化。而对于专家和领导普遍认可的五段式体量关系,则作为方案的重要特质原汁原味地给予保留。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成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1.1 中标设计方案有待成熟与完善

建筑设计方案的中标不代表着方案完善。在有些情况下,从招标文件公布到提交方案时间,设计单位的有效设计周期不会超过一个半月。同时,依据招投标法规,招标期间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除“答疑”之外不能进行其他方式的沟通,因此,在有限时间与有限交流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单位拿出能够充分领悟建设单位意图、完全满足建设需求的方案是不现实的。此外为了加快进度,目前建设单位一般都采用“概念设计方案”招标。在功能布局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中标设计方案的深度难以直接衔接后续的相关设计活动,需要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加以深化与细化。

1.2 建设单位的技术要求有待明确与落实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设计项目,尤其是大型而且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面临功能、交通、环保、景观、法规等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设计约束,在缺乏建筑设计方案雏形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很难提出明确详细的设计要求,其在设计招标文件中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或是框架的。因此,在明确中进行逐一细化、优化和协调,并标方案后,应该基于中标方案的建筑布局,对各项技术要求、功能需求及设计约束最终落实和确认。

1.3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在建设工程设计招标过程中,多家设计单位的参与,其投标方案与设计手法、设计亮点对开拓建设单位和中标设计单位的思路是有价值的,可以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其他投标方案的优点,对中标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对于这些情况,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复杂建设项目,方案优化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程序和环节。建设单位要摒弃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可有可无的思想误区,在设计招标结束后不要急于展开后续设计,而要发挥各方优势,对中标方案进行充分的优化和深化,使各项功能指标及技术措施更为合理,建筑风格定位更为准确,造价与运营成本更为经济,并为后续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提供科学、系统的工作依据。

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风险与原则

建筑设计的优化方案是否能够优化所有工作,并都实现目标呢?在有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它们投入了时间、精力进行方案优化,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调改了一个地方,却引发更多相关问题的现象。经过反复调改,却发现不是对中标方案进行了“优化”,而是丑化、劣化了原有方案,甚至颠覆了中标方案,轻者延误了工期,重者则造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大失误。因此,为了实现优化目标,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如下几条原则是应该严格遵循的:

2.1坚持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导作用

方案优化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作人员不专业因素干预甚至主导优化过程是其中一项主要失败原因: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或领导的主观意愿不知不觉中影响或压制了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中标单位也常常存在任务完成式的被动工作心态,果是系统思考不足引发更多的问题,造成方案的劣化。为确保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自各方面的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要经过建筑师的整理、甄别与过滤后,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段与技术举措加以落实。建筑师要摒弃任务完成式的消极态度,积极承担起方案优化的主导责任。同时,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师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并在工作程序、机制上给予保证。

2.2 识别并坚持中标设计方案的精髓,避免颠覆性的修改

设计招投标制度对中标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且大型重要项目的中标方案一般都经过了建设单位高层领导的认可,所以不能敞开来优化,而是应该充分挖掘、识别、提炼出原有中标方案的亮点,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切忌进行颠覆性的修改。

2.3 自顶向下,抓大放小,做本阶段应该做的事

因中标方案大多为概念设计深度,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应采取自顶向下的优化策略,优先着力于宏观与总体层面上的要素,重点关注于本阶段必须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避免过多、过早地陷入局部细节问题中。一些设计节点或专业技术措施可以留待工程设计阶段由设计院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此外,在此阶段过早敲定的设计细节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工作的深入而废弃,造成工作上的浪费。

三、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应重点关注的要素

那么,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有哪些呢?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3.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综合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以工程功能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性、工程造价严谨性、财务审核规范性为重点,科学的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设计,科学的应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达到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投资的目的。通过工程造价严谨性控制,达到工程造价对施工的指导目的,为施工成本控制奠定基础。通过财务审核规范性对工程造价、施工资金使用等进行控制,达到工程投资的科学使用,避免职务侵占、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同时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还需要对施工过程材料进场数量、进场时间、堆放场地与堆放方法的进行设计优化。通过科学的进场数量设计减少材料进场过多造成的场地占用、资金占用以及材料管理费用。通过科学的堆放场地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二次运输费用,提高施工效率。通过科学的堆放方法设计优化能够有效的避免材料堆放不当造成的材料损失。总之,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充分考虑,建立现代化、精细化施工管理,以此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最终目的。

3.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管理部分的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质量也有着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注重质量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与全过程管理执行力,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3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是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质量的提高。项目设计管理过程要抓住重点与关键点、对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等进行重点控制,以此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设计过程中还要通过优化统筹安排工作、提高设计效率与各环节的交接,对交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设计工作的统筹安排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时间。对于工程设计中需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还要加强对可行性的分析与验证,对比同类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情况确保工程质量。设计部门或企业还要加强自身设计人员综合水平与素质的优化,通过在职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水平,有针对性的对专长人员进行培训。

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对设计项目的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与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因此,建筑工程设计部门或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提高优化水平,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四、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倒三角”工作方法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倒三角”工作方法是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下面将结合某办公大楼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具体案例,对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方案优化模式进行介绍。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倒三角”工作方法

在启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之初,工作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中标方案的精髓以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特质与手法,并由高至低排序,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倒三角”模型。由模型可以看出,五段式的体量关系集中体现了总部大楼的稳重和大气,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认可度与接受度也最高;其次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通高中庭,成为夜景效果的视觉中心;再其次分别是德式的建筑立面肌理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

基于倒三角工作法,在优化过程中,沿倒三角逆向而上,首先从位于“倒三角”最底层的功能要素入手,依据功能使用的合理性,结合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在保持对称性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布局从“东西分区”调改为“南北分区”。进而,从文化要素入手,在保证其立面肌理的基础上,对立面色彩、幕墙比例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该企业的文化定位。之后,从绿色环保节能出发,对通高中庭进行了内部尺度的优化。而对于专家和领导普遍认可的五段式体量关系,则作为方案的重要特质原汁原味地给予保留。

参考文献:

[1]郑琼茹. 论设计标准与标准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J]. 四川建筑,20012(1)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基础民生的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城市居民建筑等,是最为常见的几种建筑类型,它们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分析

1.1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烈

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将直接决定建筑结构设计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如果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就无法及时发现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隐患,甚至会出现设计人员过分追求对建筑审美价值的提高,而忽视对建筑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的提高。从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数据来看,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引发的建筑安全问题占据着较大比例。建筑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不仅会直接降低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而且还会对后期建筑施工的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出现工程返工、工期延长、建筑成本增加等问题,对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1.2建筑质量较差

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因素,不仅包括设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包括施工环节开展的高效与否。材料质量低、操作流程不合格等,是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会极大降低建筑设计结构的安全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性较大,不便于管理,无论是在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还是在资金控制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一些工作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谋取利益,就会出现收取回扣、挪用资金、偷取施工材料等行为,从而使建筑材料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降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此外,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就会擅自降低建筑材料使用标准,进而造成工程建筑质量的降低。钢筋作为建筑中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好坏。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控力度,为建筑工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1.3稳固性较差

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建筑的稳固性都有待提高,以便于更好地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为建筑使用安全提供保障。一旦建筑受到地震的影响,出现裂缝、坍塌等事故,就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对建筑稳固性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2.1增强建筑结构设计的稳固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增加建筑高度,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我国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对建筑的稳固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通常来说,建筑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工作量极大的工作,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设计理念,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建筑抗震性能的提高来说,我国正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发展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实现对我国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

2.2加大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力度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都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建筑设计中适当的应用一些新技术,能够使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为建筑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保障。比如说,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可以将前期勘测好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使用专业的建筑设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果,最后由建筑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2.3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设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建筑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建筑技术多样化、施工过程自动化,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设计人才管理制度,加大对设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其次,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以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最后,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力度,为优秀建筑设计团队的打造提供可能。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对设计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为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保障。

3总结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建筑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要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所以说,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在设计中遇到难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问题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153-153.

[2]孙伟,王阳.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405-406.

[3]时震海.浅论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8605-8605.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基础民生的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城市居民建筑等,是最为常见的几种建筑类型,它们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 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分析

1.1 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烈

设计人员的O计理念将直接决定建筑结构设计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如果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就无法及时发现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隐患,甚至会出现设计人员过分追求对建筑审美价值的提高,而忽视对建筑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的提高。从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数据来看,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引发的建筑安全问题占据着较大比例。建筑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不仅会直接降低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而且还会对后期建筑施工的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出现工程返工、工期延长、建筑成本增加等问题,对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1.2 建筑质量较差

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因素,不仅包括设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包括施工环节开展的高效与否。材料质量低、操作流程不合格等,是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会极大降低建筑设计结构的安全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性较大,不便于管理,无论是在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还是在资金控制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一些工作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谋取利益,就会出现收取回扣、挪用资金、偷取施工材料等行为,从而使建筑材料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降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此外,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就会擅自降低建筑材料使用标准,进而造成工程建筑质量的降低。钢筋作为建筑中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好坏。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控力度,为建筑工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1.3 稳固性较差

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建筑的稳固性都有待提高,以便于更好地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为建筑使用安全提供保障。一旦建筑受到地震的影响,出现裂缝、坍塌等事故,就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对建筑稳固性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2.1 增强建筑结构设计的稳固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增加建筑高度,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我国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对建筑的稳固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通常来说,建筑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工作量极大的工作,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设计理念,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建筑抗震性能的提高来说,我国正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发展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实现对我国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

2.2 加大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力度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都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建筑设计中适当的应用一些新技术,能够使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为建筑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保障。比如说,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可以将前期勘测好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使用专业的建筑设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果,最后由建筑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2.3 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设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建筑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建筑技术多样化、施工过程自动化,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设计人才管理制度,加大对设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其次,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以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的发展犹,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最后,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力度,为优秀建筑设计团队的打造提供可能。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对设计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为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保障。

3 总结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提高;建筑设计;建筑工程;重要性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建筑设计是极其富有创造性的一个设计阶段,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设计涵括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灵感、经验、知识水平、创造力等,建筑设计一般包括原理方案设计、系统功能分析、设计要求分析这几个环节。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建筑物做到实用、经济、坚固、美观;以最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作出项目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左右,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设计方案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例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降到最低。

二、建筑设计存在问题

1、专业技能知识不牢固,专业配合不到位。

设计师若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自然设计不出理念新颖、功能完善的建筑图纸。设计出来的图纸肯定存在设计要求前后矛盾、建筑物尺寸不符合实际情况、设计条件漏项等问题。据统计,设计条件漏项与设计条件变更在超预算的各种因素中名列前茅。同时,不具备夯实专业技能的设计师在施工过程中也将难以应付突发问题。这样怎能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这样的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又将如何成为施工依据。

专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在工程设计中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专业配合不到位,比如暖通空调专业在方案确定后,没有给结构专业提供设备的质量及基础荷载、位置、尺寸等参考数据,将致使结构专业设计的剪力墙中没有设预留孔洞,不仅给施工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延误了工期。2、技术处理措施不当有些建筑物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处理。例如一栋长度约90米的学生公寓楼,为了解决建筑变形的问题,应按规范设置变形缝,或者采用后浇带。但如果把变形缝的位置设置在房间的中部,既不便于清扫垃圾,也不美观,很不妥当。又如东西走向的办公楼,存在西晒的问题,没有运用遮阳等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3、忽视建筑节能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世界40%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所以,节能理念也成为当前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但这方面我们做得并不到位,如:对于大跨度结构工程设计,总希望将跨度做得越大越好,而结构的高度与材料消耗量、跨度是都是按照指数关系成倍增加的。跨度增加一倍,结构使用的材料用量增加就远远大于一倍,根本不利于建筑节能。

4、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很多建筑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如设计的层高越来越低,有的甚至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浑浊的空气随着热空气上升,下层空气较为清新,层高过低,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目前窗户的设计由传统的敞开式被推拉式替代,使得实际通风面积只有原来的一半,达不到通风的要求。

三、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的措施

1、提升建筑设计师的职业素质

一方面,设计师应当主动地了解、预测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仍需加强,这主要依赖于建筑设计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结构工程师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培训等途径,学习相关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了解施工技术的国内外最新发展资讯,掌握具体施工工艺。这些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无疑都是有助于设计人员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的。只要加强对设计师队伍的管理,把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变成设计师整体的自觉行动,同时努力发展建筑设计的配套技术,全面改善社会的文化环境,我国的建筑设计质量会越来越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2、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优化设计方案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而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这一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资金,忽视设计条件的合理性,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视经济、设计保守等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设计方案经济分析,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优化设计方案,达到预期效果。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设立《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规范,但这些法规都是从项目建设总体出发的,对具体工程设计方面的规范还不够完备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

4、加快推广设计监理工作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总之,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建筑设计师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合理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总结各项合理性措施。在达到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建筑设计达到适用性、经济型、艺术性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吕戏洋,马玉刚,沈伟良.浅谈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J].知识经济,2009,(04)

[2]孟承新.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J].市政技术,2007,(04)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构思 实现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建筑设计通常在介入工程的前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设计灵感、设计构思、推敲设计方案,这些都需要突破常规的设计程序,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拿出优秀的设计方案。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要求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设计任务要点及委托方的要求,完成简练的方案构思,斟酌、比较、决策,并用图示效果来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创作思路。

众所周知,慢工出细活,建筑设计同样也不例外。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一个外观既美丽、功能又齐全而且经济实用的建筑,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在设计初期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设计的自然资料,包括气候、土壤、环境、地形、地貌等资料的收集;其次,要了解设计的意图、设计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思考,进而满足委托方的要求;再次,要对建筑内部的功能以及建筑外形进行构思、推敲,尽可能使建筑创作既美观、又实用舒适。这三点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为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设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有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去投标、竞标,有时又急需拿出设计方案供领导决策或提供给甲方。这些都要求设计师具备建筑设计的能力,以应对可能会遇见的各种工作状况。其实,建筑设计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在短短几次建筑设计训练中就能形成的,它是通过长期的设计工作实践的潜移默化, 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从而培养、锻炼出建筑设计的思路。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平时的设计工作中,要不断总结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同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在设计工作中,才能日积月累,不断进步,才能在建筑设计中得心应手,在建筑设计中求快、求新。

建筑设计要求设计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设计任务,这其中包括迅速浏览,读懂设计任务书,分析设计要求、设计思想,打开设计思路、推敲斟酌方案,并且完成图纸的绘制等。如果在设计中没有一定的计划性,是难以完成设计中的各项要求的。其次,在面对任务书中提到的各项要求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灵活应变,准确抓住要求的中心,并且以此为重点进行分析。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地安排好设计构思时间、设计表现时间、设计创作时间。

在建筑设计中,要想能够很快地找到任务要求中的突破口,有时就在于设计师的应变能力。但是应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平时的设计中,要有目的地培养这种能力。在每一次的设计工作中,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从构思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计划性和应变能力。在日常的设计中,要不断总结自己在设计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同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一突破。最重要的是,要汲取别人建筑设计中的长处,只有这样, 才能在短期内锻炼出建筑设计的计划性和应变能力。

在一次完整的建筑设计中,从图面效果就能直观地反映出设计者的设计功底以及设计素养。建筑设计通过运用铅笔、钢笔、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常用工具,用徒手绘制技法,建筑捕捉瞬间即逝的设计创作灵感。这样的创作,可以使设计人员从模糊的初步设计意图,到逐步明晰的设计思路,这整个过程就能全方位地显现出一个设计者的设计业务功底和修养。

建筑设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整套设计构思图,因此,建筑设计难以像实际工程设计、课程设计那样的深入。建筑设计中不可能细化到设计中的各种要素,满足其全部功能。因而,建筑设计的重点应主要放在设计主体方案上,不拘泥于处理方案的细节。只要在设计中找准大的设计方向进行构思、联想、创新,烘托出一个简洁、大方的建筑形式,才可达到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形体的功能分区、各种交通流线组织、简单的建筑体量造型的设计,以及建筑周边的环境配置等,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构思、推敲,就能在设计过程中节省许多时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主体烘托画面效果,是建筑设计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抓住建筑主体特征,又要表现出所要传达给人们的一种建筑体量效果。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建筑地找到设计任务的主体,加以烘托表现,而细节部分可以先适当削弱。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技法,将建筑物的整体形象烘托出来。这样,不仅表现出自己的构思方向、创作意图,同时,也向人们传达建筑美的感觉。

从建筑设计的范围及要点来分析,通常在建筑建筑设计中,以中、小型的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广场、商业街居多。在平时的设计学习中,要多注意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素材,包括收集建筑的图片资料、建筑规范等,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资料的收集,对各类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比如要了解各类建筑的房间进深、房间高度等基础信息。如幼儿园单侧采光的活动室,其进深不宜超过6160m等。像这样的基础信息,只有通过日常设计的积累来获得,这样久而久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再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行创作,触类旁通,就能真正掌握建筑设计的要点。

笔者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体会分析,高层建筑设计要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人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人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二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

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

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要注重把握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生态型”建筑尽可能地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一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一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人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特别是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人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人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总之,建筑设计即是通过一个图示手段,合理平衡各项要素,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它反映出每一个设计师对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方法。建筑设计除了可表现设计者思维方式、应变能力以外,还可展示设计者的思维创新与发散。

笔者认为,进行建筑设计一般可采用二种模式:一是从功能入手,再调整形式;二是从形式入手,再整理功能。一般而言,建筑设计方案总是经历:任务分析-设计构想-细部完善这三个过程。(1)从功能入手,再调整形式;是指先从设计任务的功能要求入手, 将功能在各层平面上进行整理、归纳,待功能大致安排合理之后,再考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反过来调整局部的功能安排。经过这样反复调整直至合理、满意之后,最终完成整个设计。(2)从形式入手,再调整功能,是要求设计者对功能布置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首先从建筑空间形态和造型入手,确立一个优秀的空间形体,再将功能填充和组织起来。经过相互反复调整之后,使设计变得完美。这种形式可极大地发挥空间想象力,也有利于把握建筑形体总造型。

在建筑设计中,要对建筑功能的安排进行分析,建筑功能一般可细化为许多系统,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根据各功能系统的相互关联度和紧密度,我们可以对这些系统之间的主次、并列、混合的逻辑关系,以及紧密、半紧密、松散的关系加以分析,利用各种分析图表达方式进行图示梳理、表达,完成对整体功能关系的分析。在对整体空间进行分析后,再对每个子空间系统进行体量大小、景观要求以及空间属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逐一落实,最终绘制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建筑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梁 锐,张 群.建筑建筑设计与表现[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2]徐卫国.建筑建筑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上一篇: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范文 下一篇:专业技术考核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