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文体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18:52

诗歌的文体特点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1

一、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尤其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涵盖我国社会、民俗、价值观、世界观等,成为文化巨擘中的耀眼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源于“诗歌启蒙”,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往往是以“诗歌”的教育为主线,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亦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这是特指《诗经》这一中国古诗歌的经典,但是对学生开展诗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界的公知。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儿歌、儿童诗、浅显的古诗、散文诗等,从幼儿诗歌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匹配关系上来看堪称绝配。一是幼儿诗歌的构成形式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一致。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多采用短句、甚至是单词成句的模式来组成结构上的形式美,而幼儿对语言的掌握也基本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认识规律,且正处于词汇急速扩容的黄金时期,幼儿诗歌念起来琅琅上口,好学好记,因此深受幼儿喜爱。二是幼儿诗歌的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思维锻炼一致。诗歌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最重要阶段,科学恰当地运用诗歌的特点去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显得极具教学价值。三是幼儿诗歌的韵律特点与幼儿语感的锻炼一致。诗歌是韵律的载体和媒介,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押韵,还是现代儿歌童谣、儿童诗的韵律特点,对于处于语音形成期和语感养成期的幼儿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素材,都能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启迪。

二、幼师生应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扎实的文学功底

幼儿诗歌来源于文学,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从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施教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决定了其施教的思路和水平。幼师生要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文学功底,首先要有一定的对汉语语言的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幼儿诗歌的文学特点,熟悉它们具体的分类,熟记大量的幼儿诗歌的具体内容,不但能知其文,还能知其意、知其境界。其次要对幼儿诗歌的文学语言有清醒的认知和较深的理解,要善于总结幼儿诗歌的文学意味,并转化为幼儿诗歌的教学知识。再次,要具备解读幼儿诗歌的专业文学功底。幼师生切勿有幼儿诗歌过于简单易懂,有些甚至是“大白话”的错误认识,经典的幼儿诗歌,都是过了大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其既具备文学诗歌的全要素,更具备鲜明的教育素材特征,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出色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幼师生的基本功,但是具体到幼儿诗歌教学,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标准。毋容置疑,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根本,3-6岁是幼儿学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师生只有掌握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要杜绝“口音”的困扰,克服方言口音对普通话学习产生的障碍。二是形象。很多的幼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具体的课堂语言上,幼师生要充分注重形象的表达方式,要借助体态语来进行综合表达,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三是语感。诗歌对平仄、押韵、韵律等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幼师生语感的具体能力,要突出对平仄、押韵、韵律等方面的专业培养特点。四是艺术。对于幼师生而言,艺术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都必须具备,特别是具体到幼儿的诗歌教学方面,语言的功底、表达的能力、教学的张力等都是影响诗歌教学的最基本硬件。

(三)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科学有效的策划过程、周密系统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导入―教学―互动―引导―拓展―总结―复习”等环节在其中都要体现,幼师生要具备有效的策划实施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才能把教学环节精心分解实施,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三、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诗歌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科学诵读训练。诵读往往是被幼儿教育者忽略的基本功。其实,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幼师生的诵读水平:一是用长期的诵读训练来纠正自身发音,很多幼师生的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差,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学生吐字归音的训练,让学生多听多学CCTV电视台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来改善并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同时在长期的诵读训练中采取录音训练、双人互读、角色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等多种方式,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仔细甄别发音弱项,固化正确发音。二是要求幼师生通过长期诵读训练来改善音色条件,让其发音更加富有层次和穿透力,美好的声音和音色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三是通过长期诵读,让学生逐步达到对经典诗歌的背记程度,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科学规律。

2.丰富文学修养。幼师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是一项“硬功底”。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幼师生大量阅读关于诗歌方面的文学作品,特别对传统诗歌、现代儿歌、儿童诗等题材的掌握和阅读,多读圣野、金波等著名幼儿文学作家的作品,还应涉猎俄罗斯、英国等其他国家的优秀幼儿诗歌,丰富自身文学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是要开展适当的幼儿诗歌的创作活动。教师要培养幼师生在理解幼儿诗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能针对幼儿教学的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自我创作,作品要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贴合幼儿实际,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3.提升策划能力。策划能力首先来源于幼师生对幼儿学习语言的正确认知。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的过程,3-6岁的幼儿基本处于“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充分运用各种语言成分的句子”的发展阶段,要充分把握这种跳跃性的语言发展,充分运用幼儿诗歌的多双词句、跳跃性思维、特征化描述、片段化场景的特点去策划符合幼儿特点的诗歌教学活动。通过对幼儿诗歌的熟练运用和理解,把诗歌的意境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场景来学习和认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设计、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落叶》这类儿童诗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季节性较为明显,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创造条件选择在秋季的落叶树下进行教学。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类古诗则宜用情景表演法来教学,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接着通过角色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其掌握,这种游戏性的方法非常受幼儿的喜欢。教学活动设计与组得当,能够给幼儿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大量教学模拟。幼师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应该更多在教学模拟上得到体现,教学模拟是对幼儿诗歌教学的最佳训练。一是要有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同学、老师均可以成为教学模拟课堂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从而充分获得彼此的诗歌教学经验和诗歌教学的成功方法。二是思维模拟。这一点更体会在换位思考层面,体会受教育者的认知视角,针对幼儿喜欢幻想,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因此选择的诗文要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这样才贴近幼儿的思维,如古诗《春晓》、《咏鹅》、儿童诗《小熊过桥》等等。三是可以获取最接近实际教学的模式经验和教学数据。幼师生在试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技巧和技能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以后从事幼教学事业夯实基础。

5.积极教学实践。幼师生的诗歌教学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真正质的提升,因此要珍惜每一次教学实践的机会。

一是充分准备。对于选择教材、授课目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诸多环节都要充分掌握,同时要详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第一步题材要丰富多样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诗歌,如小班的孩子宜选择主题单一、语言浅显重复、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如儿歌《老师早》、《小刺猬理发》等。中班和大班在选材范围上广些,同时要注重诗歌蕴涵的意境美、情意美和语词的审美。

第二步,分析、熟悉教材。首先包括分析诗歌的主题、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诗歌的语言,找出重难点,确定幼儿应掌握的新词。接着分析诗歌的节奏、音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如儿歌《小金鱼》“小/金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头碰头”中斜线表示音步,加点的字表示重音,要引导幼儿读好节奏,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分析熟悉作品后,教师应能用标准流畅的语言背诵诗歌,以便于教学。

第三步,幼师生要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历和经验准备教具,写教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儿童诗《摇篮》就要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幼儿能感受到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教具的制作要符合诗歌的内容,使用直观教具,如图片、贴绒、桌面材料、木偶等。幼师生在使用前,要先练习使用。

第四步,在教学过程中,幼师生应通过示范朗诵,让幼儿感知诗歌内容,进入到诗的意境,并灵活运用讲解法、谈话法、情境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五步,为使教学活动更具可行性,应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围绕内容开展表演、仿编、创编等,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其积极表达,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如诗歌《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很适合创编动作学习,教师可指导幼儿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形象,或教师表演,幼儿朗读;或幼儿表演,教师诵读,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是保持自信。自信心是掌控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自信的基础,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教师应教会幼师生用“我能行” 来暗示自己,这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常用这种信息来调控自己,自信的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

三是注意聆听。幼师生要善于通过聆听幼儿的课堂语言,要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自己需要解决的知识弱项和技能弱点,反馈自身的教学,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聆听其他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四是善于总结。幼师生在每次的教学实践后,要懂得总结成功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延续巩固;总结不完美的环节,诊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改进;总结知识和技能弱点,开展训练,补齐短板。

(二)教学实践案例剖析

大班诗歌《咏蛙》

设计意图:

这首诗内容写得很有气势,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诗,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龙虎之姿和不凡气概。形式工整,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广为传诵,适合幼儿感受、学习和朗诵,是幼儿学诗的佳作。

活动目标:

(1)通过听、读、想、猜、看、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特征描写;

(2)学习咏物类入门诗歌的基本知识;

(3)学习并认识青蛙这种动物,了解大自然,激发爱好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的相关图片;准备画青蛙的笔和纸;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主题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师可以念青蛙谜面,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初步感知诗歌

(1)出示青蛙图片,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播放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帮助幼儿理解诗的特点和意思。

(3)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运用讲故事学诗的方法,把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解读诗歌,让幼儿认读并理解“虎锯”的词义、诗歌中语言规律和语境,让幼儿理解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并明白其中的自然规律现象。

(4)教师领读全诗。

3.结合动作来表演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结合动作,配合音乐来表演诗歌。

(2)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青蛙的形象。

4.师幼一起配乐诵读诗,体验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5.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突出青蛙的形象)。

(2)让幼儿出示自己的画作来诵读诗歌,逐步达到背诵的过程。

6.布置作业。要求孩子课后有条件的开展自然观察,对青蛙的特征进行了解。

案例评析:

《咏蛙》的教学案例,带给幼儿的是对青蛙的诗歌理解,在充满豪气的诗歌语言中,不但让孩子感受到了美好的乡间夏季生活画面,更是让孩子学到了青蛙藐视害虫的品格,间接起到了激发学生认知青蛙这一动物的兴趣。幼师生的语言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展现,而这首伟人少时所作的诗也极具幼儿观察认知事物的视角,能够很好地起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同时,这首诗歌很好地贯穿起了古代诗歌、自然知识、绘画能力等相关的教学内容,了解诗歌入门的方法,而诗歌教学也成为更加综合的主线和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幼师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学习传承民族诗歌文化精髓,是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今初中语文教材在诗歌辑录比重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为诗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更重要的是,与教学改革相配套,肩负革除传统语文教学弊端、推进语文教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重任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更是为诗歌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但要将诗歌教学做到“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具体说来,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力求凸显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注重审美情趣。优秀的诗歌和美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理想》(流沙河)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也让学生多念念优美的诗句,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读诗、品诗、悟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特点之二:重视情感体验。新课标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出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言志。”诗中的富于理性内涵的情感是在诗人的情绪和意象交合时的顿悟,这种智化的诗情更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在诗歌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去感受诗的形式美,品味诗的语言美,获得审美愉悦,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调动全身每一个情感细胞去领悟智化的诗歌情感,从而形成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实现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过程。

特点之三:强化积淀语言。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而充满诗意的语言凝结着诗人的情思与智慧,体现着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评判标准以及价值追求,体现着作者自己的思想、个性。它能够满足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之所需。在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多去积累、背诵诗歌,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二要启发学生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去凝视、谛听,在外界大量形象感受的融汇碰撞中,获得对社会生活或个体生命的突然感悟与发现,最终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诗意语言。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深得学生喜爱,尤其是这样几首:“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语言的花儿,开得愈大,行动的果儿,结得愈小。”……这些小诗,寓哲理于精粹典雅的语言中,富有感染力。可以鼓励学生仿照这种创作体式,将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凝聚成短小隽永的诗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 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意学习的前提再创造。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文本内容激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情景创造逸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如在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3、诗意活动造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 循序渐进,多种读法入诗情--诗意学习过程的再现。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初读感其形。帮助学生正音识字,总体感知诗歌意思。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2、再读揣其意。再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声画并茂的多媒体范读的示范下,很容易能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

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要费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3、品读悟其情。个性诵读,解读诗情。品读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诵读中,或高亢,或重复,或低吟……好的诵读可起示范作用,不足的可得到其他同学的纠正。对学生本人来说既领会了诗意,也锻炼了胆量,更提高了能力。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诗歌鉴赏;课堂结束的诵读,是为了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诗歌的学习中,在朗读中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诵读中与诗人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4、精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三 运用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实践。读诗、悟诗至激情处,必定有许多感受。为师者,不能让这正被点燃的激情慢慢熄灭,而应趁热打铁,让还在学生心中回荡的诗情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仿写。这种练习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注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特别是对以物寓理的哲理诗,可以要求学生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符合该物的特点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揣摩学习写诗的一些基本手法。如,由此物到彼物的联想,给物赋予人之感情的拟人,给笔下形象涂上理想色彩的夸张,言外有意、启人思考的含蓄,选用最简约文字表达丰富内涵的凝炼,用寥寥几笔抓住形绘出神的比喻性描写等等。

2、改写。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内容,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它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尽管改写只是根据别人现有的文章来写,不像其他作文形式那样富有创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例如,《再别康桥》一诗中,要求学生运用诗中“金柳、夕阳”等意象,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改写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散文,让学生新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巩固了“ 读”,又促进了“ 写”,一举多得。

3、创作。诗歌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样式,它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这就决定了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新课标有淡化文体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也正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3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呢?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认识。

1.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

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是积淀,二是鉴赏。

1.1 积淀。所谓积淀,就是积淀必要的文化知识,形成高尚的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在此,我想强调积淀,不是积累。积累只是简单的相加,而只有积淀才能在长久的积累中形成经久不变的文化素养,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只有积淀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挥发悠悠的馨香。

高中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应是别的,而应是积淀。积淀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学常识,积淀个人的文化素养。

正因为高中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积淀。所以在诗歌教学必须考虑积淀的特点。既然是积淀,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多反复,多体味,像螺旋式的学习一样,让学生反复诵读优秀诗歌,不断揣摩,通过背诵强化个人的学习。

1.2 鉴赏。这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 诗歌形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境。应该说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境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诗无达诂,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的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应该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的加以分析。

1.2.2 ”语言及表达特色。如果将形象能划归到内容上去的话,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更多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

1.2.3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考查,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谈到对诗歌的理解,首先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对诗歌写作背景的理解,还有对诗人身世的了解,这正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例如,在讲解戴望舒的《雨巷》时,首先从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与"雨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都有悠长的小巷。再结合当时的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作者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并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为他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以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因此他隐迹在朋友家,"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这《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更是他在革命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情绪的书写。在此,我还要再次强调对诗文本身的理解,应该说诗歌中体现着我们赏析的大部分内容。加强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是古现代诗歌赏析的关键。

2.高中诗歌教学的几个问题

2.1 重视朗读,强化背诵。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屈原的《离骚》是人所共知的"鸣不平"。尽管今人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诵读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中学诗歌鉴赏课,更应把朗读和背诵放在中心位置,宁可不讲,不能不背。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我们每节课前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或朗诵他们喜欢的诗歌。

朗读教学一开始不必要求太高,但须做到以下几点:使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可由朗读向朗诵发展,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重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感受。诗无达诂,诗歌鉴赏具有独特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多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老师只能起个引导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游泳,他才能学会游泳,一开始也许他游泳的姿势不好看,但老师的姿势肯定代替不了他的姿势,老师可以指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诗歌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能代替学生鉴赏,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鉴赏,但不能代替学生。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诗歌的海洋中学会鉴赏。

3.采用灵活教法

教材所选诗歌从古至今,由中而外,反映时代不同,作家风格各异,诗体特点多样,这就要求教法也应与之适应,灵活多样。我主要采取了:

3.1 示范法。有目的地详讲一些诗歌,在某一方面起示范、引路作用。如以戴望舒的《雨巷》体会把握意象;以李白的《蜀道难》体会古诗各种句式的节奏和诵读;以杜甫的《咏怀古迹》《登高》体会近体诗的格律;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体会品味意境;以的《沁园春o长沙》体会词的意境和句式、诵读等。

3.2 交流法。为了加强预习和自学,引导学生亲自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大胆地让学生主讲一些短小、易懂的诗歌。这样,他们就得"备课",课上不同看法还允许质疑、讨论,老师再加以补充点拨。学生反映,这些诗歌比老师讲过的印象深。

3.3 比较法。如把杜甫的《秋兴八首》与他的《登高》进行比较,感受其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戴望舒的《雨巷》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比较,感受两种风格、两个流派诗的特点。这就是把一些主题、写法、风格等,或相近,或殊异的诗歌进行比较,比出它们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3.4 诵读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采取让学生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诗的节奏,把握诗中的情感。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4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 。(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 。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琵琶行》一诗,篇幅较长,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

总之,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但诗歌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有尽的“言”就是诗人写出来的诗歌,无穷的“意”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诗的意蕴了。因其“意无穷”,所以在分析、理解诗歌时不要字字句句统一答案,译成现代汉语要留有余地,也就是为学生独立欣赏诗歌提供空间。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三、欣赏方法

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当然,不必如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慢慢读,适当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4、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策略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新课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古典诗歌鉴赏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方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又有不同,诵读与鉴赏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在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诗歌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要找到每篇诗歌的妙句之所在,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在学习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具体学习诗词中,我讲过柳永的词,我这样介绍柳永: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形象生动而又诙谐的价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已经解决了学习上的一大困境。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体味情感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要注重诗歌的关键因素,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阅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人把感情高度凝结在诗歌之中,学生要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唯有让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在朗读中才能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神情并存是诗歌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想象力。读,有情有色,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诗是如此的美,如此让人留恋忘返。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朗读是解决学诗困境的必然一途。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朗读之后,学生已经有所悟,教师可以采用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然后教师还要点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三、体味意境,领会意象

诗歌的美是通过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得以展现的,那么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读诗体验最美,最让学生感动,如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凄清的秋景。那生动的意境,让人体味无穷,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气和环境,渲染了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的浓郁的秋意。诗中蕴含的情义真是无限,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远悲凉的意境。诗不同意味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去体味不同的意境。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教师可从诗歌的意境着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来领会诗词营造的意象,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情”。李清照的词婉转凄测,《声声慢》,抓住黄花、秋风、过雁、梧桐和细雨等一系列景和物,来倾吐词人受尽磨难、内心煎熬以及处境凄惨,诉说着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诗词都是形象的,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

学生对诗产生了感情,教师然后要积极鼓励学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

四、运用媒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诗歌欣赏的难点所在正是这个地方,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除了朗诵之外,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运用多媒体能将诗描写的意象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6

【关键词】诗歌翻译 翻译本质 翻译原则 赵彦春英译诗歌

一、引言

翻译难,文学翻译则是难上加难,而文学翻译之中的诗歌翻译,其难度更堪称是在板凳上跳芭蕾。诗人摩尔根斯特恩曾说过,“诗歌翻译只分坏和次坏的两种”,这就是说,在诗歌翻译活动中,除去译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语言工力,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和格律上的不同,诗歌译文或多或少地都会与原文在意境、节奏、音韵上出现差异。换句话说,译文永远不可能完美再现原文的意境和神韵。弗罗斯特也曾说过:“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这也很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诗歌在两种不同语言中较差的互通性。当然,诗歌也不是完全不可译的。如果我们可以正确的认识到诗歌翻译的本质,准确把握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恰当地处理与应用语言技巧,我们至少可以保证译文之于原文的理解之确、音节之合、神韵之得、体裁之称和字眼之切,从而使译文在译入语的语言艺术领域达到与原文在源语言语言艺术领域程度大致相当的语言艺术效果,从而实现“最佳近似度”。

二、诗歌翻译的本质

要探究诗歌翻译的本质是什么,其必要前提是充分了解什么是诗歌翻译。“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诗歌语言形式更为精炼和复杂,也更能体现和代表源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因此诗歌的翻译无论是在“神”“形”的层面,还是在“意”的层面上都更加注重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由此我们可以断言,诗歌翻译的本质即是将一种精妙的语言艺术转“易”成另一种精妙的语言艺术。所以,在诗歌翻译的实`活动中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熟悉诗歌的语言载体,能够精确的把握诗歌极其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并可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工力将原诗的“意境”、“神韵”、“情思”、“精神”,以及语言结构、节奏、格律等一一再现。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

纵观中国近百年的诗歌翻译研究史,关于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即诗歌翻译应忠实于内容还是形式而言,众说纷纭。就诗歌翻译的内容和形式概括说来,比较活跃于翻译界的就有诗歌直译论,诗歌意译论,诗歌翻译格律论,诗歌翻译散体论,形似论,神似论,诗歌翻译音美、形美、意美论和诗歌翻译多元标准论,等等;而将不同的观点排列组合而成的新流派更是随处可见。然而,就目前中国诗歌的翻译现状而言,诗歌翻译的效果可谓乏善可陈。一味追求直译的译者,诗歌通常会译得太直、太浅白,往往忽略了诗句之间的流畅与连接;而一味崇尚意译的译者,诗歌通常就会译得太自由,译者自身张扬的创造性往往会掩盖原诗的意境和精神;而太过于要求格律和形式的译者译出的诗歌则经常会流于形式,失了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诗歌的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诗歌的某一个方面或层次,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诗歌特点选取不同的翻译标准,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这才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

这种基本原则反映在诗歌翻译活动中则体现为,在写实主义类的汉诗英译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原诗内容和意境的表达,比如赵彦春翻译的《道德经》、《庄子》等等。这类诗歌文献价值在于其内容对于后人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因此翻译这类诗歌就要求译者对于源语言和译入语,尤其是源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于可以准确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在《道德经》的英译活动中,赵彦春对于“道亦有道”的准确翻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古典主义类的汉诗英译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原诗的形式特征和节奏韵律的展现,比如赵彦春翻译的《千字文》等等。《千字文》的经典之处在于原文作者使用了一千个完全不同的字连贯流畅地表达了其主旨思想,这在用单字词就可以表意达情的汉语中已实属难事,更别提在靠重复的介词、连词来完成衔接与连贯的英语中了。完成《千字文》的英译文,这不仅很大程度上考验了译者对于译入语语言结构的掌握,也体现了对于译者遣词造句、语言运用工力的严格要求。赵彦春英译的《千字文》不仅仅靠一千个英文单词就完成了对原文内容的详细描述,更绝佳近似地展示了原文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内涵,堪称完美之作。而在浪漫主义类的汉诗英译实践中,我们则应更加注重对于对原诗意境和情怀的表现,比如赵彦春在诗歌《忆秦娥・娄山关》的英译文中,凭借一些简洁却极具丰富感情的单词,诸如“signs”,“hard enow”,“roll low” 和 “glow” 等,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战到底的壮志情怀就体现了这一点。

四、结论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诗歌翻译的本质即是实现精妙的语言艺术在不同的语言载体之间的转换。而汉诗英译的基本原则则是根据不同的诗歌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标准和运用恰当地翻译技巧。也就是说,诗歌在翻译中的完美再现有时体现在其内容和意境上,有时体现在其形式特征和节奏韵律上,有时则体现在其意境和情怀上。而汉诗英译的根本就在于尽可能地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这种“最佳近似度”。

参考文献: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7

安静的姿态与拒绝平庸的努力

在众声喧哗的当代诗坛,江苏诗歌的姿态则显得相对安静。每个业已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创作的个体差异,同时江苏诗歌整体呈现出来的精致、恬淡、平和,构成了江苏诗歌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一种特殊品质。

罗振亚认为,在一些诗歌远离读者、远离生活的时候,江苏的诗人们正在有策略地全方位“及物”。他们注意协调诗和现实的关系,从自身视点出发,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境遇和感受,呈现“此在”处境和经验。与此同时,他们致力于艺术技巧和思想深度的打造,对时尚和流行的写作风气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和警惕,钟情于艺术自身品位的经营和提升,沉稳内在地多方寻找诗歌艺术的可能性。

霍俊明认为,新世纪诗歌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日常诗学”的写作趋向,诗歌的写作背景是具体化、日常化、个人化的,但这一过程在江苏诗歌中并不意味着诗人耽溺于琐屑的生活细节的漩涡之中,反而显示了他们努力超越和拒绝琐屑日常生活的思考。这些日常景象在诗人的过滤和整合之后获得了一种新的意味和精神。

“南方诗歌”精神的诗学价值

不少与会者认为,新世纪以来江苏的诗歌写作充分说明了地域性和文化根性对于诗人写作的重要性。

何言宏专门阐发了“南方诗歌”的主要特征与诗学价值。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中,需要对往昔的传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不断加以发扬光大,使其具有更加广阔的精神关怀与现实指向。比如江苏诗人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就成功地表现出了吴文化的特点,体现出诗体的优雅和意象的精致。

也有论者对此持保留意见。傅元峰认为,对“南方精神”的探询,现阶段能够从文本中确切归纳的只是诗歌的某种自由姿态或自由精神。这种诗歌本质的获得和地理方位以及地域并没有直接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地域风格诉求在理论与文本上都有所体现,但并没有取得更大的美学突破,恰恰是强化了文学的概念化和符号化特征。

何平认为,新世纪的诗人写作中,“南方”和“北方”没有必要构成一种对抗。诗歌写作不是拟想中的文化认祖归宗,更引起关注的是当下诗歌书写的复杂性经验。

当代诗歌要保持自己的文体边界和精神尊严

与会者还对中国当代诗歌及江苏诗歌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诸如诗歌标准的缺失、诗歌与现实生活对话能力的缺失等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新世纪以来的诗歌观念看似繁复多元,诗歌写作也是在差异和多个向度展开,但近年所涌现的一些诗学问题已经说明,诗歌问题已经不单纯是文学自身的问题。当代诗歌如何保持自己的文体边界和精神尊严,需要诗歌界时时警醒。

陈义海认为,江苏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和平原文化,江苏诗歌往往清秀有余但豪放不足,虽见唯美但力度尚显不够。就创作而言,江苏诗歌的特点是诗人多、作品多,气氛活跃,但还缺少真正在全国影响大、风格别致的诗人和作品。

沈奇认为,新世纪诗歌创作需要的是更高远的理想情怀、更深广的文化意识和更精微的诗体意识。令人欣慰的是,江苏的优秀诗人们在泛日常写真主义、泛口语化和泛叙事性的潮流面前保持了足够的清醒和独立性。

诗歌的文体特点篇8

2007年5月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由五个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一次“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涉及中国艺术歌曲界定的不同观点和理解,无疑会有力地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研究,展现中国艺术歌曲勃兴的未来前景。

纵观十多年来有关中国艺术歌曲界定争论的焦点,有两种观点值得商榷。其一出于狭义的民族的“全民”观念,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传承看作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本源,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在于其“民族性”和“人民性”,忽视或抹煞作曲家创作的独创性及个性化,混淆不同歌曲体裁形式的性质、特征和美学规范。

其二出于实用的市场传播的“功利”观念,将歌曲作品的市场传播看作是第一性的,审视艺术歌曲的价值在于其市场传播销售的度量,忽视或抹煞不同歌曲体裁形式所具有的不同审美内涵,混淆不同歌曲体裁形式的界定及其不同的审美价值。

各种歌曲体裁有不同的歌词结构,诗韵格律的内蕴,有不同的题材选择范围和不同的内容载体以及不同的情感表现特征,亦有不同形式美的音响织体形态,若按照不同特点的类别划分,中外歌曲体裁形式多达数百种,其各自表现的形式特点、风格特征、技巧运用等都充分地反映出不同国度、民族、地域音乐文化的不同发展。

艺术歌曲之称,取自于德文Kunstlied、英文Art song的直译,是指19世纪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抒情歌曲形成,以抒情诗为题材而为独唱写的有伴奏的歌曲体裁。作为一种有审美共同特征的歌曲体裁,法国称Melodies,俄罗斯称Romance。萧友梅、青主、赵元任、黄自等前辈,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取材于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国艺术歌曲,采用钢琴伴奏的独唱形式,显然受到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力求借鉴西乐创立新乐,体现出一种弘扬自己母语文化的民族气质和复兴民族音乐文化的夙愿。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特征的歌曲体裁,包含有诗的文学成分,又具有音乐本体强烈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是诗与乐高度整合的艺术载体。诗音乐化,音乐诗化是艺术歌曲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有别于其他所有的歌曲体裁形式。艺术歌曲创作要求构思的独创性,形式技巧的完美性,富于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一首好的艺术歌曲取决于作曲家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有深厚的诗歌情趣和驾驭体裁形式的艺术功力,使诗与乐完美地融合。

艺术歌曲的形式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形式结构特点及重感情表现的音乐风格。其深层次的审美特征在于:

(一)艺术歌曲是一种个性化而精炼的声乐体裁,具有作曲家个人风骨的创作特点,侧重于作曲家自我主观体验和个人情怀抒发,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二)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诗韵审美内涵而开拓艺术想象的音乐创作,其形式完全适应词的结构,有鲜明诗化的音乐形象和描绘意境的音乐内容,词、曲与伴奏融合为一体,使词的韵律、情调、气氛、意境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艺术歌曲是一种升华的民族语言与诗化的音乐语汇相融合而具有形式美的声乐演唱艺术。艺术歌曲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要求声音美、韵律美,富于诗情画意的细致内在的艺术表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古老音乐文化传统,周代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直至唐代五言、七言格律诗和宋代长短句的词都是诗与乐融合而可以读、诵、吟、唱的体裁形式。唐代289年间,仅就清代康熙四十四至四十五年辑集的《全唐诗》有48900多首,诗人2200多名,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约有160位诗人写了600首咏乐诗和咏赞歌唱,歌唱家的诗百余首,生动地反映了唐代歌唱艺术兴盛的状况。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唐代敦煌曲子词590首,涉及曲调有80首左右,有整齐的句式。宋代319年盛行长短句的词体诗,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体裁形式。有名的词作家有200多人,其中使用歌唱词牌多达870种以上。南宋音乐理论家和词作家张炎(1248―1317后)通晓词韵与音律,晚年著《词源》二卷,是研究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文献。

元、明、清640年三个不同民族传统的朝代,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特殊形态,唐宋660多年形成极其丰富的词曲歌唱传统,再也得不到发展。元杂剧、散曲和南戏的兴起,清代弋阳腔、徽调、二簧、秦腔为主体所形成的地方剧种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歌唱艺术的走向,使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失掉其形成体系传统的根基。

中国艺术歌曲兴起于“五四时期”前后,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诗情语汇特点,涉及中国汉字的平仄音韵和四声高低长短,缓急升降调韵律,这正是唐诗、宋词所讲究的吟唱的音律及歌唱特点。当今如何将中国古典诗词歌唱的传统加以传承发展,并吸收、融合极其丰富的民歌语汇,将汉字所特有的节奏性、韵律性以及四声抑扬顿挫的吟唱特点转化为现代民族音乐语汇再现出来,创立中国艺术歌曲富于民族韵律又具有诗情内在细腻的艺术表现,采用钢琴或小型管弦乐或其他乐器伴奏的诗化的雅俗共赏的声乐艺术,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症结。

上一篇:商务局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环卫运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