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4 19:34:09

金融产业发展

金融产业发展篇1

关键词:金融约束产业政策金融政策

一、引言

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蔓延让许多国家的经济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也不例外。宏观层面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于国内企业走出当前困境十分重要。但笔者认为,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中各个不同行业的影响具有行业差异性。虽然中央加大了财政投入,但在我国大力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我们更应理清各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及其对金融政策的信赖程度,从而使政府更好地从宏观和中观的经济层面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引导,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对不同金融环境的差异性需求做出适宜的金融和产业政策。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去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很少从中观的层面上论述,尤其是从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规模的视角来考察金融约束的影响。本文尝试运用面板数据,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对金融约束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二、金融约束与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金融约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根据有关东亚经济尤其是日本战后经验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用于分析政府干预的新政策框架——金融约束,认为在经济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成本等问题,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根据他们的定义,金融约束指的是一组金融政策,如对存、贷款利率加以限制,对资本市场的进入加以限制,对竞争加以限制等。赫尔曼等人的金融约束理论提出了一种金融深化的新思路。认为政府的选择性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金融深化。

(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发展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速度。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和投资,投资数量和投资效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高水平的储蓄与投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国经济增长由储蓄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以及资本的产出比率决定,而这三个经济变量都受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金融系统便利了储蓄流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公司控制及产品交换,最终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降低了信息与交易费用,使得那些最具潜力的投资者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生产,从而提高了储蓄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以及投资的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及长期增长速度。金融市场的规模、金融部门的效率以及宏观经济金融政策都会对储蓄和投资产生影响,所以,金融系统通过作用于以上三个经济变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三、金融约束与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研究方法

参照Terra、Rajan和Zingales(1998)等人的研究思路,笔者同样采用投资加速需求方程来分析信贷约束对我国不同行业的影响。不过,在此我们对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改,以适应中国具体的经济环境:

其中,n和Kit代表公司i在时间t的投资性股票和股本,Sit代表企业i在时间t的销售额,CF表示现金流。对投资量来说,现金流不是一个显著的解释变量,除非企业是受信贷管制的。那就是说,参数对于没有信贷管制的企业来说是不显著的,但它对有信贷管制的企业是显著和积极的。本文采用了证券之星数据库中的上海证交所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1999-2008年的财务数据,总计共98只工业股票。其中将股票按行业分类为:有色金属、酿酒、食品、其他化工、机械制造、化纤、钢铁、服装、大家电共9个行业。各行业所采用的股票名称和数量。本文经过整理,采用了每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资本公积、每股经营现金流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了上述公式中的S/K、I/K、CF/K指标。

(二)变量描述

通过对按SITCi分类的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的金融财务数据来考查不同种类和不同行业企业对金融约束政策的反映。

1 被解释变量。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我国上交所上市的98只工业股票的动态面板数据来考察各行业企业是否受到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及各自受影响的大小程度。因此,被解释变量是上市公司的每股净投资(I/K),它反映了公司年度投资额。

2 解释变量。每股销售额,它反映了上市公司年度销售额占总股本的情况。在公司财务方面,销售额必然会对公司的投资产生影响,且由于时滞因素的考虑。本文将在模型中选择对每股销售额滞后两期。

每股现金流,这是本文重点考查的对象。一般来说,如果公司资金来源充足,融资环境宽松,那么公司的现金流对于公司投资决策来说不是重要决定因素;反之,如果公司外部融资环境差,信贷来源不畅,则公司的现金流必然在公司投资行为中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STATA8.0计量软件对这些行业数据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利用其提供“Hausman”检验来判断模型的设定形式,本文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给出了STATA软件的部分回归结果,表中adi—R2数值是模型的修正后的拟合优度,a为模型中每股现金流的系数,小括号中为其对应的T值。

部分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得知,机械制造行业的拟合优度较好,该行业的投资决策和行业发展受金融约束的影响较大,而服装、有色金属与其他化工行业亦受其影响,但影响较小。其他行业在这一模型中没有表现与金融约束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a系数的T值较小,只有服装和大家电的a值较为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

金融产业发展篇2

>> 互联网金融:融合与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研究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融合与变革 移动互联网与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互联网与电影产业融合 互联网+与服装产业融合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管控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研究 互联网金融与农业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发展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探讨 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论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阿里巴巴金融简介, ,引用日期,2013-9-14.

{8}参见融360官网,.

参考文献

[1]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2]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张佰瑞.产业融合与北京旅游业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9年第9期.

[4]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年24期.

金融产业发展篇3

当前,银行业经营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金融脱媒趋势逐步深化,社会理财需求旺盛,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迅速成为财富管理市场上一直重要力量。2004年2月,中国光大银行发行了国内首款理财产品———阳光理财外币A计划,历经10多年的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较2014年底增加8.48万亿元,增幅为56.46%。截至2015年底,共有15.88万亿元的理财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占各类资产余额的67.09%,比2014年增加5.17万亿元,增长48.27%。主要方式是通过加大购买债券、非标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投向涉及国民经济90多个二级行业,主要有土木工程建筑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道路运输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在国内银行资产管理市场中,商业银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90%以上。国家开发银行虽然设立了专业理财事业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但因缺乏私人柜面业务和自身业务性质约束,在资金募集和投资能力方面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处于弱势。然而,资产管理业务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改善金融体系结构的重要手段,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发性金融资产管理业务面临的机遇

(一)传统信贷业务竞争加剧,企业理财作为利润增长新渠道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在央行2015年5次降息的影响下,银行业普遍利差收窄,传统信贷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目前,通过降低负债平均期限降低成本,拉长新增资产平均期限提高收益,以“收益覆盖风险”的策略差别化投入,成为银行业应对利差缩窄的常用策略。受此影响,国家开发银行“大额,长期”信贷优势被不断弱化。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双重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为平衡风险,稀释不良贷款,商业银行近年来加大了与政府平台类客户的合作力度,大举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国开行传统优势领域。为深化改革,中央对地方政府类平台采取市场化、透明化的管理方式,国开行持续数年保持高速扩张态势的平台贷款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市场环境不断恶化。资产管理作为非利息收入表外业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深,传统优势领域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投贷债租证”全牌照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丰富了非信贷业务融资方式,开辟了表外直接融资渠道,有助于顺应金融改革潮流,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改善盈利结构,培育业务新增长点。

(二)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不断创新,PPP项目落地加快

2015年3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发挥开发性金融积极作用、推进PPP项目顺利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前期《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受限的大背景下,如PPP模式下的有限合伙基金等直接融资在地方政府融资结构中已经扮演重要地位。随着中央鼓励政府引导基金的态度明确,各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类政府基金将迅速增长,社会资金需求量巨大。截至2015年12月底,国内共成立780支政府引导基金,基金规模达21834.47亿元。财政部2015年11月12日《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办法》鼓励地方财政部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明确了重点支持创新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这与国开行传统支持的“两基一支”和近年来重点支持的产业创新升级领域高度一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受制于流动性风险和客户兑付需求,期限通常在一年以下。由于上述四类领域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在严格限制期限错配的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理财募集资金难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国开行应发挥自身信用优势,通过发售大额,长期限理财产品募集低成本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办法》支持的四大领域,充分利用现有贷款客户资源,发挥银政合作优势,深入挖掘政府和企业类客户理财需求,通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注资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发挥投融资主力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虽然以基金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的大规模引入对传统信贷业务有一定程度挤出效应,但是基金业务的广泛开展将丰富理财资金端的资金来源和资产端的权益类投资渠道,有利于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提升开行中间业务能力,顺应银行业改革潮流。

(三)企业投融资能力提高,理财意识增强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为代表的客户群体为控制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财务管理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为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选择绕开银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融资。根据央行公布的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3.7亿元,比2014年多8324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24%,较2014年提高6个百分点,较2008年上升11.3个百分点。企业又将在资本市场募集的部分资金通过对接银行理财降低融资成本,2015年A股625家上市公司宣布投资理财产品,共计约5482亿元。在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内唯一单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如何满足企业客户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投资需求是一项艰巨任务。近年来,商业银行凭借渠道和成本优势,大量吸引优质企业闲置资金,扩充理财资金池。国开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进,为客户提供优质理财服务,能够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回流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利于顺应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对开发性金融资管业务有关建议

(一)发挥资本引导作用,积极引入保险资金

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推进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步打破了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形成了相互交叉、跨界竞争、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大资管时代”在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方便资金融通的同时,理财资金与产品不能一一对应,难以分账管理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为引导资本进入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避免资金流入“两高一剩”行业,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重要表外融资渠道,开发性金融负有引领社会资本的责任。目前,国开行理财资金主要来自传统信贷客户和银行同业,来源相对单一。保监会2012年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准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金具有负债久期长、成本低、规模大、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等特点,非常适合对接开发银行传统支持的“两基一支”、“产业转型升级”等业务领域。未来,开发银行理财资金可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积极吸收保险资金等低成本资金,发挥社会资本引导作用,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

(二)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创新驱动

目前,国开行理财产品主要通过与其全资子公司国开证券合作,将理财资金对接国开证券的资管计划进行资金运作,产品形式较为单一。由于本身不具备理财资金托管资质,委托第三方进行托管和附加的资管计划通道费侵蚀了部分产品实际投资收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实际理财收益率,造成客户投资意愿不高。2013年7月,在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后,银监会出台十方面措施,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银行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可直接投资在银行间定向发行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理财资金可直接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融资,无需再借助其他金融机构通道。2013年10月,工商银行率先推出首个银行资管计划,共募资75亿元。此次银行理财资产管理计划的正式发行,对银行理财去通道化、打破隐性担保、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银行理财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运作中给银行理财部门更多主动权,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逐步走向真正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应顺应市场发展形式,积极创新产品形式,适时推出银行理财资管计划产品,简化交易结构,降低业务运作成本,提高客户收益率。条件成熟时,由目前以固定收益类标准化债券投资产品和类信贷非标准化债权投资产品为主,逐步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打破刚性兑付,顺应“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监管导向。创新负债筹集和匹配方式,积极引入例如“多对多”的资金池模式、“多对一”的定向资管模式和“一对一”定制理财模式。进一步丰富投资标的,适时推出股权投资类产品,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投资选择,促进开发性金融在中国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增强理财经营能力,提高产品收益率

现阶段,国开行理财资金投资标的以非标准化信贷资产和标准化债券为主。下一步,可从资产端入手,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定价能力。在信贷资产方面,发挥“投贷债租证”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加强与子公司国开证券、国开金融的业务联系,建立有效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协同业务发展,进一步推动投贷联动,强化行业配置和风险组合管理。在非信贷标准化资产方面,强调以资产配资金,重点提升理财投资部门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对资本市场的分析预判能力,实现子公司和理财事业部之间的有效协同,提高资产定价能力。另一方面,从负债端入手,降低筹资成本,借助信息科技技术,简化内部审批流程,提升业务效率。将资产管理业务嵌入信贷项目开发评审环节,提高客户经理资产管理营销意识,积极寻找低成本资金。开发方便快捷的资产管理平台和销售平台替代传统一对一式销售渠道,降低人工成本,实现资产快速转让。

(四)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加强产品创新的同时,应坚守依法合规底线,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一是要加强流程管理和制度建设。合理设置审批和操作流程,理清总分行责任,明确各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资管业务“前、中、台”分离制度,前台负责开发销售、负责风险合规管理、后台负责会计核算和资金划汇,不同业务部门做到职能不交叉,确保意见独立性;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仿照信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严密的资管业务档案管理,做到业务开展有章可依,有迹可循,有效管控信用和操作风险。二是搭建规范化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防火墙”,确保资产管理业务与表内自营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杜绝理财产品和自营业务之间交叉销售,捆绑销售。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建立理财资金投资预警机制,限制保本型理财产品投资高风险资产标的,实现每笔理财产品从资金来源到最终投向的全流程监控。三是加强合作机构的准入管理。“大资管”背景下,不同金融行业相互交叉,混业经营,产品结构复杂,单笔业务交易对手明显增多。应切实做好交易对手的资产管理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评估,实行清单制管理,建立合作准入白名单。密切跟踪合作机构的财务情况,确保资产管理载体管理的国开行理财资产和管理人自有资产或其管理的其他资产相隔离,保证国开行理财资金安全,规避操作风险。

作者:于丰泽 单位: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

参考文献:

[1]踏青.央行降息推动利率市场化银行理财转型压力继续上升[J].大众理财,2015(1)

[2]周海燕.从利率市场化视角看银行理财产品发展[J].银行家,2013(4)

[3]张文海.利率市场化:银行理财业务的新挑战[J].投资北京,2013(10)

金融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2)-0043-04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农业产业链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投融资渠道是促进农业产业链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拟以青海省为例,分析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一、农业产业链金融的理论探讨

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由一系列公司和团体所组成的有序链条。在农产品市场不断由区域化向全国化甚至国际化发展中,农业竞争表现为产业链条和运作体系的整体竞争,依托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现有关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工业产业链融资的经验借鉴方面,以龙头企业为先导的农业产业链通常以三种模式构建:结盟与直控相结合模式、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结合模式、业态扩展与转移模式。实际上,由于我们尚未完成现代农业转型,直接将工商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复制到农业领域条件尚不成熟。农业产业链成员间关系不稳定,难以形成各节点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综合效益。此外,由于农民的组织化多集中在生产领域,销售领域较少,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农业产业链的运行稳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产业链信贷业务必须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农业产业链的特征,通过业务创新,既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需求,也合乎金融机构自身对“三性”的要求。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是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农业产业集群为对象,利用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服务中介以及专业协会间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产业链资金循环需求的金融服务。该模式主要依靠产业集群内农业经营主体间在信息、资源、技术、销售渠道上的相互依存来缓解农业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收益。

以海东市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为例。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作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和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省目前唯一的一家“双部级”园区。园区规划面积为56万亩,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了“二轴三区五带五园”新格局。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50万亩,形成了五个优势制繁种产业带,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园、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牧业休闲观光园、农畜产品仓储交易配送园和菜篮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园区成立以来,互助县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全区为依托,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户种植贷款、基础设施贷款等累计36.14亿元。

(二)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从地方发展战略出发,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农户组织化和规模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基地发展衍生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对产业链条进行融资的模式。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但发挥引导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还在产业链融资中扮演了穿针引线的角色。一方面运用平台融资,建设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担保,促进农户和企业融资。

以海西州诺木洪枸杞产业带为例。2010年以来,海西州政府先后投资24.18亿元建设了诺木洪枸杞产业带,诺木洪农场枸杞种植面积正在按照现代产业园区10万亩规划目标扩大;产值也在四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向着年产值20亿元目标稳步攀升;生产经营加快向“全国最大绿色枸杞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全省最大优质枸杞精深加工基地”、“全省最大枸杞集散与贸易基地”三大基地迈进,使园区成为柴达木部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在种植产值不断提高的同时,带动了枸杞加工、物流运输、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了种植户以及群众采摘创收致富银行通过抵押担保向龙头企业融资、通过融资平台向产业基地融资、通过风险基金担保向农户融资,而政府主要起到引导、补贴和提供服务等中介功能。自建设以来,累计完成融资43.61亿元,其中直接融资31.14亿元,间接融资12.47亿元。

(三)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主要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合作社或农户签订生产协议,依据规定标准生产供给初级农产品,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加工农产品。金融机构开展的该类产业链融资就是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存在的资金、劳动力、产品循环提供信贷服务。

以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部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子公司,由青海互助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民和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湟中威思顿精淀粉有限公司、都兰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三江薯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威思顿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并组建而成,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是西北最大的、产品最全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年生产马铃薯精淀粉2万吨、马铃薯全粉1.2万吨、变性淀粉1万吨、粉丝系列产品1200吨、粉皮系列产品300吨。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全省稳产、高产、经济价值高的优势作物,建立了一批以乡镇、县整建制推进的高产示范田。2013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43.4万亩,仅次于小麦、油料,为第三大作物。辖区各金融机构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以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从而解决种植大户和农户的资金需求。2010年以来,累计发放土豆收购信贷资金9.14亿元,为调整种植业结构,有效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后劲

一是农业经济弱质性。具体表现在:政府扶持农业产业的政策力度不足;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缺少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农民和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仍有待加强,农业产业中的借款主体大多属于经济弱势群体。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推广体系乏力。从水利设施看,大部分农田水系使用期限在15年以上,渠系水库存在现实困难,加上脆弱的自然生态,使农业生产保收面临瓶颈,甚至出现失收的现象。全省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为0.64%,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对接农业生产,使农业科技转化举步维艰,大部分农民的劳动强度较高,而经济收益偏低。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凸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全省农村劳动力经过多年转移,已形成“稳定型、动态型、游离型”转移就业群体。农民转移出去后,原有的农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耕作关系留下空白点。全省大多数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增值阶段,导致农业生产无法提效,使农业效益未充分体现,农民收益无法提高,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积极性。

(二)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完善,金融融资不能无缝对接

一是农业产业链自身结构缺陷影响融资能力。龙头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整体实力决定了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农业产业链上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数量不够多、实力不够强、规模不够大。由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成员之间是信用捆绑关系,一旦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生恶化以及出现道德风险,这种风险会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会直接影响产业链现金流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导致外部融资条件恶化。二是现有的融资结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链需求。目前,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尚处于分业经营模式,能够承担整合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工具、为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一揽子融资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金融机构十分匮乏,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链上的融资需求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相互间难以形成投资共识与协同合作。融资渠道的分割,影响产业链资金衔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此外,农业信贷资金的结构不尽合理,导致信贷资金期限与农业产业化对于资金的使用周期要求不一致。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增大

一是农业保险不足。目前全省开办农业保险的机构仅有6家,农业险种11种,基本涉及了农业各领域,但很多险种只存在于名录之中,并没有实际开展,保险机构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全省农业保险赔付率为24.15%,农牧业的季节性及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经营农业保险需要投入比其他险种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险公司做一单业务付出的管理成本要占保费的20%-30%,这加重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投入热情。二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全省县域缺乏对土地承包权、林权以及对农业企业产品的抵押登记制度,抵押物不足,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信贷支持的瓶颈。调查显示,农业贷款多为固定资产为主的抵押贷款,而农业生产资产主要沉淀在农产品上,农业的主要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在固定资产方面,农业的厂房大多简陋、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即使个别拥有所有权,也因远离城区而潜在价值较低,使得农业企业难以提供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物。三是农业担保明显滞后。全省担保体系主要有担保公司和担保基金两种模式。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担保公司共计34家,73.5%主要是政府出资背景,其服务方向主要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服务。担保基金模式主要是以各州地、县为单位,以社会保障局劳动力转移专项财政资金为担保基金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目前,全省担保公司向个体户和农户开展担保业务种类只占全部担保业务比重的14.31%,社会保障局担保基金发放贷款的群体只限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四、对策建议

(一)夯实农业产业链基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

一是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组织建设,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间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保证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运行和拓展。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确定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和农业产业信贷投向,把支持农业龙头作为业务重点,通过对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领域的信贷投入,带动农业产业化链条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三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对龙头企业上下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特点,开发适合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产品,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及收益最大化。积极发放信用贷款、授信贷款。积极探索开办存货、应收账款等为质押品的质押贷款,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产品,全方位、多元化满足产业化金融服务需求。

(二)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强化现代农业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支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核心区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完善园区服务功能,逐步将核心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研、推广和培训中心。二是支持和壮大产业基地,提升园区产业化水平。支持以果蔬研究院为平台的农业科技发展,培育壮大中科院青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试验、果蔬标准化栽培、大樱桃育苗、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奶牛和生猪良种繁育基地规模,着力打造全省蔬菜制种和育苗基地,为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提业支撑。三是积极参与高新技术引进,提升园区农业科技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大参与科技转化应用过程能力,加大引进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重视支持循环农业发展,提升园区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结合农村沼气池建设,做好大中型沼气池和有机肥循环利用项目金融服务工作,带动高原循环农牧业发展。

(三)拓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疏通现代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一是加强金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开发运用“金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融资模式。二是创新开展金融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创新开展信贷和保险相结合的支农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对象,鼓励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研发推广“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有力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基地以及农业生产企业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结构调整,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四)加强金融合作与金融创新,建立健全涉农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并提高农业保险公司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并针对少数民族保险空白地区,建议保险机构积极扩大区域覆盖范围,制定各级财政补贴标准,规范地市、区县级农险财政补贴行为。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对贫困边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保费补贴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对风险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行高额保费补偿,并结合农业产业政策调整补贴标准,促进农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而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二是建立健全涉农信贷风险奖励补偿基金。通过对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制度的落实,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扶持各类涉农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发挥地方各类涉农担保机构作用,着力解决农业企业融资担保能力不足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林权、大型机械生产设备、种植收益、养殖产品和农业品牌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和权益的评估机构,建立完善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常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正规商业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分析[J].金融评论,2010,(3):12-28。

[2]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1,(9):74-75。

[3]齐成喜,陈柳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贵州城乡金融,2013,(1):12-18。

[4]吴成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09,(3):93-95。

[5]赵长虹,李利平.美国农业融资结构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4):62-63。

The Study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A Case of Qinghai Province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issue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remote rural areas in Qinghai province is low and the financial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is limited, which restrains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urther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causes the low-level cycle of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Extend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realizing the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 and enhanc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of the rural areas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input to form the virtuous cycle of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makes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ssue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金融产业发展篇5

关键词:小微文化企业;文化金融;融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9402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7-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约4.9万家,上述企业营业收入总计55881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7.0%,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文化服务行业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3917亿元,增长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878亿元,增长20.1%;文化艺术服务业203亿元,增长17.7%;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1081亿元,增长13.6%。从全国各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比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00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所占比重达75.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是9176亿元、3994亿元和71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所占比重分别是16.4%、7.1%和1.3%。2010~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达到1.08%,这表明文化产业在中国实体经济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中仍然有着不错的表现和发展前景。

分析文化部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后笔者发现,全国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尽管各地着力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但这些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国际上的大型文化企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体量差距。同时,中国中小型文化企业占文化企业总数量的绝大部分,营业收入却很小,这些都大大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前进步伐。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其他国家文化企业的不同规模占比来看,中小文化企业都是文化企业的主体,这样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不过中国许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主要受益者是大型文化企业,中小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初创期急需资金,却无法获得或很难获得成本适当的融资支持,这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阻力。贯通文化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中小文化企业与资金供给方的联系成为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2金融渗入文化产业的趋势分析

文化领域原本在中国不属于产业范畴,因为在传统体制下,文化企业基本为国有,是文化主管部门下属的实现国家文化政策的非赢利性机构。这些机构也基本有国家的全额拨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什么市场意识,即便是企业形式,员工也认为自己是类似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的铁饭碗。在这种体制下,因为没有市场压力,更没有竞争意识,不需要去找需求和分析文化消费者的心理,只要完成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下达的文化任务就可以了,自然文化从业者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企业盈亏也无关紧要,有国家财政兜底,根本不会去想如何找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寻求发展模式的创新。不过这样的局面在中国文化企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被彻底打破,国家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将文化企业推向市场,让其自负盈亏,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浪潮中自谋生路。这种改革当然有利于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创新,顺应了文化领域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可是文化企业马上遇到了自己解决资金问题的难题。

要解决资金问题,无非两条渠道:一是自筹,一是外筹。自筹的规模十分有限,现代企业主要是向外筹集资金。于是文化企业才开始关注金融市场提供的各类融资方式和工具,试图借助这些方式和工具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不过中国文化企业的找钱之路没有那么平坦。金融机构投资的理念很简单,永远都在寻找性价比高,风险相对可控的投资项目。金融机构不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它不考虑振兴民族文化事业,也不会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操心,它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所以金融机构会分析对文化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比,会评估文化企业的投资风险。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期,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是不大感兴趣的,原因很多,包括传统文化企业刚从国家大包大揽的照顾中出来,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差距较大,管理者的现代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市场的敏感性和服务理念尚未形成,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并没有仔细分析市场需求,这些都使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犹豫再三。

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企业自身改制工作的逐步完成,文化领域的市场化环境也逐渐形成。从供给侧角度来说,国有文化企业已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大量民营文化企业也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文化市场的供给方数量大量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也日益丰富。从需求侧角度来说,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前提下,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日渐强烈,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关键是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日益增长,这给文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国家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出台多项文化产业支持和发展政策,并采取各种文化补贴方式刺激居民文化消费,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加之中国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大转变,文化消费在总体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所有这些预示着文化产业将在中国迎来高速增长期。

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有着比文化企业还要敏锐的嗅觉,它们不敢再忽略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开始积极研究文化企业的特点、经营模式与资金需求周期以及盈利模式,围绕文化企业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文化企业融资的特色渠道,甚至利用自己的平台为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搭建沟通桥梁,卖力地为文化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吆喝、营销,文化产品的交易也日渐活跃。这些现象表明中国文化金融已经开始融合,而且可以预见地是,随着文化产业在中国政府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文化与金融的融合速度还会加快。文化企业轻资产的属性使得其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政府能提供的财政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目前政府的资金也是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金融深度渗入文化产业才能真正缓解文化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前面提到既然有供给,也有需求,那么只要资金流向能提供有效供o的文化企业一侧,就能帮助这些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生产出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收益。

3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题与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

黄茉莉:小微文化企业融资与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研究

经济与管理

大型文化企业因为其大多是国有文化企业改制而来,原本已有一定的资产储备,产品和服务亦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市场融资的难度相对中小文化企业要小很多。但是文化企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比重,这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小微文化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各地也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国有文化投资公司和政府财政助力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像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文化+互联网+金融”产业融合的角度,通过开展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大数据信用服务、专业化特色融资服务、综合文化消费服务等途径解决了文化小微企业发展难题。而宁波市则通过创新政府公共资金支持方式,借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和推行多样化的信贷服务模式等手段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

可以说在中国,政府在促进文化与金融的融合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政策。以江西省为例,自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多次组织各金融机构与省内文化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和洽谈活动,并联合当地银监局和证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2016年8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官网了关于对“南昌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筹建情况的公示,这标志着又一地方性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企业资产流转和产权交易、融资提供了更多选择。2016年该省文化厅加强了文化金融合作席会商机制建设,并联络各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信贷产品,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还计划试点建立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该省金融办则加大对文化企业上市的帮扶力度,对纳入上市储备库的26家文化企业提供点对点上市服务。2017年该省拟在建设文化产业集群、培养龙头企业过程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意转化+金融(基金)扶持+市场运作”的产业创新工程。并打算推动“文化+金融”发展,健全完善文化金融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文化金融合作项目库维护管理。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做好中央文化产业资金和项目申报工作,尤其是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认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认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PPP)、专项建设基金等部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申报推荐工作。

此外,该省还支持文化产业平台建设。不仅授权江西省文化企业协会吸纳社会资本建设江西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还准备加快推进江西省文交所建设,提升文化艺术品市场化、股权化、金融化水平。2017年1月6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四板江西运营中心正式启动。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是部级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也是明确重点支持的文化金融“先行先试”的试点单位,为文化企业及项目全方位提供金融及非金融类孵化及服务。此次文化四板江西运营中心的启动,是该省助力文化企业融资的又一重大举措。可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金融机构虽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很有兴趣,各方投资者虽然对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表现出很大热情,但是资本仍主要追逐大型和国有的文化企业,中小型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仍然在资金短缺中煎熬。即便是像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据笔者从公开资料搜索其近些年来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数据,发现仍然集中在国有广电企业、大型旅游企业等盈利前景有保障的文化企业,就连风险投资机构也偏爱这些大企业。最需要资金的中小文化企业并没有在政府主导的文化金融融合中获得本来期待的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企业对通过市场自主选择来筹措资金更是不敢抱有多大希望,因为市场的选择愈发“嫌贫爱富”,这导致了“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加之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本身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文化和金融的融合朝有利于中小文化企业倾斜的方向发展在近期内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2016年国务院了《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个发展规划的实施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小微企业包括小微文化企业等特殊群体是目前中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立足于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然而国务院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中描绘的具体措施要在实践中找到落脚点并不容易。中国金融市场本来就不大成熟,还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尚在进行和摸索中,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不时发生,这使金融监管机构对包括文化金融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监管比较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创新的步伐。中国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来为各方提供合理的预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并相对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新文化金融产品的供给机制,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各种新型的以文化金融为幌子的违法犯罪行为。比如开办各类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吸引投资者进行类似于股票投资的文化产品份额投资,并利用操纵市场的方式把大量投资者聚集到这类交易市场上来,人为抬高文化产品价格,获利后又撤资;或者利用如众筹等新型筹资模式吸引投资者加入,实质上却是从事非法集资的勾当。加强对文化金融市场的监管是保障文化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肖志明.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 (12).

[2]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4).

[3]陈洁.文化产业众筹融资模式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 (2).

金融产业发展篇6

关键词:金融产业 金融产业化 金融功能

金融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发展速度对三种产业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刺激和改变产业结构。文章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希望这些理论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一)内涵

金融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分支,属于服务业范畴,包括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外汇商、期货中介等行业。金融业与产业发展密切融合,互动发展,共创价值。产融结合,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产业有其独特的资本运作形式,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解决方案;二是金融产业实现了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四个过程的蜕变;三是金融产业按照三个投资阶段涉足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资金融通过程,为资金所需企业和单位疏通资金渠道,实现资源的初步资本化过程,中期投资主要是实现资源整合过程,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经济增长点,后期是在前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增值和放大。在每一个阶段,资本投资额度、投资进度都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些事宜。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金融手段,以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应并重为前提,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刺激和调节作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和形式,实现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实践中,金融产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挥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比较短,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对于市场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金融体系也相对简单和初级,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总的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金融产业结构也不完善,并且呈现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是银行在金融产业机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产业所占比重则偏低;另一方面,在银行等金融体系中,国有控股或股份制银行所占的比例较大,私人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占的比例较小。中国金融市场在融资方式和证券品种上存在两方面结构性问题:第一,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例如2004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83%,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只占融资总量的17%;第二,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内部的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这种金融结构不利于规避金融风险,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

2.金融资本覆盖面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紧缺的困难,企业科技进步推动力量不足,例如很多小微型企业,企业资金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这些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较高,这些小企业很难达到,国有银行几乎是不参股和投资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的,他们偏好于大型国有企业。而基金、信托、债券等行业公司对这些小企业的投资也很慎重和挑剔,并且这些投资的偏好也不一而足,同时这些资金公司的投资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实现投资回收,他们对投资的回报率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机构不论是在产业领域、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上差距都很大,但不管他们选择何种投资方式、选择那些类型的企业,仍然有绝大部分的企业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的投资覆盖面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3.金融市场法制法规不完善。金融产业发展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管理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经济行为予以约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巨变,原有的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如果没有长期性和连贯性,投资者无法做出长期的投资规划和决策,这也促成了短期投资的偏好,造成金融资本长期在产业表层游离,没有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内部进行渗透和融合,金融资本发挥的作用有限。另外,由于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滋生了部分违法行为。由于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戒力度不够,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违法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违规风险,他们就会冒险而为之。

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一)创新金融产业发展理念

1.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竞争观。竞争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没有竞争就没有积极意义上的进步。金融市场应鼓励更多的资本机构开展竞争,通过金融机构不断学习和提升,积累市场经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产业发展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要抛弃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金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单一竞争力观,树立核心竞争力内生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竞争力观。

2.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发展合作观。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资本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范围不断拓展,更多的金融产业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结合,共同推进产业发展。通过金融集团、战略联盟、行业俱乐部、行业协会、业务等多种形式,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并存,合作竞争的金融市场格局,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

3.金融产业发展要树立集约化的发展观。金融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规模上的扩大、地域的拓展、业务范围的开拓这种粗放型的经营理念,更应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指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增强金融业服务质量。

(二)实现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市场交换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金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传统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服务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项目合作阶段,合作方要采用国家环保部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环境综合服务投资模式大力开发市场,并促进关联企业的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重效应,实现项目公司(和集团公司)、金融机构、关联企业的三赢和多赢。

(三)改变金融产业管理结构并创新金融产业管理方式

1.实现金融产业组织变革,建设金融企业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和结构。明确责任、义务体系,建立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主体行为,实现结构和功能对应。

2.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创新角度推动金融工具、业务的创新,还要从金融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机构、职能创新。要创新金融管理机制,增强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政府保护、行业垄断的不利局面,建立起真正开放的、市场化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体化、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有效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步推进政府支持、资质条件、国家课题支持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实现正现金流和高回报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不断汇聚,形成资本叠加效应。

(四)优化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决策体系

金融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加强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人力资本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点,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金融产业,满足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资源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提高专业化决策和管理水平。金融企业要建立风险监控和规避机制,以减少投资风险。投资时:第一,要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历史沿革,公司控股股东与其他主要股东或实质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员工情况。第二,掌握公司财务状况,包括:会计主体及报表体系,公司最近三年经审计财务报告(如有)或财务报表,历史经营情况,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第三,关注环保问题,正在履行的重大合同,历史上及正在进行的重大诉讼,主要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情况。第四,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包括资源风险、行业风险、竞争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破产风险。同时,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电子化、网络化步伐,建立金融预警系统,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五)完善金融产业发展法制法规

我国目前要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起从界定和保护产权,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到规范金融决策秩序、金融机构和人员行为等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特别是针对目前金融市场法律界定不明确,违法成本较低的现象,提高法律的震慑性,增加违法惩戒的力度,加大对受损者的补偿,以此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减少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学习能力、业务精湛的新型金融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3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提升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在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发展与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金融产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进行金融产业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政策创新,转变金融企业粗犷式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化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化、科学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建波,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沈蕾,邓丽梅.金融服务营销[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金融产业发展篇7

关键字:科技金融 战略新兴产业 推动发展

Technology and finance thrusting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y

Zhao Mingchao

Abstract:Strategic new industry has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rength tOpromote the country’s economy,but italso meet the same finance problem withgeneral technology company.This paperstudies the technology and finance and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ystem.andintroduces the financing innovation inmechanism.This paper try to put themechanism innovation in the strategic newindustry to solve the capital problems mthe development.Not only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y.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country.

Keywords:technology and finance,strategy new industry,promote,development

引言

自2009年以来,“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热门词汇。在各国纷纷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为经济的持久发展深谋远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这也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对外提出战略新兴产业的七大方向。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当前正处在加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时期,面临着来自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少,环境友好,效益明显,并且具有很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个持续、长期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初期风险高、投入高是其突出特征。目前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策体系和支持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应充分调动各企业投入积极性,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

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含量、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融资难是其发展的一大问题。政府的投入是必须的,但要让战略新兴产业真正的发展起来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我认为要让资金自动的流入战略新兴产业行业,那政府首先应该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发挥其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其次,金融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互动联系。最后科技与金融之间形成一个内循环让科技促进金融的发展,金融推动科技发展。

1、科技金融概述

科技金融是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有机结合的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参与科技金融活动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是科技创新与金融体系相结合共同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科技政策、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安排。

当前两个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阶段,这一趋势奠定了科技金融有机融合的现实基础。同时,加快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北京”对“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支撑作用,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目标的战略任务,对北京市科技金融结合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

科技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解决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科技与金融结合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金融既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科技工作融入经济工作、长入经济工作的主要途径《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胡立成、吕永波、方素梅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方式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正使世界经济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高新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于我国来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所在。

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高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4%涨到28%以上。美国GDP中的40%都是以高技术、信息为基础的产业,而且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工业了。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进步,对各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而法国几乎超过80%。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结构必须由初级加工品向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转变,才能更好的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成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经济支柱。为了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8217亿元到2008年已增加至52684亿元。

2科技金融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技金融并不是单纯的科技产业、金融

产业的分支,而是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联合,科技金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上是将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以实现同步增值。

现代的经济发展中,金融一直在持续推动科技进步,良好的金融支持也需要依赖技术创新,现代金融业发展空间的开拓也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两者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科技进步可以促进金融创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使得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金融机构的服务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从根本上被改变了。金融业在运行模式上的创新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竞争模式的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金融发展支持科技进步。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科技的创新来开拓空间,科技进步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配合,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有机结合。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科技创新活动一般都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一般除了企业内部筹集外,还需要运用金融工具向外部筹集。但这个过程具有实验性质且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不仅失败的概率大于成功的概率,而且还存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双重风险。如果成功的话,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则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增值空间和投资价值,这使得金融支持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可行性和依据。金融资源的动员和配置效率决定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金融能够使资本迅速聚集并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可以更快捷的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科技金融机制在融资方面的创新

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有必要探寻更多的方式,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近年来,科技金融在发展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发展方面也有一些创新。

3.1科技金融发展现存问题

3.1.1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金融机构在科技贷款的投放对象方面不均衡,大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顺畅,而中小型企业以及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则科技贷款、融资困难。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金融市场机制还比较落后,这也是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存的严重缺陷。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创业风险投资的专项资金不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少、规模小、能力弱,缺乏鼓励创投行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配套优惠政策。

3.1.2科技金融合作的支撑条件不健全。

目前,服务于科技金融合作的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中介服务组织等等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支撑作用;缺乏科技金融合作的试点示范、研究和培训基地,还没有形成一支懂企业、懂科技、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1.3科技企业创新风险难化解。

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科技企业创新是建立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但企业一般很难承担创新投入的风险和损失,保险公司传统业务里面也没有为科技创新风险赔偿的先例。而且科技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深度也不够,银行不愿意在不能分享企业发展收益的情况下承担更多风险。

3.1.4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难。

科技型企业上市的比例不高。沿海发达地区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大量发展资金,中关村建立了未上市企业股份转让代办系统,深圳的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对拟上市企业进行资助,调动了科技企业上市的积极性,武汉高新区明显落后。

3.2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创新

3.2.1建立严谨、规范的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科技与金融结合需要正规化、制度化,法制化。把发展科技性产业作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战略扶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制定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方针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体系。如:制定科技与金融结合若干政策规定、科技经济评估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科技经济评估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科技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法规。

3.2.2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

为了实现科技和金融、经济的结合需要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柱、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撑体系。

3.2.3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创投业发展配套政策。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因此,政府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创投业的发展。如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型、小型企业的投资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实施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通过采购一些创业资本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来对其进行扶持。

3.2.4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

目前,科技风险投资已成为高新技术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5完善担保机制。

要迅速改善担保机构对技术市场借款担保经验不足的现状。目前可行的是构建再担保体系,能降低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金融服务行业,将各种社会资本积聚在一起,为更多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服务。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提升担保机构的信用,用好这一创业投资的“放大器”,使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大大提高。

4推动的主要举措

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以上各种创新应用到新兴产业中。

战略新兴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一要素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竞争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系列或大或小的产业技术变革的积累,最终将酝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占据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由国际分工中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产业链的高端,才能更多地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核心技术的掌握是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

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中,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扶持的重点一方面体现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上,另一方面则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

新兴产业是高风险、高回报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新兴产业较长时间的投资回报特点,使得获取资金成为棘手的问题。

第一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

第二

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

第三

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广开新兴产业融资渠道。

第四

着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创投基金、私募基金以及海外资金等社会风险资金的介入。政府投入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若想健康发展,关键还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进入。

第五

资本市场的融资,既要让有潜力的企业融到发展资金,又要防止不良企业的套取资金,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5总结

金融产业发展篇8

一、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正逐步向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前进,充分展现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

(一)重庆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正在成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也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8%以上,占全市GDP的3%以上。进入“十二五”以来,重庆再次把文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重庆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支撑,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要占GDP的5%以上,并出台了《重庆市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列为全市25项重大改革专项之一,采取加大政府投资、推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改善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环境等多项措施。2014年,重庆市区两级文化体育、传媒业的财政支出16.5亿元,同比增长38.7%。组建并大力发展以重庆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等四大集团为核心的国有重点文化企业,先后有一百多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扶持培育了一批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带动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2014年1-9月,文化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352.19亿元,比国家统计局核准的2013年同期值增长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占GDP比重达到**%。

(二)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文化领域百花齐放。通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向数字出版、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市场主体活力逐步彰显。据统计,截止2014年9月底,全市注册文化企业55067万家,同比增30.08%;三是文化产业平台初步搭建。目前,全市已有7个部级、46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继部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重庆北部新区后,2014年全国首个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虚拟产业园等陆续落户重庆,重庆广告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四是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2014年全市引入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预计达到10余个,总投资额超过700亿元,业态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艺术、动漫等相关产业。

二、重庆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重庆市金融机构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对接文化产业需求,逐渐加大对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文化创意类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服务也更趋多元。2005年到2014年,我市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增强,贷款余额稳步增加。按照分行业贷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全市文化、教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52.6亿元,同比增长32.9%。

(一)强化政、银、企三方合作,积极给予文化企业授信支持

如,国开行重庆分行积极与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对接,探索长期合作机制和模式,制定了支持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2011年,与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文资公司)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为纳入“十二五”规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授信额度150亿元。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与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分别给予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100亿元、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00亿元、重庆市旅游局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为区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以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为依托,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如,工商银行按照中型企业优化方案,对文化产业企业进行评级授信,建立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绿色审批通道,为文化产业配置了专用信贷规模。招商银行将文化行业列为重点支持类行业,按照“积极进入、区域侧重、择优支持”原则,积极支持动漫影视制作,电影院线建设和文艺创作;重庆农商行将文化产业作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通过贷款绿色通道、利率优惠、贷款规模优先保障等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针对文化企业特点,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如,中国银行针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占比较大、抵质押物不足的特点,推出“中银知贷通”产品,以文化企业拥有的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向其提供各类授信业务。三峡银行推出知识产权“评估+保险”的贷款模式,支持文化类、科技类企业利用专利权、商标权进行质押贷款;建设银行推出“民本通达-文化悦民”服务文化民生领域的综合服务方案,并针对广电影视、新闻出版、网络金融等设计了专业服务子方案,支持优秀的文化客户和作品的发展创作。此外,多家银行与市文化融资担保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为文化产业类公司融资拓宽了担保渠道。截至2014年8月,重庆市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累计实现担保金额54亿元,支持了488家文化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融资。

(四)加强对文化产业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推动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市文资公司成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筹集资金42亿元。其中,发行中期票据22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1亿元,定向票据9亿元。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为重庆报业集团设计了专属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同时为重庆文化产业企业提供包括企业年金、现金管理、信用卡、POS收单、投资银行等综合金融服务。重庆银行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也提供现金管理、金融理财等个性化金融服务。此外,重庆唯一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重庆文化产权中心正式上线试运行,和银行、保险等6类几十家文化、金融机构签订服务商战略合作协议。

三、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缺乏骨干企业和特色品牌

一是企业实力整体不强。除以文资公司及下属广电、报业、出版、新华四大集团为代表的国有文化企业初具规模外,缺乏大型的民营文化产业企业。二是文化企业较为分散,发展各自为政,核心文化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带动支持力度不足。三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规模依然偏小、竞争力弱、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不理想。四是文化消费市场活力不足,总量偏低,且以中低端娱乐休闲消费为主,高端文化“曲高和寡”。

(二)融资难、融资贵现象较为突出,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一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由于中小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高,用于银行信贷的抵押资产有限,信誉度不高,造成了银行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惧贷”。二是适合文化企业信用资源特点的金融产品少。文化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虽然在政策的引导下,金融机构近年来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特征也创新了一些金融产品,但总体看来,金融支持方式单一,金融服务创新产品不多,金融服务主要还是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以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仍显不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不多。三是金融支持领域主要集中在广播影视等传统领域,而动漫、数字媒体和文博展馆等新兴业态急需资金却得不到满足。四是文化产业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较为严重,信息沟通不畅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不够。一方面,还缺乏专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融资扶持、用地政策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与全国代表性地区相比,重庆市在文化体育与传媒行业的政府支出还比较少,远远低于像江苏、北京、浙江这样的文化强省。同时,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国有文化企业,对民营的文化企业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效果不明显。二是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的估值,专利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界定、抵押登记、权益转让等外部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适合文化企业“轻资产”特征的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的推广和应用。

四、措施建议

(一)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体系

一是以文化产业园、核心文化企业等为依托,构建从创意设计、开发制作、产品包装、市场推广等环节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按照“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的方式,鼓励各地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杠杆效应,培育文化消费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三是优化文化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方式,将补贴资金重点投向民营文化企业;增加贴息资金规模,并对金融机构向中小文化企业发放的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

(二)加强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加快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建立文化资产评估公司,完善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立股权、专利权、版权等登记、质押、转让等配套市场体系,为商业银行开发相关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造条件。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权利质押贷款、文化产业供应链融资、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等业务。对具有稳定物流、现金流和相关硬件设备的文化企业,探索开展收费权质押、专业设备抵押、融资租赁等业务。鼓励银行建立熟悉文化产业的专业团队,提高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此外,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银行与文化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建立文化主管部门定期向银行推荐优质企业的工作机制,促进文化企业融资。

(三)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上一篇: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 下一篇:语文诗歌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