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1:33

金融经济培训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68-03

金融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金融风险的规避和金融资产的定价,即经济主体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1]。现代金融经济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而且随着微观经济学在金融领域中的不断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金融经济学已发展成为金融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和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然而,金融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开放性新兴学科,其学科边界和内涵都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2]。因此,如何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掌握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求教师有必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获取新的知识。

一、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和模式

究竟什么是研讨式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大都认为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3]。本文结合《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实践,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将“研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讨论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研讨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和研究活动,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仅以导师身份进入课堂。学生作为研讨式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要求,探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交流并总结研讨成果。而教师作为研讨式教学的导师,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研讨兴趣,渲染研讨气氛,促进研讨开展,从而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说,研讨式教学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公平,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体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4]。事实上,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建构,研讨式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既要求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3]。所以,研讨式教学模式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和研究的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提出研讨主题、启发引申思考、调查资料探索、讨论分析研究、总结应用创新五个基本阶段[5]。

二、《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必要性

金融经济学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金融决策定量化的结果。金融经济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尽管其结论性的原理很重要,但原理的形成思想和分析方法更加重要,因为金融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所以,总要求学生机械性记住一些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体现该课程的特色,更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遵循研讨式教学模式,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引导学生在问题研讨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且还要求学生自觉寻找问题研究方法,探究研究思路,自己发现规律,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基于传统教学方法,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是必要的,具体可概括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金融经济学的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专家”作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金融经济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是金融资产定价,而定价公式的推导往往需要较多的数学知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该课程学习的枯燥性。然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学课程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机械性地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这就必然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研讨式教学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所以,研讨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金融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其次,金融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注重结论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金融资产定价公式大都需要烦琐的推导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过程教学变成了简单的结论背诵,这将理论知识和学生认知的关系远远隔开了。学生仅仅依靠听课和记忆来学习该课程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让学生自主研讨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以,金融经济学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也会使学生体验到对该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金融经济学的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提出、研讨和解决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意愿,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模式的内涵和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特色,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可构建表1所示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1.问题发现与探索阶段。教师能否提出既令学生质疑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研讨式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当问题不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知识结构就可以解决时,学生就不会存在疑问和探索新知的愿望。所以说,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专家型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以促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金融经济学中枯燥的公式推导往往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就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公式的来源。譬如,在均值—方差模型中,可先向学生呈现一个例子来表明随机占优原则的成立依赖于个体的效用函数,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均值—方差模型。

2.新知识讲授与学习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学生对问题的疑问和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向学生呈现新知识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在本阶段,教师阐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系统讲授新的知识,不仅可让学生深入理解新的理论和方法,还可提高他们新的认知水平。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般都较为系统和完整,教师的系统分析和讲解,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现代金融体系的理论,也有助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开拓思路。比如,在“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利用泰勒公式将效用函数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时,可启发学生给出均值—方差模型的成立条件,从而可进一步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并利用均值—方差模型的相关知识对马科维兹组合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市场上各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服从正态分布”做出合理解释。

3.新知识应用与创新阶段。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既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也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如何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有所创新,一直都是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难点。由于该课程较多偏向于基础理论,而很少涉及实际应用创新,所以传统的金融经济学课程大多沿用“概念—结论(定理)”的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持有怀疑态度。所以,研讨式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较复杂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以使他们感到该课程的重要价值,例如项目的投融资决策、商品房抵押贷款定价、个体损失规避等都是金融经济学知识的创新性应用。

4.新的认知系统形成阶段。新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与旧的知识相互联系,只有当学生弄清二者之间关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形成自己的系统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然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让学生机械性地记住一些公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这就使学生很难准确、灵活地运用该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挫伤了他们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所以,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及时地系统总结新知识要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关系,帮助学生将新的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完善新的认知系统,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实施

基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特色,上述给出了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如何对该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不妨以“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其实施方案的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遇到新的学习内容与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而急需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金融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相互统一。

在“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中,为了自然导入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回顾随机占优原则的同时呈现一个投资决策情境如下:

例:假设市场上存在两种投资证券p1和p2,它们的随机回报率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表2 证券1随机回报率

表3 证券2随机回报率

通过简单计算可得:

E[■1]=E[■2],Var[■1]=■>■=Var[■2]

即这两种证券具有相同的均值,但前者方差要大于后者。

如果设个体初始财富为1,其效用函数取对数形式:u(W)=ln(W),则个体对这两种证券进行投资,所能达到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E[ln(1+■1)]≈-0.1438

E[ln(1+■1)]≈-0.1744

因此,个体选择投资证券p1可以有更高的期望效用,尽管其方差比p2高。这与个体投资行为遵循随机占优原则(即给定期望收益率,方差较小的证券是占优的)发生冲突。对此,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疑问。

(二)组织讨论和研究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疑问,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不妨将个体的效用函数取为二次函数形式:u(W)=W-W2,从而有:

E[u(1+■1)]=-■,E[u(1+■2)]=-■

因此,个体投资p2可以获得更高期望效用,即认为p2是占优的。

由此,学生获得新的认知:随机占优原则的成立与否依赖于个体的效用函数形式。

此时,教师可引入新的知识:如果个体的期望效用函数能够表示成仅仅依赖于均值和方差的函数,即E[u(·)]=H(E[·],σ2[·])

则个体行为将遵循随机占优原则,从而称之为“均值—方差模型”。

接下来,教师就要反问为什么,从而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首先,从问题情境出发,要求学生探讨二次函数的期望能否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其次,让学生研究一般的效用函数的期望如何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也就是探讨“均值—方差模型”成立的条件。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对二次函数分析时,可让学生回顾方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方差也可看作均值的函数。于是,对于一般的效用函数分析,就可启发学生利用泰勒公式将效用函数u(·)在E[·]处进行展开,从而探讨期望效用函数E[u(·)]仅仅表示成均值和方差形式的条件。

(三)总结、应用和创新

对于上述研讨结果,教师要及时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完善学生的认知机构。为了加深学生对“均值—方差模型”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除了要阐述均值—方差模型和随机占优原则的联系,还要强调该模型的深刻含义及其成立条件。特别如果还要突出该模型的理论或应用价值,还可让学生预习后续学习内容,要求他们利用该模型的相关知识,分析并解释马科维兹投资组合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市场上各种风险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服从正态分布。由此,还可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完成一篇关于“均值—方差模型”的课程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进,结合现代教学模式的内涵,本文提出和构建了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研究来解决疑难问题,以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所以,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可遵循四阶段模式,即包括问题发现与探索阶段、新知识讲授与学习阶段、新知识应用与创新阶段、以及新的认知系统形成阶段。为了使研讨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于该课程,本文还通过“均值—方差模型”教学案例,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设计方案,一般可按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和研究,以及总结、应用和创新三个基本步骤进行。而且,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可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因此,本文内容不仅为改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现行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如此,《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还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该课程中那些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的理论性问题,学生就会缺乏讨论热情,从而组织讨论和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去挖掘问题的深度、降低问题的难度,还须拥有巧妙的教学技术和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随着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金融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形成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方召.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J].金融教育研究,2012,(4):75-79.

[2] 汪昌云.金融经济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4]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2篇

“举办融资工作培训,目地就是进一步提高贵阳市相关部门和企业把握当前国家宏观金融形式和政策的能力,进一步熟悉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融资能力和水平。” 3月4日,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玉祥在贵阳市2013年融资工作培训班上表示。

今年春节长假后第一天,省委书记赵克志在《金融时报》上发表题为《大力发展金融 助推同步小康》的署名文章,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全省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快贵州金融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文章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学习金融知识、培训金融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将金融知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学习内容,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金融培训,培养一批懂金融、用金融的领导干部。

此次为期4天的培训,是贯彻赵克志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培训内容包括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商业银行海外融资业务、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工具、证券公司投行业务、信托融资业务、保险资金运用与企业融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等。市直相关部门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各区市县下属投融资平台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等共184名学员参加培训。

王玉祥表示,与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撑的迫切要求相比,贵阳领导干部的金融素养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金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强,运用金融工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自觉性不强,对如何充分发挥本地金融资源作用研究不够,甚至少数干部还存在着用行政命令指导金融业发展的陈旧观念。此次融资工作培训,就是要引领各级领导干部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防范金融风险,更好地释放金融服务功能,为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接受培训的学员认为,领导干部要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必须在学懂知识、弄清原理上下功夫,必须在驾驭运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必须在开阔视野、培育战略眼光上下功夫。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金融牛鼻子”,依托贵阳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构成,加强金融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金融问题、谋划金融工作的意识和本领,提升运用金融规律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推动科学发展的金融素质和融资能力。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基层央行;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50-04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末起源于次贷风波的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渗透,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无一幸免,均出现经济大幅度滑坡、失业人数剧增等问题,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大范围和程度的衰退。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人们破除了对发达国家金融管理能力的盲目信任,同时也对正处于加速改革开放的我国金融部门敲响了警钟。危机过后,世界金融格局与发展演变趋势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承担宏观调控、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提供金融服务职能的中央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央行事业人才为本,新形势下有效履行央行职责,有赖于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员工队伍。本文回顾总结了金融危机中凸显的宏观调控、监督管理和风险化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金融发展变化对央行工作的新要求,针对当前基层央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改进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模式,更好地激发员工学习与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宏观管理与金融服务工作成效。

一、金融危机暴露出的发达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问题

当前,国际社会各界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作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除公允价值会计规则、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松散等原因外,各派一致认同的观点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过于宽松,并且在金融风险积聚阶段金融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发现和预警,危机爆发之后反应迟钝,延误了危机救助的最佳时机。

(一)监管政策的失误与业务知识的欠缺使宏观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准确评估金融风险。受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放松了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尤其是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撤除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设立的旨在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间风险传递的防火墙,即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从而使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呈现爆炸式增长,过度复杂的金融创新模糊了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之间的界限,大量场外市场的建立打通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导通道。同时,复杂金融创新从技术上将金融机构风险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资本约束监管被有效规避,金融机构的实际杠杆率大大提升,在获得超额经营利润的同时,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在放松金融监管的政策主导下,美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逐渐远离了金融市场的第一线,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并不理解,也不掌握其规模与风险状况,例如,在2008年10月23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就金融危机问题分别举行的听证会上,曾被认为美国最有成就的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却说一直不太明白金融危机是怎么发生的。这一现状不但使金融风险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不断滋生、集聚和膨胀,而且在金融风险爆发后,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其危害性,使危机处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均有偏颇,最终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全球,使世界经济金融遭受沉重打击。

(二)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趋势的误判使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危机救助措施失当。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时,国际清算银行认为,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直接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和信贷膨胀。进入21世纪,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特别是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为刺激经济,美联储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0―2004年期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直降到1%,实际利率长期压低在1%以上,部分时期甚至是负值。低利率和信贷标准的放宽,使信贷大量增加,导致流动性泛滥,流动性过剩造成了市场风险预期和风险溢价的下降,诱发了投资和投机冲动,造成了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推动房价与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为刺破经济泡沫,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于2004年后开始逐步调高利率,在2005-2006年期间共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随着利率水平的上升,借贷资金成本大幅提高,房产、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下降,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神话开始破灭,大量低收入者无法偿还借款,资金链条断裂,在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下,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此时,世界各国央行、财政部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对形势的严峻性均估计不足,在危机爆发前半年内都处于观望状态,未采取任何措施。2007年末至2008年三季度,危机全面爆发,欧美国家政府这时才开始大规模地启动房产贷款与银行救助计划,但是此时公众对政府与市场已经失去了信心,救助措施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政府宏观经济金融管理部门的预见性至关重要,如果对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性,对发展演变趋势的判断缺乏前瞻性,采取措施的行动总是落后于市场变化,将处处被动。

二、未来国际国内金融发展模式的变化及其对基层央行工作的新挑战

(一)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变化。一是金融创新将受到严格监管。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各界均认为监管缺位是导致金融创新过度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失控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国领导人于2008年11月份和2009年4月份两次召开金融峰会,同意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将监管扩展到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工具和市场,同时规范金融创新行为。美国于2009年6月份公布了金融改革方案,改革重点为强化集中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和内容,以避免再次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二是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向将更加明显。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银行遭受了重大打击,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与美林被并购,高盛与摩根斯坦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在美国以证券业务为核心的投行从以吸纳存款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中分离75年后开始复归,分业经营模式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对不同领域金融产品的交叉性风险的监管与控制问题更加重要,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一个重点领域。三是国际社会将会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监管与评估合作。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社会对双边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国际交流、磋商与合作将会更加密切与频繁。例如,二十国集团在2008年11月份和2009年4月份两次召开国际金融峰会后,将

于2009年9月份在美国召开第三次峰会,主要经济大国共同探讨金融危机应对和监管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人民银行与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且还增加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多边开发机构危机应对活动的支持,预计未来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将会更加紧密。

(二)国内金融发展演变对基层央行工作的新挑战。一是对国际市场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使央行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并不能阻止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变化多端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对我国央行准确判断形势与正确制定调控政策有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基层央行正确贯彻执行总行政策、准确判断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和及时反馈信息的难度。二是日益丰富与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难度成倍增加。由于金融改革开放时间较短,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不是过度而是不足,金融产品与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尽管金融创新存在风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大力倡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尤其是运用科技技术的创新和银证保三个领域的交叉性金融创新将大量涌现,基层央行在准确监测与评估辖区金融风险上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三是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金融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金融主体的经济金融交易规模将大幅度地增长。资金是经济的血液,经济金融交易本身就是资金的流动。如何确保资金流动的安全、快捷和高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中央银行的职责所在。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金融主体服务需求升级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外汇收支、支付结算、信用征信、货币发行、资金清算、反洗钱、经理国库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洞察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服务方式,在促进经济金融交易便利的基础上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基层央行人员结构与素质适应不了快速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央行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基层央行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历史、观念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比例失调,青年所占比例偏低,尤其是县支行,由于近年来没有招收新人,40岁以下员工非常少,多数县支行职工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二是知识结构单一。在现有的员工中,多数只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或简单的操作技能,既懂经济金融、法律、电脑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金融创新是高知识含量的活动,既需要精通金融知识,也要具备法律、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缺乏综合性的业务知识,很难正确理解和准确评估其金融风险。三是在学历构成上,高学历人才少。近几年来。虽然通过严格选拔每年都补充一些高学历的新行员,在职职工通过自学取得本科与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多,但本科及以上的人员仍然偏少,以大中专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四是分析调研人才占比低。由于员工知识结构的局限,基层央行能够从事分析调研的人才十分匮乏,并且由于分析调研岗位任务重、压力大,很少有员工愿意从事这些工作,作为总行神经末梢的信息反馈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五是熟悉新金融业务人才少。职能调整之后,基层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少了,不少员工逐渐对金融机构的新业务感到陌生,在金融创新活动飞速发展的今天,缺乏对金融市场的关注与准确把握将无法正确有效地履行央行职责。

(二)人才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一是在岗位设置与人员安排上,一些单位还存在比较随意的地方,在安排工作岗位前,没有对员工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培训,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新引进的年轻行员基础知识比较好,特别是一些研究生,专业性均比较强,往往每年新招人员还没有报到,各部门争相申请要人,但由于人数有限无法保证按人员特点分配岗位。行员定岗之后,一般要多年之后才能变动,有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降低了团队工作成效。二是一些地方存在岗位设置过细的问题,一些岗位的职责十分简单,只是简单的操作,业务技术含量非常低,不利于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一些员工按部就班的传统意识较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持续学习的观念,业务能力提高慢,跟不上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对有效履行央行职责的需要。

(三)人才选拔任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当前,基层央行逐步推行了中层领导竞聘制,并且实行了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初步建立了激励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素质。但是,由于体制、环境等原因,改革还不彻底,激励约束机制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在人才选拔任用上缺乏退出机制,竞聘上岗之后缺乏硬性的退出约束,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除非发生违法乱纪事件,否则很难被免去领导职务。一部分人走上一定级别的领导岗位后,有可能会出现工作激情降低、自我松懈的情况,不但影响本职工作,而且会影响其他人的工作热情。并且,在领导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优秀人才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二是在岗位任职资格上缺乏严格约束。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已实行了多年,从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持续考核与严格惩戒机制,一些员工没有认真对待,考前集中突击、考后万事大吉的情况不在少数,培训与考核的目标大打折扣。三是岗位薪酬机制设计不合理。当前,我们在员工薪酬设计上仍沿用传统的根据级别、职称和工龄设定不同等级工资的做法,不同岗位、不同劳动强度的差别没有体现出来,无法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与学习热情,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

(四)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前。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每年均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班,既有针对领导干部的高级培训班,也有业务骨干培训班,又有根据不同业务需求组织的专业培训班。但是,由于培训资源和方式的欠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工作需要的脱节性较大。一些培训班在课程设置、培训场所和聘请的教师等方面与实际工作需求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培训老师多为高校教师或人行内部人员,很少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业务专长的人员;培训课程多偏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经济形势,内容过于偏重宏观层面。基层央行的中心工作为监测分析与把握辖区经济金融形势、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业务运营和金融市场发展变化、洞察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把握前沿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等,但是培训中恰恰缺乏这些

较为微观的内容,使一些培训班培训效果不理想,在短期内对提高工作成效没有明显帮助。

五、改进人才培养与使用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央行事业人才为本,只有具备德才兼备、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确立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进出通道顺畅的组织机制,建立激励高效、约束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实现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成效,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央行履行职责的需要。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一个部门、单位的工作业绩取决于它有没有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和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更加突出了央行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宏观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职责履行能力的高低,事关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大局,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不能有效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能否满足人民对我们的期待,决定于我们央行职工队伍的素质与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人才至上观念,建立引进、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工作机制,给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在人才的使用上,应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在薪金待遇、职位升迁上只看能力和工作业绩,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

(二)建立高效的人才引进与选拔机制。在新行员的选拔上,应打破仅从高等院校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做法,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广开人才选拔渠道,无论是金融机构、高等院校还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只要符合央行工作需要,均应纳入考察与选拔范围。不同经历的人各有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看问题的方式也不相同,能够大大拓宽我们分析与评估工作的视野,提高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性,有可能及时发现社会经济金融运行中隐含的风险,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员工的业绩考评和职务升迁上,制定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组织机制,并严格执行,给员工提供一个正确、可靠的预期,使他们确信只要踏实认真、工作富有成效,就有升迁的可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

(三)建立合理的岗位薪酬制度。全面开展岗位评估,加大岗位整合力度,按精简高效原则科学设置岗位结构,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实行以岗定酬,根据不同岗位的重要性程度、对知识的要求和劳动强度给予有差异的薪资待遇。组织全员竞聘,打破平均主义和按资历享受待遇的常规,增强职位竞争的强度,促使每个员工都有危机感和学习动力,为那些有能力、工作积极性高的员工提供更好的报酬,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四)改进在职员工培养模式。认真分析新形势对基层央行履职的新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央行特点的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认真总结前期培训经验,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邀请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等单位工作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还可以探索加强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人员交流,把员工派往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挂职或实习,也可以邀请以上部门人员来央行实习与挂职,促进沟通交流,使员工深入了解社会经济不同部门的内部管理机制、运行形势和发展变化,拓宽员工的分析研究视野,增强对形势发展变化把握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提高新形势下有效履行央行职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平.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金融,2009,(5):69-71.

[2]吴坚.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探析[J].上海金融,2009,(7):82-84.

[3]托马斯・M.霍尼格.金融市场的变化与央行职能的扩展[J].中国金融,2009,(8):32-34.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金融课程;设置方法

很显然,过去这样的知识结构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企业的资金全由国家供给,无须过问金融问题。

1 工商管理培训中金融课程设置的方法

1.总体的构想。原来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被一分为二。单独设置《现代金融知识》这门课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增加了国内金融知识的丰富内容,可以使受培训者深入了解我国金融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对企业的关联作用与影响;熟悉各种现代的金融知识和业务,开阔企业管理层的视野。第二,把企业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各种国内、国际金融知识放在一门课和一本教材中,会使它更加完整和实用化,不会出现知识体系的分割。第三,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专业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原本是两门专业跨度比较大的课程,由于被当做一门课,使用一本教材,所以通常是由一个教师来任课。如果从教学质量方面来讲,国际贸易和金融类课程分别由不同的专业课教师来完成教学工作,效果应该会更好。将金融类课程单独开设,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2.开设金融课程的目标。《现代金融知识》这门课程总的要求是使接受培训的企业领导干部增强“三个理解”:一是增强理解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企业的关联作用与影响;二是增强理解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及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金融调控的政策、措施,把握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开阔视野;三是增强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原理,特别是理解我国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运作原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为企业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创造知识准备的条件。

3.提高“三个能力”:一是提高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的能力。企业在不断地改革,银行也同样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和银行之间能够做到长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并非易事。如今的银企关系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企业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银行的改革,才能够做到处理好与银行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问题。这其中不仅有银行信贷的问题,还包括企业结算、债务等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二是提高企业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的业务能力。这主要包括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业务;人民币结售汇业务;外汇业务以及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的基本操作技能等。这些业务对于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实现股份制改造和发展外向型经济都是必不可少的。三是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我国的金融业同时也面临着金融风险的问题。学会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预见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金融知识。而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则更需要较多的金融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4.《现代金融知识》的基本内容。

(1)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业务往来。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着的改革,以及工商企业在与商业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的情况。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本身的运作机制。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基本管理方法和主要业务等。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与结算服务业务。如信贷方式的选择;信贷管理的程序;信贷质量的分析与评估;银行帐户管理和银行结算服务业务等。

(2)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范围很广,但工商管理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投资基金方面。主要介绍证券和基金的发行、上市、监管的业务程序和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于基础好、有需要的单位,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如二级市场的技术分析等。

(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融资业务。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融资渠道;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及风险测算;出口信贷业务;外汇贷款业务;欧元业务及对我国的影响等。此外,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介绍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也是令人关注并有浓厚兴趣的话题。

2 几点建议

一是由于金融形势和金融知识的发展变化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不可能系统周到。因此,该培训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员对金融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养成及时关注金融形势的习惯。二是和其它许多课程一样,金融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效果会非常好,建议配合主要教材的修订、调整,组织编写包括现代金融知识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系列“案例教学指导书”。三是在经济法方面的课程中,加强金融法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也是必要的。

在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中,金融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知识更成为培训中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在工商企业管理培训计划的十几门课程中,金融类课程可谓是比较薄弱的一个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只是在国际金融部分才被涉及到,而企业普遍关心的银行信贷、证券知识、金融调控和金融风险的内容没有被涵盖在内。具有现代化管理综合素质的企业家,必须熟悉、了解我国的金融大环境,必须学会掌握和运用好现代的金融知识,我们在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必须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张怀承.哲学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4(11):90.

[2]张建梅. 强化工商管理职能促进招商经济发展[J]. 科技与生活,2010,18(10).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our country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our country enterprise tak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crises of the bad influence of the.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age", not stability factors still exist, enterprise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inside and outside to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adjust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strategy, intervention brought adverse consequences, seize may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 and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1 引言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参考一些有名的跨国公司及中国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在以前及现今的经济危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处理方法,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成功及失败的危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结得出以下一些心得。

2 后金融危机时期社会经济的几点趋向

后金融危机时期,危机留下的创伤对全球经济体系仍有深远影响,而新的机遇也在变革中酝酿。

2.1 经济衰退短期内难以完全扭转

危机后的调理都是艰难曲折、过程缓慢的,目前,美国金融危机本身尚未见底,影响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有专家认为“危机本身尚未见底,不是说2009年还会爆发像2008年9月那样的美欧金融机构大面积坏死的‘海啸’,通过相关国家空前规模的救助,这一几率大大降低了。而是这场危机的终极根源尚未拔除,即美国房价还在下跌,抵押贷款违约率还在上升……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进一步加深……工商企业融资难、经营难,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谈及后金融危机后期全球经济格局的面貌,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也认为:“危机正在减退,但扭转经济局势并不容易。美国消费的急剧减少,短期内不太可能完全扭转过来,这是全球经济滑坡的主要原因”。同时,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可能会进一步显现甚至加深,经济衰退短期内难以完全扭转,经济复苏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2.2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加凸显。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应大力、持续发展实体经济,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认为“严重依赖外贸、外资、外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思路已经走到了尽头,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思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种背景之下,节能产品、绿色科技、新能源汽车、创意产业等加快发展。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萨克斯最近指出,“现在是实施‘绿色救助计划’的时候了。经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2.3金融风险监管的加强

对银行贷款以及利用房贷进行再融资行为的监管严重缺位,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便是各国应对本次次贷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陆红军教授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需要谨慎地关注七大风险管理新趋向“第一,风险的重心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转移;第二,财富风险由富裕人群向中产阶级、低收入人群转移;第三,风险的形态从信用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第四,风险的空间从外贸出口转向收购兼并;第五,风险管理从内部运作转向外包服务;第六,风险的传导从楼市倒灌至银行业;第七,风险焦点从公司治理聚集到董事会治理。”由此,对风险管理市场业务和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也成为这一时期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趋向,整体型、全球化的风险管理领导人才与复杂风险解决方案专家的需求明显增加。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危机的举措

3.1 定期的员工对话机制

1、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在当今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决策者不但要对外部的宏观经营环境有充分的把握,同时也需要对企业微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充分把握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胜利渡过难关。

2、企业的决策者和员工对话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正式的渠道,如月会、周会、座谈会。另外还有非正式的渠道,如电子邮件、周末旅游、小型聚会等。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只要让员工讲出他们的心声,这样不但使企业决策者了解基层的情况,同时也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3.2 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是当今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工作成绩作出周期性评估。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及时有效的对员工的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估,同时也能阶段性的发现员工不足之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绩效的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改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作为公平合理地酬赏员工的依据。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通过裁判冗余人员,是企业达到缩减成本的一项比较有效的办法,通过绩效考核的“末位淘汰”的方法来实现企业降薪裁员的“软着陆”,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途径。但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绝对不是为了裁减人员而实施的,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员工的收入与绩效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淘汰掉绩效考核得分最低的员工,这和企业的所处的经营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的。

在我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总结出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应保持以下原则

1、绩效指标的可执行性原则

制定在绩效考核指标时,应根据企业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可达成并可执行的考核指标才有意义,如果企业只是为了裁员而制定不可执行的考核指标,这样一来往往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反而会使优秀员工流失。

2、绩效考核过程的公平合理原则

企业应该将末位淘汰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员配置优化的长效机制,而不是金融危机下的应急手段,这样不仅能够减少降薪裁员对企业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优化。

通过考核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是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员工其实最关心的是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在选取考核指标时应以定量的指标为原则,尽量不要使用定性的考核指标,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

3、绩效考核及时反馈原则

绩效考核的及时反馈原则就是将同期性的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到被考核者,在反馈周期性考核结果的同时,需要对被考核者的考核结果进行说明解释,肯定成绩和进步,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并提供改善建议等等。

绩效考核的反馈是绩效考核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企业经营环境不景气需要裁员时就更加突出它的重要性了,周期时的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门、被考核人对某一周期性阶段工作的分析总结。在公司需要进行裁减人员时重视绩效考核反馈,能够有效安抚降薪员工和被裁员工,并且能够从考核中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企业管理以此为基础,对管理企业的方针和政策进行调整,达到稳定企业内部各阶层情绪,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3 培训机制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为应对这种情况,总是会想到对相关的经营预算进行调整和消减,象培训这样不能立即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经费肯定是首先考虑是否需要的。

但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考虑,其实经济衰退期间企业对员工进行可以提升士气,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困境;另外,员工利用培训提升技能,帮助企业快速的走出经济危机,企业也可以获得充足的人才储备,为将来企业的更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企业为了节省费用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

1、内部人员任讲师

这种方法是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能岗位负责人作为培训主讲老师,依据企业内部相关的资料以自身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对员工进行培训。

2、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法

这种培训方式主要适合于在工作现场,强调一对一的现场培训,培训人员在有经验的老员工带领下,一边工作,一边培训,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3、其它的一些有效的且节约成本的培训方式

在笔者所经营的企业除了以上两种培训方式,其它还有一些经济适用的培训方法,比如通过多媒体对员工放映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成功人士的课件对员工进行培训,另外还有案例学习法,对员工进行轮岗等在企业内部开展一些不需要太多的开支,但又能达到培训的效果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

4 结束语

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的变革管理和危机处理能力,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力量,首先,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理念,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贯彻到整个企业,使企业团结一致胜利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必须变革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困难的情况采取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杨树臣. 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探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6篇

在金融危机下,职场人最关注的2009 年度持续走红的培训项目有哪些,这些培训项目是否能给他们送来雪中送炭的温暖?《职业》杂志记者就此采访了国际职业培训师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陶建国等业内专家,并对一系列职业培训项目进行了了解和调查,盘点出2009 年度热门和冷门培训项目。

五大“多云转晴”培训

金融危机袭来,教育行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应是最小的。因为中国的教育行业和经济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各层人士对教育的需要是刚性需求。同时,教育是一项终身投资。危机过后,经济复苏,竞争愈加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对于求职者来说,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才能增加个人竞争力和就业筹码,所以很多职场人士在遭遇经济低谷时往往都会选择“回炉”继续深造。陶建国预测,在今年的特殊经济状况下,有些培训项目还将火爆。

1.技术类职业证书考试培训

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就业难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严峻的就业形势再一次催热了考证经济,“边学习边等待择业机会”的心态让更多人投身于职业培训,为自己“镀金”,因此技术类职业证书考试培训项目在众多科目中脱颖而出,似乎一时间成为职场人必备的求职“武器”。

2.研究生报考持续热门

很多学子为了深造充电或者暂缓就业压力而选择了考研,为此,2009 年教育部推出了扩招5 万名专业研究生的计划。于是,考研培训市场又在金融危机中持续火爆,甚至出现了“一班难求”的局面。

3.持续升温的国学热

陶建国介绍说,伴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等众多国学类讲座的兴起,“国学”成为一个不断被世人演绎的概念,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和生活时尚。国学致力于全方位提升中国社会精英人士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很多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陆续开设了面向商界、政界精英的“国学班”,企业CEO 学习国学成为精英教育中的新话题。至于国学课程的昂贵收费,陶建国认为,国学培训最终会走向平民化,它应该是一个全民学习的课程,费用在未来会逐渐走低,逐渐成为全民普及教育的先锋课程。

4.新兴培训项目异军突起

记者了解到,一些培训机构也在这个特别时期出奇制胜,研发出新的培训项目,如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约为600 多万人,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000 元左右浮动,这样可观的薪资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危机管理也是受关注率最高的项目。

5.考证培训

“法律职业资格证”“注册会计证”等一直是职场人争先恐后考取而立足于职场的“杀手锏”。2009 年的财会类培训会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而法律类的培训市场将会出现新的拐点,即在以前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出现一个较大的提升,法律顾问等相关证书将成为求职者叩响未来职场大门的“敲门砖”。考取职业上岗资格证书不仅能证实个人的专业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下,求职者用自己的实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使就业有了依靠。

由热变冷的行情

也有一些项目在危机来临后立刻被“冻结”,和经济、金融相关的一些培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009 年度有哪些原来的火爆项目被打入冷宫呢?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 问题 发展

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其市场竞争力远远低于四大商业银行。由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青海省县及县以下农牧地区国民经济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主要区域。选择县及县以下农牧区作为邮政金融业务的市场定位,避免了以不成熟的姿态应对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也是适合青海省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之路。

一、青海省农牧区邮政金融业务发展环境

第一,社会环境:青海省做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省份之一,辖6州、2地级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常住人口56.26万人,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空气稀薄,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

第二,经济环境: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第三,金融环境:青海目前有中、农、工、建、交通等国有银行,青海银行、西宁农商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地方银行,还有民生、浦发、兴业、中信等股份制银行,但多数都集中在省会及其周边。由于地方性保护政策,政府及其扶持企业的资金主要集中在农行和信用社,由财政拨款单位的资金往来基本也是集中在与上级部门对口的银行。

第四,政策环境:2014年出台《青海省金融服务“三农三牧”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成为我省首个专门推进农牧区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实施意见》突出以金融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农牧区这一我省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为重点。

二、青海省农牧区邮政金融网点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网点从业人员少是制约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邮政金融网点从业人员少,主要原因一是邮政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由于目前网点业务规模等原因,人员配置有限。大堂经理、保安、理财经理等角色基本都是一人兼职或者实际未配备。二是网点不仅办理金融业务,还有邮政的各项业务及承担普遍服务的职能,兼职(或者轮岗)从事邮政业务也是人员缺少的主要原因。三是邮政业务种类多、经营压力大等原因,要兼顾营销业务,从业人员就更显局促。

(二)网点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限制金融网点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邮政金融网点从业人员主要在当地或者派遣公司招聘组成,劳动报酬、生存环境等原因是致使最初招聘时选择专业人员的机会较小。没有专业的金融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执行力弱等方面是多数农牧区网点从业人员的基本现状。上岗前培训时间参差不齐,即使培训也仅限于老师傅传带,而没有系统培训的情况,甚至存在人员紧张时未培训便直接参与到生产工作中的现象,业务操作水平有限,人员服务能力也无法保证。

(三)服务能力是影响金融网点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主动问候、礼貌送别、双手递送等基本服务动作方面表现不足,与同业的差距也较为显著。

二是网点员工在服务形象方面也与同业的差距较大,如新入职员工、调整岗位员工在工装、佩戴胸牌等方面由于配备不及时等原因,着装不统一而不能很好的展现邮储银行统一的服务形象和良好的服务风貌。

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针对能力有限,例如少数民族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

三、青海省农牧区邮政金融网点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一)金融网点转型是发展业务的重要途径

目前开展的网点转型是金融整体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金融网点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网点人员素质的重要抓手,只有充分做好金融网点转型工作,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多一分胜算。

网点转型是实现经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完善员工销售行为,实现网点经营从“单一结果管理”向“注重过程管理”的转变;利用网点经营分析和网点销售管理工具,实现客户维护从“个人经验管理”向“团队数据管理”的转变。全员营销向专业营销转变,也是减轻人员缺少的一个方法,因此要加快网点转型工作。

(二)青海省农牧区邮政金融服务发展策略

1.抓队伍建设,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支撑邮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也是促进邮政业务发展的内在需要。应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的方式逐步解决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内部培养以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知识能力和储备人才干部为重点,有计划地实施全员培训。

2.抓内部员工培训,不断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各级邮政分公司的培训较多,但由于青海农牧区地理及交通条件所限,培训工作无法做到全员培训,网点员工的培训主要还是由县及县以下网点负责,使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履岗能力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理财经理、大堂经理、外拓经理等员工的培训工作。

3.抓环境,着力提升服务品质。按网点转型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点带面,推行规范的服务、销售与管理流程。对于硬件环境,如营业面积、营业厅位置,厅内的各项诸如叫号机、自动存取款机等设施,基本是依靠向上级申请的方式完成,没有自。但营业厅的环境可以改善,如按照“功能分区、业务分类、客户分流”的要求,优化网点的功能布局,让客户享受到高品质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品质。

4.抓管理,规范经营是发展业务的基础。金融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存在强大的外部监管,如银监会的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还有内部各级别的检查等均不失为有效的手段,但这些监管的防范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内外部管理,使控制风险防范效果得到发挥,达到规范经营的目的。

每个金融行业发生的案件对于农牧区金融网点都是血的教训,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在经营过程中违规经营主要原因是内控机制不全,经营管理不善。健全制度,风险控制,落实检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是发展金融业务的基础工作,否则一切经营成果都将无法有效保证。诸如通过检查,突出重点,充分利用计算机、现场检查、后台监控、数据分析等各种措施,切实梳理并清除业务中经营不规范的问题,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深入分析成因,制定防范措施,提升邮政金融网点的经营质量。

参考文献

[1]2014年7月11日青海政务.

[2]2015年邮政集团公司及青海省分公司工作会议相关资料.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8篇

(一)货币信用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人才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对本专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现代市场经济,货币信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信用关系存在于我们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任何经济活动与经济交易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这个媒介,因此,金融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当代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增长,人们物质追求不断提高,个人财富拥有量和货币持有量也不断增长,投资增值的新理念促使更多的金融品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社会各个主体对金融的要求也日趋增加,因此,金融业对不同层次水平人才的需求将会是一个长久的趋势。

(二)行业领域覆盖面广,办学层次更加全面

金融业是面对社会中各种职业的,技术革新使它的操作性越来越强,最终能被绝大多数用户所接受。通俗来说,无论文化层次高低与否都可以自主的使用。如果金融业只采用高层次的人员,它的用人成本就会增加。因此,从企业、单位未来发展状况来看,中低层次金融毕业生应该会成为多数中、小企业工作岗位的首选。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调整时期,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多掌握几门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学生的就业率将会大大提升。

(三)培养金融服务人员,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管理制度的变化,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全员用人制度及住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改革,因此金融行业各种配套措施也要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大金融服务已不仅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劳动密集。金融行业的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也需要较多的基层服务人员。高等职业学院对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应该注重基础素质教育,强调专业课程设置要务实,学生毕业要以基层工作为起点。

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金融专业的就业劣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用人单位更注重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争夺重点院校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已属常态。经过对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的招聘要求调研,近几年银行、证券、保险等一系列金融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人员至少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的还要求是211,985等重点高校毕业生,因高职学生的学历层次较低,在就业竞争初始阶段就处于一种明显的弱势地位,高职学历成了“弱势学历”。

(二)社会认知度较低

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普遍对高职金融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职院校能否开设金融专业报以怀疑的态度,对于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深表质疑。他们认为高职教育属于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只有高学历才能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在招生方面,高职院校也存在自制度性歧视,高职招生是高等教育招生中的最后一个批次,在第三批、第四批,无形中就降低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一直以来金融行业又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一味要求高学历的现象,无形中又降低了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地位。

(三)对具有金融企业一线岗位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大量需求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金融专业为了达标,要求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招聘真正具有金融企业一线岗位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难度很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师都是“有证无能”、有名无实的双师型教师。(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特色之一,建设实训基地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彰显办学特色,能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我系金融专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以市场抓手,从而满足金融企业、行业需求;以专业教学为理论依据;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要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实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体现高职金融专业教育特色,实现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众多高职院校通过建设设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这一目标。同样,金融专业也需要合理的安排学生深入到金融企业,参与各项金融实践活动,达到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方面要既满足行业和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加大金融教育的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

要实现高职金融专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大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投入。一方面应不断推行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人才引进政策,适时为金融专业引进金融行业一线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丰富教师层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在校的中青年教师下金融企业一线去实践和再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培养和丰富双师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三)产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是高职金融专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不能只强调理论教育,而忽略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和金融企业制定和实施“订单式”培养方案,不断深入掌握金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企业的需求为基础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职院校要着力建立金融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资源,采用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岗前培训、换岗培训、后续培训等,打造立多元化的金融职业培训体系。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8-0044-02

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进而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各国政府频频制定救市政策,但种种迹象显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不断辐射之中。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之中。如何有效化解危机,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都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面对危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审时度势,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提高企业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实现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恐慌情绪的蔓延降低了员工的敬业度

金融危机对员工心理造成的影响值得企业关注。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内部容易形成紧张气氛。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经济萎缩,企业订单减少,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很多企业冻结员工的工资增长计划,或是大幅度降低员工的薪酬福利,甚至大规模裁减员工。面对无法兑现的薪酬承诺、急剧降低的工作稳定感和不断缩水的薪酬福利,一时间企业内部人心涣散,人人自危,恐慌情绪在员工中间蔓延。网络或其他媒体,以及社会中不断流传的裁员传闻更加剧了员工的惶恐不安。失业的担心和降薪的困扰使很多员工无法安心工作或在工作中采取保守。员工不去关注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是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这些都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程度的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效率造成负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后果将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凝聚力的丧失,加剧企业经营管理的压力。

(二)企业成本的缩减影响员工发展

金融危机对企业运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安全渡过危机,维持利润增长,很多企业的重心开始由扩大生产转为开源节流,而开源节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降低人力成本,其中包括直接削减员工培训和开发费用,有的企业甚至完全减免培训预算。根据美世在近期完成的针对“面对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挑战”议题的调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半数企业把培训支出列入要削减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支出费用之一。员工培训虽然是企业很大的一项资金支出,但培训是企业对员工发展的投资,经济衰退期间企业进行培训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成长面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员工士气。根据2007-2008韬睿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调研对超过15,500名亚洲员工的调查,职业发展机会和专业培训是促进该地区员工敬业度的首要驱动因素。同时,培训使员工能更好的进行自我储备,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困境,员工利用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帮助企业更迅速地走出危机。因此,企业减少或完全取消员工培训,不但会影响员工发展,不利于企业长远的人才发展计划,还可能会降低员工的敬业度,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对工作效率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人才流动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裁员成为一种风潮,众多企业纷纷采取了裁员的措施以缓解压力。微软、爱立信、谷歌、摩托罗拉、索尼、联想、松下、佳能等全球知名企业都相继发出了规模较大的裁员公告。与此同时,我国的很多企业也宣布了裁员计划。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动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但过度频繁,或过大规模的流动,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一种资源浪费,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我们都知道,裁员的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很多企业的裁员标准是含糊的,往往是一刀切的,这就可能会使一些对企业有价值,甚至曾经对企业作出贡献的优秀员工被裁掉,这对企业来讲是很大的损失。事实证明,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能够留住员工,不仅节约成本,也会赢得社会声誉和员工的心。

二、人力资源管理应对危机的策略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并对未来做好准备。因此,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为企业顺利渡过难关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持。

(一)稳定员工情绪,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员工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呈现出一种较为恐慌的状态。而由于员工是企业当中的一员。其呈现出的这种状态,也必将会或多或少地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带来各种危害。面对这种情况,人力资源部门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保证企业信息渠道畅通,避免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流言,误导员工。透明快速的信息是稳定员工情绪的有效方式。组织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内部网页、公告栏等形式让员工了解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向员工通报公司的最新情况,并让员工了解公司处理危机的种种努力,以取得员工的信任并保持员工的工作绩效。二是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建立有支持性及健康的环境,如发展有支持性的组织气氛,鼓励员工与身边的人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员工多参与公司决策,开设减压、提升健康生活质量的活动或课程。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通过专业人员为组织、员工提供诊断、评估、培训、专业指导与咨询,帮助员工自身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并改善企业的组织气氛与管理效能。三是做好被裁员工的心理安抚工作。不论是留下的,还是被裁员的员工,都是公司宝贵的财富。对于被裁员工不能简单地跟员工说你被裁了就了事,人力资源部门要安排专人与之面谈,详细说明公司面临的困境,获得他们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比较理智地接受这个现实,避免情绪的失控和突发事件的出现。

(二)采取差别化的员工激励措施

当企业处于上升期时,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虽然员工的报酬并不高,但因为有预期,企业对员工照样有吸引力。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处于低谷、企业处于困难的状态,前景很难预期,企业员工的工作情绪会出现低迷的状态。因此,相对于常态的企业管理,危机背景下的企业更需要重视对员工的

激励。需要指出的是,员工激励要避免大锅饭式的薪酬普降或按比例裁员,应以员工价值为标准。一是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盘点,运用企业价值观和素质模型的量尺,对企业员工的价值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对于不同价值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二是重点激励核心员工。核心员工是指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技能或者具有本行业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能够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他们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创造者。“二八原理”告诉我们,企业80%的价值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在劳动力市场上,核心员工的可替代性较小,替代成本较高,是企业的稀缺资源。调查显示,在亚洲,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将在2009年度增加高绩效员工的薪酬预算比例,以保持其长期稳定性。因此,对核心人才应采取特别的激励和保留措施,突出与普通员工的薪酬福利差距,避免他们的流失。三是对普通员工的激励。普通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通常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并且由于自身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普遍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因此在经济衰退期,保留普通员工的压力比较小。对于普通员工,企业只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与员工利益相关的政策大的变动,就可以保持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的订单缩减,开工量不足,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消除企业在扩张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的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是调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战略规划会发生变化,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也应更加动态。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正确评估经济形势变化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认真盘点现有的人力资源存量,对今后一段时间员工配置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根据业务战略的调整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二是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人才流动的现象,一批优秀的人才或者因为企业倒闭,或者因为裁员而被迫走向劳动力市场。这也为企业提供了吐故纳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好机会。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采用多元的招聘渠道,通过各种方式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在经济复苏后抢占市场奠定基础。现在国内部分企业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寻求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三是慎重合理使用裁员政策。通过裁员可以把公司一些表现不佳的员工裁掉,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但要注意的是裁员会严重伤害员工情感,降低员工敬业度,同时操作不当会导致法律上的风险。因此要慎重使用,讲究策略和方法。

(四)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工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仍然不能停止、也不能放弃人才培养工作。何况经济衰退期是企业培训的好时机,因为这期间企业业务减少,员工工作量下降,假期增多,这些为员工参与培训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但是,在企业培训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做好计划,尽可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佳的培训。一是结合当前背景,实施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企业要对繁荣期所暴露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并应用于员工培训中,以提高员工的危机应对能力。员工是企业的基石,只有每一个员工提高了危机应对能力,企业才有可能顺利渡过危机。二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培训。在企业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培训,如企业内部论坛。通过内部论坛可以进行包括普及管理知识、分享业务案例、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等等方面的培训。这个方式即节省又高效,也可使员工在其有空闲时按照自己的进度在办公桌上接受培训。三是大力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在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很多企业的培训是由外部培训资源完成的,但这种方式费用太高,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无力承担。实际上,企业内部有很多的优秀人才,他们的经验就是宝贵的财富,企业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与其他员工共同分享这些经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调动企业优秀人才和主管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大力培养内部讲师队伍,开展部门自主的辅导培训。这样的培训效果比较直接,成本更小。

三、结语

邱吉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面对危机,我们需要忘掉恐惧,直面挑战。正所谓“祸兮福所倚”,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个机会,它使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经营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有竞争力的企业定然能够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完善自我,迎难而上,获得企业发展的重大转机。因此,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当下经济环境,看到在这样的经济环境背后积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冉毅波经济振荡中,人力资源战略如何出击[J],经理人,2008,(11)。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10篇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致使全球经济遭受很大打击,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我国经济也深受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特别是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依靠出口的外向型企业,由于订单减少,产品积压滞销,再加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据浙江温州市政府统计,到2008年11月末,规模以上企业国外订单减少20.7%。由于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纷纷裁员减员,甚至停产倒闭。农民工、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

面对严峻的形势,有实力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 寻求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其别提到,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胡主席说,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对待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整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正式阐述中国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立场,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为此,我国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现代化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力所能及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分忧解难,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1953年,被称作“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霍华德・文出版的著作《企业人的社会责任》,把CSR定义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政策,做出相应的决定,以及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具体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国家依法纳税的责任、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公益社会事业的责任。”

2、金融危机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在2009年4月23日―2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08年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典礼上,与会者对“面对危机,企业是否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一是不负责任企业的惟利是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并且难于逃脱危机的重创。二是负责任的企业除了能较好地应对危机冲击,让自身较快走出危机,并成为危机破坏力的有效屏障。三是面对危机,企业更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措施,与政府和社会共度时艰,共创危机之后的繁荣。可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更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有责任才能抵御危机,才能转“危”为“机”,才能在危机之后的经济繁荣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保民生,保稳定,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危机背景下,许多企业主动为社会分忧,庄严承诺不减员、不裁员,积极吸收新的就业群体,使得民众有通过辛勤劳动维持家人生活的平台,给更多的家庭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则社会和谐稳定。而只有社会稳定,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多、对环境污染重的生产工艺流程,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研发绿色节能产品、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通过保护环境,创造有利于地球上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全球生态系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积极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拓宽发展思路。在保持自身经济平稳较快较好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对消费者负责,追求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和服务的高质量

对消费者负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消费者的认可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体现。在危机背景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创信企业是一家制鞋制造商和零售商,致力于将健康文化渗透到产品中,注重产品设计人性化。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骨骼发育特点,行走以及各项体育运动中脚的活动位置和着力点,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制造出舒适,具有保护功能,又能帮助提升运动表现的鞋品,领先健康鞋业文化。高质量的服务,是企业吸引客源,提高信誉、提高知名度,不断扩大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2、对员工负责,把关注员工的正常权益作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之一

员工是企业最有创造力的生产要素,快乐的员工才可能发挥其创新才能,才能高效率地制造出产品。企业员工的正常权益包括员工的安全、职业健康与卫生、教育培训、福利待遇等。现代企业已经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许多企业承诺员工一经正式录用,就享有五险一金。大型煤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如创信企业的车间管理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以确实保护生产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中钢集团还建立了制度化、多层次的培训和员工发展体系,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员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培训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一般培训,涉及全体员工,包括入厂培训、安全培训、法律培训和体系培训;第二类是工程培训。包括技工培训,机动设备驾驶培训和其它培训;第三类是企业管理培训。

3、对环境负责,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传统工业生产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绝,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部主任钟宏武说:“全球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环保等行业和企业。对这些行业和企业来讲,将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环保产业是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转危为机的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晋城煤业集团金驹煤电化股份有限公司就积极利用煤炭生产中产生的附属物瓦斯,研发利用瓦斯发电的新型产电途径,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创信企业在生产制造流程方面,不断推进绿色生产流程,使用健康环保材料和化学溶剂,通过设计的合理性最大限度节材,并通过严格工艺流程设定和质量管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降到最低。伊顿公司中国区总裁周涛透露,2008年底,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伊顿中国仍然保持20%的增长率。作为一家多元化的工业产品制造商,伊顿公司所有的业务集团都在开发能够控制能源使用的环保产品,提供可持续的产品与服务。配备伊顿公司柴油电动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一台车节省9万元燃油成本。产业优化升级更符合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有利于企业融资,实现新一轮的成长。

4、对社会负责,承诺不减员、不裁员,积极吸纳新员工

金融危机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利润下降;但是企业应主动做到不减员、不裁员。给员工提供谋生的机会,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APEC秘书长龙永图说:“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面临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什么是中央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保证就业。没有就业就没社会稳定,就没有基本的条件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因为我们的企业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创造就业。而在目前这种特殊的形势下,在创造财富、税收、就业的这些目标中,我们的企业要把创造就业放在首位。”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和设备等优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比如建立毕业生就业孵化基地,为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有的企业积极招募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人才储备。企业履行这些社会责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谋生长本领的机会,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还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5、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上一篇:广告学理念范文 下一篇:农业种植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