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1:33

金融经济培训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68-03

金融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金融风险的规避和金融资产的定价,即经济主体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1]。现代金融经济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而且随着微观经济学在金融领域中的不断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金融经济学已发展成为金融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和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然而,金融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开放性新兴学科,其学科边界和内涵都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2]。因此,如何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掌握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求教师有必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获取新的知识。

一、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和模式

究竟什么是研讨式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大都认为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3]。本文结合《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实践,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将“研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讨论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研讨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和研究活动,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仅以导师身份进入课堂。学生作为研讨式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要求,探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交流并总结研讨成果。而教师作为研讨式教学的导师,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研讨兴趣,渲染研讨气氛,促进研讨开展,从而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说,研讨式教学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公平,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体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4]。事实上,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建构,研讨式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既要求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3]。所以,研讨式教学模式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和研究的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提出研讨主题、启发引申思考、调查资料探索、讨论分析研究、总结应用创新五个基本阶段[5]。

二、《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必要性

金融经济学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金融决策定量化的结果。金融经济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尽管其结论性的原理很重要,但原理的形成思想和分析方法更加重要,因为金融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所以,总要求学生机械性记住一些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体现该课程的特色,更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遵循研讨式教学模式,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引导学生在问题研讨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且还要求学生自觉寻找问题研究方法,探究研究思路,自己发现规律,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基于传统教学方法,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是必要的,具体可概括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金融经济学的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专家”作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金融经济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是金融资产定价,而定价公式的推导往往需要较多的数学知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该课程学习的枯燥性。然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学课程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机械性地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这就必然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研讨式教学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所以,研讨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金融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其次,金融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注重结论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金融资产定价公式大都需要烦琐的推导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过程教学变成了简单的结论背诵,这将理论知识和学生认知的关系远远隔开了。学生仅仅依靠听课和记忆来学习该课程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让学生自主研讨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以,金融经济学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也会使学生体验到对该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金融经济学的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提出、研讨和解决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意愿,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模式的内涵和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特色,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可构建表1所示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1.问题发现与探索阶段。教师能否提出既令学生质疑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研讨式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当问题不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知识结构就可以解决时,学生就不会存在疑问和探索新知的愿望。所以说,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专家型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以促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金融经济学中枯燥的公式推导往往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就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公式的来源。譬如,在均值—方差模型中,可先向学生呈现一个例子来表明随机占优原则的成立依赖于个体的效用函数,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均值—方差模型。

2.新知识讲授与学习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学生对问题的疑问和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向学生呈现新知识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在本阶段,教师阐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系统讲授新的知识,不仅可让学生深入理解新的理论和方法,还可提高他们新的认知水平。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般都较为系统和完整,教师的系统分析和讲解,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现代金融体系的理论,也有助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开拓思路。比如,在“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利用泰勒公式将效用函数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时,可启发学生给出均值—方差模型的成立条件,从而可进一步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并利用均值—方差模型的相关知识对马科维兹组合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市场上各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服从正态分布”做出合理解释。

3.新知识应用与创新阶段。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既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也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如何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有所创新,一直都是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难点。由于该课程较多偏向于基础理论,而很少涉及实际应用创新,所以传统的金融经济学课程大多沿用“概念—结论(定理)”的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持有怀疑态度。所以,研讨式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较复杂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以使他们感到该课程的重要价值,例如项目的投融资决策、商品房抵押贷款定价、个体损失规避等都是金融经济学知识的创新性应用。

4.新的认知系统形成阶段。新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与旧的知识相互联系,只有当学生弄清二者之间关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形成自己的系统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然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让学生机械性地记住一些公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这就使学生很难准确、灵活地运用该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挫伤了他们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所以,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及时地系统总结新知识要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关系,帮助学生将新的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完善新的认知系统,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实施

基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特色,上述给出了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如何对该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不妨以“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其实施方案的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遇到新的学习内容与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而急需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金融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相互统一。

在“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中,为了自然导入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回顾随机占优原则的同时呈现一个投资决策情境如下:

例:假设市场上存在两种投资证券p1和p2,它们的随机回报率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表2 证券1随机回报率

表3 证券2随机回报率

通过简单计算可得:

E[■1]=E[■2],Var[■1]=■>■=Var[■2]

即这两种证券具有相同的均值,但前者方差要大于后者。

如果设个体初始财富为1,其效用函数取对数形式:u(W)=ln(W),则个体对这两种证券进行投资,所能达到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E[ln(1+■1)]≈-0.1438

E[ln(1+■1)]≈-0.1744

因此,个体选择投资证券p1可以有更高的期望效用,尽管其方差比p2高。这与个体投资行为遵循随机占优原则(即给定期望收益率,方差较小的证券是占优的)发生冲突。对此,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疑问。

(二)组织讨论和研究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疑问,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不妨将个体的效用函数取为二次函数形式:u(W)=W-W2,从而有:

E[u(1+■1)]=-■,E[u(1+■2)]=-■

因此,个体投资p2可以获得更高期望效用,即认为p2是占优的。

由此,学生获得新的认知:随机占优原则的成立与否依赖于个体的效用函数形式。

此时,教师可引入新的知识:如果个体的期望效用函数能够表示成仅仅依赖于均值和方差的函数,即E[u(·)]=H(E[·],σ2[·])

则个体行为将遵循随机占优原则,从而称之为“均值—方差模型”。

接下来,教师就要反问为什么,从而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首先,从问题情境出发,要求学生探讨二次函数的期望能否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其次,让学生研究一般的效用函数的期望如何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也就是探讨“均值—方差模型”成立的条件。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对二次函数分析时,可让学生回顾方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方差也可看作均值的函数。于是,对于一般的效用函数分析,就可启发学生利用泰勒公式将效用函数u(·)在E[·]处进行展开,从而探讨期望效用函数E[u(·)]仅仅表示成均值和方差形式的条件。

(三)总结、应用和创新

对于上述研讨结果,教师要及时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完善学生的认知机构。为了加深学生对“均值—方差模型”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除了要阐述均值—方差模型和随机占优原则的联系,还要强调该模型的深刻含义及其成立条件。特别如果还要突出该模型的理论或应用价值,还可让学生预习后续学习内容,要求他们利用该模型的相关知识,分析并解释马科维兹投资组合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市场上各种风险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服从正态分布。由此,还可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完成一篇关于“均值—方差模型”的课程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进,结合现代教学模式的内涵,本文提出和构建了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研究来解决疑难问题,以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所以,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可遵循四阶段模式,即包括问题发现与探索阶段、新知识讲授与学习阶段、新知识应用与创新阶段、以及新的认知系统形成阶段。为了使研讨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于该课程,本文还通过“均值—方差模型”教学案例,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设计方案,一般可按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和研究,以及总结、应用和创新三个基本步骤进行。而且,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可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因此,本文内容不仅为改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现行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如此,《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还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该课程中那些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的理论性问题,学生就会缺乏讨论热情,从而组织讨论和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去挖掘问题的深度、降低问题的难度,还须拥有巧妙的教学技术和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随着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金融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形成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方召.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J].金融教育研究,2012,(4):75-79.

[2] 汪昌云.金融经济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4]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2篇

“举办融资工作培训,目地就是进一步提高贵阳市相关部门和企业把握当前国家宏观金融形式和政策的能力,进一步熟悉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融资能力和水平。” 3月4日,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玉祥在贵阳市2013年融资工作培训班上表示。

今年春节长假后第一天,省委书记赵克志在《金融时报》上发表题为《大力发展金融 助推同步小康》的署名文章,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全省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快贵州金融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文章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学习金融知识、培训金融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将金融知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学习内容,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金融培训,培养一批懂金融、用金融的领导干部。

此次为期4天的培训,是贯彻赵克志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培训内容包括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商业银行海外融资业务、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工具、证券公司投行业务、信托融资业务、保险资金运用与企业融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等。市直相关部门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各区市县下属投融资平台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等共184名学员参加培训。

王玉祥表示,与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撑的迫切要求相比,贵阳领导干部的金融素养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金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强,运用金融工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自觉性不强,对如何充分发挥本地金融资源作用研究不够,甚至少数干部还存在着用行政命令指导金融业发展的陈旧观念。此次融资工作培训,就是要引领各级领导干部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防范金融风险,更好地释放金融服务功能,为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接受培训的学员认为,领导干部要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必须在学懂知识、弄清原理上下功夫,必须在驾驭运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必须在开阔视野、培育战略眼光上下功夫。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金融牛鼻子”,依托贵阳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构成,加强金融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金融问题、谋划金融工作的意识和本领,提升运用金融规律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推动科学发展的金融素质和融资能力。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3篇

公民素质教育为先

“银行培训,首先要从公民素质教育入手”,接受采访时,作为广东银监局巡视员、同时身兼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兼职教授等多种教学职务的孟建波对银行培训工作谈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产业的银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创新频繁、经营活动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业,整天和“钱”打交道,首先需要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应有的公民素质教育,对其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公民素质教育方面,主要要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道德上的自觉。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道德自觉是支撑人格的金梁玉柱,是现代银行员工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名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准则,也是银行员工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银行员工应以“德”为纲,讲德治、修德身、铸德魂,将高度的道德自觉、严格的道德自省、不懈的道德坚持作为为人处事的第一要务。同时,公道正派,按原则办事,循程序操作,以“公”为先,出公心、谋公利、秉公道,也是银行员工应该努力做到的。

二是清廉的作风。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一斗;广厦万千,夜卧八尺;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为物生贪欲、贪欲生妄念、妄念即祸根。银行员工都是与钱财打交道的人,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面对着很多诱惑,如果不能做到权为公所用,利为公所谋,清正廉洁,其后果与鸟、鱼无异。因此,银行工作要求员工要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廉洁自律,秉公办事。“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只要你不为金钱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动,不为人情所扰,不损公肥私,谨记“三慎”,即“慎独”、“慎初”、“慎微”,分清是非,一心为公,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管住自己,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就一定能保持自身肌体纯洁健康,促进金融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三是法纪的素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经济工作者理所当然要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这就要求银行员工要多学习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金融规章制度办法,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了解违法违纪的法律后果,明晰法纪,规范操作,以“法”为范,守法规、遵法纪、循法则,自重自警,不钻空子、不搞变通,杜绝有法不依、违规经营的现象,维护银行的利益和形象,促进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诚信理念。银行从本质上讲是信用中介,是靠信用买卖货币,因此,诚信是银行的生命线,其地位是至高无上、无可比拟的。作为金融产品的直接经营者,银行员工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有一句至理名言:你一生中卖出的唯一产品就是你自己,只有当人们认可你本人时,才会认同你的产品。可以说,个人信誉在经营中有着至关重要作用,诚信好比大厦的基石,基石坍塌,大厦将不存在。因此,银行员工要以“信”为本,树信仰、立信念、守信用,将诚信理念融入于经营理念中,贯穿于业务发展中,展示在日常交往中,把维护诚信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

五是责任意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起着支持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总体走向的重要作用。深刻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是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银行员工的责任所在,银行员工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以对客户负责、对集体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审慎务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对待每一笔业务、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关口、每一次检查,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要学习新技术新技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熟悉现代金融领域的各种高科技工具、各种对冲策略、各种交易品种模型等金融知识的高级人才,将对金融,甚至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世界金融在迅猛发展,但在我国却相对比较滞后,我国银行业既面临发展与开放的挑战,更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当前需要有相当数量通晓前沿金融理论、精通金融业务、具有良好职业和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但是我国目前还比较缺乏。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我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难以从加强内部管理方面抵御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的稳定。因此,教育培训对金融银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出现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孟建波表示,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为银行和客户提供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银行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孟建波指出,金融系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制度,选拔和鼓励业务骨干进行在职或脱产深造,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全面提高现有职工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人才战略的根本途径。“由于金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成长,因此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银行应注意结合具体实情作出整体规划”,孟建波指出,这些规划包括:

一是要选送到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实践培训,使其具备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在高校有这种资源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提供到金融部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脱离枯燥,在实践中去感受金融、理解金融,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国家培养金融人才;

二是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本行举办讲座,以提高、充实和更新员工的知识水平,了解金融发展动态;

三是对员工的培养要真正做到立足本行、面向市场、按需施教,直接有效地为银行经营服务;

四是要实行从培训适应型、内向型人才到培养复合型、外向型金融人才的观念的转变,以适应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需要;

五是要注重培训国际金融和外语人才、信息咨询和资产评估人才、研究管理和操作电脑人才,以适应金融工具发展、金融产品创新的需要。

列宁曾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心的银行及其员工更应有学习要求、学习精神、学习能力,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更新目不暇接,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日新月异,只有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并学以致用,才能获得新知识,拥有新理论,拓展新视野,开阔新思维,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适应新形势,迎接新任务,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才能提高立足本职作贡献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孟建波说。

融资规划搭起银企桥梁

谈到对银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孟建波认为,对客户专业服务能力的培训很重要。对于当前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且形成热潮的融资规划师(指经过融资规划师专业培训,依法取得融资规划师证书,掌握金融市场一般规则,并运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为企业进行融资规划、咨询服务和实务操作的专业人员,2010年8月国家已将其列入了国家新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孟建波认为比较适合于企业的管理高层、财务或投融资等核心管理人员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产品研发和市场服务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投融资工作的大专院校金融、经管类专业应届毕业生。

“特别是融资规划、融资规划师这一环节能很好地搭起银企信息沟通的桥梁”,孟建波说。作为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着深入而独到研究的业内专家,同时又是一直重视金融系统人才培训素质提升工作的广东银监局重要领导,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承受着风险大、成本高双重压力,解决小企业贷款难必先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而中小企业金融知识缺乏,不了解、不适应金融产品规则,在商业银行开户不加选择,造成了普遍存在的银企关系错配。银行与企业各自奉行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了互信不足和无法消除的信息不对称。

“从企业的角度看,融资规划师能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规则能力、融资规划能力、市场判别能力;从银行的角度看,融资规划师能根据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和还贷能力提供相应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案设计。融资规划师可以提高银企资金供应与需求双方的匹配度,做得好可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时效”,孟建波说:“而开展融资规划师新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为接受培训的学员普及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常识,授解融资规划技巧,使其通过培训成为合格的企业融资顾问,从而帮助企业进行前期融资规划、金融产品选择与谈判、设计融资方案等,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人才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将有利于规范融资中介业务与金融市场秩序,这对于驱逐不良中介,打击金融犯罪,规范金融市场、建设诚信社会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人才引进;培训;激励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不仅使全球股市熊气弥漫,也继而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更多企业纷纷采取停止招聘,裁员以及降薪等手段来维持生存,导致全球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增大。世界各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拯救措施之后,金融危机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球经济回暖迹象开始有所显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各行业必然会相对加快发展,裁员的企业会遭遇人才短缺的困境;同时,伴随着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将会得到重新配置,企业之间的最大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一、逢低引进,建立人才竞争优势

金融危机直接导致金融业冷淡萧条,进而迅速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中国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影响最直接也最严重,以富士康、伟创力为代表的特大型代工企业由于跨国公司大幅削减订单,出口急剧回落,利润明显减少,实施了大规模的减产、裁员计划。房地产,航空,石化等行业以及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紧随其后,一次次规模庞大的裁员降薪行动刺激着国人的神经。

虽然裁员可以在短时期内大幅削减企业的人力成本,但长期效应却可能是负的。一个企业的财富归根结底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裁员行动往往使整个企业凝聚力下降,员工士气低下,忠诚度降低,致使工作动力和效率严重下降,留任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和信任感丧失了。同时,许多裁员中被驱逐的员工后来被证明是企业无法被替代的资产,甚至一些核心人才为避免使自己陷于被动,有可能主动离职。这些核心人才流失会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下降,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的情况下,此前大规模裁员以及停止招聘的企业将面临人才短缺的瓶颈,无法迅速抓住复苏的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甚至有被吞并的风险。

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的大批国内外企业破产的背后,是庞大的失业队伍,其中一些优秀的华人精英也踏上了回国发展的道路,人才市场打破了过去高端人才买方市场的格局,同时社会上还有大批毕业生待业,给企业招聘和储备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增大,无论是精英人才还是毕业生,其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各方面的就业预期都有所降低,有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将急需的人才招至麾下。就企业内部而言,裁员产生较多的职位空缺,此时可以重新审视企业的组织结构,分析岗位设置,将可以合并的以及不需要的岗位或者部门从组织构架中剔除出去,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的目的。

第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失业大军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精英人才,也有经验和工作能力不足的员工。比起招聘速度,招聘质量更加重要。企业要结合自身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内部岗位分析,确定用人需求,经过全面细致的筛选,以较低的成本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切忌盲目吸纳,良莠不齐。第二,人力资本的稀缺不能仅依赖于外部招聘,还应重视内部培养。内部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的各项制度流程,企业文化等更加熟悉,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更高,而外部招聘的人才往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融入企业做出贡献。第三,企业的发展依靠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群体;持续发展的人才也会带给企业更新的创造力、更高的绩效以及更广阔的视野。企业应通过外部引进的人才培养和带动更多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储备,这才是人才引进的真正意义。

二、加强培训,提高组织整体素质

在企业极力缩减成本的时期,许多公司的员工培训计划也宣告暂停,整个管理培训行业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广东那些在市场占有率上处于领先地位、规模较大的培训公司基本上都遭遇了订单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中小培训公司受到的冲击更大,很多培训公司都已被淘汰出局。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依据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的产物。到了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人才更加激烈竞争,是否拥有人才往往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重新进行员工培训规划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生产设备等硬件设施随时可以买,但经验丰富的员工则需靠不断的在实践中积累,这时通过制定设计多样化培训方案,特别是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可以使员工承担更大的责任,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促进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其次,通过培训,向员工灌输企业价值观,重新构建危机期间员工所丧失的组织认同感,凝聚力以及团队精神,有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另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培训机构都降低了培训费用;各地政府为稳定就业,化解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也纷纷启动了企业组织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转业转岗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企业职工培训,培训后可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培训补贴,从而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节省开支。

很多企业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培训成本,却发现管理培训往往无法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危机期间企业削减培训经费,造成管理培训行业的市场大幅萎缩的原因。国内许多企业在投入经费进行员工培训时,往往缺乏支持长期战略的培训规划,培训原因不明确,也没有通过系统的分析来确定培训需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的。

要开展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培训,需要科学的培训系统的支持。表1展示了建立有效的培训系统的6个步骤。

培训系统设计程序的第一个步骤,即培训需求评价,是指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培训的一个过程。图1形象地表明了培训需求评价的原因及其所得出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有许多不同的“压力点”表明培训是必要的。需求评价通常包括组织分析、人员分析、以及任务分析三项内容。组织分析考虑培训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通过组织分析来决定在公司的经营战略、可用的培训资源以及员工的上级管理者和同事对培训活动的支持一定的情况下,培训是否符合需要。人员分析的内容包括:判断业绩不良是因为知识、技能或者能力的不足引起的,还是由于工作动力不够或工作设计本身有问题而引起的;确认谁需要得到培训;确定员工是否做好接受培训的准备。任务分析首先明确员工需要完成哪些方面的重要任务,然后再确定为帮助员工完成这些任务,应该在培训中强调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解决现实问题。培训成果的转化就是达到培训目的的过程。图2显示了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培训资金紧缺.企业可以削减外部培训投入,把内部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内部培训,即建立内部讲师制,有许多优点:由于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成本非常低;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以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可以加强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同时,拿企业的现实案例进行授课明显比外聘讲师书本上的案例更有吸引力和借鉴性。内部培训通过上述的培训需求评价找出压力点,针对各级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旨在培养企业管理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每个员工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可以作为导师传授自己的优点。

三、重视激励,防范核心人才流失

智联招聘薪酬数据研究中心的《2009年岁末薪酬盘点调研报告》显示,相对于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企业薪酬实际增长率为8.2%,创下了近5年的新低。同时,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的《2009企业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企业离职率为15.9%,与2007年、2008年的22.3%和23.1%相比下降明显。随着招聘的松动,业内专家预计10年高端人才主动离职率将会大幅回升。产生主动离职率反弹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经过经济危机员工的个人理念与“东家”的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产生了矛盾,当经济回暖,员工面临的机会变多时,就会选择主动跳槽离职,寻求职业安全感。可见,在经济日趋好转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着如何打消员工的悲观情绪,使其重拾工作热情,同时稳住企业的核心人才等一系列问题。

企业应树立人本主义思想,通过公平合理的的薪酬福利待遇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为员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来激励和留住人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人才优势。

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在目标管理的框架下,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以及企业经营目标进行统一,对员工的贡献做出科学的评估,并与薪酬制度挂钩,体现内部公平性,同时兼顾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反映员工的市场价值,并加强沟通,尽力减小员工的不公平感,打消其流动动机。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建设,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建立融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的本质。在满足员工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前提下,企业要根据员工需求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使其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发挥非物质因素的激励作用。注重培育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加强感情投入,使员工切实体会到企业与员工之间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情感共同体,提升员工的组织忠诚度,激励员工不断自我超越,使其个人发展与企业的长期目标统一起来。

另外,企业中20%的员工创造80%的利润,在后危机时期,企业要把最核心的人才稳住。一方面,可以运用年薪制,股票期权,长期福利及职位晋升等长期激励机制,加大其跳槽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时,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取得他们的认同,化企业愿景为个人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用工作成就感,个人的成长空间,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等整体因素,使企业与核心员工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减少主动离职的情况的发生,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苗小洛.后危机时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J].化工管理,2009(8).

2、李群,王文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人才引进[J].中国城市金融,2009(2).

3、曾月征.金融危机下如何激励企业核心员工[J].商情,2009(4).

4、(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等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巧玲.试论金融危机下企业职工培训对策[J].中国外资,2009(10).

金融经济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就业 大学生 农民工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得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中就业问题首当其冲。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均进入减速通道,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的现状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岗位流失严重,继续生产的企业,新增就业岗位也大大减少,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供大于求十分明显。据人保部对500家重点企业的监控显示,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岗位增减相抵,仍有六个月出现岗位净减的情况,岗位流失率达到了8%。而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乡调查失业率明显上升。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据人保部的数据,2008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另一方面,城乡调查失业率远高于登记失业率。中国社科院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称我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中西部地区的失业率超过10%,其中大中城市失业率约10.1%。同整个城镇失业率相比,大学生的失业率更高,达到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导致这两者存在差距的原因是测算方法不一致,目前政府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子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数,分母是城镇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而“城镇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是反映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相比较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更接近现实失业情况。

此外,民间和学界的一些专家认为,2008年真实的城镇失业率为12%左右,预计2009年真实的失业率将上升到14%左右,如果考虑农民工的失业情况,调查结果可能还要更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用不同的测算方

法测算出来的结果不同,但表现出来的态势是一致的,即我国的失业率正在上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着下滑的危险。根据奥肯定律,当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对于潜在增长率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上升1个百分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业问题就已经非常突出,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将导致就业增长空间更加狭小。

1、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1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到学校招聘的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招聘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制造等行业,人才需求偏少。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也受到巨大的冲击,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减少用人数量,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以及能源工业的就业岗位都在减少。同时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不少用人单位缩减了招聘数量,甚至取消了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

2、农民工失业问题凸显

一直以来,企业对农民工是需求大于供给,农民工找工作很容易,而企业招工却比较困难,甚至出现“民工荒”,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几乎一直在为“用工短缺”而犯愁。然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市场急剧萎缩,以东莞、深圳、温州为代表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南沿海等一些地区的经济出现不景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沿海地区外向型的尤其是出口加工型的企业,钢铁、焦化、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处于限产、押产、半停产、停产等状态。据统计,截至2009年初,全国已有6.7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农民工由于经验的和技能、素质的缺乏,主要集中在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产业链较短行业企业中,较高的生活成本和失业,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据人保部最新统计,中国1.3亿农民工中,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

3、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上加难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加深,城镇失业率还会继续上升,劳动力需求不振,在大学生和农民工遭遇就业寒流的双重压力下,城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将变得难上加难。据调查显示:我国下岗职工平均年龄39岁,且35岁以上的占72.5%,而对这个年龄段的用人单位的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文化的占40%;劳动技能不高,初级技工及以下的占40%,既便是已有的职业技能也大多不能满足其转岗的需要;我国女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所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城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困难。

三、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的对策

1、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就业

经济增长是就业扩大的前提。根据奥肯定律,GDP每上升2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已计划投资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加上地方财政投入,最后形成的财政投入规模约近30万亿。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带动就业的增加。但是,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却可能产生不同的就业扩大效果,特别是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中,偏重哪些产业会产生十分不同的就业拉动。中央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和实施的产业振兴规划,通常以基础设施等大型项目和重化工业部门为关注重点,但这些产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拉动就业的直接效应较弱。因此,从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出发,财政投资在结构上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使用财政资源投入,发挥最佳的拉动就业效果,对于吸纳就业效果最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需要利用上述投资计划的地方和民间配套投资,以及减税、减负等财政手段给予扶持。比如采取招投标方式,对那些符合要求的、与重大工程配套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优先权,提高财政政策解决就业的积极效果。

2、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一直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蓬勃发展的民营中小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加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企业的员工队伍难以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金融、财政、税收的支持,积极发挥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带动个人就业的辐射拉动效应。一是要建立一批中小银行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二是以政策减负来鼓励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用工岗位,消除民营企业裁员的动机。比如对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一些保险费或暂时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允许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

3、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一个人创业,往往能带动一批人就业,一般而言,一人创业成功可带动3.5人就业。这表明鼓励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创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将极大缓解就业压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及城镇下岗职工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对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服务和创业扶持,扩大小额贷款的额度和范围,放宽资产担保的条件,并在创业场地和创业服务、税收和行政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其提供创业支持。此外,应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二三产业、生态农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在创业资金方面,可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符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继续加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力度,对符合财政贴息的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4、健全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

在我国当前面临的就业困境中,劳动力技能总体水平偏低是其中的突出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和城镇下岗工人文化水平低下,无法适应今天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应抓住金融危机这一机遇,建立和优化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职业技能教育包括职业技校全日制教育、职业技能继续教育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在岗培训等。全日制职业技能教育可以发挥“蓄水池”和“精炼器”的作用。职业技能继续教育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力量,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企事业单位员工在岗培训能起到避免裁员给就业市场增加新的压力。有效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可以提高求职者就业竞争力,解决“找工作难”的问题。除了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应注重加强劳动者的创业培训教育,包括其创业的观念、创业准备和一些基本的财务、策划、经济知识的培训,激发其自主创业的激情。培训所需的经费可由政府财政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中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费用,个人承担剩余的小部分,对于那些经济确实困难的劳动力,可由政府提供就业培训券。

此外,应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对于求职者至关重要。只有全面细致地公开金融危机的种种影响,求职者才可以尽快获得就业市场的相关资料,少走弯路。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为求职者顺利找到工作提供条件。鉴于农村网络发展落后,地方政府可将就业信息服务点设置到村镇,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将异地用工信息传递给农民工群体,有效避免大规模“返乡潮”的出现,同时还可减少农民工异地求职成本,防止盲目、无序流动带来的成本损失和其他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任菊: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7).

[2] 张丽、吕康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9(3).

[3] 杨宜勇、池振合:2007-2008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预测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2).

[4] 马红梅、金彦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09(4).

[5] 汪孝宗: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调查[N].中国经济周刊,2009-03-01.

[6] 忠: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整体性思考[N].吉林日报,2009-03-21.

[7] 刘隆亨:金融危机分析与扩大就业问题的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1).

上一篇:广告学理念范文 下一篇:农业种植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