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大全范文

时间:2023-11-05 22:01:35

语文诗歌大全

语文诗歌大全篇1

关键词:新社会文化背景;蒙古语诗歌;语言艺术特征

一、诗歌艺术口语化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蒙古族诗人时常会将叙述以及抒情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以此将新时期背景下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心理以及生存现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那个一味歌颂、赞扬的时代已经终结,人们喜欢在宁静的状态下思考,发散思绪,而这便使一种新的具备原生态口语化特征的蒙古诗歌类型衍生了出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如:在《及时雨》(巴宝音贺希格)中我们能够看出:诗歌有着非常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其是对日常生活情境最真实的描述,原生态的用词是真实情境的再现,又如蒙古族诗人吉青格勒的很多诗歌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杏花》、《宝日浩特》等)。口语化诗歌是诗人对日常生活情境中鲜明、具体事物的总结,是热爱家乡的直白表达,通过简明直接的手法阐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将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全部浓缩在清晰朴素的结构形式之中。

二、诗歌艺术大众化

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语诗歌,表现的更加大众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化的影响。当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大众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蒙古族人们为了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慢慢走向城市,身处于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有新的文化袭来,自然免不了受到各种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蒙古语诗歌创作方式,使其更加偏向于大众化。每一座城市中心都能够被看作是这个地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集中区,在这个文明的中心地带,是文艺青年、知识分子最喜爱、最向往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大批佳人才子,这里每天都有新的诗歌产生。当有新的诗歌主题出现,自然会使原有的创作空间得到拓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等描绘,而这也使新时期背景下诗歌创作朝着大众化与平民化等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极具本时代特征的大众化语言艺术,当诗歌主要的表现形式被大众化语言风格所取代,原有的歌唱踌躇、赞颂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从当代蒙古语诗歌创作的手法看,一味的抒情和歌颂生活、土地一级祖国的方式已经被直白的事件陈述、场景排列等方式所取代,原本呆滞的诗歌形象慢慢变得生动活泼,转而出现“有情有味”的意象,这便是大众化蒙古语诗歌主要的语言艺术特征。要想如实地将生活情境反映出来,就需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描绘,如:包乌尼尔所描述的思念远方人儿时“心儿沉浸在那,老哈河水柔波中”,这便是对生活、对思念最真实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事物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角色或位置存在,要想准确找到这一“位置”,就必须在大众化语言的结合下进行,当生活中存在的丑恶事物融入诗歌语言中,那么原本华丽、高尚,歌颂美丽意境的诗歌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丑恶与灰暗。生活本来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或物,诗歌所反映的也不应当全是善良与美丽,只有中间夹杂着丑恶与灰暗,才能够反映出最真实的生活。生活有很多面目,我们只有全面而正确的对语言本质进行了解,才能够更充分和具体的将存在于其中的有机统一性认识到,只有华丽的词藻被丢弃,脱下伪装者的面衣,才能够将最朴实无华、最原生态的生活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熟读蒙古灵魂诗人道日那腾格里的诗歌,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当下最真实的人民生活,冲破诗歌被禁锢很长时间的语言模式,才能够将更加大众化的诗歌载体创作出来,才能使现代化诗歌语言创作形式以及艺术特征得以见天日。

三、诗歌艺术乡土化

民族情感的承载来源于诗歌,千百年诗歌的传唱是对伟大民族最纯真的记忆,通过诗歌才能够获得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印象。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最好的展现是地域文化的回归。诗歌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风格的沉淀和情感的迸发。在诗歌创作中,每一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追求,我们将其视作是一种民族文化觉醒的原动力。新时期背景下,蒙古族诗人的创作形似逐渐向着特色乡土化方向转移,并且以群体的方式不断涌现着,如:锡林郭勒诗群、科尔沁诗群以及巴林诗群等。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打开的不仅是经济世界的大门,还有政治、文化等世界的大门,当世界文化侵入,蒙古诗人在创作中难免不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本民族的诗坛慢慢开始分化,有守旧派,也有先进派,当创作的环境逐渐变得宽松,诗人们审美的追求以及创作的对象就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旦文化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复苏便意味着传统诗歌创作体裁被打破,多样性的语言艺术形式奔腾而至,在大众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下,蒙古族诗人们反而倾向于回归乡土化,更思念那个梦中出现的地方。如:锡林郭勒诗群总是营造出草原中万马蹦腾的景象,朗诵诗歌我们仿佛能够呼吸到来自草原的空气,大部分的诗歌所展现的是游牧生活的惬意、美好,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美丽的草原风光,策马奔腾的汉子,诸如:起来吧,我的诗歌;喂,天都亮了!起来吧!科尔沁诗群则喜欢用朴素的情感以及沉重的笔调来抒发游牧民族的苦难与无奈,描绘最多的是文化的伤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幸,就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族诗坛而言,这是新的语言审美形式。熟读科尔沁风格能够了解到,诗歌中总是充斥着英雄情结、生活苦难以及农耕文化等色彩,这是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祭奠,是原始生活的崇拜,如:房间内的油灯下,满屋节日气氛,外面的爆竹声声,铁锅中炒米般的热闹。巴林诗群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对巴林经验以及文化进行描绘,诗歌中所显露的是巴林地域性风格,字里行间都表示着对蒙古族语言的喜爱、崇拜以及传统文化眷恋等情感,总之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世间美好事物的期许。如:没有一丝的风,也没有一点的声音,没有污垢,没有尘土,出奇的洁白,是雪停了吗,望向天际。

四、总结

语文诗歌大全篇2

【摘 要】众所周知,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部分之一,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层面上,然而,诗歌教学的目的远远不仅这些,诗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们语文素养以及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背诵诗歌,还要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读百遍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二、知人论诗

白居易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一般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诗歌内容的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安排一个介绍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背景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只有对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情感、个人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写给张九龄的诗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这是一首不着痕迹的干谒诗,而孟浩然又有着才子学人的傲骨,努力掩藏着其中的干谒痕迹,所以才有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经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诗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紧扣诗眼

诗歌讲究“练字”,即便是以白话写就的现代诗歌在语词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无论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了练字在作诗中的重要性。同样,品读诗句的时候,也要对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诗句进行品读才足以深刻体会诗歌的美。注重品味诗句、赏析诗句,才能对诗歌有着整体的把握。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把握每一句诗的用词,如“昔人”、“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才能对作者的凭古思乡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诗歌的语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品味其诗眼,诗眼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如杜甫《春望》一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望”字,有对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对家书的期望、有对关河宁静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江南两岸绿意盈盈、春风和煦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词多加琢磨体会,也能积累字词,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

四、体会意境

在对学生进行诗意的讲解时,不能脱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零件,而意境则构成诗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诗歌中比较朦胧,而在有些诗歌中却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来表达,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组合而成,而作者的羁旅之情也在这些萧然的意象中得到表达,思亲盼归之情也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强烈。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现实或虚拟图景的高度融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形式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象之中并加以组合,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演绎意境。这样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许会更加通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是作者归隐田园后淡然心境的真实写照,能充分表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所在。

语文诗歌大全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问题;措施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一般分布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单元,与现代文学教学相分离,而且古典诗歌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1]。另外,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一个学期仅仅学习十篇古典诗歌,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古诗歌的内涵,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综合素质较低。

1.2不重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把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古典诗歌教学只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小的部分,许多学生主要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回顾一下可能考到的内容,没有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

1.3没有适当进行人文关怀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没有深入讲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未能让寻死寻活充分感受传统优秀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综合书素养较低。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而且,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典诗歌中的名句,没有带领消火栓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情感,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的内容丰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古典诗歌的题材和流派,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仅担任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而且具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渤海大学,2014.

[2]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3]夏德磊.琐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4:150-151.

语文诗歌大全篇4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二、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策略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因为鉴赏是审美活动,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诗歌,“与其说是知识传授,不如f是个体生命之间的心灵交流,作为审美中介的教师,其作用不过是引导学生以赤子之心融入诗歌的境界与氛围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及其对天道与人道的体悟,伴随他的灵魂飞翔在自由的天国里,寻觅现实生活中所欠缺的人性人情之美。这里,人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说教,入境的体验胜于枯燥的传授”。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质言之,就是“披文入情”,鉴赏要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大致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新诗的流派等方面,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一)抓住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涌”这两个动词把星星、月亮、平原和大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旅夜”图画,如此雄壮苍茫之景,让人体会到宇宙的浩渺无穷,人生的短暂渺小,也传达了诗人凄怆孤寂的情感。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不肯媚附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丛中感到审美愉悦。

(二)从语言切入,即“因文悟道”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英美新批评派有“构架─肌质”论:构架即作品的意义结构,肌质即诗的细节、语言的质地、具体的色泽和纹理。新批评派认为只关心构架不关心肌质的人们“只是把诗当作散文加以论断”,因而他们提倡对文本的“细读”,关注于诗的肌质即诗人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语言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古人提倡诗歌中“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再比如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

李白《将进酒》中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句,就是将“青丝”、“雪”这样典型的意象拿来比作头发,使读者的感受相当清晰,更容易理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一系列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安详宁静的内心世界。又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一节形成一个结构,节与节之间彼此呼应,共同展示出天上和地下交相辉映的两组意象。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发现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心中的淡淡哀愁。感受到意象组合的美妙,学生就不难领会“意”与“象”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了。

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分层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1,3.40.

[2]方守金.遵循诗歌特性开展诗歌教学――中小学诗歌教学浅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84-88.

[3]吴艳梅.诵读 切入 联想――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59-63.

[4]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37-38.

[5] 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上)(下)[J].中学语文教学,2005,2/3.

[6]葛宇虹.意象与诗歌鉴赏[J].课程・教材・教法,2001,9.45-47.

[7]谈胜轶.“诗眼”“词眼”的赏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2.67.

语文诗歌大全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思路分析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最为亮丽的一颗珍珠。在新时期的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歌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特色与亮点。因此,诗歌教学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学习诗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朗读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诗歌教学。诗歌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经验,谈论几点具体的感悟,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形式之美

诗歌和散文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散文等在艺术形式上有点文字堆积的感觉。而诗歌则有所不同,诗歌以其特有的形式完全征服了读者。五绝、七绝等二十几个汉字出现的页面上,同时配以插画,使得诗歌和书画可以相互辉映,文字与图形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这种布局,能够比较好地调动读者的情绪。现代诗歌同样有着特有的形式美,现代诗的每个小节都错落有致,每行诗歌也因为长短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两侧的留白也体现了诗歌的魅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将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喜欢诗歌的特有形式,学习诗歌,热爱诗歌,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之美

多读是学习诗歌最为重要的铺垫,学生读得多了,诗歌的内容也就会了解得更多。在教学中分析诗歌的内容不宜讲得过于透彻,而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诗歌和其他文体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将诗歌的内容讲解得太透彻太直白,就会很容易使得诗歌的诗意淡化。所以,开展诗歌教学适合使用引导、点拨的方式进行,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收获进步。

比如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点拨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如可以先讲解作者简介以及这首诗歌的背景知识,然后对题目进行分析,了解题目中所交代的信息,同时让学生朗诵首句,了解首句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尾句的关键词又是哪个,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通过一步步的点拨提示,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埋下了重要伏笔,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之美

在教学实践中品味诗歌的意境就是要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探讨。品味可以从诗歌中的意境与意向等方面进行考虑,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要从诗歌的整体上进行体会,这样才能够把握好诗歌的意蕴之美。在教学中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对诗歌字词句的特色之处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浣溪沙》这首小令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夕阳”“亭台”等一些名词,这些都是十分有特色的表达,值得细细品味。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诗意的表达对诗歌进行高度的概括,还可以以诗配画地品味诗歌的意境。如《送灵澈之人》这首诗歌,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创作相应的配画。另外,通过写随感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给诗词变身,化诗歌为一般的文章,在互译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无尽的遐想,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四、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之美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调动自身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出自身的艺术想象,然后仿照自身的生活积累,写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生活感悟。在格律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尽力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在进行新诗的模仿写作时,要模仿新诗写作的特点,同时要讲究诗歌写作的意蕴之美。这些小的诗歌,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到开头或者是结尾部分,往往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语文诗歌大全篇6

这是钱理群先生为苏州第十中学的校本教材《诗海巡览》撰写的序言。钱老师一直关心基础教育,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做过深入的研究。这篇序言,钱老师所说的“最文学”“最历史”“最人类”“最年轻”的诗歌与诗教的四大基本理念,阐明了诗歌的特性与诗歌的教育意义。他对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行动总是充满热情地鼓励;对此书编写者的赞赏与鼓励,蕴含着他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深切期待。他提倡“静悄悄的教育变革”,“既要正视当下中国教育远不如意的现状,又不怨天尤人,从改变自己及周边的教育存在开始”。这正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

这不是一般的诗歌选本,而是有着自觉的诗歌意识与诗歌教育(简称诗教)意识的选修课教材。本书的编选和阅读指导,都是建立在对诗歌的本性、诗教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其要点有四。

一、 诗歌是最文学的。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正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诗歌与语言是有着本源性的联系的: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是从母亲吟诵的儿歌、童谣里感悟语言的;以后在学校里,我们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阅读、赏析、朗读诗歌作品,诗歌无疑是语文教材里最重要的文体。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构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的主体:汉语文字之美,最充分地体现在诗歌的韵律里;中国所有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戏剧,无一不充满诗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不懂诗,没有诗的悟性,就无法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在中国语文传统教育里,诗歌教育从来占据主要地位,绝不是偶然的。这些年,对诗歌教育的忽视,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性,失去了诗性,失去了语言的熏陶,也就远离了语文教育的本性。

二、 诗歌是最历史的。如本书编者所说,诗歌“和历史一样古老”,“与历史相伴相随”。一部古今中外诗歌史,就是全人类、各民族的精神史,情感、心理发展史,社会、文化发展史。以诗学史,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国诗教十分重视诗歌的认识功能与精神沟通的功能,就是强调要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建立起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与本民族、人类的历史和内在精神的联系,这是一个承接民族和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径。

三、 诗歌是最人类的。诗歌不仅和历史,更和人的存在“相伴相随”,有人就有诗,因此,诗歌最是全人类的艺术。诗歌带来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超越民族、种族、国家、地区、时间和空间的。诗歌从来都是各民族民间交流的最佳手段,不同国家的诗人聚集在一起,朗诵各自的诗歌,尽管语言不通,也能从诗歌本身的韵律、声调,朗诵者的神态里,感受到心灵的撞击与默契。这样的特殊交流功能是最能显示诗歌的神秘性的:它是直通人的灵魂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诗歌,也就远离了人的灵性与神性,成了“失魂”的教育。

四、 诗歌是最年轻的。诗歌本质上是一种青春的艺术,诗歌与儿童、青少年有一种本原、本质上的血缘关系,即所谓“青春永在,诗永生”。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得很好:“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开的青春期,迷惘执著的深情,敏感纤细的心灵,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述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最初的感应,因而每个年轻人天生就是诗人。”(严凌君《〈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前言》)这些年,在应试教育的逻辑支配一切的情况下,诗歌教育或者被边缘化,或者也纳入应试轨道,成为一种分析性知识,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远离了青少年,特别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感情世界。但是,青少年亲近诗歌的本性、本能,是不可能泯灭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重兴诗歌教育的最基本的理由与根据。

应该说,以上诗歌与诗教的四大基本理念,是相当完整地渗透于本书的编写工作中的,具体地说,诗的文学性与青春本性,构成了本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我看来,由此而形成的是本课程的三大目标:把本属于年轻人的诗歌还给青少年;恢复诗歌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有地位;继承中国诗教传统,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诗歌教育的新路。而诗歌的历史性与人类性,则构成了本书具体编写的理论基础与依据,由此也形成了三大特点。

首先是选诗视野的广阔:不仅选古诗词,而且选现代白话诗;不仅选中国诗,而且选外国诗;不仅选西方世界的诗,而且选非西方国家(如印度、拉丁美洲)的诗。这是“全球视野中的古今诗歌”的大格局,就突破了当下中学诗歌教育偏向中国古典诗词、不免有些单一的狭隘局面。

更重要的是,本书在诗歌的编排上,既采取诗歌史的思路,“从纵的方面展示世界诗歌的发展脉络”,又注意中外诗歌在时间、空间上的同一性,“从横的方面展示各民族、各思潮、各流派相互冲击、影响、借鉴、交融的图景”。由此而匠心独具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结构:以“古代诗歌最早的辉煌与东西方诗歌的起点(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中世纪的沉寂与唐宋的辉煌(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文艺复兴的艺术灿烂与明代知识分子的人性觉醒(公元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走向现代的强音与清代的诗歌(公元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现代诗歌的流派纷呈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崛起(公元二十世纪至今)”这五大章来组织全书。这样,就将《荷马史诗》与《诗经》、《楚辞》,但丁和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拜伦、歌德、普希金和纳兰性德、龚自珍,波德莱尔、艾略特、泰戈尔、聂鲁达与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置于同一时空下,来品味、欣赏、比较。这是极富创造性的,即使在诗歌选本里,也是别开生面的。把中国各时期的诗歌放在同时期的世界诗歌视域里,是会产生全新的理解、感悟与想象的。对此,是可以有许多期待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编者自己说的,这样的设计背后的“苦心”:“我们想用这样的结构,引导同学们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以国际的视野去观照不同地域的文学现象。这样的眼光与视野,不仅阅读鉴赏诗歌是需要的,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需要,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对于同学们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终于明白:编者的着眼点,是“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的培育,是学生一生精神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他们从诗歌入手,最后又超越了诗歌,这才是真正教育者的本色。

坦白地说,我读了这本教材,在赞赏其高远的眼光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担心:这样的编选,是不是偏深,现在的中学生接受起来会不会有困难?为此,我专门问过本书的主编徐思源。徐老师告诉我,这是一本校本教材,他们学校的学生经过多年的训练,理解这些作品应该没有问题。这倒启发了我,由此想起了两个教育学的问题:一是绝不能低估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来就是一个个蕴藏丰富的“脑矿”,只要开发得当,是可以焕发出我们成年人往往估计不足的创造力的。何况年轻人又是与诗歌天然结缘的。另一点,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它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从其实际水平出发,考虑其可接受度,但又必须设置适当的高度,这就是“取法其上”的教育原则。由此看来,本书的教育学内涵也是丰富的。

我还注意到,本书的主编、副主编、编写人员,全是苏州第十中学的教师。他们在如此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还能下如此大的功夫,为学生精心编写教材,这不仅是精神可贵可敬,更让我们感到,中学教师的潜力也同样不可低估,而且也同样需要引导。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就是既要正视当下中国教育远不如意的现状,又不怨天尤人,而是从改变自己及周边的教育存在开始,就像以徐思源老师为带头人的苏州第十中学语文组的教师这样。自己组织起来,一起读书,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编校本教材,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差强人意的教学小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也部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在现有教育框架内,创造了“第二教育”。其效果当然有限:绝不能指望我们这本教材和相应课堂教学,能根本改变学生的成长环境;但它又确实有效,至少在学生的青少年记忆里,留下吟读诗歌的美好瞬间,播下了一粒诗的种子;我们自己也在与学生共读诗歌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教育的意义:这就够了。

语文诗歌大全篇7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师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这是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需要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新课标的改革,为学生制订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目标原则制订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制订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通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诗歌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以及表F手法。不断地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诗歌的记忆,以及对不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来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结合原则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还要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结合原则。结合原则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只有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在确定结合原则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所具有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并且通过教学与诗歌内容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必须要结合诗歌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来制订明确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地提升初中生的人文修养。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有文学专家分析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诗歌与白话文相比,诗歌学习无论是在写作形式上,还是情感表达形式上,都具有较大的难度。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较低的现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读、抄、译、背的教学思路,可以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方式,融入到诗歌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系列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与诗歌中的词句联系到一起,就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并且体会到那种广阔的胸怀,深远的情境、那种豪放和气势磅礴。学生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我国壮丽的北国风光、大好河山,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英雄气概,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情怀,但是这能够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将来成为对社会、国家的栋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2.创新诗歌教学方法

在初中诗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会消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较好地迎合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首先由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诗歌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看法,还要听取别人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了,而且了解到不同视角的观点,吸收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学习了不同的分析思路,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还能较好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初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初中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传统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创新思路来提高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语文诗歌大全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诗歌 教学策略

诗歌是一种基本的文学体裁,大体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两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古典诗歌教学,忽视现代诗歌教学,导致现代诗歌日益不受学生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进而分析了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希望对于初中现代诗歌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重朗读形式,轻吟诵感情。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诗歌教学形式明显多样化,现代诗歌朗诵包含以下几种形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分组朗读和跟着录音朗读等。然而,这些朗读只是一种形式化朗读,只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所熟悉,缺乏情感、缺乏思考,并非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不断琢磨其中诗歌的意思,自然会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了解。初中课堂上诗歌教学以老师引领为主,首先,教师应该对诗歌有正确认识,教师要清楚简单的朗读和带有情感的吟诵所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吟诵,逐句琢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初中生在审美层面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2.填鸭式教学,学生难以进入诗境。

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讲解,往往过于注重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为了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但是没有带领学生深切体会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有时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讲解现代诗歌时,只走一个简单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朗诵,然后为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现代诗歌,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现代诗歌的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体会现代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仍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教师将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全部倾倒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需要将这些信息全部记住,而不是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文学特征,破坏了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

二、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1.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读出诗中情感。

反复诵读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诗歌的诵读并不能按照统一的朗诵模式进行朗诵。每首现代诗歌都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所展现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有的积极奋进,有的表达身处逆境的无助,所以在读不同的现代诗歌时,要掌握不同方法。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该依据每首诗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在诵读前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有思考地诵读课文。首先,诵读诗歌时要注意语音,只有正确读出每个字的读音,才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美。再者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诗歌时,要通过语调展现丰富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何其芳的《秋天》时,教给学生要用较为舒缓的节奏,让学生边诵读边思考,读完一句,在脑海中想象这句诗歌中所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在学生诵读结束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整体画面,反复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意境美,通过联想的方法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意境想象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大胆想象才有可能感受到诗人在现代诗歌中所寄托的感情,现代诗歌往往是由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将独特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美的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现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不是直接的,作者或将情感寄托在诗歌中的某一意向上,或者是隐藏在某句诗歌之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冰心先生的《纸船――寄母亲》时,要让学生感受感受诗歌中的这种意境美,作者叠一只小船,实则是将自己比作那只小船,小船在风雨中飘摇,历经艰辛万苦终于抵达母亲的梦乡,作者用一只小船表达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如果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向,则学生自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和内心情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打破程式化教学。

每首诗都有包含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特色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注重每首诗的教学细节,针对每首诗歌的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打破现代诗歌的程式化教学。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体会每首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和思想感情之外,还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从多个角度体会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意向的灵活运用,这首诗里的意向是复杂的,甚至有些意向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用图片形式让学生看到这些意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方向。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歌中意向所带有的情感特色之后,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诗歌中意向的画面,更容易进入诗中场景,很容易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沉淀学生的情感。

学生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感受诗歌的各种美,学生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把握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歌之后,要及时为学生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学会对于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现代诗歌,有助于为现代诗歌培养新的人才,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进而创作优美的诗歌。只有可以自行创作现代诗歌,学生才可以切实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写作特点。学生进行诗歌写作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诗歌知识积累,教师要培养学生背诵现代诗歌的习惯,学生要背诵和掌握各种现代诗歌,只有有了充足的积累,学生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新时代的一种新鲜的语言形式,要为现代诗歌培养新的创作人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写作,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将写作的诗歌拿给别人阅读,只有经过不同人的阅读,每一个人都发表意见,作者反复揣摩修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广鑫.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有效策略[J].长三角(教育),2012,07:41-42.

上一篇:金融产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国际外汇交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