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7 14:55:28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析;镇坪县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2

1 镇坪县旅游业发展概况分析

1.1 区位概况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大巴山北侧腹地,东经109° 11′―109° 38′,北纬31°42′―32°13′,毗边三省,东临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巫溪县),西北与本省平利毗邻。

其地处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使其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一级客源市场可定位到西安、安康、武汉和重庆省会城市,但其交通通达性较差,交通的瓶颈使地理区位之优势大大削减。

1.2 旅游业发展总体现状

镇坪县旅游资源的生态型和原真性保护比较好,但其发展起步较晚,其旅游业“十五”时期才正式开始启动。2007 年以前没有固定的旅游目的地,自 2007年鸡心岭景区一期工程竣工才正式对外形成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镇坪县积极呼应安康市提出的“绿色安康”旅游开发战略,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主要景区景点进行重点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系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发展旅游作为镇坪县经济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使得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如下表所示。

镇坪县2007―2013年旅游市场发展情况表

2 镇坪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1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镇坪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首先,镇坪县拥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河流、峡谷等资源使景点更为立体。镇坪森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其次,镇坪县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镇坪民风民俗文化丰富,有五句子歌、彩莲船、秧歌、狮子舞、龙灯舞、锣鼓曲、唢呐曲、川锣鼓等民俗文化,还有庙会、特色饮食习俗等。镇坪应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历史沿革、传统民风民俗、经典传说等内容,保护文化遗产,使民俗文化资源成为镇坪旅游的又一特色。最后,镇坪县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项目。镇坪围绕“乡村游”这一主题,着力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全面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目前农业休闲旅游初具模型,如山里缘农家乐、紫荆山庄休闲度假地等农业休闲项目已初成规模。再有政府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视,目前第一批申报的美丽乡村有旧城村、小河村、宏伟村 、桃花村、先锋村、中坪村、阳安村与桃源村等。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会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概况

镇坪县现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在一些自然型景区中配套,如在飞渡峡――黄安坝景区、自然国心――鸡心岭景区、三道门森林公园形成一些简单浅层次的乡村旅游配套产品,如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初级产品,但乡村旅游所依托的道路、商业网点、环保设施、服务和管理设施等还存在很大不足,这成为制约镇坪乡村旅游的瓶颈。

乡村旅游商品虽然已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出了镇坪美味佳腊肉系列,以“葛根素”为主的绿色保健药品、饮品和食品以及名优药材、名贵草木、根雕盆景等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经营者对旅游产品的功能及其特性的认识不够;对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滞后,工艺水平较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少,生产“镇坪腊肉”主要为美味佳和吉元春两家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商品营销网络不健全,旅游购物设施少,经营方式单调;全县鲜有旅游商品的销售中心,各景区、景点缺乏正规的销售点,购物促销力度不大。因此,亟须对镇坪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进行深入探索。

3 镇坪县乡村旅游开发思路探析

根据对镇坪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其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可集中在生态度假、康体养生、休闲观光、人文体验、环境教育等方面,具体开发思路如下。

3.1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开发思路

观光体验者对产品的消费仅是留下几张照片。休闲旅游者则要求与景区美景融为一体,参与各类休闲项目。乡村旅游是为快节奏的城市人群缓解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其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是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乡土文化。在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及建筑形式外观的设计上,可以设计一些有乡村文化寓意的建筑造型,从视觉上让游客的眼前一亮。在餐饮方面,经营者可制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给游客以味觉上的享受,也可以结合美食文化,展开一系列以绿色、养生为主的美食产品。在休闲娱乐方面,可以挖掘乡村远足、山地自行车等文化体验项目和产品。也可以借助主题乐园的构想,开发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游乐园,在其中可以设置古代的驴拉磨工具,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还可以放置木织布机及风车等各种传统农业生产用具。还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及现代声像等形式介绍这些农具。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乡村旅游,感受劳作的乐趣和满足感。这些旅游产品可以打破“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固有模式,以当地农家客栈或民宿的农庄为短期居住点,向附近的乡村辐射。

3.2 从行到驻的开发思路

休闲旅游者以反复驻留为主,不同于观光旅游者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休闲作为一种心灵感受和生活状态,对厌倦了都市生活的游客形成一种持续性需求。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资源、河流资源、峡谷景观等资源使景点变得更为立体。镇坪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覆盖率高达83%,是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国家珍稀保护树种33种,而且现在拥有多种乔、灌木树种。山野菜种类繁多、中草药经济地位突出,中药材品十分丰富,有大概420余种,这对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全国很多省市区县在十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纷纷开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镇坪县可以以良好的环境为依托,构建具有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极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自由自在的乡村情感寄托地,及形成城市人梦想的田园圣境。

3.3 从小区域到大区域整合的开发思路

镇坪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要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品体系。需要做到突出独特性,展示共同性,联合发展,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给予正确认识,对资源、线路、产品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开发,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综合开发。以区域交通优势为依托,在线路产品布局上,结合周边资源和交通线路,推出不同的精品线路。镇坪地处陕西省八条精品旅游线之一的南线最南端,是“西安兵马俑――重庆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上陕西段南部的重要门户区。因此,镇坪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并充分发挥其旅游区位的优势,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独创稀缺资源,将零散分布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串联,打造独具风情的休闲度假胜地,是镇坪旅游发展的突破点和创新点。镇坪旅游的发展紧紧抓住目前我国旅游“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跨越的历史机遇,抓住当前陕西生态休闲度假产品缺乏的市场机遇,通过开发陕鄂豫旅游圈缺失的旅游产品,填补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口,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才能避开强势旅游产品的锋芒脱颖而出。

3.4 从单一旅游推进到各项设施合力并进的开发思路

镇坪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等。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规划、培训、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理顺并完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乡村旅游企业运营机制,实现农民、政府、企业三方参与,采用农民参与,政府资助,企业介入的新型合作方式,整合旅游产品,拉长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大产业拉动大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镇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坪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镇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3年)[Z].2014.

[3]葛安新.陕西镇坪县旅游业发展策划[J].陕西林业科技,2009(4).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2

关键词:农民收入差异;聚类分析;德宏乡镇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31-03

新时期,较大的地区间收入差距所带来的负效应,逐渐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定。从农民收入角度出发,对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进行划分,既利于政府充分认识德宏州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因地制宜进行聚类施策,又助于全面把握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特征,是探索缩小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必要前提,因此,开展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差异聚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德宏作为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辖2市3县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3 855个村民小组,世居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五大民族,具有“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现实。长期以来,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由于历史原因、个体差异、自然条件等因素,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一,导致德宏州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战略西移,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兴边富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实施,德宏州整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逐步缩小,但不同区域间、群体间仍存在差距。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763元,比2006年的1 687元增加了1.82倍,年均增长率达18.89%。①然而,德宏州、县(市)以及乡镇的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从县市来看,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盈江县(6 201元),是最低的梁河县(3 543元)1.75倍,二者差距为2658元;从乡镇来看,最高的是盈江县太平镇(8 030元),是最低的盈江县苏典乡(2 372元)3.38倍,二者差距高达5 658元。②由于受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民族习俗与差异、经济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差异等现实的影响,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已然成为阻碍德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结合德宏州农民收入相关数据及农业发展地域特征,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1)、农民人均纯收入(X2)、人均耕地面积(X3)、农田有效灌溉率(X4)、非农从业人员(X5)、农民人均粮食产量(X6)等六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类特征指标体系。首先,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KMO检验结果为0.701>0.600,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为0.000

F=44.906F1+24.716F2+18.049F3+11.815F4+8.478F5

(二)聚类分析

选择欧氏距离作为该面板数据的相似性指标,采用Ward最小方差法实施聚类分析,得到德宏州50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面板数据的聚类树形图。

依据因子得分与聚类树形图,可将德宏州50个乡镇农民收入状况分为五类(见下页表)。

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对德宏州50个乡镇的收入水平进行五等分归类。第一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6 059元,属于高收入的乡镇:6个,勐卯镇、平原镇、太平镇、弄璋镇、旧城镇、新城乡;第二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4 542元,属于中高收入的乡镇:13个,轩岗乡、芒市镇、勐秀乡、户育乡、弄岛镇、畹町镇、盏西镇、景罕镇、风平镇、遮放镇、姐相乡、那邦镇、章凤镇;第三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3 585元,属于中等收入的乡镇:10个,芒海镇、西山乡、五岔路乡、油松岭乡、陇把镇、勐戛镇、江东乡、遮岛镇、铜壁关乡、城子镇;第四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2 971元,属于中低收入的乡镇:17个,三台山乡、芒东镇、芒章镇、支那乡、卡场镇、护国乡、中山乡、勐养镇、九保乡、曩宋乡、河西乡、勐弄乡、昔马镇、户撒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第五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2 315元,属于低收入的乡镇:4个,苏典乡、平山乡、小厂乡和大厂乡。可以发现,德宏州50个乡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不高,但区域差距较大。从绝对差异来看,对高收入乡镇和低收入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2010—2012年它们之间的差距维持在2.6倍左右,且二者的差异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大,必然会加快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异的扩大速度。

选取2012年作为典型年份,通过方差分析法对各类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五类乡镇的人均收入统计检验差异显著(显著水平0.05)。第一类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 619元,是第五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 794元)的2.72倍;是第四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 666元)的2.07倍;是第三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 469元)的1.7倍;是第二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 451元)的1.3倍。① 这也说明了高收入、低收入的乡镇农民收入水平差异很大,接近3倍;而中等、中高等收入乡镇的农民收入差异相对较小,接近1倍。靠近州府芒市、瑞盈陇口岸的乡镇,具有水土、林木资源优势的乡镇,能够获得国家省长期扶持的乡镇,其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反之,地处高寒山区或峡谷陡坡地带的乡镇,农田、林地等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乡镇,其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这也表明了受资源、区位、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乡镇间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且其差距有扩大趋势。

(三)结论

地理空间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分布在地理空间中,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德宏州50乡镇农民收入区域类型聚类的结果,证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宏州区域间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验证结论与德宏州地域特征和自然资源分布基本吻合,这充分说明了,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地势和资源分布相关,也表现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密切关联。

三、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思考

(一)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专业乡镇

结合德宏州现实,分析乡镇生态、资本、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施策。努力挖掘乡镇资源潜力,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特优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基地。坚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打造和培育种养加工的专业乡镇。一类是对耕地多、有效灌溉率高,适宜耕种粮食作物的区域,打造种植粮食专业乡镇。二类是对旱地多、降水量偏低,利于甘蔗和茶叶生产的区域,打造种植蔗茶专业乡镇。三类是对土质较好、气候适宜,利于瓜果蔬菜种植的区域,打造种植瓜菜专业乡镇。四类是具有独特经作果品,适宜规模生产的区域,培育种植特色果品乡镇。五类是牧草地资源丰富,具有特色畜牧品种的区域,培育养殖专业乡镇。六类是加工制造专业乡镇。即处于交通要道、基础设施较完善,宜于吸引工贸企业入驻的区域。七类是劳务输出专业乡镇。即人口密度大,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大的乡镇,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向外输出劳动力。八类民族人文优势乡镇。即具有独有少数民族、风景人文资源的优势,打造民族人文生态风景名胜区。突出乡镇优势,挖掘后发潜力,促进乡镇发展、农民增收。

(二)整合资源,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针对处于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具有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经济有开发潜力的;水资源覆盖率高,作为饮用水源、发挥水源涵养保护的乡镇,坚持禁止开发、优先保护、永续发展的原则,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工程,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和就业渠道畅通。通过空间整合、区域重塑、群体融合等手段,实现迁移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空间、村落再造,为其重建创新生活圈。综合乡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联动发展、辐射周边的原则,将乡镇低收入群体脱贫、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农业可持续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均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内[1]。加大易地搬迁扶贫力度,对资源负载过重、发展空间狭小或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自然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采取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方式等方式就近搬迁安置。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民向具备经济实力与就业容量、能够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建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移民开发运行机制等发展对策,以保障生态移民生产生活的稳定[2]。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

龙头企业是推进乡镇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牵动力,政府要重点扶持和培育通过制订各种优惠政策给予龙头企业持续支持[3]。依据地区现实,乡镇产业特色,政府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初、深加工制造,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加工制造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乡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区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通过农产品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价值,实现农超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组织化的能力。推广节水节约土地的农业新科技,提高乡镇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含量。积极采用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尝试农林间作、作物套种、农牧结合等模式,提高水土、林牧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最终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步。

(四)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引导服务作用

政府要实现角色转换,以农户及龙头企业获取潜在利益的内在愿望为动力基础,在尊重农户及龙头企业意愿基础上,为其提供必要引导、扶持和服务。对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向农业特色产业倾斜[4]。尤其要正视民族差异性,把握民族心理,遵循民族习惯,给予少数民族特别关注和重视,制订发展规划、实施步伐、推进措施,持续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少数民族人口生存和发展。此外,政府要按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求,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加快推进乡镇农村产权的登记、确权、颁证,规范农地承包和林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保障农民应有权益。

参考文献:

[1] 胡红斌.深度贫困自然村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芒市的调查[J].管理学家,2012,(10):318-320.

[2] 廖元昌.德宏州深度贫困自然村特征及反贫困对策探析[J].科学时代,2012,(23):4.

[3] 曹蔚.西部农村农业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2012,(5):85-86.

[4] 王杰娅.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1-13.

①2013年德宏统计年鉴提供数据汇总计算。

②2013年德宏各县市农经站提供资料数据汇总计算。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项目:云南省委党校2013年校级课题“德宏州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3

【关键词】煤炭 乡镇企业 发展途径

一、引言

煤炭是云南省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在一次性消费中煤炭占62%,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全省社会经济全局。从2007年原煤产量看,省属国有、地县国有、乡镇煤矿的产量比重为23∶1∶76,这决定了乡镇煤炭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煤炭企业是以煤炭开采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劳动对象是非再生自然资源。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资源的有限性和地下开采的特殊性导致了煤炭企业管理更加复杂。同时,煤炭生产和消费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目前,云南省乡镇煤矿的发展不容乐观,基本没有摆脱挖煤、卖煤的单一产业和产品格局,煤炭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没有形成规模,资源回收率低,开采资源的破坏能力大,技术水平低,安全隐患大,还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小、散、弱、乱”局面。

特别是现在全球正面临百年来罕见的经济危机,云南省的乡镇煤炭企业由于本身存在的问题突出,致使抗风险的能力弱。如果不注重乡镇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问题,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和煤炭经济效益,增加煤炭的产业链,保证乡镇煤炭企业发展的科学性,那么,就目前的经济形式下,乡镇煤炭企业就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因此,深入分析乡镇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合适的发展途径,对于实现云南省整个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原煤的产量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表1)。但是乡镇煤炭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经营粗放,工艺落后,装备技术水平低,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治理滞后等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成长目标。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在煤炭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居高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乡镇煤炭企业不明确发展战略,盲目地追求短期利益。有的企业提出了发展目标,但也只是商业性的口号,既不切实可行,也没有成长的前景和动力。有的企业仅有年度发展计划,其目标仅限于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经济技术指标,很少对市场进行分析判断,也不会去了解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目标分解不明确,更谈不上责任制考核,对年终完成计划情况基本上没有确切的分析,如此循环,企业很难得到发展。

2、企业规模小,规模化扩张步伐缓慢。由于产权模糊不清,政策变化性大,一方面使得煤矿经营存在较大变数,单个乡镇煤炭企业对自身的规模扩张缺乏兴趣,只注重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乡镇或村,而且同一个煤矿可能经过层层转包,权利义务关系复杂。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和复杂的经营关系导致了企业的兼并、重组、合并存在很大的困难。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共有2.6万处煤矿,其中民营和集体小煤矿2.3万处,年产3万顿以下的矿井约占三分之一。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低,许多矿井原煤单井年均产量不足2万吨。

3、非法开采问题突出。非法开采是乡镇煤矿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导致人们对小煤矿难以正确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执行批准的开采方案,越层越界,争抢资源,乱采乱挖,不仅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还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因小煤矿越层越界问题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损害了小煤矿的形象。

4、企业短期行为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严重。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乡镇煤矿生产普遍存在短期行为,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目前,中小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差,技术装备落后。有的小煤矿还采用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资源回收率低;有的煤矿不按正常的开采程序开采,吃肥丢瘦,浪费资源,由于环境意识薄弱,治理能力差,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5、低层次的家族化经营管理模式束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在企业发展中,乡镇煤炭企业难以摆脱“亲情”与管理“理性”要求的矛盾,职业管理者缺位。一些企业尽管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从业知识和技能、经营管理能力不一定都能适应管理的要求。即使明智的业主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认识到科学管理的理性要求,也难以突破传统的家族“亲情”意识屏障。

6、无序竞争激烈。有的煤矿受利益驱动,不择手段,盲目竞争。市场疲软时,竞相压价,抢占市场;市场紧俏时,盲目提价,以次充好,从而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了煤炭市场经营秩序,败坏了煤炭行业的社会形象。

7、煤矿装备水平差,开采技术落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由于煤炭产业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大部分乡镇煤矿技术落后、装备差,80%的乡镇煤矿采用非正规的采煤方法,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设施设备简陋,安全保护装置不完善,安全没有保障,事故隐患多。从多年的统计情况看,煤矿伤亡事故的绝大部分发生在中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5―6倍。

8、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瓶颈”制约,自身管理水平低。乡镇煤矿业主大多数不懂业务,管理混乱,多数煤矿人才匮乏,缺乏基本的技术力量,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差,其从业人员多是临时雇佣的农民工,技术素质差,队伍不稳定,培训难度大。目前云南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采矿、机电、地质、测量、通风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约占从业人数的8.29%,国有重点煤矿占10.45%,国有地方煤矿占18.4%,乡镇煤矿仅占1.49%。云南省大多数乡镇煤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匮乏尤为突出。

9、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云南省煤矿“小、散、弱”的局面严重,企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多数矿山加工增值、综合利用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大量原煤未经加工增值就直接销售,煤炭的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三、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云南乡镇煤炭企业在全省的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针对其目前的情况,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企业自身必须具备持续竞争优势,这是企业持续生存的内部或自身法则。二是企业的发展必须满足其外部环境的约束,这是企业生存的外部或环境法则。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必须有相应的能力支持,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只有具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因此,提升云南省乡镇煤炭的核心能力是其发展的第一核心特征。另外,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其生产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一定的生态成本。如果这个生态成本超过企业的收益,那么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发展的第二个特征。为了实现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基业常青,只有通过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提升乡镇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利用产业联盟方式,形成区域型产业集群,实行规模化发展以及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途径,才能满足乡镇煤炭企业内、外部环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省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程,规范和推动乡镇煤炭企业的高效发展。煤炭资源整合是指以现有合法煤矿为基础,对邻近两座以上煤矿的井田合并和对已关闭煤矿的资源/储量及其它零星边角的空白资源/储量合并,实现统一规划,提升矿井生产、技术、安全、培育企业文化、吸引优势人才等综合能力,对布局不合理和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

对乡镇煤炭企业来说,通过“整合一批、关闭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形成各县市区及乡镇煤矿相对集中发展的生产力布局,着力培育20户年产100万吨以上的区域性煤炭龙头企业。主要产煤区单井规模逐步达9万吨/年以上,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云南省镇煤炭企业走上一条高效发展的良性道路。

为保证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应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严格煤炭开发准入条件的设立;建立资源利用监管制度;省级有关部门给予技术改造专项贴息支持;由省发改委贴息、省煤田地质局贷款建立煤炭勘查滚动专项资金,对煤炭资源进行补充勘探,成果有偿使用;省级相关监察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要认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乡镇煤炭企业进行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防范安全隐患等等。

2、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利用产业联盟方式,形成区域型产业集群,实行规模化发展战略。关闭、整顿小煤矿,不是要取消所有小煤矿,而是要取消非法、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保留布局合理、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合法小煤矿。保留下来的小煤矿,作为云南省煤炭工业的一支补充力量,有很好的发展生存空间,关键要建设规范化。针对其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生产能力低的状况,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扶持它们走成片改造、联合开发的道路。联合改造开发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有合资、股权参与和契约式合作等,而改造的主要方式还是契约式合作。因为合资涉及资本纽带问题,对于市场上势均力敌的双方来说,都可以再前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实体,所以合资不会成为主流。股权参与是指持有合作伙伴少量股份,目的在于维系和确保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样涉及股权问题,也不会形成主流。契约式合作方式强调的是基于合同约定的合作,这种方式既不依赖双方的资本要素,也不存在股权多少带来的控股权问题,而是一种基于各方某些特殊目的的合作。

从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当前形势来看,契约式合作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这种契约式的合作,被称为产业联盟。在云南省加快建设恩洪(含罗平)主焦煤矿区、老厂无烟煤矿区、镇雄无烟煤矿区、小龙潭褐煤矿区4个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优质高产煤炭基地,形成以云南煤化工集团、小龙潭矿务局、云南滇东泰煤炭开发有限公司、国投曲靖煤炭开发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主体,在煤炭供应主渠道的形势下,云南省乡镇煤矿,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差、生产能力低,与这些大型煤炭企业相比明显没有竞争优势,乡镇煤矿只有利用产业联盟方式,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3、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加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是,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在企业层面,我们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从煤炭的生产开发上要节能、使用可再循环的原材料、寻求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煤炭资源条件的开采方式,提高资源回收率。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考虑矿井在生产期间可能出现的大量废弃物,配套建设洗煤厂、煤矸石热电厂、矿井水处理厂、建材厂等。从整体设计规划上,按照“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过程物质循环利用,由整个生产系统构成工业性的“生态”平衡。建立和运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开采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乡镇煤炭企业只要通过加大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发展产业链,是完全有条件实现主要污染的最小化排放和矿井水、煤矸石等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逐步达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

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转变职能,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行政手段,营造乡镇煤炭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乡镇煤炭企业才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和煤炭经济效益,保证其发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工业局.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方案[Z].

[2] 陶凤鸣:实施煤炭资源整合 促进中小煤矿规范有序健康发展[J].煤炭企业管理,2006(7).

[3] 冉进财:煤炭企业的战略联盟探讨[J].煤炭工程,2006(12).

[4] 卢向南、李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J].经济论坛,2006(1).

[5] 王帅力:论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J].绍阳学院学报,2006(4).

[6] 吴冲:山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EB/OL].省略.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4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 村域产业规划 平滩村

一、引言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了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需要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当前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重庆市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和抓手,对村域产业规划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

目前我国产业规划已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规划体系。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是村内产业发展的实际执行者,对实际产业发展方向拥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和支配权。将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延伸至村一级,在实践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宏观和中观尺度的规划与实施,对微观尺度的研究和实践不足。因此,基于现有研究的需要,本文从微观视角――以村域为研究对象,选取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千百工程”确定的示范村之一的巴南区安澜镇平滩村为研究对象,建立SWOT模型对其进行产业分析,并提出产业发展规划。

二、研究区域概况

安澜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西南部一品河中上游,属二环经济带。平滩村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西部,北与安澜镇小龙村相接,东与安澜镇棋盘村接壤,西与重庆市巴南区一品镇毗邻,西南方向与江津区相接。平滩村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属于川东陷褶束,整个村域以丘陵小山地貌为主,南高北低,海拔318―814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夏季气温较重庆主城区低3―5℃,极值气温-1℃―40.8℃;总降水量10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7月;雾期60―90天,日照1100―1300小时;无霜期一般在300天以上。

安澜镇平滩村辖16个农业合作社,合1148户、3195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5%,初中占70%,小学及以下占25%;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占2%。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余元,比当年重庆市农民年均纯收入4632元低1632元,村集体收入3000元,在重庆市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村内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特色蔬菜种植已成规模200亩。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中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安澜镇统计资料,其他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项目组实地调研。

2、研究方法

SWOT分析主要用于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村域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村域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1)优势与劣势分析。优势与劣势(Strenghths and Weaknesses)分析是分析其在机会中成功所必需的竞争能力。每个产业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可通过“产业经营管理检核表”的方式进行。该村或村组织外的咨询机构都可利用这一格式检查该村的营销、财务、制造和组织能力,每一要素都要按照特强、稍强、中等、稍弱或特弱划分等级。

(2)机会与威胁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处的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和动荡。因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产业发展职能。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村域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产业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产业将拥有竞争优势。

四、平滩村产业规划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平滩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春早秋短,夏多酷暑,冬少严寒,温湿多雾,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热条件好;地貌类型为浅丘,土壤潮润通气良好,肥力较高,生产能力强。

(2)区位优势明显。平滩村位于巴南区南部,距巴南区政府驻地23公里,距主城核心区25公里,渝黔高速和绕城高速出口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25分钟车程可直达主城核心。

(3)村民勤劳、民风朴实。村领导班子整体状况良好,积极向上,有为村民服务和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愿望;村民勤劳、朴实,有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强烈愿望及能力,这都成为团结乡邻,和谐乡村的积极因素。

2、劣势分析

(1)主导产业推动力不强。平滩村受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的制约,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乡镇经济,村内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特色蔬菜种植已成规模13.33公顷。各方面都处于零散、缺乏控制的状态,加上缺乏农业生产组织或企业带动,农产品不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村加工企业缺乏,产业链短,受市场制约大,产业效益较低,主导产业力量薄弱,前项型、后项型相关产业缺乏足够推动力,不能稳定健康发展,这也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粗放式经营。目前在平滩村,都是以单个家庭作业为主,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没有形成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养殖,受市场供需影响大,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另外,各家庭生产按自己的需求为主,面面俱到,全而不精,与市场需求脱钩,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不衔接的格局。调查数据统计,84.09%的村民愿意搞产业化、规模化生产,85.23%的村民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用于规模化生产。

(3)特色农业尚未构建。平滩村未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形成特色农业生产,仅依靠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宣传招牌有待确立。

3、机会分析

(1)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发[2009]3号文正式确立重庆市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为此开展了“千百工程”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平滩村为100个示范村之一。巴南区为加快城乡统筹,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平滩村区位条件优越,处于二环经济带,对外交通便利,这都将为平滩村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重庆市、巴南区和安澜镇党委、政府对平滩村产业规划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着力打造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示范区,中药材种植基地,主城近郊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村庄。项目区已委托重庆市西南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重庆大学为该项目区进行概念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4、挑战分析

老龄化趋势加剧。由于村内部分人口外迁,劳动力逐步老龄化,对将要发展的劳动密集型高效农业构成了长期的威胁。

5、平滩村产业发展规划方向

切合实际,适度超前,对全村的土地进行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运作模式,将全村土地资源集中配置,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充分利用平滩村良好的区位优势,结合规划区内自然林木资源的保护和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旅游。同时,打造以高效农业产业为支柱,生态旅游为主导,结合景观农业的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打破各社界限,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为此,将平滩村产业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

(1)高效农业示范区。高效农业示范区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及营养产量,提升农业效益。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的黑色农产品由于据称可以防癌、抗衰老,具有极高营养价值而受到市场追捧。高效农业示范区是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区。该区应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建设成为巴南区以及重庆市重要的蔬菜、粮食种植基地。区内主要种植黑玉米、黑花生、紫薯,该区总面积381.03公顷,占全村总面积的30.60%,主要布局在平滩村九社、十一社、十二社、十三社、十四社。

(2)生态养生度假区。生态养生度假区是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景观农业资源,发展以观光、游玩、休闲、度假、养生为目的的乡村体验游。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周末去近郊乡村体验田园生活的生态养生游正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重庆近郊旅游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近郊生态体验游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樱桃、水蜜桃、葡萄为重点,发展名特优水果种植。生态养生度假区是集果品种植、花卉观赏、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地。该区总面积339.36公顷,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27.26%,布置于平滩村一社、二社、四社、六社、八社。

(3)景观农业培养区。景观农业是以花卉苗木的培养、种植、展示及交易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景观农业兼具观赏性和经营性于一体,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具有较高附加值。随着森林重庆的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到来,景观农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近年花卉苗木交易额增长30%以上。该区总面积260.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89%,主要分布于七社、十五社、五社。

五、结语

通过构建SWOT模型对该村产业发展优劣势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建议该村应集聚发展主导产业的有利因素,以减少不利因素对该区域整体发展的负面影响;对于该村的发展,机遇与威胁并存,机会主要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浪潮、大机遇,威胁主要来自于自身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通过SWOT模型分析,得出该村产业发展应打造以高效农业为主,生态旅游配合,结合景观农业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9]3号文.

[2] 吴扬、王振波、徐建刚:我国产业规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08(1).

[3] 韩增林、刘伟、王利:“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5(9).

[4] 高媛:黑龙江农业产业规划的SWOT战略分析法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

[5] 张贡生: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历史回顾及其走势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6] 王少华、刘胜发:生态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1).

[7] 邱尧荣: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规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9(8).

[8] 马涛:产业规划: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实现途径及其经济机理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5

 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指导组和联点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紧紧围绕 “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镇安新形象”为实践载体,精心组织,扎实运作,至6月末,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顺利结束。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乡党委下设28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2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支部6个,党员1068名。根据要求,我乡参加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范围是全乡28个支部的全体党员、及非党员的乡村全体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学党员干部总计1082人。沈屯村作为全县村级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全村38名党员干部参加了活动。

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乡坚持把边学习、边实践、边整改、边提高贯彻始终,着力在解决实践问题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了学习实践活动与中心工作“两促进、两不误”,推动了乡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6月末,全乡社会总产值完成20.95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4.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51%;农民纯收入实现3300元,是全年目标的47%;招商引资到位额达1.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6%。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一安排

我乡和沈屯村是##县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乡、村,对此,乡党委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乡情实际,制定了《镇安乡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史泽林为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在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乡党委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确立 “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镇安新形象”为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要实现全乡上下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念更加坚定、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更加有力、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符合科学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六大目标。

4月10日、4月17日,镇安乡和沈屯村分别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6月6日,又召开了全乡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转段动员会。在活动过程中,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总结经验,结合全乡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基层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乡党委实施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同时要求班子成员负责包抓分管村的学习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乡党政班子成员带头示范,抓好各分管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各督导组采取现场指导、集中指导、个别指导等方式,极大的增强了督促指导效果,有力的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健康顺利进展。

(二)加强学习,做好调研

乡党委以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目标,按照规定的学习内容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任务分解表》,对学习内容、时间、要求、责任人做出了全面、详细的安排。各党支部、各单位根据全乡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对学习任务进行了细化。为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效,乡党委经过认真分析,提出了学习培训的“六项措施”:一是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带头学,组织抓好集体学习;二是邀请县委宣传部理论学习室讲师对党员干部进行专题理论培训;三是开展领导干部讲党课进行学习辅导;四是组织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进行强化;五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组织学习灌输;六深入千家万户开展调研。为了使学习培训措施落到实处,明确了四项要求:一是党委中心理论组集中学习5次以上,二是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不少于20个学时,三是学习笔记达到1万字以上,四是党员干部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篇以上,并要求各党支部、各单位做到学习有总结,活动有档案。为了进一步创新载体,强化学习,增强联系实际的效果,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了县“动监杯”知识竞赛,取得了良好学习效果。

围绕如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创新机制体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问题,乡党委成立了5个调研课题组。由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与相关干部深入村组、农户,面对面的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寻科学发展之策。据统计,各调研组共现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饮水、村级道路、产业发展、困难救助等实际问题12件,排查和调处矛盾纠纷5起,征求意见建议72条,既了解了群众意愿,又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在调研过程中,还针对我乡工业园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了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经验,破解发展难题。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乡学习实践办明确专人积极总结报道和宣传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展情况,宣传我乡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及时传递我乡学习工作动态。目前,全乡在各村、各单位、集贸市场、公路沿线悬挂科学发展观标语50条,制作大型展板3块,办黑板报4期乡村出动宣传车5台次;向市县报刊、简报、网站报送相关文章、信息8篇(条),为全面推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共3页,当前第1页1

(四)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县委要求,认真开展各项主题活动

在“推动思想解放,建设美好##”大讨论活动中,通过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乡党政班子形成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的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共识,坚定了“工业强乡、农业稳乡、三产活乡、科技兴乡”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和贯通运输干线的交通优势,坚持实施“围城开发”和“沿路开发”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狠抓招商引资和财政建设,完善和加强四个工贸园区(五里工业园区、镇安工贸园区、羊肠河工业园区、西拉工贸园区)建设,以“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建设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以服务民生为目标加速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最终实现创建县域经济最强乡”的乡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了支部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建设繁荣镇安上来。

在“党员干部扶贫帮困工作”、“解难题,促和谐”、“增创好班子,争当好干部”等主题实践活动中,乡党政班子领导按所包片,与包村干部一起对乡内25户危房、险房的五保户、低保户进行了走访,通过与乡民政部门研究,决定对这25户的住房进行翻建和维修,到6月末,这项工作已全部结束。4月10日,下湾子村陈友家1000平方米大棚发生火灾,即将出栏的肉食鸡2500只全部被焚毁,损失8万余元,造成陈家彻底返贫,无资金恢复生产。乡领导多次到陈友家中慰问并了解情况,于5月11日在全体机关干部中发起了为受灾户陈友捐款的倡议,党委书记史泽林、乡长周铁夫带头每人援助500元,党委副书记赵文宏援助300元,全乡共捐集资金5500余元,为陈友恢复生产提供了极大帮助。

(五)广泛征求意见,坚持边学边改,解决实际问题

6月1日—10日,按照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要求,我乡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在全乡22个村广泛开展了征求意见和建议活动,在活动中,入户走访30余户,开座谈会3次,发放征求意见函54份。通过对收到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归类梳理,总结出3类9条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意见和建议,我乡坚持抓学习提高认识,抓调研寻找差距,抓落实进行整改。一是优化措施抓招商、优质服务保增长、创优环境构和谐,打造全市工业强乡。乡党委、政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通过建设大型棚室蔬菜加工基地、启动规模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农增收,奋力实现经济实力强。二是认真处理矛盾和问题。1、个别村的领导班子队伍涣散,缺乏战斗力。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考察民意,经乡党委研究,一是把工作上积极肯干,作风上廉洁正派,思想上创新进步的机关干部充实到村,携助村班子走上正轨;二是对无作为、乱作为的村干部严肃处理,不适应形势需要、引发群众争议的坚决拿下,把村民拥护、能干事的普通群众培养提拔上来。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对4个村班子进行了调整,很见成效;2、马屯、和义等村土地纠纷造成群众上访的问题。通过乡村干部的努力,已把能解决的问题已逐一解决;属于历史遗流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已向群众解释清楚,保证能解决时立刻解决,做到了让群众满意。此问题基本解决;3、解决有线电视空白村的问题。此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做的10件惠民实事,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东边的有线电视安装工程已于5月初开工,现已基本结束;4、发展思路不明、前进目标不清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我乡在全体机关干部中开展了“确立明确方向,树立镇安形象”讨论活动。在总结讨论成果基础上,经乡党委研究通过,制定了《镇##乡未来五年发展总体规划》。三是建强班子提素质,开展村级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奋力实现基层组织强,确保全乡上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

(六)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刻剖析自身存在问题

6月19日,镇##乡13名党委成员召开民主生活会,按照“五对照五检查”的要求,分别进行了自我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县委指导组张冕儒、牛天国等同志参加了会议。镇安乡党委书记史泽林同志在前一阶段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入户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乡实际,参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乡领导班子思想意识、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进行了剖析。会议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和民主的原则,切合实际的分析总结了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整改提供了依据。

(七)通过民主评议,形成分析检查报告

在前一阶段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我乡于6月25日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初稿,6月26日,全乡召开乡村干部大会,对初稿进行了民主审议,在分组讨论会上,与会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对分析检查报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意见,在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综合讨论意见和基础上,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整理与修改,获得了大家一致通过。报告对今后工作中提出的思路与目标,为全乡经济与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共3页,当前第2页2

三、意见建议

1、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鼓励全乡群众为发展乡域经济,树立镇安形象献计献策,全乡上下要团结一心,继续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加大招商引资和税源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形成的经验总结归纳,及时报交上级督导组,并希望市县学习活动领导办公室多来我乡考察,及时予以指导与帮助。

3、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有些亟待建设的民生工程与农业基础设施无力进行,请上级政府予以资金扶持。

 ##镇##乡委员会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7月3日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6

关键词 乡镇;农机安全;监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98-02

当前,国家积极支持“三农”建设,使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因此,农机监理及推广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切实保障农机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使农业机械在“三农”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必须结合当前实际,坚持为农服务、助农发展的基本发展原则,构建完善的农机安全监理体系,以推动农机化健康发展。现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简要总结。

1 乡镇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作用

首先,乡镇农机监理机构作为农业安全生产的基层执法机构,其工作和服务对象在农村,工作内容是监督管理服务,工作目的是使广大农民以机增收、以机致富、平安奔小康。因此,农机监理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监管,保证农机生产过程安全有序,保障广大农民及农业机械操作者的安全,维持农村生产秩序。其次,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农机监理机构通过定期安排农机操作手职业培训,让农机手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了解新型农业机械的原理、应用、维护等,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最后,农机监理机构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等过程中,可帮助农机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安全生产发挥积极的作用[1-3]。

2 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农机监理部门办公设施严重匮乏

乡镇农机监理部门缺乏必备的交通、通讯、检测等办公设备,严重制约了农机监理工作的发展。乡镇农机监理部门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机户,在农机检测方面,没有必要的检测设备,仅停留在凭借经验开展工作的阶段,无法为广大农机手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因此,监理设备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

2.2 乡镇农机监理工作基础薄弱

乡镇农机监理工作基础较为薄弱,除工作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外,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监理部门的投入和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对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维修、使用和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农机使用安全隐患。

2.3 广大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

各级农机监理部门每年都要对农机进行年检;午收季节对农机手的农机具使用、维护等技术进行培训;同时组织道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等,但总有部分农机手未能够积极参与。另外,灵璧县每年农忙季节都组织收割机外出进行跨区作业,但仍有部分农机手单独外出,从而出现诸多隐患。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不配合工作,给乡镇农机监理带来诸多不便[4-6]。

3 强化乡镇农机监理工作的对策

3.1 强化农机监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由于乡镇农机监理手段、监理设备的匮乏导致农机监理工作的滞后,所以政府主管部门应不断加大在农机监理方面的投入,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乡镇农机监理部门配备相应的安全技术检测、办公计算机化等技术设备,逐步改善办公环境、强化农机监理软硬件建设。让乡镇农机监理部门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3.2 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村村通”工程在全国已覆盖,但“村村通”道路较窄,给交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乡镇党委政府可将公路基础建设特别是村级公路建设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加强村级公路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加强对现有公路的养护,确保车辆畅通无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实施公路镶边工程改造,努力提高公路质量和等级,为车辆行驶提供安全、快捷、便利的道路环境[7]。

3.3 认真落实农机扶持政策

要抓住中央和地方对农业、农机政策扶持的机遇,调整农机发展策略和方向,用活补贴政策,充实优势方面,加强薄弱环节。在确保优先对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等重点推广机械进行补贴的前提下,拓宽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适宜当地农业发展且农民急需的农业机械及其配套设施进行补贴。以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

3.4 完善服务体系

乡镇农机监理工作的宗旨是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在农机监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心一意为广大农民服务,要积极主动地当好他们的参谋、顾问,积极为农机手排忧解难。充分调动他们乐于投身于农业的积极性,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另外,要大力实施“农机大户培训工程”。在继续办好农机驾驶人员培训的同时,分步骤开展工程机械维修培训,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经营服务组织,逐步拓宽农机服务网络、农机连锁经营、农机示范场以及承包跨区作业等推广模式,为农民增收打造平台。

3.5 加强宣传教育

乡镇农机监理部门应积极宣传党的农机化方针政策,为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的开创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在农机户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通过举办农机知识讲座、利用网络媒体演示、发放宣传材料、刷写标语等方式对农民朋友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机安全生产的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乡镇农机安全监理部门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不断加强农机系统的团结与协作,开拓创新,文明执法,优质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 参考文献

[1] 侯慧敏,王勇,李海弘.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1):89-90.

[2] 李红星,杨建国.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对策思考[J].四川农机,2008(4):12-14.

[3] 郭明花.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72.

[4] 檀丽华.浅谈农机监理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2):86-87.

[5] 吴金库,张玉国.浅谈如何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8.

[6] 马钦亮,亓凡省.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6):48.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7

可以使农业生产、日需品满足营业性质的运输要求,这是沿海地区人民方便出行的不容忽视的方式之一。在沿海的地区,乡镇非运输船舶也是农民在日常购物、农业运作的一个非常重要交通工具。因此,乡镇的非运输船舶的迅速发展,进而使得水运市场的也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这也是地区繁重昌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2对劣势的剖析

但是,我们不得不认真的看待这个问题,仍然有很多的船舶并不是符合要求的。这是因为,船体结构的水密性或者是稳定性想要达到标准的要求是很难的,甚至是在一些船舶没有经过允许就自私出海航行。不仅如此,乡镇非运输船舶大多数都有着技术条件不够、配套的安全设备不够完整等等问题,更有甚者在没有经过登记或者是检验就进行违章航行、工作作业。其次,一些船舶的船龄以及不适合航行,并且也不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制造,这样使得很多的船舶处在一个很不安全的状态。其次是,工作作业人员的素质没有达到标准。一些船主或者是船员对安全环保的认识也是不够深刻、对于一些规章的法制观念也理解不够,只是单纯的为经济而考虑却忽略安全的因素。并且是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加之他们的学业水平不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对于航行的规则和知识也是认识得不够充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入关检查也不够严格。比如是水利、旅游、农业这些对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乡镇的政府只是关注于收费的问题,对于许可则是放低了要求,这使得很多不符合要求的船舶浑水摸鱼,进入了水域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作业,也就产生了很多安全和发展上的隐患。

3对发展的剖析

我们国家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也就使得我们公民的安全意识在不断地提高,现在安全环保的发展理念也在逐渐地走入人们的心中,国家下发的一系列政策也越来越重视航运的安全问题,对其关心注意的程度也是越来越高,整个社会对航的安全,和对于形成良好的秩序的信心也是越来越强,这样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的意识也是在逐渐地增强。

4对威胁情况的剖析

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并没有得到及时地落实。这样就导致了非运输的船舶种类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生产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此基础之上,相关管理部门仅仅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到自己能获取多少的利益,使得在管理的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这样就导致了管理主体以及责任事故处理不明确等等。

5对乡镇非运输船舶的安全管理研究

对其的安全管理,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长效的管理体系,其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乡镇政府是乡镇船舶的主要管理部门,需要对工作机制做好相关的落实工作,综合素质较高的专职人员,严格的按照规定落实要签署的工作,力争有一个健全的乡镇非运输船舶安全长效管理的体系。要大力宣传教育,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老百姓明白拥有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是增强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的意识;其次是要增强驾驶员的专业技能和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最后需要引起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共同的关注,宣传的侧重点应该大力放在沿海农村地区、码头等地方,教育的范围要扩展到农民身上。需要严格打击违反犯规的事故,从根本上减少乡镇非运输船舶的违反法规的营运事故。乡镇非运输船舶违法从事与社会中的运输也是水上交通中很难管理的一项事件。因此,交通部门依照法律严格的打击违法营运行为的同时,也需要乡镇政府的配合一同管理的监督。例如可以采用取消其“自用船”检丈、登记资格,并且按照相关规定必要时给予拆除等策略。要借助于交通、海事以及乡镇政府相互合作,运用法律的手段和行政上的手段,对于违反规定的船舶给予打击,减少事故的发生。

6结束语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和总结,我们需要针对此类问题做好下面的几个工作要领,首先是要结合航道和季节的特点,必须重视乡镇非运输和非经营性运输船舶事故的预防预控工作。其次也要做好宣传的力度,务必要严厉打击并且看管好“三无”的船舶。最后,在一些节假日的时间,更是要加强看管,防止出现交通事故。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8

【关键词】原地异址;迁建;归属感;山水田园;小城镇

1. 原地异址迁建

1.1原地异址迁建的概念提出。

四川在小城镇灾后重建的座谈会中,制定了四种重建模式,分别是原址重建、原址限建、原址扩建、原地异址迁建。所谓原地异址迁建,这是在本行政单元之内来新选址重新建设。这类原地异址迁建需综合考虑地质、灾害评估、用地条件等因素,并对此类迁建的条件作三点明确限制:第一,当小城镇受工程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灾害威胁,而现有工程技术难以修复,为满足小城镇长远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需要的迁移;第二,农田、林地等生产资料灭失,无法恢复,且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和维护成本极高的乡镇,为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迁建;第三,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而为保护生态的迁建。

1.2原地异址迁建研究现状与实践。

(1)原地异址迁建的城镇建设在我国3500年的城市规划实践历史过程中并不少见,通过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便可发现早在商朝时期就曾有过“盘庚迁殷”的经典案例,文中介绍了对殷邑地质、地形进行考察, 从而得出结论, 即殷地比原来所居的“耿地”优越,“耿地”地质舄卤, 不利稼穑, 民不能务本; 而殷地地质好, 民则知力稼穑, 安心务本, 从而养成良好德性。

图1原云阳县城

(2)近代中国由于特定的环境背景,导致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国外,但是通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步,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再到如今经济大发展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从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就有不少城镇异址迁建的研究和实践,早在1992年开始的三峡库区移民工程中,多个乡镇列入了原地异址迁建的名单中,如云阳县城的迁建(见图1、图2)。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三峡库区腹心,老县城有14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一个正在复活的古滑坡体上,街道狭窄、拥挤,房屋陈旧,布局极不合理,远远不能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云阳新县城地理条件优越:南临长江,西依小江,地势开阔,用地完整,与江面高差小,三面环水,发展余地大;交通有长江黄金水道,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如今云阳新县城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居民已迁入新城生活。

图2新搬迁云阳县城

(3)另一个举世瞩目的原地异址迁建的实际运用即是在08年地震中严重受损后规划的北川新县城,北川老县城位于汶川东北方向的地震断裂带上,在5.12大地震中被严重摧毁,由于北川地理环境复杂,震后岩层面积大,岩石土体破碎,植被破坏严重,加上降雨量大且集中,震后北川几乎囊括了地震和地震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并且对北川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北川将长期面临着地质次生灾害的威胁,最终不得不被弃用。

(4)新县城的选址和快速新建两方面的问题对新县城的规划设计提出了重大挑战,规划设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对擂鼓、永安、安昌、桑枣四个备选方案综合评价后,确定安昌作为推荐上报方案,2008年11月初,国务院正式同意北川新县城选址,安昌方案所在的安昌河河谷平坝地带,工程地质可行,建设适宜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和较高的安全性。直至2011年2月1日,北川新县城正式投入使用,近期人口将达4万,城市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7万,城市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从此这座重建之城迎来新生(北川新县城用地现状见图3,北川新县城用地布局见图4)。

图3北川新县城用地现状

图4北川新县城用地布局

1.3已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1.3.1科学选址——确保长远健康发展。

通过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评估,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科学地确定异址迁建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同时合理确定用地和人口规模,需考虑到新选址不光要承担我们原址禁建的那部分城镇所转移出来的人口,还要预测新选址周边农村地区城市化的进程的叠加效应。

1.3.2民生为重——创建功能健全城镇。

规划因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镇长远建设和健康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是城镇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城镇综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只有建设好快捷、便利、高效的综合交通网,完善安全、方便的供水、供电、供气网、安全可靠的环保网和生态保护网,才能提升本地区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1.3.3因地制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地把握城镇的自身特点优势,分析环境恶劣程度、生态敏感程度等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中充分结合实际需要,本着保护生态、集约用地、传承地方特色的原则,构建城镇和谐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创造人性化、生态化的特色小城镇。

1.3.4延续文脉——加强居民归属感。

目前人们已经厌倦了钢筋水泥森林的人居环境,厌倦了缺乏生态性、识别性、地域性、人文性、传承性、创新性的城市生活印象,开始寻求归属感、领域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于异址迁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因着重研究城镇在延续场地原有非物质文化,加强安置居民的认同感上多做思考。

图5新集镇区选址方案

图6新集镇区用地布局

2. 原地异址迁建案例之双溪乡概况

2.1区位以及沿革。

(1)达州市大竹县双溪乡地处县城的东部山后,地形以丘陵为主,距大竹县县城30 公里,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村委会,全乡户籍总人口为15353人,其中集镇区现有常住人口2000人,城镇化水平为13%。县道马西路和竹观公路贯穿全境,县域内有达渝高速位于双溪乡西北部。

(2)双溪集镇历史文化悠久,早在1953年设新店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双溪公社,1983年置双溪乡。1996年,人口达到1.6万人,辖文昌、双溪、梁山、响水桐、普照、金星、杨柳河、三青、朝阳、炬光、宝顶11个行政村。

2.2土地滩水库的特征。

土地滩水库位于渠江水系州河支流铜钵河左岸一级支流兴隆河,地处大竹县双溪乡,是一座具有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涉及淹没区域包括双溪乡集镇和响水洞、普照、金星三个村的局部小组。水库集雨面积55.2平方公里,总库容1840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11.12亿元。工程建成后,可解决5.4万亩农田灌溉以及5.2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目前县水务局积极开展了土地滩水库项目的库区移民、乡镇选址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

2.3集镇区选址的确定。

2.3.1由于老集镇区以及乡域内部分村庄受土地滩水库淹没影响,所以“双溪何去何从”的矛盾和争议凸现,一方面是科学分析,重新选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另一方面是尊重搬迁居民对地缘的认同和情感。于是通过现场调研踏勘,全乡范围内有3处作为备选地:

(1)乡域内中部,普照村和双溪村的交界处,该选地可依托县道马西路和竹观公路的交通优势发展集镇,但此区域有一条东西向500KV和一条南北向10KV输电线交汇穿越。用地地块将被大量打碎,因此该选地应慎重考虑。

(2)乡域偏东部金星村和三青村交界处,该处地势开阔,用地条件稍好,但乡域西侧道路为通往县城的对外交通,该选址在乡域范围内交通通达性以及对外交通的衔接与乡域西侧选址相比,都稍显不足。

(3)乡域南侧炬光村总用地规模2平方公里,地质结构良好,选区有铜钵河和重要的县道马西路南北贯通,于是通过多要素综合比较,在“地质条件与安全性”、“区位条件”和“用地条件”三项指标上都达到“优等”。

2.3.2同时在对民众进行民意调查后结果很清晰,双溪乡政府和规划专家组科学的态度被证明并非徒劳。90%的民众同意异地重建。在选址意向方面,85%的人趋向于平坦地势,对选址关注程度上,65%的人首选安全性,其次是关注耕地、水源、交通等问题。将这些数据和专家组列出的3个备选地点对照起来,民众意愿和专家们的勘查结果不谋而合,双溪乡域南部炬光村处选址无疑是最佳选址(新集镇区选址方案见图5,新集镇区用地布局见图6)。

2.4性质和定位。

本次规划对双溪乡的性质和定位是:“以居住和旅游为主,农产品加工和商业为辅,并依托土地滩水库建设打造大竹山后生态旅游乐居之乡”。此规划的显著特点就是进一步调整和提升了双溪乡的城市性质和定位,明确了今后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依据总体规划,集镇的发展建设将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逐步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乡镇。

2.5形态及特色。

(1)俗话说“三分丘陵七分山,剩下平地三厘三”,可见山地地理条件中建设用地的宝贵,双溪乡由于地处山地地区,条件较好的用地稍显零散,因此整个空间形态呈南北向带状和支状发展,街道走向结合地形带状布置,在中部和南部组团形成集镇区内富有活力的居民交往、生活的街巷。为保护自然肌理,建设用地依山就势,合理保护河流,并以公园、广场、居住区游园、等为点缀,形成水、乡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的景观体系。

(2)分析用地形态过程中,紧密结合“龙”的图腾,将此融入集镇区特有地形,呈现出龙随城动,城融龙形的独特景象。也象征双溪乡文化、旅游、经济等多方面飞黄腾达,给人美好憧憬。

3. 原地异址迁建小城镇的规划特征建设

3.1安全性建设。

3.1.1科学选址,确保地质安全。

原地异址迁建小城镇本着“尊重自然、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规划选址过程中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与科学论证,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选择地质条件、交通条件相对优等的地区。建立完善的乡镇消防救援体系,并提高设防标准,保障异址迁建乡镇能有健康长远发展的空间载体。

3.1.2科学选地,确保场地安全。

规划区内地勘详查全面覆盖,对建设区用地适宜性和空间管制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建设用地的安全可靠。土地利用的选择应充分分析用地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危险程度,对用地条件一般的用地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布局;对用地条件较差的用地进行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同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损失。

3.1.3基础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

基础设施作为城镇的重要支撑系统,在城镇良性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规划中需确保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消防等设施的安全。在此次双溪集镇的建设中,由于土地滩水库淹没区的影响,乡域内部分居民点、公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规划中急需对过境公路走向以及乡村公路网络的重组做出合理科学的分析;同时对给排水、电力、燃气、消防等设施确定合适规模和安全选址。

3.1.4综合防灾,重视公共安全。

贯彻“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综合防灾体系全面规划,一方面对集镇区防灾规划突出重点,确保政府、学校、医院、大型活动场所和公共福利设施等的安全,并将加油站和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工厂、仓库设置在乡镇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另一方面对于乡域内综合防灾应统筹兼顾,确定地质灾害点防治等级,确定具有地质灾害可能产生的区域的定量风险,以此作为所采取的防灾规划方案和防灾措施的依据,并最终采取相应工程防护设施。

图7典型川东穿斗式建筑

图8山水田园式乡镇

3.2宜居性建设。

3.2.1居者有屋,保障住房优先。

随着国家对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化,提出建设美丽城镇乡村,将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推入高潮。面对上好机遇,作为原地异址迁建的双溪乡一方面做好过渡期迁建集镇区对原有集镇人口转移安置,一方面逐步引导农民进入新村,减轻集镇建房压力,从而也解决农民住宅的安全问题。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各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分析原有居民点的淹没受损程度以及结合区域交通的重建,对乡域村镇体系进行科学整合,规划乡村体系按三级设置,即集镇区为核心、新村综合体为支撑和新村为基点的“一心多支撑多基点”的体系格局,逐步、逐层次解决因水库建设而导致的居住建设调整。

3.2.2设施保障,方便日常生活。

在加快迁移人口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同步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对相关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能源供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相关教育、医疗、市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全面展开,预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根据双溪乡集镇规划,在近期迁移保障房建设时,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建设配套设施,并尽可能集约配套公共设施,为居住者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3.2.3环境宜人,构建优美社区氛围。

迁建安置需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受度出发,建设优美宜人的“幸福社区”将成为最终目标。因此考虑双溪乡实际情况,提倡依山就势,以低层居住建筑为主,着力打造具有人气的商贸街区。同时突出城镇适宜的天际轮廓线,形成优美宜人的城镇空间。并充分利用和保护内部水系,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绿地系统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布局,建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迁建人居集镇。

3.3特色性建设。

3.3.1延续传统,打造川东风貌。

原地异址迁建的小城镇选址建设是一次次科学分析和感情冲撞的彼此适应过程,无论从地缘认同还是情感归属上,人们都是无法接受家乡的“死去”,放不下曾经留下的回忆。因此对于小城镇传统的延续和小城镇归属感的寻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双溪集镇的规划中,对原集镇文脉的延续上,主要考虑本地川东小城镇建设风貌,布局上依山就势,低层为主,建筑物密度较小。在建筑形式方面寻求构图的共同元素加以强化和统一,如川东民居的坡屋顶、窗户、立面比例等。建筑色彩和材料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墙面尽可能选择色彩淡雅清新的灰白色等传统川东建筑常用色系,使建筑物有机地融于外界环境,并采用增加山墙、山花、立面腰线、窗套、花饰等手法增加立面层次,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情感归属上,也可对原有集镇的道路、市场等进行参考性命名,延续场地原有非物质文化;同时对原有学校、文化设施等地标建筑的重建,加强迁移安置居民的认同感(典型川东穿斗式建筑见图7,山水田园式乡镇见图8)。

3.3.2因地制宜,塑造山水田园乡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名言道出了国人的对理想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已经从田园诗、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上转化为当前对优美山水城镇的不断探索实践中。一方面是双溪异址迁建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在规划建设中确定了集镇建设范围之外的山水协调控制区,并注重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和提高其抵抗力。另一方面是在保持生态和生活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提高山水田园环境,使区域内部水系作为发展的脉络,有水就有城,水城相依。未来优美山水双溪集镇的蓝图正体现了吴良镛院士总结的“山——水——城”三者相互起作用的关系,“山——水——城”三者和谐发展的模式:即“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

4.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各项重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民心工程等大量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作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在面对小城镇原地遗址迁建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解决好迁建中涉及社会、经济、历史、地理、交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对异址城镇迁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建成新时代小城镇异址迁建的丰碑,民生事业的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单德启,王小斌.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小城镇建设.2001/10:64~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2008(11):13~23.

[3]张松.日本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的特征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8(4):34~39.

上一篇:预防地质灾害范文 下一篇:河道养护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