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3 14:53:24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新编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科学课的教学从孩子们的身边事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足可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让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在花坛、在树林、在庄稼田、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畅游的蝌蚪,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他们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教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回到教室,孩子们可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让孩子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纸、针、棍子做成呼啦啦转动的风车。一样样的作品问世了,这是孩子们的骄傲,这是孩子们实践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孩子们动手做了,孩子们的手更巧了。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教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五、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要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由于我校班额大条件差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自然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想尽办法,以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率,经过摸索,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00-00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引领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构筑情趣充盈、活泼生动、风采依依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积极状态中较好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

一、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不是要求学生如何去学习,而是要切实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追求所在。由于小学生的意志品格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其兴趣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左右。因此,要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取向和教学需要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科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对应的、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性、概念性很强的科学知识衍化为生动具体、形象有趣的环境和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境带来的新、奇、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致盎然地能动获取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加热和冷却”一节中“热胀冷缩”内容时,我以演示实验“喷泉”构建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取一个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用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紧烧瓶口,先找几个学生用手触摸烧瓶确认瓶内装的是冷水,随后将热水浇在烧瓶外面,很快烧瓶内的冷水便通过穿过瓶塞的玻璃管口喷出形成壮观的喷泉。出乎意料的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此现象探知究竟的兴趣,相对静态的教学得以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

二、巧妙诱导课堂质疑,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诱因。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探究精神作为个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上的积极质疑是其探究意识和习惯的重要体现。鉴于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可能仅有探究的欲望,但缺少持之以恒的探究习惯。小学科学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考虑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善于抓住教学内容中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科学知识的探究点,给学生创设生疑、解疑、释疑的环境和空间,把学生关于教学问题的课堂质疑发展为积极主动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了“热的传递”一节后,我们出示这样的材料:冬天的时候滴水成冰,农民王大爷推着车去城里卖馒头,他用厚厚的棉被将馒头包得的严严实实。从家里到城里的市场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尽管天气寒冷,但到市场的时候,棉被里的馒头依然热乎乎的。结合上述材料,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就传热和保温话题提出问题。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很感新鲜,对于等够自己提出问题热情高涨,很快提出了①为什么棉衣具有保温作用。②具有保温作用的材料具备什么特点。③我们经常接触的保温材料有哪些。④热量散失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前提下组织教学探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经常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生疑、设疑、释疑的好习惯,形成积极探究的兴趣心理。

三、积极组织实验探索,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实验探索是实现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手段。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科学学科优势,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索,引导学生在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觉动手动脑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怎样移动重物”时,鉴于学生缺乏对杠杆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对杠杆作用有深刻理解的教学问题。我们就在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分组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在移动重物时重物到支点的距离和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对省力、费力的决定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亲身感受到杠杆在移动重物时的应用价值,自主地概括出杠杆的科学规律特点和性质。实验探索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打开了学生抵达左、右脑的信息通道,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科学思想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

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标志的新型学习方式,把“带着知识走进学生”向“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的转化作为强化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小学科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宗旨,组织学生开展对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给学生搭建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诱导学生于平凡中发现问题,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搭支架”一节为例,为了分析稳固性结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分组用细木棍或纸筒自行制作组装不同形体,搭建不同结构的支架,然后“摇一摇”、“晃一晃”,亲身比较研究哪个更稳固,对不稳固的形体和结构,集体想办法加以完善,观察、总结比较稳固的形体和结构都有什么共同点,进而对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自主、合作研究,学生不仅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使得科学学习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素质教育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南,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鲜活、精彩与灵动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科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得到有效优化的小学科学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为璋 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12年10期

[2]赵生兰 张存芳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第6期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3

一、诱发好奇心理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感。小学科学中有许多实验,在课堂导入时,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根据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把学生经常玩的小汽车装上磁铁制成一辆磁铁小汽车。课始,我就说:“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同学们高兴地说:“小汽车。”然后我故作神秘地说:“我拿的是一辆神奇的小汽车。”顿时,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一双双小眼睛瞪着我,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拿出小汽车,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小汽车,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学生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惊叹声。这时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小汽车能前进又能后退呢?秘密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短短几分钟的演示,诱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知识上来。

二、创造良好情境

情境教学理论证明,创设情境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将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如课堂上通过提问、实验、谜语、故事等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教学《保护牙齿》一课时,采用谜语“兄弟生来白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切菜舂米快又快,人人吃饭离不开”导学,就非常生动形象地把所要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了学生。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氛围。

三、注重启发提问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树立其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装有许多碎纸和大头针的小盘子,向学生提问:你有办法把他们分开吗?有几种方法?这样做?一连串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新知的学习氛围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选择各种器材制造声音,使它们发出声音,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它们怎么会发出声音?”“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这样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渗透游戏活动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方式教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比谁力气大”的游戏,游戏过程如下:推荐班级中力气大和力气小的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木棍,通过比赛结果来激发学生对现象的质疑,从而激发学习研究杠杆的兴趣。

五、注重课内实验

实验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方法。如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带一包黏土来,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捏玩具比赛,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捏出了许多新奇、可爱的玩具,同时,学生在玩中也掌握了黏土的性质,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也逐步得到发展和培养。又如教《摩擦起电》一课时,我把塑料尺在头上摩擦几下,然后,靠近桌子的小纸屑,把它们吸起来,学生一看,兴趣激发起来了,都急于要亲自做一做,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六、加强课外实践

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培养、发展和巩固,而其中有不少探究实践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课堂教学的结尾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探究的起点。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抓住课尾契机,延续本课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学《种大蒜》一课时,我出示一个大蒜制作的花篮让学生欣赏,并适当点拨,这个花篮美吗?学生个个流露出赞美表情之后,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做一个。在这个基础上,告诉学生具体做法,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去做。课外实践中,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巩固了课堂知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农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5-01

小学科学课,它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根本无法替代的课程,如果我们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疑是对儿童科学兴趣的扼杀。

一、分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1、学生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学科的设立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而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往往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只有先让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自主探索的内动力。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在农村学校,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就把科学课列为“副科”,教师的科学课时不时又会被挤课、占课,小学科学课教学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科学课设立的意义得到切实的发挥,教师必须从课堂入手,改变现状,加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科学探索奠定基础。

2、教学观念落后,科学素养不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由于不少乡村科学文化知识相当缺乏,一些地方封建迷信还非常盛行,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由于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农民孩子都还缺乏应该接受的教育,甚至还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在教师方面,很多教师都是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教师授课方式陈旧,认为只要领着学生读一读,念一念就行了,可见农村小学科学课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我们就应该熟练的掌握教学技能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新理念,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多利用课堂时间去引导学生思想的转变,让所有人都重视科学,重视课堂。

3、教学资源不足,设备简陋

由于农村经济实力的落后,加之主观上的一些原因,科学教学的投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教学设备简陋。许多教室里连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没有,更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大多数小学实验仪器、药品不全,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无法进行,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教学资源问题确实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掌握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自制一些教具,带领学生合理运用身边的一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简单的趣味实验,家庭实验等,尽量缩小教学资源不足带来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能力得到培养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一些课堂教学的难题就放弃小学科学课堂。在农村,科学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农村孩子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把这些资源集中起来,带进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如在教学《流动的的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水除了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外还有哪些性质,我先安排学生在家了收集一些小塑料杯、别针、硬币等农村随处可见的实验器材,上课时,我在安排学生往盛满水的小塑料杯里装曲别针,用滴管在硬币上滴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看到塑料杯里的水与硬币上的水鼓成了面包形状,还不流出来时十分兴奋、好奇。这时我在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很快就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是怎么一回事了。利用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开展课堂小实验,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探索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堂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有所获。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应积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就放弃科学教学。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能更好的成长,教师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科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2008.4.5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64-01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孩子们做主的权利,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观察、思考记录,使他们都能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并不是学习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么做的,结合实践和学生的性格、能力、特长等因素,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引进“小组教学”,为学生编排小组,做实验时4人一组,把个人自学、同桌讨论、小组实验、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我还在课堂上留时间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喜欢上课堂,乐于做这个课堂的主人。

二、巧妙提问,引发学生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是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巧妙提问,让学生对科学充满向往和憧憬。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验,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准确、适当,另一方面还要巧妙。如,教学《沉与浮》这一课,应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猜想结果,问题要具体,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这便是提问的巧妙性。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学生难以理解并且常见的现象去引发学生好奇心,让他们积极思考。如,在教学《溶解》这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把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经过你们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告诉我”,即使学生不能用专业知识来回答,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都全部都转移在课堂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学科的设立,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我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3~4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学生要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对于小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件令他们极为兴奋的事情,合作交流也是他们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他会因此而学会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极大的发挥了课堂的作用,使课堂效益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五、巧妙利用多媒体

处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学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我们就可以巧妙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多种形式相结合,生动的呈现给学生。如,在教学《我们的呼吸》这一课时,我巧妙利用多媒体,虚实互补,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人体内部结构,学生清楚的看到人体内部器官的变化和动态。巧妙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学生学习时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科学教学中学生是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益,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心往神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2008.4.5.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 农村 课堂教学

1.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1教师对科学课教学特点和规律不够了解。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对教师的要求要相对较低一些,也正因如此,农村小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再加上以前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小学科学课程。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还不够了解,这也就影响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2教师课时负担过重。有许多小学教师因为觉得农村条件较差而不愿到农村教学,这也就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师资源相对较少,进而使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压力较大,课时负担过重。有些教师更是身兼多门课程的教学,于是他们的任务较多,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教学所需的东西,比如实验器材等。这也就让学生缺少动手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

1.3课内知识无延伸场所。学生在学校课堂内学习的时间仅有每周的两个课时,他们在课内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如果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农村小学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也就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浅显的认识,而不能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降低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学校每天下午有组织课外活动,但多数与小学科学课程无关,如乡村青少年活动都侧重了音体美等特长班,却没有开展有关科学的兴趣小M活动。

2.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利的教学条件

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如植物的叶、花、籽;如水稻、青菜、小麦等农作物;如蚯蚓、猫、兔等小动物;如沙、石、土壤等物质,这些材料在农村随手可得,可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探究材料。

第二、农村大自然因其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农村的田野、河流、树木,都可以成为小学生探究学习的操练场。

第三、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虽然他们在分析、综合、动手实验等能力方面稍差,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优势。因为农村的孩子从小与草木为伴,与虫鸟为友,自然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在生物观察、种植、养殖和土壤、岩石等自然物质和现象的认识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切身体验。

3.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优化科学教学形式。科学教学中涉及众多科学知识,很多知识仅仅依靠简单的讲授和图片演示是很难讲解清晰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农村的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可以接触和观察到各种动植物,对生物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从小就见过很多植物的种子,看见过种子发芽和生长,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还见识过各种动物,猪、牛、羊、鸡、鸭、鹅等,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一点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具有更多的生活阅历,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更容易。但由于他们的科学素养不高,加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知识很难与课本知识进行良好的对接,完成知识的转换。在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对科学课的知识展现形式进行优化,即通过科学课相关知识的立体化展示,来促进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2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教师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条理清晰的表述、认真热情的教学态度,还应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一定广度的掌握,能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大多数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通过听课了解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指导教学的模式。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结构化较强的教学程序并按此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过程中安排教师讲解、师生问答、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等活动。

3.3发掘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将课堂教学与农村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在农村,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着广阔的渠道。如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参加农村建设和改造活动;参观和访问种植场、养殖场等。在这片土地上,学生学以致用,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成功体验,增加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又学到了新知识,发现了新疑问,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优化科学教学形式,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发掘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要利用农村地区的有利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学军.“互联网+”开辟农村小学教育的新天地[J].教书育人,2016(23):66-67.

[2]王芹.课堂因相信而自信[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2):72-73.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7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学到技能和知识,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而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对实验和探究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学生的实验假设,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实验活动前,有一段时间是对实验进行假设。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假定的说明。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假设有依据的关键。如:让学生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假设前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1、让玩具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推或拉)2、指定学生接住老师扔来的苹果(思考苹果是怎么到你手上的)上述两步目的是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小实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各种物体在没有人为施力的情况下,最终都落向地面。学生就会自然地作出结论:苹果落地肯定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是竖直向下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吸引力。

教师让学生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用学生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三、提供高效的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的自身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那些材料是属于真正有效的呢?首先,材料要保证科学性:如在摆的研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取问题,教材推荐用大小不同的两种螺帽表示不同的两种重量的摆锤,当摆线一样长时,实质上摆的长短却是不同的,换上沉浮实验盒里的小吊桶,里面分装塑料块和金属块,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材料要简明:科学探究的材料构造要简洁明了,要尽量控制影响孩子们探究的干扰源。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的就不用6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如《压缩空气》注射器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探究目标、专注地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找根据证实推测的实验材料。第三,材料要有兴趣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空气占据空间》,教材用纸被压入水中而不湿进行实验,一方面易影响结论,再则也不卫生,改用乒乓球沉浮可更直观也有趣。第四,材料要有结构: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的活动二:改变浮标的沉浮。老师在几次试教中在材料的控制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材料1:浮标内不加任何重物,怎样让它沉下去?(学生自然想到加重物,虽然浮标也沉下去了,但它同于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改变玻璃瓶的沉浮属于同一思维层次。材料2:浮标内已放入重物,但易取出,学生受前思维的影响,取出重物,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材料3:浮标内有重物,但被封住不易被取出,但可以拉长(改变体积),学生终于想到改变大小(体积)也可以改变沉浮。

四、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保证有效科学实验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如在《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既要求学生发展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设计气象符号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五、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积极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七、强调实验过程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8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措施对策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一、处理教材的有效性

1.整体把握内容、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根据现有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2.精心设计内容,活化手头教材。

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使教材凸显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科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注重让学生从现实世界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

三、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教学中生成是永恒地。不注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应,忽视生成性问题,没有师生的互动,课堂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关系到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教学中教师有时一个很不起眼的提问或点拨,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有效地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给学生充分地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有效地创设游戏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我还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我让学生做一个“拖人游戏”:

A组:在粗糙的地面上拖人。

B组:在光滑的地面上拖人。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指导学生做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可让学生思考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1)在不同的路面上拖动向东的同学时,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

(2)在相同的路面上拖动不同的同学时,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

(3)在光滑的路面上,直接拖动同学与拖动坐在滑板上的同学,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是熟悉的,但是对这种现象的了解就不一定清楚了。我让学生重温这些活动,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拖人游戏,去感觉拖人时需要的力有多大,使学生初步形成摩擦力这种概念。就这样让学生在轻松地愉快的情境中,玩得愉快、学得轻松,大大地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3.有效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堂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指的是教师适时、适度、有效地指导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较复杂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中,我们同一个物体需要反复操作,避免物体以外的仪器发生问题而导致分类的失误。

4.有效的小组合作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深深的感悟到了:要使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组内分工职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清楚楚,所谓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清楚楚”,就是要让学生都明确组里所有角色,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这既有利于小组成员各司其制职,又为他们以后的角色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有效的评价制度

新课程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教师评价

当评价发生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及时处理,进行总体把关并记录在案,留待学期结束时总评每个学生该学科总成绩时使用,同时又作为随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依据参考。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价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3.学生互评

要引导学生对同伴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但互评时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划等级或打分数上,这样评价会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

4.家长评价

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创造性地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让学生出彩,让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高血压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消防演练安全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