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30 04:57:08

高血压治疗方法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岀血,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急症,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规范化的手术方法选择仍是讨论的焦点。陕西省洛南县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0月~2010年6月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8例患者,其中男86例,女52例,年龄45~79岁,平均58.6岁,手术距发病6 h以内者34例,最短3 h,24 h以内者89例,24 h以上者15例,最长者5 d。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血压(200~160)/(120~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受限和意识障碍,Gcs评分:3~5分18例;6~8分43例;9~12分72例;13~15分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诊断标准。

1.3  CT扫描:岀血部位:基底结丘脑岀血86例,脑叶出血52例,其中破入脑室49例。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最大120 ml,最小36 ml,平均52 ml。

1.4  手术方法:采用脑室引流,穿刺碎吸,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等方法,行单纯脑室外引流9例,行锥孔或钻孔血肿抽吸引流尿激酶溶解65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28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16例。

1.5  疗效判定:所有病例均在手术1 d、1周、2周、3周和1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判定(ADL)分级:ADL1:生活自理,工作能力恢复;ADL2:大部分生活自理,部分工作能力恢复;ADL3:生活不能自理,可下地简单活动;ADL4:卧床不起,意识清楚;ADL5:植物人状态生存。

2 结果

生存129例,其中ADL1 29例,ADL2 48例,ADL3 36例,ADL4 13例,ADL5 3例。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急性期,均为血肿较多或发病时间长,术后脑疝症状不能改善者,3例死于并发症。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岀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岀血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1]。以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表明,患者入院时的意识状态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由于血肿引起周围组织的损害6 h内处于可逆状态,因此6 h内效果最好,手术治疗的成败关键在于术中止血是否彻底和是否对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不管哪种手术均存在着利弊,关键是要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及速度来多方面分析,按医院条件进行手术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当,患者的成活率高,致残率低。

大骨瓣减压:优点是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达到立即减压的目的,且止血效果满意,如术前病情严重,脑水肿明显,术毕时颅压下降不明显,还可顺便做去骨瓣减压,血肿腔内置管引流,以利于顺利度过术后反应期;缺点是多需全身麻醉,手术入颅慢,出血多,创伤大,增加患者负担,且心肺负担重。适用于脑叶、基底结丘脑岀血、量较多或发生脑疝的患者。

小骨窗开颅:优点是损伤小,手术步骤简单方便,可迅速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也较满意;缺点是遇到较大的活动性岀血难以应付。此法适用于脑叶基底结区岀血的患者,不能耐受大骨瓣减压的患者。

CT定位椎颅碎吸加尿激酶溶解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开颅,直接穿刺进行抽吸,对脑组织损伤较小,但仍存在操作盲目,血肿不能清除干净,遇有活动性出血束手无策,还有引发再岀血的潜在危险,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出血量不多(<50 ml)的患者。

对于单纯性脑室出血或丘脑岀血量在20 ml以内破入脑室的,可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溶解腰穿放液。

总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难以规范,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疗条件,采用适当的术式,以最小的损伤,最快的速度清除血肿。包括血肿液化剂及毒性物质拮抗剂的局部使用,并采取最佳的内科方法支持,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和各类康复措施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 参考文献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眩晕;清晨高血压;中医药疗法;综述

清晨高血压是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清晨血压是指早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家庭自测血压的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起床后2h或上午6:00—10:00间的血压。当清晨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诊室测量血压平均值≥140/90mmHg时,则是清晨高血压。而血压晨峰则是在清晨6:00—10:00时段血压急剧升高的一种波动现象。与血压晨峰相比,清晨血压更趋于统一,可操作性更强,大量研究表明,一天24小时中,清晨血压管理的效果是影响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2]。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等教授撰写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3]中认为“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在清晨时段的发生率最高”,该《建议》中也被推荐更适用于临床血压管理。因此,现代医学十分重视对其防治的研究。中医药界关于清晨高血压的研究较少,而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易出现清晨高血压[4],也多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将目标转移到防治清晨高血压的研究上来。现将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清晨血压的中医理论基础

清晨血压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的病名记载。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并与心悸、水肿、中风等病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中以眩晕论述者最多见。而对于“眩晕”的中医研究可谓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称其为“头眩”“眩冒”。《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朝则人气始生”,与现代研究发现的人体激素在清晨升高有类似的描述,隐约指出了血压晨峰发生的中医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盛,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的气机随时间的改变而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一观点与现代人体生理学方面提出的昼夜节律变化不谋而合。可见清晨是“人气始生”的时候,血压也会随之变化。《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认为饮邪是导致眩晕的重要病理因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主张风火二邪侵袭头目导致眩晕的观点,《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不作眩”,认为痰邪可以阻碍气机运转,使气机不能上承,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张子和亦从“痰”立论,提出痰涎气血壅盛为眩晕的病机。李东垣以“脾胃气虚,痰浊上逆”立论。

2中医证型分布

2002年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定为肝火尤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及阴阳两虚证四型[5]。清晨高血压作为变异性高血压的一种,虽然符合高血压的证型,却有着明显的时间特性,故其应有自己的证型分布及与其他危险因素内在关系的特点,但通过文献检索却并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报道。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邹志东等[6]运用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肝阳上亢型最多,用药类别以补虚药为首。王裕颐等[7]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到晨峰现象也属于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组血压呈昼高夜低。方显明等[8]收集广西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聚类分析以划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证候类型,结果以阴虚阳亢证最多。其余为风阳上扰证、痰浊中阻证和痰血阻络证。赵微、万启南等[9]研究发现血压晨峰增高的高血压患者中以肝火亢盛证居多,其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其血压晨峰峰值升高幅度中TC、TG、LDL-C升高者和HDL-C降低者远大于正常者。梅俊、陈广垠[10]发现在血压晨峰增高的高血压病患者中,以阴虚阳亢证为主,依次为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血压晨峰峰值升高幅度为:肝火亢盛组血压晨峰最高,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依次降低。提示实证或兼有实证的患者比虚证患者有更高的血压晨峰。宋磊、刘永明[11]研究表明,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晨峰血压比例肝阳上亢证高于其他各证型组。

3中医治疗方法

3.1辨证论治李泓等[12]认为本病主要由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所致,故清晨高血压多用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之法,予杞菊地黄口服液服之。现代药理学亦证明六味地黄丸有保护血管内皮和协同降血压作用[13]。枸杞子[14]有降压、降糖、调节中枢植物神经的作用,也有降压作用。由此可见杞菊地黄口服液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发挥降低清晨高血压的作用。方伟、祝光礼等[15]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晨峰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李艳红、张俐等[16]认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针刺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结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瘀阻络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陈锦汝[17]总结祝光礼教授治疗晨峰高血压临床经验,认为晨峰高血压多见于“肝风”,主要有肝阳化风证以及虚风内动证。两证均遵循肝肾同源治则,在辨证基础上重视平肝阳、补肝肾;施以镇肝熄风汤治标在前,杞菊地黄汤固本在后。肝阳亢甚则加重潜镇肝阳之品;体虚则随证酌情加用健脾补肾之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2其他疗法王芳、苏等[18]研究结果表明,耳穴压豆具有明显的即刻降压疗效,耳穴压豆配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干预血压晨峰现象较单纯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无明显优势,说明耳穴压豆在降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尚待进一步研究。黄洁红[19]将治疗组根据子午流注学说制定不同抗高血压药的服药时间,对照组早餐后口服抗高血压药,都配合口服杞菊地黄丸。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子午流注学说制定服药时间,可以较好的降低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于涛、杨海玉[20]在每日上午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降压治疗。中药浴足方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浴足方,该方以怀牛膝、川芎、天麻、钩藤、夏枯草、吴茱萸、肉桂组成。对照组予等量温水足浴。结果表明中药浴足方组既可在24h内达到降压目标,又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程度。朱东晓[21]在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证中治疗组采用肾俞穴注射川芎嗪,对照组采用臀部肌内注射川芎嗪。结果治疗组各项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牛兰香[22]临床研究发现参照组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研磨成粉制备的药丸并于曲池等特定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优于参照组。

4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临床上逐渐运用中医药来治疗清晨高血压,且治疗方式较多,肯定了中医药在治疗清晨高血压病方面的效果,丰富了中医药治疗清晨高血压的理论与实践。但从目前的文献报道中可以发现:①大多数属于简单的临床疗效报道,尚处于辅助治疗的地位,动物实验研究相对缺乏,且临床研究样本含量少,可重复性差,尤其缺乏大规模、长期、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欠规范,证据强度不够高。②清晨血压辨证分型不统一,降压效果缓慢、幅度偏低,临床推广困难。③对中医病理机制的研究强度不够,缺乏突破性。④由于无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大打折扣,且目前国内外指南中均无应用中医药治疗清晨高血压的推荐。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善于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加强对清晨高血压的基础研究和证型研究,制订出一个统一的辨证分型规范,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中心、大规模、大样本长期的循证医学研究,既能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又可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治疗清晨高血压的特色和优势。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传统大骨瓣开颅术;ADL分级;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51.1+2;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1-39-03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U Yunlong

TCM Hospital of Xianju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31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reatment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hich i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n how a reasonabl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 and timing of surgery for further reference. Methods There were 68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s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3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3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8 cases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clinical data,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①The ADL classification after two treatment conditions;②Two different times after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changes; ③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④Postoperative hematoma rate and mortality rates. Results ①With the control group to observe the groupⅠ-Ⅲ level of good recovery rate was 83.3% (30/36),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2.5%(20/32)(P<0.05). ②After treatment, 2 weeks and 4 week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5). ③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both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④Rate of postoperative hematoma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with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each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linicians need to choose the right 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 for surgery.

[Key word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Traditional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ADL classification; Complications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及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或者降低脑疝的发生,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尽快恢复[1]。目前临床上外科手术方式比较多,包括小骨窗开颅术、传统大骨瓣开颅术、锥孔或钻孔血肿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各种手术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2]。本研究选择小骨窗开颅术、传统大骨瓣开颅术两种外科手术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标准[3]: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其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58~89岁,平均(59.7±7.2)岁。有高血压病史共53例。GCS 3~5分9例,6~8分40例,>8分19例。血肿量:15~105mL。全部入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均无明显的心肺肾和血液系统疾病;68例患者根据入选治疗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小骨窗开颅)和对照组32例(大骨瓣开颅)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病史、格拉斯昏迷评分(GCS)及出血部位等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根据CT定位,选择距血肿最近的头皮部位6cm纵行直切口,以铣刀铣出直径约4cm的骨窗,穿刺找到血肿后进入血肿腔,直视下清除大部分血肿,创腔内均留置引流管。对照组接受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 清除术,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

1.3 ADL分级标准[2]

Ⅰ级: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指导;Ⅱ级:能活动但需要指导;Ⅲ级:需要具体指导帮助才能完成活动;Ⅳ级:无活动能力,需他人搬动或操持代劳;V级:植物生存状态。其中 Ⅰ~Ⅲ级为恢复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处理均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应用t检验,不同时点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之间处理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术后两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如脑功能衰竭)并发症,其中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等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外科手术方式比较多,包括小骨窗开颅术、传统大骨瓣开颅术、锥孔或钻孔血肿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4-7]。

大骨瓣开颅术主要适用于有脑疝者和血肿部位深者,优点是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减压充分,且术中也可电凝止血,同时术前出现脑疝者可便于行去骨瓣外减压。但其缺点是手术创伤大、操作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神经功能损伤较重,预后欠佳。且手术对脑组织过度牵拉易造成术后严重的水肿反应,影响术后恢复,且手术病死率也较高[8-10]。本研究显示,对照组血肿清除率达95%~100%,血肿清除彻底,但对照组术后ADL的Ⅰ~Ⅲ级恢复良好率仅62.5%,明显低于观察组(83.3%),差异有显著性。且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不如观察组,且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21.88%,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诸多优点,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主要适用于病情平稳、意识障碍轻、血肿距皮层较近、仅有脑疝早期表现的患者,其优点是清除血肿操作简单、快速降低颅内压、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一般无需行颅骨修补,特别是颞肌下的小骨窗,避免了大骨瓣开颅术后脑膨出、脑软化、甚至脑穿通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11]。本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但临床医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根据各种手术适应证及不同的手术时机进行治疗,才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148.

[2] 曲春城,赵浩,庄强,等.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疗效比较[J]. 山东医药,2007,47(30):15-16.

[3] 傅小君,许信龙,陈再丰,等. 不同外科手段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2008,13(6):523-524.

[4] 李其杰,李斌,钟晖东. 12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4):461-463.

[5] 孟启勇.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现代医院,2009,9(3):62-63.

[6] 王平. 高血压脑出血125例手术治疗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67-68.

[7] 杨光却,端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270-1271.

[8] 麦晓,欧海荣,覃木秀,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2010,16(3):317-319.

[9] 虞炳庆,黄红伟,吴丽娟,等.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临床医学工程,2009,6(11):44-45.

[10] 庄炳兴,黄柳军,陈广双,等.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9-20.

[11] 冯凌,唐晓平,唐文国,等.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4):65-66.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特点;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50-02

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是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越来越多,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占四分之一患有高血压,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变化,常合并较严重或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靶器官受损,因此心、脑、肾并发症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病因构成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为高血压病因的正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20-8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反正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非同日2次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1.2 方法 根据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将所有患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记录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总结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 患者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疗效:①显效:舒张压≥10mmHg并且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显效:舒张压下降虽然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水平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

2 结 果

2.1 病因分析 150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91例,占60.67%;继发性59例,占3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疗效 显效:89例,占59,33%;有效53例,占35.33%;无效8例,占5.33%,总有效率为94.67%。

3 治 疗

3.1 非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②戒烟、限酒(男性酒精

3.2 降压治疗 由于老年人的降压速度比非老年人缓慢。在非紧急情况下,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的方法,60-79岁老年人可在3个月内达到血压目标值,≥80岁老年人达标时问更长,数月甚至1-2年。

3.3 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的选择。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不仅有利于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其中,老年人使用利尿剂和长效CCB降压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老年病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小剂量联合应用[2],可以明显增加降压疗效,相互抵消或明显减轻不良反应,还可延长降压作用时间,加强对靶器官的保护。治疗目标血压个体化,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进行,尤其是对老年人,应避免快速降压带来的不良反应。在降压过程中注意老年人的反应,不仅注意调整降压的幅度,还要控制降压的速度,否则就会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流灌注压减低,血流缓慢,引起缺血及血栓形成。

总之,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本文根据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2]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2-302,542-551.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5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心血管内科276例高血压患者病因分布情况及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的治疗措施。

结果:276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为183例,继发性高血压93例;93例继发性高血压中,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肾实质性高血压为病因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根据276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总有效率为88.04%。

结论: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提高防治水平,对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病因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0-01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探讨高血压病因,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本文通过总结276例高血压患者病因构成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为高血压病因的正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就诊的所有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34例。年龄18~89岁,平均(52.31±14.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非同日2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2方法。依据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记录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总结两种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法。

1.3治疗效果评价。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水平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病因分析。

2.1.1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所占的比例276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183例,占66.30%;继发性高血压患者93例,占33.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继发性高血压中各种病因所占比例。在93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性高血压为病因的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比率远大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效果评价。27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显效例数为171例,有效例数为72例,总有效率为88.04%。

3治疗方法

3.1治疗前先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烟酒嗜好、生活方式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后进行辅助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心电图、肝肾功能等,以便了解患者是否有合并症存在。

3.2非药物治疗。依照1999年WHO《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体重指数应保持在20~24;食油20~25g/d,以植物油为主。食盐

3.3药物治疗。利尿剂,如氢氯嚓嗦、引达帕胺等。具有排钾及干扰血糖、血脂代谢的特点。适用于合并水肿、心力衰竭、高肾素等患者。禁用于合并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慎用于低钾患者。常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具有降压缓慢,改善胰岛素抵抗、扩张血管、减少尿蛋白等作用。适用于合并肾脏及心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患者。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及血管性水肿等。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高血钾及妊娠患者。慎用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撷沙坦等。适应证和禁忌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相同。无刺激性干咳的不良反应。因此,当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咳的副作用时,可以换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具有起效迅速、强力,抗动脉硬化、保护肾脏等特点。适用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肾功能损害等病人。不良反应为心率加快、面部潮红、下肢水肿、头痛。慎用于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提倡选用长效制剂,长效制剂24h动态血压平稳,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

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具有起效迅速、强力,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血脂的作用。适用于劳力性心绞痛、心梗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患者。禁用于病窦、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周围血管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慎于Ⅰ度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3.4联合用药。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及β-阻滞剂。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病史者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β-阻滞剂。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左心衰患者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β-阻滞剂。高血压合并有症状左心衰患者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及利尿剂。

3.5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同时合理使用降压药进行降压。

4小结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血压。本实验根据276例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2]闫西艴,陈灏珠.高血压与相关疾病[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12,65-83,403-448,455-543,547-566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CT定位血肿清除术;常规开颅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22.15+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168-02

脑出血属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在非创伤性脑出血中,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多见[1-2],其大多由于高血压伴发脑动脉瘤,血压突然升高时引起动脉破裂出血所致。本院于2008年7月~2009年12月对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CT定位血肿清除术清除颅脑内血肿,并与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30例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09年12月本院共收治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及CT检查结果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CT定位血肿清除术组32例(定位组)及常规开颅手术组30例(开颅组)。定位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4~66岁,平均为54岁。有高血压病史者共27例,其余在发病前未经正规检查血压。意识状态采用GCS评分5~8分者21例,9~12分者11例。CT见脑叶出血9例,基底节出血17例,小脑出血6例;形成脑疝者17例,破入脑室者9例。血肿量为30~60 ml,平均50 ml。开颅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68岁,平均为54.2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5例。GCS评分5~8分者20例,9~12分者10例。脑叶出血8例,基底节出血16例,小脑出血6例;形成脑疝者16例,破入脑室者8例。血肿量为30~80 ml,平均51 ml。定位组与开颅组患者在GCS评分、血肿量、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行常规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骨瓣或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术后常规行脑室引流或硬膜下引流。CT定位血肿清除术组患者则应用MD-2000A脑定位手术系统进行手术。患者局麻下进行CT扫描定位靶点,测量其XYZ坐标值。注意避开脑部功能区,在皮层血管分布较少的部位经颅骨钻孔切开硬膜。定位仪调整坐标后置入硅胶管,以注射器负压抽吸血肿内血液、血凝块,且用肝素及0.9%NaCl溶液冲洗至血肿液颜色较淡。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引流管拔管时间由血肿排空情况定,通常引流时间为3~5 d。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随访6个月比较死亡率及生活质量[3]。

1.3 判定标准

术前及术后15 d对所有患者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最高为45分,最低为0分。0~15分视为轻型缺损;16~30分视为中型缺损;31~45分视为重型缺损。生活质量根据Rankin分级进行评定[4]:无症状为0级;有临床症状但对患者活动无影响则为1级;存在轻度残疾且不能从事脑出血前活动,但生活还能自理,无需照顾者为2级;中度残疾且需他人照顾,但可自行行走者为3级;中重度残疾且需要他人照顾,无人照顾时不能自行行走者为4级;严重残疾且需要他人长期照顾,生活根本不能自理者为5级。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经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且以P

2 结果

2.1 两组死亡率比较

CT定位组3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21.9%。死亡时间为术后3~21 d。合并脑疝的17例患者中死亡5例;小脑出血6例患者中死亡1例;再次出血者4例,死亡1例。常规开颅组30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7%。死亡时间为术后3~16 d。合并脑疝的16例患者中死亡5例;小脑出血6例患者中死亡1例;再次出血者5例,死亡2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两组评分比较,CT定位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P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CT定位组较常规开颅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P

3 讨论

通常对于GCS 5~12分的脑出血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常规开颅术、CT定位血肿清除术等。由于脑CT立体定向精准,且对脑组织损伤小,局麻下即可开展手术,故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较多[5-6]。其通常适用于意识障碍较轻,且神经功能缺损障碍明显者;血肿量超过20 ml者等。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相近(P>0.05),但术后15 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CT定位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P

因而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出,对于血肿量30 ml以上且脑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采用CT定位血肿清除术对脑组织损伤较少,且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峻岭,潘速跃.脑出血的手术和超早期止血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22-26.

[2]陈国军.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5,2(23):79-80.

[3]麦晓,欧海荣,覃木秀,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3):317-319.

[4]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2.

[5]赵晶,杨丛林,白云杰,等.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以及临床应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1):47-48.

[6]谷晓辉,张玉成,吴胜青.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6):231-232.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华法林; 高血压; 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2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70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200万人,每10万人中就有120人发病。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700余万,其中450万丧失劳动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其致残率达75%[1-2],可见脑卒中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且高血压还是其他慢性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更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已逐渐成为防治的主要手段[3]。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7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进行对脑卒中的预防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诊治的7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高血压分级等因素进行分层抽样,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34~68岁,平均(47.2±4.8)岁;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7例,年龄32~67岁,平均(45.4±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由同一主治医师收治,且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高血压;(2)入选患者无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肝肾功能均正常;(3)近期未发生过重大不良事件刺激;(4)患者对此研究知情同意。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一般降压治疗,并定期复诊。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进行治疗:复方丹参滴丸(国药准字:Z10950111 ),口服,10粒/次,3次/d;华法林钠片(奥利安,H20110108),用药首次剂量为2~3 mg/d,1周后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INR指标调整华法林剂量。所有患者治疗1年内跟踪随访。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内降压疗效和脑卒中发生情况。降压效果评定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g且降低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降压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9.47%(3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例发生脑卒中,发生率为7.89%(3/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主要由高血压和血管性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5]。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了42%,但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却在迅速增长。据统计,我国目前脑卒中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9%,已经超过缺血心脏病(8%)的2倍,且易致残和致死,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6-7]。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脑卒中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提高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水平,降低其发生率。据有关统计资料,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30%患者治疗后不能完全康复,20%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帮助,60%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干预治疗[8]。所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十分必要和重要。研究显示,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因此更应该注重对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预防。

中医认为丹参可以活血化瘀,有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之功效。细胞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丹参不仅可以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维持细胞膜完整性,促进新毛细血管形成,还能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9]。复方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冰片,具体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增加心脏供血,改善微循环血供等作用。华法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其主要优点是用药途径方便快捷、半衰期长,是一种理想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本研究旨在探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在治疗高血压及对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9.47%(3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和华法林的联合使用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对于本文的结论仍需进一步在更大样本量上验证。

参考文献

[1]武海滨,龚巍巍,潘劲,等.首次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和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12-816.

[2]万莉,谢莉玲.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及三位一体的康复护理模式建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533-6535.

[3]刘敬霞,李建生,牛阳,等.不同中医治疗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5959-5961.

[4]傅燕,张喜军,陈燕,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521-1522.

[5]谢B,汪学红,章娟,等.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其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36-139.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risks: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7]武海滨,龚巍巍,潘劲,等.首次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和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12-816.

[8] Fisher M,Vasilevko V,Cribbs D H.Mixe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 Future of Stroke Prevention[J].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2012,3(1 Supplement):39-51.

[9]徐晨光,闫洁,陈蓝羽,等.丹参有效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3,6(4):305-308.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 缬沙坦; 氨氯地平; 社区老年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 糖尿病; 疗效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Treatment to Communi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ith Diabetes/ZENG Si-qiang,YANG Jian,MO Xiao-p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037-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Method:102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ith diabete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5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mlodipine Besylate treatment,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Besylate,after 4 weeks treatment,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P),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P),the 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 2 h PG)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control rate of hypertension in research group was 94.12%,higher than 72.55%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5.162,P

【Key words】 Valsartan; Amlodipine Besylate; Elderly patients in community; Primary hypertension; Diabetes;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Shenzhen 51811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10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并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及各个系统损伤等多种并发症,是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2]。因我国各地社康医疗服务水平、质量及各地社康居民对健康的意识极不均衡,造成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存在不合理性和不规范化,严重影响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3]。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往往会引起很多并发症如全身的血管病变和肾脏病变,单一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4],联合用药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既能缓和降低血压,又能有效控制血糖仍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对单独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以及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社康就诊并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102例,平均收缩压

(160.6±12.6)mm Hg,舒张压(106.3±9.0)mm Hg,

空腹血糖(10.03±2.37)mmol/L,餐后2 h血糖(16.05±4.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72±1.33)%,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其中研究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58~86岁,平均(63.0±5.9)岁,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分别为6个月~21年和6个月~23年,平均(7.9±2.5)年和(8.7±2.9)年;对照组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60~87岁,平均(64.0±5.1)岁,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分别为6个月~24年和6个月~22年,平均(8.3±2.9)年和(8.4±3.0)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医生的告知下,对本研究的治疗方法及一些配合情r有了明确的了解,自愿参加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对象筛选标准 (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糖尿病诊治指南》[5-7]。(2)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及语言沟通障碍等。

1.3 方法 两组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管、参与运动及低盐低脂饮食等一般常规治疗[8]。同时,对照组每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片(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规格:5 mg/片),研究组每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片和缬沙坦胶囊

1粒(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 mg/粒),两组患者均按时按量连续服药4周。

1.4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1)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SP、DP、FPG、P 2 h PG及HbA1c的数值变化。SP和DP测定由医师或护士采用袖带式血压计于清晨患者静息状态下进行。FPG、P 2 h PG及HbA1c于清晨空腹及餐后2 h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及时送检。(2)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水肿、咳嗽、皮疹及乏力。评定标准:根据血压下降程度评价血压临床控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DP降低10 mm Hg或以上并至正常范围;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DP降低小于10 mm Hg,但已下降至正常范围;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5]。控制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3例,血压疗效控制率为94.12%(48/51),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血压疗效控制率为72.55%(37/51),两组血压疗效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162,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SP、DP、FPG、P 2 h PG及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15,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头晕(例) 水肿(例) 咳嗽(例) 乏力(例) 皮疹(例) 合计

例(%)

研究组(n=51) 1 0 2 1 0 4(7.84)

对照组(n=51) 2 1 2 1 3 9(17.6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病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遗传及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疾病,且多发于老年人[9-10]。老年人由于自然性生理衰退如血管硬化及功能退化,并且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极易发生心脏和脑血管意外,死亡率极高,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心脑血管性疾病,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如同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加快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且两者的发病机制也具有相同点,如血脂升高可增加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的风险[11]。据文献[12]报道,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若在能有效降低血压的情况下,就会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

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主要通过竞争受体抑制血管收缩,同时还能促进肾上腺球细胞释放醛同酮,进一步产生降压作用[13]。苯磺酸氨氯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CCB),通过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对细胞收缩偶联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从而起到扩张血管降压的作用[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4周后,血压控制有效率高达94.12%,明显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单独疗法的72.55%,且SP、DP、FPG、P 2 h PG及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降压药长期服用在降压控制血压稳定的同时又会对身体产生一些不良的药物反应,其对降压药降压的依从性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苯磺酸氨氯地平,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和控制血糖,且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宁义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4):57-58.

[2]黄汉菊,卢建雄,杨月嫦.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54-2155.

[3]郑颖.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实施社区规范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7):1943-1945.

[4]苏秋杏,曾扬波,张春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6,16(6):821-826.

[5赵春玉.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6):39-40.

[6]刘经耀.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127.

[7]韦德标,钟友凤,刘丽玉.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对社区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2):1603-1604.

[8]卢海龙,杨荣礼,郝敬波,等.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法治疗42例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4):98-99.

[9]胡广全,王晓晨,许邦龙.单片复方制剂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4,18(2):337-339.

[10]杜辉,蔡毅,王晓曦,等.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及与血压达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2):96-99.

[11]杨润峰,袁毅,金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氧氯噻嗪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2):259-262.

[12]朱旭风.氢氯噻嗪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8):1235-1236.

[13]李玉君.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9):537-538.

[14]周邰玮,袁毅,毕莹,等.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J].武警医学,2014,25(8):774-779.

[15]朱雁洲,施展,叶椿香.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84-1587.

[16]V利东.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3):110-112.

[17]古子文,王东,周子英.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缬沙坦配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5):599-600.

[18]杨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6,37(5):1171-1172.

[19]王雪阳.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413-3414.

[20]张建梅.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5):41-44.

上一篇:医药行业发展前景范文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