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与再出血的关系

时间:2022-08-12 01:49:03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与再出血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60例作研究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并且脑出血在24h内,其中11例患者出血量<30ml,31例患者出血量30~50ml,18例患者出血量>50ml。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33例,脑室引流手术患者27例。选取同期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未出血患者作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7岁。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34例,脑室引流手术患者2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后持续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以术后1h患者血压稳定的之后测量的血压值为基础血压,并以此作为基准。在使用降压药物的条件下,血压高于术后的基础血压30mmHg(1mmHg=0.133kPa)并且持续时间>30min则属于血压波动[2]。如果两组患者出现恶性的血压升高状况,均使用静脉降压药物,静脉推注50ml生理盐水+40mg硝酸甘油,并且使用生命监护仪来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从而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动状况加以调速,保持患者的血压稳定[3]。同时为患者进行其他的专科治疗以及特殊护理(如拍背、定时翻身以及呼吸道管理等)。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升高不可控或者是瞳孔大小变化方面的病情恶化症状,需要复查头颅CT,并且根据CT结果回顾患者血压监测的记录,排除再出血导致的血压升高[4]。再出血病例均经过CT扫描加以证实。

1.3术后再出血评判标准

引流管出现新鲜血液流,同时复查头颅CT测得的血肿量与手术中去除量、引流量的和超过术前CT测得的血肿量,则判定患者属于再出血[5]。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方面,研究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并且各种因素交织发生作用,例如术中血肿清除效果是否理想、术中患者的脑损伤状况、术中止血彻底与否以及术后患者的血压波动状况等。本研究显示,在其他影响因素基本类似的条件下,术后血压波动同再出血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可以说是诱发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再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预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行血肿清除术之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压增高的情况,同时血肿清除不够彻底或术后患者反应比较剧烈,更容易导致恶性血压升高的出现,从而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出现。这是因为高血压导致患者的脑内动脉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伸直形成局灶性坏死或者微小动脉瘤。在患者血压骤升特别是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会引起患者血管的漏血或微小动脉瘤的破裂[8]。开颅手术只是清除患者血肿,病理基础并未改变。在清除血肿之后,微小动脉瘤失去支撑,导致内外压力失衡,从而增加再出血风险。同时手术治疗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双极电凝来为患者止血,术后短时间内的止血点较为新鲜,并且再生组织未能形成牢固包裹,止血处容易溶解脱落,如果患者出现血压波动,在其高血压冲击之下,出血点容易再次出血。本院近年来高度重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管理,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调整静脉降压药给药速度,同时对于那些药物无法控制的血压波动,则要及时寻找原因,尽快排除导致患者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力求保持患者血压在合理的水平,降低发生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并且为患者复查头颅CT,一旦发现再出血及时加以处理。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同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有密切联系,因此术后维持患者血压的平稳是避免再出血的重要因素,对于再出血患者则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尽可能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晓东 范鹏 陈巍 王岩 贾作

上一篇:会计新理念下医院会计制度改革 下一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